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时间:2019-05-13 12: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城镇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城镇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第一篇:小城镇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小城镇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农村,必须繁荣城镇;振兴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是民和县乃至全国今后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部分,是一项全局性、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对推进城乡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小城镇是启动城乡市场的重大措施。当前的所谓“买方市场”、“过剩经济”,主要是对城市而言,广大农村的消费水平仍然很低。散居的农民、传统的农业,其消费是很有限的。在农村,公共性、群体性、集中性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都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组织,有赖于小城镇的联结、聚集。没有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作依托,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消费都会因成本过高而无法进行,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家用电器、新式住宅、农用车辆和机械、科技文化、服务的消费也收到极大限制。城市的资金、产品、服务都很难下乡,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很难改善。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沟通城乡经济、激活城乡消费的关键。

(二)小城镇是培育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农村市场的发育关键在于包括县城在内的小城镇发展。城镇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又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小城镇既是中心城市的延伸,又是拓展农村市场的纽带。小城镇分布在广大的农村之间,和农村相互依存,不断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经济成份,把千家万户农民联系起来,组织起来,告别封闭和落后,走向全国大市场。

(三)发展小城镇是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随机、分散布局已经成为我县乡镇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劣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无法共享公共设施,每个企业只得搞小而全,增加了土地占用,增加了投资费用,增加了污染源点,增加了社会成本,导致效益相对低下。在企业内部机制上,乡土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决策,容易导致家庭式管理。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布局,转换生存环境,防止经济发展质量的下降和发展后劲的衰落。

(四)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民和农村呈现第二产业发展快而第三产业气色不大的格局,其原因就是缺乏小城镇载体。第二产业分散布局,开展社会化服务没有规模效益,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只有提供小城镇载体,相对集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才有发展的可能。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五)发展小城镇能为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提供有力的支撑,并激活其服务职能。小城镇一般是农村乡镇政府机关所在地。乡镇一级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小城镇越发达,乡镇就越能对农村提供更多的具体的,微观的、优质的服务。服务效果更显著。因此,小城镇越发达,农村基层政权就得到更有利的支撑,就能实现农村的政通人和。

(六)发展小城镇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程度低,农民分散居住在自然村落,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发展难,即使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也难以达到小康水平。反之,相对集中农村人口于小城镇、将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广泛传播,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封闭状态,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改变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体现乡镇建设的优势。民和县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新增了4个建设镇,使镇总数达到了8个。但总体来说,除川口镇外,其他各镇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建设都严重滞后,缺少作为城镇应有的功能,多数与乡村没有什么区别,对农民吸引力有限,都需在今后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其事正达到小城镇的档次。

(二)挖掘和积聚人气方面不足。目前实际城镇化水平很低,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人地关系持续紧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调整,农村消费启动艰难,公用设施难以发展,导致大量资源浪费等。因此,农村收入问题,实质上是农村综合发展和农民身份变迁问题。麻烦出在农村,根子可能在城里,要挖掘和集聚人气,集中有志之士,发展各项商务活动,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三)乡镇企业发展有待加强。加强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是解决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很多问题和麻烦。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农民向农业外彻底转移的情况很不理想,民和县的“城乡二元化”趋势仍然严重,并呈加大均势,城乡间生产率的差距则比1 O年前明显扩大。致使民和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上明显滞后,乡镇企业是否有发展,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政策还没有全面放开,流通体制和市场经济基础不强。小城镇的发展具体走什么样的路子,应该是立足本地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埋头苦干,走各具特色的兴镇之路,要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兴办企业,发展流通环节。要在税收、土地、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五)开发建镇力度不大。加快城镇建设,使其尽快发展成为小城镇,增大辐射能力;在交通要道、商品集散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城市能力的小城镇,鼓励和发展工、商、运、建、服等产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活动,集聚经济。要以各种投资形式,发展乡镇经济。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对策

(一)借优势兴镇。发展小城镇,有共同的规律和做法,但具体到一个镇,在地域、自然资源、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寻找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借优势兴镇。抓住了优势,就抓住了突破口,抓住了小城镇建设的切入点。

(二)聚人气旺镇。人气旺,商机兴。发展小城镇,一定要重视集聚人气。要把着力点放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外地能人商贾到本镇落户上。一要政府引导转移。结合完善新一轮子村镇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靠近集镇的村庄向小城镇聚结,融为一体,自然村向中心经济村聚结,减少自然村。二要政策驱动转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户口门槛”,打开镇门,吸纳能人,集聚人气。一是只要在城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有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可不防改变户口性质,办理集镇常住户口。二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民进镇在房子、承包土地上的后顾之优。凡到小镇兴业落户,人不内外,业不分雅俗,只要不违法,都要主动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优,让他们忙在镇上,乐在镇上。三是搞活土地流转,只要进镇农民签定协议,同意腾出宅基地;应该允许按宅基地性质,由政府出面在集镇统一征地给他们建设住宅。四是搞活进镇农民土地承包土地,可保留进镇农民承包土地,保留进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使其在农村留一块“命根子”。同时根据进镇农民自愿,通过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或者有偿承包等形式,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三要环境带动转移。在建设小城镇过程中,坚持把水电、道路、市场、环卫、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摆在首位。所在建制镇都要实行水电供给普及化、邮电通讯现代化、城镇道路标准化、市镇建设特色化。要建成完备的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通过加快小城镇综合环境的改善和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吸引本地和外地能人进镇务工、经商、建房造屋、搞服务。

(三)办实业强镇。无农不稳,无工不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在乡镇工业。在加快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乡镇工业特别是规模骨干企业的发展。民和县的乡镇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总户数不多,个体比重较大,从业人员也有限,又相对集中在县城。靠工业强镇要突出抓三条:第一建好工业小区。充分利用下川口工业园区开发的好时机,县上要争取多方面的资金,大力开发工业园区,从财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各镇一般都应在集镇规划和开发建设一个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小区。以项目带开发,流动发展,项目建设到那里基础实施就配套到那里。工业小区在选址、排污、行业产品的选择、园区环境等各方面,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使之成为小城镇的有机整体,成为现代化城镇的新园区。第二在城镇特别是重点城镇中,一要因地制宜,实施“三名工程”即办名厂、创名牌、育名家。积极鼓励乡镇企业,认高亲,攀名家,创名牌。要尽可能利用本地优势,努力吸引其投资落户。育名家,即壮大了经济实力,又提升了品位档次。有眼光的名企业家,不仅能给企业抹上浓重的现代化色彩,而且也能给所在的区域带来现代化的清醒之风和活力,他们对现代农村的贡献不止是在经济上,还有思想和文化上。二要改变投资主体单一化状况,开辟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路子。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的同时,制订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基础实施要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共同投资;鼓励和吸引外地企业、外商到小城镇投资建设;运用建立“农民城”、“农民街”等有效手段,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定居和投资开发建设小城镇。第三对小城镇现有的乡镇工业进行提升改造。对已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积极引导其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特别注意通过资金合理重组,联合兼并,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和产品档次。

(四)抓流通活镇。繁荣商贸流通业是小城镇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巨大动力,这也是民和县小城镇的一大优势。比如马营、官亭等都是以流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小城镇要发展,商贸流通一定要兴旺。当前要特别重视三点:一要重视市场建设,因地而建,因势而建,因产品基础而建,因民俗特色而建。市场、集镇要融为一体,市场潜能在那里,集镇就规划建设到那里。集镇建设一定要重视与市场建设的配套。方便住宿、现代交通运输、仓储、通信、信息、文化娱乐设施是构成市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二要重视农业产业经营。围绕主导产品,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牵农户,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一体化的“龙”型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加工企业+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形式,以小城镇为载体,拓展市场,发展加工企业和服务体系,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生产经营,走城镇建设区域化的路子。三要重视发展富有特色的商贸、服务业。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大多数,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发展商贸业,饮食服务业,家具装饰业等,营造有商贸特色的一条街,经营特色商品、餐饮和休闲娱乐服务,适用农村的需求,释放农村市场潜力,以现代消费刺激、改变农民消费观念,把消费欲望转化为消费动力,把农民生活消费和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提高到目前城镇居民的水平。

(五)靠开发建镇。要破除无所作为、安于现壮和条件论等保守思想,振作精神,.拓展思路,各显神通,锐意进取。要选拔和培养有超前意识、组织和领导能力、城镇建设和管理知识经验丰富的开拓型人才多担任镇主要领导。在政策上,必须坚持成龙配套的原则,防止政策脱节。在制订农民进城、加快小城镇建设政策的同时,应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进城后原承包土地转让的政策,使小城镇建设稳步有序地前进,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同时政府要对小城镇的建设要有一定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运用市场机制,靠开发来加快建设步伐,逐步建立起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走官资、民资、外资三轮驱动的多元化道路,充分调动全社会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官厅、古鄯等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同时,大力推动城镇公用设施的有偿使用,使城镇的建设资金得以良性循环。

总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只有搞好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带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书目:

1、《》

2、《中国乡镇》

第二篇:农民脱贫致富感谢信

农民脱贫致富感谢信

农民脱贫致富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你们好!

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我及勤劳朴实的村民向**同志致谢。

我叫***,家住扶风县********,我家六口人,家里人口多,平日开支多,收入少,家庭负担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我先后种植过大棚菜,建鸡舍,养殖过3000多鸡,但是都没有取得收益。

**年,村里有人种植洋葱疙瘩,于是才认识了老罗,第二年我拿出七八分地种植洋葱,打了八十斤,卖了四千多块,我一算,平均亩产五千多,远比我种植粮食收入高,于是我开始认识到洋葱制种的潜力。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家庭经济不好,拿不出钱买种苗,老罗听到我的困境后,立马舍账让我种了两亩半洋葱,可惜碰上那年连阴雨,制种全坏了,一分未收。

**年我大上面积,打算种植洋葱种子八亩多,因为媳妇身体有病住院,老罗听到后给我又舍账五千块让我发展,去年打了八百多斤,卖了五万八,这一下让我有了一大笔收入,把过去的欠账基本还完了,也把老罗给我舍的账还了,我的经济也不紧张了,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也有了着落,更重要的让我看到洋葱制种的大好前途。

有一天,老罗来到我家,对我说:你只有扩大面积,才能彻底改变贫穷面貌。于是20**年我种植

亩多,因为技术有老罗培训指导,今年打了

斤,卖了近十万,我的穷面貌彻底成为了历史,我的生活彻底翻身了。

现在,我们全家吃的好了,穿的好了,给家里还添置了全自动洗衣机,给孩子买了笔记本电脑,把家里老房拆除了,新建了瓷片贴面的一层半,院子也用水呢打了,院墙也以砖到底,幸福的生活开始了。

在此,我要感谢老罗对我家的无私帮助,让我们这个贫困户走上了驶向小康的快车道。感谢他不避风雨,时不时来村里培训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率,让我由一个贫困户变成了我们银豆村的洋葱制种大户,今年秋季我洋葱制种15亩,让我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村里的洋葱种植能手,这一切都是老罗给予的。

老罗不仅仅是我的脱贫致富引路人,而且是我们村引路人,目前全村洋葱种植户达到

户,总面积达到

户,今年前半年总收入达到

万元,村民的日子口吃甘蔗节节甜,仔麻开花节节高。

老罗不仅人好,而且心好,我叔父窦智慧家里困难,孩子结婚,老罗一次给借款一万五;我组王来世家境一般,为发展洋葱制种,老罗给他舍账五千;我西忍哥有病住院,老罗率先给他开账两万多,还亲自带着礼品来家中看望。。。

近几年来,在老罗的帮助下,我家和我们**村因为积极发展洋葱制种,收入高了,生活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感谢老罗的恩情,我们百姓丰收在望,我们**村将奋发有为,以洋葱制种作为我们村发展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为全体村民早而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努力!

让我再一次感谢老罗,感谢他带领我们走上致富路。

最后,祝各位领导和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

谢谢大家!

第三篇: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而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等问题做分析,我们还是能发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那么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还是很有希望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十六大报告也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还有2.6%,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占11.5%,人均纯收入1000~1500元的占17.9%,人均纯收入1500~2000元的还占17.9%。目前全国仍有少部分的农户饮水困难,还有极少数农户居住危房或根本无房可住。一些贫困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县级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县乡两级财政债务沉重,严重缺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缺乏自我发展机制,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愚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少数贫困人口陷入贫穷——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地区间的非协调发展,有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碍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不仅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绝对数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使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其突出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产品多,优质专用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原始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二是农业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三是市场存在薄弱环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随着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后消费结构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更加困难。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6年增加了1441 .1元,但其中用于食品的开支人均却只比1996年增加了53.6元,在人均增加的食品开支中,外出就餐增加了101.6元,烟、酒、饮料增加了35.2元;而在购买主要农产食品中,人均粮食开支减少了82.8元,油脂减少了

2.5元,肉禽及制品减少了27.5元,菜类减少了14.4元,只有水产品和干鲜果的开支分别增加了11.6元和9.8元。增减相抵,2000年城镇居民在购买农产食品方面,人均比1996年的开支减少了105 .8元。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食品需求收入弹性为0.4435,1997年后,城镇居民食品需求收入弹性出现了急速下降的态势,1997~1999年分别为0.379、0.327和0.222。近年来,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处于几乎停滞不前的状态。当前城镇的消费热点是住宅、汽车、教育、旅游、通讯和网络等等。这几方面与农业都没有直接联系,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

乡镇企业曾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场所。从1978年到1996年的18年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从不足3000万人到超过13500万人,乡镇企业吸纳了超过1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历史功绩。但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开始下降。从1997年起,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再也没

有达到过1996年的水平,2001年底乡镇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为1.3亿人,比1996年还减少了500多万人。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既有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体制、政策、观念、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如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剧了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乡镇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产权制度、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部分乡镇企业因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得不被关停;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对乡镇企业的必要和公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体系等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至少对就业问题在整体上产生了三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资本和技术对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替代;二是一般加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的饱和乃至过剩;三是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需要高额的资本投入,而且需要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这些影响明显制约了乡镇企业在就业岗位方面的继续扩张,也明显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据初步统计分析,我国1/3农业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1.5亿人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三)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量相对不足,欠账较多。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加大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但这些投入大部分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项目,各行各业都从中受益,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很有限,难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更为严重的是,即使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一些大项目,也因贫困地区配套资金难以解决等原因难以启动。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入不能满足其脱贫致富的需要。贫困地区行路难、产品交易难、与外界沟通难、信息利用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民抵御价格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极为脆弱,农业生产仍未打破简单再生产格局。近年来,国家在贫困地区虽然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但仍不能满足扶贫开发的需要,且扶贫资金中扶贫贷款所占比重过大。由于扶贫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运作”,讲求“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有抵押担保,而贫困地区抵押担保非常困难,结果往往是有了项目,由于没有担保,扶贫贷款仍无法到位,出现“扶富不扶贫”的情况。国家安排的大量扶贫贷款指标,实际能够用于贫困地区解决温饱的项目过少。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农业投资的使用效率,这主要表现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哪些由国家投入,哪些由集体投入,哪些由农民投入,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有关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这些都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

(四)不合理负担过重

当前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担负的不合理开支无法减少。由于县乡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加重农民负担的势头有所遏制,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重,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五)发展思路存在误区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存在两个思路误区。一是“求人、求全、求快”的思路误区。贫困地区由于想急于摆脱贫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脱离县情,急于求成,企望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其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低效产业、劣质工程、短期行为等十分突出。二是“低调、保守、求稳怕冒”的思想误区。账多不愁。认为贫困不是一两年能消除的,因而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缺乏信心和勇气,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具体工作上,往往强调农业而忽视二三产业,强调产业优化而忽视开放流通,强调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强调稳定大局而忽视改革创新,强调行政干预而忽视科技和市场的作用,以致经济发展总比别人“慢半拍”,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要。发展思路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内因。

二、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要实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必须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解决贫困农户温饱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好各种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上,要围绕特色抓好结构调整。就是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优、稀、新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要突出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业、特色资源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上,围绕规模抓调整。农村改革确立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通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制度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变,然而,随着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建基地为重点,实现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一要从产销联营入手,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和生产需求情况,抓好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等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业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二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农产”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围绕效益抓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围绕效益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要大力引进、培育、繁殖、推广良种,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抓好现有品种改良,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二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有机质无土栽培,大棚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三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的投入,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决策。对于确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于我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举足轻重。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

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农村城镇化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业有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多的增加。要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就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据专家估计,未来10年是我国农村和城市就业压力最集中的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3,并且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每年都以数百万的速度增长。小城镇能够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创造就业机会,小城镇具有更接近于农村,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移的难度和风险较低等优势,能使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城镇部门流动,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小城镇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

(三)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科教事业,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劳动技能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这一比率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低,因此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势在必行。要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投入,改善人口素质。脱贫先脱盲(文盲),致富先治愚(愚昧)。积极支持贫困乡村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设立专项经费,对特困户儿童入学给予帮助。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各种“希望工程”资金要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建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三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突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从完善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搞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入手,恢复和健全贫困山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普及卫生基本知识,推广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四是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采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如加大对贫困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投入,健全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切实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等。

(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国家进一步建立针对贫困地区的“输血、造血、养血”相结合的发展机制,解决好贫困地区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首先,要加大扶贫力度,为其“输血”。一是增大扶贫资金总量,扩大资金覆盖面。国家发放的扶贫信贷资金,安排的重点扶贫项目,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生产发展的有效措施。应适当增加诸如小额扶贫信贷资金、重点项目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总量,扩大资金的覆盖面。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还贷时间,适当延长还贷期,使贫困户能有一个积累和滚动发展的过程。对扶贫贷款的抵押担保,应当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不能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培植支柱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解决好交通、教育等滞后问题,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支柱产业培植上,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的适当倾斜,促进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民的稳步增收。三是给予特殊政策,比如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上,应放宽土地审批权限和户口准入条件等政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四是

加强对口扶贫,加大国家部委、东部发达地区及其相关部门的对口扶贫力度,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其次,要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帮其“造血”。一是出台土地流转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千家万户小农经营的联合,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出台鼓励性优惠政策,引导大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基地的发展。三是在产业化项目布局上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使每个贫困地区都有1~2个覆盖面大、带动力强的项目。

第三,要在财税和金融政策上加大扶持,辅其“养血”。国家应在西部地区建立若干扶贫特区、“扶贫实验区”,在经济政策尤其是宏观财政、金融政策上实行特殊政策、特事特办。一是对贫困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转移支付政策,增加安排一些国债资金项目;对中央税实行全额返还;对新办企业增加的税收全部留在贫困县;准许贫困县异地开办企业应交税回贫困县缴纳,对贫困县外出合资开办企业的税收按比例分成。二是对贫困地区新办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其减免税额由上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足。三是建立“贫困县开发基金”和“重点建设扶持基金”,实行回收滚动使用,以解决贫困地区重点项目建设筹资难的矛盾。四是国家各类银行在实行商业运作中,应制定特殊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积极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构建融资平台。

(五)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减少农民支出

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目前在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多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下决心转变乡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对中小学收费、报刊摊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达标升级活动以及农村建房收费、收购农副产品打“白条”、结婚登记、计划生育收费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各项违纪违法行为,杜绝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达标升级和集资摊派。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是确保农民增收迈向小康的重要措施。

那么当我们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上述措施解决时,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的就不远了

班级:造价201109班

姓名:XXX

第四篇: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精简版

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精简版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贫困问题。而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等问题做分析,我们还是的能发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那么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还是很有希望的。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还有2.6%,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占11.5%,人均纯收入1000~1500元的占17.9%,人均纯收入1500~2000元的还占17.9%。目前全国仍有少部分的农户饮水困难,还有极少数农户居住危房或根本无房可住。一些贫困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县级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县乡两级财政债务沉重,严重缺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缺乏自我发展机制,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愚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少数贫困人口陷入贫穷——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地区间的非协调发展,有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碍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不仅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绝对数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使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其突出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产品多,优质专用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原始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二是农业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三是市场存在薄弱环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

乡镇企业曾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场所。从1978年到1996年的18年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从不足3000万人到超过13500万人,乡镇企业吸纳了超过1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历史功绩。但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开始下降。从1997年起,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再也没有达到过1996年的水平,2001年底乡镇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为1.3亿人,比1996年还减少了500多万人。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既有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体制、政策、观念、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如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剧了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乡镇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产权制度、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部分乡镇企业因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得不被关停;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对乡镇企业的必要和公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体系等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至少对就业问题在整体上产生了三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资本和技术对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替代;二是一般加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的饱和乃至过剩;三是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需要高额的资本投入,而且需要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这些影响明显制约了乡镇企业在就业岗位方面的继续扩张,也明显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据初步统计分析,我国1/3农业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1.5亿人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三)农民不合理负担过重

当前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

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担负的不合理开支无法减少。由于县乡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加重农民负担的势头有所遏制,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重,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四)发展思路存在误区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存在两个思路误区。一是“求人、求全、求快”的思路误区。贫困地区由于想急于摆脱贫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脱离县情,急于求成,企望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其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低效产业、劣质工程、短期行为等十分突出。二是“低调、保守、求稳怕冒”的思想误区。账多不愁。认为贫困不是一两年能消除的,因而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缺乏信心和勇气,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具体工作上,往往强调农业而忽视二三产业,强调产业优化而忽视开放流通,强调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强调稳定大局而忽视改革创新,强调行政干预而忽视科技和市场的作用,以致经济发展总比别人“慢半拍”,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要。发展思路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内因。

二、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要实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必须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解决贫困农户温饱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好各种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上,要围绕特色抓好结构调整。就是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优、稀、新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要突出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业、特色资源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在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上,围绕规模抓调整。农村改革确立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通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制度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变,然而,随着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建基地为重点,实现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一要从产销联营入手,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和生产需求情况,抓好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等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业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二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农产”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围绕效益抓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围绕效益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要大力引进、培育、繁殖、推广良种,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抓好现有品种改良,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二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

栽培,有机质无土栽培,大棚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三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的投入,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决策。对于确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于我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举足轻重。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农村城镇化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业有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多的增加。要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就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小城镇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

(三)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科教事业,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劳动技能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这一比率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低,因此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势在必行。要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投入,改善人口素质。脱贫先脱盲(文盲),致富先治愚(愚昧)。积极支持贫困乡村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设立专项经费,对特困户儿童入学给予帮助。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各种“希望工程”资金要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建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三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突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从完善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搞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入手,恢复和健全贫困山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普及卫生基本知识,推广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四是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采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如加大对贫困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投入,健全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切实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等。

(四)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减少农民支出

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目前在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多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下决心转变乡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对中小学收费、报刊摊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达标升级活动以及农村建房

收费、收购农副产品打“白条”、结婚登记、计划生育收费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各项违纪违法行为,杜绝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达标升级和集资摊派。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是确保农民增收迈向小康的重要措施。

那么当我们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上述措施解决时,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的就不远了

班级:造价201109班

姓名:XXX

第五篇:破解发展难题农民脱贫致富

破解发展难题农民脱贫致富

----我县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纪实

我县是高寒干旱,水资源匮乏,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的地区,农业

生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工作重点扶贫县。近年来,县委政府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的战略决策,有效缓解和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农牧业资源有限的突出矛盾,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市实施农村人口收缩转移战略,推动新农村建设 开拓一条新途径。

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条件差,农村发展经济滞后,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缓慢,是化德的基本县情。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一直是摆在历届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主要成员 经常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县情,总结经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于2006年明确提出了实施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战略,将占农村常住人口三分之

一、有一定文化的 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从事羊绒絮片服装加工、重化工、建筑等非农产业,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结合“空心村”“老龄村”的整合撤并,将占农村常住人口三分之

一、有劳动技能和种养积极性高的人口,通过收缩转移,集中到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从事高效种养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将其余三分之一没有劳动能力的孤 寡 老 弱 伤 残等弱势群体,逐

步纳入农村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中,集中供养起来。

几年来,在无土移民,致富农民和村级养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转移收缩战役已在化德悄然打响。

在解决农民“移”的问题上,县委政府实行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壮大服装产业,增加用工数量,切实解决移民“做”的问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进城就业,脱贫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为使移民顺利的实现由农民向服装产业工人的转变,县委政府提出了“扩张总量,占领市场,打造品牌,组建集团”的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县投资3600万元 建成了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服装园区,组建了行业协会。随着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数量猛增,城镇缝纫机工 供不应求。切实解决了移民就业问题。二是科学规划,严把质量关,切实解决移民“住”的问题。为解决移民进城后居住问题,全县把“无土移民”工程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县政府所在地 长顺镇规划建设了惠泽移民示范小区,使无土移民实现有土安家。为让移民买得起,住得起,惠泽小区住宅采用了50平米的小户型设计,每套住房造价不超过5.5万元。农民只需自筹2万元左右即可入住,其余由政府补贴。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消除移民后顾之忧,切实解决移民留的问题。为让移民真正“移”出来,并在城镇稳定下来,县委政府还专门出台鼓励优惠政策,解决移民“有业可就”“有事可做”,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优惠政策包括:对进城移民进行 以服装加工

为主的劳动技能培训,移民进城后继续享受“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队员承包耕地、林草地经营权和受益权不变。父母随子女进城后,原享受的农村低保不变,移民户 愿意农转非的 只需交纳10元户口变更工本费 便可办理。

与此同时,我县加快中心村规划建设步伐,并积极探索村级养老的模式。重点开发和扶持条件较好区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推广覆膜、膜下滴灌、温室大棚栽培等高效技术,培育壮大乳、肉(羊)、薯、菜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中心村的就近收缩转移,全面加快中心村规划建设 就提到了重要 议事日程。按照 撤并空壳村,改造弱小村,发展中心村,建设新农村的思路,经过科学规划,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经营;集中养老,分户生活”的方式,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分期分批对现有生产条件较差,居住户数30户以下的自然村进行整合撤并。

同时围绕中心村建设,县委政府又在积极探索村级养老的模式。逐步 整合撤并部分“空心村”“老龄村”,集中力量打造“中心村”。撤并后空心村内的老龄人口,就近搬迁到 已通电,通水等生活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 集中居住养老。考虑到老人们的生活习惯,实施分户生活,统一由村委会管理,县民政部门每年为这些集中居住的孤寡老人每户提供过冬燃煤2吨,统一发放农村低保,保障他们的生活。

实施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 是我县县委政府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长远规划,也是破解三农难题,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实践。“三三制”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平安和谐文明新化德 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下载小城镇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城镇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云阳县江口生猪养殖专业协会发展先进事迹 在县科协和镇政府的支持帮助下,2005年12月成立了云阳县江口生猪养殖专业协会,首批会员41人,唐传明同志......

    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范文合集

    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 ----浅谈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景 ●贾崇智 食用菌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自然界有大......

    畜牧业成为吴起农民脱贫致富

    畜牧业成为吴起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支撑” 时间:[2013-06-03]浏览数:[400] 近年来,吴起县把草食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联户养殖......

    发展精品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发展精品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精品农业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因为家庭经营更有利于生产者对产品的精心管理和呵护。但是必须看到,如果让一家一户的农民到市......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 1991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且日益重视。洛南县按照中央的部署和......

    小城镇建设

    所谓“三置换”: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一是以农业用地区内的农户宅基地面积及住宅面积置换城镇商品房。具体按照“规划先行,总量平衡,统筹兼顾,分......

    浅谈小城镇建设

    浅谈小城镇建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

    小城镇建设

    津政令第 18 号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管理办法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5月31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