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中医临床精品课程(全集)范文
三、中医临床精品课程:
1.《中医经络和针灸学》教学片汇编(共137集)http:// 2.中医教授讲《经络学》
http://video.zyy123.com/mzy/jingluo/ 3.新概念《针灸基础知识》教学片 http://video.zyy123.com/mzy/xzj/ 4.《针灸疗法》教学视频 http://video.zyy123.com/mzy/zjll/ 5.《中医内科学》教学视频
http://?page=1&mode=pic&ascending=1 http://video.zyy123.com/lilun/ 6.薛博瑜《中医内科学》教学片(现63集有缺)http:// 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课程
http://v.ku6.com/show/pfXdO4_W8C_hvAlB.html 8.陈金柱《中医妇科学》教学视频
http:// 9.《中医儿科学》教学视频
http://
第二篇:中医临床“三基”习题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临床“三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
【A型题】
1.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
B.阴中之阴
C.阳中之阴
D.阳中之阳
E.阴中之太阳
2.“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阴虚阳亢
B.阳虚阴胜
C.阳气暴脱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
3.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肾
C.肺
D.三焦
E.脾
4.按五行生克规律脾的“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
A.扶土抑木
B.益火补土
C.泻南补北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
6.“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A.阳偏盛
B.阴偏盛
C.阳偏衰
D.阴偏衰
E.阴阳两虚
7.“胃之关”是指
A.脾
B.肛门
C.幽门
D.肾
E.贲门
8.“太仓”是指
A.脾
B.大肠
C.六腑
D.小肠
E.胃
9.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
A.心
B.脾胃
C.膀胱
D.胃
E.小肠
10.脾统血作用的实现,实际上是取决于
A.脾阳温煦
B.气的固摄
C.饮食质量
D.脉道约束
E.血量充盈
11.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
A.津液
B.精髓
C.血液
D.宗气
E.元气
1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
A.心为阳脏
B.心主血脉
C.心主神志
D.心脉相连
E.心志为喜
13.思为脾之志,但还与何脏相关
A.心
B.肝
C.肺
D.肾
E.心包
14.肝主疏泄,最主要的关系是
A.气机调畅
B.血液运行
C.津液代谢
D.情志活动
E.消化机能
1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
A.先天之精气
B.后天之谷气
C.宗气
D.元气
E.卫气
16.中焦的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A.如衡
B.如雾
C.如沤
D.如露
E.如渎
17.女子胞的生理主要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肾、心、肝、脾
B.心、肺、肝、肾
C.脾、胃、心、肝
D.肺、脾、肾、胃
E.肺、脾、心、胃
18.泄泻初期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方法的根据是
A.小肠主分清别浊
B.大肠主传导糟粕
C.膀胱主存泄小便
D.小肠主受盛化物
E.胃气主通降下行
19.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
A.肺与-肾
B.肾与肝
C.肝与肺
D.肺与脾
E.脾与心
20.“罢极之本”是指
A.肾
B.肝
C.心
D.脾
E.筋
21.人体“气之根”是
A.肾
B.肺
C.肝
D.脾
E.胃
22.哪种气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A.营气
B.卫气
C.胃气
D.宗气
E.元气
23.哪些脏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
A.胃肝心
B.肾心肺
C.肺肝脾
D.脾肾肺
E.心脾肺
24.下列哪项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A.脾胃
B.肝胆
C.脾肾
D.肝肺
E.肾肺
25.宗气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A.脾肺肾
B.脾肝心
C.脾胃肺
D.脾胃肾
E.脾肾肝
26.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
A.卫气
B.营气
C.宗气
D.真气
E.中气
27.宗气汇聚于
A.腹中
B.心中
C.胸中
D.气街
E.丹田
28.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
A.气不摄血
B.津不化气
C.气不化津
D.气随津脱
E.气不摄津
29.与津液排泄障碍最相关的脏是
A.脾肾
B.肺膀胱
C.脾肺
D.肾膀胱
E.肺肾
30.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两种力量应是
A.推动力与防御力
B.防御力与温煦力
C.推动力与温煦力
D.温煦力与固摄力
E.固摄力与推动力
31.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
A.孙络
B.支络
C.浮络
D.细络
E.别络
32.主司关节运动,联系四肢百骸的是
A.十二正经
B.十二皮部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奇经八脉
33.足少阳胆经接交的经脉为
A.接肺经交大肠经
B.接三焦经交肝经
C.接胃经交脾经
D.接肝经交肺经
E.接肝经交三焦经
34.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
A.冲脉
B.任脉
C.阳跷脉
D.阴维脉
E.胃经
35.足厥阴肝经起于
A.大趾外侧爪甲端
B.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C.大趾赤白肉际
D.第二趾甲后
E.足小趾端下
36.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
A.足阳明经
B.足厥阴经
C.足太阴经
D.足少阴经
E.足少阳经
37.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的经脉有
A.督任带
B.督冲带
C.督任冲
D.督任跷
E.督任维
38.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的是
A.奇经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孙络
39.“内燥”病变,多见于
A.肺肾三焦
B.肺脾肾
C.肺胃大肠
D.肝胃大肠
E.肺胃三焦
40.指出哪一项是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A.易致痈疡
B.耗气伤津
C.生风
D.动血
E.易于挟湿
41.燥邪最易伤
A.心
B.小肠
C.肌腠
D.肺
E.胃
42.为外感病先导的邪气是
A.疫疠
B.风邪
C.火邪
D.湿邪
E·寒邪
43.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这是由于
A.湿为阴邪,阻滞气机
B.湿性重浊,留滞机体
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
D.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4.内寒主要与哪几脏有关
A.心肺肾
B.心脾肾
C.心肝肺
D.心肾肝
E.心三焦肾
45.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是
A.寒邪
B.湿邪
C.瘀血
D.火邪
E.疫疠
46.温燥之邪多见于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
C.夏末初秋
D.秋末冬初
E.夏季
47.下列何气能全兼五气
A.寒
B.暑
C.湿
D.火
E.风
48.易损阳气,易袭阴位的邪气是
A.湿邪
B.寒邪
C.风邪
D.凉燥
E.暑邪
49.六淫中可直中少阴为病者是
A.燥邪
B.暑邪
C.湿邪
D.火邪
E.寒邪
50.凉燥发病多见于
A.冬秋之季
B.夏末秋初
C.春夏之交
D.秋中夏末
E.深秋近冬
51.水饮停于肠间,属于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水湿
52.七情之中,易伤肺的是
A.怒
B.忧
C.思
D.喜
E.恐
53.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心肝脾
B.肺脾肝
C.肺脾肾
D.心肾脾
E.肝脾肺
54.“大实有赢状”的病理机制为
A.邪气亢盛,正气不足
B.实邪结滞,气血不达
C.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D.正气强盛,邪气有余
E.邪实正虚,虚实错杂
55.外感热病,高热、咳喘,烦渴,少气懒言,其病理变化属于
A.虚中央实
B.实中夹虚
C.由实转虚
D.因虚致实
E.实的病变
56.阳盛格阴系指下列何种病理
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
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
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
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阴于外
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
57.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
A.阳盛格阴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寒
D.阳虚生外寒
E.热极生寒
58.“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
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
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
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
59.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
A.阴阳偏衰
B.阴阳亡失
C.阴阳两虚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
60.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
A.正虚邪恋
B.邪正相持
C.正虚邪盛
D.正盛邪衰
E.邪正相争
61.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由实转虚
D.因虚致实
E.真虚假实
62.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63.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
A.阳不生阴
B.阳损及阴
C.阳不摄阴
D.由阳转阴
E.重阳必阴
64.“阳胜则阴病”是指
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
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
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
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
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
6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
A.气不摄津
B.气不化津
C.津停气阻
D.气随津脱
E.津不化气
66.肺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
A.肺气虚损
B.肺阴不足
C.气阴不足
D.痰浊阻肺
E.宣降失常
67.阴阳互损最易发生于
A.肾
B.肝
C.肺
D.胃
E.心
68.与“寒从中生”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69.逆证候性质而治的治法称为
A.正治法
B.反治法
C.从治法
D.反佐法
E.攻邪法
70.塞因塞用治法适用于
A.虚实夹杂
B.真实假虚
C.表实里虚
D.真虚假实
E.表虚里实
71.先攻后补适用于正虚邪实病变中的哪种情况
A.正尚耐攻
B.正不耐攻
C.邪不甚重
D.邪气过盛
E.正气强盛
72.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
A.因人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B.因地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C.因时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D.寒热夹杂,慎用寒热药物
E.虚寒不用寒药,虚热不用热药
73.阴盛格阳病变,治当
A.阳病治阴
B.热因热用
C.寒者热之
D.阴病治阳
E.寒因寒用
74.阳盛格阴病变,治当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寒因寒用
75.“阳中求阴”之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交感
76.因人制宜的原则应考虑病人的以下情况,但应除外
A.年龄
B.居处
C.生活习惯
D.性别
E.体质
【X型题】
1.按五行生克规律,针对肺肝脾三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制定的相关治法有
A.佐金平木
B.滋水涵木
C.培土生金
D.益火补土
E.抑木扶土
2.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属于土的有
A.六腑之胃
B.五方之牛
C.五志之思
D.六腑之胆
E.五味之酸
3.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哪些方面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促进消化
D.贮藏血液
E.防止出血
4.与呼吸运动有关的A.肾
B.大肠
C.汗孔
D.小肠
E.肺
5.肾主藏精的功能关系到
A.生长发育
B.血液运行
c.女子月经
D.筋脉濡养
E.髓海充盈
6.与肾密切相关的有
A.脑
B.髓
C.胆
D.齿
E.骨
7.下列脏腑组织中,与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E.冲脉
8.有防止出血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与气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心
B.肝
C.小肠
D.脾
E.肺
10.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宣发
B.温煦
C.固摄
D.防御
E.推动
11.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肺
D.脾
E.三焦
12.血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A.命门
B.肺
C.脾
D.胃
E.肾
1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
A.推动作用
B.营养作用
C.温煦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4.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脉
15.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
A.足阳明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任脉
E.足厥阴经
16.十二经脉中,会大椎、入缺盆的经脉是
A.手阳明经
B.手少阳经
C.足阳明经
D.手太阳经
E.足少阳经
17.经脉中上达巅顶的有
A.心经
B.肝经
C.胆经
D.膀胱经
E.督脉
18.湿邪的致病特点包括
A.易伤人体下部
B.病多缠绵难愈
C.易于阻滞气机
D.病多反复发作
E.易损脾阳
19.易耗伤人体津液的有
A.燥邪
B.过怒
C.火邪
D.暑邪
E.热邪
2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A.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B.为阳邪,其性炎上
C.善行数变,病位不定
D.性干涩,易伤肺卫
E.易合邪为病,外感病之首
2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
A.为阴邪、易伤阳气
B.性凝滞致气血不通
C.多见疼痛症状
D.常致多种热病
E.性收引致筋脉拘急
2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其性炎上
B.性升散,易伤阳气
C.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D.发病急,病险急
E.火毒相结,易致肿疡
23.与痰饮形成相关的是
A.肾失气化
B.肺失宣降
C.脾失健运
D.胃失和降
E.三焦失于通畅
24.“过劳”主要包括
A.房劳过度
B.久卧少动
C.饮食过饱
D.劳神太过
E.劳力过度
25.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区性
D.相兼性
E.转化性
26.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
27.疠气又称
A.疫气
B.戾气
C.异气
D.毒气
E.乖戾之气
28.气逆病变最常见于
A.心
B.脾
C.肺
D.肝
E.胃
29.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主要的病理变化有
A.水停气阻
B.气虚津亏
C.气随液脱
D.津亏血瘀
E.津枯血燥
30.下列哪些治法属于反治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以通治通
D.以补开塞
E.反佐
31.因人制宜应考虑哪些因素
A.体质
B.年龄
C.性别
D.工作环境
E.生活习惯
【填空题】
1.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_____,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
是_____。
2.根据阴阳属性及可分性,五脏之中,脾为_____,肝为_____.
3.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______,又可反侮______。
4.滋水涵木法又称______法、______法。
5.脾的生理特性包括_____和______。
6.五脏化五液,其中心之液为_____,脾之液为____。
7.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心主______,脾主______。
8.人身有“四海”,其中______为髓海,______为气海。
9.“血海”既指:______,又指_______。
10.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11.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12.肝肾之间的关系称______同源,又称______同源。
13.能行气血,司呼吸的气是______,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_____。
14.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靠气的______作用,其无故流失是因为气的______作用减弱。
1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______气,又称______气。
16.津液的排泄途径,除呼吸、大便外,还有______、_______。
17.“气机失调”中气降太过上升不及者,称______,气的内外出入受阻,称______。
18.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_____,与肢体寒温和活动关系密切的气是______。
19.“血为气之母”具体表现在______和______等方面。
20.津对气的关系,体现在_______、_______。
21.气对津的作用,除气能行津外,还能_______、_______。
22.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始于________,终于______经。
23.手太阴肺经起于______,于_____交手阳明大肠经。
24.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______,称为“五脏六腑之海”的是_______。
25.足阳明胃经接_______经,交_______经。
26.足少阴肾经起小趾下,于______交_______经。
27.分布于下肢的经脉中,交大椎、入缺盆的是_______、______。
28.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______经,挟舌根两旁的经脉是______经。
29.与督脉会于颠顶的正经是______经和______经。
80.______经入上齿,_______经入下齿。
31.六淫中具有趋下特性的是_______,最易伤及人体下部的是_______。
32.寒邪易致疼痛,系因________、________所致。
33.燥邪最易伤的脏是_______,最易损伤的物质是______。
34.暑邪致病,最易损伤的物质是_______和_______。
35.六淫中易致气机阻滞的是_______邪,易致筋脉挛急的是______邪。
36.湿性粘滞,易伤______阳,而且病程_______。
37.情志伤脏,其中喜伤______,惊伤_______。
38.六淫之中称。百病之长”的是______,可全兼五气的是_______。
39.饮泛于肌肤称______,停于胸胁称_______。
40.气逆最常见于_______二脏和______。
41.气陷多由_______病变发展而来,尤其是与_______关系最为密切。
42.阳偏衰病变以______二脏为多见,尤其是_______。
43.阴偏衰病变以________二脏为多见,尤其是_______。
44.正治又称______,是逆着疾病的______而治的一种治法。
45.反治又称______法,是顺从疾病的_______而治的一种治法。
46.“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属于_______,“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属于_______。
47.“以热治热”又称_______,用于治疗_______病变。
【是非判断题】
1.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的变化。
()
2.肾病影响到肝脏,即是“母病及子”。
()
3.“泻南补北法”即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而确立的治疗方法。
()
4.相生即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
5.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
()
6.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需要依赖肝的疏泄才能实现。
()
7.肺、脾、肾三脏均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而肾的气化则贯穿于整个水液代谢的始终。
()
8.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可以归藏于肾。
()
9.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
()
10.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
()
11.气的固摄作用就是固护体内的阴液。
()
12.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物质来源而生成的气只有卫气和营气。
()
13.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水谷精气。
()
1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
()
15.具有主持全身津液代谢作用的是肾。
()
16.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过程需通过心肺作用才能完成。
()
17.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胸腹走足。
()
18.经络系统具有协调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
19.通常所说的“十四经”,是指十二正经和奇经中的冲脉、带脉而言。
()
20.足厥阴肝经起于肝,布胁肋,止于目系。
()
21.经络有传导信息的作用,但不能传递病邪。
()
22.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
()
23.湿邪致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是由于湿性重浊的缘故。
()
24.“凉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时。
()
25.六淫邪气致病与季节变化有关。
()
26.燥邪最易伤津耗气。
()
27.最易伤及人体下部的邪气是寒邪。
()
28.六淫致病与工作环境无关。
()
29.风邪袭表导致汗孔开张而汗出,是因风性善行之故。
()
30.寒、湿邪气只伤阳气,不能化火。
()
31.火邪伤人,不导致瘀血形成。
()
32.七情致病不一定直接伤及脏腑。
()
33.饮食失宜,可致聚湿生痰。
()
34.瘀血与血瘀都是病理产物。
()
35.瘀血日久不去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
()
36.血热可致迫血妄行使血行加速,亦可使瘀血形成。
()
37.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导致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
()
38.虚实病理的形成,取决于感邪的轻重。
()
39.虚中夹实属于虚实错杂病理。
()
40.“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
()
41.一般而言,亡阳迅速导致亡阴,主要是因阳不生阴所致。
()
42.气虚亦可导致气逆病变。
()
43.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
()
44.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
()
45.肺气不利和肺气虚损均可致痰饮内生。
()
46.五脏之中,肝阳最易亢逆。
()
47.气逆最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
()
49.气随血脱可以形成气血两虚。
()
50.内燥病变常见于胃。
()
51.内湿较盛者,一般不易再感外湿。
()
52.血虚者亦可化生内风。
()
53.吐下之后,津液亏损,亦能形成血瘀病证。
()
54.反治法不属于治病求本法则的范畴。
()
55.“热因热用”属于正治法之一。
()
56.标本均不太急的情况下,应当采用缓则治本的方法。
()
57.《内经》所谓“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就是指治病用药要因时制宜。()
【名词解释题】
1.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
3.培土生金
4.阴病治阳
5.阳病治阴
6.泻南补北
7.胃主通降 8.封藏之本
9.先天之本
10.治节
11.喜燥恶湿
12.娇脏
13.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14.水谷之海(太仓).
15.七冲门
16.燥湿相济
17.气海
18.气化
19.气机
20.宗气
21.阴脉之海
22.阳脉之海
23.十二经别
24.一源三歧
25.辨证求因
26.百病之长
27.六气
28.伤寒
29.中寒
30.瘀血
31.阳盛则热
32.阴盛则寒
33.阳虚则寒
34.阴虚则热
35.气机失调
36.阴盛格阳
37.阳盛格阴
38.逆治
39.从治
40.阴中求阳
41.急则治标
参考答案:
【A型题】
1.B
2.A
3.B
4.C
5.B
6.C
7.D
8.E
9.B
10.B
11.C
12.C
13.A
14.A
15.D
16.C
17.A
18.A
19.C
20.B
21.A
22.E
23.D
24.A
25.C
26.A
27.C
29.E
30.E
31.A
32.D
33.B
34.B
35.B
36.D
37.C
38.C
39.C
40.B
41.D
42.B
43.C
44.B
45.A
46.C
47.E
48.A
49.E
50.E
51.A
52.B
53.C
54.B
55.B
56.E
57.A
58.B
59.C
60.A
61.A
62.A
63.C
64.B
65.D
66.E
67.A
68.E
69.A
70.D
71.A
72.C
73.B
74.E
75.B
76.B
【X型题】
1.ACE
2.ABC
3.BDE
4.ABCE
5.ACE
6.ABDE
7.ACDE
8.AC
9.DE
10.BCDE
11.BCDE
12.BCDE
13.ACDE
14.ACE
15.ABCDE
16.ABCDE
17.BDE
18.ABCDE
19.ACDE
20.ACE
21.ABCE
22.ACE
23.ABCE
24.ADE
25.ABCDE
26.ABCDE
27.ABCDE
28.CDE
29.ABCDE
30.ABCD
31.ABCE
【填空题参考答案】
1.前半夜;下午
2.阴中至阴;阴中之阳
3.肺金;肾水
4.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5.主升;喜燥恶湿
6.汗;涎
7.脉;肌肉
8.脑;胸中
9.肝;冲脉
10.精血互生;藏泄互用
11.先后天关系;水液代谢
12.肝肾;精血(乙癸)
13.宗气;营气
14.推动;固摄
15.元;原
16.排汗;排尿
17.气陷;气闭
18.营气;宗气
19.血能化气;血能载气
20.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21.生津;摄津
22.手太阴肺;足厥阴肝
23.中焦;食指桡侧端
24.冲脉;冲脉
25.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经
26.胸中;手厥阴心包经
27.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8.足太阴脾;足少阴肾
29.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
30.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31.湿邪;湿邪
32.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3.肺;津液
34.气;津液
35.湿;寒
36.脾;缠绵
37.心:心
38.风邪;风
39.溢饮:悬饮
40.肝肺;胃
41.气虚;脾气亏虚
42.脾肾;肾
43.肝肾;肾
44.逆治;证候性质
45.从治;假象
46.反治;因时制宜
47.热因热用;阴盛格阳
【是非题判断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从而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谓之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又称滋肾养肝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3.培土生金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
4.即补阳是指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即阴病),治疗上当温补阳气(即治阳),以制阴寒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所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
5.即补阴是指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而阳相对亢奋的虚热证(即阳病),治当滋阴壮水(即治阴),以抑制阳热之亢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说。
6.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之一。所谓“泻南补北”是指泻心火滋肾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泻心补肾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心肾不交证。
7.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再下行于小肠,小肠分清别浊后,其浊者下移于大肠,而大肠主津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种由胃而小肠而大肠乃至排泄于体外的功能活动,称为胃主通降。胃的通降作用还表现在与脾主升清的相互协调,升降相因,从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8.肾内藏真阴真阳,肾阴(肾精)充则化源足,肾阳(命火)旺则生命力强。故肾之真阴宜藏而不宜泄;肾之真阳,宜潜而不宜露。肾的封藏作用主要体现在藏精、纳气、司二阴开合及固胎等方面。
9.由于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与生俱来,为人体生命的源泉。加之,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而产生的“精气”这种物质。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其盛衰,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生殖繁衍能力有关,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10.肺的功能之一。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使之有节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三是通过呼吸机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四是通过宣降协调运动,促进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11.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脾虚失运则易于生湿,湿盛则又易困脾而阻碍运化,因湿得燥则能化,所以说脾喜燥。而湿邪过盛又最易伤及脾阳,使脾失健运,故说脾恶湿。
12.指肺。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受外邪侵犯。而且肺为清虚之脏,喜洁净不容异物,“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说肺为娇脏。
13.脏腑与五行相配,乙属肝木、癸属肾水。生理上,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互化,这种相互滋养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14.指胃。因胃是接受、容纳并腐熟饮食水谷的主要脏器,故称“太仓”、“五谷之腑”。
15.“七冲门”见于《难经[Ⅱ马十四难》,是指整个消化系统中七处要冲、关隘。即“飞门”为口唇,“户门”为齿,“吸门”为会厌,“贲门”为胃上口,“幽门”为胃下口,“阑门”为大小肠连接处,“魄门”为肛门。
16.脾胃关系之一。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两者结合,则脾得胃燥而不湿,胃得脾湿而不燥,从而保证脾胃正常纳运。
17.气海有上、下气海之分,膻中为上气海,为宗气汇聚之所,其下丹田为下气海,为男女精气汇聚之处。
18.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面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以及尿液、汗、泪、涕、唾等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变。气化的形式分两种:一是同化,即促使饮食物转化成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等人体所需的物质;二是异化,即将机体利用后的浊物以及组织中的废物,变成糟粕而传送到有关器官组织中,分别排出体外。如果气化作用失常,则可饮食物的消化呼收和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同时亦影响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发生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19.气机指气的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全赖气的升降的出入运动。所以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20.宗气是由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形成的气,宗气积于胸中,有助肺呼吸和助心行血的作用。
21.指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任脉与手足三阴经相联系(两阴接胸腹),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血的作用。
22.指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督脉下手足三阳经均相联系(六阳经会大椎)起着调节一身之阳经气血的作用。
23.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它除了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外,还能联系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的器官与形体组织。
24.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谓之“一源”,“三歧”指三脉分道而行,即任脉行于前,经腹胸而上;督脉行于后,经腰背而上;冲脉则分为三支。
25.是中医认识病因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症、证以推求病因。
26.指风。风邪四季皆有,可全兼五气,易与它邪合而为病,且常为外感病的先导。
27.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称“六元”,一般而言对人体无害。
28.指外寒伤及肌表,卫阳郁闭,肌腠闭塞,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为特征,亦称太阳伤寒。
29.指寒邪直接入里及内脏阳气者。若直伤于肺,则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等症;若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见脘腹疼痛,吐泻清稀等症。
30.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胚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31.指邪热亢盛,简称“阳盛”。阳盛的病理特点,主要为阳热亢盛,但阴液尚未虚衰,表现以壮热,口渴,心烦躁动,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为特征的“实热”病变。
32.指阴寒过盛,简称“阴盛”。其病理特点主要是阴寒过盛,阳气未衰,水湿增多,表现以恶寒,蜷缩,四肢厥冷,大便稀泻,小便清长为特征的“实寒”病变。
33.指阳气亏虚,脏腑失于温煦,代谢活动减弱,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称简“阳虚”。阳虚的病理特点是: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病变。以脾、肾两脏为多见。
34.简称“阴虚”。阴虚的病理特点是: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病变。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
35.指导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36.阴阳格拒的病理变化之一是指阴寒过盛,将阳气格拒于外而出现的内真寒外假热的病变。如阴寒内盛发展到严重阶段,在表现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等症状的同时,又见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37.阴阳格拒的病变之一是指阳邪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闭郁于内,不能透达于外而出现热极似寒病变。如阳热极盛时,在表现有心胸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的同时,又见阳极似阴的四肢厥冷。
38.又称“正治”即逆其证候的性质而治,也就是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法来治疗的一种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等等。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39.又称“反治”即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药物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证,如热因热用,寒用寒用等等。但究其实质,仍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
40.是指治疗阳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在助阳药物中,适当佐以滋阴之药,便称为“阴中求阳”,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41.急则治标是指当标病甚急,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即标病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当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如大出血的病人先止其出血等。
第三篇:中医临床病案学习心得
《金匮》甘麦大枣汤治疗神经官能症案
云南中医院 研究生院(650032
红梅
.摘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关键词:脏躁 抑郁症 焦虑症 失眠 郁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躁指情志不畅,五志化火,脏阴既伤所致的以情志失常为主的疾患,临床多见于女性,属于现代医学“癔病”范畴,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多无器质性病变。甘麦大枣汤有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养之证。
我在跟从秦教授上门诊一年多里,发现秦老师把甘麦大枣汤作为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考试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础方。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病症不同,若病机、病性、证候相同都可考虑一方治多病。在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秦竹教授灵活加减应用并结合心理疏导,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疗效,现分析医案如下:
王某,女,47岁 职业:教职工 住址: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
2011年4月4日前来就诊,诉近两年来咽中如有异物,反复咳嗽,咽痒不适,失眠,多疑易惊,烦躁易怒,时悲时喜,悲忧善哭,喜怒无常,颜面潮红,手心汗出,四肢倦怠乏力,舌质淡,少苔,脉弦细。患者诉时感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出汗震颤,悲伤欲哭,急送云大医院,昆华医院就诊经B超、喉镜及各种医疗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经抗菌输液治疗少缓解,不久又复发。曾诊断为神经官能症,长期服用百忧解,氟西汀治疗失眠及抑郁症 诊断: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癔症)中医诊断:郁证(脏躁、梅核气)证机概要:肝郁血虚脾弱 治则:疏肝健脾,养心安神 处方:甘麦大枣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甘草10g
大枣20g
浮小麦 300g
法夏12g 炒厚朴15g
苏子15g(包煎)
茯苓30g
白术20g
炒枳壳12g
郁金15g
香附12g
合欢皮15g 女贞子20g
旱莲草15g
重楼10g
蒲公英15g 夏枯草20g
生姜15g 上方文火煎30分钟,每次服200ml,日服2次,两日一剂。嘱患者失眠及焦虑发作时做深呼吸,瑜伽冥想,禁看手表。2011年4月11日二诊:手心汗出,烘热、胸闷失眠症状减轻,余证同前,患者丈夫诉目前患者无工作,有一儿子上高中,丈夫在呈贡校区后勤工作,常患者一人在家,她反复怀疑自己有病,烦躁易怒,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在与患者交谈中明显发现患者咳嗽清喉次数减少。
守方续进,加开成药枣仁安神胶囊,当栀逍遥丸。暗示患者方中已开治咳嗽咽喉不适的药,并疏导患者转移注意力,不要太关注疾病,要接纳疾病,与疾病共处,带病享受幸福生活,为人父母及妻子,办演好自己的角色,多关心孩子及丈夫,买菜做饭,栽花洗衣做家务,培养自己的生活兴趣,每天都快乐充实的生活,而不是忧心忡忡。
2011年4月18日三诊:患者诉咳嗽咽不适感减轻,大便稀溏,四肢乏力,偶感心胸闷,余证同前,恐药寒凉,脾阳受损,调方如下: 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减
甘草10g
大枣20g
淮小麦 300g
苏15g(包煎)
茯苓30g
白术20g
炒枳壳12g
郁金15g
香附12g
合欢皮15g
柴胡15g
炒黄芩12g 女贞子20g
旱莲草15g
重楼10g
夏枯草15g
生姜15g
酸枣仁15g
黄芪30g
当归20g
龙眼肉20g 上方文久煎,每次服200ml,日服2次,两日一剂。加服枣仁安神胶囊,嘱患者忌生冷油腻饮食。
2011年4月25日四诊: 咳嗽咽不适,四肢乏力症状减轻,失眠好转,但易惊醒,多梦,大便正常,偶感心胸闷,手心出汗,口干口苦,调方如下:减重楼、苏子、枳壳,夏枯草加生地20g 麦冬20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文久煎,每次服200ml,日服2次,两日一剂。6剂后,睡眠恢复正常,余证亦减轻,患者性格开朗乐观。以甘麦大枣汤为基础继续随证加减继续服以巩固疗效,经10个多月治疗好转。按:《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脏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欢,忧思伤脾,积久伤心,致使心脾两虚;若久病伤阴,致使精血两亏,五脏失于濡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而成脏躁之病,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于肾,病位多在心、肝。肝属木,心属火,在五行相生关系上,肝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会导致心之阴血不足,心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神失养。肝疏泄失常不仅影响到全身气机,而且也会导致其本身藏血失职。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脏躁在病因病机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还有肝不藏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主。
《金匮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体的气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是全身气机之枢纽所在若枢机失利,必然导致各脏腑气机的紊乱。五脏气机紊乱必然导致五志的失常,从而影响到人的情志。患者无工作,长期生活清闲,丈夫孩子经常不在身边易孤独抑郁,渴望别人的关爱,生活前景幸福又担心丈夫出轨,丧失幸福。又处于更年期,在身心上有些变化和不适,复杂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导致了癔症、抑郁症、焦虑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木郁达之,故在治疗上注重调肝解郁,思伤脾,长期焦虑抑郁失眠,脾弱血虚,心气不足,故宜补气健脾,养心安神。有是证用是方,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加减应用。
《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药理研究小麦有抗焦虑抑郁的作用),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心理疏导在 疾病治疗中也起重要作用,患者咳嗽咽痒不适,属癔症,疏导患者转移注意力,接纳疾病,办演好自己的角色,快乐充实的生活对疾病治疗有重要作用,另外心理暗示也起重要作用。
感悟:我们要勤学经典,灵活应用于临床。遵守辨证论治的指导,随证治之。关注疾病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应用心理疏导对患者沟通治疗有益疾病康复。
第四篇:中医临床讲座感想
中医临床讲座的感想
在这酷热的夏天,经各位老师不辞辛劳的为我们开设了各个学科的讲座,甚至是何清湖校长和熊继柏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传授经验、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在不断的强调中医的继承与创新,在感谢各位老师教导的同事,我也对此深有感触。
中医自神学中初起萌芽至今已历经几千余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中医一直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作为当时人们养生以及治愈疾病的的主流医学。然而,十九世纪末,西医学进入中国并且迅速传播,在此背景下各界都出现了废除中医的思想及言论并绵延至今,中医史上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机自此而生。在中医似乎回暖的今天,我们不禁要思考中医这样的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中医和中医人的出路清朝末年,在中国的国门被诸国列强用最为暴力的方式破开。紧随的,无论是割地、奴役、还是屠杀都仅仅是战争的附属品,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些凄凉的场景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绝望;随之而来的,所谓西学东渐才是真正要令人畏惧的。无论何时,一个民族的文化才是民族生存的本源。当一种文化在被另一种文化逐渐吞噬时,民族的生路何在?常言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而中医作为源起于中国文化,扎根于中国文化的科学,其生存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同经历着重重浩劫。废医论的思想在被提出开始直至今天都未能完全消失,甚至未能减弱倒微不足道的程度,这种思想直到此时此刻仍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民众的思维走向,这也使得如何使中医持久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了中医人不得不持续不断的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说到中医危机,我们就会提到废医论的源起:1879 年,清末俞樾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并在撰写的《俞楼杂纂》(共50 卷)的第45 卷中专列《废医论》[2],宣扬废除中医中药的主张,而俞樾的这种思想也成了近代以至现代废除中医思想之起源。而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的,人们常常以当时的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作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然而,我认为,这仅仅是这种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而非本源。中医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科学,其废除思想也应是在悠久历史下厚积薄发的产物。而在历史上,政治对各行各业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中医的寿命绵长和中国的历史上的主要政治思想也是分不开的。中国无论哪朝哪代都在秉持着一种天朝上国的思想,自明朝开始甚至出现了闭关锁国这一直接导致中国衰败的政策。中医在这种近乎闭锁的环境下独自生存生长,而边疆诸如蒙、藏、回等少数民族医学或由中医而萌生,或借鉴于中医,而起本身发光出彩之处的传播既不被当时的交通条件所允许,也不被当时主要把持中医主要方向的士族所重视。这就使中医处在了一种如同生态学中生物是失去参与红皇后演化的机会后产生的进化迟滞的状态。进化迟滞是指由于无性生殖或单性生殖、低突变率、近亲交配、没有隔离、无剧烈竞争等原因,物种在长时期内只发生缓慢进化的现象。人们从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医的在这几千年近乎无危机的伪安全状态中的发展相对于其已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缓慢的。而正因如此,中医才会在安然生存了几千年后的仅在西医学的这一次的冲击下就立即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想要挣脱废医论的承重桎梏中医就必须继续前行以证明自身比之西医等同甚至超越的意义。
自然选择只导致生物当前的适应,进化功能则是潜在的适应或未来的适应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的前方不是悬崖末路,中医的潜力仍然是一个尚未掘尽的宝库,虽道远而不绝,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未来任重而道远。最后,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时,让我对各位老师道一句辛苦了;并且再一次感谢各位组织讲座老师们使我们能够有这样聆听教诲的机会,感谢主讲讲座的老师们为我们指引方向、破解迷津。
第五篇:中医临床个人总结
中医临床个人总结
本人在本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坚持以xx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认真做好各项业务性工作及事务性工作,全面贯彻执行上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任务,全面履行了一名医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一、贯穿一条主线,情为群众所系。本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一丝不苟诊治每一位患者,自任职以来,本人精心诊治上万名患者,总有效率为98%以上,从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
二、坚持两个导向,营造和谐氛围。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本人认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以“xxxx”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本人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医疗、预防、科研及培养指导下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其次坚持良好的环境导向。在本人分管的范围里,结合工作实际,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提高医技为保障,以端正医风为前提,以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为主线,注重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运作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医疗资源,建立起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为医务工作者创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事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得其位、位创其绩。
三、做到三个必须,塑造良好形象。第一必须有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责难,同事之间的误解等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心胸,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凝聚成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其次必须有严格的自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清正廉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许的诺不许,不让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第三必须有高远的境界。一个好的医生必须立足长远,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敢当人梯的觉悟,有新竹高于旧树枝的勇气,有敢于创新的胆略,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操,用明天的眼光做今天的事情,多做基础工作,多干惠民实事。
四、抓住四个关键,提高服务水平。在业务上,本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突出,成为本单位针灸骨干。开展了针灸治疗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采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疼痛(颈肩腰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痛经„„)、神经性耳聋耳鸣、面瘫、腰椎间盘突出、失眠、中风后遗症等。一年来,通过大量病例观察,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撰写了“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面瘫临床观察”、“浅刺夹脊穴加频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观察”等论文,并相继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对处在中医理论前沿的“经络系统的实质”进行探索,并发表论文,其论点被日本一学者在实验研究中证实。本人在临床中,深感患者恐惧针刺疼痛,经反复研究实践,创立了“无痛”针法,使患者乐于接受,深受好评。针对部分无法行走的偏瘫患者,本人无偿上门服务,精心诊治,直至患者可到门诊就诊,曾多次收到患者表扬信。
中医临床个人总结
我自*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经*年了,在医院、科室领导的关心及同事们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使自己较快地熟悉了新的工作环境,在工作态度、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
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服务,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我们医院对于内陆居民来说还是新生事物,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强做大,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就诊的患者满意,并以此来扩大我院的知名度。参加工作以后,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道德水平,摆正主人翁的心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能地为患者服务;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管自己多累,都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和沟通,争取将两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每天学习,每天掌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
2、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进行,避免医疗事故及差错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时刻保持谦虚谨慎,遇到不懂的问题勇 于向上级 医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作为一名新医生,戒骄戒躁,精神饱满,不断学习。
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
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
总结**年,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的各项工作完成地较为圆满,但是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以后的工作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与其它先进同事相比还有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