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振华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10:4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振华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振华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第一篇:武振华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武振华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武振华,男,1970年7月出生,大学毕业,2004年入党,2000年7月年6月任王坡乡北策城村委会主任,2006年担任党支部书记。几年来,他党为公,执政为民,围绕提高农民收入,保一方平安,呕心沥血,殚精竭优争先,使北策城村驶入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轨道。2009年,北策城村实现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成为了王坡乡的红旗村。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展美好前景

北策城村地处平山县南甸河流域,毗邻孟王公路,全村共有耕地160山林面积1900亩,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但人们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十几年来止步不前,与邻村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经济一穷二白,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干部没干劲,群众没盼头,农村工作展,基本属于瘫痪村。武振华上任伊始,根据这一现状,召集村两委一班泛征求意见,大胆地启用年轻、有文化、有胆识的年青人充实到两委班子使农村班子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实施了换脑工程,组织干部群众到先学习取经,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邀请市县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实际考察,狠抓基础,做优环境,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明晰了近抓农牧林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三年甩掉落后帽子,五年进行列,为北策城村新农村建设描绘了美好的前景。

二、抓作风建设,搞阳光操作,换群众信任

坚持以民主凝心聚力,以制度管人理事。从严以律己做起,依法治村管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一是坚决杜绝非生产性开支。几年来,村级生活费结零,租车费、电话费二是民主决策。村里成立了村民代表会、党员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对心的热点问题实行公开决策,特别是群众关心的财务管理,他采取了民主集体审批的原则,坚持月清季结,每年分两次向群众公布,有效的堵死了理的漏洞,还了老百姓一个明白,给了干部一个清白;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常召开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双委干部要洁身自好,为民办民作主,当好人民的公仆。公生明,廉生威,狠抓作风建设,抓出了凝聚生了生产力。近几年,班子没有更换过一名干部,节约开支10万元以上团结有力,工作大胆,团结务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三、抓发展机遇,谋群众利益,做小康带头人

发展才是硬道理。农民富了,日子好过了,什么事都好办。在发展经民增收上,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农民增收,调整农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实现有传统种养业向特色农业转轨。2002年,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530亩,治理荒滩700亩。2008年,积极响万树进村的号召,抓住我县的优惠扶持政策,在村东岭整治水平沟8千米2.8万个,栽植核桃5.4万株,建成了千亩核桃基地,2009年投资25万口径6米的深井一眼,建蓄水池一座,铺设管道1300米,实现微灌300为了平山县核桃基地样板工程,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施建设,为农村发展搭桥铺路。2008年,投资5万元,打大口井2眼,扩130亩,2010年投资2.5万元,在菜地铺设管道500米,防渗渠道120米了浇地,解决了村民吃菜难。同时投资23万元,购置了联合收割机、拖台,实现了机耕机播。三是关注民生,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7年,动1.6万立方米,宽开了村西通村路,2008年,又投资24万元,宽开硬化进条,街道1条,累计筑路1500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彻底解决了群路难问题。支持教育发展,投资11.5万元,扩建村办小学幼儿班138平李不言,下自成蹊,武振华带领一班人艰苦创业无怨无悔,在群众心目中共产党人创先争优永不言败光辉形象

四、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增加集体收入

村级亏损是困扰村级正常运转的一块心病。几年来,他积极抓住税费政策机遇,合理利用本村的山林资源,积极盘点集体资产,着力积累村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武振华针对本村实际,对集体闲散的土地和山林资源盘点,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靠的方案,公开拍卖,同时积极家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开发整理滩地岭地,建设养殖小区,公开拍卖。一千层浪,这些创新性的做法,使村集体增收20万元,为强化村集体服务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武振华同志创先争优,追求卓越,其先进事迹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评。2006年以来,北策城多次被王坡乡党委乡政府评为优秀党支部、红旗划生育先进单位。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其中2009年被评为石家庄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平山县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6月11日

第二篇:学习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我园在2016年1月12日中午,由孙淑芳园长主持,全体教师学习了李振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家深受鼓舞,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出心得体会。

李振华工作不分昼夜及假日,刻苦钻研,任劳任怨,成绩斐然;他从领到第一个月工资起,便拿出四分之一用在贫困学生的学习上,直到现在,仍然默默无闻地做着;多少次升迁和返乡的机会摆在您的面前,但为了山里的孩子,他一次次毅然放弃;您孝敬父母,疼爱孩子,但为了老区人民,他只能把愧疚和遗憾深埋在心底。他永远是一个播种者,一个劳作者;始终为学生播种爱,为贫困家庭播种幸福。

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作为一名教师,心中有爱是第一前提,要把一颗挚爱之心毫无保留地倾注给学生,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和教师的厚爱,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感受到教师形象的伟大。

李振华老师用一颗赤诚之心去热爱每一个孩子。把学生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他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育学生的理念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对后进生更是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一名好的教师不仅需要学识渊博,更需要良好的师德。只有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陶冶师德,提高道德水准,做到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方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也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让李振华老师的真情永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以自己的行动来献身教育事业吧!

祝阿镇中心幼儿园

2016年1月12日

第三篇:学习优秀教师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优秀教师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体会

xx x

“学生的成长,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再大的困难,我也要想办法克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李振华

先让我们共同领略这一组集中体现李振华熠熠生辉的人生足迹的数字。5 53 64 42 2000 900

是说1953年年仅17岁的南京师院大学生李振华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告别家乡、告别慈爱的父母,只身来到沂蒙山区韩旺小学支教。5 是说他先后5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彰、接见。53 是指李振华已经扎根淄博偏远山区,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整整53年。

是指李振华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人民教师等64项国家、省、市各级荣誉。42、2000 是说李振华情系贫困学生,累计捐款42万多元,使2000余名学生受到救助而免遭失学厄运

最后一个数字900是指他巡回作报告900多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李振华,一个伟大的名字,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甘于奉献。他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伟大的人文关怀,无私的爱,为他的学生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为他的学生驾起了一座通向理想的金桥,为他的学生筑起了通向知识殿堂的台阶,为他的学生打造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他的学生树起新的历史时期做人的典范。无论是在职时,还是离岗退休,他始终坚定信念,爱岗敬业,德操高尚,他用爱心去传递真情,他用真情滋润着一片片绿叶,他用真情去担负责任,他用责任担起社会道义,他用行动感动一方百姓,他的事迹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显崇高,在细微处见真情。

学习李振华同志,一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牢记宗旨、心系百姓的优良政治品格,坚定立足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强化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提高政治素养和师德水平。二是要学习他脚踏实地、一心向教、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树立强烈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主人翁精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要学习他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得与失、奉献与索取、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心系教育,胸怀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目标,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甘于奉献,努力争取更大的教学业绩。四是要学习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学习、追求卓越的不懈进取精神,坚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掌握前沿教育理论和管理理念,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争当名师,争当名校长,争创名牌学校。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当前的形势下,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提高师德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没有良好师德就谈不上教书育人。良好的师德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行为。作为基层学校的一名教师,在工作中我要努力以李老师为榜样,真诚的善待每个学生,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李振华老师不愧是新时期教育战线上最可爱的人,要学习他崇高的敬业精神。他的人生价值,体现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中。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成才为出发点。对待学生满腔热忱,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敬业爱生。工作中立足本职,找准位置,克服困难,团结协作,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态度与服务意识,创新工作,为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四篇:李振华同志事迹材料

李振华同志事迹材料

李振华,男,193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党员,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先后荣获山东省模范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78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4届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先后8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扎根沂蒙山区支教58年,先后资助学生2000多名,被评为“感天动地天下父母情全国十佳人物”、首届“感动山东十佳人物”、“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山东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山东十大好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山东省优秀人大代表”。

52年前,年仅18岁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同43位南京热血青年一起援教来到了沂蒙老区;

52年后,唯有李振华永远地留了下来。

这位风雨老人将半个世纪的沧桑和一颗永恒的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沂源55万老区人民的心中。此后,他先后5度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沂源县韩旺镇的群众又自发捐款为李振华雕铸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活着而被塑像瞻仰的普通劳动者,从古到今能有几人?

这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像,凝聚了老区人民对他们所爱戴的人民教师李振华的眷眷深情,也叙说了这位山东省优秀党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扎根沂蒙山区半个世纪的感动。从繁华的大都市南京,来到偏僻贫穷的沂蒙山区,他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住了本该不属于他的责任。从那一刻起,他就把心交给了沂蒙山这片英雄的土地。

1953年,一个冬日的晨曦下,博山通往沂源的山路上,一位肩背铺盖卷、双手提着行李的小伙子冒雪艰难地行走着。他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沂蒙山区援教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

5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公路,也不通汽车,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雪打湿了他的鞋袜、裤管,走起路来冰肌刺肤,他就用捡来的草绳包起双脚。夕阳渐下,满目凄冷的山野传来了阴森的狼嚎声,李振华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寒冷和饥饿包围着,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远门。晚上10时左右,精疲力尽的李振华终于在黑暗中敲开了沂源县文教科的大门。

“你就留在县城驻地的南麻完小吧。”教育科长对李振华说。“不,还是让我到全县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

看着这位文静单薄的南京小伙子,教育科长愣住了。他哪里知道,这已是李振华第三次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一次是山东省教育厅准备将李振华分到条件较好的潍坊,而他坚决要求到沂蒙老区;当来到当时的临沂地区,他又从地图上指着全地区最为偏远、山头最多的沂源县要求说,“我要去这里。”

就这样,李振华从繁华城市南京一下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沂蒙老区最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再也未陪南京的父母过一个年夜,也就此告别了一段缱绻难泯的情缘。

当李振华赶到韩旺时,看到的是迎候在村头黑压压的人群。清一色的黑粗布对襟棉袄、掌尖上翘的钩子鞋和黑褐色的脸上那惊奇的目光。走进3间破庙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没有玻璃的窗户,掉落一半的门,透风撒气的四壁和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头。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秆就是一节课,哎!村里穷,请不来老师,学生们有大半年没有上课了,就全指望你了。”

超乎寻常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晚上,他躺在教室一角用石头架起的床铺上,外面是漆黑的夜和听来毛骨悚然的狼嚎,令他倍感恐惧,而更令他难耐的还有孤独和绵绵的乡思。

夜半孤灯,茕茕一人,他想家,非常想家……仿佛间,母亲来了,冰凉的泪水流到了他的脸上。他一骨碌爬起来,四周凄凉。泪眼朦胧中,唯有孤灯相伴,睡枕处,湿湿的一片。这山村第一夜他不知是怎样度过的。

太阳刚爬上山顶,教室里一下子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而破庙外也围满了观看的人。李振华在忐忐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却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

李振华的心像针扎似的。他不知怎样去咽那从未见过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糠窝头,更不知怎样应付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工作落差的失意,言语不通的焦虑,艰苦生活的困窘,漫漫长夜的惊恐,只灯伴影的孤独,李振华的精神似乎就要崩溃了。

回家的念头更是一天天地折磨着他。

他在苦闷中走出了校门。一位乡亲拿着石头在烟熏的墙上为大家记工分,出整天工,画整条杠;出半天工,画半条杠。眼前的场景深深地震憾了他,刺痛了他。他想起自己来时的雄心壮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沂蒙老区的人民,为共和国的解放付出了巨大代价,我做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就不能牺牲点个人利益,为他们做点贡献吗?”

李振华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惭愧,更为沂蒙人民那博大宽厚的爱而感到不安。乡亲们知道这位来自南方的城里娃不适应山里的生活,便变着法尽可能让他吃好。山区的气候特别冷,大婶们便亲手纺布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知道娃子想家,便争相邀他进门过节。每当李振华外出学习或开会,乡亲们总是把煮熟的鸡蛋和烙饼塞到他的背包里,甚至大伙一起送他走上好几里路。

山一般的胸怀,水一样的深情,释解了他思乡的愁绪,重又唤起了他献身沂蒙的豪情壮志。

他立即写信让家人寄来了一台收音机,每天练习普通话;看到学生头发长,没有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为了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他从每月仅有的21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自制了28种教具用于教学,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山越岭到孩子家里补课。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为10:1,而他教的8名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整个沂源。

由于德才双馨,1959年,李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在接见李振华时感慨地说:“一个城市的知识分子,不用说干工作,就是在这山沟里住上几年也算了不起啊!”

年复一年,寒来暑往。昔日的城里娃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乡亲们开始为他张罗。殊不知李振华的心里正饱受着爱情的折磨。一个南京都市,一个深山坳里,数载深情,千里飞鸿,声声呼唤,字字饮爱。捧着一封封缠绵似水的情书,李振华三寸柔肠,千回百转,他恨不能立刻飞回女友的身边,但是他不能甩下贫苦的孩子们,于是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动员女友到大山里来,与他一起教书。但等来的却是女友的最后“通牒”:“如果你不回南京,咱们就此分手吧。”一种伤悲立时涌入李振华的血液。他理解女友,但他只能请求女友原谅,因为他已渐渐地把自己融入了大山,这里的孩子需要他,他再也不能离开这块土地了。

忍痛告别了这段悲情绵绵的恋情,李振华在乡亲们的关怀下,与一位贤淑的沂蒙姑娘结为连理。从此,他把根须深深地扎进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

他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他把有限的青春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天涯海角有穷时,绵绵乡情无尽期”,遥望故土,他的心里是挥之不去的歉疚和悲怆。

这是一座特殊的学校。1982年秋,李振华被任命为新建的南麻镇城关二中校长。收拢来的学生都是素质差、学习差的“双差”生。由于这批孩子上学没人要,其中有的孩子流散到社会上,经常滋事扰民,被人称为“渣滓生”。李振华义无返顾地挑起了这副谁也不愿接的担子。

刚招起的2个班108名学生,在许多人眼里是没了指望的“一百单八将”,能管住他们就不容易,要想改变他们,难!而李振华却拿出了全部的热情和信心。李振华是一个好“大夫”,对学生的各种“疾病”,他精于“望、闻、问、切”之术,善于找准病根,“对症下药”。耿文波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整天无精打采,混天熬日,李振华几次同他谈话都毫无效果。为什么不愿学?一问,才明白:父亲准备退休,他想退学接班。李振华反复找耿文波谈心,耐心开导,并帮着他制定学习计划。耿文波渐渐变了,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全力指导学生的同时,李振华关心孩子胜过了孩子的父母。为了不让学生吃长毛的饭,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逐村为学生到家里拿饭;为了更好地照顾那些住校生,李振华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子,宿舍内人多条件差,特别是夏天更是臭气难闻,李振华没有嫌弃,而是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着这些家远的学生。

李振华的一片爱心,把这些后进生顽石般的心都融化了。李振华与学生交谈他们毕业时,有78人升入重点高中,26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率达到96%。这个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渣滓校”,1986年被评为全县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创造了点石成金的现代教育神话。

李振华对老区的学生体贴入微,可对自己的孩子却抽不出时间去辅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与他没有亲近感,女儿把姓氏都改为母姓。李振华跟他们解释说:“我的职业是教师,是人民的教师,而不是家庭教师啊!”

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电报牵动着李振华的心,也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大家纷纷劝他回去。望着浸着母亲泪水的电报,想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无奈,他只好安排正上高三的儿子李东伟回家伺候老人。儿子不去,说关键时刻怎么能中断复习。“正因为是关键时刻才这么做,我是班主任,我走了会影响全班同学的高考冲刺,想来想去只有牺牲你了。” 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唉,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啦,而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

儿子代父回了南京。可是,紧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电报。病重的老人没有撑到日夜思念的儿子回来,便撒手人寰了。电报上的廖廖数语,就如同一记记重锤,击打在李振华的心头。他眼前一黑,瘫倒在地上。醒来后,不自觉地抓起桌上的一沓白纸,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学校的后山上,点着白纸,跪向南方,嚎啕大哭:“父亲呀,儿子不孝,对不起你呀!”

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落榜了,3个孩子中,这个孩子功课最好、最有希望……每每想到这些,李振华的心如同刀绞。

谁想,又一个不幸接踵而至: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为了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故乡街道居委会的领导给李振华在南京联系好了一所学校,办好了商调函,希望他能调回去照顾老人。可李振华实在丢不下眼前这些孩子,思想斗争再三,还是放弃了这最后一次调回南京的机会。沂源的乡亲们知道后,为了既能让李振华安心工作,又不委屈了老人,一位姓顾的村民首先提出:“就让俺闺女替你到南京去侍侯老人吧。”但他让大伙儿也答应他一个条件,他要按月支付报酬。就这样,在此后长达10年的岁月里,竟先后有8位沂蒙老乡的孩子,接力般轮流到南京去照顾李振华的母亲。

一个教师,难道真是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华正是这样的人。一位受他影响也做了教师的学生说:“水平高的教师也许不难找,难得的是李老师的一颗心,一颗时时处处惦记穷苦孩子的严师慈父之心。”

光阴荏苒,老母亲在床上一躺就是9年。到第10个年头,为不再拖累乡亲们,李振华苦苦劝说,把不肯离开故土的83岁的老母亲接到了沂源。来之前,贤明通达的母亲理解了儿子的心,她让人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连同送老的寿衣也一块带上。显然,母亲是决定把她这副老骨头埋在沂蒙山了。

为了弥补30多年来失去的亲情,李振华一有空就来到母亲床前嘘寒问暖。当他罄其孝道,让母亲颐养天年的时候,不料,老人由于不服水土,不适应北方山区的寒冷干燥,加上饮食不习惯,一场病接着一场病,一年多就病逝了。李振华痛不欲生、悔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妈,我错了!我不该把您接来,我对不起您哪……”

他后悔,不该把母亲接到沂源,如果在南京的话还能多活几年;他后悔,母亲千辛万苦把自己拉扯大,而自己尽孝的机会却太少、太少;他后悔,母亲来沂源唯一的生日,他却不在身边。

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有人哭喊着:“老人家,您别怪李老师啊,是我们对不起您哪!”

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人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他对那里的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老人了,不需要这么多钱,你们都是我的父母,这960元钱就算是我孝敬你们的一点心意吧!”接过这浓缩着李振华对沂蒙人民深情厚意的捐款,老人们那写满沧桑的脸上早已老泪纵横。

大德无碑。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把谁刻上心碑!历史就是这样公道!一个人办一件好事容易,要一辈子办好事就难了,而他却做到了。他教过的学生上万名,成才的孩子不计其数。退休后,他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可他却始终牵挂着那些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他发起并建立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让2000余名孩子重返课堂。

在沂蒙山学子的眼里,李振华就是那山涧里的涓涓溪流,滋润了无数干渴的生命;在沂蒙山百姓的心里,李振华就是那和煦的春风,拂绿了失学孩子心灵的荒原。

1997年7月21日,李振华退休了。在沂源县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大会上,李振华郑重地向师生们道别:“从今天起,我就退休了,谢谢大家多年来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话还未说完,老师们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的确,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令李振华感激不已:得知李振华退休后,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那些山里乡亲,纷纷来看望;在他工作了十多年的韩旺,群众自发捐款为他雕了一座汉白玉塑像。活着而被塑像,这是一份怎样的殊荣?一位89岁的老奶奶老得已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可提起李振华的名字,却一个劲地连说:“他好,他真好!”

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受人滴水,报以涌泉。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么来回报?

更令李振华难以释怀的,是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教育落后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深深的忧虑困扰着李振华,他觉得,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其实,从李振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他就每月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用来资助贫困生。可50多年来,李振华却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竟然没进过一次理发店,吃饭以玉米糊、南瓜菜为主。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2年,30元的钟山表戴了39年,至今还戴着。一生竟没有穿过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

对自己、对家人苛刻,可对贫困的孩子,李振华却倾其所有。他决定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5000元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从事过工作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乡中学和县实验中学。

征得妻子的同意后,李振华把他的三个孩子请到了一家小饭馆。孩子们深感惊奇,知道父亲有事要说。当李振华说明自己的想法后,孩子们沉默了,半天不说话。他们的境遇都不好,三个人有两个下岗在家,家家又都有了小孩,日子紧巴巴的。孩子们哭着说:“只是您和妈妈这一辈子太苦了。”“再苦也苦不过那些穷困的孩子呀,把钱用在他们身上,比自己吃了穿了享受了更有意义!”

李振华说罢,拿出三包东西,递给孩子们。一盘录像带,是宣传他的电视专题片《情洒沂蒙山》;一本书,记载着他的教书育人事迹;还有一份文件,是沂源县委发出向他学习的决定。他说:“我实在没有什么可留给你们,只有这些荣誉留下来,他代表了我的一生。人生在世不容易,遇到困难,有了委屈,可以看看这几样东西。”

孩子们流着眼泪点了点头,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里。

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掀起层层波澜。沂源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2001年,以李振华名字命名的韩旺中学“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建立了,2002年和2004年沂源县实验中学、张家坡乡中学也相继建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在李振华的带动下,三个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目前累计资金已达100多万元,让许多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掀起了全社会捐资助学的高潮。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淄川某企业经理吕祝昌说:“李振华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是那滋润大地的春雨。我捐点款,一是帮助几个贫困生重拾学业,二是表达我对李振华老师的崇高敬意。”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5000多人。

2001年2月,李振华应聘到万杰朝阳学校任初中部校长。尽管在外发挥余热,但他依然牵挂老区穷苦孩子们,他将5.5万元年薪全部拿出来,资助了23名贫困生,还有一名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学生都不在基金会帮扶范围内,他们将被李振华资助到大学毕业。

市里一位领导听说后,对李振华说:“李老师,您年龄大了,家里经济也不富裕,我给您筹措5万元用来资助学生,万杰给您的报酬,您就别再救济学生了,留着自己用吧!”事后李振华又把这5万元直接捐献给了三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

在万杰朝阳学校,初中部和小学部的全体教师,被李振华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怀所感染,纷纷解囊,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达7000余元。有些教师还自发地从老区寻找特困学生作为救助对象。

今年春节前,李振华坐公交车到几十里外的淄川服装城,花1000多元买了23件大小不同型号的羽绒服,这是他送给正在上学的23个贫困生的春节礼物。谁的年龄多大,身材多高,胖瘦怎样,穿什么型号的最合适,他都了如指掌,而他自己却不舍得添一件新衣服。

一直被李振华资助到中专毕业的张文强,父母有病,家庭生活非常拮据,自己又找不到工作。李振华便把他接到博山,一起吃,一起住,并拿出3600元钱接济他家。今年4月14日,张文强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早期。“李老师,救救俺爹吧!”张文强一下子跪倒在李振华的面前。李振华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孩子,快起来,我一定想办法救你爹。”他四处奔波,终于联系到一家医院,并将挤出的3600元钱,替张文强的父亲支付了手术费。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用瘦弱的身躯,撑住了老区倾颓的教室;用微薄的力量鼓舞了几代贫寒的学子;用拳拳的爱心滋润了无数失学孩子干涸的心田!他“献了青春献终身”,实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52年来,他教过1万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等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52年中,他累计捐款30多万元,资助学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达36人。

今年桃花盛开时节,记者前往采访,但见李振华这位已届古稀之年的老人,历经风雨剥蚀,已和沂蒙山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因为他把一份感动、一份怀念,甚至是一份敬仰,永远地留在了这曾经苦难而又深情的土地上。

是的,李振华用生命点燃的那支红烛,将永远燃烧在沂蒙老区人民的心中!

第五篇:学习吕振华先进事迹

学习吕振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吕振华先进事迹报告,我了解到吕振华任沧州市渤海新区中介产业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期间,他团结带领园区干群,大胆抓改革、全力上项目、谋求快发展,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区GDP由3.79亿增长到90亿,财政收入从0.33亿增长到38.2亿,不仅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农垦区之首、全省开发区之冠,还培养出了“精于谋事,勤于做事,善于成事”的干部队伍,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

一、学习吕振华大胆创新,狠抓机遇的进取精神。吕振华“坚韧不拔”、“敢于问鼎央企”的大谋略和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大胸怀深深感染了我。瑞云观乡山地居多,长年干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仅靠种庄稼是不能致富的,只有种工厂、长企业、搞创新才是真正的出路。所以想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旧思想,谋求发展的新道路。一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依托镇边城“万历核桃合作社“和陆家坡“杏扁合作社”,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打造属于自己的铭牌。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研究出台更好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建厂投产,解决村民就业。三是鼓励有成就的村民回乡创业。对在外有所成就的村民,将给与最大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学习吕振华不计回报,不图名利的奉献精神。在和企业的谈判过程中,吕振华不惜以秘书的身份为老板开门提包,甘当随从。在梳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上,吕振华为企业建立“防干扰墙”,为企业提供一切便利。这使企业老板看到了中捷软环境的优越,从而感动了一批又一批企业家前来投资,所以在今后我们要着重提升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一是抓好规范服务。要在深化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健全“一个中心对外,一条龙服务”的运作模式。二是抓好高效服务。要把能办事、办成事作为服务企业的标准,做到人、权、事真进,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服务中心办事快捷方便。三是抓好廉洁服务。坚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企业”的理念,工作中做到不人为设障,不吃拿卡要。

三、学习吕振华勇于担当,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始终应该铭记在心的。吕振华用自己的努力践行了“让百姓普遍生活在一个幸福层面上”的诺言。我也将带领全乡干群不断提升党组织为民服务的水平。一是优化服务资源。在建立便民服务站点、卫生服务站点、教育服务站点的同时,争取上级支持,健全硬件设施。二是延伸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推行在职党员进村庄、党员义务服务等活动,抓好党员郑重承诺、组织践诺、民主评诺三个环节,激发民服务的热情,充分发挥为民服务的作用。三是拓展服务领域。针对便民服务点服务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定期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和专项指导。以办班培训、实地指导、送学送资送健康等形式,到田间地头走访群众。

他曾说:“为党工作、为群众做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就是我最快乐的追求。”这也将成为我的座右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怀着一颗无私的心,踏踏实实做事,努力将自己练就成像吕振华这样敢想敢干的创业者、勇于担当的领头人、“无中生有”的开拓者、可干实干的追梦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名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下载武振华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振华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先争优之周新武先进事迹报告会

    创先争优之周新武先进事迹报告会 2011年5月17日下午2:30,我院团委组织各班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以及各班班长参加了周新武先进事迹报告会。此次活动由校团委和校青志联......

    学习杨帮武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杨帮武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大竹县属于省定贫困县,该县华山村是2007年全县确定的高寒山区首批十大特困村之一,最高海拔达1350米。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帮武......

    杜彦武同志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弘扬实干精神建设绿色元氏 杜彦武,男,38岁,现任住建局党委委员,主要分管园林绿化工作,该同志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以“树正气、讲团结、重人吕、重实干”精神为......

    胡启春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胡启春同志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胡启春,男,现年47岁,中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现任孙岗乡老楼村会计、营长。1985年上任以来,该同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

    武振华述职报告(五篇范例)

    述职述廉报告李元镇副镇长武振华我叫武振华,男,现年45岁,中共党员,于2011年4月由郭道镇专武干部调整为李元镇副镇长。调整以来,本人能够及时转换角色,围绕镇党委镇政府制定的目标......

    学习李振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学习李振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全体教职工学习李振华的先进事迹,感受到李振华老师他的伟大和不平凡。他的事迹更加让我体会到什么叫一位好的老师?传道授业解......

    学习李振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振华老师,是一名优秀教师中的楷模。他扎根教育六十余载,六十多年来,他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为山区教育倾尽了全力。他关爱学生安于清贫,乐于奉献......

    学习吕振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吕振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吕振华同志带领中捷产业园区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在河北省引起强烈反响。吕振华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当代共产党员与时俱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