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州市双到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材料(精)
梅州市“双到”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一、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是省的重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全市 8个县(市、区均属山区县, 1985年前是广东省荒山面积最大、水土流 失最严重、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当时全市贫困人口 33.9万户、173万人,分别占农村总户数、人数的 49%和 50%。广东 4个全国重点贫 困县,我市就有大埔、丰顺、五华三个县。全市 104个镇, 2040个 村,农村居民 89万户、397万人,其中老区分布 90个镇(场 1136个行政村,老区人口 23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60.7%。
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 办的具体指导下, 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 列扶贫开发方针政策, 把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梅州的重要举措来抓, 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 实施“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和 “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新 思路,探索扶贫开发新举措, 始终把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解决 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提高贫困户素质作为工作重点, 全面落实领 导挂点、单位挂村、干部结对帮户的扶贫责任制,真扶贫,扶真贫, 促进了扶贫工作落实, 加快了扶贫开发步伐, 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 全市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贫困户逐 步减少。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由 2000年的 3539元增长至 2008年的 5038 元,增长 42.3%;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由不足 1000元增至 2008年的 1288元,增长 30%。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由 2000年的 10.2万户、41.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 8.5万户、29.8万人。二是山区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十年绿化广东大地” , 我市于 1993年实现绿化达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 予“东学梅州”的典型;五华县红山村 2005年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 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称号。产业扶贫有较快发展, 目前 全市共培育发展各级扶贫
龙头企业 47家,其中,国家级 2家,省级 12家, 市级 33家, 这些企业辐射带动农户 6.6万户, 其中贫困户 2.1万户,户均年增收 1779元。
三是贫困村 “五难”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镇到行政村基本实现 公路水泥硬底化,实现行政村通邮、通电、通电话网络信息、通广播 电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完成农村 2万多户贫困户危房改 造,缓解了贫困农户住房难的问题。“绿满梅州、洁净家园”行动正 在全市普开,农村脏乱差状况有明显改变。
四是扶贫技能培训有新的进展。近年来, 全市每年培训转移农村 劳动力达 6万人以上, 依托扶贫技能培训基地, 每年培训输出贫困户 劳动力 3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每年累计培训 7万多人次, 使相当 一部分贫困户掌握一至两门种养技术, 为发展生产, 增加收入打下良 好的基础。
五是农村教育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农 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 90.4%,农村年人均收入在 1500元以下贫
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人口达 20.4万多人。解决农村老有所 养问题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在梅县、平远县开展试点。六是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农村 社会基本实现和谐稳定。
二、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 我市扶贫开发能够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做法可概括为 “三 有” :
1、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扶贫工作, 从政治的高度,把推进全 市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梅州的重要 举措来抓。一是亲自调研扶贫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刘日知书 记、李嘉市长和分管领导陈小山副书记、邓建华副市长经常下乡镇, 进村入户, 访贫问苦。去年以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 中全会和省委汪洋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 及加快老区建设发展的指示精神, 市委刘书记先后深入梅县老区贫困 村梅县南口镇
金声村、梅县镇九龙村;李嘉市长到兴宁市径南镇章峰 村;分管领导陈小山副书记到五华县水寨镇中洞村、邓建华副市长到平远县八尺镇八尺村进行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调研, 其他市领导也分 别深入到贫困村、老区村进行调研。市委刘书记通过调研,提出“全 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 站在践行党的宗旨,体现党的承诺,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 充分 认识加强老区建设和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
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 展的成果。”李嘉市长要求,贫困村今后要重点抓好整体规划、加快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科学带动村民增收、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 度、加强和谐新农村建设、净化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做好文章。市政 协、市扶贫办专题开展了新时期如何落实扶贫开发 “规划到户、责任 到人”工作的调研,先后形成了《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帮扶责任制开创新阶段扶贫工作新局面的建议》和 《全面落实“规划 到户、责任到人” 帮扶措施, 加快贫困户脱贫解困步伐》 的调研报告。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通过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的调研, 统一了思想 认识,针对梅州贫困面仍较大,相对贫困问题较突出的现象,提出要 把落实汪洋书记关于扶贫开发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为落实 科学发展观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把解决贫困 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放在首位, 把加大贫困村、贫困户扶持力度, 缩小 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 期的重要经济工作和政治任务来抓, 制定新的实施意见, 明确新的工 作目标和任务, 提出具体工作措施, 抓好贯彻落实。二是作出多项决 定。把扶贫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事项。200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 〈农村 “十五” 扶贫开发纲要〉 的决定》 , 2003年又作出了《关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 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 决定》 ,把扶贫开发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的问题和实施《十项民 心工程》结合起来。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先后作出了《关于实施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大对 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 的两个文件, 明确提出了新阶段 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
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三是召开会 议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扶贫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进行工作部署, 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表彰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今年 4月 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市新阶 段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 扶贫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放松,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举措, 务实的作风,认真抓好市委、市 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扎 实做好新阶段各项帮扶工作, 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村贫困人 口。力争通过 5年的帮扶, 贫困户实现 “八个确保” , 贫困村实现 “六 个有”。四是努力增加投入。市委、市政府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千方百计增加扶贫资金投入。2004年以来,每年投入 500万元以上 的资金支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对获取国家、省、市级授牌的扶贫 龙头企业,分别给予 10万元、5万元和 2万元的奖励。从 2007年开 始,对农业和扶贫龙头企业的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 1亿元的贴息。五是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构。我市扶贫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 重视下,不断得到加强和充实。1997年从内设科室升格为副处级的 办公室,在 2001年的机构改革中,市扶贫办由副处级单位再次升格 为正处级的市委、市政府议事协调单位,各县(市也相应单列独立 设臵为正科级单位。为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扶贫工作部署
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各项扶贫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2、有明 确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为促进扶贫工作的落实, 我市根据中央和省的扶贫工作部署和要 求,围绕实施“四个梅州”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发 展战略,抓重点,攻难点,抓好各项扶贫工作的落实。一是始终把扶 贫工作着力点放在三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省属水库移民 区、边远分散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二是把增加贫困村、贫困户的收 入和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三是坚持实施智力 扶贫工程,抓好扶贫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增加 非农收入。为确保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市委、市政府根据不同时期扶 贫工作的要求, 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在《关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 题,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的决定》中,提出
了整体推进 的 8项具体帮扶工作目标。在《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 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实施“五到户”帮扶措施,使贫 困户达到“ 8个确保” ,贫困村实现“ 6有”的目标。在《关于加大对 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 中, 提出老区建设要实现 “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的发展目标。
3、有到位的工作措施
一是注重领导带头抓。市委、市政府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带 头抓扶贫工作。现任市委刘日知书记到任后亲自在全市扶贫工作大会 上作动员, 并与秘书、司机带头到边远的梅县隆文镇檀江村挂点扶贫, 李嘉市长亲自到兴宁市径南村章峰村挂点, 由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
导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领导挂点、机关挂村、干部帮户的扶 贫责任制不断完善落实。据统计,全市共落实市、县领导 238人,挂 钩贫困村 231个,结对帮扶贫困户 238户;市、县 825个机关单位, 挂钩贫困村 780个,其中市级机关 145个单位,挂钩 107个村;市、县两级机关干部职工 18960人,结对帮扶贫困户 18960户。自 2004年以来,市机关及干部职工筹资投入挂扶村的资金每年达 1000万元 以上,为挂扶村办了一大批好事实事,改善了生存发展环境,促进了 生产发展,增加了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
二是注重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 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 领导下, 市县有关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能, 做好相关的帮扶工作,做 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如市县组织、农业、扶贫部门负责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户脱贫和扶持培育发展扶贫龙头 企业工作;民政部门负责人均收入 1500元以下的最低社会生活保障 及村址建设工作,交通、公路、供电、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部门 负责行政村、自然村“五通”建设以及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食用水达标建设;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危房改造和义 务教育免费入学落实工作;卫生部门负责解决农民就医看病问题, 扩 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我市贫困村的
“一 保五难” 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自我发 展能力和信心不断增强。
三是注重增加资金投入。由于我市财政比较困难, 但是也千方百
计拿出部分资金搞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 市级地方财政预算投入 的扶贫资金从 2002年的 138.8万增至目前的 920.2万元,增长 6倍 多;县级资金也从 2002年 11.5万增至 150.86万元,增长 13倍多。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扶贫工作, 市领导和我办及有关部门积极向上 级汇报沟通和努力争取, 在省扶贫办等部门的支持下,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争取的扶贫资金达 3亿多元, 为落实各项帮扶工作起到很好的 推进作用。
四是注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是贫困户,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树立和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意识,从过去等人来帮, 包办代替, 到积极争取 帮扶,积极参与。在农村安居工程中, 坚持以群众自筹投入为主,政 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引导贫困户改造危房。2003年以来,全市农村 贫困户自筹危房改造资金达 2.4亿多元,完成 2万多户的危房改造。在实施“大禹杯”竞赛活动中,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中,累计投工投劳 87.5万个劳动日五是注重抓住关键,固本强基。实践证明, 扶贫工作要取得成效, 关键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以村党支 部书记为核心的村级班子。为此,近年来, 我市各级坚持把扶贫开发 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 组织 “十 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 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 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活动, 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水平和管理发展 水平。二是选配好带头人, 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 工作能力强, 能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和其他村级班子成员。近年
来,选配一批优秀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当支部书记或村委干部。
六是注重创新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几年来,全 市各级各部门非常重视调查研究, 努力探索新时期扶贫新思路、新举 措,从中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如山区农业和扶贫开发被省委、省政 府称誉为“东学梅州” 模式,安居与扶贫开
发相结合整村推进的“红 山”做法、智力扶贫免费培训的做法、贫困村村级互助金的做法、小 额贷款担保金的 “拾荷”做法、兴宁市实施农村特困危房户安居解困 工程的做法等,都得到上级和有关领导表扬和肯定。
三、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困难
近年来, 我市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明显成效, 但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区位等诸多因素制约,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平原 与山区之前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拉大, 特别是高寒边远老区、贫困山区, 农业弱, 农村穷、农民苦的状况还未很好得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仍 然相当困难,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贫困面仍较大。据市扶贫办核实调查,一是贫困村多。按村 集体经济纯收入标准统计,全市 2040个行政村中,年纯收入在 3万 元以下的贫困村有 1438个, 占 70.5%;按贫困人口占 40%以上比例 统计,全市贫困人口较多的贫困村有 551个,占 27%。二是贫困人 口多。全市统计,目前全市农村贫困户有 8.5万户、29.8万人,分 别占农村居民户数、人数的 9.7%和 7.5%,其中三个扶贫开发重点 县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比例较高,大埔县 4.6万人,占 10.6%,丰
顺县 5.4万人,占 9%,五华县 10.5万人,占 10.3%。此外,根据 省民政厅、省委农办、省统计局、省扶贫办四部门要求, 对全省城乡 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2500元以下的困难户进行调查,全市农村年人均 收入 1501元至 2500元以下的困难户有 7.47万户、26.3万人,分别 占农村居民户数的 8.5%和人口的 6.7%。
2、居住条件差。据调查全市农村仍居住泥砖房的有 45万户 229万人,占农村总户数、人数的 51.4%和 57.8%,其中属于危房的有 23.2万户,占泥砖房 45万户的 51.5%。在危房分类中, 居住危破泥 砖房的贫困户、低保户等有 11万户。如五华县转水镇枫林村全村 385户, 贫困户 68户, 仍居住危破泥砖房的有 117户, 其中贫困户 54户。该村第四、五村民小组有 37户农户,除 12户建有新房外,其余 25户仍居住在破危的泥砖房里,人畜共居等“脏、乱、差”现象普遍存 在,在离县城仅 5公里离
镇政府 3公里,离省道仅 500米,交通较方 便、信息较灵的一个村,难以想像还有贫困户、低保户仍居住在这么 破烂危房里。
3、发展环境差。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制约,边远落后 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欠账较多。全市统计仍有 1393个 300人以 上老区自然村未通机耕路, 有 1600个老区自然村 77.3万人未解决安 全饮水问题, 全市革命老区中仍有 302个缺乏生存发展条件的边远分 散自然村的 5320农户仍需搬迁。老区、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久 失修,功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已成为制约贫困(老区村、贫困 户生产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这些小型水利在有些部门看来是小不
点的事,但对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来说是影响一年生产生活大事, 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多和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突出问题。
4、农村保障水平较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 1500元以下贫困户列 入低保, 低保差额补助仍相对较低, 在遇到病和灾害时难以解决家庭 中困难。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达 90.4%,仍有近10%农户未参加农 村合作医疗, 这些农户往往因病又使家庭返贫或造成更加贫困的现象 时有发生。
(二面临的困难
1、对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认识上有误区。主要是个别同志对扶 贫开发工作的认识不同程度存在淡化和松懈、厌战和畏难情绪, 讲成 绩的多,讲贫困的少,有的怕讲贫困面和贫困问题影响政绩和升迁, 有的认为扶贫工作搞了 20多年, 还这么多贫困问题, 何时才能解决, 有的对扶贫工作急功近利,期望靠一两个攻坚战消除所有贫困问题。
2、争取上级支持有一定难度。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一般按照“先 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基础条件好、配套资金充足,建设条件 成熟,示范作用强的地方,在争取国家支持上明显占优势,而贫困山 区、老区却恰恰相反, 在争取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 即使争取到扶持, 建设难度也相对较大, 如老区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 虽然每公里省 给的补助增至 15万元,但目前仍未实现水泥硬底化的村,普遍存在 线长、路窄、弯多、涵洞多、坡度大等建设困难,按每公里造价 25万元预算,每公里仍需配套 10万元,在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落后的 贫困村,根本无法筹集配套资金。
3、贫困户增收难度大。农民增收难、贫困户增收更难。当前我 市山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二个方面, 一是家庭种养收入, 二是非农 外出务工收入。首先,在边远贫困山村,耕地少,农业结构单调,品 种单一, 扩大再生产能力相当薄弱, 分户的生产和经营, 难以形成产 品优势,农产品特别是水果经常出现卖难现象,加上自然灾害频繁, 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其次,山区贫困户劳力,大 多数没有通过技能培训, 外出打工往往是干最脏、最重且报酬最低的 活,很难达到外出务工增收的目的。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农 户务工收入明显减少,如丰顺县汤西镇和安村、石光村 50~60%农户 有劳动力在村内电声厂、木器厂打工,由于受产品出口下降影响,工 厂停产,农民停工,农户大大减少打工收入。
4、贫困户劳力素质较低。当前,贫困边远山区、老区贫困户文 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劳动力素质较低, 80%以上劳动力都是初中以 下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思想观念保守陈旧, 加上一无资 金,二无技术, 难以找到合适的生产门路和务工岗位,脱贫致富可以 说是一个梦想。
5、投入少,不到位。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 战略,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底子薄,县级财政还相当困难,基本上是属于“吃饭财政” , 镇级财政更是捉襟见肘,负债较重,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难以筹措资 金投入扶贫开发,无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增收、住房难等突出问题。由 于爱莫能助,形成有些基层干部怕接触贫困户,少过问贫困问题。仅
依靠省、市数额很少扶贫资金投入,影响扶贫开发项目的落实。
四、意见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进一步树立长期扶贫思想
从我市 20多年扶贫工作实践说明,扶贫工作只有周期,没有终 期。我市农村贫困问题伴随着农村的不断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 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实现贫困人口逐步减少, 以温饱为主的绝对 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当前存在的是相对贫困问题。贫困是长期存 在的, 但各个时期的贫困标准不一样, 贫困标准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而提高,我省贫困标准从 1985年的人均收入 200元以下提高到 目前的 1500元以下,按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实行 新的扶贫标准, 我们建议,要适时提高我省农村的扶贫标准,扩大扶 持面, 抓好从集中力量解决温饱问题转入努力促进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的新阶段扶贫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需要党和政府给予超常规的扶持
扶贫开发要坚持政府为主导、政府投入为主。近年来,党和政府 为解决贫困山区问题,在交通、饮水、教育、医疗、贫困户危房改造 等方面给予很大扶持, 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当前 贫困村的现状和贫困群众诉求, 我们认为, 在国家财力不断增长雄厚 的今天, 应采取超常规的办法, 继续加大对贫困山区特别是老区村的 扶持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改善交通、农村危房 改造、饮用水卫生及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 全面解决农村的“一保五
难”问题,改善贫困山村和老区村的生存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3、着力解决贫困户增收的问题
当前,我市贫困山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搞好种养, 发展特色产业;二是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为促进农民获得稳定 有效增收, 建议加大力度继续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 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要采取贴息和奖励等形式, 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做 强做大,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达到种养增收;同时, 增加投入, 不断扩大扶贫技能培训面, 确保贫困户子女都能得到免费 技能培训,达到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
4、积极推进农村泥砖房的改造
最近几年实施的农村安居工程, 扶持一批贫困农户改造了破旧危 房,让他们住上新居, 深受他们的欢迎和拥护。积极推进山区农村危 破泥砖房改造, 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最基本要求, 也是防止群众遭受 洪涝灾害,房屋全倒造成返贫的一条重要措施。我们建议,对农村贫 困户、低收入的困难户危破泥砖房改造继续给予大力扶持, 通过推进 农村危破泥砖房改造,带动农民改水、改厕、改路,实现人畜分居, 建设安全卫生的新农村。
5、发动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
一是继续实施珠三角城市对口帮扶贫困山区的政策, 帮扶的财政 资金要用于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二是继续实行领导办点,党政机 关挂村、干部结对帮户等有效的扶贫措施。三是引导扶贫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家,港、澳、台同胞以及华侨等热心人士等与贫困村结对, 开展产业扶贫和修路、修桥、修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挂钩 帮扶成效明显的,给予大力宣扬和表彰。
6、创新新阶段的帮扶形式
一是处理好低保与扶贫的关系。就是对现有贫困户要进行分类, 对家中缺乏劳动力且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 列入最低生活保障, 以 保障他们的温饱生活;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低保户,要通过开发式 的扶贫帮助其摆脱贫困问题, 优先安排干部结对帮扶, 优先安排发展 种养项目扶持, 优先安排参加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 优先安排危房改 造。二是建立种子种苗基地。以县为单位,扶持建立 2~3个直接为 贫困农户发展种养无偿提供种子种苗和技术支撑的基地, 凡贫困户规 划发展种养项目, 都给予无偿种子种苗资助。三是建立村级小额贷款 担保金制度。总结推广丰顺县北斗镇拾荷村的 “拾荷村种养贷款担保 金”形式。拾荷村运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支持的 20万元资金, 作为村级担保农户(贫困户发展种养向农信社贷款的担保金, 20万元担保金可以担保贷款 60万元,放大了扶贫资金效应,在 “缺钱” 的农村和 “有钱”的金融部门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解决了农民发展种 养贷不了钱,农信社担心贷款发放后收不回来的问题。“拾荷村担保 贷款金”取得了农户、村集体和农信社三赢局面,促进了生产发展, 农民增收。建议今后省、市、县挂钩扶贫单位筹集的帮扶资金主要作 为挂扶村贷款担保金, 保本循环使用, 解决贫困户发展种养资金困难, 以取得更有效的帮扶效果。
7、建立明确的责任制
一是要明确三方面责任,领导责任。按分级负责要求,明确市、县、镇和村干部各自负责本辖区内扶贫、老区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村干部为具体责 任人;‚部门责任。按职能分工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承担落实部门扶 贫、老区建设工作责任,哪个单位主管,就由哪个单位主办,并考核 哪个单位;ƒ挂扶责任。按结对帮扶的要求,单位和干部职工为挂村 结对帮户的直接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二是进一步健全扶贫工作的 办事机构,乡镇要根据规模大小情况配备 2-3 名专职或兼职的扶贫专 干,同时要落实相应工作经费,确保扶贫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培训,努力提高扶贫干部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二篇:扶贫开发“双到”
有关我省扶贫开发“双到” 工作考评指标解读和考评工作要求
为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2月22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委组织部印发了†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粤贫“2010”1号)(以下简称†考评办法‡)。根据工作部署,这个月将对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行第一次考评。12月2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的通知‡(粤贫“2010”14号)(以下简称†考评通知‡)。现就有关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评指标解读和考评工作要求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考评办法》的解读
†考评办法‡的出台,历经时间长达8个月,期间曾反复征求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地级以上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意见并不断修改,也在广东大厦专门召开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审改,最后由龙云、泽君、少华、容根、尚武等5位领导签发。
†考评办法‡分考评对象、考评办法、考评内容、奖惩措施
—1—
四部分,重点是考评内容,其结果将成为各级党政和省直、中直驻粤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绩,作为干部奖惩、考核任用的依据,机关工作效能定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各项考评指标和计分方法解读如下:
考评内容分为三大类,分为附表1(省直、中直驻粤单位,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20项指标和附表2[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 21项指标。
第一大类,落实领导责任、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情况(30分)。
这部分是定性考核,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有6项考评指标,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有7项考评指标。主要考评各级党政和省直、中直驻粤单位落实“谁去扶贫、扶谁的贫、怎样去扶贫”等领导责任、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情况。
1.责任制落实情况。对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及所属县(市、区),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帮扶责任人的要求:
有明确的领导责任人、分管领导和具体的挂扶贫困村、贫困户的责任人,并在帮扶村公布。
该指标重点考查 “谁去扶贫”,体现了‚责任到人‛的帮扶要求,主要考查挂扶的贫困村、贫困户是否落实具体的领导干部帮扶责任,是否落实具体到村、到户的帮扶责任人,并将相关信
—2—
息公开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3分,具体计分方法按附表1考评填写。考评组要注意的是,对抽查的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同一个县(市、区)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其考评分加权平均后为该县(市、区)的考评分;各县(市、区)的考评分加权平均后为该市的考评分。
对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 考查落实领导责任和“谁去扶贫”,有两点要求: 第一,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有明确的领导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并定点挂扶一个贫困村和若干户贫困户,挂扶领导在帮扶村公布。
该指标要求有‚明确的领导责任人和分管领导‛,是指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市、县帮扶单位都要落实领导责任。根据†关于省领导挂钩联系经济欠发达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粤委办发电“2010”127号)的要求,各市参照省的做法,做好市、县领导挂钩联系县、镇推进‚双到‛工作,并定点挂扶一个贫困村和若干户贫困户,挂扶的领导在帮扶村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5分,具体计分方法按附表2考评填写。
第二,市、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把帮扶的贫困村落实到具体的帮扶单位;市、县(市、区)分别建有帮扶单位领导人和帮扶责任人档案。
—3—
该指标是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都要制定†实施方案‡,并由市、县(市、区)落实具体帮扶单位,并建立各帮扶单位领导人和帮扶责任人档案。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3分,具体计分方法按附表2考评填写。
考评组在考评过程中,既要考评具体帮扶单位的落实情况,也要查看市、县(市、区)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建立帮扶单位领导人、帮扶责任人档案情况。
2.制定了帮扶每一户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脱贫的产业发展、培训转移等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实施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时间明确[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为附表2第3条]。该指标重点考查各地区、各帮扶单位“怎样去扶贫”,体现了‚规划到户‛、‚一户一法‛的帮扶要求,主要考查帮扶单位是否根据被帮扶的贫困户贫困原因和实际情况等制定了具体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工作计划,是否有明确的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限。该指标强调帮扶措施必须能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体现了贫困农户实现稳定脱贫的帮扶目标要求。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具体计分方法,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及所属县(市、区)为5分,按附表1考评填写;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为4分,按附表2第3条考评填写。
3.制定了帮扶贫困村抓好班子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以及改变落后面貌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项目、完成时间[粤东西北
—4—
14市及所属县(市、区)为附表2第4条]。该项指标主要是围绕汪洋书记提出的‚三个为先‛中的‚班子建设为先‛的扶贫要求,重点考查帮扶单位针对班子成员是否团结、村民自治制度是否完善、班子成员在扶贫‚双到‛工作中是否与驻村工作组干部共同做好工作,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否增强,制定了哪些措施;是否按照‚一村一策‛的帮扶要求,制定了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项目及完成时间。目的是通过这些帮扶措施的实施,使贫困村班子建设成为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具体计分方法,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及所属县(市、区)为4分,按附表1考评填写;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为4分,按附表2第4条考评填写。
4.调查核实贫困户并公示,并实行电脑管理。主要考查帮扶单位的扶贫对象是否清楚,去‚扶谁的贫‛。按照要求,贫困户必须逐一核实,公示确认,并录入电脑。其中,对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要求‚做到户有卡、村有表、镇有册‛。电脑录入资料必须完整,包括:贫困家庭的情况、贫困原因、扶持方案、帮扶成效等。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具体计分方法,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及所属县(市、区)为5分,按附表1考评填写;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为6分,按
—5—
附表2第5条考评填写。
5.建立了帮扶台帐,帮扶的项目资金、物资落实到位,如实填写†帮扶记录卡‡并签名确认。对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增加‚落实了专项扶贫资金‛的要求。这一指标主要是考查帮扶单位为完成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筹措了多少项目资金、物资,已投入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的项目中有多少,每一次的投入是否填写†帮扶记录卡‡并分别经户主、村委主任签名确认。与此同时,各帮扶单位要建立帮扶台帐,记录反映整个扶贫‚双到‛工作的真实情况,并且在领导到村、户情况、项目资金、物资落实到位与投入情况等方面,帮扶台帐和†帮扶记录卡‡以及电脑录入资料相一致。对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是否‚落实了专项扶贫资金‛,以市、县(市、区)财政部门下拨扶贫资金的文件为依据确认。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具体计分方法,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及所属县(市、区)为5分,按附表1考评填写;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为4分,按附表2第6条考评填写。
上述几项考评指标,都是考核基础性工作完成情况。基础性工作事关扶贫‚双到‛工作的全局,也是考查和衡量帮扶单位工作成效的重要载体和依据,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确定贫困对象,摸清贫困户底数,做到有的放矢,定点清除。因此,各考评组在实地考核时,应当要求被考核的帮扶单位提供相关的文件,公示
—6—
情况存档资料等,通过核查确认,否则,按要求予以扣分。
6.建立了督促检查制度,帮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每年到挂扶村、户指导和检查督促帮扶项目资金落实和实施工作不少于2次;帮扶单位派出的帮扶责任人每年到挂扶村、户指导和落实帮扶措施累计不少于3个月(现调整为‚常驻贫困村‛)。该指标主要考查帮扶单位是否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并着重把帮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帮扶单位派出的帮扶责任人进村到户情况,以量化指标作为考评依据,突出重点对象,增强可操作性。
根据今年3月30日汪洋书记在河源市调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挂扶干部要真的去‘住’村。真去‘住’村对干部培养锻炼、提高,成长才能确实有作用,帮扶才能真正帮扶到点子上去,帮扶的投入才能真正用出比较好的效果。……只有扑倒身子搞扶贫,才知道哪些资源可以用,可以结合。蜻蜒点水,就很难号准脱贫致富的脉,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对汪洋书记提出‚挂扶干部要真的去‘住’村‛的要求,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于今年4月15日以粤贫[2010]3号文印发各地各部门,省扶贫办也召开了全省扶贫办主任会议予以明确,†关于明确„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有关指标提法的通知‡(粤贫办[2010]86号),再次重申派出的驻村干部时间由原来的‚不少于3个月‛调整为‚常驻贫困村‛。考核时,对没派驻村工作队的扣3分,虽派出工作组但没有常驻村开展工作不计分,派出了常驻工作组但没有驻在所在贫困村的
—7—
扣1分。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具体计分方法,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及所属县(市、区)为8分,按附表1考评填写;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为4分,按附表2第7条考评填写。
第二大类,贫困户被帮扶的成效(45分)。
1.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的目标任务(其中:2010年、2011年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超过所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水平)。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的目标任务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两大目标任务之一,是体现帮扶成效的重要指标。‚2010年、2011年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超过所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水平‛的提出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符合当地实际基础上,使‚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的目标任务更具可操作性。虽然有关统计指标的统计截止时间为11月底,但核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起止时间应以完整为准,即2010年1月至12月,至于12月的收入,可用预测数。村年人均纯收入以所在镇政府出具的证明为依据确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计算方法,按†关于明确„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有关指标提法的通知‡(粤贫办[2010]86号)的要求执行。对虽有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但当年没有收入的不计分。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18分,具体计分方法,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及所属县(市、区)按
—8—
附表1考评填写;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按附表2考评填写。
2.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了当年计划任务。‚贫困户危房改造‛既是改变贫困村村容村貌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贫困农户生活条件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帮扶投入比较大的一项工作。将这项工作单列为考评指标之一,充分体现了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帮扶单位按既定规划全部完成了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该项指标的分数为满分,并三年有效;如果分实施,当年没有计划改造危房任务或虽有危房改造计划但没有完成任务的则不计分;如果帮扶单位按既定计划完成了当年改造任务(包括正在施工但还没有竣工的),该项指标的分数为满分。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5分,具体计分方法,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和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及所属县(市、区)按附表1考评填写;粤东西北14市及所属县(市、区)按附表2考评填写。
3.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将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家庭全体成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是政府职责,帮扶单位需要承担协调责任,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如果帮扶单位尽力核对信息,发现有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家庭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没有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书面报告县级人民政府,而当地政府至今没有纳入低保,对帮扶单位不扣分,但对县的评价分数要扣分。反之,按附表
1、附表2考评扣
—9—
分并填写。
4.贫困户全部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这项指标的设定主要考虑到贫困户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普遍存在无经济能力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约束帮扶单位帮助贫困户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以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依据†帮扶记录卡‡和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对帮扶单位的评分按附表
1、附表2考评填写。
5.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且没有发生因贫困被动辍学;考上高中和高等院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教育是一项长效保障措施。事实上,文化基础薄弱是导致贫困户贫穷的重要原因,我们把普及义务教育和让贫困户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作为一项考评指标,目的是突出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让帮扶单位帮助贫困户子女完成学业,通过改变和提高贫困户下一代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走教育扶贫的路子,最终实现稳定脱贫。如果有的学生坚决不肯上学,要说明情况,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长证明,否则,不达标不计分。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3分,按附表
1、附表2考评填写。6.有意愿的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培训转移就业。以贫困户劳动者签名为依据,但个别确实不愿外出的,或者当年没有需要培训转移就业的贫困户劳动者,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长证明,应该予以计分,否则,不达标不计分。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5分,按附表
1、附表2考评填写。
—10—
7.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劳动力享有免费培训种养技能至少2次以上,扶持的种养项目达商品率85%以上,收入稳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劳动力享有免费培训种养技能至少2次以上,以†帮扶台帐‡和†帮扶记录卡‡以及电脑录入资料、培训原始记录为依据确认。商品率=产品销售量/产品生产总量×100%;如果扶持生产周期一年以上的种、养项目当年不成为商品的,不计算商品率,考核时不计分。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5分,计算商品率以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的所有项目的总量计算,而不是单项计算,有商品率但达不到标准的,按附表
1、附表2考评要求扣分并填写。
8.有意愿的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的子女免费进入技(职)校培训。这项指标的设立把开展扶贫培训放在突出位臵,围绕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的子女免费进入技(职)校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非农就业能力,这是实现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和减少农民的重要途径。以贫困户劳动者签名为依据,但个别确实不愿外出的,或者当年没有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的子女进入技(职)校培训的,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长证明,应该予以计分,否则,不达标不计分。
考评填写要求:这一指标为3分,按附表
1、附表2考评填写。第三大类,贫困村被帮扶的成效(25分)。
1.挂钩帮扶的贫困村领导班子团结,村民自治各项制度健全,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实现‚五有‛。贫困
—11—
村整体建设是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之一。该项指标从领导班子、自治制度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级组织活动四个方面,对贫困村建设作了明确,使帮扶单位在开展帮扶工作中更具可操作性,帮扶重点更为明确。以镇(乡)党委、政府出具书面证明确认。
2.贫困村农户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95%以上。安全卫生饮用水事关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将安全卫生饮用水作为考评指标出于保障贫困地区群众身体健康的考虑,从而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安全卫生饮用水标准根据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验收意见界定;农村本身自用的井水等如符合饮用水标准,也算安全卫生饮用水。以县级水利部门和镇(乡)党委、政府出具书面证明确认。
3.镇到村公路实现硬底化,自然村通机耕路,其中300人以上大自然村实现硬底化。镇到村公路实现硬底化计1分,自然村通机耕路(300人以上大自然村实现硬底化)计3分,如有300人以上的大自然村且只通机耕路,未实现硬底化的可计1分。以村委会出具的证明确认。
4.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当年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如果帮扶单位按既定规划全部完成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该项指标的分数为满分,并三年有效;如果当年没有计划建设任务则不计分;如果是逐年完成,帮扶单位按既定计划完成了当年建设任务,该项指标的分数为满分;如果当年未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的,则不计分。如果预计在12月底可
—12—
以按照计划完成,应该把情况说明,并予以计分。以村委会出具的证明确认。
5.大自然村实现了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这项工作在2000年两大会战时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是要查漏补缺。以村委会出具的证明确认。
6.教育、医疗、公共卫生和旅游设施完善。这些指标要求驻村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查漏补缺,扎实推进。这项工作以村两委认可、村民认可为标准。
考评填写要求:上述6大指标分别按附表
1、附表2考评填写。另外,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做好‚双到‛统计上报工作的紧急通知‡(粤贫办“2010”189号),帮扶资金是指帮扶单位通过各种途径筹措并已投入到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资金,主要包括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扶贫贷款、单位筹资、个人筹资、社会募捐、社会引资等资金。但要说明的是扶贫贷款必须是帮扶单位负责承担归还的,由农户还贷的不能计算;社会引资也应该是无偿帮扶贫困村的资金,需要归还的不算。
第二部分,《考评通知》的有关要求
一、《考评通知》的主要内容
根据†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粤贫“2010”1号),我办制定了†开展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的通知‡,最近,经小丹、容根同志批准,—13—
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粤贫“2010”14号)名义下发。
(一)考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
1.镇(乡)党委负责组织贫困村进行自评。镇(乡)组织自评完成时间:12月2至6日。
(1)由帮扶单位工作组与村委会共同总结撰写自评报告,填写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考核表(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帮扶的贫困村填写†考评办法‡附件1,粤东西北14个市及所属县(市、区)、江门恩平市帮扶的贫困村填写†考评办法‡附件2),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长和村党支部书记签名、村委会加盖公章后送镇(乡)党委。
(2)镇(乡)党委依照†考评办法‡,组织力量对每村的扶贫成效进行实地核查,听取贫困村干部及贫困户的意见,对每个帮扶单位作出客观的书面评价意见,填写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结果分类表(简称†分类表‡见附件1),由镇(乡)党委书记签名并加盖镇(乡)党委印章,上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县(市、区)全面考评。县(市、区)考评完成时间:12月6日至12日。
以县(市、区)为单位,依照†考评办法‡,组织力量对本辖区所有的贫困村全面进行考评,撰写考评报告,将每个贫困村的考评结果分类排队,填写†分类表‡,以县(市、区)党委、政府的名义分别报省和地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附上每个贫困村
—14— 的自评报告)。
3.地级以上市进行复评。粤东西北14个市考评完成时间:12月13日至16日。
根据县(市、区)报来的考评报告,粤东西北14个市要以县为单位进行复评。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全部进行核查;珠三角帮扶的贫困村,按帮扶该县(市、区)总数抽取40%进行核查;贫困村所在市、县(市、区)帮扶的贫困村,按帮扶总数抽取40%进行核查(每县抽查的贫困村不少于10条,若不足10条的,其贫困村必须全部进行核查)。市的总评报告,要将考评结果分类排队,填写†分类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抄送有关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珠江三角洲有关市。
4.省直、中直驻粤单位、珠江三角洲各市的自我考评。自评完成时间:12月16日至20日。
(1)省直、中直驻粤单位的自评工作在市、县考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工作组会同村委会的自评再次考评,写出自我考评报告,并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珠江三角洲各市的自评工作在被帮扶市、县考评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各帮扶单位会同村委会的自评再次考评,本市的自评报告,要将考评结果分类排队,填写†分类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二)考评工作要求。
1.各帮扶单位的自评报告和市、县的考评报告要认真总结好
—15— 的经验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下一步扶贫‚双到‛工作采取的具体措施;各市、县的报告要对贫困村的自评结果按优、良、中、差等次进行分类。
2.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显著的贫困村、帮扶单位给予插红旗。插红旗村和插红旗单位从优秀等次中推荐,由村、镇(乡)、县(市、区)逐级向市推荐,市向省推荐,推荐比例原则上按贫困村总数的20%,但同一个县(市、区)插红旗的贫困村不得超过贫困村总数的40%。
3.填写†分类表‡,同时用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列表上报。4.各项帮扶数据的统计截止时间为11月30日止。
(三)省抽查考核。
省在市、县考评的基础上组织考核,由省考评组随机抽取。省考评组考核时间为12月20日至30日。
1.考核对象。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全部考核;珠三角帮扶的贫困村,按帮扶该县(市、区)总数抽取30%进行考核;贫困村所在市、县(市、区)帮扶的贫困村,按帮扶总数抽取30%进行考核(每县抽查的贫困村不少于10条,若不足10条的,其贫困村必须全部进行考核)。
2.分组:省分15个考评组,省考评组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部分省直帮扶单位和地级以上市扶贫办各抽2人组成;省考评组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一名厅领导担任组长。
—16—
3.省考评组负责做出综合评价,其内容必须包括对粤东西北各市、珠江三角洲各市、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的‚双到‛工作综合评价,汇总相关报表,并将综合评价报告和相关报表一式二份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省考评工作办公室负责综合汇总全省考评情况,并按省考评组考核结果占60%,市、县、镇(乡)和驻村单位自评结果占40%的权重比例确定市、县、镇(乡)和驻村单位帮扶工作考评结果。
二、对省考评组的几点要求
1.省考评组负责对该市、对口帮扶市、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的‚双到‛工作的考评,撰写分类型的综合评价报告,汇总相关报表。
2.珠三角七市、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的考评,由相对应的被帮扶市省考评组负责,提出考评意见。其中,对广州市帮扶工作的总评,由省赴梅州市考评组负责,省赴阳江、茂名市考评组必须将广州市帮扶阳江、茂名市的情况及评价意见全部提供给省赴梅州市考评组;对深圳市帮扶工作的总评,由省赴河源市考评组负责,省赴湛江市考评组必须将深圳市帮扶湛江市的情况及评价意见全部提供给省赴河源市考评组;对珠海市帮扶工作的总评,由省赴揭阳市考评组负责;对佛山市帮扶工作的总评,由省赴清远市考评组负责,省赴肇庆市考评组必须将佛山市帮扶肇庆市的情况及评价意见全部提供给省赴清远市考评组;对东莞市帮扶工
—17—
作的总评,由省赴云浮市考评组负责,省赴韶关市考评组必须将东莞市帮扶韶关市的情况及评价意见全部提供给省赴云浮市考评组;对中山市帮扶工作的总评,由省赴汕尾市考评组负责;对江门市帮扶工作的总评,由省赴韶关市考评组负责。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的考评工作,由省赴相关市考评组负责评价后,撰写考评意见。省各考评组完成考评工作后,将综合评价报告和相关报表一式二份分别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3.对被考核的帮扶单位在†省扶贫信息网‡填报的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帮扶成效等指标(由省扶贫办提供)进行实地考察、比对、评估,对弄虚作假的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4.为确保考评的公平、公正性,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派出的考评组人员负责对整个考评工作过程的监督、帮扶情况的了解掌握和相关考核指标的解释,不负责评价材料的起草工作(省委组织部为组长单位则要负责评价材料的起草工作)。
—18—
第三篇:关于扶贫开发“双到”实施情况的工作汇报
关于扶贫开发“双到”实施情况的工作汇报:
市“双到”办:在全市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根据市的统一局署和要求,认真谋划,深入扎实地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5月19日,我局全体干局职工25人全局到位,深入镇石村25户挂扶对象家中了解情况,商讨脱贫计划,着手落实帮扶措施。期间,许
多干局自愿发给贫困户100-300元不等的慰问金以及毛毯、被子等床上用品。我局扶贫开发工作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开局良好,整体进展顺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到位”:
一、认识到位,主题突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作认识到位,主题突出。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动员全体干局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是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为打好扶贫工作思想基础,我局组织全体干局、职工认真学习省、市扶贫工作有关精神,深刻领会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端正思想,增强信心和使命感。明确这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是通过帮扶,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户最终达到脱贫的目的。由于思想认识到位,我局工作主题突出,目标清晰明确,整项工作有序进行。
二、领导到位,落实责任。首先是强化领导,树立榜样。为确保领导到位,落实责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明确各组室干局职工工作职责与任务。我局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双到工作,并纳入每月的重点工作计划。等领导同志经常过问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到办公室指导工作,提出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领导力量。
三、措施到位,注重实效。我局坚持把贫困户稳定脱贫作为帮扶措施到位,注重实效到位的最终目标,以实际行动把扶贫帮困工作落在实处,下决心去完成。本局全体干局职工按照要求,认真落实帮扶工作。首先是深入调查,作为帮扶工作的着手点。5月19日,我们深入石村各挂扶贫困户家中,认真细致地了解贫困情况及原因,并做好登记,目前正拟定帮扶计划。其次是实效扶贫,着力治本。做到扶贫与扶志、“授鱼”与“授渔”相结合。针对农民致贫原因多,有客观条件造成的,也有主观因素引起的,我们因而采取多种措施综合解决。
一是准备协同当地镇政府加强农民培训,实行智力扶贫。对在乡农民加强养殖和蔬菜种植等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
二是着力发展经济项目。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着力发展种植、养殖项目。
三是加强劳务输出。如干局梁传拼根据贫困户的家庭劳力情况,鼓励和引导其子女到东华镇工业园务工,做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我局的扶贫工作虽然开局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近日由于中心工作非常忙碌,导致下乡到户的时间有所推迟,汇报材料未能按时提交。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下一阶段,我局将按照“重落实、重提高、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组织和指导干局职工按照市“双到”办的有关要求,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到真抓实干,确保抓出典范,抓出成效。
第四篇:xx镇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汇报
科学规划 精心组织 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xx镇地处阳东县的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镇,是革命老区。全镇现有22个村(社区),总人口6.7万人,其中13个村被定为扶贫村。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13个贫困村中有5个村由广州花都区帮扶,2个村由市直单位帮扶,6个村由县直单位帮扶。自从“双到”工作开展以来,我镇高度重视,认真按照上级的部署开展各项工作,预期按上级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取得较好成绩,具体措施如下:
一、与抓机遇促发展相结合,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当好协调员、战斗员和信息员
一是当好协调员。我镇镇委、镇政府多次与帮扶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并组织镇干部到省里和帮扶单位一起谋划扶贫工作,在贫困村和帮扶单位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绿色通道”,当好贫困村和帮扶单位的参谋、助手,让帮扶单位领导把扶贫工作摆上位、列上日程,发挥谋划、协调作用,帮助贫困村解决干部群众想办、急办、难办,而又无力办的好事。二是当好战斗员。镇领导常深入贫困村了解村情民意,谋划发展思路,帮助帮扶单位排忧解难,并组织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同时,还协助村干部搞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村务、政务公开制度,活跃
农村民主气氛。三是当好信息员。及时了解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及时通报,使扶贫工作组有效地组织指导贫困村、贫困户从事扶贫产业和经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尽快脱贫。
二、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推动贫困户产业扶贫。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根据xx山多这一特有资源,认真做好特色产业扶贫。全镇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共发展xx、xx、xx、xx等村新建木器加工厂;发展牛岭、河垌等村山羊养殖基地。通过一批批产业带动效益明显、特色鲜明的贫困户产业带动项目,辐射带动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镇农民群众稳步增收。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我们本着“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想,认真做好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这篇文章。
1、镇村组织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免费参加市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并实行转移就业。
2、帮扶单位联系企业,让贫困户劳动力到企业实地培训,就地转移就业。
3、通过市县劳动保障部门联系公司企业到大八开展农村劳动力招聘会。到目前止,我镇共培训贫困户劳动力1267人次,帮助贫困户家庭转移就业863人,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创办集体经济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前,13条扶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各个扶贫村党支部积极争取扶贫单位的支持,通过办工厂、建
房出租、种植林木、搞立体养殖等多种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共投入集体项目资金约5082万元,上马集体经济项目达88个,13条贫困村去年平均集体经济达13.24万元。如大陂村委会在花都区教育局的帮助下,创办了大陂村宏达地拖厂,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又使集体经济增收36 万元。
三、与创先争优相结合,着力加强党组织建设
一是抓班子强核心,铸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去年是村级组织换届年,镇委和扶贫驻村工作组加强工作指导,把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高度认可”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班子队伍中来,共调整村委会书记、主任9人,村级班子的整体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贫困村新垌村在新当选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市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扭转了落后局面,农村党建、社会管理等各项工作走在全镇的前列。二是抓队伍强教育,提高党员服务群众能力。党员服务群众能力欠强是农村党建工作薄弱村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党员技能培训”网络,深入开展“领导带学”,并定期开设“党建工作学习吧”和“能人党员讲堂”,组织党员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发展能力。与驻村工作组一起,认真深入调研,挖掘、发现村中优秀人才,并派出专人进行跟踪培养。注重在返村大学生、专业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和知识青
年中发展党员。去年,共发展“双带”能力强的党员19人。同时,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帮扶单位与结对帮扶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县委组织部挂点帮扶xx村党支部,定期组织组织部党员到村开展“结对共建、统筹城乡”活动,与农村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给农村党员上科普课,提高了党员的素质。
第五篇: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总结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总结
自从去年底市召开“规划到户 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动员大会以来,各帮扶单位能认真对照省市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 责任到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迅速行动起来,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层层分解任务,以贫困户达到稳定脱贫为目标,采取多元化的帮扶措施,不断加大帮扶力度,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
各帮扶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重要政治意义,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成立了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来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各帮扶单位的主职领导亲自带队与农户进行对接,认真详细的了解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致贫原因,掌握好第一手材料,然后多次召开镇班子会议讨论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帮扶措施等内容,为今后工作的推进打牢了基础。
二、落实责任,定点扶持
各单位单位接到具体任务后,将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挂钩干部身上,实行镇干部挂钩到户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扶持。并保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脱贫计划和措施。除此外各单位还参考市的考核办法,制定了本单位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督查制度,定期进行督察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面子”和“票子”进行挂钩,做到定人、定点、定责
1包干扶持。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实现早日脱贫
各帮扶单位在帮扶干部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按自身实际情况及条件,选准发展项目,采取实际可行的措施,确保扶持一户,脱贫一户。
1、转变帮扶群众的落后思想要充分脱贫致富,首先要解决好贫困户的思想意识,使其充分发展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永久脱贫。各单位帮扶干部针对各户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各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强意识。增强其生活信心,激发其奔康致富的热情。
2、对有条件实施劳务输出的贫困户,各帮扶单位积极联系各用人单位,介绍贫困户外出务工,转移劳动力,使其能快速脱贫。对部分贫困户实施泥砖房改造工程。各单位帮扶干部积极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多方面筹措资金,采取上级扶持一点,镇干部捐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共筹到资金2万元对凌秀兰一户进行危房改造,改善其居住环境,现该户的新屋已建至第二层,很快就能竣工投入使用。
3、对因病致贫,因病迫贫和因孩子读书致贫的贫困农户,通过赠送鸡苗、饲料、香蕉、化肥等多种形式大力帮扶。切实解决了这些农户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在难题。使他们能安心顺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4、举行各种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户的种养水平。各帮扶单位能够组织农科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到福芳村委会举办种养技术培训
班。并积极动员组织贫困户参加,实现智力扶贫。
四、我镇认真做好牵头单位的角色,充分调动各帮扶单位的积极性。
自我镇被市“双到”办定为牵头单位之后,我镇认真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并多次组织各帮扶单位开会,针对贫困村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让各帮扶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措施,如畜牧局对养殖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种苗的提供;公路局在公路、桥梁建设方面向上级单位争取资金;工业中专、电大等在学生就读方面给予优惠或者免费;水务局在水利设施等给予支持;房产局在改善村委会办公环境上给予资金支持等;使得各帮扶单位可以联动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各单位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工程项目进展缓慢,各单位帮扶资金投入不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