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吴邵萍先进事迹
事迹简介:
吴邵萍,女,汉族,45岁,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特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7年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主动做好传、帮、带,言传身教,5年中在各地上示范课100多场,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进事迹:
吴邵萍,女,1965年1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师、年级组长、业务园长、园长。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教师称号‛、‚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一、‚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1、爱孩子赛妈妈。吴邵萍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1983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一位叫小凯(化名)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就做恶梦惊醒,她就象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转移其注意力,并和他共同游戏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直至睡着,小凯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长时间抱着孩子。尽管胳臂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小凯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那时,她班上还有个叫小雯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儿童,连园领导都认为此幼儿‚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三年后,小雯也达到同龄幼儿的水平。
2、爱园胜爱家。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1997年,正值幼儿园创建南京市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天,她在园兢兢业业的工作。夜晚,她还在医院一边陪伴昏迷不醒的父亲,一边翻阅整理幼教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设比家还重要。
3、爱同事似姐妹。由于园里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吴邵萍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她们、关心她们。在创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时,青年教师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吴邵萍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这段时间,吴邵萍总是在深夜1、2点钟最后一个回到家。
二、‚学‛,是她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
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训,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疮刚开完刀两天,当她得知有一个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习时,立即前往学习,一连7天下来,影响了伤口的恢复,又到医院进行二次开刀,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参加全国音乐教育研究培训,这次为了不影响伤口的恢复,每天听完报告后,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坚持到学习结束。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目前,她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长工作、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广泛的学习促使她飞速的成长,成为本领域的领先者,智慧型园长。
三、‚研‛,是她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
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吴邵萍追求的目标。因此,吴邵萍受聘担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课题《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负责人,担任《中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负责人,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南京市第五届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视导员、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玄武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醉心于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她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九五‛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早期儿童教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她个人还独立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她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上进行大胆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舞蹈欣赏教学》、《开放的幼儿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开展大班合唱教学的实验研究》等多篇论文发在表国家级刊物《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或在国家级、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
十五期间,她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来探索幼儿园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及如何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她还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博导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区域性多元游戏课程开发与推进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她独立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实现良性多维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钻研,展开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课题得到了江苏省课题规划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该课题选择开放性主题课程活动在幼儿园园本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将课程研究与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活动,与促进儿童更加主动全面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结合,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立意新,切入点准确,反映了课题负责人敏感的研究视野、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反映了课题幼儿园良好的实践基础。课题以儿童的主动发展为基础,充分体现遵循儿童为本,教师为本,促进富有个性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研究观点的反复论证与实践反思。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该课题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专著《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为近阶段园本课程实践研究中不可多见的专业著作。‛在进行课程建构过程中,她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专著,主编了《托班课程》上、下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为教师设计可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了范本。
研究过程中将园长的管理与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园的发展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理论学习必须借助教育情境‛、‚鼓励教师成为家长合作伙伴‛、‚不做理论的奴隶‛、‚为老师的发展提供服务‛、‚管理应变他控为自控‛、‚要使教师的发展可持续‛、‚不要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问题是园长管理的契机‛等系列文章均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和浙江省《幼儿教育》上。而‚开放性课程‛各阶段研究论文也连续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上。这些成果均对一线的园长和教师如何展开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如何进行管理和教师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她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根据幼儿园园长开展教育科研的需要,2009年,她又在《早期教育》杂志连续发表了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开发价值的《再谈常规管理》系列指导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传‛,是她尽心履职的真情流露
长期以来,吴邵萍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她对待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听取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她指导青年教师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整体框架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具演示,收放顺序都一一指导到位。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骨干,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上观摩研究课。这些做法和经验,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到该园跟班学习。该园的办园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被同行当做学习的榜样。
她重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年对区园长、市青优开放示范课,她每学期都上多节示范课和举办讲座。还承担了市区的带徒任务,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目前,她已培养了1名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更为可贵的是,南京市内无论哪个区、哪所幼儿园,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往指导,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经常到深圳、温州、澳门、大连、杭州、河南、广州、南宁等地,为全国性、全省性及各市开设的培训班讲课。同时,她还在《全国音乐研讨会》上向全国各幼教同行开讲座,并上示范课。每场讲座,听众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讲课近100多场,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汪金权先进事迹
事迹简介:
汪金权,男,汉族,47岁,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发表作品百余篇,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先后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无私指导青年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先进事迹:
一、扎根山区 回报家乡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蕲北山区狮子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83年,立志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人民教师的他,跨进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
1987年,作为当时华中师大唯一一名黄冈籍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还是选择了故土,选择了教育,被分配到了蜚声中外的黄冈中学。仅仅工作一年后,面对当年教育过他的恩师沉重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教育的忧虑,他在黄冈中学师生们的挽留和惋惜声中,毅然回到了蕲春四中,并坚守至今。
二、扶贫济困 心地善良
在此后长达23年的教学生涯中,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只有几十元,到而今也只有2000多元,但是,他却资助学生达十万多元。
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
2000届的一对兄妹,父母久病,家境困难。父亲下岗后,家中的生活更加困难,兄妹俩因此非常自卑。发现他们低落的情绪后,汪金权主动找到他们,亲切地说‚你们是我的学生,也就是我的亲人,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学习费用我来负担。‛在汪老师的帮助下,2000年兄妹俩顺利地考上了武汉大学和咸宁学院。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家里又陷入了苦恼:兄妹俩一万多元的学费怎么办?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汪金权再一次主动上门,借给他们两千元钱。兄妹俩知道,汪老师平时省吃俭用,这可是师母和汪老师儿子治病的本钱,说啥都不能要。汪金权生气了,摔下钱,扭头就走。就这样,汪金权先后借给兄妹俩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高达6800多元。而今,哥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妹妹也有了理想的工作。
有位学生自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都是依靠汪金权一手垫付学费的,他说‚我欠都是良心债,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而汪老师还表示要资助他读博士。
他还资助一些初中家庭贫困学生。一次汪老师看到一名初中女生蹲在张榜中学校门口掉眼泪,便关切地询问原因,得知那名女生是因为无钱读书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她,并让这名女生以后每个月的这一天都来校门口接受他的资助。这一坚持就是二年多。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尽管这样,汪金权老师还认为‚我做得太少,回报太多‛。汪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种团体,纷纷上门捐赠慰问。对于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甚至捐赠的物资,他也经常赠送给那些来看望他的贫困家长和学生!5月24日下午,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一行刚刚离开蕲春四中,汪金权就将收到的一个信封交给该校教研处副主任,里面装着8000元慰问金。这是一周以来,汪金权第三次上交慰问金。2010年,蕲春县‚四大家‛领导专程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学校看望他,县长给予2000元的奖励金和一部手机,但是汪金权收下后,一转手就将钱物资助给了学生。县总工会知道他的事迹后,赠给他两部手机,他也全部送给了大学生。6月份的某一天,大同镇一个学生的家长只身来看望汪老师,离开时,深知他家困难的汪老师强行让他带走一壶油和一袋米。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他说:‚我只睡得下六尺长的床,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足够!‛ 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他2万元的生活费。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
汪老师自豪地说,20多年来,自己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穷,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三、甘守清贫 乐观向上
他不但没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人——湾落里外出打工的、在家务农的都先后盖起了楼房,汪家住的还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不仅如此,墙壁斑驳、摇摇欲坠的家里没有一件电器、没有一把像样的家具,来个客人,捧起的只有老式的‚土瓷碗‛。汪本人唯一一套拿得出手的衣物还是他去黄冈市领奖时学校为他买的一套西服,而且一穿就是近十年。70岁的老母亲、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儿子、患严重智障的小儿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这些既是汪金权的依靠,也是他心底不愿触及、示人的永远的痛。镇委书记说‚这些年真的是难为了他,汪老师是他们村最伤心(可怜)的人啊!‛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汪金权总是习惯于买书看书,在他不大的学校的居室里,最值钱的也是唯一一件的电器就是学校配备的收音机,床上、桌上散落的都是各类图书,光是整理出来的图书笔记,堆起来就足有一人高。没有一件其它电器,房子是学校的,没有装修,还是黑水泥墙面,地面是水泥的。但他精神饱满,从不抱怨条件的艰辛。每天精神抖擞,全心微笑教学。因为他心里认为不能把任何不高兴的事带进课堂。
四、勤恳教学 言传身教
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扎根山区高中22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从不求人人上名牌大学,但要求个个先做合格公民。
提倡学生轻松学习。从不布臵课外作业,每天只练一页字。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四会---会读书,会写字,会说话,会作文。
每一节课给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每个月给每个学生一次演讲机会。组织学生长年累月练书法。
组织学生每人每月买一本课外读物,放在班内书架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活动书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在悟中赏析,并且在朗读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比互评,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产生了自主创新、自由进取的意识和愿望。
在汪金权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系列奖项,陈未鸣、张玉成等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指导学生陈卓彬(92年省一等奖)张先龙(97年省一等奖)张有良(99年黄冈市二等奖)范绪枝(2009年省特等奖)多人次有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对待学生如此,对待同事同样不遗余力进行帮扶。语文老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找汪老师;英语老师发现学生不愿意记单词可以找汪老师;同事朋友的论文写得不好也可以找汪老师……等等这些,只要有同事提出要求,汪老师还真做到了‚有求必应‛。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会鼓励这些教师,并热心地帮助这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管理方法。而在教研教改方面,既不是领导,又不是教研组长的他肯定会参与,并以十二分的热情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亲自示范。
在他的帮扶下,一个个青年教师变得自信成熟,一次次教研活动获得成功。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县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他指导的县一中青年教师才两年,就成为各自学校骨干;他的几个学生大学并非中文专业,受影响也改行在三中、大同中学教语文课……
独特的教学方式、出色的教学成绩、较高的教学素养,使他在当地语文教学界渐渐形成了权威。2009年,汪老师接受邀请到黄冈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德育课程。
在工作中,汪金权老师遇到‚好事‛,总会推让再三,经常把评优评模的机会让给别人。本人先后两次获得评选高级教师的机会,但是都他让给了其他教师。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放弃好不容易才有的机会,他憨厚一笑‚年长的老师干了一辈子,得有个盼头;年轻的老师刚起步,要帮一把;我还有机会。‛直到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五、领导关怀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经报道后,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关心。
省委书记罗清泉批示:‚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为全省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要深入组织对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汪金权老师二十多年来扎根山区,倾心育人,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精神可贵,事迹感人,充分展现了湖北和全国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光辉形象,不愧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师德模范。‛
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在汪金权事迹相关材料上批示:‚汪金权同志的事迹令人感动,不愧为师德楷模,应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批示:‚汪金权老师以其大别山下22年的坚守,以其照亮他人的‘电线杆’情怀,以其承责负重的‘桥梁’精神,为人师表、奉献社会,堪称时代楷模!‛
……
湖北省教育厅、黄冈市委市政府、蕲春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单位都纷纷发文,号召单位职工向汪金权老师学习。
2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各级各项荣誉和证书共计65项。今年五月份以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满意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他‚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他‚湖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授予他‚优秀助学教师‛荣誉称号,华中师范大学聘请他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黄金莲先进事迹
事迹简介:
黄金莲,女,汉族,55岁,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共十七大代表。她坚持争创一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花园式的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类教学实验‛,结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既抓好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又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对残疾孩子倾尽爱心。学生多次在各类文体艺术竞赛中获奖,毕业生除部分升学外,就业率100%。学校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本人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进事迹:
黄金莲同志是一名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她常说:‚这些年来,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只是因为我从事了一份特殊的职业,面对一群需要特殊帮助的孩子,我给了他们特殊的关爱,让他们能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说实话,这十几年来,自己确实吃了不少苦,但我觉得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具有意义的一段时光……‛。黄金莲同志正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高尚的师德、师风,为特殊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执掌特教谱新篇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对无数次的选择,对黄金莲影响最大、感慨最多的是走入了 ‚特殊教育‛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1991年,在组织调她来三明特校担任首任校长之前,黄金莲已经在梅列区洋溪学区工作了近二十年,工作条件好,当了8年的校长,工作和生活已经很稳定了,所管理的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的成绩也得到了肯定,取得不少的荣誉。当组织要她去创办‚三明市聋哑学校‛时,她很清楚自己要接手的是一项怎样的工作,虽然同是教育,但教育对象却全然不同,这也将意味着自己要面临着全新的课题。当时,有的同志劝她别去接手这项工作,说去教那些哑巴,出不了什么成绩,如果干不好,还会抹杀了以前的成绩。当时,黄金莲有过动摇,但她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怎能知难而退呢?从教十几年的性格也促使她下决心:一定要把特教事业干好,填补三明市特教事业的空白。
学校创办之初,黄金莲与十几名教职工挤在从三明师范借来的一间只有三张办公桌的简陋办公室里,开展办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黄金莲带领全体教职工克服家校距离远、交通非常不便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筹备工作中去。教学楼、办公楼刚刚竣工交付使用时,学校四周还没有围墙,为了学校的财产安全,为了让其他老师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她主动承担了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的值班,当时这幢楼还没有通水通电,只能点蜡烛来照明,煮饭用煤炉,用水就到隔壁的园林处去挑,晚上就住在教学楼里,她这种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激励着广大教职工积极献身特教事业。随后,黄金莲本着‚宁可多跑一段路,也要为学校节约一分钱‛的思想,跑遍了全市的许多工厂买来又便宜又优质的办公用品和教学设备,她还带着男教职工乘坐拖拉机到乡下去搬运课桌椅。1993年3月,学校筹建时遇到经费困难,她到国家教委汇报工作,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为了赶回来补办有关申请资金补助手续,头一回到北京的她,无暇在北京游玩,当天就买了火车票带着疲惫的身子赶回三明,立即按程序准备好报送的材料寄到北京,得到国家教委25万元的补助资金。
十多年一晃而过,回顾创业的艰辛,黄金莲有过在一个月内吃了三箱快熟面的日子,也有过因工作不能回家过年而被婆婆责怪的辛酸。而今,当她看到这所从荒地上崛起的美丽校园时,心里也就有了一丝的欣慰。目前,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总占地19亩,有20个教学班,188名学生。这些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省文明学校‛、‚省巾帼文明岗‛、‚省教工之家‛等数十项荣誉称号。1997年8月,学校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全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实验学校‛,黄金莲被中央教科所聘为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组的主要成员。
二、无私奉献甘做爱心妈妈
在特校工作的这些年来,黄金莲深深地感到要干好特殊教育,首先必须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学生们吃住都在学校,家长开学送来,放假带走,最小的才7岁。从吃饭到洗澡,洗衣服,都需要老师的帮助。遇到民间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黄金莲就组织老师包粽子、买月饼,与学生一起共度佳节,让学生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十几年来,她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对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倾尽爱心。黄金莲心中装着的是教师,是那些需要特殊关爱的残疾学生。她提出要用爱心、耐心、信心、诚意、愿意来对待工作,她这样做了,也要求老师们这样做。
1998年,有一位来自永安的残疾孩子因父亲突然病故,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他母亲来到学校要求让孩子退学。黄金莲得知这一情况后带头捐款,全校教职工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为孩子解决了学费。母亲激动地对孩子说:‚你是妈妈生的,但你是老师们培养的,你就认黄校长做妈妈吧!‛
1995年8月,黄金莲到将乐招生,当她了解到有一位叫江华的盲童,因为家境贫寒面临上街乞讨的情况后,她为江华减免了所有学费,让他进入学校学习。由于长期压抑,这个孩子变得很孤僻。为了能让江华彻底融入这个大家庭,黄金莲经常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自信心。这位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六年的时间修完了所有的课程,于2001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后来,这位同学经常给黄金莲写信,他在信中常常讲到:‚校长妈妈,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2002年12月的一个星期天早上,5位聋生向学校请假到校外购物,不谙世事的孩子没想到被外地的聋哑人骗走,患病中的黄金莲亲率部分教师到南平、福州、厦门等地寻找,在厦门得到信息,孩子可能被骗到湖南长沙了,他们又马不停蹄赶赴长沙,终于找到孩子们,还帮助长沙市公安部门破获了一个外地聋哑人盗窃团伙,解救了全国各地被骗的在校聋哑学生200多名(其中,福建就有56名)。长沙市公安局还赠送了一面‚警校携手破案,情牵残疾学生‛的锦旗。公安局负责人还说:‚我们以前也破获过聋哑人犯罪团伙,也知道一些被骗的聋哑人还是在校读书的学生,但是却不知道往哪里送,你们学校由校长带队来找学生,还是第一回遇上呢!‛。
2003年3月,一位原是弃婴的聋生患病住进了三明市第一医院,医院向学生家长发出病危通知。患病学生的养父母在尤溪县边远山村,无力支付医疗费,准备放弃治疗。黄金莲立即发动全体教职工捐款,很快捐了3700多元送到医院,使这位聋生得到救治。这位聋生痊愈后,学生家长给学校送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感谢信,称赞‚特校老师是残疾孩子的再生父母!‛
十多年来,她还为学生筹积善款百余万元,在她的倡议下,每年的‚六一‛节、‚助残日‛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学校老师都自发地为孩子捐款捐物,讫今为止,老师为孩子们捐款6万余元还有大量的衣物。老师们的爱心换来了孩子们的希望。
三、刻苦钻研结硕果
虽然不是学习特殊教育科班出身,但黄金莲有着扎实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她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嘉奖,共有30多篇论文在国际、全国的特殊教育研讨会交流及在各学术刊物上发表。她还代表福建省先后出席过‚全国特殊教育研讨会‛、‚中美特殊教育研讨会‛、‚第六届亚洲太平洋地区耳聋学术大会‛、‚国家教委‘九五’规划课题研讨会‛、‚21世纪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在黄金莲的带动下,学校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1998年,黄金莲还被中央教科所聘为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经黄金莲培养的青年教师中获国家、省、市级奖励的有30多人次。学生个性特长有发展,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各级奖励共100多人次,其中市级以上奖励70多人次。
在办学过程中,黄金莲紧紧抓住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拓宽办学思路,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根据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在传授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积极为学生开拓就业门路。在有关部门和厂家的支持下,历届毕业生中,除12人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美术系(本科)、河南中医学院按摩专业等大专院校外,其余毕业生全部得到就业,他们有的进了福利工厂,有的依靠在学校所学的职业技能干起了个体户,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有的还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成绩的背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辛酸苦辣,创业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坎坷和风风雨雨,作为三明特教领路人的黄金莲校长只是继续挺直着她的腰膀,执着地走下去,成功将属于这位坚定执着的特教开拓者。党和社会对她给予了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突出贡献奖‛、‚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优秀中青年校长‛、‚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优秀德育工作者‛、‚福建省中小学优秀校长‛、‚2007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福建省十佳爱心助残人士‛、‚第五届福建省十大杰出女性‛等光荣称号。
从事特殊教育以来,让她感悟最深的是:只要有爱心,生活就会有温暖。当你把爱心倾注给那些需要爱的生命时,生活中便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和谐和安宁。她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第二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11/7/2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跟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曾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做教师一定要德才兼备,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给孩子做榜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里讲的“格”,不是指电脑上的排位,而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国家把后代交给我们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
一、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清醒地认识自己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论语·子路》篇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自己首先必须做一个一身正气、有中国心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在我心中有很多榜样,苏步青、谢希德先生那样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意识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是个凡人,一名平凡的普教老师,但是我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也可以一步一步攀登,一步一步修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爱戴的、人民放心的教师。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我22岁大学毕业做老师,不知天高地厚。做了老师以后我才发现,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两件事情一直让我刻骨铭心。讲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我就这样和学生讲,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后来读宋玉《答楚王问》才发现,我教的是多么不准确。原来它是这样的,有客到楚国都城郢唱《下里》、《巴人》这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数人而已,因此曲弥高和弥寡。我由于治学不严谨,误把第二等的作为最高的。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小学学的字、对数字的概念,一辈子都在用。当时我非常内疚,对学生讲,我讲错了。我是改行来教语文的,因此我要用五倍、十倍的力气来学。天天学习,明灯陪我过半夜。我用了三年的时间,把大学中文系全部课程学完。九点以前工作,九点以后自修。有一次批改作文,对面坐的是个语文老教师,他看我写睡着了的“着”字,羊字头下面一个目,我把羊字头断下来了。他看到了,就对我说:于漪,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这样的教导,我真是刻骨铭心啊。从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想做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当时,我们语文组有18名老师,我是唯一的女教师。那个时候听老教师一堂课很难啊,不像今日,现在党和国家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是我年轻时候没有感受到的。我们那个老组长很有学问,有一天他来听我的课,我清楚记得上的是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讲的是将军和士兵的故事。课上完后,我向他请教,他先表扬了我几句,接着说道:“不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我简直像五雷轰顶一样,晕了。他说:“人物分析有像你这样分析的吗?将军平易近人,热爱劳动,这是贴标签。”他的话激励了我一辈子:既然做教师,我不仅要把大门找到,而且要登堂入室。
从此,我下定决心要拜众人为师,以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教研组开会,我都拿本子记。每个人思考问题都会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听,认真记。我体会到教师要学会借脑袋,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别人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给自己以启发,所以我向教研组所有的老师学习。我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下来我都有“教后”,每堂课都要反思。“教后”记两点,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全神贯注学习的时候会超水平发挥,往往超过我备课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孩子创造的火花,我要把它记下来。二是记自己的不足。不管备课的时候多么认真,但是当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预备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因此我就记下自己的不足。不用长篇大论,一二三四五写下几点,这样长期下来就掌握了教与学的规律。二、一辈子自我教育:学而不厌、勇于实践
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我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每次课上下来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的琐碎的工作与我们党未来的事业、与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每件事情就会有育人的非凡意义。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两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
第一,学而不厌。要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一个教师学不好,就无法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关于学而不厌,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一定要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现在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不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就会非常茫然。比如,学习小平同志讲的“三个面向”,当联系很多具体材料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我就觉得重任在肩,坐立不安。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惊人的。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办教育要有救火一样的紧迫感。美国总统克林顿执政时,发现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因此他就花十年时间搞一个特种阅读挑战,花了15亿美元,动用100万中小学教师、10万大学生半工半读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学校曾和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搞了个跨国研究课题,研究职初教师培训“师带徒”的方法。我们的优点是,“师带徒”教育的技能技巧是三个国家中最强的,但是我们带徒弟的视野明显落后于美国,师生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不如人家,这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我们课题组里有个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他的孩子在硅谷小学读四年级,我问他暑假作业是什么,他说没有书面作业,就是读40本书,其中就有儿童版的《水浒》和《西游记》。每个理论的后面,都有丰富的内涵,要联系国内外实际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使人更加清醒。
二是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我经常想,假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层面移动的话,学生怎么会有求知欲?教师起码要提高一步,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是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比如,教《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东西南北”方位词写木兰替父从军购置行装准备出征的繁忙。于是我紧扣这一点深入学习,其他诗词里面是怎么用方位词的呢?《楚辞·招魂》中是这样的,“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四方不可以留,楚怀王的灵魂要回归故里,这是表现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这和《木兰辞》的用法不一样。在曹植的《游仙诗》里面又是另外的用法,“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堵,南翔陟丹邱”,东西南北都无路可走,表现他受到猜忌,郁郁寡欢。《捕蛇者说》里面是结合起来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还可以有打油诗的用法,在《儒林外史》里面,落拓知识分子杨执中屋里壁上的对联是“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深入学,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什么叫做备课?备课不是让字躺在纸面,而是钻研到让它站立起来跟你对话,那你就不仅知道字的表面意义,而且知道字的后面作者为什么这么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不仅知道工具的使用,而且知道工具背后的情和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我就是用古人讲的这种精神来学习的。学习是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养料的。
第二,勇于实践。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怎么做,用什么教育理念来指导,非常重要。
我一辈子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1978年第一批评上特级教师,堂堂课有人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所有的事情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但也有个好处,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习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还有就是做班主任。我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带过。比如,1977届的学生乱到全校没有办法上课,我们年级组有30几位老师,女老师除了我没有哭过以外全部哭过。我担任年级组长,天天早上6点多钟到学校,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走,有一个阶段,我还上三个班的语文课。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抓好各个班级的小干部,把他们抓在手里培养。我把各个班的小干部集中起来,每周集中培养两次。一个下午专门学习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理论底子打好,学理论其实也在学文化;还有一个半天,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搞各种各样的课外小组、课外活动。粉碎“四人帮”后,1977届学生参加“文革”后首届高考,两个快班百分之百考取大学。因此,做老师的一定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孩子是有未来的,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虽然当时我顶着“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吹鼓手”、“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我想,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的,这种状况是一定会改变的。
我年轻时多病,唯一的一个儿子,身体极差,生了很多病,小孩子有一年住了七八次医院,两次是病危。我是班主任、教研组长,教两个班级的语文,工作一直超负荷。孩子胸口生了一个疖子我都不知道,后来发展为败血症,住进了二军大医院。我和爱人轮流值夜班陪护。一天夜里,医生找我们谈,说药用了没有明显效果,要我们有思想准备。他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要用一个健康男子的血液给他输进去,看看能不能扳过来。谁没有亲子之爱?我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我每天早上离开医院时,把他扶起来总吐得我一身,嘴唇都烧焦了,头用冰袋敷着。我每次走他都要哭,问我他会不会死,让我不要离开。我说这里的叔叔阿姨都很好,一定会救你的命。其实我心里非常难过,但我不是医生,我救不了孩子的命,我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了。那时正值高考复习,考大学确实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我不去上课,谁来代课?我想,我一定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爱学生。什么叫懂道理,懂道理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口里的,身体力行才是真正的懂。所以,我几十年来,没有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请过一次假。我孩子的命最终救过来了,但人一直抖,一年未能读书。
后来我们老书记说你这么困难为什么不说,我说我不是医生不会治孩子的病,但我是老师,学生在高三最后一个月复习,我走了,谁来带?我们的事业要千秋万代,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嘱托,这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负起责任来。因此,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三、“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做老师满腔热情,四五年下来就会有些懈怠;有的评上了高级教师,就产生“高原现象”。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我对自己有八个字的要求,即“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一定要有书,这个书不是教本、学本,而是书要烂熟于心,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你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我体会到,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晃,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你只有了解学生,知心才能教心。不知心,他觉得你讲的都是假的和老八股。因此,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非常重要。
要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我连周杰伦的歌都研究,为什么?现在学生上老师的课不感动,开班会不感动,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于是,我把周杰伦的带子买回来,听听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我找了些女生聊天,我说我不反对流行歌曲,韩红的《青藏高原》,激昂高亢,歌颂青藏高原,她们说不好,太露了;腾格尔的《天堂》,歌唱家乡,那种浓浓的乡情,她们说也不好。我说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她们说,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这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想的和学生的距离有多大啊!
后来我再和她们聊,觉得也是有道理的。周杰伦的歌词有它的文化含量,如《青花瓷》、《双截棍》等,都有中国文化的元素。还有就是,他的歌是又说又唱,很适合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回家一个人一个小房间,爸爸妈妈忙得没有办法和他们交流。但是孩子要成长、要诉说,所以又说又唱是很合适他们的。
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不”是最没有力量的。“不”是否定,否定一百遍也不等于“行”。我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不能说你怎么怎么不行,而是要精心地指导,教他怎么写就能好,就能行。要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让他们有精神养料。所以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确实是春风化雨,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才可能逐步地引导向前,绝不能高高在上。
我所写的几百万字的文章,都是教育教学中学生帮我出的问题。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要思考、要学习、要探讨、要试验。有一次学校请人作报告,报告内容很好,我跟学生说,“今天报告很好”。谁知一个学生说:“好什么呀?”我看他的笔记,一个字也没有记,画的全是“正”字。他说这个人一共讲了150多个“这个”,都给他统计好了。我听了很震动,简直没想到,这样的一个语病竟影响了孩子对报告内容的吸收。我马上反躬自省,我有没有?我是江南人,也有语病,脑子转不过来时就来一个“呶”,或者“但是”,其实是不要转折的。我想,既然教语文,我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而且课堂就是活的语言学习场所,我自己的语言必须规范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怎么纠正?当时我年纪轻,有股劲,就用以死求活的办法,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我就写详细的教案,把自己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认真修改,把可有可无的字去掉,把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去掉,然后把它背出来再口语化。
我每天要走一刻钟才能上公交车,于是就利用这一刻钟在脑中过电影。我怎么用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这堂课怎么铺开、怎么发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收尾,一个个环节都考虑好。就这样用以死求活的办法大概搞了两年,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教师的思路十分清晰,教课才能一清如水。我自己的体会是,当我对问题透彻理解的时候就能一语中的;如果我对这个问题有些含糊的时候也是我废话最多的时候。废话一多,学生就倒霉了,如坠五里雾中。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审美功能。比如,《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只是讲字句知识吗?不是。它不知道哺育了多少代志士仁人。因此,智育和德育是紧密结合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绝不是班主任管德育,教务处管智育,体育老师管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体育。教师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智性与德性的,智性是孩子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而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改革开放以后,我多次面临着调工作,包括从政、到高校,但我舍不得这三尺讲台,我说三尺讲台就是我生命闪光的地方。上课,我是用生命在歌唱,因为我觉得每节课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课如果只是教在课堂上,随着声波的消失也就销声匿迹了,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分。
四、教师责任大于天: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
退休以后我主要抓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可以说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期盼。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所以我对教师教育非常重视,从7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带教年轻教师,手把手地教。我做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就是这样的。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我要求学生明日教师今日做起。良好的习惯能形成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能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因此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我做校长,顶大的事情就是培养青年教师。我出入课堂听课,听完课就评,听一节课,起码评两三节课,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来评课。我倡导的是“活的教育学”,要让老师觉得上这堂课是师生都有收获的,要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足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足,怎样改进。人是要靠培养和鼓励的,不足的地方,我们具体指导,因此我们年年有提高、有发展。
我一辈子做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有位诗人在读了届原的《离骚》之后,写了这样几句诗:“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汨罗江悲怆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我一辈子上下求索,就是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让学生能成为龙的脊梁。生命是有限的,我毕竟已81岁了,但是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们的希望在中青年教师身上,你们手里掌握着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还要用高度的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那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成人成才,能够出现数以亿计的素质良好的建设者,能够出以千万计的拔尖人才,我觉得特别要出卓越人才,不仅要对我们的民族国家做贡献,还要对人类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期望。育人先育己。我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
我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我梦寐以求的是,上海的教育兴旺发达,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我希望中青年教师人才辈出,创造教书育人的新业绩。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斗,把这个理想变成光辉的现实,理想实现之时,就不仅是全国的创新,在世界上也是了不起的创新。
第三篇: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荐)
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铸教师高尚灵魂
丛壮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通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结合我一年的教学经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爱是优秀教师共有的特质。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规范学习习惯,我们教师难免会唠叨学生,训斥学生,或是无恶意的请家长到校一起“研究”某个学生的缺点。这样的教师不是不爱学生,而是没有掌握爱的表达方式、心灵的关怀策略。这种关怀方式一般不会有太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记得前不久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加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教学一年来,我结交了很多“学生朋友”,其中就有很多后进生朋友们。他们猜想新学期我可能会教新初一,不能继续教他们而难过。我不敢说我是一个多么会爱孩子的人,但我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尽力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一个孩子,抓住一切机会表达我对他们的支持。
责任源于神圣的使命
姜美云
责任,简单地说,就是做好分内的事,责任同时意味着担当和付出。对教师来说,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左相平老师所言:“教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明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每次学校开教职工会议,领导总会说:“咱们这批新教师特别有责任感。”我非常赞同领导的表扬,同时也深深的敬佩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我的搭档——潘翠美老师,自从担任四班的班主任以来,每天早七点之前到校,晚七点之后离校,他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教室,陪着学生学习。为了提高学生语、数、外三科成绩,他开始设计“当日学习检测试题”,每天放学后陪学生一起完成试题,检测当日学习效果,晚上放学后把学生的这三科检测作业再带回家自己亲自批阅。
还有很多很多的同事,他们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其他老师辅导学生。
看看每天的晨读——英语老师在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科学老师在帮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再看看每天的自习——数学老师在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题,英语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句型。
看到这些,我感觉我们学校的所有人拧成了一股绳。我们有着巨大的力量,随时要爆发。
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
孙美娜
多少年以后,左相平老师的学生回忆恩师当年的教育时,不无感触地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定好的是教做人。”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学会孝敬父母、理解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同学,诚实守信。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可是与潘老师相比,在育人工作上,我还需深入、细致。
潘老师在育人工作上,不是简单的说教,更多地是用自己的行动感化每一个同学。他们班里有一个叫让让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差,因为他的存在,各科成绩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位学生的家长也多次和潘老师商量,说家长没时间教育孩子,想把其送到城里小学去就读。潘老师始终没有同意家长的做法,他多次向老师和同学们解释:让让虽然学习差,但品质不差,可以说是一个品质相当好的学生。我不会赶他走,更不会瞧不起他。如果他到了城里没有老师管他,再染上恶习,就真的完了。潘老师的所作所为感化着每一位同学,班里很多同学还争着要做让让的小组长,辅导他的学习。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也使每一位同学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班级凝聚力。
除了此事,潘老师组织的一次班会也让我记忆深刻。当时是日本发生地震后,网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些国人幸灾乐祸,认为日本遭遇此难,实属活该;有些国人认为同样是生命,生命可贵,值得哀悼。他让同学们就这两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讨论后,他说:“中华民族想要强大,不能只活在仇恨中,而是要想办法怎样创新技术,发展自己。仇恨只能让我们止步不前!让我们为人所耻!不管是国家之间,还是个人之间,想让别人敬佩你,不是仇视别人,丑话别人,而是壮大自己,明白吗?”学生高呼:“明白!”这一声响亮的“明白”使我更加领悟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道理。
作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绝不仅是知识技能,也不仅是保证学生平安度过学校时光,而是要着眼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教育工作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
创新让教育生命长青
于莉莉
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干起来索然无味,有的人却是有滋有味。究其原因,后者的秘诀就是在于常干常新,不断迸发出创造灵感。
教育很容易变成一项简单、机械、重复的工作,看似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课程、不变的生活节奏,容易让老师总在“原地打转”。实际上,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每一节课都有新变化、每一天都有新变化。
在全国教书楷模身上,最能展现新时期师德师风的一点,就在于他们都非常注重改革创新,注重教育的科学性。
莫振高老师,在1978年提出“教文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曾深深影响了一代教师。可贵的是,1996年,已经67岁的她仍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又进一步提出“弘扬人文”的主张,再次在全国引发了对语文性质观的反思。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还缺乏太多的教育教学理论,还不能完成一些课题研究,但是我要做到力争我的每堂课有创新。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有新意的课堂活动、师生互动的“专家会诊”、不同层次习题的选择,这些都能为我的每堂课注入新鲜血液。
仅是上好每一堂课不应该是我们青年教师的目标,我们更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人物
道德的力量
于 漪
简介: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楷模事迹:
坚守信念一位师者60年的坚守与追求 坚持理想站上讲台,就是用生命歌唱 为国育才育无止境 爱满天下
立德树人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的楷模
王生英简介:
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一场暴雨冲毁了学校教室,她把孩子们领到家里去上课。为扩大教室,把家里的大豆、小麦等粮食卖了,不顾病残之躯和丈夫一起挖沙、刨石等。爱生如子,倾尽全力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求学 楷模事迹: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 让贫困孩子昂首走出大山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扎根太行山 身残育学子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乡村教育守望者
坚守是一种信仰10年以家为校 25年以校为家
任维鼎
简介:
从教二十年来,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甘于奉献。“5•12”地震发生时,他冒着生命危险紧急疏散和抢救师生,而顾不上抢救埋在学校废墟下的女儿。震后,积极投身到灾后复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生活的信心,引导教育学生。楷模事迹:
守 教书是这辈子不变的事业
护 “鲜艳”了灾区教育的“山里红” 疼 山乡娃儿的“鼎哥” 教 扎根乡土的农村教师
吴邵萍
简介:
作为中学高级,特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二十七年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主动做好传、帮、带,言传身教,五年中在各地上示范课一百多场,取得了显著成绩。楷模事迹:
爱 是她最好的教材
爱 让她给孩子播撒阳光”
爱 让她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爱 让她为年轻教师搭建更大舞台
汪金权
简介:
二十三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发表作品百余篇。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十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楷模事迹:
他人生选择与“金”“权”背道而驰 他放弃名校扎根山乡二十余年
他二十年来助学如繁星却没记一笔账 他平凡之中写非凡
姜伯驹
简介:
执教五十载,长期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至今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工作再忙从不耽误上课,深受学生爱戴。自编讲义,支持教改,为北大建设“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做出贡献。甘为人梯,鼓励创新,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才。楷模事迹
甘为园丁 数学大家教书育人 桃李芬芳为师楷模 躬耕不辍 持之以恒 默默奉献
徐英杰
简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突出成绩。培养多名学生在全市、全国大赛中获奖;组织教师研发编写中职教材,并在全国发行;组建学生创意实践工作室,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楷模事迹:
辛勤耕耘 奉献智慧
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以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专家型教师 与时俱进 精心钻研
以突出的教科研成果,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
黄金莲简介:
始终坚持争创一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花园式的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类教学实验”,结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既抓好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又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对残疾孩子倾尽爱心。楷模事迹
她 从事“妈妈”事业的人 她 把特别的爱献给特殊的教育
她 当好学生的耳朵 当好孩子的眼睛 她 孩子们的“校长妈妈”
第五篇:2011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
2011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
1、传道以爱 授业以识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高级教师石利颖
“用笑容点亮孩子的心灵,用赞美预言孩子的成功”,她以师者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个幼儿,帮助他们描绘出自己最佳的成长轨迹。
石利颖,女,现年37岁,幼儿园高级教师,中共党员,于1993年从北京幼师毕业分配至北京市第五幼儿园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已18年。任职其间,完成了北京大学心理系大专学业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学业。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幼儿园市级骨干教师等荣誉。
作为一名为人一生发展奠基的幼儿教师,石利颖深深的感受到职业所赋予自己的艰巨责任与使命。
“用笑容点亮孩子的心灵,用赞美预言孩子的成功。”是石利颖教育行为的真实写照和执著追寻。在此信念指引下,生活上,她耐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用微笑或帮助或鼓励他们克服生活中的难题;工作中,善于观察、准确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学科特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的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适宜的教育行为下获得成功的人生体验。在她的眼里,“以最优化的方式出现,才能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轨迹上获得最佳的发展”。
2、扎根山区从教38年的苦与乐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响水中学教师左相平
扎根山区教育38年,他成为山区教育改革的“领头雁”、贫困学生的“救星”、教师的楷模。
从一个14岁的边远山村的夜校扫盲教师起,左相平在云贵两省交界的海拔2300多米的贫困山区,从教38个春秋,先后教过12800多名学生,有300多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涌现出大批农村改革、生产的带头人。
他靠自学成才拿到本科文凭,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19篇获得国家、省级论文比赛一等奖。1998年,他是盘县唯一破格评为中学一级的乡镇中学教师;镇中学校长,盘县化学学科带头人。他先后被六盘水市政府授予“五好职工”称号、荣获“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特别奖荣誉、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
1959年出生的左相平,舍不得学生,喜欢讲台,离不开学校,放弃了三次改行的机会。1978年,保田乡政府让他去当工人,可他让给了别人,依旧当他的“孩子王”;1984年机构改革,民主区的领导找他谈话,要他到乡政府工作,可他婉言谢绝了;1998年被调去大山教辅站任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他又强烈要求回学校,回到讲台。
3、恒爱如春:对特殊教育的永远承诺
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
2010年9月,在日本长崎举行的第48次特殊教育国际交流会上,一名来自宁波海曙的女校长,代表中国特殊教育者在2000多位不同肤色的特教专家面前作了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的报告,她的一系列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和业绩引来了专家们的热烈掌声。会议主办方的策划人、日本筑波大学园山繁树教授,连连表示“想不到中国政府在特殊教育领域做得这么好”,“日本做不到的事情竟然在中国做到了”。著名特殊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汪海萍教授评价:刘佳芬的特殊教育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受教者权益的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对丰富世界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非常大的贡献。
这位把宁波海曙的特殊教育创建成了“中国样本”并成功推向了国际化的中国代表就是宁波市达敏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浙江省特殊教育基层学校的特级教师刘佳芬。
刘佳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开展了“生存教育”的研究;又提出“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探索。刘佳芬提出开展“生涯教育”,针对重度、中度、轻度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了生活自理、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的目标。
4、情境教育的创始人 素质教育的领头雁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
无论是身处逆境之际,还是名动省内外之时,她都始终在小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创立了中国情境教育,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李吉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儿童教育家。她是情境教育创始人,是我国素质教
育的一面旗帜。她在小学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长达半个多世纪。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她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她看到封闭式的传统语文教学影响儿童发展的弊端,心中万分焦虑,为儿童学好母语,开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为此,她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卡片。她刻苦学习古代文论的经典,从“意境说”中敏锐地发现儿童教育所需的“真、美、情、思”,创造性地用于小学教育中。她半夜起身,孤身一人赶在黎明前到达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设计;为了让孩子学好仿生学的课文,观察活鱼,她端着盛水的盆上市场自己掏钱买鱼;为了让孩子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练习写作文,她顶着烈日,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春天的山坡、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她先于学生去观察,郊外的田埂、小河、土丘上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说:“没有童心,当不好小学语文教师。”
5、爱心承载希望 坚持成就梦想
辽宁省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高级讲师张金波
他用13年的努力把原来只有120多名学生、76名教师,濒临倒闭的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在校生5300多人、专任教师286人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张金波,辽宁省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高级讲师。1997年上任以来,他倔强地选择职业教育,用满腔热情拥抱他钟爱的事业,规划愿景,着眼未来,实施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倡导“团结、向上、忠诚、奉献”的建平职教精神,树立“师生偕行、励志弘进”的良好校风,用他的执着和睿智带领自己的团队书写了建平职业教育的传奇:2004年学校易址新建,2005年全面投入使用,2006年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2008年晋升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目前,学校已经由13年前只有120多名学生、76名教师、濒临倒闭的状况,迅速成长为国家中职示范校、辽宁职教的旗帜、朝阳教育的窗口、建平发展的名片。学校快速崛起的背后印证的是他成熟的育人理念。
面对社会的歧视、家长的怀疑、教师的懈怠、学生的放弃、校园的破败、资金的匮乏……张金波果敢地提出了“条件保证、环境熏陶、精神引领、教师示范”的办学理念。他抓校风、师资、实施科学管理,以严谨的作风营造良好的校风。
6、轮椅上的名师
中南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金展鹏
这位“只有脖子能够动的导师”被誉为“中国的霍金”“材料科学的活地图”,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金展鹏,男,193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学术思想先进,在材料科学前沿取得了创造性的巨大成就;他尊重同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金展鹏院士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 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带领着年轻的梯队不断向科技前沿进军。
1998年,金展鹏不幸被病魔击中,四肢瘫痪。有人曾劝他将学生交给其他导师带,自己安心养病,他没有答应,诚恳地说:“20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交付在我手里,我就要用心带好他们。” 那段日子,他瘫痪在床,还带着10多个研究生和博士生,仍旧进行相图研究。可他全身上下除了脖子,哪都不能动,工作和事业如何继续?
妻子做了一对三角形小木架,固定在床头,成了一个特殊的读书架。妻子帮他翻好书,然后放在小木架上。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每天坚持看两小时书,然后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7、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而努力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
她以“中国之莺”驰名海内外,60多年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声乐人才,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在中国,在世界,作为一个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师,周小燕闪光的名字和同样闪光的艺术生涯为我们铸造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灿烂辉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的艺术开拓者形象。她的歌品、艺品、师品如山一般挺拔,海一样宽广。
周小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1935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38年留学法国。1945年起,她先后在法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德国、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举办独唱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1947年毅然返回祖国,并任教于母校。历任声乐系主任、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84年她卸去繁重的行政工作,全心致力于培养歌唱人才。
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这是周小燕一贯的原则立场,她认为,学美声,就应当学习西方人是如何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服务。在周小燕的课堂上,她总是特别要求学生多唱中国歌曲,在教学中,她也总是结合自己的演唱体会,逐词逐句地讲解中国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民族美感,让学生
真正感觉到自己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8、奉献激情换桃李满园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贺红岩
在全国唯一一所锡伯族完全中学任教,她从学困生群体聚集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贺红岩,女,锡伯族,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1966年12月出生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的一个普通教师之家,1987年7月毕业于伊犁师范学院,1987年8月至今一直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任教,担任高中化学教师,兼任学校德育主任。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荣誉称号。从教20多年,她默默地耕耘着,践行着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贺红岩认为:“学校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把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带动起来,就能够为党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贺红岩不仅认这个理儿,也长年坚持去做。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贺红岩善于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创造条件整合德育资源,使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个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联动,开放、立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她率先在全县开展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新型德育主题班会课示范展示活动,实现了主题班会与德育主题教育多样化。
9、瑶山孩子的圆梦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
痴心于瑶山教育的他,被人们形容为视教如命,即使当了校长,仍然坚持教学,每周12节课以上,成绩优异。
莫振高,男,壮族,54岁,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高中高级教师、校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突出成绩;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莫振高老师1972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教。他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瑶山这片养育他的热土。他真诚对待每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他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上,赢得了学生的爱戴,社会的好评。
担任校长后,他更为全校贫困生操碎了心。每呼吁社会慈善机构、著名企业、友好人士为贫困生捐助。近10年来,莫老师先后筹集到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00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
10、为了儿童幸福的童年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教师桂贤娣
她创立了“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班主任因生给爱教育法”等,被誉为“情感育人、智慧育人的教育专家”。
桂贤娣,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作为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成长起来的人民教师的典范,桂贤娣从不掩饰自己的幸福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会教出幸福的学生。跟我的孩子们一起,我是幸福的。”
小学语文教师的气质在桂老师身上体现得特别充分:“我上讲台后五秒钟就不是我了,而是文中的人物了。”讲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桂贤娣满眼都是真情和喜悦。
听桂贤娣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她的语言极富磁性,朗读课文声情并茂,或激昂,或凄凉,或高亢,或低沉。她的课,将情真意切的语言、美丽动人的画面、悦耳动听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发自肺腑的交流、层次丰富的读议、妙趣横生的表演、情趣结合的练习汇成丰富的教学场景,儿童在这样的课堂上流连忘返、兴趣盎然,享受着幸福的学习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