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工程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科学设计,灵活把握技术标准
在灾后公路重建设计中,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分类确定技术标准和建设重点,合理把握建设规模,控制工程造价,尽量利用原路改造,不占用耕地,不拆迁民房,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灾区群众的意愿,修群众愿意修的路。
(二)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
按照《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的规定,以及灾后各种招投标管理规定,对达到标准的工程项目进行公开委托招标,以确保施工单位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能够顺利实现工程质量及进度目标。
(三)加大工程质量监管力度
为了强化公路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我局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1、业主代表蹲点包路。每条在建公路明确一名业主代表,驻扎施工一线,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
2、加强工程监理。通过招投标确定监理队伍,并对监理到场情况进行检查,对不按招投标规定,没有资质的监理人员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3、严格实行项目公示制度。公路建设必须按规定设置项目公示牌,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工程质量民主监督,进一步
增强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4、加强试验抽检,确保工程质量。为了加强灾后公路建设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成立工地试验室,没有工地试验室的施工单位必须委托一家有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自检。同时业主还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单位为中心实验室,不定期的对灾后重建工程进行抽检,对于不合格项目要求立即返工整改,从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5、实行工程质量永久公示制度。工程完工后,在项目实施路段设立永久公示牌,对项目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等进行永久公示,让工程接受历史的检验,鼓励群众参与民主监督。
(四)、倒排工期,加快进度
灾后重建公路建设进度实行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将具体目标细化到月进行督查落实,对本月没有按照目标任务完成的项目查找原因,增调措施,确保灾后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第二篇:好经验好做法
利用远程教育增收致富的经
验好做法
我叫艾买提,是格达良乡库都克村人,今年46岁,目前办有一个年出羊羔80头的养羊场和50亩地的森林。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参加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一点粗浅体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远程教育——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作为一个从事养殖的个体户,我深知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养羊四年来,收获最大的是接触到远程教育这个真正让农民得实惠的好东西,可以说是远程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
从2003年我开始种树,创先了一个大大的森林。2007年我开始养羊,起初由于没有掌握技术,主要是粗放喂养,羊羔的疾病防疫不到位,饲料没有合理配给,养殖效益一直不好。
从 2006年我们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建成,给我的养羊事业带来了转机。村远程站点就在我家隔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他们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我闲着没事去瞅了瞅,发现他们正在看种棉花增加生产量直播技术节目,我就说:“我又没种田,看这有什么用。”负责播放的人说:“你不要以为这里面的节目对你没有用,这里面不光有种植技术,也有很多养羊技术,等这个放完了我再放给你看看。”当他放了十多分钟的养羊技术节目后,我实实在在地被吸引住了。那天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远程教育节目,从此我感觉再也离不开远程教育了。
通过一段时间,我觉得村里每月集中学习两、三次不过瘾。通过近一年的系统学习和平时不断的实际运用,我现在对生羊羔日常喂养、防病防疫、饲料配制、母羊繁育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目前我的养羊经营状况良好,存栏母羊45头,年可出栏羊羔80头,若按正常市场价格计算,年利润可达5万元以上。虽然近两年的羊价格不是很理想,但我对市场前景有一定的认识,当前市场虽然比较低迷,但羊肉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波动只是暂时的,必然还是会恢复正常,说不准又是一个养羊大好机会的来
临。何况我掌握了养羊的整套技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养羊致富的风险降低了,所以我对养羊前景比较乐观。
我经常跟一些养殖户谈到这些想法,看到我实实在在地扩大养殖规模,我也承诺大家如果养羊相信我的话,我愿意随时帮忙,解决技术问题,一些村民恐慌、迷惑的心情一扫而光,纷纷发展养羊。
库都克村三小队艾买提·吾拉音
2010年4月15日
第三篇:新建 全省实施“造福工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全省实施“造福工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8年07月18日
“造福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我省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
(一)强化领导。这是做好“造福工程”工作的重要保证。各地认真落实造福工程“县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形成合力,保证了政策措施到位,推进“造福工程”各项工作的落实。寿宁县将“造福工程”列入县域经济考评的重要内容,县、乡两级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建立处级领导和县直单位挂户帮扶制度,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2160户10212人的搬迁。宁德市今年安排市级财政1250万元专项用于“造福工程”。龙岩市按照每人200元标准,今年安排市级财政1050万元。福安市今年预算安排了700万元“造福工程”专项资金。长汀县大同镇天邻村是由省委办公厅挂钩帮扶的第一轮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村126户521人通过实施“造福工程”整体搬迁安置到开发区附近,在选择安置地点时,由县分管副县长带领土地、林业、扶贫、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实地察看,现场确定安置地点和面积,由县政府出面协调,发出征地迁坟通告,60多亩建房用地不到半个月就交付使用,确保了“造福工程”搬迁进度。值得一提的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由于实行“部门挂钩、干部驻村、资金捆绑”的机制,领导
和协调的力度都比较大,“造福工程”的任务都比较落实,建设水平也都比较高。
(二)科学规划。这是搞好“造福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各地坚持把“造福工程” 与脱贫致富、防灾减灾、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建阳市书坊乡贵溪村1998年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当时规划了马坪46亩土地作为造福工程用地,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对小区道路、庭院绿化、户型设计、水电通讯、沼气池用地、太阳能供暖、休闲公园、图书阅览室等都作了统一规划设计,10年来,村两委始终按照既定的设计方案实施“造福工程”,先后有56户252人分期分批得到安置,马坪新村现已初
具规模,被建阳市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三)勇于创新。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既把握工作要求,又尊重群众意愿,根据搬迁群众的经济能力和生活出路安排,不断创新搬迁模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具体体现在:一是安置地点多样化。在安置地点的选择上,有在工业园区周边的,如长汀县的大多数安置点、福安的福源村、延平区的游地村,这样既便于群众就近打工,又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有在城镇周边安置的,如柘荣县岚下洋安置点、武夷山市新丰街道安置点、寿宁县南阳安置点,这样有利于促进人口集聚,扩大县城和集镇规模,便于搬迁群众就近从事二、三产业;有在中心主村就近安置的,这种形式适用于离集镇较远的地方,便于宅基地的落实和群众继续经营原来的土地和山林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更多选择在县城、集镇和工业园区周边设立安置点。二是土地征用多样化。有的是本村内部调剂解决,如邵武市镇河坊村“造福工程”占地6亩,由村机动田解决;有的进行土地置换解决,如建阳市南槎村安置点用地65亩,由村里用一片毛竹山和村民置换而取得;有的进行土地征用,特别是集镇所在地和工业园区附近用地,基本上是靠征用获得。三是住房模式多样化。既有统一安排宅基地,根据规划,每户一宅;又有群众集资统一建设公寓式套房住宅,每户一套;还有几户合作,一宅多套。多形式的搬迁安置方式,适应了不同需求,方便了群众选择。如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造福工程”规划宅基地面积较小,每户只有32平方米,他们由8户群众自愿组合,按规划设计方案合建多层公寓式套房,每套面积近130平方米。每户一套公寓,一楼店面和顶楼空间平分。武夷山市陈东乡洋墩村根据土地资源条件和不同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分别规划设计了80、60和40平方米的宅基地,由群众按照设计建造庭院式或公寓式住宅。新罗区雁石镇民伺村整村搬到集镇,受土地资源的限制,他们统一征地,建套房,根据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套房面积分为60、100、130平方米三种套型。四是建房方式多样化。各地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建房方式不拘一格。许多“造福工程”搬迁户在建造庭院式住宅时大都采取自建的方式,根据设计户型自行购置建筑材料,依托亲朋好友出工出力建房;也有的由乡村统一划包给有资质的施工队代建,搬迁户选出代表,随时监督施工质量。
(四)多方筹资。“造福工程”建设内容多,投资规模大,各地充分发挥财政补助资金的导向、粘合作用,引导、整合行业部门、社会帮扶等资金进行配套投入,形成了多元化的“造福工程”投入模式。据统计,仅去年南平、三明、龙岩、宁德四个设区市共整合各部门的资金1101万元用于“造福工程”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杭县跤洋乡桃源村是第一轮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04年全村75户293人整体搬迁到距蛟洋集镇中心800米的319国道旁,捆绑各方资金260多万元,集中用于征地、整基、房屋基脚、人饮工程、电网、闭路电视、排污、后山防洪沟、村主道硬化及挡墙护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安置点拿部分土地进行市场化开发,筹集资金用于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柘荣县东源岚下洋“造福工程”安置点一期占地86亩,安置493户2533人,他们将沿街的70块宅基地进行拍卖,共筹集资金380万元,全部投入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寿宁县南阳镇准备在镇所在地安置281户1094人,也是采取柘荣县的做法,安排一部分沿街土地拍卖,筹集资金用于整个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土地已经初
步平整出来。
(五)注重发展。这是“造福工程”搬迁的最重要因素,过上更好的日子是群众下山的最主要动因。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地根据每一个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制定和采取了发展致富规划和措施,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发展科技扶贫项目、组织劳务输出、开展小额信贷等措施,力求使每个搬迁户都有地种、有活干、有挣钱门路。长汀县大同镇天邻村从20公里外的山村整村126户521人搬迁到城郊,新村紧邻腾飞开发区,实施“村企联盟”,该村已有91人在开发区就业,除去无劳动力户外,户均1人就近就业。除此之外,搬迁群众并没有放弃原有的山地资源,有一半农户的竹山进行轮转,由两户承包经营,租金每亩每年20元,还有一半农户还继续经营原有的山地资源。因此,搬迁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人均收入由搬迁前(2004年)的不到2000元提高到2007年的5000余元,户户都装电话、有线电视,户均有摩托
车1.5辆,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明显提高。
(六)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是确保“造福工程”规范有序开展的基本保证。各地在实施“造福工程”搬迁中,都十分注重加强项目管理,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一是严格标准,公开公示。各地在确定“造福工程”对象时都注意严格把握标准,将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的自然村列为整体搬迁对象,对农户申请搬迁的情况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然后将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建档立卡,随时可查。二是加强督查,落实进度。加强动态监测,从每年下半年起,实行搬迁进度月报制度,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加强检查督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分阶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造福工程”的实施进度、资金投入情况、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督促。建立验收制度。“造福工程”搬迁完工后,由工程所在乡镇申请验收,有县扶贫机构、财政、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卡,列入造福工程农户档案中,做到有据可查。三是加强审计,用好资金。每年年终,扶贫、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造福工程”资金使用情况审计,严格按照《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实行报账制和公告公示制度,补助资金足额到人到户。最近,省
审计厅开展“造福工程”专项审计,对“造福工程”的项目资金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四篇: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迤那镇关于环境建设年典型经验
一、加强组织保障,明确工作职责
今年以来,我镇把加强环境建设工作继续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工作有人抓,成立了以镇党委曾书记为责任人、纪检组长具体牵头主抓,各职能部门、科室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实行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直接负责的工作机制,坚持每月集中研究一次投资环境建设工作。认真深入开展治理投资环境各项工作,形成了全力以赴,上下努力,共同抓好环境建设工作的格局。特别从服务基层、服务“企业”角度出发,细化全年环境建设工作计划和目标,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效率型的机关,为迤那镇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干部职工牢牢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凝聚力”的理念,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纪律要求,增强责任意识,为企业搞好协调服务。今年协助县环境建设办完成了各项工作。
二、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
镇政府各科室认真贯彻“加强环境建设十条禁令”,杜绝执法不严、办事不公、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以及 “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切实保证治理环境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不断简化办事程序,前瞻性地为群众服好务、办好事。实行群众监督和领导检查相结合,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一)做好“首问责任制”,实行“二次终结制”。凡单位、群众所问询的相关工作人员,属于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立即办理;前置条件不具备、手续不全的,作好解释指导;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将办事人员和所办事项及时交接给相关科室及人员,坚决不推诿扯皮或者久拖不决。
(二)及时准确公开政务信息。对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变动、职能职责、工作动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不定期在网上发布,方便群众查阅。
(三)严格执行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将地区、县下达的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下达给机关各科室,严格考核奖惩,年终严格兑现。
(四)设立环境工作督查办公室,加强环境治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本部门作风和行风建设,改善环境建设,建立了投诉监督机制,积极为群众搞好指导服务、排忧解难,为群众生产发展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服务。
三、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促进规范化服务型机关的建设
(一)狠抓机关内部管理,坚持考勤制度、外出公示制度、亮牌办公制度、学习制度等,发现错误行为及时纠正,杜绝了机关干部上班打游戏等现象,转变了机关作风,提升了工作状态。
(二)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作了商务局政务公开栏,公开局班子分工、科室职责及工作目标、办事原则等,方便了服务对象。
(三)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着手建立中层干部廉政档案,规范干部从政行为,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全年来全镇干部没有违纪、违规事件发生,切实做到了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四)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搭建服务平台,切实为群众服好务。经常定期不定期深入群众进行座谈与调查,即时掌握群众在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群众想办法、提建议,协调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并诚恳听取群众对环境建设的看法和建议,随时了解群众对改善环境的反馈意见,真正做到“帮忙不违规、服务不添乱”受到群众的好评。
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切实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
镇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地区和县委、县政府有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及条规,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地区、县有关会议精神,积极主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健全了领导班子内部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推行了定期谈话、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三项制度,增强了全局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从政行为,防止和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认真落实《落实《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紧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规》,以贯彻落实《规定》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构建新形势下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体系,全面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五、是领导重视,抓环境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盟委、行署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工作,把软环境建设工作列为全盟加快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专门成立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六、是深入调研,抓环境建设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盟里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优质服务进企业”活动,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当前我盟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七、是健全制度,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约束机制逐步形成。通过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推行项目联办制,健全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办事效率。
八、是典型引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氛围。重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及时发现环境建设方面好的典型。通过《简报》、《督查信息》等形式,对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进行通报,为软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九、是强化督查,促进环境建设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坚持日常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明查暗访相结合,自查与自纠相结合,提高工作实效。
第五篇:实施“源头工程”做法成效
四个加强夯基础引得源头活水来
——xx镇实施发展党员“源头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做好新形势下发展青年党员工作,不仅是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改善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委政府为人民服务能力的现实需要。实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工程”以来,我镇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了发展党员工作“向工作一线倾斜,向农村基层倾斜”的原则,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青年党员的新途经,使我镇发展青年党员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
一、发展青年党员工作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我镇共有党员xx名,其中35岁以下的有xx名,占总数的xx %,比5年前的2005年青年党员的比率提高了xx个百分点。全镇青年农民有xx人被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xx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群众满意率达100%。
二、发展青年党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发展青年党员尤其是发展青年农民党员越来越成为农村党建工作的一大难点。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呈现出“三不”、“三化”、“三断”现象。“三不”即青年农民不想入党、不愿 1
入党、不便入党;“三化”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三断”即党员队伍年龄断代、知识断层、工作断茬,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实施“源头工程”的做法
针对这种现状,我镇大力实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工程”,通过强化基础先导、机制督导、过程引导等,有效破解了农村发展青年党员存在的源头不足、认识不清、辐射不强、程序不规范等难题,为农村发展青年党员储备了源头活水。
(一)加强基础先导,解决源头不充足问题
针对没有人入党的难题,我镇改变过去坐等青年农民送申请书上门的被动做法,主动出击“找苗子”。通过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或村民代表座谈会,以村团支部为单位召开团员青年代表会,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议等途径,推荐各类年青优秀人才,储备入党积极分子的后备力量。对推选上来的优秀青年,村党支部进行认真筛选,择优建档,吸纳他们参加党的基础知识学习,进行“一对一”的培养机制。我镇明确规定村支部委员每人至少联系1人,定期上门开展谈心活动,进行思想引导,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外出务工青年,我镇建立委托培养教育制度,由联系人委托外出务工党员与后备人选每季度谈话一次,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期
间,联系人主动上门找其谈话,鼓励他们在外努力创业,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加强机制督导,解决认识不到位问题
针对有的村党组织存在重经济、轻党建,忽视青年党员发展,有的村党组织负责人妒贤嫉能,怕年轻同志政治上成熟了会“夺位子、争权力”,不愿发展青年党员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我镇把发展青年党员作为基层党建的重点内容纳入目标管理,建立了发展青年党员工作责任机制,形成乡镇党委书记、乡镇组织委员和村党支部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并对发展年轻党员不力的镇直机关党支部和村党支部实行重点管理,进行组织整顿,帮助班子成员提高思想觉悟,消除私心杂念,增强发展青年党员的责任意识。2009年,我镇对x个发展年青党员不力的村支部,实行了重点管理。
(三)加强过程引导,解决辐射不明显问题
针对党员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我镇在发展青年党员工作中,注重过程引导,加强工作渗透,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真正做到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通过主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教育、党的政策宣传和近年来党建工作成果、优秀党员典型宣传,以党的声音引导青年农民,让更多的青年农民了解党组织,认同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向心力。仅今年一季度就有有xx名
优秀青年农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把标准,严格程序,认真做好长效考察、筛选工作,把好推荐、审批、公示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不出现一例因盲目追求数量而降格发展党员的现象,让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证。通过与党员干部一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设岗定责等实践活动,有意识地给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
(四)加强程序示范,解决程序不规范的问题
针对党员发展中程序不够规范的问题,我镇创新党员发展机制,推行“四推三定两票决一监督”工作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四推”即一是自我推荐,青年农民通过书面材料、口头汇报等方式主动向村(社区)党组织汇报,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入党意愿;二是群众推荐。村(社区)党组织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推荐本村(社区)优秀青年农民为入党培养对象初步人选;三是党员推荐,村(社区)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充分征求广大党员意见,积极推荐了本村(社区)优秀青年农民入党培养对象的初步人选;四是组织推荐,村(社区)党组织根据本村(社区)现有青年农民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村(社区)党员发展计划,对特别优秀的青年农民以组织名义进行了推荐。“三定”即一是定发展计划,村(社区)党组织结合本村(社区)现有青年农民数量的实际,把发展
青年农民党员工作列为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制定发展党员计划和届期规划;二是定培养对象,村(社区)党组织先根据“四推”方式产生的青年农民入党培养对象初步人员提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人选,再通过召开支部大会确定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三是定向培养联系人,村(社区)党组织根据每名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有针对性指定xx名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随时了解和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工作和现实表现情况。“两票决”即村(社区)党组织对拟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和拟转为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召开支部大会进行公开票决,票决对象获得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人数半数的,才接收为预备党员或转为正式党员。“一监督”即实行乡镇党委派人列席支部党员大会制度,强化了对发展青年农民党员的组织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