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论文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于洪区北陵中学
2013.3.1
摘要:新课改下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种任务,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面对的新的课题。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应通过物理教学,把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题材,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素质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与教学
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在新课改下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人格尤为重要,所谓人格即养成一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等。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教书育人具体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作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究。运用物理教学自身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这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使命。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不是依靠单纯的说教进而代替思想品德课,而是结合教材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人格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重视人类长期探索和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果和结论,而对于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苦卓绝、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阐述得不多,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方法论知识也往往包含在教材内容的深层,有关爱国主义的材料需要进一步整理、充实、提高。物理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讲物理学史,讲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忘我奋斗的精神,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壮举,讲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祖国科技发展,为祖国强盛,默默无闻地从事科学研究,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高尚的追求。比如在进行高中物理选修3-5反冲运动这一节教学任务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以下例证:最早的载人火箭的记录是明代一名叫万户的人,他坐在绑有几十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点燃火箭,想使自己飞上天去,但他失败了,而且为此献出了生命。他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令人敬佩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深入发掘,适当拓宽,随机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
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激情、热情、意志力和积极精神,在性格上表现为开朗、平和、善于交往。高中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该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习惯的惯,有惰性、保持原来状态之意。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仅从运动学角度看具有惯性,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来状态而难得进步,甚至受阻力作用反而使原来状态变得更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请学习感悟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人的成长过程与此规律相似,要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外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那么人就会落后,当动力大于或等于阻力,人才可能取得进步,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使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并且,随着人的质量增大,要获得与以前同样大的加速度,所需的动力更大。同学们应该学会接受必要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动力积极追求进步。
3、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女同学尤其如此,弄清概念难,做题目更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物理教学中自信心的培养是各种教育方式中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以激励为原则,树立学生自信心,要帮助学生做到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鼓励与激励,让心与心沟通。总之,要树立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与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自始至终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位学生,从而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这样,自然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胜利进取。
4、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精神,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从而引起学生探索和亲自动手欲望,为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探索性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5、教学案例与分析
本案例为高中物理必修一力学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互成一定的角度,这时合力与分力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猜想,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分析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是从力的大小出发的,力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回答:进一步强化力的矢量性。
老师:再次指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都有关。同时老师提出合力与分力间究竟满足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实验应分几大部分?
老师按小组发放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图钉、三角板、直尺、橡皮筋(一半学生)、钩码(一半学生)
案例分析:通过此环节由特殊情形延展至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变直接给出结论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让各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何确定分力、合力。学生活动:根据器材设计讨论各自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两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再用一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记录结点的位置、弹簧秤的读数,细绳套的方向。
方案二:先用两个弹簧秤使橡皮筋伸长一定的长度,再用一个弹簧秤使它伸长同样的长度,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再分析比较。
老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双方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指出:“橡皮筋伸长相同的长度”记录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还需要作哪些记录 如何记录力的方向?两点近一点好还是远一点好?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组织引导同学讨论,对方案一进行修正:本案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与提示:钩码上升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运动状态不好控制,即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不好控制,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将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有何相同之处?记录数据时木板放置方式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使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个点。力的方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远一点好,将钩码竖直静止悬挂都是先确定两个分力,再根据等效代替确定两个分力的合力。方案一木板应该竖直放置。
案例分析: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实验进行中要求一部分同学实验操作,一部分同学进行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协调合作能力。
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何把力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请同学们作出三个力的图示。
同学们用铅笔和尺子作出三个力的图示。观察自己所作图示,从大小和方向角度给出自己的结论。通过数据处理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最后要求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本实验结论并进行文字表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从各个方面挖掘徳育因素,既能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地努力,德育教学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
李元度
马显杨
2、《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鲁秀萍
通信地址:海南省屯昌县红旗中学 邮编:571600 联系电话:*** QQ号码:249237176
第二篇: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中国论文网 /9/view-12904637.htm
一、运用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成就渗透于物理教学中
1.运用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
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发现课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单位大多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在讲声学时,可以讲故宫天坛的回音壁;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什么近代中国物理却落后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杀了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向同学们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理学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有的已处于世界前列。例如: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在航天领域,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神州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超导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等,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并且组织学生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在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科技信息,使同学们及时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学习
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讲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可以给学生讲工程专家詹天佑和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使学生懂得
科学家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还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利用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对学生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著。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
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三、结合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些结论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归纳、总结出来的。
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客观分析,绝不弄虚作假。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四、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和个性化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同时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五、倡导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如法拉第善于实验研究、麦克斯韦擅长理论概括。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奠定了电磁场理论的基础;杨振宁和李政道通力合作,终于发现了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地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
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野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三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
俗话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一、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计量单位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还学习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三、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我在选择题材时尤为注重其教育性。在上这节课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问:同学们前天是什么节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中秋节。那你们吃月饼了吗?你们在吃月饼时,是不是把最好吃的月饼让给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月饼入手„„我是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那一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孝敬父母”。本节课始终是围绕分月饼,在讲解分数时,强调的是要平均分。我便顺势说:“在我们同学之间或其他的人面前,我们都要公平的对待,要诚实。因为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喜欢诚实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这个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操,不会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那么这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识是如何渊博,对社会也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就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来,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如我在教“圆”这一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学习以后,我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突出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人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俭思想教育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节俭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农民每次碾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机螺缝里的米有,假设这个人700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10次米,这个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学生先试做,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费这么多米!”学生算出后都惊讶地叫起来。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通过累积,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我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一瓶牛奶只吃一半就扔了,馒头只吃一丁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我们每天只扔一点点,但时间一长,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这样,通过自己计算,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积水成河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要勤俭节约,不能乱浪费。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惜时光的教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或搞小动作,学习是一塌糊涂,白白浪费光阴。于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个小时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光阴易逝,时光难追,告诫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他们从小就要爱惜时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人,长大了报效祖国。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养成了乱丢乱扔的坏习惯,这样,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于是,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像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理,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计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国发展文化、科技、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透彻结合我平时教学中,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放。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一课中,“金色”一词本质是什么?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这是美好的临阵脱逃意义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虽说动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金色”也包含着人们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为中和华之掘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想想当时的画面,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激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二、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逐步从事情蕴含道理,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三、在“段”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点段是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读口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先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四、在“朗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写作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树说的话饱含着请求,请求;鸟的回答语气坚决,比较肯定,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三个角色的语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嫩稚些。又例如:《丰碑》一文中,“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学生们通过阅读,从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公众科学素养的概况、中学物理教学对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意义,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科学素养培养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关系以及对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素养提出六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
关键词:科学素养;中学物理;物理教师
1引言
在现代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最近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的科学素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分别为1.6%、0.6%,而美国的全国人口科学素养平均为6.67%。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平均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百年之多。
面对世界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进行物理科学素养教学是现代物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学校教育是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 而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兴趣、实验技能方面的技能,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知道,探索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是探索的价值取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要使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科学素养
2.1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2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而经济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政治因素则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引导性作用,文化体系也对公民科学素养有深刻影响,这些因素对公众科学素养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科学素养。
经济是提高公民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一方面,资金投入增加会为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具备科学素养的劳动力,因此要求个人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政府对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影响很大,是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性因素。
2.3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科学素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有着深切而广泛的影响。第一:直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科学素养的缺乏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不具备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素养。第二:科学素养水平对上层建筑的政体结构、法律制度、政治水平等影响重大。政治体制与法律结构是否与社会体制相适应并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执政党的科学素养水平。第三: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中心。先进文化体现的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表达。卡尔·萨根说过:“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1]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
3.1各国公众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010年则为3.27%,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2005年为7.4%,2007年为6.9%,[2]2010年仅达到9.8%。各类数据均表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任重而道远。
3.2学校是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战场 3.2.1国外积极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美国政府的科普工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美国政府很担忧学校中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缺乏,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所以美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学生和尽可能多数大众的科学素养。
英国在1988年出台的《英国1988教育改革法》,让学生更多的掌握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英国各研究理事会把科普工作的重点都放在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上,各自设立面向学校的科普计划。由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发新奇的、富于启发性的科学教材和教学方法,供学校的教师使用。
日本1947年3月颁布的《教育基本法》第二条提出,“在一切场合、时间,都必须实现教育目的”。其他涉及少儿校外教育的法律法规如《图书馆法》、《博物馆法》、《儿童福利法》等,都为少年儿童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保证其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些法律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应通过设立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和利用学校的设施以及其他适当方法实现青少年科普教育目的。[3]
3.2.2我国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青少年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培养对象。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联合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从中小学的教育抓起,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将教育的重点从传统的科学知识的简单灌输,转到在科学观念的培养上。使学生知道,世界万物和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无论是看待或是从事某件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从小培养起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
4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发展 4.1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物理学讲解实证,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观测和实验来揭示问题的本质。通过物理学习,对于自然的了解便由表面现象引申到实际生活,同时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渴望对各种现象和规律进一步去研究、研究和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学习,会增强我们用理性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真正学习到物理学中认真、求实和创新,并且是他成为我们看待问题的准则。[4] 4.2我国的物理课程改革
4.2.1物理课标着重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则细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它将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动力。《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4.2.2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变化
由于学校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科普工作互动不足、衔接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在校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我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基本上都是力、热、光、电部分中的经典内容,原子物理部分也只停留在对原子结构及能级等初级及简单的知识讲解上。这样的经典物理内容教学由于经典物理本身的“机械性”、“绝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近代物理以“相对性”、“黑洞”等全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生对抽象微观物理知识的认知。新课改后的教材加入了近几十年的物理前沿知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5]
5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
5.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比原有课程有了重大革新和突破,充分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高中新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则是“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培养学生,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把科学素养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对于每位物理老师都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课堂物理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应只是机械的给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更应该通过课堂、课外和校外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物理课程学习引申到对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并具备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5.2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5.2.1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物理实验是研究与发展物理科学的基本手段。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内容。搞好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即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识物讲理”。[8,9]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
5.2.2教师如何完成实验教学
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单纯的教师演示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一些演示学生根本看不清。在演示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实验。5.2.3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
通过学生自愿组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我们课程中的一些实验项目交由学生自己验证,从实验信息的收集、实验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后的实验评价均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兴趣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经验,当小组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当及时地加以点拨和指导, 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由各小组并开展示团队的成果,并交流心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不仅可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去体验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得出规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而合作精神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5.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物理学发展到现在大约有400年的历史,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一步宏伟的认识史,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如何在与自然斗争并逐步了解物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征、规律和实质的过程。它蕴含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蕴含着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物理学家智慧的结晶。没有一蹴而就的科学成就,所有的物理成果其过程都是循序渐进,充满挑战与未知。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妇礌的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牛顿定律的提出”等等都是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取得的。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同时继承前人的永不言弃、善于发现总结的可贵品质。而科学价值观、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5.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4.1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科学素养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这种
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提倡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回归,把各种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5.4.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直观体现。将物理教学素材由单一的教材和课辅扩展到科技馆、博物馆、建筑展览。但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为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具有针对性的让物理知识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帮助学生拓宽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渠道,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必需的物理知识并掌握生存、生活的基本
[10]能力。这也是青少年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5.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尽管物理学科是科学的主要部分。但科学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科学的方法、技能,不同的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方法去融合与连结各学科之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而逐步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 应用综合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认识大自然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当前物理教学者面前的一座大山,需要付出时间和经历去解决问题。不同的科学领域所涵盖的学科知识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割裂。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整合[11,12]。5.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渗透科学素养,抓住每一个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提供全面自主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构建和谐统一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教学。使学生自主、自觉、自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价值观,完善自我。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真正将科学素养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能担负起祖国复兴的神圣使命。
6结论
学校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阵地,负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通过教育实习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掌握了几个公式,解决了几道题目而已。完全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毒害严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也存在严重的滞后。为此我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六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加强实验
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主要参考资料:
[1] 娄坤明.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教育 [J].素质教育,2012,(12):122-123.[2] 王正平.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物理教学,2012,34(11):14-16.[3] 汴新华,宛炳生,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池州师专学报, 2006,20(3):110-120.[4] 浦瑾,宋婷婷,徐平川.浅析中学物理教学课程改革[J].读与写杂志,2010,21(5):69—72.[5] 罗文波.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刍议[J].教海探航报,2012,(1):49.[6] 高金莲.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培养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2),110-113 [7] 葛霆, 刘薇, 李大光.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国际对比[J].科学, 1995,(3): 4-7.[8] 袁运开, 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质[J].科学, 2001, 53(5): 3-5.[9] 张艳云, 胡晓玉.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J].职教探索, 2010, 45(5): 199 [10] 袁运开, 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通过物理教学,提升科学素养[J].理化教学与研究, 2009,42(5): 170.[11] Specififcation A.Leeds,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Alliance..2003
[12]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and Employment.The National Curriulum forEngland:Science.1999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bstract: combin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meability to scientific literacy, with modern learning theory as guidance, closel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draw lessons from forefathers' research result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literacy cultivation and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as well as to how to permeat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process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hope to provide certain help for teaching workers.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High school physics;Physics teachers
第五篇: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王晓伟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对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完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物理学家的事迹、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物理学中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介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贝克勒耳,他在病危之际也舍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追求,造就了一代代献身科学的科学家;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给学生:“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国两弹专家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验物理学家百折不扰的坚强意志,只讲奉不图索取的崇高美德。
二、介绍我国物理领域的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长期坚持。我国古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物理教材中有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才素材。比如地磁场偏转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到,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离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介绍我国在微电子和计算机、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原子工程、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出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志和责任。这些素材虽不是每节书都有,但比比皆是、信手拈来,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他们树立科学报国的理想。
三、结合物理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德育教育体系中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内容。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由此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电磁的统一、原子的正负电荷、光的波和粒的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原子核的转变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实例;惯性、摩擦力等对人类有有害一面和有意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 的辨证观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牛顿第二定律表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密度、电阻、电场强度深刻表明了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的关系。通过以上内容,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规律都是从多次实验中总结出来 的,物理学和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要遵重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渐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比如伽利略之所以著名就是他将物理实验引入物理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小组共同实验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等等。通过以上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并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树立以身作则的原则,对学生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古代教育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初中生仍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深地思考,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