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春文2010先进事迹(范文)
件件实事得民心
李春文,一名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名勤劳朴实的农家汉子。在哈播村乃至整个国庆乡提起李春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一名村干部,李春文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法设法、客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公而忘私、身体力行,与哈播村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哈播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哈播村的主任,他深知一个村干部素质高低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工作,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只有通过更新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才能提高管理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此,他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坚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十一五”规划,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何让哈播村民尽快致富?这一系列的问题时刻打动着他的思想,他对全村的产业状况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后,发现哈播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收入少,增产不增收。积极调整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发现哈播村适合种植茶叶,于是努力为村子争取项目、引进技术资金,并找到县农牧站农科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在全村内推广茶叶种植。积极支持和鼓励村民种植茶叶。然而,当时整个江城县都在明天的明天也过去了,他依然在村里走访,在田间奔波。但他心里明白,既然大家相信他,让他走上这个岗位就必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这条路一定要坚定的走下去。
他为群众办实事、创业绩、躬身为人民、取信于民、为民谋利。在周曲人民发生特大泥石流时,看着那大片大片房屋顷刻间被泥石流淹没,他在也不能平静了,在业坐立不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山寨后基不稳,也可能会发生泥石流。他忙着跑乡里,奔县里,到处引项目,筹措资金。为了确保地基的安全性,他不停的在寨子里选择搬迁地点,自己亲自带领城建技术人员去考察、勘察、规划,做群众思想工作,调节利益纠纷。最终,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为大山寨安基工程引进资金一百多万,使大山寨村民得到了实惠。现在,大山寨的安基工程正顺利进行着。
李春文主任常讲,村两委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村两委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村两委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在担任主任这十六年时间里,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村委和党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篇:个人先进事迹李文
个人先进事迹
我是13建筑工程技术9班的李文,我是班上的副团支书,在我竞选上团支书后我立志要把班上带成团结有爱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我也是学校武术协会的会员,学校建筑工程协会团支部的副部长;我在2014年5月获得了学院团委的“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在2014年5月我获得了第五届“大学生心理文化节比赛优秀奖”;
第三篇:李文勇先进事迹
李文勇先进事迹
村民心里,他是说大实话的;同事眼里,他是干实事的;家人嘴里,他是最忙的。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这样一位哈尼族干部、共产党员,他叫李文勇。
从2008年起,李文勇先后担任红河县垤玛乡党委书记;红河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红河州发改委副主任。2014年1月,37岁的他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与他接触过的村民,和他共事过的同事,点点滴滴勾勒出的尽是一个干活打头、工作出头,让群众心里踏实的好干部“模样”。
21天走遍72个村寨:他让“土房泥路”换了新样子
“以前都没电灯,是李书记给整起来的。”在垤玛乡八哈村的老人李石波眼中的“老书记”李文勇,“个头高,还是抬电杆的主力哩。”
垤玛乡地处群山之间的一个狭长坝子,因又乱又穷,上世纪80年代,有些寨子的人甚至集体外出乞讨。
2008年3月,李文勇调任垤玛乡党委书记。一上任面对的就是该乡2007年洪灾后的窘境,还有27个自然村没通电、45个自然村未通公路。
李文勇便一头“扎”进农户家,72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他用21天跑完。“拉个小板凳就在院子里聊起来,我们说着,他就在本本上记着。”独格村村民李云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他一下来就得是大半夜才回去。”“他说过我们想什么、缺什么他就干什么。”
灾后恢复需要资金,他村里、乡里、县里、州里几头跑;拉电线算电杆数量,他走几个小时山路去李石波老人所在的八哈村;抬电杆、修公路,他卷起袖子、挥起锄头……干起活来他都是“打头的”,上任半年时间,垤玛乡发生了变化,村民说李文勇是个接地气的人,说大实话。
电和路通了,可一些依赖乞讨过活的村民还“留不住”。要治乱先得治穷,李文勇见到其他自然条件类似的地方蔬菜种植搞得好,就把外面种植大户“请进来教”,把乡里技术人员“派出去学”。
“近抓蔬菜产业脱贫,远抓林果业致富,就是他想出来的路子。”垤玛乡党委副书记周饶斌说,现在乡里的蔬菜除自给外,还卖到昆明等地,“钱袋子”鼓了,村民谁愿“出去”?
工作时间由村民来“定”:他让党员干部有了好样子
因长期闭塞,垤玛乡党员主体意识不强,服务群众能力差。认认真真干事的性子在最开始的时候给李文勇招来不少麻烦。
2008年5月的一天,乡政府大门口被30多人围起来,嚷嚷着要找李文勇,要求恢复不久前被开除的8个护林员的职务。李文勇听后,将大家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翻开下乡时的笔记本,把8人在岗不在位的情况如实说明。
这件事也让李文勇意识到一些党员干部“懒、庸、散”的陋习亟须改变,为了扭转原本涣散的工作作风,他建起了“党总支+党员服务队”的工作模式,村党总支书记为队长,6支党员服务队,280多名党员为队员,到田间地头帮干活、教技术、解困难,把党员干部“嵌”在了村子里。
“苦党员干部一阵子,甜了群众一辈子。”李文勇这么要求党员干部。当地每周日是赶集日,当天顺道来乡上办事的人多,李文勇便放弃周末,带头在办公室加班。
“听到他要出去开会了,我们脑子里的发条就可以松一松,他回来了,发条就又得上紧了。”红河县委办综合科职工杨志龙说,“这不是怕是敬畏,他个高面黑,却很和善,平时的材料他能耐心给你改很多遍,就跟老大哥一样。”
“党员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境界,在奉献中体会快乐。”李文勇常对党员干部说。
几过家门不入:他仍是老父亲眼里的好儿子
2013年9月,李文勇调到了州发改委工作。“近4个月里只见过他两次,一次是到医院看我,留了一晚,另一次是哈尼族过新年,吃了几口饭就走了。”父亲李志德说,好几次到县里调研他也没来家里,等回单位了打电话给我们说。
实际上,李文勇生前,始终承担着大量繁重的工作,加班加点、以单位为家是常态。“今年1月15日,他去世当天晚上也是在加班。”红河州发改委主任王利发说,那段时间他精力全投在了13个市县的重大农林项目调研和几个中型水库、水源点的规划方案上。
同事回忆,当晚他办公桌和茶几上铺满了调研的素材和图纸,谁也不知道在这之前他又熬了多少个夜。
“他忙。”谈起儿子,李志德时时挂着这句话。“文勇已经养成习惯,每次回家往长木椅上一躺就睡着了。”李志德说,那天早上他在电话里说完“要开会,忙不过来”后,那个电话就再没拨通过。
李文勇一家6个兄弟姐妹,他是最有出息的,“有过不少人上门想找点‘方便’,都被他拦在了外面。”李志德说,他三姐下岗十多年一直没工作,上次听说县里要招环卫工人,本想让他帮忙给安排进去,但被他挡了回去。
第四篇: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
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
李文祥同志是濮阳市范县人,1925年5月出生,1947年参军入伍,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解放军第28军83师247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战役,荣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一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6年,他转业安排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1962年,他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家乡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3月31日上午,在省人民会堂举行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范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周玉陶、范县白衣阁乡副乡长杜晓玲、范县民政局干部刘朝庆、李文祥同志的女儿李金英、濮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锋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李文祥同志的先进事迹。现将有关内容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永不生锈的军功章
这些天来,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而最让我震撼的,是省委卢展工书记看望老英雄时亲手打开的那个已经发黄的小布包,里面一枚枚军功章,见证了老英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辉煌。
1948年9月20日凌晨1时,是济南战役发起总攻的时刻。济南城西的永镇门是李文祥所在83师247团2营6连的主攻方向。伤亡很大,连长迅速收拢人员,决定组织“敢死队”进行强攻。“共产党员站出来!”连长话音刚落,齐刷刷地站出六七名战士。“李文祥,你不是党员,不能参加!”李文祥一听急了:“连长,别看俺不是党员,打仗俺可从没含糊过!”连长批准他加入了“敢死队”。李文祥迅速推起装有炸药的独轮车,城门被炸开了,我军7个主力纵队冲进城内,攻下了济南。这次战斗,李文祥荣立二等战功。
在李文祥的记忆里,永远无法抹去的一幕,是淮海战役中的鲁楼阻击战。经过3个多小时生死阻击,阵地上只剩下指导员蔡同田、李文祥和已经被子弹击中胸部的范县同乡马士华。“同志们,后面的战斗将会更加残酷,我们要随时做好牺牲准备。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指导员蔡同田说。“指导员,再过两天,就是俺17岁生日了,俺恐怕是过不了„„这个生日了„„”马士华断断续续地说着,便身子一歪,倒在了战壕里。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倒在自己身边,李文祥失声痛哭:“士华,俺的好兄弟,等革命胜利了,俺一定好好给你过一回生日!”这次战斗,李文祥消灭了30多个敌人。1949年2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在长江边上,指导员与李文祥的一番对话,使他毅然下定决心,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15日晚上,在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役中,李文祥带领全班担负炸碉堡任务。李文祥扛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一跃而起,拉着了导火索,敌人的碉堡顷刻间轰然倒塌。这次战斗,上级为他记一等战功。
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李文祥无比珍视地将一枚枚军功章悄悄收藏起来,包进了小布包,这一包,就是半个世纪!
今年2月24日,李文祥长期战斗过的老部队领导专程赴范县看望慰问已经87岁高龄的老英雄。部队的同志将83师《师史》递给李文祥,翻开英模名录说:“李老,这里边还有您的名字呢!”看到当年牺牲的战友名字时,老人又一次泪如雨下:“战友们,你们要是还活着,该多好啊!”
黄河岸边写忠诚
1956年,时任副连长的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在福建,李文祥与美丽善良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小两口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
1962年,党和国家发出了党员干部回乡支农的号召。单位召开动员会后,李文祥第一个报了名,咬破手指,按下了鲜红的指印。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他50年的另一番人生境遇;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当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从此,在福建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的花名册里,少了一名干部,而在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多了一个农民。当时的北街村,到处都是盐碱地。这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汉子横下一条心,他说:“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也增长到400多斤。
稻改成功后,大家联名推荐他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婉言谢绝:“我年龄大,文化低,还是让年轻人干吧,我做好配合就行啦。”就这样,他由村支书到副支书,由民兵连长再到生产队长,最后成为社员,“官”越做越小。
在李文祥的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提他的妻子陈宝珍。这位当年美丽清纯的闽南姑娘,如今已经年近八旬,50年过去了,陈宝珍老人早已和这里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街村村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因为拿不起路费,这么多年,她只回过一次福建老家,还是卖了一头猪换来的路费。
李文祥,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特等功臣,这位半个世纪以来默默无闻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共产党员,很普通,普通得在他走过时,你都记不住他的背影;但却很伟大,伟大得在他面前时,需要仰视才能领悟他的境界!
英雄隐功50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牵挂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和待遇问题,先后于1979年和2001年两次对优抚对象进行全国性普查。几十年来,为了掌握准确情况,县民政局对优抚对象曾进行过12次核查。在这些普查、核查中,李文祥的辉煌历史始终没有任何记载。1993年,范县对全县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进行排查,寻访人员到李文祥家里了解情况,李文祥拿出的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党费证。2009年,范县民政局开展了“红色记忆·追忆英烈”活动,广泛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英模资料,李文祥老人在他填报的表格中,对参加的各种战役和家里的困难,一个字也没填。
十几年来,民政部门对前来反映生活困难的每一名优抚对象,都进行了登记。可是,在我们的登记册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李文祥的名字。
几十年来,他把一枚枚军功章悄悄地藏在了小布包里,把信念深深扎进家乡的土壤,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本该享受的各种待遇。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来到范县,专门为李文祥落实待遇。“李文祥同志,组织已经决定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请你回福建工作,不用在农村受苦了!”听到这个消息,李文祥十分激动:“没想到,这么多年了,组织还惦记着我呢。”随后他平静地说:“我在农村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再说,我是队长,村里的群众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啦?!”
1984年,福建的同志再次专程来到范县,为李文祥发放了生活补助费,以后每季度给他寄一次。不久县民政局也根据相关政策,给他办理了原工资40%的补助。他知道后,马上拿出福建方面给他寄来的生活补助费凭证,找到民政部门说:“福建给我发着钱呢,咱不能昧着良心拿两份,让国家吃亏啊。”
第五篇:李荣春先进事迹
李荣春教师先进事迹
李荣春,男,1981年生,云南勐海人。毕业于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学院。现任教于勐海县布朗山乡坝卡龙校点,小学高级教师。
2002年9月——2005年7月,任教于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老寨教学点;
2005年9月——2008年7月,任教于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峨教学点;
2008年9月——至今,任教于勐海县布朗山乡坝卡龙教学点; 先进事迹:
2001年毕业于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后,该教师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偏僻、最艰苦的勐海县布朗族乡曼囡老寨校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布朗族乡镇,属于教少民族乡。
(拉祜族村寨)布朗山乡山高路遥,山路崎岖难行,远离县城,远离公路,乡中心距离勐海85公里。李荣春教师任教点距乡中心35公里。
(泥泞难行的道路)
志坚如铁,安心从教
2002年9月,李荣春被调到布朗山乡曼囡老寨校点任教,这是一个布朗族山寨,贫穷落后,不通电不通水,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上学,上学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就不愿意上了。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脸蛋,一双双对知识无限渴望的双眼,他不畏惧恶劣的生活环境,艰苦的工作条件,始终坚信能教好学生,不会做饭的年轻人,学会了烧火做饭,点松枝批改作业,写教案。果然,两年后他创造了这个村子的历史,第一个高小班毕业了,第一个走出大山,上学的初中生出来了。
(村寨孩童)
2005年9月,李荣春调到了老曼峨校点任教,这里同样是单人独校,他一个人上两个班课,虽然有电线,但是一年有半年在停电。9月份是雨季,由于学校在河边,河里发洪水,学校的土球场,变成了鱼塘。于是,他白天上课,晚上就到村寨里走访群众,家长,村干部,写材料,最后在州教育局和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州教育局给了60吨水泥,县教育局支付运费),村子群众们出工出力的情况下,修建了学校的防洪堤,土球场变的鱼塘,也变成了光滑的水泥球场,并且通过做工作,还重新规划了一块占地6亩的新校址;做这些事的同时,李荣春没有忘记教书育人的任务,到现在,他所教的那两个班学生已经有本科生,大学生。
(体育活动)
2008年9月,李荣春调入坝卡龙校点任教至今,坝卡龙村子是一个拉祜族村寨,这里的拉祜族,俗称光头拉祜,是拉祜族的一个分支,男男女女都剃光头,80%的人不会讲汉语,不敢跟陌生人交流,小孩子上学以前是不穿衣服裤子的,吃饭都用手抓,办学至今没有人接受过小学四年级以上的教育,更不用说走出大山上学工作。李荣春进村后,走访村干部,让村干部家打扫卫生,勤洗衣服勤洗澡,让村干部家妇女留起长发,小孩穿起衣服裤子,用筷子吃饭,并且,每天都检查学生的卫生,买来香皂和洗衣粉,让学生洗衣服洗澡,由于常年闭塞,不与外界交流,造成学生见识等于零,什么都没有见过,什么也没有听说过,这个时候,县教育局给了大力支持,拉来了电视和资源全覆盖的“大铁锅”微信接收器,使学生见识大涨。终于,出来了全乡乃至全县的第一个光头拉祜族初中班,到现在,坝卡龙已经连续送了三个班到乡九年制学校就读初中。
(认真备课)教学点条件艰苦,对于一个在这样环境里坚持了12年的教师来说,其精神难能可贵。李荣春老师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山村的孩子们虽然穿着破烂,但他们需要知识;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对于贫困山区只有知识才能摆脱贫穷,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生养育他的故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山里的孩子们。无论条件是如何艰苦,山村生活是何等的清贫与寂寞,他总是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用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的校训,“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事事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到言行一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李荣春老师用他12年的青春无悔的贡献给了布朗山乡的教育事业,为这个较少民族乡的发展献上了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在这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