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三五”时期着力构建十大扶贫机制
“十三五”时期着力构建十大扶贫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贫困县全部摘帽。因此,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这对四川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十三五”时期,四川扶贫的难点,一是确保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二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贫困群体支持的力度。经济新常态下的扶贫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拾遗补缺、兼顾照顾,而是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突破口,集中火力攻坚,统筹协调推进,为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夯实底部基础。四川扶贫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困难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十三五”时期着力构建与创新十大扶贫机制。
互联网链接的扶贫机制。“十三五”时期,我省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帮扶双方链接起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集中发布扶贫开发各项政策和工作动态,发布扶贫帮扶、特色农产品供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招工、项目投资等信息,促进扶贫与被扶贫双方的直接对接,实现定向扶贫与精准扶贫。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自由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解决社会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贫困户难、贫困户创业就业难、扶贫项目招商难等问题,为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和组织对贫困地区项目投资及贫困户帮扶提供畅通的渠道。
超市和网购运作的扶贫机制。“十三五”时期,我省应该鼓励创办扶贫超市与扶贫网购平台,通过社会化捐助和市场化运作,整合慈善资源,在区域进行摸底排查,确定受助对象。扶贫超市和扶贫购物平台上的销售额可以在税费方面给予必要的减免,其中的货款包含一定额度的扶贫专款,进入专门的扶贫基金。在社会爱心扶贫领域,一些企业和个人可能捐的不是钱,而是各种实物。这些所捐的实物需要在这些平台上变现。
专项以工代赈的扶贫机制。以工代赈是我省扶贫开发的有效手段。当前,以工代赈工作面临新形势,应着力遴选好适合作为以工代赈的专门项目,实施专项以工代赈,使得在扶持对象上,专项以工代赈更加突出公众性;在目标任务上,更加突出公益性和可操作性,项目主要应为基础设施建设;在管理方式上,专项以工代赈必须加强规范,保障工程项目质量,防止发生贪腐现象。
公司与贫困户共建的扶贫机制。我省应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走“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扶贫新路。目前,应该通过多种措施完善公司与贫困户共建的路径,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用法规契约规范公司和贫困户的经济行为。在贫困户和企业自愿互利原则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公司和贫困户之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其向紧密型发展,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同时,要完善涉及公司+贫困户模式的法规政策,用法规契约规范各方的经济行为,建立健全对企业的监督机制。
贫困户创业资本金的扶贫机制。政府应该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专门国有的投融资公司设立专门针对贫困户的创业资本基金。创业资本金的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企业、个人和社会赞助捐助等,专门支持贫困人员通过创办小微企业实现其创业梦想。这些资本金不宜采用简单赠与的办法,而是采用股本金机制,与贫困户共担风险。在这些贫困户脱贫致富之后,这些资本金还可以选择退出,回到创业资本基金之中,再去选择支持其他项目。
专项小额贷款的扶贫机制。通过向贫困户提供专项小额贷款融资服务,扩大该群体的就业选择范围,提高其生产性投资,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提高其盈利能力。专项小额贷款可以采取低息甚至无息的方式,贫困户只还本,利息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以解决贷款贵而贫困户不敢问津的窘境。在运作对贫困户专项小额贷款项目时,应建立严格规范的扶贫项目检查、监督和评估制度。
政府定向采购的扶贫机制。政府采购作为政府行为之一,除追求政府的经济效益目标之外,还应用它来实现其他社会政策目标,比如扶贫。应该通过定向采购贫困户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促使贫困户快速增收,帮助其脱贫致富。地方政府在政府定向采购过程中,只要其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在采购时可以给予一定程度倾斜;同时,政府定向采购须完善外部和内部监督制衡,加强执行管理和全程监控,建立采购信息公示制度,做到“阳光”采购。
贫困户参与股份合作的扶贫机制。通过政策导向,以多种形式出资,探索包括承包地的承包权入股、承包地退出补偿折现入股等办法,激励贫困户参与其中,创建“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责权明确、利益相关”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包括以个人投资为主体的投资机制、民主决策的管理机制、产权清晰的权属机制、绩效工资的分配机制以及人才选聘的竞争机制等;明晰产权关系,按入股比例,将“资产共有”的产权量化到股东名下,坚持“资金共筹、资产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把包括贫困户在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捆在一起。坚持“先留后分”的原则。对所创利润做到科学安排,主体用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以便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坚持“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对公司内部所属人员实行基本工资+效益工资的二元结构分配方式。
扶持NGO(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扶贫机制。当前,四川NGO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扶贫领域更是活跃着大量NGO,尽管它们参与扶贫的规模、范围和深度仍相对有限,但它们开展的一些扶贫活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因此,在“十三五”时期,为进一步加大NGO扶贫的深度和广度,政府应加快放权改革,将NGO擅长的扶贫项目交由NGO完成,包括小额信贷、农村妇女培训、环境治理、医疗扶贫、就业培训、灾后心理重建、社区建设等;同时,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在降低NGO仍相对有限,但它们开展的一些扶贫活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因此,在“十三五”时期,为进一步加大NGO扶贫的深度和广度,政府应加快放权改革,将NGO擅长的扶贫项目交由NGO完成,包括小额信贷、农村妇女培训、环境治理、医疗扶贫、就业培训、灾后心理重建、社区建设等;同时,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在降低NGO合法性门槛的同时,加强对NGO的监督管理,促使其运行的规范化与透明化。在财政政策领域,通过服务外包、共同出资、财政补贴等多样化合作方式,向NGO开放更多的财政扶贫资源,通过简化税收减免程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通过规范的NGO投入到扶贫领域。
加强贫困户能力培训的扶贫机制。“输血式”扶贫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加强的是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因此,“十三五”时期,我省应该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或“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将四川贫困地区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推进贫困地区发展。四川贫困地区政府应着重将农民培训作为“十三五”期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由各地政府统筹领导、扶贫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作作为组织形式,着重进行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工下岗后转岗职业培训、水库库区农民转行培训、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后员工转型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孤儿关怀培训、农村优秀青年创业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强化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等,真正挖掘贫困地区内部人力资源潜力,加大贫困地区脱贫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篇:黄冈市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确保老干部队伍稳定
湖北省黄冈市委老干部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类矛盾多发,诸多问题凸显,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端和情绪难以避免。这些现象使离退休干部群体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同样受到关联和影响。黄冈市各级党委和组织、老干部工作部门,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总结探索,构建了初具体系、凸显特色的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确保了老干部队伍的稳定。
一、深化走访联系制度,以情感沟通为纽带,架设党和政府与老干部的连心桥。黄冈是革命老区,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中原突围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至今生活着二千多名离休干部和七万九千多名退休干部。长期以来,全市县区主要领导每年都要走访慰问老红军和离退休老干部,用真心、真情和实际行动温暖老同志的心。黄梅县级领导一年70多人次走访看望离退休干部近千人次,并将每年的4月和11月确定为“走访服务月”。蕲春县首开先河,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保障、社保、机关事业保险、医保局等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领导,与70多位老干部面对面交心谈心,听取意见,释疑解惑,该县老干部无一人越级上访。罗田县实行“三个一”联系方式,每周与老干部通一次电话、每月谈一次心、每季上一次门,并建立了分片包干联系制、首问责任制、信访跟踪督办制、岗位目标考核制、双向评议制“五制合一”的长效机制,做到了联系方式多样化、联系内容人性化、联系考评绩效化。该活动被确定为县直机关党建联创项目,并在县直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全市普遍建立了领导干部定向联系、工作人员包片上门、易地安置定期走访的责任制。通过全方位的走访联系,畅通情感渲泻的渠道,架起了党和
政府与老同志的连心桥,全市再无一例因两个待遇而出现的群体访、恶意访和无序访。
二、完善服务承诺制度,从细微之处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心理和生理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实际,黄冈市委老干部局按照市委书记刘善桥同志关于“整合部门力量、搞好服务承诺、提升服务水平”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实行部门整体联动,共同搞好服务。并明确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等七个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服务承诺的组成部门,根据相关工作性质,履行承诺义务。市委老干部局还专门编印了《服务手册》,公开各服务单位的服务承诺内容和联系电话,发到市直所有离休干部和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市直企业离休干部管理办公室以承诺服务为手段,对36名破产企业老干部跟踪服务。市直还研究建立了离休干部困难帮扶机制,重点督办解决离休干部“两费”50多万元,并协调财政将困难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全部纳入医保机制。
三、创新支部考评制度,以支部建设为抓手,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党员老同志的“家”,建好这个“家”,对于党员老同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两年来,黄冈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结合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暂行规定》和《老干部党支部“五个基本”建设目标考核办法》,把“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作为老干部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寻求新的载体,从去年开始,他们又在全市广泛开展“星级支部创建活动,并制定五个“星级”党支部的评定标准和评比办法,通过会议推动、典型示范等方式,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
四、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引导老同志紧跟形势,不落伍、不掉队。
黄冈市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老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并把定期通报经济形势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基本制度。市、县两级每年都要举办经济形势报告会1至2次,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各级老干部门以老年大学为阵地,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始终贯穿思想政治建设这根主线,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老干部实际,找准思路,摸清脉搏,有的放矢,帮助老同志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保持清醒头脑,使老同志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自觉做维护社会稳定的排头兵。市老年大学开辟老年讲座和第二课堂,针对汶川大地震,举办自然灾害知识讲座;针对次贷危机,举办金融知识讲座。特别是及时组织学习中央扩投资、促消费、保发展的经济举措和应对政策,了解中央意图,维护社会稳定。
五、健全评比表彰制度,激励老同志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余热作用。市委老干部局建立和完善了“夕阳颂”五好老干部评比表彰、“双先”(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员老干部)评比表彰、关心下一代“双先”(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等制度,对全市离退休干部和党员老同志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老干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关心下一代、社区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英山县离退休干部积极参加老促会工作,先后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兴建鄂东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罗田县老同志通过多种途径为贫困乡镇、困难企业和山区小学争取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同时各级老干部门还以老年体协、诗词、书画协会和艺术团队为载体,组织老同志娱乐健身,愉悦身心。
黄冈市五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满足了老同志的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也体现出老干部工作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鲜明特点,涵盖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和体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维护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作者: 李洁(黄冈市委老干部局)
联系电话:0713—8386171(办)、***
E-amil:lijie182@163.com地址:湖北省黄冈市延年路三号邮编:438000
第三篇:乌鲁木齐市着力构建人才集聚机制
乌鲁木齐市着力构建人才集聚机制
一是制定政策引才。根据乌昌地区“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了《乌鲁木齐市“十一五”人才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乌鲁木齐市引进和稳定优秀人才办法(试行)》、《关于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人才绿卡”制度、“人才建档”制度、安家补贴制度和生活津贴制度,逐步形成了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系。
二是搭建舞台用才。我市与新疆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的新疆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新疆大学科技园的带动下,上海新疆科技合作基地、天津新疆科技合作园也先后落户我市。截至目前,我市从事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机构已达360多家。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我市共有省部共建开放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初步建立起了用于设计制造、药品研发、化工工程及新材料研发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帮助各类高层次人才搭建起了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三是营造环境留才。对优秀人才,在政治上给予信任,充分发挥他们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对符合任职条件的适时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对机关事业单位引进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每月分别发给特殊津贴;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设立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表彰项目,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率先在全疆实施了职称评审 “八个打破”的新机制,打破申报数额限制、身份界限、所有制界限、系列界限、学历界限、资历界限、地域界限和离退休人员不能申报评审任职资格的限制,有效地激发了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了“十一五”时期我市重点行业紧缺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全面掌握了紧缺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在项目申报、经费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
我市多措并举构建人才集聚机制中国东营”政府门户网站
近年来,我市着眼于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优化环境,构建人才队伍壮大的集聚机制。
一是制定政策引才。坚持政策先导,按照系统配套的原则,先后出台了《东营市引进人才暂行规定》等多项制度。在人才引进的方式、手段、渠道上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措施,初步形成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系。二是搭建舞台用才。在全市骨干企业中实施产学研“四个一”工程(每家至少与一处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联建一所科研开发机构,聘请一名高科技人才,转化一项高新技术成果)。先后与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聘用各类高层次人才323名,联建科研开发机构30家。先后与17个国家的18个专家组织、12个国外培训机构及7个国际知名的猎头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聘请外国专家129人次进行技术指导,选派各类人才164人次到国外对口挂职或培训,建成国家级农业引智示范园1处,省级农业引智示范园3处。三是营造良好环境留才。目前,在管理期内的37名市级拔尖人才中,有6人担任了县区和市直单位班子正职,8人担任了单位班子副职,8人担任了县区直单位领导。目前,全市共评选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8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62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80名,青年科技奖40名。(王乃军赵绍青)
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着力建立人才集聚机制
一是创建“海纳百川”人才引进机制。提前介入招商,举办“东南人力资源招聘会”,组织落户企业赴外省市人才市场和高校定点招聘,鼓励进驻企业“项目”带才,通过母公司输送或“猎头”公司招聘等方式招聘高级人才。二是创建“量体裁衣”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联系,为企业量身订制招聘计划,协助企业落实脱产培训,开展委托“订单式”
培训,依托东南人才培训基地和外资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优先培训落户企业关键岗位员工和紧缺人才。三是创建“筑巢引凤”人才容纳机制。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启动“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高新企业孵化基地”四大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外引渠道”,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内联渠道”。四是创建“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机制。构建良好的人才政策体系和贴心服务机制,积极为人才发挥才干创造条件,及时帮助外来人才解决创业创新后顾之忧。
宁德晚报消息(记者 缪洪通 吴道锷)以项目带动集聚人才。用“环三”发展事业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凝聚人才,引导人才向“环三”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集聚,采取挖、引、联、挂等多种方式,盘活人才存量,引进和集聚大批急需急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带动更多的专业化、创新型人才。
建立柔性引才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吸引大批“候鸟型”人才,采取咨询、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方式为我所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选派更多的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服务团前来挂职锻炼。
建奖励人才机制。抓“十佳人才”和“双百人才”的表彰和宣传,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第四篇: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推进反腐倡廉服务科学发展
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河北省从规范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能入手,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不断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途径。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必然导致腐败。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就必须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控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行政权力是十分重要的公共权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对行政权力运行监控不力是造成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途径。从2005年开始,河北省通过采取编制职权目录和流程图、动态公开权力运行过程等措施,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规范行政权力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腐败问题的发生。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以后,河北省被中央纪委确定为“三个更加注重”的试点省份。在认真分析反腐倡廉工作现状和重新审视以往有关举措的基础上,河北省提出,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向前延伸、向后拓展,积极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
控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抓好行政权力行使前的廉政风险评估、行使中的公开透明、行使后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打造覆盖行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控链条,确保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和行政效能的不断提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抓好关键环节。权力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有着内在的规律。因此,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善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把握行政权力运行的规律,妥善处理行政权力运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行政权力行使依法规范。在实践中,河北省主要是抓住抓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一是开展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管理,注重事前防范。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权力纳入廉政风险查找范围,力求找准找全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并依据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廉政风险部门和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由各级纪检机关采取保廉承诺、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监督。二是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注重事中监控。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的动态公开,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网上公开、网上监督。在各市、县推行政府常务会议旁听制,在各级政府部门推行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权力行使“会审会”、“处(科)务会议纪要”制,最大限度地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三是强化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评议考核,注重事后问效。结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等工作,重点对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情况、行政权力运
行效率及质量进行评议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党员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等挂钩,形成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激励约束机制。
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必须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能不能有效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检验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成败的根本标准。基于这一认识,河北省始终坚持通过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健全和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监控行政权力运行。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河北省及时开展了对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将监督关口前移,认真查找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中的廉政风险点,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违纪违法行为。二是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监控行政权力运行。比如,在今年全省“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首先从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审批问题抓起,将涉及房地产开发的166枚公章削减140枚,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同时,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优化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环境。三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监控行政权力运行。对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征地拆迁、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和专项资金管理等问题中的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对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典型案件加大问责追究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第五篇:XX镇“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划
xx市xx镇“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
工作规划
为认真贯彻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和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河南省《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豫发改代赈〔2015〕1550号)要求,实施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扎扎实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和三门峡、灵宝两级市委、市政府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以精准扶贫为主线,实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区域发展促进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为我镇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充分尊重搬迁贫困户的意愿,通过政策导向、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和动员群众自愿参与搬迁。利用搬迁项目的成功经验,做好宣传发动,提高搬迁户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合理引导,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全镇不同地区的搬迁任务和建设任务,区分轻重缓急,合理规划确定易地搬迁扶贫的重点区域和优先群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优先保障生存环境恶劣、生产资料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困人口的搬迁。
3、量力而行,保障基本。对深山独居户、散居户实施搬迁的时间安排,与各乡镇扶贫开发规划相衔接,与全市扶贫开发重点村分阶段实施扶贫开发的时间相衔接,先急后缓,先易后难,规模适当,分步实施,保障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不搞政府大包大揽,防止因建房致贫返贫。
4、创新机制,精确扶持。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把搬迁扶贫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相结合,和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相结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和小城镇、小市场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开发等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批实施,确保扶贫搬迁工程的配套投入,确保贫困群众多受益。
5、科学统筹,分级落实。各有关部门主要做好项目规 划、方案编制、任务分解、资金投放、项目下达、检查考核等方面工作。市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实施等相关工作,科学统筹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三、工作目标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定实现搬迁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十三五”时期我镇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06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保证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力争到2018年,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人口3406人应搬尽搬,稳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搬迁贫困地群众与全镇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搬迁规模、分布及安置方式
(一)搬迁规模及分布
“十三五”时期,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8户、3406人。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涉及35个村。附搬迁情况统计表。
(二)安置方式及补助标准
根据我镇实际情况,采取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方式实施,一般采取符合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整体迁出,对于住户零散 分布的自然村落,一次性全部迁出,对于规模较大且必须全部迁出的自然村落,根据安置地情况统一规划,分批迁出,最为贫困的自然村落和农户优先安排。主要采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
1、集中安置
依托城镇安置。“十三五”期间依托城镇安置0.3406万人。计划2016年安置0.0704万人;2017年安置0.1566万人;2018年安置0.1136万人。
依托中心村安置。初步规划麻林河村,2017年实施易地搬迁中心村工程。搬迁贫困户40户160人。并安置同步搬迁户。
2、补助标准:按照全省实行统一的补助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住房标准和补助形式。非建档立卡同步搬迁户可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住房补助由当地政府确定解决。项目建成搬迁后,原则上收回原住房,由当地政府组织对搬迁旧村的宅基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规模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
五、建设任务
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安置区住房以及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并配套建设教 4 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住房建设。初步匡算,“十三五”期间全镇计划安置住房8.515万平方米,其中2016年计划1.76万平方米,2017年计划3.195万平方米,2018年计划2.84万平方米。安置区住房建设,原则上由政府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主体建设住房。安置区住房要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根据搬迁对象生产生活需要和本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量力而行。确保安置住房结构安全,质量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
(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选址合理、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原则,建设安置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安置道路40公里,铺设饮水管网56.6公里。2016年计划安置区道路5公里,铺设饮水管网9.6公里;2017年计划安置区道路19公里,铺设饮水管网26公里;2018年计划安置区道路16公里,铺设饮水管网21公里。
六、投资来源
“十三五”时期,全镇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总投资2.0436亿元,其中,安置住房投资8515万元、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投资9196.2万元。全部资金来源包括: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384.2万元,承接地方政府债务注入项目资本金4768.4万元、专项建设基金注入项目资本金1703万元、长期低息贷款10558.6万元,群众自筹1021.8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职责,形成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基层干群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共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镇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的责任主体,对本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实施全权负责。
镇扶贫办负责对上衔接市扶贫办、发改委,编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申报实施方案和计划,分解下达搬迁规划等。负责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对搬迁后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销号,负责项目指导、组织实施及检查等。
镇财政所负责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拨付和监管,参与项目实施的协调督促。
镇村镇建设发展中心负责研究出台和落实易地扶贫搬迁的土地政策,采取多种方式保障搬迁安置建设用地,办理土地、建设等相关手续。负责指导调整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支持安置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支持安置区廊道绿化、农田林网等林业生态建设。
镇林业、环保等部门负责衔接上级部门办理相关林业、环保手续,支持安置区环境连片整治。镇路政、水利、电力、城建、文化、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负责衔接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作。
(二)政策保障 1.财政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对我镇易地扶贫搬迁的转移支付力度,统筹用于安置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
2.金融政策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等支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为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提供贷款支持。
3.土地政策
全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用地需要。鼓励迁出区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对承接迁出区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助。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协调,采取土地置换、农业合作社托管等方式,解决耕作路途远的问题。
4.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依托全镇资源优势,通过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搬迁安置区发展产业。对迁出区的山场和林地通过引导流转至合作社或专业公司,发展高效林业,实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依托旅游景区及周边安置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民下山,游客进山。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
5.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扶贫部门优先安排“雨露计划”培训,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拓宽就业的方向,力争每户有1名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增强搬迁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人员将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提供创业指导、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6.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政策
积极协调解决好搬迁安置过程中土地调整变更、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医疗社保、计划生育、农业补贴、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妥善处理好搬迁群众和原住户之间的关系。优先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和搬迁需要。对实施搬迁的特困户,符合条件的,继续享受低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