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19-05-13 11:4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要求(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要求(范文)》。

第一篇: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要求(范文)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下设5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5个研究方向之间是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学科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服役性能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以及材料的生产过程和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对象,根据材料的组成形式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特征,分为以力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结构材料和以物理、化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功能材料。从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角度出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生物、能源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材料研究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使用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一样古老,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在仅仅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已经充分显示了其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正在向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格局。纳米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材料、智能材料与器件、高新能源转换与储能材料、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环境友好材料、重大工程及装备用关键材料、基础材料高性能化与绿色制备技术、材料设计与先进制备技术将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牵引以及社会需要的推动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面正不断扩大,涉及材料的边缘学科将不断出现。整体来看,材料科学正朝着“大材料”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综合交叉特色和“大材料”的发展趋势,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者应具有系统全面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固体物理、固体化学、物理化学、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程等。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本学科博士生深入研究各种复杂材料体系的基石。

(2)扎实深入的专业知识,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通用专业知识,以及下属研究方向专业知识,例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晶体学原理、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其运用构建起了本学科博士生知识结构的核心。

(3)全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工具等是本学科博士生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4)根据所在研究方向与其他学科,如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主动拓展知识面。这些相关学科,给材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测试思路,对材料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才能使材料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跟踪学科领域前沿最新知识是本学科博士生完成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关键。

(5)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首先,应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其次,应热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熟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规律,深刻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点。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潜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能持久地从事材料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敢于质疑权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规律、勤于总结成果等学术素养。

再次,掌握并尊重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在研究过程中,要对本领域相关材料的发现权、相关观点的发明权准确表述,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避免重复研究甚至剽窃他人成果。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运用学科知识引领科技发展,人类文明。

2.学术道德

倡导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学风严谨的优良风气,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坚决反对在科学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

(一)在学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等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要遵从并符合社会准则。要具有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瞄准国家对于材料学研究的重大需求,解决各项科技发展中对于材料各种性能的关键性要求。

(二)具有法制观念,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遵循学术界关于引证的公认的准则,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以引用的方式将他人成果充作自己的学术成果;

(三)合作作品应按照当事人对科学研究成果所作贡献大小并根据本人自愿原则依次顺序署名,或遵从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共同的约定。任何合作作品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均应对作品承担相应责任,作品主持人应对作品负主要责任。

(四)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迷信权威,也不做无根据的批评。

(五)应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规定,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尤其是在涉及特殊用途的材料研究中,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

(六)对于材料研究的结果,不得有剽窃、抄袭、篡改实验数据、伪造,要真实客观记录实验结果,科学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把握准确,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如课堂学习、查阅文献、设计实验、交流合作等,切实掌握材料学的发展方向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要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性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发现该材料的特殊之处和本质,抓住关键性问题,瞄准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解决亟待解决的、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领域瓶颈。随时关注新理论和新方法,同自身研究的材料结合起来,具有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的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学术鉴别力主要体现在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和已有成果的甄别能力上。针对研究问题,要善于判断某个问题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应该研究的关键问题。解决材料研究中的科学问题或工程应用中迫切需要的问题。能够正确判断研究方法,如材料制备方法或性能测试方法的合理性、先进性和创造性。针对已有成果,既要要做到尊重,又要勇于质疑。尊重已有成果意味着充分正确理解和虚心学习他人工作;质疑已有成果意味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已有成果的不足甚或错误,修正或改正存在的问题。只有具备良好的学术鉴别能力,才能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寻找一个合理的起点,并找到一条正确的科研道路。

3.科学研究能力

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是博士研究生的首要能力之一。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遵循材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客观规律,熟练综合地运用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归纳出需要解决的材料学问题,综合系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实践和实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最终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研究也是本学科博士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具备提出所研究问题的总体研究方案,分析其可行性,确定研究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以及善于总结可行研究成果等。

4.学术创新能力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本学科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揭示材料的微观机理提出新的材料理论或完善、修正已有理论体系;通过精确实验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建立新的模型以及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发展新的材料制备技术以及对已有技术进行修正;获得新的性能或在已有的性能上有新的突破;提出新的材料设计准则,研制出新型材料;在材料工程应用和解决社会需求方面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5.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研究生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作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并参加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需要至少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发表外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正确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材料学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

6.其他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工科学科,所以本学科的博士生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针对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确实可行地进行下去。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都需要提交一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是博士生在导师或导师组集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论文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个人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针对本一级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方向,提出对相应领域的技术发展或产业进步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课题;

文献综述应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叙述和评论;能反应该研究领域发展过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论文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为科研选题提供理论依据。文献综述应体现博士生在本学科的基本素养与能力。优秀的文献综述应当做到客观、准确、思维细密,能够找到已有成果的局限和新的研究热点,并合理导入自己的研究选题。文献综述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代表性,文献的缺漏和缺乏代表性都会影响选题的准确性。

开题报告选题应属于本学科范围,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等。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评审应由所在学院组织公开进行,跨学科的学位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评审小组应对报告人的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审,写出评审意见。

2.规范性要求

博士生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规定,以及所在单位的相关规定。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还应符合以下规范;

(1)必须注明所用材料的具体化学成分、样品状态等;(2)必须说明材料测试所用的仪器设备型号、测量方法原理、测试条件等;

(3)按国家标准或某行业标准完成的材料制备或测试方法,必须注明所依标准编号;

(4)材料分析测试中采用的标准样品,必须注明标准样品的质量等级;

(5)必须注明材料制备和处理过程中所用原材料和化学试剂的纯度等;(6)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7)除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8)学位论文各章应配合有图表若干,并附有中英文图表题。

(9)博士学位论文应避免实验结果的简单罗列。应对各种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炼或凝练,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线索性信息,供后人参考。

3.成果创新性要求

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结果,能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或工程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实验结果真实、有意义及创新性。

创新性研究成果应在博士学位论文中有明确体现,例如解决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关键理论问题,发展了新的材料制备或表征方法,研制了新的材料体系,获得了全新的物理效应或实现了已有性能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转化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等。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应发表在SCI、EI等检索的国际著名刊物上。博士生应有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本研究领域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经历。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固体化学等。专业知识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需要掌握如高等金属学、高等高分子物理与化学、高等硅酸盐物理化学、材料现代研究方法等核心知识体系,并熟练掌握材料的强度与断裂力学、材料物理学、材料化学、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科学等课程知识。此外还需要参加其他选修方向课程和研究生实验课程等。应掌握一门外语,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在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才智,知识面丰富,可以提出并解决部分科研问题。有一定的学术涵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基本掌握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具有崇尚科学精神。在研究过程中,要对本领域相关材料的发现权、相关观点的发明权准确表述。应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各项试验,客观全面地展示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对结果的分析能力,以及进行学术讨论的能力,勇于批评和质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学术道德

倡导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学风严谨的优良风气,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在科学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

(一)在学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等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要遵从并符合社会准则。要具有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瞄准国家对于材料学研究的重大需求,解决各项科技发展中对于材料各种性能的关键性要求。

(二)学术研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作品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应注明转引出处。

(三)合作作品应按照当事人对科学研究成果所作贡献大小并根据本人自愿原则依次顺序署名,或遵从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共同的约定。任何合作作品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均应对作品承担相应责任,作品主持人应对作品负主要责任。

(四)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

(五)应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规定。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尤其是在涉及特殊用途的材料研究中,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

(六)不得有剽窃、抄袭、篡改实验数据、伪造、私自署名、泄密和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的行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独立检索和查阅科学文献、专利和其他资料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善于归纳和总结,能够理清研究领域的进展脉络和主要理论派别,能够独立完成论文综述,客观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科学研究能力

结合个人对本领域研究进展的掌握,在导师指导下制定总体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等。进而,能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并能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权威或他人的结果不迷信,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能够科学地分析、客观地评价,认识到可以借鉴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3.实践能力

通过培养和锻炼,具备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掌握常用的材料学研究方法,能够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对所研究的材料的工程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

4. 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正确地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

6.其他能力

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研究或技术开发中所遇到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做到及时同专家、老师及其它研究生讨论,积极发表自己观点,融会贯通,提高水平。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规定和所在学校单位的相关规定。

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硕士生学位论文还应符合以下规范;

(1)必须注明所用材料的具体化学成分、样品状态等;(2)必须说明材料测试所用的仪器设备型号、测量方法原理、测试条件等;

(3)按国家标准或某行业标准完成的材料制备或测试方法,必须注明所依标准编号;

(4)材料分析测试中采用的标准样品,必须注明标准样品的质量等级;

(5)必须注明材料制备和处理过程中所用原材料和化学试剂的纯度等;

(6)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7)除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8)学位论文各章应配合有图表若干,并附有中英文图表题。

(9)博士学位论文应避免实验结果的简单罗列。应对各种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炼或凝练,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线索性信息,供后人参考。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质量评议是对其学位论文的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技成果与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与学风五大项进行综合评价。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与新颖性。基本掌握论文选题领域中国内外文献及有关科技进展情况。硕士论文应在理论分析、测试技术、数据处理、仪器设备和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的新见解、革新或改进等情况在论文中需要体系运用培养方案所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况。论文需要体现所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论文工作量情况,以及采用先进技术、方法、设备和信息情况。论文文字表述、计量单位,图表、引文等格式必须符合规范

第二篇:最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最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2、深入学习《

省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探索本学科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德育有机地融于科学教学中。

3、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整册教材内容,要注意季节性较强的内容,可按季节、天气等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阅读教学参考用书和相关的科普书籍,了解前沿科技信息,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4、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充分把握学情。在教学开始前,通过简单谈话、口头交流、游戏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水平,为教学做好准备。

5、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加强大单元整体安排,教学时能按计划进行,不拖延或赶超进度,不任意增加教学难度。

6、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活动。课时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关键问题,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阅读资料,提前做好观察记录。

7、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和资料,器材尽量体现结构性、全员性、典型性,避免无准备的低效教学,并注意实验器材的安全性。

8、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实践活动的重点和本质。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可以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9、倡导探究式教学。亲身经历像科学家、工程师那样,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探究实践机会。

10、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师生应共同制定有序的课堂教学常规,教师要及时把握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

11、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理想的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的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教师要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2、课堂中器材的出示和回收,应该精心安排。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可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呈现器材,达到以器材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器材引领教学活动的效果。

13、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要灵活运用视频、课件、资料、讲解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

14、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融合,一些活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倡导跨学科的STEM教学,充实科学教学。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模式,推进常态化应用。

15、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因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

16、对探究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活动;也避免教师过度指导,不让学生的活动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机械操作。

17、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为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在教学中开展论证活动,要注重证据,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体现科学本质。要精心设计观察实验的记录单,既要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指导隐含在记录单中,又要让学生通过记录单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18、探究从问题开始,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可研究的问题。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作假设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不太清楚,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求证,切忌信口开河。要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19、要重视技术与工程教学。把握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学习明确问题、设计图纸、制作测试、修改改进等工程实践的过程,渗透工程思维。

20、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动手、人人记录,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互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论证,尊重证据、尊重民主。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21、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研讨活动,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帮助学生及时作出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要慎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实物的方法不能经常采用,以免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22、科学课堂的书面作业,根据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一般在课堂上用3-5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些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视作科学课的课堂作业。小学科学一般不布置书面的课外作业。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与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寻找相关资料、课外的观察记录,均可视作科学课外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课外研究,主动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积极的评价。

23、做好实验开出率的记录工作,及时整理保养教学仪器,做到定位入柜存放。对缺损仪器要及时报损,并提前订购,保证下轮实验的正常开展。提倡课外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发挥教学仪器的效益,重视实验安全教育。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24、教师要对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及时批改和反馈,对学生所做的每道作业都要亲自批改。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评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要组织课堂讲评与矫正,对优秀作业要予以展示,提倡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记录。

25、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检测,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特别要关注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等也作相应评价。

26、科学知识的测评,建议分学段采用多元评价,倡导等级评定。1-2年级提倡游考等实践的形式。中高年级每学期要有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命题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重点突出对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科学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题目及怪题、偏题。

27、探究实践能力的测评,主要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践评估。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低年级主要以活动表现、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测评。

28、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观察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记录,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增值性评价。

四、拓展性活动

29、认真学习《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框架》,指导学生开展教材拓展、课外实验探究、专题研究三类拓展性活动。提醒、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周期较长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长周期活动,以便深入体验活动,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30、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和研学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组织校园科技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范文模版]

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安全科学与工程

(英文)名称: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民安康、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基石。“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将为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理论基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从劳动安全保护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的。1981年开始设立安全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1986年以来实现了安全类本、硕、博三级学位教育。1992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原国家人事部建立安全工程师职称制度,2002年建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2006年安全工程获批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新领域。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公共安全为重点规划领域。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获批增设为一级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公共安全的骨干支撑学科,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围绕公共安全体系三角形理论模型中的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条主线及其相互作用开展研究。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人类社 会同在,必将得到持续而迅猛的发展。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综合科学学科,其研究对象可以从“安全科学”与“安全工程”的内涵得以体现。“安全科学”是研究减少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对人身安全健康等的危害、设备设施等的破坏、环境社会等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为揭示安全问题的客观规律提供安全学科理论、应用理论和专业理论。“安全工程”是研究在具体领域中运用种种技术、工程、管理等保障安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从而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效防范和应对安全问题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应用领域涉及到建筑、能源、材料、环境、化工、轻工、土木、矿业、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机电、食品、生物、农业、林业、城市、旅游、检验检疫、消防、社会文化、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种种行业和事业乃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与上述学科有所交叉。

(2)理论

作为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总体来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包括安全社会科学、安全自然科学、安全系统科学、安全工程技术科学、安全健康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根据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安全问题的阶段性与复杂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理论包括:安全社会学、安全法学、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系统学、灾害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管理学、职业安全健康学、安全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等。

(3)知识基础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完善支撑学科体系的知识基础,本学科在安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健康五大知识基础。

除了学科的知识基础之外,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总体知识基础还包括四大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生态学与医学等)、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力学、电学、系统工程学、相关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等)、通识类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外语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与管理学等)。

(4)研究方法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和在认识与解决安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研究方法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学:

1)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大量观察、系统实验及规律总结,在经验体系基础上进行演绎和归纳,并总结出安全科学规律和原理。

2)安全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以及对灾害、事故、职业危害等的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与减少事故损失。

3)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综合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决策论、控制论、信息论、可靠性工程等,通过系统流程分析、建模仿真、数据挖掘、系统评价等,达到保障系统安全和优化。

4)安全管理与应急的主要方法是运用管理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增进系统安全与应急管理效能,通过人为干预和影响,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达到系统预防和控制事故与减少损失的目的。5)职业安全健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大量观察、统计、实验、实习等,综合医学、公共卫生学、作业环境管理学、人机工程学、职业卫生管理学等,形成相应的科学理论,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使作业人员健康、舒适、高效。

三、学科范围

“安全科学与工程”设在工学门类中,授予工学学位。本学科重点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

本学科可设“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五个研究方向。

1.安全科学

安全科学的研究,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身心与相关设备、财产以及事物免受危害等,揭示安全的客观规律并提供学科理论、应用理论和专业理论。安全科学的研究方向如:安全原理,安全科学方法学,公共安全理论与方法,灾害物理,灾害化学,职业病毒理,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行为科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教育学,安全科学学,安全史学,产业风险评价理论与管理方法等。

2.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为保证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身体及其设备、财产不受到损害,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安全技术的研究方向如:安全防护技术和装备,安全人机工程,灾害探测与控制工程,安全评价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安全检测技术,检验检疫,火灾与爆炸,矿山安全技术,交通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建筑安全工程,城市公共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于防护工程,个体防护等。

3.安全系统工程 安全系统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论、运筹学、概率论、决策论、数理统计、控制论以及安全科学理论等知识,来研究安全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评价与控制等问题的学科。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向如:安全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安全规划与设计、安全系统分析与建模仿真,安全信息工程,安全系统评价,安全人机工程,行业安全系统工程等。

4.安全与应急管理

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等各种资源的过程。它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在法律制度、组织管理、技术和教育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来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人的安全和健康,保证财产安全和生产顺利进行。应急管理是为应急的预防与准备、监测预警、救援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提供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研究方向如:宏观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微观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风险管理与评价,安全心理学与安全行为科学,应急决策与指挥,应急处置与救援,应急监察和审计,应急心理行为,应急预案设计,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规划,公共安全监测监控,公共安全预测预警等。

5.职业安全健康

职业安全健康学科是认识职业安全健康机制和规律,研究环境毒理与职业危害及其管理等理论和方法,为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科学评价、危害防控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及管理的支持。职业安全健康的研究方向如: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安全健康毒理学,职业病统计学,职业卫生管理学,职业伤害和职业疾病的孕育、发展机理,职业健康危害的预防、控制、综合决策,安全卫生工程技术,个体防护等。

本学科也可按照宽口径培养方式不设研究方向。各高校可根据自 身的条件和特色,结合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等学科方向及其交融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

四、培养目标

安全科学与工程可以涵盖多层次、多行业的安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内容和目标。

学士学位:要求毕业生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和管理学知识;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和阅读专业资料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的能力;了解安全工程学科发展的发展动态。

硕士学位:要求毕业生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扎实的工科基础知识与安全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安全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坚实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危险因素控制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安全工程的计算机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以及安全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设计方法,某一行业危险特征与工艺的关键安全技术及其应用条件,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安全心理学、安全教育学等与安全管理配套的理论知识,事故调查报告和应急预案的撰写,国家关于安全工程生产、设计、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博士学位:要求毕业生应该拥有深厚的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宽广的安全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毕业生应具备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 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和职业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创造性从事与安全科学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与重大工程安全设计及管理工作。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深入的了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或在工矿企业及管理部门从事高层次的安全技术开发与设计、安全和应急管理等工作。

五、相关学科

系统科学(0711)、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公安技术(0838)等。

第四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本学科为湖北省优势学科、“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首批设岗学科,其中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的“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学科为我国冶金工业及相关领域输送了人才近万人,培养了一批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湖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等杰出校友,已成为我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15人,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工)45人,获得博士学位107人,具有海外留学或合作研究经历60人。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4人,有30余人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团体兼职。李楠教授2010年获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被国际联合耐火材料学会选为“杰出终身会员”(国内现仅1名)。

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在耐火材料、钢铁材料、金属材料加工与成型以及煤化工四个科研方向上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在耐火材料领域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方向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近5年在耐火材料低碳化、轻量化、数值模拟应用等方面,承担国家级项目54项,在耐火材料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被引频次全球第16位。近年以武汉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7项,发明专利授权170项。本学科是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金属学会耐火材料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国际耐火材料研究与教育联盟”的国内高校唯一单位。钢铁材料方向主要开展了钢铁材料中多相组织调控、强韧化机制以及表面工程研究,建立超超临界用耐热钢、海洋用钢等新钢种设计理论及评估体系,与宝武集团合作自主开发了耐候钢、大线能量焊接用钢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金属材料加工与控制方向主要围绕轧制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控制系统开发、组织性能控制开展研究,解决了厚差及轧制平面形状控制、组织性能预报等关键技术难题,与宝武集团合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煤化工方向主要开展洁净煤技术与节能减排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在保持特色研究方向优势的基础上,向金属纳米催化剂、超级电容器、新型炭材料和能源材料等领域进行了拓展,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冶金工程学科

冶金工程学科是湖北省现代冶金与先进材料优势特色学科群牵头学科、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首批设岗学科、湖北省重点支持的优势学科和一级重点学科。学科依托的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湖北省普通高校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专业。

学科建有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冶金二次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学科依托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按照“发展特色、突出优势、多方向并进”的思路,瞄准冶金科技发展前沿,立足湖北和中南地区,辐射全国冶金行业,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通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冶金工程学科成为中南地区冶金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水平评估中,冶金工程学科排名并列第五,相对排名25%(参评高校20所)。

冶金学科现有57名在职教师,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45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4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有20余人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团体兼职。

学科“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和技术交流,与宝武集团、韶钢、莱钢、广西铁合金等企业建立联合研究所,通过产学研项目合作,冶金工程学科为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国家和湖北省经济建设需求,学科在绿色化、智能化冶金制造流程及品种技术集成等方向开展创新性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推动了冶金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宝武钢铁集团合作,研发高品质特殊钢绿色制造关键技术,提升了我国CSP短流程生产线核心竞争力,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项。基于冶金学理论,将多智能体理论与大数据诊断平台相结合,推动了冶金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成果获省部级奖2项。研发了钢渣改质、余热回收、钢渣熟化的水泥绿色制成技术,为钢铁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果获省部级奖2项。发展了纯净钢冶炼理论,研究了耐火材料损毁与纯净钢冶炼之间的场协同关系,研发了海洋工程用系列厚钢板、过共析帘线钢、功能不锈钢等高附加值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制造技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学科积极拓展研究领域,注重交叉融合,冶金工程学科牵头组建了湖北省“现代冶金及先进材料”优势学科群。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协同,更好地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促进了学校更好地服务湖北省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冶金行业进步,提高与冶金相关行业的汽车工业、造船业等的竞争力。

第五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第一单元 直线运动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质点 物理模型 2.路程 位移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加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4.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5.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6.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7.学生实验:

(1)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2)用DIS测定加速度

二、学习要求

1.理解质点,物理模型: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物理模型的作用和特点,知道建立物理模型的条件,能指出物理模型和实际物体的区别。

2.理解路程,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记住它们的符号和单位还能指出它们的矢量还是标量。认识路程与位移、时间与时刻、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图象求解未知物理量,解决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文通。

4.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性质,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竖直上抛运动问题。

5.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能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初速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文通。

6.知道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知道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概括,感受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和主要贡献。

7.知道DIS的含义、特点及DIS实验的主要器件,学会用DIS测定位移、速度、加速度。说明:

(1)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本单元仅限于讨论相对于同一参照系的直线运动。(2)不要求学习和讨论“打点计时器”。

(3)不要求学习和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第二单元 力和物体的平衡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形变 弹力

2.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3.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4.共点力的平衡

5.力矩 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

6.学生实验:

(1)研究共点力的合成(2)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二、学习要求

1.知道变形,弹力:知道形变,知道弹性形变是产生弹力的原因,能根据弹性形变判断弹力的方向,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理解滑动摩擦力:知道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理解动摩擦因数,会用滑动摩擦力公式进行计算。知道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能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静摩擦力的大小。

3.理解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理解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解合力或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进行计算。

4.理解共点力的平衡:理解物体的平衡,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有关未知量。

5.理解力矩,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理解力矩的概念,知道转动平衡状态,能用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求解有关未知量。

6.(1)学会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橡皮筋等简单器材研究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能通过实验测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学会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力矩盘通过实验探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说明:

(1)不要求学习胡克定律及进行相关计算。(2)关于静摩擦力不涉及静摩擦因数。

(3)在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限于用作图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不要求运用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

(4)不要求学习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不要求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联立求解。讨论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必须“确有”一个固定转动轴,不要求把任意点作为固定转动轴。

第三单元 力和物体运动的变化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 牛顿第一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 3. 国际单位制 4. 牛顿定律的应用 5. 牛顿对科学的贡献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二、学习要求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知道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熟练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相关的动力学问题。

3.知道国际单位制:能规范地表达物理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4.通过牛顿定律的应用,认识我国基础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5.知道牛顿对科学的贡献,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知道牛顿的科学贡献,领略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知道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说明:(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仅限于单个物体,且物体质量与合外力都不变的情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物体的动力学问题仅作选学内容。

(2)学生实验“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仅作选学内容。

第四单元 相互作用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牛顿第三定律 2.动量

3.动量守恒定律

二、学习要求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知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定有反作用力;在较简单的相互作用中能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画出示意图,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及其表达式,包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线、作用点的关系等。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2.理解动量:知道动量,包括知道它的大小与方向;知道什么是动量的变化量。

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知道动量守恒的条件,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计算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作用前后的相关物理量。知道反冲运动遵循动量守恒定律,知道火箭发射是一种反冲运动;了解我国火箭事业的巨大成就。说明:(1)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仅限于一维情况,涉及计算仅要求对定律的直接作用,不要求与其他规律综合运用。

(2)学生实验“用DIS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鉴于目前条件,仅作为选学要求。

第五单元 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平抛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3.万有引力定律 4.第一宇宙速度

人造地球卫星

二、学习要求

1.掌握平抛运动:懂得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方法去研究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会求解平抛运动的下落高度、初速度、水平射程和运动时间等相关未知量。

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知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其相互关系,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理解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会用公式计算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理解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并能解决质点在竖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经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向心力的分析计算。

3.理解万有引力定理:知道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懂得百年艰苦探索的可贵,知道精确测量万有引力衡量的科学意义。知道万有引力,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4.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掌握人造地球卫星:知道第一宇宙速度,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及其应用。说明:

(1)关于向心力的计算,仅限于由一个力直接提供向心力的情况。(2)学生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仅作演示实验要求。

第六章 机械能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功 功率 2.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3.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4.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5.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6.学生实验: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学习要求

1.理解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能计算恒力做功。理解功率:理解功率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知道瞬时功率,知道平均功率。理解公式Fv的物理意义,能用它解决功率恒定时,牵引力跟速度大小成反比的问题。

2.理解动能:理解动能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能计算物体的动能。理解重力势能: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能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3.知道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知道在能量相互转化过程中,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确定,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4.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领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功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且机械能保持不变的简单问题。了解历史上关于“永动机”的争论,懂得在科技研究中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

5.掌握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使用条件,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研究摆球振动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即摆球几乎总是摆置同样的角度。

6.学会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摆球振动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即摆球几乎只是摆至同样的高度。说明:

(1)对变力做功不作要求:

(2)对弹性势能不要求进行计算。

第七单元 振动与波动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振动 简谐运动 2.振幅 周期 频率 3.单摆及其振动周期 4.机械波的形成横波 横波的图像

纵波 5.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6.波的叠加

波的干涉 波的衍射 7.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

二、学次要求

1.知道振动: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知道机械振动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了解地震常识。理解简谐运动: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通过弹簧振子模型,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及其物理意义,理解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和特征,能定性地说明回复力的作用。2.理解振幅,周期,频率:理解简谐运动的振幅,理解振动的周期和频率及它们的关系。3.理解单摆及其振动周期。知道将单摆看做简谐振动的条件,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通过探索单摆的摆动规律,了解物理学家艰辛的探索过程,认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4.知道机械波的形式:知道波是振动的传播。知道机械波及其产生条件。知道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理解横波,横波的图象,知道纵波:知道波的形成过程。理解横波的概念,理解横波的图形及其物理意义。知道纵波的概念知道波的图象跟振动图象的区别。

5.理解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知道波长。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知道波的叠加,波的干涉,波的衍射:知道波的叠加现象,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条件。知道波的干涉实质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减弱点的振动情况。知道波的衍射现象以及能够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道波的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7.学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对有关物理量测量精度的把握,初步知道有关误差的来源。在实验中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

(1)对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的分析不作要求;(2)不要求对横波图像做复杂的计算和讨论;(3)对波的干涉、衍射,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讨论。

第八单元 内能和气体的性质

一、学习内容 1.分子

阿伏伽德罗常数

2.分子的动能 分子的势能 物体的内能 3.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4.气体的状态参量 热力学温标 5.气体实验定律

6.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7.学生实验:

(1)用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2)用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二、学习要求

1.知道分子,阿伏伽德罗常数: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大小和质量;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论点。知道阿伏伽德罗数NA6.021023mol1。

2.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物体的内能:知道分子有不断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知道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分子有势能。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知道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在学习内能时,能联系热机、冰箱、空调等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

3.理解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及其重要意义,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内能、光能、核能、化学能、生物能等能量之间的转化。知道新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的开发和利用。知道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4.知道气体的状态参量:知道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体积、温度、压强。会计算气体的压强。知道热力学温标:知道热力学温标,知道绝对零度的意义,知道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间的关系。

5.理解气体实验定律: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知道气体定律在技术和社会中的简单应用。知道pV、pT、VT图象。

6.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知道理想气体。掌握理解气体的状态方程,能运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进行相关的计算。在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时,可从任意两个气体实验定律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以学会运用推理的方法。7.(1)学会用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用归纳法与控制变量法得出玻意耳定律。

(2)学会用油膜法去估测分子的大小: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利用单层分子形成的油膜估测分子直径,并且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在间接测量方法中的重要作用。说明:

(1)关于能的转化和能力守恒定律,只要求定性讨论各种能力之间的转化和守恒,不要求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2)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只涉及质量不变的单一气体。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应用,只限于每一容器内气体质量不变的情况,且计算不要过于复杂,不要求pV、pT、VT图象的转换。(4)学生实验“用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按目前条件,仅作为演示要求。

(5)学生实验“研究压强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体积与温度的关系”,仅作选学要求。

第九单元 电场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电荷量 基元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3.电场

4.电场强度

电场线

匀强电场 5.电势能 6.电势

电势差

7.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8.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二、学习要求

1知道电荷量,基元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知道电荷量的概念。知道基元电荷。知道电荷总量是守恒的。

2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知道两种电荷,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真空中的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真空中库仑定律的含义以及其公式的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通过真空中库仑定律跟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认识“类比”的科学方法。

3.知道电场: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物质。知道电场可以叠加。

4.理解电场强度: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认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计算式。理解电场线:知道电场线可以形象的表示电场的方向和强弱,从而感悟建立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理解匀强电场:理解匀强电场的特点。

5.理解电势能:理解电势能的概念。

6.理解电势: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点降低。理解电势差:理解电势差的概念及其定义式,知道电势和电势差的关系,知道电势差的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无关。

7.理解电场力做功和与电势差的关系:理解电场力对电荷做的功跟电荷量,电势差的关系。

8.理解匀强的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理解在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会推导得出其关系式。9.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在电场中加速和在匀强电场中偏转的情况。学会运用猜想,类比,演绎等方法。说明:

(1)应用真空中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只限于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学习电场时,可以计算一个点电荷周围的场强,但不要求讨论不在一直线上的电场叠加问题。

(3)关于电势能和电势的学习,不要求讨论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也不要求讨论点电荷电场中电势的正负问题。

(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仅限于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平行于或垂直于电场方向的情况。

(5)有关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的计算问题,限于仅受电场力作用的情况。(6)学生实验“用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因限于目前条件,仅作选学要求。

第十单元 电路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及其应用 2.多用表的使用

3.简单的逻辑电路 简单的模块式电路 4.电动势

5.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6.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7.学生实验:

(1)用多用电表测电阻、电流和电压(2)研究简单逻辑电路和组装模块式电路

二、学习要求

1.掌握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及其应用:掌握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基本特点。了解电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解决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分析计算。2.理解多用表的使用:知道多用表的构造及各组件的作用,会用多用表测电阻、电流和电压。

3.知道简单的逻辑电路:知道简单的逻辑电路元件:“与”门、“或”门“非”门的基本功能。知道简单的模块式电路:知道简单的模块式电路是有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三部分组成的。

4.知道电动势: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由电源本身性质决定。通过对化学电源的了解,懂得回收废干电池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及其公式。掌握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能熟练地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路的分析计算。6.理解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理解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7.(1)学会用多用表测电阻、电流和电压: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选择量程,会正确测量和读数。

(2)学会研究简单逻辑电路和组装模块式电路: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初步学会设计研究简单逻辑电路的方案。知道组装用的模块功能。初步学会设计、组装调试模块式电路。说明:

(1)串、并联电路性质的运用,只限于串、并联关系易于分析的电路。

(2)在解决电路的问题时,不涉及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电流表的内阻视为零,电压表的内阻视为无穷大)。

(3)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题时,只限于含一个电源的闭合电路。(4)不要求计算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换。

(5)学生实验“用DIS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仅作选学要求。(6)学生实验“研究简单逻辑电路和组装模块式电路”,限于目前条件,仅作为演示实验。

第十一单元 磁场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磁场 磁场对流的作用 2.左手定则

3.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4.安培力 5.洛伦兹力

6.学生实验:测定直流电动机的效率

二、学习要求

1.知道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知道磁场,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知道磁感线,知道几种典型的磁感线分布。知道磁感线与电场线的区别,会用安培定律。

2.理解左手定则:会用左手定则判断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

3.理解磁感线强度,磁通量:理解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记住磁感应强度的单位:特(T)。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及定义式,记住磁通量的单位:韦(Wb),知道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认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理解安培力:理解安培力的概念,会用安培力公式进行相关计算。了解我国磁浮列车的建设成就,感悟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5.理解洛仑磁力:知道洛仑磁力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理解洛仑磁力大小的计算式,会判断洛仑磁力的方向。

6.学会测定直流电动机的效率:知道实验目的的和器材,会按照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测量。除了测定直流电动机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效率外,还可以另设方案,探究影响直流电动机效率的因素。说明:(1)安培力的计算仅限于电流I与磁感应强度B互相垂直的情况。

(2)关于洛仑磁力的学习,只要求讨论运动电荷的速度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或平行的情况。而且不涉及洛仑磁力与其他物理规律结合的综合运用问题。

第十二单元 电磁感应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电磁感应现象

2.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3.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 4.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5.楞次定律

6.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7.学生实验:

(1)感应电流的产生

(2)感应电流方向判定(楞次定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生过程。

2.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会用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在探究中能适当运用猜想、假设、归纳等方法。

3.理解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会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4.理解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理解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表达式。

5.掌握楞次定律: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会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会用实验研究楞次定律。

6.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能将电磁感应规律与欧姆定律、安培力公式结合起来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用,学会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能初步应用电磁感应原理说明生活与技术的有关现象,从法拉第的发现到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感悟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7.(1)学会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根据提供器材设计观察实验,得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的结论。

(2)学会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设计记录表格和操作步骤,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性表述。说明: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计算,仅限于B、L、v三者相互垂直的简单情况。

第十三单元 交流电、电磁波和光的本性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交流电的产生

交流电的特征 交流电的图象 2.理想变压器

高压输电 3.电磁场 电磁波 4.电磁波谱及其应用 5.光的折射定律 6.光的干涉

光的衍射 7.光的电磁说

8.光电效应 光子说 9.光的波粒二象性

10.学生实验:用针插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二、学习要求

1.知道交流电的产生:知道交流电及其产生。理解交流电的特征:理解表征交流电特征的几个基本物理量。理解交流电的图象:理解交流电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理解理想变压器:知道理想变压器的基本结构。理解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的关系。理解高压输电:知道高压输电的基本原理。

3.知道电磁场,电磁波:知道电磁场,知道电磁波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传播。了解通信事业的发展,知道电磁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知道电磁波有时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从交流电、电磁波的广泛应用认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是一个创新过程,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4.知道电磁波波谱及其应用:知道电磁波谱,知道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机γ射线的特征及其主要应用。

5.理解光的折射定律:理解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理解折射率与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的关系。

6.知道光的干涉: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光的衍射:知道光的衍射现象及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7.知道光的电磁说;知道光的电磁说及其建立过程,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8.知道光电效应和光子说:知道光电效应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知道光子说,知道光子的能量跟频率有关。

9.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认识的大致历程,懂得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

10.学会用针插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知道实验目的的器材,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第十四单元 原子和宇宙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原子的核式结构 2.物质的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3.原子核的组成 4.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5.重核裂变

链式反应 核反应堆 6.宇宙的基本结构 天体的演化

二、学习要求

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a粒子散射实验,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知道物质的放射性:知道天然放射性现象。理解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知道反射性衰变,会写α、β衰变方程。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4.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会写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

5.知道重核裂变,链式反应:知道裂变的概念,知道裂变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力。知道重核裂变,知道链式反应。知道核反应堆:知道核反应堆的基本构成,了解核电站及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懂得能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节能观念和环境意识。

6.知道宇宙的基本结构,天体的演化:知道宇宙的基本结构,知道天体演化的主要阶段。了解人们探索微观和宏观世界的曲折历程,进一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宇宙观。说明:

结合能与质能方程仅作为选学内容。

下载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要求(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要求(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其“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1991年6月经国家人事部、......

    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纺织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纺织学院) 纺织学院是东华大学中学科优势最强和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也是东华大学最早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院之一。学院具有纺织科学与......

    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 ("computer science"&"computer engineering")computer science 是学原理,开发,和研究 电脑语言程式和演算. computer engineering 是学习现代电......

    科学与工程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浅谈作者:数理学院 陈银川 20091326018指导教师 : 赵立龙[摘要]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根据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对“材料科学基......

    最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最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小学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数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数学的......

    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5篇

    江门市新会二中地理科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地理科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地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011年硕士复试指导1[推荐]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指导 教育部要求,初试合格的考生,以及所有校内外推免生均需参加复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学......

    工程外包队伍基本要求

    工程外包队伍基本要求 1、 合作的工程队必须是具有工商部门注册手续的正规公司。 2、 工程队人员组成规模,固定人员组成要不少于8人,其中要有1名以上持有强电电工证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