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优秀教师尹德玲事迹材料
把讲台当作生命的人
——记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尹德玲
‚37年讲台人生,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用心爱学生,用心爱事业,才算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山东省青州市王坟小学的教师尹德玲。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74年初登讲台,迄今已有37个年头了。37年来,她扎根山区,以苦为乐,把自己的青春和满腔的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奉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才能把殷殷的期盼变成美好的现实。
——尹德玲
对尹德玲来说,没有优生和差生之分,她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疼去爱。
2001年新学期开始,尹德玲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班,班里有个学生叫李萌林,他一天到晚总显得心事重重,课堂上不发言,课下沉默不语。通过家访尹德玲得知,两年前李萌林的父亲得绝症去世了,随后母亲也改嫁了。救助李萌林,让他享受到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幸福。责任涌动爱心,从那时起,每天尹德玲都带李萌林回家一起吃午饭,并抓住一切机会开导他,鼓励他。2001年10月7日,是李萌林的生日。那天晚上,尹德玲把李萌林带回家中,给他做了好吃的,买了生日蛋糕,比自己的孩子过生日还隆重。看着生日蛋糕上那11根燃烧的红蜡烛,李萌林终于打开了心扉,哽咽着说:‚老师,我爸爸没有了,爷爷、奶奶都70多岁了,没有钱供我上学,您身体也有病,还要给我拿书费、学费,我心里很难受。我真得不想再上学了……‛李萌林边说边掉眼泪,一向刚强的尹德玲也流下了眼泪。她对他说:‚现在退学,将会成为你一生的遗憾,人的一辈子,谁也不能保证事事顺心,有困难是暂时的,我会帮你到底的!‛
就是从那个晚上,李萌林开始变了,脸上有了笑容,话也多了,班会、校会上他没有了往日的自卑,大胆地上台高歌了……
其实,像李萌林这样的学生,尹老师已救助过多名,其中两名学生大学毕业后,还给尹德玲送来了相当于当初救助金几倍的钱,都被尹德玲婉言谢绝了。2005年3月16日,尹德玲把省优秀教师的1000元奖金,奖给了王坟镇初三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的10名优等生,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其中王坟初中初三的张明、赵亮,孙旺初中初三的卜庆新、刘文梅,白羊初中初三的陈庆玉、赵臻同学在当年的中考中都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了全市优秀生的行列,分别被青州一中、二中、实验中学录取。尹德玲说:‚真爱是无私的,是不需要物质回报的‛。
尹德玲对学生的爱,对事业无私的付出,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学生都叫她‚老师妈妈‛。当一名人民教师,就要有一颗火热的事业心。我爱讲台,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尹德玲
对工作,尹德玲总有一股拼劲,一份执着。她对讲台的爱就如同画家爱自己的画笔,音乐家爱自己的钢琴。
2003年春天,尹德玲的左脚长了一个肿瘤,疼痛难忍,但她仍坚持给学生上课,汗水顺着她蜡黄的脸往下淌。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围住她,眼含热泪,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快休息吧!‛一个星期过后,她的脚疼的实在走不动了,校长和老师们把她送到了医院做了手术。术后第四天,她就请求出院了。回到家中,学生们一天两次到家中看望她。每天下午带着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来到她家,围在她的床前,与她一起讨论解决。有一次,家电维修部的一个工作人员推门进来,这动人的场面,使他深受感动,立刻回到维修部拿来了他的录像机,录下了这动人的一幕,他激动地说:‚以前我不太了解教师,这次我发现教师的确辛苦,的确伟大。‛
这只是一个特例。尹德玲的同事说:尹德玲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有时为了准备一节课,她常常钻研到深夜,她对事业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当一名教师,就要做一个教育家,而不能做一个教书匠。
——尹德玲
教学不止,学习不息,探索不停。尹德玲一直这样要求自己。37年来,她先后自学了中外教育史等22门课程,研究了著名教育改革家的现代教育理论,作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她改革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尹德玲说:‚没有激情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她的每一节课都上得那样生动、活泼。听过她课的老师们赞扬说:‚听尹老师的课,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她讲课那样带有激情,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都被尹老师调动起来了,师生关系十分融洽。精彩的课堂教学,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尹德玲的教学质量,在全镇保持不败。即使接教再差的班级,也由后进变先进。37年来,尹德玲的教学成绩34年获全镇检测第一名,年度考核年年为全镇第一名。她打破了陈旧的教学模式,把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引进了课堂,加强媒体组合教学,体现课堂教学的完美效果。她进行了‚自主探究‛教学法实验,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乐思、乐学、大胆思维、敢于创新,给了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谐的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创造思维的舞台。在数学课的教学上,她还独创了‚三选择、一渗透‛教学方法,在青州全市推广,并获潍坊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9月她的教学成果《自主探究——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获潍坊市第二届教育成果二等奖。2005年3月她的教学成果《创构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获青州市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9月至今她承担了《山东省科技创新实验》课题,2005年7月已完成结题工作,2005年10月获潍坊市结题鉴定二等奖。2005年6月在山东省‚百佳‛论文评选中,她撰写的两篇论文分别获山东省一等奖、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在《山东教育》7期、8期上正式发表。2005年7月她的教学创新论文《搭建三个平台,提高教学质量》荣获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发表在中国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课程研究》一书上,2006年3月尹老师申报了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十一五‛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国家级课题,2008年3月,荣获国家优秀课题一等奖。2006年5月她的科技创新成果《探索瓜类大家庭的奥秘》获山东省一等奖,在新课程理念下,尹老师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出了具有自己风格的‚自主探究+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2008年4月17号,她的科技创新成果《野生苦菜的开发和利用》又一次荣获省一等奖,2008年9月荣获全国科研成果三等奖。
37年来,尹德玲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她执着追求的足迹,深深地印在80多枚大红荣誉证书上,辛勤的汗水渗进了至今保存着的自制的200多件教具里。37年来,尹德玲共举行过36次镇级公开课,7次青州市级公开课,2次潍坊市级公开课。77篇论文获青州市以上奖励,其中有26篇获全国一、二等奖,在全国正式刊物上发表18篇,33篇获山东省一、二等奖,3次获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996年11月,在全国农村作文教学研讨会上,她提交的农村作文教学改革论文《观察、思维、表达、评价》受到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47名与会者的高度赞誉。她讲的公开课,有2节被评为潍坊市优质课,5节被评为青州市优质课。她先后26次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2次被评为青州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999年9月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教师;1999年10月被评为潍坊市中小学电化教育教学能手;2001年12月被评为潍坊市十佳班主任;2003年12月,她被评为青州市‚学生喜欢的老师‛;2003年12月被推选为青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04年9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2005年3月被评为青州市首届特级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潍坊市特级教师;2006年7月被评为潍坊市拔尖人才;2006年9月被评为青州市创新型班主任;2006年9月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称号;2007年2月,被王坟镇人民政府评为爱业标兵;2007年3月,荣获青州市清华阳光女教师基金奖;2007年3月,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授予‚中国未来研究会分会‘十一五’课题研究员‛称号;2007年8月,被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7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7年12月,被推选为青州市十六届人大代表;2008年1月,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员称号。2008年11月被评为‚2008中国教育管理杰出人物‛。
在别人的眼里,尹德玲是成功者。然而,尹德玲依旧还是那样朴实,那样深爱着她的学生,深爱着她的事业,那样忘我地工作。‚我愿在教育这座大厦中继续做一块负重的基石,把我全部的爱奉献给山里的孩子们。‛
这不是动人的誓言,这是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发自肺腑的真情表达。尹德玲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如此丰硕的果实,能不让人对她油然而生敬意?能不让人认为她是山区教育的脊梁、旗帜吗?
第二篇:全国优秀教师吴玲事迹材料
全国优秀教师吴玲事迹材料
默默无闻从教27年 普通女教师感动温总理
■核心提示
7月11日,河南郑州22中50岁的中学女教师吴玲因病去世。
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生前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荣誉称号,但被她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叫她妈妈。
早出晚归,27年如一日,把心血献给教育事业。她却让亲生儿子六岁半开始自己做饭,孩子如今最多的记忆场景是“等妈妈回家”。
结婚22年,与丈夫在一起的日子却不超过4年,“帮她刻试卷”成为丈夫如今最幸福的回忆。
7月13日,她的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们为她送行,一束束鲜花寄托人们的哀思。温家宝总理亦被这名普通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亲笔批示宣传她的事迹。
教师节时,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至高荣誉,被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此前,她还被追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我们也要去送吴老师———”
大巴车快要开动了,车下100多名学生抹着泪、跺着脚发急了。
7月13日上午,正值暑期,但郑州22中的校园内并不宁静。
7月11日,22中教师吴玲因病去世。13日这天,是这位女教师出殡的日子。学校此前通知教师们统一坐车去殡仪馆参加吴老师的告别仪式,不想得到消息的学生也纷纷赶来了,两辆大巴车根本坐不下。
见此情景,校长李素萍哭了:“同学们,车返回了就来接你们,今天落下谁吴老师也是不愿意的。”
郑州殡仪馆吴玲遗体告别室,已挤不进人,哭声一片———她的学生来了,学生家长来了,原在开封的老同事赶来了,一些刚下车还背着行囊的往届生也来了„„
“一名普通教师能得到如此爱戴,真是太难得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夹在人群中,也跟着流泪。
同样被感动的,还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4日,温总理作出批示:“中学教师吴玲事迹感人,应该广泛宣传。”随后,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对这位女教师作出了批示。
好强的女老师
吴玲,女,50岁,高级教师,从事教师职业27年。
1977年,吴玲从农村插队返城后在开封市33中当了一名数学教师。
“这女子好强,干什么都用心。”与吴玲原同在一教研室的开封33中老校长王青海如是评价。
王青海回忆说,吴玲上班没几天,就找到他说自己没受过正规师范训练,想拜他为师。而吴玲在他班上听课,竟一节不落地坚持了整整半年。
“有天晚上都十点多了,吴玲骑车来到我家,说是遇到了难题要向我讨教。”王青海说,吴玲的努力很快获得了回报,她班上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竟奇迹般地比其他班高出10多分,被同事们刮目相看。
1993年,吴玲从开封调到郑州22中学。22中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都来自附近城中村的孩子,一度被认为是“农村学校”。
“破天荒的!”22中校长李素萍这样形容吴玲10年来的成绩———从1993年至今,吴玲所在班上的学生只要参加省、市及区的数学竞赛,都会捧回好名次。有次区数学竞赛,获奖学生中吴玲的学生竟超过了一半。这是22中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每天她来学校最早,走的最晚,从没有破例。”回忆起吴玲,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提到这一点。一个细节是,吴玲床头有个小闹钟,而闹铃的指针10年来一直定格在了“5点20分”。
一名年轻教师至今迷惑不解:吴老师上有老下有小,却早到晚归,她怎么能天天保持这种旺盛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前两年有住校生的时候,她还常常是晚上11点多才回家。
去年年初,有同事发现一向步履轻快的吴玲走路显得吃力,而且时时额头冒虚汗。大家劝她去医院检查,吴玲总是回答,新来的五位年轻教师不熟悉工作,还需要人带,先忙过这段时间吧。
今年4月的一天,已连续几天吃不下东西的吴玲在课堂上晕倒了。医院确诊的结果竟是恶性肿瘤,而且到了晚期。
2001年5月,在一篇名为《捧着一颗赤心、献给教育事业》的年终总结中,吴玲这样写道:“二十多年来从未因事、因病而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每天都是出满勤,干满点,早出晚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首先做到„„”
爱管“闲事”的老大姐
王金秀,22中教师,王金秀坦言,她以前对吴玲的工作曾一度很不能理解。
王金秀说,1993年,她和吴玲同在一个年级当班主任,而她所带的是个“双差班”。只要她不在,吴玲总是跑到她的班上“指手画脚”:不是帮学生解答疑难题目,就是找表现不好的学生谈话。
“当时我心里就不舒服,你带好你的班算了,学校都不指望这个班了,你来多管闲事,不是让我难堪吗。”王金秀说,一次她看到吴玲和教导主任在谈话,就没好气地上前说:“主任,把我的班给吴老师一起带算了,人家是党员、工作积极,能干呀。”
“以后,她很少来我的班了。”王金秀说,但吴玲却能“神通广大”地继续“插手”她班里的事务:“一天,她突然把我们班上一个让各科老师都头痛、已准备退学的学生从游戏室里给带回来了;又有一天,她急匆匆地找到我说,班上的谁和谁正准备找人打群架了,赶快„„”
“一学期下来,我们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不再是差班了,学生们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我也不由得对吴玲心存感激,但心里还是犯嘀咕———她这样做到底是什么目的?”
王金秀说,直到一年后的一次经历,让她终于明白了吴玲的为人。
“有天上午,我肚子突然疼痛难忍。吴玲借了钱叫了辆出租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刻做手术。可我爱人恰好出差在外地,全靠吴玲跑前跑后。手术后那天夜里,由于麻药反应,我吐了一夜,吴玲整夜没合眼为我擦洗。第二天我丈夫赶来了,她就回学校上课去了,可中午她又来了,并端来了一碗她做的山楂面汤„„”
王金秀后来成了吴玲最要好的朋友。她说,吴大姐是个好人。
在吴玲工作过的22中,很多人都认同这样的说法。在吴玲的追悼会上,原先在22中值班的两名保安也来了。他们说,至今最香的一顿饭,仍是前年大年三十晚上吴老师骑车送到学校值班室的一盆热饺子。
对于22中的年轻单身教师,每到逢年过节,吴玲家便是他们的家。“你不去,她还和你生气,骑车到处找。”一位教师回忆说。
“吴玲工作好强,对人好,却从不图名。”22中的校领导回忆说,每学期评先进,吴玲总是事先提出:“我老了,要荣誉没什么用,多评评年轻人吧。”
对“闲职”毫不领情
2003年11月,手术后的吴玲结束了六个月的化疗,满头的青丝掉光了,身体异常虚弱。让校长李素萍感到为难的是,一出院吴玲便戴着假发找到她说“太想孩子们了”,要求上班。
考虑到继续带课劳动强度太大,李素萍最后把吴玲安排在了清闲的校图书馆,并明确了工作任务———“一不用坐班,二不用干具体活,来了和大家聊聊天就行”。同时,她还把另一名年轻力壮的男同事也安排进了图书馆,并嘱咐他“有活要抢着干,让吴大姐多歇着”。
李素萍说,“说白了,就是找个虚职想让她养病散心,别闷着了。”
但吴玲对这份闲职并不“领情”,忙碌依旧。
第一天上班,吴玲就把图书馆里所有的窗帘取下,带回家洗了一遍。
22中的老师回忆说,等两三天后再去图书馆,桌椅、窗户、墙壁已一尘不染,而吴玲的手上每次总捏着一块湿抹布。
图书馆积存多年的书没有标签,吴玲就把书装订成册、贴标签、写索引。
整理归类中,吴玲统计发现60本外借图书没有归还,最长超期有十年之久。“图书馆必须建立完善的借阅制度,借出的书必须追回。”吴玲最先找到了副校长李艳芳,并请示如果弄丢了书可不可以实施赔偿罚款?
李艳芳的“当然需要”刚说完,吴玲就拿出一张纸念起了书名,说她三年前借了三本书至今还没有归还。李艳芳说,当时的情景让她很难堪。
此后,吴玲拿着那张清单跑上跑下,追着同事讨书。李艳芳说,由于22中的部分老师改制时分流到了27中,吴玲又跑去27中找老同事索要借书。
“为了工作,她从来不怕得罪人。”李艳芳回忆说,年底发放奖金时,吴玲一大早就坐在了财务室。见到还没有还书的老师,她就上前告知:你的书值多少钱,应该罚款多少钱,然后她要求这些老师能让会计当场扣钱。
李艳芳说,60本超期不还的图书,除了一本退休老教师借阅的价值3角钱习题册外,其他59本都得到了追还和赔偿。
图书馆还担负着每天发放报纸的任务。时值寒假,李素萍校长却发现20多间办公室的门缝里依旧塞着每天新出的报纸。
“放假了,就不用再发报了,在家多休息啊。”李校长找到了吴玲。“有些老师有读报的习惯,我正好也闲着,就当锻炼身体了。”吴玲笑笑说。
9月11日,吴玲的丈夫秦世忠在一个笔记本中发现了一篇文章———“2003-2004学年图书馆工作计划”,长达四页的文字中吴玲详细制定了9条来年的图书馆工作计划,并最后写道:“图书馆工作太重要了,这里是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精神粮仓„„”
秦世忠捧着笔记本,捶打着椅角,低头抽泣起来:“她要是对自己的病也这么认真,就好了。”
贪玩的学生管她叫“妈妈”
“转化一名差生同培养一名优等生同样重要。”吴玲经常对年轻教师这样说。
学校里的老师都认可这样的评价:吴玲是个急性子,但对学生却是例外。
1999年冬天。一堂数学课已开课5分钟了,吴玲班上一名叫王强的学生却一直没有露面。吴玲正向学生询问,门突然被踢开了,一名满身酒气的男子闯了进来。
“好呀,俺家孩子都跑了,你们还在这上课!”来人一把掀翻了讲台,并指着吴玲的鼻子大嚷:“我让你也上不成!”
吴玲认出来者正是王强的父亲。原来半小时前,他在喝酒时听说儿子逃课一直在网吧泡着,顿时来了火,借着酒劲就来到了学校。
台下的学生被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而吴玲没有说话,弯腰捡起了一只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排方程式,开始讲课。
吴玲的冷静把那位家长镇住了,酒也醒了半分,留下一句“我去找人了”他就匆匆离开了教室。
下课后,吴玲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王强的QQ号后,在办公室里也编了网名和王强在网上聊了起来。得知王强就在二七区西边的一片网吧后,吴玲冲出了学校。
直到晚上十点多钟,吴玲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王强。吴玲推着自行车要送王强回家,但意犹未尽的他却还想着要回网吧打完没有结束的游戏。
争执中,年少血热的王强一脚跺翻了吴玲的自行车,瘦弱的她往后打着踉跄,几乎摔倒。
见一个大小伙在欺负中年妇女,不少人围了上来。一名热心男子还“见义勇为”地上前拽住了王强的衣领。
“他是俺孩子,在家怄气了。”吴玲赶紧上前劝阻。“这孩子!别再惹妈妈生气了,快回家吧。”
就是一句“他是俺孩子”让王强乖乖扶起了车,跟着吴玲回到了家。此时,王强的父亲正在家喝闷酒,开门见到儿子举拳就要打,被吴玲一把抱住。
劝完了大人,又教育孩子。听到家长“不再喝醉酒、不再打孩子”的真心保证,吴玲这才放心地离开了王家,此时已是凌晨一点,但吴玲谢绝了王家打车送她回家的好意。
不是事后提起,吴玲也许至今也不知道,那天回家尽管路灯不亮,可一直有辆出租车在她自行车后跟着,车灯在为她照着路。
原来,内心愧疚的王强父子俩拦了辆出租车悄悄跟着她一直到了家属院门口。
“前边那人是谁?”出租车司机很纳闷。
“她是我妈妈。”王强低声回答。
“为什么不让她一起上车?”
“我没好好学习,惹妈妈生气了。”
“那你以后要好好学习,对得起妈妈啊。”
了解这段实情的22中老师说,那一夜后,王强就突然变了样,不再去网吧,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如今的王强已成为了一名军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巾被和复读机
丈夫秦世忠说,家里虽然只有一个独子,但每逢母亲节,总会来一群学生围着吴玲喊妈妈。
陈延鑫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来自驻马店农村,随打工父母来郑州读书。陈延鑫说,由于父母租住的房子离学校很远,他每天上学要穿过大半个郑州城。有时放学他干脆就不走了,几张课桌一凑就睡在教室里。
一天夏夜,暴雨突临,本来闷热的教室里温度骤降,陈延鑫躺在课桌上瑟瑟发抖。
突然,教室门打开了,一个个头和自已差不多的男孩儿站在门口,浑身上下被雨水打得透湿,怀里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我是你们吴老师的儿子,我妈让我给你送一个毛巾被。”
陈延鑫回忆说,他当夜抱着那条毛巾被哭了很久。那年的期终考试,他的成绩由原来的倒数一下子升到第四名。
吴玲任教的97届学生中,有一个叫张娜的学生性格异常活泼。可在初二的一段时间里,小张娜却突然沉默寡言起来。原来,她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张娜只好和奶奶住在一起。
吴玲听说了这件事,一把将张娜搂在怀里:“孩子,你以后就认老师当妈妈吧。”
有一天,小张娜哭着进了教室———她心爱的复读机丢了。而那台复读机是她把乌黑的长辫子剪下卖了钱买的。
吴玲回到家里给儿子澎澎讲起了这件事儿,儿子半天没吭声,悄然走进房间里把自已的复读机拿了出来,“这个,你送给你的学生吧”。
现在,已是大学生的张娜至今还珍藏着那台复读机。
受吴玲资助过的家境困难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孩子曾喊过吴玲妈妈?已无法统计。但开封33中老校长王清海证实,每学期,他收到的孩子家长寄来的感谢吴玲的信件总会有一沓。
吴玲病倒后,张娜、陈延鑫等吴玲教过的学生组成了几十人的陪护团,这些成年人,少年人,已参加工作的,尚未毕业的,他们日夜守护在老师的身边,直到她去世。
按规定,作为教师吴玲医药费只能报销一半。到6月底,手术、化疗、住院的累计花费已高达18万,继续治疗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困难重重。
今年7月初,在深圳当飞行员的刁健得知吴老师病危的消息,当即赶回郑州,“我在深圳的房子能值40多万,如果需要,就把房子卖了,来为吴老师治病。”陈延鑫的父亲是开出租车的,他表示:只要是吴老师的事儿用车,随叫随到„„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打算筹划为吴老师治病的捐款活动。但所有的好意,被吴玲和丈夫一口回绝。
秦世忠还讲了这样一个插曲:一天,三位学生家长带着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人来到他家。白须老人在这屋里转转,那屋里看看,然后附在一个年长的家长耳朵上小声嘀咕了些什么就走了。
看着吴玲两口子正疑惑,那位家长终于开口了,“是这样的吴老师,你平常对我们孩子那么好,现在有病了,医院的招儿也都使了,可还不见得咋好,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请了个风水先生,你可别笑话我们迷信,咱按风水仙儿指点的再倒腾一下家具,要是你不介意的话,咱就试试。”听着这话,夫妇两人的眼睛湿润了。
帮她刻蜡板竟也是那样的幸福
9月11日,河南卫视记者在吴玲家采访拍摄时,吴玲的丈夫秦世忠翻箱倒柜才找到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照,那是儿子秦澎离开郑州去上大学前拍摄的。秦世忠对记者说,“真的没有别的照片了,十多年了,这是我们家惟一的合影。”
22中的老师说,在学校要想找吴玲所教的班很容易,教室的玻璃窗和门前的水泥地永远是最光亮的。但吴玲的家,却与她的“讲究”格格不入。
简陋的家具都是十年前的,马桶抽不了水,洗脸池的水龙头出不了水,厨房和卫生间的墙壁瓷砖多处脱落„„而客厅里竟然没有一个顶灯,墙壁上仅有的两个节能灯还被取掉了一支。
秦世忠说,两人工作都忙,东西坏了根本没时间修,吴玲说马桶坏了就坏了吧,用干净水冲马桶还太可惜;而客厅的节能灯是她为了省电特意摘下的。
秦世忠和吴玲1982年结婚后,他就被调到了郑州工作,两人一分就是11年。1993年,吴玲调到了郑州,而作为铁路工程师的秦世忠却又开始了长期的野外工作。
“结婚22年,我在家的日子却不超过4年。”每次短暂的相聚,秦世忠说两人都很珍惜,但在记忆里还是有过两次争吵。
第一次争吵是关于油印试卷的事。秦世忠回忆说,以前的试卷都是油印的,需用刀笔先在蜡纸上刻出模板,再进行油印。因为自己写了一手好字,自然帮吴玲担起了刻蜡板的任务。
“想不到这活儿一干就是十多年,后来她竟把整个数学组的活都揽给了我。”秦世忠说,刻一张卷子需要45分钟,而吴玲每次至少会带回三四张。
“有次我真的是刻烦———都什么年代了,还油印卷子!就不能收学生几角钱去复印一下。“
“你什么人啊,油印一份卷子才几分钱,非要浪费学生的钱吗?”
最后的结果是吴玲生气了,秦世忠妥协了。
另一个让秦世忠看不懂的事是,吴玲很爱美,却很少买衣服,难得的几次买衣服还直奔批发市场。但对于学生,妻子却异常的慷慨。“好学生她要奖励,差学生稍微进步了她也要奖励,她三天两头跑大商场买奖品,都是自己掏腰包。”秦说,为了这,他和妻子也吵过,但也是不了了之。
吴玲去世已有两个月了,但秦世忠依旧保持着家里的原样。翻翻妻子生前的笔记本,看看柜子里那些熟悉的衣物,“回想起来,帮她刻蜡板竟也是那样的幸福。”
盼妈妈回家成了儿时最多的记忆
吴玲去世后,儿子秦澎(小名澎澎)在母亲遗像框里塞进了两张自己的单身照片。澎澎说,这样把母子俩的照片贴在一起他心里才会好受些。
澎澎说,母亲总是忙忙碌碌,盼她回家几乎成了他儿时最多的记忆。
开封33中学的退休教师梁先荣曾和吴玲共事10多年,也是吴玲的婚姻介绍人。梁先荣说,“吴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校,可却苦了自己的孩子。”
在梁先荣的记忆里,秦澎上小学前一直寄托在学校的幼儿园。每天早上六点吴玲就起了床,孩子睡得迷迷糊糊也被叫醒。六点半,孩子准是第一个送到了幼儿园,那时幼儿园老师还没到,吴玲就把孩子先放在传达室里。下午七八点钟,幼儿园早已关门,秦澎就只能在传达室里等妈妈下班。
澎澎六岁半上小学的第一天,吴玲教他学做的第一件事是煮稀饭。
“那天,我正好去吴玲家。孩子站在小板凳上,吴玲对着锅比画着米放多少,水要添到哪里,孩子不住地点着头。”梁先荣说,那场景看得她很心酸。
时任33中校长的王清海了解到吴玲一人带着孩子很不容易,多次找她谈话“要多些时间在家里”,吴玲往往以“孩子和我都习惯了”一笑回答。
吴玲在开封的老邻居至今对澎澎印象深刻———“他是个小大人,脖子上总挂着钥匙串,每天放学自己回家,放下书包先上街买油条,然后回家煮稀饭‘呼呼’地乱喝一气。可孩子毕竟小啊,天黑了他一人不敢在家呆,就跑到家属院门口站着等吴玲,看着很可怜。”
但吴玲的丈夫秦世忠并不认同妻子对孩子照顾不周的说法。“每天吴玲大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阳台,一旦发现变天,她就把要加添的衣服悄悄放在儿子床头,她很爱孩子的。”
“母亲经常组织班上的学生搞课外活动,科技馆、郊区的风景区、博物馆哪都去,可她却从没有带我去过一次公园。”澎澎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埋怨母亲对他关爱不够,甚至还很嫉妒母亲班上的学生。
2004年7月13日,吴玲的追悼会上,澎澎已哭成了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辛勤与尽职敬业的伟大,那时我还常常为妈妈让我给她的学生送饭感到麻烦,为妈妈把我的学习用具送给家境不好的学生而心生不快。现在我明白了,妈妈不但是一位好妈妈,更是一位好老师。”
“看着妈妈每天操劳,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用自己赚来的钱带她去旅游,让她好好休息一次。”这位已上大四的孩子开始哽咽,明年他就工作赚钱了,但这个愿望却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第三篇:2014年全国优秀教师事迹(定稿)
燃烧在苗乡山寨的红烛
--记黄平县湖里中学“妈妈”老师包益友
她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贴心妈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数千年来,这一直是称颂老师的“红烛精神”。然而,黄平县湖里中学湖南籍教师包益友,就像一支正在燃烧的红烛,并且这支红烛已经在苗乡山寨燃烧了二十五个春秋,苗乡的孩子们亲昵地称她为“妈妈”老师。
二十五年前,正值花季的包益友刚从大学毕业,积极响应湖南省教育厅组织有志青年支持贵州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黄平,从此与黄平、与苗乡的孩子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的环境很艰苦的,你这个过惯了大城市生活的小姑娘经受得住吗?”当时分管黄平教育工作的朱治贤副县长慈爱地问包益友。包益友笑着说:“朱副县长,感谢您的关心,我既然选择来了,就没有什么顾虑,不做出点成绩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于是,面对质朴纯真的山里娃,她开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班上三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子,由于家庭太穷,她们多次面临辍学。面对这一情况,包老师心急如焚,先后对三个家庭进行了家访,得知她们都因经济拮据,靠民政和亲友救济时,她含着泪作出决定:三个姑娘同我一起吃,我吃什么她们就吃什么,不足的学费我垫上。面对老师的这份爱心,家长们流下了感激的热泪,三个孩子的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一年后,与她一道支教的许多志愿者纷纷回城,湖南省益阳市一中多次向她伸出“橄榄枝”,都被包老师婉言谢绝了。听说女儿要继续留在千里之外的贫困山区任教,父母十分焦急,多次打电话劝她回家乡。她的亲戚、朋友、同学都纷纷来信劝她回家或去沿海地区工作,待遇总比在贵州山区强得多。
终于在亲戚朋友 “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她准备离开苗乡,开始为前程奔波了。那是一个夜晚,正当包老师在收拾行李的时候,她听到了窗外有啜泣的声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她的学生全部站在门口,流着眼泪。“妈妈,别走!”“老师,请不要离开我们!”„„此时,学生们全部上来和包老师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一幕,包老师的心被融化了,眼睛也湿润了。
也许一个老师的离开并不算什么,可在一个非常落后而又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多么需要一个像包老师这样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的老师,看到眼前这一幕,包老师动摇了,她默不作声地回到房中将收拾好的行李又拿了出来,学生们见状,纷纷欢呼雀跃起来。
包益友对父母说:“我知道你们的一片苦心——怕我在外吃苦受累。可是这里太缺老师了,这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了。”父母听到女儿对异乡充满深情的话语,十分感动,答应了她的请求。
就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简单的字母背后演绎着她当初奋斗求索的诺言:从优越的湖南城市来到偏僻落后的黄平苗乡奋斗了25年,其中在落后的乡村教书就长达10年。为了让学生们健康成长,包老师建立日常家访制度,每学期都有目的、有计划地走访学生家长。二十五年来,她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跑遍了每一个苗族村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去动员和帮助家庭贫困的苗族学生读书,甚至出钱送学生读书;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取得家长的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向家长介绍本班的学习情况,孩子的学习、纪律等各方面的情况,争取家长的意见,以取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和协助„„
她的学生一说到包老师,都这样说“她既是教我们文化知识的老师,又是我们生活中的贴心妈妈”......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包老师留下了自己,还留下了那颗对异乡孩子百般慈爱的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包老师明白,要教好学生,光有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潜心钻研的精神作支撑。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包老师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一名教师的职责。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包老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英语的实际,积累了一些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亲和教学法。其特点是老师不用讲台,直接到学生中间去,和每一个学生亲密接触,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信任,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她以这种特有的教学方法、出色的教学成绩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因此十里八乡的学生都慕名前来求学。
她的课外时间都是在和孩子们聊天、谈心,打球、玩乐,组织孩子们去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是做打扫卫生等公益活动;在她的班里,有“我是演讲能手”“我是卫生标兵”“我是小老师”“我是发明家”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时间的包老师穿梭在各小组里面,指导、帮助着孩子们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创意......她所带的班级学风好,班风正,学生文明守纪,学习成绩优异,各学科知识竞赛均名列学校同级同科榜首,每届中考升学率均为100%,学生辍学率和流失率则几乎为零。故她带的班家长愿送学生进,任课教师愿意教,学校领导放心,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和先进团支部。她喜欢学生,离不开学生,学生更是离不开她,在她的课堂上,同学们经常异口同声用“Good morning,mummy teacher!”来向包老师问好。
聪慧的包老师凭借她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教学水平、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以及对山区孩子们的满腔爱心,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许多荣誉,同时也为黄平县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二十五年来,包老师年年获教学成绩优秀奖,仅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给予她的表彰就多达40多次,同时在黄平县教研教改活动中,为教师上示范课达86节次,培训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新教材培训等达120多课时。许多年轻教师在她的影响下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2005年9月,黄平县人民政府授予她“黄平县十佳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07年9月,贵州省教育厅、人事厅又授予她“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同年10月,黄平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又授予她“黄平县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同年11月又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贵州省仅推荐2名),同时被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办公室聘任为“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国家远程培训”辅导教师。
永不改变的追求,永不放弃的至爱
如今的环境改变了,但包老师从容面对生活,一心奉献教育的激情却愈加强烈。
教学上,包老师循循善诱,尽其才华,把英语教学那美妙动听的声音传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传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坎上。
为了把更多的英语知识教给学生,包老师每学期都争着上三、四个班的英语课,从未间断过班主任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学校的教研工作,县教研室的兼职教研员工作。同时积极配合黄平县互联、黄平县教育局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活动,引导家长们怎样做智慧型家长,培养智慧型孩子„„
她为了教育工作,经常是早餐一个馒头一杯水;中餐常是“方便面”配“作业本”。超负荷的劳动和沉重的担子夜以继日地压在她的肩上,过度疲劳与营养不良曾使她好几次在授课中昏倒。
学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经常悄悄在她的办公桌上放些金嗓子,膏药之类的,并在卡片上或用手机信息留下一句句真诚的问候:老师,你要保重身体,多注意休息!妈妈,我们会很听话的,你要好好休息,大家等着你回来上课!......领导、同事都劝她暂时把工作放一放,安心休息一下。包老师总是平静地说:“累点苦点没有什么可怕,我只是放不下的是那一群可爱的学生。”
二十五年里,她先后接济过40余户贫困家庭,带过28个贫困学生与她同吃同住。
包老师爱岗敬业胜过自己的生命,她从繁华的都市走进了大山深处,用一种信念挑起了贫困山区的教育重担;她从青春年华到不惑之年,用一腔热血,滋润着苗乡孩子的心田;她是红烛,从开始到现在,到将来,燃烧自己,却照亮了贫困山区孩子的前程„„
包老师,一位平凡而朴实的女性,一位被学生亲昵地称为“妈妈”的人,她的爱在孩子眼里铺满了阳光,在贫困山区盛开着希望。她常说:“教育是我永不改变的追求,学生是我永不放弃的至爱,我是为教育而生。”
第四篇:全国优秀教师学习事迹
全国优秀教师于艳丽事迹
于艳丽同志1987年参加教育工作直今22年,始终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条件严格地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团结合作,善于学习,勤于反思,不断积累,以超前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带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由于成绩突出,现已成为我校乃至省业务骨干,并顺利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生涯中,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班主任结缘,她用爱心架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桥、融洽的家校沟通桥;用自己博大的爱、真挚的情、宽容的心、赏识的目光,敲开那一扇扇等待开启的门,就这样,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到了她班都进步很快;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打造着健康向上的集体。因此,她任教的班级,班风正,凝聚力强,学习成绩优异,问题学生进步快,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读书使她的心境变得淡泊、宁静,于是她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沉心于所钟爱的这份事业。灯下,她认真研究窦桂梅、孙双金等小语界开拓者的教学思想,把他们的课一节节地进行梳理,或者读薄,或者读厚,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一种经过理性分析后的创造性吸收。逐渐,在琢磨中,她解读出了名师课堂的精髓,从他们睿智的思想中读到了鲜活的语文教育学,触发了她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诸多畅想。实践中先后探索出了“低中高年级阅读积累 表达读写序列训练体系”“主题建构式阅读教学模式”,“生活语文”等“大语文”教学路子,从而使学生的阅读面广了,读写能力高了,学习主动性强了,语文素养比同龄学生高许多。近几年,她又带领教师们探索出了“‘有效预习,主体发展’有效阅读教学模式”,通过加强预习环节,厚实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其独立深入地思考,从而充分调动课堂上大面积参与的欲望,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目标,该模式正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她认真总结改革经验,撰写了《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向智慧人生》等近百篇论文、案例、反思,先后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等各级刊物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等10多篇文章先后获省级以上一二等奖。她还参编了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等多种教材教辅,在语文教学领域有一定的建树。她经常在各级执教公开课,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放手,常常和学生在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中一同享受语言带来的美,堪称诗意,诗意的语文、诗意的人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该同志在担任语文教师的同时,一直兼任思品课(现在的品德与社会),对该学科有着浓厚的教学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在教学中,她善于采用情感化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在情真、意切、理寓其中中收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她坚持“以人为本,回归主体”的教学原则,提出多方位备学生,多角度备教材,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注重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升华认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该同志执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等优质课先后获市级一、二等奖。指导的《好大一个家》等近10节公开课获省市级一、二等奖。撰写的《心有多宽 舞台就有多大》等30余篇论文、案例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山东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省级以上报刊。先后参与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等四项省级以上课题实验,成功探索出了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品德教学的有效性等。她带领教师开发的“开发区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实践性德育校本课程被威海市评为“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学校也因此而荣获“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的称号。由于德育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省思想品德课教研教学先进工作者。她还光荣地被聘请为环翠区人民法院法执纪监督员。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她特别注重自我丰翼和辐射作用,先后参加了教育部等主管部门组织的华师大、北师大、全国骨干教师等多项培训,并且多次在省市级教师培训会上担任培训员。同时,负责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动力,以课题为载体,以培训为依托”的教研新思路,总结的“博学之——勤析之——善研之——深思之”四步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成立了语文和思品两个个人工作室,并担任语文学科智囊团团长,组织“合作共羸小组”,带出了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团队,亲自培养了一批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
任职以来,她及时地把新理念物化到实践中,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2项,其中省级课题“儿童创造力开发实验”荣获威海市首届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优秀实验课题,《现代教育导报》曾对该实验作过专版报道;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被评为威海市第二届科研成果三等奖;主持的“十一五”课题“实践与创新”,由于成效明显,其经验已先后被威海晚报、威海电视台、《山东教育》《创新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她本人也多次在“阅读中外经典”等省市级课题研讨会、结题会上作经验交流。她带领教师们不仅成功开发了“开发区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实践性德育校本课程,还开发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春风第一枝》,具有很强的教材开发能力和课程资源挖掘能力。由于成绩突出,于艳丽同志先后被评为开发区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巾帼标兵,威海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思想品德教研教学先进工作者,曾被文登市委、市政府授予“嘉奖”奖励,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07年12月,她又光荣地当选为威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高尚的师德, 无悔的选择
记泰和县桥头镇春和村教学点戴长春教师
多少年来,桥头镇春和村闭塞、贫穷,山民们祖祖辈辈缺少文化。1970年,戴老师从江西工业大学结业,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山区小学的民办教师。春和的孩子们到村小上学,每天要翻过三个山头,山路崎岖陡峭,一个来回就是15公里,别说是年幼的孩子,就是大人也吃不消。一到库区洪水季节,道路被淹没,孩子们就无法上学。所以,许多适龄儿童上不了学。
(戴长春老师工作照)1984年秋,村委会同意了戴老师的请求,离开村小,走进春和,办起了教学点,开始了戴老师二十五年平凡而又艰苦的大山深处的教学生涯。
教学点开办之初,只有12名学生。也许是因为贫穷,有些适龄儿童没有来上学。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一个女孩,睁着又大又圆的眼睛,偷偷趴在窗外听课。当天夜里,戴老师找到这个女孩子的家里,劝她的父母送孩子上学。并帮其垫付了学费。其实,戴老师何尝不知道,这学费一垫出去,收回来有多难。他挨家串户做工作,学生猛增到30余人,做到了该上学的“一个都不能少”。
孩子们早上出门至傍晚放学回家,这一整天都交给了老师照管。学生上学时衣服被雨水打湿,他就生火帮他们把衣服烤干再上课;遇到下雪,在接送学生的路上,他总是走在前头,当“开路先锋”;遇到库区涨水,他就翻山越岭把孩子接到学校,放了学再把他们安全地送回家里。
虽然地处深山,但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每年都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坚持召开中队主题队会,办好班级墙报,把一个山沟里的教学点办得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得到山民们的一致好评.戴长春在山民们的眼里,他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既是管理员,又是炊事员;既是保姆,还是维修工。在村小当老师,他只要教一个年级的课程,而在春和却要教四个年级的全部课程,进行复式教学,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戴老师的生活像一只座钟,每天的弦都绷得紧紧的。早晨不到6点起床,他和妻子一起挑水、喂猪洗衣、做饭,料理好体弱多病的父母。7点钟带着本村的几个孩子出发赶到学校。上午四节课,中午先给几十名学生热饭,接着自己做饭,然后抓紧时间批改作业、备课。下午三节课,到4点钟放学,再带着本村的学生往回赶。到家后,抓紧时间干农活.每逢农忙时节,他常常是和妻子一道,在月夜里割稻子、耕田、插秧,一天下来的确是很累。
1998年,春和教学点上“人丁兴旺”,学生数增加到47人,年级增加到3个。戴老师实在忙不过来,决定说服女儿来教学点帮忙。话刚一出口,妻子就来气了:“丢下家中一大堆事情谁来管?别的人家孩子都去沿海地区打工挣钱,我们一家大小喝西北风去?”等她气消了以后,戴老师还是耐心地说服她:“为了春和的孩子,我们就多做一点牺牲吧。”妻子被他对事业的这份痴情所感动,终于答应大女儿来到了春和教学点教学。女儿在教学点协助他工作整整10年,只领取过薄弱的报酬。
清晨,虽没有音乐伴奏,没有标准的升旗台,但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把五星红旗升上了晴朗的天空,嘹亮的国歌响彻了整个春和村;课堂上,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如叮咚的山泉,让他心旷神怡;下了课,孩子们和他一起唱歌、奔跑、跳跃。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有的读了大学,成了国家的专门人才,有的走向山外的天地,成了致富能手。细细数来,从春和教学点出去的孩子已有20多人先后上大学。有人问他图个啥,他图的就是山区孩子有个好前程,山村有个好面貌,山民能过上好日子,自己能当个好老师!25年来,他就这样坚守着这份清贫,承受着这份艰难,享受着这份快乐.党和政府的关怀更给了他坚守的信心。多年来,市、县、乡各级领导部门给了他许多荣誉、鼓励,2007年戴老师受市教育局表彰“十大优秀教学点老师”荣誉称号.还拨款维修校舍,改善办学条件。他觉得,在春和越干越有希望。
多年来,春和学生的成绩,多次在全镇名列前茅。春和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都达到100%.这就是一个普通山村教师最大的满足!
全国优秀教师寇介芳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20多年来,她用平凡书写崇高,用爱心成就自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体验作为教师的真正幸福。
【心声】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当青春远去,我的心依然年轻,因为我拥有内心的充实和幸福。
在五莲县第三中学这所年轻的学校里,名师荟萃,她只是普通的一员,不显山不露水,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尽着一个教师的职责。她心怀一个“爱”字,对学生的慈爱,对同事的仁爱,对学校的热爱,就是在这种平淡的爱,成就了她美丽如花的心境。她就是日照市巾帼岗位明星、日照市教学能手、日照名师、日照市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最近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寇介芳老师。在平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寇介芳本科毕业被分配到五莲县一处乡镇农技中学任教,她不怨天尤人,勤奋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到院西中学任教,后又来到五莲一中任教。1998年8月,五莲三中筹建首届高中班,她又被调到五莲三中工作。那时她已经在五莲一中工作了近7年,担任教研组长,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她很清楚,去一个新建学校作拓荒者一定会面临着许多困难,且五莲三中地域偏僻,处于工业区,生活环境较差。但当接到调往三中的调令后,她没有犹豫,立即去报了到,与从全县各个学校调来的三十多位教师一起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由于刚开始办学,人们还不太信任三中,部分学生流失,生源相对较差。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让学生比在其他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成绩。她常常加班加点,认真细致地备课,批改学生作业,找学生谈话,有时工作到深夜。冬天坐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办公室里办公,腿都冻麻木了也坚守岗位。经过艰苦的努力,在2001年的高考中,五莲三中的化学科取得了全市重点中学优秀率、平均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4年12月,她正任教高一的化学课,且期中考试的成绩很好。突然学校领导找她谈话,要她任教高三两个班的化学课。她想,离高考还有五个多月的时间,去接两个成绩较差的班,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有大的起色,搞不好,不仅损坏了自己的声誉,而且还有许多经济损失。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她打消了,她考虑到,学校既然做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的,应该为学校分担困难,不能考虑个人的私利。于是她很快就奋战在高考备考的第一线上了。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
在任教的二十二年中,寇介芳同志有十三年送高三毕业班的经历,担任学校的教研组长十八年。她在批改作业和练习时认真细致,从不敷衍。多数时候采用评语式批改法,把对学生的评价、建议和希望通过作业本带给学生,同时也收到学生对她的建议和要求,使作业本成了师生联系的桥梁,具有了多重功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她精神振奋、教法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间信息交流通畅,教学效率高,深受学生欢迎。她的教学成绩非常突出,在高考中多次取得优秀率、平均分和高分率三项全市第一的好成绩,三十多人次在奥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期中、期末统考中,她任教的班级的化学成绩在全县始终遥遥领先。
寇介芳同志除了教学尽职尽责外,还像慈母一样关心所有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热心帮助学生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深受学生爱戴。她平日善于观察,能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及时了解学生有异常表现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若是生病了,就指导或带其看病治疗;若是心理问题,则循循善诱,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开导学生,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若是因学习困难而苦恼,则帮他们分析基础情况、努力程度、学习习惯以及改进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措施帮他们补课;若是生活有困难,她能尽力从资金和物品上给予帮助。学生们都能把她当成知心人和朋友,有什么烦恼会主动找她解决。在每学期末学校举行的评教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她的满意率均高达99%以上。一个精于业务的人永不知疲倦
寇介芳同志能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逐步具有了较高的教科研能力。她带领全组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科研创新工作,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五莲三中化学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常规,规范了各年级的化学课堂教学。近几年来,她带领全组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引式”和“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成绩稳步提高。目前,“问题导引式”教学法的课题已获得县级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已在全县推广。在她的带领下,化学组始终凝聚力强,整体教学水平高,成为学校的优秀学科。
寇介芳同志在教学之余,能够积极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学经验,形成科研成果。她曾举行过三次市级公开课,一次省级公开课;获得过县优质课一等奖,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有三篇论文获得省二等奖,十篇论文获得市级一、二等奖;在《中学化学》、《起跑线》、《中学生理化报》、《学习报》等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12篇。于2005年五月,她与赵献华老师一起主编了志鸿集团的《高考备考完全手册》化学分册一书,图书质量较高,书稿被评定为B+等级,同时受到用书学生的好评。另外,她还多次参与日照市高中各年级教学资料的编写工作,稿件质量较高。
自2005年9月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新教材与老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且教材版本多样,内容也不尽相同。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也有很大的变化,且上级教研部门对教学没有很具体的安排。老师们感到教学的难度和深广度很难把握,一段时间里感到困惑。为了尽快熟悉新教材,把握新的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的重点,找出适合于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寇介芳同志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认真听讲、领会。回来后,她反复阅读教材,将新教材与老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与高一教师们一起讨论、制定了五莲三中实施新课改的教学方案,并带头上示范课,组织老师们评课,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修正教学思路,使学校的高一化学教学很快走上了正轨。在高一两个学期的期末统考中,五莲三中的化学优秀率、平均分均居全县第一,她还在县市两级新课改的教研会议上作了题为“落实化学新课改的实践与反思”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
近几年来,寇介芳同志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充实自己,不断向五莲教育网上传教学资料,供其他教师使用,同时也学习和使用别人的资料。近两年来,她不辞辛劳,不怕麻烦,认真收集了五莲三中各位化学教师电脑里的资料,并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化学教学资料,然后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老师们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学。
身为教研组长,寇介芳同志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不遗余力,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如何融洽师生关系、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方面悉心指导青年教师,欢迎他们随时听她的课,看她的教案,并经常听他们的课,认真为他们评课。在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她会及时找他们谈心,鼓励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在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经她指导的青年教师大多数德艺双馨,很快就成为学校、县级或市级的教学骨干。例如孙安英老师现在已经是市县两级教学新秀,连续三年送高三毕业班,成绩优秀。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的沙金秋老师,教学基本功较好,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迅速,从高一一直教到了高三,在2006年的高考中,她的成绩在高三化学组中是最好的,在全县也名列前茅。
“甘为人梯,痴心不改”,寇介芳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对于做人她是高调的,而对于荣誉她总是低调对待。正如她自己所说:“荣誉是一时的,淡薄名利的心境才是最大的财富。”
第五篇:全国优秀教师事迹体会(推荐)
学十佳教师事迹,做事业型教师
唐坊镇中学赵克礼
2012全国十佳教师:张丽莉 范妹锁 戴建荣 吕映红 姜小鹰 黄希庭 韩亚兰何桂琴 朴航瑛 孙明霞。
首先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你们精神之伟大,品格之高尚,道德之崇高。你们是全国教师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们的精神集中于以下几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执着坚韧,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厄运也好,病魔也罢,都被你们踩在脚下。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