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侨 法 知 识 问 答 - 保山市人民政府
侨 务 知 识 问 答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适用于哪些人? 答:经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侨务工作的机构根据本人申请审核认定为归侨、侨眷的人员,其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问:什么人是华侨?
答: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即华侨属于中国公民,具有中国国籍。华侨应当已经取得住在国的长期或永久居留权;或者虽未取得所在国的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含5年)以上合法居留资格,并在国外居住的。在外学习期间的出国留学生(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工作期间的公务人员(包括劳务人员)均不算华侨。
问:什么人是归侨?
答: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不论年龄大小和何时回国,都是归侨。来华定居的外籍华人在恢复中国国籍后,也称归侨。
问:哪些人是属于侨眷? 答: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包括:华侨、归侨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同华侨、归侨有长期扶养关系的其他亲属。
问:归侨、侨眷要求确认身份,需如何办理?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归侨、侨眷的身份认定,应由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侨务工作的机构根据本人申请审核认定。
问:申请审核认定归侨、侨眷身份,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1)由本人提出申请,提供有关资料。
2)由本人所在单位、乡镇出具证明。
3)由县级以上侨务部门进行归侨、侨眷身份确认。
问:申请审核认定归侨、侨眷身份,应提供那些材料? 答:1)本人申请材料。
2)证明自己或亲属在国外定居的材料。3)本人所在单位、乡镇证明。4)申请人与关系人的关系证明。5)本人一寸照片两张。
问:与华侨、归侨没有血亲或姻亲关系,但有长期扶养关系的亲属是否属于侨眷?如何办理身份认定?
答:同华侨、归侨有长期扶养关系的其它亲属也属于侨眷,他们在办理身份认定时,除提供正常申报审核材料外,还需要有公证机构的相关证明。证明材料可以由国内相关公证处出具,也可以由华侨在我国驻外国大使馆、领事馆办理公证事务。
问:华侨、归侨去世后,其国内眷属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是否丧失?华侨加入外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后,其国内眷属原认定的侨眷身份是否取消?
答:华侨或归侨去世后,侨眷与其人身关系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其国内眷属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不变。
华侨身份改变成为外籍华人后,其国内眷属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也不改变。
问:依法与华侨、归侨及其子女解除婚姻关系,其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是否改变?与华侨、归侨解除扶养关系的,其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是否改变? 答:依法解除婚姻关系或解除扶养关系,意味着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复存在,由这个前提产生的侨眷关系自然丧失。
问:华侨来我县定居需符合那些条件?
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来我县定居: 1)夫妻一方在境外生活确有困难,国内一方能自行解决回国定居后的工作或住房等问题的。
2)在国外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国内有亲人能解决住房、赡养等生活问题,不增加国家负担的。
3)在国外的老人用外汇已在国内购买住房,又有外汇积蓄或退休金、养老金可转回国内领取,国内有亲属(该亲属的户口不得由农转非或由小城镇迁入大城市)协助料理生活等问题的。
4)在国外受到迫害,失去谋生条件,我国使馆认为其必须回国,并服从分配接受安置的。
5)国内公民出国定居后,生活确有困难,而回国定居又能解决工作、住房等问题的,并且在出国定居后短时间内坚决要求回国定居的。
6)国家其他政策规定可以回国来我县定居的。
问:华侨来我县定居需准备那些申报材料? 答:华侨来我县定居需准备以下申报材料: 1)本人申请书。
2)华侨身份证明材料,如在国外(境外)定居的证明材料等。
3)我国驻外国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意见。4)在拟定居地的住房、亲属等证明材料。5)回国定居的工作安排或生活来源的证明材料。
问:华侨来我县定居,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华侨来我县定居办理程序是:
1)在本人入境前向我国驻外国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或者外交部授权的其它驻外机关提出申请,或者向拟定居地的我县公安局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资料。
2)由以上受理单位将本人申请及资料转交省侨办。3)在省侨办商有关部门批准后,由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核发定居证。
问:什么叫“三侨生”?
答:三侨生是指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问:“三侨生”可享受那些方面照顾?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法办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可以适当加分照顾。
根据省侨办、省教委、省劳动厅联发云侨办发[1994]052号文规定: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简称三侨生)报考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电视大学、函授大学、技工学校、普通高中,其户口在华侨农场的,录取时给予加20分的照顾;户口在城镇的,录取时给予加10分的照顾。
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生产)者荣誉称号或者科技奖的侨眷,其子女报考上款所指各级各类学校,录取时给予加10分的照顾。
问:如何办理 “三侨生”身份认定?
答:“三侨生”的身份由“三侨生”本人常住户口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依法认定。县一级人民政府未设置侨务办公室的,由其上一级市(州)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依法认定。在认定申请人为“三侨生”身份后,为其出具《三侨生身份证明》。
问:申请“三侨生”身份认定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答:1)申请人书面申请及填妥的《认定三侨生身份申请表》; 2)申请人户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申请人与相关华侨、归侨的亲属关系或扶养关系从户口簿中不能确认的,应当提交公证书;
4)属于华侨在国内的子女的,提交该华侨定居国外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及我驻外使领馆认证书;属于归侨子女的,提交该归侨由公安机关核发的华侨回国定居证明(1986年12月26日以前回国定居没有由省级公安机关核发华侨回国定居证明的,应当提交本人档案中有关华侨回国定居的资料复印件,资料复印件由管理本人档案的组织、人事部门确认并加盖公章);属于申请人是归侨学生的,提交该申请人由省级公安机关核发的华侨回国定居证明。
问:国家对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亲待遇问题有何政策? 答:根据国务院侨办等五个部门《关于归侨、侨眷职工因私出境探亲待遇问题的通知》,归侨、侨眷出境探亲可享受如下待遇:
一、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望配偶,四年以上(含四年)一次的,给假半年;不足四年的,按每年给假一个月计算。
未婚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望父母,四年以上(含四年)一次的,给假四个月;三年一次的,给假七十天;一年或两年一次的,按国务院国发(1981)36号文件的规定给假。
已婚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望父母,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四十天,不予累计。
归侨职工回国参加工作十年以上,以往没有出境探亲或因私事出境,也没有在国内(内地)会见从国外和港澳回来的配偶和父母的,第一次出境探亲,可给假半年;以后再次出境探亲,按上述规定办理。
出境探亲假期,是指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另外,按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
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亲一般不得续假,如确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返回原单位,本人应向所在单位申请事假。经批准的事假待遇,按国内职工事假的规定办理。
问: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归侨、侨眷职工的探亲待遇可否参照通知执行?
答: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归侨、侨眷职工的探亲待遇,由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参照《关于归侨、侨眷职工因私出境探亲待遇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制定。
问:归侨、侨眷职工因私出境探亲前的审批问题有何规定? 答:凡符合国家规定探亲条件和出境条件的归侨、侨眷职工,申请出境探亲,如前往国家和地区不拒绝或不限制我国公民入境,各地公安部门应尽快审批。
问:我国对归侨侨眷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因私事出境有关待遇有何规定?
答:根据国务院侨办、人事部等五部门的(92)侨内会字第020号文件《关于归侨侨眷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因私事出境有关待遇的通知》,对归侨、侨眷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因私事出境作出如下规定:
(1)归侨、侨眷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因私事出境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的离休、退休费和退职生活费及各种补贴照发。
(2)归侨、侨眷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因私事出境无时间限制。如出境时间在一年以上的,从第十三个月起,每年应向支付离休、退休费和退职生活费的单位提供由我驻外使领馆或当地公证机关出具的本人生存证明书。由公证机关出具的证明书,须经我驻外使领馆认证,居住在尚未和我国建交的国家的,须经受委托驻该国并已与我国建交的第三国使领馆认证,方为有效。支付单位凭上述证明,继续支付离休、退休费和退职生活费及各种补贴。
(3)归侨、侨眷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因私事出境后,如获得所在国(地区)准许定居的,其待遇按照劳动人事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银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获准出国定居的退休、退职人员待遇问题的通知》(劳人劳[1982]42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4)凡因私事出境的旅费,境外的医药费,均由本人自理。在境外期间死亡的,其在境外的亲属应及时通知其国内原所在单位。所在单位按规定在国内发给丧葬等费用,并从其死亡的下一个月起停发离休、退休费和退职生活费用。
第二篇: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知识问答
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知识问答
1、农村土地承包有哪几种方式?
农村土地承包有两种方式:家庭承包方式(按人头分地,俗称“人口地”)和其他承包方式(本地多为叫庄方式,俗称“叫庄地”)。从严格意义上讲,通过这两种方式取得的土地都是承包地。
家庭承包和其他承包方式在承包期限、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和流转及征用补偿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法律对承包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而采取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期限由承包方和发包方协商确定,若双方对承包期限没有约定的,发包方可以随时收回。
3、土地征收补偿费如何分配?
承包地被依法征收以后,可以产生三种费用: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以及安置补助费。
土地补偿费在性质上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补偿,因此一般统一支付给作为被征地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是针对被征收土地上的建筑物、农作物等所给予的一次性经济补偿费用,该笔费用应发放给承包方,在土地流转给第三人的情况下,除双方另有约定外,青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所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归附着物所有人所有。
安置补助费具有很强的人身性,是为了保障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的失地农户的基本生活而发放,故只有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被征用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才有权获得安置补助费(本地区的标准为每亩每年600元)。而通过叫庄方式发包的土地是人口地发包之后对农村剩余土地的二次分配,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户的生活不会受太大影响,所以并不产生安置补偿费。
第三篇:侨法宣传角文档
全国五五普法侨务系统“侨法宣传角”
侨法宣传角简介: 为了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侨务法律法规和涉侨政策,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依法护侨的法律意识,营造爱侨、护侨、为侨服务的和谐环境, 按照区统战部的部署,2007年7月街道在“社区金桥俱乐部”设立侨法宣传角,利用金桥俱乐部的多功能设备和社会影响促进侨法宣传,同时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扩大侨法宣传的辐射面。
一、抓好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侨法宣传的组织网络,各社区专门设一名侨法宣传员,条件成熟以后向社区楼道延伸。聘请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的有七年丰富经验的毛爱东律师为特聘法律顾问。并承诺对归侨、侨眷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全心全意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根据需要进行现场咨询服务。
二、抓好侨法宣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浙江省华侨权益保障暂行规定》为基本宣传内容,坚持“联谊、服务、引导”三大功能,创建各类载体平台,灵活多样地扎实开展社区侨法宣传工作。
三、抓好侨益维护。围绕侨法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为侨服务是基础,维护侨益是关键。不仅使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有法可依,还要让他们懂法、用法,切实维护好其根本利益,除了提供咨询服务以外,还要根据归侨侨眷的实际需求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服务。“侨法宣传角”的建立,增强了广大归侨、侨眷、留学生眷属的法律意识,使街道、社区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营造了学法护法,维护侨益的良好氛围。
2007年7月27日,“全国侨务系统五五普法侨法宣传角授牌仪式”在街道社区金桥俱乐部举行,国侨办国内司司长程铁生,亲自为侨法宣传角现场授牌并揭牌。
第四篇:《动物防疫法》知识问答100题
1、《动物防疫法》立法目的有哪些?
答:与现行《动物防疫法》相比,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立法目的更加明确。其一是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二是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三是促进养殖业发展。四是保护人体健康。五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理解?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本法适用的地域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包括我国的领陆、领水和领空以及驻外国的使、领馆和航行于公海或停泊于外国港口的我国的船舶和飞机。本法不适用于我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本法对人的适用效力范围是我国领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单位包括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还包括未取得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个人包括我国公民,还包括进入我国国境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本法适用的人的行为即动物防疫及对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活动。动物防疫包括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动物饲养、经营、屠宰、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中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各种活动。本法所调整的动物防疫活动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不适用本法,而适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3、如何理解《动物防疫法》的调整对象?
答:《动物防疫法》的调整对象从动物、动物产品、动物疫病、动物防疫及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五个方面来理解:
(1)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家畜包括猪、牛、羊、马、驴、骡、骆驼、鹿、兔、犬等;家禽包括鸡、鸭、鹅、鸽等;人工饲养、合法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包括各种实验动物、特种经济动物、观赏动物、演艺动物、伴侣动物、水生动物以及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
(2)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3)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是指感染病原体,使动物产生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播性的动物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布氏杆菌病、狂犬病、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蓝耳病等。
寄生虫病是指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动物疫病。如猪囊虫病、旋毛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疥螨等。
(4)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动物疫病的预防主要是指对动物采取免疫接种、驱虫、药浴、疫病监测和对动物饲养场所采取消毒、生物安全控制、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动物疫病的控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二是对已经存在的动物疫病,采取监测、淘汰等措施,逐步净化直至达到消灭该动物疫病。
动物疫病的扑灭是指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的措施,即指发生对人畜危害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动物疫病时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综合的“封锁、隔离、销毁、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强制措施,迅速扑灭疫情。
(5)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是指为了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护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由法定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取法定的检疫程序和方法,根据法定的检疫对象,依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动物检疫规定,采取法定的处理方式,对动物、动物产品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并出具法定的检疫证明的一种强制性行政执法行为。
4、实施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的目的有哪些?
答:一是为了防止染疫的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二是防止动物疫病通过运输、屠宰、加工、贮藏和交易等环节传播蔓延;三是为了确保动物源性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
5、我国的动物防疫工作方针是什么?为什么? 答: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是因为:
第一,动物疫病有其固有的特性,它的发生、传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必要条件,有可预防性。只要做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三者之一,才能控制疫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如果三个方面都做到了就可控制或消灭该疫病,提前预防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由于动物疫病具有传染扩散的特点,有的疫病至今尚无有效的防止方法,有的即使得到治疗,本身仍是带毒的传染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只有通过扑杀、销毁才能彻底消除隐患。因此如果不提前预防,一旦疫病发生、蔓延,控制扑灭起来,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和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会给养殖业生产造成严重打击,对人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目前我国养殖业仍然是以农村家庭式分散饲养为主,防疫基础薄弱,再加上动物疫病种类多,发病范围广,老的疫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疫病又不断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危及人体健康,妨碍我国动物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依法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合我国养殖业的实际。只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工作,提高养殖者自我防疫意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才能保证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6、《动物防疫法》中动物疫病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答:《动物防疫法》是以“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作为动物疫病的分类标准,符合我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的实际情况。本法依据分类标准,将动物疫病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动物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三类动物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7、《动物防疫法》中规定县级以上、乡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职责有哪些?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
(1)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实行政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2)切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二是要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完善村级动物防疫网络。
(3)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三是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4)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8、《动物防疫法》中规定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动物防疫中的具体职权有哪些? 答: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1)主管全国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依法起草、制定《动物防疫法》配套法规;(2)制定国家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监测计划,确定国家适当的动物卫生保护水平;(3)规定公布动物疫病的病种名录,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制定公布动物疫病预防办法和技术规范;
(4)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5)规定动物疫病监测程序和方法,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6)制定种用、乳用、役用、观赏、演艺、参赛等动物和宠物应当符合的健康标准。(7)规定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与动物屠宰、经营、隔离场所,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的动物防疫条件;
(8)规定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规定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以及采集、保存、运输动物病料或者病原微生物以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9)制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标准和评估规范,组织评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并公布合格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名录;
(10)统一管理认定重大动物疫情,负责公布全国动物疫情,依照我国缔结的条约、协定,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11)规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撤消和疫区封锁的解除标准和程序;(12)制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注册办法、颁发执业兽医、官方兽医资格证书;(13)制定乡村兽医诊疗人员和诊疗服务活动的管理办法和动物诊疗许可证的发放办法;(14)制定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的行业标准、检疫对象、颁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技术规程以及检疫管理办法;(15)规定动物防疫证、章、标志;
(16)制定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和免疫标识的格式和管理办法。
9、我国实行的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是什么?
答: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动物卫生监督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动物及饲养自用动物的防疫工作。
10、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其主要职责(1)依法实施辖区内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2)对辖区内有关单位和个人执行本法及有关动物卫生法律规范的技术规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纠正和处理违 物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决定动物卫生行政处理、处罚;(4)负责动物诊疗和执业兽医的监督管理;(5)负责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11、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是什么?
答: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46、负有报告动物疫情法定义务的人员和单位?
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下单位和个人有报告动物疫情的法定义务:(1)从事动物疫病研究与诊疗的;(2)从事动物饲养的;(3)屠宰动物的;(4)经营动物的;(5)运输动物的;(6)实施动物隔离的;(7)对动物进行监测与检疫的;(8)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发现动物疫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以下任何一个单位报告:(1)当地兽医主管部门;(2)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3)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7、在什么情况下,动物及其产品需要销毁?
答: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程的规定,发生动物疫病时,对患一类动物疫病的动物及其染疫动物产品必须进行销毁处理;对其他病死、扑杀的动物及染疫动物产品,可采用深埋或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48、动物疫情由谁负责认定和公布?
答: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动物疫情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发布动物疫情。违法发布动物疫情的,将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处一千元到一万元的罚款。
49、发生动物疫情后,法律规定由什么机构来处理?
答: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派人到现场处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
50、乱发布动物疫情将受到什么法律惩罚?
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八十条规定,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51、藏匿、转移和盗挖被依法处理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将受到什么处罚?
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八十条规定,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52、《动物防疫法》对不得从事动物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具体有什么规定?
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诊疗以及易感动物的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
53、不遵守《动物防疫法》,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动物防疫法》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等,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4、开办动物屠宰场如何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手续?
答:首先,应向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相关材料;其次,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现场审查,经审查合格,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最后,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话,再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到工商部门申办登记注册手续。如果屠宰场动物防疫条件不合格,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根据《动物防疫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55、动物屠宰场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答:需要符合以下几项基本条件:
(1)场所的位置于居民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2)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3)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消毒清洗设施设备;
(4)有为其服务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5)有完善的动物防疫制度;
(6)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动物防疫条件。
56、动物屠宰检疫的监督管理内容有那些? 答:动物屠宰检疫的监督管理内容有以下几项:(1)动物宰前检疫监督:
一是动物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和免疫标识收购、入场;
二是经现场健康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圈管理,防止交叉感染;三是待宰管理,动物进入屠宰场进行12小时以上休息和停饲,减少应激反应。
四是严格监督检疫,做好检疫结果和处理情况的登记记录,妥善保管检疫证明和存根。(2)宰后检疫的监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动物的头部、肉尸、内脏等必检部位和项目实施检疫。
(3)检出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处理(4)使用动物卫生证、章的监督(5)消毒工作的监督
57、什么是无害化处理?
答:无害化处理是指用化学、物理及其他方法消除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病害因子的强制措施。无害化处理也适用于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垫料、污水及其他相关物品。
58、动物检疫的分类?
答:根据实施检疫的环节,动物检疫分两类: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59、什么情况下,要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答: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中包括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垫料、污水及其他相关物品。60、屠宰动物依法应当办理哪些检疫?
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条、四十三条规定,屠宰动物前,货主应当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官方兽医实施现场检疫合格的,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取得官方兽医签字或者盖章后的检疫证明和附具有检疫标志的动物才能准予进入屠宰场屠宰。
61、屠宰未附有检疫证明动物的,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规定,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对货主以外的承运人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98、什么是官方兽医?什么是执业兽医?
答: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
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99、官方兽医执法行为规范的规定是什么?
答:官方兽医执行动物防疫监督检查任务,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佩带统一标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经营性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100、《动物防疫法》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责任有哪些规定? 答: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对未经现场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或者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拒不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的;(2)对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动物、动物产品重复检疫的;
(3)从事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在国务院财政部门、物价主管部门规定外加收费用、重复收费的;
(4)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五篇:《保守国家秘密法》知识问答
《保守国家秘密法》知识问答
《保守国家秘密法》知识问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是何时颁布实施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是2010年4月29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0年10月1日施行。
2、修订颁布保密法的意义何在?
答:修订颁布保密法,是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保密工作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举措。
3、新修订的保密法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就是要依法加强对国家秘密的保护。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4、保密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5、如何做到“依法管理”?
答:依法管理,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要求建立完备的保密法律制度,将保密工作的各个方面纳入法制轨道,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系,增强保密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权威性、有效性。
有法必依,就是要求机关、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管理涉密人员、涉密载体、涉密信息系统和涉密活动等。
执法必严,就是要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监督职责。违法必究,就是要求对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查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6、如何做到“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答:就是要求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同时,必须充分遵循信息化条件下信息资源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保密管理制度,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7、为什么在强调保密的同时,又要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呢?
答:这是为了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该公开的不公开,不该公开的公开了,都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依法公开”是指法律法规要求公开的必须公开,不得以保密为由不予公开或拒绝公开;公开前,必须依法进行保密审查,公开事项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公开程序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8、保密工作责任制主要包括哪些责任制?
答:保密工作责任制主要包括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定密责任制、保密要害部门部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责任制、涉密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责任制等。
9、定密责任人制度是什么?
答: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机关、单位确定、变更和解除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应当由承办人提出具体意见,经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
10、新修订的保密法对定密权限作了哪些限定?
答:这次修订改变了以往任何机关、单位都可以确定任何密级的做法,从行政层级和密级两方面对定密权作了限定,上收了定官权限,不再授予县级机关定密权,取消了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机关绝密级定密权。
规定,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密;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密。下级机关、单位认为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有关定密事项属于上级机关、单位的定密权限,应当先行采取保密措施,并立即报请上级机关、单位确定,或者提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11、保密法对保密期限作了哪些规定?
答: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12、保密法对解密制度作了哪些规定? 答:保密法规定了两种解密方式: 一是自动解密,即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已满的,自行解密。
二是审查解密,即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特别是保密期限即将届满的国家秘密事项。经审核,仍在保密期限内但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履行程序予以解密;认为仍应该继续保密,需要延长保密期限的,应当在原保密期限届满前重新确定保密期限。有权决定提前解密或者延长保密期限的,包括原定密机关、单位及其上级机关,决定作出后,应当通知原知悉范围的机关、单位和人员。
13、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窃密泄密的严峻形势,在这次修订中增加了哪些保密措施? 答:一是实行分级保护。规定存储、处理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实行分级保护,采取不同程度的管理措施。
二是加强技术防护。规定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设备。保密设施、设备应当与涉密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规定,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是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保密问题,增加了不得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公共信息网络等禁止性规定。
四是强化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责任。主要是配合有关机关对泄密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发布的信息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向有关部门报告;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删除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信息。
14、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有哪些规定?
答:保密法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二)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四)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
(五)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
15、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有哪些规定?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五)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16、在涉外保密方面有哪些审批管理制度?
答:保密法明确规定,机关、单位对外效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国家秘密事项,或者任用、聘用的境外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的,应当报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
17、对涉密人员保密管理有哪些制度? 答:对涉密人员管理主要有如下制度:
一是分类管理制度。规定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二是上岗审查培训制度。规定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掌握保密制度知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
三是出境管理制度。规定涉密人员出境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有关机关认为涉密人员出境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批准出境。四是脱密期管理制度。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五是涉密人员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体现了常和国家对涉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18、保密法对保密检查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保密法规定,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机关、单位遵守保密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有关机关、单位应当配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机关、单位存在泄密隐患的,应当要求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对存在泄密隐患的设施、设备、场所,应当责令停止使用;对严重违反保密规定的涉密人员,应当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给予处分并调离涉密岗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保密检查中发现的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应当予以收缴。
19、严重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应当追究哪些法律责任?
答:这次修订改“结果论”为“行为论”,规定不论是否产生泄密实际危害后果,只要发生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七)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八)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九)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
20、对机关、单位发生重大泄密案件或者定密不当的就好如何处理?
答: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