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

时间:2019-05-13 11:3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

第一篇: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考试大纲

一、教

《虾蟹类增养殖学》

王克行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海水贝类养殖学》

王如才主编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曹克驹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河蚌育珠部分)

二、试卷结构及比例

1、题型比例

单项选择题占10%(10);多项选择题占15%(5);名词解释占15%(5);简答题占30%(6);论述题占30%(2)。

2、内容比例

专业基础知识占3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40%(注:具体的养殖参数不列入考试范围); 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30%。

三、主要考查知识点

第一章 甲壳类养殖学绪论

1、甲壳类、贝类养殖学定义。研究虾蟹类、贝类养殖理论与应用技术

以增加水产资源与产量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贝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2、甲壳类、贝类养殖品种与国内养殖概况(学名,分类地位,生产特性,养殖方式,养殖产量组成),重点是对虾分类。(1)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

①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②有优秀的养殖性能(生长快、周期短、食谱广)③适合我国的养殖生产环境(种质、苗种、空间)(2)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3)养成生产 粗养方式 Extensive 半精养方式 Semi-intensive 精养方式 Intensive 1 超精养方式 Ultra-intensive

第二章

虾蟹类养殖生物学

1、形态结构特点,主要生理器官(1)虾形动物 体修长,腹部发达

①游泳虾类

②爬行虾类(2)蟹形动物,多扁平, 腹部不发达或退化。结构模式: 头部6节, 胸部8节, 腹部7节。

除最前端体节具一对复眼,末端尾节无附肢外,每节上有一对附肢。步足,共五对,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

2、对虾生殖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精荚、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性腺)。内部器官

-雄性(精巢、输精管、精荚囊)

-雌性(卵巢、输卵管)外生殖器

-雄性(交接器、雄性腹肢)

-雌性(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

虾类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五步足基部间的腹甲上 纳精囊是否覆盖甲壳骨片:

封闭式:具一囊状或袋状的纳精囊,交配时精荚的豆状体即贮于其中,大多数对虾是封闭式纳精囊,如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开放式:无甲壳,骨片等形成的囊状结构,仅在第四、五对步足基部间,腹甲上由甲壳皱褶凸起及刚毛等甲壳衍生物形成一区域,用于接纳精荚,精荚多粘附其上,西半球产的种类如南美对虾。

精荚: 精子成熟后,通过输精管下行至贮精囊,在输精管中相互聚集,外被薄膜形成簇状精子团块,交配之前被存于贮精囊中。

具封闭式纳精囊种类,交配时仅♂ 成熟,交配后须待卵巢发育成熟后方才产卵。

3、主要摄食器官与摄食习性(消化道与消化腺,饵料生物,食性转化)。

一、消化系统

(1.虾蟹类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胃、肠以及肛门组成。

(2.贲门胃中有几丁质结构的胃磨;幽门胃内有复杂的几丁质刚毛和骨片-过滤食物

(3.爬行虾类在胃壁的前侧方两侧各有1胃石,用于蜕皮时提供钙质。

(4.有肝胰腺,多级分枝的囊状胆管组成。能分泌消化液入胃且食物糜能直接入腺体消化

4、内分泌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

x-器官—窦腺复合体:位于虾蟹类动物的眼柄内, x-器官由是神经内分泌细胞集中体,窦腺是一种神经一血器官。

X-器官主要分泌物是MIH(蜕皮抑制激素)和GIH(性腺抑制激素),前者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分泌,后者抑制性腺发育。

y-器官:非神经内分泌器官,不同种类形状各异,一般位于咽部。y-器官的主要分泌物为蜕皮激素,主要成分为20--羟蜕皮酮及共同产物。促雄性腺:位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物促进雄性腺发育及出现雄性第二征。

大颚器官:成对分布于大颚基部,其分泌产物被认为是一种性腺刺激素,可促进卵黄合成及卵巢发育。

5、繁殖习性(性腺发育,交配与产卵,胚胎发育,影响繁殖各阶段的内因与外因)。

影响蜕皮与生长的因子(1)外因

温度:营养:盐度:水质:放养密度:光照周期、强度、光质:(2).内因

内分泌(蜕皮激素的控制)与蜕皮周期

蜕皮主要受体内激素的调控,温度、光照、饵料仅可以加速或延缓蜕皮过程,只有当外界环境因子均处于理想状态,对虾才能快速生长,从而引起蜕皮。否则,即使蜕皮也不会正常生长,甚至出现负增长,不正常蜕皮往往也是造成对虾死亡的重要因素。

6、虾蟹类幼体发育过程及各阶段的习性(生活史)。幼体发育

虾蟹类的幼体发育复杂多样,孵化的幼体要经复杂的变态发育才能变成与成体相似幼虾、幼蟹.主要幼体阶段包括:

1、无节幼体(N)

2、溞状幼体(Z)

3、糠虾幼体(M)

4、后期幼体(仔虾、大眼幼体

P 第三章

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1、虾蟹类苗种培育的工艺流程。

2、对虾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能。(1育苗场场址选择:

海区的条件:盐度25~32,最低不低于20;pH值7.8~8.4;水交换好、无污染;底质以沙质或礁石为佳;藻相以硅藻优势、甲藻少; 场基坚固,抗风能力强; 淡水水源充足 电力、交通便利。

6(2育苗场包括生活区和育苗区两大功能区。育苗区主体:

三种车间:亲体培育/育苗/ 饵料培育; 四个系统:供水/供电/供热/供气。育苗区布局:

原则:安全、方便、经济、减少能耗。

亲体培育、育苗、饵料培育应安静、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供水系统除从海区提水外,尽量保证自流自排。

热、电、气应安排在育苗区的下风处,且它们的工作间尽量集中。(3配套设施

沉淀、过滤池:按育苗水体50~100%计,需150~600m3; 供气:罗茨鼓风机,8kw.hr二台;

供热:热水锅炉,2吨容量(20~30m3/hr)二台; 供电:按总用电负荷增加20%,成套设备二台。

3、育苗用水处理主要工艺与功能。沉淀:

天然水域常受径流、降雨的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大,有机物和悬浮物多,所以一般育苗场均建有沉淀池贮水。沉淀池可选择土池或水泥池。

一级沉淀池(面积0.3ha—1ha)

二级沉淀池(水泥池面积50m2—100m2,深2m—3m)。过滤: 育苗用水经沉淀后需要过滤消除杂藻、有机物、敌害生物。虾蟹育苗用水一般要经过二级过滤后方可使用。海水的消毒:

药物消毒: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碘制剂(碘伏/季氨盐碘)等;物理消毒:紫外线发生器;生物消毒:光合细菌等。

4、对虾亲本培育技术要点

一、亲体选购 亲体来源: 一是人工越冬培育的亲虾;二是采捕海中亲虾(主要来源)。亲体选择标准: 健康状况:应选体壮力强的个体,淘汰身体瘦软、体色异常、黑鳃烂鳃和身粘异物以及有严重外伤的个体。

性腺成熟度:卵巢发育正常、丰满,纵贯整个虾体背面;海捕对虾最好选已交配过的个体,雌体纳精囊饱满,可见白色精荚。体重规格:尽可能大规格,保证怀卵量和卵的质量。

南美白对虾雌体>60g/尾、雄体>45g/尾;

斑节对虾雌体>80g/尾、雄体>60g/尾;

5、对虾产卵孵化管理要点

二、产卵管理

刚产出的卵呈深绿色,在水中漂浮几分钟便很快下沉,属沉性卵。受精卵的卵径为0.3mm。

1.水温

13—14℃(中国明对虾);26℃~28℃(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2.充气

池内要连续充气,但充气量应控制在1%—2%;8 3.检查

早晨检查产卵情况,鉴定卵子质量并测定产卵数量。2.集卵与卵的清洗消毒

6、对虾育苗管理要点

7、虾苗出池与质量鉴定、出池

*原则:必须在育苗池中渡过最脆弱的阶段,并能适应室外池塘环境条件,即从浮游转向低栖生活。

*约1公分左右,或以客户的具体要求定。

*时机要把握好,虾苗经淡化后,自相残杀造成的死亡率大大上升,如罗氏沼虾,每天可造成约10%的死亡。密度越高,死亡数的绝对值越高。

第四章

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1、养成方式与特点比较。

粗放养殖:鱼塭养殖/人工生态系养殖/半蓄水养殖

池塘养殖:潮差纳排水/淡水添加/覆膜高位池/封闭式循环过滤养殖 工厂化养殖 网箱或围拦养殖 池塘综合养殖

2、对虾池的基本要求。

(1面积、水深与形状:

养成池:面积0.33~1hm2;水深2~2.5m,保水1.8m以上;形状以长方形,长宽比3:2为佳。

暂养池:面积100~200m2,水深1~1.5m。

贮水池:面积2~5hm2;水深2~2.5m。用于沉淀、消毒、蓄水。(2池堤:以抗台风、抗历史最高潮位和保水为原则。

外堤(防护堤):石或混凝土建造,高度应能防30年最高水位加最大台**高为限。

内堤:采用水泥护坡,防崩塌和渗漏

(3进排水系统:养殖场建立独立的进排水沟渠;每口池塘有呈对角排列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自动排干。

(4池底:一般要求覆沙,厚度30cm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覆膜或硬底结构,防止池底泛酸或渗漏。

(5边坡:一般斜率为45度左右,用薄膜覆盖或水泥板墙。(6增氧机的设置与使用

作用 :增加溶氧;改善水体分层现象;有利于排污。增氧设备 :水车式、射流式、充气式和微管式

3、基础饵料培养的原理与方法。基础饵料的种类:

天然虾蟹类一般以底栖小型动植物为食,常见的有藻类(底栖硅藻、蓝藻等);原生动物(有孔虫);甲壳动物;多毛类;昆虫幼体;贝类幼虫。其中后四种为对虾的重要饵料。施肥: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底栖动物,肥水的好坏应以控制底栖丝状藻类“土皮”生长为前提。一般入水后应马上施肥,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50cm为宜。即保证光能透入底部有利于底栖动物快速生长,又能控制青苔等丝状藻类的疯长,肥水的原则:

水色: 养成池放苗前水色控制茶色(红棕色)、淡绿、翠绿、浓绿(绿豆青)为佳。暗绿、白浊、黄色、酱油色为老化水或异常藻类生长状况,应重新培水或换水。

刚毛藻(青苔)、浒苔、沟草喜在清澈的虾池中生长,若大量繁殖,对虾苗放养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放苗前应采用药物清除或控制水的透明度

4、中间培育的原理与方法。

指将全长1厘米的虾苗,在小型池塘培育达到全长2.5~3厘米的大规格虾苗的过程。

意义:大规格虾苗成活率高且稳定,提高饵料利用率,减轻养成池污染。

5、对虾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1.饵料系数 = 摄食量/增重量 1.2-1.6, 2以下 2.诱食性能 3.水稳定性 4.外观

色泽一致,表面光滑,大小一致

6、基本投饵量计算方法。

基本量=个体理论摄食量×估计存虾数

7、投饵管理要点。投饵管理原则

“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匀投撒、合理搭配、先粗后精、交替使用”

1.基本投饵量计算

基本量=个体理论摄食量估计存虾数 2.投饵量的调整: A.摄食检查

肠胃:每次投喂后1~1.5hr,2/3的虾饱胃为宜;

残饵观察:1米水深处的饲料台2~3hr无残饵; 温度与气候

水温高于32~34°C或低于12~18 °C少投;晴天多投、大风雷雨天少投; 生长速度:

生长比速0.8~1mm/d为一般生长状况,1.2~1.5mm/d为快速生长状况; 水质:

水色发黑、发臭应减少投喂; 3.投饵次数:

虾类具有连续摄食的特点,一般摄食后4~5小时空胃,因此尽可能保证以 “少量多次”为原则。据试验报道,中国对虾每天6次投喂比2次投喂的生长速度快72%。

一般来说,早期2~4次/天、中后期5~8次/天比较合适。早晚多投,投饵占日投饲量的60%以上。4.投饵方法:

全池均匀投饲;

H水<1m的区域应多投(早期0.3~0.5m,中期0.5~1m,后期1~1.5m)

投饵盘和食台

8、底质调控的原理与方法。底质的改善:

虾蟹类属底栖动物,一般在池底活动和觅食,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长。高密度放养条件下,残饵、粪便、死亡的生物有机体等沉积池底,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物对虾蟹生长极为不利。底质的调控方法: 人工排污

定期施入底质改良剂:

沸石粉20~30kg/亩;

麦饭石50~100kg/亩;

膨润土50~100kg/亩;

双氧水10~20 * 10-6,池底深施。

每15~20天施入一次。

9、常见疾病类型与病因(病毒病,细菌性病)。

一、对虾主要疾病种类:

病毒病:对虾杆状病毒(BP)、白点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微小病毒(HPV)等。

细菌性:红腿病(弧菌、单胞杆菌);白斑病(弧菌);烂鳃病(弧菌);黑斑病(弧菌、单胞杆菌)。真菌病:肿鳃病、水霉病

其它:肌肉白浊病(未知);固着纤毛虫病(钟虫、聚缩虫、累枝虫);软壳病(营养不良)。

10、传染性流行病分类、发病特征、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①白斑综合症

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症状:WSS的典型症状特征是病虾甲壳内侧出现0.5~2.0mm的白色斑点。

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约3-10天,死亡率可达100%。初期:

虾群食欲欠佳,摄食量下降,胃不饱满,全空或半空的虾体比例较多,反应迟缓,体质虚弱,间断浮出水面;中期:

病虾静卧池底,胃肠空虚,头胸甲及腹甲易被揭开且不粘连真皮,揭下的甲壳上有的有0.5~2.0mm的白斑;后期:

病虾对外界反应极度迟钝,大部分虾体甲壳略有发红,腹节肌肉白浊,虾血淋巴稀薄,不凝固,死亡迅速增加,。WSSV传播过程: 1988年首次在台湾发现后,从闽浙蔓延至全国沿海各地。1993年,我国养殖对虾因暴发白斑综合征,导致巨大经济损失。

1994-1995年在泰国、印度、朝鲜、马来西亚、日本和太平洋海岸国家造成暴发性流行。

1995年,西半球也报道了WSSV。WSSV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经口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感染方式,黄健等用病虾肉和饲料混合喂健康对虾导致对虾发生WSS。何建国等用发病虾肉和发病虾池内的浮游生物饲喂健康对虾,均诱发急性WSS。垂直传播:

Lo等、包振民等用光镜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和原位杂交相结合,检查了WSSV在发病对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在虾的精巢、精荚、卵巢中都发现了WSSV。诊断方法:

(1)现场观察症状;

(2)T-E 染色法;核肿大和嗜两性着色病变(3)电镜超薄切片法;感染较重的细胞中,胞核内几乎充满病毒粒子

(4)ELISA法;WSSV的多克隆血清,对虾血淋巴和鳃等组织中的病毒,(5)核酸探针技术;WSSV核酸探针

(6)PCR技术等。WSSV基因组序列,目前PCR技术已成为WSSV监测、诊断以及亲虾或虾苗检测的最常用方法;也是目前最特异、最敏感的方法。

②托拉(Taura)综合症

病原:托拉(Taura)病毒(TSV)。

症状:14-40天,体重在0.05-5.0克的幼虾,易感染该病毒,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者,绝大部分病虾红须、红尾,尾扇边缘体色变成茶红色;病虾不摄食或少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病虾蜕壳即死亡;慢性感染者,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生长受影响,但是不能摄食,死亡不严重。幼虾易发生急性感染,死亡率较高;而成虾,则易发生慢性感染,死亡率相对较低。

诊断方法:A.现场症状;B.电镜超薄切片法;C.PCR技术等。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实施健康养殖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

A.彻底清污消毒;清污后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千克或漂白粉25千克(含有效氯30%)等消毒剂消毒;

B.使用无特定病毒感染的健康虾苗,并控制放养密度; C.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水源,应用有限水交换系统。

D.使用优质饵料,如发现池虾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池水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在饲料中添加0.1%-0.2%稳定性好的维生素C 15 或可增强对虾免疫的药物;

E.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出现病症时,停止换水,应用有益细菌,调节池内藻相,减少对虾惊扰;

11、生态防控原理与技术 SPR种苗生产工艺(1SPR生产原理

在SPF家系中选育对特定病原又有抵抗力的个体/群体/家系 进行杂交选育(2生产工艺

由SPF亲虾杂交、选育而来(3目前美国有生产

抗TSV病毒:69%(SPR):31%(SPF)抗IHHNV病毒

(4SPF和SPR种苗的特点 SPF 只是不带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病原,不意味着不生病 不是可遗传的性状 对其他病原不会有易感性 总会减少得病的风险 SPR 通常只抗某种特定病原(如陶拉病毒、IHHNV)与抗逆性不同

自身可携带或不携带病原(5SPF和SPR种苗应用的局限 SPF苗种不能保证避免病毒病 理由1:单一SPF的局限

理由2:环境通常难以彻底消除病原 好的效果依赖环境等其他条件得到满足 工厂化养殖是可能的出路

封闭水源(如地下水)成功机率较大

SPR苗种有一定抗病力,但对其他病原通常没有特殊抵抗力 SPR苗种可能带有病原,或许会成为病源

第五章

河蟹的养殖

1、河蟹的分类。

中华绒螯蟹在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绒螯蟹属。

绒螯蟹属 中华绒螯蟹 日本绒螯蟹 合浦绒螯蟹 直额绒螯蟹 狭额绒螯蟹

2、河蟹性腺发育和繁殖过程的基本特点。性腺发育: “黄蟹”:由大眼幼体蜕变的幼蟹,在淡水中生长16个月左右,经过许多次蜕壳,个体增长显著,但尚未到性成熟阶段.

“绿蟹”:“黄蟹”最后一次蜕壳后性开始成熟的河蟹; 性腺发育与繁殖活动:

自寒露至立冬,河蟹开始生殖洄游,这一阶段性腺发育迅速。

立冬以后,性腺完全发育成熟,此时的河蟹经交配,不久,雌蟹即可产卵。

如果外界环境条件得不到满足,卵巢就会逐渐退化。

3、仔蟹与蟹种培育原理与关键技术。

4、性早熟蟹种的成因与管理 1)积温过高

人工养殖比天然生长期长30~40天

水体水温:室内水泥池夏秋温度>池塘、湖泊 水位太浅:20~50 cm 无遮荫物 全球气候变暖 2)营养过剩 池塘中天然饵料丰富

投苗量不足

投喂过量或饲料中动物蛋白偏高 饥饱不匀 3)水质问题 水质恶化、老化 盐碱地区 4)品系问题近亲繁殖 亲蟹小型化

5、生态养殖成蟹原理与关键技术 生态养蟹:

生产原理: 通过“种草、投螺、稀放、配养、调水”等技术措施,人工营造并维护好养殖水体生态系统,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尽量趋干平衡。

配养模式: 年初投放蟹种300只〜500只/亩,科学搭配放养鳜鱼、翘嘴红鮊、青虾、花鲢、白鲢等名特水产, 产量表现:亩产河蟹60kg、青虾30kg、优质鱼类100kg ,亩效益可达2000元。池塘环境调节

①水草栽培,2月~3月栽种伊乐藻、黄丝草,亩栽48公斤 ;3月~5月分期播种苦草,亩种苦草籽100公斤。在河蟹生长的夏季阶段,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亩栽185公斤,在池塘水体中形成至少三种以上的水草种群。确保水草覆盖率在中后期达到60%以上。

②螺类投放,清明前每亩投放螺 蛳160公斤。确保河蟹从蟹种到商品蟹生长过程均有适口的 鲜活天然动物饵料,既可节约人工配合饲料,又可确保河蟹的生长。同时,能够清除残饵,提高水体的自体净化能力。

第六章 贝类增养殖概述(不考)

第七章 养殖贝类的生物学(食性分类、生态类型)

贝类的摄食方式依种而异,主要与其摄食器官的构造有关。归纳起来可分为下列 3种类型。

1、滤食 在外套膜(及水管)的配合下,籍鳃和唇瓣上的纤毛过滤作用而被动地摄取水中的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为食。

瓣鳃纲,如泥蚶、缢蛏、牡蛎、贻贝、扇贝。鳃就象细筛子一样将微小颗粒筛滤下来,经过鳃丝表面分泌的粘液粘裹,纤毛的运动,使食物象传送带一样经过食物运送沟送至唇瓣与口。饵料生物:以硅藻、原生动物和单鞭毛藻占数量最多,尤其是硅藻。

2、舐食 以齿舌带上的小齿锉食食物。匍匐爬行运动,摄食的对象主要是海藻等植物。

以鲍为代表的腹足类,它是利用齿舌刮取舐食,因此被列为舐食性。它的主要饵料为大型的褐藻和红藻等植物性饵料。

舐食性的贝类,在口腔中装有两枚硬腭片,后方有齿舌作为锉碎食物之用。消化酶的种类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分解酶。

鲍平均每一克体重的增长,约需要8—15克的海藻营养,由此推算产一吨的鲍,就需要,提供8—15吨海藻作为鲍的食料。

3、捕食 头足纲的种类专门的捕食器官。如乌贼有 1 对触腕用于捕食。捕食的食物种类主要是水中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和其他动物。

以玉螺、骨螺为代表的腹足类。捕食性腹足类饵料是瓣鳃纲和个别腹足类以及少量各种动物的尸体。捕食性腹足类常具备强大的攻击力量,象玉螺、骨螺在吻的腹面有穿孔腺,能分泌酸性液体溶解瓣鳃纲贝壳,然后用齿舌锉食其肉。因此玉螺、骨螺等贝类便成为养殖贝类的大敌。

第八章 贝类的苗种生产(育苗方式定义,半人工采苗原理与关键技术)半人工采苗是根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用人工方法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的环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优点:方法简单、成本低、效率高、产量大 半人工采苗的原理

几乎所有瓣鳃纲贝类在附着变态时都有用足丝附着生活的过程,然后完成变态。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固着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方法(牡蛎)投石采苗 插竹采苗 筏式采苗 清礁采苗

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

优点:引进新种;提早育苗,延长生长期;防除敌害,提高成活率;苗种纯,质量高,规格一致;可以进行多倍体育种,选种,培育优良新品种

第九章 养蚌育珠

1、外套膜的结构。

位于贝壳内面,紧贴贝壳,为左右两片软的薄膜,它包住内脏团,保护内部器官。

2、淡水常用育珠蚌的品种、习性和成珠效果比较。

1、三角帆蚌(劈蚌、翼蚌)

壳大而扁平,壳质较厚,坚硬,壳后缘向上伸展,呈三角帆状,壳表面为黄褐色或黑褐色,壳内珍珠层呈乳白色、肉红色或紫色,具有美丽的珍珠光泽。

其产珠质量好,珍珠细腻光滑,色彩鲜艳,珠形较圆,但珍珠生长缓慢。

生活在水质清澈、流水较急的水域。

(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俗称鸡冠蚌、湖蚌、绵蚌。珠蚌科、冠蚌属。

前背缘冠襄小而不明显、后部长而高,后背向上斜伸展而成大的鸡冠状,具 21 一后侧齿,无拟主齿,壳表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

育珠特点:珠质多皱纹,产量高、生长速度快,长圆形,光泽好,多呈玉白,淡粉红色。

多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湖泊,静水池塘中。

3、珍珠形成的原理。

1、外因的形成

河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如砂粒、小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的外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则陷入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形成珍珠。由于这种原因形成的珍珠是以异物为核的,称为有核珍珠。

如果侵入的异物过大或粘附在蚌壳的内层,外表皮 细胞不内陷形成珍珠囊,而是直接向异物的表面分泌珍 珠质,形成附壳珍珠。

2、内因的形成

外套膜表皮细胞受到自身病理刺激后,受刺激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的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角质蛋白,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地包被有机质,形成珍珠。这种原因形成的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

4、河蚌人工繁殖过程

一、河蚌的生活史 精、卵在鳃上腔受精 → 外鳃瓣上发育成钩介幼虫

→ 排出体外后,以其足丝和钩刺粘附于鱼的体表营寄生生活

→ 10多天后,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脱离鱼体,转营底栖生活。

5、无核珠的手术操作过程。

剖蚌-剪除色线-分剥内外表皮(剥离法、削片法、撕片法)-整修和切片-剪取外套膜的外表皮

6、手术与珍珠质量的关系。小片大小、形状与育珠效果的关系:

A、小片大小与珠核的关系:大核插大片,小核插小片,边长约为珠核直径的1/2-1/3。

B、小片大小与珍珠质量的关系:大片易产生尾巴珠、畸

形珠,但分泌速度快;

C、小片厚薄与珍珠质量的关系:厚,结缔组织多,活力强,成囊快,珍珠圆而光滑、质量好。薄,长形珠多。常用小片厚度为0.6-0.9mm。D、小片形状与珍珠质量的关系:以正方形最好。

7、育珠蚌人工培育技术。

1、扣蟹的养殖过程中性早熟现象比较严重,试述性早熟蟹种的特征、形成原因和采取相应措施。

答:蟹种性早熟的特征:

①、雌蟹腹脐呈园形,脐边缘有较浓的绒毛;雄蟹为尖脐,螯足绒毛稠密。

②、雌雄蟹的背甲呈青色或墨绿色,疣状突起明显。

③、雌蟹体内卵巢开始发育(紫褐色或豆沙色),雄蟹有两条白色精巢,腹脐上的交接器骨质化,较脆,用力可折断。

成因

①、遗传因子控制:主要受种质品种与退化等影响,辽河蟹比长江蟹性早熟比例高

②、水温影响:过高积温加速性腺成熟,高水温抑制蜕壳,并减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引起体内营养过剩

③、营养过剩影响:饲料营养水平过高或不均衡造成体内营养过剩,加速性腺成熟

④、池塘盐度影响:盐度3-7‰比0.1-0.3‰性早熟比例高60%,盐度影响体内渗透压,影响蜕壳后的钙质吸收,缩短蜕壳周期,蜕壳次数增加,加速性成熟 养殖生产对策

①、调节水深,种植水草等措施来降低高温季节的水体温度,防止积温过高 ②、高温季节7-8月份适当降低饲料营养水平,防止体内营养过剩

③、饲料配方添加某些性激素及合成性激素前体调控物质,抑制性激素的合成,减缓性腺发育与成熟

2、试分析SPF和SPR种苗的特点和应用局限。答:SPF和SPR种苗的特点:

SPF:只是不带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病原,不意味着不会生病 ——不是可遗传的性状——对其他病原不会有易感性 ——总会减少得病的风险

SPR:——通常只抗某种特定病原(如TSV病毒IHHN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与抗逆性不同——自身可携带或不携带病原 SPF和SPR种苗应用的局限

SPF苗种不能保证避免病毒病——理由1:单一SPF的局限——局限2:环境通常难以彻底清除病原

好的防病效果依赖环境等其他条件得到满足——工厂化养殖是可能的出路——封闭水源(如地下水)成功几率较大

SPR苗种对特定病原有一定抗病力,但对其他病原通常没有特殊抵抗力

第二篇:贝类养殖学总结材料(2010.12.7 )(定稿)

第一章 绪论

考试时间: 2010年12月14日(周二)10:05——11.40;地点:4411教室 考试形式:闭卷

第一节

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贝类养殖历史

缢蛏、牡蛎、泥蚶和蛤仔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有极其悠久的养殖历史。高等与中等水产院校从1958年开始增设贝类养殖课程。

近年来,养殖贝类的生物学、育种技术、生态系养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如贻贝亩产达1-2吨,扇贝亩产4-5吨,缢蛏亩产3-4吨,蓄水养殖泥蚶的产量也达到亩产5吨左右,高的可达6-7吨;平滩养成的一般亩产1.5吨—3.5吨,较蓄水养殖的产量低。

二、贝类养殖的现状

目前经济价值大可开展增养殖的150种;其中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种类已有50种,其中: 腹足类:14种;双壳类:34种;头足类:2种.从国外引进而养殖成功的贝类不断增加。

2005年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384.7万吨,养殖面积达到169.4万公顷(包括海上、滩涂、陆基养殖),贝类育苗6917亿粒(其中鲍苗18.4亿粒),渔业产值达到418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19亿元。其中中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为1067.5万吨,占中国海水养殖动植物总量的77.1%。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沿海人民就业、国际商贸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我国海岸线缅亘,港湾曲折,浅海、滩涂平展广袤,饵料丰富,环境多样化,可供贝类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辽阔。

2.贝类资源丰富:贝类是海中之宝,我国沿海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贝类,可养的种类多,其中已养殖的达50种。3.贝类养殖的特点:贝类养殖具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它不与农业争土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不与鱼虾类争水面,可立体利用水体、保持水体的良性循环;贝类产品市场广阔,群众喜食。4.具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成果:贝类养殖在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得到了稳定发展,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种来源。

四、选择养殖贝类的标准

正确地选择养殖种类,是保证贝类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必须具备下列标准。

1、生产力高

它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饵料易解决。

2、适应能力强

对外界环境,特别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较强,抗旱和抗病力较强

3、营养价值高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肉味鲜美。

4、苗种来源容易 具有丰富的自然苗种或通过人工育苗容易解决其苗种来源。

5、养殖成本低

要考虑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也容易开展大众化的贝类养殖事业。

6、移动性较差

作为养殖贝类应选择移动性差的种类。

五、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贝类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属原始的粗放养殖(实为繁殖保护,在发达国家仍存在这种养殖方式),应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的程度以及加工机械化程度。

2.养殖的整体和局部规划不尽合理,局部过于密集而许多可养面积还未充分利用。

3.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还需加强:如在贝类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原理的研究,尤其在贝类的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利用上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4.贝类病害、病理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非常紧迫(大量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病害也十分猖獗,损失严重;且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滩涂养殖和浅海养殖是开放式水域,一旦发生病害,无法用药物控制,只能以防为主。

5.新品种培育工作成效不大,应用推广有难度,阻力重重。遗传育种、多倍体培育、改变贝类适应性和生理、生化 1 特性等研究工作做得不够。主要进行牡蛎、马氏珠母贝的三倍体培育、单体牡蛎的养殖。应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贝类的杂交、选种、育种工作,从而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种。

6.多品种混养技术日益成熟,提高池塘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经济效益。贝虾、贝藻、贝参、鱼蚌、鱼虾贝的混养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态系养殖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量和养殖容量,增加经济效益,使贝类养殖规范化、标准化。贝类养殖生态系的研究和运用,即水产养殖容量(Carrying Capacity for aquaculture)的研究将成为热点。

7.贝类净化研究还相当落后,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已要求出口贝类加工厂必须逐步配套贝类净化设施。净化参数不断增多和净化技术不断深入(细菌总数(粪大肠菌麇)、致病菌、贝毒素、重金属(As,Hg,Cd)、有机物,软骨藻酸(DA Domoic acid)等)。

8.贝类增殖放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多采用实行禁捕期、封滩护养等措施。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9.其他工作,海洋药物源性贝类(海兔、石磺)养殖;观赏贝类养殖,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养殖容量、养殖海区调查和规划等。

第二章

贝类养殖环境和养殖容量

第一节

贝类的养殖生态

一、潮间带:潮水涨落的地带;四条线三个区。

高潮区: 蓄水养殖和半人工育苗池。中潮区: 滩涂贝类主要养殖区。低潮区: 牡蛎,西施舌,蛤等低潮区生活的贝类

二、浅海区:大潮低潮线至水深200米之内的区域,终年被海水所淹没。筏式养殖的区域大多在水深30米以内。

三、影响贝类生活生存的海况因子 1.海水运动。2.水温。3.盐度

时期:

幼体适应盐度的能力差,成体稍强。

适应性: 贝类适应低盐的能力差,适应高盐的能力稍强。

①盐度影响贝类的附着能力(反之,不附着的贝类幼体可加淡水促进附着。)②繁殖期适当降低盐度可刺激成熟亲贝产卵。

③养殖季节大面积长时间的降雨,易引起贝类的大量死亡。4.营养盐

营养盐的多寡直接或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与繁殖。

5.水质

影响pH值的因素: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情况;②天然水中溶解的碳酸盐的状态;③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海水7.6—8.5(一般8.2),苗池不能低于7.6-7.7,贝类运输时也不能带水运输。浑浊度;扇贝抗浑浊的能力差。

污染:石油,重金属等对幼体的影响较大,造成局部灭绝

6.底质

底质命名法:在自然界中底质常常含有不同粒径的粒组, 多种粒组混合在一起,因此有不同的命名方法。

1.优势粒组命名法:当样品只有一个粒组含量很高,其它粒组含量均不大于20%时,按优势粒组命名的原则,以该粒组中百分含量最高的粒级相应的名称命名。

2.主次粒组命名法:当样品在有两个粒组的含量分别大于20%时,按主次粒组的原则命名。命名时,以主要粒组作为基本命名,次要粒组作为辅助命名。

3.混合命名法:当样品中有三个粒组含量均大于20%时,采用混合命名法进行命名。底质的分析方法:.筛析法:适用于粗颗粒的分析 , 其下限为 0.063 毫米左右,筛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孔径规格不同的套筛,将样品自粗至细逐级分开。.沉析法(吸管法):用来测定0.063一0.001 毫米范围的颗粒.根据质点(颗粒)沉降速度, 在悬液的气定深度处,按不同时间吸取悬液,由此来求出沉积物各粒级的百分含量。3.综合法: 4.淘洗法:

能养殖贝类的地方,不一定产苗。如蛏苗集中在浙江的三门湾;文蛤苗种江苏的如东、山东的东营、辽宁等地 2 盛产,但却在浙江温州的鸥江口大量养殖。底栖硅藻与贝类的分布有关。

滤食贝类的二种摄食方式(有水管的:滤食加水管摄食大量底栖硅藻;无水管的常规的滤食)养殖贝类的生活类型:四种埋栖型、附着型、固着型、匍匐型。

贝类养殖的生物环境:敌害生物:敌害的鱼类、腹足类、头足类、蟹类等。竞争生物:生物平衡,过度繁殖产生有毒的胞外物质。

四、海水养殖业目前急需研究的内容

养殖生态系统、养殖容量评估、养殖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养殖结构优化,养殖生物病害防治、深水养殖设施构建、海水动力因素、调控技术、清洁生产(养殖与加工)、以及养殖对象从数量膨胀型向质量效益转变等等。

努力促进养殖、环境与人三者和谐,使海水养殖研究与海水养殖产业迈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超负荷养殖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一是 海区的饵料生物成为贝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养殖密度越大,每个贝体的摄食量就越少,生长就越慢; 二是 由于摄食少,贝体瘦弱,对恶劣环境抵抗力差,易得病,死亡率显著增加; 三是 大量的排泄产物污染了水质,使水质恶化,缺氧;

四是 高密度养殖导致水流不通畅,加上贝体的呼吸耗氧,极易产生局部缺氧现象,引起贝体不适甚至死亡。2.海区老化 3.离岸养殖程度不高

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滩涂面积3000万亩。

海水贝类养殖主要是在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水域和滩涂上进行。我国滩涂的利用率约为30%-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不到10%,而-20 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开发利用率则不足1%。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4.品种退化

品种退化是造成养殖贝类生长速度下降、抗逆能力差,死亡率升高的另一重要因素。

原因:近亲繁殖,亲本质量差,没有正确掌握人工繁殖技术,不良养殖条件下的负选择。

五、保持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下一代人需求能力的一种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

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保持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水养殖对浅海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养殖水域和近岸水域营养负荷增加、渔用药物积累、养殖动物逃逸带来基因污染、土壤酸化或盐化、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等。

养殖水体自身生态环境的污染(富营养化、药物残留和底泥富集污染)和对近海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的破坏,沿岸滩涂、红树林资源破坏)。

尤其是养殖过程排放的有机物和营养盐造成的污染最为重要。

养殖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产养殖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不当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环境恶化、病害肆虐、增殖和养殖生物死亡率增加、生产量下降。

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基本途径:

1.逐步减小养殖对沿岸环境的污染是使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2.中国现阶段正在扩大海水养殖面积,主要是向离岸深水海域(-20米,-40米)发展 3.尽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高新技术,建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示范养殖区。

减小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

(1)复合养殖系统结构优化;(2)改善养殖大环境;(3)根据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在养殖规模不够大的阶段,人们考虑的养殖容量内涵仅包括养殖效益的内容。将养殖容量简单定义为:在生长率不受负影响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的放养量。(4)使用环保型饲料;(5)加强集约化养殖的排放水处理:集约化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趋势(省人力、少占地、产量高、易管理、易应用新技术)。

高度集约化养殖必须走少排污或不排污的高级形式,否则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将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养殖排放水的处理或循环用水工程和技术研究。

第三章

贝类的苗种生产

贝类苗种生产方式(法):贝类苗种获取的途径主要有4种:自然采苗(采捕自然苗);土池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工厂化育苗。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夏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一节

贝类的生活史(一).双壳类的生活史

受精卵——胚胎期——孵化——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附着变态——稚贝——幼贝期——成贝期 1.胚胎期

卵裂方式:贝类的受精卵除头足纲为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方式——螺旋式

卵裂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分裂球体积缩小,总体积不变

大多数海产贝类,发育到囊胚期,胚体表面一定部位即开始生出纤毛。此时,胚体可在卵膜内转动。原肠胚: 贝类的原肠作用是采用外包法和内陷法 实心囊胚:外包法。如:马蹄螺、海兔、鲍等 有腔囊胚:内陷法。如:河蚌、田螺等

多数海产瓣鳃类(牡蛎、贻贝)和腹足纲(红螺等)开始为外包法,以后为内陷法,两者结合完成原肠作用。3.幼虫期:即从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附着为止,它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三个不同阶段。各期幼虫的形态差异很大。(1)担轮幼虫

体外生有纤毛轮,顶端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幼虫开始以纤毛摆动在水中作旋转运动。经常游于水表层。此期消化系统还未形成,仍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具有明显的趋光性。

早期担轮幼虫: 胚体成梨型,顶端膨大,细胞加厚,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胚体背部细胞加厚且略下陷形成壳腺;胚孔闭合内陷形成口凹。

在静水中喜欢浮游于水表面或明亮区,但趋光性不明显。

晚期担轮幼虫: 胚体左右略变扁平,背部尖,腹部宽,其顶端变平,四周细胞隆起,壳腺将分泌贝壳。

幼虫趋光性不明显,对机械作用很敏感。(2)面盘幼虫

幼体两侧覆盖2片D形透明的贝壳,由口前纤毛轮形成面盘(具有面盘),形成前、后闭壳肌,依靠面盘进行浮游生活。面盘是其运动器官。根据发育时间及其形态不同,又可分为:

① D形幼虫(直线铰合幼虫):刚形成的D形幼虫消化道没形成,不能摄食,以卵黄颗粒为营养。卵黄耗尽,形成消化道后开始摄食。

②壳顶幼虫:D形幼虫的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了原来直线状态,壳顶幼虫后期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呈棒状,尚欠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尚未有纤毛摆动,面盘仍很发达,足丝腺、足神经节和眼点逐步形成,但此时足丝腺尚不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壳顶初期幼体:足成棒状,壳顶隆起,但没有超过直线铰合部,胃的四周出现消化盲囊。壳顶中期幼体:壳顶突出铰合部,面盘发达,足皱褶。

壳顶后期幼体(眼点幼体)

1.足成靴状,足的基部出现一对平衡囊。

2.消化盲囊几乎包被整个胃。

3.在消化盲囊腹面外套膜中间,足的基部出现一对眼点,眼点有视觉的作用,幼体具背光性。

4.外套膜边缘加厚,外套膜内表皮下陷形成鳃原基。(3)匍匐幼虫

一对黑褐色眼点明显增大,显而易见;足发达,能伸出壳外作匍匐运动。

鳃增加至数对,足发达,能伸缩作匍匐运动。幼体时而浮游,时而匍匐,此时正是投放采苗器采苗的好时机。面盘逐渐退化,至后期则只能靠足在附着物上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初期面盘仍然存在,遇到合适的附着基后,面盘退化,用足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分泌足丝。

稚贝期: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和匍匐生活后,便附着变态为稚贝。此时,外套膜分泌钙质贝壳,并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变态为稚贝时它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要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变态标志:

①形成含有钙质的贝壳,壳形改变。

②面盘萎缩退化,开始用鳃呼吸与摄食。

③生态习性的改变,变态前营浮游、匍匐生活,变态后以足丝腺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该期是幼体向成体过渡的阶段。不同生活类型贝类的稚贝对附着基均有不同的选择,必须充分满足其附着条件。5.幼贝期

除性腺尚未成熟外,其它的形态、器官和生活方式均已和成体一样。

由稚贝期的附着生活向成体的生活方式转变,即有附着型贝类,埋栖型贝类和附着型贝类。

因个体小而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所以在养殖中必须精心培育,是苗种培育工作和养成期工作的开始。6.成贝期

自第一次性成熟后均属此期。就埋栖型贝类而言,因它埋栖在滩涂中,要求生活于有较深软泥的环境。该期是贝类养殖的养成与育肥期。

(二)腹足纲的生活史(以鲍为代表)——鲍鱼的发生只能与双壳类作一比较: 面盘幼虫身体发生扭转,不摄食,内源性营养 匍匐幼虫开始摄食底栖硅藻 围口壳幼虫

(1)胚胎期:是指从卵的受精开始经过分裂发育至浮游幼虫,即孵化后的担轮幼虫为止的阶段。此期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影响这一时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是水温。

(2)幼虫期:是指从孵化后的担轮幼虫开始到稚鲍形成为止。这一时期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

①担轮幼虫

胚体出现了纤毛环,幼虫前端生有一束细小的顶纤毛。以卵黄物质为营养。

②面盘幼虫

壳腺已分泌出一个薄而透明的贝壳。该期初期仍以卵黄物质为营养,不摄食,只是在其后期需摄食饵料。此期由于贝壳的出现,减少了在水中浮游的能力。该期又可细分为初期面盘幼虫和后期面盘幼虫。

③匍匐幼虫

面盘开始退化,足开始发育,由浮游生活转入匍匐生活。这一期又可分为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

(3)稚鲍

形成第一个呼吸孔时为稚鲍,其形态与成鲍差距还较大。

(4)幼鲍

完全具备了成鲍的形态,呼吸孔数量与成鲍相等,只是性腺还未成熟。(5)成鲍

第一次性成熟以后均属此期。

二、生活史中各阶段幼体的形态和生态(以双壳类为例)1.精卵:

精子:含有顶体、头部、尾部;长50-60微米。卵子:含卵质膜和卵膜;腹足纲的卵径大于双壳类的卵径

50-100微米。贝类的卵子为沉性卵,但不易下沉。

2.受精卵:受精的标志:产生第二极体。统计受精率。

产卵——受精,需要0.5小时。

3.卵裂:不均等的卵裂,分裂球增多,但体积不变!

4.囊胚期:胚胎的体积稍增大,有短纤毛、具空腔,就地转动。需5-7小时。5.原肠期:具原口,纤毛稍发达,开始游动。

6.担轮幼虫:游动(滚动性的游动,幼体易集群、趋光性强、受精起需10小时。

7.面盘幼虫:投饵金藻3011等;16小时。游动能力强,一般在水体的中上层运动。选幼。

8.壳顶幼虫:铰合部有角突起,不断投饵、换水、倒池(3天一次)。

9.变态期:需附着基,去表面2-3厘米的底泥,池底泥厚0.2-2毫米;一般250克干泥/M2;文蛤需要砂小于5毫米,扇贝需要棕榈绳、网片。

幼体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态习性变化;变态的标志:(1)出现眼点一对

(2)面盘萎缩退化、出现足

(3)生态习性改变:由趋光性转向背光性;由浮游习性转向底栖或附着。

当10%左右(30%)的幼体出现眼点时逐步或一次投放,(泥蚶幼体3天不附着有问题,可降低盐度(加淡水))10.稚贝期:形态与成体相似,只是个体小、性腺未发育。

第二节、贝类繁殖特点和繁殖方式 一.贝类繁殖的特点

大多数贝类为雌雄异体,外形很难区分雌雄,没有第二性征,只能根据性成熟时生殖腺的颜色来区分雌雄。雌性性腺颜色大多为红色,橘红色,粉红,淡黄,浓绿色,紫褐色。雄性性腺多为乳白或黄白色。

牡蛎、贻贝等少数贝类性别不稳定,有性转变现象。

不同种类的贝类性成熟年龄不同。即使同种贝类在同一海区性腺发育也不平衡。不同种类的繁殖季节不同,同种不同地区的繁殖季节也不同。而同种同地不同年份贝类的繁殖季节也不同。贝类的繁殖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凡是在春天繁殖的种类,同一种类南方比北方早,在秋天繁殖的种类,则北方繁殖时间较南方早 有的贝类全年都可繁殖,有的一年一次或二次

二、贝类繁殖的方式和习性

(一)双壳类贝类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

1、幼生型

在繁殖季节,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到母体的鳃腔里,并在此腔中受精,经过卵裂发育成面盘幼虫后才离开母体,在海水中经过一个自由浮游阶段,然后固着变态成稚贝。蚌、密麟牡蛎

2、卵生型

在繁殖期间亲贝把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发育成幼贝,再固着变态成稚贝。它的整个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区里渡过。极大多数瓣鳃类。

(二)繁殖习性

大多数贝类属于卵生型。性腺成熟的亲贝一旦进入排放阶段,则把成熟的精卵排光为止。

如扇贝利用快速关闭双壳将精卵排出,雄性贝类排精时,精子呈白色烟雾状,雌性贝类产出的卵子呈颗粒状或条块状,为沉性卵。

贻贝亲贝在繁殖季节是分期分批繁殖,一般在每个大潮时排放一次,小潮进行性腺恢复,大潮时期1—2天排放。一般雄性先排精,雌性后产卵,精子对卵子有诱导作用,缢蛏、贻贝、鲍鱼、泥蚶等大多在夜间产卵。由于大潮时潮差大,环境因子变化也大,水温升降幅度增大,落潮时海水干露,潮涨时急烈振荡,流速增大,对性腺成熟的亲贝造成刺激,促使其集中排放。

因此室内人工育苗时,常采用升降温、降低海水比重、流水刺激以及异性性细胞诱导等措施用于亲贝催产。由于贝类的精卵直接排放于海水中,在海水中授精,故受精率低,并且受精卵在孵化发育过程中常因海况因子突然改变,而造成大量死亡。

第三节 贝类的苗种生产

当前贝类苗种的来源有以下四条途径:分别为采集野生贝苗、海区半人工采苗、室内人工育苗、土池人工育苗。分述如下:

一、采集野生贝苗

由于海况因子的变化较大,采集方式原始,野生贝苗的产量很不稳定。采捕之前须探苗。埋栖型贝类的探苗,是在不同地点各括取100平方厘米的表泥(0.5—1厘米深),淘洗、记数。

其采苗时用括苗网、推苗网或淌苗袋(蛏苗)、采苗锄、三齿钩等采苗。

固着与附着型贝类,可直接铲取固着物上的贝苗进行放养。深海区的苗种,可用拖网或潜水捕捞。小的蛏苗经暂养培育成种苗。较远距离运输苗种最好在气温较低时进行。

二、海区半人工采苗

根据贝类的繁殖习性,在附苗季节,选择贝苗密集的海区,人工创造附苗条件,即用人工的方法设置浮筏或整理附着基(整理滩涂),创造良好的附苗条件,使贝苗附着在人工附着基上。

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但受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的影响。1.半人工采苗的原理

双壳类中不论哪种贝类,在生活史中都有足丝附着的阶段,然后向成体的生活方式转化

了解了贝类的附着习性,在自然海区贝苗繁生时,人工改良底质或设置人工附着基,创造条件,使贝苗附着,采集贝苗。

2.海区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采苗方法随生活类型不同而不同。

①固着型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牡蛎幼虫结束浮游生活,进入底栖生活,附着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繁殖期间在贝苗集中的海区根据底质情况适时投放附着基。牡蛎采苗的器材有石块,石柱,水泥板,贝壳,竹片,竹棍,瓦片等固形物,进行投石、插竹、立石及筏式等方式的采苗。

②附着型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主要采用筏式采苗,即在采苗海区搭建浮架,然后挂附苗器在浮架上,常用的筏式采苗器有红棕绳、尼龙绳,废旧浮绠、网片。其中红棕绳的采苗效果最好。如栉孔扇贝筏式采苗时用塑料网袋制成的采苗袋内放有破旧的网片,能减缓水流,利于幼虫附着,可以防止附着贝苗的逃逸,防止敌害侵袭,采苗效果良好。

③埋栖型贝类的采苗方法:埋栖型贝类结束浮游生活进入底栖生活时,需附着在小沙粒、碎贝壳等物体上,采苗前对滩涂进行改良,使附着在人工改良的底质上。在附苗前应对底质进行精耕细作,软泥底质需投放一层沙以利于即将附着的幼虫分泌足丝抛锚附着。3.采苗预报

在贝类的繁殖季节里,根据贝类性腺的消长规律,幼体的发育阶段及各水层幼体数量变化和物候征兆的变化,对幼体附着时间作出正确估算,在附苗之前作出预报。

三、贝类的土池人工育苗

主要适用于埋栖型贝类的简易育苗方法。

1.建池:多建于高潮区,用土围堤,用石作坝,设有闸门和过滤筛绢网。土池育苗前要进行清池、除害,对土池的底质进行整理。

2.土池育苗方法:亲贝的选择、暂养、诱导产卵排精以及育苗管理工作均与人工育苗基本相似。多有二种方式: ①先在室内人工育成幼体(D形幼虫或壳顶幼虫、眼点幼虫),然后移植到土池之内进行正常投饵或幼体进入土池之前,土池内先培育基础饵料。

②直接把亲贝放入土池的亲贝台上,待排卵完毕,取出亲贝,让精卵在土池内受精、孵化、发育变态。

稚贝阶段的培育应做好管理工作,加大换水量、适时施肥、控制水位、防除敌害,做好越冬保苗工作。待稚贝贝壳长达2-3毫米后,严冬过后应及时将稚贝移植放养,以提高成活率,促进稚贝生长、增加产量。

四、贝类的人工育苗

贝类的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1.育苗场的选择: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体清洁、盐度适宜、风浪较小的海区,场区应有充足的淡水水源,用电和交通方便。“水、电、气、暖”

2.育苗场总体布局:育苗室、饵料室,多采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风,在布局上尽可能向阳。

沉淀池或沙滤池、罐要建在地势较高处。为了减少锅炉房烟尘、躁音、煤灰、灰渣对环境的污染,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但又不能离得太远。风机房不要离育苗室太近。

发电机室和变配电室的配置要合理,两室常建在一起。

附属场房(水泵房、水质分析和生物检查室)及设施配比要合理。

3.育苗的基本设施 主要包括:

(1)供水系统:(2)育苗室;(3)饵料室;(4)供氧系统;(5)供热系统;(6)供电系统(7)其他设备(水质分析室、生物观察室、水泵、清贝机等)4.室内人工育苗操作流程

(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新池要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浸泡,育苗前做好生产的准备,制定出生产计划,清刷池子,备好饵料和附苗器,落实好过渡池子或海区。

(2)亲贝的选择、暂养与处理:选择个体大小适中、健壮、外壳无损伤,性腺发育良好性腺饱满的亲贝,去掉外壳附着物清洗贝类。在充气、换水、投饵的条件下强化培育,培育的密度不宜过大,在150个/立方米之内。逐渐升温;及时挑去死贝。泥蚶的性腺流油、卵径65微米、鲜肉指数28%时为性成熟。(扇贝为16%)(3)催产刺激的方法:

获取贝类精卵的方法有解剖法、自然排放法、催产刺激法。根据受精的难易贝类可以分为易受精型和不易受精型

易受精型只要卵子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的末期即卵子的卵核还未消失,核的轮廓还不很明显时就具有受精能力,如卵生型牡蛎、中国蛤蜊等。

不易受精型人工受精困难,只有在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即卵核消失,染色体集中在赤道板上时才具有受精能力,而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在卵子从滤泡腔经过生殖输送管排出体外时进行的。这种状态的卵只存在于自然状态,由人工解剖所得的机会极少。如扇贝、贻贝等多属于此类。解剖法仅适用于卵生型贝类,受精后处理比较困难,受精率不高。

亲贝性腺充分成熟,利用倒池或换水即可使亲贝排放精卵,这种自然排放法所获得的精卵质量高,受精率、孵化率高、幼虫质量好,是理想的大众化采卵方法。

催产刺激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物理方法:有

变温刺激(提高3-5℃)流水刺激(1-2小时)

阴干刺激(0.5小时以上,泥蚶要16小时左右)电刺激(20-30伏的交流电,刺激贻贝5-15分钟)

紫外线照射海水(2537埃,300-500毫瓦/升.小时;可使海水产生供氧体(H2O2),产生原子态的氧,激活鲍鱼性腺中的类前列腺素环氧酶、引起产卵排精)改变比重(广盐性的贝类)超声波诱导。

化学方法:

(1)注射化学药物(氨水、钾盐、氯仿、乙醚等)(2)改变海水的酸碱性(氨水)

(3)及氨海水浸泡或注射,用0.1—0.3‰的氨海水活化精子。

生物方法: 食母生溶液浸泡(62.5ppm,2小时);激素浸泡;异性产物诱导(先排精后排卵,再大量排精)。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综合的办法进行诱导,可以提高诱导效果。(4)受精

精卵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个体为受精。由人工方法促使精、卵结合为人工授精。雌雄同体或雌雄混合诱导排放的,在产卵后不断充气或搅动使卵受精,及时除去多余的精液。雌雄分别诱导排放,然后向产卵池中加入精子,充 8 气、搅动。一个卵子的周围有2-5个精子便可。卵子出现受精膜或出现极体的表示已受精,应及时统计受精率。

(5)受精卵的处理

受精后的受精卵静置30—40分钟后用虹吸法将上层多余的精子去掉,底部卵子再用较粗网目的筛绢使卵通过而除去粪便等杂物,如此2—3次达到清洗受精卵(洗卵)的目的。洗卵应在囊胚期(受精后5—7小时)之前进行,以减少幼体的损失。不洗卵的,需加抗菌素1—2 ppm,抑制细菌繁殖,待发育至D形幼虫时再选幼。孵化:受精卵发育孵化成担轮幼虫的过程称之为孵化。孵化阶段的受精卵密度控制在100—400个/ml。(6)幼体培育

是指从D形幼虫到双壳类眼点期幼虫变态附着稚贝,或鲍鱼幼体至出现第一呼吸孔的稚鲍时为止的阶段称幼体培育。投饵密度增加;每天换水1/3—2/3,3天移池一次。

密度控制:孵化期:40个/ml;担轮幼虫:30个/ml;D型幼虫期:20个/ml;附着期:10个/ml。

幼体培育时间较长,要精心管理。主要工作有:

选取优良的D型幼虫,控制培育密度在10¡ª40个/ml;幼虫刚下池的初始水位为30--40厘米,每日或隔日加水30--40厘米,加满后开始每日或隔日换水,换水量为1/3--1/2,早晚各一次。根据水温、饵料、密度、幼体发育阶段而作出适当的变化。换水时应注意幼体的流失,注意水位和流速,减少幼体损伤。

投饵一般在换水后进行,饵料的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金藻类等,也可以用豆粉、食母生、酵母粉、酵母、海藻孢子、某些细菌等代用饵料,但鲜活饵料要好于代用饵料,单一饵料的效果不及混和饵料。

投喂密度,三角褐指藻等硅藻类为1--2×104/ml,扁藻等绿藻类为3000--8000/ml,等鞭金藻等金藻类为3--5×104/ml;培育期一直充氧,但在投放采苗器后散气石要避开采苗器。一般饵料投喂量根据幼体密度、幼体发育期合理投喂。在育苗过程中常有大量的污物沉于池底会污染水质、引发敌害,一般每7--10天应定期进行排污或倒池。定期使用抗菌素或其它药物以防治病菌或敌害的危害。

(7)投放附着基

幼体进入变态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由浮游生活转入底栖生活,由趋光性转入背光性,此时附着基的有无或性质是幼体变态的关键,也是育苗的关键

根据贝类的特性做到有选择投放附着基固着、附着型贝类的附苗器用贝壳、棕绳、网笼等,固着型贝类近几年采用附有水泥沙子的聚乙烯网、木轮板、塑料板、树脂板等,易于苗种的剥离。埋栖型贝类的附苗器大多为泥或泥沙。

掌握幼虫确切的变态时间,及时投放附苗器是育苗成败的关键之一。许多双壳类在变态时,面盘退化,眼点出现,此时即可投放附着器,一般在眼点出现后的2—3天内完成附着器的投放工作

室内人工育苗时,附着器的投放不要太多,否则会影响水质,多采用多次投放的方法。埋栖型贝类一般投放1厘米厚粒径1—2毫米的细沙,如泥蚶育苗中在幼虫接近附着期时,将幼虫移入具有软泥沙的水池内。所用的一切附苗器都应经过严格消毒。

(8)稚贝培育

稚贝培育阶段仍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投饵量,换水量都相应增加,小型单胞藻增至2—40×104/ml,较大单胞藻增至1—10×104/ml。

稚贝在室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移入至海区生长,否则会影响生长,而且死亡率增加。(9)出池销售或中间培育后销售

稚贝出池下海之前,要进行随机抽样记数,对暂养海区进行调查,选择好合适的海区。

附着型贝类从室内移到室外环境变化大,稚贝易跑掉,存在着提高稚贝保苗率的问题。最好经中间培育,可提高下海后的成活率。

五、贝类人工育苗的方向——杂交选种和多倍体培育等。

第四章

贝类育种

一、贝类育种的基础

1.染色体数目

3种典型情况。2n数,牡蛎科的20;珍珠贝科的28;其它双壳类38。最少的为中国不等蛤14,最多的为蚬科48。

2.核型:染色体对,臂数。中部m,亚中部sm,亚端部st,端部t ; NF 3.倍数性:越进化种,染色体数越多?

4.性染色体:XO型(雄性少一条,雌的为XX)和XY型(为主)

5.其他研究:多态性(同工酶、等位基因酶的判断较稳定),数量性状,遗传力,杂交育种研究。

二、贝类的育种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核移植 三倍体的诱导方法

贝类产生的卵大多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三倍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 ①抑制第一极体排出 ②抑制第二极体排出 ③抑制卵裂

④诱导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用CB或6—DMAP(二甲氨基嘌呤)破坏微丝形成肌动蛋白; ⑤温度休克,静水压等。

要掌握处理的剂量、时间、持续时间等。

三倍体的优势:不育性;口味好;营养价值高;不易造成遗传污染。

三、海水养殖新品种培育新技术

选育;杂交;染色体组操作技术;转基因技术。

从品种的角度来讲,我国开展贝类养殖的各个种类,迄今为止基本未进行过系统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工作,其遗传基础仍是野生型的。经过累代养殖,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遗传杂合度降低、抗逆性差、性状退化等问题。

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养殖贝类新品种,以推动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贝类的引种和育种得到飞速的发展。

3.1

引种

20年来,我国主要引进的贝类有:太平洋牡蛎、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象拔蚌、日本大鲍、日本盘鲍、硬壳蛤等种。

3.2 杂交育种

在育种方面,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皱纹盘鲍、日本盘鲍、皱纹盘鲍、日本大鲍以及马氏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杂交等,均取得了初步成果。3.3 多倍体育种

1978年以来,我国对贝类三倍体以及四倍体进行了一些研究,特别在1996~2000年将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马氏珠母贝、皱纹盘鲍三倍体的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列入国家海洋生物863计划。

异源三倍体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以及皱纹盘鲍×日本盘鲍杂交并诱导抑制第二极体(Pb2)的排放,从而产生异源三倍体。

为了推动三倍体贝类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化,四倍体贝类的诱导技术迅速发展。

目前在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马氏珠母贝、贻贝、皱纹盘鲍等采用理化方法进行四倍体诱导均已获得成功,特别是太平洋牡蛎利用3N ×2N+抑制第一极体(Pb1)的方法,四倍体最高诱导率达96%。3.4 雌核发育

对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了雌核发育研究,为二倍体通过人工诱导快速建立纯系提供了条件。

3.5 选择育种

根据表型特征不同(如壳色)对栉孔扇贝、皱纹盘鲍和菲律宾蛤仔进行选择育种,也获得了初步成果。

不足之处:引种混乱,育种意识较差,原良种基地有待建设。

目前我国已引进的几种贝类,均未进行必要论证和检疫,引种混乱。对我国丰富的自然物种和养殖种类的遗传性状缺乏系统研究,致使原种性状和良种性状缺乏较全面的遗传背景材料。

第五章 贝类的增养殖及活体运输

一、增养殖贝类的种类

开展贝类增养殖的种类主要是生活在潮间带或水深小于30米处的小型贝类。全世界目前已开展养殖的海淡水贝类约有60多种,我国已开展养殖的贝类约有50种。50-60年代 四大传统贝类:牡蛎、缢蛏、蛤仔、泥蚶 70年代,北方养殖贻贝,南方养殖翡翠贻贝。80年代,扇贝、珍珠贝等。90年代至今,鲍鱼、文蛤、蚶类等。

二、贝类的养殖方法(式)

根据贝类养殖的生产方式和养殖的环境条件,分为四种方式:

1.浅海养殖

如浮筏式养殖、固定垂下式养殖、网箱养殖、集装箱式养殖。2.滩涂养殖

如潮间带养殖缢蛏、蛤仔、文蛤、牡蛎、泥螺。

3.池塘(蓄水)养殖

如潮间带或垦区建池蓄水养蛏、养蛤或鱼贝、虾贝混养。

4.工厂化养殖

如陆上建池,人工监控水温、比重、含氧量、PH值和其他水质条件,人工投饵进行集约化养殖。

贝类养殖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还有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鱼虾蟹技术;生态养殖技术。(虾、蟹、贝混养;动物、植物循环养殖)。

以人为控制或自然约束的程度不同,将贝类养殖分为半人工养殖和全人工养殖两种。从贝类的种苗生产至养成的全部生产过程,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养殖方式,称为贝类的全人工养殖。它包括人工育苗、种苗的中间培育及养成。如鲍鱼的工厂化养殖。

贝类养殖的生产环节按其作业分为:选择场地、采苗、养成、育肥、收获、加工等六个过程。1.选择场地:

选场时要对所在海区海况的生物因子、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必须对波浪、潮汐、水流、水深、底质、盐度、温度、水质、饵料生物、敌害生物、自然贝类资源、环境等因子进行全面调查;还应调查贝类历史的变迁性及资源变动情况,还可到渔民那里了解海区情况。

2.采苗:

贝苗分布与亲贝存在着一定的依承关系,一般有亲贝的海区即有贝苗,贝苗与亲贝数量有关,另外与生物敌害、自然灾害、水流、季风等因子也有关。

采苗要掌握时机,适时投放采苗器,做好采苗预报工作。3.养成

概念:指从苗种开始经一定时间养殖后,达到一定商品规格,这一阶段称养成。养成的主要任务: 是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贝苗生长、提高贝苗成活率,提高产量。养成阶段的主要措施:有防敌害、防人为破坏、及时调节养殖密度。4.育肥

在贝类软体部增长阶段,将贝类从养成地搬到饵料生物丰富的育肥地,或将贝类从高潮带移到低潮带,促使软体部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可大大提高产量和质量。

目前采取育肥的贝类为牡蛎。5.收获

时间:

贝类的收获一般在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或停止生长之前。

不同种类的贝类收获的年龄不同。如褶牡蛎、海湾扇贝在一年内即可收获,缢蛏、蛤仔、贻贝一般养殖1--2年,栉孔扇贝、鲍鱼一般养殖2--3年,长牡蛎、近江牡蛎、泥蚶等养殖3--4年。

贝类在繁殖开始之前,软体部是最肥满的,一般此时收获价值最高,但牡蛎、贻贝等除外。6.加工

贝肉多鲜食,也可冷冻、淹制、制成干品或罐头。

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如蚝油、贻贝油、蛏油等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贝壳可用作饲料的添加剂,制作钮扣、装饰品或烧制石灰等。

四、贝类增殖法

贝类的增殖是指在大水域中通过一定的人为措施,创造适合于贝类繁殖、生长的条件,从而保证贝类的繁衍、生长,达到增产的目的。海产贝类的资源增殖,普遍采取:

1.改善栖息环境、改良底质、投放礁石、投放人工鱼礁、清除敌害、平整滩涂、开港引流等改善贝类的栖息环境。

2.种苗放流

如鲍、扇贝、西施舌等的种苗放流增殖。

3.资源保护

对珍贵贝类的采捕作业(方式)、采捕期、采捕规格、采捕量等进行立法限制,防止滥捕破坏资源。有的甚至采取封滩或封岛育贝,让珍贵贝类得到繁衍生息。

自然增殖的效果不佳或资源锐减主要与海洋环境的污染有密切关系。

五、贝类的活体运输

贝类离水后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它的生命力,但再终由于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不能排出二氧化碳造成血液的pH值失去恒定性而窒息死亡。把贝类离水后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露空时间的长短受贝类原生活环境和运输、贮藏的环境条件、有无厣及两壳关闭严密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贝类的运输多采用干运法,采取措施提高湿度、降低温度,以延长运输时间。(贝类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体内失水过多或体内Ph值失去平衡)。贝类的活体运输时应考虑贝类在运输前的状态,贮藏温度和湿度尽可能接近天然的贮藏环境。

目前国内外水产动物的保活方法大致分为麻醉法,增氧法,低温法等,其中低温法的应用较广,在虾、蟹、贝类的活体运输中应用也较多。

决定动物生死的温度为临界温度;从临界温度至结冰点的这一范围称为生态冰温。实际生产中只能在临界温度之上最大限度地接近临界温度。魁蚶在临界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相对保活时间也越短。如魁蚶的运输温度多在1~6℃,贻贝在2~4℃,牡蛎在1~10℃。

贝类的低温运输过程中,容易引起贝类的失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贝类在低温下,虽然其新陈代谢减弱,但仍要消耗体内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另外体内汁液流失是失重的另一个原因。失水超过5-10%就会引起死亡。

六、文蛤的暂养、销售

第六章 扇贝养殖:了解扇贝套网笼养殖技术。第七章 珍珠养殖

人工养殖珍珠就是运用珍珠贝或河蚌的外套膜受到外来刺激后能引起组织增殖,形成珍珠囊生成珍珠的原理。用人为的方法将珍珠贝或河蚌的外套膜切成小片,移植到另一个贝、蚌的组织中,被移植的外套膜小片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形成无核珍珠。如果在送小片同时也送入珠核,形成包围珠核的珍珠囊,分泌的珍珠质沉积于珠核的表面,则形成人工有核珍珠。

珍珠囊上皮细胞变化及功能:高柱状——壳皮质(壳皮珠、骨珠);圆柱状——棱柱质(棱柱珠);扁平状——珍珠质。

黑珍珠生产方法:1.黑蝶贝人工育珠法;2.黑色有机染料染色法;3.AgNO3染色法;4.Co60 照射法。真假黑珍珠的鉴别方法如下:

1.具线纹、斑点等缺点的珍珠多为真的,表面无缺点、形状相同的珍珠多为人造假珍珠。

2.染色的黑珍珠颜色均一,且在钻孔和裂纹的地方聚集的黑色较深。表面颜色为纯黑色。而天然黑珍珠非纯黑,有轻微彩虹样闪光的深蓝色或古铜色调的黑色。

3.粉末法:染色的黑珍珠其粉末为黑色,而天然黑珍珠或珍珠其粉末为白色。为破坏性试验,不宜落实进行。4.粒度大小法:天然黑珍珠多植大核育大珠,珍珠直径一般在9毫米以上,所以珠径小于8毫米的圆形黑珍珠多半为辐照产品。

5.晕彩:经过放射性辐射改色的黑珍珠,晕彩浓艳,伴有强的金属光泽。6.稀酸法或丙酮法:

用棉球蘸些稀硝酸(2%)在珍珠不显眼的地方进行擦试,AgNO3染色的黑珍珠会使棉球呈黑色。

丙酮棉球擦拭有机染料染色的黑珍珠,会使棉球呈黑色。7.经验丰富的鉴定师可在着色的珍珠上找到破绽,如珠孔处的表现。8.当然最好用红外光谱分析、显微镜等仪器测试法进行鉴定。

第八章 牡蛎养殖

牡蛎的繁殖方式分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

(1)卵生型:在繁殖期间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发育成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最固着变态成稚贝。它的整个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区渡过。

(2)幼生型:繁殖季节,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到出水腔,依靠外套膜和鳃的肌肉收缩,把生殖细胞压入鳃腔中受精发育。受精卵在母体的鳃腔中发育成面盘幼体,然后离开母体在海水中过一段浮游生活后,固着变态为稚贝。

幼生型:如密鳞牡蛎

卵生型:如近江牡蛎 卵大(102-105 µ)

卵小(50-52 µ)产卵量少(10万-百万)

产卵量大(千万-亿)多为雌雄同体

多为雌雄异体 人工授精困难

人工授精容易

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牡蛎具有群聚的生活习性,常多个牡蛎固着在一起。由于生长空间的限制,壳形极不规则,大大地影响了美观,还造成牡蛎在食物上的竞争,影响其生长速度。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变态时,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单个的游离的牡蛎。)而单体牡蛎具有生长正常、大小均匀,外形美观、养殖时不需固着器,可以笼养,盘养、集装箱式养殖,收成后易于装运和剥壳等特点;单个销售的价格高,养殖产值提高。

单体牡蛎苗生产方法有:

(1)药物诱导使幼虫不固着变态:用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10-4mol/L 处理1-24小时,诱导牡蛎幼体不固着变态,从而获得单体牡蛎苗。

(2)颗粒固着基采苗法(0.35~0.5mm的颗粒)(3)先固着后脱基法(质软的塑料采苗板、网片等)

第九章

鲍的养殖

不同种类的鲍生殖腺发育所需的水温不同,只有当水温高于某温度时鲍的生殖腺才能发育,把该低限水温值称为该种鲍生殖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把高于生物学零度的那部分水温称作生殖腺发育的有效水温。日平均有效水温的累计值称作有效积温。

鲍鱼的生活史。随着稚鲍的生长,大约采苗后40-50天,稚鲍壳长已有2-3毫米,而这时原采苗板上的底栖硅藻往往耗尽。如果底栖硅藻供应不上,壳长2.5 mm左右的稚鲍便可以开始剥离。剥离的方法有:

1%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剥离3-5分钟 2%—3%的酒精麻醉剥离 FQ-420麻醉剥离

水冲击剥离及电剥离(刺激5分钟)等方法。

塑料薄膜采苗的可用排笔刷洗或在水中抖动剥离的方法。

第十章 贝类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体系建设

贝类净化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

主要针对细菌(粪大肠菌群,几种致病菌)、甲肝病毒(HAV)、贝类毒素(麻痹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腹泻性贝毒(DSP)、遗忘性贝毒(ASP)贝毒素(如PSP))。

几种致病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志贺氏菌Shigella sp.、金黄色葡萄球菌

美国对贝类生长区域(水质)现行标准粪大肠菌群数是14个/100ml(MPN法),其中粪大肠菌群数超过43个/100ml(MPN法)的标本不能大于10%;美国FDA规定可食部分PSP含量不得超过4MU/g;WHO规定的PSP标准:80ugSTX/100g 贝肉的安全限制值。

欧共体(EEC)没有制定贝类生长区域水质的微生物标准;而是制定了直接消费的贝类微生物标准(EEC指令91/492/EEC);如粪大肠菌群<300个/100g贝肉(MPN法),或大肠埃希氏菌<230个/100g贝肉(MPN法);沙门氏菌在25克贝肉中不得检出;可食部分贝肉中的PSP<80ug/100g贝肉;腹泻性贝毒DSP不能被通常的生物测试方法检测出来。

海区的划分:三类海区:

一类海区:为无污染海区,所捕获或养殖的贝类可直接上市; 二类海区:为轻度污染海区,贝类产品经净化或暂养后可上市;

三类海区:为重污染海区,目前的技术无法使所产贝类经过净化上市,严禁上市。

目前急待进行的工作:海区的调查划分;产品的质量分析;HACCP体系的运行;贝类净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双壳贝类具有非选择性滤食的习性,生长位置比较稳定,在海域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积累,甚至几十倍上千倍的富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被人类食用后,就会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虽然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贝类出口国之一,但对贝类产品的卫生管理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尽管我国在提高水产品安全卫生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出口水产企业建立和实施了贝类HACCP计划,但是仍然无法保证贝类的安全,在某些方面仍不能满足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贝类产品的要求。

从1925年美国就开始注意到贝类卫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随后制定了“国家贝类卫生计划(NSSP)”,并不断修订,使之完善,目前最新版为2003年修订版。NSSP包括了对贝类生长海域分类管理;贝类养殖、净化、暂养卫生要求;贝类采捕、运输、加工卫生控制;操作人员卫生规定;实验室要求;风险评估和管理等。NSSP作为法规已在美国实施。

欧共体理事会1991年制定了对双壳贝类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卫生条件制定了91/492/EEC指令;该指令对贝类生产区域条件、暂养、净化、活双壳贝卫生要求、公共卫生控制和生产监测、包装、发运、标记等作了规定,欧盟各成员国都按此实施。贝类原料是贝类HACCP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环境化学污染物:我国贝类原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农药、兽药和工业污染的残留监控体系、贝类卫生控制体系还不完善,贝类的卫生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系统的管理。

没有对贝类生产海域进行划分和污染监测,没有建立统一的海域开放和封闭管理制度,及时公布海域的监控信息,缺少监测和预警的指标、手段和管理办法。

目前我国的贝类卫生控制仅限于局部环节而非对全过程管理,没有形成对养殖、采捕、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卫生监控机制。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和采捕,使得良好养殖规范无法推广。总之,贝类原料的来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贝类HACCP体系有效实施的途径:推行良好养殖规范(GAP)。良好养殖规范(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s),是使水产养殖品污染病原体、违禁药物、化学品和污物的可能性减少或降到最低的操作规范。通过在贝类养殖推行GAP,对贝类养殖、病害防治、采捕和运输、销售等环节制订出相应的良好操作规范,并进行GAP认证,以提高贝类原料的卫生质量。

加强原料的控制,推行良好养殖规范,建立贝类原料卫生控制体系,开展“区域性”贝类卫生控制体系认证,是促进HACCP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2011) 上海海洋大学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2011.11.24 考试时间: 2011年12月2日(下周五)下午:1:30——3:00 地点: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1208教室或附近

考试形式:闭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贝类养殖历史

缢蛏、牡蛎、泥蚶和蛤仔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有极其悠久的养殖历史。高等与中等水产院校从1958年开始增设贝类养殖课程。近年来,养殖贝类的生物学、育种技术、生态系养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如贻贝亩产达1-2吨,扇贝亩产4-5吨,缢蛏亩产3-4吨,蓄水养殖泥蚶的产量也达到亩产5吨左右,高的可达6-7吨;平滩养成的一般亩产1.5吨—3.5吨,较蓄水养殖的产量低。

二、贝类养殖的现状

目前经济价值大可开展增养殖的150种;其中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种类已有50种,其中: 腹足类:14种;双壳类:34种;头足类:2种.从国外引进而养殖成功的贝类不断增加。

2005年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384.7万吨,养殖面积达到169.4万公顷(包括海上、滩涂、陆基养殖),贝类育苗6917亿粒(其中鲍苗18.4亿粒),渔业产值达到418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19亿元。其中中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为1067.5万吨,占中国海水养殖动植物总量的77.1%。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沿海人民就业、国际商贸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我国海岸线缅亘,港湾曲折,浅海、滩涂平展广袤,饵料丰富,环境多样化,可供贝类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辽阔。2.贝类资源丰富:贝类是海中之宝,我国沿海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贝类,可养的种类多,其中已养殖的达50种。

3.贝类养殖的特点:贝类养殖具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它不与农业争土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不与鱼虾类争水面,可立体利用水体、保持水体的良性循环;贝类产品市场广阔,群众喜食。

4.具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成果:贝类养殖在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得到了稳定发展,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种来源。

四、选择养殖贝类的标准

正确地选择养殖种类,是保证贝类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必须具备下列标准。

1、生产力高.2、适应能力强.3、营养价值高.4、苗种来源容易.5、养殖成本低.6、移动性较差.五、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贝类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属原始的粗放养殖(实为繁殖保护,在发达国家仍存在这种养殖方式),应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的程度以及加工机械化程度。

2.养殖的整体和局部规划不尽合理,局部过于密集而许多可养面积还未充分利用。

3.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还需加强:如在贝类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原理的研究,尤其在贝类的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利用,生态作用量化评价还需进一步加强。

4.贝类病害、病理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非常紧迫(大量死亡现象时有发生), 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滩涂养殖和浅海养殖是开放式水域,一旦发生病害,无法用药物控制,只能以防为主。

5.新品种培育工作成效有待提高,应用推广有难度,阻力重重。遗传育种、多倍体培育、改变贝类适应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等研究工作做得不够。进行贝类的杂交、选种、育种工作,从而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种。

6.多品种混养技术日益成熟,提高池塘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经济效益。贝虾、贝藻、贝参、鱼蚌、鱼虾贝的混养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态系养殖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量和养殖容量,增加经济效益,使贝类养殖规范化、标准化。贝类养殖生态系的研究和运用,即水产养殖容量(Carrying Capacity for aquaculture)研究曾是热点。

7.贝类净化研究还相当落后,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已要求出口贝类加工厂必须逐步配套贝类净化设施。净化参数不断增多和净化技术不断深入(细菌总数(粪大肠菌麇)、致病菌、贝毒素、重金属(As,Hg,Cd)、有机物,软骨藻酸(DA Domoic acid)等)。

8.贝类增殖放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多采用实行禁捕期、封滩护养等措施。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9.其他工作,海洋药物源性贝类(海兔、石磺)养殖;观赏贝类养殖,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养殖容量、养殖海区调查和规划等。

第二章

贝类养殖环境和养殖容量

第一节

贝类的养殖生态

一、潮间带:潮水涨落的地带;四条线三个区。

高潮区: 蓄水养殖和半人工育苗池。中潮区: 滩涂贝类主要养殖区。低潮区: 牡蛎,西施舌,蛤等低潮区生活的贝类

二、浅海区:大潮低潮线至水深200米之内的区域,终年被海水所淹没。筏式养殖的区域大多在水深30米以内。

三、影响贝类生活生存的海况因子 1.海水运动。2.水温。3.盐度.时期:

幼体适应盐度的能力差,成体稍强。

适应性: 贝类适应低盐的能力差,适应高盐的能力稍强。

①盐度影响贝类的附着能力(反之,不附着的贝类幼体可加淡水促进附着。)②繁殖期适当降低盐度可刺激成熟亲贝产卵。

③养殖季节大面积长时间的降雨,易引起贝类的大量死亡。4.营养盐

营养盐的多寡直接或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与繁殖。

5.水质

影响pH值的因素: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情况;②天然水中溶解的碳酸盐的状态;③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海水7.6—8.5(一般8.2),苗池不能低于7.6-7.7,贝类运输时也不能带水运输。浑浊度;扇贝抗浑浊的能力差。

污染:石油,重金属等对幼体的影响较大,造成局部灭绝

6.底质

底质命名法:在自然界中底质常常含有不同粒径的粒组, 多种粒组混合在一起,因此有不同的命名方法。

1.优势粒组命名法.只有一个粒组含量很高,其它粒组含量均不大于20%时, 以该粒组中百分含量最高的粒级相应的名称命名。2.主次粒组命名法:两个粒组的含量分别大于20%时,以主要粒组作为基本命名,次要粒组作为辅助命名。3.混合命名法:三个粒组含量均大于20%时,采用混合命名法进行命名。底质的分析方法:.筛析法:适用于粗颗粒的分析 , 其下限为 0.063 毫米左右,筛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孔径规格不同的套筛,将样品自粗至细逐级分开。.沉析法(吸管法):用来测定0.063一0.001 毫米范围的颗粒.根据质点(颗粒)沉降速度, 在悬液的气定深度处,按不同时间吸取悬液,由此来求出沉积物各粒级的百分含量。3.综合法: 4.淘洗法:

四、海水养殖业目前急需研究的内容

养殖生态系统、养殖容量评估、养殖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养殖结构优化,养殖生物病害防治、深水养殖设施构建、海水动力因素、调控技术、清洁生产(养殖与加工)、数量膨胀型向质量效益转变等等。努力促进养殖、环境与人三者和谐,使海水养殖研究与海水养殖产业迈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超负荷养殖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一是 海区的饵料生物成为贝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养殖密度越大,每个贝体的摄食量就越少,生长就越慢; 二是 由于摄食少,贝体瘦弱,对恶劣环境抵抗力差,易得病,死亡率显著增加; 三是 大量的排泄产物污染了水质,使水质恶化,缺氧;

四是 高密度养殖导致水流不通畅,加上贝体的呼吸耗氧,极易产生局部缺氧现象,引起贝体不适甚至死亡。2.海区老化 3.离岸养殖程度不高

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滩涂面积3000万亩。海水贝类养殖主要是在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水域和滩涂上进行。我国滩涂的利用率约为30%.-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不到10%,而-20 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开发利用率则不足1%.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4.品种退化

品种退化是造成养殖贝类生长速度下降、抗逆能力差,死亡率升高的另一重要因素。原因:近亲繁殖,亲本质量差,没有正确掌握人工繁殖技术,不良养殖条件下的负选择。

五、保持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下一代人需求能力的一种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

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保持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水养殖对浅海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养殖水域和近岸水域营养负荷增加、渔用药物积累、养殖动物逃逸带来基因污染、土壤酸化或盐化、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等。

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基本途径:

1.逐步减小养殖对沿岸环境的污染是使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2.中国现阶段正在扩大海水养殖面积,主要是向离岸深水海域(-20米,-40米)发展 3.尽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高新技术,建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示范养殖区。

减小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

(1)复合养殖系统结构优化;(2)改善养殖大环境;(3)根据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在养殖规模不够大的阶段,人们考虑的养殖容量内涵仅包括养殖效益的内容。养殖容量简单定义:在生长率不受负影响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的放养量。(4)使用环保型饲料;(5)加强集约化养殖的排放水处理:集约化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趋势(省人力、少占地、产量高、易管理、易应用新技术)。

第三章

贝类的苗种生产

贝类苗种生产方式(法):贝类苗种获取的途径主要有4种:自然采苗(采捕自然苗);土池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工厂化育苗。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夏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一节

贝类的生活史(一).双壳类的生活史

受精卵——胚胎期——孵化——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附着变态——稚贝——幼贝期——成贝期 1.胚胎期

卵裂方式:贝类的受精卵除头足纲为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方式——螺旋式

卵裂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分裂球体积缩小,总体积不变

大多数海产贝类,发育到囊胚期,胚体表面一定部位即开始生出纤毛。此时,胚体可在卵膜内转动。原肠胚: 贝类的原肠作用是采用外包法和内陷法 实心囊胚:外包法。如:马蹄螺、海兔、鲍等 有腔囊胚:内陷法。如:河蚌、田螺等

多数海产瓣鳃类(牡蛎、贻贝)和腹足纲(红螺等)开始为外包法,以后为内陷法,两者结合完成原肠作用。

3.幼虫期:即从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附着为止,它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三个不同阶段。各期幼虫的形态差异很大。(1)担轮幼虫

体外生有纤毛轮,顶端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幼虫开始以纤毛摆动在水中作旋转运动。经常游于水表层。此期消化系统还未形成,仍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具有明显的趋光性。

早期担轮幼虫: 胚体成梨型,顶端膨大,细胞加厚,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胚体背部细胞加厚且略下陷形成壳腺;胚孔闭合内陷形成口凹。

在静水中喜欢浮游于水表面或明亮区,但趋光性不明显。

晚期担轮幼虫: 胚体左右略变扁平,背部尖,腹部宽,其顶端变平,四周细胞隆起,壳腺将分泌贝壳。

幼虫趋光性不明显,对机械作用很敏感。(2)面盘幼虫

幼体两侧覆盖2片D形透明的贝壳,由口前纤毛轮形成面盘(具有面盘),形成前、后闭壳肌,依靠面盘进行浮游生活。面盘是其运动器官。根据发育时间及其形态不同,又可分为:

① D形幼虫(直线铰合幼虫):刚形成的D形幼虫消化道没形成,不能摄食,以卵黄颗粒为营养。卵黄耗尽,形成消化道后开始摄食。

②壳顶幼虫:D形幼虫的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了原来直线状态,壳顶幼虫后期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呈棒状,尚欠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尚未有纤毛摆动,面盘仍很发达,足丝腺、足神经节和眼点逐步形成,但此时足丝腺尚不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壳顶初期幼体:足成棒状,壳顶隆起,但没有超过直线铰合部,胃的四周出现消化盲囊。壳顶中期幼体:壳顶突出铰合部,面盘发达,足皱褶。壳顶后期幼体(眼点幼体)

1.足成靴状,足的基部出现一对平衡囊。

2.消化盲囊几乎包被整个胃。

3.在消化盲囊腹面外套膜中间,足基部出现一对眼点,眼点有视觉的作用,幼体具背光性。

4.外套膜边缘加厚,外套膜内表皮下陷形成鳃原基。(3)匍匐幼虫

一对黑褐色眼点明显增大,显而易见;足发达,能伸出壳外作匍匐运动。鳃增加至数对,足发达,能伸缩作匍匐运动。幼体时而浮游,时而匍匐,此时正是投放采苗器采苗的好时机。面盘逐渐退化,至后期则只能靠足在附着物上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初期面盘仍然存在,遇到合适的附着基后,面盘退化,用足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分泌足丝。

4.稚贝期: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和匍匐生活后,便附着变态为稚贝。此时,外套膜分泌钙质贝壳,并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变态为稚贝时它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变态标志:

①形成含有钙质的贝壳,壳形改变。

②面盘萎缩退化,开始用鳃呼吸与摄食。

③生态习性的改变,变态前营浮游、匍匐生活,变态后以足丝腺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该期是幼体向成体过渡的阶段。不同生活类型贝类的稚贝对附着基均有不同的选择,必须充分满足其附着条件。5.幼贝期

除性腺尚未成熟外,其它的形态、器官和生活方式均已和成体一样。由稚贝期的附着生活向成体的生活方式转变,即有附着型贝类,埋栖型贝类和固着型贝类。因个体小而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所以在养殖中必须精心培育,是苗种培育工作和养成期工作的开始。6.成贝期

自第一次性成熟后均属此期。就埋栖型贝类而言,要求生活于有较深软泥的环境。是贝类养殖的养成与育肥期。

(二)腹足纲的生活史(以鲍为代表)——鲍鱼的发生与双壳类作一比较: 面盘幼虫身体发生扭转,不摄食,内源性营养 匍匐幼虫才开始摄食底栖硅藻 有围口壳幼虫.(1)胚胎期:是指从卵的受精开始经过分裂发育至浮游幼虫,即孵化后的担轮幼虫为止的阶段。此期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影响这一时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是水温。

(2)幼虫期:是指从孵化后的担轮幼虫开始到稚鲍形成为止。这一时期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

①担轮幼虫

胚体出现了纤毛环,幼虫前端生有一束细小的顶纤毛。以卵黄物质为营养。

②面盘幼虫

壳腺已分泌出一个薄而透明的贝壳。该期初期仍以卵黄物质为营养,不摄食,只是在其后期需摄食饵料。此期由于贝壳的出现,减少了在水中浮游的能力。该期又可细分为初期面盘幼虫和后期面盘幼虫。

③匍匐幼虫

面盘开始退化,足开始发育,由浮游生活转入匍匐生活。这一期又可分为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

(3)稚鲍

形成第一个呼吸孔时为稚鲍,其形态与成鲍差距还较大。

(4)幼鲍

完全具备了成鲍的形态,呼吸孔数量与成鲍相等,只是性腺还未成熟。(5)成鲍

第一次性成熟以后均属此期。

二、生活史中各阶段幼体的形态和生态(以双壳类为例)1.精卵:

精子:含有顶体、头部、尾部;长50-60微米。卵子:含卵质膜和卵膜;腹足纲的卵径大于双壳类的卵径

50-100微米。为沉性卵,但不易下沉。

2.受精卵:受精的标志:产生第二极体。统计受精率。

产卵——受精,需要0.5小时。

3.卵裂:不均等的卵裂,分裂球增多,但体积不变!4.囊胚期:胚胎的体积稍增大,有短纤毛、具空腔,就地转动。需5-7小时。5.原肠期:具原口,纤毛稍发达,开始游动。

6.担轮幼虫:游动(滚动性的游动,幼体易集群、趋光性强、受精起需10小时。

7.面盘幼虫:投饵金藻3011等;16小时。游动能力强,一般在水体的中上层运动。选幼。8.壳顶幼虫:铰合部有角突起,不断投饵、换水、倒池(3天一次)。

9.变态期:需附着基,去表面2-3厘米的底泥,池底泥厚0.2-2毫米;一般250克干泥/M2;文蛤需要砂小于5毫米,扇贝需要棕榈绳、网片。

幼体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态习性变化;变态的标志:(1)出现眼点一对(2)面盘萎缩退化、出现足

(3)生态习性改变:由趋光性转向背光性;由浮游习性转向底栖或附着。

当10%左右(30%)的幼体出现眼点时逐步或一次投放,(泥蚶幼体3天不附着有问题,可降低盐度(加淡水))10.稚贝期:形态与成体相似,只是个体小、性腺未发育。

第二节、贝类繁殖特点和繁殖方式 一.贝类繁殖的特点

大多数贝类为雌雄异体,外形很难区分雌雄,没有第二性征,只能根据性成熟时生殖腺的颜色来区分雌雄。雌性性腺颜色大多为红色,橘红色,粉红,淡黄,浓绿色,紫褐色。雄性性腺多为乳白或黄白色。

牡蛎、贻贝等少数贝类性别不稳定,有性转变现象。

不同种类的贝类性成熟年龄不同。即使同种贝类在同一海区性腺发育也不平衡。不同种类的繁殖季节不同,同种不同地区的繁殖季节也不同。而同种同地不同年份贝类的繁殖季节也不同。贝类的繁殖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凡是在春天繁殖的种类,同一种类南方比北方早,在秋天繁殖的种类,则北方繁殖时间较南方早 有的贝类全年都可繁殖,有的一年一次或二次

二、贝类繁殖的方式和习性

(一)双壳类贝类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

1、幼生型

在繁殖季节,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到母体的鳃腔里,并在此腔中受精,经过卵裂发育成面盘幼虫后才离开母体,在海水中经过一个自由浮游阶段,然后固着变态成稚贝。蚌、密麟牡蛎

2、卵生型

在繁殖期间亲贝把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发育成幼贝,再固着变态成稚贝。它的整个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区里渡过。极大多数瓣鳃类。

(二)繁殖习性

大多数贝类属于卵生型。性腺成熟的亲贝一旦进入排放阶段,则把成熟的精卵排光为止。

如扇贝利用快速关闭双壳将精卵排出,雄性贝类排精时,精子呈白色烟雾状,雌性贝类产出的卵子呈颗粒状或条块状,为沉性卵。

贻贝亲贝在繁殖季节是分期分批繁殖,一般在每个大潮时排放一次,小潮进行性腺恢复,大潮时期1—2天排放。一般雄性先排精,雌性后产卵,精子对卵子有诱导作用,缢蛏、贻贝、鲍鱼、泥蚶等大多在夜间产卵。

由于大潮时潮差大,环境因子变化也大,水温升降幅度增大,落潮时海水干露,潮涨时急烈振荡,流速增大,对性腺成熟的亲贝造成刺激,促使其集中排放。

因此室内人工育苗时,常采用升降温、降低海水比重、流水刺激以及异性性细胞诱导等措施用于亲贝催产。

由于贝类的精卵直接排放于海水中,在海水中授精,故受精率低,并且受精卵在孵化发育过程中常因海况因子突然改变,而造成大量死亡。

第三节 贝类的苗种生产

当前贝类苗种的来源有以下四条途径:分别为采集野生贝苗、海区半人工采苗、室内人工育苗、土池人工育苗。分述如下:

一、采集野生贝苗

由于海况因子的变化较大,采集方式原始,野生贝苗的产量很不稳定。采捕之前须探苗。埋栖型贝类的探苗,是在不同地点各括 取100平方厘米的表泥(0.5—1厘米深),淘洗、记数。

其采苗时用括苗网、推苗网或淌苗袋(蛏苗)、采苗锄、三齿钩等采苗。

固着与附着型贝类,可直接铲取固着物上的贝苗进行放养。深海区的苗种,可用拖网或潜水捕捞。小的蛏苗经暂养培育成种苗。较远距离运输苗种最好在气温较低时进行。

二、海区半人工采苗

根据贝类的繁殖习性,在附苗季节,选择贝苗密集的海区,人工创造附苗条件,即用人工的方法设置浮筏或整理附着基(整理滩涂),创造良好的附苗条件,使贝苗附着在人工附着基上。

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但受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的影响。1.半人工采苗的原理

双壳类中不论哪种贝类,在生活史中都有足丝附着的阶段,然后向成体的生活方式转化

了解了贝类的附着习性,在自然海区贝苗繁生时,人工改良底质或设置人工附着基,创造条件,使贝苗附着,采集贝苗。

2.海区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采苗方法随生活类型不同而不同。

①固着型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牡蛎幼虫结束浮游生活,进入底栖生活,附着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繁殖期间在贝苗集中的海区根据底质情况适时投放附着基。牡蛎采苗的器材有石块,石柱,水泥板,贝壳,竹片,竹棍,瓦片等固形物,进行投石、插竹、立石及筏式等方式的采苗。

②附着型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主要采用筏式采苗,即在采苗海区搭建浮架,然后挂附苗器在浮架上,常用的筏式采苗器有红棕绳、尼龙绳,废旧浮绠、网片。其中红棕绳的采苗效果最好。如栉孔扇贝筏式采苗时用塑料网袋制成的采苗袋内放有破旧的网片,能减缓水流,利于幼虫附着,可以防止附着贝苗的逃逸,防止敌害侵袭,采苗效果良好。

③埋栖型贝类的采苗方法:埋栖型贝类结束浮游生活进入底栖生活时,需附着在小沙粒、碎贝壳等物体上,采苗前对滩涂进行改良,使附着在人工改良的底质上。在附苗前应对底质进行精耕细作,软泥底质需投放一层沙以利于即将附着的幼虫分泌足丝抛锚附着。3.采苗预报

在贝类的繁殖季节里,根据贝类性腺的消长规律,幼体的发育阶段及各水层幼体数量变化和物候征兆的变化,对幼体附着时间作出正确估算,在附苗之前作出预报。

三、贝类的土池人工育苗

主要适用于埋栖型贝类的简易育苗方法。

1.建池:多建于高潮区,用土围堤,用石作坝,设有闸门和过滤筛绢网。土池育苗前要进行清池、除害,对土池的底质进行整理。

2.土池育苗方法:亲贝的选择、暂养、诱导产卵排精以及育苗管理工作均与人工育苗基本相似。多有二种方式:

①先在室内人工育成幼体(D形幼虫或壳顶幼虫、眼点幼虫),然后移植到土池之内进行正常投饵或幼体进入土池之前,土池内先培育基础饵料。

②直接把亲贝放入土池的亲贝台上,待排卵完毕,取出亲贝,让精卵在土池内受精、孵化、发育变态。

稚贝阶段的培育应做好管理工作,加大换水量、适时施肥、控制水位、防除敌害,做好越冬保苗工作。待稚贝贝壳长达2-3毫米后,严冬过后应及时将稚贝移植放养,以提高成活率,促进稚贝生长、增加产量。

四、贝类的人工育苗

贝类的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1.育苗场的选择: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体清洁、盐度适宜、风浪较小的海区,场区应有充足的淡水水源,用电和交通方便。“水、电、气、暖”

2.育苗场总体布局:育苗室、饵料室,多采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风,在布局上尽可能向阳。

沉淀池或沙滤池、罐要建在地势较高处。为了减少锅炉房烟尘、躁音、煤灰、灰渣对环境的污染,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但又不能离得太远。风机房不要离育苗室太近。

发电机室和变配电室的配置要合理,两室常建在一起。

附属场房(水泵房、水质分析和生物检查室)及设施配比要合理。

3.育苗的基本设施 主要包括:

(1)供水系统:(2)育苗室;(3)饵料室;(4)供氧系统;(5)供热系统;(6)供电系统(7)其他设备(水质分析室、生物观察室、水泵、清贝机等)4.室内人工育苗操作流程(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新池要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浸泡,育苗前做好生产的准备,制定出生产计划,清刷池子,备好饵料和附苗器,落实好过渡池子或海区。

(2)亲贝的选择、暂养与处理:选择个体大小适中、健壮、外壳无损伤,性腺发育良好性腺饱满的亲贝,去掉外壳附着物清洗贝类。在充气、换水、投饵的条件下强化培育,培育的密度不宜过大,在150个/立方米之内。逐渐升温;及时挑去死贝。泥蚶的性腺流油、卵径65微米、鲜肉指数28%时为性成熟。(扇贝为16%)(3)催产刺激的方法:

获取贝类精卵的方法有解剖法、自然排放法、催产刺激法。根据受精的难易贝类可以分为易受精型和不易受精型

易受精型:只要卵子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的末期即卵子的卵核还未消失,核的轮廓还不很明显时就具有受精能力,如卵生型牡蛎、中国蛤蜊等。

不易受精型:人工受精困难,只有在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即卵核消失,染色体集中在赤道板上时才具有受精能力,而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在卵子从滤泡腔经过生殖输送管排出体外时进行的。

这种状态的卵只存在于自然状态,由人工解剖所得的机会极少。如扇贝、贻贝等多属于此类。解剖法仅适用于卵生型贝类,受精后处理比较困难,受精率不高。

亲贝性腺充分成熟,利用倒池或换水即可使亲贝排放精卵,这种自然排放法所获得的精卵质量高,受精率、孵化率高、幼虫质量好,是理想的大众化采卵方法。

催产刺激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物理方法:有

变温刺激(提高3-5℃)流水刺激(1-2小时)

阴干刺激(0.5小时以上,泥蚶要16小时左右)电刺激(20-30伏的交流电,刺激贻贝5-15分钟)

紫外线照射海水(2537埃,300-500毫瓦/升.小时;可使海水产生供氧体(H2O2),产生原子态的氧,激活鲍鱼性腺中的类前列腺素环氧酶、引起产卵排精)改变比重(广盐性的贝类)超声波诱导。

化学方法:

(1)注射化学药物(氨水、钾盐、氯仿、乙醚等)(2)改变海水的酸碱性(氨水)

(3)及氨海水浸泡或注射,用0.1—0.3‰的氨海水活化精子。

生物方法: 食母生溶液浸泡(62.5ppm,2小时);激素浸泡;异性产物诱导(先排精后排卵,再大量排精)。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综合的办法进行诱导,可以提高诱导效果。(4)受精

精卵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个体为受精。由人工方法促使精、卵结合为人工授精。雌雄同体或雌雄混合诱导排放的,在产卵后不断充气或搅动使卵受精,及时除去多余的精液。雌雄分别诱导排放,然后向产卵池中加入精子,充气、搅动。一个卵子的周围有2-5个精子便可。卵子出现受精膜或出现极体的表示已受精,应及时统计受精率。

(5)受精卵的处理

受精后的受精卵静置30—40分钟后用虹吸法将上层多余的精子去掉,底部卵子再用较粗网目的筛绢使卵通过而除去粪便等杂物,如此2—3次达到清洗受精卵(洗卵)的目的。洗卵应在囊胚期(受精后5—7小时)之前进行,以减少幼体的损失。不洗卵的,需加抗菌素1—2 ppm,抑制细菌繁殖,待发育至D形幼虫时再选幼。

孵化:受精卵发育孵化成担轮幼虫的过程称之为孵化。孵化阶段的受精卵密度控制在100—400个/ml。(6)幼体培育

是指从D形幼虫到双壳类眼点期幼虫变态附着稚贝,或鲍鱼幼体至出现第一呼吸孔的稚鲍时为止的阶段称幼体培育。投饵密度增加;每天换水1/3—2/3,3天移池一次。

密度控制:孵化期:40个/ml;担轮幼虫:30个/ml;D型幼虫期:20个/ml;附着期:10个/ml。

幼体培育时间较长,要精心管理。主要工作有:

选取优良的D型幼虫,控制培育密度在10¡ª40个/ml;幼虫刚下池的初始水位为30--40厘米,每日或隔日加水30--40厘米,加满后开 始每日或隔日换水,换水量为1/3--1/2,早晚各一次。根据水温、饵料、密度、幼体发育阶段而作出适当的变化。换水时应注意幼体的流失,注意水位和流速,减少幼体损伤。

投饵一般在换水后进行,饵料的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金藻类等,也可以用豆粉、食母生、酵母粉、酵母、海藻孢子、某些细菌等代用饵料,但鲜活饵料要好于代用饵料,单一饵料的效果不及混和饵料。

投喂密度,三角褐指藻等硅藻类为1--2×104/ml,扁藻等绿藻类为3000--8000/ml,等鞭金藻等金藻类为3--5×104/ml;培育期一直充氧,但在投放采苗器后散气石要避开采苗器。一般饵料投喂量根据幼体密度、幼体发育期合理投喂。在育苗过程中常有大量的污物沉于池底会污染水质、引发敌害,一般每7--10天应定期进行排污或倒池。定期使用抗菌素或其它药物以防治病菌或敌害的危害。

(7)投放附着基

幼体进入变态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由浮游生活转入底栖生活,由趋光性转入背光性,此时附着基的有无或性质是幼体变态的关键,也是育苗的关键

根据贝类的特性做到有选择投放附着基固着、附着型贝类的附苗器用贝壳、棕绳、网笼等,固着型贝类近几年采用附有水泥沙子的聚乙烯网、木轮板、塑料板、树脂板等,易于苗种的剥离。埋栖型贝类的附苗器大多为泥或泥沙。

掌握幼虫确切的变态时间,及时投放附苗器是育苗成败的关键之一。许多双壳类在变态时,面盘退化,眼点出现,此时即可投放附着器,一般在眼点出现后的2—3天内完成附着器的投放工作

室内人工育苗时,附着器的投放不要太多,否则会影响水质,多采用多次投放的方法。埋栖型贝类一般投放1厘米厚粒径1—2毫米的细沙,如泥蚶育苗中在幼虫接近附着期时,将幼虫移入具有软泥沙的水池内。所用的一切附苗器都应经过严格消毒。

(8)稚贝培育

稚贝培育阶段仍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投饵量,换水量都相应增加,小型单胞藻增至2—40×104/ml,较大单胞藻增至1—10×104/ml。稚贝在室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移入至海区生长,否则会影响生长,而且死亡率增加。(9)出池销售或中间培育后销售

稚贝出池下海之前,要进行随机抽样记数,对暂养海区进行调查,选择好合适的海区。

附着型贝类从室内移到室外环境变化大,稚贝易跑掉,存在着提高稚贝保苗率的问题。最好经中间培育,可提高下海后的成活率。

五、贝类人工育苗的方向——杂交选种和多倍体培育等。

第四章

贝类育种

一、贝类育种的基础

1.染色体数目

3种典型情况。2n数,牡蛎科的20;珍珠贝科的28;其它双壳类38。最少的为中国不等蛤14,最多的为蚬科48。2.核型:染色体对,臂数。中部m,亚中部sm,亚端部st,端部t ; NF 3.倍数性:越进化种,染色体数越多?

4.性染色体:XO型(雄性少一条,雌的为XX)和XY型(为主)

5.其他研究:多态性(同工酶、等位基因酶的判断较稳定),数量性状,遗传力,杂交育种研究。

二、贝类的育种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核移植 三倍体的诱导方法

贝类产生的卵大多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三倍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 ①抑制第一极体排出 ②抑制第二极体排出 ③抑制卵裂

④诱导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用CB或6—DMAP(二甲氨基嘌呤)破坏微丝形成肌动蛋白; ⑤温度休克,静水压等。

要掌握处理的剂量、时间、持续时间等。

三倍体的优势:不育性;口味好;营养价值高;不易造成遗传污染。

三、海水养殖新品种培育新技术

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养殖贝类新品种,以推动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贝类的引种和育种得到飞速的发展。

3.1

引种

20年来,我国主要引进的贝类有:太平洋牡蛎、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象拔蚌、日本大鲍、日本盘鲍、硬壳蛤等种。3.2 杂交育种

在育种方面,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皱纹盘鲍、日本盘鲍、皱纹盘鲍、日本大鲍以及马氏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杂交等,均取得了初步成果。3.3 多倍体育种

1978年以来,我国对贝类三倍体以及四倍体进行了一些研究,特别在1996~2000年将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马氏珠母贝、皱纹盘鲍三倍体的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列入国家海洋生物863计划。

异源三倍体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以及皱纹盘鲍×日本盘鲍杂交并诱导抑制第二极体(Pb2)的排放,从而产生异源三倍体。为了推动三倍体贝类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化,四倍体贝类的诱导技术迅速发展。

目前在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马氏珠母贝、贻贝、皱纹盘鲍等采用理化方法进行四倍体诱导均已获得成功,特别是太平洋牡蛎利用3N ×2N+抑制第一极体(Pb1)的方法,四倍体最高诱导率达96%。

3.4 雌核发育

对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了雌核发育研究,为二倍体通过人工诱导快速建立纯系提供了条件。3.5 选择育种

根据表型特征不同(如壳色)对栉孔扇贝、皱纹盘鲍和菲律宾蛤仔等进行选择育种,也获得了初步成果。

第五章 贝类的增养殖及活体运输

一、增养殖贝类的种类

开展贝类增养殖的种类主要是生活在潮间带或水深小于30米处的小型贝类。全世界目前已开展养殖的海淡水贝类约有60多种,我国已开展养殖的贝类约有50种。

50-60年代 四大传统贝类:牡蛎、缢蛏、蛤仔、泥蚶 70年代,北方养殖贻贝,南方养殖翡翠贻贝。80年代,扇贝、珍珠贝等。

90年代至今,鲍鱼、文蛤、蚶类等。

二、贝类的养殖方法(式)

根据贝类养殖的生产方式和养殖的环境条件,分为四种方式:

1.浅海养殖

如浮筏式养殖、固定垂下式养殖、网箱养殖、集装箱式养殖。2.滩涂养殖

如潮间带养殖缢蛏、蛤仔、文蛤、牡蛎、泥螺。

3.池塘(蓄水)养殖

如潮间带或垦区建池蓄水养蛏、养蛤或鱼贝、虾贝混养。

4.工厂化养殖

如陆上建池,人工监控水温、比重、含氧量、PH值和其他水质条件,人工投饵进行集约化养殖。

贝类养殖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还有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鱼虾蟹技术;生态养殖技术。(虾、蟹、贝混养;动物、植物循环养殖)。以人为控制或自然约束的程度不同,将贝类养殖分为半人工养殖和全人工养殖两种。从贝类的种苗生产至养成的全部生产过程,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养殖方式,称为贝类的全人工养殖。它包括人工育苗、种苗的中间培育及养成。如鲍鱼的工厂化养殖。

贝类养殖的生产环节按其作业分为:选择场地、采苗、养成、育肥、收获、加工等六个过程。1.选择场地:

选场时要对所在海区海况的生物因子、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必须对波浪、潮汐、水流、水深、底质、盐度、温度、水质、饵料生物、敌害生物、自然贝类资源、环境等因子进行全面调查;还应调查贝类历史的变迁性及资源变动情况,还可到渔民那里了解海区情况。

2.采苗:

贝苗分布与亲贝存在着一定的依承关系,一般有亲贝的海区即有贝苗,贝苗与亲贝数量有关,另外与生物敌害、自然灾害、水流、季风等因子也有关。

采苗要掌握时机,适时投放采苗器,做好采苗预报工作。3.养成

概念:指从苗种开始经一定时间养殖后,达到一定商品规格,这一阶段称养成。养成的主要任务: 是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贝苗生长、提高贝苗成活率,提高产量。养成阶段的主要措施:有防敌害、防人为破坏、及时调节养殖密度。4.育肥

在贝类软体部增长阶段,将贝类从养成地搬到饵料生物丰富的育肥地,或将贝类从高潮带移到低潮带,促使软体部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可大大提高产量和质量。

目前采取育肥的贝类为牡蛎。5.收获

时间:

贝类的收获一般在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或停止生长之前。

不同种类的贝类收获的年龄不同。如褶牡蛎、海湾扇贝在一年内即可收获,缢蛏、蛤仔、贻贝一般养殖1--2年,栉孔扇贝、鲍鱼一般养殖2--3年,长牡蛎、近江牡蛎、泥蚶等养殖3--4年。

贝类在繁殖开始之前,软体部是最肥满的,一般此时收获价值最高,但牡蛎、贻贝等除外。6.加工

贝肉多鲜食,也可冷冻、淹制、制成干品或罐头。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如蚝油、贻贝油、蛏油等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贝壳可用作饲料的添加剂,制作钮扣、装饰品或烧制石灰等。

四、贝类增殖法

贝类的增殖是指在大水域中通过一定的人为措施,创造适合于贝类繁殖、生长的条件,从而保证贝类的繁衍、生长,达到增产的目的。

海产贝类的资源增殖,普遍采取:

1.改善栖息环境、改良底质、投放礁石、投放人工鱼礁、清除敌害、平整滩涂、开港引流等改善贝类的栖息环境。

2.种苗放流

如鲍、扇贝、西施舌等的种苗放流增殖。

3.资源保护

对珍贵贝类的采捕作业(方式)、采捕期、采捕规格、采捕量等进行立法限制,防止滥捕破坏资源。有的甚至采取封滩或封岛育贝,让珍贵贝类得到繁衍生息。

自然增殖的效果不佳或资源锐减主要与海洋环境的污染有密切关系。

五、贝类的活体运输

贝类离水后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它的生命力,但再终由于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不能排出二氧化碳造成血液的pH值失去恒定性而窒息死亡。把贝类离水后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露空时间的长短受贝类原生活环境和运输、贮藏的环境条件、有无厣及两壳关闭严密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贝类的运输多采用干运法,采取措施提高湿度、降低温度,以延长运输时间。(贝类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体内失水过多或体内Ph值失去平衡)。贝类的活体运输时应考虑贝类在运输前的状态,贮藏温度和湿度尽可能接近天然的贮藏环境。

目前国内外水产动物的保活方法大致分为麻醉法,增氧法,低温法等,其中低温法的应用较广,在虾、蟹、贝类的活体运输中应用也较多。

决定动物生死的温度为临界温度;从临界温度至结冰点的这一范围称为生态冰温。实际生产中只能在临界温度之上最大限度地接近临界温度。魁蚶在临界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相对保活时间也越短。如魁蚶的运输温度多在1~6℃,贻贝在2~4℃,牡蛎在1~10℃。

贝类的低温运输过程中,容易引起贝类的失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贝类在低温下,虽然其新陈代谢减弱,但仍要消耗体内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另外体内汁液流失是失重的另一个原因。失水超过5-10%就会引起死亡。

六、文蛤的暂养、销售

第六章 扇贝养殖:了解扇贝套网笼养殖技术。第七章 珍珠养殖

人工养殖珍珠就是运用珍珠贝或河蚌的外套膜受到外来刺激后能引起组织增殖,形成珍珠囊生成珍珠的原理。用人为的方法将珍珠贝或河蚌的外套膜切成小片,移植到另一个贝、蚌的组织中,被移植的外套膜小片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形成无核珍珠。如果在送小片同时也送入珠核,形成包围珠核的珍珠囊,分泌的珍珠质沉积于珠核的表面,则形成人工有核珍珠。珍珠囊上皮细胞变化及功能:高柱状—壳皮质(壳皮珠、骨珠);圆柱状—棱柱质(棱柱珠);扁平状—珍珠质。黑珍珠生产方法:1.黑蝶贝人工育珠法;2.黑色有机染料染色法;3.AgNO3染色法;4.Co60 照射法。真假黑珍珠的鉴别方法如下:

1.具线纹、斑点等缺点的珍珠多为真的,表面无缺点、形状相同的珍珠多为人造假珍珠。

2.染色的黑珍珠颜色均一,且在钻孔和裂纹的地方聚集的黑色较深。表面颜色为纯黑色。而天然黑珍珠非纯黑,有轻微彩虹样闪光的深蓝色或古铜色调的黑色。

3.粉末法:染色的黑珍珠其粉末为黑色,而天然黑珍珠或珍珠其粉末为白色。为破坏性试验,不宜落实进行。

4.粒度大小法:天然黑珍珠多植大核育大珠,珍珠直径一般在9毫米以上,所以珠径小于8毫米的圆形黑珍珠多半为辐照产品。5.晕彩:经过放射性辐射改色的黑珍珠,晕彩浓艳,伴有强的金属光泽。6.稀酸法或丙酮法:

用棉球蘸些稀硝酸(2%)在珍珠不显眼的地方进行擦试,AgNO3染色的黑珍珠会使棉球呈黑色。丙酮棉球擦拭有机染料染色的黑珍珠,会使棉球呈黑色。

7.经验丰富的鉴定师可在着色的珍珠上找到破绽,如珠孔处的表现。8.当然最好用红外光谱分析、显微镜等仪器测试法进行鉴定。

第八章 牡蛎养殖

牡蛎的繁殖方式分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

(1)卵生型:在繁殖期间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发育成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最固着变态成稚贝。它的整个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区渡过。

(2)幼生型:繁殖季节,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到出水腔,依靠外套膜和鳃的肌肉收缩,把生殖细胞压入鳃腔中受精发育。受精卵在母体的鳃腔中发育成面盘幼体,然后离开母体在海水中过一段浮游生活后,固着变态为稚贝。幼生型:如密鳞牡蛎

卵生型:如近江牡蛎 卵大(102-105 µ)

卵小(50-52 µ)产卵量少(10万-百万)

产卵量大(千万-亿)多为雌雄同体

多为雌雄异体 人工授精困难

人工授精容易

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牡蛎具有群聚的生活习性,常多个牡蛎固着在一起。由于生长空间的限制,壳形极不规则,大大地影响了美观,还造成牡蛎在食物上的竞争,影响其生长速度。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变态时,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单个的游离的牡蛎).而单体牡蛎具有生长正常、大小均匀,外形美观、养殖时不需固着器,可以笼养,盘养、集装箱式养殖,收成后易于装运和剥壳等特点;单个销售的价格高,养殖产值提高。

单体牡蛎苗生产方法有:

(1)药物诱导使幼虫不固着变态:用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10-4mol/L 处理1-24小时,诱导牡蛎幼体不固着变态,从而获得单体牡蛎苗。

(2)颗粒固着基采苗法(0.35~0.5mm的颗粒)(3)先固着后脱基法(质软的塑料采苗板、网片等)

第九章

鲍的养殖

不同种类的鲍生殖腺发育所需的水温不同,只有当水温高于某温度时鲍的生殖腺才能发育,把该低限水温值称为该种鲍生殖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把高于生物学零度的那部分水温称作生殖腺发育的有效水温。日平均有效水温的累计值称作有效积温。

鲍鱼的生活史。随着稚鲍的生长,大约采苗后40-50天,稚鲍壳长已有2-3毫米,而这时原采苗板上的底栖硅藻往往耗尽。如果底栖硅藻供应不上,壳长2.5 mm左右的稚鲍便可以开始剥离。剥离的方法有:

1%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剥离3-5分钟 2%—3%的酒精麻醉剥离 FQ-420麻醉剥离

水冲击剥离及电剥离(刺激5分钟)等方法。

塑料薄膜采苗的可用排笔刷洗或在水中抖动剥离的方法。

第十章 贝类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体系建设

贝类净化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细菌、致病菌、生物毒素、化学污染物、农药、重金属等六个大类。

美国对贝类生长区域(水质)现行标准粪大肠菌群数是14个/100ml(MPN法),其中粪大肠菌群数超过43个/100ml(MPN法)的标 本不能大于10%;美国FDA规定可食部分PSP含量不得超过4MU/g;WHO规定的PSP标准:80ugSTX/100g 贝肉的安全限制值。欧共体(EEC)没有制定贝类生长区域水质的微生物标准;而是制定了直接消费的贝类微生物标准(EEC指令91/492/EEC);如粪大肠菌群<300个/100g贝肉(MPN法),或大肠埃希氏菌<230个/100g贝肉(MPN法);沙门氏菌在25克贝肉中不得检出;可食部分贝肉中的PSP<80ug/100g贝肉;腹泻性贝毒DSP不能被通常的生物测试方法检测出来。

海区的划分:三类海区:

一类海区:为无污染海区,所捕获或养殖的贝类可直接上市; 二类海区:为轻度污染海区,贝类产品经净化或暂养后可上市;

三类海区:为重污染海区,目前的技术无法使所产贝类经过净化上市,严禁上市。

目前急待进行的工作:海区的调查划分;产品的质量分析;HACCP体系的运行及认证;贝类净化技术的深入研究。

从1925年美国就开始注意到贝类卫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随后制定了“国家贝类卫生计划(NSSP)”,并不断修订,使之完善,目前最新版为2003年修订版。NSSP包括了对贝类生长海域分类管理;贝类养殖、净化、暂养卫生要求;贝类采捕、运输、加工卫生控制;操作人员卫生规定;实验室要求;风险评估和管理等。NSSP作为法规已在美国实施。欧共体理事会1991年制定了对双壳贝类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卫生条件制定了91/492/EEC指令;该指令对贝类生产区域条件、暂养、净化、活双壳贝卫生要求、公共卫生控制和生产监测、包装、发运、标记等作了规定,欧盟各成员国都按此实施。贝类原料是贝类HACCP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贝类HACCP体系的有效实施

目前我国的贝类卫生控制仅限于局部环节而非对全过程管理,没有形成对养殖、采捕、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卫生监控机制。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和采捕,使得良好养殖规范无法推广。总之,贝类原料的来源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1.推行良好养殖规范(GAP)。良好养殖规范(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s),是使水产养殖品污染病原体、违禁药物、化学品和污物的可能性减少或降到最低的操作规范。贝类养殖推行GAP,对贝类养殖、病害防治、采捕和运输、销售等环节制订出相应的良好操作规范,并进行GAP认证,以提高贝类原料的卫生质量。

2.加强原料的控制,推行良好养殖规范,建立贝类原料卫生控制体系,开展“区域性”贝类卫生控制体系认证,是促进HACCP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中班科学教案 贝类

贝类(中班科学)

一、主题的产生:

有一天,我们班有一个刚从海南回来的孩子带来一个用海螺做成的号角,其他的孩子看了以后非常的感兴趣,都围在一块争着吹一吹。看到这个情景,使我萌发了设计活动《贝类》,使幼儿的好奇心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满足。同时,在活动中,我以幼儿主动探索活动为主,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掌握有关贝壳的一些简单的知识。

二、方案教学实施过程:

1、材料的准备:

活动人员:全体幼儿及其家长

活动内容:

为了活动的开展,我在活动开展的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贝壳的材料。在这一过程当中,孩子们表现的很积极,当我收集材料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孩子们很快的就行动起来,到了第二天,孩子们就很兴奋的将他们收集的到各种材料送到了我的面前,并且还洋洋得意的将自己收集材料的过程讲给大家听。朱世祺说:“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上网找了好半天,下了好多图片,网上的图片可多了。”马雨轩说:“我也是,我还请妈妈帮我把各种贝壳的名称也写在图片的下面了。”“这有什么稀奇,看我带来了什么。”何伟民说完就从口袋里掏出了好多的贝壳。大家都围了过去看何伟民带来的贝壳。还有其他的孩子带来了各种各样贝壳制成的工艺品。

评价:孩子们通过自己收集活动材料,对他们所要了解的有关贝类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他们自己来完成。同时,通过家长帮助一起参与活动材料的收集,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2、环境的布置

活动人员:老师与全体幼儿

活动的过程:

今天,在活动开展之前,我正在将孩子们带来的活动材料分类摆放。这时,张天宇跑过来对我说:“胡老师,我来帮你好不好?”“好呀!好呀!”我一口答应了。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都积极的跑过来帮我的忙。看见他们对这件事情这么感兴趣,想到这样也是对贝壳的有关知识的一种认识方法,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来进行环境布置。我先将教室的环境分成几个区,然后,在每个区域放上相应的标志,请孩子们根据我的要求进行分类摆放。孩子们把这个活动当成了一种游戏,玩的很开心。当有的孩子放错了地方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就会帮助他改过来。

评价:让孩子们参与环境的布置,可以使他们对贝类在形状上、活的贝类和它们死后贝壳的收藏有了一定的认识。

3、区域进行探索活动

(1)活的贝类

活动人员:韦欣琪、朱世祺、孔王浩、何伟民、蒋俊成、朱炳陶

活动过程:

当孩子们看见在水里活动的贝类时,感到异常的兴奋。朱炳陶忍不住伸手去水里抓蛏子,可是,蛏子立刻把它的壳给合上了。韦欣琪抓起了已经死掉的扇贝:“你们瞧!它怎么不动呀?”“一定是死了。” 何伟民说。“为什么它会死掉呀?” 韦欣琪又问。“我也不知道,我们去问胡老师吧。”孩子们一起跑过来问我,我告诉他们:“有的贝类是生活在海里的,离开了大海,它们在很短的时间活着,有的贝类一离开海水就会死掉。”“老师,我想看一看生活在贝壳里的动物长得是什么样子?” 孔王浩提出了他的想法。其他的孩子也说想看。正好,扇贝已经死了,我就把扇贝里的软体动物给他们看。他们看得很认真,还用手去摸了摸。“她的身体是软软的。” 蒋俊成把它的发现讲了出来。“对,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是软软的,所以,我们给他们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软体动物。外面这个硬硬的壳叫做贝壳。那么,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软体动物外面要有贝壳呢?这个贝壳有什么作用呢?”“我知道,是用来保护它的。” 朱世祺很快的说了出来。“对,软体动物只有躲在贝壳里才不会被海里其他的动物给吃掉。”我说。“你们在观察一会,还会发现别的有意思的地方。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又很开心的继续他们的探索。

评价: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贝类,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在前面的两个环节中,孩子们对贝类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很容易解决。

(2)各种各样的贝壳

活动人员:戴若漪、王嘉乐、曹夏天、施润琳、潘雨欣、张语涵、黄兴然、王子昊、项雨欣、张天宇、纪陶伟、陈隽恺、倪艾辰

活动过程:

当孩子们来到堆满各种各样贝壳篓子时,开心极了。他们拿起看一看,在拿起那个摸一摸。很快,就有孩子发现了问题:有的贝壳可以听见声音,但是有的不可以。在这时,我就拿出了两张卡片,请孩子们来玩个游戏:我先向孩子们介绍了两张卡片的意思(一张是腹足纲的贝壳,一张是双壳纲的贝壳),然后请孩子们讲篓中的贝壳按照他们的特征分开。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继续观察贝壳,然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人。

评价:孩子们大多能够说出贝壳的基本特征。并且,对于游戏玩的很认真,基本上能够根据图片的要求将贝壳分成腹足纲和双壳纲。有个别的幼儿还观察的特别仔细。

(3)贝壳制作的工艺品

活动人员:庄逸飞、刘凯风、伏优优、熊含章、时潇、柏平凡、邵献华、邬嘉欣、赵千娇、黄玥、黄瀚翔、程婉悦、朱天慈、严辰昕、周匡彬、吴子怡

活动过程:

当孩子们看见用贝壳制作的各种工艺品的时候,连连发出了惊讶的声音。他们很快拿起了这些工艺品看了起来,爱不释手,特别是一些女孩子,她们拿着用贝壳作成的项链、手镯等首饰,很快就佩带在了自己的身上,还跑到镜子面前照个不停。

评价:孩子们通过对这些贝壳制作的工艺品欣赏,认识到贝壳的经济价值,并且产生了创造美的愿望。文档仅供参考

4、观看贝类生活环境的录像。

活动人员:全体幼儿

活动过程:

孩子们一起观看有关贝类生活环境的录象,孩子们看得很认真,当他们看到由于人类的破坏贝类的栖息地,贝类大片的死亡,有的孩子变的很伤心。

评价:孩子们通过观看录象,知道了贝壳的栖息地,和要保护贝壳的栖息地,要不然,就在也看不到贝壳了。使幼儿产生环保意识。

5、平时的区角活动:贝壳设计室

活动人员:全体幼儿

区角内容:

(1)孩子们用各种颜料给贝壳穿上美丽的外衣或者将美丽的贝壳用画笔画在纸上。

(2)将各种贝壳制作成自己喜欢的东西。

评价:将幼儿对贝壳的兴趣在区角活动中得到延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大人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幼儿园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并表述观察结果。(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

第五篇:贝类区组长岗位职责

1.负责各种贝类的养殖与售卖以及所负责区域的卫生打扫工作。

2.关注各虹体内贝类的活度,观察有无患病征兆。

3.关注各紅的温度、盐度、给氧与水循环状况与水质情况。

4.协同员工做好餐前准备与餐后收档工作。

5.协同员工配合餐厅导购做好餐中售卖工作。

6.每晚配合主管根据当天售卖情况开列采购计划单。

7.每日班前巡视各缸,将晚上死的贝类榜出,用冰保鲜,并与冰鲜台协调售卖。

8.协同主管对本组员工进行培训、考核与监督、检查。

9.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下载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贝类插核手术报告

    贝类插核手术报告 一、 珍珠核的材料 珍珠核材料作为珠核的材料,主要是河蚌的贝壳,也有用瓷质、铅、铁、石头、鱼眼珠等作珠核,这些非贝壳制成的珠核,尽管能成珠,但质量不好,原因......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思考题(五篇模版)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和思考题(2012年4月) 继续教育学院 水产养殖学专业2011级 2011-2012(2) 1、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鱼类增养殖;集约化养殖、健康养殖。 2、何谓增殖?鱼类增殖工......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 (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 1.水产动物 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

    关于养殖合同模板(汇编)

    关于养殖合同模板5篇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合同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签订合同能够较为有效的约束违约行为。知道吗,写合同可是有方法的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

    养殖合同模板[本站推荐]

    养殖合同模板汇编7篇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合同来调和民事关系,签订合同能够较为有效的约束违约行为。那么大家知道合同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殖......

    蜜蜂养殖[本站推荐]

    蜜 蜂 养 殖蜜蜂生物特性中蜂(中国的蜜蜂)蜂群由一只产卵蜂王和几千至万只工蜂构成,季节性的出现几十上百只雄蜂。蜂王:是由受精卵发与而成的生殖器官完全的雌蜂。①中蜂王长:18~......

    申请书养殖[★]

    申请书尊敬的师领导、团领导: 您们好! 我是九十一团金草银泉专业养殖合作社,我社从事繁育母羊的养殖工作,我社养殖繁育母羊的发展前景很好,并对养殖繁育母羊的技术已经有了初步......

    养殖合同模板(精选合集)

    精选养殖合同模板9篇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合同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次数越来越多,签订合同能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你所见过的合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