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理教学案例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案例)
姓名:王红艳 单位:得胜学校初中部 职务:高级教师 电话:
***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背景
为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习主席对青少年寄予厚望。他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活动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他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迅速展开,各种媒体的介入,使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受到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因此,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提高教师的认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学校教育,德育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是我们各科教师的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在物理教学中积极树立德育观念,掌握了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视频、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我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一节“磁现象 磁场”时,通过介绍指南针,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节课讲解“地磁场”这个知识点时,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发现的磁偏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在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的第四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三号”同步通信卫星,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十号号”和“神州十一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让世界瞩目。在学习第二十二章《能源于可持续发展》一章的第二节“核能”时,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早已爆炸成功,核电站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早已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电能。以此类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从古至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的第四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为了报效祖国,放弃美国给于的各种优越条件的诱惑,励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但他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冲破种种阻力才,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195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我国火箭技术的腾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学习第二十二章《能源于可持续发展》一章的第二节“核能”时,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 的事迹。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他亲眼目睹了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后来他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于1947赴美深造,不足两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在取得学位刚9天,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回国后积极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因为中苏有关协议被苏单方面撕毁,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研究战略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邓稼先对身边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他还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准发表论文。”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强大而奉献一切的人,才换来今天新中国的强大。通过这些爱国志士的故事,即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又培养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第四节,讲解知识点“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时,介绍现阶段我国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我国与世界目前能耗结构相比还很不合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处于世界较低标准。期中,煤炭和水利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时有、天然气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能源结构比的不合理会带来环境的危害。化石燃料燃烧除加剧温室效应外,排放的有害气体,粉尘等对空气、土壤、建筑物,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合我们身边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通过社会调查,结合目前我市农民对桔杆焚烧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我们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讲等,让学生把焚烧桔杆的危害传达到每一个家庭,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借助能量守恒的学习,并从我国的能源人均拥有量偏低中,使学生感悟到节约能源和有效利用能源的必要性。
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到了我们当今社会上的现状,即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又提生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长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提升,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提高。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就会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提升,才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陈道平
物理知识中本身隐含着很多的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它们和现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很多的共通点。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德育效果于智育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世代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讴歌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比如在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在第十七章第三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三号”同步通信卫星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让世界瞩目。
以此类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看到祖国在飞速前进,立志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学习。这样做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物理史上的小故事让学生产生以服务人民为荣的人生观 在学习第十六章第一节《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生活物理社会”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授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中讲到原子弹和氢弹。可以补充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建国初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因为中苏有关协议被苏单方面撕毁,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研究战略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邓稼先对身边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他还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准发表论文。”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心中有服务人民思想的人,才换来今天新中国的强大。
三、用科学实例让学生建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 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认为,青少年也是群众之一员。青少年的科学观就体现在敬重学业的过程中。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还有市场,在学习中,我有针对性的将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融入物理教学中:比如在学习第二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中的“沸点”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知识后,将“大仙”“伸手下油锅”的把戏拆穿-----原来油锅中只有上面一小层是油,下面大半是醋。因为醋的密度大而沸点低,所以表面上沸腾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只有四十度左右-------是你我都能承受的温度。我告诉学生,拆穿那些神汉巫婆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你亲自来试一试;二是请他们伸手下“沸水”锅。因为油的沸点四百多摄氏度,水一百摄氏度左右,如果他„„事后有一名学生笑嘻嘻地说,他装作很崇拜的样子拿壶刚烧开的水请“大仙”表演“伸手下水锅”,“大仙”脸都吓白了,夺路而逃。
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只是加问一句,如果钉板上只有一枚锋利的钉子呢?揭穿了骗子们“滚钉板、穿钉鞋”的秘密。
四、在教学中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是没有成效的,在多元化社会中成长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误区,比如赶时髦、自私自利等等不好的思想倾向,在物理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如在第八章第四节的教学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一对相互作用力”时,我引用陶行之的一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团结互助。同时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思想自谈,教师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既挖掘了课文的主旨,又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
在第一章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一个有修养的现代人应时刻警惕自己会成为令人厌恶的噪声来源”。说明损人的事是很没有修养的人干的。又比如说在讲第十六章第五节“电磁感应、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倒霉的科拉顿”,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五、在教学中进行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类的科学史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奋斗史,每一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浸透着科学家辛勤的汗水,显示着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百折不挠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可适当利用这些素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教学第十六章第五节“电磁感应、发电机”后,我深有感触地说: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整整用了十年时间,而跟他同时期开始研究的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中途放弃了,都没有取得成功。只有法拉第孜孜不倦的执着地追求,终于在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完成了这重大的科学发现,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在学完第十四章第三节《欧姆定律》后,可以学习101页“信息库”里的《欧姆与欧姆定律》,从而明白当时欧姆的条件是多么艰苦!机会只赐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勉励学生发扬这种崇高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发奋学习,以辛勤劳动换来成功。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教育的渗透会让思想认识更深刻,对行动的落实会起到积极地作用。即在物理教学中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育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惩恶扬善、知理守法、明辨是非的良好氛围,才能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境界,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希望。
第三篇: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和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基本结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思维等品质的熏陶;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成为物理教师探讨的课题,下面谈几点见解供参考。
1.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物理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和学生健康成长及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而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实验的进行,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2.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学史的回顾,激发爱国热情
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发爱国热情。①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改甘“平民法拉第”。②爱因斯坦: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对科学世界观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③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做了400次实验,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④实际教学中,还可特别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评析:通过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3.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通过加强实验,引导热爱科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还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热爱科学。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师把它抽象为:因果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惯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或者把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方法:①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师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还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感知。②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象。③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评析:这样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把知识学得更好,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4.在物理教学中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物理教学中不同教材渗透德育方法不同,灵活生动的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①德育渗透应力求“新”。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填进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收效良好。②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如:教学中设计:什么是重核裂变?举例。什么是链式反应?画图说明。什么是轻核聚变?为何轻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原子核衰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一般人工核反应有何区别?人们一般用核反应堆控制核反应速度,核反应堆通常用什么方法控制核反应速度?生生互动讨论的同时,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简介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5.物理教学中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搞好德育渗透
物理教材中师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①教学核能时,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②教学分子原子结构时,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评析: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要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做好德育渗透
物理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方式,以促进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如,教学“简谐振动”中弹簧振子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将它作为一个课题交给学生探究,由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这样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多方面能力。又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请生生展开互动讨论得出。生1: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生2: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生3: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生4: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而教材还为不同智力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这些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①物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做一做”中的“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是为那些有条件使用计算机、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安排的;②物理必修2第5章第3节“说一说”中关于“瞬时功率”的讨论,是为那些学有余力、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思考的学生所安排、设计的。③像书后的“课外读物、推荐网站、课题研究”等,也都具有兼顾差异的考虑。同时为不同智力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做好了德育渗透。
总之,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创造性劳动,是教育的艺术,师要注重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能启发情感,启迪思维,相信:一定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邻水县石永镇初级中学
万文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大纲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切入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裂变和聚变,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可揭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可概述亚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说法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所否定,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过程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别的科学家,再到牛顿,才使人们对运动的这一规律有了本质的认识并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在讲授运动的概念时,在强调了“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同时,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待他醒来时,还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而又非常风趣、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养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例如,我国古代著作《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不胜枚举,如指南针、地动仪、回音壁、石拱桥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传播机械和其它技术达26项之多。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例如,在讲光学时,可以介绍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他们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历尽艰难险阻返回祖国的事迹就更多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摘 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掌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使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2.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不足,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太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思想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
4.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刘新红(1976.10~),女,汉族,河北保定清苑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职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魏村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中学物理,2006年、2011年获县级嘉奖,2011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独立创作的教学设计、课件等多次荣获省级、市级奖励,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曾多次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