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队文职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军队文职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正当防卫和紧急
避险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混淆。因此,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分析。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的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注意: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紧急避险的概念
紧急避险的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
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而给他人的某种权利或者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同属于正当行为。但是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总体而言,正当防卫反映的是合法权益与不法侵害之间的矛盾,而紧急避险反映的则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
第二篇: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侵权民事责任
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侵权民事责
任
【侵权民事责任】
一、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
侵权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侵害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二、构成侵权民事责任的条件
构成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有:第一,行为的违法性;第二,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第三,有损害的事实存在。损害事实是指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受到某种损失的客观现象。损失既包括财产方面的,也包括生命、健康和精神方面的,有些生命健康和精神损失,还会转化为财产损失。
三、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 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有:
(1)停止侵害。当侵权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仍然处于继续状态时,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法院责令加害人停止侵害人身或财产权的行为。这是一种基本的侵权民事责任形式。停止侵害可以及时制止侵权行为,防止侵害后果的继续扩大。如果侵权行为尚未实施或已经施行完毕,则不适用此项责任形式。
(2)排除妨碍。当侵权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使受害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无法正常行使时,受害人有权请求排除妨碍。该妨碍首先应当是实际存在的。其次,该妨碍应当是不法的,即对人身、财产权利构成妨碍应当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如果是合法行为则无权要求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当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或存在对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危险时,处于危险中的人有权要求行为人采取措施消除危险。
(4)返还原物。当侵权行为人没有合法依据,将他人财产据为己有时,受害人有权要求其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是物的追及权的表现形式,根据民法理论,无论物权标的物辗转于何人之手,其所有人均可要求物的占有人进行返还。返还财产的适用条件包括:其一,只有对于被非法占有的财产才能要求返还。其二,被要求返还的财产应该客观存在。如果原物已经灭失,返还财产便不可能,所有人只能依法要求赔偿损失。其三,要求返还的财产一般应当包含孳息。
(5)恢复原状。恢复原状,是指侵权行为致使他人的财产遭到损坏或形状改变,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对受损财产进行修复或采取其他措施,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恢复原状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被损害的财产有恢复的可能。其二,被损害的财产有恢复的必要。通常而言,对于损害的财产能恢复原状的,应当尽量恢复原状;只有难以恢复时,才要求予以赔偿。恢复原状的费用,应由加害人承担。
(6)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7)赔礼道歉。赔礼道歉,是指侵权行为人通过向受害人承认错误、表达歉意、请求原谅的方式以弥补受害人心理上的创伤。进行赔礼道歉的方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不公开的。
(8)赔偿损失。
第三篇: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民事责任的免除
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民事责任的免除
【民事责任的免除】
一、民事责任免除的三种特征
民事责任的免除需要具备三种特征,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三是符合一定约定或者法律免责条件的。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紧急避险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险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应承担适当的责任。否则,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责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担责任。
二、民事责任的免除情况
1.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洪水、旱涝、战争等。《民法通则》第 107 条规定:“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由于受害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权损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害后果,致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如一条家养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由狗的饲养人承担责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过错引起被狗咬,则饲养人可以不承担责任。
3.符合约定或法定免责条件的
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出现下列情形,可以免除责任,但特殊情况除外。
第四十条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五十三条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第四篇:《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教案设计
主备课人:郝燕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条件以及二者的异同;掌握我国刑法中的特殊防卫权;明确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刑事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
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成立条件。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紧急避险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教学方法 :
讲解、案例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正当防卫(板书)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板书)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在我国,正当防卫既是法律赋予一切公民的一项合法权益,又是法律规定某些特定社会成员应尽的法律义务。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板书)
1、必须有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板书)
这是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并非仅限于犯罪行为。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的不法侵害。
2、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板书)
这是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进行的所谓防卫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之为“防卫不适时”,包括事先防卫和事后防卫。
3、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板书)】
就是说防卫人必须有正当防卫意图,这是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如果行为人主观上不具备正当的防卫意图,则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这类行为有重要主要有:防卫挑拨;相互的非法侵害行为;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防卫。
4、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防卫,不能及于第三者(板书)这是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
5、必须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板书)
这是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板书)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
对防卫过当构成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正当防卫的特殊规定(板书)
我国刑法第 20 条第 3 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了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特殊正当防卫的条件,与前述正当防卫的条件相同之处在于: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目的的合法正当、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进行防卫。
特殊正当防卫在防卫条件上主要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针对正在进行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行为;二是对防卫限度与条件的放宽,即可以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
二、紧急避险(板书)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板书)
1、紧急避险的概念和特征(板书)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其特征:首先,紧急避险行为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损害,但从全局和整体利益着眼,却是保全了更大的权益,因而是有益于社会统治秩序的行为。其次,从主观上看,实现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较大合法权益,因而行为人没有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2、紧急避险的意义(板书)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板书)
1、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板书)
即紧急避险必须要有一定的危险发生,而且这种危险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臆造想或推测的。
2、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板书)
即紧急避险行为只能在危险已经发生尚未结束之时实行。
3、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板书)
即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遭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损害。
4、紧急避险的对象条件(板书)
即只能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保全更大的合法权益。
5、紧急避险的可行性条件(板书)
即紧急避险只能出于迫不得已,除了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之外,不可能用其他方法来保全另一合法权益。
6、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板书)
即紧急避险对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不能超过必要限度。所谓“必要限度”,是指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7、紧急避险的禁止条件(板书)
我国刑法第 21 条第 3 款还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这是紧急避险的禁止条件或特别例外限制。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板书)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板书)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目的相同;前提相同;责任相同。二者的区别之处包括
1、危害的来源不同
2、行为的对象不同
3、行为的限制不同
4、行为的限度不同
5、主体的限定不同
资源连接:
被二次殴打情急下乱舞捅伤人如何定性
【基本案情】:2006年1月1 5日晚22时40分左右(此时大足县县城某中学学生宿舍已经熄灯),杨某、陈某、胡某、龙某等人因听说唐某在外邀约他人准备对杨某等人进行殴打,商量去找唐某问清楚是否有这回事,为防止问人过程中发生打架,四人作好了打架准备,陈某找了一根铁棒让龙某在唐某寝室外等 候,杨某等三人进入某中学学生宿舍604寝室将唐某(当时已经脱下衣服睡觉了)叫起并质问,唐某对此事否认,杨某等人就出了寝室,在门口商量怎么办,陈某提出要打唐某,得到其他人同意,三人又进入唐某寝室,胡某先上前踢了唐某一脚,杨某、陈某也上前帮助胡某对唐某进行殴打,将唐某打倒在唐某的同寝室同学何某床上后,对唐某拳打脚踢,被唐某同寝室的同学将三人拉开,陈某发觉背上有点凉,就出寝室去看,旁人告诉陈某背上有血,陈某就从龙某手上拿(夺)过铁棒,又再次进寝室,与杨某、胡某等人又将唐某打倒在唐某的同寝室同学郑某床上,对唐某又一阵拳打脚踢,并用铁棒打唐某的腿部。这时的唐某掏出匕首朝胡某等人一阵胡乱挥舞,混乱中捅伤胡某、陈某、龙某,其中胡某被捅为重伤。
【分歧意见】
针对唐某的行为存在三种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存疑不诉。理由是陈某背上的刀伤是如何造成的,是谁造成的,现在无法查清,事实不清楚,而这一事实直接影响到唐某是在对方使用铁棒前还是使用铁棒后用的刀,是否具有无限防卫权。
第二种意见是防卫过当。唐某掏出匕首朝胡某等人一阵胡乱挥舞,捅伤胡某、陈某、龙某,其中胡某被捅为重伤。唐某的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依法起诉。
第三 种意见是唐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唐某对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行凶行为进行防卫应属无限防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 0条之规定,造成不法侵害者的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不应负刑事责任。
【评析】
笔者赞成第三种意见。理由是:
一、唐某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本案中,胡某、陈某、杨某等人在没问清事实的情况下,熄灯后到唐某寝室,将唐某打倒在何某的床上并拳打脚踢,在被其他人拉开后,又拳脚相加将唐某打倒在郑某的床上,并使用了铁棒这一凶器。这充分说明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第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当唐某遭受第二次行凶时对方使用的是铁棒,这表明不法侵害唐某生命的现实威胁是十分明显而又紧迫的。如果唐某不采取制止不法行为,听任胡某等三人用铁棒毒打,那么唐某的生命就不堪设想。这时唐某掏出匕首朝胡某等人一阵胡乱挥舞的行为是使自己的生命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唐某采取的行为实质就是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第三、符合正当防卫的本质,具有防卫意识。正当防卫是主客相统一的行为。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不难看出,正当防卫的客观特征是:在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正当防卫的主观特征是:在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情况下,意图保护合法权益。本案中,唐某遭受两次行凶,当遭受第二次行凶时对方使用的是铁棒,众所周知,铁棒猛击头部是会打死人的。此时,可以肯定地说唐某的生命权正在受到不法侵害了,唐某(才)掏出匕首朝(向)胡某等人一阵胡乱挥舞,混乱中捅伤胡某,属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之举。
综上所述,唐某采取的防卫行为对胡某造成了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历年真题探析
单项选择题
1、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 40 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 B.紧急避险 C.正当防卫 D.自救行为 【参考答案】C 【考点】正当防卫
【常见错误分析】有些考生认为甲构成防卫过当,甲应当适用刑法第20条第3款无限防卫的规定,不存在防卫过当。
【解题思路与方法分析】本题考查大家对各种免责行为的了解,本题比较简单,刑法第20条第三款规定了无限防卫的情形,本题考察正当防卫的“适时性”问题。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所适用的条件必须是“正 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就涉及到如何界定犯罪“结束”,排除危险说基本上是妥当的,即只要本人或他人还存在着受暴力犯罪行为侵害的危险,就可以适用防卫权。本题中陈某抢走财物时尚未离开现场,所以不法侵害还没有结束,还处于“犯罪过程中”其他几个制度理解其含义即可。法令行为,是指基于成文法律、法令、法规的规定,作为行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所实施的行为。自救行为,是指法益受到侵害的人,在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权益的 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法益的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 已损害另一较小或者同等法益的行为。
2、关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均属防卫过当
B.由于武装叛乱、**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而非危害人身安全犯罪,所以,对于武装叛乱、**犯罪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
C.放火毁损自己所有的财物但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
D.律师在法庭上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已泄露他人隐私的,属于紧急避险 【参考答案】C 【考点】排除犯罪的事由
【常见错误分析】各种排除犯罪的事由,都有一定的成立条件,对此不加以正确地把握就会出错。【解题思路与方法分析】排除犯罪的事由,又称为正当化事由,是指行为在形式上与犯罪具有相似性,但实质上不具有法益侵害性,因而在定罪过程中予以排除的情形。①本题涉及以下排除犯罪的事由:
①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A项,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以及无过当防卫作了规定。其中,《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刑法》关于无过当防卫之规定,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只要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均屑防卫过当。是否防卫过当,还是要看是否明显超过正当防卫必要限度。因此,A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B项,本题涉及武装叛乱、**罪是否属于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因而是否可以对其实行特殊防卫,即无过当之防卫。武装叛乱、**罪虽然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但同样具有危害人身安全的性质,可以对其实行特殊防卫。因此,B项的叙述也是错误的。
C项,放火毁损本人财物是一种自行处分财物的行为。这一行为是否排除犯罪性,关键要看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如果危害公共安全,同样构成犯罪。因此,C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D项,律师的行为属于义务冲突而非紧急避险,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综上,正确选项是C。
3、根据刑法第20条前两款的规定,-----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关于------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A.2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B.2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C.3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
D.3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答案】B 【考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假想防卫、事后防卫的常识
【解题思路和依据】以选择题的方式做填空题。根据刑法第20条前两款的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假想防卫;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关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防卫过当,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应注意的问题】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事后防卫”,既不是正当防卫也不是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之案例解读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道义上的义务。正确实施正当防卫不仅有利于制止和预防不法侵害,维护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弘扬正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认识正当防卫是正确实施正当防卫的前提,因而正确认识正当防卫十分必要。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正当防卫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那么,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应怎样判定呢?这要对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各种条件作具体分析。
案例一:某市幼儿园保育员李某问题(女,30岁)于某日下午带领8名幼儿外出游玩。途中幼儿王某(女,3岁)失足坠入路旁粪池,李某见状只向农民高声呼救,不肯跳入粪池救人。约20分钟后,路过此地的农民张某听到呼救后赶来,一看此景,非常气愤,她身为教师,却不救人。张某随手给了那老师重重一棍,然后跳入粪池救人,但为时已晚,幼儿王某已被溺死,教师李某被打成重伤。
农民张某棒打教师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正当防卫必须具备起因条件,即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而且这些侵害必须是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紧迫性,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避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宜进行针对正当防卫。教师李某对学生遇困时有救助的职责,她的行为导致严重后果,已涉嫌犯罪,属不法侵害,但不作为犯罪缺乏侵害的攻击性、紧迫性。本案中,农民张某见义勇为救小孩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但同时,他也要为自己棒打教师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除了上述的对不作为犯罪不宜进行正当防卫外,还有下列行为也因不符合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均不能或不宜进行正当防卫:(1)对合法行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2)对正当防卫行为不能实行反防卫;(3)对紧急避险行为不能实行正当防卫;(4)对意外事件不能实行正当防卫;(5)对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不宜进行正当防卫;(6)对过失犯罪不能实行正当防卫。另外,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进行所谓防卫,不是正当防卫。
案例二:无业游民赵某为还赌债于某日晚将一刚下晚自习走在回家路上的中学生钱某拦住,持刀架在其脖子上要求钱某把钱拿出来。在此过程中,赵某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求学时的辛酸,遂良心发现,觉得学生可怜,便抽身离开。看着拦路抢劫者离去的背影,怒气未消的钱某从地上捡起一石块将赵某砸伤。
钱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吗?不是,因为正当防卫必须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才能实施,这是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本案中,赵某在犯罪形态上属犯罪中止,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此时进行防卫属事后加害或事后防卫。事后防卫不是正当防卫。除此之外在下列情况实施防卫也属事后防卫:(1)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2)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侵害能力;(3)不法侵害人已经逃离现场;(4)不法侵害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并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另外,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进行所谓“防卫”的,称事前加害或事前防卫。事前防卫也不是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行为之案例解读
1990年5月5日,某市公交车司机孙某驾驶公共汽车在正常拐弯时,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李某驾驶一辆出租车违章迎面驶来,眼看一场惨重的车祸就要发生,孙某见状眼疾手快,急忙转动方向盘,往右一拐,驶入人行道,车祸是避免了,却把在人行道上行走的郭某撞伤。郭某经过医院治疗,花去医疗费3万元。事后,郭某找到市公交公司,要求赔偿医疗费以及其他各项损失共计5万元。公交公司则认为,损害是由李某违章驾驶一手造成的,责任在于李某。而李某则称,自己只是违反了交通法规,应由交通法规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来处理,对郭某的损失不负责任。三方争执不下,郭某诉至法院。
[问题]1.什么是紧急避险?本案中孙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紧急避险? 2.本案的责任应如何承担? 答:1.所谓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保障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紧急危险、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实施的以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本案中孙某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孙某驾车驶入人行道是在情况紧急、马上就要发生车祸的情势下,迫不得已而实施的,而且以撞伤郭某的较小损害来避免了一起两车相撞、车毁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因此,孙某的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2.本案的责任应由出租车司机李某一人来承担。根据《民法通则》第129条的规定,人为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应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赔偿责任。本案李某是引起险情的人,当然应由李某来承担郭某的一切损失赔偿责任。
第五篇: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部分考点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1.公民、国民和人民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公民。
国民与公民的含义相同,只是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使用习惯不同而已。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政治概念,同公民是有区别的。2.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公民基本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享有的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不可能把公民的一切权利都规定进去,只能规定最主要、最基本而又是公民不可缺少的权利。公民基本义务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宪法也不可能将公民所有的义务都加以规定,只能规定最基本、最主要的义务。
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极其广泛。一方面,享有权利和自由的主体极其广泛。在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能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的只是极少数的人。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专政范围的日益缩小,权利受到限制的人将越来越少。即使权利受到限制的人,除了被限制的那一部分权利以外,他们的其他合法权利还是受法律保护的。另一方面,会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内容也极其广泛,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身等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内容还将进一步扩大。
(2)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定是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它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是从我国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因而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是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的。法律保障就是为了使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以实现,国家特别制定具体的法律加以保障。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是指我国公民平等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同时,又平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在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每个公民都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统一的,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宪法把公民的劳动权和受教育权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彼此结合,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第三,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4.公民权利同人权的联系和区别
公民权利同人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民权利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赋予的公民应当依法享有的权益,而人权则是权利的最一般形式,是人作为人应当和实际享有的权益。公民权利同人权的联系十分密切,二者的内容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但是,人权同公民权利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人权同公民权利的内容范围不一样。人权的内容范围要广泛得多,而且应然性成分多,相当原则和笼统,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对差一些。而公民权利则不同,它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内容明确、具体、完全是实然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对容易得多。
(2)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之分,它的主体除了个人外,还有群体和组织。而公民权利只是公民个人的权利,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个人。
(3)人权既有国际的一面,也有国内的一面,而且本质上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而公民权利则完全是国内的问题,它是由一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际社会和国际法无权进行干预。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其主要内容有四点:一是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即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二是任何公民享有的平等权都不是绝对的,要受法律的约束;三是公民的平等权,主要指司法上的平等,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上平等;四是法律面前的平等指权利能力的平等,而非行为能力的平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主人翁地位。我国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有极少数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就体现了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2)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所以,公民的政治白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言论自由。它是指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②出版自由。它是指公民以出版物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③结社自由。它是指公民为一定的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白由。
④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集会自由是指公民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在一定的场所,讨论问题或表达意愿的自由。游行自由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场所进行的表达一定政治或经济上的要求、愿望的活动的自由。示威自由是指公民以游行、集会、静坐等方式表达强烈愿望,以示决心和力量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主要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1)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3)在同一种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4)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但是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的身体健康,妨害国家的教育制度;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或开办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境内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宗教活动。
4.公民的人身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电是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之一。主要包括: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宪法还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国家安全部门、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随意私拆别人信件是违法的。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要受到刑事制裁。
5.公民的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有关国家机关要认真查处,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要求赔偿的权利。
6.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在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所享有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保证。它包括公民的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等。
(1)财产权。是指公民个人有通过劳动和其他合法收入取得和占有财产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2)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对此.宪法、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3)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和途径,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保障劳动权利的实现。
(4)休息权。是指劳动者为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养生息的权利。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设施,法律规定职工每周工作五天时间及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
(5)获得物质帮助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建立待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这一权利。
7.特定人的权利
(1)离退休人员和军烈属的生活保障权
我国宪法和有关法规对企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离退休制度,做了严格规定,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此外,对残疾军人生活的保障,对烈士家属的抚恤、对军人家属的优待、对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教育和生活,我国法律都作了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这些规定的贯彻执行。
(2)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表现。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都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国家制定的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和破坏;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儿童和老人。虐待儿童和老人构成犯罪的,以及拐卖妇女和儿童的犯罪,法律将严厉惩处。国家和集体组织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保障老人安度晚年。
(3)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这对于团结和调动广大爱国华侨、归侨和侨眷的积极性,支持和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深化改革开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8.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1)受教育权利是指公民享有在各类学校、各种教育机构或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水平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第9条第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这些权利和自由,保障学术民主,提倡不同风格、不同学派共同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国家制定和实施了著作权法、专利法,以保障著作者和发明发现者的著作权和专利权。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之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1)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和反映,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任何公民都必须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保守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团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的大事。当前在国际上还有敌对势力、在国内还有敌人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的情况下,更应当增强保守国家秘密的观念,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保守国家秘密。
(3)公共财产是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物质保证,每个公民都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任何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必须依法追究。
(4)劳动纪律是进行有秩序的生产和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
(5)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所必需的,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所必需的,任何公民都不得为一己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而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如果危害国家安全,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这是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需要,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卫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必需的,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地依法履行这一义务和职责。
兵役法和国防法对某些人服兵役的情况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一是不得服兵役,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人不得服兵役;二是不征集服兵役,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决犯;三是缓征,主要维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劳动力和在校学生。
5.依法纳税
公民依法纳税,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需要,对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均有重要意义。根据宪法规定的这一精神,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税收法规和政策,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和执行这些税收法规和政策。偷税、漏税是违法的,国家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以维护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