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雷锋学李向群雪英模材料
学雷锋学李向群学英模材料
我连一直以来坚持用各类英模事迹教育引导官兵,结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去寻找雷锋、李向群等英模和当代高素质革命军人的本质联系,尤其注重抓住雷锋李向群英模的精神本质,围绕官兵的需求,结合本职岗位,在工作、训练等各方面让调动官兵学雷锋学李向群学英模的热情,在“三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全连官兵通过“三学”进一步坚定了政治理想信念,增强了奉献军营意识。主要做法有:
一、抓住本质学,筑牢官兵思想基础。通过大力开展“三学”活动,利用演讲比赛、黑板报,观看相关书籍影碟等方式,让官兵了解雷锋李向群等英模在部队的成长经历,使官兵认识到雷锋、李向群他们之所以能很快在部队成长起来,是在于他们一直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如雷锋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李向群的“不是党员做党员的事”和英模们在关键时刻甘于为人民群众献出自己生命。连队认真抓好“三学”专项教育和随机教育,并把“三学”活动与“双争”活动向结合,利用雷锋李向群等在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战士,教育战士安心服役,爱军习武,教育干部热爱连队,心系连队,为连队建设多做贡献。
二、围绕需求学,激发官兵学习成才。官兵在部队的学习成才一直单位、父母及个人的最大期望,在“三学”活动中,连队把营造浓厚的学习成才的环境氛围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杨业功等英模对高科技知识学习的执着来教育引导官兵,结合要求官兵制定个人自学计划,大力激发和保持官兵的学习热情。同时连队努力为官兵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安排干部和大学生士兵进行各类科学知识文化辅导,鼓励官兵报考部队各类远程教育。
三、结合岗位学,激励官兵爱岗敬业。在训练和完成任务时,通过苏宁等英模爱军营、爱连队、爱本职,训练中舍得吃大苦、流大汗的精神来激励官兵。教育官兵坚持“吃苦为荣、奉献为本”的价值追求。连队近年来结合汽车分队训练及任务特点,大力开展“爱岗敬业、安全行车”教育,帮助官兵牢固树立汽车兵爱岗最基本的就是学好开车、开好车;最光荣的就是行车安全无事故,当“红旗车驾驶员”。
以上为我连开展“三学”活动的一些做法,在以后的工作中,连队将继续保持和发扬,进一步研究新时期“三学”活动的新要求,并积极学习其他兄弟单位好的做法,使雷锋李向群等英模的精神在连队进一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篇:李向群的事迹 简介(推荐)
李向群的事迹 简介
李向群(1978年6月~1998年8月22日)海南琼山人.1996年12月入伍,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一班战士.1998年8月5日,他随部队赴湖北荆州抗洪抢险,14日在抗洪抢险一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公安县南平镇堤段的抗洪保卫战中,他带病坚持抢险,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终因劳累过度,抢救无效,于1998年8月22日壮烈牺牲,年仅20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并亲笔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1998年夏,从南到北,从长江到松花江,我们国家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灾区人民奋起抗洪,全国人民无私支援.特别是,成千上万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闻水而动,火速赶往灾区,扛沙包堵决口,用汗水、用鲜血,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与洪魔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洪之歌.在千万个抗洪英雄当中,出现了一位年仅20岁、军龄20个月、党龄8天的家富不忘报效国家,舍生忘死为民献身的抗洪英雄李向群.李向群是继雷锋之后,我军涌现出的又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江泽民主席称赞李向群“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还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并于1999年3月18日亲笔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也分别为“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题词.张万年副主席的题词是:当代青年的榜样,优秀战士的楷模.迟浩田副主席的题词是:人民军队的英雄战士,改革时期的优秀青年.
第三篇:演讲稿-向百位英模致敬
向百位英模致敬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14级设计系环境设计方向的同学,我的名字是郑熙凡,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向百位英模致敬》。
当我得到这个题目时,我的心情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复,每一个英雄都有名字,每一个楷模都有故事,在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一百位英模的身姿栩栩如生,我仿佛听到黄继光董存瑞在战火高昂的喊着为伟大的新中国而奋斗,亦仿佛看到了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雷锋同志,他们来自基层,虽然平凡,却有一颗无私奉献的高贵心灵,虽然平常,却以一举一动书写人间真爱,虽然平淡,却坚守了常人难有的执着,在他们身上,洋溢着感动社会的英雄力量,彰显着凡人善举的人性光辉,凝聚着大爱无疆的精神魅力,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他们可信、可学、可亲、可敬。
多少次掩卷沉思,扪心自问,毫不掩饰的说,作为90后的我们,曾经在网络中迷失了自己的青春,在灯红酒绿中挥霍着自己的年华,在推杯换盏中放纵着自己,我们也曾迷茫,也曾彷徨, 好在我们在迷茫中看清了是非,懂得了事理,我们90一代不是无作为的一代,是担当的一代,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往大了说是13亿人的中国梦,往小了说是走进大学的那一刻我们就圆梦了,但是大学仅仅是一个起点,没有终点,通过学习百名英模的事迹我感触颇多,在此我愿意同老师同学们交流
一,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施展才华,为祖国大展宏图,可以这么说,这百位英模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也是平凡的人,但是他们为什么后来成就了丰功伟绩,因为他们在青春时期就立下了伟大志向并为之奋发,同学们阿,我们正处在和他们相同的黄金时代,我们必须要把理想报负定格在这个时期,并为之长久努力。
二,确立目标后我们就要持之以恒,前进的路上必然荆棘满布,这就需要我们为了理想而披荆斩棘,刻苦学习,勤奋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圆中国梦熟练掌握知识,报效祖国,奋发有为。
我胸中好像无时不刻都藏着一股暖流,激励我,荡涤我,我们只有做得更好,没有做得最好,向百位英模看齐,如此方能更好地暖人心、励民气、扬正气,矫治社会上存在的道德滑坡、精神萎靡、价值迷失等积弊,让英雄模范人物真正成为时代的先锋、城市的荣耀、全民的偶像。而作为90后我们更要敢于担当,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为伟大祖国的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最后愿我,愿你,愿更多的人,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一起与英雄模范同行,
第四篇:李向群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
向李向群同志学习做新时期优秀士兵
同志们:
时代呼唤英雄,时代造就英雄。1998年,在全国军民奋战三江,抵御百年特大洪水的斗争中,一位年轻士兵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就是被中央军委授于“新时期英雄战士”称号的李向群,一位年仅20岁,入伍仅20个月,入党也才仅仅只有八天的普通战士。在抗洪抢险中,他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先后四次晕倒在大堤上,最后壮烈牺牲,在他短暂的军旅生涯中,实现了由一名特区青年到优秀士兵,从共产党员到抗洪英雄的人生飞跃。他用自己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事迹,塑造了一位新时期优秀士兵的高大形象,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作为李向群的同龄人,作为和他一样生活战斗在部队这所大学校中的普通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向他学习,走好军旅人生之路呢?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课题《向李向群同志学习,争做新时期优秀士兵》
一,争做优秀士兵,就要像李向群那样,树立爱党,爱国,爱军队,爱人民的远大理想,永远坚定政治信念。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使她无时无刻地指引和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彼岸;对我们这些身着戎装的军人来说,我们实现理想追求的过程,其实就表现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军队的无限热爱上,在于把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李向群就是这样做的。
李向群出生在革命老区海南省琼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可以说,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长大的,他亲身经历了自己
家庭由穷变富的过程,李向群的父母办了两个服装加工厂,一个汽车运输队,家有资产近百万元,李向群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父亲跑运输,搞推销,当起了运输队的小老板,按一般道理来说,他不应该离开温暖而优越舒适的家来部队受这份清苦。但是他深深地知道,是因为有了党的富民政策,才使自己的家庭走上了富裕道路,他从心眼里觉得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所以就慢慢产生了“小家富了想大家,自家富了帮人家”的思想,在父母的教育和熏陶下,他毅然弃商从伍,走进绿色的方阵,决心在军营的大熔炉里把自己锻造成一块好钢,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夙愿。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有人说我是富家子弟,不当老板,来当兵,不好理解,我认为,当兵尽义务,人人有责任,自家富了更应该报效祖国!” 正是在种思想的支配下,在连队他“不是党员说党员的话,不是班长干班长的活,不是干部操干部的心”,时刻把自己当成连队建设的主人,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和骨干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为全连树立起了一面镜子,带动了周围战友以连为家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全连上下真正叫响了“连兴我荣,连衰我耻”的口号,受到了全连官兵的称赞。
和李向群同志相比,我觉得,我们有些同志缺乏的正是他的这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的同志对连队建设不太关心,把自己看作是连队建设的局外人,认为连队是大家的,好坏与自己无关,让我上东不上西,只是被动地当个兵。工作没有主动性,有的在工作中愿意随大流,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还有的战友遇到困难时总喜欢绕着走。
应该说,这种精神状态是与我们部队的要求和时代的特征不相符合的,我们大家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部队争先创优靠公平竞争,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靠实力较
量,遨游市场经济也是靠本事吃饭,这些构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部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做为新时期的革命战士,就需要我们自觉从时代精神中汲取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时代青年。大家知道,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砌成的,同样,我们军队这座钢铁长城也是由我们每个立志报国的合格军人铸就的,战友们,站在跨世纪的关口,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做一名新时期的“四有”新人,就应该向李向群那样,善于从时代精神中吸取营养,积极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丰富发展自己,做一名有朝气,有志气的时代青年,这样,才能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有志之人。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军队总是要打仗的”,作为九十年代的一名普通士兵,李向群同志始终把“打虎艺要精,打狼棒要狠”这句不是名言的名言记在心中,在火热的练兵场上摔打自己,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技能,这同样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
二,争做优秀士兵,就要像李和群那样,把爱军习武作为士兵成才之本,练就过硬的杀敌本领。
部队常说,“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对于我们军队不说,首先就是要爱军习武,忠实的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李向群是一位特区青年,家中经济条件十分优厚,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很强,按理说到部队后,他会要求到一些清闲的或者能学到实用技术的岗位上去,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毫无意见地分到战斗班排,而且在训练场上练得有滋有味,取得优异成绩。刚到部队时,有一次是新兵训练考核摸底,他五项科目只有两项及格,为此他难过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为了实践自己“武艺练精,才算好兵”的誓言,他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达标计划,加
班加点负重训练,为了练投弹,他坚持每天挥臂100次,投教练弹100枚,为了练五公里越野,节假日他跑到营区后面的山坡上反复练冲刺,一趟、两趟,直到累的瘫倒在地上,在苦练的同进,他还开动脑筋,进行小革新,小发明,提高训练的效果,凭着顽强的毅力,他获得了新兵训练考核总兵第一名,成为全团第一批新兵训练尖子。
当前,我们部队正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大练兵活动,而我们有些同志对学习高科技知识存在着“恐高症”,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存有疑虑,比如,我就听到有的同志这样讲:“手中武器老三样,打仗肯定要够呛,看看今天南联盟,要想打赢怕不行”;也有的同志这样讲:“服役变两年,年底就复员,才练高科技,回家也没戏”等等。讲到这里,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工作、不愁钱的李向群是怎么做的。李向群入伍后,不仅爱军习武意识树的牢,而且自觉把练精武艺做为自己最好的成才之路。刚入伍时,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并没有因此为自暴自弃,而是自觉的学习磨练,努力向高素质军人的目标攀登。面对“知识经济”“科技强军”的时代潮流,李向群敏锐地意识到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世纪,科技的世纪,每一个青年人都应该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做好准备。为此他报名参加了文化补习班,报考了函授学习,当他听说电脑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的时候,就和战友一起买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从最基础的电脑打字开始学起,在追赶时代的同时,他并没忘记自己兵的角色,始终把练精武武艺做为士兵之本。李向群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到部队后他刻苦学习高科技知识,与排长周建文一起,阅读了大量高技术武器书籍,认真研究外军武器性能,反制之道,被战友们誉为“外军参谋。”
同志们,我军肩负着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我们集团军更是
中央军委的战略预备队,这无疑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年五月八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导弹轰炸我驻南使馆,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天下并不太平;我们再从我国周边环境上看,确实还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日美联合防卫指针所谓的“周边事态”把我国的台湾划了进去,为我们解决台湾问题设臵了障碍;最近,李登辉又公然叫嚣说“两岸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其分裂祖国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南沙群岛,还存在着领土争端,前不久,菲律宾就使用军舰撞沉了我正常作业的渔船;在南亚次大陆,去年,印巴连续进行了13次核实验,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现在又在克什米尔地区大打出手;朝鲜半岛仍是一个潜在的火药桶,随时都可能会引发战争,这些都告诉我们,天下关不太平,危险依然存在。
孙子说:“兵者,乃国之大事,不可不察”。的确,军人不习武,国将不立,民则不安。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向李向群那样,牢固树立爱国习武的职责意识,坚持把立足本职爱军习武作为士兵之本,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努力在练兵场上练就过硬的军事素质,俗话说得好,小兵过河顶大车,只要肯下功夫,我们一样能在军事天地中有所作为。
同志们,“庭院中跑不出千里马,温室时里也长不出万年松”,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勇于摔打自己,培养和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怯步。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争做优秀士兵,就要像李向群那样,严守纪律,立志艰苦环境锻炼,培养过硬的良好作风。
李向群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自觉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优良传
统就会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助推器,艰苦奋斗不仅不会过时,而且会成为滋润每个人心灵的雨露甘霖。的确,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还要不要艰苦奋斗了呢?通过前段时间调查发现,在我们一些战士当中,确实有一些人认为“吃零食、买时装、下饭店”甚至搞生日聚餐不是什么问题,其实,据我了解,我们大多数同志的家庭还不富裕,那么,为什么还这样做呢?主要原因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我们有一名同志一个月的电话费,就花了近三百多元,据了解也没什么大事,只是唠闲嗑,这样的消费实在不应该。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今年的3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了这样一篇报道,题目是《哥哥有钱请吃喝,妹妹无钱交学费》,说的是某部战士李开友到部队后,经党请老乡下饭店,吸烟上档次,人称讲究人,几乎每个月他都要向家里要钱,家里不给寄,他就赊账,大家都以为他家一定会很有钱,只到后来,他的父亲衣衫褴褛地来到连队,用卖耕牛的钱替他还账时,大家才知道,他的妹妹初中毕业后,因无钱交学费只好缀学,小小年纪就被迫到南方去打工,同志们,扪心自问,我们这样遭贱父母的血汗钱应该吗? 要说奢侈比阔,李向群家有资产百万,按说他最有条件,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正象他自己说的那样,来自特区不当特殊兵,家有金山不当有钱人。入伍后不久,他就在一次班务会上公布了自己的开支计划。香皂2元,洗衣粉1〃5元,卫生纸1〃5元,其它开支5〃5元,从那以后,战友们再也没有看到他吃过零食,抽过烟,平时花钱他比谁都抠,但是当战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相助,他当兵20个月就向战友捐款800多元,父亲给他买西服,皮鞋他不穿,母亲给他寄钱让他改善伙食,他回信拒绝,在他牺牲的时候,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只有几片消炎药,他的一双胶鞋,大脚趾前各磨出了一个洞,一个采访李向群事迹的记者见
了,当即在本子上写下这样一名话来评价他,“最贫穷的富家子弟,最富有的年轻士兵”。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李向群家有百万却自甘清贫呢?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部队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培养,李向群是去师史馆最多的战士之一,他不仅将本部队各个时期英烈的生平事迹摘抄下来,而且请求讲解员还破例让他在英烈画像前照相,以此来激励自己。
我们追溯李向群成长进步的轨迹,不难发现,他在抗洪抢险中的英雄壮举,虽然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但并不是偶然的和一时冲动,而是他平时工作严于要求,始终如一的必然结果。虽然刚入伍时,他也有一些小老板的作派,留着“费翔”式的发型,不拘小节。但是,正是部队这个大熔炉的“淬火”使他逐渐领悟到了现代军人的真正内函,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成绩等不来,喊不来,要靠脚踏实地干出来,惊天动地的事业固然可以创造奇迹,而平凡的工作也同样可以有价值”。平时,他从不拒绝清扫厕所,修理门窗这样的小事,一次,他把打完靶之后的三个铁皮子弹箱,利用业余时间,改做成了三个垃圾斗。拉练中他拒绝司机的好意,坚持带病徒步归队,在班务会上,他带头提倡不抽烟,不下馆子,不进发廊,不让家里寄钱,并自觉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志不拘小节,作风散漫,工作拖拉,别人说了以后,他还往往振振有词,说什么平时稀了一点没关系,只要关键时刻能上得去就是好样的,其实不然,有句话说的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不注意量的积累,危难时刻决不会有质的飞跃,挺身而出。李向群生前所做的一切,虽然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饱含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的爱,反映出了他注重平时点滴养成和长期人生修养的崇高品德,并由此升华他的人生追求,他坚定地认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关键看值不值得,为人民利益面奋斗,虽死犹荣。”
我们向李向群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进取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的献身精神,在平时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战友们,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引用过古代大文学家司马迁的一段话“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确,有的人虽活过了百岁,却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痕迹,而有的人虽然英年早逝,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李向群就属于后者,他的人生经历虽然短暂,但他的成长之路,却昭示了一代青年成长的规律,让我们大家都能沿着英雄成长的轨迹,努力工作,做一名跨世纪的合格军人!
第五篇:李雪论文
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新课标下的朗读教学 【摘要】中学阶段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朗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并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上应该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下面我主要以徐志摩的经典诗歌《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读 感悟 审美
自古以来,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书声琅琅。《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因此,如何更加适应新课程标准及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则成了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正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洪镇涛老师所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有道是‚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出声气,读出节奏,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神采,读出韵味。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形式多样的‚读‛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并逐步形成潜在的兴趣,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等。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将自己的具体做法写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一、以质疑导自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很值得品读一番。作为教师就不应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而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主体感知文章。自读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默读或自己小声读。那么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那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质疑导向,质疑定标。‚疑,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抓重点、疑点,几遍下来,仍不知其所云。教学中,运用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达到导读的目的。如可以借助投影出示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臵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直接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自己读课文便有了目标,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应用两步法阅读,具体步骤是:第一遍默读,重在速读。即不查字音,不分层次,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第二遍自由读,重在细读。即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就联系上下文,自己探究,自己质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的、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自己读。《再别康桥》美不胜收,是语文老师津津乐教的篇目。可教学的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有所选择,选择具有生长点的教学内容。我理解的生长点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能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有所积淀,同时学会审美方法。
二、以情境带范读,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如果说自读训练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那么教师的范读,则起了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尤其是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的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范读, 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教师应以身作则,范读,必不可少。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早有论断:‚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又说:‚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更何况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的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需要创设一种氛围,设臵某种情境;必需要借助教师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让学生变成审美的主体,教师就要成为审美的导师。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想去模仿,想自己表现,激发着学生强烈的诵读欲望,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不妨把教学聚焦在朗诵诗歌上,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基于此,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们可以完全从诵读入手,但是这个诵读不是基本的朗读,我们要通过读,教会学生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如基本的断句,音节的把握,节奏的调控等。在把握朗诵基调时,对于诗歌情感的定位要依据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这就需要穿插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鉴赏诗歌时有‚我‛的存在,也就是多元解读。下面我想把我的以读代讲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朗读与朗诵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为了教学方便让学生都是读作品,底线就是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而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诗歌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样式,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朗诵,在朗诵中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三、以方法导诵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自读是为了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但仅是粗读而已;范读是为了激发学生赏读课文,但仅是辅助而已,唯有学生的诵读才是最重要的。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故初中语文课堂要给足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始终认为,一节语文课,如果自始至终都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那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同时教师要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只有教予学生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才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让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当然,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教师要能准确地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并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就需要善于在实际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学生反复练读,用心体会,感悟到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学生一旦掌握朗读技巧,学会朗读的方法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读到诵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初读至意读(扫清障碍,感知内容,把握节奏)——意读至情读(体悟文意,揣摩思想,确定情感基调)——情读至美读(技巧点拨——发声方法,声音的处理方式,表情的配合,音乐融合等)
朱光潜先生在《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一文中说道‚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诵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初读到熟读的过程就是在体会诗歌的节奏。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节奏是语言的节奏也是音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与发音器官有关,更受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的影响。
在指导学生熟读《再别康桥》时,学生应了解诗歌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它的韵脚,体会它的音节的和谐,断句的规律等。《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韵式上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如康河的柔波荡漾。如果只是朗读就不会享受到诗歌自身的绝美境界。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四、以再读悟真情,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而其后的反复涵咏、再次诵读升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要被点燃的火把。‛每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精湛之处,在师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选择最精彩的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再次反复诵读,自悟出真情,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谓。这样,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丰润学生的精神生活,纯洁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再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训学斋规》)学生的再读经过老师的指导,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这样,学生能悟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情感美,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界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融融,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何乐而不为?
在美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选取契合的音乐,合适的音乐可以让我们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使诗歌的文字在优美的音乐中流淌让,同时让音乐帮助自己传达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我为《再别康桥》的朗诵选择了小提琴曲《爱的致意》
综上所述,自读→范读→诵读→再读,在导中读,在读中悟,以‚读‛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便是我教学的特点。‚教学有方,教无定方‛,这并不可能是唯一最佳的教法,但我以为无论哪种教法,都应以学生为根本,以激发主体潜能为目的。我想,只有这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在推进新课程的大好时光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朗读,还语文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