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故事[精选]
故事:
“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1963年,阿尼帕的邻居亚合甫夫妇相继去世,留下3个无人照看的孩子,他们最大的16岁,最小的未满6岁。给亲人送完葬,3个孩子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阿尼帕夫妇俩拥着3个孩子,对他们说:“孩子们,跟我们回家吧。从今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1977年的一天,11岁的回族小姑娘王淑珍在街上到处流浪。阿尼帕在青河县医院当护士的六妹哈热恰木,在医院门口看到了这个满头黄水疮的小女孩。她上去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无父无母的小姑娘,是来寻找在青河县上中学的哥哥王作林的。哈热恰木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姐姐和姐夫,好心的阿尼帕夫妇决心收留这个可怜的孩子。
收养小淑珍对阿尼帕夫妇来说,已经是件非常艰难的事了。不久,她的两个妹妹王淑华、王淑英,还有她14岁的哥哥王作林都来投奔他们了。看着门口一排孩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们,扯着他们的衣角,嗫嚅地说着:“爸爸,妈妈,收留我们吧。”阿尼帕的眼泪流了下来,她说:“孩子,这个家再穷,毕竟是一个可以挡风避雨的窝呀,家的大门永远为你们开着。”
金学军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病逝以后,患有严重气管炎的他独自拉扯着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可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金学军也撒手西去了。面对可怜的3个孤儿,阿尼帕又把他们都领回了家,这就是金花、金海、金雪莲。
至此,阿尼帕已收养了10个孩子。加上自己家的,阿尼帕家一共抚养了6个民族19个孩子。
“有我们一口,就有你们吃的”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充满甜蜜和快乐。为了让孩子们吃饱饭,阿尼帕夫妇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并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的伙食;阿尼帕经常在春天去挖野菜,秋天去捡麦穗、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阿尼帕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台远远的,一碗奶茶、一把炒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生下小女儿不到一个月,阿尼帕就去食品厂当了临时工,每天在冰冷的河水里洗羊头、羊肠。那段时间她的手脚全是冻疮,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工作之余,她还到后山捡骨头去卖,一公斤骨头只能卖七分钱。
为了给全家20多口人做饭,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就这样,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到一碗,锅就见了底;打一坑馕不到一会儿就被孩子们抢完了;做一顿手擀面条,需要擀6张面才够每人分一碗。经常一顿饭做下来,阿尼帕的腰累得半天都直不起来。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借阿尼帕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大家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
阿尼帕夫妇不仅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学上中学。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有一年冬天,一位亲戚看到阿尼帕大冷天还穿着半截裤子、光着腿肚子在外面干活,心酸得直抹眼泪。她拿出珍藏的一块面料,送给阿尼帕让她给自己缝一条裤子。阿尼帕拿回布料在腿上比了比,却又想到了正在院子里玩耍的雪莲,决定为即将上中学的女儿缝一套衣服。
第二天,雪莲穿上母亲新做的衣服,走到哪里,都环绕着兄弟姐妹羡慕的眼神。阿尼帕看到女儿幸福的笑脸,欣慰极了。她偷偷地躲在羊圈里,找来一些破布条子,在腿上缠了一圈又一圈,以此抵挡寒冷。这一情景恰巧让雪莲看到了,她这才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她抱着母亲大哭:“妈妈呀,你为什么要这样,你也没有衣服穿,干嘛给我做衣服呀?”
逢年过节,是阿尼帕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的眼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她做的好事七天七夜也说不完”
老邻居阿巴依和妻子奇娜是阿尼帕家的常客。奇娜的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卧病在床。1986年,奇娜离开了人世,一年之后,阿巴依也去世了,留下了3个孩子。阿尼帕就让两个男孩跟着大儿子加帕尔学开车,帮助女孩卡尼亚继续完成学业。
2003年,大龄孕妇江阿古丽生活困难,阿尼帕为她筹集了1000元钱,还召集儿女为她输血,出院后又把她接到家里照顾。
哈萨克族学生乔汉不会忘记,阿尼帕奶奶给她生活带来的阳光和温暖。乔汉的父亲瓦黑提是一个靠双拐行走的残疾人,母亲也经常生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由于家庭困难,家里几个孩子初中都没毕业。乔汉从小就很懂事,很喜欢读书。正是有了阿尼帕奶奶的资助,她再也不为学费发愁了,现在已经上高中了。
阿尼帕·阿力马洪先后获得首届“新疆十大杰出母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第四届“全国十大公益之星”、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她用坚强的臂膀和辛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超越亲情的大爱之歌。
刘畅:
道德感言:不是亲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母爱最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做好事、献爱心,不仅仅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更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听完刚才道德模范的事迹后,他的感人事迹使我们如沐春风,唤醒了我们埋藏心底的良知。我们有理由相信,道德模范在敬善向善、传递爱心的同时,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行为道德。只要我们人人乐于奉献,将一份份善心善举汇聚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道德力量,推动社会的道德文明进步。
樊瑞新:
道德的标准,不在于岗位的高低,不在于出生的贵贱,也不在于所从事工作的好坏。只要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工作出发,一点一滴,踏踏实实,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烙上有意义的印章,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国家公务员,我会以杜东翔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工作中践行模范行为,在生活中向模范看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敬业奉献恪尽职守。
第二篇:道德故事
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就是雷锋崇高的道德信仰。在实践中,他时时刻刻总是想到帮助别人,多为人民做好事。
1961年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到沈阳出差。在去车站的路上,看见一个妇女
携带着两个孩子在滂沱的大雨中向车站走去,雷锋急忙上前,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那位妇女身上,并帮助她们上了火车,到了沈阳又把她们送回家。
1961年夏日的一天,雷锋到佳木斯执行任务,在火车上扶老携幼,帮助列车员忙这忙那。列车到了滨江站,外面下雨:装卸工人忙着藏盖站台上的行李,火车一停,雷锋下车和工人们干了起来,一直干到开车铃响。
春节期间,人人都在休息,可是雷锋却想:这种日子,服务部门一定很忙,他就自动到火车站帮忙,给旅客倒开水,扫候车室,找座位。看见一位老太太背包袱上车吃力,就跑上前去,接过包袱,扶她上车。
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好事,他说过:“人酌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高云涛舍身救学生
1983年的一天,北京的早春,仍有寒意。傍晚,崇文区清华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吴爱莉来到护城河边玩耍。她尽情欣赏河边的景色,用力地向河里投小石子,高兴地看河水里激起的朵朵浪花,突然,由于用力过猛,脚下一滑,落进了水里。她一边向岸边挣扎,一面高喊救命。无情的河水卷着小爱莉顺流而下。
首都机器厂工人、三十一岁的高云涛正骑车路过,见此情景,他毫不犹豫,甩掉外衣,飞跑过来,跳入水中,扑向爱莉。拼尽全身气力,追游多时,当赶到小爱莉身边时,她正在逐渐下沉
在刺骨的冰水中,高云涛虽已感到力不能支,但还是拼命将小爱莉托出水面。小爱莉得救了,高云涛自己却沉没在水中。当这位受人民崇敬的勇士被打捞上来 时,他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第三篇:最新道德故事
山东一司机突发脑出血
危急之际保乘客安全感动网络
近日,山东长途客车司机宋洋在驾驶过程中突发脑出血,昏迷前坚持将车靠边停稳,并在几乎说不出话的情况下,用模糊的声音告诉乘客不要在高速路上下车,保证了车上33名乘客的安全。他的事迹感动了网络,网友称他用100秒的生命守护诠释了职责大爱,送他“最美司机”称号。企业、市民纷纷为其捐款,祈福他能渡过生死关,社会上也掀起向宋洋学习的呼声,由此激发出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最美司机”用尽最后力气安全停车
事情发生在3月9日上午10时15分左右,宋洋驾驶的长途客车行驶在山东境内济聊高速茌平段。车载监控录像显示,正在驾车的宋洋在感觉不适后,开始刹车靠路边停车,在车辆停下时,宋洋的左手已拉不动车左侧的手刹,他用右手尽力去拉好手刹后,又打开双闪警示灯,这时的他已经几乎说不出话来。
“车停下后,我发现司机已经意识模糊,说话非常吃力,但他还是坚持把车门打开,并叮嘱乘客不要在高速路上下车。”说起几天前突发的状况,坐在客车前排的乘客肖纪彦依然很激动,不停地说司机是个好小伙。
监控显示,当时高速路上车辆很多,如果宋洋没能把车安全靠边停下,车上33名乘客的安危不堪设想。当时在车上的乘客秦学迁说,他现在想想都后怕,“当时如果宋师傅没有及时刹车,可能躺在医院里的是车上33名乘客。”他觉得宋洋可以算是山东甚至全国最美司
机。
宋洋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微博、论坛中被网友广泛转发,他的坚持感动了众多网民。“100秒,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不起眼的一瞬,可对于34岁的山东交运集团客车司机宋洋来说,却非常漫长和弥足珍贵。危急关头凭借最后的意识把车稳稳停在应急车道,保障了33名乘客的安全,更诠释了一名司机的职责大爱。”网友“翁平亚”说。
民众祝福“最美司机”尽快醒来
宋洋昏迷后,被送往茌平县人民医院抢救,并于当天深夜转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但送到医院时情况很不好,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确诊为脑干出血,不能自主呼吸。
记者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看到,宋洋依然在重症监护室里昏迷着,对母亲一遍遍的呼唤没有一丝反应。“妈妈陪着你,宋洋你从小就听话,一定要醒过来。”听着宋洋母亲用颤弱的声音不断重复这句话,来探望的亲友忍不住流下泪来。
在宋洋用生命守护乘客的事迹传开后,不少济南市民来到山大二院,探望这位尽职的“平民英雄”。山大二院重症监护室挂上了一本留言册,在留言册的扉页写着:宋洋的事迹感动着大家,但病区环境特殊,不能满足探视需求,医院表示歉意,希望您理解配合。让我们共同祈福,祝愿宋洋早日康复!市民们自发留言许愿,祝“好人一生平安”!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掀起了为宋洋祝福的活动。“你是我们的骄
傲,加油”“你是最坚强的,一定要挺过来”“好人一生平安”,众多网友一起为宋洋祈福,并呼吁更多的力量帮助宋洋渡过生死关。
据宋洋的主治医生马承恩介绍,从3月9日晚上宋洋入院以来,他的病情基本上没有任何好转,目前仍处于重度昏迷中,无法自主呼吸,也无法维持正常血压,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身体机能。而且宋洋身体还出现了心脏电压过高等并发症,情况很不容乐观。目前医院已组织多次专家会诊,并且联系了北京上海的专家,尽最大努力抢救宋洋。
长沙七旬老人:20年助5位寒门学子
天心区新开铺街道新开铺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20年来,她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和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帮助5名毫无血缘关系、家境贫困的孩子上学。看着帮助的孩子一个个长大成才,年过古稀的老人甚是欣慰。“老二小乐刚刚打来电话,要我注意高温天气,他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回来。”近日,在新开铺社区举行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活动中,73岁的周泽惠老人讲述着自己的梦想。
古稀老人家陆续住进五“儿女”
“老大现在已经结婚,老二大学毕业后去部队当兵了,老三现在正读高二„„”提起家中的5个“子女”,老人语气中流露出无比的欣慰。走进新开铺社区长沙机床厂宿舍,狭小的两间房中摆放的家具旧迹斑斑,中间客厅的桌子上,学习资料铺满了整个桌面,只有三
四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就是周泽惠和孩子们共同的家。
“老大来的时候只有8岁,还在上小学,非常漂亮的一个小女孩。”1993年,周泽惠无意中了解到常德鼎城区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家中遭水灾,经济非常困难。几经联系,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周泽惠将小芬接到家中照顾。之后,其他四个“儿女”也陆续进入这个“大家庭”。
“我最敬佩的人要数奶奶,她不是我的亲奶奶,而是我的助学奶奶。她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在散发着岁月沉香的书架上,老二小乐上五年级时的作文《我最敬佩的人》有些泛黄。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周泽惠无比开心。
老人偶尔捡垃圾补贴家用
“上初中的时候,奶奶有一段时间早出晚归到外面捡垃圾。”说起奶奶为她们付出的艰辛,老三小萌打心眼里心疼。原来,那时候老二小乐考上大学,学费要7000多元。虽然得到家人的支持,但周泽惠觉得供养这么几名孩子们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想到靠双手挣钱补贴家用。
从1993年退休到现在,周泽惠老人的退休金虽然从200多元涨到2200元,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周泽惠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
老大小芬读初中时,刚学习英语时有点吃力,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赶上进度,周泽惠想到了自学英语,凭借着自己在大学的一点学俄语的外语基础,周泽惠自学学会了英语语法,随后亲自给小芬补习。
“这些只是一点心意,用什么也无法回报奶奶对我们的付出。”尽管已经出嫁结婚搬了出去,老大小芬每次回家,都会给老人买些吃的用的生活用品。孩子们都特别懂得老人对自己的好,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回报老人对他们的爱。老人深深地记得,几年前还是老二小乐上大学的时候,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送给她一个水晶手镯作为生日礼物。(记者 王洁 实习生 田佳玮)
养子15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养母传为佳话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余庆县龙家镇平桃村,养子陈永生照顾瘫痪养母李胜碧15年如一日,他给老人治病、喂饭、擦洗身子、抱着老人晒太阳,15年从没有放下母亲出过远门。他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场人间孝义的真情诗篇,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养父去世 养母瘫痪 37岁男人扛起家庭重担
陈永生家住余庆县龙家镇平桃村车碗厂组,家里有七兄妹,在他两岁的时候,由于叔俩李胜碧没有孩子,父亲把他过继在李胜碧膝下抚养。1997年,37岁的陈永生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两个打击。养父在一场车祸中意外身亡,养母李胜碧一夜之间瘫痪不起,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高中的儿女,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说起母亲生病的情形,陈永生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两个孩子和母亲正在吃饭,突然老人夹菜的手不停的颤抖,在孩子的帮助下,老人好不容易吃完了那顿饭。随后,孩子们扶着母亲到里屋休息,这一睡,老人再也没有独自起床了,右半身瘫痪。
为了给老人治病,陈永生带着母亲到湄潭、余庆、敖溪等地寻医问药,通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老人勉强能依靠拐杖走几步,但是身体的右半部分已经失去知觉,老人不能说话。据陈永生回忆,医生说老人这种病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要帮助老人多锻炼,这样老人能多活几年。当时老人已经61岁了,于是,他带着母亲回到家中,一边照顾她,一边打听治疗母亲病的药。不管有多远,陈永生都去找来给老人服用。在平时的照顾中,他按照医生的话,只要忙完地里的农活,陈永生不顾身体的劳累,回到家中顾不上吃饭就去抱着母亲在自家的街沿和院坝里来回得走,当他停下来时常常是汗水湿透了衣服,手疼得抬不起来,但是他仍然坚持抱着母亲走了5个月,希望母亲的病能有所好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老人终于可以拄着拐杖沿着街沿走100米远,陈永生无比的高兴。
第四篇:道德故事
道德故事
《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稍不如意,就会无缘无故地生气和乱发脾气。比如,和同伴吵架了;上课被老师教训了;甚至爷爷拒绝答应他无理的要求。每当这时候,小男孩的表现有两个极端,不是大吵大闹,就是一声不吭。天长日久,同小男孩玩耍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不管在哪,只要小男孩一出现,玩得正高兴的小朋友们就像见到绿头苍蝇一样,立马一轰而散。为此,小男孩十分难过,他来到父亲的书房请教。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并告诉他,坏脾气爱生气对人对己都不好,今后你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发脾气或生气时就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后面几天里,小男孩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高兴事的时候,尽量控制不生气或不发脾气。几周下来,小男孩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开始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终于有一天,小男孩整整一天也没有往栅栏上钉一颗钉子,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父亲,见儿子的转变。父亲高兴地对他说:“今后的日子里,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或生气的话,就从栅栏里拔出一颗钉子。”不久小男孩就把钉在栅栏上的钉子全都拔掉了。
父亲带着孩子来到了栅栏边对他说道: “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改变感到骄傲。你看,栅栏上留下了那么多的钉子钉过的小孔,栅栏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脾气的时候,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在别人的心灵上留下疤痕。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疤痕永远都在。你明白了吗?我们对人所造成的伤害,再多的弥补往往无济于事,宁可事前小心,也不要事后悔恨。所以在生气的时候,不管怎样总要留下退一步的余地,以免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来。
道德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伤害,永远无法弥补。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只顾一时的口舌之快,出口伤人、侮辱他人断送了友情,葬送了亲情。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就羸得了朋友,就羸得了人生,就羸得了生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好运就会向你走来。道德格言
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他人,能使我们赢得朋友,赢得人生,赢得生命!
第五篇:最新道德故事
山东一司机突发脑出血 危急之际保乘客安全感动网络
近日,山东长途客车司机宋洋在驾驶过程中突发脑出血,昏迷前坚持将车靠边停稳,并在几乎说不出话的情况下,用模糊的声音告诉乘客不要在高速路上下车,保证了车上33名乘客的安全。他的事迹感动了网络,网友称他用100秒的生命守护诠释了职责大爱,送他“最美司机”称号。企业、市民纷纷为其捐款,祈福他能渡过生死关,社会上也掀起向宋洋学习的呼声,由此激发出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最美司机”用尽最后力气安全停车
事情发生在3月9日上午10时15分左右,宋洋驾驶的长途客车行驶在山东境内济聊高速茌平段。车载监控录像显示,正在驾车的宋洋在感觉不适后,开始刹车靠路边停车,在车辆停下时,宋洋的左手已拉不动车左侧的手刹,他用右手尽力去拉好手刹后,又打开双闪警示灯,这时的他已经几乎说不出话来。
“车停下后,我发现司机已经意识模糊,说话非常吃力,但他还是坚持把车门打开,并叮嘱乘客不要在高速路上下车。”说起几天前突发的状况,坐在客车前排的乘客肖纪彦依然很激动,不停地说司机是个好小伙。
监控显示,当时高速路上车辆很多,如果宋洋没能把车安全靠边停下,车上33名乘客的安危不堪设想。当时在车上的乘客秦学迁说,他现在想想都后怕,“当时如果宋师傅没有及时刹车,可能躺在医院里的是车上33名乘客。”他觉得宋洋可以算是山东甚至全国最美司机。
宋洋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微博、论坛中被网友广泛转发,他的坚持感动了众多网民。“100秒,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不起眼的一瞬,可对于34岁的山东交运集团客车司机宋洋来说,却非常漫长和弥足珍贵。危急关头凭借最后的意识把车稳稳停在应急车道,保障了33名乘客的安全,更诠释了一名司机的职责大爱。”网友“翁平亚”说。
民众祝福“最美司机”尽快醒来
宋洋昏迷后,被送往茌平县人民医院抢救,并于当天深夜转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但送到医院时情况很不好,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确诊为脑干出血,不能自主呼吸。
记者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看到,宋洋依然在重症监护室里昏迷着,对母亲一遍遍的呼唤没有一丝反应。“妈妈陪着你,宋洋你从小就听话,一定要醒过来。”听着宋洋母亲用颤弱的声音不断重复这句话,来探望的亲友忍不住流下泪来。
在宋洋用生命守护乘客的事迹传开后,不少济南市民来到山大二院,探望这位尽职的“平民英雄”。山大二院重症监护室挂上了一本留言册,在留言册的扉页写着:宋洋的事迹感动着大家,但病区环境特殊,不能满足探视需求,医院表示歉意,希望您理解配合。让我们共同祈福,祝愿宋洋早日康复!市民们自发留言许愿,祝“好人一生平安”!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掀起了为宋洋祝福的活动。“你是我们的骄傲,加油”“你是最坚强的,一定要挺过来”“好人一生平安”,众多网友一起为宋洋祈福,并呼吁更多的力量帮助宋洋渡过生死关。
据宋洋的主治医生马承恩介绍,从3月9日晚上宋洋入院以来,他的病情基本上没有任何好转,目前仍处于重度昏迷中,无法自主呼吸,也无法维持正常血压,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身体机能。而且宋洋身体还出现了心脏电压过高等并发症,情况很不容乐观。目前医院已组织多次专家会诊,并且联系了北京上海的专家,尽最大努力抢救宋洋。
长沙七旬老人:20年助5位寒门学子
天心区新开铺街道新开铺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20年来,她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和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帮助5名毫无血缘关系、家境贫困的孩子上学。看着帮助的孩子一个个长大成才,年过古稀的老人甚是欣慰。“老二小乐刚刚打来电话,要我注意高温天气,他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回来。”近日,在新开铺社区举行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活动中,73岁的周泽惠老人讲述着自己的梦想。
古稀老人家陆续住进五“儿女”
“老大现在已经结婚,老二大学毕业后去部队当兵了,老三现在正读高二„„”提起家中的5个“子女”,老人语气中流露出无比的欣慰。走进新开铺社区长沙机床厂宿舍,狭小的两间房中摆放的家具旧迹斑斑,中间客厅的桌子上,学习资料铺满了整个桌面,只有三四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就是周泽惠和孩子们共同的家。
“老大来的时候只有8岁,还在上小学,非常漂亮的一个小女孩。”1993年,周泽惠无意中了解到常德鼎城区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家中遭水灾,经济非常困难。几经联系,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周泽惠将小芬接到家中照顾。之后,其他四个“儿女”也陆续进入这个“大家庭”。
“我最敬佩的人要数奶奶,她不是我的亲奶奶,而是我的助学奶奶。她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在散发着岁月沉香的书架上,老二小乐上五年级时的作文《我最敬佩的人》有些泛黄。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周泽惠无比开心。
老人偶尔捡垃圾补贴家用
“上初中的时候,奶奶有一段时间早出晚归到外面捡垃圾。”说起奶奶为她们付出的艰辛,老三小萌打心眼里心疼。原来,那时候老二小乐考上大学,学费要7000多元。虽然得到家人的支持,但周泽惠觉得供养这么几名孩子们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想到靠双手挣钱补贴家用。
从1993年退休到现在,周泽惠老人的退休金虽然从200多元涨到2200元,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周泽惠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
老大小芬读初中时,刚学习英语时有点吃力,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赶上进度,周泽惠想到了自学英语,凭借着自己在大学的一点学俄语的外语基础,周泽惠自学学会了英语语法,随后亲自给小芬补习。“这些只是一点心意,用什么也无法回报奶奶对我们的付出。”尽管已经出嫁结婚搬了出去,老大小芬每次回家,都会给老人买些吃的用的生活用品。孩子们都特别懂得老人对自己的好,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回报老人对他们的爱。老人深深地记得,几年前还是老二小乐上大学的时候,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送给她一个水晶手镯作为生日礼物。(记者 王洁 实习生 田佳玮)
养子15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养母传为佳话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余庆县龙家镇平桃村,养子陈永生照顾瘫痪养母李胜碧15年如一日,他给老人治病、喂饭、擦洗身子、抱着老人晒太阳,15年从没有放下母亲出过远门。他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场人间孝义的真情诗篇,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养父去世 养母瘫痪 37岁男人扛起家庭重担
陈永生家住余庆县龙家镇平桃村车碗厂组,家里有七兄妹,在他两岁的时候,由于叔俩李胜碧没有孩子,父亲把他过继在李胜碧膝下抚养。1997年,37岁的陈永生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两个打击。养父在一场车祸中意外身亡,养母李胜碧一夜之间瘫痪不起,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高中的儿女,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说起母亲生病的情形,陈永生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两个孩子和母亲正在吃饭,突然老人夹菜的手不停的颤抖,在孩子的帮助下,老人好不容易吃完了那顿饭。随后,孩子们扶着母亲到里屋休息,这一睡,老人再也没有独自起床了,右半身瘫痪。为了给老人治病,陈永生带着母亲到湄潭、余庆、敖溪等地寻医问药,通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老人勉强能依靠拐杖走几步,但是身体的右半部分已经失去知觉,老人不能说话。据陈永生回忆,医生说老人这种病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要帮助老人多锻炼,这样老人能多活几年。当时老人已经61岁了,于是,他带着母亲回到家中,一边照顾她,一边打听治疗母亲病的药。不管有多远,陈永生都去找来给老人服用。在平时的照顾中,他按照医生的话,只要忙完地里的农活,陈永生不顾身体的劳累,回到家中顾不上吃饭就去抱着母亲在自家的街沿和院坝里来回得走,当他停下来时常常是汗水湿透了衣服,手疼得抬不起来,但是他仍然坚持抱着母亲走了5个月,希望母亲的病能有所好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老人终于可以拄着拐杖沿着街沿走100米远,陈永生无比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