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名残疾人携手创业带动家乡残友自立自强
三名残疾人携手创业带动家乡残友自立自强
袁叶宗,一个因车祸导致残疾,走路时要靠轮椅前行的小伙。欧德旺,一个因修车意外导致截瘫的乐观小伙。唐吉民,一个手脚不是很灵活的小伙。
三个人都曾在成才知心教育网学习,年龄都是三十几岁,都是邵阳老乡。为了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他们去年7月联合创办邵阳从心站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借助互联网帮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业增收。他们研发服务企业淘宝、微信平台、电脑平面设计、广告代理、广告发布、残疾人技能培训等多项业务。如今,他们又吸收了8名残疾人加入团队。
三名残疾人想改变现状
长沙,对于家在邵阳的袁叶宗、欧德旺来说,曾经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在成才知心教育一同学习的半年时间里,由于身体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他们结束了难忘的学习生活走向社会,他们选择了在成才知心教育工作室做淘宝云客服。虽然腿不行,但手灵活,一分钟能打七八十个字。在任职初期,因为抢不到班,工资1000多,但随着熟练,逐渐每月有3000多。去年11份,袁叶宗搭载电商,抓住时机,月入2万。“这样的机遇不是每个月都有”,袁叶宗告诉记者,一般每月都有3000+,有的时候商家搞活动就能多做几单。
在欧德旺创业前,曾经给邮政EMS打单,一张才7分5,一天能打400多,但比较辛苦。由于经济困难,补贴家用,他晚上6点多到8点多都会加班加点。但即使这样,因身体原因速度受限,工作辛苦却工资微薄,欧德旺就想重新找份工作。就在这时,成才知心教育联系到了袁叶宗和欧德旺,邀请他们来学习。因为成绩优秀,学完后两人就被聘用到成才知心项目工作室做云客服。而唐吉民是今年加入成才知心教育的,三人因为都是邵阳的,都患有残障,很快就打成一片,就发起建立电商公司。2016年7月,邵阳从心站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
创业路上一路高歌奋力前行
这是三个不向命运屈服的残疾人。36岁的袁叶宗坐在记者面前,从他开朗言行能看出,遭遇车祸残疾的男人,心中写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37岁的唐吉民,早在河南创办了电商公司,并小有收获。这一次,创办邵阳从心站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要是为了带动邵阳残疾人就业。他们在承揽业务时,不忘附上一句“感谢你们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
31岁的欧德旺,他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和两个老乡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创业之“家”。在这个集体里,他应该算是年纪较小的,因为性格开朗,一些需要到沟通、协调的工作,都由欧德旺来做。
去年7月,三名残疾人拿出自己的积蓄,在残联和成才知心教育的帮扶下筹建了公司。除了租房,他们还购买了电脑等设备。他们深知,健全人创业都很艰难,作为残疾人,在前进的过程中,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比健全人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
起步时,他们就承接了淘宝云客服及P图等工作,三个人都非常兴奋,他们认为这是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可。
携手8人团队前行温暖更多人 仅仅一年的时间,从三名残疾人艰难创业起步,如今这个团队又有8名残友加入,他们携起手来开创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为了把电商做好,袁叶宗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手把手的教授新员工,P图的成品都会亲自检查再发给客户。“为了带动邵阳残疾人就业,我们通过广告的形式,又招聘了8名残疾人工作。”唐吉民对记者说,在他们这个集体里,由于都是残疾人,所以没有歧视,地位非常平等。
第二篇:残友集团郑卫宁:帮助更多残疾人改变命运
在深圳,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勇士”,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全国劳模”,曾先后两次荣获“中华慈善奖”,也是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公益奖、中国消除贫困奖等全国性荣誉的获得者,他就是残友集团的创始人郑卫宁。化弱势为强势,引边缘进主流
1997年,身患重症血友病的郑卫宁察觉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他率领5名残疾人朋友创办了“残友”。20年过去了,当时只有一台电脑的打字复印小作坊已成为一个拥有一家慈善基金会,十四家社会组织,四十家社会企业,两家上市公司的大型公益社会企业平台。
“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无体力劳动,使残疾人这个庞大的群体能有尊严地融入主流社会。”郑卫宁告诉记者,“社会企业是用商业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对我们来讲,就是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解决残疾人就业。高科技的脑力劳动,残疾人坐在电脑前就能够完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检验。”
目前,残友集团的5000多名员工中,有90%以上是残疾人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人生价值。“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的残友软件,95.9%的员工都是残疾人。”郑卫宁说,“这说明弱势群体借助高科技也可以强势就业,残疾人坐在电脑前,也可以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 脱经济之贫,解尊严之困
郑卫宁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更多残疾人利用科技手段改变自身境遇,过上有尊严的、小康的生活。2014年9月,郑卫宁慈善基金会与淘宝网签署了“百城万人”残疾人远程就业计划这一全国性公益项目,由淘宝网针对行动困难的重度残疾人提供12万“云客服”岗位指标,郑卫宁基金会提供上岗培训,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利用网络就业。第一批300名“云客服”在培训后上岗,用自己的勤劳和业绩赢得了淘宝网的认可。
由于重残病人一直需要人照料生活起居,内心对尊严是极度渴望的,而目前从事云客服工作的重残人员,平均月收入有三四千元,均高于当地的平均月收入水平,这不仅让他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宁夏一位抗战老兵的亲属因身患残疾,生活一直没有着落。成为云客服以后月收入有五千多元,在当地属于中等收入了。工作人员来慰问的时候,他非常自豪现在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负担全家人的生活。”郑卫宁告诉记者。
在江西丰城,有300多名云客服在培训上岗后,平均每月能赚到四五千元。怀着感恩的心,他们经常会给工作人员送去青菜、鸡蛋表示感谢,工作人员笑称这是“最温暖的负担!” 残疾人脱贫,任重道远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残疾人是因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最难改变自身贫困现状的贫困人群。生理现状导致了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参与社会劳动,因此残疾人是贫困人群中最难脱贫的一群人。”郑卫宁认为,目前我们的助残扶贫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
“每个地方、城市,残疾人的大量就业都需要有专人组织,进行经验传授,形成合力才能更快地发展,而由于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相对僵化和陈旧,目前残疾人保障金并未向此方面开口。”作为深圳市政协常委,郑卫宁每年都在为助残事业认真准备提案,多次就推动社会企业的认定、发展和推动社会企业上市提出提案。
“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这是郑卫宁最喜欢的诗句。记者了解到,郑卫宁已经把自己的所有股份捐赠给了郑卫宁基金会,并立下遗嘱规定未来残友集团70%以上为残疾人就业,如果达不到,股份就将被收回,领导班子就会被撤换。“我们永远不会把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改变命运,拥有同样精彩的人生,是我们的毕生使命和责任。
第三篇:残疾人创业 身残志更坚-袁波
残疾人创业、身残志更坚
初见袁波,感觉他是一个非常精明干练的小伙子。让人很难想到的是,天生缺失左臂的他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打拼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用自己自强自立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身残志坚更要自强
袁波1987 年出生,天生左臂缺失。而从袁波懂事起,他就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也磨练了他不服输的个性。岁中学毕业后,袁波决定放弃学业进入社会锻炼。由于天生缺陷,重活累活他根本干不了,精明的他便从别人不在意的方向入手,学成了一手捉鱼抓鳅的绝活,很难想象他一只手是怎么办到的,当地人钦佩之余赠送绰号“鱼王”。在2 年间,靠抓黄鳝捉泥鳅捞河鱼出售他居然攒下了一万多元钱。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回来的时候带来许多他不曾知道的信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很受触动,于是,决定自己也要到外面去看看。
在外打拼也很辛苦
2005 年,袁波在家人的支持下,带着自己2 年“鱼王”的积蓄和家里支持的一些资金开始了闯荡。在芷江县城,他租下门面搞起了石磨豆浆,由于项目选得好,门面位置选得好,他的投资很快见了效益,到了2007 年,他已经攒下了将近6 万元。
随着阅历的增加,袁波的心又开始不满足了,他想到更大的地方去见识见识。2008 年他转让了石磨豆浆跑到了贵阳,承包了一所学校的食堂。第一学期,由于饭菜质量有保证,服务好,赚了不少的钱。但古龙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第二学期,袁波只能低价转让了食堂的承包权黯然回家,损失惨重。
回乡发展扎实创业
回家后,袁波并没有颓废,而是结合这几年在外面闯荡的经验和家乡实际,通过多方考察,准备发展种植业。2010 年开始,袁波和他姐夫等人合作种植红茄,到2014 年,已经达到投资120 万200 亩的规模,红茄的价格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变化,5 年来,有亏也有赚,在这5 年中,袁波下广东,赴上海等各大城市开拓市场,成立了田园蔬菜合作社,自己促销时亦带动了周边茄农的共同发展。这5 年中,袁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考察了比较多的项目,2015 年底,他看好的大棚草莓项目前期30 亩已然启动。在回家乡发展种植的这些年中,袁波发展的项目解决了30 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包括8 户贫困残疾人家庭。
几年来,袁波自立自强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袁波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会把更多的残疾人组织在一起,让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自身价值,自强不息、奉献社会!“我只想自己做的不要比别人差,有能力的话尽可能多帮助别人”,袁波这样说。
第四篇:某区以助残基地积极带动残疾人创业致富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秀洲区切实结合区内农业种植、养殖优势,努力探索“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扶贫新模式,以创建“造血型”基地为依托,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创业创新打造政策平台、技术平台和产销平台,努力激发残疾人的创业热情。五年来,全区已有701户残疾户先后脱贫致富,占脱贫总数的85.6%,其中有435户残疾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
一、探索“
政社协作、残健一体”模式,努力打造“造血型”基地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秀洲区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和特困补助制度的意见》、《嘉兴市秀洲区残疾人2003-2007年助残扶贫奔小康规划》和《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推行“公司+农户”、基地辐射的助残扶贫模式,先后建立了洪合镇绿华助残养殖基地、王店镇梅里助残扶贫种植基地、新塍镇自强助残扶贫基地、油车港镇半岛助残扶贫基地和“一镇一品”虚拟基地,有效促进了残障弱势群体的创业致富。同时,向每个基地提供2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扶持基地的初期创建。据统计,自该批基地运营以来,已累计投入补助资金40余万元。二是发挥部门合力。由区残联牵头,各镇、街道参与,先后4次对全区低保、低收入贫困残疾户进行入户排摸,全面掌握了全区残疾人的家庭经济与就业能力等基本状况,从中选择了817户有脱贫愿望且有劳动能力的残疾户给予率先创业扶持。同时,通过吸纳残疾人到基地就业、辐射带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如针对有养殖场地的残疾户,依托绿华助残养殖基地,开展“扶百户养万只”活动;针对无养殖场地的贫困户,依托梅里助残基地开展“百户扶贫工程”,通过带动152户次残疾户种植特种红薯,使户均实现增收5600元。此外,在基地的运作过程中,各基地所在镇的农科站经常性地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为扶持户提供集中培训和种植、养殖指导。三是吸纳社会参与。在残疾人创业基地建设中,采取“龙头+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主动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参与基地建设,从而有效提升残疾人创业水平。如由绿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庄安果蔬有限公司以及残疾人养殖大户陈建国、唐杏生分别牵头成立四个扶贫基地,全程负责基地的市场运作和日常管理。目前,基地已吸收了近30名残疾工人从事基地的田间管理及产品的分检、包装等工作,辐射带动了周边800多户贫困残疾户。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助残基地的发展能力,我区还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基地建设。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市、区两级慈善总会分别为绿华、梅里两个助残基地注入扶贫资金74万元,较好地缓解了基地建设中的资金紧张问题。
二、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思路,精心打造扶贫项目 一是创优基地扶贫项目。根据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产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了“一镇一产业、一镇一基地”的精品基地扶贫新举措,选择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基地助残项目,带动残疾人开展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如在洪合镇,结合绿华生态农业公司的主营项目和当地产业特色,选择生态鸡养殖项目开展扶持;在王店镇,结合庄安果蔬公司的主营项目和当地土地的适宜程度,选择特种红薯种植为主要项目开展扶持;在新塍镇,结合残疾人养殖大户陈建国业已成形的绿壳蛋鸡养殖模式,选择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开展扶持;在油车港镇,结合残疾人养殖大户唐杏生的主营项目和当地葡萄产业优势,选择虫子鸡养殖和葡萄种植项目开展扶持。二是创新“虚拟”基地。在现有的规模四大基地之外,切实运用各镇优势产业的品牌效应,整合品牌、信息、技术等优质资源,通过赠送项目的方式,开辟“虚拟”基地。如发挥新滕镇山羊肉的品牌优势,积极发动当地贫困残疾户饲养山羊;结合洪合镇的羊毛衫产业优势,引导当地贫困残疾户从事羊毛衫加工;抓住猪肉持续高价的机遇,鼓励贫困残疾户从事养猪业;帮助发掘贫困残疾户饲养家禽场地,扶持残疾户饲养鸡禽等等。在该“虚拟”基地的建设中,通过由残联组织向创业人员赠送种苗(禽)、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包产销等办法,帮助残疾人创业致富。截止目前,已送出种苗(禽)4600余只、生产设备近20余台,累计扶持贫困残疾户近200户。
三、构筑“技能培训、签约入股”风险保障网络,切实打造低风险脱贫套餐 一是以多元化培训构筑创业技能保障。在抓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扶贫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科技培训,送技术、送信息到户到人。每年由农技部门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到基地和残疾户家中,提供不同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服务。同时,针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差、脱贫本领不强等特点,着重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脱贫产业项目培训力度。推出了“六免费、双自愿”套餐式服务,五年来,先后举办了残疾人岗前适应技术、禽类饲养、红薯种植、羊毛衫加工、食用菌培养等培训班,受教育残疾人达1700人次,使残疾人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收益。二是以“产供
第五篇:我区助残基地积极带动残疾人创业致富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秀洲区切实结合区内农业种植、养殖优势,努力探索“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扶贫新模式,以创建“造血型”基地为依托,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创业创新打造政策平台、技术平台和产销平台,努力激发残疾人的创业热情。五年来,全区已有701户残疾户先后脱贫致富,占脱贫总数的85.6%,其中有435户残疾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
一、探索“
政社协作、残健一体”模式,努力打造“造血型”基地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秀洲区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和特困补助制度的意见》、《嘉兴市秀洲区残疾人2003-2007年助残扶贫奔小康规划》和《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推行“公司+农户”、基地辐射的助残扶贫模式,先后建立了洪合镇绿华助残养殖基地、王店镇梅里助残扶贫种植基地、新塍镇自强助残扶贫基地、油车港镇半岛助残扶贫基地和“一镇一品”虚拟基地,有效促进了残障弱势群体的创业致富。同时,向每个基地提供2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扶持基地的初期创建。据统计,自该批基地运营以来,已累计投入补助资金40余万元。二是发挥部门合力。由区残联牵头,各镇、街道参与,先后4次对全区低保、低收入贫困残疾户进行入户排摸,全面掌握了全区残疾人的家庭经济与就业能力等基本状况,从中选择了817户有脱贫愿望且有劳动能力的残疾户给予率先创业扶持。同时,通过吸纳残疾人到基地就业、辐射带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如针对有养殖场地的残疾户,依托绿华助残养殖基地,开展“扶百户养万只”活动;针对无养殖场地的贫困户,依托梅里助残基地开展“百户扶贫工程”,通过带动152户次残疾户种植特种红薯,使户均实现增收5600元。此外,在基地的运作过程中,各基地所在镇的农科站经常性地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为扶持户提供集中培训和种植、养殖指导。三是吸纳社会参与。在残疾人创业基地建设中,采取“龙头+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主动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参与基地建设,从而有效提升残疾人创业水平。如由绿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庄安果蔬有限公司以及残疾人养殖大户陈建国、唐杏生分别牵头成立四个扶贫基地,全程负责基地的市场运作和日常管理。目前,基地已吸收了近30名残疾工人从事基地的田间管理及产品的分检、包装等工作,辐射带动了周边800多户贫困残疾户。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助残基地的发展能力,我区还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基地建设。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市、区两级慈善总会分别为绿华、梅里两个助残基地注入扶贫资金74万元,较好地缓解了基地建设中的资金紧张问题。
二、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思路,精心打造扶贫项目 一是创优基地扶贫项目。根据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产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了“一镇一产业、一镇一基地”的精品基地扶贫新举措,选择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基地助残项目,带动残疾人开展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如在洪合镇,结合绿华生态农业公司的主营项目和当地产业特色,选择生态鸡养殖项目开展扶持;在王店镇,结合庄安果蔬公司的主营项目和当地土地的适宜程度,选择特种红薯种植为主要项目开展扶持;在新塍镇,结合残疾人养殖大户陈建国业已成形的绿壳蛋鸡养殖模式,选择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开展扶持;在油车港镇,结合残疾人养殖大户唐杏生的主营项目和当地葡萄产业优势,选择虫子鸡养殖和葡萄种植项目开展扶持。二是创新“虚拟”基地。在现有的规模四大基地之外,切实运用各镇优势产业的品牌效应,整合品牌、信息、技术等优质资源,通过赠送项目的方式,开辟“虚拟”基地。如发挥新滕镇山羊肉的品牌优势,积极发动当地贫困残疾户饲养山羊;结合洪合镇的羊毛衫产业优势,引导当地贫困残疾户从事羊毛衫加工;抓住猪肉持续高价的机遇,鼓励贫困残疾户从事养猪业;帮助发掘贫困残疾户饲养家禽场地,扶持残疾户饲养鸡禽等等。在该“虚拟”基地的建设中,通过由残联组织向创业人员赠送种苗(禽)、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包产销等办法,帮助残疾人创业致富。截止目前,已送出种苗(禽)4600余只、生产设备近20余台,累计扶持贫困残疾户近200户。
三、构筑“技能培训、签约入股”风险保障网络,切实打造低风险脱贫套餐 一是以多元化培训构筑创业技能保障。在抓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扶贫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科技培训,送技术、送信息到户到人。每年由农技部门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到基地和残疾户家中,提供不同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服务。同时,针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差、脱贫本领不强等特点,着重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脱贫产业项目培训力度。推出了“六免费、双自愿”套餐式服务,五年来,先后举办了残疾人岗前适应技术、禽类饲养、红薯种植、羊毛衫加工、食用菌培养等培训班,受教育残疾人达1700人次,使残疾人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收益。二是以“产供
销”一条龙服务构筑创业风险保障。基地采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方式,为残疾户架设通向市场的桥梁。基地在回收受扶持残疾户的产品后,进行必要的包装、加工,并冠以统一的品牌,通过龙头企业固定的经销渠道,打入上海、杭州、苏州、嘉兴等地的知名超市,实现专业化销售。同时,为保护受扶持残疾户的收益,采取“产后按合同保护价回收产品”的保障方式,即
基地在产前与残疾户签订合同,承诺按合同保护价回收产品,盈亏由基地负责承担,并承诺在实现大额利润的前提下实行二次分配。此外,还在全市首创残疾人股份制参与专业合作社,规定参股残疾户认购股金不低于200股,其中100股由合作社赠送,每年的利润在按法定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剩余利润的60%按交易额分配,40%按股金额分配。考虑到残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合作社还通过“风险金”保证贫困残疾户参股者每年的分红比例不低于股金的50%。三是以小额贴息贷款构筑创业资金保障。为鼓励残疾户创业创新,在用足用好省残疾人扶贫贷款贴息的基础上,每年在残疾人保障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残疾人扶贫贴息贷款。同时,规定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家庭工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向银行和信用社小额贷款,还贷后其利息由本人自负年息2.88%,其余部分给予贴息,每户每次贴息最高限额达3000元。该做法有效减轻了基地的营业压力,又帮助了受扶持残疾户盘活资金,对受扶持残疾户扩大生产规模、由“脱贫”向“致富”转变提供了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