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理论作业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
1、典型环境
答: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2、印象式批评
答:印象式批评是文艺作品评论的一种形式,是指从批评家的所思所感出发辨析作品价值。
3、再现(representation)与表现(expression)答:再现(representation)与表现(expression)再现是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划或模拟表现是指内在主观世界的状况如情感,理想,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4、语言批评 答:语言批评特指兴起于西方20实际20年代,后来为西方批评界广为接受的英美“新批评”。5、文学风格 答: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审美意象 答: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7、社会历史批评
答: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8、“隐含的读者” 答:隐含的读者是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9、情节
答: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
10、心理批评 答:心里批评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
1、简述文学接受中共鸣产生的原因
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这样的作品可能引起读者属于情感评价性质的喜爱,或属于理性判断性质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使读者产生全身心震动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共鸣的产生还有第二个条件,这就是读者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具体来说,就接受主体而言,共鸣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观念相通
(二)情感经验相似
(三)意志愿望相近。
2、简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答::
(一)个别性、生动性、可感性:文学作品是按照事物个别的实际存在着的那种具体形态来反映生活的。
(二)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的个别性、生动性、可感性,是文学形象外在的、感性方面的特点;同时,文学形象也反映了生活的客观内容。这些形成文学形象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文学形象既然是实际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又必须带着作家的主观因素。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绘,来表现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表现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其根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生活并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感。
3、如何理解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之间的区别
答: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理论术语,大体是在20世纪兴起并流传的。传统文艺学习惯于用“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等概念。从表面上看,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文学鉴赏之间意思差别不大,指的都是读者的阅读活动。其实不然,作为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文学阅读活动,明显地具有一种仪式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而“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则充分反映了文学阅读活动中的现实复杂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故而现代文艺学倾向于用“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来取代传统文艺学的“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
4、简述叙述视角的主要类型 答:全知视角、内视觉、外视觉
5、简述文学叙事的基本构成 答:叙事。这里指文学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叙事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二是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①叙事的构成。②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③时序。④时长。⑤频率。⑥叙述视角。⑦叙述动作。⑧叙述者。⑨拟想接受者⑩抒情及其特征。
6、简述文学风格的主要特征 答:(1)文学风格具有独创性。个性鲜明,有独创性,艺术上日臻成熟的作家,才能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
(2)文学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作家个性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这是造成风格稳定性的主要原田。但这不排斥某些作家由于牛活状况和艺术实践的发展,风格可能变化的情形。这种变化的风格同样也有相对的稳定性。
(3)文学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作家创作的个性和才能,描写对象的不同品格,读者的不同需求决定的。不仅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同作家在不同情势下也会刨造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当然这不同之十仍有其主导的方面
7、简述叙述内容的主要构成
答:
一、故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二、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三、行动,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8、简述文学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为: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同时审美意象的创造还离不开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审美意象的创造具体体现为:艺术家运用抽象思维和象征手法塑造文学形象来表现生活的荒诞,这种荒诞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哲理性的思考。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
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谈谈你对这个论断的看法; 答: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说明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剧本通过对宫廷王室颠倒混乱、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未成熟。它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2、结合实例论述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答:其一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比较,重点突出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重在对艺术的内蕴的真实与假定的真实两个方面的阐述;其二是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比较,重点突出艺术真实是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意性,重点阐述艺术的主观真实与诗意真实两个概念。
3、结合实例论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4、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阐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答: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结合具体的作品,论述文学意境的主要特征 答:(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四、文学评论
阅读下面这篇作品,作文学评论一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重
逢
[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答:《重逢》(Re—encounter)是作家在一九七九年七月,即获得诺贝尔奖以后第二年,发表在《大西洋》杂志上的作品,它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作家对于自己处身其间的世界所持的悲观态度。倘若一九五七年作家笔下的傻瓜吉姆佩尔在临终前还深信自己即将进入的冥冥世界必定是“没有纠纷,没有嘲弄,投有欺骗”的话,那么一九七九年在他笔下历尽人间沧桑、化为幽灵来到这个冥冥世界重逢的马克斯·格莱策和莉萨·内斯林,在目睹人世间的虚伪与欺诈之后,就连对于自己灵魂的永生也要发出哀叹:“最大的幻灭莫过于永生。”这一哀叹虽然过于悲凉、凄厉,却也可以使我们窥见作家所处的世界的一斑。
辛格小说里还描写大量人与鬼、鬼与鬼相恋结合的故事,在小说《重逢》里,辛格构思了马克斯·格莱策博士与死去的旧恋人相会的故事,辛格正是用这种浪漫的犹太情怀来诉说未了的情愫,表达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充分彰显意第绪语的优美与传奇
意第绪语是东欧犹太人使用的民间口头语言,已有上千年历史,意第绪语文学优美,词语活泼,词汇丰富,非常适合于文学作品的文本表达。在古老的犹太典籍中收有很多谚语和寓言,这些俗语不仅体现了犹太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更是犹太人生活智慧的呈现
犹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和故事又借助于意第绪语的表达力量,形成了优美而深邃的经典。在辛格小说里,这些经典的传说被随手拈来化成了小说优美的细节,对犹太人浪漫情怀的真实描绘
反映犹太人的精神世界,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在全世界流浪过两千年,在与各民族通婚、通商、共同居住的过程中,形成了犹太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浪漫的情感基调。作为一个深爱自己民族的犹太作家,辛格用小说的形式把犹太民族对待爱情的态度描绘出来,呈现出的是犹太人情感生活的多元特质。
综上所述,可见辛格小说的文本价值在于它全方位地保存了犹太文化,再现了犹太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精神元素,使辛格的小说获得世界级的声誉,成为人文学者研究犹太文化的基本蓝本。
第二篇:文学理论
我方支持的是作品中不应该抒发作者的情感。
作家之所以能够进行创作,是由于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不否认作者应该具有强烈情感的积蓄,这种敏锐的感知力也是成全一个伟大作家的重要条件.但正因为作家拥有比一般人更为细腻丰富的情感,才更应该在作品中进行控制,不然情感泛滥的后果就是让泛滥的感情淹没了他的心灵,淹没了他的视野,作品成了作家在情绪失控下的诠释,那也称不上是健全的文学作品了)正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给了作家创作的动力,又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赋予了文学形象以血液。(应该是读者赋予人物形象以生命,因为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不再是原来单纯的蕴含作者情感的物品了,读者的阅读与消费才算是完成了作品的整个过程与周期,因此,读者的再创造已经不关作者的事情了,作者也管不着了,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这个哈姆雷特是读者的,不是莎士比亚的,所谓的人物情感是属于读者的哈姆雷特的情感,因此是读者的理解赋予了人物活力,给他以血液,给他以生命力)
作家情感赋予角色情感比如曹雪芹在描写红楼梦,既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又有王熙凤的泼辣犀利,也有贾环的猥琐恶劣,在描写这些人物时作者曹雪芹带入的并非自己的情感,而是角色的情感,不然就真的是人格分裂了,正如很多作家所言,一开始以为自己是在表达自我的观点,写到后来才发现已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所设计的人物角色带着跑,一字一句都是以人物面临的情节环境为考量,因此,不可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
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这种情感应该属于作家的自我情感,是他个人的,而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则应该为作家认识到的人类情感,不能将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想混淆,自我情感表达的倾向于一种私人性,而艺术情感表达的则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共同性,这是与全人类的共同情感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区别于浅薄作品的地方,也是前者能够流芳百世,后者只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的原因。正如一些伟大的作者如卡夫卡、福楼拜等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在创作时不加入自己的意见,不干涉事物本身,其表达方式是从容的冷静的,正如包法利夫人的创作,作者并未表达出对于人物行为的价值判断,哪怕是出轨,偷情,依旧用事情发展的冷静语调不急不缓地叙述着,让读者在不干涉价值观念的语句中渐渐形成千姿百态的自我态度与观点,这正是一部优秀作品能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之处了。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客观冷静,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的叙事手法不仅能够让文本充满理性的思考,也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充,如一些作品中的开放式结局便是如此,它并不对事物、角色进行评价,而是由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结合自身的经验、背景来形成自我的看法,极大地提高读者的阅读自主性,尤其,对于如今良莠不齐的文学消费市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知道,现在一些浅显低俗的文学读本充斥市场,受众对于图像文本,浅白文字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的高涨,这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学的无奈,因此含蓄,不介入读者思考的作品更应该获得发展与肯定,具备独立思考与审美的阅读者也是时代的需求,也只有读者的文学接受程度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加强,文学水平才能更快地提高,文学创作的发展才能峥嵘向上。
第三篇: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啊。《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理论的性质
2.关于文学理论的形态
二、概念源流
文艺学
三、答题要点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四、相关知识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2.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卡冈: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内容提要
1.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2.关于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二、概念源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三、答题要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按美的规律建造
2.恩格斯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交互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4.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
5.哈贝马斯论交往行为
6.钱中文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五、参考文献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2.关于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3.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5.文学本体论
6.劳动说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5.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联系的问题。
6.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四、相关知识
1.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2.“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3.治世之音安以乐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概念源流
1.文学(literature)
2.意识形态(ideology)
3.话语(discursive)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四、相关知识
1.冯?戴伊克:话语分析方法
2.杰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
3.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
4.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
5.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
6.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
7.中国古人论话语含蕴(四则)
五、参考文献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推陈出新
4.人民性
三、答题要点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论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2.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二、概念源流
1.精神生产
2.艺术生产
3.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三、答题要点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言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9.关于文学言语的含蓄、多义、模糊性特征问题。
四、相关知识
1.“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2.关于弗洛伊德的艺术是“性欲的转换形式”之说
3.关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和“原型”
4.审美“心理距离”说
5.“移情”说
五、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关于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关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概念源流
1.材料
2.艺术发现
3.创作动机
三、答题要点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如果有,试述灵感的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5.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四、相关知识
1.弗洛伊德等论人的心灵、潜意识及创造活动之奥秘
2.阿恩海姆等论视觉思维(含观察)、材料积累、艺术发现与创作动机
3.德谟克利特等论灵感与直觉
4.阿瑞提等论想象、意象以及构思
5.萨特等论意象与语词、心与手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一、内容提要
1.关于艺术真实
2.关于情感评价
3.关于形式创造
二、概念源流
1.艺术真实
2.艺术概括
3.情感评价
4.艺术形式
三、答题要点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出评述。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8.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文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四、相关知识
1.列?斯托洛维奇:诠释艺术的多方面本性的审美价值论
2.A.卢那卡尔斯基:审美价值——真善美之合一
3.F.席勒:艺术真实是诗意的真实而有别于历史的真实
4.黑格尔:艺术的真实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协调一致
5.N.冈察洛夫: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不是同一东西
6.乔治?卢卡契:文学创造中的人的主观性
7.高尔基: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许多事实中提出来的精萃
8.歌德: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
9.丹纳: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特殊表现得彰明较著
10.莫泊桑:艺术真实是运用诗艺创造出来的11.迪伦马特:艺术的主观性
12.胡风: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融合
1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创造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4.恩格斯评论文学创造中的情感评价
15.列宁论托尔斯泰作品里情感评价的价值取向
16.中国古典诗学论情
17.罗宾科林伍德:艺术是表现情感的18.苏珊?朗格:艺术品就是情感的形式
19.鲁迅论情感评价的品格及其社会功利性
2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人文主义
21.童庆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22.黑格尔:内容与形式的独立完整的统一,就是艺术的中心
23.别林斯基:思想与形式融合一体,是不可分的2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传达的内容决定形式的选择
25.宗白华: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
26.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五、参考文献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
2.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
二、概念源流
1.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
2.象征型文学
三、答题要点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5.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四、相关知识
1.有关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论述
2.有关象征型文学的论述
五、参考文献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2.关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概念源流
1.典型
2.特征化
3.意境
4.意象
三、答题要点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审美意象与意象主义的意象观的区别。
四、相关知识
1.关于典型概念
2.关于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
3.关于意象的多种理解
4.关于典型、意境、意象之间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文学的叙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叙事界定
2.关于叙述内容
3.关于叙述话语
4.关于叙述动作
二、概念源流
1.叙事学
2.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3.叙述者的声音
三、答题要点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7.试分析《窦娥冤》中的行动序列。
8.试分析《猫》和《沉沦》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四、相关知识
1.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
2.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
3.新叙事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抒情界定
2.关于抒情性作品的构成3.关于抒情方式
二、概念源流
1.抒情与抒情话语
2.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3.抒情话语的修辞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10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相关知识
1.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2.宗白华论诗画关系
3.高友工论中国抒情美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一、内容提要
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2.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3.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4.文学风格与文化
二、概念源流
1.风格
2.创作个性
3.风格类型
三、答题要点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
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风格的多样性
2.毛泽东论艺术要有特殊的民族风格
3.曹丕论作家的个性和风格
4.陆机论文体风格特征
5.刘勰论风格
6.方孝孺论风格类乎其人
7.姚鼐论风格之美
8.钱鍾书论“文如其人”
9.亚里士多德论风格的追求
10.布封论风格
11.歌德论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12.巴尔特论风格
13.李延寿论南北词人之得失
14.刘师培论南北文学不同
15.赫拉普钦科论文学流派
五、参考文献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关于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
二、概念源流
1.文学消费
2.文学传播
3.高雅文学
4.文学接受
5.文学交流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
8.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
9.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 12
10.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11.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并无必然联系?
1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出版业的复杂性?
13.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14.如何理解文学交流的典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与巴赫金的“对话批评”?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作家决不应为了挣钱而写作
2.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阶级将诗人和艺术家变成它的雇佣劳动者
3.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作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
4.马克思论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5.马克思论艺术生产本质上是非经济意义上的生产
6.马克思论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
7.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劳动量和价值量难以精确计算
8.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9.马克思论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10.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一定要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相联系
11.马克思论精神消费比物质消费更高尚
12.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两种存在形式
13.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
14.马克思论精神生产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5.马克思论精神生产作为雇佣劳动是巨大的进步
16.布瓦洛论文学是神圣的事业,不应成为惟利是图的手段
17.贝尔论艺术家与宗教狂
18.埃斯卡尔皮论不阅读的文学消费(“炫耀式”的文学消费)
19.瓦特论小说的兴起与读者大众的关系
20.鲁迅论文学创作与读者的关系
21.马克斯?韦伯论技术的进步不一定带来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提高
22.本杰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23.本杰明论艺术品的两种价值及其两种接受方式
24.本杰明论文艺与消费大众的关系
25.萨特论文学的商品化及文学的价值
26.桑切斯?瓦斯克斯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27.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论文化工业(大众文化)
28.本杰明论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的作家及其作品
29.马克思论小说作品的认识价值
30.恩格斯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
31.葛兰西论通俗文学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
32.萨特论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33.伽达默尔论阐释学经验的对话交往性质
34.姚斯(又译作“耀斯”)论艺术审美接受的互动与认同模式
35.姚斯论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的世界
36.巴赫金论文学接受的交往与对话价值
37.哈贝马斯论主体间性、自我认同与交往对话的关系
38.哈贝马斯论话语交往行为的规范性基础
五、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接受的发生
2.关于文学接受的发展
3.关于文学接受的高潮
二、概念源流
1.期待视野
2.隐含的读者
3.共鸣
4.净化
三、答题要点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14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9.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10.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四、相关知识
1.孔子与“诗可以兴”
2.钟嵘与“滋味”说
3.司空图与“超以象外”、“味外之旨”
4.伽达默尔与文艺解释学
5.姚斯、伊瑟尔与接受美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一、内容提要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2.文学批评的模式
3.文学批评的实践
二、概念源流
1.文学批评
2.文学批评的标准
3.文化批评
三、答题要点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4.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15
5.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四、相关知识
1.方法、方法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
2.文学批评的文体
五、参考文献
第四篇:文学理论学习心得
忘记是谁曾经说过“焦虑之心是产生压力的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压力有动力的真理在我学习文艺理论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因为我的确很焦虑。
从高考的兵荒马乱中挨过日子,大学对于我来说如入天堂,更多更自主的分配意识和更自由的时间,让我对学业或是自我很是放松警惕,凭良心说,对文艺理论的整个学习,从两方面更好地促使我利用和获得大学。
首先,从情感上,因为我喜欢某位老师所以我偏爱某个科目,这是大多数文科小女生的感性思维模式,坦诚地说,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专家级的人物,所以自认为才识疏浅的我更是无法承受神一样存在的詹老师。无表情的面孔搭配无语调的文字,无论是听来还是看来都冷得直掉渣,更何况站在他面前回答问题,走进他的课堂搞学术,对于我而言这都是不合理且太过隆重的事,通常把话说到这样一个层面,按常理是要来一个大转折的,通常要用的转折词“但是”当你必须要做这样一个隆重的事的时候,第一个步骤就是将随意的自己隆重起来,于是我每节课都几乎按时到勤,认真的揣摩老师的思想和言语,从中找到我可以接近或是承受的突破口,这样久而久之对一个人研究,就像相亲一样,往往过起日子来发现对象和初次见面大不一样。我很喜欢詹老师,就像很喜欢苏勇老师一样,他带给我不一样的课堂经历和接受课堂的方式,这是我善于和比较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不论老师是什么样的级别与水平,只要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其次,就是在学术上,当然我开头提到的焦虑之心就是在这样一种学术模式的打压与刺激下产生的,我常自比是初出茅庐的黄毛小卒,没有什么分量与能耐,我可以背书应考,我可以吃老底拿奖学金,但自从上了詹老师的文学理论课程,我开始被学术、被理论,从无从下手到挥笔自如,这样的过程就像破茧之蝶,即使我还依旧只是不成形的蛹,但我还是痛苦得很,我喜欢文学,我这样说只能建立在我可以写一些伤痛的文字和逝去的青春的时候,当我真正面对以理论或是以评析、结构、模式等开头的文章的时候,我只能很惭愧地说我离文学的大门还很遥远,甚至连敲门的机会都未获得。文学理论课要求我们写中篇小说评论和读书笔记这种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的东西,这促使我泡图书馆并不断地搜集和思考,改变自己的文章常用的语言和风格,当我完成一篇理论文章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所完成的不仅仅限于此,更多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和写作方式的改变。我想这就是我利用大学的方式之一。
我前两天翻阅文学理论的课本,发现还是有很多名词解释不出专业的水平,但我竟然可以把其中的某些名词改变成一种实践去得出我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的意思,这是让人不胜欢喜的。
也许,在老师眼里我所沾沾自喜的这些谈不上成功,这些小成就不算什么,但我自己感觉到的学习课程之后的充实与收获是不需要言说的,即使不被认可当然也很符合大学比较随意的性格。
在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我没有准备太多或是思考太久,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显得比较随心所欲,如果有言辞或是意思不得当之处,还望被涉及或是心里不好受者海涵。
第五篇: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形象化,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通过建构描述性的语境,强化了自身突破概念而联系表象的能力,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使命。
•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作家在对现实审美掌握基础上所从事的运用语言创造艺术美的活动。创造艺术美,是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而语言构成的文学作品文本的诞生,则是文学创作的直接成果。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即作家受到特定创作冲动的驱动,展开艺术想象以创造文学作品意象体系的心理过程,艺术积淀是艺术构思的基础,创造意象体系是艺术构思的目的)
马克思关于提出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形式? 1.理论的方式
2.实践精神的方式
3.宗教的方式
4.艺术的的方式
情节性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可以分解成哪几个构成因素?人物环境情节
情节性文学作品篇幅相对较长,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其形象体系包括社会生活事件的方方面面,主要可以分解为人物、环境、情节等基本构成因素。所谓人物,指文学作品着重塑造的鲜
明而又完整的人物形象.外在方面,指人物的外貌、风度、言论、行动。内在方面,指人物的整个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高度发展,是人类超越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外在与内在相统一,是所有人物形象的共同属性。所谓环境,即围绕着人物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人物而言的。在情节性文学作品当中,环境体现为总体时代社会背景与人物具体生活环境的统一。所谓情节,指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社会生活事件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简而言之,情节就是事件。在情节性文学作品形象体系的人物、环境、情节三个基本构成因素之间,人物是真正的中心。人物统摄着环境和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成败。
关于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
关于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
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意境、典型和意象。黑格尔将艺术分为哪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审美意象的特征?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本质特征:哲理性顾城《远和近》:
二)表现特征:象征性金字塔的象征
余光中《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三)形象特征:荒诞性
形象的荒诞:刑天;孙悟空;丙崽;
情理的荒诞:安直房子《小狐狸的窗户》
四)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参与
五)鉴赏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李商隐《锦瑟》
陈凯歌《百花深处》
审美想象的特点?情感性创造性规律性
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可分为哪几种?
双关义,引申义,语境义,反讽义,传承义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包括哪三个阶段?
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文学创作的完整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从理论上剖析,文学创作的完整过程大体上可以区分为艺术积淀、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
从理论上可以将文学作品分解为由外及内的哪三个层面? 语言形象内蕴
1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并论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答: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1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答:(1)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2)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3)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境外有境,虽有而又飘渺难寻的。这样的意境如雾里看花,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