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入遗成功
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入遗成功
2014年06月22日15:5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2日电 据央视消息,今天,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中国,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
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因此中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而丝绸之路则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长5000公里,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给断开了,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这是中国的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原标题: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项目)
第二篇:中哈吉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
中哈吉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
今天(6月22日),继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之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刚刚宣布,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也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至此我国今年参与申报的两项文化遗产,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全部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
去年秋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许多国家和俄罗斯都表示欢迎和支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愿参与建设进程。中国将同各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2013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原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遗产点名单,共33处。名单中确定中国有22处遗产点、哈萨克斯坦有8处遗产点、吉尔吉斯斯坦有3处遗产点。中国公布的22处丝绸之路遗产点包括:
河南省有4处: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陕西省有7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
甘肃省有5处: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6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申遗过程:好事多磨
说起“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人类社会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它们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辉煌印记。但是,原本计划于北京时间昨晚公布的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申遗结果再度延后。由于进度一再拖延,世界遗产大会尚未开始审议中国的项目。因此,昨天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等。
从北京时间前天晚上8点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备选项目就进入了最为紧张也是最为关键的议程,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产生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今年有两个项目申报,一个是大运河,一个是丝绸之路。
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因此我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长5000公里,横跨欧亚大陆,也就是说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给断开了,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我国4省,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这是我国的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丝绸之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交通交流规模跨越了亚欧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本次丝绸之路申遗文本主要负责人陈同滨认为,“‘丝绸之路’凝练半个地球、18个世纪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史,是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最具挑战性的申遗项目,也是一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丝绸之路与中国历史文化亦有着极为特殊的关联:一方面西汉帝国的崛起和张骞凿通西域事件,奠定了整个丝路的东端,具有明显的起始意义;另一方面,中国丝绸的大宗贸易及其高额利润促成了这一跨越洲际的长距离交通路网,沟通了从长安到罗马的国际贸易,对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具有杰出的贡献。”
陈同滨还谈到,跨国申遗的本意“重在振兴丝绸之路最根本的遗产价值——经由不同地理文化区域的丝路遗产保护行为,开展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通过专家们跨国界的广泛学术讨论和政府之间的多次联合行动,促进了三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增进。可以说,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行为,本身就是对丝路遗产价值的传承活动。” 2014年4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公布的《评估报告》中对此次申报的重要意义作出了阐述:“三个缔约国进行跨国界提名是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7年多合作努力以及更多年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这些首次申报的遗产将为未来丝绸之路的系列申报奠定基础”。
三大难题:跨国界分段申遗挑战众多
本次申遗路线之长、遗址范围之广、申遗过程之难,在世界上都属罕见。采访中,陈同滨谈到了申遗工作中的三大难点。
一是对遗产价值研究的挑战。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沿途涉及的民族和政权众多,其中包含的文明与文化交流内容丰富且十分复杂,甚至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语言种类要求就非同一般。所以,完成申遗工作,需要依靠多学科的集成与团队合作来实现。
二是申遗策略的调整与探讨。在遗产申报计划启动之后,大家才意识到,丝绸之路时空跨度大,遗留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品类复杂,将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一次性申报,不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在201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们开展了专题研究,提出分段申报的策略。由此,丝绸之路申遗才具备了可操作性。同时,丝路遗产在价值特征、遗产认定、构成关系等一系列新型遗产理论的探讨也成为文本编制的极大挑战。
三是跨国遗产的整体协调管理问题。由于各国的体制、法律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如何对这一分布在三国境内、首尾距离长达5000公里的跨国遗产进行有效地协调管理,也是一项十分突出的挑战,需要进行努力探索。
成功因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家瑶向记者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非常认可与重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多年的研究为前提的。
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启动了长达10年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曾先后组织国际专家分别对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进行考察。进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组织过两次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形成较为专业的考察报告。文化线路被认为是拓展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的最新发展成果,也最适用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所表现的突出普遍价值,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廊道”概念确定的分段申报策略,也及时地为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提供了可能性。
除此之外,陈同滨认为,本次申遗成功的关键还体现在中、哈、吉三国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国内专家集体、专业团队、各级政府、遗产地的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对此,安家瑶也有着很深的体会,“我们在考察本次的申遗点张骞墓时,看到张骞的后人为祖先的功绩而骄傲,至今仍在为张骞守墓,他们很好的保存了墓地遗址,并提供了家谱资料,积极支持申遗,这对我们的申遗工作帮助很大。”
遗址甄选:依据其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第一批申报项目推荐名单中,共有48项文化遗产,但到最后,仅有22项入选。陈同滨告诉记者,遗产点的甄选依据的是其与丝绸之路的关联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安家瑶在采访中也谈到,各地遗址保护程度不一样,申遗积极性也不尽相同,这直接影响到了这些遗址最终能否入选。她举例说,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首都长安,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但本次申遗时将东汉首都洛阳也并入到了起点的范围。“为何洛阳也能被列入申遗考虑范围,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河南对申遗工作的重视。河南境内的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申遗成功,让他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带来的重大变化,因此也拥有了较高的申遗积极性。” 本次申遗成功是丝绸之路漫长申遗道路上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目前已申遗成功的廊道,丝绸之路南线、海上丝绸之路等路线也占据着重要历史地位。据安家瑶透露,一旦条件成熟,其他廊道的申遗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逐渐提上日程,更多的遗产点将被列入申报范围,以期最终能充分揭示丝绸之路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伟大遗产的所有价值特征。
申遗目的:保护、利用、传承紧密结合
在采访中,专家们都在反复强调: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首要目的。陈同滨谈到,通过申遗,国内22个遗产点不仅在遗产保护与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接轨,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遗产的价值研究上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各遗址点在今后的保护和管理上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安家瑶也提到,本次中国境内的遗产点包括了多个大规模的考古遗址,申遗成功,对这些考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十分有利。“即便目前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完整地考古发掘和研究,但是首先是要能够将它们保存下来,留给后代。”安家瑶说。
对于申遗成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了她的忧虑,她认为,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有些问题不可回避。有些文化遗产在申遗的过程中得到了关注与保护,但申遗成功后,却没有延续之前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被破坏,甚至于为了发展旅游而被改变。“保护和旅游必须放在一起考虑,不能只说旅游而不说保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首要承诺的就是保护该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利用与传承,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樊锦诗强调。
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2013年习近平中亚之行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年9月7日他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所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设想。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洲际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提出具体的构想。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将是一个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经济合作区。中国政府的基本设想是,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启动。首先,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其次,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第四,加强货币流通。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他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谈话中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狼评天下:中哈吉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两项申请均被批准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可喜可贺,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尤其是丝绸之路项目,作为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即“一路一带”)之一,其重要意义已经被很多专家学者进行过深入解读,我就不再班门弄斧,重复解读了。我只想从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方面来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常言说的好:“欲亡其国,必亡其历史,欲灭其族,必灭其文化”。反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不倒,不能单纯靠财富和军力,而要看是否能通过牢记历史、继承和发展本国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时刻鞭策自己,从而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壮大。近现代以来,我们走了一些弯路,尤其是近十年来,总看到国内有一些人尤其是知名人士与境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不断否定中国的历史,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否定中华民族的优秀性!谈到美欧日,便跟得了软骨病一样,不由自主的趴在地上顶礼膜拜,对于中国的历史成就、现代科技文化军事进步,要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么冷嘲热讽死不承认,这是多么的令人悲哀,须知道,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庆幸的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果断的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开始拨乱反正。除此之外,我个人觉得,还要加强国民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这三个自信,此次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及京杭大运河都是中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经济实力及影响力的象征,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富有远见的话:“中国以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就会出在教育上!”现在看来,这句话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要根治软骨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拾自信必须从教育界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开始,要强化国文教育,增加历史文化知识比重,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师爱国主义情操评判机制,将那些不遗余力崇洋媚外、贬低国人、诋毁中华民族、恨为中国人、鼓吹中国还须再做三百年殖民地的衣冠禽兽、GZJY们从所有校园清除出去,还学校以一片净土、中国人昂然屹立的净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文明的遗产属于全世界:中哈吉联手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写写帮推荐)
文明的遗产属于全世界:中哈吉联手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文明的遗产属于全世界:中哈吉联手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2014-06-22 17:56:14| 分类: 【圖書館 非遺 |举报 |字号 订阅
中哈吉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 2014-06-22 16:09:18今天(6月22日),继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之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刚刚宣布,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也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至此我国今年参与申报的两项文化遗产,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全部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
去年秋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许多国家和俄罗斯都表示欢迎和支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愿参与建设进程。中国将同各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成为我国第47个世遗项目
2013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原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遗产点名单,共33处。名单中确定中国有22处遗产点、哈萨克斯坦有8处遗产点、吉尔吉斯斯坦有3处遗产点。
中国公布的22处丝绸之路遗产点包括:
河南省有4处: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陕西省有7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 甘肃省有5处: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6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申遗过程:好事多磨
说起“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人类社会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它们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辉煌印记。但是,原本计划于北京时间昨晚公布的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申遗结果再度延后。由于进度一再拖延,世界遗产大会尚未开始审议中国的项目。因此,昨天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等。
从北京时间前天晚上8点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备选项目就进入了最为紧张也是最为关键的议程,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产生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今年有两个项目申报,一个是大运河,一个是丝绸之路。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因此我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长5000公里,横跨欧亚大陆,也就是说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给断开了,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我国4省,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这是我国的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点击大图查看)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我国,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丝绸之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交通交流规模跨越了亚欧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本次丝绸之路申遗文本主要负责人陈同滨认为,“‘丝绸之路’凝练半个地球、18个世纪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史,是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最具挑战性的申遗项目,也是一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丝绸之路与中国历史文化亦有着极为特殊的关联:一方面西汉帝国的崛起和张骞凿通西域事件,奠定了整个丝路的东端,具有明显的起始意义;另一方面,中国丝绸的大宗贸易及其高额利润促成了这一跨越洲际的长距离交通路网,沟通了从长安到罗马的国际贸易,对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具有杰出的贡献。”
陈同滨还谈到,跨国申遗的本意“重在振兴丝绸之路最根本的遗产价值——经由不同地理文化区域的丝路遗产保护行为,开展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通过专家们跨国界的广泛学术讨论和政府之间的多次联合行动,促进了三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增进。可以说,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行为,本身就是对丝路遗产价值的传承活动。”
2014年4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公布的《评估报告》中对此次申报的重要意义作出了阐述:“三个缔约国进行跨国界提名是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7年多合作努力以及更多年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这些首次申报的遗产将为未来丝绸之路的系列申报奠定基础”。
(点击大图查看)海上丝绸之路 三大难题:跨国界分段申遗挑战众多
本次申遗路线之长、遗址范围之广、申遗过程之难,在世界上都属罕见。采访中,陈同滨谈到了申遗工作中的三大难点。一是对遗产价值研究的挑战。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沿途涉及的民族和政权众多,其中包含的文明与文化交流内容丰富且十分复杂,甚至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语言种类要求就非同一般。所以,完成申遗工作,需要依靠多学科的集成与团队合作来实现。
二是申遗策略的调整与探讨。在遗产申报计划启动之后,大家才意识到,丝绸之路时空跨度大,遗留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品类复杂,将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一次性申报,不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在201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们开展了专题研究,提出分段申报的策略。由此,丝绸之路申遗才具备了可操作性。同时,丝路遗产在价值特征、遗产认定、构成关系等一系列新型遗产理论的探讨也成为文本编制的极大挑战。
三是跨国遗产的整体协调管理问题。由于各国的体制、法律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如何对这一分布在三国境内、首尾距离长达5000公里的跨国遗产进行有效地协调管理,也是一项十分突出的挑战,需要进行努力探索。
成功因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家瑶向记者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非常认可与重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多年的研究为前提的。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启动了长达10年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曾先后组织国际专家分别对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进行考察。进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组织过两次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形成较为专业的考察报告。文化线路被认为是拓展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的最新发展成果,也最适用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所表现的突出普遍价值,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廊道”概念确定的分段申报策略,也及时地为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提供了可能性。除此之外,陈同滨认为,本次申遗成功的关键还体现在中、哈、吉三国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国内专家集体、专业团队、各级政府、遗产地的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对此,安家瑶也有着很深的体会,“我们在考察本次的申遗点张骞墓时,看到张骞的后人为祖先的功绩而骄傲,至今仍在为张骞守墓,他们很好的保存了墓地遗址,并提供了家谱资料,积极支持申遗,这对我们的申遗工作帮助很大。” 遗址甄选:依据其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第一批申报项目推荐名单中,共有48项文化遗产,但到最后,仅有22项入选。陈同滨告诉记者,遗产点的甄选依据的是其与丝绸之路的关联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安家瑶在采访中也谈到,各地遗址保护程度不一样,申遗积极性也不尽相同,这直接影响到了这些遗址最终能否入选。她举例说,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首都长安,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但本次申遗时将东汉首都洛阳也并入到了起点的范围。“为何洛阳也能被列入申遗考虑范围,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河南对申遗工作的重视。河南境内的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申遗成功,让他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带来的重大变化,因此也拥有了较高的申遗积极性。” 本次申遗成功是丝绸之路漫长申遗道路上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目前已申遗成功的廊道,丝绸之路南线、海上丝绸之路等路线也占据着重要历史地位。据安家瑶透露,一旦条件成熟,其他廊道的申遗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逐渐提上日程,更多的遗产点将被列入申报范围,以期最终能充分揭示丝绸之路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伟大遗产的所有价值特征。申遗目的:保护、利用、传承紧密结合
在采访中,专家们都在反复强调: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首要目的。
陈同滨谈到,通过申遗,国内22个遗产点不仅在遗产保护与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接轨,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遗产的价值研究上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各遗址点在今后的保护和管理上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安家瑶也提到,本次中国境内的遗产点包括了多个大规模的考古遗址,申遗成功,对这些考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十分有利。“即便目前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完整地考古发掘和研究,但是首先是要能够将它们保存下来,留给后代。”安家瑶说。
对于申遗成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了她的忧虑,她认为,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有些问题不可回避。有些文化遗产在申遗的过程中得到了关注与保护,但申遗成功后,却没有延续之前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被破坏,甚至于为了发展旅游而被改变。“保护和旅游必须放在一起考虑,不能只说旅游而不说保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首要承诺的就是保护该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利用与传承,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樊锦诗强调。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示意图 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2013年习近平中亚之行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年9月7日他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所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设想。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洲际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提出具体的构想。
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将是一个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经济合作区。中国政府的基本设想是,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启动。首先,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其次,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第四,加强货币流通。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他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谈话中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陆海“丝绸之路”
第四篇:山西分校+面试+热点预测+中国大运河、中哈吉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游济刚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大运河、中哈吉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热点概述
2013年9月,在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镇洛河滩里,暴雨冲出的水沟内发现一艘深埋地面4米以下的木质古船。沉船所处的位置距离现在的洛河河道不足50米,船身最宽处3.2米,总长度大约17米。根据史料记载,这艘沉船所处的位置,正是隋唐大运河漕渠的故道。新华社发
中国大运河,贯穿中国南北的华夏民族的血脉;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大通道,乃至东西方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昨天,这两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
昨天,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此次申报成功,表明大运河、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多哈会议发言中表示,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是史无前例的遗产保护过程。大运河的申遗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1.7亿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而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他表示,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丝绸之路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并将继续团结各利益相关方,进一步巩固跨地区跨行业对话和协调机制,深入探讨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尤其是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模式,“让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大运河流淌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绽放灿烂的光彩。”童明康说。
/ 3
华图山西分校
游济刚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相关评论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论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至少从六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过去是保护文化要素的东西,今天是保护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遗产;过去只保护那些静态的遗产比如长城等等,大运河是流淌的,还在使用的,让人们认识到活态的遗产也要保护;过去保护的是一个点、一个面,比如一个桥、一个塔、一个古建筑群、一个历史村镇„„这次是一条线,并且是上千公里的线;过去保护的是古代的、近代的,如今要保护当代的,今天中国的水利、交通部门为了改造大运河,对大运河新做的那些加强功能的贡献,仍然是未来的遗产,人们认识到要为未来保护今天;过去保护宫殿、古建筑群、寺庙等纪念性建筑,今天大运河、丝绸之路沿途的那些民间民俗的工业遗产、老字号、乡土建筑等都将得到保护;过去保护的是物质要素,今天大运河、丝绸之路带来的是非物质要素保护的观念--这两项成功申遗的文化遗产将带来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人们认知的革新。
模拟题
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印记,它记录了我国时代发展的变迁,在历史上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运河的开通加快了我国南北货物间的自由流转,丝绸之路则让我国的丝绸等物品可以传播到西方,加强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历时8年,克服重重困难,申遗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和重视,通过加快申遗的步伐能够保护这样一些历史印记,让其得到很好的传承。
第二,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也反映出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以往只是重点单个地点的保护,比如一个桥、一个塔、一个古建筑群,这都是一些静态的文化传承,而大运城是我国唯一一个仍然在使用的文化遗产,这反映出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由静态到动态,由单点保护到点、线、面综合保护的一个发展思路。
第三,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之后,在这一大背景的感召下,能够加强社会各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掀起认识、研究、保护、传承文化的热潮,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得到修缮。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第四,申遗成功必将引导并推动沿岸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改善沿岸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品质。环境改善之后可以衍生出与之相配套的旅游项目,对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沿途城市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的是,在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道路交通状况已然今非昔比,高速路网建设,铁路线路覆盖,使我国物品的运输速度直线提升,然而大运河是典型的内陆水运,运力和速度严重受限,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货物运输能力,但是显得杯水车薪。
针对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我国更应该加强相关的保护工作,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对于沿线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摸排、调研制定出科学的保护计划,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既改善了当地环境,又能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要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尽快保障专项资金发放到位,尽快启动保护工作。在政府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相关领域,政府可以给与一些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
第三,要加强宣传,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大家传承文化的意识。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山西华图公考研究中心 游济刚 2014年6月22日
/ 3
第五篇:2015年高考热点分析: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2015年高考热点分析: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一、【背景材料】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现场代表一致赞同列入名单。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世界遗产大会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
二、【理论分析】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运河数字博物馆的开馆和纪录片《大运河》的拍摄,能使人深受震撼和力量倍增,为人们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有利于中国同周边国家合作,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4)文化创新。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运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显示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不同方式。
(5)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的作用。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通过落实该管理办法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有利于保护运河带的生态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2)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大运河的管理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护要尊重客规律,开发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尽管水利史按照不同流域、不同河段来分解研究大运河,但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如果不将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身上,任何规划都是空谈。对大运河只有正确规划并加以落实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它不仅是国际宪章的要求和作为世界遗产需要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运河遗产带内公民权利的表征。
三、【跟踪试题】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据此回答1~3题。
1.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有利于:
①全面展示民族文化 ②促进人类文明的趋同
③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大运河的历史贡献表明:
A.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3.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惟我独尊 C.博大精深 D.独树一帜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世界遗产大会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据此回答4~5题。4.材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C.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我们之所以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一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发展历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继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之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又宣布,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也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据此回答6~7题。6.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B.文化交流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C.只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个性 D.跨国合作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 7.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申遗:
①有利于加强中哈吉文化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②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③能够促进中哈吉文化的融合,消除中哈吉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表明中华文化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14年6月20日晚,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在无锡南长区开馆,这是国内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方式不一样的是,这个古运河畔的“高科技”博物馆运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图”。据此回答8~10题。
8.国内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的开馆,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奋勇前进。这说明:
A.各种文化都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B.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9.材料启示我们: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参观该数字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0.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方式不一样,说明: A.文化创新必须迎合年轻人的要求 B.文化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文化创新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 D.以现代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11.关于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问题,有人认为,水利史按照不同流域、不同河段来分解研究大运河,但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如果不将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身上,任何规划都是空谈,因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成了规划中的症结。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它不仅是国际宪章的要求和作为世界遗产需要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运河遗产带内公民权利的表征。大运河遗产保护重视公众参与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 4月13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投拍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举行开机仪式,大运河沿岸各省市代表和40多名大运河文化历史专家到场见证。《大运河》将从运河沿岸的文化和乡情入手,以千年水道、华夏粮仓、码头风云等8个篇章,展现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融合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用鲜活的镜头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纪录片预计8月底完成拍摄,年内播出。
材料二 为解决水利、交通、文物等多头管理存在矛盾的问题,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在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35个运河城市还签署了《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承诺将共同协作联合保护运河遗产。
(1)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拍摄纪录片《大运河》的理由。(2)结合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B 6.B 7.A 8.D 9.D 10.B 11.C 12.B
13.(1)《大运河》的拍摄,旨在深入挖掘古今大运河灿烂文化,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让运河流域人民更多参与大运河保护,用浓浓的运河民俗风情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拍摄纪录片《大运河》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维护文化的多样性。(2)①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文化部从大运河的实际出发,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保护了运河带的生态环境。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运河的管理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护是为了开发,开发中要注重科学保护,避免无序开发导致根本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