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着力提升德育成效大全

时间:2019-05-14 04:4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努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着力提升德育成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努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着力提升德育成效大全》。

第一篇:努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着力提升德育成效大全

努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着力提升德育成效

Xx中学“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汇报材料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合格”不仅是知识合格、能力合格,更重要的是道德合格。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中阶段更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德育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常常会遇到在学校里紧抓德育不放松,而学生一出校门,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就大打折扣的现象。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向家庭延伸,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有机配合,实现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主动调整工作思路,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创新方法、强化过程、着力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多年来,我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强化德育实施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德育育人队伍建设

1、学校调整充实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的学校德育领导体制,形成了校长负责、党支部书记配合主抓、政教主任、团委落实、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制定了明确目标、任务具体、凸显层次,内容严格按照中央8号文件精神进行落实,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既分工负责,又能团结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是班主任。要想把学生德育工作组织好和管理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选派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不定期的工作培训和辅导,更新班主任德育理念。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建设,学校通过每个月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政教处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全体班主任进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法规、新疆地方史、民族团结等理论的培训,提升班主任的政治理论素养,加强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心,让班主任参与、策划、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生具体典型例子的剖析进行考核,使学以致用,达到所有班主任政治合格。

二是加强班主任能力建设,包括班级管理能力的建设,学生教育能力的建设和教育艺术和方法的建设。主要采取老班主任日常工作积累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分析、外出培训学习等方式。使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教育对象能分类,能在日常行为、思想、个人情感、诚信等方面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教育,并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管理,重管理过程,重点抓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放松,关键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艺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遵循重教育、轻处罚的原则,从而提高班主任管理教育班级的针对性和效果。

3、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切实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责和育人意识,完成好育人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应该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切切实实落到实处,不要停留在教学计划中和口头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移到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的是非善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是要求课任教师要积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发挥各自学科在“育人”上的优势,每门学科教学中都要有德育目标。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我们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管理

1、围绕一个重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注重教育细节,落实教育实效。

我校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班会和校办广播进行宣传。从常规管理抓起,深入贯彻“三从原则”,教育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加强教育管理,使学生明白哪些事情是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督促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力求使每一个学生有一中学生的样子,从而促进良好的班风、校风的形成。

每学期开学初,在全校集中开展校纪校规及文明礼仪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增强学生纪律意识和文明意识。逐步规范学生常规检查有关事宜,进一步规范校门口学生常规检查并明确工作要求,坚持每日常规检查;与此同时,按照《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值周班级管理细则》要求,抓好值周班级的值周检查评比,并将每周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评奖。与此同时,利用校办广播针对高中生活的挑战;树立理想,做一名优秀高中生;珍惜时间,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主人翁意识,为校争光的宣传教育。每学期开学典礼都举行高一新生诚信宣誓仪式及民族团结教育“手拉手”活动启动仪式和《民族团结结对责任书》签字仪式。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2、抢占一个制高点———及时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摸排,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是实行“听”,听学生的平时说什么话,从学生言语中摸排存在的问题,包括听学生对社会,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对一件事的观点等表露的内心想法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是“看”,看学生平时做什么事,从学生行为表现中摸排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行为举止、参与学习的程度、参与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一般与什么人有密切来往,课后生活行为等等。来从行为中折射其内心的想法和付诸的行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是并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发挥班级任课教师和班级班干部、团干部的积极性,多渠道,大面积的去排查。对思想动态及存在的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3、创设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一是以建各种德育教育日和教育月为契机,扎实有效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增进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例如:“每周星期一集中升旗仪式和每天的升旗仪式,值周班级学生代表在仪式上发表讲话,内容主要分别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意识形态反分裂教育环保教育,防震及消防安全,禁毒教育等”。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公民道德建设月”、“民族团结教育月”“一反两讲教育活动”“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 12•9运动纪念活动”等等开展相应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二是创设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每年新生开展军训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党、爱国、爱军的意识, 强化了国防观念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培养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精神。又如:每学年组织开展了 “感恩母校、促进团结、唱响红歌”文艺汇演,让学生们既展示自己的才艺,又针对性的开展了爱国爱党、民族团结、感恩励志的教育。像这样学校每年都创设不同的平台,诸如:开展民族团结文化艺术节、“七一”建党文艺汇演、消防和防震演练、“感恩教育,励志成才”专题讲座等等。使全校师生既通过平台展示风采、又通过平台得到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三是从抓学生心理健康入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专门订购了高

一、高二和高三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高一涵盖的内容有:自我、身份与自尊,情绪、情感和意志,人际关系和幸福;高二涵盖的内容:人格、能力与气质,高中生的人际关系;直面挫折,轻松成长。高三涵盖我的考试我做主;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高考心理减压等。由学校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健康教育进课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4、始终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学校把安全工作始终放在首位,要求每一个教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除每个节假日前对学生进行假前安全教育外,为切实消除校园安全故事的发生,学校在开学初就召开班主任会强调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班主任利用周一的班会时间宣传安全知识;政教处协同安全、后勤部门将防震、消防等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挂图、张贴在各楼层。开展抗震自救逃生演练活动,使学生懂得了简单的逃生常识,掌握抵御危险,防范侵害,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基本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打造品味校园文化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我校下大力量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更新了教学设施,美化了墙面、绿化了环境,并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学校中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面墙壁都育人。

一是独具特色走廊文化。各班走廊文化独具特色:“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民族花园”及各班“民族团结教育”专栏让人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校园和谐;“中国我为你骄傲”“崇尚科学,报效祖国”体现了学生们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文明礼仪三字经”时刻提醒学生时时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点缀多彩人生”“微笑生活,快乐学习”“文学堂”“文学之窗”“拼搏的青春,青春笔韵”让学生体会学习知识的无穷魅力。

二是各班级独具一帜的班级文化。每个班主任都清楚的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谁的班级文化建设好,谁的班级就发展得好”各班班级文化建设个性突出,各班有独具特色的班名、班徽、班歌、合作学习小组及《班级公约》,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布置,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主动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教育机制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但传统意义的协同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观念层面上,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沟通模式上,缺乏全面信息沟通。致使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沟通少,流于形式。所以传统的三结合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需要学校主动建立学协同教育机制。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三维”教育氛围,搭建实践探索的舞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障,设立家长委员会。为了落实“三结合”教育工作,我校先后完善了家长委员职责、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明确了学校特色活动家长参与要求、评价内容等,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2、指导家庭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对家庭教育承担着引领、帮助、沟通、协作的职能,多年来,我们指导家长做到“三知”“三会”“一沟通”三知是:一知学年家教主题,二知家长学校主要活动,三知学生在校表现。三会是一会指导孩子活动,二会倾听孩子心声,三会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一沟通是随时关注孩子成长,与孩子进行沟通,提高家长素质。同时我们向家长建议:与孩子要做到“四适度、四适时”,即:“适度接触——传递亲情,适度赞美——鼓励自信,适度期盼——明确目标,适度示爱——表达亲情,适时惩罚——教育矫正,适时游戏——亲子互动,适时激励——引导提高,适时倾听——走进心灵”。加大家校沟通力度,学校提倡教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面谈、家校联系本、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

我校在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教育经验等;对家长培训同时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素养、教育方法、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县域经济发展与就业趋势、党的惠民政策等等”。

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一是从制度上要求老师每学期对每位学生的家长至少家访一次,对家访的内容和过程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中,学期末学校统一考核。二是签订学校、家庭联动教育责任书。三是认真组织家长会工作,在班级召开家长会前一个星期通知家长会时间,班主任和所带班级任课教师同时备好家长会教案,明确家长会议题和内容,以便家长会时充分的面对面交流。四是聘请关心教育的有一定教育能力的家长担任家长委员会成员,提升家校联动实效。

2、挖掘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式育人舞台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学校要利用社会教育优势,把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1、挖掘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学校重视和利用社会资源,把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我们先后与驻地部队、敬老院、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等单位协商建立了军训基地、敬老爱幼基地、科技艺术训练基地。同时学校注意社会人力资源的挖掘,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聘请校外辅导员,充实了学校的教育力量,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育实效性。

2、利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舞台。

(1)走进社区,感受生活。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服务、访问老干部、社区调查等活动。学生在对社区环境调查、居民文明程度调查、服务人员调查时寻找到了生活中的榜样,了解到优美的环境需要保洁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大家的维护,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2)建设社区,共享文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优势,让教师走进社区、敬老院,为社区做好事,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种植花草树木等,参与社区的环境建设。为敬老院孤寡老人编演节目,陪伴老人聊天等。学校和妇联一起共同开展评选、表彰“好家长”、“五好家庭”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展“我和父母一起做,争做文明礼貌星”主题活动,使学生敬老爱幼尊长辈,用自己的言行感受着讲文明、懂礼貌的快乐。

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展这一机制不仅增进了家长之间的团结互助,促进了家长和教师的相互交流,让家长作为主体身份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协助班级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对家长和教师的再教育,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实施中的困难

1、各社区切实对净化育人环境负起责任,来破解学生一出校门,德育教育就大打折扣的现象。

2、学生在上课、放学的途中,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时间短,时有作出与德育内容相悖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会出现打架、斗殴等涉及刑事犯罪的事件,我校现在派出青年教师组成的联防队员,对学校周边的场所监管,但是背巷道、离学校较远的区域等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学校无力、也不是我们的监管范围,希望这一时段街道的巡警加强对上述区域的巡逻。

3、由于放学后没有有力的监管,使部分学生有到学校周边的网吧、舞厅去的现象,这对德育教育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建议对这些场所认真的整顿,切实使中学生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这些场所。

4、与教育有关的单位和热心教育的单位能切实的关注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多给学校和学生关怀。

实践证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生命的共同体,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它们是彼此互生互利、共享共荣。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股力量融为一体,不断发展三结合教育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让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继续探索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努力为首都新城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城乡过渡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班级对策研究》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城乡过渡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班级对策研究》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崂山区第三中学

李兆奇

【课题概况回顾】

我校的德育课题《城乡过渡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班级对策研究》是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年立项课题,也是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与班集体建设研究”的子课题,我校为崂山区唯一一所被批准成为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我校地处青岛市高新区,可以说是位于城乡结合部,仅仅在十多年前还是属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小镇,这里的绝大多数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或是以靠海打鱼捕虾为生,那时的孩子们,努力上学是唯一的脱农之路,否则,面临的就是同自己的父辈一样,回家务农种地,或是出海捕鱼,所以绝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都刻苦好学,努力上进。而近几十年由于政策的扶持,在中韩地区建起了高科技工业园区,许多外商独资、合资公司的进入,一座座高新科技大楼的建立,加之大青岛的改造,2008年奥运伙伴城市的契机,使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充满无限商机的宝地。可是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是,随着社会转型加快,本地区人们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都有了极大的转变,人们在逐渐富裕的过程中,原有的小农意识的冲击和逐渐向城市化靠拢的过程中人们意识的变化对该地区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冲击极为巨大。其中凸显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观念更新跟不上教育发展需求等不协调现象。这成为阻碍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绊脚石。而农村和城市的协同,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短暂利益的驱使,更使现在的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甚至出现个别家长目光短浅,不顾孩子的未来,忽视孩子前途的现象。众所周知,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积极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城乡结合部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迫切性之所在。同时我们也认为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价值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际意义。

2、时代背景

首先,“班级是我国中小学现行教育管理组织架构中最微观的实体,任何教育政策法令都必须通过对班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获得其现实性,班主任则是班级这个单位的“首席执行官”。班级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班级系统内部以及班级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多向度的交流,班主任则是各种交流的中转站。可见,班主任是负有特殊职责的教师,不仅其工作的复杂程度高于普通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也高于普通教师。从这一角度看,班主任应具备比普通老师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更复杂的专业能力,班主任专业化应成为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我们发现,当前的教师专业化研究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问题并没有被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视野。同时,对班主任的研究多是着眼于班主任的科层管理能力,研究的层面并不能涵盖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全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其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三轮,反思走过的几年岁月,我们不难发现,在教科研领域里的工作可谓“狂飙突进”,教学研究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作业上,都是如火如荼,应者云集,然而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落实的却只是在浅层次的教学上,在德育工作领域里发展的步伐却远远落后于教学工作。目前,时代发展的浪潮可谓汹涌澎湃,急切的要求我们一线德育工作者迅速转变观念,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动向及理念,这种现状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望。家庭教育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幸福的小事,更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大事,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长都有责任使教育形成合力,培养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只有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抓住许多更好的教育契机,如果我们平时能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并把两者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进行沟通,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学习情况,促使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课题实施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包括思想道德)得到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有着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使学生置身的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环境全面优化,才能实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优化;只有在广泛的德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免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德育学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依存关系。’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机制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促成大德育环境全面优化,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德育效果。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认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个体内部活动和社会群体影响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柯尔柏格主张,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等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群体对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当代德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此,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传播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这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政方针。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系统论认为,系统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和各个子系统有机联结,相互影响;系统的整体优化,有赖于各要素、各子系统的优化。”’中小学德育是由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区德育三个维度构成的大系统,无论缺少哪一个维度,都会造成大德育系统的失衡。因此,我们研究家庭教育与班级建设的对接为全方位优化德育环境,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辟了一条理想途径。

2、事实依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现阶段,我们崂山区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新形势下,许多家长感到教子艰难,甚至无所适从。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当前在城乡过渡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动荡甚大,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的过渡好这一段时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弱,不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

二是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四是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父母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许多父母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五是某些家庭教育中分数代表一切。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积极性是较高的,但在他们的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据调查显示,62%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有34%的家长辅导过孩子学习,但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因此才产生许多不良现象

六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忙农活、忙家务,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很少过问。也有的家长平时让孩子信马由缰,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股脑儿算总账”,对其进行打骂。由于以上情况出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由于对物质崇拜的热度上升,产生“读书无用”思想,导致出现“忽视家教”现象。来自历史原因、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乡过渡区家庭对物质崇拜的热度很高,对教育的支持度受实用主义原则左右,产生新的“读书无用”(或“多读书无用”)的思想。二是“暴富者不读书,读书者不暴富”的反差效应。过去农民对知识分子、有单位人等十分羡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大都没踏上致富快车道,于是农民将羡慕的眼神转而投向了“暴富者”。大部分农民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只要有力气、肯钻营、能赚钱就是“才”,至于读书的多少就无关紧要了。三是“少读书易就业,有文凭就业难”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带来的大学生工作难等问题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家长的送读积极性。以上因素,是个别家长产生“读书无用”实用主义思想的土壤。农民连读书都轻视了,必然带出农村教育“忽视家教”的现象。这也是上一个学生案例产生的家长的思想根源。

现象二:由于对教师角色认识存在偏差,产生“责在校方”思想,导致出现“推卸家教”现象。时下,家长忙于赚钱致富,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许多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无忧就可以了,将教育的责任全推到教师与学校。家长不与教师沟通、不参加教育活动、不配合家校联动。调查显示,86%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很少与教师、学校联系,对学校教育思路、教育环节知之甚少,根本谈不上配合学校教育。而当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到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面对师生冲突,家长不会冷静处理,甚者进校闹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家长推卸家庭教育责任,而且还造成家校鸿沟愈拉愈大,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是在2006年3月——2007年3月。在第一阶段的研究当中,课题组已经积累部分材料,为后期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已收集了相当一部分课题实验人员撰写的研究案例和论文以及围绕课题开展的主题班会教案、学生活动材料、家庭教育方面的材料等等。为顺利进入第二阶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经验素材。

课题实施的第二阶段是从2007年的4月——2008年的4月。在这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面对家庭德育“教不得法”,学校德育“一维独撑”的严峻现实,我们吸纳其他德育研究成果,以学校的德育课题为依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把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从而确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使德育教育形成立体教育网络。

课题实施的第三阶段是2008年4月——2009年3月。这是深化课题研究,巩固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并进行结题阶段。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应用】

子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原则,在学校管理与建设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即德育教育立体化。

德育工作基本形成“一条路,四条线”的基本模式。

“一条路”指的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即以贯彻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校训为出发点,以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为重点,以“渗透于课堂,寄寓于活动,示范于师德,训练于习惯,熏陶于环境”为抓手,以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地推进德育工作。“四条线”指的是工作中紧紧抓好四条德育工作线:即班主任老师的教育主导线,学科老师的学习指导线,学生自我管理线,家庭社会辅助线。抓住养成教育和班级管理两个主阵地,转变观念,加大正面教育力度,坚决变“堵”为“导”,使社会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要求。

一、努力积淀文化底蕴,做到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学校也不例外。要想使学校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提升学校的竞争力。那么,学校靠什么与其他学校抗衡呢?换句话说,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呢?有人说是师资水平,有人说是生源质量,有人说是管理能力,这些都很重要,但这不是核心竞争力。师资可以培养,生源可以改善,管理可以上水平,而要改变这一切靠的是学校文化。只有学校文化才能使学校具有核心竞争力,因为学校文化具备“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变不了”的特点,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它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在影响和左右着这所学校的个性和发展,改变和塑造着一届届学生的气质、性格、风度和价值观。而且这种力量之强大,影响之深远是难以估计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进行“四化建设”,实现了文化育人。

近年来,学校通过“三风”建设和系列德育教育,建设以“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校训为代表的“柔”性的精神文化;以完善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托,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构建以《崂山三中绩效目标考核方案》为代表的“刚”性的制度文化;借助校园绿化工程,创建以四级目标德育体系为主线的“隐”性的环境文化;在规范教师行为举止,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上,归纳形成以“崂山三中教师行为规范”、“崂山三中教师礼仪规范”、“崂山三中学生一日常规”为代表的行为文化。

2.优化育人环境,实现了环境育人。

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从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构建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室、办公室和教学楼的环境布置,实现了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

二、精心创建德育体系,做到了管理育人,活动育人。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四级德育目标体系。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养成教育。包括行为习惯、勤俭节约、环保意识等;二是情感教育,包括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教育;三是价值观教育。包括诚信品质,上进心与荣誉感,团队精神等。四是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政治理想等。围绕四级目标德育体系我们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此为载体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

三、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做到了学校育人,家庭育人。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较广而且家庭背景极其复杂,家庭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新形势下,许多家长感到教子艰难,甚至无所适从。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办好家长学校,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传播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级立体教育网络”,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强化了家庭德育,夯实了“三维”德育基础。

首先,以家长学校为核心,健全了家庭德育网络。全校各年级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度,构建了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庭德育网络系统。其次,以家校德育活动为纽带,形成德育合力。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活动。第三,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了家长综合素质。

我校学生有1100多人,家长来自四面八方,职业阶层、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和孩子表现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家长学校要有多种形式配合,才能做到有的放,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我们家长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些特点归结为“三个结合”:

一是“上课”与家长会相结合。家长学校毕竟是家长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故时间不宜占得太多,我们把上课与家长会结合起来,每次学校或年级开家长会,总是先安排一点时间讲家教的专题课。以07-08第一学期为例,一学期的全员培训有两次,一次请家长研究会的王秀霞校长讲《只要肯努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一次由政教处李兆奇主任讲《从小学到初中过渡区的家庭教育》。我们还通过视频讲座,争取家长听得入、记得牢,达到认同与内化的境界。这样家长既在家教的理论上得到提高,又了解到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能更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意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学校连续三届举办“教子一得”征文评选,将评出的优秀征文汇编成册,并且发到学校网站上作为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使用。

二是“上课”与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我们实行以“上课”为主,还分别举办“学习困难学生”、“违法边缘”学生家长学习班,尽可能及时解决不同类型的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个性”问题。2008年我们又积极利用华天素质教育网络,使用“网络家校通平台”与家长保持每天不间断的联系,全校学生实现无缝隙覆盖,运用高科技教育手段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网络家教。在学校配合指导下,家长们改进了教育子女的方法,使后进学生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是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专家引领。以2007年为例,一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两批素质较高的家长参加高水平的家教培训,一次是10月28日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报告厅,由北京科利华教研中心主办的由北师大刘教授主讲的“家庭教育新突破”大型报告会;一次是12月12日组织家委会成员参加在青岛大学音乐厅举办的由著名心理专家、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主讲的亲子教育报告会——《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我们家长学校的研究由实践层面走上专家引领的高水平阶段。

2.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

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始终贯彻“一主两辅”,即“一条主线”——以贯彻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校训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 “两翼辅助”——即德育队伍,重点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的自主管理。

首先,完善德育常规,突出专题教育,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系列化德育活动的操作程序概括为四句话:即“全校一盘棋”,学校政教处统一制订总体实施计划和学期活动方案,全校各年级根据方案,协调一致,组织实施;“一年分两期”,每期一个德育专题;“一期三阶段”,制订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三个阶段有机联结,内容自成系列;“一段四步棋”,即聚焦问题、分析根源、疏导教育、规范行为。

其次,班主任队伍建设形式多样,班主任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经过探索与实践,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形成了“培训——交流——引领——评价”的模式。一是多渠道进行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水平。本政教处制定了《崂山三中班主任培训方案》,加强了班主任论坛的组织学习,继续推出“教育智慧100辑”栏目,采用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改进了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实效。本,班主任案例集——《春雨集》、论坛发言集——《沐风集》、学习材料集——《撷玉集》均已汇编成册,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二是充分利用双周工作例会制度,搭建“班主任论坛”以确保好的做法、积极的思想得以推广,同时也让年轻班主任把班主任例会当成学习经验的现场会。并利用班主任业务学习时间大力推介优秀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做法。把上学期班级文化建设优秀班级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现典范引领。四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从班主任考核到学生评优,我们都坚持有效的评选制度并严格执行,注重科学方法渗透。如今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已日趋科学规范,粗放式的管理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仅2007-2008学年一年时间,我校就先后有40多篇德育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论文评选中获奖。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完善常规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学生自主管理初见成效。经过探索,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如下的班级常规管理操作程序:即,坚持领导-教师-学生三级值周制度;设立学校文明监督岗,并予以公示;定期对各班常规工作考核,依据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纪律、卫生、宣传、公物方面加强了班级管理量化评比;评比结果日反馈、周总结、月考核,颁发流动红旗。同时,各班几乎都制定了本班班机管理制度,有一整套评价体系。班主任全天引导学生执行常规,基本做到“五个到位”即早自习到位、课间操到位、自习课管理到位,涉外活动到位,卫生监察到位。这种管理的实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二是养成教育常抓不懈。坚持以基础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加强校风、校纪建设,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工作有:①大力宣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编印了《崂山三中学生管理手册》,学生人手一册,时刻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人人懂守则,事事讲规范的校园氛围。②抓住德育常规教育主阵地—班会课,每月一个主题,有针对性的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③对起始年级进行军训教育和入学系列教育。④每月进行文明礼仪大检查,要求学生做到 “穿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⑤加大正面教育力度,坚决变“堵”为“导”。在后进生中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单独建立“成长的足迹”转化档案。

3.优化社区德育环境,开展社会德育实践。我们始终坚持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理念,每年四月份都举办“走进社区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本学期开始我们全体教师又走进社区,放学后在社区路口对学生进行护导。如今这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07年和2008年,我们先后将“文明之星”先进事迹材料和“2007感动我身边的人和事”事迹材料选进社区,让全社区都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全面构建与完善,促成了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同步运行,实现了三方联动、“三维”共振。

【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集粹】

1、阶段性研究成果:

优秀案例:主题班会课例设计汇编;

德育研讨会班会课课堂教学录像;

德育系列论文集汇编

家长“教子一得”优秀征文汇编

研究报告:子课题阶段性实验报告。

2、终结性研究成果

成果汇编:子课题实验研究论文、优秀案例、科研成果汇编

学生成果:学生自主管理系列材料汇编

研究报告:《城乡过渡区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班级对策研究报告》

【课题实施取得的经验】

自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运作机制,形成了较强的德育合力,营造了“三维”共振的社会德育场,产生了多要素整合、多层次发展、全方位推进的整体规模效益,为我校顺利实现中考全区五连冠的辉煌和创建省规范化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研究过程中以下几点我们认为是宝贵的经验:

1.宣传引导,是实施“三维”德育的重要前提。“三维”德育是一个涵盖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们以“一报一刊一台”(《家教通讯》,《崂山教育》,崂山电视台)为主要阵地,利用墙报、板报、专题讲座、“教子一得”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了一种学生认同、家长赞同、社会协同的大德育氛围,为实施“三维”德育创造了条件。

2.领导重视,是顺利开展“三维”德育研究的重要保证。我校之所以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维度的德育力量,关键在于得到了校委会和校党支部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校长任顾问,分管教育的副校长、政教处、团委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三维”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德育工作,分析讨论德育热点、难点问题,协调社会各界关系,从而保证了“三维”德育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健全机制,是增强“三维”德育实效性的先决条件。要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优势加以整合,使“三维”德育工作顺利实施、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套健全、完善、规范、科学的运作机制作保证,否则,就会各行其是,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由于我们建立了正确的导向机制、广泛的参与机制、科学的整合机制、有力的调控机制和实用的评价机制,“三维”德育工作才得心应手,收效明显。

4.主动出击,是“三维”德育实践的关键环节。在“三维”德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对“三维”德育工作要早筹划、早安排,做到胸中有数,手中有策;学校要主动伸手,与家长“交友”、跟社区“攀亲”,建立亲密的家校关系和社校关系;学校要主动服务,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为社区教育提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三维”德育工作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三支力量,富有成效地开展德育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实效。

5.教研驱动,是深化“三维”德育改革的不竭动力。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构建既合乎素质教育要求,又符合我校乃至我区的德育实际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德育运作机制,就必须广泛开展德育研究,通过教研找出路,通过教研找动力。我校德育课题的实施就为我们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平台。

总之,课题开展以来,我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校先后荣获“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AAA级健康校园”、“青岛市红十字学校”、“青岛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青岛市环境友好单位”、“青岛市德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为我校实现中考全区六连冠的辉煌和创建省规范化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期德育工作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为德育工作创新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第三篇:着力构建共同责任机制 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共同责任机制 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西平县国土资源局(2011年8月8日)

西平县90%是平原,典型的农业大县,省级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县耕地面积118万亩、基本农田面积102万亩。进入“十二五”,全县经济社会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又面临着调结构、促转型、防通胀的复杂局面,加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的土地调控信号:强化管控、重点突破、民生优先。强调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严格执法督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工作。

如何管好、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达到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共赢局面,西平县国土资源局的做法是:着力积极构建和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的落实,变国土资源“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逐步建立全员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进一步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 极作用。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构建共同责任机制

为进一步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使全县干群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国土资源管理的有关政策,国土局制订宣传教育计划,每年组织乡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并对全县乡村级主要领导发放国土新政资料,并要求全县乡村干部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中担负主要责任,带头依法依规用好、护好每一寸土地。结合“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和“12.4”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采取送法到乡镇、到村委会、到企业、到社区,在电视台专题宣传报道等措施,大力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各基层国土所始终将土地管理,尤其是将土地执法工作及时向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使领导及时掌握辖区的土地管理情况,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也使乡镇委、政府更加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尤其是土地执法工作。同时领导也经常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对在建项目没有合法用地手续,立即责成制止纠正,并要求对顶风非法占用土地行为严肃处理。全区用地秩序逐步规范,依法用地氛围逐步形成,促使国土资源共同责任机制的构建有了较好的舆论基础。

二是明确耕保责任,力促构建共同责任机制。为切实将加强全区的耕地保护落到实处,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宿城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区长、各乡镇长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网络,逐级明确耕地保护具体责任人,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充分利用区、乡、村三级土地执法网络,建立耕地保护联合执法机制,真正建立起耕地保护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是实行“双函告知”,力促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对违法用地、土地信访实行“双函告知”,发函制止违法用地和处理土地信访问题。即,对新发生的违法用地,采取书面函告的方式及时将违法用地情况、处理建议,以及涉及政府在保护耕地中的职责、应承担的责任和15号令部分内容向当地函告,督促乡镇真正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职责;对发生的土地信访问题,在进行调查的同时,立即向乡镇发函,要求乡镇政府尽快、妥善处理好信访问题,防止出现越级上访现象。同时,将违法用地和信访问题分别以《违法用地快报》和《信访直报》的方式,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其分管领导书面报告,切实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落实。

四是开展“双创”活动,力促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始终以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区”和“土地执法模范乡镇”活 动(简称“双创”)为契机,力促监察、公安、城管以及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责任。国土分局通过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城管采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发实施意见、建立联合巡查制度等形式,构建土地执法联动机制,形成了有效打击土地违法行为的合力。结合15号令有关要求,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区依法用地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刻认识依法用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克服随意用地观念,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禁止圈占土地,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依法用地意识明显提高,各级政府能模范执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辖区内违法用地呈明显下降趋势,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几年来,监察局派员同国土分局联合调查土地违法案件十多起,处理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多人,在当地起到了较大的震慑作用,进一步树立了土地执法部门的权威。同时通过采取点供、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执法模范区创建等措施向上争取了一定的用地指标,有效保障了大项目的用地需求,为全区依法用地秩序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逐步形成。

五是开展“两违”整治,力促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宿城区积极召开依法整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动员大会,成立由区委书记任总指挥,区委副书记、区长任指挥,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分管区长、公安局长任副指挥,国土、城管、公安、监察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专项行动指挥部。通过逐乡、逐村、逐组、逐户核查统计,查清了全区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情况,并进行了规范和整改,有效的规范了乡镇的用地秩序,进一步提高了乡镇政府依法用地意识。“两违”整治以来,宿城国土分局与城管分局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巡查,发现违法用地后立即责令自行拆除,有效将违法用地有效制止在萌芽状态。

六是违法用地抄告,力促构建共同责任机制。为加大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共同责任机制的落实,出台了以建立完善土地执法制止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为目标,规定国土资源部门对有关违法行为和处理结果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及金融、供电、水务、规划、通信等部门进行告知的《违法用地项目抄告办法》。对实行抄告的违法用地项目,国土系统内停止办理各项土地审批手续直至违法用地行为处理结束;提请相关部门在案件处结前,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停止办理相关手续,促使用地者规范用地行为。

三、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然,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宿城区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违法用地查处效果不够理想。违法用地处罚后,对罚款不到位以及拆除不到位无有效的应对措施,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大多不予受理执行,纪检监察部门对责任人的处理也多半流于形式。违法用地虽然得到了查处,但对违法用地没有起到真正的遏制作用,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共同责任机制的构建大打折扣。

二是共同责任机制的构建不够全面深入。有的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为在任期内突出政绩,往往热衷于上项目、争投资,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盲目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采取粗放经营、外延扩张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然而国土部门既要面对上级国土部门“保红线”的严格要求,又要无条件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国土部门往往面临被“两个上级”同时牵着鼻子走的尴尬两难境地,致使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无法全面深入开展。

三是国土资源刚性执法依据匮乏。权限大小导致打击违法案件力度强弱,当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缺乏具体国土资源执法的刚性条件。执法人员对违法用地行为,只能口头和书面制止,没有赋予强制制止手段,效果不明显,威胁、对抗执法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按照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强制执行权在法院,而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关键就是及时,而法院的不作为,给国土资源执 法工作带来一定的被动与阻碍,从而导致《土地管理法》执行起来软弱无力。

四、几点建议

徐绍史部长强调,实施土地违法问责制的核心,是建立共同责任机制。而如何推进构建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找到保护红线、保障发展“双赢”的最佳平衡点,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是各级国土部门要迅速扮好推进共同责任机制的重要角色。建议充分利用上级国土部门执法动态巡查、专项检查、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市区”活动以及卫片执法检查等机会,多向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汇报和交流,上下协调,扮好重要角色,力促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全面建立。

二是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共管的工作责任机制。加快建立由政府为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发改、公安、检察、法院、建设、规划、农业、林业、工商、供水供电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严格落实违法用地抄告制度。建立完善与公检法纪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行为,建 7 立正常的相互通报制度,联合办案制度,在案件移送方面寻求新突破。

三是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占用土地行为方面的作用,切实有效制止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行为。同时,建立和完善通报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违法违规用地信息通报情况依照各自职能依法共同处理。

四是尽快建立对地方领导干部实行耕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积极实行干部离任“耕地审计”制度,不仅将干部“乌纱帽”与“耕地保护”挂钩,还将政绩与土地节约绩效挂钩。只要“耕地审计”不过关,干部的升迁或调动就无门。这无疑是给干部头上套了“紧箍咒”,也给“土地红线”装上“高压电”和“安全防护网”。对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用两个“最严格”。但制度的效果,不取决于措辞的峻切和语气的凌厉,而取决于制度的内涵及其实现。仅就耕地保护的离任审计而言,只有跟进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制度,这种制度设计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增量,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中释放后发制人的效能。否则,就只会是纸上谈兵。若能把离任审计这一制度用好,甚或以此激活其他制度,那么它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捍卫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五是积极改善执法监察内外环境。建立顺畅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体制,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系统纳入国家或省直管,使执法人员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能够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严格秉公执法。切实保障执法设备,树立严肃的执法形象,恢复执法监察人员的执法着装,同时解决执法监察人员的办案车辆、补贴、福利等实际问题,提高执法队伍战斗力。同时建议要参照林业、海事等部门,成立“国土资源公安”机构,直接隶属于省级国土部门行政管理,对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进行适当调整,给予执法人员适当的强制拆除权,一改过去软执法为刚性执法的局面,树立执法权威,为积极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增加“强心剂”。

六是尽快出台土地违法用地问责机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修订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坚决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超过一定比例的要追究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的责任。但目前问责机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建议省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抓紧建立一整套问责具体详细的操作办法,有利于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当然,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明确土地权利人保护耕地的义务,增加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意识,也是推进共同责任机制的构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研究与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机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接受社会监督,努力构建土地管理责任机制,使之成为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第四篇: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11--德育工作汇报材料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说起养成教育,孔子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说。养成教育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养成教育。

目前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常遇到与家庭、社会观点不一致的现象。学校里大张旗鼓搞德育,学生一出校门,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就大打折扣。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

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任务。我个人认为,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去探索和思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加强学校养成教育工作。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必然要在教育要求、内容和方式等多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

1、继续加强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每周一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总结反馈一周内的各类信息,表扬好人好事,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感化学生;

2、制定阶段性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树立德育层次观,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3、开展“阳光少年总动员”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每月主题(文明待人、主动学习、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等行为常规和良好品质),围绕这些主题,组织学生针对性地自查自纠教育活动。通过校园“民谣知规范、情景演示强规范”等有计划有组织的养成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行为常规。

二、加强家校联系,有效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学校积极组建家长委员会,利用自身的优势辐射到家庭。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来校参加主题班会和学校管理等活动,发动教师多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家长携手发现孩子的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化教育方式。

三、联合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的德育网络。

新形式下,德育工作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走向社会化已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建立校外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等,开展护绿、助残、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寻求在德育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使德育活动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得情感认同,使学生个性与才华得到较完美的发展。学校书法老师和小书法家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写春联,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助人的乐趣。又如每逢重阳节,学校就组织学生赴“老年人康乐中心”和敬老院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包饺子,为老人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们树立敬老、爱老的思想等。

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德育环境,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道德行为的提高,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五篇: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2

学校、社会、家庭 “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严务乡中心小学

2012.9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方社会一些不健康东西的涌入,特别是享乐、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德育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摇篮,对中小学德育建设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要认真落实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坚持德育首位,育人重育心,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德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德育工作的落实,主阵地又是学校这块热土,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为此,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就落在了中小学。要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指导思想,采取以中小学主要领导挂帅,共青团、少先队为龙头,学校政教和班主任为基础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德育环境建设为契机,狠抓学校德育工作。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四个建设,三个教育活动。

l、德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必须配备一支思想素质高,政治合格,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骨干担任德育课教师以及班主任、团队干部和政教干部,让其放手、放胆,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及系列活动。

2、德育基地建设。德育基地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学要以当地名胜或烈士陵园为学生爱国主义校外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以学校政教、少先队牵头,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通过在烈士纪念碑下,讲革命传统、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认真抓好学校内部德育基地的建设,如学校德育室、队部室、校史陈列室、科技活动室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爱学校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德育制度建设。为更好地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建立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如团队主题性活动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每日升降旗制度、国旗下讲话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门卫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制度、学生违纪管理制度、与社会、家长联系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落实,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德育环境建设。培养和教育青少年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不仅教育部门要抓,而且全社会都要共同抓。在这方面,必须从优化德育环境入手,坚持落实“三百”方针,组织学生看一百部爱国主义影片,读一百本爱国主义书籍,唱一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德育活动主旋律。首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狠抓校园内部德育环境建设,每天对学校发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宣传,对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评论,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达到督促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是利用学校张贴的宣传内容,名人名言、标语口号、名人名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校园宣传画以及学校公开栏,黑板报、墙报、壁板、科技成果展等,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健康、活泼向上。再次是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及净化建设,校园坚持一日三扫,教室窗明几净,校园整洁美丽,处处赏心悦目,陶治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尊敬老师,校内校外保持一致,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不打人骂人,关心爱护同学,热爱学校公益事业,爱护学校公物,不攀摘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保持校园清洁卫生,校外不毁坏公共设施,不偷盗,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要求中小学生不看黄色淫秽录相和书刊、不赌博、不迷信、不打游戏,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紧密配合,共同抓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

5、狠抓未成年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把它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单一到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小学思想品德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优势,挖掘教育内涵,发挥教育功能。同时,各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6、争做“五好小公民”,开展育心教育。五好小公民教育活动,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育心教育的最好途径。通过对“五好小公民”的评比和对未成年人的育心教育,塑造了学生美的心灵,让学生处处以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美的东西为镜,时时对照自己。“以人为鉴而明荣辱”,使未成年人随时以先进的人物为榜样,以真善美熏陶自己的心灵,主动与不良习气和不良行为作斗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的侵入,从而修正了自己的言行,促进了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

7、认真开展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小评论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小评论活动,让学生对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进行评论,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标志性建筑和龙头企业,慰问孤寡老人和军烈属,体味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收集和观看反映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图片、数据、资料,通过算账对比,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看社会主义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好好学习,报效祖国。通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坚持法制进校园 依法治校

法制进校园,依法治校,这是时代的呼唤。请法制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上法制课,除给学生讲法律基本知识外,要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利用剖析的原理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从案件侦破,案件的性质,治安处罚,刑事责任的承担,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警示学生,防患于未然。更要让中小学生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赔偿法》、《劳动法》、《防震减灾法》、《行政处罚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要积极建立“警民共建”学校,定期请武警、公安、交警到学校研究工作,请他们为学生讲社会治安、交通法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知识,为整顿学校秩序、防止社会干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到监狱进行参观调查,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从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后的悔恨以及渴望重新做人的愿望,倾诉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深深地触动,为培养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法制教育方面,应不单纯只靠司法部门的配合,而在学校内部同样营造一片法制天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中小学普法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普法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普法与学校“三风”、“三化”相结合,普法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普法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做好宣传工作,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等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法律知识问答及时事政治问答,组织学生观看警示教育片,在每个教室和德育室张贴《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五爱”、“五心”、“十情”、“文明学生标准”等,让学生随时规范自己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净化学生的灵魂,让不良行为自然泯灭。

通过法制建设进校园,在学生中普法、让学生懂法、守法、用法、规范学生的思想、言行,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什么是守法,什么是犯法,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关教”工作为契机,以家长学校为基础,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教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份。要充分利用其职能作用,配合学校抓好中小学德育教育。

1、抓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年三月和九月,在新学期开始,可邀请当地家长委员会相关人员深入各中小学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讲艰苦奋斗史,并协助学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教育他们要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听老师的话,教育大同学要关心爱护小同学,激励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学雷锋、做好事”,通过“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让学生比行动,比思想,看谁讲文明,看谁讲礼貌,看谁好事做的多,通过评比,有效促进中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2、抓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清明节前后,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烈士陵园或名胜古迹进行缅怀先烈、历史考证等活动。请关工委或家长学校领导配合学校为学生讲革命史,讲烈士事迹,讲英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从小立壮志,踏着先烈足迹,去实现先烈未完成的遗愿,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好。

3、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实行延安精神进校园。延安精神进校园,是强化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倡导艰苦朴素,不侈奢浪费,用延安精神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处处为集体着想,用延安精神磨练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时时牢记阶级苦,不忘革命人。通过对中小学实施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延安精神系列教育,使学生普遍养成艰苦奋斗,爱惜粮食,爱惜劳动成果,不侈著浪费,不攀比,不摆阔气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4、减轻学生负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减轻学生负担,不但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更重要的是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其健康成长。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各种活动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社会现实的调查和讨论,开展社会评论活动,使学生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组织做保证,以德育为首位,以法律为武器,以关教工作为契机,以家长学校为基础,对中小学生广泛地进行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学校要真正落实德育教育,使之收到实效,一是社会大环境的根本改变,二是学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完善学校与教师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效合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德育阵地、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方能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才能有效地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下载努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着力提升德育成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努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着力提升德育成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大全五篇]

    七叉镇中心学校 2011-2012年度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

    黄冈市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确保老干部队伍稳定湖北省黄冈市委老干部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改革......

    乌鲁木齐市着力构建人才集聚机制

    乌鲁木齐市着力构建人才集聚机制一是制定政策引才。根据乌昌地区“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了《乌鲁木齐市“十一五”人才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

    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推进反腐倡廉服务科学发展 着力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

    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精心培养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胡礼祥书记在2006-2007学年寒假务虚会上的讲话 2006年学院各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大家......

    五福学校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校园安全防范机制

    五福学校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校园安全防范机制 五福学校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起始点和立足点,大力强化教职员工“安全问题万无一失,安全工作一失万无”......

    团区委着力构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培育机制取得积极成效

    团区委着力构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培育机制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以来,围绕市、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团区委把志愿服务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着力健全志愿服务......

    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

    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铁路总公司、路局年度会议精神,车间以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劳动人身安全作为供电工作的生命线,在抓好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