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附件1 2017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重点项目
A 信息、能源与电气工程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的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智能化、能源的高效利用、新能源探索、以及生命科学、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检测、处理与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
2.重点资助内容
A1 半导体功能器件及新型系统集成技术 A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A3互联网信息、数据挖掘处理与利用及网络安全技术 A4新型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高效氢源/燃料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体系的基础研究
A5新能源转换与利用效能提升技术及应用;高效能源发电及输配电系统运行管理技术
A6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及节能技术
A7新型检测原理与技术;微纳光子材料的新型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
A8智能汽车的先进传感及通信技术、车辆控制及智能决策技术 B 生物与医药领域 1.研究目标
鼓励开展蛋白质科学、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针对先进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及新型医疗检测技术开展研究,以获得对学科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原创性成果;并针对我国重大疾病,在基于蛋白质机器的防治,关键生物靶点及标志物的发现,基于生物靶点及标志物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药物的发现及研发关键技术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新药研发提供良好的基础。
2.重点资助内容
B1 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B2 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研究
B3新型医疗检测方法与技术及先进医疗器械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B4 针对重大疾病的个性化治疗的靶标发现与新技术及候选药物研究
B5生物医用材料功能性、相容性、稳定性等相关研究 B6干细胞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C农业与食品领域 1.研究目标
针对都市农业和食品领域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在作物品质育种和优质生产、动植物遗传育种、健康养殖、功能性畜产品生产、农业生态与环境、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天津市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2.重点资助内容
C1 动植物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优质动植物品种选育、鉴定与健康养殖及植物优质生产机理
C2环境污染或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农田污染环境的生态环境修复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C3 农产品贮藏与高值化加工
C4 加工和储藏过程中食品组分变化及相关作用机理研究;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
D 医学健康领域 1.研究目标
围绕常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病种,以及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感染性、代谢性、遗传性、创伤性、出生缺陷性、运动性、职业性及慢性与老年性疾病的有效预防、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开展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转化应用研究。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理念、前沿生物技术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深入阐述疾病发生原理及驱动因素、广泛探寻早期预防策略和诊断标志物,着力开发有效治疗手段和适用技术,切实提高对重大与恶性疾病的理论认识和精准医疗水平。
D1重大常见疾病的重要生物靶点及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分析技术体系
D2重大常见疾病发与进展的关键分子机制 D3 重大常见疾病的精准诊疗新方法 D4重大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应用基础与技术
D5传统医学防治重大及高恶疾病的机理、疗效评价 E 新材料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资助,力求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和先进制备与加工方面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原理和核心技术,引领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2.重点资助内容
E1 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碳基复合材料与轻质材料
E2 战略性先进功能材料、催化材料与分离材料
E3 生物材料
E4 先进材料的设计、制备、连接、加工与性能评价 F 先进制造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资助,解决我市智能制造、先进加工和自动化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取得一批在国内外产生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
2.重点资助内容
F1高精度智能化、网络化生产过程、系统及装备设计与控制
F2复杂生产过程、系统与装备的建模、检测、诊断与控制
F3先进材料与复杂零部件加工制造技术 F4微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及装备 F5重大机械装备可靠性设计及保障技术
G 城建与环境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项目资助,解决天津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治理与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资助内容
G1地下水超采及城市工程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
G2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复杂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和安全关键技术
G3 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和协同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研究;水安全及风险控制理论与技术
G4区域生态环境变迁机制及大气污染远程监测和控制 G5 海洋钻探、海洋监测关键技术;海洋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
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
A计算机科学
A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A0101 云计算理论及相关关键技术 A0102 可重构计算系统理论与方法 A0103 高性能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 A02 计算机网络
A0201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关键技术 A0202 网格与对等计算关键技术 A0203 新一代网络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A0204 片上网络技术 A0205 语义网关键技术 A0206 车载网关键技术 A03 计算机软件技术
A0301 人机交互技术
A0302 大型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 A0303 分布式存储理论与方法 A0304 智能计算技术
A0305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关键技术 A0306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A04 多媒体技术
A0401 虚拟现实技术
A0402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技术 A0403 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存储的理论与方法 A0404 医学图像与信息处理及应用技术 A0405 大数据理论及相关关键技术 A0406多媒体信息三维重建技术 A05 信息安全技术
A0501 新型密码理论与方法 A0502 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A0503 网络内容分析与监控关键技术 A0504 计算机病毒防治理论与方法 A0505 信息隐藏及检测理论与方法 A0506 新型信息安全技术探索
A0507 入侵检测的计算智能理论与方法
B 信息与通信技术 B01 通信系统与技术
B0101 先进网络与交换技术 B0102 信道复用新技术 B0103 新型接入网技术 B0104 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 B0105 协作通信技术 B0106 信道编解码技术 B0107 软件无线电技术
B0108 通信协议与系统仿真技术 B0109 传感器网络技术 B0110 超宽带(UWB)技术 B0111 卫星导航技术
B0112 认知无线电与频谱感知技术 B0113 水下声通信 B0114 水下目标探测 B0115 水下资源勘探 B02 数字视、音频技术
B0201 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关键技术
B0202 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录放技术等)
B0203 通信终端与信息(网络)家电技术 B0204 数字三维成像技术 B03 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B0301 图像的生成、处理与识别 B0302 自适应信号处理 B0303 多媒体信号处理 B0304 通信信号处理 B0305 生物识别与认证技术 B0306 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 B0307 脑机接口技术 B0308化学信息传感与处理 B0309 水声信息处理 B04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技术
B0401 新型集成电路、集成模块和混合电路 B0402 新型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 B0403 片式元器件与表面组装技术 B0404 MEMS工艺、技术及应用 B0405 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应用 B0406 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件 B0407 高频声表面波器件 B0408 半导体集成工艺技术 B0409 新型集成工艺材料 B05 电路与系统 B0501 人工神经网络
B0502 芯片系统(SoC)理论与技术
B0503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及其应用技术 B06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B0601 新型天线与特种天线技术 B0602 电波传播与电磁场计算 B0603 电磁兼容及电磁生物效应 B0604 新型微波材料与器件 B0605 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
B0606 电工磁材料三维磁特性测量与建模技术 B07 物联网
B0701 物联网基础及应用 B0702 物联网关键技术 B0703 医疗物联网
B0704 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B0705 农业物联网技术 B08 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
B0801 化学信息传感机理与传感器 B0802 生物信息传感机理与传感器 B0803 生物细胞信息处理与分析 B0804 大气污染物敏感器件
C 光学与光电子学
C01 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 C0101 新型激光器
C0102 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 C0103 超快激光技术及应用 C0104 新型激光检测技术 C0105 新型激光器薄膜关键技术 C02 通信中的关键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C0201 光纤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C0202 超高速大容量复用关键器件及技术 C0203 全光网络接入技术 C0204 LED光通讯技术
C03 信息获取、处理中的新型光电子技术 C0301 光学与光电子图像获取与处理技术 C0302 生物医学光子学
C0303 新型光学、光电传感技术 C0304 新型光电显示及存贮技术 C0305 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 C0306 光微流体技术及器件 C0307 分子光谱快速检测技术 C04 新型光学与光电子学效应及技术 C0401 光电子集成技术 C0402 介观光学效应及应用
C0403新型微/纳光学结构加工制备技术 C0404新型纳米光学薄膜设计与制备技术 C0405微纳米结构光子材料的近场效应
D 材料科学
D01 金属材料
D0101 金属及其合金的设计、制备、微观结构及性能
D0102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D0103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D0104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
D0105 轻金属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的高性能化
D0106 环境友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
D0107 先进金属材料的连接 D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D0201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
D0202 半导体材料
D0203 先进结构陶瓷材料
D0204 无机智能材料、无机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
D0205 无机非金属材料改性
D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D0301 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
D0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
D0303 新型高性能树脂、塑料、橡胶、纤维、胶粘剂、涂料和助剂
D0304 生物医用与仿生高分子材料
D0305 高分子材料制备、改性、加工成型新技术、新工艺
D04 复合材料
D0401 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
D0402 功能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D0403 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
D0404 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
D05 材料科学领域共性关键问题
D0501 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D0502 薄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D0503 材料的环境安全与寿命周期评价
D0504 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
D0505 材料设计与计算 E 自动化科学
E01 自动控制理论
E0101 网络环境下的控制理论
E0102 智能化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
E0103 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复杂系统的建模及控制
E0104数字化、可视化检测理论与方法 E0105 认知过程的智能信息处理 E0201 新型传感与多源信息融合 E0202 智能化、网络化建模与控制 E0203 生产过程与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 E0204 新型电力电子转换技术
E0205 智能自动化仪表、控制器与执行器 E0206 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故障诊断系统 E0301 机器人控制技术 E0302 网络环境下的机器人 E0303 医疗、服务机器人 E0304 特种机器人 E02 先进控制技术
E03 机器人技术
E0305人-机器人交互技术 E04 电子信息与工程系统
E0401 网络环境下先进控制系统技术 E0402 制造与装备自动化技术
E0403 智能交通及地下管网智能化关键技术 E0404 智能楼宇与智能安防技术
E0405 无线射频识别(RFID)与定位技术 E0406 汽车电子技术
F 机械学与制造科学
F01 设计理论与方法
F0101 设计方法学 F0102 创新设计 F0103 绿色设计 F0104 网络化设计 F0201 机构创新方法 F0202 新型机构 F0203 新型传动技术 F0204 流体传动与控制 F0205 仿生机构
F0301 精密洁净制造技术 F0302增材制造技术 F0303 数字化制造技术 F0304 绿色再制造技术
F0305 智能制造及精度保障技术 F0306 特种复合加工技术 F0307 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F0308纳米机械加工技术 F02 机构学
F03先进制造技术
F04 微机电技术
F0401 微机械学 F0402 微纳检测技术 F0403 微纳制造技术 F0404 微纳操作技术
F0405 微机电系统及器件设计 F0406 纳米制造装置及相关技术 F0407 纳米精度测量装置及相关技术
F05 生物制造技术
F0501 仿生原理及设计 F0502 仿生制造技术
F0503 生物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 F0601 机械振动、噪声及控制技术 F0602 机械强度、寿命及可靠性技术 F0603 重大装备性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F0604 磨擦、磨损、润滑与密封 F0605 机械动力学设计技术 F0701 现代制造模式 F0702 产品质量控制技术 F0703 制造信息化技术 F0704 绿色制造 F0801 飞行器仿真技术
F0802 飞行器制造与维护检测技术 F0803 飞行器精确制导技术 F0804 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技术 F0805 飞行器可靠性评价 F06 机械性能基础技术
F07 制造系统集成与信息化技术
F08 航空航天 G 化学与化学工程科学
G01 无机化学与化工
G0101 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 G0102 新型功能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G0103 生物无机化学与无机药物化学 G0104 功能无机化合物的晶体工程
G0105 高纯度功能无机化合物合成及制备工艺 G0106 新型无机染料化学与工艺 G0107 海洋无机化学与化工
G0108 金属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化学与性能
G0201 有机合成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新方法 G0202 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G0203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 G0204 绿色化学与工艺过程 G0205 不对称合成方法与工艺 G0206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工
G0207 新型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农药
G0208 具有生理活性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及合成 G0209 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G0210 生物质资源分离及利用 G0211 煤化工与碳—化工 G0212 有机化工分离过程
G0213 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有机化学问题 G02 有机化学与化工 G03 物理化学与工业催化
G0301 与生命、能源、材料、环境和高新技术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
G0302 纳米组装、结构、体系的物理化学 G0303 新催化材料制备与表征
G0304 新型超分子化合物设计及组装合成技术 G0305 界面与胶体化学机理与过程 G0306 电化学过程 G0307 固体催化剂工程 G0308 新催化反应技术 G0309 谱学与原位技术
G0310 环境与能源过程中的催化化学
G0311 重要物理化学过程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 G0312 表面/界面表征技术 G04 分析化学与环境化学化工
G0401 复杂体系内重要化学物质的采样、分离与分
析等新技术
G040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G0403 生态污染的化学机制
G0404 生态毒理与生物标记物的化学问题 G0405 三废处理中化学化工问题及资源化利用 G0406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 G0407 分子印迹与分离技术 G0408 分子光谱分析技术 G05 化学工程
G0501 反应、分离新技术与集成
G0502 高效、节能新型分离材料、技术与设备 G0503 分子模拟技术计算化学工程新方法、新技术 G0504 高新技术在反应与分离中的应用 G0505 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 G0506 高效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G0507 制药工程关键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 G0508 微化工过程 G0509 新型反应器技术 G0510 化工过程强化
G0511 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及新化工过程
H能源科学
H01 新能源与再生能源
H0101面向高效能量转换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材料
及新结构器件
H0102 新型二次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H0103 氢能与燃料电池
H0104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 H0105 分布式发电技术 H0106 新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 H0107 光伏发电量预测技术
H0108可再生能源安全并网发电等技术 H0109低碳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 H0110其它新能源技术 H02 常规能源
H0201 煤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H0202 石油、天然气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H0203 天然气储存技术 H0204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H0205 碳的能量转化新机制 H0206 智能电网相关技术 H03 节能
H0301 热能系统的优化与节能
H0302 热力、热能工程设备的节能技术 H0303 电能高效转换与利用技术 H0304 内燃动力装置节能技术 H0305 基于新原理的高效节能技术
J 城市建设与建筑材料
J01 城市建筑环境
J0101 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理论与提升关键技术
J0102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与应急理论与技术 J0103 城市建筑环境新理论与新技术 J0104绿色建筑设计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J02 城市交通与市政工程
J0201 城市供热与供气系统理论与方法 J020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理论与建设技术 J0203城市地下管网及管廊建设新理论与新方法 J03 土木结构技术
术
J0303 新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 J0304 工程结构抗震、抗暴防护及防火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健康诊断、加固新技术 J0305 水利工程新技术及应用 J0306 地基及构筑物监测与检测技术 J0307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J0308地质灾害预测、评价与应急管理技术 J04 建筑材料、设备及技术
J0401 新型建筑材料技术
J0402 新型室内环保建筑材料及新工艺 J0403 建筑物理环境新原理与新技术 J0301 滨海软土特性及快速处理技术
J0302 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新理论与新技K 环境科学与工程
K01 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利用
K0101城市地表水、地下水、海湾近岸水体污染防治及安全保障技术
K0102 水质净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K0103 水资源利用新技术
K0201 工业尾气及移动污染源净化技术 K0202 城市空气污染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K02 大气污染及温室气体控制
K0203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机理及新技术 K0204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新技术及理论 K0204 室内可燃制冷剂扩散及集聚机理 K0301 城市垃圾安全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K0302 城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K0303 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K0304 电子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新技术 K0401 环境污染源解析与数值模拟技术 K0402 环境监测新技术及新方法 K0403 环境检测质控及评价
K0404 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监测技术与模拟 K03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K04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K05 环境毒理及生态健康
K0501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 K0502 环境毒理效应学及其微观机理
K0503 生态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K0504 大气、水、土壤或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研究 K06 环境修复技术及生态恢复
K0601 污染水体、土壤、底泥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K0602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 K0701边界层与大气环境技术研究 K0702数值预报与数值模拟 K07 大气环境及大气科学 K0703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
L 生物技术
L01 生物技术应用基础
L0101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新功能基因分离、开
发与利用
L0102 动植物、微生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及表达体系的建立
L0103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及现场快速检测技
术的研究与应用
L0104 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及信号传导的应用基础 L0105 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与化学生物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L0106 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
L0107 组织细胞的应力产生机制
L0108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L0109 离子通道的调控研究 L02 医药生物技术
L0201 基因工程药物发现及功能研究
L0202 基因工程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L0203 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新型疫苗 L0204 单克隆抗体与抗体工程
L0301 生物催化过程、机制及酶制剂制备 L0302 细胞培养技术及生物反应器 L03 工业生物技术
L0303 发酵过程控制、优化及产物分离技术 L0304 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添加剂和功能食品
L0305 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及应用技术 L04 海洋生物技术
L0401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L0402 海洋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M 医学
M01 临床学科的基础与应用
M0101 神经病学 M0102 内分泌学 M0103 泌尿学 M0104 肿瘤学 M0105 血液学
M0107 重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
M0201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神经
退行性及免疫性疾病、呼吸、睡眠障碍、胃肠与肝胆胰疾病、遗传病、骨病、运动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与认知障碍
治 M0202 老年病
M0301 灾害致创伤流行病学,预警预案技术,中毒救
M0106 眼科学
M02慢性重大疾病与老年病
M03 灾害、中毒与救援
M0302 急性创伤及多发复合性伤救治技术 M0303 院前急救与治疗方案优化
M0401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研究(急腹症、急救医学、骨折、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等)
M0402 针灸的量效关系、穴位配伍规律及经穴特异性研究 M04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
M0403 中医现代化关键技术(证候、疗效评价体系、四诊)M05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M0501 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功能食品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功效评价)
M0502 重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M0503 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M0504 生殖医学与优生优育
M0505 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机制与模式 M0506 环境因素与疾病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M0507 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疾病防治模式 M0508 重大职业病监测与控制 M0509 亚健康与精神心理卫生
M0510 重大疾病的运动干预 M06 运动医学
M0601竞技运动状态的科学诊断与调控 M0602运动损伤防治与体能恢复 M0603青少年运动功能评价与促进 M0604老年人身体健康评价与促进 M07重大医学技术
N 医药
N01 创新药物
N0101 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及筛选模型和筛选技术
N0102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认 N0103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
N0105药物的非临床体内过程与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技术
N0106 药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
N0201 新型制剂(如速、缓、控释制剂、透皮制剂、微乳制剂、粉剂药及靶向制剂等)
N0202 新型药物辅料及其装置的研究和应用 N0203 新释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基础问题 M0701 器官移植及相关基础 M0702 介入治疗与微创外科技术 M0703 生物技术与实验诊断 M0704 干细胞与组织修复
M0705 精准医学与个体化治疗技术
N0104候选药物的成药性研究
N02 药物制剂
N0204 大分子生物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的关键技术
N03 中药和天然药物
N0301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应用研究
N0302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作用机制研究 N0303 中药制剂的关键技术 N0304 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
N0305 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N0306 中药配伍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N0307 民族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N0308 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
R 生物医学工程
R01 生物材料与制品
R0101 基因/药物靶向与控制释放材料与技术 R0102 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
R0103 介入诊断与治疗相关生物材料 R0104 生物材料表面处理 R0105 血液净化相关材料与制品 R0106 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R0201 生物力学与生物反应器
N0309 中药及天然药物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R02 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
R0202 肝、肾、肺、心等脏器的替代技术 R0203 组织工程相关材料与技术 R0204 再生医学相关方法与技术 R0301 生物传感与芯片诊断技术 R0302 神经工程
R0303 先进成像技术和医学图像处理 R0304 人体信息无创、微创检测与处理 R0305 激光医学与医学光子学 R0306 数字化医疗 R03 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
S 农业科学
S01 农业生物技术
S01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
S0102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细胞工程技术 S0103 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分离与应用 S0104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动植物致病源
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S02 农业生物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
S02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优良种质资源
研究与保护、开发
S0202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S020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与修复技术 S 03 农作物与园艺作物 S0301 育种新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育种材料的创新 S0302 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与重大生物灾害监测及预警技术
S0303 作物生理与高效栽培技术 S04 畜牧兽医与水产
S0401 动物营养生理及无公害饲料 S0402 动物繁殖新技术
S0403 主要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防治技术 S0404 水产环境的监测和修复技术 S0501 农产品采后生理及安全贮藏 S0502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的新技术研究 S0503 个性化营养与功能性食品设计 S0504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技术及机理 S0505 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机制及控制
S0506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及评价方法开发
S 0507 食品冷热加工过程中的物性变化机理、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S05 食品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
第二篇:《2012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2012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自然科学基金部分)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一年六月七日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一)资助类别
1、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是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体系中的主要部分,支持科学技术人员在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广的科学研究。
资助领域一 数理科学 优先主题一 数学
优先主题二 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物理问题 优先主题三 理论物理的前沿问题 资助领域二 化学与化学工程
优先主题一 基础化学科学
优先主题二 环境化学
优先主题三 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 资助领域三 生命科学
优先主题一 农业科学
优先主题二 林业科学
优先主题三 畜牧兽医学与水产学 资助领域四 医学 优先主题一 基础医学 优先主题二 临床医学 优先主题三 预防医学 优先主题四 生物医学工程 优先主题五 中医学 资助领域五 地球科学 优先主题一 地理学 优先主题二 地质学 优先主题三 大气科学 优先主题四 海洋科学 资助领域六 工程与材料科学 优先主题一 机械工程
优先主题二 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 优先主题三 水利与电工 优先主题四 冶金与矿业 优先主题五 金属材料 优先主题六 无机非金属材料 优先主题七 高分子材料 资助领域七 信息科学 优先主题一 自动化控制 优先主题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优先主题三 半导体材料 优先主题四 光电信息材料 资助领域八 管理科学 优先主题一 管理科学与工程 优先主题二 工商管理 优先主题三 宏观管理与政策
2、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出青年基金)是省科学技术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省内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学者,开展与河北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旨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学家。
3、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青年科学基金是我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起步基金,其定位是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扶持独立科研,激励创新思维,不断增强青年人才勇于创新和开展协同研究的能力,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
4、钢铁联合研究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以下简称“钢铁联合基金”)是由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北联合大学、河北钢铁集团共同设立,主要资助我省钢铁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钢铁联合基金项目的管理按照《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请登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官方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规章制度”链接下载查询)执行。
优先主题一 矿山开采
优先主题二 焦化工业新工艺、新装备 优先主题三 炼铁原理与工艺 优先主题四 炼钢原理与工艺 优先主题五 轧制原理与工艺 优先主题六 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
注:请登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官方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通知”栏下载钢铁联合基金指南查询各优先主题的重点研究内容)
5、石药集团医药联合研究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石药集团医药联合研究基金”(以下简称“石药联合基金”)是由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石药集团共同设立。石药联合基金资助项目是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资助与新药研发密切相关,且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石药联合基金项目的管理按照《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石药集团医药联合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请登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官方网站www.xiexiebang.com“规章制度”链接查询)执行。
优先主题一 脂质体靶向释药 优先主题二 口服缓控释释药 优先主题三 生物大分子释药 优先主题四 新型药用辅料 优先主题五 药品质量控制 一般资助领域:药学、中药学
注:请登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官方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通知”栏下载石药联合基金指南查询各优先主题及一般资助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二)申报须知
1、申请人须知
(1)申请人必须是所申请基金资助项目的负责人。
(2)申请书必须由申请人本人填写,并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申请人应当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者硕士以上学位,具有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或者应用基础研究的经历。对申请人职称、学历、学位有特殊要求的研究项目,按其要求执行。
(4)申请人应当自2007年至今在中文核心期刊(或被ISTP索引的会议论文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公开发表与此次申报项目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性论文3篇,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被SCI、EI索引期刊发表与此次申报课题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
(5)申请人须先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http://www.xiexiebang.com)注册申请人用户,并且通过依托单位的审核,才能进行申请书的填报。
(6)申请人是在职就读研究生的,必须通过其所在职的依托单位申请基金资助项目。
(7)申请人应按各类别资助项目规定的研究期限和经费支持强度科学合理的安排研究内容和工作进度。
2、依托单位须知
(1)依托单位应当组织、指导申请人进行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工作,并负责初步审查,包括:审查、确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审核申请人申报资格等。
(2)依托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报送本单位的申请材料,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不受理个人直接申报和规定时间以外的申请。
3、申报有关类别项目须知
(1)申报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联合研究基金项目均须在纸质申请书第八项后附“申请人须知”第4条中所要求的中文核心期刊封面、目录(用下划线标出所发表的论文名称和申请人)及论文首页复印件,具有检索资质机构开具的国际三大索引检索证明复印件,或者发明专利授权证书复印件。
(2)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杰出青年基金申请人应当符合《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要求,并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②应当为我省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科学技术人员;
③应为1967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④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⑤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国内外同行承认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对本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国内外同行承认的、突出的创造性科技成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
⑥应具有在我省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等,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基金资助的研究工作。
⑦在申请书摘要部分,应填写“申请者的主要学术贡献和今后将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简介”;
⑧申请书简表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一栏仅填写申请者本人信息,不要填写其他人员。
⑨须在申请书最后一页附申请人身份证(军官证)复印件。⑩须附代表性成果证明材料复印件(主要包括:论著、专利、科技奖励等,不超过10件)和论文在近5年内被SCI、EI检索及在SCI范围内他人引用情况的证明材料复印件,所附材料要有目录列表。上述附件材料,采用A4纸张双面印制,总页数不超过60页,单独装订成册,封面必须标明申报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申请人、所属学科,与申请书同时上报。
(3)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①申报20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应为1976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②项目组主要成员应以青年人为主。
③必须在申请书最后一页附申请人身份证(军官证)复印件。(4)联合研究基金项目
2012,面上项目不再资助与钢铁、医药研究相关的研究项目,这两类项目分别纳入钢铁和石药联合研究基金资助范围。因此,凡申报与钢铁、医药研究内容有关的项目申请人,请认真阅读本指南中有关联合研究基金部分内容,并在申请书“资助类别”一栏,选择钢铁或医药联合研究基金。对未按要求选择“项目类别”的申请书,省基金办有权予以重新调整,不服从调整的视为放弃申请。
(三)限项要求
申请人或参与者必须遵守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限项规定:
1、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原则上只能承担1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科技厅其它类别项目)在研项目,确因工作需要,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可承担2项不同类别的科技计划项目。
2、作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有1项在研项目的,在项目执行到第3年时可申报新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同一申请人不得在同一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申报2项以上(含)省科技计划项目。
4、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三年内有拖期未结题、未按要求提交项目执行情况调查报告等不良记录者,不得参与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
5、研究内容相同或相似的项目,不得多头申报或重复申报。上述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应用开发类: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普专项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基础研究类: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上述在研项目指:在本指南发布时尚未提交验收证书的项目 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国家配套资金项目等不列入查重范围。
对于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除遵守上述规定外,还有如下限制:
1、已经获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再次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已经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人员不得再次申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且在承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期间不得申请面上、青年、石药联合研究基金一般项目。
3、目前正在承担联合研究基金项目达到2项的项目组主要成员(项目组排名前3名人员),不得再作为前3名参加申请2012联合研究基金项目。
注:申请2012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联合研究基金项目的人员不受2012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申报须知“
四、限项要求”第1、2、3条限制。
(四)申报与受理程序
1、依托单位组织申请人学习《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2012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等有关文件。
2、申请人须通过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的“项目管理系统”填写申请书(申报系统说明及申请书填写注意事项请登录省自然科学基金门户网站查询),经依托单位审核通过后,导出打印版Word文档(在页脚居中位置插入页码),并由Word文档打印成纸质申请书。
申请书封面、基本信息、课题组成员分工、经费概算、承诺页须单独成页。
3、申请人将纸质申请书(A4纸张双面打印,用订书器左侧简易装订,)上报依托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内容须与网上提交的申请书内容相同,如有不同视为形式审查不通过。
4、依托单位对申请人提交的项目申请进行审核后,在“基金项目管理系统”中提交电子数据,并对申请人上报的纸质申请书(一式一份)进行审核并加盖单位公章,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科技厅行政服务大厅。
5、纸面材料集中受理时间:2011年7月4日至6日。
受理地点:河北省科技厅行政服务大厅(石家庄市东风路159号,邮政编码:050021)。
6、联系电话:基金办0311-85818225;行政服务大厅0311-85806186
第三篇:2014年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附件1:
2014年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充分发挥科技引导作用,鼓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面向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促进我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
一、支持重点
2014市自然科学基金按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和面上项目两类组织申报。
1、青年科技人才项目
以培养能进入省杰出青年基金人选等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为目标,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面向我市需求开展创新研究,造就拔尖人才,培育创新团队,显著增强我市应用基础研究的影响力和若干重要科学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申报要求:在扬州市辖区注册的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各类单位在编的正式在职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4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在其研究领域有明确的学术建树和国内外影响;已获省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的不得申报该类项目。项目研究方向按申报类别(附件)填写。
2、面上项目
以获得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主要目的,着眼于总体布局,突出重点领域,凝聚优势力量,激励原始创新,提升我市应用基础研究整体水平。
申报要求:在扬州市辖区注册的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各类单位在编的正式在职人员。项目研究方向按申报类别(附
件)填写。
二、支持领域
1、先进制造
1101 3D打印、快速仿真、数字绿色制造技术研究 1102 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
1103 高精密加工、精密分析、精密检测技术研究 1104 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
1105 先进成形、极端制造技术研究
110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储能系统技术研究 1107 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
1108 高性能船舶及其关键部件技术研究
2、新能源
1201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研究1202 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节能技术研究
1203 新型高压电力电子器件、输变配电技术研究 1204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新光源
1301高亮度白光LED技术研究
1302 LED应用技术研究
1303新型平板显示器配套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
1304有机发光材料及器件技术研究
4、新材料
1401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1402 低成本、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1403 树脂基、陶瓷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1404 新型生物医用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5、电子信息
1501 新型传感器、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
1502 高功率激光器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
1503 新型高效通信、信息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1504 行业企业智能化应用软件系统及平台技术研究
6、节能环保
1601 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控制技术研究
1602 工业三废、污泥等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
1603 低碳、高效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1604 智能化环境监控、预警技术研究
1605 新型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研究
7、农业高技术研发
1701 特色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170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1703 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研究;特色鲜活农产品冷链技术与集成配套设备研究
1704 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植物生长剂生产技术研究
1705 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研究
1706 生物、有机、缓释控释等新型环保肥料生产技术研究
1707 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研究;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研究;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1708 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研究
1709 农作物、林果收获、清选、加工技术研究
1710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及秸秆还田等技术研究
1711 新型畜禽和水产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技术研究
8、农业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创新
1801粮油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研究;粮食、油菜、蔬菜、果树、花卉、菌类等农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1802优质及特种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水产养殖新型饲料及饲料安全技术研究
1803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研究
9、优良品种培育
1901 高产优质高抗强杂交优势的粮食、油菜、蔬菜、果树、花卉育种技术研究及优异资源的挖掘与评价
1902 农林作物种子及种苗规模化繁育、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研究
1903 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10、医疗卫生
2001高发性疾病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临床技术研究 2002新型临床诊疗技术研究
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 2004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关键技术研究
三、组织方式
项目由各县(市、区)科技局(经发局)审查推荐申报,市直单位及在扬省属高校和省属单位的项目由单位科技部门负责筛选、审查、统一推荐。青年科技人才项目采取自由申报方式,不限制推荐名额。面上项目采取限额推荐方式,各县(市、区)、高校院所限报3项。
四、申报要求
1、项目实行网上申报评审,同时报送一份用A4纸打印,按封面、审查意见表、项目信息表、项目申报书、相关附件顺序装订成册的申报资料。项目主管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报送。
2、项目受理截止时间为2014年7月8日下午18时,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农社处邹华晓87348160
第四篇:201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201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首都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方面,坚持更加注重部署前沿、更加注重培养青年人才、更加注重培育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的战略取向,为首都自主创新提供科学基础和发展源泉,助推“科技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了鼓励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成长,201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优先资助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申请的项目[青年科学技术人员指:按申请时间计男性35岁(含)以下,女性40岁(含)以下]。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管理办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基金办)制定了本申请指南。
有关201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申请事宜,以《2013申请通知》及本申请指南为准。请依托单位和申请人按要求做好项目申请的组织工作。
一、项目类型及资助金额
1、项目类型
包括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预探索项目。
申请重点项目,须在《201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指南》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题。
申请面上项目,须在《2013-201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面上项目指南》)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题。
申请预探索项目,管理学科须在《面上项目指南》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题,其他学科可在《面上项目指南》范围之外进行自主选题。
2、资助金额
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80万元。
面上项目资助金额:数学类不超过8万元,管理学科不超过12万元,其他学科不超过15万元。
预探索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
最终的资助强度及资助总额将以批准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预算为准,请申请人根据研究项目的实际需要填报申请资助金额。
二、申请人的条件
1、项目的申请人应为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⑴.所在单位是依托单位;
⑵.具有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经历,且能保障所申请项目的研究时间;
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2、重点项目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3、申请人为在职研究生的,须通过其在职的单位申请并提供导师同意申请的函件,请在填写申请书时上传该函件原件电子版(BMP、JPEG、GIF、PNG图片格式的文件),纸版原件需随申请书一并提交。
4、符合条件的海外科学技术人员,具备以下条件可以通过依托单位申请市基金项目:
⑴.正式受聘于依托单位,项目执行期在聘任期内; ⑵.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3个月以上。
在申请项目时,须提供依托单位的相关证明文件(加盖单位公章),作为纸质项目申请书的附件。
5、在站博士后在申请项目时,须提供依托单位书面承诺:保证在站博士后人员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站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并负责解决其延长期间的生活费用;或者出站留在依托单位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否则,不受理在站博士后人员的项目申请。
三、限项规定
1、申请人本只能申请1项市基金项目。
2、正在承担1项市基金在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主要成员,本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正在承担市基金在研项目达到2项的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主要成员,本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
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研人员,本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市基金项目。
四、申请书撰写
申请书采取在线撰写的方式。申请人须从依托单位获得用户名和密码,于5月21日后登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工作系统”(以下简称“依托单位工作系统”)按相关要求与提示撰写申请书。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书须由申请人本人撰写并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申请书中研究起始年一律填写为2013年1月1日,面上项目资助期限不超过3年,预探索项目资助期限不超过1.5年,重点项目资助期限不超过4年。
3、申请项目的名称应根据项目自身研究内容确定,尽量避免使用项目指南中指南方向的名称。项目名称应与研究内容相符,注意凝炼研究内容,避免大而全、缺少深度的申请。项目的预期研究结果及可考核的验收指标应合理、明确,项目获得资助后预期研究结果和验收指标将作为任务书的重要内容和验收时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更改。
4、项目基本信息填写中,应注意:
⑴.根据项目指南准确选择“报审学科组”及“报审亚学科组”、“资助项目类别”及项目指南代码。
⑵.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
5、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在 “申报学科”下拉菜单中准确选择申报学科代码,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每一申请项目可选择两个申报学科代码。申报学科代码是市基金办遴选评审专家的重要依据。
6、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必须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项目组主要成员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参加(包括外聘人员及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单位,须按申请书要求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加盖合作单位法人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须与公章一致。
面上项目、预探索项目的合作单位不得超过2个,重点项目的合作单位不得超过3个。
项目组主要成员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该纸质文件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送交。
7、申请人申请市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它渠道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相关栏目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与区别。
8、有合作单位参与申请的项目应当在申请书相关栏目中说明合作单位在本申请项目中承担的工作以及相关研究工作基础。
9、申请者可以提供3名以内不适宜通讯评审其申请项目的专家名单,供遴选专家时参考。
申请人须在依托单位确定的截止日期前完成申请书撰写并将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审核,审核通过后打印最终版本的纸质申请书,完成签字手续后提交依托单位。市基金办不接收个人送交的申请材料。
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版申请书与电子版申请书版本号一致。
五、依托单位事项
1、审核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的“限项检查”功能,审核本单位申请人、参与人的申请资格。
3、报送申请材料的具体要求:
⑴.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一次性提交本单位的全部电子版申请书。
⑵.将纸质版申请书及加盖本单位公章的申请项目清单统一报送市基金办。报送材料时每一项目的申请书装入一个信封或档案袋内,并将申请书封面复印后贴在信封或档案袋上。
⑶.纸质版申请书(含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需提交一式3份,其中至少有一份是原件。原件是指签字盖章的文本,并在封面右上角注明“原件”字样。
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大批量打印申请书需要一定处理时间,请依托单位注意掌握本单位项目申请书的收取截止时间。
六、申请项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形式审查将不予通过:
1、申请书填写不符合要求: ⑴.申请书无原件;
⑵.申请人、项目组成员、单位负责人未在相应栏目中签字或签章;
⑶.经费预算未按要求科目填列; ⑷.申请书缺页、缺项或有关栏目未填; ⑸.合作单位未加盖独立法人单位的公章; ⑹.未按要求在“立项依据”后列参考文献;
⑺.电子版项目申请书与纸质版项目申请书版本号不一致; ⑻.自行修改申请书栏目或变更栏目顺序;
⑼.无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申请人,其申请的项目无两名专家推荐意见;
2、违反限项规定。
3、申请人不具备申请条件。
第五篇:201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发布稿)
附件二:
201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发布稿)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四届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前言
《201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2012项目指南)是201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评审、立项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制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北京市科技发展总体部署、国内外科技前沿动态,结合北京的优势学科、特色领域,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充分调动首都地区基础研究资源,引导科技人员围绕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学科建设目标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凝炼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为今后北京市在若干战略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奠定基础。
2012项目指南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在梳理《2011-2012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评估《2011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执行效果、向有关依托单位及市科委相关处室与专业中心征集项目指南建议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凝练、编制而成,经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四届十次全体会议审定并报北京市科委批准后发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首都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方面,重视基础研究对于首都经济繁荣、城市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力求从北京市的优势和特点出发,围绕首 都科技、经济、城市发展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中长期需求,在有长远发展和重要应用前景的若干学科和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2012项目指南在保留一部分2011年项目指南方向的基础上,面向水资源、环境、交通等北京市着力解决的几大难题安排了相关研究方向,加强了对新材料、“三网融合”与物联网、生物医药、食品安全、节能减排、能源、低碳经济(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世界城市建设等符合北京未来经济建设发展重大需求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其中:围绕“首都十大危险疾病”,在生物科学、医药科学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及面上项目指南中均安排了相应的研究方向,围绕能源问题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及生物科学安排了指南研究方向,围绕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城建与环境科学安排了指南研究方向,围绕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社会)方面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农业、城建与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安排了指南研究方向。
2012项目指南分为数理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城建与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九个部分。其中数理科学、管理科学不设重大、重点项目,只列面上项目指南,其他学科均列有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和面上项目指南。
本申请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或面上项目的科技人员须在2012项目指南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题;为鼓励自由探索,开展创新性研究,科技人员在本指南范围之外可进行自主选题,申请预探索项目。
数理科学
一、数学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北京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有条件的单位,根据当前数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针对数学中的重要问题和公开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鼓励数学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鼓励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数学问题的理论与模型研究。
本学科仅受理北京市属单位的申请。本学科不设立重大项目、重点项目。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数论
主要资助解析数论、代数数论。
2、函数论
主要资助多复变函数论、函数逼近论。
3、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主要资助函数逼近论、分支理论与混沌、微分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论。
4、偏微分方程
主要资助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程,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
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主要资助马氏过程与遍历论、极限理论、抽样调查与试验设计、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
6、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
主要资助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多重网格技术及区域分解、数值代数等。
7、组合数学
主要资助组合设计、图论、代数组合与组合矩阵论。
8、应用数学方法
主要资助信息论、经济数学与金融数学、生物数学、不确定性的数学理论、力学中的数学方法、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
二、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形态和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进展和成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并对其他学科产生重要影响。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注重基础物理问题研究的同时,鼓励与物理学相关的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本学科仅受理北京市属单位的申请。本学科不设立重大项目、重点项目。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凝聚态物理相关问题研究
主要资助微纳结构与物理性质表征新技术及相关科学问题、纳米探针新技术、先进新材料(包括新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及相关物理性质、微纳尺度光学与物质相互作用、自旋电子学、超冷原子凝聚体、强关联凝聚态系统。
2、光学物理与相关问题
主要资助光谱学及光成像、微纳光学、太赫兹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
3、声学
主要资助超声无损检测、声表面波应用。
4、粒子物理和场论
5、核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应用
6、等离子体物理相关问题
主要资助等离子体与表面相互作用、等离子体源与技术、等离子体表面激元共振。
7、物理新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
化学与材料科学
一、化学化工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上研究物质的合成与转化、分离与分析、结构与形态、功能与应用以及相关复杂体系化学过程的科学。
化工则是利用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研究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解决规模生产放大和大型化等过程工程问题的核心科学。
本学科主要资助化学化工学科中的基本规律、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优先资助以化学化工为基础,在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领域中开展的研究。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针对环境与安全的快速检测传感器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及其快速、灵敏地探测和传感的关键技术,总结出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快速检测的共性规律,为设计和研制快速检测的传感器和专用设备提供理论依据。
2、化学电源中的物理化学问题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以下方面的研究:化学电池体系中多孔电极的稳定性问题;电极表面电化学催化过程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电池内部的失控反应及电池内部的物质迁移与平衡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传感技术中分析化学基础及应用研究
2、能源(化石能源、生物质能源等)转化中的化学基础问题研究
3、清洁生产与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化学工程基础研究
4、天然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基础问题研究
5、分子设计、定向合成及分子组装研究
6、仿生催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研究
二、材料科学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科技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结合北京地区材料领域科研发展现状和优势,本学科鼓励与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优先资助与节能减排、新能源、资源循环再生、低碳经济相关的材料科学问题研究。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高效白光照明材料与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用于白光照明的低成本、长寿命、发光颜色稳定的高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器件设计的应用基础研究。
2、新型热塑性弹性体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节能弹性体分子设计、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力图解决节能弹性体材料特种引发聚合机理、分子链序列结构分布、端基偶联度和官能化率、弹性体与纳米填料的反应机理等一系列应用基础问题,最终实现大分子链端基全偶联、自由末端官能化方面的技术突破并探索其在轮胎胎面胶料中的应用。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材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安全服役行为、失效与防护研究
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制备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
3、应用导向的低维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4、新能源与节能材料、环境友好与污染治理材料、循环再生材料的科学基础研究
5、生物医用关键材料基础研究
6、面向节能建筑的绿色建材基础研究
7、材料分析检测与表征评价技术的理论、方法及装置的应用基础研究
8、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在传统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9、新型结构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
工程科学
一、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它包括机械学和制造科学两大领域,涉及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摩擦学、产品设计、成形制造、加工制造等。随着新技术发展及学科交叉,出现了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科学。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面向典型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研究,使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具有对环境影响小、节约资源和能源等特点。鼓励产学研相结合。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精密数控机床质量寿命(延寿)设计理论与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2、机电系统可靠性设计与故障诊断技术
3、汽车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
二、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工程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工程主要研究能量转换、传递与利用过程的基本规律以及能源的高效、清洁与合理利用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在能源、交通运输、机械、化工、冶金、轻工、建筑、材料、环境控 9 制、医药卫生、航空航天以及生命科学等部门和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学科鼓励工程热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CO2捕集、储存和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基础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CO2的低成本捕集、储存和资源化利用中的新技术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2、提高太阳能转换和利用过程综合能效的基础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以下方面的研究:太阳能在转换(如光热、光电、或光热与光电综合技术)、传输、蓄存、应用(如用于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照明等)过程中的综合能效评价方法研究;太阳能与常规能源系统集成应用的技术基础研究;以提高太阳能综合应用能效为目标的创新性理论、技术和应用方式的研究。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面向新能源利用系统的新型蓄热、蓄能及强化传热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
2、常规车辆节能与污染物减排新技术研究
3、低品位能源热功转换新技术与基础研究
4、高效低污染排放燃烧关键技术基础研究(本方向重点支持: 低成本催化燃烧理论与技术、NOx减排技术、新型高效低排放燃烧器与系统等)
5、城市生活垃圾高效清洁能源化利用过程中关键技术与基础研究
三、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工程学与生物学、医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是理、工、医结合,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的学科。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的主要分支领域有: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生物医学信息的检测与处理,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生物系统的建模与控制,以及新兴的组织工程,分子医学,家庭医疗保健,心理医学及其应用技术等。
重大、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医学成像新方法及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以下方面的研究:医学成像的新原理或新方法(包括多模态与多参数成像技术;图像重建与降噪技术;成像系统性能评估的新方法);用于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的高性能探测器、传感器、换能器等;成像信号的放大、成形与数字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部件。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与分析的方法研究
2、各种物理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3、用于检测分析、成像和物理治疗的医学器件与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
4、医学成像、手术规划与导航、医学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信息科学
一、微电子与电力电子
以信息处理和功率处理为主要对象的微电子学和电力电子学是电子信息科学和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二者结合起来,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北京地区具有微电子和电力电子的科技优势和迫切市场需求。有重点、有特色、有选择地开展这个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是一项长远而紧迫的任务。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汽车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汽车用高可靠性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高性能、低功耗半导体集成化芯片系统(SOC)及其验证与测试
2、新型传感器及其系统
二、激光与光电子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是许多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先导,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强这一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可为形成和发展激光与光电子产业奠定基础。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面向环境监测的新型微纳结构传感器及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网络化发展对数量众多、分布备置的环境传感器的提出全新要求,如:高灵敏度、可野外实时工作、低成本、小体积、低功耗等。本方向重点支持以微纳光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微纳结构环境传感器及系统。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新型激光器件与技术
2、光显示、光探测、光传感及光信息处理
3、面向光电集成的纳米器件与技术
4、面向生命科学与健康、面向交叉学科的光学和电子学技术
三、计算机与城市信息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中研究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根据北京市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本学科重点加强软件、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面向公共安全的智能监控新技术和新方法
本方向以实现公共安全领域的智能监控为目标,重点支持以下方面的研究:多源信息融合;关键目标的信息提取和实时追踪;关键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海量信息的结构化描述与关联表示等。
2、生物组织计算机光学三维成像理论与方法
本方向重点支持以生物组织为对象,研究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理 13 论和数理模型及其验证方法;构建多模态分子影像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平台;研究多模态分子影像反演理论算法和模拟验证方法。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虚拟现实
2、信息安全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应用
3、并行分布式处理
主要围绕云计算、对等计算、网格计算、系统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并行检索、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4、软件工程学
以实际软件工程需求为背景,主要围绕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工作流、软件测试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5、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四、自动化与智能系统
开展先进自动化技术与智能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将促进首都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本学科主要资助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面向领域的互联网精准搜索与挖掘方法
本方向重点支持面向领域的Web 信息多维特征表达、自动发现以及高维特征空间的优化计算;领域知识模型的建立和动态扩展;多模态方式下互联网信息的精准搜索与挖掘。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互联网信息的检测、搜索、过滤与輿情分析
2、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优化控制
3、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应用
4、生命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的智能技术及信息处理
五、通 信
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促进了人类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北京作为信息化产业的中心城市,在通信技术的研发、实现以及产业化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同时还具有研究所、企业与高校三位一体的科研及实现队伍,拥有丰富的文化科技人才资源。
本学科主要资助新型接入网技术、移动无线互联网技术、未来移动通信理论与系统、未来信息网络理论与传输机制、网络通信理论与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未来高速宽带通信网络关键技术
本方向针对未来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广播网、无线局域网和无线传感网等多网异构共存的复杂网络环境,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多网共存情况下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容量度量方法及容量逼近策略;联合网络编码与信道编码调制的高效传输技术;异构网络环境下 15 的自适应协作通信理论与协议;异构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分配与调度技术。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未来高速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
2、现代通信信息服务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3、网络融合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生物科学
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和北京的人才优势,围绕生物学基本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结合北京的需求,本生物科学的基金项目将重点支持涉及人类健康、动植物育种与抗逆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为解决健康、农业和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北京主要农作物的分子设计与实现途径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结合北京地区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将功能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研究发现的功能基因、调控原件、启动子以及新型标记相结合,通过分子设计技术、绝育技术以及高通量转基因技术等技术方法,使作物育种由传统的“经验育种”逐步转向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获得预期的高产、高品质、抗旱、抗病虫害等性状,从而提高作物育种水平和效率,为改良作物品种的重要经济性状提供技术指导。北京主要农作物指:小麦、玉米、园艺作物。
2、抗原的结构特性与免疫识别、免疫应答的关系与机制 本方向重点支持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抗原免疫识别与应答的关系与机理研究,主要包括:抗原修饰(糖、脂等修饰)对抗原识别的影响;不同修饰作用产生抗原识别与应答差异的分子机制;不同抗原识别及应答中的信号转导机制以及免疫分子设计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寻找免疫识别中关键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式规律,为探索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新型疫苗、小分子药物及新型抗体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3、重大疾病转基因实验大动物模型的构建
本方向重点支持针对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采用动物基因组修饰或编辑等技术,构建具有临床意义的大动物疾病模型,结合临床相关分析技术,对该模型进行表型分析和分子病理研究,为重大疾病预防、诊断、新药筛选和诊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技术途径。
4、微生物来源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物质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以特殊生境微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针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肿瘤、感染类疾病,通过进行分子及细胞水平的活性筛选、活性成分的有序分离及结构解析,发现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有进一步研究潜力的化合物进行活性验证与作用机制研究,为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奠定基础。
上述指南方向中所涉及的重大疾病是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重点资助宫颈癌、乳腺癌的研究)、精神疾病(重点资助抑郁症的研究)、慢性肾脏病、脊椎和骨关节病;传染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基因分离、克隆、功能鉴定和表达调控研究
2、重要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功能、调节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
3、细胞信号转导中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4、胚胎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重新编程的机理研究
5、细胞衰老、死亡、自噬、癌变或其他病变的分子机理研究
6、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研究
7、新型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应用基础研究
8、动、植物重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9、新型高效表达系统的研究
10、非编码RNA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11、神经发育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12、非淀粉类生物质能源高效生物转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农业科学
本农业科学项目将在现代都市农业、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低碳农业等重大和新兴方向予以重点支持,力争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相关应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突破,为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设施园艺作物苗期根际环境调控机理的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研究设施蔬菜、果树、花卉规模化育苗条件下,育苗基质的物理、化学及其配比特性对壮苗形成的影响,苗期根系发育与根际环境的互作效应与调控途径,植物促生菌在幼苗根际的作用等,明确幼苗根系-基质-微生物互作机制,提出幼苗根际微生态环境的复合改良方式,为蔬菜、果树、花卉种苗规模化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畜禽粪便源有机肥特性及其对菜田环境和生产的效应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畜禽粪便源有机肥的组成特性和养分释放规律,阐明畜禽粪便源有机肥对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效应及有害成分对菜田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机肥安全、合理施用的“阈值”指标及菜田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为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蔬菜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3、畜禽应激性代谢病及其营养调控的生物学机理
本方向重点支持研究应激畜禽的营养代谢规律,并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畜禽应激性代谢病及其营养调控的生物学机理,为开发能够充分发挥高产畜禽遗传潜力并健康高效生产的饲料 20 营养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4、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变化、生物功能变化,阐明农产品中生物活性物质在提取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和影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提出保持生物活性物质稳定性、提高产率的加工新技术及新工艺。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动植物重要性状种质资源的发掘、鉴定、评价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2、农作物优质、高产、抗逆和高效的遗传、生理生化基础及调控技术研究
3、养分、水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土壤学及植物营养学基础研究
4、逆境胁迫下作物、林木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调控技术的研究
5、作物、林木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原理与技术的研究
6、园艺作物采后生理、产品贮运保鲜新技术、加工新工艺的研究
7、动物病原(包括人畜共患病)传播机制、致病与免疫机理及其诊断、防治技术的研究
8、低碳农业技术与途径
9、城郊农作物的生态服务机制及其价值研究
10、饲料营养调控畜禽健康及产品品质的机理研究
医药科学
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相关问题的科学,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中医中药学等分支学科。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北京需求,本学科主要资助从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等不同层面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制及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
本学科指南方向中所涉及的重大疾病是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重点资助宫颈癌、乳腺癌的研究)、精神疾病(重点资助抑郁症的研究)、慢性肾脏病、脊椎和骨关节病;传染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
重大、重点项目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重大疾病早期预警、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胞、动物模型以及临床资源,研究近年新发现的分子标记物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细胞信号网络中的调控机制及其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系,探索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综合方法。
2、免疫炎症在器官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在整体、细胞、分子三个层次,体内体外途径研究器官早期损伤中各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及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其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异常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器官早期损伤的干预、控制方法,以期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3、北京地区人群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综合环境、社会、行为与遗传易感性等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建立各类人群的健康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对预测模型的 22 实际应用,评价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4、新肽类药物/新疫苗的研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针对肽类药物某些缺陷,研究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设计、合成或分离出具有防治重大疾病的肽类先导化合物或候选药物;设计、制备防治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建立肽类药物或新疫苗研究中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实施方法。鼓励提出肽类药物或新疫苗研究的新思路,进行作用机制和方法学研究。
5、中医药防治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和抑郁症优势环节的确立及应用基础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取临床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和抑郁症的有效方药加以干预,确证其治疗作用的可靠性,探讨其关键治疗环节(靶位)及作用机制,明确治疗的优势环节,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方药。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一、基础医学
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2、主要感觉与运动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
3、成体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在疾病干预中的基础研究
二、临床医学
1、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诊治及预后研究
2、消化道疾病(炎症、损伤)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
3、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发病机理及其诊治研究
4、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早期诊治及机制研究
5、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
6、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
7、重症医学相关疾病(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诊治与转归研究
8、遗传性疾病的家系资源收集和发病机制研究
三、预防医学
1、重要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2、母婴与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研究
3、人类疾病谱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
四、药学
1、重大疾病的先导药物化合物研究
2、新型给药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
3、重大疾病的药效学评价新方法研究
五、中医药学
1、中医优势病种的应用基础研究
2、北京地区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及技能特长的应用基础及传承研究
3、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4、中医药防控病毒性传染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城建与环境科学
一、城市建设与建筑科学
城市建设与建筑学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该领域的基本任务是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学科交叉等方法,研究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城乡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研究其中的基础理论、重点技术及应用,以适应和推动北京的发展,为城乡人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本学科资助主要范围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结构与施工;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控制;地下空间布局与利用规划、运营管理及安全施工。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基础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环境和荷载耦合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劣化机理、寿命预测基础理论与方法及其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评价标准、新型检测技术与关键参数研究:围绕北京市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安全性评价方法、模型与技术指标,研究劣化控制与安全性、耐久性改善措施等关键问题。
2、城市灾害与突发事件应急关键技术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针对城市灾害与突发事件(如城市交通、地震、火灾、爆炸、地铁空间危难、地下管网泄漏、电力破坏及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处置与人员搜救的重大需求,结合北京城市建设规模大、层次多的复杂特点,对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立体监测、灾情态势识别、受困人员搜救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在城市应急理论、方法、模型、模式与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绿色低碳建筑结构及施工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 绿色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该方向主要资助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和拆除再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研究。
2、北京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及运营安全保障研究
3、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4、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研究
5、北京大型及重要建筑地震灾害防治关键问题研究
6、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与设计、管理、安全施工技术研究
二、环境保护
伴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绿色北京”建设,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改善生态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近期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更是对环境科学研究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针对首都面临的现实和重大需求,本学科资助主要范围是:水资源合理配置、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空气污染防治、城镇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土壤修复、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为北京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指南方向:
1、北京市水循环规律及水资源合理配置利用、环境效应基础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在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市水循环演变影 26 响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北京市常规水资源与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及其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为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合理利用和储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2、北京市生活垃圾可持续处理模式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适合北京市特点、适应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生活垃圾多元化处理技术和管理模式,降低处理系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污染控制水平和环境安全性,形成生活垃圾可持续处理模式。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水源保护与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基础研究
2、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基础研究
3、北京地区光化学污染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4、城市典型固体废物物质流特征与污染控制技术基础研究
5、高风险污染土壤探测及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
6、北京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定量评估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7、北京地区生态承载能力研究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本学科积极支持原创性强、社会需求紧迫、实践指导意义的申请,鼓励根据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北京市重大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鼓励运用数学工具、结合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等基础理论不断发展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鼓励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鼓励科学家围绕北京城市发展中交通、金融、医疗、低碳经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与政府、企业和医院等部门合作开展针对性研究。
本学科不设重大项目、重点项目。
面上项目指南方向:
1、高新技术转移与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
2、北京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3、北京危险品库存与运输调度模式研究
4、解决北京市公共交通关键问题的设计研究
5、北京市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
6、北京市公立医院与社区医疗的协调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
7、新型网络环境下老年人服务体系研究
8、碳税与碳关税对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9、北京市实现碳强度目标的政策分析与路径选择
10、典型流动人口聚集区的管理模式研究
11、世界城市的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