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
汪金权,男,汉族,47岁,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发表作品百余篇,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先后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无私指导青年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扎根山区 回报家乡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蕲北山区狮子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83年,立志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人民教师的他,跨进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
1987年,作为当时华中师大唯一一名黄冈籍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还是选择了故土,选择了教育,被分配到了蜚声中外的黄冈中学。仅仅工作一年后,面对当年教育过他的恩师沉重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教育的忧虑,他在黄冈中学师生们的挽留和惋惜声中,毅然回到了蕲春四中,并坚守至今。
二、扶贫济困 心地善良
在此后长达23年的教学生涯中,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只有几十元,到而今也只有2000多元,但是,他却资助学生达十万多元。
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
2000届的一对兄妹,父母久病,家境困难。父亲下岗后,家中的生活更加困难,兄妹俩因此非常自卑。发现他们低落的情绪后,汪金权主动找到他们,亲切地说“你们是我的学生,也就是我的亲人,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学习费用我来负担。”在汪老师的帮助下,2000年兄妹俩顺利地考上了武汉大学和咸宁学院。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家里又陷入了苦恼:兄妹俩一万多元的学费怎么办?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汪金权再一次主动上门,借给他们两千元钱。兄妹俩知道,汪老师平时省吃俭用,这可是师母和汪老师儿子治病的本钱,说啥都不能要。汪金权生气了,摔下钱,扭头就走。就这样,汪金权先后借给兄妹俩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高达6800多元。而今,哥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妹妹也有了理想的工作。
有位学生自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都是依靠汪金权一手垫付学费的,他说“我欠都是良心债,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而汪老师还表示要资助他读博士。
他还资助一些初中家庭贫困学生。一次汪老师看到一名初中女生蹲在张榜中学校门口掉眼泪,便关切地询问原因,得知那名女生是因为无钱读书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她,并让这名女生以后每个月的这一天都来校门口接受他的资助。这一坚持就是二年多。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尽管这样,汪金权老师还认为“我做得太少,回报太多”。汪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种团体,纷纷上门捐赠慰问。对于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甚至捐赠的物资,他也经常赠送给那些来看望他的贫困家长和学生!5月24日下午,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一行刚刚离开蕲春四中,汪金权就将收到的一个信封交给该校教研处副主任,里面装着8000元慰问金。这是一周以来,汪金权第三次上交慰问金。2010年,蕲春县“四大家”领导专程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学校看望他,县长给予2000元的奖励金和一部手机,但是汪金权收下后,一转手就将钱物资助给了学生。县总工会知道他的事迹后,赠给他两部手机,他也全部送给了大学生。6月份的某一天,大同镇一个学生的家长只身来看望汪老师,离开时,深知他家困难的汪老师强行让他带走一壶油和一袋米。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他说:“我只睡得下六尺长的床,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足够!” 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他2万元的生活费。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
汪老师自豪地说,20多年来,自己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穷,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三、甘守清贫 乐观向上
他不但没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人——湾落里外出打工的、在家务农的都先后盖起了楼房,汪家住的还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不仅如此,墙壁斑驳、摇摇欲坠的家里没有一件电器、没有一把像样的家具,来个客人,捧起的只有老式的“土瓷碗”。汪本人唯一一套拿得出手的衣物还是他去黄冈市领奖时学校为他买的一套西服,而且一穿就是近十年。70岁的老母亲、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儿子、患严重智障的小儿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这些既是汪金权的依靠,也是他心底不愿触及、示人的永远的痛。镇委书记说“这些年真的是难为了他,汪老师是他们村最伤心(可怜)的人啊!”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汪金权总是习惯于买书看书,在他不大的学校的居室里,最值钱的也是唯一一件的电器就是学校配备的收音机,床上、桌上散落的都是各类图书,光是整理出来的图书笔记,堆起来就足有一人高。没有一件其它电器,房子是学校的,没有装修,还是黑水泥墙面,地面是水泥的。但他精神饱满,从不抱怨条件的艰辛。每天精神抖擞,全心微笑教学。因为他心里认为不能把任何不高兴的事带进课堂。
四、勤恳教学 言传身教
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扎根山区高中22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从不求人人上名牌大学,但要求个个先做合格公民。
提倡学生轻松学习。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每天只练一页字。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四会---会读书,会写字,会说话,会作文。
每一节课给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每个月给每个学生一次演讲机会。组织学生长年累月练书法。
组织学生每人每月买一本课外读物,放在班内书架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活动书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在悟中赏析,并且在朗读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比互评,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产生了自主创新、自由进取的意识和愿望。
在汪金权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系列奖项,陈未鸣、张玉成等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指导学生陈卓彬(92年省一等奖)张先龙(97年省一等奖)张有良(99年黄冈市二等奖)范绪枝(2009年省特等奖)多人次有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对待学生如此,对待同事同样不遗余力进行帮扶。语文老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找汪老师;英语老师发现学生不愿意记单词可以找汪老师;同事朋友的论文写得不好也可以找汪老师„„等等这些,只要有同事提出要求,汪老师还真做到了“有求必应”。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会鼓励这些教师,并热心地帮助这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管理方法。而在教研教改方面,既不是领导,又不是教研组长的他肯定会参与,并以十二分的热情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亲自示范。
在他的帮扶下,一个个青年教师变得自信成熟,一次次教研活动获得成功。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县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他指导的县一中青年教师才两年,就成为各自学校骨干;他的几个学生大学并非中文专业,受影响也改行在三中、大同中学教语文课„„
独特的教学方式、出色的教学成绩、较高的教学素养,使他在当地语文教学界渐渐形成了权威。2009年,汪老师接受邀请到黄冈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德育课程。
在工作中,汪金权老师遇到“好事”,总会推让再三,经常把评优评模的机会让给别人。本人先后两次获得评选高级教师的机会,但是都他让给了其他教师。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放弃好不容易才有的机会,他憨厚一笑“年长的老师干了一辈子,得有个盼头;年轻的老师刚起步,要帮一把;我还有机会。”直到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五、领导关怀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经报道后,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关心。
省委书记罗清泉批示:“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为全省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要深入组织对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汪金权老师二十多年来扎根山区,倾心育人,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精神可贵,事迹感人,充分展现了湖北和全国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光辉形象,不愧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师德模范。”
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在汪金权事迹相关材料上批示:“汪金权同志的事迹令人感动,不愧为师德楷模,应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批示:“汪金权老师以其大别山下22年的坚守,以其照亮他人的‘电线杆’情怀,以其承责负重的‘桥梁’精神,为人师表、奉献社会,堪称时代楷模!”
„„
湖北省教育厅、黄冈市委市政府、蕲春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单位都纷纷发文,号召单位职工向汪金权老师学习。
2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各级各项荣誉和证书共计65项。今年五月份以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满意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他“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他“湖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授予他“优秀助学教师”荣誉称号,华中师范大学聘请他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
(在22年教学生涯中,汪金权共接济过200多名学生,累计资助金额10多万元。“我帮助学生不是我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只因为我不忍看到山里娃遭遇求学无门的困境。”汪金权对教育事业怀着满腔热忱和创新意识,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从励志教育和培养能力入手设置课堂五大教学目标(会说话、会写字、会阅读、会作文、会考试),在教育教学上坚持四不原则(给学生以尊严,从不点名批评学生;用好用足45分钟,上课从不拖堂;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趁热打铁练笔批改作文从不过夜),在教育学生上做到三个引导(精神引导、正面引导、快乐引导)。)
新华网武汉9月9日电(记者皮曙初)新学年开始,蕲春县四中迎来了一个新的高一新生班——金权励志班,这个班里的许多学生都是慕名报考四中,要求进入汪金权老师的班上。自上学期以来,汪金权老师声名远播,媒体纷纷报道了他扎根山区学校的感人事迹,“湖北省道德模范”“人民满意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也接踵而至。
23年前,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进入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却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回到了地处大别山深处的蕲春县四中,从此坚守偏远的农村讲台,一站就是20多年。
记者数次采访汪金权。从第一次听说他的事迹,到走进他的课堂,他的宿舍,他的家庭,他的生活,每一次都感受到强烈震撼:20多年来,他一头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照顾着年迈的母亲、重病的妻子、智障的儿子,另一头则扛起了无数贫寒学子走出大山的梦想,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资助学生。
走进他的宿舍,一张木板床、一口旧木箱、一张四方桌、一个用木板垒起的书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堆得最多的就是横七竖八的各类书籍。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其他的电器,整个房间里最显眼的物品是墙上的挂钟,那是学校发的,但是指针已经不走了。厨房里,有一口搭起的土灶,还堆满了木柴。汪老师说:“这是特意从山里砍来的,做的饭很香,比用煤气还要节约不少钱。”
来到他的老家,30年前建的土砖青瓦房,已经十分破旧,家里的地面坑坑洼洼,破旧的家具中,一个衣柜是新中国成立前打土豪时分来的,几口木箱有的是他妻子的嫁妆,有的还是他母亲的嫁妆。而他却乐呵呵地对我们说:这房子冬暖夏凉,屋后有大山,门前有竹林,环境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清新。
无论是他的那些大学老同学,还是来采访他的记者,以及那些从四面八方来看望他的人,都会为他的“穷”而心酸。然而,汪金权老师却对此非常淡然,他说:“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他脸上时常挂着的浅淡微笑,与眼前的一景一物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十多年来,在他简陋的宿舍里,长年住着多名贫困学生,他们和汪老师住在一起,学在一起。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8个人。新学期里,这里还住着4名学生。每当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都会伸出关爱之手,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数千元。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元上百元的给。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出上千元。他的工资经常被垫付了学生的学费,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
程万里、程月梅兄妹同时进入蕲春四中,都在汪金权班上,因为父母久病,家境困难,实在没有办法供两个孩子读高中,其中一个必须要辍学。汪金权得知情况后,赶到程家:“让孩子们上学,学费和生活费我来想办法。”2000年,兄妹二人都考入大学。2003年,得知程万里专科毕业,想继续读本科,可是还差数千元学费,汪金权马上资助他1500元,还出面担保向自己的大学老师借了2000元。就这样,程万里顺利升入本科,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汪老师先后资助了他不下一万元。
汪老师究竟帮助过多少学生,资助了多少钱,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从来就不记这个账。四中的同事们说,二十多年来,他几乎拿出了自己工资的一半以上,从他家那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从他那一无所有的简陋宿舍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为学生付出了多少!
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师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而学生们对他的爱,也是汪老师最引以为自豪的音符。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体会到了别样的教学模式,有人称之为“汪氏教学法”,其实他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心,在教学生成人、成才。他的语文课上每天都有学生的演讲,他的学生每天都要临写钢笔字,“不管东西南北风,天天练字不放松。”他说,练字就是练心,让学生们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稳。
二十多年来一以贯之,没有课后作业,没有学习负担,他只求学生要“四会”: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而他的学生,有很多在国家和省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很多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习作,他亲手培养上大学的人不下千人。
汪老师说:“我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坚守大别山
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23年“蜗居”山区中学教书育人;身处清贫,却甘之如饴,并长年资助困难学生„„他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汪金权。义无反顾——
放弃名校扎根山乡23年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大别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全靠乡亲资助才完成学业。在艰难之中发奋求学,汪金权成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他被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当时,听闻恩师一句“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的感叹,汪金权主动离开黄冈中学,淡然回到远离都市的山村学校——蕲春四中。
谈起当年的想法,他说:“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
然而,这一待就是23年。23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
真爱育人——
学生成才是我最大的骄傲
“20多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0多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0多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深夜。不,其实你很‘富有’,天下桃李尽芬芳。”他的学生曾令信这样描绘自己的汪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学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0多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爱心接力——
让山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今年5月1日,蕲春四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华中师范大学83级部分校友。他们放弃休假,来到大山深处的学校,只为捐出3万元启动资金,并计划每年再注入10万元,在四中设立一个“金权基金”,用于资助该校贫困学子。
“我在贫困之中长大,知道这里的孩子求学是多么不易。”汪金权说,“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教育。”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感召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扎根基层。据了解,今年有340所高校的近万名本科毕业生报名湖北省资教行动,与湖北省84个县级教育局双向选择,目前已有4006名毕业生签约成为农村任教的资教生。采访手记
记者第一眼看到汪金权老师时,非常吃惊——年仅47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然而,交谈中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安然、浅淡的微笑。“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名为“金权”的汪老师淡泊名利,始终安守着内心的那份纯净,默默跋涉在教书育人道路上。与之面对面,记者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陋室师尊”。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我愿一生做个好老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风采录 庆祝2010教师节特别报道
“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汪金权
“由满头青丝到斑斑白发,我对22年前的选择毫不后悔。因为我在蕲春四中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希望,也收获了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我愿永远扎根大山,用一生经历,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日前,湖北省举行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从汪金权朴实的话语中,人们看到了山乡教师的守望,也看到了山里孩子的希望。
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汪金权被分配到闻名遐迩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主动申请从黄冈中学调到地处偏远农村的蕲春四中,从此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20多年来,他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任劳任怨,并拿出自己大部分工资,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自己却安守清贫,淡泊名利。他说:“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
自愿从城里调到偏远农村高中任教
汪金权出生在大别山脚下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靠老师和乡亲们的帮助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并顺利考入大学。祖辈父辈的淳朴、善良和勤劳,深深地烙在了汪金权的心里,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
1987年,作为解放后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家乡最好的中学——黄冈中学任教。上班不久,汪金权到蕲春县四中看望高中时的历史老师顾凤鸣,顾凤鸣说起蕲春四中远离县城,师资和教学设施都很差,老师不愿意来,山里孩子没人教。汪金权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也是农村孩子出身,深知农村学校对好老师的渴求,思前想后,汪金权决定回乡。
四中是蕲春县最偏远的一所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落后,当时流传一首打油诗:“教书莫到四中来,路难走,夜难熬,刮风下雨怕屋垮,搂着被子跑出来。”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汪金权当初调入蕲春四中时,学校只有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和10多名教师,学校连老师的办公桌都无法做到一人一张。“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样的精神让人佩服。”石珍碧说。
汪金权常说:“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给山区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飞出山区,报效社会。”20多年来,汪金权为山区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次上课前,汪金权都会安排5分钟让学生自由演讲或辩论,而每逢有毕业的学生从外地回来看他,他也总会让他们跟学生交流。汪金权说:“农村中学的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很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和写,更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湖北省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汪金权除了要求学生每天交一篇字帖外,坚持不给学生留任何课外作业。他提倡学生每个月买一本书,全班同学交换着看,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两本书或杂志。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他逐字逐句认真批改,有时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长。他要求自己的教案每届学生一更新。“我希望的效果是‘一课一得’,让学生觉得,缺掉汪老师的一节课,就是一次损失。”多年来,在汪金权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在蕲春全县,虽然四中的教学水平处于中等,但该校的语文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师生评说汪金权】 蕲春四中校长石珍碧:汪金权老师是我们的同事,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榜样的熏陶。汪金权老师面对学生的真诚与博爱,让我们感动;面对困难的乐观和豁达,让我们敬佩;面对诱惑的淡泊与宁静,让我们折服;面对名利的淡定和谨慎,让我们敬仰。
汪金权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价值标杆。在汪老师身上,我们领略到了师者的力量、大爱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责任的力量。汪老师的高尚品质,一定会感召更多的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蕲春四中学生陈晓玲:
汪老师就像平凡的水滴,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上;就像大海中的帆船,把学生载到成功的彼岸;就像是农家的老黄牛,默默地为学生服务;就像是一堆柴火,温暖每个学子的心。他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传出来的爱心接力棒会不断地传下去。
10多万元工资资助学生
地处鄂皖交界处的蕲春四中离蕲春县城有50多公里,来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安徽太湖县和蕲春北部贫困山区的学生。汪金权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到蕲春四中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竭尽所能帮助那些寒门学子。22年来,10多万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资助给了学生。“他给学生的钱,没有记在纸上,也没有记在他的心里。”四中教师汪文华说。
走进汪金权在学校的宿舍,简陋程度超乎想象——房子是没有经过任何装修的毛坯房,厨房的墙边堆满了柴火,客厅只有一张旧方桌和几条长凳,房间里几块木板垒起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两只木箱子装着汪金权的全部家当,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煲。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汪金权的宿舍里,还摆放着学生的架子床,经了解才知道,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汪金权经常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最多的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的宿舍。汪金权不仅负责学生的吃住,也在学习上和思想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如今在蕲春县方志办工作的戴鑫10多年前是汪金权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和汪金权一起并肩执教10年,他说:“汪老师不仅教给我知识,还让我学会承担,学会做人,我在汪老师身上汲取了用之不竭的经验和财富。”1992年,家境贫寒的戴鑫考取了蕲春四中,家里拿不出几百元的学费,眼看就要失学。汪金权得知后,慷慨解囊,为戴鑫垫付了学费。戴鑫有胃病,汪金权自己掏钱买来中药,在自己的宿舍里生起炉子,亲自给他煎药;戴鑫身体不好,汪金权每天早上陪戴鑫晨练50分钟„„ 大学毕业时,戴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蕲春四中教书,他说:“那里不仅有我恩深似海的汪金权老师,也有无数像我一样渴求知识的山里娃。蕲春四中多了一个戴鑫,也许就多了几个乃至一群能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孩子。”戴鑫忘不了每次和汪老师一起下乡的情景,“总有很多学生家长,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还争着拉他去家里作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还有什么比受学生爱戴、家长敬重更光荣的呢?那一声声问候、一张张笑脸,不正是对一名教师最大的认可吗?” 永远与山里孩子相伴
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每逢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都会伸出关爱之手。可就是这样一位对学生万分慷慨的老师,在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心里却总是愧疚万分。
汪金权是学校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买房的人。他70多岁的母亲至今仍在田里辛勤劳作,体弱多病的妻子不堪重负精神分裂,小儿子在一场大病中变成了痴呆,一家老小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20多年来,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2000多元,但他却未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公家人”。一个个孩子因为他的资助延续了学业,甚至改变了命运,然而,等到自己的大儿子汪品超上大学时,他却拿不出学费,靠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儿子才得以入学。
然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汪金权也没有停止过资助学生,更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和压力带到课堂。妻子重病的那几年,除了极个别情况下不得不请假,只要是正常上课,他从未迟到过一次,同事们大多是在多年后才得知他家里的情况。“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本来就很重,有些学生还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我怎么能表露自己的痛苦、增加他们的压力呢?”汪金权说。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汪金权老师关爱不断,但他把慰问金都用来资助困难学生,自己仍旧过着清苦的生活。
20多年来,全国优秀教师、黄冈市劳动模范等社会荣誉加身,汪金权有很多机会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但他无一例外全都拒绝了,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身边的人都说,老汪这是图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我的毕生追求,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永远与这些大山的孩子相伴。”汪金权说。
《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9日第1版
第二篇:时代楷模=汪金权
汪金权
-----时代楷模
目录
个人履历 人物事迹 个人荣誉
个人履历
汪金权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在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时,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义无反顾地调到最偏远的学校--蕲春四中。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
人物事迹
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
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作文竞赛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
22年来,汪老师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如今,学生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人成为单位的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贫寒家庭的命运。
个人荣誉
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他被教育部授予为“全国优秀教师”。
被汪金权优秀事迹感动的不仅是莘莘学子。今年年初,蕲春县委、县政府邀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长徐和木专程到学校看望他,并为他送去政府慰问金。当地一些企业为方便他的教学,先后赠送他三部手机。然而,转眼之间,他就将慰问金和手机全部转赠给了困难学生。
2010年5月20日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向汪金权同志学习,用爱和责任铸造师魂。
通知说,汪金权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省教育系统涌现出来的师德模范,是广大人民教师学习的典范。全省教育系统要学习他扎根山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不畏艰辛、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
省教育厅还派人赶到蕲春四中,看望汪金权老师,送去了10000元慰问金,并将其纳入“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高端培训、设立导师制等举措,培养造就一批本地著名、省内闻名、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型的教师和校长。
汪金权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5月20日,黄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雪荣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向汪金权同志学习。
刘雪荣批示:汪金权老师扎根山乡,教书育人,精神宝贵,值得全市学习。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汪金权说:“那我调过来。”顾老师以为他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汪老师真的调了过来。谈起当年的想法,他告诉记者:“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 这一呆就是22年。22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学生上大学。“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四中老师们的一致评价。
第一眼看到汪老师时,吃了一惊——年仅47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面容消瘦,身材瘦弱,身上的旧西服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他这身衣服已穿了10年,还是当年到市里领奖时由学校所买。
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而比他后来许多年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据介绍,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
第三篇:学习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老师事迹有感
学习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老师事迹有感
这两天,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汪金权老师让我感触颇深。汪老师198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当时分配在湖北名校黄冈中学工作,一年后,他毅然回到贫困的大别山区,一干就是22年。22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2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汪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同为教师,他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一、树立责任心,坚守教师岗位。汪老师本来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条件待遇都是令人羡慕的,可他却能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为了教师的这份责任,他把为每个孩子营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作为自己的最大愿望和终身追求;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印证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坚定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了不能家财万贯,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它,也就意味着我们要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许我们遇到的学生有好有坏,可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我们要会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的优点,承认差异,善待差异,教师只有用心付出,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求知的渴望,这是每个教师应具备有的责任,因为有了对学生的这份责任心才有长期的守望。
二、克己助人,大爱无边。汪金泉自己清贫度日,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在学校的所有教师中只有他一人没有买房子,家中也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而他却拿出微薄的工资帮助学生垫付十多万元的学费。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要赡养自己的母亲,要抚养妻儿,他也有痛苦,妻子长期患精神病,小儿子智力不正常,母亲年近七旬仍不能颐养天年。他的校友想对他施以援助,有的想帮他调到条件好,年新高的学校,有的想帮他添置家当都被他婉言谢绝。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应向汪老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汪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那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甘受清贫,无私援助,弃优择困,扎根山区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体育组:苏兆满
第四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11/7/2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跟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曾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做教师一定要德才兼备,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给孩子做榜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里讲的“格”,不是指电脑上的排位,而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国家把后代交给我们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
一、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清醒地认识自己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论语·子路》篇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自己首先必须做一个一身正气、有中国心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在我心中有很多榜样,苏步青、谢希德先生那样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意识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是个凡人,一名平凡的普教老师,但是我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也可以一步一步攀登,一步一步修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爱戴的、人民放心的教师。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我22岁大学毕业做老师,不知天高地厚。做了老师以后我才发现,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两件事情一直让我刻骨铭心。讲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我就这样和学生讲,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后来读宋玉《答楚王问》才发现,我教的是多么不准确。原来它是这样的,有客到楚国都城郢唱《下里》、《巴人》这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数人而已,因此曲弥高和弥寡。我由于治学不严谨,误把第二等的作为最高的。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小学学的字、对数字的概念,一辈子都在用。当时我非常内疚,对学生讲,我讲错了。我是改行来教语文的,因此我要用五倍、十倍的力气来学。天天学习,明灯陪我过半夜。我用了三年的时间,把大学中文系全部课程学完。九点以前工作,九点以后自修。有一次批改作文,对面坐的是个语文老教师,他看我写睡着了的“着”字,羊字头下面一个目,我把羊字头断下来了。他看到了,就对我说:于漪,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这样的教导,我真是刻骨铭心啊。从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想做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当时,我们语文组有18名老师,我是唯一的女教师。那个时候听老教师一堂课很难啊,不像今日,现在党和国家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是我年轻时候没有感受到的。我们那个老组长很有学问,有一天他来听我的课,我清楚记得上的是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讲的是将军和士兵的故事。课上完后,我向他请教,他先表扬了我几句,接着说道:“不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我简直像五雷轰顶一样,晕了。他说:“人物分析有像你这样分析的吗?将军平易近人,热爱劳动,这是贴标签。”他的话激励了我一辈子:既然做教师,我不仅要把大门找到,而且要登堂入室。
从此,我下定决心要拜众人为师,以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教研组开会,我都拿本子记。每个人思考问题都会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听,认真记。我体会到教师要学会借脑袋,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别人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给自己以启发,所以我向教研组所有的老师学习。我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下来我都有“教后”,每堂课都要反思。“教后”记两点,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全神贯注学习的时候会超水平发挥,往往超过我备课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孩子创造的火花,我要把它记下来。二是记自己的不足。不管备课的时候多么认真,但是当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预备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因此我就记下自己的不足。不用长篇大论,一二三四五写下几点,这样长期下来就掌握了教与学的规律。二、一辈子自我教育:学而不厌、勇于实践
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我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每次课上下来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的琐碎的工作与我们党未来的事业、与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每件事情就会有育人的非凡意义。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两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
第一,学而不厌。要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一个教师学不好,就无法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关于学而不厌,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一定要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现在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不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就会非常茫然。比如,学习小平同志讲的“三个面向”,当联系很多具体材料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我就觉得重任在肩,坐立不安。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惊人的。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办教育要有救火一样的紧迫感。美国总统克林顿执政时,发现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因此他就花十年时间搞一个特种阅读挑战,花了15亿美元,动用100万中小学教师、10万大学生半工半读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学校曾和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搞了个跨国研究课题,研究职初教师培训“师带徒”的方法。我们的优点是,“师带徒”教育的技能技巧是三个国家中最强的,但是我们带徒弟的视野明显落后于美国,师生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不如人家,这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我们课题组里有个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他的孩子在硅谷小学读四年级,我问他暑假作业是什么,他说没有书面作业,就是读40本书,其中就有儿童版的《水浒》和《西游记》。每个理论的后面,都有丰富的内涵,要联系国内外实际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使人更加清醒。
二是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我经常想,假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层面移动的话,学生怎么会有求知欲?教师起码要提高一步,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是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比如,教《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东西南北”方位词写木兰替父从军购置行装准备出征的繁忙。于是我紧扣这一点深入学习,其他诗词里面是怎么用方位词的呢?《楚辞·招魂》中是这样的,“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四方不可以留,楚怀王的灵魂要回归故里,这是表现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这和《木兰辞》的用法不一样。在曹植的《游仙诗》里面又是另外的用法,“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堵,南翔陟丹邱”,东西南北都无路可走,表现他受到猜忌,郁郁寡欢。《捕蛇者说》里面是结合起来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还可以有打油诗的用法,在《儒林外史》里面,落拓知识分子杨执中屋里壁上的对联是“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深入学,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什么叫做备课?备课不是让字躺在纸面,而是钻研到让它站立起来跟你对话,那你就不仅知道字的表面意义,而且知道字的后面作者为什么这么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不仅知道工具的使用,而且知道工具背后的情和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我就是用古人讲的这种精神来学习的。学习是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养料的。
第二,勇于实践。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怎么做,用什么教育理念来指导,非常重要。
我一辈子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1978年第一批评上特级教师,堂堂课有人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所有的事情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但也有个好处,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习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还有就是做班主任。我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带过。比如,1977届的学生乱到全校没有办法上课,我们年级组有30几位老师,女老师除了我没有哭过以外全部哭过。我担任年级组长,天天早上6点多钟到学校,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走,有一个阶段,我还上三个班的语文课。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抓好各个班级的小干部,把他们抓在手里培养。我把各个班的小干部集中起来,每周集中培养两次。一个下午专门学习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理论底子打好,学理论其实也在学文化;还有一个半天,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搞各种各样的课外小组、课外活动。粉碎“四人帮”后,1977届学生参加“文革”后首届高考,两个快班百分之百考取大学。因此,做老师的一定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孩子是有未来的,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虽然当时我顶着“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吹鼓手”、“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我想,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的,这种状况是一定会改变的。
我年轻时多病,唯一的一个儿子,身体极差,生了很多病,小孩子有一年住了七八次医院,两次是病危。我是班主任、教研组长,教两个班级的语文,工作一直超负荷。孩子胸口生了一个疖子我都不知道,后来发展为败血症,住进了二军大医院。我和爱人轮流值夜班陪护。一天夜里,医生找我们谈,说药用了没有明显效果,要我们有思想准备。他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要用一个健康男子的血液给他输进去,看看能不能扳过来。谁没有亲子之爱?我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我每天早上离开医院时,把他扶起来总吐得我一身,嘴唇都烧焦了,头用冰袋敷着。我每次走他都要哭,问我他会不会死,让我不要离开。我说这里的叔叔阿姨都很好,一定会救你的命。其实我心里非常难过,但我不是医生,我救不了孩子的命,我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了。那时正值高考复习,考大学确实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我不去上课,谁来代课?我想,我一定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爱学生。什么叫懂道理,懂道理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口里的,身体力行才是真正的懂。所以,我几十年来,没有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请过一次假。我孩子的命最终救过来了,但人一直抖,一年未能读书。
后来我们老书记说你这么困难为什么不说,我说我不是医生不会治孩子的病,但我是老师,学生在高三最后一个月复习,我走了,谁来带?我们的事业要千秋万代,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嘱托,这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负起责任来。因此,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三、“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做老师满腔热情,四五年下来就会有些懈怠;有的评上了高级教师,就产生“高原现象”。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我对自己有八个字的要求,即“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一定要有书,这个书不是教本、学本,而是书要烂熟于心,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你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我体会到,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晃,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你只有了解学生,知心才能教心。不知心,他觉得你讲的都是假的和老八股。因此,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非常重要。
要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我连周杰伦的歌都研究,为什么?现在学生上老师的课不感动,开班会不感动,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于是,我把周杰伦的带子买回来,听听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我找了些女生聊天,我说我不反对流行歌曲,韩红的《青藏高原》,激昂高亢,歌颂青藏高原,她们说不好,太露了;腾格尔的《天堂》,歌唱家乡,那种浓浓的乡情,她们说也不好。我说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她们说,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这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想的和学生的距离有多大啊!
后来我再和她们聊,觉得也是有道理的。周杰伦的歌词有它的文化含量,如《青花瓷》、《双截棍》等,都有中国文化的元素。还有就是,他的歌是又说又唱,很适合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回家一个人一个小房间,爸爸妈妈忙得没有办法和他们交流。但是孩子要成长、要诉说,所以又说又唱是很合适他们的。
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不”是最没有力量的。“不”是否定,否定一百遍也不等于“行”。我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不能说你怎么怎么不行,而是要精心地指导,教他怎么写就能好,就能行。要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让他们有精神养料。所以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确实是春风化雨,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才可能逐步地引导向前,绝不能高高在上。
我所写的几百万字的文章,都是教育教学中学生帮我出的问题。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要思考、要学习、要探讨、要试验。有一次学校请人作报告,报告内容很好,我跟学生说,“今天报告很好”。谁知一个学生说:“好什么呀?”我看他的笔记,一个字也没有记,画的全是“正”字。他说这个人一共讲了150多个“这个”,都给他统计好了。我听了很震动,简直没想到,这样的一个语病竟影响了孩子对报告内容的吸收。我马上反躬自省,我有没有?我是江南人,也有语病,脑子转不过来时就来一个“呶”,或者“但是”,其实是不要转折的。我想,既然教语文,我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而且课堂就是活的语言学习场所,我自己的语言必须规范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怎么纠正?当时我年纪轻,有股劲,就用以死求活的办法,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我就写详细的教案,把自己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认真修改,把可有可无的字去掉,把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去掉,然后把它背出来再口语化。
我每天要走一刻钟才能上公交车,于是就利用这一刻钟在脑中过电影。我怎么用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这堂课怎么铺开、怎么发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收尾,一个个环节都考虑好。就这样用以死求活的办法大概搞了两年,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教师的思路十分清晰,教课才能一清如水。我自己的体会是,当我对问题透彻理解的时候就能一语中的;如果我对这个问题有些含糊的时候也是我废话最多的时候。废话一多,学生就倒霉了,如坠五里雾中。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审美功能。比如,《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只是讲字句知识吗?不是。它不知道哺育了多少代志士仁人。因此,智育和德育是紧密结合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绝不是班主任管德育,教务处管智育,体育老师管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体育。教师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智性与德性的,智性是孩子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而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改革开放以后,我多次面临着调工作,包括从政、到高校,但我舍不得这三尺讲台,我说三尺讲台就是我生命闪光的地方。上课,我是用生命在歌唱,因为我觉得每节课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课如果只是教在课堂上,随着声波的消失也就销声匿迹了,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分。
四、教师责任大于天: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
退休以后我主要抓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可以说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期盼。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所以我对教师教育非常重视,从7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带教年轻教师,手把手地教。我做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就是这样的。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我要求学生明日教师今日做起。良好的习惯能形成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能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因此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我做校长,顶大的事情就是培养青年教师。我出入课堂听课,听完课就评,听一节课,起码评两三节课,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来评课。我倡导的是“活的教育学”,要让老师觉得上这堂课是师生都有收获的,要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足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足,怎样改进。人是要靠培养和鼓励的,不足的地方,我们具体指导,因此我们年年有提高、有发展。
我一辈子做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有位诗人在读了届原的《离骚》之后,写了这样几句诗:“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汨罗江悲怆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我一辈子上下求索,就是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让学生能成为龙的脊梁。生命是有限的,我毕竟已81岁了,但是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们的希望在中青年教师身上,你们手里掌握着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还要用高度的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那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成人成才,能够出现数以亿计的素质良好的建设者,能够出以千万计的拔尖人才,我觉得特别要出卓越人才,不仅要对我们的民族国家做贡献,还要对人类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期望。育人先育己。我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
我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我梦寐以求的是,上海的教育兴旺发达,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我希望中青年教师人才辈出,创造教书育人的新业绩。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斗,把这个理想变成光辉的现实,理想实现之时,就不仅是全国的创新,在世界上也是了不起的创新。
第五篇: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荐)
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铸教师高尚灵魂
丛壮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通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结合我一年的教学经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爱是优秀教师共有的特质。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规范学习习惯,我们教师难免会唠叨学生,训斥学生,或是无恶意的请家长到校一起“研究”某个学生的缺点。这样的教师不是不爱学生,而是没有掌握爱的表达方式、心灵的关怀策略。这种关怀方式一般不会有太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记得前不久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加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教学一年来,我结交了很多“学生朋友”,其中就有很多后进生朋友们。他们猜想新学期我可能会教新初一,不能继续教他们而难过。我不敢说我是一个多么会爱孩子的人,但我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尽力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一个孩子,抓住一切机会表达我对他们的支持。
责任源于神圣的使命
姜美云
责任,简单地说,就是做好分内的事,责任同时意味着担当和付出。对教师来说,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左相平老师所言:“教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明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每次学校开教职工会议,领导总会说:“咱们这批新教师特别有责任感。”我非常赞同领导的表扬,同时也深深的敬佩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我的搭档——潘翠美老师,自从担任四班的班主任以来,每天早七点之前到校,晚七点之后离校,他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教室,陪着学生学习。为了提高学生语、数、外三科成绩,他开始设计“当日学习检测试题”,每天放学后陪学生一起完成试题,检测当日学习效果,晚上放学后把学生的这三科检测作业再带回家自己亲自批阅。
还有很多很多的同事,他们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其他老师辅导学生。
看看每天的晨读——英语老师在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科学老师在帮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再看看每天的自习——数学老师在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题,英语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句型。
看到这些,我感觉我们学校的所有人拧成了一股绳。我们有着巨大的力量,随时要爆发。
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
孙美娜
多少年以后,左相平老师的学生回忆恩师当年的教育时,不无感触地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定好的是教做人。”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学会孝敬父母、理解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同学,诚实守信。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可是与潘老师相比,在育人工作上,我还需深入、细致。
潘老师在育人工作上,不是简单的说教,更多地是用自己的行动感化每一个同学。他们班里有一个叫让让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差,因为他的存在,各科成绩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位学生的家长也多次和潘老师商量,说家长没时间教育孩子,想把其送到城里小学去就读。潘老师始终没有同意家长的做法,他多次向老师和同学们解释:让让虽然学习差,但品质不差,可以说是一个品质相当好的学生。我不会赶他走,更不会瞧不起他。如果他到了城里没有老师管他,再染上恶习,就真的完了。潘老师的所作所为感化着每一位同学,班里很多同学还争着要做让让的小组长,辅导他的学习。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也使每一位同学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班级凝聚力。
除了此事,潘老师组织的一次班会也让我记忆深刻。当时是日本发生地震后,网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些国人幸灾乐祸,认为日本遭遇此难,实属活该;有些国人认为同样是生命,生命可贵,值得哀悼。他让同学们就这两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讨论后,他说:“中华民族想要强大,不能只活在仇恨中,而是要想办法怎样创新技术,发展自己。仇恨只能让我们止步不前!让我们为人所耻!不管是国家之间,还是个人之间,想让别人敬佩你,不是仇视别人,丑话别人,而是壮大自己,明白吗?”学生高呼:“明白!”这一声响亮的“明白”使我更加领悟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道理。
作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绝不仅是知识技能,也不仅是保证学生平安度过学校时光,而是要着眼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教育工作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
创新让教育生命长青
于莉莉
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干起来索然无味,有的人却是有滋有味。究其原因,后者的秘诀就是在于常干常新,不断迸发出创造灵感。
教育很容易变成一项简单、机械、重复的工作,看似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课程、不变的生活节奏,容易让老师总在“原地打转”。实际上,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每一节课都有新变化、每一天都有新变化。
在全国教书楷模身上,最能展现新时期师德师风的一点,就在于他们都非常注重改革创新,注重教育的科学性。
莫振高老师,在1978年提出“教文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曾深深影响了一代教师。可贵的是,1996年,已经67岁的她仍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又进一步提出“弘扬人文”的主张,再次在全国引发了对语文性质观的反思。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还缺乏太多的教育教学理论,还不能完成一些课题研究,但是我要做到力争我的每堂课有创新。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有新意的课堂活动、师生互动的“专家会诊”、不同层次习题的选择,这些都能为我的每堂课注入新鲜血液。
仅是上好每一堂课不应该是我们青年教师的目标,我们更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