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真理同行:方永刚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与真理同行:方永刚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中国网 | 时间: 2007-04-16 | 文章来源: 解放军报
让生命为壮丽的事业燃烧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 方永刚
我是一名普通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员,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我的本职工作。今天,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深感不安。这个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光荣属于党的政治理论工作队伍,属于培养教育我成长的党组织,属于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的首长、战友和人民群众!
这些天来,许多朋友通过媒体知道了我的情况,纷纷以各种方式关心、安慰和鼓励我,令我时时处在感激之中。也有不少青年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坚信党的创新理论?我告诉他们,我的信仰来自于切身体验和理性思考。我是辽西山区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给国家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使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发生了根本转机。出于对党的感恩之情,特别是对党的创新理论无穷魅力的极大兴趣,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军旅,当上了一名军校政治理论教员。20多年来,我努力跟进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深被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和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折服,走过了一条从感恩、感悟到确立信仰的心路历程,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是指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唯一正确理论。对此,我深信不疑。
正因如此,我一直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多年来,每当我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换来听众舒心微笑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神圣感和成就感,真正体味到了与真理同行的莫大快乐和幸福!
去年11月8日,我被确诊为结肠癌。住进医院,给了我一个静心思考的机会。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好职业。我始终站立在精神高地上,为兑现感恩承诺而付出,为履行入党誓词而奋斗,为实现崇高理想而拼搏!我把生命中最美的时光、最好的精力、最佳的状态,都用在了我钟爱的事业——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上。对此,我无怨无悔。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党、国家、军队对我的恩情天高地厚,把我从一个农家子弟培养成博士、教授,本当全力报答党和人民恩情的时候,我却病倒了。我得病以后,得到了军委、总部、海军首长和社会各界无微不至的关爱,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感激之情时时涌上心头。2月20日,大年初三,是我们全家永远难忘的日子,敬爱的胡总书记来医院看望我,深情地拉着我的手,嘱咐我安心养病。联想到总书记刚从甘肃慰问基层群众回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千家万户欢度春节的时候,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基层,走进民众,关注民生,还牵挂着我这个普通的教员,这是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和生动体现!这些年来,我的讲课受到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对此,我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我讲的课征服了听众,而是党的创新理论赢得了群众;不是我讲课有多大的感染力,而是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有天然的亲和力。我从讲台下的热切目光中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渴望,从热烈的掌声中听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共鸣!同时我也体会到,一滴水之所以能够奔向大海,是因为融入了江河;一棵树之所以能够枝繁叶茂,是因为植根于沃土。我坚信,我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甘愿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与广大理论工作者一道,让真理之光照亮千家万户!
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充满欢乐与战斗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快乐迎接雷霆与朝阳。”我虽然重病在身,但抱定这样一个信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期限。今天早晨,太阳初升,我站在窗前,凝视窗外柳树正在绽放新绿,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许下了几个心愿:我和春天有约,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要走下病床、走出医院,沐浴在春光里;我和夏天有约,艳阳高照的时候,我要和全军战友一起庆祝我军的80岁生日;我和秋天有约,枫叶红了的时候,我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喜迎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我和冬天有约,白雪皑皑的时候,我要再次走上我心爱的三尺讲台,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战士的冲锋姿态,让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永刚,我的好伴侣好老师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第二幼儿园教师 回天燕
我和永刚由相识到相恋,由相知到相爱,牵手走过了20个春秋。
我们曾相约:执子之手,白头偕老。谁知去年11月8日,永刚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那天特别冷,我搀扶着永刚回到病房。也许是他太累了,躺下后很快就睡着了。我坐在病床前久久地凝视着他,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永刚,你才40岁出头,还那么年轻,你可不能倒下啊„„
记得20年前4月的一天,我和永刚第一次见面。一身戎装的他充满朝气,那样坦诚、实在,就像一汪清泉,一眼就能看到底。永刚家里条件不好,要不要谈下去,我一直在犹豫。就在这节骨眼上,我爷爷来大连治病,提出想见见永刚。在病房里,老人突然要小便,永刚伸手就从床下拿起尿壶接尿,接着又帮老人穿衣服,扶他下地活动„„从那一刻起我便认定,永刚是我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我跟永刚这么多年,虽然没有多少花前月下,但恩爱如初。永刚每天晚上加班备课,我都在一边陪他一会儿,给他沏点茶水,送点水果。他每次外出讲课特别投入,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一堂课下来,往往内衣裤都湿透了,所以出去前,我都得给他准备好杯子、毛巾和备用的内衣裤。有时他外出讲课比较急,头天晚上都得熬夜备课,我早上醒来他已经走了,我摸摸灯罩儿还烫手,知道他又是一宿没睡。我常为他担心:永刚,就算你是铁打的也抗不住啊„„
永刚一门心思用在了工作上,他爱讲、善讲,在家里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我父亲是退休教授,同住在一个大院。父亲总是说,只要跟永刚呆一会儿,当天的新闻就知道了,中央的精神、国内外大事,都印在脑子里了。所以,他给女婿封了个雅号,叫“永刚广播电台”。永刚虽然工作起来啥也不顾,但爱好也挺广泛,游泳、打球、听音乐、吹口哨,样样喜欢。他特别爱哼《掌声响起来》这首歌,他说:“只要获得群众的认可,什么苦啊累啊,就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永刚还是一个家庭责任感很强的人。儿子是永刚的心头肉,每次出差在外,无论多忙,他都不忘打个电话回来,跟儿子说上几句。儿子小的时候不识字,他就给儿子画成图画,夹在信封里寄回来。儿子品学兼优,考上了大连市最好的中学,并且名列前茅。这也是永刚最引为自豪的。手术后的一天,永刚拉着我的手,深情地对我说:“儿子已经长大了,将来会有自己的生活。现在我要为你好好地活着。”我一听这话,泪水顿时流了下来。
说实话,永刚的病一确诊,我最怕的就是他万一知道了病情,扛不住,所以千方百计地瞒着他。手术不久,他提出想回家住几天,医院同意了。一回到家他就上网,我担心他从网上查看结肠癌的资料,就不停地观察,结果他只是在查看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我松了一口气,回到房间,暗自流泪。我心里特别后悔,为什么没有及早发现他的病情呢?为什么有了明显征兆还让他这么拼命呢„„
永刚开始化疗了,我觉得无法再隐瞒了,便拐弯抹角地告诉了他。令我吃惊的是,他平静地对我说:“我早就猜到是这个病,既然你也知道了,可千万不要告诉儿子,他正读高二啊!”我一下子扑进他的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其实永刚他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宁愿独自承受着死亡的威胁,天塌下来自己顶,千斤重担一个人挑,也不愿给家人增加一点压力,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男人啊!
在医院里,我看到有的癌症病人非常痛苦,就想到永刚今后怎么办。我背着他买了非常昂贵的药,心想即使倾家荡产,也要让他少受一些苦。有一天,一个同事告诉我,说读一种经文能减轻病痛。我也是病急乱投医,一时有点心动,谁知跟永刚一说,他很生气,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千万别给我弄出个天大的笑话来,一个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因为得病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知道他的性格,没想到在这种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坚守信仰,让我在惭愧之余,更加敬佩他言行一致、心口如一的品德!
在我的眼里,永刚是一个好军人、好丈夫,也是儿子的好父亲。作为妻子,我理解他,敬重他,也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道理,不断地充实着自己,嫁给永刚这辈子我无怨无悔。以前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自从永刚得病后,我开始记日记。我在胡总书记看望永刚的当天,这样写道:“永刚,你是我一生的骄傲,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还嫁给你!”
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委员 罗挺
今年2月1日,海军派专机从大连接方永刚到北京治疗,人们冒着严寒纷纷赶来为他送行。这一幕情景令我感动,发人深思。一位普通政治理论教员,为什么受到广大官兵的如此钦佩,受到人民群众的如此敬重?沿着方永刚的成长轨迹,我们找到了答案。
——方永刚以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真心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方永刚事迹展览室,一本《邓小平文选》格外引人注目:书的边缘磨破了,封面中间几乎磨穿了,泛黄的纸上画满了圈圈点点,谁也说不清他究竟读了多少遍。1997年5月8 日,他突遇车祸,颈椎严重受伤。住院108天,他看了43本书,运用创新理论对海军建设作出深入思考,完成了30万字的《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这部学术著作初稿。
知识没有边界,思想才能飞翔。方永刚37岁攻读了法学硕士,40岁攻读了军事学博士,先后教过社会主义思想史、政治学、党的创新理论等19门课,先后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16部专著、10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 39本奖励证书。这在全军青年政治理论教员中也是少有的。
——方永刚以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真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他不止一次地说,有科学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好政策取消了家庭成分的影响,使他得以考上大学,入伍入党,读到博士,当上教授。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1985年,他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当了一名军校政治理论教员,后来主动申请调到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挫折,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摆在了理论工作者面前。就在这个时候,他母亲去世,父亲病重,6个兄弟姐妹都需要接济,但是,他最终选择留了下来,从此把事业的坐标牢牢锁定在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上。
——方永刚以不辱使命的拼搏精神,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常讲,党的创新理论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是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我愿作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为了让理论以更直接的方式回到群众中去,他年均200%完成教学任务,连续6年教学质量都是A。他应邀担任多个单位的客座教授,参加了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和大连市委讲师团,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几年来讲课辅导1000 多场次。
——方永刚以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真诚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他常说,对真理的最大尊重是运用它,对真理的最大信仰是用一生来践行它。手术后第13天,他就打电话给教研室,提出要申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的国家级课题。课题申报提纲出来仅仅半个月,他就在病床上完成了第一专题的书稿。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生命之约,一个刚强战士的又一次冲锋!
方永刚的成长历程表明,忠诚于党的创新理论,真学是基础,真信是核心,真用是关键。目前,一个“学习方永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热潮正在我院兴起。我们要培养更多像方永刚这样的优秀教员,造就一大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为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而努力奋斗!
真情架起通向真理的桥梁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团团长 王卫
永刚同志于2003年初受聘于市委讲师团,是团里最年轻的骨干。4年来,他以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施教能力,仅在大连地区就作了440多场报告和讲座,听众累计达10多万人次!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多么热切地需要党的创新理论!人民群众欢迎方永刚,其实就是欢迎党的创新理论!
记得2001年,旅顺口区双岛湾镇搞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种了千亩大樱桃。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过了两年,樱桃树才到肩高,要有收成还得再等三年,农民们有些沉不住气,有的甚至想拔了樱桃种苞米。正在这时,永刚去镇上讲“三农问题”,便与大家讲起了种樱桃的事。他说,咱大连的气候、土壤最适合栽种樱桃,这叫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种粮食和栽种樱桃,从宏观上讲也有个合理比例,这就是为什么要搞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各家承包地的经营,还要有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意识,只要栽种优质品种,就不愁销路,国内销不了,大樱桃还能坐飞机卖到日本、韩国!这一席话,让许多农民放下心来种樱桃。
永刚同志在大连地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请他讲课,需要排长队预约;有的单位为了早点请他去讲课,“后门”竟然走到了我们宣传部领导那里。有一次,永刚应邀到大连轻工学院作报告,能容纳1200人的大礼堂,第一次出现了座无虚席的场面,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全场响起了32次热烈的掌声。许多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谁说现在的大学生不爱听政治理论课,像方教授这样的课,连我们也爱听!”在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中山区人民路街道,许多大妈大嫂都亲切地称他为“小方教授”。他每次来讲课,会场总是早早地坐满了听众。
去年10月28日,永刚从国防大学进修回来,一下飞机,就匆匆赶往南关岭监狱警察训练基地作“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课间,他不停地用毛巾擦汗。永刚手术后的第3天,训练基地才得知消息,立即派孙处长到医院探望慰问。一见面,永刚第一句话就说:“你们下月初的课不用担心,我7天后就能拆线,保证准时出现在你们教室。”孙处长忍着涌上来的泪水说:“方教授,一定要快点好哇,大家都盼着听你的课呢!”
1月22日上午,永刚在做完第二次化疗后,又到市地税局稽查三分局作形势教育报告。当时,他身上20多厘米的刀口尚未愈合,腹部还插着一根引流管。当永刚的学生搀扶着他走进稽查分局的大门时,一个35厘米高的台阶挡住了去路。35厘米,每一个正常人都能轻松地迈过去,但手术后的虚弱使他几次都没跨过去。学生心疼地劝他:“这一课咱就不讲了吧?”永刚轻轻地摇摇头,咬着牙终于迈了过去。这一次课他讲得比往常短,只讲了一个半小时,最后结束的时候他说,对不起,课就讲到这里,我还要回医院化疗。当时大家全惊呆了:什么病才化疗啊!会场静了一会儿,突然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永刚,我亲爱的讲师团伙伴!春天来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南山的红杜鹃在春风中盛开着。中共大连市委已经作出了向你学习的决定,一个“学习方永刚,建设新大连”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蓬勃展开。600万大连人民真诚感谢你这位春的使者,热切期盼你早日康复、重返讲台,和讲师团的同志们一道,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花遍地开放!
他是传播真理的“明星”
■沈阳军区联勤部某分部司令部军务装备科科长 王治元
我是来自祖国北疆的一名联勤部队干部,多次听过方永刚教授讲课。尤其是第一次听他讲课返场的情景,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
那是2001年10月17日,方教授作为沈阳军区联勤部理论宣讲团成员来到我部讲课。那天,方教授走上讲台,手中没拿讲稿,就是一个水杯、一条毛巾,一开讲就吸引了我。他讲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时代背景和精神实质,先从老百姓的身边事讲起,生动得像说评书,亲切得像闲唠嗑,让我第一次感到,创新理论原来与生活贴得这么近。
最后,方教授说:“现在,我来搞一个现场答问,请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咱们共同交流探讨。”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问,社会主义要消除两极分化,为什么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还那么大?方教授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一列火车,我们国家这列火车特别长,车头已走了很远,最后一节车厢可能刚刚出站,但重要的是,铁轨已经铺好,最终都能奔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的问,不同地区的义务兵优抚金为什么不一样?方教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渐渐地,官兵们越听越解渴,越听越想听。我坐得太靠后,没有抢上提问的机会,但他回答的问题在我心中一碰一个响!
课讲完了,大家还意犹未尽。这时,分部张占云副政委站起来,像平时拉歌一样挥动着手臂大声喊:“同志们,方教授讲得好不好?”官兵们嗷嗷叫着回应:“好!”“再讲一课,要不要?”全场异口同声地喊:“要!”那场面,若不是身临其境,真想不到理论课堂也能这样火爆!方教授擦把汗,非常爽快地答应:“行,只要大家想听,我就讲!”
第二天上午,方教授果然又给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过了吃午饭时间„„
我见过大歌星演出返场再唱的情景,但上理论课火到返场再讲,我是头一回遇到。近几年来,方教授的足迹遍及白山黑水,为我们沈阳军区联勤部百余个单位讲课160多场次,4万余名官兵听过他的课。方教授不愧是传播真理的“明星”!
我终生难忘的一节课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 丁锦方
我是大连舰艇学院的国防生学员,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方教授上的。下课前,他许下了一个承诺:你们本学期的最后一课还由我来上。
今年1月15日上午,上课铃响的时候,方教授像往常一样走上讲台。大家发现,他消瘦了许多,脸色蜡黄,但声音依然是那么洪亮。
他的开场白很简单:“我一直惦记着大家这门课,心里总是放不下,我要履行承诺,为大家讲这一课,因为这是我的使命和责任!”这节课,他从国际战略格局讲到国家利益拓展,从新军事革命讲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讲到军事斗争准备。慢慢地,我发现方教授的声音似乎低了下来,额头渗出了许多汗珠,身体也在微微颤抖„„
课间休息,方教授像往常一样走下讲台,跟大家交谈。我无意中发现,他的衣服下面露出了一根引流管。我的心头一热:方教授这一课讲的是使命,其实不用多说什么,刚做完癌症手术的他往讲台上一站,就是对军人使命的最好注解!
90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方教授最后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从地方大学毕业的,22年的军旅生涯告诉我,你们的选择没有错!我希望大家牢记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在建设强大人民海军的历史进程中建立功勋!”教室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和同学们都热泪盈眶。方教授要走了,大家依依不舍,目送他的背影渐渐远去„„
从小学到大学,我听过无数次课,没有哪一堂课比这次更刻骨铭心。因为这难忘的一课,是激情与真理的交响,是忠诚对信仰的诠释,更是生命对使命的承诺!
课后,我们才听说,院系领导都不同意方教授来上课,但他恳切地说:“如果离开了讲台,我可能真的会倒下。”说着说着他竟然哭了。在人生磨难面前,他没有掉泪;在伤病痛苦面前,他没有掉泪;在死神威胁面前,他也没有掉泪;因为上不了心爱的讲台,他却流下了两行热泪。
这是英雄的眼泪、战士的情怀!从方教授的泪水里,我真正读懂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教师的品格。
第二篇:学习方永刚心得体会-他与真理同行
立志报国的方永刚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中,被深深折服了。职业性学习研究变为由衷的信服再变为不容置疑的信仰,对他的研究与传播,则从有趣到痴迷再到自觉。当职业性行为升华为神圣的使命,方永刚的激情闸门便彻底打开并永远定格。于是,我们看到了面对生死仍然从容执教的方永刚,看到了一位倍受煎熬却永不言悔的奉献者。
方永刚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先进性品格首先来自一个科学的信仰,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无疑要把党的创新性理论武装放在突出位置。基础是学习,核心是信仰,关键是饯行共产党尤其要走在前面。
方永刚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知行统一的务实精神。教学研究之余,他为官员和群众做报告一千多场,所到之处往往掌声不绝,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演说技巧固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他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的赤子情怀。为了消除百姓误解,让人民群众自觉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方永刚了解民情、民意的调研工作从未间断,讲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是公认的。他听不得对大是大非的不负责的评论,看不得对伤害群众感情行为,始终把划界群众疑问,拉近党群关系看作为义不容辞。这背后是优秀党员的忠诚和职责,是马克斯主义理论规律者的时间性追求,学习方永刚对忠诚和职责这样的基本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三省自身。
最近单位一直在组织学习活动,我身心备受鼓舞,虽然每天工作都很忙,但是一点也不疲倦,真的佩服楷模的力量!若干天以前还素不相识的人,今天就变成了自己崇拜的对象,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不知道方教授现在身体状况如何,相信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像我一样关心着他的生命。
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居然也有这么多熟悉方教授的人,其中有他的学生、同事的亲属,还有许多听过他讲课的人。从他们那里我听说了更多方教授的故事,方永刚教是个大嗓门,有一次在旅顺给部队讲课的时候,礼堂很大,但是只要方教授一张嘴,没有他声音覆盖不到的地方。
对党的无限忠诚是他最根本的原则,这么多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的道路上,他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他有所成就的动力源泉,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一步,他始终坚信马列主义。真学、真信、用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他人生的深刻写照,为了让广大群众理解党的理论,每次为群众作报告前他总是精心准备,稿子要改几十次,试讲要讲十几次,体现的是高尚的敬业精神。他的听众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青年,有的时候作报告还出现过一家男女老幼齐听众的场面。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愿意把它做好,我也愿意踏着楷模的步伐,成为一个敬业精业的军人。希望方永刚教授的事迹可以流传得更广,希望他的精神可以教育感化更多的人,希望他可以早日康复!
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前沿地带,方永刚是一颗星,一团火,20多年的教师生涯,他以生命燃烧的代价奋力耕耘三尺讲台,真学、真信、真情传播并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成就之风令人惊讶,而不知疲倦、不顾生死的投入状态,更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名普通的理论教员,方永刚的灼人热情从哪里来,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是不结之缘,遍阅中外历史,政治兴衰、国家兴亡和民族续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思维,理论新则方向明,人心顺事业成,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比比皆是。而在形势多变,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指导理论的适时更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几十年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接连不断,新时期渐次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伟大创造,深刻揭示了新阶段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指针,武装全党、凝聚民心的力量之源。其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第三篇:方永刚先进事迹介绍
方永刚先进事迹介绍
方永刚,男,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7级。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被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他的事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
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
1997年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锦涛主席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去年暑假,他放弃休息,编写了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初步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作出了贡献。去年10月份,他参加国防大学全军首届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带病连熬3个通宵撰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结业时,所做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政治理论人才建设》的发言,就军队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
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机会上大学,参军入伍,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已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才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和谐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真理。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看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他都及时学习研究,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
20多年来,他遇有理论困惑不动摇,碰到现实困难不回避,面对错误思潮敢斗争,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决捍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他始终认为,如果他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
三、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
方永刚认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1998年以来,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 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1998年10月,他去长山要塞函授辅导,给部队讲课,从晚上9点一直讲到11 点,掌声不断,许多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他的报告。
一次,方永刚到北海舰队搞专题调研,潜艇某基地请他去讲军人使命与战斗精神。由于讲得好,驻青岛地区的部队接二连三地请他讲,不到一周连续讲了15场。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讲透彻,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当中,与大家拉家常,把生活当课堂,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有一次,他到旅顺口区铁山镇给党员干部讲课,三个多小时的讲课结束后,一位8O多岁的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你讲的都是咱老百姓想知道的,听你讲半天,我这辈子都没白活。” 还有一次,一个镇请他围绕农村问题讲讲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长假,跑了许多村镇,咨询了许多专家,围绕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问题给大家上了一堂课,并提议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农民上项。报告结束后,一位大嫂激动地说:“你把党的好政策讲到咱的心坎上,你把党的温暖送到咱这偏僻小山村。”
四、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
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当时学院正承担着海军基层政工班4 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讲课时,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
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术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1月22日,他带病给大连市地税局作了《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同志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
与 真 理 同 行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故事
(上)方永刚的故事,一下子把记者吸引住了。
——在大连小龙街干休所,方永刚给老干部们讲党的创新理论,动情处,一位老红军当场就哭出了声。老人家有心脏病,生怕出意外,课整整停了五分钟。课后,老人拉着方永刚的手说:“孩子,我多年的心结解开啦!”
——本溪电视台新闻部记者黄亮,负责报道方永刚的一次理论报告会。这个见多识广的记者听得入迷,差点忘了手里的摄像机。而身边的一位报社记者,连上厕所的功夫都怕耽误,中场休息时一路小跑去了趟洗手间。
——方永刚遭遇车祸颈椎受损,住院108天,头和脖子都被拧上了固定螺丝。他用手举着书读了43本,从一开始不到3分钟就得休息,到后来举3个小时手都不哆嗦。在病床上,他完成了30万字的专著。
“这样的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了解方永刚的人每次讲起都意犹未尽。
方永刚何许人也?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材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携笔从戎22年来,在超额完成政治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方永刚完成10多个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发表100多篇论文,为部队官兵和地方干部群众作各种理论辅导报告1000多场次。2006年11月,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之后,方永刚仍坚持在化疗间隙回到学校,为学员上完秋季学期的课程。
他为什么钟情政治理论到了忘我之境?堂堂教授为什么能够不辞劳苦地给基层群众和官兵宣讲?他是怎么把枯燥的理论课变得那么吸引人的„„
带着无数问号,记者开始了一次心灵震撼的寻访。
群众说:“你走到哪里都执行双重任务。”
谁说理论与群众距离遥远?方永刚以“桥梁”的功夫把其中的距离缩短了
到底有多少人听过方永刚的课?同事数不清,方永刚自己也记不清。从校内到校外,从军队到地方,从漠河极地到辽南哨所,方永刚走到哪儿讲到哪儿。他讲邓小平理论,讲“三个代表”,讲科学发展观,讲“八荣八耻”,讲国防教育、时事形势„„群众说:“你走到哪里都执行双重任务。”
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镇农妇肖淑琴清楚地记得:2001年的一天,在镇会议室,方教授给大伙儿整整讲了三个小时。他讲“三个代表”,讲农业问题,还讲农村干部的作用。“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选错一个人,十年难翻身。”方教授这么说。那些天,肖淑琴正为一件大事儿犯愁:她所在的村一直是种苞谷的,这时上边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大伙儿都种“大应子”——就是城里人说的樱桃。可农民犯嘀咕:不种苞谷了,以后吃啥呢?肖淑琴倒是试着种了5亩,可仍然舍不得投入肥料、人工:要是赔了咋办呢?
真巧,方教授还真讲到了大应子,他说:不管干什么,只要有特色、干到位,就能行,“以后形成规模了,你们的大应子可就风光了,坐上飞机,去广东、去国外„„”
肖淑琴一下乐了:“放猪的有放猪的话,放羊的有放羊的话,方教授咋就会说俺农民的话呢?”那次听完课,肖淑琴舍得买肥料了,也舍得下力气了,还把5亩扩成了12亩。去年,光种大应子她家就收入了一万五,这还不算那件“天大的喜事”:她家的大应子在果品展览会上得了金奖!肖淑琴可尝到了甜头,逢人就讲:“人家教授没炮没吹,谁不听会,可吃大亏了。以后不管什么会,听到底!”
大连市地税局的职工跟方教授可是老朋友,光这两年,方教授就专门给他们讲过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等话题。每次来讲课时,方永刚都会先来局里了解情况,然后根据需要精心备课。取消农业税影响了一些地区的税收,有的干部不是很理解。方永刚给大伙儿掰开揉碎地讲:“中国农民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很多牺牲。现在党中央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不但减免农业税收,还要给种地补贴。虽然我们税收少了点,但只有让农民休养生息,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和谐。”地税局党办主任杨万杰高兴了:“可以说,他影响了我们对税务工作的思维和认识。”
从书斋到讲台到底有多远?也许遥若云泥,也许只是一步之隔。这,恰恰是理论与群众的距离。方永刚要做的,就是缩短这一距离的“桥梁”。
跨出这一步,就要说到方永刚1998年两次难忘的讲课。
1998年6月,方永刚来到黑龙江漠河给边防四连讲课——这是我国最北端的连队,生活艰苦,偏远闭塞,战士们吃的菜都要靠自己亲手种。可是,什么也挡不住战士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望,每次讲课,除了站岗、巡逻的同志,所有的人都齐刷刷地来了。
四个月后,方永刚和同事去长山要塞进行函授辅导。那次,不光是战士,连家属都抱着孩子站了一地。好容易来了个做大学问的老师,大家听了又听,问了又问,谁也不愿意走!方永刚一直讲到晚上11点半,窗外更深夜静,窗内灯火通明,那大概是方永刚讲得最晚的一次课。
后来,他动情地提到那两次课:我们的战士、家属,原来都是如此地渴望知道最新的知识和最前沿的理论,我们为什么不能送学到边防?
方永刚说到做到。不仅送学到边防,他还送到了机关、学校、农村,甚至“饭桌当课桌,车厢当课堂”。一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被担架抬着,非要见见他,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怎么会讲农村话呢?”方永刚说:“爷爷,我就是农村的孩子!”到外地出差,一个人看到他就追着问:“你是方教授吧?我十年前听过你的讲座,那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课!”旅顺口铁山镇妇女主任张树华到底是干部,用词准确,代表了大家的心声:“方教授就是一部播种机啊,把党的创新理论的种子播在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而方永刚,也在传播中收获了快乐和幸福。如他所说:“每当我走上三尺讲台,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耐心解答广大学员、基层官兵和地方干部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看到我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和舒心的微笑时,我的内心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神圣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体味到了与真理同行的快慰与满足!”
同行说:“方永刚把电脑里庞大的文件夹,变成了电脑桌面上的快捷方式。” 谁说理论是灰色的?在方永刚那里,理论之树长青
方永刚上课,只要三个条件:一条毛巾,用来擦汗;一壶白开水,随时要喝;告诉他听众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好有针对性。其他的,什么都不要。
可在台下的人们看来,方教授上课可不简单。他声音洪亮,不用麦克风也能传到每个角落;他充满激情,哪怕五分钟都精神抖擞;他讲得生动,笑声掌声此起彼伏;他从来都欢迎大家提问,有问必答。多么尖锐的话题他都能诚恳交流,让人心服口服。
方永刚的研究生肖晓平曾悄悄数过:在大连轻工学院大礼堂,一场报告下来,掌声有32次。而本溪市的王利静则记得,因为听众反映太热烈,下课时间一推再推,方教授差点误了回大连的火车。辽宁监狱警察培训中心的刘明臣想请方教授来讲讲,可是,“政治理论课那么枯燥,是不是有点冒险啊?”他决定先去偷偷“查课”。这一查不要紧:他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来“巡查”的目的:“像喝了一杯心灵鸡汤,舒服。”
大连救助管理站的侯玉玺特别记得方永刚讲“和谐社会”的一次课。方教授上来就说:“什么是和谐?和,左禾右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这是物质基础。谐,左言右皆,就是人人有权利说话。这是精神追求。”寥寥几句,台下鸦雀无声。而另一次,方永刚给旅顺口的农民讲和谐社会,则是这么说的:“和谐就是以人为本。中国的人是谁?13亿人民。13亿人民里有8亿农民,这就可以说,是以农民为本。”接下来,方永刚讲到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减免农村孩子学杂费等,让农民心服口服。
方教授讲课的魅力从哪里来?深入才能浅出,厚积方可薄发。每一节课,每一句话,每一次掌声背后都是方永刚难以置信的努力。
2006年暑假,赤日炎炎,当人们都徜徉在海滩边消夏时,距大连著名的老虎滩几步之遥的舰艇学院政治系教研室中,方永刚和教研室主任徐明善等同事在闷热的办公室里一扎就是一个夏天。暑假开学,学员们惊奇地发现,课桌上多了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教材。
这些年来,他每天都工作到午夜,妻子和孩子从不知道书房的灯是何时熄灭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方永刚的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步。”一直关注方永刚成长的大连舰艇学院政委罗挺将军说。而曾与方永刚长期共事的原副院长崔常发则形容:“他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学习理论,劲头就像一团火,燃烧起来无法熄灭。”“方教授可是我们联勤部官兵心目中的偶像级人物,是学术明星!”沈阳军区联勤部的孙学军说起方永刚,满脸崇敬之情。作为沈阳军区联勤部队的客座教授,方永刚多次来部队讲课,每次都由孙学军作为保障人员贴身陪同。在中专学历的孙学军眼中,“人家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教授!他周身细胞都充满了知识,不停地流。”可是,那些天里,这位“知识不停地流”的教授,每天晚上讲完课后,泡碗方便面,继续研究材料、准备教案,天天忙到后半夜。
“方永刚的课还在偶然间促进了我们党校的教学改革。”曾任本溪市委党校副校长的顾敏说。2002年,本溪市委党校开始酝酿一次教学革新:以前是老师讲什么,学员就得听什么,现在他们想反其道而行之。但到底这种课是什么状态,大家心里没谱。2003年,方永刚来党校讲课,笑声、掌声,气氛热烈活跃,最后半小时的互动提问时间根本不够用,食堂11点半开饭,可食堂师傅一直等到12点多,菜都凉了也没见人来,跑去打听:出了什么事?这一次,老师们看到了理想中的政治理论教学现场的实例,很羡慕,也很兴奋:我们能否创造这样的课堂状态?这成为党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转折点。“党校学员是各岗位的领导干部,他们听完课,可以影响到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区,可谓意义大焉。”顾敏感叹。
在一次课堂上,方永刚说到一些政治理论教学的通病:不结合实际,照本宣科,不能用基层群众官兵听得懂的方式讲,就变成了无比正确的废话。他说:理论还原和指导生活需要一系列的环节,理论工作者要当好“政治翻译”。
知易行难。多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老教授荆南翔,曾和方永刚一起在基层部队讲课,目睹了方永刚的激情演讲与台下官兵的热情回应,他感慨:“党的创新理论和广大群众、基层党员之间的结合点,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方永刚正是把这当作了自己的事业。”
方永刚的师兄孙德平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方永刚把电脑里庞大的文件夹,变成了电脑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可方永刚自己说:“党的创新理论有魅力,我讲课才能有说服力。对党的创新理论充满感情,讲的课才能让人感动。”
学员说:“他只是用他的言行向我们证明:这就是使命!”
谁说只有硝烟弥漫的地方才是战场?方永刚诠释了新时代军人和政治理论工作者肩上的“使命”二字
解放军210医院的外科医生高建军,第一次见到方永刚是听他在医院讲荣辱观:“八荣八耻共112个字,你们不要把它当成高深的理论,这八句话说白了,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句话,把医护人员的心拉近了。那次讲完课,高建军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
——高建军丝毫没有想到:下一次再见方教授时,自己的身份是方教授的主治医生。
2006年10月28日,刚从北京国防大学进修回来就赶着去给学生上课的方永刚,被徐明善以命令的口吻催促着上了医院。方永刚已经消瘦、腹痛很久了,徐明善觉得有问题。11月8日,检查结果出来了:结肠癌晚期。
高建军从方永刚腹腔抽出了4000毫升积水,这相当于八斤重婴儿的份量。高医生震惊:这种情况,一般发病一年半,有症状半年,他自己怎么能毫无觉察?
很快,高建军就明白了。在医院里,不明病情的方教授缠着医生:我可以出院了吧,学生还等着我呢。在麻醉前,他跟医生讨价还价:少用点麻醉,我是从事政治理论研究的教员,需要清醒的大脑。他叮嘱医院的张干事:“以前太忙,现在我有时间了,你们想搞什么教育,我马上上讲台。”高医生释然:方永刚心里全装着事业呐!医院干三科副主任吴晓华担当了跟方教授交代病情的重任。这是医生最为难的时刻,病人会烦躁、会吃不下饭、会哭。明白病情,方永刚很平静:“我已猜到了,你放心。我会好好配合,我要早点好起来回去上课呢。”吴晓华后来一直注意观察,方永刚照样情绪饱满,他读书、看报、写提纲,就连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的当口儿,他都要拿本书到外面看。从医30多年来,吴晓华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人。
11月24日,大连舰艇学院院长刘新华将军来到病房,为方永刚送来了证书和奖状:两天前,学校举行总政治部政治理论奖颁奖仪式,方永刚独得一等奖、三等奖两个奖项。刘院长请求医护人员:“方教授是我们的好老师,拜托你们了!”医护人员回答:“您放心,我们已经是老朋友啦!”
岂止是朋友,方永刚简直是把课堂搬进了医院。他不光在病床上给自己的研究生辅导功课,还把医生护士都“发展”成了自己的学生。医生杨兰埋怨方教授不注意休息,老看书:“你自己都不注意自身的科学发展啊?”方教授笑了,但也趁势就科学发展观在医院的意义、和谐医患关系和杨兰展开了探讨。杨兰觉得,是方教授,让她学会不仅从业务层面、更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医患关系。
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的间隙,经过再
一、再
二、再三的请求,方永刚终于实现了自己再站在讲台上的愿望,为政治系学员3队上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为此,他特地理了并不长的头发,因为“理个发更精神一点,不希望把病态带到课堂上去”。上课铃响,一个庄严的军礼之后,开场白只有一句话:“我一直惦记大家这门课,心里总是放不下,只要我还能站着,就要为大家讲一课。这是我的使命。”学员们眼里泛出了泪花,大家默默地望着消瘦的教授,俄顷,掌声雷动。
刚做完手术,每一次大声说话都会牵扯着伤口,可方永刚仍情不自禁地恢复了他平日慷慨激昂的声音。军校对教姿教态有严格规定,一般要求教员站着上课,大家特地给他备了凳子,但他仍坚持站完了一节课。课间休息,方教授不经意间将上衣角抬起了一下,细心的学员刘正龙发现一根从体内连接出来的橡皮导管,他明白了,教授是带着引流袋来讲完这节课的!
这一课的题目是新时期军人的使命。听完课的学员们,不约而同地写下了自己对于“使命”的感悟。丁锦方写道:“没有哪天的课程像今天一样,让咱们队里每个同志觉得会赋予一种神圣的感觉;没有哪天像今天一样,一个教员早早地来到教室等着学员的到来。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言行课。”曹宗国写道:“他没有提到命运对他的不公,也没有提到他现在承受的生理上的痛!他只是用他的言行向我们证明:这就是使命!”这些年轻的学员来自海军基层,他们将带着方教授的殷殷托付回到四面八方,回到军队政治工作的岗位上。他们这一生都记得,曾经有一位教授,以这样的方式,向他们诠释了什么是新时期军人、政治工作者的使命!
这一刻,记者仿佛又看到一幕幕情景:在大连,在沈阳,在本溪,无数双眼睛望着你,想跟你说说方教授的事;无数个声音在问:方教授啥时能再给我们上课?因为听了方永刚的课,本溪市民董颖终于同意孩子报考军校的选择,2006年9月,她儿子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成为国防建设战线的一名新兵。董颖说:“这是本溪人民听完方教授讲座后的教育成果,请记者同志一定替我转达一位军人母亲的敬意。”沈阳军区联勤部的孙学军在笔记本上悄悄写下了诗一般的句子:“他是一部百科全书,当我们翻开它的时候,整个世界就扑进了我的怀里。他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智慧的大门,使我们从迷宫中找到了出路。他是一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憨憨地望着记者:“怎么说病就病了呢?我要能替他就好了!”
那些情景重叠起来,记者的无数个问号忽然有了答案。记者分明领悟到方永刚耕耘的意义和价值,分明感受到他收获的幸福和快乐。正如方永刚在日记中所记下的:“真理并非完全理性的,而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体现在与民生的结合上,为人民谋利益,广大群众就欢迎它、拥护它、接受它。”
是的,方永刚告诉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在13亿人民的生活中,扎根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扎根在2.2万公里陆地边界和1.8万公里海洋边界上。理论之树根深叶茂,花繁果香。
与 时 代 同 步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故事
(下)
方永刚教授精干敏捷,大嗓门,尽管身罹重病,依然激情四射。甫一接触,记者便被他昂扬之气所吸引:他生命力为何如此蓬勃坚强?
“我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我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方永刚
1963年4月22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萝卜沟乡水泉村老方家添了个男孩。男孩长到上学年龄,对屏幕上《平原作战》英雄赵永刚好生羡慕,给自己起个大号就叫“永刚”。他家乡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全家9口人,兄弟姐妹7个,人多粮少,方永刚的母亲做饭时愁得直哭:“咋才能让孩子吃饱啊!”
直到现在,方永刚的梦境,还会出现儿时的憧憬和贫困。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老方家终于卸下家庭成分的包袱,方永刚也懂事了,发愤读书要上大学。没有电,全家只有一盏油灯,母亲做饭、缝针线要用,方永刚只有抓紧时间白天学习。高中住校,他和一个同学合伙买菜吃,两个人一个月只有4元菜金,买不起菜就用酱油将就。饶是如此,他一天要学习14个小时,硬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历史系。
到上海报到那天,父亲送方永刚去火车站,路上不断地叮嘱:“这辈子不要忘了邓小平。”提起这事,方永刚说:“邓小平同志逝世时,我哭了一个星期。因为他给我指出了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我是带着感激的心情在哭。”
在大学里,他平生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书籍,感觉自己掉进了知识的海洋。学校给他救济被,给他救济钱,给他甲等助学金,每个月23.5元,使他安心读书。这一切让方永刚极其感激,把时间精力尽情用在学习上。
方永刚大学毕业旋即入伍,成为海军大连政治学院的一名政治理论教员。父亲拿着他参军的喜报给全村展示,逢人便说:这个时代太好了,现在的这个路线是真正的好路线,如果现在再过不好生活,不怨党不怨国家,只能怨自己。后来方永刚家里有好几个人入了党,还出了好几个大学生。他老父亲到去世都感谢这个社会。
由此,人们不难理解方永刚这句话:“我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我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记者在他的部分藏书中,看到一本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书已破损,封面中间手指抓握的地方已快磨穿,泛黄的纸张上写满心得。而今20多年过去,方永刚一直珍藏着这本文选。
一书本,浸透方永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浓浓情感!
方永刚把自己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感恩中跟进;第二个阶段是在知责中奋进;第三个阶段是在快乐中奔跑。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心路历程,就是10个字: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方永刚的岳父用刘禹锡的诗评价他的精神状态。
方永刚几乎是以奔跑的速度追赶党的理论创新的步伐。能在最快的时间里讲解党的创新理论,他都会特别兴奋,心情也特别舒畅,讲起课来就更加得心应手。
20多年了,他对党的一次次重要会议、中央领导的一次次重要讲话,都及时学习研究,尽快理解掌握。
20多年了,只要有新的理论书籍出版,他都以最短的时间买到手,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和吸收。
近10年,他坚持天天看报、上网、看电视新闻,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变化和理论动态。
2003年7月底一天凌晨1点多,正在网上查询资料的方永刚突然发现,胡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观点。这个发现令他兴奋不已,随即抓起电话向教研室徐明善主任汇报,准备第二天就把这个新思想带进课堂。谈话声惊醒了熟睡的妻子:“又没有打仗,深更半夜的有啥重要事要说?”而方永刚越说越带劲,直到徐主任答应为止。第二天,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成了学员们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每次党中央重大政策出台,方永刚总是率先将其充实到自己的讲稿中。
到大连舰院政治系21年,方永刚讲课门类最多,从最先的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到现在的政治学,共有10多个,连年获评A级。最近5年,方永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高质量攻克7项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主编16部理论专著,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演讲数百次。
做这么多工作,激情从哪儿来?(下转2版)“我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坚定信仰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哪怕是五分钟的课我也充满激情。激情从哪儿来?激情从热爱中来,从使命责任的感悟中来。”
方永刚这样讲过。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讲好每一堂课”——方永刚
复旦校友刘季平至今还记得方永刚苦读的身影:“当时我们住的6号楼,寝室里每天晚上10点30分准时熄灯。熄灯后,总能看到他捧着书本,就着走廊昏暗的灯光在读。”
大学时代,方永刚认真读了马恩、列宁、毛泽东大量著作。他喜欢从理论高度思考中国命运的问题,因此把主攻方向放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他穷根追底:洋务运动试图从物质、产业方面改变中国的命运,没有成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试图从制度方面改变中国的命运,也没有成功;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后,我们从思想理论层面、文化层面认清了中国,找到了改变中国命运的答案,这是为什么?
1986年刚从部队锻炼回到学院,方永刚就接到去天津海政院三系讲课的任务。当时由于一位老教员视网膜脱落,要回大连治疗,临时让他去顶替。就这样,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给124人的大队一口气讲了80多个课时。学员们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教员出口成章,讲历史像说评书一样。方永刚初尝教书之乐。
翌年10月,方永刚调入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专业从历史学跨越到政治理论。为此,方永刚付出很多。他每年投入买书的钱都在千元以上,近年来达到三五千元,一年里有300天是在凌晨2点以后就寝的。他的导师黄金声教授谈起方永刚时总说:“他头十年是爬坡和学习,后十年是爆发和产出。”
方永刚是个至孝之人。本科毕业时,本来准备考研的方永刚,走进考场,在自己的卷子上写上名字后,又走了出去——他不能为了考研而不顾父母的辛劳。工作以后,他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原封不动寄到家里。他父亲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去取,而是拿着汇款单给乡亲们看了又看。方永刚是他家第一个大学生,承载着父母的希望,肩负着家族甚至老家村、乡的重托。
他与妻子回天燕谈恋爱时便坦白相告:“你嫁给我要有吃苦的准备,要准备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要准备我的兄弟姐妹无数次地到咱们家里来,不仅要给钱物,还要住在家里。”
1995年,对于至孝的方永刚来说,是一个“坎”——“国”与“家”的选择。其时他母亲刚刚去世,父亲又有重病;他的兄弟姐妹在农村老家,生活困难,有的哥哥还没娶上媳妇,都需要他帮助。方永刚无奈之下,提出转业。当时学院徐莉莉院长问他:“你为什么要转业?”他说:“我非常喜欢部队,非常喜欢我的事业,但是我现在可能要被经济压垮了!我的家人为我付出了太多,10年了,我没有给他们多少回报„„”方永刚想以他的智慧和学识,投身商海,赚钱为家人解忧。
方永刚十分矛盾,他说:“大学毕业以后,中国社会正处于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时期。可以说,经济的问题,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另一个重大问题的出现,也促使我冷静地思考自己的职业。”
方永刚所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指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运陷入低潮。有的人迷茫:中国能不能在西方和平演变和新的世界格局中屹立不倒,中国人民能不能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一系列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历史地摆在了广大政治理论工作者面前。
方永刚明白,苏东剧变,根本原因是精神支柱动摇。而党的理论是我们整个民族、国家和军队的指导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怎能只顾家族的利益,不去捍卫党的理论!方永刚苦思许久,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在“国”与“家”之间选择了前者。
他对徐院长说:“我还要我这张办公桌,我就属于这张办公桌!”
方永刚的选择,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神脉动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选择才奠定了他对自己职业的坚定与执著。此后,他始终直面各种思潮和现实问题,用自己钻研党的创新理论所取得的成果和体会解难答疑。
那时期,他撰写的论文和专著向世界表明着他的思考轨迹:《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论人民海军对外军事交往》、《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特点及对策》、《“一国两制”与海军新使命》„„
即便困守病榻,他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1997年5月的一天,他骑自行车外出,过马路时撞上出租车。医生说,就差一根韭菜叶那么宽的距离,方永刚脖子上这根神经就断了,那将直接导致脑死亡。幸亏出租车里有位403医院机关干部,懂点医学常识,两手托着方永刚的脑袋,送他到最近的海港医院救治。为此,他在医院整整治了三个多月。医生给他做牵引,在他脑袋上钻两个眼,下了两个钩,用16磅的秤砣,整整吊了他108天。当时天气热,头上身上全是痱子,尽管这样,他让家人把书拿到病房来,用手举着看,从一开始举不了3分钟就得休息,到后来一口气举着书看3个小时,手都不哆嗦。就这样,住院期间他读了43本书,还完成一本30万字的专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当年底,这本书就出版了。此后一发而不可收,翌年就发表了一二十篇文章。他的导师徐明善由衷地称赞他:“你现在教学可以了,科研也不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员了。”
方永刚在病床上写的文章《立足国际战略高度加强海军质量建设》,入选贯彻十五大精神研讨会大会发言。开会那天,他带着脖套,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讲台。入医院时他答应学生:“在你们毕业之前,方老师肯定会给你们上课的!”研讨会后,他又走进教室,努劲给学生们讲了4节课。
出院时,医生嘱咐他:“两年之内不准坐车船,要稳。”但方永刚是“稳”不住的。他开始频繁“出击”,从校内到校外,从军队到地方,近十年来,方永刚讲课、演讲上千场。在祖国各地,他感受到各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蓬勃的生命力体现在科学家的成果、农民的收获中、社会的发展中。他愈发坚信党的创新理论是真理,是无价之宝。
方永刚真情涌动,他说:“科学理论关乎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命运,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试想,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中国怎样稳定和发展?中国不稳定不发展,老百姓还赚什么钱、发什么财?没有钱赚,老百姓还拿什么买房子、买车子,甚至连平安日子都过不成。我一定要让人们理解这朴实的道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讲好每一堂课。”
方永刚这一再质朴不过的独白,感动了多少渴求真理的听众!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名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方永刚
熟悉方永刚的人称他“拼命三郎”。2006年10月,他到国防大学参加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学习,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他的病已很严重,还白天上课,夜里写作,三个通宵没睡,应邀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一文,10月18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第一版“光明专论”。
提起这篇稿子,方永刚对前去探病的记者说:“我的这个病,说不准就是‘堆’稿子‘堆’的。我‘堆’稿子太着急了。”
他抱怨病中信息量太小,病房里只有一台电视,上不得互联网。忙乎惯了,乍一闲下来,颇感郁闷。报社命记者为他配一套无线上网设备,但反复强调只可用于上网浏览。
装无线网卡那天,方永刚高兴得不得了。他说自己就不会小声说话,指着无线网卡高声道:“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我看理论是鲜活的。中国要是没有创新理论,整日守着以阶级斗争为纲,怎么能用上这么方便的东西。我没病的时候,每天看书到夜里两点多钟,一点也没感到枯燥。理论之树常青。理论是有生命的,它能解决实际问题。每当我想通了一个理论问题、提炼出一个观点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拍案。”他一指妻子回天燕:“都能把她吓醒喽!”
他按了按肚子,依然神情激昂:“党的理论要掌握群众,要指导实践,必须还原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怎样为群众所接受?就是要关注热点。热点都是学员、官兵、群众迫切想知道的,他们越需要,就越要追踪研究。我就害怕他们知道的问题我不知道。我讲课,就要站在最前沿。越是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群众关心的问题,就越不能回避。必须迎着问题走。所以我讲课直抒胸臆,不回避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耐心地、系统地解答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报社领导听了记者介绍,无限感慨:事实证明,党的创新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是和煦的春风,是久旱的甘霖,是播撒希望的沃土,是战士冲锋陷阵的旗帜。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我们党再好的思想,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像方永刚这样真学、笃信、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战士,又如何让人民群众尽快接受、掌握!方永刚为了党的理想、事业而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无怨无悔地付出是值得的,他无愧为忠诚于科学真理的战士,无愧为我党政治理论工作者的模范和榜样。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千千万万个像方永刚这样学习、传播科学真理的战士。只要我党政治理论工作者人人真心学习方永刚,人人可以成为方永刚。
我们服膺方永刚这句话:“如果有一天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他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壮哉永刚!
尾声:相约四季
方永刚目前正在北京住院治疗。
这个终年忙碌的教授,尚未完全适应现在的生活秩序。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一个小时的活动,然后接受治疗,午睡,晚饭后再锻炼身体,并抓紧时间看电视新闻、上网、看报纸,用手机短信和他的领导、老师、同事交流学术问题。
春天的一天早上。北京海军大院一个会议室。他向记者吐露心声:
今天清晨,阳光初升,我站在窗前看到外面的柳树已经绽放出了柳芽,心里不由一动,许了几个愿——
“我和春天有约,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要走下病床,走出病房;
我和夏天有约,艳阳高照的时候,我要和全军战友一起庆祝人民军队的80岁生日;
我和秋天有约,枫叶红了的时候,我要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党的十七大;
我和冬天有约,白雪皑皑的时候,我要再次走上我心爱的讲台。
这是我今年的打算。”
“至于我今后的打算:当我要退休的时候,是党的二十大,在这之前,我要去宣讲这些年的会议精神。而党的二十五大召开之后两年,是建国100周年,那时我86岁,我希望和同志们一起赞颂祖国,迎接朝阳从东方升起,看到我们的祖国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也看到我们军队发展成为一支信息化的军队。这就是我的目标。”
在场的人,眼睛都潮热了。天地间,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一如方永刚与之同行的真理。
第四篇:优秀党员方永刚先进事迹
优秀党员方永刚先进事迹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央视评论员 时间:2007-04-1
2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前沿地带,方永刚是一颗星,一团火,20多年的教师生涯,他以生命燃烧的代价奋力耕耘三尺讲台,真学、真信、真情传播并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成就之风令人惊讶,而不知疲倦、不顾生死的投入状态,更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名普通的理论教员,方永刚的灼人热情从哪里来,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是不竭之缘,遍阅中外历史,政治兴衰、国家兴亡和民族续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思维,理论新则方向明,人心顺事业成,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比比皆是。而在形势多变,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指导理论的适时更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几十年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接连不断,新时期渐次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伟大创造,深刻揭示了新阶段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指针,武装全党、凝聚民心的力量之源。其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立志报国的方永刚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中,被深深折服了。职业性学习研究变为由衷的信服再变为不容置疑的信仰,对他的研究与传播,则从有趣到痴迷再到自觉。当职业性行为升华为神圣的使命,方永刚的激情闸门便彻底打开并永远定格。于是,我们看到了面对生死仍然从容执教的方永刚,看到了一位倍受煎熬却永不言悔的奉献者。
方永刚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先进性品格首先来自一个科学的信仰,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无疑要把党的创新性理论武装放在突出位置。基础是学习,核心是信仰,关键是饯行共产党尤其要走在前面。
方永刚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知行统一的务实精神。教学研究之余,他为官员和群众做报告一千多场,所到之处往往掌声不绝,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演说技巧固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他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的赤子情怀。为了消除百姓误解,让人民群众自觉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方永刚了解民情、民意的调研工作从未间断,讲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是公认的。他听不得对大是大非的不负责的评论,看不得对伤害群众感情行为,始终把化解群众疑问,拉近党群关系看作为义不容辞。这背后是优秀党员的忠诚和职责,是马克斯主义理论规律者的时间性追求,学习方永刚对忠诚和职责这样的基本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三省自身。
方永刚同志,就要学习她情系群众、竭诚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像她一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办人民群众所需,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办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办;凡是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都要尽力办好。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同命运、心连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第五篇:王顺友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为人民服务再苦再累都幸福四川省木里县邮政局马班邮路乡邮员 王顺友1985年,走了一辈子马班邮路的父亲,把他手中的马缰绳交给了我,对我说“父亲老了,走不动了,这个班今后就交给你。”那年我才20岁。我走的是父亲走过的路,一走就是20年。我走的路都是高山和峡谷,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大多数时候只能露天宿营,在山岩底下、草地上、大树
底下搭个简易的帐篷就睡。一路上,先要爬山,翻海拔4000多米的察尔瓦雪山,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冷得要命;下山走到海拔1000多米的雅砻江河谷,气温40多度,又热得要命。饿了就啃几口糌粑面,渴了只能喝几口山泉水或吃几口冰块。最苦的是雨季,常常摔得浑身是泥,夜里也只能裹一块塑料布睡在泥水里。到了晚上,山里更是静得可怕,我燃起火,也想家中的妻子儿女。其实,这些年来我最难受的是觉得对不起我的家人,特别是对不起妻子和父亲。但我不能对不起邮路上的父老乡亲。高原上的各民族兄弟,都讲究做人要实在、诚恳、厚道。说实话,乡亲们对我太好了,组织上对我太关心了,省、州邮政局领导多次到木里看望我,还改善了我家的住房条件,我就是再苦再累也报答不了。我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怕别人说我工作没做好,对人不厚道。只要大家说我是个好人,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就满足了。乡邮员是党的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邮政局干部 邵建洲我们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木里县位于凉山州西北部,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00多座,5000米以上的有20多座,1.32万平方公里的范围里仅有13万人居住,而且90的人口分散居住在大山里。这里,通过马班邮路,党报党刊、政策文件才能尽快地送到偏远的乡村,党的声音才能传到木里的每个角落;通过马班邮路,远方亲人的问候才能温暖着家乡父老的心田。所以,那里的老百姓都把邮政看得非常神圣。在他们的心目中,乡邮员是党的人,是政府的人。多年来,木里县马班邮路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典型,王顺友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王顺友走的是一条异常艰难、充满危险的路。邮路沿马帮踩出的羊肠小道在大山深处蜿蜒,许多路边是悬崖绝壁,稍不注意,就会跌落下去;邮路经常遭遇山体滑坡、山洪暴发以及四处出没的野兽,有时甚至还会遇上歹徒;单人独马走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峡谷中,往往几天看不见一个人影。但在木里县邮政局的记录中,20年来,王顺友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他平均每年投递各类邮件近万件,投递准确率达100。王顺友是我们的亲人四川省木里县倮波乡干部 扎西龙布倮波乡是王顺友马班邮路的终点站,离木里县城有180多公里。那里既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话。在我的眼里,王顺友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不管到了什么地方,总是邮包不离身,不仅白天要背在身上,晚上他也会把它枕在头下睡觉。途中要是遇到雨雪,不管自己是不是遭罪,他总是像爱护命根子一样地保护邮件。倮波乡的高山上有两个村,离乡政府有几十里路。为了让这两个村的老乡能尽快地收发邮件,王顺友每次都绕道走上七八个小时。这两个村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而且很多人都不识字。王顺友每次到这些人家投递邮件,乡亲们总会请王顺友当面把信打开,读给他们听。如果要回信,他还会拿出纸笔帮人写好,分文不收地带回县上,自己掏钱将信件寄往外地。可王顺友总说,这么多年来,要是没有乡亲们对我的照顾和帮助,我王顺友可能早就死在这条邮路上了。王顺友就是这样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停歇地穿行在雪域高原、深山峡谷,不求索取,不图回报。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工作任务也并不复杂。可他用他的信念、执着和热情,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爸爸,我为你骄傲凉山民族中学高一学生 王银海我叫王银海,是王顺友的儿子,今年17岁,现在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爸爸很少在家。我只知道爸爸在邮政局送信,十天半月才牵着马回家,回家后就忙着整理邮件,一两天后,他在天不亮的时候又匆匆地离开了。我先是在老家的白碉乡小学读书。8岁那年,爸爸为了让我受到更好的教育,把我带到县城附近的博瓦乡小学读书。我11岁时,爸爸在县城给我租了一间小木头房子,我一个人住在那里。就在这间小屋子里,我读完了小学,考上了县里的初中。我已经完全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爸爸很久才能来看我一次。每次父子俩呆在一起的时间,也就那么一顿饭的工夫。爸爸每次来总是在一旁呆呆地看着我,偶尔问我一两句钱还有没有学习怎么样完了,他说一声那我走了。我就回答一声嗯。我知道他心里是爱我的,嘴里却说不出来。爸爸每次来,马鞍、马褡子堆满一屋,满屋都是马臭味,可我一闻到这种气味,心里就踏实,就有安全感,睡觉也香。我已经长大了。我知道,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木里在变化。我理解,爸爸的工作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他为他们
送去党的政策和关怀,送去亲人的问候,我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和骄傲终生难忘的随行采访四川省凉山日报社记者 石进今年1月,我和我的同事一起,跟踪采访了凉山州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我们先见到了王顺友的妻子韩萨,她今年46岁。韩萨大姐是一个善良、贤惠、能干的女人。王顺友每个月在家里只有两三天,全年回家的时间不到40天。韩大
姐一个人要抚养一双儿女,忙地里的农活,喂养牲畜等等。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劳动,她身体瘦弱,面色苍老。她说自己是一个孤孤单单的女人。好几次,她病倒在家里几乎丧命,可王顺友却在邮路上根本无法知道。1月12日,我们和王顺友一起踏上邮路。一出门就是翻山。枯燥乏味的爬山下坡,那种走法让人双腿打颤,最后都完全麻木了。当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察尔瓦山顶时,气温达到摄氏零下二三十度,肆虐的寒风夹杂着雪花直往脖子里钻。走在雪地里的王顺友,侧偏着头,他戴着单薄的邮政帽,根本无法抵御风雪。那天晚上,我们挤在四面灌风的帐篷内,睡在冰冷刺骨的雪地里,根本无法入睡。我默默地想着王顺友20年来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的工作生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在支撑着这个看上去并不强悍的男人?现在我的耳畔常常出现王顺友这句话:人民邮政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代表党和政府为老百姓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