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畜牧业成为吴起农民脱贫致富
畜牧业成为吴起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支撑”
时间:[2013-06-03]浏览数:[400]
近年来,吴起县把草食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联户养殖为方向、以秸杆利用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金融支持为动力”的发展路子,突出联户养殖推广、补贴政策、和技术服务保障,不断推动草食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步伐...近年来,吴起县把草食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联户养殖为方向、以秸杆利用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金融支持为动力”的发展路子,突出联户养殖推广、补贴政策、和技术服务保障,不断推动草食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步伐,增加养殖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调动了广大农民畜禽养殖的积极性,也使畜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支撑”。
加快联户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人畜分离、联户养殖、集中管理、单独核算”的联户养殖模式,有效解决养殖规模难以扩大、人畜混居不卫生和技术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助推草食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据悉,今年将累计建成生猪饲养量12万头、存栏6万头,羊子饲养量22万只、存栏15万只,家禽饲养量42万羽、存栏20万羽;新种牧草10万亩的规模。实施高额补贴政策。在发展现代养殖业中,吴起县出台畜禽业补贴政策,促进了全县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新建90平方米以上、存栏25头以上的半封闭猪舍,每个圈舍补助15000元;对新建存栏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猪场,每个补助50万元;对新建存栏10000只以上养鸡场(户),每只奖补5元,存栏5000只以上养鸡场(户),每只奖补3元;对新建存栏50只以上适繁母羊的场(户),每只奖补100元。奖补资金实行分期补助、奖罚结合、畜(禽)圈(舍)挂钩的政策,畜禽圈舍建成经畜牧部门验收合格后,兑现50%的奖补资金,养殖规模达到规定标准的,补助剩余的50%;对圈舍建成弃用或改变用途的场(户),收回前期奖补资金。
切实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成立“畜牧养殖服务队”,走村入户宣传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和畜牧兽医新技术,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定点负责、挂牌服务制度,对联户养殖小区从疫病防治、科学饲养、品种改良、秸杆加工等方面常年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群众科学养殖。同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对散养户提供科学养殖技术服务,加强疾病防控工作,确保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
第二篇:遵义市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是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战略决策,也是贵州省遵义市农业产业化“八大农业产业”工程中的畜牧业大产业。从2007年省政府在全省选择部分贫困地区大规模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以来,我市先后在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习水县、遵义县、正安县、绥阳县、仁怀市和桐梓县8个县(市)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养羊产业。几年来,在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各项目县(市)广大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全市草地生态畜牧业养羊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实施情况与扶贫效果
七年来,全市共完成投资9.33亿元, 通过种草养羊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全市养羊产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市8个项目县(市)养羊农户已达64512户,其中:扶持养羊项目户达20537户(扶持的贫困户达9939户),示范带动养羊农户43975户,规模养殖小区达150个,其中:养羊规模达500只以上的有49户,200-499只的有469户,100-199只的有1160户,50-99只的有6463户,50只以下的有56371户,年末羊存栏量达129.998万只,年末羊出栏数达96.5万只,销售收入达11.58亿元(按1200元/只计),项目县(市)农民人均养羊收入2369.9元。预计到2014年底,项目区山羊存栏可达3万只以上,可出栏1.8万只,实现产值1800万元。户均纯收入增加1万元,人均增加纯收入2400元。全县基础能繁母羊可达到11万只以上,全县山羊出栏达16万只,产值达1.6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9.6%、17.95%和18.52%。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果。
二、做法与体会
(一)加强领导,健立健全机构,是该产业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
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立省”、“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进一步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意见和国家扶贫办“关于做好种草养畜科技扶贫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区调研项目建设情况,提出要把种草养羊项目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项目来抓,作为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重要手段来组织实施。市政府成立了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项目县(市)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专门组建了“县级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实现了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抓此项工作。各县项目镇(乡)也组建专门机构,抽调得力干部和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专抓此项工作,确保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机制,狠抓工作职责,是落实该项目实施到位的关健
市委、市政府把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项目作为产业化扶贫的重点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并纳入全市农业工作年终综合考评。各项目县分别出台了相关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项目考核方案,对扶贫办、草地中心、项目区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单独考核,强化落实项目乡(镇)长和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种草养羊工作责任状,把项目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村组、人头。同时实行干部包村、包户,并明确工作完成时限,对在时限内完不成任务的,实行工作调度诫免谈话制度,年终考核不合格的实行黄牌警告,对在时限内完成任务较好的乡镇或部门进行奖励,落实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同时,各级加强种草养羊项目的宣传力度,采取了由农户申请,县、乡组织干部进行实地考察,确定项目实施地点和农户,与农户立项目完成规模和时限的方式,采取从建圈、种草、上羊等各个阶段进行验收,最后兑现补助资金的办法,有效调动养羊农户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措施有效地落实到各项目农户。
(三)加大投入,强化技术服务,是提高养殖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
各项目县(市)分别在财政扶贫补助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动员广大农户自筹资金物资投入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整合各类资金4.798亿元,加大对项目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同时,各项目县(市)每年专门安排县(市)级财政资金用于该项目的实施。如: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各项目县(市)投入县级财政资金676万元。一是解决工作经费、工资待遇和项目户疫苗购买资金问题;二是强化宣传和技术培训。通过在项目区的乡(镇)、村积极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项目实施重要意义,发展前景以及优惠政策,让农民增强了项目实施的信心和决心,调动了广大农户种草养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技术服务工作上,通过各项目县与西南大学、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技术依托和支撑,安排技术干部到这些院校学习深造和请专家到项目县讲课传授技术等方式,大大提高了项目区养羊农户和技术干部科学养羊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工资待遇,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在科学养殖、畜禽良种、牧草种植、疫病防治、繁殖配种等关键技术方面对养殖户进行技术传授,使项目区农户基本掌握了养羊技术。
(四)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是提高该产业实施效益的有效途径
各项目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效益。一是探索项目申报工作模式。通过采取村组农户申请,县、乡实地考察,依据养殖条件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确定项目区。变“要他干”为“他要干”的发展态势,采取竞争立项的办法,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探索集中建圈、联户饲养管理模式。根据养羊农户文化素质、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等,采取集中建圈、统一管理、联户饲养的管理模式,确保饲养技术到位,提高了圈舍建设质量高,强化农户间的协作,节省养殖成本。三是探索粮草套作模式,提高空闲田土和秸秆的利用率,有效解决饲草饲料不足。在项目区利用好田好土,采取六尺开厢,实行粮草间(套)作方式,秋季种植黑麦菜、春季种植玉米或甜高粱等。同时,配套青贮池建设,搞好秸秆的青贮和微贮,增加了饲草生产量。四是探索利益联结机制。为了确保技术服务到位,各地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的管理方式,实行统一采购种羊、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销售,专业合作社适当收取养殖户养殖农户费用,有效解决了疫病防治和养殖技术到位难问题。
(五)招商引资,强化良种繁育,是做大做强扶贫养羊产业的根本
习水县、遵义县和务川自治县从2009年开始探索通过引进扶贫龙头企业参与草地生态科技扶贫项目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采取企业或个人出资,投入基础设施的形式建设良种繁育场,政府在建设用地、良种投入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采取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承包经营等方式,有效解决良种繁育资金不足和良繁育场经营责任制问题。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全市通过招商引资,结合项目良繁场建设计划,现已投入民间资金2亿多元,建设良种繁育场69个,大大加快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如:务川自治县2009年成功与四川正东农牧集团合作,正东集团投资1000万元发展良种繁育和种羊生产;2011年又引进四川丰泽特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包经营2个乡(镇)二级繁育场的基础上;2013年引进浙江江一生态畜牧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投资2.7亿元,以建设羊原种繁育、饲料加工、生物肥料加工和商品羊加工“四大园区”为主的方式,已投入资金1.1亿元。习水县利用民间资金,构建良种繁育体系。截至目前,已注入民间资金1500多万元,修建羊繁育场8间。目前已开始供应基础母羊,预计2014年可年供应基础母羊5000只以上。
遵义市实施种草养羊项目以来,通过不断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但在目前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在下步的工作中,要在强化项目责任管理和检查督促上狠下功夫;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狠下功夫;在进一步完善项目竞争机制,实行干部工作责任制上狠下功夫;在项目实施高标准和高质量上狠下功夫,努力实现种草养羊标准化、草畜品种优良化、饲草饲料搭配科学化、疫病防控程序化、技术服务优质化,促进全市种草养羊大发展、大提升。
第三篇:农民脱贫致富感谢信
农民脱贫致富感谢信
农民脱贫致富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你们好!
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我及勤劳朴实的村民向**同志致谢。
我叫***,家住扶风县********,我家六口人,家里人口多,平日开支多,收入少,家庭负担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我先后种植过大棚菜,建鸡舍,养殖过3000多鸡,但是都没有取得收益。
**年,村里有人种植洋葱疙瘩,于是才认识了老罗,第二年我拿出七八分地种植洋葱,打了八十斤,卖了四千多块,我一算,平均亩产五千多,远比我种植粮食收入高,于是我开始认识到洋葱制种的潜力。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家庭经济不好,拿不出钱买种苗,老罗听到我的困境后,立马舍账让我种了两亩半洋葱,可惜碰上那年连阴雨,制种全坏了,一分未收。
**年我大上面积,打算种植洋葱种子八亩多,因为媳妇身体有病住院,老罗听到后给我又舍账五千块让我发展,去年打了八百多斤,卖了五万八,这一下让我有了一大笔收入,把过去的欠账基本还完了,也把老罗给我舍的账还了,我的经济也不紧张了,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也有了着落,更重要的让我看到洋葱制种的大好前途。
有一天,老罗来到我家,对我说:你只有扩大面积,才能彻底改变贫穷面貌。于是20**年我种植
亩多,因为技术有老罗培训指导,今年打了
斤,卖了近十万,我的穷面貌彻底成为了历史,我的生活彻底翻身了。
现在,我们全家吃的好了,穿的好了,给家里还添置了全自动洗衣机,给孩子买了笔记本电脑,把家里老房拆除了,新建了瓷片贴面的一层半,院子也用水呢打了,院墙也以砖到底,幸福的生活开始了。
在此,我要感谢老罗对我家的无私帮助,让我们这个贫困户走上了驶向小康的快车道。感谢他不避风雨,时不时来村里培训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率,让我由一个贫困户变成了我们银豆村的洋葱制种大户,今年秋季我洋葱制种15亩,让我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村里的洋葱种植能手,这一切都是老罗给予的。
老罗不仅仅是我的脱贫致富引路人,而且是我们村引路人,目前全村洋葱种植户达到
户,总面积达到
户,今年前半年总收入达到
万元,村民的日子口吃甘蔗节节甜,仔麻开花节节高。
老罗不仅人好,而且心好,我叔父窦智慧家里困难,孩子结婚,老罗一次给借款一万五;我组王来世家境一般,为发展洋葱制种,老罗给他舍账五千;我西忍哥有病住院,老罗率先给他开账两万多,还亲自带着礼品来家中看望。。。
近几年来,在老罗的帮助下,我家和我们**村因为积极发展洋葱制种,收入高了,生活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感谢老罗的恩情,我们百姓丰收在望,我们**村将奋发有为,以洋葱制种作为我们村发展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为全体村民早而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努力!
让我再一次感谢老罗,感谢他带领我们走上致富路。
最后,祝各位领导和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
谢谢大家!
第四篇:破解发展难题农民脱贫致富
破解发展难题农民脱贫致富
----我县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纪实
我县是高寒干旱,水资源匮乏,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的地区,农业
生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工作重点扶贫县。近年来,县委政府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的战略决策,有效缓解和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农牧业资源有限的突出矛盾,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市实施农村人口收缩转移战略,推动新农村建设 开拓一条新途径。
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条件差,农村发展经济滞后,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缓慢,是化德的基本县情。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一直是摆在历届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主要成员 经常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县情,总结经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于2006年明确提出了实施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战略,将占农村常住人口三分之
一、有一定文化的 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从事羊绒絮片服装加工、重化工、建筑等非农产业,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结合“空心村”“老龄村”的整合撤并,将占农村常住人口三分之
一、有劳动技能和种养积极性高的人口,通过收缩转移,集中到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从事高效种养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将其余三分之一没有劳动能力的孤 寡 老 弱 伤 残等弱势群体,逐
步纳入农村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中,集中供养起来。
几年来,在无土移民,致富农民和村级养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转移收缩战役已在化德悄然打响。
在解决农民“移”的问题上,县委政府实行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壮大服装产业,增加用工数量,切实解决移民“做”的问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进城就业,脱贫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为使移民顺利的实现由农民向服装产业工人的转变,县委政府提出了“扩张总量,占领市场,打造品牌,组建集团”的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县投资3600万元 建成了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服装园区,组建了行业协会。随着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数量猛增,城镇缝纫机工 供不应求。切实解决了移民就业问题。二是科学规划,严把质量关,切实解决移民“住”的问题。为解决移民进城后居住问题,全县把“无土移民”工程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县政府所在地 长顺镇规划建设了惠泽移民示范小区,使无土移民实现有土安家。为让移民买得起,住得起,惠泽小区住宅采用了50平米的小户型设计,每套住房造价不超过5.5万元。农民只需自筹2万元左右即可入住,其余由政府补贴。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消除移民后顾之忧,切实解决移民留的问题。为让移民真正“移”出来,并在城镇稳定下来,县委政府还专门出台鼓励优惠政策,解决移民“有业可就”“有事可做”,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优惠政策包括:对进城移民进行 以服装加工
为主的劳动技能培训,移民进城后继续享受“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队员承包耕地、林草地经营权和受益权不变。父母随子女进城后,原享受的农村低保不变,移民户 愿意农转非的 只需交纳10元户口变更工本费 便可办理。
与此同时,我县加快中心村规划建设步伐,并积极探索村级养老的模式。重点开发和扶持条件较好区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推广覆膜、膜下滴灌、温室大棚栽培等高效技术,培育壮大乳、肉(羊)、薯、菜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中心村的就近收缩转移,全面加快中心村规划建设 就提到了重要 议事日程。按照 撤并空壳村,改造弱小村,发展中心村,建设新农村的思路,经过科学规划,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经营;集中养老,分户生活”的方式,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分期分批对现有生产条件较差,居住户数30户以下的自然村进行整合撤并。
同时围绕中心村建设,县委政府又在积极探索村级养老的模式。逐步 整合撤并部分“空心村”“老龄村”,集中力量打造“中心村”。撤并后空心村内的老龄人口,就近搬迁到 已通电,通水等生活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 集中居住养老。考虑到老人们的生活习惯,实施分户生活,统一由村委会管理,县民政部门每年为这些集中居住的孤寡老人每户提供过冬燃煤2吨,统一发放农村低保,保障他们的生活。
实施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 是我县县委政府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长远规划,也是破解三农难题,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实践。“三三制”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平安和谐文明新化德 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第五篇: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云阳县江口生猪养殖专业协会发展先进事迹
在县科协和镇政府的支持帮助下,2005年12月成立了云阳县江口生猪养殖专业协会,首批会员41人,唐传明同志任云阳县江口生猪养殖专业协会理事长,到目前为止,已有会员316人。2006年10月被县科协命名为养猪科普示范基地。江口生猪养殖专业协会积极探索科学养殖新模式,推动了养猪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养殖业的大发展,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协会成立后,始终围绕推广科学技术和科技普及为宗旨,大力推广生猪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养猪的贡献率。同时为提高全镇及周边镇乡农户的养猪积极性,协会会员大打“科普”这张牌,养猪协会会员们除不遗余力地为当地养猪农户传输科学养猪知识外,还帮助农户在销售渠道上给予大力支持。今年初协会与云阳县渝洋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10万头生猪销售协议,解决了会员和部分养猪户的后顾之忧;协会会员还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出部分养猪农户作为典型,进行示范带动,使一大批农民通过科学养猪实现了脱贫致富,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家园 为了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同时,也要解决养猪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带来的污染问题,唐传明同志通过协会会员,要求大家坚持统一规划,分户实施,注重科学,合理、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猪舍,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猪-沼--菜--果循环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基本实现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村容整洁,创建生态家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开展科普培训,提高区域内整体养殖水平
养猪协会一是聘请县畜牧兽医局高级畜牧师刘伯云、高级兽医师黄文东为技术顾问,为养猪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后盾。几年来,技术顾问多次到江口镇参加对培训养猪协会会员和养猪农户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特别是今年已3先后次来江口参加培训,共培训会员及养猪农户人员达156人次,发各种技术资料1000余份,受到了当地养猪户的欢迎。
二是组织养猪协会会员积极参与宣传部、县科协等和镇乡科协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等活动。在活动期间,协会会员们配合上面下来的科技人员,把所学到的养猪知识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院坝会等不同的培训形式,传输给广大养猪户,使受教育人数和参训人员达8170人,同时印发各种不同的科学养猪技术资料12000多份。
三是还邀请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的科协人员来协会上课辅导,现场指导。今年三月,县科协专门组织了畜牧局科技科技人员来江口镇进行养猪实用技术培训,印发了相应的生产资料宣传资料等:县畜牧部门为协会免费赠送畜牧科技VCD光盘10套,还组织技术专家到养猪大户进行巡回指导适时接种免疫、定期清圈消毒、科学配制和饲喂饲料、仔猪早期断奶、优质无公害猪生产技术等等,解决了当地养猪户的技术问题,科学养猪技术被广大养猪户所掌握,实施了健康养殖生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方式,今年全镇生猪防疫密度达到100%,定期驱虫消毒,无疫病死亡生猪,比去年少死猪1275头。采用科学配制饲料和饲喂方法,料肉比由3.45:1下降到3.1:1,商品猪日增重由530克提高到620克,育肥期缩短20天,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三、开展产后服务活动,典型示范带动全镇养猪业大发展
养猪协会为广大养猪户了解养猪新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联系科技人员解决技术难题,捕捉市场行情协调多方关系先后多次联系生猪销售渠道,最后协会与云阳县渝洋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10万头生猪的销售协议,解决了养猪户的后顾之忧。协会理事长唐传明经常在网上收集养猪新技术和全国各地的生猪市场行情,了解养猪动态,及时发布信息,为江口镇农民养猪技术有保障,销售有市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江口生猪养殖专业协会办的明惠养猪场是一块样板,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标准化猪场8000平方米,饲养生猪6269头,其中能繁母猪685头,已出栏8625头,预计今年出栏1.3万头,产值达2000万元。制订了饲养标准、免疫程序和免疫操作过程,猪场越办越好,是江口镇养猪户学习的榜样,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有209户示范户养殖能繁母猪2645头,出栏仔猪48566头,比2007年的46172头增长5.1%,出栏商品猪11524头,比去年的7686头增长33.3%,生猪头平达到103.4公斤,比前三年增长9.1%,会员养猪的纯收入比前三年增长10.1%,全镇辐射带动了3285户发展养猪,养猪38645头,户平纯收入增长8.1%。
江口生猪养殖专业协会始终坚持办会宗旨,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管理的功能,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探索协会+养猪场或专业合作社+屠宰场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普及养猪科学技术,从而推动了江口镇的生猪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