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变革
佟丽华:
2015-08-04 14:45 来源:共识网作者:佟丽华
465次点击:我要评论
偌大的国家,如果不能从制度上推动改革,如何能够有效地维护更多普通人的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动法治变革,就是希望依靠制度来更有效地约束权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更多普通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010年6月30日,我在中南海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和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的接见。习近平同志参加了当时的座谈会。会议后他与大家握手告别,当我介绍自己是主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时,他特别给以勉励,说话期间他一直握着我的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农民工维权问题的关注。但我的思考和忧虑是:诺大的国家,如果不能从制度上推动改革,那怎么能够有效地维护更多普通人的权益?
一、“改革万言书”专报最高层
2012年7月3日,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
在中国当前社会,在中国当前社会,很多人把党代表、人大代表视为一种荣誉,我更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所以特别珍惜。
我从1999年开始致力于公益法律服务事业,先后创建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2011年两家中心分别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开创了中国民办社会组织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的先河。我们致力于为那些贫困的孩子和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帮助,已经有超过60万弱势人群从我所推动的免费法律服务中直接受益,仅帮助农民工就讨回欠薪和工伤赔偿款超过6亿元;我们及时化解了成千上万起可能恶化的案件或群体性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我们通过讲座和媒体采访等各种方式传播法治,仅听过本人讲座的律师、警察、法官、检察官、政府官员、学生和老师就超过10万人。我长期研究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农民工及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农民权益保护及农村法治、律师制度及刑事司法等具体问题,深入参与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大量法律法规的制定,很多意见变成了法律、法规或政策。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巨大的社会需求,我们还是面临很多挑战。
作为长期工作在中国公益法律服务最前沿的一名律师来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法治对百姓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希望在党的十八大这一举世瞩目、继往开来的重大会议上,尽力呼吁法治。离大会召开还有一段时间,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研究,我开始认真准备一份关于依法治国的书面建议材料。经过反复认真的修改,我完成了一万余字的《当前依法治国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建议》,该报告分三个大部分,九个小部分,涉及几十项具体改革建议。
党的十八大期间,我在大会发言时大声疾呼法治,主要谈了四个认识:不论是反腐败、环境保护、建设健康的市场秩序,还是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健全法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如果没有法治的保障,这些成就有可能得而复失。要确立新时期评价是非的标准,不论党政领导干部还是老百姓,凡是维护法治尊严的,就是好的,凡是破坏法治尊严、践踏法律的,就是在损害党和国家的权威。中央制定了很多很好的宏观政策,但没有能够及时转化为中观的法律制度,所以难以解决微观层面的现实问题,党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的能力。律师行业的作用是把法律这种书面上的规则激活成为社会规则,国家要把律师行业发展、壮大作为推进法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战略力量。
党的十八大小组发言时,我提出如何提交认真撰写的《当前依法治国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建议》问题,尽管党内文件早就规定了党代表提案制和提议制,但还缺乏有效的实践。经过大会工作人员专门请示,我的报告以“北京团佟丽华代表就深化依法治国问题给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改革建议”为题专报大会,当我问到这个建议将提交到哪一级领导时,中办负责接待的同志肯定地告诉我,会提交到你能想象的最高层面。
党的十八大前后,我接受数十家媒体采访宣传法治。一篇稿件最能反映我的心声,文章标题是我的原话,“法治是破解当前各种难题的最佳路径”,应境内外媒体要求和大会安排,我还接受了16家中外媒体的联合采访,采访主题既有我非常熟悉的中国律师行业发展、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农民工法律援助等话题,也有中央委员候选人情况、***案件等敏感话题。中国青年报在随后的报道中说,“今天下午,一个小时之内,十八大代表、律师佟丽华一口气回答了10多家境内外媒体提出的几十个问题。”“佟丽华是大会新闻中心计划外临时安排的第一位接受集体采访的基层代表”。每次采访,我话题的重点都落脚在对依法治国的呼唤。
2012年11月14日上午,大会秘书长习近平以全票当选中央委员,这充分体现了大家对他的期待和信任;15日下午,他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10月将在北京召开的四中全会,主题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在党的全会上研究深化依法治国,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尽管我并不了解党的十八大期间提交的改革报告是否发挥了作用,但中央全会要专题研究全面深化依法治国,这是我的希望。能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能与历史变革同向而行,我感到欣慰。为了呼吁更多人关心法治改革,我接受了《北京青年报》的专访,文章在9月17日发表,整整一版,标题很抢眼,《改革“万言书”专报“最高层”》,文章开篇就说:
作为中国著名公益律师、三位律师界十八大代表之一,佟丽华曾在十八大会议期间提交关于深化依法治国的“万言”改革建议,他用“振奋、期待”来形容此时他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心情。
二、谏言四中全会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一周,我被通知作为基层代表列席四中全会,其他省都只有一位基层十八大代表列席,这次北京是两位。2014年10月20日上午大会召开,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听取了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所做的工作报告以及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草案所做的说明。四中全会,注定是中国法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在当天下午及第二天上午的小组讨论中,我反复认真阅读会议文件,聆听各位领导干部的发言。
让我欣喜的是,10月21日下午,中纪委王岐山书记来参加我所在小组的讨论。在第一位领导发言后,我在后排站起来举手,我问:“我是列席代表,不知能否发言?”当天下午主持人是总参谋长房峰辉上将,他说:“没有问题。”在他手势的指引下,我坐到发言席,正面对王岐山书记。我慷慨激扬的发言与会场上标准的领导讲话风格迥异,我注意到坐在他身边的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同志与他简单交流,显然是在介绍我。由于比较尖锐地批评了立法质量问题,发言结束后心里稍有些忐忑,但心底无私。他对我的发言表示充分肯定,并希望我参加随后的座谈。
这样的发言真是让人激动、印象深刻!过去十几年来,我参加了至少数百个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会议。每次会议上能够清楚感受参加会议领导的态度:有些领导非常务实、确实希望听到意见和建议;也有一些领导完全是应付场景,会议期间心不在焉,会议后礼貌性地讲话,让人感觉浪费时间和精力。王岐山书记显然属于前者,对于那些官场八股他会打断或者调侃,他鼓励的是开诚布公、畅所欲言。
会议后中办工作人员提醒我,最好把对决定草案的修改建议写个简单书面材料,以利于起草小组研究。我写了七条建议。第二天下午大家见到了决定修改稿,会议主持人介绍,我们小组所提建议被采纳的还比较多。郭金龙书记说,我们组佟丽华提的关于人大专职常委问题的建议被采纳了。原来,我的七条建议被采纳了两条,增加了一项新的制度,“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
23日下午,第二次全体会议,总书记发表讲话。他的讲话在两方面让我印象尤其深刻,首先就是他对法治重要意义的理解;其次就是他十多处引用中国古人名言警句,讲话书面材料中只有这些名言警句,并未注明出处。他每讲到一处,都抬起头来,面向大家介绍其出处,可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理解。
会议结束后,很多媒体联系采访我。我首先接受了《北京青年报》的专访,文章依旧是整个版面,标题是:《佟丽华:感受到最高层依法治国决心》。随后,其他一些媒体也陆续发表了对我的长篇采访文章,《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是第一大挑战》、《检察日报》以《决定影响检察改革的十个问题》为标题观点鲜明,但诸如《四中全会律师披露与王岐山互动场景》、《律师在四中全会讨论会上谏言王岐山两人互动十分钟》等标题显然是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所做。尽管很多媒体都反复询问会议期间尤其是与王岐山书记互动时的细节,但我还是坚定地婉拒了。
三、参加中纪委第二次专家学者座谈会
2014年12月26日上午,也就是四中全会闭幕刚刚两个月,我有幸参加了在中纪委召开的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问题专家学者座谈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王岐山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第二次专家学者座谈会。两年多前的第一次专家学者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王岐山亲自主持会议、不希望专家学者念稿子、鼓励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的务实作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次会议开始,王岐山书记开篇就介绍,本来还想安排宣传一下,但为了让大家畅所欲言,他自己也可以随时与大家交流,所以就不再安排媒体报道啦。我们八位相继发言,轮到我发言时,我手中拿着那份《当前依法治国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建议》的报告,开始就说,其实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充满忧虑的,我在当时向大会提交的报告中写道: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复杂:……立法质量低,缺乏可操作的顶层制度设计;包括执法机关在内的各种公然违法现象普遍猖獗,司法权威日益弱化;法院拒绝受理很多案件意味着很多矛盾被排斥在依法解决大门之外;过分强调调解和信访表面看来化解了一个矛盾、实现了眼前和谐,但可怕的是刺激了更多纠纷发生;因农村土地、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法维权的路径基本被堵死……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但十五年过去了,依法治国的效果到底怎样呢?必须要看到的现实是,依法治国日益面临巨大挑战!
念完报告中的上述内容,我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遏制了腐败、奢靡等不良风气蔓延的势头,越来越多人恢复了对执政党的信心,但对形势要有清醒的判断,当前反腐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我赞成岐山书记关于反腐要标本兼治、治标要为治本赢得时间的观点,四中全会全面深化依法治国的决定标志着反腐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型。下一步的反腐,在治标力度不减的同时,要迅速推动治本进程,也就是要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完善制度的过程。只有完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腐败。随后我具体提出了五项完善制度的建议。
会议期间王岐山书记与大家热烈互动,会议从上午9点开始,接近12点20分才结束。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常务副书记赵洪祝,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等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
四、不适、困惑与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社会再次全面开启了包括法治在内的变革时代。变革是个复杂的过程,必然带来角色、利益及发展的各种变化,由此也会出现各种不适,其中目前已经显现、并且在一定时期还将持续的十种不适最为明显。1.很多党员领导干部不适应。以前有些人习惯了高高在上,现在“党规党纪严于国法”,他们要比老百姓受更多约束,很多官员感慨“为官不易”。2.各种有权者不适应。以往他们不仅可以耍特权、摆威风,还可以权钱、权权、权色交易,每逢年节就会有很多各种礼金、购物卡等,现在“八项规定”以及逢年过节中纪委发出的各种警示,让权力不可任性,不仅领导干部,就连很多基层手中有权的干部都感到不适。3.政府领导面对行政诉讼不适应。以往一些单位负责人并不关心诉讼情况,一般法官也忌惮行政诉讼,甚至不敢立案,现在局面变了,法院立案容易了,有关单位负责人还要出庭。4.政府法制部门不适应。不论是政府决策还是诉讼,都需要法制部门参与并拿出处理意见,这对以往缺乏实战经验的政府法制部门将是很大挑战。另外有些部门行政诉讼案件可能大幅增加,如果不增加编制,法制部门人员有限,那么在要求行政首长出庭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快速增长的行政诉讼案件?5.法院不适应。立案制改革可能使法院在短期内案件数量急剧增加,那么法院如何在法定审限内及时审理案件?6.年轻法官检察官不适应。员额制将导致有些年轻法官检察官成为助理人员,在收入、职业荣誉等方面都会出现心理落差。7.法院检察院领导不适应。以前有人对案件指手画脚习惯了,尽管不参加开庭,但能主导案件裁决,现在如果不进入员额,不仅不能干预案件,收入还可能比法官检察官低。8.警察检察官不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将颠覆传统的一条龙模式,对公安侦查和检察院批捕和审查起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9.立法者不适应。依法治国对科学立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论从立法体制上还是立法人才上,人大都将面临更多挑战。10.行政执法不适应。法律、政策之间模糊甚至冲突情况还大量存在,如何在执行上级指示以及依法行政之间寻求平衡,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
国内外关于当前中国法治变革存在各种讨论和评价,对未来既有积极的期待,也有消极的质疑。我曾经就这一话题与一些国内外专家和中国不同层级的党政官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有讨论,发现很多人还是感觉困惑。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在法治变革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我们缺乏足够的讨论和共识的凝聚,即使在党委、政府、人大、司法等机关内部,很多官员不仅是不适应,关键是对法治变革的意义以及重点都缺乏了解,这无形中影响了法治变革的效率和质量。
站在历史的视角看,这将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在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权力已经习惯放肆,权贵已经习惯猖狂,人民无奈只能卑微!法治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本就强大的权力怎么可能甘于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治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佳的治理模式,其最大魅力就是可以让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公共权力会受到最大限度的制约,公民权利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如何实现法治?这将是一个复杂曲折甚至漫长的过程。但这个方向是美好的,值得我们期待和为之奋斗!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但当前大家更多是在讨论“经济新常态”。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标志着中国社会不仅是经济在走向“新常态”,更关键是政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政治的直观体现就是如何行使权力。这种政治变化就是要依法治国,“有权不可任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每个人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要看到的。
偌大的国家,如果不能从制度上推动改革,如何能够有效地维护更多普通人的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动法治变革,就是希望依靠制度来更有效地约束权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更多普通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显然,这样的变革是令人鼓舞的。
应人民出版社的邀请,写作这本书。本书共有七章,主要是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四中全会以来,对总书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学习及体会,介绍了三十多项国家正在推动的重大法治改革举措以及六十多项具体改革措施,其中也结合我多年法治工作的经验,对相关改革的背景及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相关介绍和建议对关注中国法治改革的人士有所启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这不仅使我们每个人受益,也将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受益。所以,这不应该仅仅是某一个人的梦想,而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只有我们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我们大家都努力,都来“争当改革促进派”,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寄希望于改革,努力于当代,憧憬于未来!
第二篇:十八大以来重要讲话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
进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
《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巨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的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各族人民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坚信,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7日)
习近平
各位代表:
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各位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今天,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胡锦涛同志担任国家主席10年间,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我们向胡锦涛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各位代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工作,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全体官兵,要按照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提高履行使命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要以国家和香港、澳门整体利益为重,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广大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要携起手来,支持、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新的前程。广大海外侨胞,要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努力为促进祖国发展、促进中国人民同当地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各位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
各位代表!
实现伟大目标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不断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更大的胜利,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在近代被世界快速发展的浪潮甩在了后面。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中国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抱憾而终。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救国方案都相继失败了。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为了探求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敢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了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
然而,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的特殊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中国革命遭受到严重挫折。
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不懈探索,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了一支最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我们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在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后,经过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这个伟大历史胜利,是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是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这一伟大奋斗历程和成果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志们、朋友们!
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失败为成功之母。”毛泽东同志也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
不能否认,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他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了全面评价。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同志们、朋友们!
35年前,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党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和发展的伟大事业坚持好、发展好。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同志们、朋友们!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同志还把实事求是形象地比喻为“有的放矢”。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我们党的党员人数,放在人民中间还是少数。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要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我们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同志们、朋友们!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的先辈们为实现这个梦想付出了巨大努力。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是,在他们带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朋友们!
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习近平
2012年11月19日06: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已经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各级党委要按照通知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号召全党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体会,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要永远铭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第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三,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
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强调总任务,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这些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全党全国要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共同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奋斗。
第四,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以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的十八大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部署都是遵循和体现这些基本要求的。抓住了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第五,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和各项任务。全党要深刻学习领会、逐条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要求,既是着眼于继承和弘扬我们党90多年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提出来的,又是着眼于顺应和应对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来的。这些年来,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同时,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全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深入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将对这项活动进行部署,各级党委要切实抓好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
(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
2013年02月19日13:32
【字号大中小】打印社区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提交 分享到QQ空间分享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本文系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部分内容)
(摘自2013年1月6日《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
来源:新华网 2013年11月15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5)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7)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8)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9)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10)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1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1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18)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21)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22)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3)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24)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
(25)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
(26)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27)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28)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中共中央根据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
(29)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0)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
(3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3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3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3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5)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3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各级纪委要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
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37)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改革会议公文制度,从中央做起带头减少会议、文件,着力改进会风文风。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探索实行官邸制。
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8)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39)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40)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41)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4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4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4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48)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49)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50)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55)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完善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优化武装警察部队力量结构和指挥管理体制。
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56)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健全完善与军队职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相适应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以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为牵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军队干部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文职人员制度。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健全军费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机制。健全完善经费物资管理标准制度体系。深化预算管理、集中收付、物资采购和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制度改革。
健全军事法规制度体系,探索改进部队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
(57)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58)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59)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
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
(60)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完)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60年前,我们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这样一个有 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周年,就是要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为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个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索我理想之中华”矢志不渝,“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亿万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说到:“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人民把这一构想付诸实践奠定了前提、创造了条件。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 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要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我们必须坚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的工作。
第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第二,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我们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三,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对“一府两院”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要加强党纪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和国家机关内部各种形式的纪律监督。要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要健全申诉控告检举机制,加强检察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必追究。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下最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第四,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中国26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
各级国家机关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人民对自己选举和委派代表的基本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把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内容,虚心听取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认真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第五,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要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程序。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同志们、朋友们!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普遍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实现了国家机关和领导层的有序更替。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我们坚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努力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了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我们积极发展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广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建立健全多层次监督体系,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我们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中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同志们、朋友们!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
总之,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同志们、朋友们!
60年一甲子。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毛泽东同志60年前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的一段话,他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要把这个崇高使命担当起来,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大家一起努力吧!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3年5月24日)
2015年07月20日14: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4年2月18日)
习近平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9日
02 版)
尊敬的连战荣誉主席和夫人,来自台湾各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春节刚过,就见到连主席和各位老朋友、新朋友,很高兴。你们是我在马年见的第一批台湾客人,首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马年吉祥、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我同连主席多次见面,是老朋友了。连主席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怀,长期积极推进两岸关系、追求民族振兴,我对此高度评价。
一年之计在于春。去年,连主席和朋友们也是在开春之时来访,为全年两岸关系发展开了个好头。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更多实惠,并且蕴含着新的发展契机。新的一年里,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
感谢连主席就两岸关系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你们是台湾各界的代表性人士,借今天的场合,我想同大家谈谈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这也不要紧,我们共同努力解决,但不应让它们影响两岸同胞发展关系、合作交流。同时,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我们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
第一,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台湾同胞崇敬祖先、爱土爱乡、淳朴率真、勤奋打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大家都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传承中华文化。在台湾被侵占的50年间,台湾同胞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
回顾台湾走过的历史,回顾两岸同胞一路走来的历程,我有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不管台湾遭遇什么风雨,不管两岸关系历经什么沧桑,两岸同胞始终心心相印、守望相助。这告诉了世人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
第三篇:第一章十八大以来法治文件讲话学习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法治文件讲话学习
【导读】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依法治国部分的摘要、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依法治国部分的摘要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第二节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至今已经30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件,就是要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推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历史总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
我国现行宪法可以追溯到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文献都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成败得失,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制定了我国现行宪法。同时,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分别对我国宪法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3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再往前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同志们、朋友们!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要按照宪法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政权体制和活动准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证国家机关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我们要根据宪法确立的体制和原则,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我们要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的重要职责,要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们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
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我们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第四,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我们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同志们、朋友们!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第三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下午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习近平强调,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习近平强调,我们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习近平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第二章 贵州省“六五”普法依法治省规划知识
【导读】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贵州省“六五”普法依法治省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以及贵州省“六五”普法依法治省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贵州省“六五”普法依法治省规划的主要任务、组织领导和保障等。第一节 贵州省“六五”普法依法治省规划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省决策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新需求,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大力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增强公民的法律信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三、工作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我省“十二五”时期主基调、主战略,安排和落实普法依法治省工作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改革开放,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2)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开展法制宣传中服务群众,把普法依法治理的过程变成服务群众的过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学用结合,普治并举。结合依法治省的任务和内容,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突出宣传法治实践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事务、文化事。(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工作计划,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节 贵州省“六五”普法依法治省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任务
(1)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学习宣传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治省的决策部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相关法律的宣传,促进立法、决策、监督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贴近民生、体现民情。(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大力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建立健全各项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考核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公民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形成全社会依法办事的法治氛围。
(3)围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宏观调控、财政税收、金融管理等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十二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生产经营、知识产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产业园区扩区调位升级、应用和发展低碳技术,有力推动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的实施。(4)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拆迁征用、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制宣传,促进服务和保障民生。结合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把法制宣传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大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救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5)围绕加强社会建设、维护和谐稳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培育和提升新形势下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尤其注重促进各级政府和广大公务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办事、依法表达诉求。加大公正廉洁执法、执法人员守法、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推进社会矛盾化解。进一步加强重点窗口部门、人群聚集场所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配合开展各项社会管理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6)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公民的法律信仰。结合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廉政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的有机结合。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鼓励创作和传播更多更好的法治文艺作品,把法律文化更多更好地融入到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法律教育。积极倡导在法治实践中运用法律文化,注重在司法、行政、执法的具体环节中体现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全民法制宣传教育 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着重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全民法制教育深入开展。(1)加强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国家基本法律和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等制度。把法制教育纳入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规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课程,探索和推广研究式、互动式学法方式,增强学法效果。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营造廉政氛围。(2)加强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能力 公务员要全面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公务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颁布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坚持和完善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和公务员岗位学法制度,细化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实施标准。加大对新录用公务员法律知识测试力度,对执法岗位、法制部门新录用公务员进行专门法律知识考试。(3)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法制观念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注重中小学生的法律启蒙、法律常识和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培养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分辨是非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养成守法习惯。加强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理论教育,树立崇尚法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观念。重视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完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将中小学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不断提高法制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
(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努力掌握现代经营管理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增强诚信为本、合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强化市场规则意识和行业自律意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把法制培训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内容。强化企业法律顾问培训,提高其依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依法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加强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村)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加强农民、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广泛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提高农民依法生产经营、维护自身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制培训,提高其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创新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强化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加大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在农民工居住地、工作场所及主要活动场所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阵地,明确用工单位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开展常规性宣传教育,在岗前培训、在岗学习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搞好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措施,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效
(1)围绕“六提升”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认真总结“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推广活动开展以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大胆创新,打造精品,不断增强“法律六进”活动的感染力、影响力,提升活动的品牌力量。充分发挥“法律六进”的载体作用,不断拓展外延、丰富内涵,开展法律进军营、进工地、进矿山、进家庭等活动,确保“法律六进”活动逐步深入、层层见效。因地制宜,因人施教,采取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等方式,使“法律六进”活动常抓常新,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要积极运用典型带动、对口结对等好的经验做法,互进互联,形成声势,提升“法律六进”活动的互动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学法用法需求,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确保法律知识送到位,守法责任订到位,法律服务帮到位。要广进深进,常在常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提高活动成果,提升“法律六进”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水平。(2)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活动
围绕党委、政府各阶段中心工作,抓住新法颁布实施、突发事件应对、热点难点破解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主动开展有声势、有实效的主题法制宣传活动。充分发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品牌效应,大胆探索,创新形式,抓住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利时机,不断强化宣传声势。利用各种法制宣传月、宣传周、纪念日等节点,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和专项法制宣传。结合宣传工作的重点和各地法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年确定一个宣传重点,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3)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 继续发挥普法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橱窗、公益广告牌等传统宣传阵地的作用,因地制宜加快建设法治广场、法治公园等大型普法场所项目,进一步完善基层各类法制宣传基础设施。依托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办好普法专栏、法治频道等。维护好各级普法网站,丰富栏目内容,及时更新,开辟法治论坛、微博,扩大网络征集和统计调查渠道,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信息化、精品化程度。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载体,积极开发和利用新兴传媒平台,构建形式新、无盲点的法律传播体系。
四、普治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省
将新形势下依法治理工作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全覆盖的普法依法治理组织体系,建立功能互补的部门衔接调整机制,签订分工协作责任书,全面推进司法和行政执法领域的法治化。不断健全和落实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长效机制,将法治建设工作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法律援助、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等社会管理工作的始终。
(1)加强地方依法治理,全面推进法治县(市、区、特区)创建活动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特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10〕13号)的要求,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奋斗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权力运行、保证严格执法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实际,建立适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特区)的考核指标体系,围绕推进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地方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强经济法治建设、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等方面工作,制定依法治理计划,每年确定几项重点工作,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创建活动。(2)加强行业依法治理,提高各行业法治化管理
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尤其是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各行业所涉法律法规的宣传,突出重点,抓好关键领域的依法治理。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提高各行业法治化管理水平。
(3)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努力缩小我省城乡法律资源差距,依法建立和规范城乡基层经济发展、利益协调、矛盾处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充实和完善民主法治村(社区)活动的内容。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体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绩效目标管理考评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领导体制,健全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听取汇报、开展督查等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承担。各级人大要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在立法调研、执法检查和新法颁布实施过程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2)进一步健全协调配合的“联动普法”工作机制
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作用,除负责本辖区和本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外,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优势、行业优势,积极开展地区之间、成员单位之间的大联动,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大众传媒,要积极承担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和支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3)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法制宣传教育专兼职队伍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定期联络制度、工作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培训指导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等,不断提高工作的组织能力和指导水平。充分发挥政法、宣传、组织人事等部门离退休老同志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调整和充实各级普法讲师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志愿者和文艺工作者队伍。加强协调沟通,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公职律师、社会律师等力量,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优秀法律、宣传人才资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好各支队伍的独特优势,形成法制宣传教育的整体合力。(4)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
各级政府要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各级财政要在财政预算中将各单位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单列,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理论研究
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为深化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交流,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创新。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促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导读】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能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也是公民学法、用法的前提和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
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法治整个运行过程的方针和原则;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与充分的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政治性 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社会主义法治赖以建立的基础,其实现又要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提供有力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法治赖以建立的基础,主要体现在立法过程中的民主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上述民主立法、民主监督实现所依据的条件和程序,则需要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所以说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二)彻底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彻底的人民性,是与其鲜明的政治性密切相关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系统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及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的,具备相当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在内容构成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是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
(四)充分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兼容并蓄,充分借鉴与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正是这种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性,使社会主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的重要观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党的事业至上
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密不可分,其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领导和根本保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居于执政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归根结底是因为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人民利益至上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彻底的人民性特征相关联,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至上尤其体现在司法审判工作当中,人民法院必须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视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视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重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视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标准。
(三)宪法法律至上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在我国一切组织或个人都应遵守宪法法律,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实现党的事业至上与人民利益至上的最有力保障。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党的事业,也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宪法法律是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表现为法律文本的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是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的制度表达。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概括如下:
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法治思想,也包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法与经济关系、法的本质、人权、人民主权、法律权威、法的职能等大量问题。
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非都是封建糟粕,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虽然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但也存在值得借鉴继承的精华部分。主要包括:民为邦本的思想、公正执法的思想、以法治国的思想、礼法并用的思想。
3.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形成于反封建过程的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虽然具有其阶级局限性,也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其中某些观点与个别理论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主要包括: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等。但是我们在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时,绝对不能靠“拿来主义”,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实践经验教训,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基础的总结,其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必须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根本出发点,不照搬照抄别国法律;建国初期,我国曾一度照搬照抄苏联的法制理论,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走了许多弯路。所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经验。
此外,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执法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这既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最终成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项基本内涵。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方面内容,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除了法律规范之外,道德、宗教等都是调整社会的重要规范,但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依“法”治国,而非依“人”或其他社会规范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理由在于:
(一)依法治国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左倾”错误和封建残留思想的影响,我们党长期存在着“以权代法”、“以言压法”的“人治”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逐步意识到“法治”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写入宪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我们党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道路,从而完成了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中国基本国情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不是很平衡,且拥有近14亿的庞大人口和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传统,这使中国与英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有重要区别。要有效治理这样一个大国,必须稳定地保持中央的高度权威,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回答和解决地方性问题。法治不仅可以保证基本规则和政策的稳定性,而且有助于将中央的权威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制度化;不仅使问题的处理可以依赖于当代人的智慧,而且还可以借助制度凝结的前代人智慧,并通过各层级之间以及同一层级的各国家机构的有效分工合作得以实现,从而保证了效率和公正。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只有依法治国,人民才能通过各种法定形式参政、议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才能通过法定程序保证国家的重大决定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合法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并在受到侵害时能及时获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依法治国。
二、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法律的运行过程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阶段。然而这里,我们对于执法为民中的执法应该做广义理解,即其不仅仅包括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而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
(一)执法为民的主要内容
执法为民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其主要包括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和文明执法三方面内容。
1.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其具体要求为: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执法为了人民;执法依靠人民。
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权通常是指普遍的人类权利,在我国主要指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公民的生存发展的权利、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权利。上述公民权利如果遭受到侵犯而得不到救济,势必会极大地损害宪法与法律的威信,所以贯彻落实执法为民必须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所谓文明执法,就是在行政执法中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权益,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执法程序,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提供保障。这也是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的体现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其主要体现在:
1.执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执法工作中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坚持执法为民能充分体现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来源。执法机关作为权力的行使者,只能充当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而绝对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
3.执法为民是法治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清楚地回答了执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生命力就在于人民性。而在当前执法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野蛮执法”、“暴力执法”的现象,都违背了执法为民理念的要求。
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理念的核心内涵为: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平等对待、反对特权、禁止歧视三方面内容。因为性别、年龄、贫富、身份等个体差异,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但是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都应被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任何人都不享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公民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二)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
任何组织或个人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只有既合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又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为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故而该内涵具备合乎法律、利益均衡、情理兼顾三方面内容。
(三)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
所谓程序正当,是指司法机关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规定,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公平、效率、人权保障与司法监督等价值目标得以实现。其主要内容包括充分参与、裁判中立、程序公开、程序约束四个方面。
(四)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
及时高效,要求以公平正义为前提和基础,以最短的时间、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正义。即要求做到完善体制、平均成本和提高效率。我国的及时高效原则主要体现在对行政行为作出的时间限制上,例如:依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情况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确有特殊情况才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再延长10日。
以案说法01
以及时高效促进公平正义
【案情介绍】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QQ法庭,即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通过QQ聊天工具来实现远程审案,以提高审判效率和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据统计,“QQ法庭”自2005年运作至今,累计审理各种民商事案件60起,结案率达100%,调解成功率高达99%。
【案例评析】虽然在技术上QQ法庭的设立尚有待争议,但是QQ法庭的设立确实有助于提高审判效率,体现了及时高效的司法原则。
四、服务大局: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应该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服务大局要求牢牢把握大局,紧紧围绕大局,切实立足本职,全面保障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
1.把握大局。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握大局要求我们充分认识这个大局,并自觉在大局的指引下行动,其包括把握大局的根本性、统领性、历史性、层次性四方面内容。2.围绕大局。这主要包括决策部署以服务大局为目标方向;具体工作以服务大局为基本准则;工作成效以服务大局为检验标准,全面保障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3.立足本职。立足本职原则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全体执法人员应充分树立大局意识,依法、全面、充分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的体现
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作为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必要要求和功能体现。
2.服务大局是由法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作为国家的治理方式,法治必然服务于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利益。
3.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五、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一)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1.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党的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指党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在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领导。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先由党的十五大会议确立的。
3.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是指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考察、培养、选拔和监督党的干部,并通过党的组织和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实施党的组织领导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组织保证。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的体现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主要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由法治建设的艰巨性所决定的。
第三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而不因领导人个人的因素而改变。依法治国,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目的性和长期性四个特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尤其表现在民主立法的过程当中,例如2011年个税法关于起征点的调整,就是民意的完整体现。
第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否定“以言压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第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第五,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第六,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包含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权力制约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法治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一)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人民民主不仅应体现在立法活动中,更要体现在法的全部运行过程中,做到民主立法、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人民民主体现在立法活动中,要求依法治国所依的“法”,不是少数人或者仅仅是当权者的意志体现,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立法的组织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二)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法制完备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故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享有立法权和司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障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及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而制定并修正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法律规范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的总称。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战略目标;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制完备,既是形式上完备的法律体系,又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实现法制完备必须认真制定和实施立法规划,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三)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律权威
树立法律权威,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享有崇高的威望,获得普遍的认同与遵循;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树立宪法与法律权威理念的具体内容如下:
1.树立宪法与法律权威,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求在宪法的统帅下,各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在实践中经常出现部门法之间不统一、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关于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就做出了不同的规定,这种现象将极大地危害宪法与法律权威的构建。
2.树立宪法与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在实践中经常出现暴力抗拒执法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执法公信力的缺失导致民众对于执法工作的不信任,例如近几年屡见不鲜的拍卖判决书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分党政机关乃至个别领导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执法、司法过程而导致执法、司法机关难以公正、独立办案。
(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权力制约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分权制度,其主要包含职权法定、权责对应、权力监督、违法必究四方面内容,即通过立法明确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和责任,通过民主监督保障权力规范有序运行,通过司法遏制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导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等首要目标。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法律体系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包括的全部法律规范、所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为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实践,为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制环境,积极发挥促进、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科学要求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首先,构成法律体系的法律规范是统一的。即所有法律规范都必须统一于宪法,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其次,法律体系中不同层次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位次明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再次,构成法律体系的法律规范是协调的,不能互相矛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形成和进一步完善,始终坚持将传承历史传统、借鉴文明成果和进行制度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且具有文化上的先进性、包容性和广泛性。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建基于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肯定的法律,必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新宪法颁布——重新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法制建设被重新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立法机构重新建立或者恢复,制定了一批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急需的法律法规;制定的现行宪法,为法律体系建设提供了宪法基础;初步确立了符合国情的立法体制。这些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开端。
(二)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前——全面开展阶段
这一阶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制定了一批适应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法律;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立法机构不断健全。这些进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从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后——框架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对宪法作了第二次修改;加快立法步伐,抓紧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同时也注意制定好其他方面的法律;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制度和工作机制上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从党的十五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初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紧紧围绕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实现立法工作总目标,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对宪法作了第三次重要修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总体研究,提出落实立法工作总目标的任务和措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使立法制度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五)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0年底——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对宪法作了第四次重要修改;抓紧制定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迈出新步伐;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标志着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已经如期完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这当中最重要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条: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制定的大政方针、提出的立法建议,凝聚了全党全国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坚持党的领导同服从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前提。
(三)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在立法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立法基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开展立法工作。
(四)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在立法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在立法过程中还是在法律规范上都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发展要求中获得动力。
(五)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内在要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建立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为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奠定了法制根基。因此,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统帅作用。
(一)以宪法为统帅主要表现在法律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统帅的。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各方面的法律都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的。
(二)以宪法为统帅是由宪法的性质、地位和内容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宪法为统帅,这是由宪法的性质、地位和内容决定的。我国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等的根本原则。宪法所规定的这些根本原则需要其他各项单行的法律加以具体化,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与统帅地位是必然的和必要的。
(三)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以宪法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极其丰富,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作为一个法律体系,它是一个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整体。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曾对宪法作出明确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由此可见,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最基本的要义是统一于宪法,服从于宪法的尊严,只有在宪法的基础上,才能保障我国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
(四)宪法的发展推动了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
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发挥了统帅作用,而且宪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要比过去的几部宪法更为完善。而从1988年到2004年,宪法本身又经历了四次部分内容的修正,通过了31条修正案。宪法本身的发展和完善定能使宪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更加增强力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结构上表现为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特征,既有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还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权限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区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效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
法律是制度的载体,它以法的形式反映和规范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项制度。根据宪法的规定,立法法确立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国家主权的事项、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经济基本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等只能由法律规定。因此,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发挥着重要的制度建设作用。
(二)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并实施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履行宪法法律规定职责的重要方式,对于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正确实施,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地方具体情况,从本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地方立法职权,因地制宜开展立法工作,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规,取得了巨大成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整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奠定了立法的基础。我国法律体系大体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一)宪法
我国宪法部门包括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的宪法性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制度的法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有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法律,以及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法律。
(二)民法商法
民法商法部门包含了民事活动的一般规范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对民事商事活动的一些共同性问题作了规定,明确了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主体制度、行为制度、权利制度和责任制度,开启了中国民法商法的发展完善之路。经过多年努力,民法商法在财产权、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知识产权、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
(三)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总和,也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以及行政监督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随着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部门行政法以及配套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先后出台,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有了更全面、更坚实的法律基础。
(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效率,充分竞争,经济才富有活力。与此同时,市场本身也存在着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并不是万能的。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维护有效竞争,保持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单靠市场是难以解决的,还需要国家通过必要的法律手段进行适度调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
(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制定社会法的目的在于,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实行必需的、切实的保障。它包括劳动用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
(六)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我国的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门,也是其中具有支架作用的法律。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诉讼程序法包括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个方面。非诉讼程序法包括仲裁法、人民调解法等。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涵盖了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也把国家各项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制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第五章 公务员简明法律知识
【导读】依法行政的核心与前提是依法。公务员不仅要掌握与自己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要熟悉与掌握国家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公务员只有真正地学法、懂法、用法,才能在执法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
第一节 宪法及相关法
一、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运行的基本原则等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1.宪法的根本性主要取决于下面三个因素:(1)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宪法包括下面几项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2)基本人权原则。此原则要求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3)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在我国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4)法治原则。该原则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法律之外的特权。
二、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四)特别行政区制度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域。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所有制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全民、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及各种混合经济,这是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结果。
(二)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该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制度。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 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1.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平等权、选举和被选举权及政治自由权。
2.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权利:包括公民的人格权、姓名权、荣誉权、名誉权、肖像权、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公民的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以及科学文化方面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4.特定人的权利:保障妇女的权利;保障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的权利;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成长;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
(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5.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6.其他方面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五、国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3.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4.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5.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6.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7.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法律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
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六、国家立法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立法的适用范围: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2.立法的基本原则
(1)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2)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以案说法02
政府制定法规违反程序,公众不满 【案情介绍】2005年6月3日,A市颁布《A市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从2005年7月1日起,该市所有的电动自行车一律不准上路,否则处以500元的罚款,第二次发现,则将车予以没收。在该市召开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上,政府提出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三点理由:一是电动车速度不好控制,事故多发;二是电动车与人及汽车争道;三是电动车2—3个月必须更换电池,这些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超过了汽车尾气的污染。A市这次立法的起草方为市公安局,在市人大表决时是以全票通过的。但这样一项涉及电动车生产商、经销商、使用者及潜在用户利益的公共决策,并没有举行听证会。
【案例评析】A市的做法明显违反了“法律正当程序”,理由如下:第一,该市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影响了公众的公共交通利益,要举行听证会,需要遵循“法律正当程序”。第二,对公民利益造成侵害,必须提供公正公平的补偿,A市在没有提供任何补偿的情况下就立法禁止电动车上路,也违反了“正当程序”。
(3)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4)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3.立法的重要意义。立法法是一部关于国家立法制度的重要的基本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民 商 法
一、民商法概述
(一)民法
1.民法的概念及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主要包括物权法、债权法、侵权责任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民法具有以下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以案说法03
民事行为要符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
【案情介绍】现年60岁的蒋某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某厂职工黄某于1963年5月经恋爱登记结婚。二人收养一子(黄小某,现年31岁,已成家另过)以养儿防老。1990年7月,蒋某因继承父母遗产取得原泸州市市中区顺城街67号房屋所有权。1995年,因城市建设,该房屋被拆迁,由拆迁单位将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新马路6-2-8-2号的77.2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作还房安置给了蒋某。1996年,黄某与比他小近30岁的张某相识后,二人便一直在外租房公开同居生活。2000年9月,黄某与蒋某将蒋某继承所得的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新马路6-2-8-2号的房产,以8万元的价格出售给陈某。黄某、蒋某夫妇将售房款中的3万元赠予其养子黄小某在外购买商品房。黄某因患肝癌病晚期住院治疗期间,由蒋某及其亲属照顾直至病故。黄某于2001年4月18日立下书面遗嘱,将其所得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卖泸州市江阳区新马路6-2-8-2号住房所获款的一半4万元及自己所用的手机一部,将总额6万元的财产赠予张某所有。泸州市纳溪区公证处对该遗嘱出具了(2000)泸纳证字第148号公证书。黄某因病去世后,张某公开当着原配蒋某的面宣布了黄某留下的遗嘱,要求取得赠予财产,被蒋某拒绝。张某以蒋某侵害其财产权为由诉讼至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
【案例评析】民法通则第7条明确规定,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违反者其行为无效。本案中黄某与被告蒋某系结婚多年的夫妻,应相互扶助、互相忠实。本案中遗赠人认识原告张某后,长期与其非法同居,是一种违法行为。遗赠人黄某基于与原告张某有非法同居关系而立下的遗嘱,是一种违反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行为,属于无效行为。
2.民法的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民事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3.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民事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意思表示真实;三是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4.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根据民事权利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民事义务是民事主体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受行为限制的界限。根据义务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5.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指进行了民事违法行为的人在民法上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民事违法行为所侵害的权利的不同,主要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二)商法
1.商法的概念及原则。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或商事行为的法律。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企业法、保险法、票据法、破产法、海商法、商
业银行法、证券法等。具有以下基本原则:商事主体法定原则、保护营利原则、促进交易简便快捷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保护交易安全原则。
2.商法与民法的关系。民法与商法同属于私法范畴,但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一般的、普遍的社会关系,而商法则是对平等主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即商事关系的调整。二者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在适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商法的效力优先于民法。商法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商法的规定。(2)民法一般适用和补充适用。商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民法的规定。
二、物权法 1.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是指合法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其具有以下特征: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物权的客体为特定的独立之物,不包括行为和精神财富;物权的内容以支配权为核心;物权具有法定性,其种类和内容、效力以及创设的方式,都由法律直接规定,不能由当事人任意创设。
2.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属于他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
以案说法04
占用别人的门面房并出租受益属于侵权行为
【案情介绍】原告舒某于2006年8月购买开发商李某商住楼一楼门面房一间,价值390000元,并于2007年8月6日办理了房产证,取得了该门面房的所有权。但被告一直占有该门面房,出租他人并收取租金。原告多次找被告协商未果,现依法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返还房屋并赔偿经济损失;被告王某辩称:该间门面房是其在2005年11月从开发商殷某处购买两间中的一间,首付10万元,总款30多万元,余款开发商答应给办理按揭。2006年12月由殷某、李某、班某将房屋交付给自己,已将房屋装修并使用至今,产权证正在办理过程中。其买卖行为在前,没有侵害原告的利益。
【案例评析】本案中,被告是否构成侵权,首先是原告能否证明对该门面房享有所有权。根据原、被告举证,确认以下事实:原告付给李某购房款390000元,购买了门面房,并于2007年8月6日在房管部门登记并办理了私房产权证。被告在原告办理产权证之前已实际占有该门面房,并出租从中受益,但未在房管部门登记,亦未办理私房产权证明。由此,可以确认原告对本案所争议的门面房享有所有权,被告一直占用该房,拒不搬出的行为已构成侵权。本案中,被告长期占有原告的门面房并出租受益,给原告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理应赔偿。
3.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他物权。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及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等。
以案说法05
擅自拆除承典房屋属于侵权行为
【案情介绍】李某在县里有临街房屋12间,是祖遗房产。李某是孤寡老人,长期以出租房屋为生。1986年该县食品公司因扩大营业用房,便主动找李某协商要求买房,李某未同意。以后县食品公司又提出要求典当房屋,李某开始不同意,后经人说和,双方达成了房屋典当协议。协议规定:“李某愿将12间房屋出典给县食品公司,典价4.2万元,典期无限,立约为凭”。双方在协议上签字盖章。1998年,其中三间房屋因年久倒塌。2000年,该地段因城市规划为金融区,房价猛涨。李某要求回赎,但在三间房屋倒塌的损失和回赎价格上发生争议。
【案例评析】本案中,李某与县食品公司订立的协议明确约定将房屋出典给县食品公司,是合法有效的。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典期最长为30年。本案中尽管双方约定典期无限,实际上典期只能为30年,据此不能成为成立买卖关系的根据。本案中典权关系合法有效,承典人县食品公司应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承典房屋的权利,同时应当妥善保管承典房屋。但县食品公司在没有征得出典人李某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拆除承典房屋,是违反义务的行为,对出典人而言构成了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由此给出典人所造成的损失。
4.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为了担保债的履行而设定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1)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提供担保的不动产或其他财产,优先清偿其债权的权利。
(2)质权,亦称质押,指为了担保债权的履行,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就其占有的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3)留置权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在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债务时,有留置该财产并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5.物权的保护。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等途径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合同与担保法律制度(一)合同
1.合同,又称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主要有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等。具有如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3)合同是当事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法律行为。
2.合同的订立。合同的订立是指两方以上当事人通过协商而于互相之间建立合同关系的行为。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应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3)合同的订立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4)合同成立时间:一般情况下,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书面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有确认书的合同,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而当事人未采用的,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5)合同的成立地点。一般情况下,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书面合同的成立地点为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地点。
3.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生效。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2)效力待定合同。这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因此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效力待定合同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经有权人追认,产生法律效力。有权人不予追认的,不发生法律效力。
(3)可变更、可撤销合同。这是指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效力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行使变更权、撤销权,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有: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4)无效合同。无效合同,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无效的情形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4.合同的履行。这是指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并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为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法律规定了合同履行中的几项特殊制度:
(1)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当事人一方对抗对方当事人的履行请求权,暂时拒绝履行其债务的权利。
以案说法06
办理登记是房屋买卖合同的主给付义务 【案情介绍】2001年1月,甲、乙公司签订了一项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于当年9月1日向乙公司交付房屋100套,并办理登记手续,乙公司则向甲公司分三次付款:第一期支付2千万元,第二期支付3千万元,第三期则在9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交付房屋时支付5千万元。在签订合同后,乙公司按期支付了第一期、第二期款项共5千万元。9月1日,甲公司将房屋的钥匙移交乙公司,但并未立即办理房产所有权移转登记手续。因此,乙公司表示剩余款项在登记手续办理完毕后再付。在合同约定付款日期(9月1日)7日后,乙公司仍然没有付款,甲公司遂以乙公司违约为由诉至法院,请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乙公司则以甲公司未按期办理房产所有权移转登记手续为由抗辩。
【案例评析】本案中,乙公司按期向甲公司支付了第一期、第二期款项共5千万元,并无违约情形,甲公司并无理由行使后履行抗辩权,因此,其未按期办理房产所有权移转登记手续属于违约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对乙公司而言,由于其第三期款项的支付与甲公司交付房屋并办理房产所有权移转登记手续是应当同时履行的义务。由于本案中合同标的物是房屋,属于不动产,不动产的买卖中出卖人除负有交付标的物的义务之外,还应当完成产权移转登记,才真正履行完给付义务,由于不动产所有权的变动以登记为要件。尽管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并不影响合同本身的效力,但是因为没有办理登记,房屋的所有权不能发生移转,买受人不能因出卖人的交付而获得房产的所有权。因此,办理登记是房屋买卖合同的主给付义务。本案中,由于甲公司的行为有可能导致乙公司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根据合同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其有权拒绝支付剩余款项。
(2)合同履行的保全。合同履行保全是为保护合同债权人的债权不受债务人不当行为的损害而对合同债权人采取一定保护措施的法律制度。
5.合同的变更、转让、终止
(1)合同的变更。这是指合同内容的变更。合同变更的条件有:原已存在合同关系;合同内容已发生变化;合同的变更须依当事人协议或依法律直接规定及仲裁机构的裁决,有时依有变更权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法律要求对合同变更采取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等特定方式的,应遵守法律要求的方式。合同的变更原则上只向将来发生效力,不影响已履行部分的效力。
(2)合同的转让。这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改变合同主体的法律行为。即合同当事人一方依法将其合同债权和债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的行为。合同转让的情形有: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3)合同的终止。这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在合同关系建立以后,因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使合同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合同终止的情形有: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解除;债务相互抵销;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6.违约责任。这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违约行为、损害事实、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1)违约责任的形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违约金。(2)免责事由主要指不可抗力、免责条款。
(二)担保法
担保法,广义上是指调整担保活动中有关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担保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狭义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1995年6月30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担保法,自1995年10月1日实施。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有保证,抵押,留置,质押和定金5种。具体如下:(1)保证。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保证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2)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3)质押。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4)留置。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5)定金。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由一方按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的金钱或其他替代物。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四、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知识产权概述
知识产权也称为智慧财产权,是指人们对文学、艺术、科学、工业等领域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中的标记、信誉等享有的权利。广义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号权、产地标志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仅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三部分。知识产权与物权相比较而言,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具有支配性;不同的地方在于:
1.物权的客体是有形的财产,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智力成果。
以案说法07
支持奥运要用合法的方式
【案情介绍】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600天时,某事业单位开展了迎奥运宣传活动,未经授权,在单位的宣传栏里张贴了“新北京、新奥运、新××(为该单位简称)”的宣传口号。
【案例评析】“新北京、新奥运”属于登记备案的奥林匹克标志,未经权利人允许,其他单位无权擅自使用。该单位进行此次宣传活动,原意是为了表达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支持和关注,实际上却造成了对奥运标志、口号等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违规使用,侵犯了奥林匹克知识产权。
2.物权是一种绝对权力,可以对抗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而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效力仅限于本国境内,如想得到跨国保护,须参加国际公约或者签订双边、多边协定。
3.物权的保护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可以永远存在;而知识产权在保护时间上有限制。(二)著作权
著作权,又称为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相关主体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1.著作人身权。著作人身权是指作者通过创作表现个人风格的作品而依法享有获得名誉、声望和维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具有以下内容:
(1)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这种权利的特点就是一次用尽;(2)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其行使方式不限于在作品上署真实姓名,还可以署笔名、别名或者不署名;
(3)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4)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2.著作财产权。著作财产权就是作者对作品进行使用并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内容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著作财产权是可以依权利人的意志进行转让和许可使用的权利,并且可以成为继承和赠予的客体。
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是有期限的,公民作品的发表权、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亡后50年。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电影或类似摄制电影方式创作的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为自首次发表后50年。
(三)专利权 专利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经过申请人向国家的专利主管机关申请,经审查合格后,由该主管机关向专利申请人授予在规定期间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专有权。专利权均须经过主管机关审查后方可授予,而著作权自作品完成之日即产生。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的专利工作,统一受理和审查专利申请,依法授予专利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工作。
以案说法08
专利权保护要考虑细节问题
【案情介绍】请求人于1997年10月29日就“多层平台式展示架的锥度套筒制造方法”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发明专利,国家专利局于2000年8月授予发明专利权,专利号为ZL97106680.9。2001年4月向广东省某市知识产权局提起行政调处,认为被请求人采用其专利方法生产锥度套筒,侵犯其发明专利权。代理人接受被请求人的委托,经查阅专利文献并对比被请求人的产品及该产品的制造方法,发现两者的产品结构不相同、所采用的原材料不相同,被请求人的制造方法中缺少 “焊接”和“去披锋”这两个必要技术特征。涉案专利是一项产品的制造方法,“焊接”这一技术特征是必须要有的,如果省略该步骤就不能制造出产品,也就不能达到发明目的,因此,被请求人所采用的方法没有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但被请求人的制造方法必须省略“焊接”步骤,由于省略了该步骤,因此被请求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案例评析】知识产权局合议组审理后认为,本专利技术特征为:切割——焊接——冲压——导角,皆为必要技术特征;而被请求人的制造方法可概括为:切割——导角——冲压,比请求人的制造方法缺少“焊接”这一必要技术特征。因此被请求人的制造方法并未全部落入请求人专利的保护范围。请求人与被请求人由于采用的制造方法不同,其效率以本专业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眼光来看有显著的差异,即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使用这两种不同方法制造锥度套筒,其产量和质量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两种方法是不等效的。所以,被请求人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专利的种类包括有:
(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的设计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保护期为10年。
(四)商标权
1.商标及商标权的概念。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标志。商标权是商标专用权的简称,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
2.商标权的保护。商标在商标主管机关注册后,方可取得商标专用权,并受法律的保护。未经注册的商标则不受保护。对于商标注册,采取自愿的原则。
商标专有权人对于侵犯商标专有权的行为,可以选择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也可以选择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商标的管理。我国采取集中注册,分级管理的原则。集中注册即由商标局统一集中负责我国的商标审查、核准、注册工作;分级管理是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地区的商标管理工作。
4.商标的使用范围。商标权人使用注册商标必须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
5.商标权的保护期限。商标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有效期届满后,如注册人继续使用该商标,必须依法办理商标续展手续,续展次数不限。
五、金融法律制度
(一)银行法律制度
1.银行的概念。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
2.我国现行的银行体系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享有货币发行的垄断权,是货币发行的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经理国库。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证货币币值稳定;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代理国库和其他金融业务;代表我国政府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2)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其主要特点是:有自己特定的融资渠道,财政拨款、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是主要资金来源,不面向公众吸收存款;资本金多由政府财政拨付;不以营利为目标;有自己特定的服务领域,不与商业银行竞争;一般不普遍设立分支机构,业务通常由商业银行代理。我国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
(3)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款、放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其主要特点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在现阶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境内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实行稳健经营方针,争取最好盈利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由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②股份制商业银行。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
③城市合作银行。1993年底中央银行提出组建城市合作银行,1995年春,国务院决定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其服务领域是:依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目前,我国已有多家城市合作银行挂牌营业,总体看发展迅速,抵御风险能力逐渐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二)证券法律制度
1.证券的概念及特征。证券是一种权利的书面凭证,也就是记载并且代表一定权利的文书。证券具有以下特点:
(1)证券是一种财产性的权利凭证;(2)证券是一种流通性的权利凭证;
(3)证券是一种要式性的权利凭证,即法律对证券有严格的格式要求;(4)证券是一种收益性的权利凭证。
2.证券的种类。证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证券一般指财物证券(如货运单、提单等)、货币证券(如支票、汇票、本票等)和资本证券(如股票、公司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我国证券法规定的证券为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
3.证券发行。证券发行是指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以募集资金为目的向投资者出售代表一定权利的有价证券的活动。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
4.证券交易。是指证券持有人依照交易规则,将证券转让给其他投资者的行为。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上市交易,是指证券在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挂牌买卖。另一种形式是上柜交易,是指公开发行但未达上市标准的证券在证券柜台交易市场买卖。为了保护弱势的中小投资者以及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确保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的证券法对某些证券交易行为给予限制或禁止,特别是禁止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以及欺诈客户等证券欺诈行为。
(三)期货法律制度
1.期货的概念。期货是现在进行买卖,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的标的物,这个标 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还可以是金融指标。2.期货合约。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期货合约的种类包括商品期货合约和金融期货合约。期货合约的标准通常由期货交易所设计,经国家监管机构审批上市。期货合约的商品品种、数量、质量、等级、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条款都是既定的,唯一的变量是价格。期货合约的买方,如果将合约持有到期,那么他有义务买入期货合约对应的标的物;而期货合约的卖方,如果将合约持有到期,那么他有义务卖出期货合约对应的标的物。
3.期货交易。期货交易应当在依法设立的期货交易所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交易场所进行。禁止在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期货交易场所之外进行期货交易,禁止变相期货交易。
4.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的设立,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期货交易所不以营利为目的,按照其章程的规定实行自律管理。
期货交易所会员应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5.期货公司。期货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经营期货业务的金融机构。期货公司的设立,应当经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并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注册。
(四)保险法律制度
1.保险的概念。保险是以契约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
2.保险的种类。保险可以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而在财产保险中则包含 了责任保险在内。
(1)人身保险,系以被保险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并以生存、死亡或人身伤害为保险事故;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依约定给付一定金额的保险金的保险。
(2)财产保险,又称产物保险,简称产险,系以各种财产,例如房屋、汽车、机车、船舶等为保险标的;当这些标的发生所约定的保险事故,例如火灾、碰撞等而导致财产遭受毁损或灭失时,依约定给予补偿的保险。
(3)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发生时,保险人应依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对第三人给付保险金。
3.保险合同。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包括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保险合同订立的要求: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保险事故发生后,按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时,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其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第三节 经 济 法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大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统计、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法律。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正当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公平、平等、诚实信用、遵守公认商业道德以及不得滥用竞争权利等原则。
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混淆行为、虚假宣传行为、商业诋毁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掠夺性定价行为、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的行为、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竞争的行为、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3.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1)监督检查部门。我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主要是县级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职权。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享有四种职权,即询问权、查询复制权、检查权和处罚权。
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2)行政责任:强制行为人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3)刑事责任:销售伪劣商品,采用贿赂手段以销售或购买商品,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和徇私舞弊、故意包庇犯罪行为人不受追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侵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虚假广告罪、串通投标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
(二)反垄断法 1.垄断和反垄断法概述。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在于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反垄断法所限制的垄断行为主要包括三种:(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垄断协议。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达成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经营者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罚款。
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4)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5)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6)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以案说法09
液化燃气站违法搭售获利受罚
【案情介绍】H市液化燃气站规定,新老液化燃气用户必须购买W化工公司生产的MYJ112灭火器一只,否则不予供气。H市液化燃气站销售的灭火器是为W化工公司代销的,每种结算价为22元,而该液化燃气站向用户的售价为29元。至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查时,市液化燃气站已经向用户销售灭火器1003只,销售款为29087元。H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液化燃气站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停止违法行为;罚款5万元。
【案例评析】违法搭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违背交易客户的意愿,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强迫交易客户接受不愿接受的商品或服务的行为。本案中,H市液化燃气站用供气特权强迫用户购买高价的灭火器,在正常供气的交易基础上附加不合理的销售高价灭火器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属于违法行为,应当受到处罚。
4.经营者集中。经营者集中,主要是指企业的合并。企业合并是较为常见的市场行为,反垄断法所控制的是对市场竞争形成威胁和破坏的企业集中。经营者违法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其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还可对其处以罚款。
5.行政垄断。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即构成行政垄断。行政垄断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二、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产品质量法
1.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产品质量法所规范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不包括初级农产品、军工产品和建筑工程。我国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宗旨是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该法遵循下面原则:
(1)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原则;(2)保护用户、消费者合法权益原则;(3)贯彻奖优罚劣原则;(4)严格产品质量责任原则。
2.产品质量监督,是指由产品质量监督机构、有关组织和消费者,按照技术标准,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评价、考核和鉴定,以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执行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维护用户和消费者利益。监督范围包括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主要工业产品;用户、消费者或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监督类型有国家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
3.产品检查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是指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人民政府赋予的行政职权,对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产品实施质量监督的一项制度。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监督检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监督抽查、统一监督检查(简称统检)、定期监督检查。
除上述三种主要形式外,各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群众举报,或根据上级及有关部门的指示或意见,就某些企业的某种产品组织一些日常执法监督检查活动。
4.罚责。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有关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主要方式有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产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消费者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有关知识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监督权。2.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一般争议均可由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重大纠纷或双方无法协商解决的,可寻求其他解决方式。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消协调解结果由双方自愿接受和执行。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申诉主要是根据具体情况,向工商部门、物价部门、质量监督等部门提出申诉,寻求救济。
(4)提请仲裁。仲裁的前提是双方事先订立的书面仲裁协议或条款。(5)提起诉讼。诉讼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三、税收法律制度 1.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税收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税法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节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征税主体。我国行使征税权力的机关有三个,分别是税务机关、财政机关和海关。财政机关负责征收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海关负责征收关税,并代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代交通管理部门征收船舶吨税。其余的税种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2)纳税主体。企业、个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可以成为纳税主体。(3)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是指针对什么样的标的物进行课税,是区分税种的标志。如流转税以流转额为征税对象,收益税以所得额为征税对象。
(4)税率。税率是税法规定的每一单位课税对象与应纳税款之间的比例,是税法的核心要素,代表着征税的深度。我国税率的基本形式有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采用定额税率的税种有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采用比例税率的税种最典型的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现行税法只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的税种是个人所得税的某些税目;采用超率累进税率的税种是土地增值税。
3.我国的主要税种
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我国的税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流转税。流转税是以商品生产流转额和非生产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类税。流转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目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税种。
(2)所得税。所得税也称收益税,是指以各种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所得税也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目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3)财产税。财产税是指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包括遗产税、房产税、契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等。
(4)行为税。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屠宰税和筵席税都属于行为税。
(5)资源税。资源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类税。我国现行税制中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都属于资源税。
4.税收的监管
(1)税务管理。税务管理是征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是税务登记、账簿与凭证管理、纳税申报。
(2)征收管理。征收管理是税务机关为了实现税收计划,协调征纳关系,组织税款入库而开展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各项工作,是税收监管的中心环节。
(3)税务检查。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审查的制度,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税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审计法律制度
(一)审计与审计法概述
1.审计。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在我国,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即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活动的进行,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制度。
2.审计法。审计法是调整审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审计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廉洁奉公原则和保守秘密原则。
(二)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1.审计机关的设置及领导体制。国务院设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设立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2.审计人员的权利、义务
(1)审计人员的权利: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2)审计人员的义务: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审计人员对其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
(三)审计机关职责 1.审计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2.审计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
3.审计国有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4.审计国家的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5.审计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
6.审计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
7.审计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
(四)审计机关权限
1.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报送有关资料。2.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资产。
3.有权就审计事项中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4.有权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进行制止。
5.有权建议有关部门纠正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6.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五)审计程序
1.组成审计组,于实施审计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2.通过审查、查阅、检查、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取得有关资料;
3.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将其意见以书面形式送交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
4.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
五、土地与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一)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1.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必须依据法律规定,不得约定。土地所有权禁止交易。
(2)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包括划拨、出让(拍卖、招标、协议)、流转。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包括承包、分配、拨付。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2.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制度(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2)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编制的原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3)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
3.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4.建设用地管理
建设用地管理是对所管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征用、划拨和出让实施统一管理,承办由同级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指导、监督、协调各部门的建设用地,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有关建设用地管理的行政法规、技术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监督。建设用地按其利用方式不同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工作是:
(1)研究编制各类建设用地的中长期用地规划和用地计 划指标,并监督实施;
(2)依法办理土地的征用、划拨,城镇国有土地的出让工作和土地使用 权转让的监督管理;
(3)清查处理违法用地和违章用地;(4)制定、完善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类规章制度;
(5)组织制定国家建设项目和乡镇用地定额指标的编制和实施。建设用 地的审批权限一般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来执行。
(二)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1.房地产开发管理
(1)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行为。房地产开发具有以下原则:
①依法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原则; ②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的原则; ③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④应当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原则。(2)房地产开发的条件要求:
①开发主体合法。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应取得房地产开发的资格。如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依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的条件设立,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并取得营业执照。
②依法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使用权。房地产开发主体必须通过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的合法途径(出让和划拨),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使用权。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必须权属清晰,房地产开发主体拥有国有土地使用证。
③在规定的期限内动工开发房地产。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
2.房地产交易管理
房地产交易是房地产交易主体之间以房地产这种特殊商品作为交易对象所从事的市场交易活动。房地产交易,包括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抵押和房屋租赁。
(1)房地产转让,是指房地产权利人通过买卖、赠予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将其房地产转移给他人的行为。房地产转让,应当签订书面转让合同,合同中应当载明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方式。房地产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房地产转让,当事人应当依法办理权属登记。
房地产不得转让的情形: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不符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条件的;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权属有争议的;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
(2)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权连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
房地产抵押,应当凭土地使用权证书、房屋所有权证书办理,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当签订书面抵押合同,并依法办理权属登记。
(3)房屋租赁,是指房屋所有权人作为出租人将其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房屋租赁,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签订书面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限、租赁用途、租赁价格、修缮责任等条款,以及双方的其他权利和义务,并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2.应用范围。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一般是限于对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计划、建设工程等。
3.评价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
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状况;建设方案实施后对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将产生哪些不可避免的影响;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措施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意见。
4.评价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一般是:
(1)由开发者首先进行环境调查和综合预测(有的委托专门顾问机构或大学、科研单位进行),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2)公布报告书,广泛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对于不同意见,有的国家规定要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
(3)根据专家和公众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4)主管当局最后审批。
5.意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三同时”制度
1.概念。“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法律制度。
2.适用范围。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需要配置环境保护设施的,必须适用“三同时”制度。
3.实施程序。
(1)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环境保护篇章中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
(2)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
(3)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4)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三)排污收费制度
1.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排污者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的一项法律制度。
2.征收排污费的对象是超过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3.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缴纳超标准排污费。企业事业单位向大气和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征收排污费,超标排污应当限期治理并课以罚款。
(四)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严重的污染源,由法定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措施。
限期治理的对象: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位于需要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准排污的污染源,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指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限期治理的决定:
(1)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2)市、县或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
(3)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处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的,须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节 社 会 法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是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的法律。它包括劳动用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
一、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一)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1.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内容
(1)必备条款。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2)可备条款
①试用期条款。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②违约金条款。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3)劳动合同的解除
①劳动者预告解除。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②劳动者随时解除。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合同无效的。
③劳动者立即解除。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④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⑤用人单位预告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第四篇:第一章十八大以来法治文件讲话学习
【第1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就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2.0分)答:A:全国全国人大人大 B:全国人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党党
D:全国人大国务院 标准答案C 【第2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0分)答:A:法治 B:依法执政 C:司法 D:立法 标准答案A 【第3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0分)答:A:宪法公信力 B:立法机关公信力 C:政府公信力 D:司法公信力 标准答案D 【第4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 利和自由。(2.0分)答:A:统一、尊严、权威 B:统一、准确、权威 C:准确、权威、实施 D:准确、尊严、权威 标准答案A 【第5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
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3.0分)答:A:民主思维和民主方式 B:辩证思维和辩证方式 C: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D:法治思维和辩证方式 标准答案C 【第6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2.0分)答:A:司法领域 B:行政领域 C:特殊领域 D:重点领域 标准答案D 【第7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2.0分)答:A:以言代法 B:以权压法 C:徇私枉法 D:枉法裁判 标准答案ABC 【第8题】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就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需要做到以下()方面。(1.0分)答:A: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C: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D: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标准答案ABCD 【第9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行依法行政,做到()执法。(1.0分)答:A:严格 B:规范 C:公正 D:文明
标准答案ABCD 【第10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分)答: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
【第11题】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我国法治政府已经全面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3.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12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 护稳定能力。(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13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代表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14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要完善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但是党务不得公 开。(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15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16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17题】我国现行宪法是()年通过的。(1.0分)答:A:1984 B:1982 C:1996 D:2004 标准答案B 【第18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进行了四次修正,分别是哪四次?()(2.0分)答:A:1982年1984年1996年1999年 B:1982年1984年1996年2004年 C:1984年1988年1999年2004年 D: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 标准答案D 【第19题】宪法的生命在于()。(3.0分)答:A:实施 B:遵守 C:履行 D:完善 标准答案A 【第20题】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从严治党、依据()治国理政。(3.0分)答:A:宪法宪法 B:党章宪法 C:党章党章 D:党章法律 标准答案B 【第21题】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成为国家意志。(2.0分)答:A:表述 B:实施 C:指定程序 D:法定程序 标准答案D 【第22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2.0分)答:A:基本方略基本方式 B:基本方略基本途径 C:基本要求基本方略 D:基本途径基本方略 标准答案A 【第23题】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把()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2.0分)答:A:法律 B:制度 C:宪法 D:法制 标准答案C 【第24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2.0分)答:A:核心内容 B:重要内容 C:首要内容 D:根本原则 标准答案A 【第25题】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2.0分)答:A:独立负责 B:互相监督 C:互相报告 D:上下领导 标准答案A 【第26题】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 新水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0分)答:A: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B: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D: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标准答案ABCD 【第27题】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的进程。(1.0分)答: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标准答案ABCD 【第28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一体建设。(2.0分)答:A:法治国家 B:法治政府 C:法治社会 D:法治环境 标准答案ABC 【第29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推动形成()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2.0分)答:A:办事依法 B:遇事找法 C:解决问题用法 D:化解矛盾靠法 标准答案ABCD 【第30题】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特征。(2.0分)答:A:根本性 B:全局性 C:稳定性 D:长期性
标准答案ABCD 【第31题】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的良好氛围。(1.0分)答:A:学法 B:尊法 C:守法 D:用法
标准答案ABCD 【第32题】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33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34题】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35题】我国现行宪法可以追溯到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36题】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都是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的。(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37题】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可以通过其他法律来保护。(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38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1.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39题】并不是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1.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40题】我们继续完善以法律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1.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41题】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遵守和执行。(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42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担负着对宪法和法律监督的职责。(1.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43题】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宪法和法律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制定的。(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44题】2013年2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1.0分)答:A:依法实践 B:严格立法 C:依法行政 D:依法治国 标准答案D 【第45题】()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2.0分)答:A:全国人大 B:行政机关 C:国务院 D:各级政府 标准答案B 【第46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贯彻到依法 治国的全过程。(2.0分)答:A:实事求是 B:依法行政 C:党的领导
D:人民当家作主 标准答案C 【第47题】我国形成了以()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0分)答:A:党 B:刑法 C:行政法 D:宪法 标准答案D 【第48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1.0分)答:A:依法用权 B:依法裁判 C:依法行政 D:依法执政 标准答案D 【第49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
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的良好氛围。(2.0分)答:A:遵纪守法 B:守法光荣 C:违法必究 D:全民守法 标准答案B 【第50题】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努力以()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2.0分)答:A:宪法 B:法律 C:法治 D:实践 标准答案C 【第51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
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1.0分)答:A:法律资助 B:法律优抚 C:法律帮助 D:法律援助 标准答案D 【第52题】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2.0分)答:A:严格执法 B:公正司法 C:遵守法律 D:实施法律 标准答案A 【第53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1.0分)答:A:立法权、司法权 B:司法权、行政权 C:审判权、检察权 D:审判权、监督权 标准答案C 【第54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共同推进。(1.0分)答:A:依法治国 B:依法执政 C:依法行政 D:依法裁判 标准答案ABC 【第55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的法治环境。(2.0分)答:A:不愿违法 B:不能违法 C:不堪违法 D:不敢违法 标准答案ABD 【第56题】要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要求()。(2.0分)答:A: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B: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C:把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结合起来 D: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 标准答案ABD 【第57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 化水平,提高法律的()。(2.0分)答:A:针对性 B:及时性 C:系统性 D:超前性
标准答案ABC 【第58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惩治腐败 现象,做到()。(2.0分)答:A:有权必有责 B:用权有保障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必追究 标准答案ACD 【第59题】在司法工作中,司法工作者要做到()。(1.0分)答:A:密切联系群众 B:规范司法行为 C:加大司法公开力度
D: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标准答案ABCD 【第60题】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1.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61题】法律是实践的基础。(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62题】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首要条件。(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63题】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1.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64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但是我国的立法机关除外。(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65题】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66题】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不可能的。(1.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67题】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但是不能让公众参与,因为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的职责。(2.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错
【第68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做到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69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 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1.0分)答:错 对
标准答案对
第五篇: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
1、(单选题)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把()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
o A.制度B.法制C.宪法D.法律
正确答案:C
2、(单选题)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该文件的目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o A.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o B.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o C.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o D.建设和平稳定的政治局势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讨论决定。
o A.党中央
o B.国务院
o C.全国人大 o D.全国人大常委会
正确答案:A
4、(单选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引入第三方评估。
o A.上级机关
o B.决策机关
o C.发布机关
o D.基层机关
正确答案:B
5、(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要把()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o A.程序
o B.人民意志
o C.透明
o D.公正、公平、公开
正确答案:D
6、(单选题)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从严治党、依据()治国理政。
o A.党章 法律
o B.宪法 宪法
o C.党章 宪法
o D.党章 党章
正确答案:C
7、(单选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
o A.环境能不能改善
o B.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
o C.人民是不是富裕
o D.经济能不能平稳发展
正确答案:B
8、(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o A.社会稳定
o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o C.人民当家作主
o D.和谐发展
正确答案:B
9、(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
o A.公正司法
o B.全民守法
o C.党的领导
o D.人民主体地位
正确答案:C
10、(单选题)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o A.上下领导
o B.互相监督
o C.互相报告 o D.独立负责
正确答案:D
11、(单选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是()。
o A.三个代表思想
o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o C.科学发展观
o D.公正和平
正确答案:B
12、(单选题)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在司法方面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o A.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o B.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调解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o C.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o D.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正确答案:B
13、(单选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
o A.基本途径 基本方略
o B.基本要求 基本方略
o C.基本方略 基本途径
o D.基本方略 基本方式
正确答案:D
14、(单选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组织起草。
o A.政府法制机构
o B.政府组织部
o C.政府办公室 o D.政府宣传部门
正确答案:A
15、(单选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其亮点是()。
o A.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
o B.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o C.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o D.制定完善生态补偿
正确答案:C
16、(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
o A.完善
o B.先进性
o C.实施
o D.科学性
正确答案:C
17、(单选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o A.根本原则
o B.重要内容
o C.核心内容
o D.首要内容
正确答案:C
18、(单选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必须坚持()。
o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o B.严格执法
o C.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o D.公正司法
正确答案:C
19、(单选题)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向党中央报告。
o A.国务院
o B.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
o C.全国人大常委会 o D.全国人大党组
正确答案:B
20、(单选题)《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o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o B.公平正义
o C.小康社会
o D.稳定
正确答案:A
21、(多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具体指()。
o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o B.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o C.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o D.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正确答案:ABCD
22、(多选题)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如何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o A.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
o B.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o C.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o D.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23、(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的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有()。
o A.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
o B.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o C.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
o D.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 正确答案:ABCD
24、(多选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
o A.民主决策
o B.民主监督
o C.民主管理
o D.民主选举
正确答案:ABCD
25、(多选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要建立的制度有()。
o A.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o B.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o C.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o D.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正确答案:ABCD
26、(多选题)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的规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有()。o 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o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o C.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o D.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正确答案:ABCD
27、(多选题)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
o A.最大化
o B.法律化
o C.制度化
o D.经济化
正确答案:BC
28、(多选题)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规定,建设法制中国的措施有()。
o A.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o B.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o C.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o D.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正确答案:ABCD
29、(多选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坚持和完善哪些制度?()
o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o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o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o D.基层群众自制制度
正确答案:ABCD
30、(多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o A.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o B.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o C.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o D.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正确答案:ABCD
31、(多选题)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首要价值追求,真正做到(),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责任。
o A.严格执法
o B.公正司法
o C.科学立法
o D.正确修法
正确答案:ABC
32、(多选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关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o A.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 o B.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o C.要改革司法管理体制
o D.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
正确答案:ABCD
33、(多选题)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
o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o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o 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o D.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确答案:ABCD
34、(多选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o A.规范化
o B.程序化
o C.制度化
o D.国际化 正确答案:ABC
35、(多选题)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o A.法治方式
o B.法治思维
o C.法治能力
o D.法治意识
正确答案:AB
36、(多选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o A.民主执政
o B.透明执政
o C.科学执政
o D.依法执政
正确答案:ACD
37、(多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依法执政,要求()。o A.党全面管理经济事务
o B.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o C.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o D.党全面管理社会事务
正确答案:BC
38、(多选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o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o B.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o C.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o D.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正确答案:CD
39、(多选题)下列属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措施的有()。
o 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o B.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o C.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o D.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以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正确答案:ABCD
40、(多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做好哪些工作?()
o A.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o B.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o C.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o D.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41、(判断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42、(判断题)创建法治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43、(判断题)法治城市创建的目标是实现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民主政治完善、法律服务优先、法律保障有力、监督体系健全、城市全面实现法治化管理。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44、(判断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45、(判断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民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错
46、(判断题)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的。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47、(判断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错
48、(判断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49、(判断题)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50、(判断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