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桂签署“十三五”时期扶贫协作框架协议
粤桂签署“十三五”时期扶贫协作框架协议
● 东西部扶贫协作
胡春华、彭清华出席并见证签约,马兴瑞、陈武分别作讲话
3月15日下午,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北京举行“十三五”时期粤桂扶贫协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侯建国主持仪式。
马兴瑞受胡春华书记委托,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框架协议的签署表示祝贺,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长期以来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马兴瑞表示,粤桂双方签署“十三五”时期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是双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携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粤桂两省区长期良好合作的延续和深化。
马兴瑞指出,长期以来,在泛珠合作框架下,粤桂两省区密切合作、深入交流,取得了扎实成效。去年中央作出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动进行对接落实,按照中央新标准、新要求,将对口帮扶市进行调整,加大了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支持力度。在省的统筹下,深圳市选派27名优秀干部组成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进驻百色市和河池市,组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安排1.7亿元财政性帮扶资金,推动实施29个项目,同时积极发动腾讯等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协作,取得良好开局。
马兴瑞强调,此次粤桂双方签署“十三五”时期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两省区加强扶贫协作、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省愿与广西一道,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总目标,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全力抓好协议内容落实,确保扶贫协作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建议双方从三方面共同努力:一是坚持市场主导,强化优势互补。广东将积极发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协作工作,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广西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把广西资源、生态、劳动力优势与广东市场、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推进产业分工协作,使扶贫协作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实现市场化轨道上的良性运行。二是坚持突出重点,聚焦脱贫攻坚。切实抓好框架协议明确的结对协作、产业协作、劳务合作、教育协作等10项重点任务,资金和项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精准发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同时着力增强当地自身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把粤桂扶贫协作与粤桂区域合作有机结合起来,立足珠江―西江经济带和高铁经济带等建设,密切两省区产业对接合作,促进流域合作发展和两广经济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两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陈武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广东一直以来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帮助表示感谢。陈武表示,截止2016年底,广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共捐款捐物17.45亿元,极大支持了广西脱贫攻坚,改善了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粤桂扶贫协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陈武指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新部署和2016年7月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v话精神,去年9月2日至4日,胡春华书记、马兴瑞省长亲自带队到广西百色、河池进行调研,并出席广西?广东扶贫协作工作联席会,明确深圳市结对帮扶百色、河池两市17个贫困县。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进驻到位,迅速开展帮扶工作,工作组27名同志已在市、县挂职,帮扶资金已经到位,实施项目已基本确定,劳务协作、旅游协作、经贸合作等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广东共向广西提供无偿资金及捐物折款2.3亿元,帮助培训扶贫干部213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25期,实现了“十三五”粤桂扶贫协助良好开局。在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广东省的倾力帮助下,2016年广西全面完成年初定下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国家统计局核定广西减贫111万人,减贫人数排全国第一位,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陈武强调,2017年,广西将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确定的今年减贫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硬举措更大力度,推进“八个一批”和“十大行动”,全力确保今年脱贫任务实现。希望双方以《“十三五”时期粤桂扶贫协作框架协议》签订为契机,进一步突出精准,把协议确定的内容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把扶贫协作的任务一件一件抓紧抓实,进一步拓展协作领域,提高协作层次,完善协作机制,不断推动两省区扶贫协作取得更大成绩。广西将按照中央关于东西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对接、主动服务,管好用好广东省帮扶资金,大力推进帮扶项目建设,确保《协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根据框架协议,广东、广西将在结对协作、产业协作、劳务合作、新农村建设、教育协作、医疗卫生扶贫协作、旅游扶贫协作、人才支援交流、青年公益协作、开放开发协作等十方面开展扶贫协作。
广东省领导徐少华、许勤、林少春、邓海光,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蓝天立、黄世勇、李克出席活动。(据新华社)
第二篇: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12月11日,“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双方将以全局眼光谋划战略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建立两省区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更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与发展新格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签署仪式前会谈并见证签约,广东省代省长朱小丹与自治区主席马飚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汪洋说,广东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包括广西在内的全国各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这些兄弟省(区、市)为广东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资源。现在广东经济发展起来了,应该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先富帮后富”的责任。广东要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积极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目前广东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发展战略,需要与兄弟省(区、市)特别是与广西进一步加强合作,互动发展。
汪洋说,广东和广西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人文相近,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广西对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在西江生态保护、劳动力等方面给予了巨大支持。此次粤桂签署“十二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强化机制保障,促进两省区优势互补,更加紧密合作,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北部湾经济合作,开拓东盟、港澳市场,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对接、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广东对口支援广西扶贫工作力度,把两广合作引向深入。今后,广东将采取更务实更积极的态度,进一步丰富合作内容,拓宽合作渠道,真正形成两省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继续谱写粤桂合作新篇章。
第三篇:协作框架协议范本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重庆市酉阳县人民政府
东西扶贫协作框架协议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山东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重庆市酉阳县人民政府
东西扶贫协作框架协议
为了顺利推进山东省东营市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东营市的优势条件,助推酉阳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经双方协商一致,决定结成东西扶贫协作伙伴,并达成如下扶贫协作框架协议:
一、扶贫协作目的和原则
1.加强两地间扶贫协作,密切两地间友好往来,促进两地经济、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帮扶助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样板。扶贫协作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惠、合作双赢的原则。
二、扶贫协作的主要内容
(一)扶贫开发
2.政府援建扶贫项目。东营市全力支持酉阳县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基本技能,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东营市市级财政每年向酉阳县提供帮扶资金300万元以上用于扶贫开发重点或示范项目建设,并逐年增加资金支持额度。东营市支持酉阳县建立“东营〃酉阳产业扶贫示范园”,助推酉阳县农业产业化
进程。
3.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整村脱贫。东营市整合各方资源,加大资金扶持,结对帮扶酉阳县一批贫困村实施整村脱贫。
4.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协作活动。东营市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和参与酉阳县扶贫、助学和济困等事业,酉阳县为东营市社会各界参与东西扶贫协作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方便。
(二)经济协作
5.开展产业联动。根据两地工业化程度和经济结构,联手推进产业对接和资源开发,共同促进两地产业良性发展和跨区域企业合作。东营市支持酉阳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石油附产品、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等产业。东营市推出一批合作项目,向酉阳转移适宜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工业。
将酉阳县纳入东营市石油产业、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发展战略体系,支持酉阳县在石油产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双方企业联合开发区域内优势资源,构建区域性产业链条。加强经贸信息资源交流,定期组织两地间的经贸合作或专业性的洽谈活动,实现互利双赢。
6.加强招商引资合作。双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支持和鼓励两地企事业单位互设办事机构,为对方开展交流合作、项目推介提供方便。东营市帮助酉阳县培训招商人员,协助酉阳县推介招商引资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到酉阳县投
资兴业,酉阳县对东营市引进的企业,给予土地流转、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厂房保障等政策优惠。
7.加强农业领域合作。东营市支持酉阳县推进农业科技开发、特色农业开发,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酉阳县投资兴业,酉阳县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东营市利用自身优势条件支持酉阳县发展面向京津地区、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
(三)基础设施合作
8.加强两地在交通、能源、水利水电、城市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项目建设方面的合作。
(四)商贸和旅游合作
9.组织开展两地产品交流与贸易展销活动,促进两地商贸业繁荣发展。
10.加强两地间的旅游合作。双方在旅游产业发展、宣传推介、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在各自的报刊、电视台、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推介对方的旅游资源、风土、民俗、人文等,协同组织重大的旅游交流和推介活动。
(五)人才合作
11.加强两地在人才、科技、劳务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扶贫协作工作需要,互派党政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医务人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挂职锻炼。建立劳动力供求关系,东营市建立酉阳劳务供给基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酉阳县劳动力。
(六)社会事业合作
12.加强两地社会事业交流与合作。东营市支持酉阳县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两地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活动。
三、扶贫协作的机制
13.建立扶贫协作专职机构。双方分别设立扶贫协作专职机构,负责扶贫协作事项的对接和日常工作。
14.建立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双方领导定期开展互访,定期联合主持举行对口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共同探讨扶贫协作工作思路,确定重大扶贫协作项目。建立宣传、表彰制度,大力宣传东营市在东西扶贫协作方面的主要成绩、重要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5.建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鼓励双方部门、乡镇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两地间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双方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加强相互间的协商与衔接,对具体合作事项及相关事宜提出工作措施,制订详细合作协议、计划,落实本协议提出的合作事项。
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备查。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秀山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四篇:“十二五”时期广东广西扶贫协作计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广东广西扶贫协作计划纲要
东西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自1996年以来,广东、广西两省区积极开展多形式、宽领域的扶贫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共向广西提供无偿援助12809亿元,主要用于帮助广西异地安臵贫困群众、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建设学校和卫生院(所)、培训扶贫干部、援助贫困生、建设村屯公路和人畜饮水工程等。同时,两省区在经贸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广东给予的巨大援助,有力促进了广西扶贫开发工作,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极大地增进了两省区干部群众的友好情谊,为促进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继续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促进对口协作双方共同发展的部署,广东、广西双方经友好协商,共同制订“十二五”时期广东广西扶贫协作计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扶贫开发为基本着眼点,以区域协作为基本方式,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高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广东、广西的实际出发,加大协作力度,拓宽协作领域,扩大协作规模,加快广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两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内容
(一)结对协作。继续做好广州市与百色市、东莞市与河池市的结对协作。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鼓励驻桂广东企业就地帮扶、回馈当地,形成由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力资源开发等主要内容构成的工作格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经贸合作、劳务合作、干部人才培训与交流、珠江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扶贫协作。
(二)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鉴于百色、河池等市是广西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含广州市、东莞市)每年安排3500万元资金,无偿支援广西百色市、河池市。帮助有关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示范村项目建设,着力解决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发展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改善村容村貌,实现产业发展、生态改善、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凸现示范村建设项目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经贸合作。两省区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作用,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地区经贸合作。在百色、河池两市创办工业园区,形成企业合作和发展的平台、产业培植的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双方在矿产资源、农业、旅游、物流、电子信息、生物、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的对接与互动,推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在广西兴办的、与贫困户增收密切相关、辐射面广的广东方企业,优先认定为广西扶贫龙头企业,除享受广西正常的优惠政策外,优先获得广西扶贫贴息贷款的支持。
(四)劳务合作。进一步加强劳务合作,广西每年向广东输出的劳务人员确保在10万人以上,其中技能型劳动力不少于30%,并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输出前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大力开展外出人员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与广东对口帮扶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对接,加强驻粤劳务办事机构建设,全面提高输出劳务质量。
(五)干部培训与交流。“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广西扶贫领导干部培训及协作交流等项目,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广西有关市、县、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扶贫系统干部以及扶贫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广州、东莞市对口帮扶广西有关市的培训内容由双方自行商定。继续做好两省区间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以增进沟通交流,增强协作互动,提高干部素质。
(六)教育协作。实施新一轮的广东支援广西教育工程。由两省区教育部门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师资培训、定向招生和支教等工作。广东选择部分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中等职业学校,与广西贫困地区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帮助广西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培训校长和骨干教师;广西每年选派一定数量中小学校长到广东的先进学校跟班学习,以增进了解,学习先进经验,更新观念,提高管理能力。“十二五”期间,开展动员社会力量资助活动,帮助广西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资助人数力争达到1万人。
(七)交通协作。加强双方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和智能运输的合作,加快省际公路干线和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和对接,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合作发展机制、应急联动机制以及统一的安全管理系统和稽查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省际间客货运输市场。
(八)旅游协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信息共通、实现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扶贫项目,开拓自驾车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市场,共同推进和打造两省区旅游精品线路。联合开展旅游促销以及两省区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共同推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及时沟通信息,协调处理旅游服务质量投诉等问题。此外,积极开展文化、卫生、农业、环保、生态、城建等领域的协作,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新格局。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工作机构建设,加大有关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坚持两省区领导会晤制度,通报情况,总结经验,共同研究解决扶贫协作重大问题,确保扶贫协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投入、有措施、有成果。明确相关协作部门责任,抓好落实。有关市协作工作由结对双方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由扶贫部门负责;经贸协作由商务、农业、投资促进部门负责,创办工业园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劳务合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干部培训由扶贫部门负责;干部交流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教育协作由教育部门负责;交通协作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旅游协作由旅游部门负责;其他协作由相关部门负责。
(二)抓好项目,用好资金。建立完善项目资金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项目协调,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广西方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为协作项目提供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并加强对广东帮扶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帮扶双方加强联系,定期通报项目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
(三)强化沟通,密切联系。两省区扶贫协作部门及有关市、县(市、区)建立双方磋商交流机制,围绕重大协作事项加强友好协商,推动协作事项落到实处。
(四)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广东广西扶贫协作取得的主要成绩、积累的基本经验、形成的政策体系,以及社会各界参与东西扶贫协作的具体途径、方式和涌现的好人好事,不断扩大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社会影响,努力为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XX镇“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划
xx市xx镇“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
工作规划
为认真贯彻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和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河南省《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豫发改代赈〔2015〕1550号)要求,实施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扎扎实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和三门峡、灵宝两级市委、市政府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以精准扶贫为主线,实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区域发展促进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为我镇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充分尊重搬迁贫困户的意愿,通过政策导向、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和动员群众自愿参与搬迁。利用搬迁项目的成功经验,做好宣传发动,提高搬迁户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合理引导,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全镇不同地区的搬迁任务和建设任务,区分轻重缓急,合理规划确定易地搬迁扶贫的重点区域和优先群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优先保障生存环境恶劣、生产资料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困人口的搬迁。
3、量力而行,保障基本。对深山独居户、散居户实施搬迁的时间安排,与各乡镇扶贫开发规划相衔接,与全市扶贫开发重点村分阶段实施扶贫开发的时间相衔接,先急后缓,先易后难,规模适当,分步实施,保障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不搞政府大包大揽,防止因建房致贫返贫。
4、创新机制,精确扶持。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把搬迁扶贫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相结合,和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相结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和小城镇、小市场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开发等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批实施,确保扶贫搬迁工程的配套投入,确保贫困群众多受益。
5、科学统筹,分级落实。各有关部门主要做好项目规 划、方案编制、任务分解、资金投放、项目下达、检查考核等方面工作。市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实施等相关工作,科学统筹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三、工作目标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定实现搬迁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十三五”时期我镇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06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保证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力争到2018年,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人口3406人应搬尽搬,稳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搬迁贫困地群众与全镇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搬迁规模、分布及安置方式
(一)搬迁规模及分布
“十三五”时期,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8户、3406人。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涉及35个村。附搬迁情况统计表。
(二)安置方式及补助标准
根据我镇实际情况,采取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方式实施,一般采取符合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整体迁出,对于住户零散 分布的自然村落,一次性全部迁出,对于规模较大且必须全部迁出的自然村落,根据安置地情况统一规划,分批迁出,最为贫困的自然村落和农户优先安排。主要采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
1、集中安置
依托城镇安置。“十三五”期间依托城镇安置0.3406万人。计划2016年安置0.0704万人;2017年安置0.1566万人;2018年安置0.1136万人。
依托中心村安置。初步规划麻林河村,2017年实施易地搬迁中心村工程。搬迁贫困户40户160人。并安置同步搬迁户。
2、补助标准:按照全省实行统一的补助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住房标准和补助形式。非建档立卡同步搬迁户可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住房补助由当地政府确定解决。项目建成搬迁后,原则上收回原住房,由当地政府组织对搬迁旧村的宅基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规模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
五、建设任务
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安置区住房以及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并配套建设教 4 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住房建设。初步匡算,“十三五”期间全镇计划安置住房8.515万平方米,其中2016年计划1.76万平方米,2017年计划3.195万平方米,2018年计划2.84万平方米。安置区住房建设,原则上由政府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主体建设住房。安置区住房要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根据搬迁对象生产生活需要和本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量力而行。确保安置住房结构安全,质量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
(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选址合理、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原则,建设安置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安置道路40公里,铺设饮水管网56.6公里。2016年计划安置区道路5公里,铺设饮水管网9.6公里;2017年计划安置区道路19公里,铺设饮水管网26公里;2018年计划安置区道路16公里,铺设饮水管网21公里。
六、投资来源
“十三五”时期,全镇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总投资2.0436亿元,其中,安置住房投资8515万元、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投资9196.2万元。全部资金来源包括: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384.2万元,承接地方政府债务注入项目资本金4768.4万元、专项建设基金注入项目资本金1703万元、长期低息贷款10558.6万元,群众自筹1021.8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职责,形成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基层干群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共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镇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的责任主体,对本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实施全权负责。
镇扶贫办负责对上衔接市扶贫办、发改委,编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申报实施方案和计划,分解下达搬迁规划等。负责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对搬迁后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销号,负责项目指导、组织实施及检查等。
镇财政所负责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拨付和监管,参与项目实施的协调督促。
镇村镇建设发展中心负责研究出台和落实易地扶贫搬迁的土地政策,采取多种方式保障搬迁安置建设用地,办理土地、建设等相关手续。负责指导调整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支持安置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支持安置区廊道绿化、农田林网等林业生态建设。
镇林业、环保等部门负责衔接上级部门办理相关林业、环保手续,支持安置区环境连片整治。镇路政、水利、电力、城建、文化、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负责衔接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作。
(二)政策保障 1.财政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对我镇易地扶贫搬迁的转移支付力度,统筹用于安置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
2.金融政策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等支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为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提供贷款支持。
3.土地政策
全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用地需要。鼓励迁出区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对承接迁出区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助。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协调,采取土地置换、农业合作社托管等方式,解决耕作路途远的问题。
4.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依托全镇资源优势,通过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搬迁安置区发展产业。对迁出区的山场和林地通过引导流转至合作社或专业公司,发展高效林业,实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依托旅游景区及周边安置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民下山,游客进山。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
5.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扶贫部门优先安排“雨露计划”培训,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拓宽就业的方向,力争每户有1名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增强搬迁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人员将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提供创业指导、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6.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政策
积极协调解决好搬迁安置过程中土地调整变更、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医疗社保、计划生育、农业补贴、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妥善处理好搬迁群众和原住户之间的关系。优先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和搬迁需要。对实施搬迁的特困户,符合条件的,继续享受低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