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19(临床各科针灸推拿)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19(临床各科针灸推拿).txt我的优点是:我很帅;但是我的缺点是:我帅的不明显。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令堂可是令尊表姐?我是胖人,不是粗人。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 19
第十九章 《针灸推拿学》
一、针灸推拿学问答
1.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
经络的生理功能:①通达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官窍。②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脏腑机能。③经络感应传导,调节机体平衡。④卫外固表,抗御外邪。经络的病理反应:①反应病侯。②传注病邪
2.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分布有哪些规律? ①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②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③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④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其中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除外,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3.试述十二经的循环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止,再由肝经复出于肺,为此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一手少阴心 经一手太阳小肠经一足太阳膀胱经一足少阴肾经一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一足少阳胆经一足厥阴肝经一(复回至)手太阴肺经。
4.试述十二经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5.试述十二经的走向及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便构成了一个整体循环。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6.试述十四经脉的起止穴位、起止部位及交接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穴为中府,止穴为少商。起于中焦,交于食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穴为商阳,止穴为迎香。起于食指末端,交于鼻孔侧。
足阳明胃经:起穴为承泣,止穴为历兑。起于鼻翼两侧,交于足大趾内侧。
足太阴脾经:起穴为隐白,止穴为大包。起于足大趾内侧,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穴为极泉,止穴为少冲。起于心中,交于小指桡侧末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穴为少泽,止穴为听宫。起于小指尺侧端,交于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起穴为睛明,止穴为至阴。起于目内眦,交于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起穴为涌泉,止穴为俞府。起于足小趾下,交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经:起穴为天池,止穴为中冲。起于胸中,交于中指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穴为关冲,止穴为丝竹空。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交于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起穴为瞳子髎,止穴为足窍阴。起于目外眦,交足大趾毛际。
足厥阴肝经:起穴为大敦,止穴为期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流注肺。
督脉:起穴为长强,止穴为龈交。起于小腹内下极之输,止于上唇内。
任脉:起穴为会阴,止穴为承浆。起于小腹中极之下,止于眼眶内。7.简述手三阴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与终止处。
手太阴肺经,循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手少阴心经,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终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手厥阴心包经,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的尖端(中冲)。
8.简述足三阳经在体表的分布和手三阴经走向的共同点。
在体表,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躯干的侧面,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背面)。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它们走向的共同点都是从胸走手。
9.何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10.奇经八脉有何特点及作用? 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故无阴阳表里的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联系,故称“奇经”。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分布于体表外,其他经脉均无专穴分布。即无脏腑所属、无阴升阳降、无表里相合。
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在生理上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起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诸阴经经气。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诸阳经经气。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带脉具有约束诸经的作用。阴维脉合于任脉,与六阴经相联系。阳维脉合于督脉,与六阳经相联系。阴跷脉、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11.试述奇经八脉的循行。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沿腰背后正中线循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止于龈交(上唇内唇系带)。
任脉:起于胞中(小腹中极之下),出于会阴,上循毛际,沿胸腹前正中线循行,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
阴维:起于小腿内侧筑宾,并足太阴、厥阴上行。
阳维:起于足跟外侧金门,并足太阳等上行。
阴跷:起于足跟内侧照海,随足少阴经上行。
阳跷:起于足跟外侧申脉,随足太阳经上行。
12.试述任督二脉的功能、主治概要。
任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任,有担任、妊养之义。由于六阴经均与任脉相交会,后者能调节全身六阴经的经气,故任脉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之说。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即与生育功能有关。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证。
督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督,有总督、督促之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其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故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项、头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13.何谓络脉?络脉主要有哪几种?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所谓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较经脉为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譬如网络,在经脉之间起着联络的作用的一种组织。络脉有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三种。络脉的生理功能,除了和经脉一样运行气血,灌注肢节,濡养周身之外,还有联络各经脉的作用。14.何谓十五络脉?其循行分布有何特点?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计十五络。
①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别行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②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以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
15.十五络脉有何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表里两经。任脉别络散于腹,沟通腹部之经气;督脉别络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之经气:脾之大络散于胸胁,沟通胸胁部之经气。其分出的孙络和浮络,遍布全身,联系全身和输布气血于各部。
16.何谓十二经别?为何有“六合”之称?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17.十二经别的作用及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①经别通过离、入、出、合的循行分布,加强了体表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如手足六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相表的阳经而上头面的理论是分不开的。②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范围。
18.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都能加强表里经的联系。但十五络脉在外,各有一络穴及主治病症;而十二经别在内,无所属穴位及主治病症。19.何谓十二经筋?有何分布特点及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分布特点:连属于十二经脉,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结聚于关节骨骼。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求九页(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
功能作用:具有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20.何谓十二皮部? 皮部是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部位。广义的皮部是指人体体表部位而言,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狭义的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
21.何谓四海?何谓气街? 所谓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即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脑为髓之海(头部)。冲脉为血之海(下腹部)。膻中为气之海(胸部)。胃为水谷之海(上腹部)。
所谓气街或四街,是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径路。气街有胸气之街,腹气之街,头气之街,胫气之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22.气街与四海的部位有何类似? “四街”理论说明头、胸、腹(背)、胫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四海”的部位与“四街”类似,即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23.如何理解四海、气街与三焦的划分有相通之处? 四海位于头、胸、腹;气街以头、胸、腹、胫划分;而三焦是就胸、腹来分。气海一胸气街,从三焦来说属上焦,其部位为胸部;从三焦来说中下两焦,均在腹部,乃水谷之海和血海所在,通腹气街。腹气街不妨分为上腹气街和下腹气街,以与水谷之海、血海及中焦、下焦相配合。
24.何谓“一源三歧”及“四根三结”。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故称为“四根三结”。25.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有何指导意义?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是关于经气纵横关系的理论,它在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以奇经八脉为错综联系的基础上,又从经气的纵向和横向方面讨论若干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辩证和用穴。根与结、标与本主要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气街与四海主要分析经气的横向关系,其间又是互相联系的。26.何谓标本根结? “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经脉的“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本”在四肢的下部;“标”,是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标”在头面胸背等的上部。
“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目);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亢颡(鼻咽);足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耳);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胃);足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下);足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膻中(胸)。27.何谓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是指手足三阳经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多为井穴;“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经穴;“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合穴;“入”,是经络之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28.循于耳部的经脉、入耳中的经脉各有那几条? 循于耳部的经脉主要有四条: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手太阳小肠经。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后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入耳中的经脉主要有: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29.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有哪几条? 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主要有8条:足阳明胃经,旁纳太阳之脉;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别颊上出面抵鼻,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任脉,循面,入目;手少阴心经,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30.何谓腧穴?其分类及治疗作用(主治规律)有哪些?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病施术的刺激点。主要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①十四经穴:是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②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一定的位置,但至今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③阿是穴:亦叫“压痛点”、“天应穴”,它们以痛为腧,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腧穴。
腧穴治疗作用主要有:①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脉的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②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可治疗其附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这是一切腧穴的共同特点。③特殊作用(双相作用、特异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对机体某些疾病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对机体的不同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的良性凋整作用亦是腧穴的特殊作用。
31.腧穴有哪些定位方法? 主要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固定标志法、活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简便取穴法等四种。
32.常用的骨度分寸主要有哪些? 头部:前后发际12寸,耳后两乳突间9寸。
胸腹:天突至歧骨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5寸、两乳头之间8寸。肩胛骨脊柱缘至脊柱正中线3寸。腋以下至季胁12寸、季胁以下至髀枢9寸。
背腰:大椎至尾骶之间2l椎。
上肢: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下肢: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上髁)18寸、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至内踝尖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外踩尖至足底3寸。33.常用骨度分寸中相距12寸的有哪几处?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l游离肋端;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等为12寸。
34.何谓特定穴?常用特定穴有哪几类?如何分布?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常用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其中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绝大部分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背俞穴、募穴分布在胸腹、背腰部;八会穴分布在四肢躯干;交会穴分布在全身经脉。
35.试述五输穴的定义、含义、五行属性。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部位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五输穴的含义:“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得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六阳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金、水、木、火、土,六阴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木、火、土、金、水。(阳井金,阴井木)36.什么是原穴、络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原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即联络之意,分布于表里两经联络处的穴位。十五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十二经各有一络穴,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穴可主治其络脉的病症,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及相应的络脉病症。
原穴、络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原穴对治疗内脏病有重要作用,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有关病症。表里经原穴络穴配合应用,先病取原,后病取络,称为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治疗表里两经病症。37.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的名称及归经。
手太阴肺经一太渊(原)、列缺(络)手少阴心经一神门(原)、通里(络)手厥阴心包经一大陵(原)、内关(络)足太阴脾经一太白(原)、公孙(络)足少阴肾经一太溪(原)、大钟(络)足厥阴肝经一太冲(原)、蠡沟(络)手阳明大肠经一合谷(原)、偏历(络)手少阳三焦经一阳池(原)、外关(络)手太阳小肠经—腕骨(原)、支正(络)
足阳明胃经一冲阳(原)、丰隆(络)足少阳胆经一丘墟(原)、光明(络)
足太阳膀胱经一京骨(原)、飞扬(络)督脉别络一长强;任脉别络一鸠尾;脾之大络一大包。38.何谓“以输为原”? 由于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故阳经输穴、原穴分立,阴经输穴原穴合一,即“阴经之输并与原”,或“以输为原”。39.什么是背俞穴、募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俞穴、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部。
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募穴则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针灸临床治疗脏病、虚证,多取背俞穴;腑病、实证,多取腹募穴,此为“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意。俞募穴还可同时配合运用,治相关脏腑疾病。称俞募配穴法,尉“前后配穴”。40.背俞穴、募穴名称及归属。
肝——肝俞(俞)、期门(募)心——心俞(俞)、巨阙(募)心包一厥阴俞(俞)、膻中(募)脾——脾俞(俞)、章门(募)肺——肺俞(俞)、中府(募)肾——肾俞(俞)、京门(募)大肠一大肠俞(俞)、天枢(募)小肠一小肠俞(俞)、关元(募)三焦——三焦俞(俞)、石门(募)胆——胆俞(俞)、日月(募)胃——胃俞(俞)、中脘(募)膀胱一膀胱俞(俞)、中极(募)41.任脉的穴位中有哪些是募穴? 膻中是心包的募穴,巨阙是心的募穴,中脘是胃的募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中极是膀胱的募穴。
42.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腧穴有哪几个? 中脘既是胃的募穴又是腑会,章门既是脾的募穴又是脏会,膻中既是心包募穴又是气会。43.何谓八会穴?八会穴有何作用?。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抒、髓会绝骨、筋会阳陵、脉会太渊。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症可选取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44.何谓八脉交会穴?其所通经名及相合部位是什么?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即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45.何谓郄穴?有何主治特点? 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即手太阴肺经一孔最、手少阴心经一阴郄、手厥阴心包经一郄门、手阳明大肠经一温溜、手少阳三焦经一会宗、手太阳小肠经一养老、足太阴脾经一地机、足少阴。肾经一水泉、足厥阴肝经一中都、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太阳膀胱经一金门、奇经阳维脉一阳交(足少阳经)、阴维脉一筑宾(足少阴经)、阳跷脉一跗阳(足太阳经)、阴跷脉一交信(足少阴经)。
郄穴的主治特点: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46.何谓下合穴?有何作用? 下合穴是指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即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此又称“手三阳下合腧”)。胃下合于足三里,胆下合于阳陵泉,膀胱下合于委中。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47.何谓交会穴? 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交会穴既治疗本经病症,又治疗交会经病症。48.如何区分八会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经穴。49.试述手三阴经的特定穴。
手太阴肺经:少商(井穴)、鱼际(荥穴)、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经渠(经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孔最(郄穴)、尺泽(合穴)、中府(募穴、交会穴)。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井穴)、劳宫(荥穴)、大陵(输穴、原穴)、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间使(经穴)、郄门(郄穴)、曲泽(合穴)手少阴心经:少冲(井穴)、少府(荥穴)、神门(输穴、原穴)、阴郄(郄穴)、通里(络穴)、灵道(经穴)、少海(合穴)。
50.试述足阳明经膝以下特定穴的名称和定位。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丰隆(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解溪(经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冲阳(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陷谷(输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荥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厉兑(井穴):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51.试述手太阳经在背部的腧穴的名称和定位。
臑 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陷中。
天 宗: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秉 风: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曲 垣: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腧穴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肩外俞: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肩中俞: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52.试述手三阴经在肘横纹线上的穴位的名称和定位。
手太阴经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手少阴经少海穴:曲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手厥阴经曲泽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53.分别写出十四经中每条经脉的五个常用穴位。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2)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少冲。(3)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4)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迎香。(5)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肩贞、腕骨。(6)手太阳三焦经:中诸、阳池、外关、天井、支沟。(7)足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丰隆、颊车、内庭。(8)足太阳膀胱经:晴明、攒竹、风门、委中、昆仑。(9)足少阳胆经:听会、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10)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然谷。(11)足太阴脾经:隐白、公孙、三阴交、血海、阴陵泉。(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中脘、神阙。(14)督脉:人中、百会、大椎、腰阳关、命门。
54.试述神门、通里、阴郄的定位。
神门穴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失眠、健忘、痴呆、癫狂;心痛、心烦、惊悸。
通里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主治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腕臂痛。
阴郄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主治心痛,惊悸,吐血,衄血,骨蒸盗汗,暴喑。
55.试述大椎、百会、水沟、关元、中脘的定位。
大椎穴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百会穴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水沟穴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下2/3交点处。
关元穴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中脘穴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56.试述承泣的定位。
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57.试述四神聪、四缝、八邪、八风、十宣穴的定位与主治。
四神聪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四缝穴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的中央,一侧四穴。主治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
八邪穴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主治手指关节疾病,手指麻木,头痛,咽痛。
十宣穴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主治: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58.试述足三阴经腧穴的主治异同点。
相同点:三经腧穴均可治疗妇科病、前阴病。
不同点:足太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脾胃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足厥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肝胆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足少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肺、肾、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
59.试述膻中、天突分别与哪些重要解剖位置有关? 膻中的解剖部位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天突的解剖部位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60.试述后溪、小海、天宗、听宫的定位。
后溪穴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小海穴定位: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天宗穴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听宫穴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61.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与取穴失准、深浅失宜、手法失熟、用心失专、反应失灵、辨证失当、环境因素等有关。
62.试述透天凉的操作及主要适应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l/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要点: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一进三退,行六阴数,徐徐举针。适用于热证。63.飞经走气四法指的是什么?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64.“泻南补北法”原理及应用如何? “泻南补北法”即“泻火补水法”,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为治疗肝(木)实、肺(金)虚的方法,这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指导具体病症治疗的典范。火为木之子,泻火可令母虚,而达泻肝木的目的;金为水之母,补水可令母实,而达补肺金的目的。65.什么是灸法?艾灸法分哪几类?有何治疗作用?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包括化脓灸和非化脓灸,间接灸则多用隔姜灸法、隔盐灸法、隔蒜灸法、隔附子饼灸法。此外还有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
艾灸的作用:具有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等作用。
66.常用的罐具有哪几种?常见拔罐法操作有哪几种? 常见的罐具有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挤压排气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
常见拔罐法的操作有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煮法、蒸气法等。67.耳穴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耳穴操作刺激方法有哪些?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操作有毫针刺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灸法、刺血法、水针法、磁疗法、按摩法。
68.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几种?其适应范围如何? 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腧穴点刺,刺络,散刺,挑刺。三棱针刺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泄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69.常见的皮内针有哪两种?操作时注意事项要注意哪些? 常见的皮内针颗粒型(麦粒型)、揿钉型(图钉型)。
注意事项:①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②埋针后,局部刺痛或感染时,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③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水,暑热天埋针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④溃疡、炎症、不明原因肿块禁止埋针。70.什么叫火针?它有哪些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痹证、慢性结肠炎、阳痿、痛经、瘰疬、痈疽、腱鞘囊肿、疳疾、疣、痣等。
71.什么叫芒针?适应什么样的疾病?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发麦芒,故称为芒针。因芒针的针身较长、刺入较深,应选择适宜于毫针难以取效且需深刺的穴位,进行治疗。一般可用于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多发性神经炎、胃溃疡、胃炎、胃下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截瘫等。72.临床上怎样选择电针的波形? 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用于止痛、镇静、缓解痉挛、针麻。
疏波: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用于痿证,各种肌肉、关节、韧带损伤。
疏密波:能促进代谢,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消除炎性水肿用于止痛,扭挫伤,关节炎,面瘫,肌无力,冻伤等。
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用于痿证、软瘫。
73.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有哪几类?怎样控制各个部位的用药剂量? 常用药物:①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②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等。⑧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药物剂量:穴注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0.1~0.5m1/穴;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3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l/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4ml。74.什么叫天灸? 天灸又叫穴位敷贴法,通过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75.腧穴磁疗法有些什么作用?静磁疗法有哪些操作方法? 腧穴磁疗法具有镇静、止痛、消肿、消炎、降压等作用。静磁疗法主要有直接贴敷法、间接贴敷法、磁针法等操作方法。76、针灸有哪三大治疗作用?" 针灸的三大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77.针灸有哪些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主要有:治神守气,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温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78.针灸临床论治要点有哪些? 针灸临床论治要点:①明辨病症性质,②突出经络辩证,③注意整体观念,④分清标本缓急,⑤做到三因制宜。
79.针灸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八纲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般说来,阳证多为实热,宜针宜泻,浅刺而不留针,出针宜快,或多针少灸;阴证多为虚寒,宜灸宜补,深刺并适当留针,出针宜缓,或多灸少针。表里是针对疾病的内外、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而言。表证宜浅刺疾出,里证宜深刺久留。虚实是针对正气和邪气的强弱消长而言,它是决定补泻的关键。虚证宜补宜灸或多灸少针,实证宜针宜泻或多针少灸。
寒热是针对疾病的属性而言。寒证宜留针、多灸,热证宜浅刺疾出、不灸或刺络放血。对于寒热错杂者,临证时须仔细辨清其寒热真假,确定其相应的手法。80.针灸有哪些选穴原则? 主要有局部选穴、远道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四种方法。81.针灸有哪些配穴方法? 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
按部配穴分为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等5种。按经配穴分为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等5种。如胃脘痛一证,按本经配穴,可取梁门、梁丘;按表里经配穴,可取足三里、地机;按上下配穴,可取内关、公孙;按前后配穴,可取中脘、胃俞:按左右配穴,可取双侧足三里等。
82.如何理解针灸中的“因时而用”? 因时而用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难经?七十四难》日:“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子午流注”十法、灵龟八法等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而用”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83.临床如何运用原络配穴法? 针灸临床上,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它的临床应用是根据以下两点原则:①按表里经脉病变先后次序定原络,即在表里两经同时出现病变的情况下,以先病经脉的原穴配合后病经脉的络穴。如手太阴肺经先病,症见咽喉肿痛或咳嗽,又兼见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就以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配手阳明之络穴偏历。②按表里经脉病变主次轻重定原络。如病变以肺经为主,症见咳嗽、气急、咽痛,伴轻微发热、头痛等,就以肺经之原穴太渊为主,配以大肠经之络穴偏历为客。84.为什么说原穴在治疗脏腑病上有重要作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输布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关系密切。人身原气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处,通过三焦输布全身而关系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并能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刺灸原穴可通调元气,推动气化,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故原穴对脏腑病在治疗上有重要作用。85.如何分经辨证?并举例说明。
十四经脉在人体的循行有一定的走向和分布规律,这为分经辨证提供了依据。十二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阳经中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三阴经中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任、督分布在头身前后正中线上。据此,可进行分经辨证。
例如,头痛前额属阳明,侧面属少阳,枕后属太阳,巅顶属厥阴等,即是按照分经辩证取穴。86.腰痛取何经脉治疗?并说明其意义? 腰痛主要取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治疗,因为腰痛的病机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是以上诸经的不通、失荣所致,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病症。
87.痿证主要取何经脉为主?说明其意义。
痿证取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取阳明经。88.简述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病机?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面瘫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故治宜疏调经筋,活血通络。89.为什么治疗心痛多取“内关”穴? 治疗心痛取内关:①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②心包经“代心受邪”,故循经取内关穴,可治疗心痛。③内关穴又与阴维脉相通,功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90.推拿的作用原理有哪些? 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②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③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91.什么叫特定穴?常用的特定穴有哪些? 指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常见的“线”状穴有:坎宫、天门、天柱骨、脊柱、七节骨、小肠、大肠、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大横纹、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等;“面”状穴有:腹、胁肋、丹田、脾、肝、心、肺、肾、胃经、板门等;“点”状穴有:耳后高骨、乳根、乳旁、肚角、龟尾、肾纹、肾顶、内劳宫、小天心、总筋、老龙、上马、威灵、精宁、膊阳地、一窝风等。
92.手法作用层次怎样? 推拿手法直接用于人体,以力为作用特征。手法分三步骤完成:第一步,手法力的发动;第二步,手法力的传递;第三步,组织接受力后产生生物效应。93.推拿功法如何? 推拿练功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推拿医生增强上肢、下肢和腰腿等身体各部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动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患者达到扶助正气、强壮身体的方法。推拿练功动作明确,锻炼全面。推拿练功动静结合,意气相随。推拿练功医练结合,可增强疗效。推拿练功功法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徒手练的“易筋经”和“少林内功”;另一是以石担、石锁、抓坛子等民间练功器械练习方法,作为器械练功的功法内容。
附:实用练功方法十一势:
①摘星换斗势 ②青龙探爪势
③饿虎扑食势 ④掉尾摇头势
⑤坐裆势 ⑥前推八匹马势
⑦倒拉九头牛势 ⑧力劈华山势 ⑨三起三落势 ⑩推把上桥势 ⑾双虎夺食势
二、自测试题
【A型题】 1.阴经是指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3.髓海位于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 5.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6.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7.三焦的下合穴在
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 C.足太阳膀胱经上 D.手少阳三焦经上 E.手阳明大肠经上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9.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10.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2.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15.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18.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
A.至阳 B.至阴 C.会阳 D.肩井 E.昆仑 19.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20.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22.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 2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24.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26.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27.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 E.手太阳小肠经上
2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 29.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30.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31.心的募穴是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32.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A.会阴 B.中极 C.长强 D.腰俞 E.曲骨 33.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 34.任脉起于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35.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 36.两眉头的中间是
A.攒竹 B.印堂 C.鱼腰 D.太冲 E.球后 37.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
A.上巨虚 B.三阴交 C.中冲 D.关元 E.太冲 38.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
A.夹持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双手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39.天灸又称为
A.化脓灸 B.发泡灸 C.直接灸 D.实按灸 E.间隔灸 40.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
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 41.拔罐时若需留罐,其留罐的时间一般为
A.5~10min B.10~15min C.15~20min D.20~25min E.25~30min 42.下列情况中除哪一点外均属于不宜拔罐的情况
A.皮肤过敏、溃疡 B.皮肤上有疮疡化脓 C.大血管部位 D.高热抽搐者 E.孕妇的腹部、腰骶 43.电针法中疏波的频率为
A.每秒50~100次 B.每秒50次以上 C.每秒100次以上 D.每秒2~5次 E.每秒10~20次 44.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 45.使用电针时,当电针器的输出电压在40V以上时,其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A.0.5mA以上 B.1mA以内 C.1.5mA以内 D.2mA以内 E.10mA以内 46.标准头穴线一共是
A.15条 B.18条 C.10条 D.14条 E.16条 47.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
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 48.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 A.耳垂 B.耳舟 A.对耳轮体 D.三角窝 E.耳甲 49.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 A.耳垂 B.耳舟 C.耳甲艇 D.耳甲腔 E.耳甲 50.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虚、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51.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
A.丰隆 B.光明 C.飞扬
D.大钟 E.商丘 52.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 【B型题】
A.《针灸逢源》 B.《针灸问对》 C.《针灸甲乙经》 D.《外台秘要》 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1.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2.列出了361个经穴的著作是
3.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4.创子午流注针法的作者是 5.著《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6.撰写《针灸聚英》的作者是
A.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交接处 B.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处 C.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处 D.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交接处 E.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交接处 7.心中是 8.胸中是 9.鼻旁是
A.手三阴经 B.足三阳经 C.属六脏的阴经 D.手三阳经 E.足三阴经 10.上肢内侧分布有 11.下肢外侧分布有
12.四肢内侧和胸腹分布有
A.阴脉之海 B.阳脉之海 C.十二经之海 D.气海 E.水谷之海 13.冲脉为 14.督脉为
15.任脉为
A.臂厥 B.踝厥 C.骭厥 D.阳厥 E.骨厥 16.足阳明胃经病候有 17.足太阳膀胱经病候有 18.足少阴肾经病候有
A.任脉 B.阳维脉 C.督脉 D.冲脉 E.阴维脉 19.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20.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21.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A.前额痛 B.巅顶痛 C.左侧头痛 D.后头痛 E.右侧头痛 22.阳明头痛表现为
23.厥阴头痛表现为 24.太阳头痛表现为
A.16寸 B.17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25.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26.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27.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28.胃的下合穴位于 29.小肠的下合穴位于
A.12个 B.15个 C.16个 D.18个 E.20个 30.络穴共有 31.郄穴共有
A.16个 B.15个 C.8个 D.12个 E.10个 32.八会穴共有
33.八脉交会穴共有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4.阴经的井穴在五行属
35.阳经的井穴在五行属
A.曲池 B.合谷 C.偏历 D.手三里 E.养老 36.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 37.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是
38.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的穴位是
A.募穴 B.合穴 C.郄穴 D.经穴 E.原穴 39.孔最属性为 40.经渠属性为
41.太渊属性为
A.石门 B.条口 C.天枢 D.丰隆 E.解溪 42.大肠的募穴是 43.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 44.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5.“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的经脉是 46.“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47.“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各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A.大横 B.中脘 C.梁门 D.天枢 E.中极 48.膀胱的募穴是
49.属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是 50.大肠的募穴是
A. 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B. 肘横纹下7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C.腕横纹上3寸 D.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E.手掌心 51.郄门位于
52.曲泽位于 53.大陵位于
A.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B.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C.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D.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E.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54.大敦穴 55.期门穴 56.行间穴
A.膀胱的募穴 B.大肠的募穴 C.三焦的募穴 D.胃的募穴 E.心的募穴 57.巨阙是 58.天枢是
59.中脘是
A.脐上3寸 B.脐上4寸 C.脐上5寸 D.脐上6寸 E.脐上7寸 60.鸠尾位于 61.巨阙位于 62.中脘位于
A.偏历 B.外关 C.飞扬 D.光明 E.公孙 63.足太阳经络穴是
64.足少阳经络穴是 65.足太阴经络穴是
A.蠡沟 B.鸠尾 C.长强 D.大包 E.丰隆 66.脾之大络是 67.任脉络穴是 68.督脉络穴是
A.中极 B.关元 C.膻中 D.巨阙 E.神阙 69.心包募穴是 70.小肠募穴是
71.膀胱募穴是
A.心肺疾患及上肢疾患 B.头面五官疾患 C.胃肠疾病 D.腰腹及下肢疾患 E.全身疾患 72.夹脊穴中上胸部穴位主治 73.夹脊穴中下胸部穴位主治 74.夹脊穴中腰部穴位主治
A.仰卧位 B.俯伏坐位 C.侧卧位 D.侧俯坐位 E.仰靠坐位 75.针刺环跳时,体位宜为
76.针刺单侧听宫时,体位宜为
77.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
A.晕针 B.滞针 C.弯针 D.断针 E.血肿 78.留针后行针提插、捻转,出针困难
79.针刺中患者突然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汗胸闷 80.出针后皮下出血,肿胀疼痛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灸 E.细辛灸 81.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宜选 82.治疗未溃疮疡宜选
83.治疗疮疡久溃不敛宜选
A.隔附子灸 B.非化脓灸 C.化脓灸 D.隔蒜灸 E.灯火灸 84.治疗皮肤疣常选 85.治疗小儿痄腮宜选
A.温和灸 B.温针灸 C.雀啄灸 D.直接灸 E.间接灸 86.将艾条点燃一端在施灸部位皮肤上下活动施灸的是 87.将大小适宜的艾炷,放在皮肤腧穴上施灸的是 88.在施灸腧穴上放置药物,然后在其上放艾炷施灸的是
A.煮罐法 B.走罐法 C.刺血拔罐法 D.闪罐法 E.药罐法
89.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拔罐时,多选用
90.在肌肉松弛,吸拔不紧处或留罐有困难者以及局部皮服麻木、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拔罐时多选用
A.点刺法 B.散刺法 C.刺络法 D.埋针法 E.挑刺法 91.若需要在十宣、十二井穴、耳尖等部位放血时,多选用 92.用三棱针针法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时,多选用
93.对于临床上一些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多选用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94.针刺麻醉应选择的波型是
95.痿证、瘫痪应选择的最佳波型是
96.刺激膈神经、抢救呼吸衰竭应选择的波型是
A.0.1ml以上 B.0.3~0.5ml C.0.5~1m1以内 D.1~2m1 E.2~5ml 97.四肢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98.头面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99.腰臀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100.动力作用较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的波型是 101.能降低神经的应激功能,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均能起抑制作用的波型为
102.动力作用较大,治疗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的波型为
A.耳垂 B.耳舟 C.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D.耳甲 E.耳轮脚 103.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4.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5.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交感 B.内分泌 C.肾上腺 D.皮质下 E.脑干 106.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的耳穴为
107.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的耳穴为
A.耳垂 B.耳舟 C.耳轮脚周围 D.耳甲 E.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的上、下脚 108.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9.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对耳轮 B.耳轮结节 C.耳甲腔 D.耳甲艇 E.耳轮脚 110.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是 111.耳轮深入耳甲的横行突起部分是
112.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是
A.天枢 B.中脘 C.期门 D.章门 E.京门 113.肾之募穴 114.肝之募穴
115.脾之募穴
A.丰隆 B.光明 C.公孙 D.通里 E.偏历 116.手少阴心经络穴 117.足阳明胃经络穴 118.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A.本经配穴 B.表里经配穴 C.上下配穴 D.前后配穴 E.左右配穴 119.太溪配飞扬属 120.申脉配后溪属 121.尺泽配列缺属
A.子母补泻法 B.荥主身热 C.阴经郄穴治血 D.合治内腑 E.相交经脉病证 122.孔最治疗咯血属 123.肺经实证取阴谷穴为 124.鱼际治疗咽喉肿痛为 【X型题】
1.与十二经脉相同分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组织有
A.十五络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2.手三阴经是指
A.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厥阴心包经
3.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A.肚腹三里留 B.头项寻列缺 C.面口合谷收 D.多汗取复溜 E.乳少取少泽
4.十二经筋维持人体功能的作用是
A.输布气血 B.约束骨骼 C.屈伸关节 D.协调阴阳 E.联系表里 5.腧穴的分类可分为
A.交会穴 B.经穴 C.奇穴 D.特定穴 E.阿是穴 6.有固定名称和固定位置的是
A.奇穴 B.阿是穴 C.募穴 D.十四经穴 E.交会穴 7.太渊属
A.荥穴 B.输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8.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A.中脘 B.阳陵泉 C.委阳 D.膻中 E.太渊
9.与口唇相联系的经脉有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任脉 D.足阳明胃经 E.督脉 10.足阳明胃经上的下合穴有
A.手三里 B.足三里 C.上巨虚 D.下巨虚 E.委中 11.足阳明胃经联络的脏腑器官有
A.耳 B.胃 C.心 D.口 E.鼻 12.循行至鼻及鼻旁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督脉 E.足阳明胃经 13.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有
A.咽喉 B.舌 C.鼻 D.目 E.耳 14.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足太阴脾经 B.任脉 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15.与心有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6.与目有联系的经脉是
A.任脉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器官有
A.耳 B.口 C.鼻 D.目 E.齿 18.与脑发生直接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督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19.下列各穴中,平第4肋间隙的穴位有
A.膻中 B.中庭 C.天池 D.乳中 E.天溪 20.下列穴位中,平肘横纹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府 D.曲池 E.曲泽 21.下列穴位中,应开口取穴的有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上关 E.下关 22.下列各穴中,既在足厥阴肝经上,又是募穴的是
A.日月 B.期门 C.京门 D.天枢 E.章门
23.与肝发生联系的经脉的
A.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24.与目系发生联系的经脉有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25.到达头面部的奇脉有
A.阳维脉 B.阴维脉 C.阳蹻脉 D.阴蹻脉 E.冲脉 26.十宣主治
A.昏迷 B.癫痫 C.高热 D.腰腿痛 E.咽喉肿痛 27.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
A.腧穴特性 B.施术手法 C.患者功能状态 D.施术时间 E.针具的种类 28.针刺基本手法有
A.提插法 B.仰卧法 C.捻转法 D.震颤法 E.迎随法 29.隔盐灸可以治疗
A.痢疾 B.阳痿 C.吐泻 D.痿证 E.瘰疬 30.艾灸的作用为
A.温和散寒 B.温通经脉 C.消肿散结 D.回阳固脱 E.泻热启闭 31.拔罐法的作用有
A.通经活络 B.行气活血 C.消肿止痛 D.祛风散寒 E.清热泻火 32.常用的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指
A.点刺 B.散刺 C.络刺 D.挑刺 E.横刺 33.电针法中兴奋作用为主的波型是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34.电针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止痛 B.镇静 C.促进气血循环 D.调整肌张力 E.改善组织营养 35.直接与头部有联系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厥阴肝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阳膀胱经 36.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
A.对耳轮体部 B.对耳轮上脚 C.对耳轮下脚 D.耳垂 E.耳甲 37.分布于耳根部的耳穴包括
A.上耳根 B.内耳根 C.下耳根 D.耳迷根 E.外耳根 38.分布在耳屏部的穴位有
A.外耳 B.外鼻 C.肾上腺 D.皮质下 E.咽喉 39.胃俞加中脘治疗胃痛,属于
A.本经配穴法 B.前后配穴法 C.表里配穴法 D.俞募配穴法E.左右配穴法 40.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应该是
A.后溪通督脉 B.照海通阳跷脉 C.外关通阳维脉 D.临泣通冲脉E.列缺通任脉 41.桥弓穴在临床上,推拿常治疗
A.落枕 B.肌性斜颈 C.颈椎病 D.高血压 E.前斜角肌综合症 42.运用介质,适用于小儿推拿的手法为
A.推法 B.拿法 C.运法 D.摩法 E.捣法 43.脊柱后关节紊乱症,推拿主要运用的手法
A.一指禅推法 B.滚法 C.拿法 D.按法 E.拨法 44.小儿腹泻,推拿时主要取穴为
A.脾经 B.大肠 C.肚角 D.龟尾 E.七节骨
【填空题】
1.手法作用层次分三步骤完成。第一步手法力的发动,第二步手法力的_______,第三步组织接受力后产生的_______。
2.推拿的复合手法,包括按揉法,_______和_______。
3.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_______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_______为主。
4.项背肌筋炎推拿治疗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_______,滚法,点压,_______,叩击等法。5.胃脘痛症,推拿治疗取穴:_______、_______、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膈俞、肝俞、胆俞、_______、_______、内关等穴。
6.近视推拿治疗原则是:舒筋通络,_______。常用手法有_______,揉法,抹法,拿法,按法等。
7.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推拿治疗原则是通筋活络_______。常用手法有掐法,揉法,按法,_______摇法,_______等。
【是非判断题】
1.拇,食,中,无名,小指罗纹面,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穴。()2.经行先期的月经不调症,推拿宜用调经治本,温经散寒法。()3.梨状肌综合征直腿抬高试验>60。为阳性。()4.网球肘常见肘前外侧痛。()5.肺胃实热型小儿发热,推拿宜用清泻里热,理气消食。()【名词解释】
1.小儿疳积 2.推拿功法 3.保健推拿
【病案分析题】(要求回答:诊断,治则,取穴,手法,注意事项)李某,男性,23岁,未婚,体育工作者。主诉:腰部及左下肢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前集训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即感腰痛,并活动不利,行走困难,晚上卧床翻身不便,次日晨起床更觉困难,腰痛加剧,左下肢麻木,由同伴送医务室诊治,经理疗等效果不明显,苔白,脉弦。
检查:腰椎生理曲线稍变平,并向左侧弯,腰部肌肉紧能度增强,L4—5棘突问有压痛,挺腹试验(+),压顶,叩顶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30°,右70°胟趾背屈试验:左(+),X线拍片,见L4,5椎间隙稍变窄。建议:作CT进一步检查。
三、自测试题答案 【A型题】
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31.A 32.C 33.C 34.B 35.D 36.B 3 7.C 38.D 39.B 40.A 41.B 42.B 43.D 44.A 45.B 46.D 47.C 48.B 49.E 50.C 51.E 52.C 【B型题】
1.C 2.A 3.B 4.B 5.A 6.E 7.B 8.C 9.A 10.A 11.B 12.C 13.C 14.B 15.A 16.C 17.B 18.E 19.A 20.E 21.C 22.A 23.B 24.D 25.C 26.E 27.A 28.C 29.C 30.B 31.C 32.C 33.C 34.A 35.D 36.A 37.C 38.C 39.C 40.D 41.E 42.C 43.D 44.E 45.B 46.D 47.C 48.E 49.A 50.D 51.B 52.A 53.D 54.C 55.E 56.B 57.E 58.B 59.D 60.E 61.D 62.B 63.C 64.D 65.E 66.D 67.B 68.C 69.C 70.B 71.A 72.A 73.C 74.D 75.C 76.D 77.B 78.B 79.A 80.E 81.C 82.B 83.D 84.B 85.E 86.C 87.D 88.E 89.B 90.D 91.A 92.C 93.D 94.A 95.D 96.E 97.D 98.B 99.E 100.D 101.A 102.C 103.C 104.A 105.D 106.D 107C 108.E 109.C 110.D 111.E 112.C 113.E 114.C 115.D 116.D 117.A 118.E 119.B 120.C 121.A 122.C 123.A 124.B 【X型题】 1.CDE 2.ACE 3.ABC 4.BC 5.BCE 6.ACDE 7.BCD 8.AD 9.BCD 10.BCD 11.BCDE 12.ACDE 13.AB 14.BDE 15.ABCD 16.ABCDE 17.ACD 18.BD 19.ACDE 20.ABDE 21.ABC 22.BE 23.BCE 24.BE 25.ABCDE 26.ABCE 27.ABC 28.AC 29.AC 30.ABCD 31.ABCD 32.ABCD 33.BCDE 34.ABCDE 35.BDE 36.ABC 37.ACD 38.ABCE 39.BD 40.ACE 41.BDE 42.AC 43.ABE 44.ABDE 【填空题】
1.传递;生物效应 2.拿揉法;牵抖法 3.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4.拿揉;弹拨 5.中脘;建里;脾俞;胃俞 6.解痉明目;一指禅推法 7.行气活血;拿法 【判断题】
1.× 2.× 3.× 4.√ 5.√
【名词解释】
1.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而不行所行成的一种慢性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肚腹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若积滞日久,延误失治,可转化为疳,故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
2.推拿功法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推拿医生增强上肢,下肢和腰腿等身体多部位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动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患者达到扶助正气,强壮身体的方法。推拿功法动作明确,锻炼全面,动静结合,意气相随,医练结合,可以增强疗效。3.保健推拿是指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而施行的一种推拿方法,保健推拿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观点,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发。可分为他人推拿和自我推拿。【病案分析题】
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
取穴:肾俞,大肠俞,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等及腰背部。手法:揉法,按压法,滚法,弹拨法,运动关节类手法等。注意事项:
(1)本病容易反复,推拿治疗效果明显,要配合功能锻炼,增加腰腿部肌肉力量可获得 较好疗效。
(2)患者宜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对中央型病例,推拿治疗宜慎重。(3)嘱患者作腰背部背伸和双下肢后伸及倒走锻炼。
第二篇: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3(中药学)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3(中药学).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3(中药学).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3
(中药学)
一、中药学问答
1.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分述蜜炙、酒炙、醋炙、盐炙、姜炙的作用。
炮制的目的是: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⑥增加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给药。
蜜炙能增强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能。
酒炙能增强活血通脉功能,能引药上行,降低寒性。
醋炙可引药入肝,增强散瘀止痛功效;并有降低药物毒性和矫味矫臭的作用。
盐炙能引药入肾,增强补肾、利尿、降火功效。
姜炙能增强温胃止呕功效,缓和药性。
2.中药药性理论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3.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使机体最大程度恢复到正常状态。4.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气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确定的依据: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即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5.药物寒热与药物药效、临床应用的关系是什么?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等功效,临床主治阳证、热证。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气等功效,临床主治阴证、寒证。6.何谓中药的五味?五味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五味是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另有淡味与涩味两种,淡味常附于甘味,涩味与酸味功效相似,故仍称五味。
确定的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口尝),二是药物的作用(临床实践观察)。因此“五味”主要是指药物味道的“味”,也包涵了小部分药物作用的“味”。7.简述辛、甘、酸?苦、咸、淡、涩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1)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病证。
(2)甘: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和调和药性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3)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滑脱病证。
(4)苦: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5)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癓瘕痞块及大便燥结等。(6)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7)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遗尿、滑精等滑脱证。
8.何谓中药的升降沉浮?影响升降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升降沉浮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掌握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但病位与病势必须综合考虑。9.如何理解药物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要注意的问题是:①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②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③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④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10.临床应用中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临床应用中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①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⑤配伍不当。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等亦是引起中毒的常见原因。
11.掌握中药的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何意义? ①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同时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
②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③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对中毒原因进行诊断,以及对中毒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
12.何谓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试举例说明。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清金散。
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
相使:两药配伍,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
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相恶: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降低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生姜恶黄芩。
相反:两药配伍,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贝母反乌头。13.何谓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那几方面? 为了确保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忌讳的事情,称为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饮食禁忌四个方面。14.何谓“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即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芨、白蔹: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15.何谓妊娠用药禁忌?哪些药应禁用或慎用? 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间用药的禁忌。
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虻虫等;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化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附子、大黄、芒硝、枳实、桃仁、红花、干姜、肉桂等。
16.简述解表药的含义、药性、功效、临床应用和使用注意。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证。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还可用于水肿、咳喘、疹发不畅、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使用解表药应注意:不宜久煎;不可使汗出过多,以免耗损阳气和津液;体虚、老幼、妇女胎前产后,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以及久患疮疡、淋证和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应要慎重使用。
17.解表药常分几类?各类药的药性、功效应用是什么? 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
发散风寒药性味多属辛温。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部分发散风寒药兼有祛风止痛、止痒、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属辛凉。能发散风热,主治风热表证。部分发散风热药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咳嗽等证。
18.试比较麻黄桂枝在性味、功效、应用上的异同。
相同点:均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同点:麻黄兼有微苦之味,发汗力强,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桂枝兼有甘味,发汗力较和缓,风寒表实证、表虚证均可应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寒凝血滞诸证,心悸、脉结代,痰饮眩晕、水肿、小便不利等证。19.简述紫苏的功效与主治。
紫苏具有发散风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之功。用治外感风寒表证、脾胃气滞之恶心呕吐、胎动不安以及鱼蟹中毒之吐泻等。
20.试比较荆芥、防风功能应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长于祛风解表,治疗外感表证,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使用,也可用于风疹瘙痒。
不同点:荆芥发汗之力较强,又能透疹,消疮,止血(炒炭用)。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多种出血证。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又能胜湿止痛,止痉。用治风湿痹痛,破伤风。21.羌活、白芷、藁本均善治表证头痛,其区别何在? 羌活能祛风散寒胜湿,入足太阳膀胱经,善治太阳经头、项肩背痛。
白芷芳香走窜,止痛力强,入足阳明胃经,善治阳明经前额头痛、眉棱骨痛。藁本能散风寒、除寒湿、上达巅顶,善治太阳经头顶疼痛。22.简述细辛的功效应用。
细辛的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23.试述薄荷、牛蒡子的功效与应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能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用治外感风热表证、温病初期、咽喉肿痛、麻疹初起透
发不畅、风疹等。
不同点:薄荷发汗力强,外感风热、发热无汗首选;且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及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等。
牛蒡子兼能宣肺祛痰,尤宜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咯痰不畅者。也可用于肺热咳嗽,咯痰不畅者;又能清热解毒消肿,用治痈肿疮毒、痄腮等热毒证。24.葛根、柴胡、升麻的功效与应用有何共性和个性? 相同点:三者均能发散、升阳。用治外感表证及清阳不升的病证。
葛根与升麻又均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柴胡与升麻又均能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不同点:葛根善于发表解肌,为治外感表证兼项背强痛之要药;兼生津止渴,用治热病津伤口渴、阴虚消渴。
柴胡善于疏散少阳之邪、退热,为治少阳证寒热往来之要药;兼疏肝解郁,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升麻善于清热解毒,常用于齿痛口疮、咽喉肿痛、丹毒痄腮等多种热毒证。25.白菊花、黄菊花、野菊花如何区别应用? 白菊花:功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主治肝阳眩晕,肝火目赤。
黄菊花:功善疏散风热,主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野菊花:功善清热解毒,主治痈肿疔毒、咽喉肿痛等。26.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各类的功效与主要适应证。
清热药根据其主要性能,分为以下五类。
①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及某些脏腑热证。
②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③清热凉血药:功能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吐衄、发斑等营分、血分实热证。
④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⑤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热、低热不退等虚热证。27.使用清热药时应注意些什么? ①使用清热药时,须分辨邪热是在气、在血、属虚、属实,针对性选药,并根据兼证予以相应配伍.
②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味苦性燥的药物易化燥伤阴,阴虚患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28.简述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说法的理由。
黄芩善于清肺热治肺热咳嗽。黄连善于清胃热,治胃热呕吐。黄柏善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治下焦湿热诸证及肾火亢盛之潮热盗汗、遗精等症。故有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的说法.
29.试述石膏与知母二药在功效主治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石膏与知母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治温病气分实热证及肺热咳嗽等证。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煅用还能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治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知母苦、甘,寒。泻火之中长于清润,善生津润燥,上能清肺热润肺燥,中能清胃热而养胃阴,下能滋肾阴而泻肾火。凡肺热燥咳、消渴证、内热骨蒸、肠燥便秘均可用。30.栀子性能、功效有何特点?临床常用于哪些病证? 栀子苦寒,其质轻浮,性缓下行,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既清三焦之热而除烦,又能导湿热下行以利胆退黄,利湿通淋,且能凉血解毒以止血。
临床常用于:①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②肝胆湿热郁结所致黄疸、发热。③血热吐衄、尿血、热淋、血淋等证。④肝火上攻,目赤肿痛。⑤火毒疮疡,红肿热痛。
31.比较芦根与天花粉功效的异同点。
芦根与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不同之处是芦根还能清热除烦、清胃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
32.金银花、连翘常同用于温热病,二者功效与主治有何异同? 金银花、连翘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消散痈肿。常同治外感风热、温热病、火热疮毒等证。但金银花疏散表热力强,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大便脓血;而连翘清心解毒力强,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尚治瘰疬痰核;连翘心又善于清心火,善治热入心包,高热神昏;此外,连翘兼利小便,治热淋涩痛。33.试述蒲公英的性味、功效主治及使用方法。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之功。主要用于痈肿疔毒、肠痈腹痛、肺痈吐脓、毒蛇咬伤等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因其兼有通乳之功,故尤为治乳痈之要药。对湿热引起的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目赤肿痛。使用蒲公英,可单味药煎服,也可配伍用之,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可致缓泻。外用可取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34.简述白头翁功用特点。
白头翁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为治热毒血痢要药。用于湿热泻痢、热毒泻痢之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症。常与黄连、黄柏、秦皮等配用,如白头翁汤。35.生地与玄参功效主治有哪些异同? 两者均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身热、口干、舌绛;及阴虚内热、低热不退及消渴证等。但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力强,血热吐衄、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者多用。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兼能软坚散结,痈毒疮肿、火热炽盛之目赤咽肿痛及瘰疬、痰核、瘿瘤等多用。
36.青蒿、丹皮、地骨皮均为清虚热退骨蒸药,其临床应用有何不同? 青蒿芳香苦寒,辛香透散而不伤阴,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也善治无汗骨蒸。
地骨皮甘寒清润,能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善治有汗骨蒸。37.清热药中,哪些药物既能用于实热证,又能用于虚热证? 生地、知母、玄参、黄柏、丹皮、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白薇、青蒿等药物既能用于实热证,又能用于虚热证。
38.何谓泻下药?泻下药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有哪些适应症?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具有通利大便、排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物质,同时可泻实热、攻逐水饮(胸水腹水等)、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等功能。用于大便秘结、肠胃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39.在临床使用泻下药时应注意什么? 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弱,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奏效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正气;应用作用峻猛有毒性的泻下药,一定要严格炮制,控制用量,确保用药安全。
40.生大黄与制大黄有何不同的用途? 生大黄泻下力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当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41.试述大黄与芒硝的功效与主治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均为作用强烈的攻下药,均具有泻下通便、清热之功。主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及热毒证。
不同点:大黄苦寒沉降,泻下力强,长于泻胃肠实热积滞,善治实热便秘;内服外用均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烧烫伤、目赤咽痛;此外又能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利湿热,用治血热吐衄、瘀血诸证、湿热蕴结的痢疾、黄疸、淋证等。芒硝咸寒,长于润燥软坚泻下,善治大便燥结。外用清热消肿止痛,治咽痛、口疮、目赤及疮疡等。42.大黄与巴豆均属药性强的泻下药,两药的泻下之力有何区别? 大黄与巴豆虽均属泻下药,且泻下力较强,但大黄性味苦寒,既沉降又泄热,善治热结便秘;而巴豆性味辛热,能峻下冷积,善治寒积便秘。43.巴豆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有哪些? 巴豆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44.使用大戟、甘遂、芫花时应注意什么? 使用注意事项:①毒性较大,不可过量,久服,中病即止。②宜醋制,以减低毒性。③体虚及孕妇忌用。④反甘草,一般不宜同用。⑤甘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服。45.简述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及应用。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本类药物能祛除留着于肌表、经络的风寒湿邪,部分药还具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下肢痿弱等症。
46.祛风湿药分为几类?各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是什么? 根据祛风湿药各药的不同特点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3类。
①祛风湿散寒药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等。
②祛风湿清热药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
③祛风湿强筋骨药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47.比较羌活与独活功能及主治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能①祛风除湿,用治风寒湿痹;②发表散寒,用治风寒表证。
不同点:羌活以发表散寒为主,善治上半身痹证。
独活以祛风除湿为主,善治下半身痹证。48.试分析独活、威灵仙治疗风湿痹证的特点。
独活辛散苦燥,气香温通,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
威灵仙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络而止痛,为治风湿痹痛要药。凡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无论上下皆可应用,尤宜于风邪偏盛,拘挛掣痛者。
49.试从药性理论分析秦艽的功效、应用及治疗风湿痹证的特点。
秦艽辛苦性平。功效是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用于风湿痹证,中风半身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等。因其辛散苦泄,性平质偏润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用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因其兼有清热作用,故对热痹尤为适宜。
50.比较防风与汉防已功能及主治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均能祛风胜湿,用治风湿痹痛。
不同点:防风性温,治痹证以风寒湿痹为优。长于祛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又能止痉,用治破伤风。
汉防已性寒,长于祛风除湿,善治风湿热痹;又能利水消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51.试述桑寄生的性昧、功效与应用。
性味:苦,平。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①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尤以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为宜;②肝肾虚损、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月经过多、崩漏等。52.何谓化湿药? 气味芳香、性偏燥,具有化湿运脾之功,主要用于湿阻中焦、中气不运等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53.试述苍术与黄柏的功效,并阐明两者配伍的意义及适应证。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苍术苦燥性温,善祛湿邪;而黄柏苦燥性寒,善祛湿热。两药相配,一寒一温,相制相成,共奏祛除下肢湿热之证,适宜湿热痿证。
54.厚朴在临床上用治哪些病证?其作用机理是什么? 厚朴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①用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因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又能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②用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因本品辛散苦泄,功能下气宽中,消积导滞;③用治痰饮咳喘。因本品能燥湿化痰、下气平喘。55.藿香、生姜、黄连皆能止呕,临证如何区别应用? 藿香气味芳香,善能化湿和中止呕,且微温而不燥烈,辛散而不耗气,最宜于湿浊中阻所致恶心呕吐之证;
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配伍不同,可用于多种呕吐。因其辛散性温,尤长于温胃降逆止呕。故凡见寒邪犯胃之呕吐清水痰涎者,用之最宜;
黄连味苦性寒,功长清热、降逆、止呕,对热积胃中而致呕吐酸苦者,每有良效。56.何谓利水渗湿药?其功能主治及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证、痰饮、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阴亏津少、肾虚滑精遗精者宜慎用或忌用。一些有较强通利作用的药物孕妇应慎用。
57.茯苓、猪苓、泽泻的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茯苓、猪苓、泽泻均为甘淡之品,均能利水渗湿,用治水湿停滞所致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相须为用。
区别:茯苓性质平和,利水不伤正气,并有健脾、宁心之功,临床对脾虚湿盛诸证,如水肿、泄泻、痰饮等,尤为适宜。亦为心悸,失眠所常用;
猪苓功专渗泄,其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故水肿、小便不利常用;
泽泻性偏寒凉,利水之中又有泄热之功,尤善泻肾与膀胱之热,常用于肾阴不足,相火亢盛而致遗精、眩晕等证。
58.试比较茯苓与薏苡仁之性味、功效及主治之异同。
二药均为甘淡之品。均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用治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以及脾虚湿盛之腹满泄泻等。
区别:茯苓性平,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健脾力强,而能宁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
薏苡仁性微寒,能清热利湿,治湿温初起或暑湿;能清热排脓,治肺痈肠痈。祛湿力强,能舒筋脉、缓和拘挛,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
59.试述车前子的功效、主要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应用:淋证,水肿;小便不利之水泻,脾虚湿胜泄泻,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肺热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虚遗精者慎用。
60.茵陈最擅长治什么病?临床应用时常和哪些药物配伍应用? 茵陈最擅长治疗黄疸。如湿热阳黄者,配伍栀子、黄柏、大黄等;如属寒湿阴黄,配附予、干姜、白术等;若黄疸湿重于热者,与茯苓、猪苓同用。
61.海金沙、石韦、金钱草、萆薢均用治淋证,临床用治淋证各有何不同? 海金沙清小肠、膀胱湿热,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石韦药性寒凉,清利膀胱而通淋,兼可止血,尤善治血淋。
金钱草利尿通淋,善消结石,尤宜治疗石淋。
萆薢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要药。
62.治疗湿邪为病的药有哪几类?各类药的主要功效应用是什么? 治疗湿邪为病的药有清热燥湿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清热泻火。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证。
祛风湿药有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及关节不利、筋脉拘挛及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证。
化湿药有化湿醒脾、行气等作用,主要适用于湿浊中阻,脾为湿困及湿温、暑湿等证。
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63.何谓温里药?其功能主治有哪些?临床用药时应注意什么? 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温里药性味辛热,能温暖中焦,健运脾胃,散寒止痛;有的药物并有助阳、回阳的作用。适用于里寒证。凡寒邪内侵,脾胃阳气被困;阳气衰弱,阴寒内盛;或大汗亡阳者,均可选用本类药物。
温里药辛热而燥,应用不当容易助火、伤津耗液。故使用时应注意:①中病即止,不可过服;②阴亏血虚者应慎用;③凡属热证或真热假寒证应忌用;④孕妇应忌用或慎用;⑤使用时还应根据气候、地域以及体质等的不同选用药量。一般来说,炎夏用量宜轻,寒冬用量宜重;南方用量宜小,北方用量则可增加;素体阳旺者,用量宜轻,而阳虚之体者,用量则可适当加大。
64.如何理解“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 附子大辛大热,能峻补元阳,药力迅猛。为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要药。干姜辛热,功能温中回阳。干姜与附子同用,能辅助附子回阳救逆,又能减轻附子的毒副作用。二药同用,既可以协同增强疗效,又可降低毒性,故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法。65.附子、肉桂有何共性与个性? 共性:附子、肉桂皆为大辛大热之品,均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对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尿频等证,二药常相须为用,以增强温肾补火祛寒之效。
个性:附子辛热燥烈有毒,峻补元阳,有回阳于顷刻之功,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临证主治亡阳证。且能温一身之阳,逐表里寒湿以止痛,凡肾、脾、心诸脏阳虚,以及寒湿痹痛等证均可应用。
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作用温和持久,可引火归元。临证主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且善行血分之滞以温通血脉,散寒止痛,故凡寒凝血脉或寒凝气滞之痛经、经闭,胸腹冷痛,阴疽等证均可常用。
66.比较肉桂与桂枝入药部位分别是什么?功能主治有何异同? 肉桂为肉桂树的干皮,桂枝为肉桂树的嫩枝。
相同点:均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用治胸痹、痛经;寒证疼痛。
不同点: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兼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善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长于发散表寒,用治表寒证;兼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67.何谓理气药?其功能主治是什么?临床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理气药大多气香性温,善于行散或泄降,具有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等功效,适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等证。
本类药物辛燥者居多,易于耗气伤阴,故气阴亏虚者慎用。
68.与橘皮同出一源的药物有哪些?试述其各自的入药部位、功效和主治。
与橘皮同出一源的药物有青皮、橘核、橘络、橘叶。
橘皮:为橘成熟果实的果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主治脾胃气滞、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嗽。
青皮:为橘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具有疏肝破气,散结消滞之功,主治肝气郁滞,食积腹痛以及癓瘕积聚。
橘核:为橘的种子。有行气散结止痛之功,主治疝气、睾丸肿痛,乳房结块等。
橘络:为橘的中果皮及内果皮之间的维管束群。具有宣通经络、行气化痰之功,主治痰滞经络之胸痛、咳嗽痰多。
橘叶:为橘树的叶。具有疏肝行气,消肿散结之功,主治胸胁作痛、乳痈、乳房结块等。69.枳实与枳壳同出一物,其功能主治有何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能破气消积,用治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化痰除痞,用治胸痹、结胸;并用治脏器下垂证。
不同点:枳实药力峻猛,消积除痞导滞多用。枳壳药力缓和,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70.木香、香附均可理气止痛,临床应用有何不同? 木香辛散香燥,尤善行肠胃之气滞,且能消食,多用于肠胃气滞食积之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等;
香附芳香性平,主入肝经,长于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多用于肝气郁滞之胁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71.何谓消食药?试述其作用与适应证。
凡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消食药主要具有消化饮食积滞的作用,有的药物兼能健脾益胃和中。故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食积不化所引起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纳谷不佳,消化不良等证。
72.山楂、麦芽、神曲皆能消食,临床如何区别应用? 相同点:三者具有消食化积之功,对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症,常常相互配用。
不同点:山楂味酸而甘,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对于因油腻肉食积滞所致的脘腹胀痛、腹痛泄泻等证多选用。
麦芽味甘性平,善消米、面、薯、芋等食积,对于因米、面、薯、芋等食滞所致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脘闷腹胀等证尤佳。
神曲甘辛而温,善消面食积滞;因兼能解表退热,尤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73.临床使用驱虫药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使用驱虫药的原则是:①根据寄生虫种类,适当选药。②根据不同兼证恰当配伍。③体质虚弱者,当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④常与泻下药同用,以利虫体排出。
在使用时应注意:①控制用量,防止量过大中毒或损伤正气。②对素体虚弱、年老体弱及孕妇,更当慎用。③应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④对发热或腹痛剧烈者,不宜急于驱虫,待症状缓解后,再使用驱虫药物。74.简述川楝子、苦楝皮的来源,其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川楝子,也叫金铃子,为川楝树的成熟果实;苦楝皮来源于川楝或楝树的根皮或树皮。二药均能杀虫、疗癣,用于虫积腹痛、头癣等证。
不同点:川楝子以行气止痛为主,除用于虫积腹痛、头癣外,临床主用于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疼痛以及疝气痛等。
苦楝皮功专杀虫,杀虫作用力强,常用于蛔虫病、钩虫痛、蛲虫病等肠道寄生虫。但有一定毒性,不宣持续或过量服用。
75.使君子有何特长?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使君子甘温,气香不苦,既能杀虫,又益脾胃,为小儿诸病要药。其中尤宜于小儿疳积,腹痛有虫,形瘦腹大,面色萎黄者。
使用时注意:炒香嚼服,每岁每日1粒~l粒半,总量不超过20粒。若大量服用可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故服用时当忌饮茶。76.止血药可分为几类?有何功用?使用止血药应注意些什么? 止血药共分四类:
凉血止血药: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收敛止血药:能收敛止血,用于多种出血证而无外邪及血瘀表现者。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于血瘀出血。
温经止血药:能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使用止血药,应根据出血的原因和具体证候,从整体出发,选用相应的止血药,并配伍适当的药物,以增强疗效。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须酌加活血祛瘀药。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先益气固脱,而后止血。
77.地榆、槐花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能凉血止血,用于各种血热出血,常相须为用。尤善治疗下部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等。
不同点:地榆性寒苦降,味酸收敛,还能收敛止血,又具解毒敛疮之功,用治水火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槐花还能清肝泻火,用治肝火上炎,目赤头痛。78.止血药是否都要炒炭? 前人虽有经验认为止血药炒炭后可加强止血效果,但不应一概而论。因生药炒炭后会改变药性,也能影响止血效果,如侧柏叶、小蓟、地榆等制为炭剂,止血效果反较生品为差。故止血药是否炒炭,应根据药性,病证性质而定,不可拘于一说。79.比较大蓟与小蓟在功能主治上的异同点。
大蓟与小蓟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出血;能解毒消肿,用治痈疮肿毒。大蓟止血力强,用治各种血热出血,解毒效佳。小蓟兼能利尿,善治尿血、血淋。80.何谓化瘀止血药?为何说三七是化瘀止血代表药和伤科要药? 化瘀止血药是指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的药物。
三七善能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用于人体内外各种出血证。具止血不留瘀的特长,对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其止血及活血止痛,常用于外伤及内脏出血和瘀血疼痛。故称三七为化瘀止血之代表药与伤科要药。81.试述白芨、艾叶的功能主治。
白芨为苦涩寒凉之品,能收敛止血,适宜于体内外多种出血。因主归肺、胃二经,故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其消肿生肌,用于外敷疮疡,对未成脓者可使之消散、已溃者可使之生肌;用油调外涂,可治疗手足皲裂、水火烫伤,能促进裂口或创面愈合。
艾叶性温,能温经止血,治疗虚寒性出血;又能散寒调经,安胎,用治下焦虚寒所引起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
82.生姜、干姜、炮姜同出一物,其功效、主治病证有何异同? 生姜、干姜、炮姜均能温中散寒,治疗脾胃里寒证。
生姜长于散表寒,最适宜于风寒感冒之轻证;善能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可用治多种呕吐,尤宜于胃寒呕吐;并能温肺止咳,凡肺寒咳嗽,无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此外还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及鱼蟹之毒。
干姜长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主药,凡中焦里寒证,无论实寒或虚寒皆宜;又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并能温肺化饮,治疗寒饮喘咳。
炮姜长于温经止血,主治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证,也治虚寒性崩漏下血。并能温中止痛、止泻,适宜于虚寒性腹痛腹泻。
83.何谓活血化瘀药?其功能主治是什么?临床应用有哪些禁忌?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或活血化瘀药,简称活血药。
活血祛瘀药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功效,包括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消肿、活血疗伤、活血消痈、破血消癓等,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本类药行散力强,易耗血动血,有的能堕胎催产,故凡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出血证而无瘀滞者不宜使用,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84.结合川芎的药性,阐述川芎的功效与主治。
川芎的药性为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川芎味辛能行散又可祛风,性温散寒,主入心肝经血分,又入肝经气分。故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具通达气血功效,为“血中之气药”。用治血瘀气滞的 胸胁、心腹部诸痛。川芎既升且降,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的要药。由于川芎主入肝经血分,又行胆气,而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又能活血调经,为妇科调经要药,其“中开郁结”又可用治胸胁痛。此外川芎的辛散温通,祛风止痛通络之功,亦治风湿痹痛。
85.郁金与丹参功效的异同点有哪些? 相同点:均具活血祛瘀止痛,凉血之功。
不同点:郁金长于活血行气,又可行气解郁、清心开窍、凉血止血、利胆退黄;丹参长于活血调经,又可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86.比较桃仁与红花在功能主治上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瘀血疼痛。
不同点:红花活血力强,用治心腹瘀痛,癓瘕积聚。桃仁兼能消痈排脓,用治肺痈、肠痈;还能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治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87.牛膝最大的特性是什么?试从牛膝的药性、功效及主治论述。
牛膝最大特性可以概括为二个字:下行。其药性、功效和主治都反映了牛膝的这一特性。牛膝性味苦、甘、酸,平,归下焦肝肾经。其功效主治如下:
①其活血祛瘀力较强,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多用于妇科经产诸疾,以及跌打伤痛。
②牛膝又长于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用治下焦肝肾亏虚病证,尤善治下半身腰膝关节痛、痿痹等。
③本品性善下行,既能活血祛瘀,又能利水通淋,善治热淋、血淋、砂淋和水肿、小便不利。
④牛膝味苦泄善降,能导热下泄,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用于胃火上炎之齿龈肿痛、口舌生疮;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88.马钱子的临床功效与主治有哪些?临床应用有何注意事项? 马钱子具有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治跌打损伤、骨折肿痛,以及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疮毒、咽痛等。
使用注意:马钱子有大毒。用量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内服不宜生用及多服久服;本品所含有毒成分能被皮肤吸收,故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敷。孕妇禁用,体虚者忌用。
89.比较三棱与莪术功效主治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能破血行气,用治血瘀气滞诸痛:消积止痛,用治食积腹痛。
不同点:三棱破血力强;莪术消积行气力胜。90.为什么说益母草为妇科经产之要药? 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以善调妇人胎产诸证为其特长,故有“益母”之称,既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又可用于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或难产、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证。临证不论煎剂、膏剂、单味或复方均可取效。所以益母草为妇科经产之要药。91.何谓化痰止咳平喘药?其功能主治是什么?临床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叫止咳平喘药。两类药总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能祛痰,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之证,也可用于因痰而致的癫痫惊厥、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等证。止咳平喘药功能止咳平喘,主要用于内伤、外感所引起的咳嗽和喘息。
使用该类药应注意: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麻疹初期有表邪之咳嗽,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不宜单投止咳药,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的透发,对温燥性及收敛性的化痰止咳药尤为所忌。92.半夏有何功效?临床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半夏辛温而燥,归脾、胃、肺经。善于燥湿而化痰浊,降胃气而止呕吐,尤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长;其辛散温通又有消痞散结之效;外用能消肿止痛。
半夏反乌头,不宜同用。因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或忌用;生半夏有毒,用之宜慎。
93.半夏与天南星的功效异同点有哪些? 相同点:内服均能燥湿化痰,外用均能散结消肿。
不同点: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祛风止痉,善治风痰。
94.白前与前胡的功效应用异同点是什么? 白前与前胡均长于下气消痰止咳,对于咳嗽、痰多气急等证,可相须为用。
但白前辛苦微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内伤寒痰咳喘。前胡辛苦微寒,兼能宣散风热,尤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喘。95.桔梗有何功效?临床上有哪些应用? 桔梗辛散苦泄,药性缓和,主入肺经,升浮上行,为舟楫之剂。善能开宣肺气,又有祛痰、利咽、排脓之效。用治外邪犯肺、肺气不宣的喘咳。对咳嗽痰多之证,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还能用于咽痛、音哑、肺痈等。此外,本品善能载药上行,常作治疗胸膈以上疾病的引经药。又借其开宣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96.比较浙贝母与川贝母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浙贝母与川贝母都具有清热化痰散结的功效,用治痰热咳嗽、瘰疬痈疮。
但浙贝母苦寒,偏于清肺,多用于风热及痰热咳嗽;散结作用力强;川贝母性凉而甘,偏于润肺,多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证,散结作用力弱。97.瓜萎的药用部位有哪些?各有何功效? 瓜蒌的药用部分有:果皮、种仁、果实、块根。
瓜蒌皮(果皮):长于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瓜蒌仁(种仁):功偏于润燥化痰、滑肠通便。
全瓜蒌(果实):有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润燥通便、散结消肿之功。
瓜蒌霜:为种仁去油制霜,与瓜蒌仁作用相似,但不滑肠。
天花粉(块根):功能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98.比较杏仁与苏子的功效异同。
相同点:都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功效。
不同点:杏仁止咳平喘力强,随不同配伍而用于多种咳喘病证;苏子又有降气祛痰之功,善治咳喘痰多。
99.比较桑白皮与葶苈子功能主治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治喘咳、水肿实证。
不同点:桑白皮偏泻肺热,多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轻证。葶苈子偏泻痰水,多用于痰饮喘咳,水肿重证。
100.何谓安神药?其功能与主治是什么? 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为主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本类药分别具有镇心或养心安神的作用,有的兼能平肝潜阳、敛汗、润肠。丰要用治心神不宁、心悸怔仲、失眠多梦。亦可作为惊风、癫狂等病证的辅助药物。部分安神药还可用治肝阳眩晕、自汗盗汗、肠燥便秘。
101.试述朱砂、磁石、酸枣仁、远志的安神特点。
朱砂甘寒质重,主入心经,长于清心火、镇心安神,善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
磁石咸寒质重,入心、肝、肾经。长于清泻心肝之火,能镇摄浮阳、安定神志,主治肾虚肝旺之心神不宁。酸枣仁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常用治心肝血虚、肝虚有热之虚烦不眠。
远志苦泄辛散温通,入心、肾经。善于交通心肾以安神,适用于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102.试述朱砂、琥珀、磁石的用法用量及禁忌。
朱砂: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或研末冲服,每次0.1~0.5g,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入药只宜生用,忌火煅。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肝、肾功能不正常者须慎用。琥珀: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1.5~3克。不入煎剂。
磁石: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l~3g。因吞服后不易消化,不可多服或久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103.比较酸枣仁与柏子仁功能主治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均为养心安神药,能养心安神,用治虚烦不眠、惊悸多梦。
不同点:酸枣仁安神力强。味酸,又能收敛止汗,用治体虚自汗、盗汗。柏子仁质润多脂,又能润肠通便,用治肠燥便秘。
104.何谓平肝息风药?其分类及功能主治如何?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可分为平抑肝阳药及息风止痉药两类。
平抑肝阳药具有平抑肝阳或平肝潜阳之功效,主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和肝火上攻之烦躁易怒、头痛头昏等症。
息风止痉药以息肝风、止痉搐为主要功效,主治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等症。
105.简述牛黄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药性: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106.比较石决明与决明子的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之功。用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及目赤肿痛、翳障、视物昏花。
不同点:石决明咸寒质重,长于平肝潜阳;煅用还能制酸止痛、收敛止血,用治胃酸过多之胃脘痛;研末外敷,可止外伤出血。
决明子苦寒质润,长于清肝明目;兼能润肠通便,用治肠燥便秘。107.比较代赭石与磁石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有平肝潜阳,平喘之功。用治肝阳上亢,头眩目晕,及气喘。
不同点:代赭石主入肝经,偏于平肝潜阳。其降肺气,用治气逆喘息,还能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呕、止呃、止噫,用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噫气不止。又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出血。
磁石主入心、肝、肾经,偏于镇惊安神,用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其益肾纳气,用治肾虚气喘。还能聪耳明目,用治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等症。
108.全蝎与蜈蚣在功能主治上有何异同?临床使用时各有哪些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相同点:均能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用治惊痫抽搐;疮疡、瘰疬;头痛、痹痛。
不同点:全蝎性平,息风止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性燥力猛,息风止痉、攻毒散结力佳。
用法用量:全蝎煎服用量是3~6g;蜈蚣煎服用量是3~5g。两药皆可研末冲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两药均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109.羚羊角、钩藤、天麻的作用原理及应用有何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能平肝息风、平抑肝阳,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不同点:羚羊角咸寒,清热力强,除善治热极生风证外,又能清心解毒,多用于高热神昏,热毒、发斑等。
钩藤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息风,用治高热惊风轻证为宜。
天麻甘平柔润,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但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虚实寒热皆可选用。又兼祛风通络,用治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110.比较龙骨与牡蛎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
不同点:龙骨长于镇惊安神。煅后收湿敛疮生肌,用治湿疮,疮疡久溃不敛;牡蛎长于平肝潜阳。又有软坚散结之功,可治痰核、瘰疬、瘿瘤、癓瘕积聚等证;煅后制酸止痛,可治胃痛泛酸。
111.何谓开窍药?试述其功效主治及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
本类药味辛、气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具有通关开窍、醒脑复神的作用。部分开窍药兼能活血、行气、止痛、避秽、解毒,主治温热病热陷心包、痰浊阻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痫、中风等卒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又可用治湿阻中焦,血瘀气滞疼痛及目赤咽肿等证。
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耗泄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只能治疗闭证神昏,不能用治脱证神昏。本类药物性质辛香,有效成分易于挥发,故内服多入丸散,仅个别药可入煎剂。
112.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各适宜治疗何种闭证神昏? 麝香辛温,气芳香,走窜之性甚烈,有很强的开窍通闭、辟秽化浊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皆可用之。
冰片味辛气香,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宜用于热病神昏。如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惊风等热闭证。
苏合香辛香气烈,长于温通,其开窍醒神之效更宜于治疗寒闭神昏。
石菖蒲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除开窍醒神功效之外,兼具化湿,豁痰,辟秽之效。故擅长治痰湿秽浊蒙蔽清窍所致之神志昏乱。如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痰热癫痫抽搐等证。
113.何谓补虚药?其分类与用药注意是什么?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主治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补虚药大致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使用补虚药要注意:①要防止不应补而误补。凡邪实而正不虚者,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②应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③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时,要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使祛邪不伤正,补虚不致留邪。④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⑤补虚药如作汤剂,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⑥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常采用蜜丸、煎膏(膏滋)、口服液等便于保存、服用、并可增效的剂型。114.比较人参和党参在功效主治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人参与党参均具有补脾气、补肺气、益气生津、益气生血及扶正祛邪之功,均可用于脾气虚、肺气虚、津伤口渴、消渴、血虚及体虚有邪之证。不同点:党参性味甘平,作用缓和,药力弱。古方治以上轻症和慢性疾患者。急症、重症仍以人参为宜。凡元气虚脱之证,应以人参急救虚脱,不宜用党参。此外,人参还长于益气助阳,安神益智,而党参类似作用不明显。党参还兼有补血之功。115.比较白术、苍术功效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具有健脾与燥湿的功效。
不同点:白术以益气健脾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健脾为主,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能利尿、止汗、安胎;苍术还能发汗解表、祛风湿、明目。
116.比较人参、黄芪功能主治上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能补益脾肺,用治脾肺气虚。
不同点:人参善能大补元气,用治气脱危证;又能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用治失眠、健忘、津伤口渴及消渴等。
黄芪善能补气升阳,用治气虚下陷:又能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用治自汗、盗汗、虚性疮疡、气虚水肿等。117.黄芪与连翘均为“疮家圣药”,均可治疮疡,其功用特点有何不同?
黄芪与连翘均有“疮家圣药”之称,都可用治疮疡。其功用特点区别在于:
黄芪甘而微温,归脾肺经,长于补益脾肺之气以益生化之源,有良好的托疮生肌之功。多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之虚证。
连翘苦寒,归肺心胆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力,长于解毒疗疮,常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各种疮毒痈肿之实证。
118.结合甘草的功效,说明该药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①甘草具有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之功。临床上最宜用于心气不足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者,尤以炙甘草为宜。
②甘草具有补益脾气之功。可用于脾气虚弱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③甘草具有祛痰止咳之功。可用于多种咳嗽之证。
④甘草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可用于脾虚肝旺之脘腹挛急疼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疼痛。⑤甘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生用可用于热毒疮疡,热毒咽喉肿痛等。
⑥甘草具有调和药性之功。可缓解附子、大黄等的毒烈之性;因其味甜浓,还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
119.比较熟地与当归两药的功用与主治的异同。
二者均能补血,用治血虚证。熟地长于补血滋阴,主治血虚及肝肾阴虚。当归长于补血调经,主治血虚经病。当归又兼能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用治瘀血疼痛、痈疮及血虚肠燥便秘。
120.比较熟地与生地在功能与主治上的异同。
相同点:熟地与生地二者均能滋阴,用治阴虚证。
不同点:生地甘苦寒,以清热凉血为主,主治热入营血及血热出血证。滋阴作用较弱,多用于津亏口渴、消渴、便秘等。
熟地甘温,以补血为主,主治血虚证。滋阴作用较强,多用于肝。肾阴虚证。121.比较赤芍与白芍的药性特点及功用。
相同点:白芍与赤芍二者均入血分,均能理血,用治血分病证。且均能止痛。
不同点:赤芍苦、微寒,归肝经,能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用治血热、血瘀及肝火所致诸证。以治血热瘀滞疼痛为宜。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自汗盗汗、拘急疼痛、肝阳上亢等证。以治肝血亏虚,胁肋疼痛,四肢挛急疼痛为宜。
122.比较熟地黄、阿胶、何首乌功效异同。
熟地黄、阿胶、制首乌均具有良好的补血滋阴作用。其中熟地黄又能填精益髓;阿胶则可止血、润肺。何首乌生用有截疟、解毒、润肠的功效。123.试述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各自功效特点。
鹿茸甘、咸,温。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效。
鹿角咸,温。能补肾助阳,可作为鹿茸的代用品,但药力薄弱。兼能活血散瘀消肿。
鹿角胶甘、咸,温。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之功,功效不及鹿茸,但比鹿角为佳,并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鹿角霜咸,温。功能补肾助阳,似鹿角而力较弱,具收敛之性,有涩精、止血、敛疮之功。
124.比较杜仲与续断在功能主治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及胎漏、胎动不安。
不同点:杜仲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善治肾虚腰痛、久痹腰痛。续断兼能止血、疗伤续折,胎漏下血、筋伤骨折多用之。
125.比较龟甲与鳖甲在功能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均能滋阴降火,用治阴虚骨蒸;潜阳息风,用治虚风眩晕。
不同点:龟板长于滋肾阴,兼能益肾健骨,常用治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又能固经止血、养血补心,用治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及失眠、健忘等证。
鳖甲长于退虚热。兼能软坚散结,用治癥瘕积聚。126.比较麦冬与天冬功能主治上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均能润肺止咳,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用治肺虚燥咳;津伤口渴;肠燥便秘。
不同点:麦冬兼能清心除烦安神,用治心烦不眠、心悸怔忡。天冬兼能滋肾阴、退虚热,用治阴虚潮热、盗汗、遗精等。
127.何为收涩药?临床使用收涩药时为什么常配补益药? 凡以收敛固涩,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因为滑脱病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而收涩药治疗滑脱病证,只是治病之标,敛其耗散,固其滑脱,防其因滑脱不禁而致正气衰竭,变生他病。故应用收涩药治疗时,须与相应的补益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顾。
128.比较乌梅与五味子在功能主治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均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生津止渴。用治久泻久痢;肺虚久咳;津伤口渴。
不同点:乌梅兼能安蛔止痛,用治蛔虫腹痛;炒炭后固崩止血,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
五味子兼能补肾涩精,益气止汗,宁心安神,用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心悸失眠、健忘等。
129.临证如何区别应用山茱萸与吴茱萸? 山茱萸酸涩微温而质润,具有补益肝肾、涩精止遗、敛汗固脱之功。常用于肝肾亏损引起的腰痛、遗精、阳痿、头晕目眩、小便频数、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大汗欲脱、久病虚脱等证。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燥烈,能温中降逆、暖肝止痛,专攻无补。其温散寒邪力强,降逆止呕作用亦佳,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用于脘腹寒痛、呕吐吞酸、寒疝疼痛等症。亦可用于脾肾虚寒之久泻、痛经、霍乱转筋及脚气肿痛等证。130.比较桑螵蛸与海螵蛸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药均能固精止遗,用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等证。不同点:桑螵蛸固涩之中又能补肾助阳,可治肾虚阳痿。
海螵蛸固涩力较强,又能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用治崩漏、吐血、便血、外伤出血及湿疹、湿疮、溃疡不敛;兼能制酸止痛,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131.莲子、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各具哪些功效? 莲子功能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莲须功能固肾涩精。莲房功能止血化瘀。
莲子心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荷叶功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荷梗功能通气宽胸,和胃安胎。
132.试述涌吐药的含义、功能主治及临床使用注意。
凡以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留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称催吐药。
涌吐药具有涌吐毒物、宿食、痰涎的作用。适用于误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胃脘胀痛;或痰涎壅盛,阻于胸膈或咽喉,呼吸急促;或痰浊上涌,蒙蔽清窍,癫痫发狂等病证。
涌吐药作用强烈,大都具有毒性,故只适用于体壮邪实之证,如体质虚弱或老人、小儿、妇女胎前产后,以及素患失血、头眩、心悸、喘咳等证,均当忌用。此外,使用涌吐药时,宜采用“小量渐增”的用药方法,切忌骤用大量。133.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含义、主治病证是什么? 凡以攻毒疗疮,杀虫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攻毒杀虫止痒药。
主要适用于某些外科皮肤及五官科病证,如疮痈疔毒、疥癣、湿疹、梅毒及虫蛇咬伤、癌肿。134.临床如何区别使用硫黄与雄黄? 硫黄与雄黄外用均能解毒杀虫,用治疥癣、恶疮、湿疹。硫黄杀虫止痒力强,多用于疥癣、湿疹及皮肤瘙痒;并能补火助阳,内服可治阳痿、虚喘、虚寒便秘等证。雄黄则解毒疗疮力强,主治痈疽恶疮及虫蛇咬伤;内服又能驱虫,祛痰,截疟,亦治虫积腹痛、癫痫、哮喘、疟疾。
135.列举具有攻毒、拔毒、解毒、托毒功效的药物(各例举2~3个)。具有攻毒功效的药物有雄黄、硫黄、蟾酥等; 具有拔毒功效的药物有轻粉、砒石、铅丹等; 具有解毒功效的药物有金银花、牛黄、黄连等; 具有托毒功效的药物有黄芪、鹿茸等。
136.能回阳、助阳、潜阳、升阳、通阳的药物分别宜用治何证?各举两味代表药。①回阳:用治亡阳证,如附子、干姜。②助阳:用治阳虚证,如鹿茸、淫羊藿。③潜阳:用治肝阳上亢证,如天麻、石决明。④升阳:用治气虚下陷证,如黄芪、升麻。
⑤通阳:用治胸痹或痰饮、水肿证,如薤白、桂枝。
137.具有活血、补血、凉血、止血作用的药物分别宜用何证?各举两味代表药。①活血药:用于血瘀证,如川芎、丹参。②补血药:用于血虚证,如熟地、当归。③凉血药:用于血热证,如生地、玄参。④止血药:用于出血证,如三
七、白芨。
138.临床用中药汤剂时,须包煎、后下、烊化、先煎、另煎、冲服的药物有哪些特点?常用药物主要有哪些? 须包煎的药物:主要是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车前子、海金沙、蚕沙、旋覆花、葶苈子、海蛤壳粉、五灵脂、灶心土、蒲黄、煅牡蛎、赤石脂、滑石粉等;
须后下的药物:主要是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如大部分的解表药和芳香化湿药,还有鱼腥草、青蒿、肉桂、丁香、木香、沉香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是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大黄、番泻叶、钩藤等亦属后下之列。
须烊化的药物:主要是某些胶类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鸡血藤膏、饴糖、蜂蜜、鳖甲胶等。
须久煎的药物:主要是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生石膏、自然铜、磁石、牡蛎、龙骨、龙齿、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龟板、鳖甲等。此外,附子、川乌、草乌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也应久煎。
须另煎的药物:主要是某些贵重药材。如鹿茸、羚羊角、人参、西洋参等。
须冲服的药物:①主要是某些贵重药物,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研成细末制成散剂冲服,如麝香、牛黄、羚羊角、西洋参等;②某些药物为提高疗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三
七、白芨、血余炭、棕榈炭等;③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须兑服的药物: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姜汁、藕汁等须兑服。
二、自测试题 【A型题】
1.寒凉药不具备下列何作用
A.清热泻火 B.凉血解毒 C.滋阴除热 D.补火助阳 E.泻热通便 2.两药配合后,药物疗效降低的配伍关系称
A.相须 B.相使 C.相恶 D.相畏 E.相反 3.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A.品种 B.产地 C.加工
D.采制 E.疗效 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神农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7.下列何组药不是属于十八反的内容
A.甘草反甘遂 B.乌头反白薇 C.海藻反甘遂 D.细辛反藜芦 E.藜芦反丹参6.下列何药组不属于十九畏的内容
A.巴豆畏牵牛子 B.丁香畏郁金 C.黄芩畏生姜 D.肉桂畏赤脂 E.水银畏砒霜 7.中药炮制中”炒炭”属于
A.水制 B.水火共制 C.修制 D.火制 E其它方法 8.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是 A.《本草纲目》 B.《中药大辞典》 C.《证类本草》 D.《新修本草》 E.《神农本草经》 9.解表药的主要归经是
A.肾、肺 B.肺、脾 C.肺、心 D.膀胱、三焦 E.肺、膀胱 10.白芷用于何种头痛最佳
A.少阳头痛 B.厥阴头痛 C.阳明头痛 D.太阳头痛 E.少阴头痛 11.既能平肝阳又能清肝热的药物是
A.石决明 B.牡蛎 C.夏枯草 D.龙胆草 E.刺蒺藜 12.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是 A.川芎 B.延胡索 C.郁金 D.乳香 E.丹参 13.开窍力强,寒闭.热闭均用的药物是
A.麝香 B.冰片 C.苏合香 D.牛黄 E.郁金 14.治疗膏淋、白浊的首选药是
A.车前子 B.滑石 C.泽泻 D.扁蓄 E.萆薢 15.具有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功效的药
A.薄荷 B.牛蒡子 c.蝉蜕 D.升麻 E.葛根 16.麻黄治疗风寒表实无汗,常与其相须为用的药物是
A.荆芥 B.防风 C.桂枝 D.细辛 E.香薷 17.青皮的功效是
A.理气止痛,和胃化痰 B.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C.理气活血,散结消痞 D.行气散寒止痛 E.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18.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的药物是
A.天花粉 B.石膏 C.知母 D.栀子 E.黄柏 19.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A.品种 B.产地 C.加工
D.采制 E.疗效 20.善治血热之尿血的药物是
A. 地榆 B.侧柏叶 C.小蓟 D.大蓟 E.槐花 21.下列药物中,不具备润肠能便作用的药物是
A.大麻仁 B.杏仁 C.桃仁 D.砂仁 E.柏子仁 22.以下药物中,善治石淋的药物是
A.木通 B.车前子 C.冬葵子 D.金钱草 E.海金砂 23.以下药物中,活血又能补血的是
A.桃仁 B.川芎 C.红花
D.益母草 E.鸡血藤 24.治疗油腻肉食积滞,常选用
A.神曲 B.麦芽 C.山楂 D.莱菔子 E.鸡内金 25.以下除哪项外,均是攻下药的适应证
A.饮食积滞 B.虚寒泻痢 C.火热炽盛 D.大便秘结 E.大肠燥热 26.过量久服可能引起浮肿的药物是
A.山药 B.人参 C.甘草 D.大枣 E.扁豆 27.下列何药既能祛风湿又退虚热.清湿热 A.秦艽 B.地骨皮 C.青蒿 D.胡黄连 E.防己 28.既能泻肺平喘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桑白皮 B枇杷叶 C.百部D.苏子 E.杏仁 29.以下中被称为“疮家圣药”的药物是
A.栀子 B.芦根 C.天花粉 D.连翘 E.知母 30.湿浊中阻,脘腹胀满甚者宜选
A.藿香 B.丁香 C.黄连 D.厚朴 E.生姜 31.大蓟小蓟均有的共同功效是
A.收敛止血 B.解毒消痈 c.化瘀止血 D.清肝泻火 E.解毒敛疮 32.以下补气药中又能补气养阴又能生津清火的药物是
A.黄芪 B.白术 C.党参 D.山药 E.西洋参 33.巴豆的适应症是
A.热结便秘 B.寒结便秘 C.肠燥便秘 D.血虚便秘 E.阳虚便秘 34.称之为”夏月之麻黄”的药物是指
A.香薷 B.紫苏 C.白芷 D.桂枝 E.生姜 35.治疗脾阳虚,脾不统血之便血常选药物是
A.生姜 B.艾叶 C.炮姜 D.干姜 E.附子 36.能破气除痞,又可化痰消积的药物是
A.陈皮 B.木香 C.青皮 D.枳实 E.香附 37.下列药物善清心胃之火的是
A.金银花 B.连翘 C.蒲公英 D.栀子 E.黄连 38.外感表证兼有食滞者,何药尤宜用之
A.神曲 B.鸡内金 C.麦芽
D.山楂 E.鸡矢藤 39.功能凉血止血,尤宜于下焦之便血,痔血的药物为
A.侧柏叶 B.地榆 C.白茅根 D.苎麻根 E.大蓟 40.具有活血止痛功效,又能化瘀止血,常与蒲黄相须为用的药物是 A.乳香 B.没药 C.川芎 D.五灵脂 E.姜黄 41.既能养心安神,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A.夜交藤 B.柏子仁 c.合欢皮 D.酸枣仁 E.杏仁 42.具有发散行气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的药味特征是
A.甘味 B.苦味 C.酸味 D.辛味 E.咸味 43.升麻与葛根都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 B.疏肝解郁 C.解表生津 D.解表透疹 E.清利头目 44.中药炮制中“炙”属于
A.火制 B.水制 C.修制 D.水火共制 E.其它制法 45.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
A.钩藤 B.牡蛎 C.滑石 D.木通 E.川乌 46.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生津润燥的药物为
A.寒水石 B.淡竹叶 C.鸭跖草 D.知母 E.栀子 47.因为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A.石膏 B.知母 C.天花粉 D.淡竹叶 E.栀子 48.补气药中能大补元气、补虚救脱的药物是
A.人参 B.党参 C.黄芪 D.白术 E.th药 49.干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都可以用的药物是 A.牛黄 B.地龙 C.珍珠 D.天麻 E.钩藤
50.既能收敛止血,又能消肿生肌,常用于肺胃之出血的药物为 A.白芨 B.蒲黄 C.大蓟 D.地榆 E.紫珠 51.金银花、连翘的共同功效是
A.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B.清热解毒利湿 C.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D.清热解毒凉血 E.清热解毒燥湿
52.善散肝气郁结,治疗胁肋胀痛,又善于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是 A.木香 B.香附 C.佛手 D.乌药 E.沉香 53.活血化瘀药在使用时,最常配伍应用的是
A.温里药 B.理气药 C.清热药 D.化湿药 E.补阳药 54.用于下焦虚寒而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妊娠下血首选 A.地榆 B.艾叶 C.蒲黄 D.干姜 E.炮姜 55.紫苏除能解表散寒外,还兼有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祛风解痉 C.通窍止痛 D.行气宽中 E.利水消肿 【B型题】
A.散寒解表,利水消肿 B.散寒解表,温经通络 C.散寒解表,消肿排脓 D.散寒解表,解鱼蟹毒 E.散寒解表,温中止呕 1.麻黄具有功效 2.桂枝具有的功效
A.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B.疏散风热,熄风止痉 C.疏散风热,解毒透疹 D.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E.疏散风热,疏肝解郁 3.柴胡具有的功效 4.牛蒡子具有功效
A.乳痈 B.肠痈 C.肺痈 D.疔毒 E.大头瘟毒 5.蒲公英善于治疗 6.鱼腥草善于治疗 7.红藤善于治疗
A.附子 B.肉桂 C.干姜 D.吴茱萸 E.细辛 8.善温中散寒者是 9.善暖肝散寒者是
A.木通 B.石韦 C.金钱草 D.萆薢 E.茵陈 10.善治热淋者
11.善治砂淋、石淋者 12.湿热黄疸的首选药是
A.蒲黄 B.地榆 C.大蓟 D.三七 E.白茅根 13.宜治尿血、血淋涩痛的药物是 14.宜治下焦血热出血证的药物是
A.川芎、延胡索 B.桃仁、红花 C.益母草、牛膝 D.水蛭、虻虫 E.乳香、没药 15.皆能活血行气的药组是 16.具有破血消癓作用的药组是
A.石菖蒲 B.远志 C.龙骨 D.酸枣仁 E.合欢皮 17.功能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是 18.功能养阴益血,宁心安神的是 【X型题】
1.既能理气又能安胎的药物有
A.紫苏 B.藿香 C.防风 D.砂仁 E.菟丝子 2.金银花可用于治疗
A.肠痈,肺痈 B.外感风热 C.疮痈肿毒 D.热毒泻痢 E.胃寒呕吐 3.下列药物中,有清热利咽作用,可用治咽喉肿痛的是
A.射干 B.黄连 C.山豆根 D.马勃 E.蝉蜕 4.下列补阴药中,具有清心功效的药物有
A.沙参 B.百合 C.枸杞 D.麦冬 E.玉竹 5.下列药物中,有止泻作用,可治泄泻的有
A.茯苓 B.白术 C.补骨脂 D.车前子 E.肉苁蓉 6.丹参具有的功效包括
A.活血调经 B.祛瘀止痛 C.凉血消痈 D.利水消肿 E.除烦安神 7.下列药物中,属于用炙法炮制的药物是
A.蜜制黄芪 B.酒制大黄 C.醋制柴胡 D.土制白术 E.盐制杜仲 8.以下属于炒炭的药物是
A.荆芥炭 B.地榆炭 C.血余炭 D.棕榈炭 E.槐花炭 9.以下药物中具有清肺作用的是
A.百部 B.白果 C. 枇杷叶 D.车前子 E.马兜铃 10.以下药物中属于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A.百部 B.川贝母 C.桔梗 D.前胡 E.紫菀 11.当归可治的病证有
A.月经不调 B. 跌打损伤 C. 阴虚发热 D.肠燥便秘 E.痈疽疮疡 12.益母草与泽兰的共同功效是
A.调经止痛 B. 活血调经 C. 活血疗伤 D.利水消肿 E.清热解毒 13.桂枝的功效包括
A.发汗解肌 B.降逆止呕 C.温通经络
D.温通血脉 E.宣肺平喘 14.下列药物中,可采用醋制降低毒性的是
A.巴豆 B.甘遂 C.芫花 D.京大戟 E.红大戟 15.具有安胎作用的药物有
A.山茱萸 B.白术 C.补骨脂 D.续断 E.杜仲 16.习称“焦三仙”的药物是
A.山楂 B.大黄 C.枳实 D.神曲 E.麦芽 17.决定和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
A.质地 B.性味 C.形态 D.炮制 E.配伍 18.既能利水,又能健脾的药物有
A.茯苓 B.薏苡仁 C.泽泻 D.白术 E.猪苓 19.善治风湿热痹的药物有
A.秦艽 B.五加皮 C.汉防 D.独活 E.桑枝 20.既可平肝潜阳,又可息风止痉的药物有
A.羚羊角 B.龙骨 C.钩藤 D.天麻 E.蜈蚣 【填空题】
1.制何首乌功效长于______,生何首乌功效长于_______。2.川贝母功效长于_______,浙贝母则长于________。3.羌活与独活均能_______、_______。
4.生姜善于________而止呕,黄连善于__________而止呕。5.龟板,鳖甲的功效共同点是_______,鳖甲兼能________。
6.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________,有载药上行作用的药物是_______。7.黄连与黄柏共同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8.百合的功效为________,_______。
9.补益药中能补气升阳的药物是______,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______。10.止血药中,白芨善治_______出血,小蓟善治________出血。11.金银花与连翘的共同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
12.能引火归原的药物是_________,能调和诸药的药物是_________。13.安神药按功效主治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药与_______药两大类。14.用法上,附子入煎剂宜________,人参入煎剂宜________。15.祛风湿药中,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是________、________。16.石膏和知母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17.酸味药有________的作用,可治疗________。
18.化痰药中,既能化痰,又能止呕的药是________,_________。【是非判断题】
1.熟地功能补血止血,益精填髓。()2.苍术功效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明目。()3.独活与羌活均能祛风除湿治痹证,前者治痹证偏于上半身,后者偏治下半身。4.泽泻的功效为利水消肿,渗湿,泻热。()5.丹参的功效是补血调经,解毒消痈,安神。()6.五味子与乌梅均能止咳,止泻,止渴。()7.肉桂具有补火助阳、引血下行的功效。()8.桔梗的功效为润肺化痰,解毒排脓。()9.羚羊角功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10.朱砂能清心安神,活血化瘀,解毒。()11.解表药中兼能疏肝的药物是柴胡,蝉蜕。()12.中药的“七情”都是临床常用的配伍。()13.蒲黄和天花粉均为以植物开花收集花粉入药。()14.大黄,牡丹皮皆有凉血的作用。()15.古今关于药物毒性的认识是一致的。()16.香薷有夏月之麻黄之说,无论阴暑、阳暑均可使用。()17.生地既可用于实热也用于虚热。()18.金银花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功效。()19.人参和黄芪均有补气升阳作用。()20.关于道地药材,最重要的是产地。()21.石决明与草决明均为清肝明目之品。()22.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23.丁香有公丁香与母丁香之分,公丁香以果实入药,母丁香以花蕾入药。()24.生地与玄参均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5.用人参治疗气脱之危重症,剂量为5-10克即可。()
三、自测试题答案 【A型题】
1.D 2.C 3.E 4.E 5.B 6.C 7.D 8.D 9.E 10.C 11.A 12.A 13.A 14.E 15.B 16.C 17.B 18.C 19.E 20.C 21.D 22.D 23.E 24.C 25.B 26.C 27.A 28.A 29.D 30.D 31.B 32.E 33.B 34.A 35.C 36.D 37.E 38.A 39.B 40.D 41.B 42.D 43.D 44.A 45.A 46.D 47.E 48.A 49.D 50.A 51.C 52.B 53.B 54.B 55.D 【B型题】
1.A 2.B 3.E 4.C 5.A 6.C 7.B 8.C 9.D 10.A 11.C 12.E 13.A 14.B 15..A 16.D 17.E 18.D 【X型题】
1.AD 2.ABCD 3.ACDE 4.BDE 5.ABCDE 6.ACE 7.ABCE 8.ABE 9.CDE 10.ABE l 1.ABDE 12.BD 13.ACE 14.BCDE 15.BDE 16.ADE 17.DE 18.ABD 19.AC 20.ACD 【填空题】
1.周肾乌须,补益精血;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2.润肺化痰止咳;清肺化痰止咳 3.祛风胜湿;止痛 4.温胃;清胃 5.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6.牛膝;桔梗
7.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8.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9.黄芪;阿胶 10.肺胃;小便 11.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2.肉桂;甘草 13.重镇安神;养心安神 14.先煎;温火另煎 15.五加皮;桑寄生 16.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17.收敛固涩;滑脱诸证 18.半夏;竹茹 【是非判断题】
I.× 2.√ 3.× 4.√ 5.× 6.√ 7.× 8.× 9.× l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三篇:2014临床医师三基考试试题
临床医师三基考试试题(卷)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心肌的血液来自()
A.胸主动脉的分支 B.主动脉弓的分支 C.左右冠状动脉 D.胸廓内动脉 E.心包膈动脉
2、迷走神经为()
A.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全身平滑肌运动 B.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全身腺体分泌活动 C.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喉咙肌运动 D.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心肌 E.内脏感觉纤维管理全身粘膜感觉
3、最重要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C.胆液 D.胰液 E.肠液
4、心室肌的前负荷是指()A.右心房压力 B.射血期心室内压 C.心室舒张末期压 D.大动脉血压 E.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
5、下述钾的生理功能中,哪项是错的()
A.参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 B.高钾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C.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 D.高钾抑制心肌收缩 E.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
6、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A.胃液 B.胆液 C.胰液 D.小肠液 E.唾液
7、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严
重的症状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
8、免疫系统包括()
A.胸腺、骨髓 B.T细胞、B细胞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D.免疫器官、免疫分子
E.免疫组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9、化验结果: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该病人为()
A.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潜伏期 B.急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急性甲型肝炎 E.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反应
10、杀灭细菌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紫外线照射 E.90%乙醇消毒
1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属于()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免疫耐受
12、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作用是()
A.中和白喉外毒素 B.中和破伤风外毒素 C.中和所有的外毒素 D.中和病毒 E.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
13、被狂犬咬伤的伤口最好采用()
A.弱酸冲洗 B.20%肥皂水冲洗 C.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D.食醋冲洗 E.90%乙醇冲洗
14、机体发热时常出现()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15、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大量微血栓形成 B.凝血功能失常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E.溶血性贫血
16、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应是()
A.肝脏疾病并发脑部疾病 B.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C.肝功能衰竭所致的昏迷 D.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E.严重肝病所致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17、短期内大量丢失小肠液常首先出现()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低钠血症 E.高钾血
18、肾性水肿首先出现的问题是()
A.上肢 B.下肢 C.腹腔 D.眼睑 E.下垂部位
18、阿托品禁用于()
A.青光眼 B.感染性休克 C.有机磷中毒 D.肠痉挛 E.虹膜睫状体炎
19、用氯丙嗪治疗精神病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体位性低血压 B.过敏反应 C.内分泌障碍 D.消化系统症状 E.锥体外系反应
20、强心苷降低心房纤颤病人的心室率的机制是()
A.降低心室肌自律性 B.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C.降低心房肌的自律性 D.降低房室结中的隐匿性传导 E.增加房室结中的隐匿性传导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腓总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主要症状是足不能背屈、外翻。()
2、人体只有心肌才有自动节律性。()
3、胆囊炎病人吃油腻蛋白食物可诱发胆绞痛。()
4、毒血症是指病原菌以及它产生的毒素均进入血液。()
5、人体肠道菌群中99.9%是厌氧菌,大肠杆菌等仅占0.1%。()
6、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7、DIC病人出现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因大量出血后,血液稀释所致。()
8、肺水肿时,气体弥散距离增大,导致气体弥散障碍。()
9、血红蛋白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
10、婴儿睡觉后应待其醒后再哺乳()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40分)
1、男性尿道的2个弯曲为 和。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为、和。
2、父亲为AB型,母亲为O型,其子女血型可能为。
3、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是。
4、灭菌是指杀灭 的方法。
5、病毒传播的方式有 和 两种。
6、免疫的基本功能是、、。
7、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 mL称为少尿,24小时尿量超
过 mL称为多尿。
8、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9.骨折急救的目的是:,四、问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正常人的血量有多少?
2、何为麦氏点?有何临床意义?
第四篇:临床医师三基知识点总结
临床医师三基知识点总结
1、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消失。
2、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 13%。
3、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率约增加 18次/分,儿童可增加更快。
4、缺氧的类型: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
5、胆汁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中和胃酸、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6、正常人血清钾浓度:3.5~5.5mmol/L
7、典型的DIC分三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8、休克的发展过程: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
9、休克早起患者的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
10、休克患者的补液总量是量需而入,遵循 “需多少,补多少” 原则。
动态观察静脉充盈度、尿量、脉搏、血压等指标,作为监控输液量多少的依据。
11、心力衰竭: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综合症。
12、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全身感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心率失常、妊娠与分娩
13、肝性脑病分四期: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
14、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的直接机制:短时间输入过量液体,导致肺血容量急剧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血管内皮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肺泡形成肺水肿
15、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机体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障碍乃至多器官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16、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17、急性肾衰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时间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18、肠热症:病后第2-3周可采血作肥达反应。
19、脑膜炎球菌对干燥、寒冷、热等极为敏感,55°5分钟被即被破坏。在室温下3小时内即可死亡,临床上采取的标本应保温保湿,并立即送检。
20、破伤风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破伤风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
21、白喉杆菌的致病因素是白喉外毒素。
22、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
23、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动物血清、不同个体间的血细胞抗原及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24、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
B细胞执行体液免疫。
25、阿司匹林的基本作用: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影响血栓形成 作用机制: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关。
26、强心甙主要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和某些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7、变异性心绞痛首选 硝苯地平。
28、肝素过量用 鱼精蛋白 解救;
双香豆素过量用 维生素K 解救。
29、糖皮质激素短效类: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中效类: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去炎松;
长效类: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外用类:氟氢可的松、氟轻松、倍氯松 30、氨基甙类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31、进行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 肝,其次是 肾,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血糖水平的恒定。
32、正常血糖:3.9-6.0mmol/L。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3、成人每天的蛋白质需要量为:80g。
34、清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子。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
35、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是 铁,成人男人及绝经后妇女每月需铁约 1mg。
36、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 50g/L 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37、CVP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血压;正常值:6-12cmH2O。
偏低:输液量不足。
偏高: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38、胸膜腔负压的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和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回流。
4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肺不张、防止肺水肿
41、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心室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及心率
42、BMR: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6度。
43、晶体渗透压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44、血液的生理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
4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的上下丘脑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出现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46、肾病综合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脂尿
47、急性白血病共同的临床特点:发热、乏力、出血倾向、进行性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
48、肿瘤的扩散方式:直接蔓延和转移。
转移途径: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种植性转移
49、炎症蔓延的途径: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道蔓延。
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50、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
51、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混合血栓
52、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53、坏死的分类:凝固性~、液化性~、纤维素样性~
54、肉芽组织的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症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55、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A:全身因素:年龄、营养;
B:局部因素: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56、动脉性充血分为: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57、形成淤血的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受阻、心力衰竭
58、引起漏出性出血的原因: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
59、内囊三偏征:对侧偏麻、对侧偏瘫、同向性偏盲 60、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
分为:内囊前脚、内囊膝、内囊后脚 61、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距状裂浅层皮质
听觉中枢:颞横回
62、伤寒病肠道病的病理变化发展经历四期: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 63、HIV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输血或血制品传播,注射针头或医疗器械等传播,围生期传播,器官种植或职业性感染等传播
64、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65、男性尿道长16-20cm,全长分三部: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尿道海绵体部 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尿道结石易嵌顿于此。
三处扩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66、成人膀胱位于小骨盆前部,耻骨联合后方、正常容量男性约400ml,女性约500ml 67、食管三个狭窄:a食管的起始处,平第六颈椎下缘,距中切牙约15cm b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平面或4-5胸椎之间高度,距中切牙约25cm c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平面,距中切牙约40cm 68、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69、正常成人的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软骨、韧带和关节连接而成。
颈曲、腰区凸向前,胸曲、骶区凸后
70、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组织组成
71、胆结石组成成分分类:胆固醇结石,黑色素结石,棕色素结石 72、临床上黄疸黄染的部位:巩膜、皮肤、指甲床下和上颚
73、护士的任务是需要帮助人群解决以下四个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减轻痛苦、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74、护理学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
75、护理概念的演变分三个阶段:以疾病护理为中心、以患者护理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76、长期卧床患者,静脉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高,加之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发生昏厥。77、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最主要、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78、在直肠肛门部的上段,由 肛瓣 的边缘和 肛柱 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79、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促红细胞生成素 和 雄激素。
80、酸中毒时,H+使脑组织中 谷氨酸脱氢酶 活性增强,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α—氨基丁酸 生成增多。
81、窦性心动过速宜选用的药物是 普奈洛尔,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是 强心苷。
82、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 死亡程序 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 坏死 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83、细菌素是某些细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 抗菌 作用 蛋白质。84、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 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 身心状态 及 社会适应 能力。”
第五篇:中医临床“三基”习题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临床“三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
【A型题】
1.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
B.阴中之阴
C.阳中之阴
D.阳中之阳
E.阴中之太阳
2.“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阴虚阳亢
B.阳虚阴胜
C.阳气暴脱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
3.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肾
C.肺
D.三焦
E.脾
4.按五行生克规律脾的“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
A.扶土抑木
B.益火补土
C.泻南补北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
6.“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A.阳偏盛
B.阴偏盛
C.阳偏衰
D.阴偏衰
E.阴阳两虚
7.“胃之关”是指
A.脾
B.肛门
C.幽门
D.肾
E.贲门
8.“太仓”是指
A.脾
B.大肠
C.六腑
D.小肠
E.胃
9.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
A.心
B.脾胃
C.膀胱
D.胃
E.小肠
10.脾统血作用的实现,实际上是取决于
A.脾阳温煦
B.气的固摄
C.饮食质量
D.脉道约束
E.血量充盈
11.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
A.津液
B.精髓
C.血液
D.宗气
E.元气
1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
A.心为阳脏
B.心主血脉
C.心主神志
D.心脉相连
E.心志为喜
13.思为脾之志,但还与何脏相关
A.心
B.肝
C.肺
D.肾
E.心包
14.肝主疏泄,最主要的关系是
A.气机调畅
B.血液运行
C.津液代谢
D.情志活动
E.消化机能
1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
A.先天之精气
B.后天之谷气
C.宗气
D.元气
E.卫气
16.中焦的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A.如衡
B.如雾
C.如沤
D.如露
E.如渎
17.女子胞的生理主要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肾、心、肝、脾
B.心、肺、肝、肾
C.脾、胃、心、肝
D.肺、脾、肾、胃
E.肺、脾、心、胃
18.泄泻初期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方法的根据是
A.小肠主分清别浊
B.大肠主传导糟粕
C.膀胱主存泄小便
D.小肠主受盛化物
E.胃气主通降下行
19.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
A.肺与-肾
B.肾与肝
C.肝与肺
D.肺与脾
E.脾与心
20.“罢极之本”是指
A.肾
B.肝
C.心
D.脾
E.筋
21.人体“气之根”是
A.肾
B.肺
C.肝
D.脾
E.胃
22.哪种气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A.营气
B.卫气
C.胃气
D.宗气
E.元气
23.哪些脏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
A.胃肝心
B.肾心肺
C.肺肝脾
D.脾肾肺
E.心脾肺
24.下列哪项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A.脾胃
B.肝胆
C.脾肾
D.肝肺
E.肾肺
25.宗气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A.脾肺肾
B.脾肝心
C.脾胃肺
D.脾胃肾
E.脾肾肝
26.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
A.卫气
B.营气
C.宗气
D.真气
E.中气
27.宗气汇聚于
A.腹中
B.心中
C.胸中
D.气街
E.丹田
28.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
A.气不摄血
B.津不化气
C.气不化津
D.气随津脱
E.气不摄津
29.与津液排泄障碍最相关的脏是
A.脾肾
B.肺膀胱
C.脾肺
D.肾膀胱
E.肺肾
30.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两种力量应是
A.推动力与防御力
B.防御力与温煦力
C.推动力与温煦力
D.温煦力与固摄力
E.固摄力与推动力
31.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
A.孙络
B.支络
C.浮络
D.细络
E.别络
32.主司关节运动,联系四肢百骸的是
A.十二正经
B.十二皮部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奇经八脉
33.足少阳胆经接交的经脉为
A.接肺经交大肠经
B.接三焦经交肝经
C.接胃经交脾经
D.接肝经交肺经
E.接肝经交三焦经
34.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
A.冲脉
B.任脉
C.阳跷脉
D.阴维脉
E.胃经
35.足厥阴肝经起于
A.大趾外侧爪甲端
B.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C.大趾赤白肉际
D.第二趾甲后
E.足小趾端下
36.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
A.足阳明经
B.足厥阴经
C.足太阴经
D.足少阴经
E.足少阳经
37.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的经脉有
A.督任带
B.督冲带
C.督任冲
D.督任跷
E.督任维
38.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的是
A.奇经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孙络
39.“内燥”病变,多见于
A.肺肾三焦
B.肺脾肾
C.肺胃大肠
D.肝胃大肠
E.肺胃三焦
40.指出哪一项是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A.易致痈疡
B.耗气伤津
C.生风
D.动血
E.易于挟湿
41.燥邪最易伤
A.心
B.小肠
C.肌腠
D.肺
E.胃
42.为外感病先导的邪气是
A.疫疠
B.风邪
C.火邪
D.湿邪
E·寒邪
43.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这是由于
A.湿为阴邪,阻滞气机
B.湿性重浊,留滞机体
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
D.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4.内寒主要与哪几脏有关
A.心肺肾
B.心脾肾
C.心肝肺
D.心肾肝
E.心三焦肾
45.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是
A.寒邪
B.湿邪
C.瘀血
D.火邪
E.疫疠
46.温燥之邪多见于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
C.夏末初秋
D.秋末冬初
E.夏季
47.下列何气能全兼五气
A.寒
B.暑
C.湿
D.火
E.风
48.易损阳气,易袭阴位的邪气是
A.湿邪
B.寒邪
C.风邪
D.凉燥
E.暑邪
49.六淫中可直中少阴为病者是
A.燥邪
B.暑邪
C.湿邪
D.火邪
E.寒邪
50.凉燥发病多见于
A.冬秋之季
B.夏末秋初
C.春夏之交
D.秋中夏末
E.深秋近冬
51.水饮停于肠间,属于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水湿
52.七情之中,易伤肺的是
A.怒
B.忧
C.思
D.喜
E.恐
53.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心肝脾
B.肺脾肝
C.肺脾肾
D.心肾脾
E.肝脾肺
54.“大实有赢状”的病理机制为
A.邪气亢盛,正气不足
B.实邪结滞,气血不达
C.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D.正气强盛,邪气有余
E.邪实正虚,虚实错杂
55.外感热病,高热、咳喘,烦渴,少气懒言,其病理变化属于
A.虚中央实
B.实中夹虚
C.由实转虚
D.因虚致实
E.实的病变
56.阳盛格阴系指下列何种病理
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
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
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
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阴于外
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
57.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
A.阳盛格阴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寒
D.阳虚生外寒
E.热极生寒
58.“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
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
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
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
59.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
A.阴阳偏衰
B.阴阳亡失
C.阴阳两虚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
60.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
A.正虚邪恋
B.邪正相持
C.正虚邪盛
D.正盛邪衰
E.邪正相争
61.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由实转虚
D.因虚致实
E.真虚假实
62.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63.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
A.阳不生阴
B.阳损及阴
C.阳不摄阴
D.由阳转阴
E.重阳必阴
64.“阳胜则阴病”是指
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
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
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
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
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
6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
A.气不摄津
B.气不化津
C.津停气阻
D.气随津脱
E.津不化气
66.肺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
A.肺气虚损
B.肺阴不足
C.气阴不足
D.痰浊阻肺
E.宣降失常
67.阴阳互损最易发生于
A.肾
B.肝
C.肺
D.胃
E.心
68.与“寒从中生”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69.逆证候性质而治的治法称为
A.正治法
B.反治法
C.从治法
D.反佐法
E.攻邪法
70.塞因塞用治法适用于
A.虚实夹杂
B.真实假虚
C.表实里虚
D.真虚假实
E.表虚里实
71.先攻后补适用于正虚邪实病变中的哪种情况
A.正尚耐攻
B.正不耐攻
C.邪不甚重
D.邪气过盛
E.正气强盛
72.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
A.因人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B.因地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C.因时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D.寒热夹杂,慎用寒热药物
E.虚寒不用寒药,虚热不用热药
73.阴盛格阳病变,治当
A.阳病治阴
B.热因热用
C.寒者热之
D.阴病治阳
E.寒因寒用
74.阳盛格阴病变,治当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寒因寒用
75.“阳中求阴”之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交感
76.因人制宜的原则应考虑病人的以下情况,但应除外
A.年龄
B.居处
C.生活习惯
D.性别
E.体质
【X型题】
1.按五行生克规律,针对肺肝脾三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制定的相关治法有
A.佐金平木
B.滋水涵木
C.培土生金
D.益火补土
E.抑木扶土
2.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属于土的有
A.六腑之胃
B.五方之牛
C.五志之思
D.六腑之胆
E.五味之酸
3.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哪些方面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促进消化
D.贮藏血液
E.防止出血
4.与呼吸运动有关的A.肾
B.大肠
C.汗孔
D.小肠
E.肺
5.肾主藏精的功能关系到
A.生长发育
B.血液运行
c.女子月经
D.筋脉濡养
E.髓海充盈
6.与肾密切相关的有
A.脑
B.髓
C.胆
D.齿
E.骨
7.下列脏腑组织中,与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E.冲脉
8.有防止出血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与气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心
B.肝
C.小肠
D.脾
E.肺
10.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宣发
B.温煦
C.固摄
D.防御
E.推动
11.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肺
D.脾
E.三焦
12.血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A.命门
B.肺
C.脾
D.胃
E.肾
1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
A.推动作用
B.营养作用
C.温煦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4.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脉
15.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
A.足阳明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任脉
E.足厥阴经
16.十二经脉中,会大椎、入缺盆的经脉是
A.手阳明经
B.手少阳经
C.足阳明经
D.手太阳经
E.足少阳经
17.经脉中上达巅顶的有
A.心经
B.肝经
C.胆经
D.膀胱经
E.督脉
18.湿邪的致病特点包括
A.易伤人体下部
B.病多缠绵难愈
C.易于阻滞气机
D.病多反复发作
E.易损脾阳
19.易耗伤人体津液的有
A.燥邪
B.过怒
C.火邪
D.暑邪
E.热邪
2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A.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B.为阳邪,其性炎上
C.善行数变,病位不定
D.性干涩,易伤肺卫
E.易合邪为病,外感病之首
2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
A.为阴邪、易伤阳气
B.性凝滞致气血不通
C.多见疼痛症状
D.常致多种热病
E.性收引致筋脉拘急
2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其性炎上
B.性升散,易伤阳气
C.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D.发病急,病险急
E.火毒相结,易致肿疡
23.与痰饮形成相关的是
A.肾失气化
B.肺失宣降
C.脾失健运
D.胃失和降
E.三焦失于通畅
24.“过劳”主要包括
A.房劳过度
B.久卧少动
C.饮食过饱
D.劳神太过
E.劳力过度
25.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区性
D.相兼性
E.转化性
26.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
27.疠气又称
A.疫气
B.戾气
C.异气
D.毒气
E.乖戾之气
28.气逆病变最常见于
A.心
B.脾
C.肺
D.肝
E.胃
29.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主要的病理变化有
A.水停气阻
B.气虚津亏
C.气随液脱
D.津亏血瘀
E.津枯血燥
30.下列哪些治法属于反治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以通治通
D.以补开塞
E.反佐
31.因人制宜应考虑哪些因素
A.体质
B.年龄
C.性别
D.工作环境
E.生活习惯
【填空题】
1.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_____,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
是_____。
2.根据阴阳属性及可分性,五脏之中,脾为_____,肝为_____.
3.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______,又可反侮______。
4.滋水涵木法又称______法、______法。
5.脾的生理特性包括_____和______。
6.五脏化五液,其中心之液为_____,脾之液为____。
7.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心主______,脾主______。
8.人身有“四海”,其中______为髓海,______为气海。
9.“血海”既指:______,又指_______。
10.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11.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12.肝肾之间的关系称______同源,又称______同源。
13.能行气血,司呼吸的气是______,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_____。
14.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靠气的______作用,其无故流失是因为气的______作用减弱。
1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______气,又称______气。
16.津液的排泄途径,除呼吸、大便外,还有______、_______。
17.“气机失调”中气降太过上升不及者,称______,气的内外出入受阻,称______。
18.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_____,与肢体寒温和活动关系密切的气是______。
19.“血为气之母”具体表现在______和______等方面。
20.津对气的关系,体现在_______、_______。
21.气对津的作用,除气能行津外,还能_______、_______。
22.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始于________,终于______经。
23.手太阴肺经起于______,于_____交手阳明大肠经。
24.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______,称为“五脏六腑之海”的是_______。
25.足阳明胃经接_______经,交_______经。
26.足少阴肾经起小趾下,于______交_______经。
27.分布于下肢的经脉中,交大椎、入缺盆的是_______、______。
28.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______经,挟舌根两旁的经脉是______经。
29.与督脉会于颠顶的正经是______经和______经。
80.______经入上齿,_______经入下齿。
31.六淫中具有趋下特性的是_______,最易伤及人体下部的是_______。
32.寒邪易致疼痛,系因________、________所致。
33.燥邪最易伤的脏是_______,最易损伤的物质是______。
34.暑邪致病,最易损伤的物质是_______和_______。
35.六淫中易致气机阻滞的是_______邪,易致筋脉挛急的是______邪。
36.湿性粘滞,易伤______阳,而且病程_______。
37.情志伤脏,其中喜伤______,惊伤_______。
38.六淫之中称。百病之长”的是______,可全兼五气的是_______。
39.饮泛于肌肤称______,停于胸胁称_______。
40.气逆最常见于_______二脏和______。
41.气陷多由_______病变发展而来,尤其是与_______关系最为密切。
42.阳偏衰病变以______二脏为多见,尤其是_______。
43.阴偏衰病变以________二脏为多见,尤其是_______。
44.正治又称______,是逆着疾病的______而治的一种治法。
45.反治又称______法,是顺从疾病的_______而治的一种治法。
46.“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属于_______,“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属于_______。
47.“以热治热”又称_______,用于治疗_______病变。
【是非判断题】
1.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的变化。
()
2.肾病影响到肝脏,即是“母病及子”。
()
3.“泻南补北法”即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而确立的治疗方法。
()
4.相生即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
5.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
()
6.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需要依赖肝的疏泄才能实现。
()
7.肺、脾、肾三脏均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而肾的气化则贯穿于整个水液代谢的始终。
()
8.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可以归藏于肾。
()
9.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
()
10.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
()
11.气的固摄作用就是固护体内的阴液。
()
12.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物质来源而生成的气只有卫气和营气。
()
13.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水谷精气。
()
1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
()
15.具有主持全身津液代谢作用的是肾。
()
16.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过程需通过心肺作用才能完成。
()
17.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胸腹走足。
()
18.经络系统具有协调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
19.通常所说的“十四经”,是指十二正经和奇经中的冲脉、带脉而言。
()
20.足厥阴肝经起于肝,布胁肋,止于目系。
()
21.经络有传导信息的作用,但不能传递病邪。
()
22.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
()
23.湿邪致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是由于湿性重浊的缘故。
()
24.“凉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时。
()
25.六淫邪气致病与季节变化有关。
()
26.燥邪最易伤津耗气。
()
27.最易伤及人体下部的邪气是寒邪。
()
28.六淫致病与工作环境无关。
()
29.风邪袭表导致汗孔开张而汗出,是因风性善行之故。
()
30.寒、湿邪气只伤阳气,不能化火。
()
31.火邪伤人,不导致瘀血形成。
()
32.七情致病不一定直接伤及脏腑。
()
33.饮食失宜,可致聚湿生痰。
()
34.瘀血与血瘀都是病理产物。
()
35.瘀血日久不去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
()
36.血热可致迫血妄行使血行加速,亦可使瘀血形成。
()
37.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导致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
()
38.虚实病理的形成,取决于感邪的轻重。
()
39.虚中夹实属于虚实错杂病理。
()
40.“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
()
41.一般而言,亡阳迅速导致亡阴,主要是因阳不生阴所致。
()
42.气虚亦可导致气逆病变。
()
43.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
()
44.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
()
45.肺气不利和肺气虚损均可致痰饮内生。
()
46.五脏之中,肝阳最易亢逆。
()
47.气逆最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
()
49.气随血脱可以形成气血两虚。
()
50.内燥病变常见于胃。
()
51.内湿较盛者,一般不易再感外湿。
()
52.血虚者亦可化生内风。
()
53.吐下之后,津液亏损,亦能形成血瘀病证。
()
54.反治法不属于治病求本法则的范畴。
()
55.“热因热用”属于正治法之一。
()
56.标本均不太急的情况下,应当采用缓则治本的方法。
()
57.《内经》所谓“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就是指治病用药要因时制宜。()
【名词解释题】
1.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
3.培土生金
4.阴病治阳
5.阳病治阴
6.泻南补北
7.胃主通降 8.封藏之本
9.先天之本
10.治节
11.喜燥恶湿
12.娇脏
13.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14.水谷之海(太仓).
15.七冲门
16.燥湿相济
17.气海
18.气化
19.气机
20.宗气
21.阴脉之海
22.阳脉之海
23.十二经别
24.一源三歧
25.辨证求因
26.百病之长
27.六气
28.伤寒
29.中寒
30.瘀血
31.阳盛则热
32.阴盛则寒
33.阳虚则寒
34.阴虚则热
35.气机失调
36.阴盛格阳
37.阳盛格阴
38.逆治
39.从治
40.阴中求阳
41.急则治标
参考答案:
【A型题】
1.B
2.A
3.B
4.C
5.B
6.C
7.D
8.E
9.B
10.B
11.C
12.C
13.A
14.A
15.D
16.C
17.A
18.A
19.C
20.B
21.A
22.E
23.D
24.A
25.C
26.A
27.C
29.E
30.E
31.A
32.D
33.B
34.B
35.B
36.D
37.C
38.C
39.C
40.B
41.D
42.B
43.C
44.B
45.A
46.C
47.E
48.A
49.E
50.E
51.A
52.B
53.C
54.B
55.B
56.E
57.A
58.B
59.C
60.A
61.A
62.A
63.C
64.B
65.D
66.E
67.A
68.E
69.A
70.D
71.A
72.C
73.B
74.E
75.B
76.B
【X型题】
1.ACE
2.ABC
3.BDE
4.ABCE
5.ACE
6.ABDE
7.ACDE
8.AC
9.DE
10.BCDE
11.BCDE
12.BCDE
13.ACDE
14.ACE
15.ABCDE
16.ABCDE
17.BDE
18.ABCDE
19.ACDE
20.ACE
21.ABCE
22.ACE
23.ABCE
24.ADE
25.ABCDE
26.ABCDE
27.ABCDE
28.CDE
29.ABCDE
30.ABCD
31.ABCE
【填空题参考答案】
1.前半夜;下午
2.阴中至阴;阴中之阳
3.肺金;肾水
4.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5.主升;喜燥恶湿
6.汗;涎
7.脉;肌肉
8.脑;胸中
9.肝;冲脉
10.精血互生;藏泄互用
11.先后天关系;水液代谢
12.肝肾;精血(乙癸)
13.宗气;营气
14.推动;固摄
15.元;原
16.排汗;排尿
17.气陷;气闭
18.营气;宗气
19.血能化气;血能载气
20.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21.生津;摄津
22.手太阴肺;足厥阴肝
23.中焦;食指桡侧端
24.冲脉;冲脉
25.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经
26.胸中;手厥阴心包经
27.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8.足太阴脾;足少阴肾
29.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
30.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31.湿邪;湿邪
32.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3.肺;津液
34.气;津液
35.湿;寒
36.脾;缠绵
37.心:心
38.风邪;风
39.溢饮:悬饮
40.肝肺;胃
41.气虚;脾气亏虚
42.脾肾;肾
43.肝肾;肾
44.逆治;证候性质
45.从治;假象
46.反治;因时制宜
47.热因热用;阴盛格阳
【是非题判断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从而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谓之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又称滋肾养肝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3.培土生金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
4.即补阳是指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即阴病),治疗上当温补阳气(即治阳),以制阴寒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所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
5.即补阴是指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而阳相对亢奋的虚热证(即阳病),治当滋阴壮水(即治阴),以抑制阳热之亢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说。
6.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之一。所谓“泻南补北”是指泻心火滋肾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泻心补肾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心肾不交证。
7.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再下行于小肠,小肠分清别浊后,其浊者下移于大肠,而大肠主津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种由胃而小肠而大肠乃至排泄于体外的功能活动,称为胃主通降。胃的通降作用还表现在与脾主升清的相互协调,升降相因,从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8.肾内藏真阴真阳,肾阴(肾精)充则化源足,肾阳(命火)旺则生命力强。故肾之真阴宜藏而不宜泄;肾之真阳,宜潜而不宜露。肾的封藏作用主要体现在藏精、纳气、司二阴开合及固胎等方面。
9.由于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与生俱来,为人体生命的源泉。加之,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而产生的“精气”这种物质。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其盛衰,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生殖繁衍能力有关,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10.肺的功能之一。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使之有节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三是通过呼吸机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四是通过宣降协调运动,促进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11.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脾虚失运则易于生湿,湿盛则又易困脾而阻碍运化,因湿得燥则能化,所以说脾喜燥。而湿邪过盛又最易伤及脾阳,使脾失健运,故说脾恶湿。
12.指肺。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受外邪侵犯。而且肺为清虚之脏,喜洁净不容异物,“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说肺为娇脏。
13.脏腑与五行相配,乙属肝木、癸属肾水。生理上,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互化,这种相互滋养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14.指胃。因胃是接受、容纳并腐熟饮食水谷的主要脏器,故称“太仓”、“五谷之腑”。
15.“七冲门”见于《难经[Ⅱ马十四难》,是指整个消化系统中七处要冲、关隘。即“飞门”为口唇,“户门”为齿,“吸门”为会厌,“贲门”为胃上口,“幽门”为胃下口,“阑门”为大小肠连接处,“魄门”为肛门。
16.脾胃关系之一。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两者结合,则脾得胃燥而不湿,胃得脾湿而不燥,从而保证脾胃正常纳运。
17.气海有上、下气海之分,膻中为上气海,为宗气汇聚之所,其下丹田为下气海,为男女精气汇聚之处。
18.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面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以及尿液、汗、泪、涕、唾等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变。气化的形式分两种:一是同化,即促使饮食物转化成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等人体所需的物质;二是异化,即将机体利用后的浊物以及组织中的废物,变成糟粕而传送到有关器官组织中,分别排出体外。如果气化作用失常,则可饮食物的消化呼收和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同时亦影响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发生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19.气机指气的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全赖气的升降的出入运动。所以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20.宗气是由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形成的气,宗气积于胸中,有助肺呼吸和助心行血的作用。
21.指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任脉与手足三阴经相联系(两阴接胸腹),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血的作用。
22.指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督脉下手足三阳经均相联系(六阳经会大椎)起着调节一身之阳经气血的作用。
23.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它除了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外,还能联系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的器官与形体组织。
24.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谓之“一源”,“三歧”指三脉分道而行,即任脉行于前,经腹胸而上;督脉行于后,经腰背而上;冲脉则分为三支。
25.是中医认识病因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症、证以推求病因。
26.指风。风邪四季皆有,可全兼五气,易与它邪合而为病,且常为外感病的先导。
27.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称“六元”,一般而言对人体无害。
28.指外寒伤及肌表,卫阳郁闭,肌腠闭塞,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为特征,亦称太阳伤寒。
29.指寒邪直接入里及内脏阳气者。若直伤于肺,则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等症;若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见脘腹疼痛,吐泻清稀等症。
30.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胚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31.指邪热亢盛,简称“阳盛”。阳盛的病理特点,主要为阳热亢盛,但阴液尚未虚衰,表现以壮热,口渴,心烦躁动,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为特征的“实热”病变。
32.指阴寒过盛,简称“阴盛”。其病理特点主要是阴寒过盛,阳气未衰,水湿增多,表现以恶寒,蜷缩,四肢厥冷,大便稀泻,小便清长为特征的“实寒”病变。
33.指阳气亏虚,脏腑失于温煦,代谢活动减弱,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称简“阳虚”。阳虚的病理特点是: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病变。以脾、肾两脏为多见。
34.简称“阴虚”。阴虚的病理特点是: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病变。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
35.指导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36.阴阳格拒的病理变化之一是指阴寒过盛,将阳气格拒于外而出现的内真寒外假热的病变。如阴寒内盛发展到严重阶段,在表现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等症状的同时,又见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37.阴阳格拒的病变之一是指阳邪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闭郁于内,不能透达于外而出现热极似寒病变。如阳热极盛时,在表现有心胸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的同时,又见阳极似阴的四肢厥冷。
38.又称“正治”即逆其证候的性质而治,也就是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法来治疗的一种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等等。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39.又称“反治”即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药物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证,如热因热用,寒用寒用等等。但究其实质,仍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
40.是指治疗阳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在助阳药物中,适当佐以滋阴之药,便称为“阴中求阳”,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41.急则治标是指当标病甚急,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即标病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当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如大出血的病人先止其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