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好家风典型第一批10篇宣传报道稿(审定)

时间:2019-05-13 11:2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好家风典型第一批10篇宣传报道稿(审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好家风典型第一批10篇宣传报道稿(审定)》。

第一篇:广州好家风典型第一批10篇宣传报道稿(审定)

家风类型:孝长辈,爱幼亲 典型人物家庭:李玉枝,罗水妹

孝老爱亲,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长辈、爱幼亲”,绵延千年的孝德文化在羊城随处可及,孝亲敬老、崇德向善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最根本的道德信条。

世纪坚守承诺

“英雄贤妻”李玉枝为爱无悔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她已经陪伴了曾被判定为有严重后遗症的一级伤残的丈夫四十五载,用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她这里只汇成一句话:“一个家庭的小细胞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做出了我该做的事,几十年来一句承诺一个信念,现在能把老麦身体康复成这样,我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很欣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逸男

实习生 刘玲

她叫李玉枝,一个善良坚毅的潮汕女子,丈夫是在1965年海战中受伤的英雄麦贤得。麦贤得在海战中不幸被一块弹片击中右前额,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由于脑浆流失过多,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几乎全部丧失,还引发严重的外伤性癫痫。然而在李玉枝的悉心照料下,麦贤得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如常人一般。现如今,李玉枝算是实现了半个世纪前的一句承诺:“一定要让英雄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结识“英雄”,这辈子都会在一起

故事开始于1965年,那时候的李玉枝没有想到,她的后半辈子会与妇孺皆知的战斗英雄麦贤得交织在一起。

麦贤得受伤过后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医学专家们认为,温馨的家庭生活、细致周到的护理,会有助于他的康复。这就需要一个细心而又有责任心的姑娘来伸出爱的橄榄枝。

“高高瘦瘦的,白白的,还挺帅气。”这是她对麦贤得的第一印象。此时的麦贤 1 得并不知道组织给他安排了这样一场相亲。这次见面后,李玉枝默默在心底决定要帮助组织让英雄好好恢复,给他一个正常人的生活。1972年,李玉枝与麦贤德喜结连理。

()精心照料,稳定住丈夫病情

然而婚后的艰辛远比李玉枝预想的要多。

麦贤得的日常起居时间非常不固定,这让李玉枝不得不改变自己来陪伴他。他们的早饭时间一般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午饭时间则到了下午两三点。睡觉时间则要根据麦贤得的具体情况来,倘若他心情不错就会十二点左右休息;但是要是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一直赖着不去睡觉,要到凌晨两三点才会休息。

同时,婚后的李玉枝还有自己的工作。一边要把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一边又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麦贤得,这些让李玉枝每天忙得晕头转向。

因为受伤后的后遗症,麦贤得无法进行正常的言语表达,遇到表述不清李玉枝无法理解他的意思的时候,他总是急到要动用手势来表达,因此也总是会动怒发脾气。李玉枝从来不会因为丈夫脾气不好而生气,她总是顺着丈夫的心思来做事。

“这么多年我都是坚持换位思考,多理解关心他。”她觉得,要是她也有过丈夫这样的经历,遭遇过战争的洗礼,她也需要别人来理解和照顾她。所以,多年来,李玉枝一心一意都只是一个信念:为麦贤得创造一个无忧无虑地康复环境,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半个世纪,家和万事兴

和麦贤得共同走过将近半个世纪,李玉枝觉得风风雨雨过后无愧于心。对于这些年获得的荣誉,李玉枝和麦贤得也都不看重。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要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要为党和政府、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李玉枝父母一共有8个孩子,麦贤得的父母有9个孩子。这么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并没有让李玉枝难以处理,相反,她对于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很是得心应手。“家和万事兴”是她处理问题的首要想法。

对于家风的培养,李玉枝很是重视。李玉枝常说,好的家风家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这些是民族精神,一定要从小教育,一定要身体力行。

“模范儿媳” 罗水妹 以孝为先 赡养老人十八年

都说“百善孝为先”,家住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的罗水妹,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用十几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孝的真意。自1999年与潘箭飞成婚,十八年来,她尽心尽力服侍一家老小,日复一日照顾公公婆婆的饮食起居,却毫无怨言。在她的眼里,“孝敬公婆乃天经地义”。

她的事迹在村里传为佳话,罗水妹也被邻里乡亲当做学习的标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诗蓝 实习生张群 图/陈诗蓝

罗水妹家住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初见罗水妹,她个子不高,体型偏瘦,身穿略不合身的T恤,皮肤黝黑,脸上常常挂着微笑,说话很亲切,淳朴中透着干练。爱笑,是罗水妹给人最直观的形象。

()为了照顾公婆,宁愿让幼子去寄宿

1999年,27岁的罗水妹满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向往嫁入潘家。当时公公婆婆已近古稀之年。虽然公公婆婆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但大多在外地,难以近身照顾两位老人。罗水妹主动挑起赡养老人的重担。2003年,公婆的一儿子外出时突发疾病去世,这给公婆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老人身体状况急剧下滑。两位老人经常是轮流住院,严重时两人同时住院,罗水妹也成了医院的“常住居民”,细心呵护公婆的生活,洗脸擦背、倒屎倒尿、做菜送饭。

2007年,儿子满7岁,到了上学的年纪。由于村里无小学,莲麻村所有孩子都会选择到吕田镇上学。为了家中两位老人,罗水妹毅然做了一个决定:让儿子寄宿。“公公婆婆身体不好,更需要我。”罗水妹眼里含着泪,咬着牙说,“只能对不住儿子了。”

()“三点一线”生活,“累了睡一觉就没事了”

孩子上学要学费、生活费,两位老人每年也需要几万元的医药费,这在普通的农村家庭是难以承担的。为了维持生计,丈夫潘箭飞选择外出做生意,常年不在家,家里的农活全由罗水妹一人干。医院、家、农田,罗水妹经常在这三点一线上不停的来回奔波。

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罗水妹就得起床给老人煲粥,因为公公牙齿少,肠胃不好,吃不得冷硬的食物。给老人换洗是最费体力的活儿,罗水妹常常要花个半小时,累得全身酸痛无力。公公生病以后容易大小便失禁,经常会弄脏衣物、床单,水妹一天要给公公换洗四五条裤子,床单几乎是天天洗。

有时候,她会累得瘫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但她从不在公公婆婆面前哭,把所有的苦水都往心里倒。“累了睡一觉就好了”,十几年来,罗水妹一直相信这句话,她也是这么做的。第二天早起,又是一个精神饱满的罗水妹。

()孝德立身传家,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从小到大,罗水妹爸爸对水妹的教导就是“儿女要孝顺”。爸爸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水妹的奶奶并不是爸爸的亲生母亲,但爸爸一直将奶奶视为生母,甚至比亲生母亲还要亲。爸爸的一言一行,不仅为罗水妹诠释了孝道,还为她树立了孝的标杆。

“我这一辈子没有对不起任何人,除了我的儿子”,但即使这样想,罗水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能理解她,记住孝老对一个家庭的意义,好好对待长辈。

都说“母亲是儿子最好的老师”,母亲对爷爷奶奶的好,儿子看在眼里。虽然刚开始离家时对母亲多有抱怨,但后来儿子慢慢地开始理解母亲的苦心。在这个小小家,母亲用行动传承家风,默默感染着儿子的一言一行;儿子将母亲当做榜样,不断向母亲靠齐。

家风类型:诚立身 务实干 典型人物家庭:黄灿明,陈兆年

广府人向来以务实、诚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专注于自身,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摒弃浮夸和浮躁,诚信务实的家风最终沉淀下来,成为推动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进步前进的精华。

守塔人黄灿明

四代人对灯塔的“忠诚”

在广州南沙区珠江口岸虎门大桥航道的舢舨洲孤岛上,有一座的百年灯塔。像这座百年的灯塔一样,黄灿明家族四代男丁都守护在长长的水道旁,守护着那盏指明灯,指引着黑暗中前行的船只。

从曾经的划船而行,到如今的乘坐快艇出行,守护的任务也传承了百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图、视频/甄志良

当黄灿明的儿子想要继承父辈、祖辈的工作,继续守护在灯塔旁时,他像当年父亲告诉他那样告诉儿子,“干这个很辛苦呢。”

“我不怕。”儿子如是答道。正如黄灿明当年回答自己的父亲。

()守灯塔的爷爷

守塔的艰苦,常人难忍。受到灯塔岛潮湿环境的影响,黄灿明患上了多年的风湿病,为了不太影响工作,他选择了煲中药治疗,问起他的病情,他总是淡淡地说,“中药挺好的,有空了就自己煲一煲、敷一敷”。

二十多年来,黄灿明每天习惯了上下灯塔十几次,关节老化也比常人严重,“潮湿,住在这都会这样的。”今年53岁的黄灿明说,“每天面对着海风,多少都会受到潮湿的影响。”

对于爷爷当年守护灯塔的情况,黄灿明说自己并没有详细问过父亲。“还是因为我爷爷生病了,所以我爸爸就在很小的时候就顶上去了,我都没有见过我爷爷。”

曾经在岛上的时光,是孤独的,甚至有些残酷。整个海面上全部都是黑乎乎的一片,没有一点亮光。唯一能够感到温暖的,就是身边亮着的指明灯和海面上忽明忽暗 5 的浮标灯。

灯塔、浮标成为了一种传承。在黄灿明的父亲还年轻的时候,就继承了爷爷的工作,继续守护着灯塔,看护着浮标。

()我干这个好不好

年少的黄灿明曾经就这样问过父亲:“爸爸,一个浮标放在那里,就是一闪一闪的。为什么那些船就会认得航标的路,就会跟着路走呢?”

“这个浮标就是给船进出港口的安全指引。”父亲回答说。“以后我长大了也干这个,好不好?”黄灿明继续问到。

“你干这个好辛苦的呢”父亲看着黄灿明说。在父亲眼中,这个身体瘦弱的儿子,不知能不能受得了这个苦。

“我不怕。”黄灿明正了正身子说。

1988年,黄灿明继承了家族的“守护”工作,成为了一名守塔人,像自己的爷爷和父亲一样守护着灯塔和浮标。

()儿子的继承

“干这个好辛苦的!”黄灿明回答。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的回答正是当年父亲回答他的答案。

“你还是找一份好点的工作吧。”黄灿明继续苦口婆心劝说着儿子。“我想做!我也想锻炼一下。”儿子黄登科并没有领情,而是在继续坚持。当提起为什么要继承父亲的职业时,黄登科不好意思地说,可能是源于曾经跟随父亲去岛上的干活,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了这样的工作,是父亲让他看到了对灯塔的“忠诚”。

诚信立身陈兆年 多花一个亿也要守约

在2016年12月12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金龙社区的陈兆年家庭被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陈兆年也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

文/广州日报记者肖欢欢 图 广州日报记者王维宣

陈兆年现任珠江石油天然气钢管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广州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多年来,陈兆年家庭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邻里融洽、热心公益。陈兆年秉承父辈的良好作风,注重学习、精益求精,将公司发展成为国内大直缝焊管的龙头企业,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耳濡目染,代代传承好家风

长辈注重教育,后辈耳濡目染,父辈的的言传身教一直影响着陈兆年。爷爷特意用毛笔字写下了“礼、仪、忠、信”四个字送给她,叮嘱她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诚信务实。她遵循教导,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尊老抚幼;积极支持丈夫的事业,并不断开创自己的事业的新天地。

陈兆年无论工作多忙,每周都会抽出时间,陪爷爷、父母、公婆喝早茶、聊聊天。为了丈夫能够安心工作,陈兆年更多承担起照顾孩子和老人的责任,减少老人的牵挂。好家风下的家庭生活,陈兆年的家处处充满温馨,一家人其乐融融。

陈兆年的丈夫陈晓军是爆破工程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家,主持的100多个爆破项目,无一发生安全事故。陈晓军曾自豪地说:“稳定和谐的家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多花1亿,也要按工期交货

先有国才有家,“办好企业,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陈兆年说,从商几十年来,“诚信立身”让她收益良多,让她的企业走得更远、更好。

“日本某公司之前一直提供原材料给我们,但当时因一起竞标一个项目,他们得知我们中标后很不高兴,不按合同提供原材料给我们。”陈兆年回忆说,当时油田开发已箭在弦上,而珠江钢管已经与中海油签订了供货合同。

对于日本公司的这种不守信的行为,陈兆年非常愤怒,但她想的更多的是,必 7 须想尽办法,如期供货。那些天,她夜以继日的寻找哪里有符合条件的原材料,头发都快急白了,她先后辗转比利时、韩国等国,总算找到了符合条件的进口钢材。

最终,合约如约履行,但光购买原材料这一块,珠江钢管就多花了1亿多元。“多花了1亿多元,但却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最终确保准时交货。当对方知道我们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还坚持履约,也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这么多年,我们与中海油的合作都十分顺畅。”

()言传身教,诚信走天下

陈兆年说,这一切,都源于父亲对她的言传身教。建立珠江钢管后,父亲陈昌也不断自我提升,成为焊管行业权威专家,曾起草制定国家直缝焊管行业标准并参与编写了大型文献,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将“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位,重视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全面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其对产品的要求几乎可以用完美来表达,即要求钢管产品在其寿命周期(一般为30年)内完全不出现质量问题。焊管产品100%检验,每一个环节都要检验,而不是抽检,不存丝毫侥幸心理。

与此同时,陈兆年还积极参与街区活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她的带领下,公司为公益事业累计贡献超过2亿元。陈兆年说,他们家祖辈几代人都践行“内要家和万事兴,外要诚信走天下”家风。

家风类型:随手帮,重仁义 典型人物家庭:徐暐杰、马雪萍

广州是一个充满着“热心”的城市,截至到2017年7月底,广州地区常住人口为1350万余人,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75万余人。每十个广州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志愿者。“助人为乐”已经成为整个广州的“家风”。在志愿服务上活跃多年的徐暐杰和马雪萍,正在将这份城市的“家风”融入到生活的点滴当中,并一代代地传递给后人,继续着这份“助人”之心。

“志愿达人”徐暐杰

“助人”是家族的“接力棒”

徐暐杰平时的身份,是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医师。同时,他也有着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17年来,徐暐杰多次被评为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而他的家庭,也同样是一个坚持“助人”的家庭。从父辈的“学雷锋”,到他这一辈的“志愿者”,都是在无私地帮助别人。他说,“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了家族的“接力棒”,会一代代传下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图/廖雪明(除署名外)

徐暐杰告诉孩子,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能够在帮助别人时,感受到受助者真诚的快乐,自己的心也会跟着一起快乐起来。

()跟着父亲“学雷锋”

今年37岁的徐暐杰,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始终都记得,自己小时候,周末时总会坐在父亲的单车上,跟着父亲一起去患者的家里看病。

“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志愿者、义工之类的,最多的还是‘学雷锋’。” “我当时也问过父亲,为什么不让病人去医院里去看病,而是他去病人的家里去看病?”徐暐杰说,父亲的答案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够帮助一点就帮助一点,这些病人都是“老病号”了,有的是心脏病术后难以自己到医院复诊,也有的是已经到了癌症的末期,自己没办法到医院看病。

徐暐杰作为父亲的“小跟班”,也成为的探访这些病人的“帮手”,有时候帮忙拿着血压计、听诊器,有时候则是跟着父亲一起“望闻问切”。

“老一辈的心态就是这样,能帮就帮,他们也不觉得做了多大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徐暐杰说。

()参加“公益”结善缘

徐暐杰说,从上大学开始,他就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成为了一名“义工”、“志愿者”,让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999年9月份,刚进入大学的徐暐杰和几个同学定期去探访一些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

正是在这种公益活动中,徐暐杰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我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而她也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目标,两人逐渐走在了一起。

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副队长的徐暐杰,灾后第三天便赶赴灾区,成为首批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的志愿者之一。在10天的救援工作中,徐暐杰和17名队员走了灾区10多个乡镇,紧急出诊达300多次,为5000余名灾区群众和解放军官兵提供医疗服务。

大爱无疆。徐暐杰说,参加公益,随手帮人,让他和他的家人都收获很多,他会持续做下去。

()“做助人为乐的事情”

“现在老大(大孩子)会经常和我们一起,去帮助别人。”徐暐杰说。现在,自己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周末,他会带着大孩子一起参加他的组织的公益活动,在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他告诉记者,现在孩子还小,还不懂得“做义工”、“当志愿者”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只要能够让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快乐,这就足够了。

而在耳濡目染下,徐暐杰的确做到了“让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快乐”。他说,现在孩子觉得帮助别人是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当受助者向孩子报以最真诚的笑容的时候,孩子也确实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这就像是我们家庭的一个‘接力棒’,由父母那一辈传给了我,而我又将它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徐暐杰说,到了自己儿子的那一代,他希望,儿子也能够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让儿子的孩子,也能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快乐。

“街坊大姐”马雪萍 沙面三代人的“志愿”50年

57岁的广州人马雪萍,做了18年的志愿者。无论是在老人院、沙面驿站、扶贫小学,还是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春节,她总会和家人一起在做志愿服务。

在马雪萍看来,家风,不是太多言语,而是身体力行。

从50年前,她的父母住在沙面,热心助人,到如今她的孩子、孙子也参与志愿活动。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广州初秋的一个普通清晨。太阳刚透过细叶榕,照在沙面岛上。白日里游人如织、热闹的沙面,在早上5点钟,一切还静悄悄,跟半个世纪前没有区别。

()“老奶奶”志愿者

在沙面岛上住了快50年的马雪萍,开始了熟悉又忙碌的一天,她一个人骑着单车,去对面的市场,精挑细选,把家里一天的菜买好。

早上7点钟,马雪萍做好早饭,等两个小外孙吃完,就推着自行车先送大外孙去上幼儿园。

然后,她再折返回家,带着小外孙,到步行距离3分钟的沙面公园。与普通外婆带小外孙子公园玩耍不同,马雪萍带着小外孙,实际是去沙面公园的志愿服务驿站服务。

作为展现广州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沙面公园志愿服务驿站一个服务内容是为游客提供景点、地图、交通等咨询指引,提供免费开水服务,为在沙面的环卫工人,热天送去菊花茶,寒冷的冬天送上一杯暖茶,为附近的孤寡老人送饭……

()父辈开始就热心助人

做志愿者的经历,马雪萍坚持了18年。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老人缘”,喜欢热心助人。在身边的老街坊看来,从马雪萍的父母那代开始,这种老广的朴实热心肠就一直都在。

马雪萍从小到大都在沙面。街坊四邻都是单位的同事,爸爸因此被大家推荐为楼长。从儿时起,马雪萍就看到“楼长爸爸”热心助人——哪家厕所堵了、沟渠塞了,都要亲自上阵。她的妈妈是广州市儿童医院的护士。她记得,当时无论母亲平日工作多繁忙,休息时有空在家,邻居的小朋友调皮磕碰了,妈妈都会给包扎、护理;大院里的小朋友要打疫苗,也都是要找她的妈妈。

()18年最感激家人支持

十八年中,除了给予,让马雪萍最感动的就是,这些志愿活动得到了家人支持。中秋、重阳、冬至、春节,这些老年人最渴望有人陪伴的节假日,为了让马雪萍能去做志愿服务,她80多岁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等家族成员的大聚餐,都会迁就她提前进行。

每年中秋节时,马雪萍还会带着全家,跟沙面的环卫工人、武警部队的战士一起做月饼,制作灯笼。

有一次,她带着女儿一家一起去了河源山区的志愿助学活动。在那里,她不仅让两个小外孙认识了城里没见的农作物,还让他们跟志愿者们一起去探访了留守儿童。

马雪萍说,从上一辈到孙子辈,在她家,孝敬老人、热心助人这些道理,不靠说,靠的是身体力行。

家风类型:赤子心 爱国情 典型人物家庭:彭湃,廖仲恺

拳拳炎黄赤子心,悠悠中华爱国情。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千年羊城,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正是这种可贵的赤子爱国情怀和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理想主义者”彭湃 对理想和信仰无比忠诚

“爷爷虽然生在大地主家,他却能抛弃千万家产,把地契全部烧掉,把土地分给农民,将自己变为无产者,去为中国最广大的农民谋利益。”彭湃孙女彭伊娜说,她每每讲起爷爷,都会被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坚定的信仰所感动和感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彭伊娜说,爷爷的一生都想着“责任、人民、国家”,这是他那一代革命家的本色。在她眼里,彭家的家风是对理想和信仰无比忠诚,为了追求这个信仰,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理想主义”,为了理想奋不顾身

“我们彭家的家风就是理想主义。”彭伊娜说,家里人对物欲都没有疯狂的追求,这个家庭遗传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为了理想奋不顾身。“我的先辈为理想而牺牲,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某些信念的恪守,也就是在坚持着这种理想主义。”

彭伊娜说,奶奶蔡素屏是个大家闺秀,原来不大识字,是爷爷亲手教她识字的,然后教她了解他的信仰,然后她也成为了一个中共党员。奶奶在生下她的父亲彭洪之后就被捕了。在海丰的监狱里面受尽了酷刑,最后被枪杀。“她被枪杀的时候,我爷爷的哥哥的太太,就是我叫大伯婆的,去收尸的。她说你奶奶以前的脚是非常嫩的小脚,但她去收尸的时候,那个脚被扎得都是破的。”谈及先辈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牺牲,彭伊娜泪流满面。

在彭家,令后人肃然起敬的还有彭湃的母亲周凤,并将孩子们一个个送进革命队 13 伍。“这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精神啊。”

()革命后代,更多是约束和责任

彭湃的儿子彭士禄是 “中国核潜艇之父”。他为共和国主持设计了核动力潜艇、导弹核潜艇,并主持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前期工程,为我国科技事业、核工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彭伊娜一直非常重视家风的传承,作为革命后代,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特别。儿子从两岁起就听外婆绘声绘色地讲彭家的革命故事,听外婆唱革命歌曲。

长大后,儿子一直成绩优异。2012年,在英国学习金融专业的儿子在毕业前与她在电话中有过长时间的交流,在选择留在英国还是回国问题上,儿子当时说了一句让伊娜刻骨难忘的话。他说:“妈妈,我相信中国的发展,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那我更应回去,与祖国一起共度时艰。”

彭伊娜坦言,作为革命后代的身份,带来的不是光环,更多的是约束、责任。“我们的父辈们用生命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而社会的文明进步还需我们继承先辈们的理想,一代代人继续努力。”

()忠于信仰,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农讲所陈列部主任王国政是研究彭湃的专家。他告诉记者,彭湃的家风是理想主义、忠于信仰。

王国政说,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要学习彭湃忠于理想和信仰的精神。彭湃对自己的信仰是无比坚定符合笃信的,他生于自己的理想,也死于自己的理想。

彭湃孙女彭伊娜说,她每次想起爷爷的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都为爷爷的勇气和坚定的信仰而感到自豪。

革命先驱廖仲恺 家国情怀不动摇

一个多世纪以来,廖家三代出了5位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廖家先后又出现了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管国事怎样变幻,家庭如何沉浮,但爱党、爱国,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曾中断。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凌跃

廖仲恺(1877-1925年),籍贯广东惠州,1877年 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893年父亲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回国。他是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身居异国,渴望祖国强大

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而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通过艰苦的劳动变成一个商人,经济地位提高了,但身为堂堂中国人的廖竹宾,多么渴望祖国强大起来。于是,他经常有意地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父亲的爱国之情,在廖仲恺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后来,廖仲恺带着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信念,于少年时期辗转返回家乡惠州,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一生追随孙中山,为护法运动和北伐筹集了大量资金,曾被誉为孙中山的“钱袋子”;面对着右派分子的暗杀威胁视死如归,积极推进国共合作,最后倒在了国民党右派的枪下,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一脉相承,不忘革命先烈遗愿

廖仲恺是1925年遭到暗杀牺牲的。他在此前身陷囹圄的时候,就已写下了教育子女的诀别诗《诀醒儿、承儿》。

这首诗表现出廖仲恺为国捐躯虽死犹生的乐观主义精神,谆谆教诲儿女不忘革命先烈的遗愿,勤学苦练,不断上进,寄托着革命志士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女儿廖梦醒、儿子廖承志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他们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进,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并将父亲的良好家风传给了下一代,他们后来都成为了有作为、有建树的人才。廖承志成为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梦醒则被誉为“红色翻译家”。

()不忘初心,爱国爱家不能动摇

今年是廖仲恺诞辰140周年。作为廖仲恺的嫡孙,廖承志的次子廖淳如今已是年近七旬,但他依然有着爽朗的精神,时不时还会回去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参加纪念活动。

说起祖辈的故事,廖淳感慨不已。“我出生的时候爷爷早已去世,没能与他见面很遗憾。”在廖淳的印象中,奶奶何香凝很威严,对于后辈教育既严又松,“严的是大方向上会给我们画红线,比如像爱国爱家的情怀不能动摇。”

据廖淳回忆,父亲廖承志虽然学习上不管,但到了原则问题上他还是会站出来。“我大学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但父亲不让我去。”廖承志不希望儿子随大流出国,而是希望廖淳在国内好好工作,为祖国多做贡献。廖淳没有违背父亲的意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祖国。

对于后代,廖淳并不希望他们继续从政,希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过日子。“给他金山银山,都不如一个好的教育。”廖淳说道。

对于儿子的未来,廖淳很坚定地表示,希望儿子学成回国发展。“我们家的家风一直都是谦卑、忍让和奉献。心中有国,是长辈一直给予晚辈的教育,这些家风教育着我们去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希望孩子们在就业上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归根结底还得要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

家风类型:常修身,自立强 典型人物家庭:李笑玲、许氏家族

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放在首位,就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修身是一项长期工程,重在“修”,贵在“常修”。修,就是改进,就是自我提高和完善,“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形成了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优秀品格,培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而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亚运火炬手李笑玲

自强不息创辉煌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作为广州著名的剪纸工艺大师,李笑玲创作了无数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剪纸作品屡获大奖,在传承和创新岭南传统文化的同时,她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只要自立自强,生命之花必能美丽绽放。

她总是能够笑着面对那些苦难。她还记得母亲在小时候告诉过她的话,“上天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打开一扇窗,让阳光会照进黑暗,但是如果你没有去感受到这个阳光的话,你同样也是一个废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图、视频/甄志良

李笑玲的坚强也同样影响着家人。女儿练晓红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时刻,想到的都是母亲坚强的笑容,然后将“为什么是我”的疑问慢慢忽略,再次露出阳光般的笑容。

()母亲的“启迪”,打开了窗要感受阳光

子女的病痛,在父母的心头同样带来着伤痛。她回忆说,那时由于自己患了病,所以父母都是唉声叹气的,但同样母亲也给了她感受“阳光”的启迪。她告诉记者,母亲告诉她,病残都已经决定了,但是你还有很好的头脑、双手。

“上天既然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但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从这扇窗透入了阳光,但是如果你没有去感受到这个阳光的话,你同样也是一个废物。”母亲告诉她。

李笑玲告诉记者,当时年少的她并不理解母亲这句话的意义。直到许多年之后,17 她才真正明白了。“妈妈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鼓励了我,告诉了我这个道理。”

()碎骨重塑,三年九次手术 二十五道伤疤

说起曾经求医经历,李笑玲说,似乎自己始终都在不断的四处求医之中,或者去针灸,或者去按摩,或者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希望恢复正常。

当时,在中山三院有一位很有名的医生,她请之前给她进行过治疗的医生帮忙,寻得了一个床位进行“骨头矫形”治疗。

对于她这种小儿麻痹的患者,进行“骨头矫形”,就意味着要将已经变形的骨头敲碎,然后进行重组成为正常人的骨头。“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一共做了9次手术,那是对肉体的折磨。”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手术很成功。她指了指自己的两条腿说,右腿14刀,左腿11刀,双腿上留下了二十五道帮助她站立起来的伤疤。

即使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李笑玲仍然感激生活给予她的各种美好。所以,她觉得自己要更坚强,更心怀感激。

()擦肩“死神”,病痛中乐观对待

1989年,当李笑玲和爱人练汉锋迎来了女儿练晓红。

“妈妈对我的要求还是蛮高的,我记得老师让把语文课文读几遍,然后让家长签字,妈妈就说,你不用读那么多遍了,你背一遍给我听就好了。”练晓红说。

“就在刚刚毕业之后不久,就碰到了一次‘意外’。”练晓红回忆说,在公司上班的时候,由于前几天感冒咳嗽,所以一直感觉不大舒服,但是这天却尤其的头疼。头痛难忍的练晓红来到了医院,但医院的结果也是感冒,在打了针之后又回到了单位上班。

但是,头痛并没有因治疗而有缓解,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当时我是脑溢血,再晚送医院一点时间就死了。”练晓红说,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距离“死神”这么近,而且在病床上,她脑袋中总是有个疑问“为什么是我?”对于这个谁也没有办法解答的疑问,练晓红说,自己渐渐地也想开了,既然已经发生,就努力去笑对这种不幸。

正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笑对着病魔的残忍,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坚强和力量。18

高第街许氏家族 百余年家族子弟免费教育

位于广州越秀区高第街的许地,是曾史学家誉为“广州第一家族”许氏家族的曾经聚居地。有200多年历史的许氏家族,因“七子登科”而为世人称颂,其家族成员显赫者达上百人,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中国近代,许氏家族名人辈出,因清廉为民被誉为“许青天”的清末巡抚徐应鑅、追随孙中山参加国民革命的粤军总司令许崇智、早期革命党人许卓、连任三届中山大学校长的许崇清、鲁迅的爱人许广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在岭南许氏中,广州“许地”的许氏家族最为出名,其开基祖许永名于1772年左右,从粤东澄海县迁居到广州,落籍经商,娶妻黄氏,生子许拜庭。后世又称黄氏为黄太夫人,许必传说,许家后来因何能够兴盛,与这位黄太夫人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

()修身齐家,成就后世“七子登科”

许氏家族开基祖许永名于1772年左右从粤东澄海县迁居到广州,落籍经商,娶妻黄氏,生子许拜庭。许夫人黄氏出身官宦人家,却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见地的女性,她的视野不仅是要子孙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帮助子孙树立优秀的家族传统,在她看来,教育才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

丈夫早逝后,黄氏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子孙的教育上。在这种注重教育,修身齐家的影响下,儿子许拜庭悉心经营盐号近20年,凭借勤奋和聪慧的经商头脑,最终跻身“广州四大盐商”之列。事业有成之后,许拜庭便在广州高第街购买屋宇,随着家业逐渐兴旺,许氏子孙在此聚居,世称“许地”。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许氏家族崛起的重要转折时间。随着家庭富足,黄氏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严苛治理家学。就在这一年,许拜庭之子许祥光在中举12年之后,成为许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并被朝廷授予高官。后来,许祥光的十子之中,又出现了许应锵、许应銮、许应锴等七兄弟中举的盛况。

()书香门第,族中子弟免费教育

在黄太夫人70多岁过世时,家族中已是“七子登科”“五代同堂”,许氏家族也从一个富甲一方的商业家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许氏后人,目前已经66岁的许必传告诉记者,家族中很多好家风,都是黄太夫人立下的——“我们家族100多年来一直实行族中子弟的免费教育,读书的钱都由家族出,每个孩子都可以去领学费。以前,孩子们每天都要诵读《朱子家训》,这个免费教育,直到1957年以后才停止,我还领过1年学费呢。”

至今,在许氏家庙——拜庭许大夫祠堂内,依然悬挂着一幅有关许氏家训的对联——“田尔田,宅而宅,念先人创业艰难,冀汝子孙克勤克俭,永垂不朽;亲其亲,长其长,愿汝辈居家和睦,毋忘乃祖厥功厥德,勿堕家声。”

()代代传承,家风早已融入血肉里

两百多年过去,如今的广州许氏家族已繁衍到十余代。许氏后人大多已迁往京、沪、江浙、香港及海外定居。66岁许必传如今仍住在太爷祖许应鑅的故居,家中珍藏着许应鑅手书的家训——俭可养廉,勤能补拙,谦乃受益,公则生明。许必传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不断整理家族史料,除了家庙中的家训,在许氏22个宅地内,同样也有自己独立的家训。

“父亲经常教导我说,传承、发扬许氏家族文化是许氏后人的使命。”许必传说,如今,他忙于整理许氏家族的资料,正式为了留给世界一份宝贵的许氏“档案”。

“许氏族人勤奋、务实、正直、低调。当更多的许氏家风、家训文字史料被找回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们所遵从和践行的正是许氏家风。”许必传说,通过先辈的言传身教,许氏家风已经融在后人的血肉里。

第二篇:我的好家风作文(通用)

我的好家风作文范文(通用10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好家风作文范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好家风作文1

如果说家庭是大地,那么我们就是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植物,家风家训就是滋润我们的阳光和露水。每个人的家庭里应该都有家风家训,而我家的家风家训就是——不贪图钱财,诚实做人。

记得那是我8岁时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房间里画画,突然觉得有10个孙悟空在我肚子里翻江倒海——我饿了。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因为家里停电,所以妈妈拿了50块钱让我出去自行解决。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大喊一声:“妈妈万岁!”接着就冲出家门,来到了很多小孩喜欢的地方——KFC。

一进KFC的大门,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哇!人真多啊!于是我就开始排队,排了好久才轮到我。售货员阿姨匆忙地对我说:“小朋友,你要吃什么?”我说:”两个鸡腿,一个香辣鸡腿堡,一杯可乐。”“好的,马上!一共25元。”我把50元递给她,应该是工作太忙的缘故吧,她找给我的钱还是50元。过了一会儿,我的食物终于做好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50元,我的头顶上好像出现了一个小恶魔和一个小天使。小恶魔说:“小主人,你应该拿着这50元去买好吃的,不要还给那个售货员。”小天使说:“不能这样,小主人。因为这样你将失去诚信,所以你应该把钱还给售货员!”由于金钱的诱惑,我听取了小恶魔的意见,立刻跑回家。

一进门,坐在沙发上的妈妈看看我手里的食物,又看看我手里的50元,对我说:“你买了东西怎么还有50元?”我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妈妈生气地对我说:“我和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我们家的家风和家训是什么?”我说:“不贪图钱财,诚实做人。”“你做到了吗?太不像话了,赶紧把钱还给人家!”听了妈妈的话,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留了下来。我哭着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马上去把钱还给售货员阿姨。”说完,我便跑出家门,向KFC跑去……

这就是我的家风家训。它可以让人知错就改!

我的好家风作文2

生活中的许多事看似平常,其实稍作揣摩,你回发觉很多东西。

初春的小站,原出的空气中回荡着阵阵的鞭炮声,两鬓染霜的父亲提着两大包的行李,身后跟着即将返校报道的女儿。女儿空着两手跟在父亲的身后,父亲将女儿送上车,叮嘱着:“热水杯放在绿色的行李包靠锁的口袋里,到了学校别乱跑,女孩子要注意安全。还有瓜子、花生放在黑色的行李包里,到那给同学尝尝。总吃人家的不好。还有,到了南京路太远就打的。”父亲还意尤未尽,但女儿已显得不耐烦了。父亲只好告别下车,站在车窗前久久不离去。

汽车发动了,父亲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又跑上车来,将一袋话梅塞给女儿,“含在嘴里,不会晕车”。女儿突然一怔,父亲的白发是那样的刺眼,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她把头伸出车窗外,冲着父亲喊到:“爸,照顾好妈,你自己也要保重身体!”父母心中对远在他乡的子女怀着深深的牵挂,这种牵挂自子女出身那天起就一直根植于父母的心中,并一直伴随着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最终,他们仍将带着这份牵挂而去,而子女呢?

年轻的母亲,见儿子发烧,慌了手脚,抱着儿子往医院跑,却忘了同样发烧在家的老母。当她把儿子抱回家时,却不慎摔了个跟头,等她睁开眼,年迈的母亲正拥她在怀,手中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女儿的第一句话是儿子怎么样,老母笑着告诉她外孙没事,她喝完汤无意中碰到老母滚烫的手,才想到老母也在发烧,泪水在女儿的脸上滑落,她心中牵挂的是她的儿子,却忽略了老母,而老母牵挂的却是自己的女儿,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外孙只不过是女儿的一部分,是女儿生命的延续!

生活中的我们就象这样,我们习惯于被父母牵挂,却不曾怎样仔细地牵挂过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的是无尽的付出;而我们对父母除了索取和依赖又有什么?跚跚学步的婴儿紧抓父母不放,是因为依赖;孩童于别人打架吃亏哭着去找父母还是因为依赖;年轻的夫妇三天两头回家给父母又带来了什么?无非是索取,等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心又全到了孩子身上,而生他们、养他们、一直牵挂他们的父母却抛在了脑后。偶尔想起,才发觉自己对父母的牵挂几乎没有或者是那么的浅薄!

朋友,请正视父母对你的牵挂,再想想你对父母的牵挂如何,如果做的不够,那就要作出情感上的补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的亲情是不完整的!

我的好家风作文3

若说一本厚重繁冗的家规是如同腐烂的泥沼一般的话,那优良的家风或许便是从中开出的一朵莲。

我的家风便是如此,或许可以大言不惭地加一句“更甚”。

我所幸降生于这个家庭,父母的言传与身教中体现的家风教会了我许多。

记得有一次,我不慎将同桌的一个小饰品连同笔一齐塞进入文具盒内,带回了家。母亲发现时,连连追问我:“是不是拿了别的孩子的东西”,我赶忙摇头。母亲长出了一口气,将我那时小小的手放在我小小的胸口上,随后开口说道:“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这颗红色的心,这是良心。千万不能撒谎各偷东西,连人带心都要干干净净的,和那莲花一样,知道了么!”说完,又加了一句:“千万不能玷污了咱的家风啊。”

母亲还教了我许多,要关心别人的感受啊、学着照顾人啊~。一直在重复的,始终是良心和家风。母亲身上总带着风农村中的烟火气和热情,是那种朴实而令人温暖的气息,像那种雪白的莲花瓣末端泛着的红。

而父亲呢?在我12岁生日那年(家乡12岁生日算半个成人礼)他快活不已地喝了许多的酒,非但没有醉态,眼里的光还亮的惊人,他摸了摸我的头,开口说:“现在呀,老爸也不会要你遵守什么三从四德,我呢,希望你能具有男孩的果断勇敢,但也不能丢了女子的温和端庄,一定要做一个如莲女子,不能丢了家风。”父亲看我茫然的样子,笑笑说:“像莲一样清越但也绝不能失了傲骨,中国人呀,活着就是靠这口骨气。”直到上了初中,学到那篇《爱莲说》,我才终于明白了父亲那番话中蕴含的深意。

莲,兼具温柔端庄,清越傲骨,温暖柔和的花。

我曾思考过我的家风该如何形容,如今倒也是明白了。或许,这便是家风如莲吧。

我的好家风作文4

爸爸妈妈跟我说,虽然我们家里没有白纸黑字的家训,但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传统是:“热爱学习,尊老爱幼”。是哦,我的爸爸妈妈都来自农村,却在同一年以高分考上了复旦大学,现在都是各自单位的骨干。而他们平常孝敬长辈,关爱我和亲戚家的孩子,在放假的时候,都会带上爷爷奶奶、外婆和我出去旅游度假,见识祖国的大好风光,领略世界的缤纷多彩。

我先来讲讲爸爸家族这边的故事吧。我的爷爷高中毕业,在当时的宁波农村算是“高材生”了,而奶奶只上到小学三年级。他们种田卖菜秧为生,但他们对我爸爸和他哥哥——我的大伯伯,期望很高。他们曾说就算砸锅卖铁,把房子卖掉也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有更多工作的选择,可以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可以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妈妈这边的故事更令我感动。我的外公在妈妈读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因为白血病。但因为我的外公健在时,经常教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外婆识字、读书,也一直希望我妈妈能读大学。所以外婆靠自己在乡镇小厂打工,供我妈妈读书,而我妈妈也是从小就喜欢学习,尤其爱看书,考上大学后,通过课余打工和学校的奖学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从小,爸爸妈妈就给我讲故事,读书给我听,从绘本、童话书、少儿读物,慢慢培养我自己看书的习惯。因为我的世界里充满了书的影子,随时可以拿书来读,也让我自然而然爱上了看书读书。我要把爱学习的家风保持下去,也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孝敬长辈,让爷爷奶奶外婆长命百岁。

我们家族的家风故事有意思吧,你的家族有什么好故事呢?

我的好家风作文5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则是雨露。家风是一个家庭的良好习惯,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更是引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今天,我也来晒晒我们家的家风。

我家的运动之风。

妈妈常说: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坚持锻炼。做为家庭习惯带头人的妈妈,除了给我们养成按照作息的良好习惯,还给我们全家引领运动之风。

妈妈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晨跑。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从不懈怠。而每当住校的哥哥周末回来,爸爸妈妈都会带哥哥去体育馆打球。爸爸也常说,运动是最好的放松方式。无论羽毛球还是乒乓球,我们一家都打得不错呢!而我,在妈妈的督促陪伴下,这一个暑假,每天早上都会去明镜小学的操场上运动。跑步、跳绳、打羽毛球……,这一轮下来,大汗淋漓,这叫一个痛快!每天的锻炼,不仅增强了体质,还让我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

我家的阅读之风。

我们家的电脑是爸妈开网店专用的,我们家的电视基本上是摆设,更不被允许玩手机。所以,当许多家庭大大小小都玩电脑捧手机或追剧时,我们家却都沉浸在书香中。

瞧!哥哥正专注地做《海底两万里》的批注,妈妈在津津有味地捧着《读者》,而我却如饥似渴地一头钻进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红飘带狮王》里。

我们家更有共读的好习惯。每次哥哥看完老师指定的必读书目,妈妈必定也要拿来读一番,而后再选择合适的书推荐给我看。我们家的共读,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因为热爱阅读,我已经连续几期被评为校级“书香少年”,我们家也被评为“书香家庭”呢!

良好的家风,是一所学校,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更是一盏明灯!在这盏指路明灯的照耀下,让我一路健康成长!

我的好家风作文6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一个漫长的言传身教的过程。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好的家风,教给子女的是优良的品质,传给后代的是精神力量。有家风的.熏陶,有家训的指引,有家规的约束,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才会风雨无阻,一路前行。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虽位高权重,但他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告诫其子:俭以立名,侈以自败。后来便撰写了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司马光借鉴了诸多达官显贵之子的堕落与腐败的教训,吸取经验,从严教子,使得其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我们熟悉的三字经里曾有这样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良好的家风,与我们的父母息息相关。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有好的父母就能树立起好的家风。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虽然我的父亲母亲不识字,但是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他们就对我说:“不要出去招风惹事,更不能和别人打架,不能拿别人家的东西,贪图人家的小便宜……”虽然是些普普通通的话,但我一直按照父母的吩咐,认真地做着每一件事,直至我长大。

现在我也结婚生子了,我和妻子一样,时常用父亲和母亲教育我的话教育儿子,虽然儿子不懂,但是我相信,有一天他会懂,他会和我一样做好自己的事。其实,家风有时就是一席话,一席让我们铭记一生的话,虽然不是哲理,但它却是为人的道理,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行。

家风是一种传统美德,好的家风对社会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优良的传统,更需要这种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家庭里每一个成员的品德都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民风,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们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付出与努力,更需要我们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家风,需要一代代人的文化传承,需要时光的沉淀与积累。只有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小家风,才能更好地塑造我们的民风,中国风。

有人说家风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待人忠厚;有人说家风是勤劳踏实、节约朴素、正直清白;还有人说家风是诗书继世、谦虚谨慎、精忠报国。我说家风是一面鲜艳的旗,一面承载着道德、文明、诚信、礼仪、和谐、团结的旗。相信有家风这面旗的引领,我们的家会更幸福,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强大。

我的好家风作文7

老家不大,就是个小平房,但是在我上学之前,老家就是我的全部。

老家门前有一块平地,我时常在那里玩耍。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在那玩儿“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他们似乎都很想当母鸡,不喜欢当老鹰和小鸡,没办法,只好我来当老鹰。

我们愉快地玩着,边上的母鸡们“咯咯咯”地叫,一点一点靠近我们,那痴呆的神情,仿佛在说:“这些人实在是太无趣了。”可我们毫不在乎。大人们坐在摇椅上,一边聊天,一边看着我们,有说有笑,甚是开心。

我最喜欢夏日的老家。门前有几棵大桑树,每到夏季,树上便结满了果子,我们都很喜欢吃桑果。大家一个个都很心急,不待桑葚全部成熟,便吃掉了一大半。酸酸甜甜的,咬上一口,你能感觉到数十个小泡球在你口中爆掉,酸甜的紫色汁液渗过牙缝,流进嘴里,真是美味。熟透了的桑葚更好吃,虽然没有未熟的有嚼劲,但是却软软的,入口即化,褪去了酸涩味儿,更显甜得浓郁。

老家后面有一条小径,没有开发,硬是被人们活生生地踩出一条道来。知道那条路的也只有我们村里的人。老家坐落于村口,从那小径出来的人大多都要路过我家门前,渐渐地,我和他们便很熟了。

有几个奶奶总喜欢抱抱我,而我却更喜欢那些爷爷,他们平日从田里回来,常常会给我带些什么,像小萝卜、小白菜,有时还有桃子和葡萄。

对老家的记忆还有很多:有我逗弄下蛋的老母鸡,蹲在树边看蚂蚁搬家,还有我和小伙伴们愉快的玩耍……我的童年在那里度过,它给了我难忘的回忆。

老家虽然很小,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它就是我的全部,在我看来,它很大很大……

我的好家风作文8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我家的家风就是:“好好做人、好好学习。”

家人们从小就教导我要好好做人。

爸爸教育我要守信。记的二年级的一个周末,因为我表现好,所以,爸爸准许我玩一小时电脑游戏。但是,我玩游戏超过了时间,爸爸很严肃地收起了电脑。之后,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棠林,要守信,不然,长大后你到社会上就是会很麻烦的!”

姐姐告诉我要诚实。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年级的一天,我不小心把姐姐最爱的玻璃杯打碎了。我很怕被挨骂,不过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向姐姐道歉。但是,姐姐原谅了我,并且对我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杯子打碎了不要紧,如果你因此失去了诚实,就没有人会相信你了。”

妈妈教育我要谦虚。四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我考了全班第一,回到家我的意洋洋的告诉了妈妈。妈妈与蔼的对我说:“棠林真棒!再接再厉,不过要记住:‘谦受益,满招损。’”

家人们不仅教导我好好做人,还教育我要好好学习。

五年级,我因沉迷网络,所以期中考试只考了八十几分。回家路上,我很害怕妈妈会怎样对我。但是回到家,妈妈却对我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就此跌倒!

你要以此为起点,争取下次取的更好的成绩。”然后妈妈与我分析原因,为我解答难题。经过妈妈的辅助与我不懈的努力,我的成绩直线上升。在期末考试中,我取的了优异的成绩。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学习上,我有个好习惯:爱读书。从我跨入了小学的大门,我便开始读一些故事书。后来这几年里,我开始接触一些文学书,例如《骆驼祥子》、《城南旧事》、《窗边的小豆豆》。我一有时间就拿出一本来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而着称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这些孩子,也一定要发扬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于我们的祖先,不愧于就是一个继承人!

我的好家风作文9

白色的干净桌布上,热腾腾的饭菜看起来格外诱人,而且都是我爱吃的菜。红壳的螃蟹新鲜又肥美,让人见了忍不住咽口水。银皮的蒸鱼躺在盘子中间的一片菜叶上,身上浇着酱油,散发出一股大海的原汁原味。汤里的菜也是特别的香。

我咽了咽口水,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桌子上的菜。今年中秋节,爷爷、奶奶两个人和姑姑、姑父一家人一块儿到我们家来过节。我知道要按辈分的顺序入座、动筷,只能等着。

“大家坐吧!”妈妈大方地说。然后就是爷爷奶奶先,然后是姑姑、姑父、爸爸、妈妈坐,最后是我和两个妹妹。动筷时,是一个更加难熬的过程,眼睁睁地看着菜被一个个地扫荡,而又无法做些什么,真是一种特别难受的体验,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吃货来说。

我等得花儿都谢了——其实也就两分钟。终于,轮到我这一辈动筷了,我抓起筷子,对准桌子上的菜,发起了猛烈进攻。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一道道精心摆盘的菜被我弄得一团糟,真是惨不忍睹。

唉,多好的家规也改变不了我这只馋猫的天性啊!

我们林家的家族史我半点也不了解,我连家谱都没见过,但我时刻记着这条家规,它时刻提醒我要礼让长辈的规矩、美德。

我的好家风作文10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比不可少的成分。在我们家,也有家风,那就是乐于助人。

华罗庚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虽然从小家人就教我要乐于助人,但是经历过这些事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乐于助人。

那天上午,艳阳高照,万里无云,我跟外婆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我们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乞讨,她失去了双腿,头发蓬乱,衣服破破烂烂的,十分邋遢。

这个妇女一边向行人磕头一边念叨着给她点看钱,解决她的温饱问题。我假装没有看见她直径往前走,外婆拉住了我。外婆从钱包里拿出5元钱放在了那个妇女前方的塑料盒里,然后拉着我往前走去。我好奇地问外婆:“外婆,你为什么给那个乞讨的人钱?那个人很可能是骗子呀!”外婆抚摸着我的头慈祥地说:“那个人失去了双腿很可怜,而且还没钱,更可怜。就算她是骗子我给她5元钱,也没什么损失。我们不能太小气,要乐于助人!”

不仅我的外婆乐于助人,我的妈妈也乐于助人。

有一次,我和妈妈搭乘公交车去南京买东西。我和妈妈一上车就找了两个空位置坐了下来。经过好几站后公交车上挤满了人。到站了,一位老大爷拎着两个大袋子慢悠悠地走了上来。妈妈连忙站了起来对他说:“大爷,您坐吧!”大爷说了声谢谢,接着笑眯眯地坐了下来。

下了车后,我问妈妈:“你自己有位置坐多舒服呀,为什么要让给那个大爷做呢?”妈妈笑着说:“你看那个大爷拎着那么多东西,站着多不方便啊。我把座位让给他是乐于助人。你以后也要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乐于是一种修养,乐于助人是一种精神境界,乐于助人也是我的家风。

第三篇:追忆先贤,传承好家风

追忆先贤

传承好家风

清明节到了,祭祖,上坟,烧纸,寄托哀思,怀念故去的先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是文化。自古至今,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人即使身体不存在,灵魂也是存在的这个观念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涉及到每个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时候,报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个人对亲人们的诚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人性深处的道德理性重被唤醒,即使远在海外的游子,也会遥祝自己的亲人们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乐!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还加强了亲友间的联系和团结,在共同的先祖和亲人墓前,缅怀他们为家族的繁衍壮大作出的一切,继而学习他们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与家人亲友一起,继续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也被称为清明节,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是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的亲人的一次聚会,先让久违的亲人们品尝家乡的小吃,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后与各路后人相见言欢,互诉衷肠,向他们告知家族的各种悲喜信息,唠叨唠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来,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真实了。追忆先贤

传承好家风。家风是什么?就是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什么样的家风,大体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优良家风的典范,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积极意义。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家风。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家中几个姐姐,尽管如此,父母对我的品质却有很严格的要求,记忆最深的的是“光明磊落、诚信做人”“助人为乐、做好人”。

光明磊落、诚信做人

记得小学时,吃完饭后父亲总是给我们讲诚信的故事,父亲从学校回来也不闲着,跟着母亲去劳动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守信,说话要算话,咱穷也要穷得光明磊落,有骨气。

助人为乐、做好人

母亲虽然身为家庭妇女,她书念得不多,但是一个“热心肠”。东家要嫁女,西家要做满月,母亲总会放下手中的活去帮忙。村里人都说母亲人缘好。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一位婶婶家孩子得了急病,要去医院时却发现家里钱不够,过来问母亲借。母亲听说后,二话不说就把家里仅有的钱拿了出来。婶婶当时很是感动,她的孩子病好回家后,专门带着孩子登门道谢。

感谢家风育人,定会传承

如今,父母均已过世,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我影响极深。他们的教诲也成为留给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风不仅影响了我,我也传承着我的家风。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无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对家长、学生,我没有让父母失望,尽力做到“光明磊落、诚信做人”“助人为乐、做好人”。每当清明扫墓,总会想起小时父母的谆谆教导,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现在自己也有孩子了,孩子从小顽皮难教,我想起父母对我小时候的话,我教育孩子更有耐心,更多引导,少指责;多鼓励,少批评,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孩子进行心平气和的谈话,告诉他:与同学玩时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光明磊落地玩,别人有困难时能帮忙的尽量帮忙;别人伤害了你,你受了委屈,要告诉老师或妈妈帮助你,不要逃避,更不能撒谎------“溺爱”会导致纵容,纵容就是孩子在犯错误时,不能及时纠正,不能给予应有的惩罚,因此,不能形成“对错”的概念,也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必须要做的责任意识,不知世事艰难,后果就是让孩子形成事情原本就是应该这样做,他人都应该顺从自己,让这种思想变成习惯,形成遇事不会反思,不能换位思考,难以理智地处理问题,另外,不经历挫折,没有对比,难以感知恩情的存在与可贵,故,很难产生感恩的意识,导致孩子不孝敬、不礼貌等等。

后来,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一直坚持与他交流,随时向他渗透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力

求使他学会做人,努力做一个好人。

我是一位母亲;面对学生,我又是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一位班主任,我深知自己的言行对小学生一生的影响。为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一直把育人放在首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他们“光明磊落、诚信做人”,鼓励他们“助人为乐、做好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和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利用班会引导同学:“与同学相处要学会宽容。当对方不小心碰住你或说你时,不要着急,不要生气,要学着原谅别人;而对方在发现错误时不要逃避,要主动承认错误,并真诚道歉。”接着我在家长会上也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以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一段时间后,同学之间的矛盾少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同学多了,班里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气氛。

从教20多年来,我的言行得到了领导、同事、各届学生家长的肯定与赞扬。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很欣慰。高兴之余,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感谢家风,它帮助我走向成功。我必将此家风继续发扬,传承下去,让良好的家风造福更多的人。

第四篇:好家风伴我行作文800字

好家风伴我行作文8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家风伴我行作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对于一个家庭就好比法律对于一个国家那么重要。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好的家风就像一所学校,它能赐予我们力量;好的家风就好比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好的家风就是一件传家宝,它不是真金白银却胜过真金白银,是一个家庭给孩子的最大的宝藏。

我们家的家风有很多,比如爷爷奶奶的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爸爸一直奉行的认真谨慎、善良孝顺,妈妈的不断学习、坚持不懈都深深影响着我,他们这些优良的好品性汇成家里的一股清风,熏陶和感染着我,让我如小树一般茁壮成长。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好,期末考试数学成绩勉强在及格线以上。可是爸爸妈妈知道了我的数学成绩,并没有责备我,相反,他们还鼓励我要认真思考,坚持学习。妈妈对我说:“成绩不好并不可怕,不善于坚持学习才可怕。不要灰心,只要坚持好好学,一定会取得进步。我听了他们的话,振作了起来,上课听讲也认真了起来,每天做数学作业也积极动脑筋思考,实在是有困难的时候就会请教爸爸妈妈。伴随着日复一日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在二年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老师还给我发了一张“学习进步标兵”的奖状呢!当拿到奖状的时候,我很自豪,因为我发现妈妈经常给我说的.“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果然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呢!

除了学习上的坚持,爸爸对长辈的善良孝顺也感染着我。奶奶说爸爸从小到大从来没有顶撞过奶奶爷爷,也没有对奶奶爷爷说过一句难听的话。如果奶奶身体不舒服,爸爸会嘘寒问暖,带奶奶去医院检查身体……受爸爸影响,我对家里所有的长辈都很孝顺,妈妈疲惫的时候,我会给妈妈捶捶背,爸爸感冒的时候,我会给爸爸倒杯水,爷爷住院的时候,我也会给爷爷去医院送饭……因此,在家人的眼中,我是一个体贴、孝顺的小女孩,我也因为关爱他们常常感觉非常幸福。

良好的家风如同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是爸爸妈妈传承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坚持不懈、善良孝顺这种无形的财富会一直陪伴着我,教诲着我,鞭策我做一个好学生,好女儿。我也会将我们小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感染我身边的人,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第五篇:《家风传承》观后感:新时代更需传承好家风

《家风传承》观后感:新时代更需传承

好家风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近日,央视网发布公益微视频《家风传承》,通过三个平凡而又感人故事,还原了总书记所倡导的“家风传承”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听到“家”这个字,总会让人产生一丝悸动,好似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愫在心间流淌,正如古人的这些诗句一般,饱含着人们对家浓郁的情感、强烈的思念。

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的确,对人们而言,家既是出生、记事、成长的地方,也是接受养育、学会做人、走向社会的“始发站”。尤其是家庭美德、良好风尚的形成,更是人们融入社会、走向成功最为仰仗的“注册资本”。可以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风都是堂“必修”。

涵养好家风,要传承家庭的风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最小、最基本的群体单元,家庭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连接起一个个关键的节点,绘就出一块块细密的网格,让世界紧紧相连、牢不可破。而家风,更是社会公共美德、精神文明的微观体现,唯有家风好,千家万户才会好,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安定、民族才能兴盛,正应了那句“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我们要重视家的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不仅要凝炼好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样的基本美德,更要将好的家风、好的风骨发扬光大,以“小家庭”的美满祥和促成社会“大家庭”的幸福和睦。

涵养好家风,要吸收先进的文化。中华民族是开放的民族,包容的民族,更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吸收着外界精华、融入着时代元素,以更深沉、更伟岸、更璀璨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人的家风建设更是如此,在保持并传承好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同时,不断吸收、扩充着家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让新时代家风在共性与个性中开辟新思想、扩充新理念,而这也更凸显家风积淀的重要性。时下,新时代伴生大量的新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取舍、辨别,着实不易,但良好的家教、卓越的家风让我们独具慧眼、意志坚定,不断汲取着优秀的时代元素,让家文化的内涵与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涵养好家风,要接受终生的洗礼。良好的家风唯有不断地践行,方能得到良久的保持。不可否认,社会是个“大染缸”,既可以为人添上靓丽的色彩,也可以抹上难以擦除的污迹,一得一失、一取一舍,全在一念之间。而好的家风,正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风向标”,为我们每一次的抉择、每一次的迷茫举旗定向。所以我们要珍视家风的精神洗礼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朝着更为积极、更有活力、更具动能的目标奋进。同时,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家风中的优秀品质、先进元素,做到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更要将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共同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让家风发挥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巨大价值。

下载广州好家风典型第一批10篇宣传报道稿(审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好家风典型第一批10篇宣传报道稿(审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承好家风 释放正能量(精选多篇)

    传承好家风 释放正能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