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虚实互换素材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虚实互换
所谓虚实互换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虚写实,由实写虚。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称之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1.虚题实做法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把握,怎样写好这类题目呢?将这类比较大比较虚的题目化为比较小比较实的题目即可。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
2.实题虚写法
有些作文题从表面上看实实在在,范围很小,如《路边小草》、《秋叶》、《春雨》等,这类作文题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写实物,而要写出他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写《路边小草》就要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秋叶》就要突出秋叶的奉献精神,或写叶落归根的情怀;写《春雨》就要写出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写出春雨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可以引申出党的好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实惠。
运用实题虚写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对实题(物)应做必要的描绘,但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和象征的那一部分。
(二)“虚拟”与“实题(物)”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联想合理,过渡自然。
下面我们以一篇作文题目为例来看一下:
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要求:
1、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真实姓名。
「审题探讨」
“友善”这个题目内容宽泛,范围较大,属于虚题,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友善,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
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希望工程”;是“送温暖”活动„„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它表明一个人胸怀的宽广,体现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纯洁高尚,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我们可以从以上思考中选择一个仔细考虑,材料“小”到何种程度呢?要小到叙事只叙一件事,议论只议一种现象,抒情只抒一种情。比如可从材料中截取这一句话:“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构思,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困难,遇到困难时有没有人帮助过你?有,就把这件事写好,写出对方的友善,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感情。如果不想这样写,再反向想一下,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人吗?你有过友善的举动吗?同样可以作为写作内容。
[例文欣赏]
倾听成长的声音
成长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它不惧车辆的嘈杂声、人类的呼喊声,仍藏在各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在成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自己成长的声音。
成长有谁听?
是路旁的小草,它们在听。绿绿、嫩嫩的小草摇摆着身子,舒展着腰肢,好像在告诉我:“我们听到了!”是的,昨日,我无所顾忌的小草一棵棵、一片片地被我们踩倒在脚下,听不到它们的呻吟,看不到它们的愤怒,却自以为“爽”,身后只留下一串魔鬼般的笑声弥漫着小草。而今天,我总是款款地在小路上走过,用手去和小草打招呼而不再伸出双脚。于是小草向我欢呼:你成长的声音是充满爱好。
成长有谁听?
是空旷的校园,它们在听。这时的校园静幽幽地把我托在掌中,他在欣慰:不再有昔日我发出的,能把一切都扰乱的尖叫,而出落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女孩儿。是的,昨日的我如一匹野马,纵情“驰聘”校园,直至把老师引出来喊我,才把一串串回音收走。而今天,我漫步校园时,少了吼叫却多了读书声。于是校园露出了一抹笑:你成长的声音包含了一份成熟的韵味。
成长有谁听?
我身旁的事物都在听,它们时刻倾听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但是它们依然只是我成长的小小见证。
成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聆听的。听听自己成长的声音,能检测出自己的成长中是否有污点,能验证我们的成长是否是长大。
听听自己成长的声音吧!别让别人告诉你怎样去成长,而应从声音中摸索出自己的成长过程,更有助于你的继续成长。
成长,需要你自己去听,而且,有你足矣。
点评:
这位考生巧思妙想,提出了“成长有谁听”的问题,多么新奇的视角!它触发读者多么丰富的联想!作文运用三问“成长有谁听?”一是照应文题,二是领起下文,三是形成迭咏,营造出“心潮逐浪高”的抒情氛围。“是路旁的小草,它们在听”,“是空旷的校园,它们在听”,是“我身旁的事物都在听”,连用拟人,让客观事物作见证,见证“我”的成长。“成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聆听的”,由客观到主观,形成一个递进,一个飞跃,把题旨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生习作]
绿
田小池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我爱这四季的绿。
春天,万物复苏,那点点浅绿便争先恐后地从地面探出脑袋,从枝头伸出小手,这便是生命的开始,在绿色装点下的春天里,让人们感觉到的是那无限的希望,夏天,林荫蔽日,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给人们送上了阴凉,夏天因有绿而显得热烈、旺盛,这绿浓得可爱,在绿色支配下的夏天让人感到生命强大的力量。
秋天,果实累累,丰收的景象让人们绽开了笑脸,谁不知这金色的硕果是绿色生命的结晶。
冬天,万簌寂静,绿也隐藏了形迹,此时人们明白那绿正在沉睡中孕育新的生命。
绿色在大自然中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在生活中我对绿色更是情有独钟。
我喜欢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交通事故常常夺走人的生命,而绿灯却尽力地阻止着这一切的发生,是这绿色带给我们安全与畅通。
我感激“绿衣使者”----递员。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互通信息,“绿衣使者”传递的虽然只是一封封一件件普通的信物,但这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是这绿色带给我们交流与发展。
边关、军营,那里有绿色的队伍,战士们穿着威严的军装,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组成了一道最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我敬仰这道绿,是这绿色带给我们幸福与和平。
我感谢“绿色食品”给我们带来健康,我感谢“绿色家园”给我们带来祥和„„绿色在我们这个世界随处可见,它是世界的主宰。
愿绿色永驻!
点评:
本文作者有一双能探询、发现“绿”带给世界美的眼睛。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赞美,认为“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作者先由四季的绿展开联想:春天的绿让人看到的是希望;夏天的绿让人感到的是力量;秋天的绿是基础;冬天的绿象征活力。然后用了一个过渡句:“在大自然中绿色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在生活中我对绿色更是情有独钟”。从而对大自然中绿的赞叹转向对现实生活中绿的讴歌:“喜欢红绿灯带给我们安全与畅通”,“感激绿衣使者带给我们交流与发展”,“敬仰绿色军队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和平”,以及“绿色食品”“绿色家园”等等“绿”所代表的美好。本文感情真挚,主题鲜明,形散神聚。
路
左开颜
春夜,乡村,农家。
“爸爸,地上原来有路吗?”
“鲁迅先生在书中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咋走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类人猿直立行走以后,才劈荆斩棘,开辟道路,从愚蠢走向智慧,从野蛮走向文明,但那时的路是坎坷崎岖,满是泥泞。”
“爸爸,你小时的路好走吗?”
“孩子,爸爸想给你讲个故事„„”
“好呀!”
“小时侯,爸爸老是做进城梦。梦想着进城看看大马路。当然,还有路边的楼房啦,商店啦。记得八岁那年,村里组织人用架子车往城里运砖,一块砖付一分钱。母亲借来一辆架子车,到村里装了二百多块砖,估计能挣两块多钱。母亲往车把上拴了一条绳子,让我帮着拉,还许给我到城里买白馒头吃,雪白雪白的,软软的,甜甜的。我一听,心里格外高兴,心想:这顿再也不用吃又硬又磨嘴的玉米饼子了。可母亲怕我半路上饿,硬往包里塞了一大块玉米饼。我很不高兴。可母亲还是微笑着把包系在车把上。记得当时天气十分冷,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我们往北走,正顶风。母亲使劲地拽着车把,肩上套着绳子,弓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挨。我在一旁抓住绳子。路坑坑洼洼,二十多里路,用步量,好长好长„„”
“你走进城了吗?”
半路,我又累又饿,腰都直不起来了。没法,我说:“娘,我饿!”母亲停下车,依然微笑地解下包,掏出饼子。我伸手抓过来就啃,真香,一直香到肠子里。说真的,这辈子再也找不到那么香的感觉。饿呀!中午,终于进了城。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美好。路,好宽!好平!好亮!高楼、商店、汽车,看得人眼花缭乱。穿红着绿的城里人,真让人羡慕。看着,想着,我忘了拉车了。“你把车绳拉弯了”。母亲还笑着逗我。母亲卸了砖,领了两块多钱,领我到老十字路口馒头摊前,买了两个馒头,我咬上一大口,甜丝的,一直甜到舌根,馍真小,像小拳头似的,几口就吃完了。母亲又把她的馒头掰一半给我,还是吃不饱,老感到不压饿,心想:白馒头啥时能一次让我吃个够呀!
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把白馒头吃个饱吃个够的愿望,而且柏油马路修到了家门口,手机高楼啥都有„„
夜,静谧,温馨,迷人。
点评:
“路”是一个很实际的事物,如何能够对这个题目作出新的审定,让立意更胜一筹,本文小作者巧用“虚实互换”之法,由现实的路想到生活的路,于是行文便显得意境开阔,主题深远。
[写作例话]
唐伯虎祝寿
大家对于明代文人唐伯虎也许并不陌生。一次,唐伯虎应邀出席一家财主婆八十寿宴。当轮到唐伯虎致祝寿辞时,他劈头劈脑一边手指宴主,一边口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引得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于是,他趁势口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客们顿时化忧为喜。不待情绪安定,唐伯虎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儿孙和祝寿者们无不惊讶、怒目而视。不料,诗人妙语回天,“偷得蟠桃寿至亲”,顿时,众人开怀大笑掌声轰然。从第一句开始诗人就设置悬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直到末句,才完全解开悬念。
第二篇:【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构思素材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构思
所谓构思,就是指在确立了文章的主题之后,就材料的选取,记叙的详略,层次的安排,结构的确定等所做的通盘考虑。构思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能否成功。
古人是非常重视构思的,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即“打腹稿”,说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写作时的习惯,他先是将墨磨好,然后蒙头大睡,睡了以后再起来写作,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就会顷刻完成。这里说的“腹稿”其实就是构思。
作文构思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真”与“假”的关系。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要写好它就要说真话,抒真情,通过关注现实生活,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意义上的求“真”。
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编故事,抒假情;无病呻吟,假话、空话连篇。
因此,处理好第一个关系的正确方法就是“去伪存真”。我们要努力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把生活经历中触动自己心灵最为强烈的一瞬间真实地再现出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所谓“情到真处才动人”。
当然,追求选材立意上的“真”,不是让我们凡事都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致于认为不是亲身经历就不能下笔。其实通过报刊、电视、街头、茶余饭后等方式了解到的新闻,哪怕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只要遵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原则,运用文学创作人物形象的方法,化别人为自己,化间接为直接,同样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大”与“小”的关系。
写作是表现积极的人生思考、锤炼思想的过程。有人认为,只有将笔触伸向那些引人注目的大人物,谈人们关注的话题,写那些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文章的主题才会深刻;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小事是写不出什么深意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的。平凡的小事同样能写出有意义的文章,“以小见大”就是一种很巧妙的构思方法。
“小事”从何而来?家庭、学校、邻里、村庄等地方随时都有事情发生,尽管可能琐碎,但它毕竟是社会大背景、生活大舞台的一个缩影,经过我们的思考和锤炼,一定能折射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现实意义来。
比如写学校生活,可以通过同学、师生间发生的故事,表现和谐、团结、荣誉、拼搏、自信、创造等主题;写家庭生活,可以通过母子、父女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出感激、理解、沟通、自立等主题;写社会生活,可以通过我在社区、村庄等地的所见所闻,表现关爱、公德、责任等主题。
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构思时,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小事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个性、独立、困惑、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社会上的再创业、环保、身边的科学、网络、吸毒、青少年犯罪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能反映出我们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三、“新”与“老”的关系。
所谓“老”就是题材陈旧,“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路货”,没有新意,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写到好人好事就是让座、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写母爱就是雨夜送伞等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学一学“老帐翻新”的方法。对老题材可以避开老路,重新加工,赋予新的更切合时代发展特征的主题,或者打破思维形式,另辟蹊径,创造出新的意境来。常说的“反弹琵琶”就有这样的特征。
如写“我的母亲”。同学们往往通过一些“闪光”的语言、“光辉”的事迹,写母亲如何关心我的学习、生活,来表现其伟大与崇高。而有一篇作文却在开头说“世上只有妈妈‘坏’”,然后写妈妈因为我找不到东西对“我”发火,说“我”做事没有条理;送雨衣给“我”又当着同学骂“我”,说“我”自己不注意天气预报,不留意生活;对“我”的分数不满意竟打“我”。这些材料写出了母亲的简单粗暴,看似违背常理,却从侧面反映了她对子女的深沉爱意和殷切期望。一个陈旧的话题,经作者换角度构思,人物变得更加本色,感情更加真挚,避免了走老路的俗套。
四、“深”与“浅”的关系。
古人写文章强调“意在笔先”。动笔之前先考虑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这说明了主题对于写文章的重要作用。主题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意义。
有些同学作文只重视形式上的创新,动辄就是写证明题、说明书、诊断书,内容却空洞无物,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者追求语言的“亮化”,以华丽的语言掩饰苍白的情感,造成表达内容的晦涩。如何解决中学生作文的这种“浮浅”现象?我们不妨从“迂回深入”的方法中得到一些启发。
迂回,即回旋,使生曲折。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生活中的故事平铺直叙当然会很平淡,但如果运用一些艺术手法进行构思,使其变得曲折,就会形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
比如写“过生日”。同学们一般都是写吃蛋糕、送小礼品、唱唱歌、讲讲故事等、借此表达友爱这一主题。这样原始地再现生活,使作文变得趣味索然。但如果我们作这样的修改,就会生动得多:“我”是寄宿生,因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消沉。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孤独地走在校园小径上,想起妈妈给我过生日的情景,眼泪便簌簌地流了下来„„回到宿舍,推开门,跃动的烛焰,熠熠生辉,全体室友共祝我“生日快乐”,我流下幸福的眼泪。修改后,故事在特定的背景中发展,有波折,有起伏,自然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文章“迂回深入”的方法很多,比如设置悬念,运用倒叙,还有像戏剧里常用的巧合
和误会,都能使文章波澜起伏,产生曲折美,同学们在实践中可以认真体会和运用。
第三篇:中考作文专家指导技法解说3:虚实互换
中考作文专家指导技法解说3:虚实互换
[技法解说]
所谓虚实互换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虚写实,由实写虚。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称之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1.虚题实做法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把握,怎样写好这类题目呢?将这类比较大比较虚的题目化为比较小比较实的题目即可。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
2.实题虚写法
有些作文题从表面上看实实在在,范围很小,如《路边小草》、《秋叶》、《春雨》等,这类作文题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写实物,而要写出他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写《路边小草》就要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秋叶》就要突出秋叶的奉献精神,或写叶落归根的情怀;写《春雨》就要写出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写出春雨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可以引申出党的好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实惠。
运用实题虚写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对实题(物)应做必要的描绘,但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和象征的那一部分。
(二)“虚拟”与“实题(物)”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联想合理,过渡自然。
下面我们以一篇作文题目为例来看一下:
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要求:
1、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真实姓名。
「审题探讨」
“友善”这个题目内容宽泛,范围较大,属于虚题,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友善,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希望工程”;是“送温暖”活动„„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它表明一个人胸怀的宽广,体现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纯洁高尚,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我们可以从以上思考中选择一个仔细考虑,材料“小”到何种程度呢?要小到叙事只叙一件事,议论只议一种现象,抒情只抒一种情。比如可从材料中截取这一句话:“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构思,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困难,遇到困难时有没有人帮助过你?有,就把这件事写好,写出对方的友善,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感情。如果不想这样写,再反向想一下,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人吗?你有过友善的举动吗?同样可以作为写作内容。
[例文欣赏]
倾听成长的声音
成长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它不惧车辆的嘈杂声、人类的呼喊声,仍藏在各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在成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自己成长的声音。
成长有谁听?
是路旁的小草,它们在听。绿绿、嫩嫩的小草摇摆着身子,舒展着腰肢,好像在告诉我:“我们听到了!”是的,昨日,我无所顾忌的小草一棵棵、一片片地被我们踩倒在脚下,听不到它们的呻吟,看不到它们的愤怒,却自以为“爽”,身后只留下一串魔鬼般的笑声弥漫着小草。而今天,我总是款款地在小路上走过,用手去和小草打招呼而不再伸出双脚。于是小草向我欢呼:你成长的声音是充满爱好。
成长有谁听?
是空旷的校园,它们在听。这时的校园静幽幽地把我托在掌中,他在欣慰:不再有昔日我发出的,能把一切都扰乱的尖叫,而出落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女孩儿。是的,昨日的我如一匹野马,纵情“驰聘”校园,直至把老师引出来喊我,才把一串串回音收走。而今天,我漫步校园时,少了吼叫却多了读书声。于是校园露出了一抹笑:你成长的声音包含了一份成熟的韵味。
成长有谁听?
我身旁的事物都在听,它们时刻倾听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但是它们依然只是我成长的小小见证。
成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聆听的。听听自己成长的声音,能检测出自己的成长中是否有污点,能验证我们的成长是否是长大。
听听自己成长的声音吧!别让别人告诉你怎样去成长,而应从声音中摸索出自己的成长过程,更有助于你的继续成长。
成长,需要你自己去听,而且,有你足矣。
点评:
这位考生巧思妙想,提出了“成长有谁听”的问题,多么新奇的视角!它触发读者多么丰富的联想!作文运用三问“成长有谁听?”一是照应文题,二是领起下文,三是形成迭咏,营造出“心潮逐浪高”的抒情氛围。“是路旁的小草,它们在听”,“是空旷的校园,它们在听”,是“我身旁的事物都在听”,连用拟人,让客观事物作见证,见证“我”的成长。“成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聆听的”,由客观到主观,形成一个递进,一个飞跃,把题旨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生习作]
绿
田小池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我爱这四季的绿。
春天,万物复苏,那点点浅绿便争先恐后地从地面探出脑袋,从枝头伸出小手,这便是生命的开始,在绿色装点下的春天里,让人们感觉到的是那无限的希望,夏天,林荫蔽日,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给人们送上了阴凉,夏天因有绿而显得热烈、旺盛,这绿浓得可爱,在绿色支配下的夏天让人感到生命强大的力量。
秋天,果实累累,丰收的景象让人们绽开了笑脸,谁不知这金色的硕果是绿色生命的结晶。
冬天,万簌寂静,绿也隐藏了形迹,此时人们明白那绿正在沉睡中孕育新的生命。
绿色在大自然中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在生活中我对绿色更是情有独钟。
我喜欢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交通事故常常夺走人的生命,而绿灯却尽力地阻止着这一切的发生,是这绿色带给我们安全与畅通。
我感激“绿衣使者”----递员。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互通信息,“绿衣使者”传递的虽然只是一封封一件件普通的信物,但这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是这绿色带给我们交流与发展。
边关、军营,那里有绿色的队伍,战士们穿着威严的军装,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组成了一道最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我敬仰这道绿,是这绿色带给我们幸福与和平。
我感谢“绿色食品”给我们带来健康,我感谢“绿色家园”给我们带来祥和„„绿色在我们这个世界随处可见,它是世界的主宰。
愿绿色永驻!
点评:
本文作者有一双能探询、发现“绿”带给世界美的眼睛。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赞美,认为“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作者先由四季的绿展开联想:春天的绿让人看到的是希望;夏天的绿让人感到的是力量;秋天的绿是基础;冬天的绿象征活力。然后用了一个过渡句:“在大自然中绿色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在生活中我对绿色更是情有独钟”。从而对大自然中绿的赞叹转向对现实生活中绿的讴歌:“喜欢红绿灯带给我们安全与畅通”,“感激绿衣使者带给我们交流与发展”,“敬仰绿色军队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和平”,以及“绿色食品”“绿色家园”等等“绿”所代表的美好。本文感情真挚,主题鲜明,形散神聚。
路
左开颜
春夜,乡村,农家。
“爸爸,地上原来有路吗?”
“鲁迅先生在书中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咋走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类人猿直立行走以后,才劈荆斩棘,开辟道路,从愚蠢走向智慧,从野蛮走向文明,但那时的路是坎坷崎岖,满是泥泞。”
“爸爸,你小时的路好走吗?”
“孩子,爸爸想给你讲个故事„„”
“好呀!”
“小时侯,爸爸老是做进城梦。梦想着进城看看大马路。当然,还有路边的楼房啦,商店啦。记得八岁那年,村里组织人用架子车往城里运砖,一块砖付一分钱。母亲借来一辆架子车,到村里装了二百多块砖,估计能挣两块多钱。母亲往车把上拴了一条绳子,让我帮着拉,还许给我到城里买白馒头吃,雪白雪白的,软软的,甜甜的。我一听,心里格外高兴,心想:这顿再也不用吃又硬又磨嘴的玉米饼子了。可母亲怕我半路上饿,硬往包里塞了一大块玉米饼。我很不高兴。可母亲还是微笑着把包系在车把上。记得当时天气十分冷,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我们往北走,正顶风。母亲使劲地拽着车把,肩上套着绳子,弓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挨。我在一旁抓住绳子。路坑坑洼洼,二十多里路,用步量,好长好长„„”
“你走进城了吗?”
半路,我又累又饿,腰都直不起来了。没法,我说:“娘,我饿!”母亲停下车,依然微笑地解下包,掏出饼子。我伸手抓过来就啃,真香,一直香到肠子里。说真的,这辈子再也找不到那么香的感觉。饿呀!中午,终于进了城。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美好。路,好宽!好平!好亮!高楼、商店、汽车,看得人眼花缭乱。穿红着绿的城里人,真让人羡慕。看着,想着,我忘了拉车了。“你把车绳拉弯了”。母亲还笑着逗我。母亲卸了砖,领了两块多钱,领我到老十字路口馒头摊前,买了两个馒头,我咬上一大口,甜丝的,一直甜到舌根,馍真小,像小拳头似的,几口就吃完了。母亲又把她的馒头掰一半给我,还是吃不饱,老感到不压饿,心想:白馒头啥时能一次让我吃个够呀!
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把白馒头吃个饱吃个够的愿望,而且柏油马路修到了家门口,手机高楼啥都有„„
夜,静谧,温馨,迷人。
点评:
“路”是一个很实际的事物,如何能够对这个题目作出新的审定,让立意更胜一筹,本文小作者巧用“虚实互换”之法,由现实的路想到生活的路,于是行文便显得意境开阔,主题深远。[写作例话]
唐伯虎祝寿
大家对于明代文人唐伯虎也许并不陌生。一次,唐伯虎应邀出席一家财主婆八十寿宴。当轮到唐伯虎致祝寿辞时,他劈头劈脑一边手指宴主,一边口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引得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于是,他趁势口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客们顿时化忧为喜。不待情绪安定,唐伯虎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儿孙和祝寿者们无不惊讶、怒目而视。不料,诗人妙语回天,“偷得蟠桃寿至亲”,顿时,众人开怀大笑掌声轰然。从第一句开始诗人就设置悬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直到末句,才完全解开悬念。
第四篇:【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跳跃障碍素材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跳跃障碍
所谓跳越障碍法,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先跳过去,不停下笔来推敲、思考卡壳的地方,而是硬着头皮往下写,直到成文。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有思维活动,而且人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条理性。用文学把人的思维活动记下来,实际就是一篇文章,但是用来记录的文字和思维的本来面目有时可能有不合格的地方,反映在文章的写作中就是出现写作的“卡壳”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去。写了第一句,第二句不会写了,就写第三句,第三句不会写,就写第四句,第四句不会写,就写第五句。第一段不会写,就从
第二段开始。总之,笔不能停,只管埋头往下写,不管文通不通。其实,那些被“卡壳”的地方,当时认为写得很别扭,甚至认为不通顺,而写完以后再回头看,那些原来认为不通的地方却都是通顺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的思维是一种高级神经思维活动,本身有其特殊的条理性和规律性,被跳过去的那些句段,也许本来就是多余的,应该删去的。跳过那个写不下去的思维疙瘩,思路很快就会畅通,从而加快了行文速度。越是写不下去的时候,越要硬着头皮往下写,闯过难关就好了。
至于遇到字不会写的情况,那好办,换一个就行了。如果没有别的字可换,只有这一个字才能正确表达意思,而这个字又不会写,干脆这个字连同这一句话都不要了。在写作中遇到不会用的词和写不通的句子也按这个办法处理,即换不了就跳过去。快速写作不能停下笔来思考,碰到障碍,只能跳过去。鲁迅说:“立足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就是这个意思。可见,跳越障碍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成文方法。
[例文欣赏]
马缘
马,和我可是有莫大的缘分。
我姓马名滔,马脸,一头黄发,像火烧过似的,人又瘦小。爷爷常说我“马瘦毛黄”,伙伴们也都叫我“小马秧子”。
别看我人小,嗓门可大了,朗读课文更是马到成功的事。一次语文公开课上,老师要我们朗读课文,教室里立刻“万马齐喑”。这可把老师急坏了。在这节骨眼上,我“一马当先”,富有感情的朗读博得了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事后,老师还真认准了我这匹“马”,让我参加学校举办的朗读比赛。结果不说你也知道,我这匹千里马一鸣惊人,夺得了朗读比赛的特等奖。
我爱下棋,常在课余与同学杀得天昏地暗。开局我常用马前卒,中盘爱用连环马,结局常来个马后炮,有时也会杀得对手人仰马翻。每当赢了,我总会溜出一句:“鄙人是战无不胜的‘马将军’!”即使马失前蹄,我也鸭子死了嘴壳硬:“哼,路遥知马力,咱们骑‘马’看唱本----走着瞧。”
更有趣的是我的缺点和马脱不了干系。我姓马,属虎,合起来啥词?对了,就是马虎。它可把我害惨了,上次数学考试,全班几个满分,而我只得了119分。原因是一个小数点忘了写,于是数学老师送我一个外号----马大哈。我办事拖拉,写作业磨蹭,语文老师也凑热闹似地“赠”给我一个雅号----破马车。嘿,难道真像奶奶说的那样,我是前世的马托生不成。
[学生习作]
乱世中的美神
——读《李清照》有感
韩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正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的绝品《声声慢》,我曾不止一次地去品味它,品读她,想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她犹如长河般的忧愁!
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与之相比。于是,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独自孤立,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了,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以前有过太多快乐。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从小受到艺术文学的熏陶,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
她正犹如“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一切幸福时,赵明诚进入了她的世界。赵明诚也出生于贵族,并且与李清照一样,热爱诗词书画,夫妻二人,生活甜蜜,相别之时,李清照便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思念。
可谁知,天降煞星,北方金人进攻宋朝,夫婿赵明诚因疾病而死,李清照失去了丈夫,失去了爱,对于她来说自然是痛不欲生。
失家之后的她开始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第一便是再婚又离婚的痛苦。
李清照后嫁给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可这个人根本不爱她,他只想占有李清照的大量诗词,最后李清照看出了他的鬼脸,最终两人离婚。李清照对于爱已绝望,自己陷入了深渊。我既为她同情,也替她感到悲哀。她太感情用事,也许她骨子里注定了“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二磨难是家破人亡,四处流浪。
李清照一个女子,既没有岳飞那样驰骋沙场的勇气,也没有辛弃疾金戈铁马的豪放,她只是一个弱不经风的女子,一个失去爱,失去家的女子。在流亡时,大量的书籍丢失,被抢去,对她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我不解,那些书籍有什么重要意义,李清照竟如此看重,或许那是她对明诚的一种思念吧!
最后的磨难便是晚年膝下无儿无女,孤独寂寞的时光。
进入晚年的李清照的日子寂寞而荒凉,独自守着一个孤清的院子,整天看树叶纷落。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可她一辈子却不安,脑海中全是过去剪不断,理还乱的回忆„„
我从心底里敬佩我最爱的词人,在苦难历程面前,从未柔弱,我喜欢她的执着,她的认真,她的才华,她的„„
历史的长河中我只喜欢李煜与李清照。“清照”这个名字雅而不俗,正如“竹间清溪流,菊丛明月照”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会看见一位立于秋风之中的寻寻觅觅,人比黄花瘦的乱世美神„„
[写作例话]
鲁迅为标点符号索要稿费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当年的出版界却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一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认为: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将标点符号也折算成字数支付稿费。
第五篇:【张老师语文10】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构思素材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构思
所谓构思,就是指在确立了文章的主题之后,就材料的选取,记叙的详略,层次的安排,结构的确定等所做的通盘考虑。构思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能否成功。
古人是非常重视构思的,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即“打腹稿”,说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写作时的习惯,他先是将墨磨好,然后蒙头大睡,睡了以后再起来写作,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就会顷刻完成。这里说的“腹稿”其实就是构思。
作文构思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真”与“假”的关系。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要写好它就要说真话,抒真情,通过关注现实生活,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意义上的求“真”。
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编故事,抒假情;无病呻吟,假话、空话连篇。
因此,处理好第一个关系的正确方法就是“去伪存真”。我们要努力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把生活经历中触动自己心灵最为强烈的一瞬间真实地再现出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所谓“情到真处才动人”。
当然,追求选材立意上的 “真”,不是让我们凡事都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致于认为不是亲身经历就不能下笔。其实通过报刊、电视、街头、茶余饭后等方式了解到的新闻,哪怕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只要遵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原则,运用文学创作人物形象的方法,化别人为自己,化间接为直接,同样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大”与“小”的关系。
写作是表现积极的人生思考、锤炼思想的过程。有人认为,只有将笔触伸向那些引人注目的大人物,谈人们关注的话题,写那些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文章的主题才会深刻;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小事是写不出什么深意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的。平凡的小事同样能写出有意义的文章,“以小见大”就是一种很巧妙的构思方法。
“小事”从何而来?家庭、学校、邻里、村庄等地方随时都有事情发生,尽管可能琐碎,但它毕竟是社会大背景、生活大舞台的一个缩影,经过我们的思考和锤炼,一定能折射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现实意义来。
比如写学校生活,可以通过同学、师生间发生的故事,表现和谐、团结、荣誉、拼搏、自信、创造等主题;写家庭生活,可以通过母子、父女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出感激、理解、沟通、自立等主题;写社会生活,可以通过我在社区、村庄等地的所见所闻,表现关爱、公德、责任等主题。
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构思时,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小事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个性、独立、困惑、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社会上的再创业、环保、身边的科学、网络、吸毒、青少年犯罪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能反映出我们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三、“新”与“老”的关系。
所谓“老”就是题材陈旧,“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路货”,没有新意,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写到好人好事就是让座、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写母爱就是雨夜送伞等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学一学“老帐翻新”的方法。对老题材可以避开老路,重新加工,赋予新的更切合时代发展特征的主题,或者打破思维形式,另辟蹊径,创造出新的意境来。常说的“反弹琵琶”就有这样的特征。
如写“我的母亲”。同学们往往通过一些“闪光”的语言、“光辉”的事迹,写母亲如何关心我的学习、生活,来表现其伟大与崇高。而有一篇作文却在开头说“世上只有妈妈‘坏’”,然后写妈妈因为我找不到东西对“我”发火,说“我”做事没有条理;送雨衣给“我”又当着同学骂“我”,说“我”自己不注意天气预报,不留意生活;对“我”的分数不满意竟打“我”。这些材料写出了母亲的简单粗暴,看似违背常理,却从侧面反映了她对子女的深沉爱意和殷切期望。一个陈旧的话题,经作者换角度构思,人物变得更加本色,感情更加真挚,避免了走老路的俗套。
四、“深”与“浅”的关系。
古人写文章强调“意在笔先”。动笔之前先考虑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这说明了主题对于写文章的重要作用。主题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意义。
有些同学作文只重视形式上的创新,动辄就是写证明题、说明书、诊断书,内容却空洞无物,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者追求语言的“亮化”,以华丽的语言掩饰苍白的情感,造成表达内容的晦涩。如何解决中学生作文的这种“浮浅”现象?我们不妨从“迂回深入”的方法中得到一些启发。
迂回,即回旋,使生曲折。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生活中的故事平铺直叙当然会很平淡,但如果运用一些艺术手法进行构思,使其变得曲折,就会形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
比如写“过生日”。同学们一般都是写吃蛋糕、送小礼品、唱唱歌、讲讲故事等、借此表达友爱这一主题。这样原始地再现生活,使作文变得趣味索然。但如果我们作这样的修改,就会生动得多:“我”是寄宿生,因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消沉。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孤独地走在校园小径上,想起妈妈给我过生日的情景,眼泪便簌簌地流了下来„„回到宿舍,推开门,跃动的烛焰,熠熠生辉,全体室友共祝我“生日快乐”,我流下幸福的眼泪。修改后,故事在特定的背景中发展,有波折,有起伏,自然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文章“迂回深入”的方法很多,比如设置悬念,运用倒叙,还有像戏剧里常用的巧合和误会,都能使文章波澜起伏,产生曲折美,同学们在实践中可以认真体会和运用。
满分作文:再也没有
即使吃着冰淇淋,在这炎炎夏日里,我也感到暑气逼人。还好,有这荷花陪伴我,让我那颗烦躁的心平静了许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大概就是这个场面吧!荷叶如玉盘一样翠绿,散发着凉爽芳馨的气息,为娇柔的花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荷叶覆盖了整个池面,在一片碧海中,依稀看见一抹粉色——那就是荷花。
不施加任何胭脂水粉,也不浓妆艳抹,就这样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现。花瓣上有细细的红丝,顶尖绯红,花瓣微微有些卷曲,像调皮的精灵颤动的睫毛。花蕊是明 亮的淡黄色,如蜷缩着的阳光,伏在莲蓬上,惹人怜爱。而那莲蓬则像蜂巢一般,莲子渐渐冒出,如圆润的珠玉。这几样搭配起来,让荷花熠熠生辉,有几只蜻蜓也 时不时眺望它,蜜蜂也围在它身旁盘桓良久。
微风拂来,静谧的荷塘立刻生动起来,荷叶轻摇,花瓣一张一翕,荷塘上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画卷。挨挨挤挤的荷叶,发出“沙沙”的絮语,再加清脆的鸟鸣、悠扬的蝉鸣、虫子的呢喃,汇成夏日的狂欢。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池中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花瓣紧闭,似酣睡的孩子,只等那只心仪的蜻蜓来将她叫醒;有的半张 半合,似害羞的少女,只在荷叶背后露出一点秀色;有的完全盛开,将生命的灿烂尽情释放,为我呈上脉脉的清香;有的似顽童,在绿叶清风的掩护下,和我捉起了 迷藏……
忽然——我惊住了!一个东西从水中跃起来,是红色的,是鲤鱼!摇摆着的鱼尾将水溅到了花上,肥大的身躯也撞上了荷花的细茎。荷花打了个激灵,身子忍不 住颤动,鱼跌落水
中,晶莹的水花飞上花瓣,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夺目的光芒。盛开的花朵,次第展开,将中央的莲蓬显露出来,接受阳光的抚慰。当一切恢复平静的时候,完成使命的花瓣,一片,两片,三片……谢下的花瓣在水面飘摇,在水波的欢送下,如一叶扁舟,驶向荷叶深处,驶向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