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时间:2019-05-12 19:2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扞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浅议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各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我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

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高考制度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是合格的“经师”。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善于扑捉德育动契机。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机,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镜鉴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原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崇俭反奢,诚实正直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即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对比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借用后人和权威的评价,也可以强化已做出的道德评价。

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公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张志新的“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歌德的“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一是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二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民族垂危,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讲授这些内容,要着重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要能够激发学生奋进、图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从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适合中国国情的图强之路在哪里?历史教师要用历史告诉学生,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

总之,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给本课程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除了知道基本史实以外,还要懂得学习方法和感受学习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状况,加深爱国热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层次的课程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寻找一份与时代相和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应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应用,或者说如何在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引下转变教学行为,发挥学科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提取教材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折射出人的智慧和谋略等等,给后人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邓世昌以不屈之精神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之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周恩来以无穷的个人魅力带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马克思以无以伦比的创造开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中学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中学生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

2、整体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归纳感情基调

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要有一个大的感情基调。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虽然历史的脉络是连续的,但是所灌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是相对独立的,甚至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都是有断层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追随者”,当然这一切的大前提还是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有兴趣。那么这个大的感情基调会是什么呢?简短的表示如下:中国古代史——领先世界,“豪”气冲天;中国近代史——大难兴邦,浴火重生;中国现代史——筚路蓝缕,自强自信;世界历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了这个大的感情基调,那么就会在每一个阶段的历史讲诉中统一情感,统一态度,你会用真诚的表情打动学生,比如中国近代史教学,谁都知道这是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当你心中有这个感觉的时候,教学中的语言,表情都是理性而积极的,轻松的转变了电视文艺带给学生的那种单纯的悲和愤,自然达到以德育之,使之育德的收效。坦而言之这是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催生或净化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巧而有效。

3、精心筛选情感性资料,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因为知识和阅历的欠缺,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矛盾的。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中,选用了大量的地图、图片,这些历史图片直观、具体、生动,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发达及古人对人类的贡献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而中国近代所遭受的侵略和屈辱则能激起学生的民族危机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文字与相应的图像,视频,音乐,名人书信等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生动描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将英国的炮舰图片与大沽口上康熙年间的铜炮图片相对比;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把圆明园的复原图与现在的破壁残垣做成一个有音乐背景的自动播放,最后以雨果的书信做播放的结尾,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效果斐然。

这一系列的材料筛选就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愫为目的,主题鲜明的激发学生了民族责任感。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导引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千余年前的智者就在告诫,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先自育”。

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要乐观,向上,平和,淡定,有一份与历史共振的心态;不偏激,不过激,一时突发的想法要三思后再做表诉。正所谓“科研无禁区,教学有禁忌”。中学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思维单纯,人生观、价值观正待成长的中学生,这对教师的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就会更加的严格,不去空谈理想,要有生活,要有清晰的奋斗足迹。可以去思想,但要向学生展现积极的生活态度。

同时,教师也要塑造良好的讲台形象。仪表朴实大方、庄重文雅;教风扎实严谨、一丝不苟;语言准确精炼、富有感情;板书条理清晰、工整优美等。通过这些良好的形象可以折射教师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总之,要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灵魂和落足点。只有融进了情感教育,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才会产生与时代相和谐的教学效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

周发贵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旨在通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渗透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最终将德育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笔者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

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考试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学效果的。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胸襟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是合格的“经师”

历史教师要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初中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渊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初中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池不断更新的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善于捕捉德育渗透契机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机,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初中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初中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四、在分析对比中进行德育渗透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原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崇俭反奢,诚实正直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对比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公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总之,要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功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灵魂和落足点。只有融进了情感教育、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才会产生与时代相和谐的教学效果。才能碰撞出德育教育的火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历史教学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有多种因素,而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关键字】历史教学 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启迪学生的情感取向,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中,德育教育, 一般是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德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直接决定着学生该怎样做人。作为教师, 除了教学,更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初中历史课表中指出的历史课程性质之一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一是“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表现为对中华灿烂悠久文化和对中国历史上捍卫祖国权益者的学习,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教育;第二表现为对历史上损害中国权益者的否定,包括近代外国侵略者,培养中学生国耻意识的教育。历史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侧重点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方面,应大力弘扬“汉唐文化”和“四大发明”等等。在近代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关键不是如何对待列强的侵略,而是如何反思。例如,近代历史上有很多像邓世昌这样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我们为什么一败再败,难道是我们不敢牺牲?类似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

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中,这也是德育教育的必要环节,历史教学恰恰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平台。

二、注重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美德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的当代中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 世纪中国的面貌,因此,有必要强化当代中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重视对人际关系的规范,概括古人的处世哲学,尤以“诚”、“信”为要。“诚者,天下之道也”,“信者,立身之本也”,在国际化竞争日趋激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时代背景下,在青少年人群中张扬诚信的美德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在历史教学中,不难发现在许多历史人物身上或历史事件的背后都闪烁着诚信的美德如:在设计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这部分内容的情感教学目标时,除了包括“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树立为国家和人类的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寻求历史进步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等之类的要求外,还应注意通过“移木为信”典故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取信于民,是历史人物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的道理。还有许多涉及到诚信问题的典型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至理箴言,这些内容或隐或显的散布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比如有关诚信的至理箴言就随手拈来,“如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历史学科要讲求真实性的特点本身为诚信教育树立了正面楷模。中学历史教学无论从教学要求、教材内容还是学科特点,对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识,养成习惯性的诚信行为,内化诚信的心理品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发展起来的思潮,它以肯定人、尊重人为理论基础,着重探求人的本质、地位、使命、价值和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主义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恰如鲁迅先生所说,教育是要立人。人文素养教育要靠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基本效果。目前,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主要是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一直被当做副科的存在。教师要么对本学科不重视,要么必要时采用题海战术以提高成绩,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养成。而历史学恰恰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科学。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如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抵御物质主义影响,关注保护环境的意识。

要表现人文素养教育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德育思想在中学历史知识中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需要历史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来进一步使学生接受到更多的德育思想。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在课堂教学中, 历史教师的思想无不深深的影响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和评价,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历史教师对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强化教师知识体系。教师应该多钻研教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备课时研究课程特点,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进行理论学习, 特别是新的课程理论和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平时多和同事研究教学方法,集体备课,多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课,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理论修养, 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三是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去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教学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四是认真反思。反思历史教学中的不足,不断进取,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只有有效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通过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改变教师中心论的现象,也才能更好的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

俗话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一、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计量单位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还学习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三、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我在选择题材时尤为注重其教育性。在上这节课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问:同学们前天是什么节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中秋节。那你们吃月饼了吗?你们在吃月饼时,是不是把最好吃的月饼让给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月饼入手„„我是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那一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孝敬父母”。本节课始终是围绕分月饼,在讲解分数时,强调的是要平均分。我便顺势说:“在我们同学之间或其他的人面前,我们都要公平的对待,要诚实。因为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喜欢诚实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这个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操,不会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那么这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识是如何渊博,对社会也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就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来,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如我在教“圆”这一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学习以后,我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突出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人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俭思想教育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节俭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农民每次碾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机螺缝里的米有,假设这个人700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10次米,这个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学生先试做,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费这么多米!”学生算出后都惊讶地叫起来。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通过累积,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我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一瓶牛奶只吃一半就扔了,馒头只吃一丁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我们每天只扔一点点,但时间一长,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这样,通过自己计算,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积水成河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要勤俭节约,不能乱浪费。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惜时光的教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或搞小动作,学习是一塌糊涂,白白浪费光阴。于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个小时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光阴易逝,时光难追,告诫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他们从小就要爱惜时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人,长大了报效祖国。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养成了乱丢乱扔的坏习惯,这样,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于是,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像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理,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计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国发展文化、科技、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透彻结合我平时教学中,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放。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一课中,“金色”一词本质是什么?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这是美好的临阵脱逃意义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虽说动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金色”也包含着人们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为中和华之掘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想想当时的画面,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激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二、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逐步从事情蕴含道理,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三、在“段”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点段是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读口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先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四、在“朗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写作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树说的话饱含着请求,请求;鸟的回答语气坚决,比较肯定,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三个角色的语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嫩稚些。又例如:《丰碑》一文中,“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学生们通过阅读,从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宇宙地中学

谷福臣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这种高素质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同时发展.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教育的经验可谓丰富,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的进取精神,奋发向上的意志等等,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而德育教育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如果把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这种美好的德育进一步发扬光大,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建设人才,这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就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德育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

爱国之情,常人很难体会得到只有亲身体验才可能有所感悟,但要经历爱国大事,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很少.所以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爱国,如何去爱国.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了解深切,才能从心中涌起爱心。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殉国,岳飞“精忠报国”,屈死**亭,林则徐为击败英侵略军,积极仿造西方战舰,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鸦片战争中七殉老将陈化成血染吴淞口,维新运动中,谭嗣同誓为变法献身第一人,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血洒疆土,只为争回民族的尊严,国家的主权。而在我们身边,为了救学生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给她的学生上了人生最美的一课。南海守礁二十年,化成礁石一块,无怨无悔的南海卫士李文波。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一条路,二十年,为乡村父老带去健康安宁,周月起,艾华这对残疾乡村医生夫妇大爱无痕。航母出海了,战机飞天了,却悄然离开了的罗阳同志用生命托起战机,笑傲长空。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事迹,足可告诉人们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完美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些事例,分析英雄事迹的动机,同时讲述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这些英雄能毫不犹豫为国捐躯。告诉学生只有爱国的人,才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牺牲生命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象汉朝的苏武,青年时出使,白发时才回归,南宋文天祥与元朝统治者斗争“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诗人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粮,这一系列事迹莫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的硬骨头精神。

再一方面,通过一些反面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讲“中法战争”讲到老将冯子材奋勇杀敌,而李鸿章却不准出战,中国在战场上取胜时,清政府却“与缔和约”,以“求法人不必再战”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的局面。同学们愤怒的说“真该死”、“真丢人”,于是我趁势引导,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困难仍很多,像美、日在钓鱼岛挑衅,要达到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目的,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爱国应从哪里做起?

二、爱国应从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开始

中国古代文明,名传千古,流芳于世。中国有许多为造福人类而努力拼搏的人才,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凡具有作为的人必会遇到大困难,必先磨练自己,所以要培养那种不怕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像李时珍为撰写医学名著《本草纲目》,历时二十七年,走遍大江南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张衡,博学多才,刻苦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终于制了地动仪,司马迁用十九年的功夫写成了史学名著《史记》,水稻专家袁隆平,潜心钻研近十年,终于在1974年研制成耘型水稻,属世界首次,女科学家林巧稚一生独身,投身医学事业,成为医学界楷模。通过这些实例,告诉学生要想成就大业,就要有民族,为国家,为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奋发努力的精神。历史教学中将这些光辉典范介绍给学生,势必激发起为祖国繁荣而努力的热情。使学生不断树立想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献身的精神。

三、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遵守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

李大钊曾说:“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朱总司令,抗战时期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一部分钱寄给母亲,他母亲病逝后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他把爱母亲爱人民联系在一起,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是社会文明的风范,就这个方面,在教学中举了一些不珍爱父母之爱的例子,如乱花钱,不学习,打游戏机,有的在读书期间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伤透了父母的心,这样的人怎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许多同学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是对父母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就此能逐步改正,这就达到了教育上目的。总之,德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树人之要,丢弃在先,德育之要养成在先”。历史教学中贯穿这几要素,主要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接受改革开放,热爱自己的集体最直接的行为,就是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下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哈工大附中 周建军 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应放在首位。正所谓“学习是天职,做人需先行”。生物学科是一门......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和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陈仓区贾村镇陵厚小学吴会星***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在......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三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