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通讯[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1:0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写好通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写好通讯》。

第一篇:怎样写好通讯

怎样写好通讯

一、通讯的涵义: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西方传媒中没有“通讯”,它们的“新闻专稿”(又称特稿),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近似于我国的通讯。

通讯与消息同属新闻体,有几点区别:从容量看,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小,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较严,消息选材宽。从结构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从表达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灵活自由,消息以叙述为主。从报道时效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二、通讯的特征

1、容量大:通讯可以反映更多、更具体的情况,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详尽,篇幅可以稍长。

2、样式多:此点可在通讯的类型中详见。

3、写法活:结构灵活多变、表达方式自由,语言形象生动。

有些教材将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作为通讯的特征,并不准确。新闻性是通讯所具备的,但与其它新闻体裁无相异;文学性也非每篇通讯必备;通讯固然在表达方式上灵活自由,议论、抒情的运用多些,但通讯毕竟仍以叙述、描写为主,很多通讯并非一律要直接体现“报道者”的意志,而应以客观为佳,故评论性也非通讯之特征。

三、通讯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报道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一是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特写、大特写、新闻小故事、集纳、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1、访问记。由记者出面登场,以采访活动过程为主线来结构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有问有答,现场感强,可以穿插各种背景材料,使通讯有一定深度。

2、专访。访问记的一种,是就特定问题、特定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集中。专访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要素,突出“专”、“访”二字。涉及面不太宽,不应贪大求全。

3、新闻小故事或称新闻故事、小故事。要求一“小”,二有“故事”,三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繁多人物,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

4、特写。将生活中某特定画面放大,集中突出描绘事件和人物某些片断、细节和部分,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强烈感染。

5、大特写。抓住社会热点事件、人物或现象,对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

6、集纳。把表现一个主题而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或片断事实组合起来,“集纳”而成为一篇。集纳中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也可是不同时间的;可以是发生在同一单位、一条战线,也可以不是。

7、侧记。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通讯。取材自由,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全过程,但求抓住特点,扣紧受众兴趣点、回答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作时往往夹叙夹议,兼谈感受。

8、巡礼。边走边看,巡游浏览,很自由地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告诉受众;讲求动态感、现场感、亲切感;常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有较多议论和抒情。

四、通讯的写作方法

1、通讯的主题:正确、深刻、新颖的新闻主题从那里来?自然来自实践,来自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许多记者所说的“吃透两头”。“两头”指“上头”和“下头。”“上头”即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下头”即指实际,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列宁在做新闻编辑工作时,很重视选择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这通常被认为是通讯确立主题的准则。

“政治上重要的”,即指选择和确定通讯主题时,要抓方向性、决策性的问题。也就是吃透“上头”。“为大众所注意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考虑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急人民所急、想受众所想。即要吃透“下头”。“涉及最迫切问题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回答、提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紧要的问题,要注意其及时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站到高处,作宏观分析。”善于挖掘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站到高处,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意义,将事实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天幕上来观察、考察,做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意义和价值。《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

其次,“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将新闻事实和人物作具体细致的观察、考察和比较、分析,发现其特殊性、个性,找到其矛盾和差异。宏观分析等于飞机上看西樵山上的南海观音,真是美丽、壮观极了,但仅此还不够,要写出其美和壮观,须得下飞机去游历一番。

再次,“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就是说在提炼主题时,宜多角度对事实进行观照,全面把握事实的本质特征,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

2、通讯的结构:通常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二是横式结构。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常见的有: 空间并列式。如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今夜是除夕》。开篇后,分别写了五个地方的人们做着日常工作的情况——在中央电视台:不笑的人们;在长途电话大楼:传递信息和问候;在红十字急救站:救护车紧急出动;在北线阁清洁管理站:“城市美容师”的话;在妇产医院:新的生命诞生了。

性质并列式。即按新闻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来安排材料。如《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头版头条《浦东,璀璨的“双桥”格局》就是如此。文中三个小标题,分别揭示“双桥”格局的三个侧面:南浦、杨浦两座桥――基础建设由小到大的跨越;金桥、外高桥两座桥――城市经济功能由低到高的跨越;改革、开放两座桥――城市开发机制由旧到新的跨越。

群相并列式。即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

对比并列式。将正、反的人物或事件并列,从对比中见主题。

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此结构有纵横交叉式和蒙太奇式两种。

3、通讯的表达方式。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

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但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

描写的直观性。通讯是新闻体裁,描写不能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修饰和夸大形容,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议论抒情的实在性。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处作诱导、关节处作渲染、衔接处作粘合、结尾处作点晴。其旨或在揭示本质、升华主题;或在使事实、形象生辉;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联系;或在激发启示读者。

通讯语言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语言应有实录性,不可虚拟。

4、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

(1)人物通讯: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可写正面人物,如先进、英雄、有突出贡献的人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人物通讯写作有几点需注意:一忌“有人无魂”。即人物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二忌“有魂无人”。即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三忌“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特色。四忌“褒一贬百”。不宜用“水落石出”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应用“水涨船高”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五是写“全人”。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所谓“软与硬”,指既要写关键性“大”材料,又不忽略小事、琐事“小”点滴。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所谓“正与反”,是指既有“正像”又有“反像”,有七情六欲。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父母病危不回家、妻子难产不离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科学家有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说“对不起”;做菜时,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2)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它展开。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此种通讯虽以写事为主,但同时不能忽略写人,不要见事不见人。

事件通讯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A、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写作前,应分析手头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有一个骨干性材料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

B、写好事件的高潮。没有高潮,事件就“死”了,就平淡无味。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处,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C、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事件离不开人,写好关键人物,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D、在记事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3)工作通讯:是谈工作经验教训的通讯体裁,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工作通讯侧重于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要反映新闻事实,往往带有现场活动。这使它区别于一般总结性文章并和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同的方面。它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异处在于:要将事实作经验性概括,对问题发表议论,对矛盾提出解决办法,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工作通讯写作要求有三点:一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如社会前进过程中新冒的问题,实际工作中长期积累而未引起注意的问题,长期存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民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注意的问题等,都是有现实性的问题。二是具体、透彻地阐述问题和经验。三是夹叙夹议,有理有据。或用议论作点晴之笔,点出问题之所在,或是运用背景材料同事实对比,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或是作者直接发表意见。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其议论应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是反映社会变化、建设成就、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的一种通讯。

风貌通讯题材广泛,有的侧重于写社会风貌,有的侧重于写自然风貌,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其报道对象,既可是一国一省之类的大题材,也可是一村一店之小题材。其形式灵活多样,报上常见的有“见闻”、“巡礼”、“纪行”、“侧记”等。

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A、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风貌通讯重写新的见闻,能提供新信息、反映新变化。着眼于“新”和“变”,写出事物的新情况,揭示事物的新变化,是此类通讯的重要特征。

B、善用对比衬托。写新要突出“变”,通常运用背景材料,选择事实和数字,作今昔对比,这是较常用的手法。有时还可用民谚、故事衬托事物变化。

C、丰富知识,增添趣味。风貌通讯常运用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应注意以扣主题、关联现实、恰到好处、避免冗杂。

D、叙论结合、情景交融。风貌通讯可灵活调动多种表达方式。边叙边议,叙论结合;也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通讯,有时也称为通讯报道,是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中一种主要的报道体裁,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武器。

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比较深入而又详细地报道真实的客观事物的新闻文体。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式,迅速、具体、生动地反映具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

[通讯的特点]

通讯的特点,只要与消息作一比较就可看得很清楚。

同消息一样,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必须完全真实,报道时间上都讲时效性,要求迅速及时。按着名记者梁衡的说法,一条消息应具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实的事情;二是这事件必须是新发生的,新鲜的;三是这事件要有足够的受众,有传播价值。概括起来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这是构成消息的核心。在通讯中,这个核心亦然存在,只不过因为通讯比消息字数增多和表现形式多样,这个核心就包藏得更深些。

通讯与消息的相异之处在于:从题材上说,消息选材范围广泛,通讯选材较严,它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从内容上说,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不但要告诉读者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而且还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消息通常要遵守一定的格式,按照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等几个部分来写,通讯往往根据写作对象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从表达方式上说,消息以叙述为主,较少用描写、议论、抒情,通讯则多种表达方式综和运用;从语言上来说,消息要求简洁、明了,通讯则要求生动、形象;从时效性说,消息要争分夺秒,耽误了时间就丧失了新闻的价值。通讯则不像消息那样严格,同一题材的内容,往往是先发消息,后发通讯。

[通讯有哪些种类]

通常,人们把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用来展示新闻事迹与形象的一种新闻体裁。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主要 是那些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

宣传先进人物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熟悉的一些先进人物如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等。都是通过通讯报道宣传开来的。在对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中,人物通讯一直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人物通讯以先进人物为主要报道对象。但也不排除对一些有争议的人物或正处于转变中的人物的报道。有些人物通讯甚至还是揭露干坏事的丑恶人物的报道。这些方面的报道,虽然不是人物通讯的主流,但还是对时代的某个侧面的记录和反映,大大地丰富了人物通讯的内容。

人物通讯以展示人物的事迹和表现人物形象为己任。人物的事迹和人物的形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物的事迹主要是指人物作了什么,是以“事”为主的;人物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是什么样的,是以“人”为主的;诚然,在人物通讯中,事和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显示的,事件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物事迹是人物行为的生动记录,积淀着人物的思想和品德。

人物通讯的首要任务是要把人物写活。而要把人物写活,首先要主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有经验的作者总是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努力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抓住其与众不同之处。老记者田流曾说:“譬如,报道一个劳动模范,他做了很多事情,特别是那些老劳模,事迹更多,我们总不能把他的事迹都写进去呀„„我们应该研究这位劳模和别的劳模有什么不同。一定要找出这个‘不同’来。有了这个‘不同’,那些最能表现这个劳模本质的材料、事迹,就站到前列来了。哪些别的劳模都会做、都要做的事迹、材料——对我们要报道的这个劳模说来是次要的事迹、材料,就容易被区别开来,就容易淘汰了。这样我们虽然只写他一两件事,反而更能表现这个劳模的特点,使这个劳模更生动形象地站立在读者面前。相反,如果抓不住特点,把一大堆材料、事迹堆上去,写出来的文章,既不是这个劳模,也不是那个劳模,而是一个人的名字加上一大堆事件,是不会感人的。”实践证明,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就会“活”起来。

努力表现人物身上的时代特征。这是人物通讯与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区别。新华社记者穆青曾说过:“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表现人物身上的时代特征,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针对性问题,也就是说要同现实生活中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或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联系起来。针对时代的实际情况来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对人物的时代特征的把握。

-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就是详细地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通讯体裁。

事件通讯报道事件一般都比较详细,能全面地、客观地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过程,具体地、形象地描述其细节,即使是那些篇幅短小之作,也要求把事件叙述清楚,使读者对整个事件能够有比较完整清晰的印象。

事件通讯的报道题材是十分广泛的。依其性质与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表扬、歌颂为宗旨,对那些能体现时代主旋律、社会新风尚和人们新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的重大事件的报道,能起到鼓舞、激励和倡导等方面的作用。如60年代传诵一时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就是这方面的名篇。另一类是以批评或揭露为目的,对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予以曝光,起催人猛醒、驱邪扶正等作用。还有一类是介于表扬、歌颂与批评、揭露之间的报道,即通过报道某一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揭示现实社会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热点,作者对此加以评论,揭示其实质或意义,起到活跃思想、启发思路等作用。

事件通讯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因此对叙事有比较高的要求。首先,叙述要清楚,既要将事件演变线索描述清楚,还要将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弄清。

关于事件的演变线索。线索比较单一的比较好把握,大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即可;对那些头绪比较多的事件,叙述时要特别注意多头绪之间的分和合,事件如何开端,如何分成多头绪多线索叙述,如何又将它们合为一体,拧成一股绳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以时间的进展为基本叙事线索的同时,分头并进地记叙北京和平陆两地的有关事宜,时空交错,画面宽广而不杂乱。

关于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事件通讯所报道的事件是“果”,但“因”一定要注意交代清楚,一个结果,要能有一个原因,更多的情况是可能有多个原因。在诸多原因中,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浅层的,有些是深层的。这些都要根据实际需要弄清楚。

事件通讯以记叙事件为主,但事件的核心是人,事件实际上就是人物行动的全过程,事与人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所以,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既见事也见人,在记事中充分揭示有关人物的思想依据。有些事件中人物比较多,全部写进事件通讯中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如果只写少数几个人,则又不能充分体现事件的意义与规模。因此,在涉及到人物较多的事件通讯中,人物常常是以“群像”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说,通讯应当努力去挖掘众人身上共同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那些涉及人物较少的事件,则应注意集中笔墨写好其中的关键人物。

事件通讯毕竟是以事为主,以事件发展来结构作品的,所以,在写人时应注意:只能围绕事件写人,不能脱离事件另去表现人物;只能在事件发展中去动态地表现人物,不能中断事件发展的线索去静止地表现人物。同时还应注意,事件通讯写人一般都是简笔勾勒,不能像人物通讯那样去对人物作过多精雕细刻,否则就会影响叙事的质量。

-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是指着重描绘社会变化、时代风尚及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它一般是反映新貌,抓住特色,点面结合,开阔读者视野,增长读者知识,给人以美感和现场感。

风貌通讯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报刊上常见的“见闻”、“巡礼”、“侧记”、“纪行”、“掠影”、“纪游”等等,都属于风貌通讯的范围。

众多的表现形式,使得风貌通讯在表现题材上比其他通讯更加广泛多样。概括地说,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战线或一个单位发展变化的新气象、新面貌;可以报道重要的建筑工程、展览会、陈列馆等的内容及规模;也可以赞颂革命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介绍旅游风光;此外,它还可以反映异国的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以促进国际交流。

风貌通讯总是以全景式的介绍来报道对象,努力给人有一个“概貌”的感觉。但是这不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了的东西,而应注意点面结合,将那些能反映报道对象特点的具体事物、精彩片断和侧面,与报道对象全貌结合起来,让读者既能了解报道对象的全貌,也能看到报道对象的细微之处,以形成立体化的认识。

风貌通讯在表现时代风貌时,要突出一个“新”字。如何突出这个“新”字?主要是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这种对比通常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在对比的两面中,旧的一面只是给新一面起陪衬作用,只是表明面貌变化的起点,为了突出新貌,看出时代的变动。如《今日白帝城》就是在描述今日新貌时,穿插一点过去的背景,构成一种反差,让人感觉到惊人的变化。

第二篇:怎样写好人物通讯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通讯与消息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同之处是: 选择不同,消息选择广泛,可大可小。通讯要选择含量较大的真实典型材料。

表述详略不同,消息的内容表述简单概括。通讯内容表述比较复杂详尽,讲究场面和细节描写。表达方式不同,消息多用叙述,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手段。结构不同,消息有固定的结构形式。通讯的结构与一般记叙文章相同,某本上按时间、逻辑及二者结合的顺序安排结构。

通讯的特点 新闻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文学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3评论性。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入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

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二、好的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是一种重要的通讯体裁,它以写人为主,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记录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描述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感染和教育读者。想要写好人物,既要活灵活现地展现报道人物的精神风貌,即写出一个有精气神的人;又要写出一个让读者可亲可近可学的人物,即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人;还要巧妙地运用语言再现人物的形象,即写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人;这样一个真真切切地人物才会树立起来。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可以升华读者的情感,悲时能催人泪下,喜时能愉悦开怀。那么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的艺术魅力缘于何处呢?

1.写出一个有精气神的人

好的人物通讯在打动读者的同时,还要反映出时代的气息,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特征。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选择一个准确、恰当的主题,才能将人物通讯写得深刻、生动,才能增强读者的吸引力。

通讯的主题,是在采访、写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般是: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

1.1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写出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有感染他人的力量。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

1.2先进人物,不仅要写事迹、经历,而且要透过事迹和经历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之窗,思想之光。

例如,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中写到:“胡昭程走了,可他的办公桌上,还静静地躺着:指南针、皮卷尺和规划图”。“他每到一所学校都先拿规划图看施工是否走样,再掏出卷尺量一量房子的规格是否合乎要求,然后拿出指南针,看采光通风是否合理”。他对质量不放心,对500箱瓷砖一箱箱地检查,从上午8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整整用了12小时。”胡昭程下乡从不领补贴,局里造了节假日加班的补助表,胡昭程挥笔划去自己的名字,等等。通过这些描写,使报道的画面感强烈,充分展现了作为教育局长的胡昭程一腔热血倾事业,两袖清风为人民的崇高形象。

人物通讯中的“事”与事件通讯中的“事”是有区别的。事件通讯中的“事”,往往贯穿始终,统领全文,有完整的过程;而人物通讯中的“事”,则是彼此间或有联系或无联系的一件件具体的事.这些事的出现或消失,都是受人物支持的,不要求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

1.3人物通讯写作,要善于抓住矛盾,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精神风貌。

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和不平衡的,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矛盾;相同的环境,其矛盾激烈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实践证明,越是处在诸种矛盾因素焦点上的人,其思想性格就越容易暴露出来。因此,人物通讯要深刻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必须抓住现实生活中尖锐重大的矛盾冲突来写。

有一篇报道《孔繁森》的通讯在展示孔繁森的思想性格特征时,是通过三个方面的矛盾展示的。一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孔繁森两次进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援藏任务。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全地区106 个乡,他跑了98个,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二是人与人的矛盾。孔繁森到阿里后,40多封请求调离工作的报告信摆在了他面前。这对人才奇缺的阿里来说,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孔繁森说:“要求调走的那些同志在阿里工作了多年,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现在,他们申请调离,主要是对阿里的前途缺乏信心。我看,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阿里发展的突破口。只要„„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就一定能把阿里的经济和各项事业搞上去。”由此可见,孔繁森对这一矛盾的认识是正确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也是积极可行的。三是人物自身的矛盾。这篇人物通讯写孔繁森自身的矛盾着重写了三个地方:

第一个矛盾是,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时,“自己的身体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在自身的矛盾面前,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但他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嗯”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这时孔繁森思想上的矛盾达到了顶点。通过这个矛盾细节,充分展示出孔萦林的思想性格特征,把他不顾“小家”为国家、不顾私利为人民的精神已表现得非常突出。

第二个矛盾是,当第二次进藏期满,又要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时,有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由此可见,孔繁森的精神已升华到相当的高度,他把服从党的需要作为夭职,把自己的一切与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他只知道去拼搏、奋斗、奉献,而从来不愿在党面前讨价还价,更不想索取什么.这样的共产党员,是党的宝贵财富;有这样的领导干部,何愁社会主义事业不能兴旺发达。

第三个矛盾是,孔萦森家庭负担重,对自己节俭而吝啬,对他人,对藏胞却慷慨大方。住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在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后,经济上更加拮据。这个矛盾如何解决?作为党的领导干郁,他没有向国家伸手,要求照顾,而是到医院献血。读者可以以此感悟到孔繁森高尚的精神境。

由此可见,作者善于在揭示矛盾中刻画典型人物的风貌,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1.4

要抓住人物身上“亮点”,即最闪光的性格来写。

世间人世百态,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在报道时,要注意寻找报道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据此提炼报道主题,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真正是“这一个人”,是人物真实形象的反映,避免“千人一面”之流弊。在成功的人物通讯中,人物各具特点,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与记者根据人物特点确定主题,精心选材挖掘出这一个与其他人的“不同”来,很有关系。有了这个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的素材,一个鲜活的人物就会跳出来。

1.5 人物通讯写作,要善于抓住本质,精选言行

在人物通讯写作中,凡是个性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总是伴随着一些令人难忘的语言和行动。因此,写人物通讯就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提炼出人物闪光的语言,精选人物最感人的行动。凡是写得好的人物通讯,都十分重视提炼语言,用人物闪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本质特点和思想性格。“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见通讯《县 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是“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语言,表现出焦裕禄不怕困难,关心群众的性格特征。

1.6 要有时代气息,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特征。

人物通讯与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人物通讯要有新闻性,要能够体现出当今时代的某些特征。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说过:“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他认为“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角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提炼和确定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报道主题,一方面要体现同当前生活关系最密切、群众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使人物通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要考察人物本身具人哪些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精神,一定要把时代的需要与新闻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结合起

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人

一般说来,人物通讯主要是写模范人物的,所表现的模范人物愈真实,愈像,就愈有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物通讯是所表现新闻人物的文字化的素描,是其基本相貌、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复印或传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采访对象的贴近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何所谓贴近?贴近,意思就是接近、亲近。也就是说,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份、情感等等,写出真实可信的“这一个”来。

“贴近”是新闻真实的必然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人物通讯的生命。“贴近”是新闻规律的本质体现。“贴近”也是增强新闻感染力的客观需要。宣扬先进典型人物的目的在于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增强人物通讯的贴近性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环节。

写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人

世间人世百态,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在报道时,要注意寻找报道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据此提炼报道主题,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真正是“这一个人”,是人物真实形象的反映,避免“千人一面”之流弊。在成功的人物通讯中,人物各具特点,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记者应根据人物特点确定主题,精心选材挖掘出这一个与其他人的“不同”来,有了这个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的素材,一个鲜活的人物就会跳出来。

公文材料只作参考,不宜将其改写。材料只能作为新闻线索或者素材,将材料改写成人物通讯,无论如何也鲜活不起来。笔者始终有一个提议:作者在写作人物故事时,一定要与主人公面对面采访之后再写,这就好比“随警作战”,现场感更强烈。基层通讯员大都与主人公长期共事,对其人其事相当熟悉,再加上面对面交流之后,这个人物的形象一定在脑海中完整地储存起来,不妨趁热打铁,把印象最深的故事片断赶紧写下来。

3. 1要善于捕捉和运用细节

普便存在的事例不能全面地展现一个人物,往往一些细小的情节才能把人物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抓住细节,善于捕捉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是写活人物通讯的关键。

抓细节,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常常要有几根支柱,这就是能够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几个光彩的细节,人们读过这篇通讯后,久久不 能忘记那几个细节。

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

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还有助于增强通讯的可读性。人物通讯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写作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缺乏细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精彩的细写,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剌激,使人物通讯吸引读者,强化读者的印象和记忆。

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让读者感到又是那么真实可信。

因此,在写人物通讯时要挖掘和掌握细节、并善于应用细节。到现场精细地观察,是抓取人物细节的有效手段。一些好的细节,往往是记者在现场精细地观察获得的。善于观察是一个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英国的泰晤士报总编辑每当召见新来记者时,都要问他到总编办公室来共爬了多少级楼梯,答不上来的要下楼重新走过。这种注意培养记者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猎取细节的本领的做法,值得借鉴。善于运用细节,能深化人物的主题。当掌握细节之后,还必须仔细选择。在选择细节的过程中要服从文章的主题,符合人物的个性。如果在写人物通讯时,细节运用不当,偏离主题,往往会弄巧成拙。

3.2 要写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人,还要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人物语言,不但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而且使人物更加丰满、细腻、生动、感人。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人物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记述了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

文章中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细节,表现任长霞作为一个女人的特有情怀。犯罪嫌疑人王小伟被押在囚车上带走,他的刚满3岁的儿子死命追着囚车大喊“爸爸!爸爸!”。见此情景,任长霞让民警把囚犯从车上押下来,说:“打开手铐,让他们父子见上一面。”任长霞蹲下来,她用双手轻抚着孩子的脸,从衣兜里摸出100元钱,递给一位邻居说:“给孩子买点吃的,以后孩子有啥困难,就去公安局找我,我叫任长霞。”这短短的几句话,足以表现她铁面无私而柔情似水的女公安局长的典型性格特征。

3.3运用典型的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很难想象,没有人物发自肺腑的真情表白,人们会触摸到他们的心灵。人物通讯一般化、概念化的原因尽管有多方面,但缺乏包括对话在内的细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精彩的对话,是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需要,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是一种共鸣,是一种互动,它会使人物通讯更加吸引读者,强化读者的印象和记忆。

2004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人物通讯《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贴心人》,追记了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牛玉儒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上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牛玉儒,顺应民心,决心大规模改造建设新青城。其间,有几段牛玉儒与同志们的对话。他说:“搞城市建设,就像装修自己的家一样,哪些地方需要装修,怎么装修,必须时时做到心中有数。”而这个“心中有数”,人们知道是牛玉儒用脚步量出来的;为了这个“心中有数”,牛玉儒走了大街进小巷。他说:“光大街美不行,老百姓可生活在小巷里啊!”于是,昔日的47条“黑巷”装上了路灯,老百姓心里透亮。见电线杆正挡在盲道中央,他火了:“这样的盲道盲人怎么用?这不是害人吗?”于是,城建 部门立即清理。

短短几句话,充分表达了牛玉儒对“家”的爱护。不是现场亲历怎能如此了如指掌,不是亲为,又怎么能够心中有数,“老百姓可生活在小巷里啊!”生动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这句话提醒人们:我们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利。整篇文章中他惟一一处发火的地方,即城建部门对盲道的漠视,一句“这不是害人吗?”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他怒目圆睁大声训斥的情景,也体味到他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情感。

对上访群众,牛玉儒对爱人说:“他们能找上门来,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没有困难,素不相识,谁会上门求助?咱们千万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冷了他们的心!”

对基层的同志,他说:“我们大小还当个官、有点权,你都觉得难,老百姓无权缺钱,那不是更难?咱手里有点权,就得想着给老百姓办点事!”

这两段真切、朴素、诚恳的对话,了了数十字,但充分表现了牛玉儒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这发自内心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而假若只是写他一件件为百姓造福的好事,虽然也能使人们感到可敬,但不会让人感到如此可亲。

通过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思想境界。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由一些鲜活、生动、具体的生活表象所组成,而所有这些生活表象未必都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只有准确选择和真实记录下那些真正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生活场景,才能赋予人物形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人物的对话往往最能反映其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精神本质,给人以教育和启迪,使人产生心灵的碰撞,激发情感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200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培民的长篇人物通讯《公仆本色》,很有可借鉴之处。

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平级调动,又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领导与郑培民谈话,刚一谈起去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性,郑培民笑了:“请直说吧。”

短短一句话,仅仅四个字,再充分不过地展示了郑培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

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叭仁村。

又是一句话,寥寥六个字,再一次体现了郑培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高尚品德。此时此刻,人物不说话,无以揭示其精神境界,多说一句话,便是拔高张扬之嫌,如此已恰到好处。

文章中还有一段他与干部们的对话,意思是表达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发展经济的扎扎实实的耐心过程。他说:“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个班长,就是领头雁。这个领头雁啊,不能飞得太快,脱离开雁阵,就起不到头雁的作用了;可也不能飞得太慢,混在雁阵里,就失去了头雁的作用。”人物的精神境界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

语言总是凝聚着人物的某种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是人物性格逻辑必然发展的体现,一刹那的细节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当人物的活动和事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一句极有分寸感的话语,往往能十分准确有力地体现人物思想境界独特的一面。因此,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尤其是表现人物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对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物通讯要写出人物形象的心灵美、个性美,就必须写好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所谓个性化的语言,就是从语句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到语气腔调都符合说话人的身份与性格。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性格是人们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是打在人们行动、行为上的不同个性烙印。可见,人物性格只有通过其具体行动来表现。人物行动写得成功与否,是人物通讯能否产生感人力量的关键。

作者如果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那么,既使对人物不加以鉴定式的赞语,读者也自然得出应有的结论。这种结论是读者自觉地接受的,而不是外加的,更不是强加的。

另外,作者要学会用情感去打开人物的心扉。

要使人物通讯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作者应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写人叙事之中,用情感去打开人物内心的窗扉,是重要的一环.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要演好角色,必须完全与角色浑然一体,做到“我就是”角色;要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的情感。同样,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除了写作技巧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能否全方位地“投进”新闻人物发生的客观环境,去体会人物的不同心态及外化出来的言与行。所谓内心无实感,笔下无真情,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读者即此道理.因而,作者只有将情感凝结于笔端,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写出来的人物才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凡有影响的作品,无不闪烁着作者情感的火焰。正如《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所说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难言的秘密,都是一座宝库,作为记者就要善于去打开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采访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你说我记,我间你答的关系,而是一种感情的交流,思想的融通。如她在采访《烧不毁的美—徐效钢》时,也是和他交真心朋友,和他一起拉家常,谈人生。在谈到幸福时,徐说:

“有家报纸在写一个因公负伤截去了双腿的英雄时,说他感到幸福,这是不真实的。其实,残废人内心是十分苦恼和痛苦的,走在街上别人要偷看,别人不敢坐他旁边,吃饭怕在一起,说老实话,我当时真想走绝路,但过后一想,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对家庭、对社会是有义务的。如果一遇不幸就轻生,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由谁来承担呢?”

徐的这番肺腑之言,都是在郭记者的情感带动下倾吐出来的。

人物通讯写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如此编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如

“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才离开。

点评:“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可信度: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

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 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

他的同事××说:“22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直到最后一位学生离校,他才回家。”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访目标。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失真”,通讯员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

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

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如:

从一名伐木工人到一名林业站长,到林业局局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直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点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的“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

2.典型事迹虚构化,“高大全”难掩“假大空”。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

工会主席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同志爱岗敬业,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出新一代林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实在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模范人物。”

点评:这段讲述怎么听都像是档案鉴定中的评语,无须“饱含深情”来讲述。3.新闻细节想像化,违背新闻写作客观原则。如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对这类新闻事实的“还原”应谨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的泥潭。

三、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

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如:

他参加公安工作后,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为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并连年被评为巩义市公安局、巩义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

点评: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典型人物“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破获过程,通过扎实采访,扎实还原案件破获过程,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抽象叙事必然造成文章空洞无物。例如有人写先进人物习惯于“驾轻就熟”,由作者一味地作概念化的介绍:“他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他是群众的贴心人”,“获得人们的普遍好评”,“被传为佳话”等等,这些总结鉴定式的条文,即便合乎实情,也不乏思想性,但由于没有形象地写出人物的具体行动,在读者的脑海中充其量只能产生镜花水月般的模糊影像,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单薄的“纸人”和毫无生气的“死人”。

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作者应切记,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感受,挖掘人物 身上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像代替采访,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总结”典型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等。

四、人物故事切忌面面俱到

受众所关注的,是通讯人物与众不同的社会身份、地位或贡献。而这一与众不同,需要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来展示。在采访、选材与写作中,往往会出现面面俱到的毛病。

这种误区的出现,除了通讯人物本身故事丰富的原因外,还与写作者不能准确提炼和筛选有很大关系。因为写作者采访时花费了很大功夫,挖到篮里都是菜,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非主要细节的排除。所以,写作者要学会忍痛割爱,把非主要细节用简单的叙述或直接删除的方式妥善解决,不要一味地贪大求全。

其实,人物形象的树立,只要抓住其关键的几个故事就可以了。一旦选择好这为数不多的几个故事,就一定打破砂锅“写”到底,精雕细刻,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读后,如同与人物面对面,睹其神情,闻其倾诉。

五、环境描写切忌浓墨重彩

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在进行人物通讯写作时,如果试图通过浓墨重彩的环境描写达到凸显人物形象的效果,结果只有一个——喧宾夺主,这与写作者的初衷极有可能背道而驰。

过度的环境描写出现的原因,其根源为写作者急于求成,想通过极力渲染让读者一下子进入她感受到的环境氛围中去。然而,环境描写毕竟起着辅助功效,它在文章中,只能是恰到好处地渲染,一定要惜墨如金。倘若用“锦上添花”来形容,应不为过。

六、细节描写切忌浮光掠影

一个写作者功底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就能洞察。除去故事面面俱到的毛病,细节描写的浮光掠影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又一大弊病。如果浮光掠影地写细节,那就无所谓细节,只能是给人味同嚼蜡倒胃口的结局。

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弊病呢?首先,写作者要对故事的某些细节有个切身的体会,它确实触动了你的神经,让你为之兴奋、激动、愤怒或者近乎疯狂;其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了”,把人物的活动始末搞清楚。再者,尽可能地用白描式的手法写人物,让读者感受一个真实的新闻人物,然后,在你近似白描的写作中,达到读者与新闻人物同哭共笑的效果。

七、标题切忌冗长繁杂

标题被称为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写作者有过这样的感受:很多时候,一个好标题出来了,一篇有分量的文章就有保证了。起一个好标题,确实不是易事。而冗长繁杂的标题最容易让人望而生畏。所以,简明扼要,一针见血的“袖珍型标题”应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当然,为了渲染或者充分展示故事内容,饱含情感的长标题也不乏灵性和活力。

第三篇:如何写好通讯

如何写好企业通讯报道稿件

结合自己从事多年文字工作经验谈一点对“如何写好企业通讯报道稿件”的体会和认识,以期为正准备和刚刚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的新同志引引路,也算抛砖引玉,为企业通讯报道工作搭建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在基层干工程的技术人员一提起写文章,就“谈虎色变”。事实上,写东西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下工夫,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勤练,多写,都会有提高。但要写好企业通讯报道稿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做好文章素材的收集工作,切不可急于动笔。

写东西太急,拿起来就写,没有足够的素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的甚至连具体时间、地点、事件都没有交待清楚,仅仅用辞藻的华丽是填充不出有血有肉感人的文章的。写文章之前,要针对文章的立意、主题,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过程、起因、结果,甚至于详尽的背景资料,情况掌握的越具体、越深入,文章就越容易写,写出来也更能吸引读者。拿《北京站自动扶梯大修由双上行更换为三上行》为例,由于上报资料中不仅把工程概况、施工流程、采取的安全措施等必要情况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提供了北京站电梯更换的历史背景、工程施工中处于春运高峰期的北京站日客流量情况,为关心北京站建设的人、广大旅客提供了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使一篇原本反映施工进度的简报,有了看点,也更容易被新闻媒体采用。第二,就重避轻,就简避繁,才能出精品。

素材收集完后,要有所取舍,不能一股脑地都搬上来,搞“大杂烩”,让人分不出什么味道。要坚持“就重避轻,就简避繁”的原则,前者指的是选材,即从大量繁杂的素材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精挑细选。后者是说,行文的言简意赅,即用简练的话语表达,避免添油加醋,搞“长篇大论”。文如其人,做人写文章培养严谨务实的风格非常重要。为了凑字数或者应付差事写东西的做法,均不可取。此外,要将写通讯报道与文学创作区分开,通讯报道所使用的语言讲究精练,但不排斥优美;重视事实描述,切忌艺术加工。《工地上的“光棍节”》这篇报道,尺度把握得就比较好(参见如下)。北戴河站改工程指挥部现有职工37人,无一例外都是大丈夫。由于工程工期紧,任务重。他们虽说身在北戴河站改一线,距北京不到3个小时车程,竟很难腾工夫回一趟家。如何活跃工地文化生活,保持队伍旺盛的战斗力,让参建员工安家在工地,令党支部书记朱伟成煞费苦心。近日,就在北戴河工程第二阶段既有雨棚、天桥拆除等任务顺利完成的间歇,他们别出心裁,在工地举办了一个“光棍节”。没有诸如“鸳鸯配”之类让人砰然心动的激动场面,贯穿“光棍节”始终的既有线施工安全、线路行车、电务、环保、劳动防护的知识答题及答题后的抽奖,却也不时带给他们无限欢娱。答题中,每次主持人报完题目,都会有多人竞相举手抢答。甚至出现两人为答一个题目争执不下的场面,没辙了,不得以用“石头、剪刀、布”一决高下,引逗得大家发出阵阵笑声„„ 第三,要做到主题鲜明,一目了然。

凡是文章都讲究有鲜明的主题,通讯报道稿子因其精短,更是如此。文章表达什么,立什么意,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在采访或收集素材过程中就会忽略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部分。选材如此,行文也然。一般通讯报道都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直入主题,然后再描述,最后点题收尾。其他的写作手法还有如倒叙用事件结果、反响引出主题、插叙在主题描述过程中插入一段特写等,无论什么写作手法,文章长短,都要以主题鲜明为重中之重,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四,写人物通讯要做到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特质。

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这也是人物通讯最难写之处。举李素丽人物通讯为例,文章通过在公共汽车上的所见所闻,把一名普通公交乘务员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事迹通过一连串的琐碎小事让读者感受到平凡中的“不平常”、平凡中的“伟大”。如果换一个角度,同样是描述她怎么样不平凡,说她怎样忘我工作,对乘客怎么,遇到乘客的不良行为怎样。缺少了活生生的场景描述,事迹就不够鲜活,感染力就不那么强,表现人物特质也就缺乏深度、不够深刻了。如何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是其中的关键。只有最贴切的、最生活化的,才能生动形象地再现鲜活的人物。通常工作中写的比较多的人物事迹材料,往往被我们无情地格式化了,就是开头某某取得什么成果,然后在罗列几个工程等等完事。这样怎么能把人物活生生地再现出来?写人物事迹讲实事求是,不是不讲生动,更不是照本宣科。要做到生动鲜活,单靠辞藻的修饰,优美的语言,都是不够的;它不能离开生活,只有生活的,才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第五,写通讯报道稿件,重点要把握“精、准、快”三大要素。所谓精即语言精练,准即反映事实准确无误,快即出稿及时。精、准前面已经谈过。如何做到快,及时将有价值的新闻稿子写出来,一要做到早准备,提早收集相关资料,打好初稿或腹稿;二要练就快笔头,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将稿件整理成文;

三、平时下工夫,打底子,可谓“千里之行,始与足下。” 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都是必要的。

第六,如何挖掘文章的新闻点,提高上稿率。

记得前年某基层报来一篇关于项目部利用工休组织技术人员学习的稿子,介绍某项目部抓住工程正处于验工决算阶段相对比较空闲这个机会,为干好下一个工程打基础,把年轻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学技术、学规范。从很多项目部每年或长或短都有一定的工闲时间,而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培训的却少之又少这一点出发,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我把稿子编好后,改了个标题《工闲时间忙练兵》发出去,结果刊登在了《中铁工程报》上。从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之后,又有多篇稿子都是这样,发现有新闻点后,就及时改了发出去,如刊登在《首都建设报》上的《住户情急物业排险》的稿子,原稿没有时间,跟笔者联系后加上了时间,以时间为序,以急、险、快为主线,描述救险全过程,突出了救险人员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和可视性。企业通讯稿子的新闻点还有很多,如抓住“大”事件,领导视察、重点工程建设等;抓住企业改革、管理、技术等领域的“新”举措,推行新的管理机制、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工艺、新材料等;抓住企业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新”业绩,承揽任务、工程封顶、竣工、获奖等;抓住企业涌现出的典型人物、管理经验;抓住员工身边的“小”故事等等。

此外,提高上稿率,还要注意细心研究报纸各栏目的特点,投稿做到有的放矢;注意简报与新闻稿子写作上的区别,使稿子满足新闻稿子所要达到的读者范围。

最后,谈谈如何对待基层通讯员稿件这个话题。

如何对待基层通讯员稿件?目前,大多企业基层通讯员都是兼职,写稿子很辛苦。认真对待他们的稿子,既是对企业通讯报道工作负责,也是对从事通讯报道这个工作岗位负责,同时也是对基层通讯员劳动成果负责。要负起这三个方面的责任,必须做到认真审稿,就稿件中存在的不足,积极与通讯员保持联系,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以达到本单位简报和对外通讯报道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基层通讯员的上稿率,对提高通讯员组稿积极性也是一种促进。目前,有部分基层单位相继出台了通讯员组稿奖励机制,以此调动通讯员写稿、投稿积极性,做法很好,但加强企业通讯报道工作同时还要在加快基层通讯员网络化建设、加大通讯员培训力度、提高通讯员稿件质量等方面下功夫,这才是关键所在。

培训完后谈收获:怎样写好通讯报道 5月25日,参加太仓市档案局组织的信息通讯员培训,收获很大,现将培训要点总结如下,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授课老师以“信息的采集与撰写”为题,从信息的概念、特点、捕捉、写作等四个方面详细地讲述了通讯报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一、信息的概念与特点

信息即音信、消息。通讯信息的特点是:真、新、快、短。捕捉信息要从领导意图、中心工作、公众需求、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善于思考。

二、信息的写作

信息写作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短信息,一种是综合信息。对于短信息的写作而言,题目要醒目,内容要准确,篇幅要适当,表达要清楚(约200字);对综合信息而言,则是选题要恰当,主题要鲜明,层次要清楚,文字要简练,语言要通俗易懂。

一篇信息应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组成,有些信息有时需要有背景交代。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形式有主题、引题、副题。主题用来揭示信息的主要内容,引题对主题起一种引发、烘托、提携的作用,副题则是补充、解释主题的。

2、导语:即信息的开头。要求以最凝练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其他内容、细节或依时序或按问题安排,重点在前,细述在后。

3、主体:是信息的主要内容部分。它要用充实的、典型的具体材料,印证导语中的提示,回答导语中的问题。

4、结尾:结尾是整篇信息的结束语,结尾对写信息来说不是很重要的。

三、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勤观察、勤思考、勤积累、多写、多改,持之以恒。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静观、凝察、熟练、凝想,一挥而就”。也就是先打腹稿,然后一气呵成。

1.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格式为:

(空两格)本报(或刊)讯(空一格)记者某某报道(可以写上)(正文)

正第一段要出现被报道事件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事件。

最后再总结一下,如“受到某某的一致好评”之类的话。

一、通讯的种类

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三、人物通讯

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四、事件通讯

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1、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2、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2、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3、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

提问者: guochangjj-三级

最佳答案 1.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5.常见通讯简介与实例(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如何写好通讯稿

文/泛舟

说到通讯,不得不提到消息。首先,消息是指用概括叙述的方式,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篇新闻。而通讯则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相比之下,通讯的内容会比较丰富,形式比较有创造性,写作的手法比较多样,也比较富有文采。因此,一篇好的通讯稿也必然具备以上的特点。

怎样写好一篇通讯稿,要求作者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选好题材。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一些能深刻 反应社会的人和事,能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为通讯的题材,就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也要求作者必须站在较高的思想线上,关心周围的人物和时间,常思考,有较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随时准备捕捉线索,有调查采访的本领。一个对现实漠不关心的人是很难发现有价值的题材的。

第二,深化主题。主题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正确、集中、鲜明是基本的要求,所谓正确,是指主题要反映事实真实的一面,不能违背科学规律。所谓集中,是指主题简明单一,而不是杂乱无章。所谓鲜明,是指所报道的事物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不是含糊笼统。相对而言,新颖、深刻则是通讯写作的高标准要求。新颖要求文章角度特别,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深刻是指主题不停留在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而是揭示事物的深层本质。

第三,写活人物。通讯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的详尽报道。就算报道以事件为中心,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物,所以将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对任何通讯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刻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行动刻划人物、精选细节展现性格。高尔基关于文学创作曾说过: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力,有教育力量,要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少说话。通讯也一样,能将行为鲜明地呈现出来也就等于赋予人物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选好细节则是其中的关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让人过目不忘,主要是作些写他临死时因家里的油灯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安心闭眼这一个小小的细节。

第四,叙议结合。这是对通讯写作形式的要求,通讯虽以叙事为主,但不忌讳议论,评论性甚至是它的一个基本特点。但通讯中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是有所不同的:通讯的议论是不脱离形象,而且总是和较为丰富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而一般议论文中的议论偏重于抽象的推理,理性色彩浓厚。所以,在通讯中所表现的议论往往时作者情理所致的一种感情的表达,也是作品感染读者之所在。这也必然要求这种议论是深层次的,有所启发,能触动人的。刚好能回应深化主题的要求。

总地说来,整篇通讯应该是环环紧扣,脉脉相连,又鲜明生动的。

“写通讯稿件难”是广大通讯员普遍反映的问题,起初我也不例外。后来,在《东方烟草报》多位编辑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经过自己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在撰写通讯类稿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善于剪报,借鉴提高

实践证明,读报是提高个人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读报过程中,对于一些好的稿件我会分类剪贴,并把剪报的过程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剪报后,我充分利用这些活教材,一有时间就翻阅,认真学习,反复揣摩,并对好的标题、事例、句子,以及精彩的片段、开头、结尾等进行标注,有时还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在一旁,以不断借鉴提高。从事宣传报道工作以来,我先后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东方烟草报》、《聊城日报》等报纸上剪贴了800余篇通讯类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我学习的好教材。

体会之二:善用“对比法”,在对比中“补短”

“对比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自己已被报刊采用的稿件和文章底稿进行对比,看看编辑给自己的文章修改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从而及时发现原稿的缺点,并鞭策自己日后加以改进。二是将自己未发表的稿件和报纸登载的同类题材的稿件进行对比,看看人家的稿件是怎样写的、他们的稿件好在哪里、自己的稿件差在哪里,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三是假设比较法。认真学习报刊上刊发的各种文章,假设自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如果自己写该怎样立意、布局、谋篇,从而找出差距,及时改进。

体会之三: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写作技巧

勤奋学习是掌握写作技巧的“金钥匙”。我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关门死学、闭门造车,而是形式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坚持每天看书读报半小时,着力提高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二是定期与老通讯员交流写作经验,取长补短。三是经常与版面编辑联系,在请编辑老师“挑刺”的同时,虚心请教写作技巧。比如2006年国庆节前夕,我把一篇题为《聊城临清:抓住卷烟销售主动权》的工作通讯投到《东方烟草报·山东视窗》后,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因为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工作通讯,心中没有底。为了解自己稿子的质量情况,我随后便打电话向报社的编辑老师请教。编辑老师接到我的电话后说,他们已经看过了我的这篇文章,觉得干巴巴地罗列一些工作措施显得文章有些生硬,希望我能补充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衬托主题。随后,编辑老师又简明扼要地向我传授了一些写工作通讯的技巧。在编辑老师的热心指导下,我进一步深入采访,在原文中增加了一些典型事例和人物对话。就这样,经过反复修改后,我又把稿件投给编辑部,很快便见报了。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在写工作通讯时注重了以叙述事实为主,并精心挑选具体、典型、有说服力的事例。同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把问题说透,这样便提高了稿件的见报率。

由此可见,主动向编辑老师请教问题不仅能使一些本来被“枪毙”的稿子“起死回生”,而且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体会之四:注意搜集素材,打牢宣传报道工作基础 搜集素材、积累资料是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基础。起初,我对写通讯类稿件感到很头痛,经常发愁找不到好的写作素材。后来,通过学习,捕捉问题的能力提高以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原先的看法。其实,有许多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等到报刊刊登了一些有关其他单位的工作通讯后,我们才发现:有些工作我们单位早就已经开展了,怎么当时自己就没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就为错失了报道时机而自责、惋惜。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天天留意,时时留心,许多新闻线索和素材就可以拿来写成通讯类稿件。

一天早上,我到卷烟配送中心送材料时,偶然发现送货员樊俊华在看笔记本上他自己绘的送货图。凭着职业敏感性,我立即上前向他问个究竟。原来,樊俊华负责的送货线路位于农村,道路大多是土路,坑坑洼洼的,很难走。尤其是遇到下雨天,送货车的车轮经常会陷进泥坑,给送货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为了顺利完成送货任务,樊俊华开始留意观察每条道路的情况和周围的地形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平时积累的这些资料绘成送货图。这样一来,哪条路好走,哪条路容易陷车,一看送货图就会一目了然。听了樊俊华的介绍后,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便以此写了一篇题为《樊俊华的送货图》的稿子,并很快在报纸上刊登了。

人们常说,三分写,七分采。的确,有时采访比写作更重要。采访不仅需要主动、热心,还需要对被采访者进行提示、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今年2月下旬的一天,我碰到送货员王俊海后,问他最近工作中发生什么新鲜事没有。他说,还是老一套。听罢,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引导他说:“平时为客户服务时,遇到客户送吃的、喝的东西怎么办?”“婉言谢绝。”面对我的提问,王俊海不假思索地说。“好好想一想,有没有破例的?”我继续追问道。“我想起来了,有这种事情。”他立即说。随后,他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和另一位送货员王亮利用送货间隙帮助残疾零售客户姜炳坤整理店面时,姜炳坤见他俩累得满头大汗,便从货架上拿起两瓶矿泉水,打开瓶盖后给他们递了过去。他俩见没法推辞了,只好接了过来,并坚持按标价付给姜炳坤4元钱,可姜炳坤说什么也不要。后来,他俩趁姜炳坤不注意把钱放在了柜台上,可立即就被姜炳坤发现了。于是,姜炳坤给妻子使了个眼色,他的妻子心领神会地把这4元钱悄悄放进王俊海放在柜台上的外衣口袋里。王俊海回到单位后发现口袋里多了4元钱,马上意识到是姜炳坤和他妻子趁自己不注意时放进去的。随后,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王亮。在下一次送货时,他们坚持把钱退给了姜炳坤。4元钱虽然不多,却演绎了一段客我之间的真情,是一个难得的新闻线索,于是我连夜赶写了一篇题为《四元钱》的新闻故事,并发到《东方烟草报》编辑部。由于选材好、新闻点抓得准,稿子很快就见报了。

通过采访,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平淡的工作中并不缺乏新闻题材,缺的是千方百计挖掘线索的精神,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就会挖掘出更多、更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总之,写好通讯类稿件要做到一个“勤”字,勤看、勤写、勤思考;注重一个“巧”字,巧写、巧练、巧运用;达到一个“恒”字,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四篇:关于如何写好通讯

关于如何写好通讯

所谓通讯,就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法、迅速、具体、生动地反映人物和事件。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同时,它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闻性、文学性、形象性、评论性。常常有人会把这几个特点了解的模棱两可,有些人会问:“我们如何根据事情的来源写好一篇质量较高的通讯?又如何把握事情或人物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再者就是又要写好通讯、又要通讯水平高,该如何下笔?”这些都是通讯爱好者们所要关心的问题,也是此次实践生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围绕如何写好通讯谈以下几点,希望对实践生有所帮助。

一、通讯的分类与特点

要想写好通讯,你首先要分辨出什么是通讯?什么是消息?通讯跟消息不同,消息主要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则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和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详尽、生动地表现人物和事件。常见的通讯一般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小故事等多种分类。

(一)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要写好人物通讯尤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忌“有人无魂”; 二忌“有魂无人”; 三忌“千人一面”; 四忌“褒一贬百”; 五是要写“全人”。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二)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事件通讯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2)写好事件的高潮;(3)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4)在记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

(三)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谈工作经验、教训的一种通讯体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它还侧重于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它也要反映新闻事实,往往带有现场活动。工作通讯写作的要求有三点:一是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如社会前进过程中新冒出来的问题,实际工作中长期积累起来而未引起注意的问题,长期存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民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注意的问题等,都是有现实性的问题。二是具体、透彻地 阐述问题和经验。三是夹叙夹议,有理有据。或用议论作点晴之笔,点出问题之所在,或是运用背景材料同事实对比,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或是作者直接发表意见。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其议论应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

(四)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是反映社会变化、建设成就、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的一种通讯,它的题材广泛,有的侧重于写社会风貌;有的侧重于写自然风貌;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其报道对象,既可是一国一省之类的大题材,也可是一村一店之小题材。其形式也灵活多样,报上常见的有“见闻”、“巡礼”、“纪行”、“侧记”等。

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1)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即提供新的信息、反映新的变化;(2)善用对比衬托。即要写新,要突出“变”;(3)丰富知识,增添趣味。即风貌通讯常运用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4)叙论结合、情景交融。即可以边叙边议,叙论结合;也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写通讯的注意事项

通讯是反映大家视觉品位的最好途径。同时,它还起到第一时间宣传每件有意义的事件和人物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广大同学知道每个场所发生的事情,让他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要利用好这条途径,你就会发现身边就多些交流的空间,写通讯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选好典型,确立主题

典型是通讯的筋骨,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对通讯来说十分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典型呢?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人和事,选择那些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确立什么样的主题呢?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尚的主题,确立反映人物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题。

(二)写好人物,确定事件

写好人物和事件是通汛写作的重要任务。不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都要把人物写好。写人离不开事,因此,写人必写事、写人物自己所做的事实的事,写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事。写人物还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活动来表现人物;人物要写得有血有肉,有音容笑貌,有内心活动;写事要具体形象,有原委,有情节。

(三)安排好结构

纵式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作者认识事物的顺序成为行文的线索。在采用这种结构时,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横式结构,是指用?间 变换或按照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的。这种结构概括面广,要注意不同空间的变换,恰当地安排通讯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采用空间变换的方法组织结构时,要用地点的变化组织段落;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时,要围绕主题,并列地写出不同的几个侧面;纵横结合式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采用这种形式,要以时空的变化组织结构。

怎样写好简讯

简讯又称短讯、简明新闻。它要求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简短的文字,将新闻事实简明扼要地报道出来。有时候,在报道重大的突法事件时,为了争取时效,必须把稿件写得很段,这类简讯有称作快讯,另外,在报道内容不太重要的新闻时,也往往采用简讯的形式。

有时候,利用短小的简讯还会使所要报道的事情更有影响性,它可以及时报道重大的突发事件,可以使大众大量地获取新闻信息,可以扩大报道面,用有限的版面和时限反映多方面情况,充分利用来稿。当然,了解这些知识就想写好一篇简讯是往往不够的,它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一、语言短小精悍;

二、消息传播迅速。

要写好一篇简明又报道吸引力大的问题是不容易的,写好一篇简讯尤需注意以下两点,一、写作时做到言简意赅,不要以简讯简短,就可以任意为之,以致叙述不完整,事件的主要方面要齐备,让受众从中能够理解它所包涵的意义;

二、抓住特点,一事一报。简讯并不因为短,就抹杀其特点,它也要对自然形态中的信息进行精选、加工,做到短而精,简短而有特色。

总之,采写简讯,要深入现实,研究新问题,抓住新特点,才能写出有声有色的好的新闻作品。

第五篇: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中如何刻画好任人物的性格

通讯写作中少不了写人物,而人物通讯,顾名思义主要是写人。在一篇通讯里,有写一个人的事迹的,也有写一群人的。不论写一个人或写一群人,最主要的是把人物写活,再现活生生的人物。但在诸多的来稿中,最突出的毛病是人物千人一面,无血无肉、无个性。其原因恐怕有三:一是采访不深入,过分依赖现成材料或书面材料;二是选材无标准;碰到什么写什么,面面俱到,无重点;三是语言概念化,叙事一般化,写人鉴定化,对人物的评价更是“夸而无节,饰而有诬”!另外,还有两个不是“原因”的原因:一是有人写谁不写谁,全凭“对我是否有利”,所写人物没有新闻性;二是拉开“架式”搞“平衡”,写甲怕得罪乙,写乙怕得罪丙,于是甲、乙、丙、丁一齐写,把谁也写不好,写不活。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也不能忽视。这些都是写不好人物通讯的外在因素;其内在因素是,作者还不具备通讯写作的般知识,或者是不能学以致用。其主要表现是,不注意再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意义,等等。怎样克服不善于在矛盾中突出人物个性、深化主题呢?去年“七·一”之前,我们就收到过这样一篇通讯,一共写了八个共产党员,其中五人是“重点”写的,各占篇幅基本相同。这些党员中,有的比较先进,有的则比较一般;不论是先进的,还是一般的,都写得平平淡淡,没有个性。例如,写豫东黄泛区农场机械分厂共产党员高玉杰有病坚持工作的事:他为抓好车间的设备管理,不知奉献出多少个休息日,由于劳累过度,病情严重,住进泛区医院,但他心里仍然想着车间的工作。就在接到住院通知的当天晚上,他还在车间绘制设备图纸,整理设备档案。同志们都劝他早点回家休息,他却说不要紧我把设备档案和图纸理顺了,别的同志用起来就会很方便,工作就会顺利。带病坚持工作的确可以感动身边的人,但如何写得让读者或听众也为之感动呢?简单的叙述打动不了人,关键是要写“这个人”的精神形象,那就是个性!个性,是人物在特殊矛盾面前所表现的特殊而又典型的行动。高玉杰“劳累过度,病情严重”,他是如何处理“住院”和“坚持工作”(如果“带病坚持工作”可以提倡的话)这一特殊矛盾的?又如他接到“住院通知”时的情景怎样?有什么症状?他继续工作时的情景如何?有什么异常表现,当时的工作环境如何?他 带 病 “ 整 理 ” 了 多 少 “ 设 备 档案?”同志们劝他时说了什么话?住院期间,他是如何“想着车间工作”的?有什么言行?他是怎样“劳累过度”的?在什么情况下“病情严重”的?等等。这些都是在矛盾面前所表现的特殊而又典型的行动,是表现个性不可缺少的骨干材料和典型细节,是“这个人”。把“这个人”的表情细节、动作细节及言谈细节写得形象、具体、生动了,就揭示出了他富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思想品德,“这个人”就活生生的立在了你的面前。但是,把一个人写得活灵活现并非易事。人物通讯要写得深刻,就必须在充分展开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如果在通讯里不敢写矛盾冲突,遇到矛盾绕着走,几笔带过,那就会使人物形象模糊不清,个性不鲜明。要克服这种毛病,要注意以下几点:矛盾斗争的关键时刻,往往是人物思想升华的“制高点”。因此,要调动一切表现手法,写出矛盾的紧迫感和尖锐性,让人物在特定的典型环境再现其英雄本色。这样,人物形象才是鲜明的。切莫把“白热化”的斗 争 稀 释 冲 淡。如 《 永 不 松 劲 的 道 钉 》(197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一开头就把人物置于千钩一发的矛盾中:1975年4月9日,从乌鲁木齐开往郑州的七十二次客车,穿山越岭,风驰电掣地向东奔去。列车冲出陇西山区一个峡谷的山口。突然司机透过狂风扬起的漫天黄沙发现:前方一百多米处,有两台连在一起的养路机械在路轨上!司机飞手撂下紧急制动闸,惊呼一声:来不及了!因为巨大的惯性力推动列车沿下坡道飞驰,最多不过七秒钟就要与机械相撞!正在这里忙着养路的施工人员发现火车开来,有人惊喊:车来了!他们马上意识到:来不及了!因为要把两台正在施工的电动捣固机分离下道,至少也要四十秒!七秒四十秒,一千多名旅客的生命,都紧紧系在这个矛盾上了!七秒四十秒,这是多么难于解决的矛盾啊!有谁,用什么办法,创造一个奇迹,能推动这两台七百多斤重的捣固机呢?眼看一场惨重的翻车事故,将在这七秒钟里发生了!怎么办?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在路旁整理道碴的共产党员张金生目睹险情,立即扔掉手中的工具,闪电一样向道心冲去!这时,风在吼,地在摇,钢轨隆隆震响!这时,张金生临危不惧,舍生忘死。他准确、迅速地拔出两台捣固机的连结销子,拼出全身的力气,把左边的捣固机掀出道外。就在这同一瞬间,列车劈头盖顶,朝张金生冲来:十米、五米、三米„„可是,张金生并没有下道!他顶天立地,气贯长虹,急忙转过身,使出生命的全力,再去掀右边的捣固机。就在这一刹那,列车飞驰而过,列车安全停下了。列车安全停下了,一千多名旅客得救了。可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张金生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里完全用英雄在关键时刻的行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做为一个记者或通讯员要态度鲜明地支持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事物,敢于批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种种不文明的思想行为。如《人民子弟兵奋力破冰救青年》(《人民日报》1980年1月19日)就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通讯。一位学生破冰落水,解放军战士、工人奋力抢救,舍生忘死,而有些人却面对危难,麻木不仁。记者采取对比写法,一方面是舍己救人,不顾安危;一方面是幸灾乐祸,讽刺挖苦。记者有意识地把美与丑做了强烈的对比,使几位见义勇为的解放军、工人同志的高尚情操在对比中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正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提醒人们在集中力量进行建设时,一定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恢复起来。这篇七、八百字的通讯由于触动了社会上两种思想的矛盾,因而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

一般来说,写矛盾冲突大致有三: 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的内心矛盾。要真正写好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内心矛盾是最直接的。因为先进人物总是置身于生活的激流中,面对现实斗争的种种问题,他们必然有自己的鲜明爱憎,必然有自己的“苦辣酸甜”。写好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一定要以事实为基础,通过情节、动作加以表现,不要使人感到先进人物是在“面壁冥思”。如《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中有这样一个片断:铁人1959年来北京参加群英会期间,看到公共汽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个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听了这话,他没有再问下去。心想:“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没有汽油怎么行呢?一个石油工人,眼看让国家作这么大的难,还有脸问?”,他越想心里越沉重。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心情也一直不能平静。休息时 间,他 一 个 人 悄 悄 躲 在 边,闷 着 头 抽烟„„。这段思想活动写得逼真,有立体感。铁人负疚的心情正是他对祖国石油事业主人翁责任感的体现。通讯写作中要克服缺乏表现人物性格的骨干材料和细节。有篇写“吊装大王”的通讯,涉及到的材料不少,但就是没有一种具体、生动的骨干材料,人物性格显得平庸、无特点。如写他为吊装做出重要贡献的材料:从2004年至今,他先后为建设周口、许昌、驻马店等地电厂预制构件的吊装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中原农业大省的电力事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2005年在石漫滩电厂一期工程吊装时,大胆技术革新,创“煤斗板”地面组合、60吨重一次起吊安装成功的新工艺,使工效倍增,创吊装史上的奇迹,加快了电厂建设速度,受到华北电院和国家发改委的表扬。在2006年的工作中,他带领职工,完成产值1230万元,为年计划的377%,实现利润910万元,为年计划的820%,突破人均创利1.17万元大关。他南战南阳油田,北征石漫滩电厂,四处招揽任务,他精心组织安排,指挥吊运了大西门150余吨人行钢天桥,展现了三建吊装工人的雄风„„2007年,他虽然年过半百,疾病缠身,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共产党员的“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顽强拼搏精神,又东征濮阳中原油田基地,与石油职工并肩吊架立井安装钻井设备,为开发中原地区大油田再做新贡献!以上这段文字,都是概括材料。通讯里要不要概括材料?当然要!骨干材料是构成通讯的基本事实,如果缺乏基本事实或基本事实不完整,通讯就很难写好。概括材料,是把有共同特征的事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起来,集中反映事物的特点。如果没有概括,事物就显得单薄,缺乏厚度。具体材料往往表现事物的深度,而概括材料有助于反映事物的广度,二者结合,可以较好地反映全貌。那么,这篇通讯缺少哪些骨干材料呢?哪些材料需要展开写呢?在编辑实践中我认为,某件事情是否要全面展开写,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助于深化主题,是否有助于突出人物个性,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在这篇通讯里,他“大胆技术革新,创‘煤斗板’地面组合、60吨重一次起吊安装成功的新工艺”的事可以展开写,具体写。因为这样可以展现他“技术革新、大胆探索”的精神风貌,突出他“不断进取”的个性。他“年迈多病”,仍然“与石油工人并肩吊架立井安装钻井设备”的事也可以具体写,以表现他“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拼搏精神。这些骨干材料在这篇通讯里举足轻重,没有它们,或者主要事实表述不完整,都会影响人物性格的刻画。当然,有了具体的骨干材料而缺乏相应的细节描写,也同样会影响主题的深化,个性的“升华”。如前所述,细节有助于深化报道的主题,增强新闻的思想性,而描写则给人一种形象的、直观的印象。可以说,细节描写和骨干材料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少了谁都或多或少地影响通讯的质量。要注重从个性化的语言和场景描写中刻画人物。几乎在所有的通讯报道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有些稿件也写人物“语言”,但那是经过作者加工提炼过的“书面语”或“政治宣言”,而不是“这个人”的话。如写一个人拒绝去做某件事:我是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把党给我的本领献给祖国建设,造福人民,但我无权将一技之长当作自己的“摇钱树”。这话听起来十分生硬,很难让人相信他当时是这样说的。“言为心声,”先进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即先进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职业身份,符合他的脾气秉性,符合他所处的典型环境,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看出人物的气质、神态、情感。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老坚决潘从正的语言就很有特点。潘从正把家里的坛坛罐罐都种上树籽,老伴气得骂他:“老东西,你别吃饭了,就吃你种的树苗吧!”老汉嘿嘿一笑:“你别恼,要吃饱饭还得先造林!”老汉带着青年种树,无限感慨地说:“一棵树成材要几十年,说毁一阵子就完了。种树为人一个理,你们要牢记人民抚养的恩情,学建设,不要学破坏!”老汉住在苗圃,儿女动员他搬回家去住,老汉说:“树苗跟咱儿子一样,俺扶着他们一个一个往上长,要不看着,准全毁了”!“你们伺候俺,谁伺候树苗呢?不走!”潘从正老汉的这些语言多么朴实感人!如果用作者的话去概括“提炼”,就会使人物呆板、僵硬,毫无生气!总之,要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就要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人物,用形象化的手法刻画人物,使读者能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这是人物通讯写作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通讯是报纸的大戏,它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是一种比消息更深刻、更详尽、更生动的新闻体裁。通讯有许许多多名目,如:特写、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记者来信、新闻小故事等等。人物通讯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新闻载体尤其引人注目。怎样写好人物通讯,方家各有见解。下面结合文汇报记者江胜信采写的通讯《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简单谈谈笔者的看法。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写好人物通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访是基础,深入采访,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是写好人物通讯的基础。通讯的采访一般要求比新闻的采访要深一些、细一些,而人物通讯的采访要更深、更细。采访的好与坏、简单与详细直接关系到写作的质量,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过硬的材料,才能写出一篇好的通讯来,所以采访是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怎样才算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呢?

第一,要亲自到被采访人生活或学习或工作的地方看看,和被采访人当面交谈,不仅要对他的先进事迹做详细了解,而且还要注意他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爱好等等,还要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如《文汇报》记者江胜信同志采访方永刚时,就亲自到辽宁大连、旅顺、沈阳、本溪 4 地采访,到了方永刚家、办公室、教室等第一现场,在他的讲台前站一站,在他的书桌前坐一坐,亲自感受一下方永刚工作或学习的氛围。这样,记者就好像进入了“角色”,有了很深刻的感受,主人翁的形象就在头脑中“活”起来了。这种亲临现场的观察体验,对我们写好通讯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不能单纯为了采访而采访,只问一些与主题有关的问题,不妨打开话匣子与被采访人谈谈各方面的问题,为作者更加了解被采访人打下基础,这样更能运筹帷幄,拓开作者思路。也许事后有些情节或细节不一定能用得着,但对我们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把握文章的脉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写起来也就纵横自如。

第三,多多采访与当事人有关的人物,如朋友、亲戚、同学、领导等。如江胜信在写方永刚稿子前就采访了方永刚家乡的乡亲、他的亲朋好友、领导、同事、同学、学生,还有聆听过他讲课的基层官兵、干部群众、竭尽全力为他诊治的医生护士等等,从他们眼里来了解方永刚,让人物更加生动、鲜明。

第四,采访一定要深挖细找,不放过一切机会,不放弃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挖掘有意义的细节。如江胜信和其他记者集体采访方永刚录音的同时,眼睛一刻也没有放松对细节的捕捉,方永刚进入和离开会场的时候,他还主动离开座位,尾随他作了近距离观察,其中很多细节都运用到文章里了,(比如“男儿如果有泪,不因惧怕,不因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采访的那天,有那么一瞬,我看到他喉头凸动,泪要涌出眼眶。他很利索地把食指探入镜片后面的眼角,轻轻一揉,复归常态。至于那类似于京剧花脸的嗓音,则一刻都没有哽咽甚至停顿,仿佛刚刚弹去的,只是眼角的一粒尘埃。”)(和下面举的例子任选其一)又如“经历三次化疗、体质孱弱的方永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这里,脱下厚厚的防寒服、老头帽、大口罩,在十米开外接受我们采访团的集体采访„„病不由人,他那耳侧贴着的胶布和额头豆大的汗滴逃不过我们的眼睛„„”这个细节生动地描写了方永刚在病痛的折磨下却能表现得如此坚强、乐观,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对营造文章的气氛非常有帮助。

第五,挖掘能反映人物的典型事例或情节。有的通讯平平淡淡,读完后让人一点印象都没有,这就是没有挖掘人物的典型事例或情节。一篇成功的通讯,往往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典型事例或情节,而我们要通过采访把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给挖出来。如“坐落于山腰的教学楼前,那 110 级台阶再一次承载了他那异常沉重的步履。他来到教室,为政治系学员 3 队的学员们上完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事前,已经了解方教授病情的学员们被叮嘱课间休息时不要围着方教授问这问那,让他歇一歇,更不能谈及病情。休息铃一响,学员们都很乖巧地躲避方教授的目光,反倒是方教授把大伙叫到自己的身边,问:‘我讲课的声音你们都听得清楚吗?’学员们点点头。方教授解开衣襟,露出身上插着的导流管,一脸的歉然:‘我病了,讲话有点费劲。不然,我会讲得更好更响亮的。’两节课上完,方永刚一字一顿地说:‘祝你们成功!’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教室里的空气,凝重而悲怆。”这样的描写,就把方永刚那种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听课学员的感情,一下子烘托出来。如果作者没有亲自到方永刚曾经工作的地方去,没有和那些听方永刚讲过课的基层官兵接触的话,而仅仅是一些事例的罗列,一种简单的叙述,那么,读者读起来便没有味道了。

二、写作是关键

要想完成一篇好通讯,写作更是很重要,写作方法和写作功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质量。所以要想写好一篇人物通讯,就一定要在写作上多下工夫,精雕细琢,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要抓到材料就写,要在研究材料上多下些工夫,吃透材料,要根据思路整理采访资料。采访完后,作者一般手头都有一大堆资料,怎样把这样一大堆资料去粗取精,变成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呢?不要一味地把材料全堆在一起,文章搞得十分冗长,需要根据思路来理顺这些资料,哪些材料归在哪一类,哪些要用,哪些可以不用;在选择材料时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具有说服力的,最能打动人的情节。

第二,通讯是新闻体裁,所以要讲究真实性。所写的东西要绝对真实,反映真人真事,从人物到情节,甚至到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不能虚构。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没有发生过的事不要编造,不要凭想象添枝加叶。写通讯不像写小说、写电视剧本、写散文、写诗可以虚构,其描写不能靠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饰和夸大的形容,而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第三,要避免只重细节,缺乏提炼。比如江胜信在写方永刚时谈到“方氏”讲解法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在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时,他说:‘和’就是人人张嘴有饭吃,‘谐’就是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力。”在举完这个例子后,作者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加了一句,“形象生动的说文解字,一下子把和谐的道理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这样的提炼,有助于增加文章的厚度、深度和高度。

第四,要有必要的形象描写。形象描写不要误解为要写花呀,草呀,月亮呀等等,那样理解是很片面的。我们说的形象主要指的是用形象的手法写人。如写方永刚的通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些年来,方永刚倾囊救治长期患病的父母直至为他们送终,自称‘家族精神支柱’的他也不曾间断对众多兄弟及家族晚辈的接济。负担很重的这个家,经济状况近两年才稍稍好转,但还没来得及添置任何一件新家具。不过,他的书房,光从‘软件’的角度,不可不谓之‘豪华’。六个规格一致的书橱以顶天立地的姿态占据了书房的整整一面墙,里面的书籍塞得满满当当。更有一些塞不下的,成堆成摞地码放于书桌以及屋角。同样,在他的办公室,最抢眼的还是书橱。这成千上万册的书,他果真都会去看吗?我随手翻开几本,无一不是圈圈点点。”这一段虽然不是直接写方永刚,但通过这段描写充分体现了方永刚对书的热爱。在生活非常拮据的情况下,却能每年花上 5000 元来购买书籍,这在很多家庭是不一定能做到的。这样描写对于引领读者的情绪,增强人物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很有作用。写好人物通讯,掌握了采访和写作的要领,写起来就能运筹帷幄、挥洒自如。

下载怎样写好通讯[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写好通讯[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如何写好人物通讯(来自中青报)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

    怎样写好材料

    怎样写好材料机关工作人员通俗讲有三件事:出主意、写材料、办事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会,谈一谈怎样“写材料”的问题。我感到材料写作要说难是真难,写好难,写精难,写出范文......

    怎样写好材料

    怎样写好材料机关工作人员通俗讲有三件事:出主意、写材料、办事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会,谈一谈怎样“写材料”的问题。我感到材料写作要说难是真难,写好难,写精难,写出范文......

    浅谈如何写好通讯类稿件

    浅谈如何写好通讯类稿件 “写通讯稿件难”是广大通讯员普遍反映的问题,起初我也不例外。后来,在《东方烟草报》多位编辑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经过自己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在......

    谈如何写好通讯报道

    谈如何写好通讯报道通讯由于其灵活性、广深性,越来越受新闻媒体的青睐和重视,几乎成为深度报道的代名词。所以,简单地说,通讯就是“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重要新......

    怎样写好命题作文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一般是由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段阅读、作文这三个板块组成,试题总分为120分,其中写作一项就占50分,占全卷分值的比例约为42%,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怎样写好说明文[定稿]

    怎样写好说明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说明文是一种难写的文体,常常看见孩子写这类文章时,他们都拿着笔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原来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这也是我们老师教写这类文章......

    怎样写好歌词

    怎样写好歌词?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一首好的歌词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歌词不等于诗歌。很多朋友寄来的作品,其实只是一首现代诗,而不是歌词。有些朋友也曾问过:究竟诗和歌词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