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银行凤凰涅盘 监管有赖强劲“腕力”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

时间:2019-05-13 11:1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型银行凤凰涅盘 监管有赖强劲“腕力”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型银行凤凰涅盘 监管有赖强劲“腕力”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

第一篇:大型银行凤凰涅盘 监管有赖强劲“腕力”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

大型银行凤凰涅槃 监管有赖强劲“腕力” 访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

发布时间: 2010年11月04日

编者按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体系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大型银行一直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金融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任何一家银行出现风险,整个金融体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值得欣喜的是,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大型银行监管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运行体系,大型银行也通过改革发展,跃居国际性的大银行之列。但是,在“十二五”期间,大型银行要保持国际大行地位并持续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大型银行监管中的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大型银行:涅槃新生

记者:大型银行一直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大型银行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已经成长为国际性的大银行。在这一过程中,监管工作是如何护航、服务大型银行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的?

杨家才:我国大型银行改革发展经历了非同寻常的道路,这一过程用凤凰涅槃来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今天的大型银行先后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银行监管的方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国家专业银行的阶段,监管工作侧重于银行执行国家政策的力度;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阶段,侧重于银行的商业化转型;在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阶段,则侧重于国际竞争力建设。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们按照“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提高信息透明度”的监管新理念,在支持五大行完成财务重组、引进战投和资本市场上市三个改革阶段后,及时将监管重点从注重银行效益转向注重银行风险,着力于防止银行风险的积累和外溢,着力于银行风险的及时暴露,着力于风险防火墙建设,着力于保持银行的持续稳健发展,使五大行不仅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且跻身世界最大银行行列。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市值在国际银行中持续占据冠亚军地位,充分彰显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形象。

大型银行监管:坚持风险为本

记者:我国大型银行的崛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监管水平,那么我们是否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工具?比如美国有CAMELS,英国有ARROW。

杨家才: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以前我们更多地是借鉴、使用国外的一些先进监管工具。银监会成立后一直注重研究适合我国银行特点的监管技术和方法。从大型银行监管来看,我们探索创立了名为“腕骨”(CARPALs)的监管模型。这个模型由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贷款质量(Asset quality)、风险集中度(Risk concentration)、拨备覆盖(Provisioning coverage)、附属机构(Affiliated institutions)、流动性(Liquidity)、案件防控(Swindle prevention & control)等七方面13项指标构成,同时辅之以银行监管者的有限自由裁量权,这七项指标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拼起来正好是英文单词“腕骨”(CARPALs),再加上有限自由裁量共八个方面。正如人的腕骨由八块骨头组成一样,这八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银行监管工作的“腕骨”,成为提高大型银行监管的力量之源。在刚结束的中国银行国际监管联席会议上,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者对这个“腕骨”(CARPALs)监管模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较之于美国的CAMELS,英国的ARROW,这个模型视角新颖,指标更具联动性,既吸取了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建议的核心内容,又考虑到了对“大而不能倒”银行监管工作的特别关切,强化了对大型银行集团跨境、跨业风险的并表监管,对深化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方式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说,“腕骨”监管指标体系是适应我国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程度日益提高、面临的境内外金融风险日益复杂的监管工作需要而提出的,它究竟有哪些特点?

杨家才:概括说来,“腕骨”监管模型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系统性。“腕骨”体系将大型银行的13项风险指标串连在一起,再加上监管者的有限自由裁量予以修正,形成覆盖银行业全部风险管理的监管体系,可以识别和判断其各个环节和业务领域的风险表现。

二是先进性。“腕骨”体系将危机后国际监管界研究较多的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资本质量等最新指标纳入其中,且每项指标都按法定值、触发值和目标值设置三道监管防线,具有较强的超前预警特点。

三是针对性。“腕骨”体系专门设置了识别跨业跨境综合经营风险和案件舞弊风险的关联交易、母行负债依存度、案件损失率等指标,尤其符合我国大型银行案件多发和“走出去”综合经营等现实状况。

四是动态性。这是“腕骨”体系的精髓,它的13项指标有13个计算公式,其指标值都是根据各行自己的基础数据代进去计算出来的,所以因行而别,因时而变,体现了动态跟踪的即时监管特点。

记者:如此说来,我国大型银行监管有一套自己的技术手段,这个技术手段虽然先进,但五大银行点多面广、员工众多、战线又长,该怎么管?

杨家才: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们面对五大银行45万亿元的资产,7万多个网点,150多万名员工,还真有些力不从心。但我们有一套组织体系。在银监会,除了我们银行一部有40多人专事五大银行监管外,还有法规部、统计部、创新部、案件局、信息中心等功能监管部门配合。在36个银监局还设有70多个大型银行监管处,在银监分局还有近300个大型银行监管科和1700多个县级监管办事处。由此构成专业监管与功能监管协作、法人监管与分支机构监管联动的组织架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同时,还有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三管齐下、环环相扣的监管方法,运行起来还算比较有效。市场准入:严把风险入口

记者:对银行监管有三管齐下的方法,请您具体谈谈怎样管理?

杨家才:首先说说市场准入管理。市场准入就是依法对银行入市前进行的行政审批,其目的是防止银行先天不足、带病入市,其主要内容就是“三管”,即“管机构”、“管高管”和“管业务”。“管机构”是遵照事前行政准入的原则,对大型银行境内外机构的设置申请进行审批。对境内机构的设置,我们按照“一次申请、个案审批”的方式,要求大型银行在本年度结束时,一次性向监管部门提交下一年度的全部机构设立规划,经批准后纳入银监会全年的机构准入计划中,成熟一家批准一家,提高准入工作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对于“走出去”的机构,除满足一般的准入标准外,我们还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有明确的海外发展规划,必须有专业的市场调查,必须有规范的专业咨询,必须有详实的成本收益分析,必须有全面的风险评估。从而使“走出去”的机构尽可能地规避国别风险和市场风险。

记者:“管高管”,是不是指管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人是上级任命或股东大会选出来的,怎么管?

杨家才:是的。这些高管包括银行的董事、经营管理层和各级分支机构的负责人。我们监管主要是管他们是否具备在银行的任职资格,是对其上级选拔或股东大会选举后进行任职资格的审查核准,不经核准就不能在银行履职。通常说,办好一家银行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而弄垮一家银行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为防止险随人入,将不够格的人拒之门外,监管部门规定了一系列任职资格条件,由监管者逐一进行审查评价。在操作上,我们摸索了一套办法,叫做“三考、三承诺”制度。

记者:现在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产品也越来越多,你们是怎样进行管理的?

杨家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务的管理采取审批制和报告制两种方式。对此,我们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可披露”的原则,观察入市之后的经营状况,并以“买者自负和卖者有责”为准则行使监管权,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市场稳定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非现场监管:及时分析预警金融风险

记者:从一般规律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应该有一个积累扩散的渐变过程。那么在其市场准入之后,日常的风险积累和变化怎样识别和监控呢?

杨家才:正是如此。至于日常风险监控,用我们的专业术语来说就叫“非现场监管”。银监会成立后专门开发了一套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按月、按季将银行的主要业务数据导入,通过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扫描,及时捕捉和揭示其风险苗头,对症下药,督促商业银行整改和纠正,以防止风险集聚和扩散,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有一个“三三制”工作法,就是“三盯”、“三谈”和“三报”。

现场检查:立足“精确打击”

记者:看来,非现场监管工作是解决日常性或“面”上的风险预警问题,而大型银行点多面广,条线又多,那些隐藏的或“点”上的问题又怎么去发现和处置呢? 杨家才:除了非现场监管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着重在银行系统性、全局性的“面”上的工作不同,现场检查是打“点”的,就是要组织监管人员对银行的业务、产品、网点进行实地检查,到银行经营活动的现场去查阅会计记录和业务资料,从中查找发现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而后有针对性地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和取消任职资格,从而促进“面”上的整改。现场检查是实现银行监管精确打击的利器,现场检查发现的“点”上的问题,我们都会交由大型银行的法人机构在全系统内进行警示,同时交给我们的非现场监管人员进行督促整改落实。

记者:大型银行分支机构众多,业务量庞大,现场检查怎么查?

杨家才:我们的现场检查人力还真是不够,检查起来就只能巧办,除了准确立项以外,还得讲究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一般来说,我们对大型银行现场检查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集成法,就是把分布在各省、市、县优秀的、能力强的监管者集中起来,针对重点领域进行检查。二是条线法,也就是针对大型银行某一产品条线的风险进行现场检查,如个人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等。三是序时法。由属地监管机构以几年一个周期进行循环检查。四是系统(EAST)法。我们已经成功开发了EAST系统,中文全称叫现场检查分析信息系统,它的突出功能是“去真存伪”,把疑问找出后由监管人员再到现场核实,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为提高现场检查质量,我们还有一个“三铁两见”的检查要求。“三铁”是指现场检查铁面无私、调查取证铁板钉钉、行政处罚铁案不翻。“两见”就是要见钱(罚款)、见人(处分人)。只要是我们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都会依法给予罚款和个人处分直至终身取消任职资格。

积极防控跨业跨境风险

记者:通过准入管理、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对大型银行的主业风险已经有了一个系统性的监管。但随着综合化、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对于大型银行涉足的投资、基金、保险及境外业务风险如何监管呢?

杨家才:这正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监管的一个挑战。近年来,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型银行一马当先,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路子,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框架下,先后投资兴办了基金、信托、租赁、保险等子公司。对这些跨业经营的风险监管,我们主要采取监管合作和并表管理两种方式。监管合作就是与证监会、保监会建立监管合作关系,共同对银行系基金、保险类机构实施联动监管,建立非现场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实施现场检查,合力查处违规违法问题,使跨业风险无处可藏,无处转嫁。再是并表监管,也就是将各类子公司风险合并到母公司一起监管,比如加总计算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单一风险集中度和关联交易等,以强化母公司的集团风险管理责任。

记者:那么,跨境的风险监管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杨家才: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我国银行走出国门的越来越多,仅五大行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立了1187个分支机构。对这类机构的风险监管,除了通过其总行数据集中进行非现场监管外,还有派员检查和跨境协作两种方式。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召开了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国际监管联席会议,邀请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参会,共同分析境外机构经营管理和风险问题,采取一致行动,责令整改,防范风险,以促进大型银行在全球范围的稳健发展。

“十二五”期间:建立风险监管长效机制

记者: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大型银行监管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运行体系,大型银行自身也走上了国际大银行的发展道路。那么在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后,大型银行监管应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杨家才:众所周知,我国大型银行已经跻身全球大银行之列。但这种态势是否可持续?这是我们各大银行和监管者当前正在思考的问题。综观国际金融发展历史,欧洲、日本和美国的银行都曾先后跃居全球大行首位,但都是“各领风骚七八年、你方唱罢我登台”。而今,我国的银行从量上看也到了执世界大银行之牛耳的位置。怎样保持在这个位次上的持续发展?从监管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在当前和“十二五”期间,应该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而不能倒与尾大不掉的问题;二是出资人管理与公司治理问题;三是信贷集约与风险集中问题;四是薪酬激励与风险约束问题;五是业务创新与风险防控问题;六是商业经营与社会责任问题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的大型银行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保持大型银行的科学发展。

记者:看来我国的大银行要保住国际大行地位,在“十二五”期间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现在银监会研究新四大类监管工具,是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杨家才:可以这样说,其实银监会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早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就开始了,大型银行监管更是先走一步。我们去年研究今年在大型银行实施的“腕骨”(CARPALs)监管体系,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体系中的指标都是动态的、有针对性的,也吸收了国际研究的前沿成果。比如动态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流动性比率,这些前沿风控指标都已纳入进去,并试行一年了。尤其是资本要求,我们在“腕骨”体系中就考虑了留成资本、反周期、系统稳定性等因素,还考虑了资本质量、附属资本比率和次级债互持等问题,将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触发值定在11.5%,附属资本占比不超过25%。这些指标与巴塞尔委员会新出台的要求完全一致。这不是一个偶然,应该是我们的实践研究影响了这个国际规则。这些新工具其实已经在使用,而且大都可以达标,对我国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应没有多大压力。当然,还有一个不断研究、完善和逐步适应的问题。

记者:除了监管工具研究的改进外,“十二五”期间的大型银行监管还有哪些方面值得重视和完善?

杨家才:金融监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当前来看,需要强化和完善的监管领域应至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董事高管人员的勤勉履职问题。这是公司治理的灵魂,主要是提高素质、严格操守、忠诚公司、恪尽职守。二是风险的藏匿和隔离问题,尤其是信用风险和跨业跨境风险,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早期暴露和风险隔离制度。三是风险损失的自我吸收消化问题,要从审慎经营规则和审慎会计规则等方面加以研究。四是转变经营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问题。这些问题共同构成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有了长效机制,商业银行就可以获得持续的长足发展。我们相信也有信心建设好这些长效机制,更相信我们的大型银行在国际大行的道路上会一路顺风,扬帆竞发。

第二篇: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并表监管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并表监管

指引(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8〕5号

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现将《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八年二月四日

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对银行及其附属机构的并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及其附属机构(以下统称银行集团)。附属机构是指由银行控制的境内外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以及按本指引应当纳入并表范围的其他机构。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并表监管是在单一法人监管的基础上,对银行集团的资本、财务以及风险进行全面和持续的监管,识别、计量、监控和评估银行集团的总体风险状况。

第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本指引对银行集团进行并表监管。

第五条 商业银行的控股股东应当满足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慎监管需要和相关要求,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供重要信息。

第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与境内证券、保险等其他监管机构建立的监管协调机制,协调监管政策和措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减少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

第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与境外相关监管机构加强协调合作及信息共享,确保银行集团的境外机构得到充分的监管。

第二章 并表监管范围

第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 的原则,以控制为基础,兼顾风险相关性,确定并表监管范围。

第九条 根据母银行是否控制被投资机构,下列被投资机构应当纳入并表监管的范围:

(一)商业银行直接拥有或子公司拥有或与其子公司共同拥有被投资机构50%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机构。

(二)商业银行拥有被投资机构50%以下的表决权,但与被投资机构之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将其纳入并表范围:

1.通过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机构50%以上的表决权;

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该机构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3.有权任免该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

4.在被投资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占多数表决权。

(三)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机构时,应当考虑母银行和子公司持有的被投资机构的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确定是否符合上述并表标准。对于当期可以实现的潜在表决权,应当计入母银行对被投资机构的表决权。

(四)其他有证据表明母银行实际控制被投资机构的情况。

控制,是指一个公司能够决定另一个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第十条 当被投资机构不为母银行所控制,但根据风险相关性,被投资机构对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符合下列情况的被投资机构仍应当纳入并表监管的范围:

(一)具有业务同质性的被投资机构,其资产规模占银行集团整体资产规模的比例较小,但该类被投资机构的总体风险足以对银行集团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二)被投资机构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足以对银行集团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第十一条 被投资机构属母银行短期持有且对银行集团没有重大风险影响的,包括准备在一个会计之内出售的、权益性资本在50%以上的被投资机构可以不列入并表监管的范围。

第十二条 银行集团应当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并表范围及并表管理情况。

第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根据母银行股权结构变动、风险类别及风险状况确定和调整并表监管范围并提出监管要求。

第三章 并表监管要素 第一节 资本充足率并表监管

第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符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并表范围、资本充足率计算、监督检查要求和信息披露规定等内容。

第十五条 资本充足率并表监管中对集团内部资本投资以及集团对外资本投资应当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包括:并表轧差处理、资本扣减处理、风险加权处理和比例并表处理等,具体要求按照资本充足率有关监管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了解银行集团内部母银行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是否存在交叉持股以及相互持有次级债等合格资本工具的情况,并确认这些情况在计算银行集团资本充足率时已得到正确处理。

第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了解银行集团内部,特别是母银行是否通过发债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对附属机构的投资,并对这种情况可能为银行集团稳健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予以充分关注。

第十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母银行及附属机构对银行集团以外的资本投资在计算银行集团资本充足率时予以扣减,或采取其他审慎的方法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当银行集团将合并报表产生的少数股东权益计入监管资本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这部分少数股东权益予以关注,重点分析少数股东权益持有者的稳健性和这部分少数股东权益对银行集团的支持程度。

第二十条 当银行集团难以准确掌握并计量附属机构中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对监管资本的要求时,应当采取资本扣减等审慎的处理方式。与此同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还应当通过与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了解此类附属机构的风险状况以及对银行集团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银行集团应当将母银行对附属机构中非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进行扣减,或采取其他审慎的处理方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还应当进一步对此类附属机构的资产负债、杠杆比率和对外担保等情况进行分析,就其对银行集团整体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影响进行判断。

第二十二条 对没有达到并表资本监管标准的银行集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包括要求银行集团制订具体的资本充足率改善计划,限制银行集团的风险资产增长速度和对外资本投资。必要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提高对母银行资本充足比例要求,以保证整个银行集团的稳健性。

第二节 大额风险暴露并表监管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管理风险集中与大额风险暴露。这些要求包括建立大额风险暴露的管理政策和内控制度,实时监控大额风险暴露,建立大额风险暴露的预警报告制度,以及与风险限额相匹配的风险分散措施等。

第二十四条 银行集团大额风险暴露是指银行集团并表后的资产组合对单个交易对手或一组有关联的交易对手、行业或地理区域、特定类别的产品等超过银行集团资本一定比例的风险集中暴露。

大额风险暴露不仅包括银行的表内外业务,还包括银行集团纳入并表范围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中形成的风险敞口。

第二十五条 银行集团应当根据自身的资本和资产负债规模, 制定集团层面的大额风险限额,并持续进行并表监测,通过相关报告制度,确保集团的管理层及时识别总体资产组合中的风险集中程度,并按照有关管理制度对风险集中度较高的资产采取风险分散措施。

第二十六条 银行集团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包括针对集团层面的所有大额风险暴露的信息集中管理体系,特别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附属机构中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大额风险暴露的集中信息监测,实现客户、行业、地区、特定产品等不同维度的信息集中管理,以有效汇总和识别总体资产组合中各种风险的集中程度,并按照要求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并表口径数据。

第二十七条 银行集团并表后的单一客户或单一集团客户的大额风险暴露接近或达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的有关风险集中度监管指标的限额时,银行集团应当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并采取必要的风险分散措施。

银行集团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程序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集团层面不同类别的产品集中在同一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暴露。

第二十八条 银行集团的管理层应当有效识别集团层面上大额风险暴露最为集中的行业领域、地理区域等相关信息,结合行业或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分析判断这些风险集中可能给银行集团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十九条 银行集团应当对某些特定类别产品的风险集中情况对集团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监测附属机构从事包含杠杆率、期权等具有信用放大效应的结构性融资产品的信用风险暴露,以及因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关联而产生连锁影响的特定产品的信用风险暴露。

第三十条 跨境经营的银行集团,应当逐步建立国家或地区风险评估体系,按借款国家或地区分列和分析债权,根据银行自身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借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稳定性、银行的风险分布和业务多样化等条件,规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风险限额,并保持国家或地区风险限额管理职能的独立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的国家或地区风险限额管理的合理性。

第三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通过与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了解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中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额信用风险集中状况及相关监管机构对此的判断,在此基础上督促银行集团将内部银行与证券、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同一客户风险暴露进行统一管理。

第三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银行集团中金融机构以外的附属机构大额风险暴露情况,分析判断此类机构风险暴露可能对银行集团带来的影响。

第三十三条 对银行集团内部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存在缺陷以及大额风险暴露比例超过相关规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依法限制有关业务发展,要求银行集团采取必要的风险分散措施等。

第三节 内部交易并表监管

第三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母银行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交叉持股、授信和担保、资产转让、应收应付、服务收费以及代理交易等形式的内部交易进行监管,关注由内部交易产生的监管套利以及对银行集团稳健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十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通过内部交易形成的风险转移,特别关注非银行机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转移。

第三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建立监测、报告、控制和处理内部交易的政策与程序,要求母银行董事会定期审查集团内部交易,并及时报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第三十七条 银行集团内部的授信和担保条件不得优于独立第三方。银行集团内部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机构的授信,非金融机构应当提供有效、足额担保。

第三十八条 银行集团内部的资产转让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

第三十九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分析银行集团内部应收应付账款往来,识别其有无真实的业务交易背景,评估对资产负债、收益以及监管指标的影响。

第四十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银行集团内部通过提供服务的收费业务,评价其是否属于市场价格及其对盈利水平的影响。

第四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了解银行集团内部不同机构向同一客户提供不同性质的金融服务,评价是否通过客户形成了间接形式的内部交易以及对集团稳健性的影响。

第四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按照相关规定在年报中及时、充分地披露内部交易情况,包括内部交易的内容、规模、范围以及对集团的影响等定量数据和定性描述。

第四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分析银行集团内部交易是否执行正常业务标准,是否通过交叉销售或信息共享损害客户利益。

第四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向银行集团提出改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监管措施,以加强内部交易的管理。对于可量化的内部交易,应当予以轧差或剔除。

第四十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综合评估银行集团内部交易的基础上,对于违反有关规定或对集团造成重大风险的,可要求其限期整改。

第四节 其他风险的并表监管

第四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境内外各类附属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其对银行集团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局部的、单一的风险进一步蔓延扩大,对整个银行集团的安全构成威胁。

第四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并表管理。流动性的并表管理既要考虑银行集团的整体流动性水平,又要考虑单个附属机构的流动性水平及其对银行集团的影响。对于跨境设立的附属机构,还要充分考虑资本管制、外汇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程度等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

第四十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评估银行集团的流动性管理政策是否充分有效,压力测试是否合理,关注并分析银行集团总体负债集中度对流动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判断银行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的充分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十九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银行集团中单家附属机构对母银行以及对银行集团流动性的影响,就母银行对附属机构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安排进行分析,以判断这种安排可能对母银行流动性带来的风险。

第五十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对市场风险进行并表管理。银行集团应当充分认识到母银行与境外分支机构、附属机构之间存在的法律差异和因资本管制、外汇管制等因素造成的资金流动障碍,并对其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进行相应调整。为避免造成对市场风险的低估,母银行与其存在资金流动障碍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之间不能进行轧差处理。

第五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附属机构所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对银行集团的声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要求银行集团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声誉风险。

第五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其他监管机构及时交流信息,了解银行集团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水平及其风险管理状况,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对此类附属机构相关风险状况做出的监管判断。

第四章 并表监管方式

第五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并表监管应当重点关注银行集团的整体情况,关注母银行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的交易,关注非银行业务及境外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五十四条 并表监管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集团的资本充足状况,以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状况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分析,进而在并表的基础上对银行集团的风险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

定性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集团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因素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五十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集团设立附属机构的准入申请应当充分考虑银行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并表管理能力。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内部信息传递和实施并表监管措施的银行集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不批准其设立附属机构。

第五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通过非现场监测与分析,全面掌握银行集团总体架构和股权结构,充分了解其全球的业务活动,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框架,对其从事的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特别关注单一法人数据与银行集团并表数据的差异,识别内部交易的来源、规模及风险程度。

第五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对银行集团实施现场检查,或根据监管协调机制、双边监管备忘录委托其他监管机构等方式对境内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制定银行境外机构的现场检查计划,并视具体情况通过延伸检查、与其他监管机构沟通或联合检查等形式掌握境外机构的风险情况。

第五十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银行集团的风险评级体系,综合考虑银行和附属机构的评级结果,以及并表的盈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综合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定期对银行集团实施风险评价和预警。

第五十九条 对于违反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对内部交易的风险暴露等并表的审慎监管标准的银行集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六十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密切关注银行集团的控股股东以及集团内附属机构对银行集团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的重大影响。

在银行集团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要求银行与控股股东、附属机构和其他关联方之间及时实施风险隔离措施,包括限制向控股股东分红或进行股份回购,限制资产转移等。

第六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并表监管情况,组织银行集团和外部审计师参加并表三方会谈,讨论监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交流并表监管关注事项。

第六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致力于与境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其他监管机构共同推动监管原则、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的协调和监管信息共享。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监管协调机制和安排,通过与境内外其他监管机构的定期监管会谈等方式保持良好沟通,就重大紧急问题进行磋商,协调现场检查的范围和方式等。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与证券、保险等其他监管机构签署监管信息交换协议,并通过高效的电子信息平台共享监管信息,包括检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和日常监管信息等。

第五章 跨境并表监管

第六十三条 根据并表监管的需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银行集团的境外机构实施跨境监管。

第六十四条 银行集团设立或收购境外机构,境外机构升格、撤销、合并或重组、增减资本金或营运资金、调整股权结构及股本方式、转让股权等事项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银行集团应当事前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向境内其他监管机构及东道国监管机构提出相关申请。

第六十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东道国的监管环境。如果东道国监管机构监管不充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将根据跨境监管合作框架的有关规定,对相关银行集团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市场准入限制措施,如依法禁止或限制银行及附属机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境内设立机构,限制其业务范围等。

(二)采取特殊的措施予以弥补, 如通过跨境现场检查或要求母银行或外部审计师提供额外的信息等。

(三)必要时,经东道国监管机构批准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依法要求母银行关闭其相关的境外附属机构。

第六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定期获得银行集团中境外附属机构的相关信息,并确定东道国的管理规定是否存在信息传递障碍。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视情况禁止或限制银行集团及其附属机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并开展业务。

第六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与境外相关银行监管机构以签订双边监管备忘录或其他形式开展监管合作,对实施跨境监管做出安排。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银行集团境外机构的风险状况,不定期访问境外机构所在国家和地区,与东道国监管机构交换监管意见。

(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进行跨境现场检查前,应当就检查计划、检查目的、检查内容等事项告知东道国监管机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完成跨境现场检查后,可将检查结果和基本结论告知东道国监管机构。

(三)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母国监管机构,对境外机构采取清算或关闭、责令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重大监管措施之前,可与东道国监管机构进行沟通。

(四)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母国监管机构,可视情况将重大监管措施的变动情况告知相关东道国监管机构。

(五)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与境外相关监管机构交换的监管信息,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双边监管备忘录的约定。

第六章 银行集团的并表管理

第六十八条 银行集团应当建立和健全并表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清晰的报告路线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并表管理的职责、政策、程序和制度。

第六十九条 母银行的董事会承担并表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制定银行集团并表管理的总体战略方针,负责审批和监督并表管理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并建立定期审查和评价机制。

第七十条 母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并表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执行董事会关于并表管理的战略方针和决策,制定并表管理制度,对并表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架构,确保并表管理的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实施。

第七十一条 母银行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应当采取审慎的风险隔离措施,建立健全防火墙制度。

第七十二条 母银行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对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股权变动状况、风险状况等会计信息进行并表处理。

第七十三条 母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应当根据其组织架构、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同时还应当及时识别和管理多种跨行业的风险,提高资本配置效益。

第七十四条 母银行应当建立和完善符合并表管理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全面获取附属机构的相关信息,并在产品、部门、地域和集团整体层面集合风险管理信息,从而对银行集团的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

母银行应当确保将非银行类附属机构纳入并表管理,特别对于境外的非银行业务,应当通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与境外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沟通等手段获取管理信息,并评估其风险状况以及对银行集团的影响。

第七十五条 母银行应当确保附属机构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形成有效的系统支持和信息传递,能够实现其对附属机构的有效管理。

母银行应当建立附属机构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附属机构应当向母银行及时报告发生的严重亏损或大额坏账,出现的大额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舞弊和欺诈事件,以及其他监管机构对附属机构采取的重大监管行动,包括东道国监管机构对境外机构采取的重大监管措施等事项。

第七十六条 在信息透明度较低国家和地区或通过复杂架构开展业务的银行集团,母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监测和控制,并定期对相关业务和架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第七十七条 母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应当建立与其规模、性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制,银行集团的内部审计应当对并表管理信息进行检查核实,重大审计结果应当通过母银行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第七十八条 银行集团原则上应当聘请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对附属机构进行外部审计。确需由不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银行集团应当尽可能保证外部审计标准的一致性和审计内容的可比性。

第七十九条 母银行应当按照监管规定向母国监管机构提供并表管理信息。母银行应当有适当的人员负责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并表监管信息。并表监管信息主要包括:

(一)银行集团组织架构的详细信息,包括境内外附属机构的名称、持股比例、主要经营类型,以及重大股权、并表范围和组织架构的变动情况等。

(二)银行集团并表的监管报表和指标以及有关风险分析报告。

(三)关联交易和内部交易、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措施等重大事项。

母银行应当在会计结束4个月内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审计报告。

第七章 附

第八十条 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各类机构与其附属机构所组成的集团,其并表监管工作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八十一条 本指引中的“以上”不含本数,“以下”含本数。

第八十二条 本指引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解释。

第八十三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国银监会完善存贷比监管 抑制银行突击吸存

中国银监会完善存贷比监管 抑制银行突击吸存 摘自:金融市场中国新闻网[微博]2013-10-11 18:03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银监会网站消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表示,存贷比监管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银监会不断对存贷比监管加以完善,在抑制银行突击吸存、降低存款波动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促进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流动性办法》),《流动性办法》将存贷比纳入,作为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之一。

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法定监管指标。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存贷比在管控流动性风险、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 的发展变化,存贷比监管也出现了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足,未充分考虑银行各类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为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的趋势,银监会不断对存贷比监管加以完善,如将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所对应贷款、支农再贷款从存贷比分子中扣除,并从2011年开始推行月度日均存贷比指标,在抑制银行突击吸存、降低存款波动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鉴于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法》中的法定监管指标,《流动性办法》仍将存贷比纳入,作为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之一,并与《商业银行法》中的相关表述保持一致。同时,银监会高度重视改进存贷比监管的相关工作,密切关注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将在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听取业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与时俱进、积极稳妥、逐步完善的原则,不断完善存贷比监管考核办法,并积极推动立法机关修订《商业银行法》。(中新网金融频道)

第四篇:中国银监会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公文正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村镇银行监管评级

内部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2]1号

各银监局:

现将《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以下简称《村镇银行评级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村镇银行评级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定性因素的评价主要依靠评级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以及对监管评级要素、评级原理、评级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人为因素较多,为使评级标准掌握基本一致和增强评级结果的可比性,请各银监局加强对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工作的全程跟踪指导,做好上岗培训,规范报表填制,统一分数进阶标准,减少评级差异。

二、《村镇银行评级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各级监管机构要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合理安排、规范操作、审慎打分,高质量完成监管评级工作。

三、各级监管机构要根据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反映的情况和问题,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集中有限的监管资源,提高对管理不规范、监管指标不符合要求村镇银行的风险监测和现场检查频度,对问题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对风险要果断处臵;对主要监管指标不符合审慎监管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四、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请各银监局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日

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为建立和完善村镇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对村镇银行的持续、分类监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借鉴商业银行内部监管评级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国际通用的骆驼评级体系,并充分考虑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以及“低门槛、严监管”的要求,制定本指引。

一、评级原则

监管评级是监管机构在日常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基础上,依据所掌握的信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村镇银行的主要经营管理要素进行评价,系统地分析、识别村镇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据此确定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重点,包括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的一种监管方法。

在监管评级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定性指标分值原则上不应高于定量指标分值的原则;

(三)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定量指标不真实的,要按照真实指标进行评价。

二、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二年(含)以上的所有村镇银行法人机构。

第二章 评级要素

一、资本充足状况(权重20%)

(一)定量指标(50分)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充足率; 3.杠杆率。

(二)定性因素(50分)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控股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情况。

二、资产质量状况(权重15%)

(一)定量指标(50分)1.不良贷款率; 2.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 3.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4.全部关联度; 5.拨备覆盖率; 6.贷款拨备率。

(二)定性因素(50分)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6.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权重20%)

(一)公司治理状况(50分)1.基本结构; 2.运行效果;

3.激励约束机制与作用。

(二)内部控制状况(50分)1.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识别与评估; 3.内部控制措施; 4.信息交流与反馈; 5.监督评价与纠正。

(三)大要案评分特别规定。

四、盈利状况(权重5%)

(一)定量指标(50分)1.调整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 3.成本收入比率; 4.风险资产利润率。(二)定性因素(50分)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 2.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影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流动性状况(权重20%)

(一)定量指标(50分)1.流动性覆盖率; 2.净稳定融资比例; 3.流动性比例;

4.(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二)定性因素(50分)

1.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 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村镇银行头寸的能力。

六、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权重20%)

(一)定量指标(50分)

1.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 2.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 3.农户贷款增速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比较; 4.农户贷款户数和100万元(含)以下小企业贷款户数之和占贷款总户数比重;

5.户均贷款余额。

(二)定性因素(50分)

1.市场定位和贷款投向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 2.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情况;

3.农户和小企业贷款机制建设及执行情况。

第三章 评级结果

单项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结果均以1级至6级表示,越大的数字表明越低的级别和越高的监管关注程度。

一、单项要素的评级

上述六个单项要素(管理要素除外)的评级结果均是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算术加权结果。各要素评分 90分(含90分)以上为1级,评分75分(含75分)至90分为2级,评分60分(含60分)至75分为3级,评分45分(含45分)至60分为4级,评分30分(含30分)至45分为5级,评分30分以下为6级。

二、综合评级

综合评级结果是六个单项要素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即各单项要素的评价分值分别乘以对应的权重系数后进行加总,得出综合评级分值。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六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20%、15%、20%、5%、20%、20%。

依据加权汇总后的综合评级分值,将村镇银行划分为6个级别:1级为90分至100分,2级为75分至90分,3级为60分至75分,4级为45分至60分,5级为30分至45分,6级为0分至30分。以上各级别分值区间下限含本数,上限不含。

村镇银行综合评级结果除依据综合评级分值外,还应考虑综合评级级次不应高于资本充足状况和管理状况两个单项要素评级级次的要求。综合评级分值对应的评级级次高于资本充足状况或管理状况单项要素 评级级次的,综合评级级次按照资本充足状况和管理状况两个单项要素中评级级次较低的确定。

凡发生案件的村镇银行,综合评级结果应在上述评级结果的基础上下调一个级次;凡发生百万元以上案件的村镇银行,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4级。

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各项要素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价标准详见附件1《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第四章 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

在监管工作流程中,监管人员须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对村镇银行进行评级,或者对上一次评级结果进行修订和更新。监管人员须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和评级原理方法,依据规范的评级步骤和程序进行评级工作,并充分利用评级结果对村镇银行的不同风险状况进行比较,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间隙进行及时的监控,确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和重点。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应依循以下程序和职责分工来进行:

一、收集信息

(一)收集基本信息。在对村镇银行进行评级之前,主监管员应充分收集以下信息:非现场监管信息,现场检查报告,案件等重大事项,村镇银行的内外部审计报告,村镇银行向公众披露的信息,村镇银行提交的经营计划、经营状况报告和市场准入申请等,村镇银行控股股东情况,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村镇银行及其关联方涉及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和法律制裁等情况,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跨境监管信息,国内外评级机构对村镇银行的商业评级结果,各种媒体报道的村镇银行信息等。

(二)筛选分析和深入收集信息。主监管员在收集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的整理、筛选和初步分析,确定村镇银行的关键问题和风险以及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评级信息。在评级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主监管员可以通过现场走访、与现场检查人员、村镇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高级管理层和外部审计人员举行会谈等途径进一步收集评级信息。村镇银行监管评级的基础是评级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这个评级步骤应当由被评级银行的主监管员完成,现场检查人员须向主监管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主监管员应力求全面广泛地掌握评级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二、初步评级

(一)综合分析。主监管员对于收集到的所有评级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综合分析应严格遵循本指引确定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进行,并充分考虑定量指标的真实性和变化趋势,以及定性因素的复杂性和主观判断的差异性。综合分析过程中,对于村镇银行不愿意提供的信息,应视其为不利于村镇银行的信息;对于不能确定有利于村镇银行的情况,应视其为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情况;对于可能导致村镇银行遭受损失甚至发生流动性问题的明显迹象,主监管员应当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审慎的预测。

(二)确定初步的评级结果。主监管员依据本指引规定的评级标准和方法,在综合分析评级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判断被评级银行的风险状况,确定各个单项要素和综合评级的初步结果。主监管员完成被评级银行的评级步骤,应对每一项评级内容的分析、判断、预测和评价力求做到理由充分、分析深入、判断合理,准确反映村镇银行经营管理各方面的状况,并填制完成相关的评级工作底稿。

三、复评校准

复评是复评人员在初步评级基础上对被评级银行的风险与经营状况进行再评价。复评工作小组由非现场监管负责人牵头,被评级村镇银行的主监管员、现场主查人员、机构准入监管人员参加。复评小组对于各项评级内容,如与主监管员初评意见不同,应当阐明理由,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复评人员可以形成不同于初评结果的监管评级级别。

四、审核确认

审核工作由属地监管机构负责人或分管非现场监管负责人牵头,被评级银行主监管员、复评小组负责人(牵头人)以及资深的监管人员通过评级审核会议集体讨论进行。评级审核会议应当力求统一评级尺度,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公平。在评级审核的基础上,由属地监管机构负责人或分管非现场监管负责人对每个被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审定。属地监管机 构要将经负责人审定的评级结果连同主监管员的评级结果、复评意见在每年2月底前一并上报银监局。

五、审查确定

各银监局在收到属地监管机构上报的评级资料和结果后,应对评级结果进行审查,以确保全辖评级尺度统一。审查工作由非现场监管负责人牵头,若干名非现场监管员、现场检查人员、机构准入监管人员、资深监管人员组成审查小组共同完成。审查的重点是各地对评级尺度的把握情况以及各属地监管机构在评级过程中,由于初评、复评和审核意见不一致而进行调整的评级项目和结果。凡审查小组认为评级结果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可要求属地监管机构作出解释。在理由充足的情况下,可责成属地监管机构作出调整。如果属地监管机构坚持原评级结果,而审查小组认为确需对评级项目和结果进行调整的,由审查小组提交局长办公会审定后,再对属地监管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调整。审查工作完成后,各银监局应将审查意见、属地监管机构负责人审定的评级结果、复评调整的内容及有关情况在每年3月20日前一并上报银监会。

银监会在收到各银监局上报的评级资料和评级结 果后,要对银监局评定为2级及2级以上的评级结果进行认真审查,以确保全国评级尺度统一、评级结果客观准确和公平公正。银监会的审查工作由合作部审查小组负责。审查的重点是各地对评级尺度的把握情况以及各银监局对属地监管机构审核确定的评级项目和结果进行调整的内容。对于评级结果明显不合理、需要做出调整的,由合作部主任办公会审查后,报会领导确定。银监会确定的最终评级结果应当在收到上报的评级资料和结果后20个工作日内反馈各银监局。

五、结果反馈

各银监局在收到银监会反馈的最终评级结果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属地监管机构。

(一)属地监管机构向村镇银行通报监管评级结果。属地监管机构在收到银监局反馈的评级意见后,将最终评级结果以及各单项要素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通过会谈、审慎监管会议等途径通报给村镇银行的董事会,必要时一并提出整改建议。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当要求村镇银行在一定时限内对监管评级结果提出反馈意见。

(二)村镇银行向监管机构提出反馈意见。村镇 银行在接到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结果的通报后,如果对评级结果有异议,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监管机构提出反馈意见,并提供新的信息资料支持更加合理准确的评级结果;如果对监管评级结果没有异议,应当在一个月内向监管机构提供回应报告和确认书,确认评级结果并提出对问题和缺陷的整改措施。

(三)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反馈意见的处理。对于村镇银行提出异议的监管评级结果,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内部审核程序并结合村镇银行提供的新的信息资料进行再次审定,除非确定有重大评级信息被遗漏,或者评级人员出现重大判断失误,原则上不对原始评级结果进行调整。

六、档案整理

评级工作全部结束后,主监管员应当做好评级信息、评级工作底稿、评级结果、评级审核会议纪要、评级结果反馈会谈纪要等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

第五章 评级结果的运用

一、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衡量村镇银行风险程 度的依据

综合评级结果为l级,表示村镇银行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健全的,所发现的问题基本是轻微的并且能够在日常运营中解决。此外,村镇银行对外来经济及金融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并有能力应付环境的异常变化。

综合评级结果为2级,表示村镇银行基本是一个健全的机构,但存在一些可以在正常运营中得以纠正的弱点。村镇银行是稳健的且具有良好的抵御经营环境起伏变化的能力,但是存在的弱点再发展下去可能产生较大的问题。

综合评级结果为3级,表示村镇银行存在一些从中等程度到不满意程度的弱点。村镇银行勉强能抵御业务经营环境的逆转,如果改正弱点的行动不奏效,便很容易导致经营状况的恶化。虽然从其整体实力和财务状况来看不大可能出现倒闭情形,但仍很脆弱,应该给予特别的监管关注。

综合评级结果为4级,表示村镇银行存在资本水平不足或其他不令人满意的情况。这些村镇银行存在较多的严重问题或一些不安全、不健全的情况,而且 这些问题或情况尚没有得到满意的处理或解决。除非立即采取纠正行动,否则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并损害村镇银行未来的生存能力。村镇银行存在倒闭的可能性,但是不会立即发生。

综合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村镇银行即时或近期内极可能倒闭,这些村镇银行的业绩表现非常差。无论是问题的特性和数量,或是不安全、不健全的情况都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以致需要从股东或其他途径获取紧急救助。如果没有采取紧急及明确的补救措施,村镇银行可能需要清盘。

综合评级结果为6级,表示村镇银行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问题,已经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需要立即实施市场退出。

二、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监管规划和合理配臵监管资源的主要依据

监管人员应当针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深入分析风险及其成因,并结合单项要素和综合评级的结果,制定每家银行的综合监管计划和监管政策,确定监管重点,以及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对于评级结果为3级以下的单项要素,应当加强 对被评级银行该要素的监管,并视情况对该要素进行专项现场检查;对任何单项要素评级结果为4级以下的村镇银行,应当及时与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成员举行会谈,要求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水平;对任何单项要素评级结果为5级和6级的村镇银行,应当督促其制定改善风险状况的计划,并在监管机构监督下实施。监管评级结果在本指引试行期间还应当作为村镇银行市场准入的重要参考因素。

三、监管评级结果应当是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

综合评级为1级和2级的村镇银行一般是健全的机构,具有令人满意的业绩表现,对于这些银行,监管机构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监管行动。综合评级为3级的村镇银行通常被认为低于满意程度,应适当提高对这类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分析与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深度,并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一定的约束,督促其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改善财务状况。综合评级为4级和5级的村镇银行,则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机构,监管机构须采取必要的监管行动以改善这类银行的生存能力和保障存款人利益。对综合评级为4级的村镇 银行,应提高现场检查频率,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密切关注其经营态势,督促其加大经营调整力度,积极降低风险,同时对其产品和业务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必要时应约见其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成员谈话,责令整改;对综合评级为5级的村镇银行,需要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应限制其高风险的经营行为,要求其改善经营状况,必要时采取更换高级管理人员,安排重组或实施接管等措施。对综合评级为6级的村镇银行,应尽快启动市场退出机制,予以关闭。对综合评级为5级、6级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应追究其责任,并限制其准入事项。

四、监管评级结果应当审慎披露并做好保密工作

一方面,为了更加有效地运用监管评级结果,银监会应当以适当方式向主发起人为外资银行的国外监管机构披露村镇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并实现与跨境监管当局共享监管评级信息。同时,银监会还将以适当方式向有关职能部门披露村镇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对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各级监管机构及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对 村镇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进行严格保密,严禁向第三方披露监管评级情况。各级监管机构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向村镇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主发起人董事会通报被评级村镇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不得向村镇银行和主发起人披露各单项要素的评级结果和具体评分情况。此外,监管机构也不可以将监管评级结果向公众披露,以防止评级结果可能被外界曲解而引发市场的负面评价,对村镇银行造成不利影响。村镇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主发起人董事会也应当对监管评级结果严格保密,不得向董事会、监事会以外的任何人员披露,更不可以出于商业目的或其他考虑向新闻媒体或社会公众披露。

第六章 附则

一、本指引涉及的定量指标从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中按照规定口径获取。

二、附件是本指引的组成部分,规定了监管评级定量指标与定性因素的评价标准。

三、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设立时间在二年 以内的村镇银行进行试评级,但是评级结果不作为采取监管行动的依据,且不与其他村镇银行的评级结果作比较。

四、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五、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附表:村镇银行监管评级要素评价结果统计表

下载大型银行凤凰涅盘 监管有赖强劲“腕力”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型银行凤凰涅盘 监管有赖强劲“腕力”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