第一篇: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在这个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诚然,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但作为思考问题、改进工作、更应该研究主观原因,研究思路方法。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三、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很多地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就是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搞不成规模,这关键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传统的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开培训会,二是搞现场示范。一个乡或一个村召集起几十人至几百人在一起,讲一讲课,做一个示范现场就算培训了技术。由于所来的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致,时间又短,听得似是而非,看的模模糊糊,加之第一次受训人员不固定,技术就很难落实到位。农技推广工作应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
培养上。例如在赵光镇的每个村选择3-5名文化程度高、热爱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一个生长季节、一门专业技术的培训,这样就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农民技术员。第二年再进行一些后续行动,就培养了一批农业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组建起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具体工作中,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部门创办,村社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困难开展多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来引导发展。
第二篇: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工作探讨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工作探讨
我国自实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制度以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走过了一段艰难历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四个全面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和改革突破的能量对三农事业的激烈冲击,农业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工作已成为广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科学、规范和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体制机制,满足新时期农业事业发展需要,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历史背景
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职改字〔1986〕第21号)、《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农业部先后印发了《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执行〈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1986〕农(人)字第34号等文件,对直接从事农业科研以及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工程专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科技管理等工作技术人员专技职务评审和聘任作出了具体规定,除农业科研人员的技术职务系列设置了正高级别外,从事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工程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务系列的最高级别是副高。
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速、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专业技术职务不设正高级别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实情况需要。为解决这个问题,从1991年开始,农人两部经过深入调研,研究决定在全国设立和开展正高级别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1993年11月,农人两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1993〕农〔人〕字第52号,简称52号文件),1994年4月又联合印发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实施办法》(〔1994〕农〔人技〕字第4号,简称4号文件)。至此,农业领域唯一的正高级别专业技术职务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正式诞生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重要意义
开展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对贯彻落实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加强农技推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1 激发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
推广研究员的诞生,是对推广工作有成绩无水平,有经验无理论观念的彻底否定,对农技推广工作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充分肯定,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使我国农业推广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奖项的人员越来越多,社会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
2.2 为我国三农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工作对培养农技推广战线的学术带头人,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3 营造了农技推广人员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聘无标准、业绩评价不规范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技推广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为农技推广人员专心岗位、扎根基层、发挥作用营造了良好环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现状
3.1 通过人数在专业和省份上趋向集中
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每2a组织1次。根据调研情况来看,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11次,推荐指标从第1届的600个增加到第10届的1500多个,通过人数从第1届的614人增加到第11届的1108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073人通过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获得任职资格。
从图表1可以看出,通过的人数向农学、畜牧、植保集中。图表2反映出农牧业大省通过评审的人数较多。
3.2 评审工作条件和程序逐步完善
颁布的(〔1993〕农(人)字第52号)文件明确了推广研究员的评聘范围、申报条件、评审标准、评审程序、聘任规定等事宜。颁布的(〔1994〕农(人技)字第4号))文件对推广研究员评审委员会的组建、评审推荐程序、评审材料呈报和资格证书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对申报条件和标准进行了不断调整和改进;对破格申报条件以及不同级别人员申报条件进行规范和细化。工作程序日益完善、规范。
3.3 具体操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
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方式方法逐步得到改善:评审工作向基层一线倾斜,推荐指标采取分层级下达方式,且明确其推荐指标比例;提升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对农业机械化、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信息工程等纳入农业工程专业,完善了评审专业设置。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审面临的问题
从工作实践和专题调研情况看,目前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 推荐指标偏少,基层实际需求量大。
按照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国家专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比例分析,每个县发展3~5个农业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需要1~2名农技推广骨干测算,仅县一级需要的推广研究员就超过1.5万名,加上省级、地级、乡级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全国共需推广研究员2万名以上。然而,前10届评审产生的8073名农技推广研究员,目前在岗4500人左右,到2020年大部分将到龄退休。由于评审周期较长、推荐指标偏少,许多优秀农技推广人员没有申报机会,导致基层推广研究员需求缺口巨大。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而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推广。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机械化插秧、玉米地膜覆盖、马铃薯免耕种植、小麦地膜覆盖、烤烟地膜覆盖、机械深耕、玉米湿直播等新农业技术虽然能极大地提高产量,但是在有的地区仍未广泛开展。
实践证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而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推广。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机械化插秧及玉米地膜覆盖、小麦地膜覆盖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经分析归纳,其主要症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以接受;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四是服务环-1-
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五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
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三、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就我区而言,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三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四、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
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域。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六、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科技转化
目前,我国正进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性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数量关系的调整,更是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的升级。普及和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越是走向市场。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就越迫切。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渐加大,农村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结合当地支柱产业,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心工作,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民。
第四篇: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对如何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不容乐观。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任意抽调。乡镇机构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现实中,农技推广工作待遇
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两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很少开展。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认为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更新观念,从而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三是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县、乡、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如开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四是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
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是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第五篇:新时期质监工作的 思考
新时期质监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今社会,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与服务,既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从社会、企业、监管、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质检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再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监督职能;检验能力;加强监管
当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取得迅猛发展,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茁壮地成长,呈现出大变化、大发展、大提高的生动局面,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地方税收和带动广大农民致富重要载体。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是由手工作坊、乡村企业和小型国有集体企业演变而成,或是新兴起的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并且处在成长阶段,往往在经济实力、资金、技术、设备、产品科技含量、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生产设备简陋,科技投入不足,生产和技术工艺落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粗放型经营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高新技术产品少。加之一些业主注重眼前的利益,存在严重短期行为,大量雇用文化素质低、缺乏一技之长的工人,又舍不得在培训上多投入,迫切需要质量技术上的管理、支持和服务。因此,特别是县级基层质量技术管理监督部门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把服务中小民营企业作为工作重点,创新监督管理服务机制,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为指导,以质量技术信息为纽带,以技术机构为支撑,雪中送炭,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企业质量技术监督的整合(一)、要着力实现监督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鉴于当前多数企业各方面的基础实力比较薄弱,如果我们不能从事前管理服务着手,而只注重对产品质量标准的事后监督和查处上,就势必会对企业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企业的质量技术指导,要提前介入,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深入企业上门服务,帮助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树立质量意识。对抽查中发现的一般产品质量问题,要重改轻罚。从帮助企业做好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督检验和强制认证入手,提高企业产品检验能力和产品合格率,帮助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建档工作,实行跟踪管理,切实把产品质量保障在出厂之前。同时要把好厂门,坚决不让不合格产品出厂。
(二)、要合理进行监督职能归并整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承担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纤检等多种工作,门类较多,检查较多。上下重复检查,同级多头检查,分散了企业精力,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也容易对部门形象带来不良影响。为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更好地发挥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统一领导,树立大局意识,明确职责,加强职能整合,加强协调,统一运作,实行一次综合检查,企业到部门办事,实行一个窗口接洽,全程办好的工作机制。到企业检查,一定要考虑企业方不方便,不能只顾自己方便就行。
(三)、要着力强化企业质量品牌意识。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品牌,是企业驰骋市场的通行证。作为县质监部门,直接面对企业和百姓,其中主要是对企业进行帮扶。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对产品作鉴定和裁判,更主要的是把监督寓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以名牌
产品带动区域性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户,增加农民收入,形成良性循环。近几年,通过大力开展质量兴县、质量兴企活动,企业和全民的质量意识有很大提高,企业生产设施设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精品名牌创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对企业生产水平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很多企业差距很大,精品名牌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少。企业是质量管理的主体,外部服务指导,必须要通过企业的内部认同起作用。当前,要着力克服政府、部门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问题。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和教育,通过组织参观学习,通过质监部门的管理服务,切实让民营企业感到树立质量和名牌的重大意义。通过不断对企业培育和扶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产品质量、采标、认证、名牌申报中的各种困难,集中配套服务,大力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工作,逐步推动由不重视产品质量向重视质量转变,从质量兴县向品牌兴县转变。
二、加强基层质监工作方法论
(一)、要切实注重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工作。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处于最基层,人员少、服务面广、任务重,必须充分利用技术信息的作用延伸服务。民营企业信息不灵是发展中的一大障碍,很多民营企业没有电脑网络服务设施,用电脑进行质量管理的比重很低,企业无标生产、继续执行过期标准、甚至扩建国家限制发展产业的情况,很突出,这种情况,极易引发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质监部门要围绕技术信息服务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企业质监信息网络建设,定期向企业发布质量、计量、标准化、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信息,让企业及时了解质量动态;二是加强对民营企业业主的培训工作,搞好新标准的宣贯;三是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做企业的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较全面和较系统的技术信息服务。
(二)、要严格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依法加强民营企业监管。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创办经营者的成分比较复杂,业主的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多数企业能依法以标生产经营,但也有部分企业生产条件十分简陋,生产设施设备和技术非常差,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不能依法达标生产,偷工减料,缺斤短两,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甚至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民,昧着良心,发黑心财。由于他们分布广泛,甚至生产场所十分隐蔽,尤其需要地方基层质监部门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辖区负责责任制,进行细致排查,加强执法检查,强化区域监管,把监管的触角在城区延伸到各个社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农村延伸到各个乡镇自然村,确保全部摸清掌握底子,建档立卷,纳入管理范围,确保监管到位,不出疏漏,保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和安全稳定。根据基层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其职责要体现在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各个方面,实现一个窗口对外。具体可以包括
1、负责查处监管区域内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管区域内的计量、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
2、3、负责监管区域内特种设备违法行为的监管与查处;4负责监管区域内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的宣贯;
5、负责监管区域内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
6、负责监管区域内定检产品、认证产品、名牌产品和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
7、完成交办的其他工作根据以上项职责,分别制定出每一个监管机构详细的量化考核评价目标,将权限具体化,工作目标数字化,便于考核奖惩
三、实施行业区域分工监管,横到边,竖到底的监管模式。
(一)实施区域监管的得要意义。实施区域监管体制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制”的要求,符合国家质检总局“从源头抓质量”的战略部署,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县级局更好地履行质量技术监督的职能,提升质检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位置,一是实行区域监管是从源头抓质量的重要途径。实施区域监管后,将辖区分成若干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一个监管机构,每个监管机构对辖区内的每个企业都派员监管,职能到位,责任到人。监管工作就能体现从源头抓质量的总体要求。就可以把未经检验的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假冒产品控制在厂内,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实行区域监管是全面履行质监职能的重要举措。实施区域监管后,监管人员的到位,带来的将是职能的到位、工作的到位。例如企业的计量器具未检或者超期使用,监管人员可以随时发现,及时纠正;企业无标准生产,可随时发现及时帮促;企业的特种设备存有安全隐患可随时发现及时消除;特别是对食品企业的管理,监管人员由过去的产品监管变为全程监控巡查的过程监管,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实现“两抓两提高”的要求。三是实行区域监管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方式的重要改革。质量技术监督有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而在基层工作中往往重执法、轻管理。即便是执法也仅仅是在市场上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跟着产品后边转是一种事后监督行为,很难深入到企业管理企业。实行区域监管,旨在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由事后监督变为过程监管和技术帮扶,由市场执法转变为企业管理。把执法寓于管理之中,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服务寓于企业之中,使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两项职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真正体现“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把好厂门。四是区域监管体现了质量技术监督“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生活”的工作原则。其一,实施区域监管,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理更规范,工作效率提高,杜绝了重复检查,符合政府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行风建设的要求;其二,实施区域监管,一个窗口对外,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企业,服务到位了,企业负担减轻了。并且能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三区域监管明确打假维权责任,结合遍布城乡的工作网络,为消费者维权举报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群众自然拥护。
(二)开展区域监管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1、建档案打基础。为辖区内所有企业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并根据企业生产资质、生产条件、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将企业分成A、B、C、D 四个级别。通过建档,摸清企业底数,使区域监管工作底数清、有抓手。特别是对食品企业和特种设备企业要单独建档,以增强区域监管的针对性,保证监管到位。
2、设重点抓安全。区域监管工作的重点是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每个监管机构把确保两个安全作为区域监管的首要任务,对涉及两个安全的生产企业和重点区域严抓细管,明确专人负责,实行近距离、高频次的监管。每家食品企业,每台特种设备都要明确具体的监管责任人,将安全责任具体到人头。
3、两分离变体制。为使整个工作体系进一步规范化,要实施“产品质量抽检分离”和“执法案件检查和审理分离”一是产品质量抽检分离。所有定期检验抽样由区域监管机构按照下达的计划抽取,技术机构不再负责产品抽样任务,区域监管机构抽样后送到技术机构检验检测,抽样和检验完全分离。检验结果出来后,需要进行后处理的,再交给企业所在的区域监管机构负责。二是案件办理和查处分离。区域监管机构可以承担当场处罚案件的执法工作,但对
于受理的立案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后,把材料移交到县局稽查队,由稽查队对案件进行具体审理和处理。案件办理完后,稽查队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企业所在的区域监管机构,由区域监管机构负责帮促企业整改等后处理工作。稽查队和监管分局的关系定位为:区域监管机构负责当场处罚案件的查办和立案案件的前期调查,稽查队负责案件的后期处理。稽查队对于举报、投诉和上级交办案件或重大案件有权在全县行政区域内自行受理和查处,对于区域监管机构发现的重大案件可以提前介入调查阶段。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杜绝执法当中的“人情、关系”的干扰,并且可以发挥稽查队作为“重案组”的作用,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解决突出问题。
4、建网络挖线索。一是抓好我们已经初具规模的投诉举报工作站网络,对建立的工作站和聘任的质量督查员要进行规范化培训,给予一定的待遇和补助,明确举报奖励政策和奖励标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信息员举报“线人”网络。区域监管机构在重点村庄、企业和区域性食品加工企业周围聘请部分人员,隐藏身份,暗中监督企业行为,实行单线联系,为执法人员提供线索,举报属实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并严格为举报人保密。
5、严巡查抓落实。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制定《质量技术监督区域巡查规范》,设计科学规范的《质量技术监督巡查文书》。根据调查建立的质量档案和企业分级情况,确定不同的巡查频次,对企业开展巡查。每次巡查都要认真填写巡查记录,客观地记录巡查过程,并和企业代表一起在巡查记录上签名认可。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直到企业整改到位。巡查情况要全部存入巡查档案。
四、提高个人能力建设优良质监队伍
(一)、要努力提高技术检验能力和水平。质检、计量、纤检等技术机构,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支撑,是服务好民营企业、确保生产和产品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的根本保障。如果技术机构能力和条件建设严重滞后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无法履行好本身的职能,为企业服务。必须多渠道加大经费投入、监督检验设施设备投入,加大技术培训,提高质检人员素质,加快技术改革的步伐,使质监部门的技术机构既能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保证,又能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委托检验服务,成为民营企业坚强的技术后盾。
(二)、要建立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基层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是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发展的基础。而重新认识新时期质监工作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则是转变传统观念的首要任务。地方质监系统的定位应该放在动员全系统力量,全力支持和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努力寻找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克服错误想法,切实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强化职能服务,寓管理与服务,以实际行动和更大的作为,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促进质量兴州和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五、结束语
坚持不懈地抓好质监队伍建设,既是应对复杂局面、完成繁重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质监工作有效性,促进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同步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县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