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事迹
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事迹 个人履历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全国有名的湖北省黄冈中学。在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时,当时他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义无反顾地调到最偏远的学校--蕲春四中。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
人物事迹
汪金权全家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
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作文竞赛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
22年来,汪老师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如今,学生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人成为单位的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贫寒家庭的命运。
个人荣誉
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他被教育部授予为“全国优秀教师”。被汪金权优秀事迹感动的不仅是莘莘学子。今年年初,蕲春县委、县政府邀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长徐和木专程到学校看望他,并为他送去政府慰问金。当地一些企业为方便他的教学,先后赠送他三部手机。然而,转眼之间,他就将慰问金和手机全部转赠给了困难学生。
2010年5月20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湖北省教育系统向汪金权同志学习,用爱和责任铸造师魂。通知说,汪金权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湖北省教育系统涌现出来的师德模范,是广大人民教与学生交流师学习的典范。湖北省教育系统要学习他扎根山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不畏艰辛、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湖北省教育厅还派人赶到蕲春四中,看望汪金权老师,送去了10000元慰问金,并将其纳入“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高端培训、设立导师制等举措,培养造就一批本地著名、省内闻名、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型的教师和校长。汪金权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5月20日,黄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雪荣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向汪金权同志学习。刘雪荣批示:汪金权老师扎根山乡,教书育人,精神宝贵,值得全市学习。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汪金权说:“那我调过来。”顾老师以为他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汪老师真的调了过来。谈起当年的想法,他告诉记者:“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 这一呆就是22年。22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学生上大学。“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四中老师们的一致评价。第一眼看到汪老师时,吃了一惊——年仅47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面容消瘦,身材瘦弱,身上的旧西服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他这身衣服已穿了10年,还是当年到市里领奖时由学校所买。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而比他后来许多年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据介绍,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接受记者采访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伟大师魂
他是华中师范大学1987届优秀毕业生,分配在名校黄冈中学工作,一年后,他毅然回到贫困的大别山区。23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3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连日来,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乡村教师汪金权的事迹,感动着荆楚大地,涤荡着人们的心灵,被盛赞为“大别山师魂”。“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汪金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做得太少,回报太多”5月24日下午,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一行刚刚离开蕲春四中,汪金权就将收到的一个信封交给该校教研处副主任汪文华,里面装着8000元慰问金。据介绍,这是一周以来,汪金权第三次上交慰问金。汪金权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而对于这些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汪金权说:“我相信大家捐款《我的语文老师》让他流泪的初衷是希望这些钱都用到实处,不属于我个人。”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汪品超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汪品超2万元的生活费。日前,汪品超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我之前是一个普通老师,现在还是一个普通老师,课堂才是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我虽然资助了部分学生,但我不是一个慈善家,我做的事太少,获得的回报却太多太多。”汪金权说。他自豪地说,20多年来,自己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穷,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贫困学生。在汪金权宿舍的书架上,摆放着一张他珍爱的照片,那是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时全系师生的合影。斑驳的照片中,24岁的汪金权眉清目秀,意气风发。坚守山村23年,如今满头的黑发染尽霜花,昔日年轻的面庞也刻满了沧桑。“阔别多年后,再见老汪,心中一阵酸楚。”现任黄石七中校长的叶甲友是汪金权大学的同班同学。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同学们一直都没有汪金权的消息,直到2005年,他得知汪金权在蕲春四中任教,特意前往看望。“抵达四中时已是深夜12点半,老汪还没休息,仍在简陋的平房里伏案备课,看着年仅42岁的老汪已如老者般满头白发,忍不住落下泪来。”几次探访后,汪金权才告诉叶甲友,20多年来,他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山里贫困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既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不乏行为不端,品行不良的所谓“双差生”。知道汪金权的难处后,叶甲友破例让刚刚初中毕业的汪品超到自己学校的宏志班就读,这样可以免除他3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师德楷模
“汪金权以爱心、奉献、责任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说,“宣传、学习汪金权的先进事迹,能感召更多的大学毕业妻子帮汪金权披上外套生选择基层、扎根基层。因为汪金权的事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的生动教材,能激励大学生们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适应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作出积极的人生选择。”5月20日,湖北省教育厅发文,在全省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向汪金权学习的活动。华中师范大学也发出通知,号召全校师生向校友汪金权学习。该校校长马敏还率领学校领导来到蕲春四中,亲手将一张“免费师范生导师”的聘书交到了汪金权手上。马敏说:“我们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应以师德为先。汪金权是华中师大的骄傲,要让他的动人事迹成为师范生教育的生动教材,让这种红烛精神为这些未来教师的人生导航,以此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发展。”5月26日,湖北省总工会、省教育工会分别授予汪金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师德标兵”称号。
第二篇: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事迹报告会有感
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事迹报告会有感
黄山雪松 2010年8月31日
今天下午听了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事迹报告会,并接受了媒体采访,感触颇心酸。
汪老师是湖北黄冈地区蕲春四中的一位普通语文教师。1963年出生,华师毕业,22年教学生涯培养出1200名考入大学的高中生,共获得67次奖励。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舍小家,为大家,全部工资的一半(约10万元)资助了200多位贫困学生,而因工作繁忙,忘我奉献,结果自己祖母生病没时间照料,妻子精神失常,儿子痴呆,令人泪下。
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汪老师如何资助贫困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尽职尽责、克难奋进、舍小家,顾大家,鞠躬尽瘁的感人事迹。后半部分主要将如何教学生提高各种技能,提高素质,谈的主要是教学经验和方法。
我是含着泪听完报告的,当面对媒体采访(有襄樊电视台、有晚报记者、有校内广播台和校报记者),谈着王老师的感人事迹,我几次泪雨凝噎说不出话。也不知说了什么,在回家的班车上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写下这篇博文。主要想说三个方面意思:一是学习其精神,二是呼唤社会公平,三是合理引导社会价值。
第一,学习汪金权克难奋进、爱生敬业、博学善导、甘于奉献的精神。汪老师能扎根农村基层艰苦中学,投身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广泛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引导,安贫乐教,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在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弘扬这种精神,对于整个社会成员的人格素质的提升、对于我校新学期师德师风建设无疑起到巨大作用。作为一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大学教师,更要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认真备课,习于创新,教书育人,把课讲好,把学生教好。教育我们的学生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学习,乐于奉献,学会感恩。
第二,呼吁政府部门注重公平,合理制定我国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政策。看到英雄的事迹,令人感动;听说英雄的家境,令人酸痛!从历史角度看,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我国过去长期不平衡发展政策带来的恶果。中国人口多,教育资源匮乏,人均资源穷困,国家为了追求发展速度,牺牲了中西部地区,牺牲了一代人,也是无赖之举。但是,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不差钱”了,但为什么中西部农村、山区还这样贫穷?问题在于社会“贫富不均”,而导致现在贫富差距逐年加剧的在于政策不公!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呼吁国家政府部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大城市地区的教育投入,制定考虑历史欠账的公平政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通制度通道。我不希望以后再听到这种酸痛的先进事迹,因为,不想让英雄流血再流泪!不想让英雄献了青春献一生、献了一生献子孙!政府要担起应付的责任!特别是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时期,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莫把过多的责任压垮已经不可承受之重的英雄们了!
第三,宣传媒体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合理引导社会价值。莫给英雄“太多的荣誉”,因为“过多的荣誉意味着过多的侮辱”(马克思语)。今天,在面对媒体时,我实在不敢过高地赞美汪老师的品行何等的高尚,奉献何等的伟大,我更不敢号召年轻教师都效仿汪老师(那已成为历史,希望永远成为历史,在现在不希望再有这样的酸痛故事发生!),我只是感到汪老师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奉献,令人敬仰,值得尊重,社会和国家应该补偿他的奉献,尽快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系统,分担社会风险,共享社会建设的文明成果。
第三篇:学习优秀教师汪金权事迹心得体会
他从华中师大毕业后,分配在名校黄冈中学工作,一年后,他毅然回到贫困的大别山区,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3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他就是被盛赞为“大别山师魂”的湖北蕲春四中的汪金权老师。汪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同为教师,他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一、要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正因为汪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考进了大学,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应向汪老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二、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老师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以自身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在教学工作中汪老师从基础着眼,授业解惑,常教常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当人梯、无私奉献、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有责任意识。
汪金权老师在一次报告会的材料中发言说:“要‘认认真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对学生要有平等心,力争把每个人培养成才成人;对学生要有责任心,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对学生要有爱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对学生要细心,注意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话语中渗透着汪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而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这份责任和信仰,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为了这份责任,他生活条件艰苦却给了学生最深厚的爱。我们应向汪老师一样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关爱学生,自觉承担起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会以此为激励和鞭策,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学习优秀教师汪金权事迹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优秀教师汪金权老师的感人事迹,让我感触颇深。汪老师198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当时分配在湖北名校黄冈中学工作,一年后,他毅然回到贫困的大别山区,一干就是22年;22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2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汪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同为教师,他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一、树立责任心、坚守教师岗位。
汪老师本来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条件待遇都是令人羡慕的,可他却能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为了教师的这份责任,他把为每个孩子营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作为自己的最大愿望和终身追求;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印证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坚定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了不能家财万贯,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它,也就意味着我们要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许我们遇到的学生有好有坏,可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我们要会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的优点,承认差异、善待差异,教师只有用心付出,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求知的渴望,这是每个教师应具备有的责任,因为有了对学生的这份责任心才有长期的守望。
二、克己助人、大爱无边。
汪金泉自己清贫度日,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在学校的所有教师中只有他一人没有买房子,家中也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而他却拿出微薄的工资帮助学生垫付十多万元的学费。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要赡养自己的母亲,要抚养妻儿,他也有痛苦,妻子长期患精神病,小儿子智力不正常,母亲年近七旬仍不能颐养天年。他的校友想对他施以援助,有的想帮他调到条件好、年新高的学校,有的想帮他添置家当都被他婉言谢绝。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应向汪老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汪金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那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甘受清贫、无私援助、弃优择困、扎根山区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第五篇:学汪金权事迹心得体会
学“汪金权事迹”心得体会
巍巍师魂,时代标杆。大别山下的汪金权老师是一位让千万人感动落泪、让千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我们向汪金权学习什么?就是要学习他为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学习他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优秀品德,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一、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山区教师的守望就是农家孩子的希望。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先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这其中,又必先有赖于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扎根乡村,奉献社会。“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这是汪金权心灵世界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重点中学的岗位,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一干就是22年。学生因贫失学了,他一家家去走访;学生没有钱吃饭了,他毫不犹豫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学生们说:汪老师节俭得连方便面的袋子都不知道如何撕开,对我们却慷慨大方得很。他用高尚的人格点燃了众多贫寒学子的希望。这些年来,他拿出自己一半的工资计1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学生。
有重点学校拿出高额报酬来挖他,他不为所动。“我走了,山区的孩子怎么办?”他说。22年来,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大学生。没有考上大学的,也在各自的岗位干出了成绩。
二、要奉献就会有牺牲,扎根贫困山区就必须经得住诱惑,甘守清贫。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
2007年,他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其中不乏跨国公司老总、相当级别的政府官员,唯有他一身土气,满头白发,面色苍老,乍一见面,没有一个同学认出他来。但他没有感到丝毫的失落。他说:同学们事业有成,我为他们骄傲;而我在蕲北山区默默耕耘,是我的选择。
汪金权贫寒得让人心痛,但捐资助学却十分大方。他老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那几间土坯房,家徒四壁。他买不起公房,只能租住学校的一套毛坯房。为了节省,他不吃食堂,自己烧火做饭。他说,纵有高楼大厦,我也只睡一张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照样香。
他身居陋室但心怀天下,他条件艰苦却把最深厚的爱献给了学生。他说:“要说人对外面的诱惑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最终能战胜诱惑,坚持下来,这个最重要。”汪金权就是这样以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定力,在山乡坚守。
三、22年甘守清贫,是因为心中有大爱。汪金权爱生如子,才会踏破艰难困苦谱写动人华章。
汪金权的妻子、小儿子身体不好,需要钱治疗;他的大儿子上大学,也需要一笔不菲的学费。汪金权爱他的家人,但当他的学生交不起学费,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克己助人,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借钱上大学,也要先把钱资助给学生。
汪金权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他看来,学生要成才,更要成人。成人的标准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他用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22年来,他从未体罚一名学生,从未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名学生;对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总是细心而耐心地与他们对话。他说,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老师的力量。
四、汪金权有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这种职业风范源自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他深深懂得,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给了老师;国家把孩子们送给学校,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老师。老师必须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
为了这份责任,他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看2小时的书籍。他说,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好学生。
为了这份责任,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他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会表达、会写字(即书法)、会读书(即学习能力)、会作文。为此,他每次上课时给5分钟让学生演讲,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每天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既练字又培养学生的静气。他每天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他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汪老师推行素质教育的结果,不仅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也在同年级、同学校名列前茅。汪金权就像一根熊熊燃烧的红烛,照亮了蕲北山区,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