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完整版
一、按
根据,依照。
1.按+名。按后边可以是单音节名词,也可以是多音节名词或名词短语。用在多音节前时,“按”后边可加“着”。
按时汇报 | 按期完工 | 按一定的程序加工制作
| 按着厂长的指示办事
当名词为表示道理、条件、规律之类的时候,常与“说(来说)讲(来讲)”搭配,后面的部分表示说话人根据某种事理作出论断。
按理说,班长一定会来的| 这件事按其性质来说是极为恶劣的|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按说”是省略名词后形成的习用语。
2.按+动 | 小句。
他既然没有请假,那就按缺席处理吧
| 这些苹果先按每人十斤发给职工们
二、按照
意义和用法同介词“按”。但“按照”后面不能出现单音节名词。
按照上级的指示认真执行政策 | 按照一磅等于九两折合,共计七斤六两五 | 按照规定的时间交卷(*按照时交卷)
三、把
1.与表示受事的名词(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前。在表意上侧重于动词或动词短语。
他把挎包拿起来 | 你把地图朝左边挪挪 | 请把窗户关上 | 牧民们马上把这两个孩子送走了
上边几例的动词都可以和受事名词构成动宾关系:那挎包 | 挪地图
| 关窗户 | 送孩子
有时,把字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受事,但可以看成是整个动词短语的受事。
别把肚子吃坏了 | 李二嫂把嗓子哭哑了
| 接连把三支铅笔写秃了 | 把脚走大了
| 好孩子,你把我的心哭乱了
上边几例的动词短语也可以和受事名词构成动宾关系:吃坏肚子| 哭哑嗓子
| 写秃了铅笔
| 走大了脚 哭乱了心
与表示处所的名词(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前。在表意上也侧重于动词或动词短语。
老葛把屋子堆满了
| 一口气把那三百级台阶走完了|
你把里里外外再检查一遍| 把城东城西都跑遍了
以上几例的动词或动词短语都可以和处所名词构成动宾关系:堆满屋子| 走完那三百级台阶|检查里里外外|跑遍东成西城
3.与表施事(当事)的名词(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前。这里的动词多数是表示消失意义的不及物动词。整个句子表示发生不如意的事情。
别把犯人跑了| 真没想到,把个大嫂死了| 偏偏把老李病了|去年又把老伴儿没了|
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
上边几例的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和施事名词直接构成动宾关系:*跑犯人| 死大嫂 |病老李
如果再动词后面加个了就,可以构成动宾关系,但这种宾语是存现宾语:跑了犯人| 死了大嫂 | 病了老李
即使是及物动词,“把老伴儿没了”和“没老伴儿”不是一个意思,“把你怕成那样”和“怕你”更不想干。
这种用法的“把”如果不用,句子就变成一般的主谓句:真没想到,大嫂死了 | 偏偏老李病了 | 我还不怕,你就怕成那样?
4.与名词(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直接作谓语,即后边不出现动词。表示责怪或无可奈何。
我把你这个小精灵丫头!| 我把你这个冒失鬼啊!
这种用法都出现在我把你这个„„固定格式中,一般只用于口语。
5.与名词(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前,动词后面还有宾语。
1)由动词接双宾语变化而成的。
我告诉了他这个消息——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通常是用“把”将直接宾语(远宾语)前置,而间接宾语(近宾语)仍留在动词的后边。
老师把新的运算方法交给我们 | 王林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刚回来的同学们 | 这家出版社把新出版的一百套十万个问什么赠送给灾区的希望小学
双宾语中,如果有一个或两个宾语比较复杂,就应当用“把”前置一个宾语。否则,句子结构不明晰。
*王林告诉了刚从实习基地回来的同学们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这家出版社送给灾区的希望小学新出版的一百套十万个为什么
2)与当类动词连用,组成“把„(1)„当„(2)„式”。当类动词包括“当作、作为、看作、说成”等。
我妈就把我看成宝贝了 | 年轻的赵永进把老主任当做自己的老师 | 人们亲切地把这头小象叫做版纳 | 他们在草原上把天当做被 | 我们应该把获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
这种用法,(1)和(2)应该在意思上属于同一性质,同一范畴。有的用于比喻(如把天当做被,把地当做床),当属特殊情况。
这种用法,有时在“成、为、作”前边还有另外一个动词。
群众填了小沟,把席棚改建成瓦房 | 把这些青年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 | 我要把那本英语小说翻译成汉语 | 他们要把杜家山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 你应当把这几次失败理解为交学费
最后一例的(2)“交学费”不是名词短语,而是动词短语。更为常见的是,(1)不是动词短语,而是动词短语。
无产阶级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 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当做大事来抓
3)“把”后边和动词后边各有一个宾语,其中一个表示出所,一个表示受事。
隔壁老丁把白菜放满了楼道 | 隔壁老丁把楼道放满了白菜
上边两例是两种类型。前者“把”后边是受事,动词后边是处所;后者“把”后边是处所,动词后边是受事。前者又如:
我回头把爷爷送回家去| 快把书放桌子上| 又把三老扔进了河里| 奶奶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新房子去
后者又如:
队长把墙挖了一个洞 | 把花瓶插满了鲜花| 把围墙的东南西北都刷上了标语| 你别等我回来,先把炉子生上火 | 咱们就把菜刀贴上邮票(寄还老乡)
4)“把”后边的宾语和动词后边的宾语具有领属关系。
把苹果去了皮儿 | 把大门上了锁 | 把他免了职 | 把鲤鱼刮了鳞,剖了肚
上边几例中,“皮儿”是苹果的皮儿,“锁”是大门的锁
“职”是他的职
“鳞”和“肚”是鲤鱼的鳞和肚
还有一种,动词后边的宾语是数量短语,而数量短语说明的正是把后边宾语的数量,所以也可以看作两者具有领属关系。
你把苹果给他送去两筐 | 老杨同志把材料复印了一大堆 | 昨晚把《读者》杂志翻了几页| 刚才把衣服脱了
5)动词后边的宾语是一个代词,和“把”后边的宾语具有复指关系。
把这碗参汤喝了 | 今天谁能把准备工作做完它
6.与“被”连用,组成“被„„把„„”式。
“把”用于主动句,“被”用于被动句,一般说,“把”与“被”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有的句子即用“把”有用“被”。通常是“被”在前,“把”在后。使用条件是:
1)“被”前的受事和“把”前的受事具有领属关系或者全体和部分关系。
幸子被摩托车把腿压折了 | 他被人家把小辫子抓住了 | 小妞被玫瑰花把手刺破了 | 这只小狗被他把尾巴剪短了 | 全班同学被班主任把一般带走了
2)“被”前的受事和“把”后的受事具有同一关系或复指关系。
我是被一起子听戏的爷们把我气着了 | 你多半又被什么女人把你迷住了 | 这调皮鬼被我把他赶走了 | 胡统领被土匪把他宰了
【注意】 由“把”字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式,一般称为把字句。把字句有下面几个特点:
1.把字句的主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或者名词短语充当。“把”的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或者名词短语充当。也有非名词性单位作“把”的宾语的。
养病期间,我把下围棋学会了 | 上海人民把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看作头等大事
2.“把”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不能使无定的。
宾语代表有定的事物,可以用“把”前置(当然也不可以不前置);宾语代表无定的事物,只能放在动词的后边。
把那位大夫请来了 | 把大夫请来了 | *把一位大夫请来了
第1例“大夫”前有指示代词“那”,显然是有定的。第2例,没有“那”,可是指的也是确定的某一大夫。第3例“大夫”有不定数量短语“一位”,所以是不合格的说法,只能说成“请来了一位大夫”。
所谓“有定”,指大多已见诸上文或者对双方来说是已知的。如果“把”的宾语在上文中未出现过,或对听话者来说不是已知的,那么这个宾语就常常包含一个修饰语,变成有定的。
老栓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进灶里 | 这样,我就不得不把游湖的计划延长了一天 | 我吞吞吐吐地把昨晚的事说了出来
前边只有数量短语的名词,通常是无定的,有时,“把”的宾语虽然包含数量短语“一个”等,这个宾语还是有定的,只是说话者以为无须指明或者根本无法指明。
刚才我把一个孩子撞倒了 | 老马从你的书架上把一本书拿走了,我没看书名
前一例的“一个孩子”就是被“我”撞倒的那个孩子,是确定的;后一例的“一本书”就是被“老马”拿走的那本,也是确定的。
有时,“把”的宾语还可以是一类事物或抽象的事物,这种泛指也属有定的。
这是个自动售报机,只要你把硬币放进这个眼儿里,报纸就出来了(放硬币,而不是放别的)| 他挥了一下手,似乎要把一切烦恼统统带走
由此可见,“把”的宾语包括特指的和遍指的,通常不使用任指的。
他把值勤的人教训了一顿(特指)| 他把所有的人都教训了一顿(遍指)| 他把任何人都教训了一顿(任指)
但有一些例外情况值得注意。
他目空一切,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 把一个青年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材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想把一部长篇小说译成日语,你说译哪一部好?|你以后不要把话说得含含胡胡的,那样容易误事
以上四例都不是已经发生的某一件事,具有任指的特点。第一例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第二例是论述一般道理。第三、四例是尚未发生的事。在这几种情况下,“把”的宾语通常是有定的,不过这四个句子中“把”的宾语无疑都是无定的。应当承认,这四句是合格的把字句。
3.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大部分都是及物动词,而且不是光杆动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接了 着
伙计们已经把灯熄了 | 你把介绍信带着 2)重叠式动词。
咱们吧屋子拾掇拾掇 | 我把几点想法说说 3)动结式动词短语。
你把作业写完,再去玩 | 小强,不要把裤子弄脏 4)动趋势动词短语。
大嫂没有把孩子接回来 | 车队明天把春节慰问品运去 | 莫把大好机会错过!
5)动词接介词再接宾语。
老杨把山水画挂在墙上 | 老作家把一半的稿费寄往灾区
6)介宾短语接动词。
他把袖子往上卷 | 我把他往外拉,但拉不动 7)状语接动词。
老陈把膝盖一拍,站了起来 | 别把废物乱扔!8)动词+补语。
人家已经把这件事压了几天| 他竟然重复地把话说了三遍 | 祁小乙把老爷子举得跟头一样高
9)动词+宾语。
我们要把荒山变成果树园 | 必须把新的规划通知甲乙两队
10)少数把字句的谓语动词是光杆动词,这些动词本身往往含有结果意义。
我们可以把运动场扩大 | 把队伍解散
11)歌词和戏曲唱词,因受字数限制和考虑押韵,可以在把字句中使用光杆动词。
夫妻双双把家还 | 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
4.把字句中使用否定词有下面几种情况:
1)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采用否定形式(谓语动词前面不能直接加上否定词)。如果是一个否定词,否定词要放在”把”的前面。
他没有把馍掰开(他把馍没有掰开)| 别把杂物堆在公用走廊上 | 怎么不把集合地点改到庙里来?
2)只有极个别的情况,允许否定词直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如“真是太把人不放在眼里了”。即便如此,这个“不”仍然可以放在“把”的前面:“真是太不把人放在眼里了”。
这种为数甚少的例外具有熟语性,“不”可前可后。再举几例:
把人不当人(不把人当人)| 把他不当一回事儿(不把他当一回事儿)| 把这点困难简直不放在眼里(简直不把这点困难放在眼里)
5.把字句中的助动词。
在把字句中,助动词不能直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应该放在“把”的前面。
你怎么会把家属带来呢?(*你怎么把家属会带来呢?)| 人人都要把卫生工作搞好(*人人都把卫生工作要搞好)
6.只宜用把字句的情况如下:
1)谓语动词是动结式、动趋式的动词短语,而且除了受事宾语,后边还有处所宾语。
反动派把他关入监狱(*反动派关他入监狱| *反动派关入他监狱)| 工人们把机器运上了高山(* 工人们运机器上了高山 / 工人们运上了机器高山)2)谓语动词后面,既有宾语,又有较为复杂的补语。
他把文章写得又好又快(*他写得又好又快文章|* 他写文章得又好又快)| 他把数学复习得滚瓜烂熟
3)谓语动词有一个复杂的宾语,又有一个动量补语。
他把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功课复习了一遍(*他复习了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功课一遍)| 大家把小英、小莉、小芬、和小芽鼓励了一番
4)谓语动词有两个宾语(即双宾语),其中一个或两个很复杂。5)谓语是把A当B类型。
6)谓语动词是加以、XX化或者是动词性的固定短语。
董事会把会上的意见加以归纳 | 话剧把这些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了| 这时,方志敏同志已经把生死臵之度外
7)谓语动词前用“都”、“全”一类表示范围的副词来总括受事宾语。
我一定要把我全部的手艺都传给你 | 妈妈立刻跑到银行把几年来存下的几千元钱全都取了出来 | 她把地上的乱草统统翻了起来
7.不能用把字句的情况如下:
1)谓语动词是不表示动作的“有、是、像、在、存在、属于、姓”一类动词。
我有《辞海》(*我把《辞海》有)| 我是雷锋班的战士(* 我把雷锋班的战士是)
2)谓语动词是“回、进、出、来、去”一类的趋向动词,或者是动趋式动词短语;并且没有受事宾语,只有处所宾语。
我回家(*我把家回)| 他说出口来(*他把口说出来)
3)谓语动词是纯粹表示感觉、知觉的动词,如“感到、听见、看见、知道”等。
我知道这件事了(*我把这件事知道了)| 我没有看见我的老朋友(*我没有把我的老朋友看见)
4)谓语动词后面又表示可能的补语。
我办不好这件事(*我把这件事办不好)| 我吃不下这碗饭(*我把这碗饭吃不下)
5)宾语是代表不确定的事物的名词。
我买了很多书|* 我把很多书买了(“很多书”是不确定的)
试比较:
我卖了很多书 |* 我把很多书卖了(“ 很多书”是确定的)8.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如下:
1)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动宾谓语句大都可以(也可以不)变换为把字句。
2)尽管是可用可不用(把字句),但是用于不用在语义上是有差别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一定要修好淮河(着重”淮河”)|我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强调”修好”)| 他养猪养得很好(泛指,意思是他善于养猪)| 他把猪养得很好(确指某头或某些猪)| 你拿牛奶去(你到某个地方去拿牛奶)| 你把牛奶拿去吧(你把原来在这儿的牛奶拿到别处去)
【比较】1.“把”与“将”
1)都有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功能。“将”主要用于书面语。“将革命进行到底”可以说城“把革命进行到底”。戏曲唱词中的“手执钢鞭将你打”却不宜说成“手执钢鞭把你打”(除非说成”手拿钢鞭把你打”)。
2)都可以表示“拿”或“用”的意思。“将”主要用于成语中,如“将功折罪”、“恩将仇报”等。把主要出现在一些习惯用法中,如“你能把我怎么样”,“我们把他没办法”。
2.“把”与“使”
“把”有时表示致使的意思,可用“使”替换。如“三个报警电话把(使)严所长忙得不可开交。”“这场大火把(使)老人家急得团团转。”“旧社会把(使)人变成鬼,新社会把(使)鬼变成人。”
1)“把”后边的动词限于“忙、累、急、气、羞、变”等,“使”后面的动词不受限制。“使群众相信”不能说成“把群众相信”。
2)“使”后面的名词有时可以省略,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如“严加把关,是符合标准”。“把”没有类似用法。
四、被
表示被动。
1.与表示施事的名词(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短语,用在动词前,共同充当句子的谓语。
玉宝被地主打了一顿 | 任洪元也被我们俘虏了 | 尘土被狂风吹起 | 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 | 这个秘密又被人发现了
有时,在动词前加一个助词给。
我的自行车被小明给骑走了 | 你们真是被什么给迷糊了 | 孩子被你给惯得越来越不听话了 | 据说小时候被驴给咬了一口 这种形式只用于口语,而且限于北方话。
有时,在动词前加一个助词“所”。
他不被金钱所惑 | 她怕被关军所俘,自刎而死 | 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被沙漠所吞没 | 我被他谈话时的姿态所迷惑,竟然和他一聊就是半天 | 我时常会被一种感情、一种思想、一件事件所袭击
这种形式多用于书面语,而且动词都是光杆动词。如果“所”后边是双音节动词,这个所有的可以不用。如果“所”后边是单音节动词,这个所非用不可(如前两例)。
2.直接用在动词前,共同充当句子的谓语,施事不出现。
我们被冲散了 | 小船被抬得很高 | 敌人的油库被炸毁了 | 这个请求被接受了 | 全村的人都被赶到场上 | 突然,办公室的门“哐当”一声被撞开了
一般地说,用介词“被”表示被动,总要引出施事来,可是由于某种原因,施事不必说出来,或不便说出来,或不能说出来。
有的句子,实际上施事已经出现了,只是不出现在“被”的后面。如“困难在群众面前一个一个地被克服了”,这个句子中的“群众”正是克服困难的施事。
3.有些“被”字句,在动词后边再加一个宾语。
1)由动词接双宾语变化而成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直接宾语留在宾语位置上,间接宾语出现在“被”的前边,充当主语。
大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被大会授予一枚金质奖章
另一种是间接宾语留在宾语位置上,直接宾语出现在“被”的前边,充当主语。
我送给小李一支笔→那枝笔被我送给小李了
2)由“把X当Y”格式变化而成的。其中Y留在宾语位置上,X出现在“被”的前边,充当主语。
年轻的赵永进老师吧老主任当做自己的老师→老主任被年轻的赵永进当做自己的而老师 | 人们把这种字称为形声字→这种字被人们称为形声字 | 我们把这些民间小调改编成了一套器乐组曲→这些民间小调被我们改编成了一套器乐组曲
3)表示受事的词语做动词的宾语,表示处所的词语出现在“被”的前边,充当主语。
大门上被人上了锁
| 奴隶的背上被烙上了船的名字| 窗户被工人们刷上了油漆
4)表示处所的词语做动词的宾语,表示受事的词语出现在“被”的前边,充当主语。
所有的桌椅都被我们搬到新教室里去了 | 那几具尸体已经被扔进大海里 | 小演员全被村民们拉回家去
5)表示工具的词语作动词的宾语,表示受事的词语出现在被的前边,充当主语。
箱子被他捆上了绳子 | 蜻蜓被系着细线 | 我们学校的一个学生被公安局烤起手铐,给抓走了
6)动词后边得宾语和全局的主语具有领属关系。
刘明新在睡梦中被人家捆住了手和脚 | 王先生竟然被那和尚识破了机关 | 小周那年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打伤了腿 | 阿Q糊里糊涂地被杀了头
上边几例中,“手和脚”是刘明新的手和脚,“机关”是王先生的机关,“腿”是小周的腿,“头”是阿Q的头。
这种宾语可以移到前面,跟领属者一起组合成一个主语,但意思不完全相同。
你被地主害死爹,我被地主害死娘→ 你的爹被地主害死,我的娘被地主害死
由于主语不同,前者说的是“你”和“我”遭遇了不幸,后者说的是“你的爹”和“我的娘”遭遇了不幸。
还有一种,动词后边的宾语是数量短语,而数量短语说明的正是”被”前边的主语的数量,所以也可以看作两者具有领属关系。
红橙被批发部买了3000箱
| 刚才无烟煤被卡车运走了5吨 | 政治犯被该国新政府释放了一批
7)动词和宾语合起来是个惯用语,通常都是连在一起的。
就这样,他被人家将了一军
| 好像又被他们打了折扣
| 敌人被我们打了埋伏 | 她的丈夫被姚士杰暗中勾引的国民党拉了壮丁
4.零主语。
一般情况下,用了“被”,表示受事的词语总是出现在“被”的前面,充当主语。有一种用法却让表示受事的词语仍然留在动词后边,在句末出现,而句首没有受事主语。
到了年头,又被财主逼死了几个人 | 在粮食仓库里,被小如针孔的虫口毁掉了多少粮食啊!| 被他这一句话害死了两条性命
5.并列式。
只出现一个“被”,管几个并列的部分(由被的宾语和动词组成)。
所以有些人虽幸免于子弹,仍是被木棍、枪柄打伤,()大刀砍伤| 庄稼被人踏()马踩(炮轰)
【注意】
“被”字短语接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式,一般称为被字句。被字句有下述几个特点:
1.被字句的主语大都是由名词、代词或者名词短语充当,绝大多数是表示受事的词语。
2.被字句中被的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或者名词短语充当,都是表示施事的词语。也有非名词的性单位作被的宾语。
这些日子,我们三个被唱卡拉OK迷住了 | 他俩的婚事被参军上前线耽搁了 | 她全身被悔恨、羞愧、痛苦、恐惧所控制
3.被字句的谓语动词都是及物动词,而且绝大多数不是光杆儿动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接“了”。
我的发言权被主席取消了 | 做小买卖的本钱被人骗了
2)所接动词。
火车被风雪所租 | 观众被精彩的演技所吸引
3)动结式动词短语。
他的车唯恐被丁四拉坏 | 嚓——我的上衣被猪栏上一颗铁钉挂住
4)动趋式动词短语
儿童们被组织起来了
| 祝寿的人竟然被他家赶出来
5)动词接介词+宾语。
十二名矿工就这样被吞没在黑暗社会的地狱里 | 新产品迅速被我们推向市场
6)动词接补语。
周扒皮已经被打得半死 | 那戴眼镜的青年才真正被我吓了一跳
7)状语加动词。
我被他这么突然一问,当时也怔住了 | 他被这些人三番五次地骂,忍不住要发火
8)动词接宾语。他们到达美国海岸时,被拒接登陆就 | 衣服被火烧了一个洞
9)少数被字句的谓语动词是光杆动词(限于双音节的)
你的话会被人误解 | 这些建议已经被市政府采纳 | 闻一多先生与1946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以上几例,“被”字前边都有助动词或表时间的词语。否则,句子还是站不住。如“*你的的话被人误解。”“*这些建议被市政府采纳。”这两句至少要在句末加个“了”才行。
4.被字句中用作谓语动词的必须是及物动词。但是并非所有的及物动词都能用于被字句,如“有、在、当、像、等于、属于、接近、离开、依靠、产生、发生”等都不能用。
5.就传统的用法说,被字句主要是说明主语有所遭受,遭受自然不是自愿的,因此只能表示受损害或不愉快、不愿意一类的行为。如“刚才说的话被他听见了”,一定是不愿意让他听见,跟“他听见了刚才说的话”意思不完全相同。又如“李四被张三打了一顿”是通的,而“李四被张三赏了十块钱”却是不通的;“张三是被人毒死了”是通的,而“李四被人医好了是”不通的。因为受赏和治好了病都不是不如意的事情。
现在的书面语因为受西洋语法的影响,渐渐打破这个限制,而表示其愉快如意的事情来了。
这次他评了一等奖 | 他被选为人民代表 | 他被培养成为一个优秀党员
但是这三个句子,在口语里往往这么说:
这次他评上了一等奖 | 他当选为人民代表 | 他得到(领导的)培养,成为一个优秀党员
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被字句,无从辨别愉快和不愉快的。
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
| 有些直写事实的作者,就这样的被蒙上了“讽刺家”——很难说是好是坏——的头衔
【比较】1.介词“被”与动词“被”
被字句中的“被”必须是介词“被”。如果用作动词,则表示“遭” “受”的意义,那么全句就不是被字句。下边几个例句引自《水浒》,其中“被”是动词: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 杨春转身得快,被一飞刀,战马着伤,弃了马,逃命而走
| 此时独身抢来,被曾升一箭,腿上正着
2.介词“被”与介词“叫、让、给”
“叫、让、给”有许多用法。其中有一个用法跟“被”相同,也可以表示被动。
墨水瓶叫弟弟打翻了(=墨水瓶被弟弟打翻了)| 战士们让风雨裹住,迈不动脚(=战士们被风雨裹住,迈不动脚)| 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1)“ 叫、让、给”表示被动,主要用于口语,而“被”不受限制。2)“叫、让、给”仍旧和传统用法一致,经常用来表示不行或者不愉快的事情。“被”的用法已有所扩大。
五、本
见 “本着”。
六、本着
按照,根据。限于跟“精神、事实、政策、心理、思想、见解、想法、原则、态度、立场、方针、指示、决心、信心”等少数抽象名词组合,名词前常有修饰语。可用在主语前或后,在主语前时,后边有停顿
本着政策办事
| 本着良心说话
| 台湾的回归和祖国的统一,是本着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而提出来的实际问题 | 本着精诚合作的态度,两国首脑坦率地交换了各自对局势的看法 【比较】“本着”与“本”
“本”的文言色彩更浓厚一些。“本”后只能接单音节词。
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决心本着上述纲领,站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进最后一滴血
| 本次进行,方可奏效
七、比
引进比较对象。比较对象可以是人物(他比我胖| 油比水轻),也可以是事情(坐比立好 | 冷比热舒服)。
1.用于比较的内容,通常是事物的形状。一般用形容词表示,也可以用形容词性短语表示。
小王比小李聪明 | 说比做容易 | 这个字比那个字难认
| 这条路比那条(路)好走
你比我会说
2.有时除说出比较的形状之外,还用数量词说明比较的程度。有时述语用动词,表示比较的范围,比较的形状用在“得”的后边,即用补语表示。
他比我大五岁 | 这个月的收入比上个月多十万元
| 哥哥比弟弟跑得快 | 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 我们的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注意】 1.表示比较,通常用于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有时,由于修辞的需要,可以打破这个界限。
他的话比蜜糖都甜
| 人情比纸还薄
2.“不比”的意思是“差不多”。“他不比你小”是指他和你的岁数差不多
3.“比”可以是动词,如“我们来比一比”。
八、朝
表示动作的方向
1.后面接方位词或表示方位的名词
朝前走 | 朝后退 | 门朝南开 | 朝岸边游去
| 朝树上开枪
2.后面接人称代词或名词
朝我看 | 朝他笑笑| 朝观众鞠躬 | 朝大海呼叫
【比较】“朝”与“向”
1.“朝„„”只能用在动词前边,“向„„”不但能用在动词前边,(如“向前走”)。还可以用在动词后边(如“走向胜利”)。
2.“朝”只表示动作的方向,“向”除了表示动作的方向之外,还可以表示对象(如“向人民负责”)
九、朝着
用法与“朝”相同,但后边不能接单音节的方位词。
十、趁
表示利用某种条件或实际。当后面词语为多音节时,可加“着”。
1.趁+名。
我们趁冬闲时整修水利工程 | 她总是趁着这工夫去串门 | 趁节假日回一次家
趁包饺子的时候,烧一大锅水
2.趁+动(形)/小句。
趁热打铁
| 趁没人拿了件衣服就走 | 店里的座客,便又出现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 趁他不备,她掏出小手绢,给他擦了擦额上的汗
十一、乘
意义和用法同“趁”。口语多用“趁”,书面语可用“乘”。
乘风而入
| 乘虚而入
| 请你乘便把那本书带给我 | 乘天气晴朗,登上西安城楼,遥望西北,巍峨的九峻山尽收眼底
十二、冲
1.表示动作、行为针对的方向,相当于“对”或“向”。后面的词语如果是多音节的,“冲”后可加“着”。
头冲南睡 | 他冲我发了一通脾气 | 小王扭过头来冲她笑了笑 | 她们冲着火光跑上去,从大火里往外抢救物资
2.表示凭借、根据。可加“着”。
就冲这几句话,我也不能不答应
| 冲着他们这股子干劲儿,一定可以提前完成任务|
冲他的文化水平,他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十三、除(除了)
1.表示引进的事物,不在说明的范围之内。
除了节假日,他每天按时上班 | 除外语外,他的成绩都列入甲等|
我们这几个人,除了小王,谁也不会说广东话
2.表示引进的事物,虽在说明的范围之内,但不是要解说的重点。说明的重点用“也、还”等指明
除了作曲之外,他还经常参加演出
| 除此之外,我还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 除欧洲外,别的地方也发现了这种病毒
3.表示引进的事物,可能是说明的要点,也可能不是。跟“就是”连用,表示“不这样就那样”。
除了你,就是他,两个人总有一个借了我的笔
| 这个人好吃懒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游戏机
十四、从
1.表起点
1)跟方位词或处所词组合,指动作的出发地、来源
从北京到上海 | 从前往后数 | 从山上下来 | 从远处走来一个人 | 从兜里挑出一张纸条 | 从遥远的天边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 他从革命斗争的时间、、实践中认识到了党的正确和伟大
2)跟时间词语、动词性词语或小句组合,表示时间起点。常与起、开始等搭配使用
从早到晚 | 从古以来
| 从今往后
| 这个方案从现在开始实施 | 从接到小刘的电话起,她就一直这样不安
| 从做大自然的奴隶到做大自然的主人,当然不会一帆风顺
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支部年年种试验田
3)与“到”等配合,引出谈论的话题。
从小学到中学都在实行改革 | 从领导到群众,没有一个人不赞成这个方案 | 从创作到表演,报纸上都有不少评论
4)表经过。跟处所词语或方位短语组合。
飞机从大桥上飞过 | 陆路走不通,就只能从海上走了
| 一排大雁从队伍头顶上掠过| 3.与“看(来看、看来)”、“说(来说、说来)”等词语搭配使用,强调所依据的事理或说话的着眼点。
从四年多的实践看来,我们的政策是对头的 | 从这一点上看,你还是有良心的 | 我们的开放政策,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
| 从衣着和谈吐上看,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十五、打
意义同“从”。多用于北方话口语 1.表起点,打这儿往西,再走十分钟就到了
| 打今儿起,你不用每天浇水了 | 打十多岁到今天,我没有上过医院
2.表来源
支书打书架上拿下一本书送给了我| 他打心眼里喜欢小青 | “刹那”这个词是打梵语译过来的
3.表经过
打这条小路上去就到了
| 他打门缝里往外看
十六、打从
意义同“打”、“从”,但只能表示时间的起点。多见于北方话口语。
打从那一天起,小李就再不去他家了 | 他打从1964年起就当了书记 | 他打从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 | 打从来到这儿,我就没见过她
十七、对
1.表方向。后面又时可以加着,相当于“朝”、“向”。
他对小李发了誓
| 对他表示谢意
| 决不对困难屈服
| 小郑对着镜子笑了笑
2.表对象
1)对人
他对我是分关心
| 他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没有信心
| 领导对他意见很大
2)对事或物
对新事物应持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3.有时可构成“对„„来说(说来)”的格式,表示判断或评论某件事的角度。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 对地球发展史来说,一百万年只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
十八、对于
1.表受事
对于车,他不再那么爱惜了 | 我对于这件案子的详细情形已经完全知道了 | 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
2.表关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对于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 | 对于这部分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
3.构成“对于„„来说(说来)”的固定格式,表示判断或评议某件事的角度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把工作做好,这是他应尽的义务 |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业
【比较】“ 对于”与“对”
“对于”和“对”在很多场合可以通用。一般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
1.“对”后宾语是指人的名词或代词,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一般不能用对于替换。
我对小张没有信心(*我对于小张没有信心)| 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们对于你完全信任)
2.对表示“朝、向”之意时,不能用对于替换。
有什么想法,对大家说吧(有什么想法,对于大家说吧)|
他对我笑了笑(他对于我笑了笑)
3.“对„„”可以用在助动词或副词的而后面,“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或副词的后面。
你应该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你应该对于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我们都对这个电影感兴趣(*我们都对于这个电影感兴趣)
十九、赶
1.表示等到某个时候。多见于口语
1)赶+名。
天已经晚了,赶明儿个再走吧
| 赶年下再回家 | 赶他走到时,船已经开了
2)赶+动 小句。
赶吃完了桌上最后一口饭,却见对面的李华早已走了 | 赶飞机冲开云雾,稳稳当当地落到地面上,我发觉自己真正来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
2.表示趁着某个时机
赶这几天晴天,还不快把麦子晒一晒? | 赶天还没黑,部队又急行了十几里路
二十、给
1.引进交与、付出的对象。可用在动词前或动词后。“给” 后边为名词或人称代词。
给他买了一本书 | 给学生发课本 | 送给他
| 贡献给祖国
2.引进行为的对象,相当于“为”。
他给我们当翻译 | 医生给他们种牛痘 | 我给厂里拉煤 3.引进动作的指向,相当于“向”。
小朋友给老师行礼
| 他给我使了个眼色
4.表示某种遭遇,相当于“被”。
羊给狼吃了 |
树给炮弹打断了 | 钱包给小偷偷走了
| 玻璃给小孩打碎了
5.引进动作的受害者。
我把刀子给他东丢了
| 没几天他就把书房给我翻了个乱七八糟
6.直接用在动词前边,加强语意。
我把衣服给弄脏了 | 衣服被我给弄脏了
| 衣服我给弄脏了
7.用于祈使句,加强祈使语气。
你给我滚开!|
快给我把门关上!
二十一、根据
表前提或基础。
1.“根据”+名词。一般用在动词前。用在主语前时要有停顿。
越剧《祥林嫂》是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 | 根据群众的意意见,你们把计划修改一下
| 根据地图的示意,摩天岭就在这架山峰上
2.“根据”+动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用在主语前,有停顿。
根据统测,全校有一半人成绩在八十分以上 | 根据详细验算,这些数据不不准确的 根据气象台的预报,明天要下雨
| 根据广大群众的推举,老王当上了机床厂的厂长
3.“根据”有时也可以跟来看等搭配使用,强调所一句的事理或着眼点。
根据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台湾的回归也是必然的 | 根据现有的材料来看,张桓是有着极大嫌疑的 【比较】“根据”与“据”
“根据”与“据”的用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1.“据”可不受音节的限制自由组合,而“根据”则不能与单音节词组合 据理力争
|* 根据理力争
“据”还可以与“说、报、闻、传”等搭配,“根据”则不行。
据说有这么一个人
| 根据说
2.“据”后边可出现谓语短语,表达同样的意思,“根据”后边跟名词性短语。
据医生说,这种药你不能吃
| 根据医生的说法,这种药你不能吃 | 根据医生说
二十二、跟
1.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昨天,老师跟我们讲了期终考试的问题 | 我近来很忙,没有跟他通过信 | 你怎么常常跟老爷爷开玩笑? 2.引进比较的对象,说明双方相同或不相同,相相似或不相似。
我跟我哥哥都喜欢踢足球
| 北方的饮食习惯跟南方不一样 | 有些方言中十的发音跟四的发音差不多
| 鲁迅的小说跟夏目漱石的小说在某些地方有些相似
【比较】1.“跟”与“向” 都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用“跟”,引进的对象带有感受者得性质。用“向”,引进的对象不必是感受着。如“向国旗敬礼”中的“向”,不能改用“跟”。
2.“跟”与“比”
都引进比较的对象,用“跟”,比的是同异;用“比”,比的是“差别“。如”我比他高“中的”比“,不能改用”跟“;”我跟他一样高“中的”跟“,不能改用”比“。
二十三、关于
表关涉
1.用“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一般位于句首。
关于兴建楼房,上级已经作了指示
|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以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
| 关于扫雷,虽然我们的步兵战士没有经验,但是他们经过学习就会掌握这门技术
2.用“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作定语(后面要加“的”)或嵌入“是„„的”格式中
他买了几本关于语言学的书
| 今天厂里开了一个会,是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注意】“关于X的+名词”(X可为任何词语)可有两种理解,应放在上下文中加以判断。如“关于用车的问题”这个短语,放在“这只是关于用车的问题,其他问题还很多呢这”个句子中,是一个偏正结构,介宾短语“关于用车”修饰“问题”,放在“关于用车的问题,我想再说几句”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介宾短语,由介词“关于”跟“用车的问题”构成。【比较】“ 关于”与“对于”
1.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
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
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分析
兼有两种意思的,则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关于(对于)订立公约,两国政府都没意见
2.“关于”有提示性质,“关于„„”可单独作文章的标题。
关于人生观 | 关于杂文
用”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做题目。
对于百花齐放的认识
3.”关于„„”作状语,只能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国际形势,我了解得不多 |* 我关于国际形势了解得不多
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 我们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二
十四、管
作用同“把”,只跟叫搭配使用。多用于口语。
他长得又矮又胖,大家都管他叫小胖子 | 物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共振
二十五、归
1.引进事情的负责者或动作行为的执行者。相当于“由”,用于口语。
喝的水有人送,用的水归我去挑 | 所有汉奸的财产都应当没收,归政府处理
| 这所重点大学归教育部直接管辖
2.引进事物的所有者。
一切的山川、森林、土地以及地下资源都归国家所有
| 水池修在他家地上,就归他家所有
二十六、和
1.引进动作或事件的参与者、协同者。后面的谓语都是交互类动词。我和他吵了一架
| 小张和小王握了握手 | 和你商量个事儿,好吗?
2.引进动作的对象,想当年关于向、对、跟。有意见和领导提
| 我和他开了个玩笑
3.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
这本书和那本书差不多 | 前面和后面是一致的| 李和里的发音相同 4.表联系。
他在不在场和结果不相干 | 我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二十七、基于
表根据或前提。
基于以上理由,我不赞同他的意见
| 基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采取一种新的方法
| 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有战争的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
二十八、及至
表时间。相当于等到、到。具有书面语色彩。
1.及至+名。限于时间名词。
及至中午,轮船才开进长江三峡
| 及至十一月,那边的消息才传了过来
2.及至+动 小句。
我拼命地赶路,及至到了渡口,汽船已经起锚开走了 | 有委托而无检查,及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方才加以注意,不是爱护干部的办法 | 他被作者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一致工作人员来催促他,他才发现时间已过了六点半
二十九、鉴于
表依据,有“考虑到、察觉到”的意思。只与名词性词语组合。用于句首,后边有停顿。
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厂领导决定改变奖金的发放时间和数额
| 鉴于群众学习的需要,出版社即时编印了大量辅导材料
三
十、叫
1.引进动作的施动者。相当于“被”。用于口语。也可写作“教”。又是动词前可以出现“给”(叫„„给+动),这样显得更加口语化。
1)叫„„+动。动词后通常带有表示结果、完成的补语或时态助词。他叫雨淋了 | 你把窗户打开点儿,别叫煤气熏着
| 书架都叫他给弄倒了
2)叫„„+动+宾。条件限制是:
a)宾语是主语的一部分或属于主语。
窗玻璃叫他打碎了两块 | 很多战士叫火烧伤了脸和手,但他们仍旧咬牙坚持着
b)宾语是受动作支配而达到的结果。
好好的一块布料叫你弄成了这个样子!
c)宾语和动词是固定搭配。
这下叫人抓着辫子了吧?| 小心叫人揭了你的老底
d)主语或宾语指处所。
屋里叫小张刷上了油漆
| 皮包叫他扔进了河里
3)叫„„把+(给)动。”把”后的名词或属于主语或复指主语。
新新的一件衣服叫他把领子给撕破了
| 那几张纸叫我把它扔到垃圾箱去了
4)跟“看、说”搭配,构成“叫„„说(看)”的格式,相当于“依”或“照”。用于句首,后边有停顿。
叫我看,小李今天不会来了 | 叫你说,这天旱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三
十一、较
引进比较的对象。有文言色彩,句中常有“为”与之呼应。
这次进攻较上次更为猛烈 | 校长现在的学习已较过去有了一些进步 | 现今的表现较好
三
十二、教
意思和用法同“叫”。
三
十三、借(藉)
表凭借。有时可加“着“。用它构成的介宾短语可出现在主语前或后。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借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 我们借出差去北京的机会,看望了几位老同学 | 借着浓浓的夜色,部队潜入阵地的前沿
三
十四、尽
与名词性词语组合,“尽”后常加“着”。
1.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
尽着这些天把事情办好
| 东西也差不多了,你们尽着这些用吧 | 尽料裁衣,你做主吧!
2.表示让某些人或事物优先
先尽旧衣服穿 | 单间房间不多,尽着女同志住 | 咱们丈地的时候先进那些最零碎的地方丈起
三
十五、经
文言词。意义和用法同“经过”。几经周折,终于返回故乡 | 经他一问,我才恍然大悟
三
十六、经过
表示过程或手续。后面的宾语只能是动词或小句。
1.经过+动。
经过大家讨论,大家一致同意了小李提出的方案 | 经过再三追问,他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经过整顿,公司的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
2.经过+小句。
经过专家鉴定,这件古物确系清代乾隆时期制造的 | 经过老师耐心指导,同学们顺利做完了这次实验
三
十七、就
1.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
你们不能就事论事 | 同学们可以就我刚才讲的内容进行讨论
| 就手头现有的材料,我们打算先生产一批配件
2.表示论述的出发点或某一侧面,后常与“说”、“来说”、“看”、“来看”、“而言”、“而论”等词语搭配使用。
就中国队的实力而言,取胜不是没有可能 | 就工作经验来看,他无疑是最佳人选 | 就我来说,爬上去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你怎么办?
3.顺着、趁着(某种便利)。“就”后边可加“着”,但加“着”后不能与单音节词组合。
就近
| 就便
| 就手 | 就地(以上“就”均不能加“着”)| 就这别人喝茶的功夫,他把地里剩下的活儿全干完了
| 主席就这刚才的话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4.就+此。表示“从、由、到”等意思。
一个新的村落就此诞生了 | 李公权就此落下个残疾
| 好了,不要再说了,就此打住吧!
三
十八、据
按照,依照。
1.据+名。可不受音节限制。多用于书面语。
据理力争 | 据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
| 据我们得到的情报,胡传魁已经死心塌地投靠日寇了
2.据+动/小句。动词多为”看、说、传、想、估计、统计、猜测、推测、了解、报道、预报”等。动作的主体出现时,便构成小句。
据说
| 据传 | 据了解
| 据他说,他是请了假的 | 据气象台预报,今夜有大风雪
据一些老农估计,今年的麦田每亩可以收获四五百斤
3.据+名+看(来看)。强调所依据的事例或出发点。
据墓葬里的随葬品看,劳动分工出现了新的变化 | 据现有的材料看,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有记载
三
十九、距
表示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
距此不远,就是小王庄 | 距今已有十载
| 1982年,正好距现在半个世纪以前 | 这里距目的地还有十几华里,我们加快行进速度,在天黑之前赶到
【比较】
“距”与“距离”、“离”
1.“距”只能表示具体的时空距离,而“离”、“距离”还可以表示抽象事物之间的距离。如:“我们虽然做了些工作,但距离(离)(*距)党对我们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2.“距离”不能与单音节词组合,而“离”则侧重于空间,因此有时“距”和“离”也不能互换。如“距今„„(*离今„„)”,“离天三尺三(距天三尺三)”。
四
十、距离
1.表示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同“距”。
距离此地三十多里处,就是你要找的村子 | 现在距离唐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 天津距离北京只有二百四十里左右
2.表示抽象事物之间的间隔。
数据虽然已经不少,但距离最后检测的标准还差很多
四
十一、离
1.表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相隔。
回到麻栗坡,是九月二十九日,离国庆节还有一天
| 老吴站得离秀鹏很近,似乎随时要做些挑剔
| 离房不远,还有一座美丽的小钟鼓楼 | 从现在算,离洪峰到来只有三十多个小时了
2.表示抽象事物之间的距离。
这点成绩算不了什么,离群众对我们的要求还远着呢
四
十二、连
1.连带。
连根拔去 | 在这种情况下还讲究什么?连皮儿一块吃吧
2.包含,加上。用于计算数量的句子。用它构成的介宾短语出现在主语前时,有停顿。
连我三个人 | 连皮三十张
| 这辆车连驾驶员能做十二个人 | 连目录和索引,这本书共有三百二十页
3.“连„„带„„”。
1)表前后两项或是几项是相加关系,后边有都、共等表总括的词语,与之搭配。连、带后边的词,词性相同,或为名词,或为动词。
连车带牲口都借来了 | 连老带小一共去了二十三个 | 连人带车带行李,都摔到了沟里
连吃带喝花了差不多二百元
2)表示两种动作紧接着,差不多同时发生。多与单音节动词组合。
连说带笑
| 连哭带闹
| 连蹦带跳
| 连喊带叫
4.表示强调。常与都、也、还等副词配合使用。
1)连+名词性词语。
连当差的都有如此进步的意识,可见随城是多么文明的 | 连爷爷都笑了 | 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了| 这半年来,她是怎样和刘得胜好起来的,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 你看,连我这老头字还忍得住呢,你年轻轻的倒吃不消这点苦吗?
2)连+动词性词语/小句。
王二愣的派头不小,连打电话都独具风格 | 连记者写文章都管,何况是我们 | 他连自己的命在哪里也不知道了
3)连+数量名结构。数词限于指小的一、半或几等,谓语多为否定式。
这里这么热,我连一天也不想多呆 | 白活了这三十年,连半个媳妇都取不上 | 给我们打仗,连几颗豆子都不肯白吃我们的 | 别说人了,连个影儿也见不找
四
十三、临
将要,快要。只能用在动作动词或“动词+时(的时候)/前(以前、之前)”的前面。组成的介宾短语可在主语前或后。
临别|临睡|临行|临走时,他哭了|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临交卷前,同学们再仔细检查一遍|临回家以前|临出发之前|他临行前喝了杯酒|临行他喝了杯酒
四
十四、论
1.表示按照、依据某种单位或类别。“论”后边为量词或名词。谓语中多为“买卖”类或“计算”类动词。
鸡蛋论斤卖还是论个卖?| 出租车论钟点收费 | 泥工木工论天计算工资 2.表示从某一方面进行衡量和评论。多用于有所比较的句子中。“论„„”多用在主语前,有停顿;用在主语后时主语后常有停顿。
1)论+名。
论庄稼活儿,他是把好手 | 论成绩,谁也比不上他 | 你呀,论辈分还得叫他叔叔呢.2)论+动。
论吃,谁也赶不上小李
| 要论爬山看地形,我们这里的几个团长,哪个也跟不上我!|
这个连队,论实弹演习在全师是数第一的 【注意】“论理”是按常理讲,用在发端句时,后续句是与常理相反的结果。如:“论理我早该回家探望一下,只是工作实在放不下。”
四
十五、拿
1.引进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后面的名词限于抽象名词。
拿事实说话
| 这胜利是拿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 拿老眼光看人
| 王师傅经常拿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教育小李
2.引进所处置的对象,相当于“把”、“对”。介宾短语“拿„„”所修饰的限于“当„„、怎么样、穷开心、穷开玩笑、没办法”等。
3.拿+名+说(来说)看(来看)。表示从某一方面论述,多用于比较句。
拿游泳来说,小张可比你棒多了 | 拿产品质量来看,也比过去好多了 | 那我们家乡说,一切都已变了样
四
十六、凭(凭着)表依靠、根据。
1.凭+名。当“名”为多音节时,“凭”后者可加“着”。
凭票入场
| 凭经验推断
| 凭着从几个地方传过来的喊杀声音,他判断出闯王和刘芳亮等几支人马都在继续同官兵混战 2.凭+动/小句。
在农村,仅凭种地是发不了财的| 光凭你说还不能让我完全相信 【注意】“凭”后可加“什么”表示质问。你凭什么打我?| 他凭什么说这些话? 四
十七、让
1.引进动作实施者,相当于“被”。用于口语,有时可与“给”搭配(让„„给+动)。
1).让„„+动。动词后带有表示完成、结果的补语或时态助词。例子:行李让雨淋了|一筐苹果都让他们抢走了|小王差点让烟给呛死 2)...让„„„+动+宾。条件限制是: a)宾语是主语的一部分或属于主语。鸡腿让小猫偷吃了一只|脸让树枝挂破了皮 b)宾语是受动作支配达到的结果。自行车让他拆成了一堆废铁 c)主语或宾语指处所。
脸上让人涂上了重重的油彩|钥匙让他落屋里了 d)动词和宾语是固定搭配。这活让你打了折扣了吧? 1)让„„把„„+(给)动。“把”后的名词属于主语或复指主语。例子:小李让镰刀把手指破了|张总差点没让你一句话把他给噎死
2、“让”可与“说、看”搭配,构成“让„„说(看)”格式。相当于“依”、“照”。用于句首,有停顿。
例子:让我看,这件事八成是黄了|让你说,小八子的眼睛还有治没治? 【比较】“让”与“被”、“叫”
1、“让”、“叫”的介词用法与“被“基本相同,只是语体色彩有差别。“让”、“叫”多用于口语,“被”则多用于书面语。如果是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用“被”而不用“让”、“叫”。如“1934年5月6日。他被组织正式吸收为党员。”
2、“叫”、“让”不能用于表示如意的事件中,只能 用于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被动句中。
你的建议已经被党委采纳(*你的建议已经叫/让党委采纳)他被大家选为小组长(*他叫/让大家选为小组长)
3、“叫”、“让”具有较强的动作性,因而用在指人的名词前时,可能产生歧义(与动词用法相混),“被”已完成虚化,不会产生歧义。
自行车没叫他骑走=没命令他骑走/没容许让他骑走/没被他骑走 我让他拉了一下=请他拉了一下/容许他拉了一下/被他拉了一下
4、“被”可直接附着在动词前表被动,“叫”则很少这样用,“让”没有这种用法。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暖瓶被打破了
四
十八、任
任凭,听凭。跟名词性词语组合。“任”后为非单音节词时,可加“着”。
你已是个大孩子了,不能老是任着性子胡闹|他常常任着自己的主意去要求别人 【注意】“任人唯贤”的“任”是“任用”的意思,是动词。“任”后边常接人称代词,构成兼语式,如“任你挑选”。这个“任”相当于“让”,也是动词。
四
十九、任凭
意义和用法同介词“任”。
五
十、顺
1、依着、沿着。后边为非单音节词时,可加“着”。
顺流而下|水顺着山沟流|顺大路走|牵牛花顺着篱笆爬上了屋顶|我顺着他指点的方向望去,只见慢坡的野花开得正艳
2、趁便、顺便。
顺手关门|顺嘴说了出来|顺路来串个门子 【比较】“顺”与“沿”
“顺”只能用于具体的途径,而“沿”还可用于抽象的途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向前(*顺着社会主义大道向前)
五
十一、替
表行为的对象。后边只跟表人的名词或代词。
医护人员替魏排长擦干血迹,打好止血针,仔细进行了包扎|小李病好了,同学们都替他高兴|没有酒,这杯清茶就算替你送行吧|他会把事情做好的,你不必替他担心||你能替我寄一信吗?
五
十二、通过
表媒体或途径,可用于句首或句中。在句首,后边有停顿。
1、通过+名。其中“名”多为人称代词或指人名词以及抽象词语。
我的作品,大部分是写给农村中识字的人读的,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通过这一历史事实,我们可以更具体地分辨清楚中西文化在起源和流变两方面的根本分歧之所在|我愿意通过你们的电视台,转达我对总统和夫人的良好祝愿|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磋商
2、通过+动/小句。
通过改革,取得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通过分析,他们决定把高地作为首要的打击目标|通过市长从中斡旋,双方才算和解了事 【比较】“通过”与“经过”
“通过”主要表媒介或途径,而经过则侧重表示一个过程,因此,“经过”后多为动词或带有时间意义修饰语的名词性词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如:“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的问题更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经过”后一般不接表人、物或抽象事物的名词。如:“通过先进代表我们的决心带到大会上去)。”“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经过内因起作用)。”
五
十三、同
表示共同、协同。后边为交互类动词。有事同群众商量|小张同小李握了握手
3、表交涉的对象。
我们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我们提出的大陆同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3、表比较的对象。
同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文化几乎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出它的独特形态|同美国比起来,我们的政策稳定得多|他同老张一样,都是劳动模范
五
十四、往 表方向。
1、用在少数有移动性义的单音节动词后,如“飞、冲、奔、逃、调、开、通、漂、扔、寄、升、送、派、发、邮、运、驶”等。“往”后跟处所名词。通往四乡的官道上挤满了驮儿背老的老百姓|残匪可能隐藏在那里,从森林里逃亡国外|一辆辆卡车和拖拉机。把粮食从田野直接运往保险仓库
2、用在动词前。后跟方位和处所名词。
往东走|往哪儿跑|往村公所去|往坡上爬|我往山下望去,并不见方秋生来,只有那浑厚的歌声,一阵近似一阵
3、往+动/形+里,构成固定搭配,用在单音节动词前。
这孩子一个劲儿地往高里长|往死里打|这箱苹果往少里说也有二十来斤 【注意】
1、“往下”:“下”指实际空间方位时,“往”表示动作的方向;“下”不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表示动作的继续。往下表|往下挪|往下扔东西(表方向)往下听|往下说|快往下看(表继续)
2、“往后”:“后”指实际的空间方位时,“往”表方向;“后”指时间方位时,表示“从今以后”。例子:往后退|往后撤(表方向)|往后再不敢去了|往后的日子就好过了(时间词)【比较】“往”与“朝”
1、“往”可用于动词前,也可用于动词后;“朝”只能用于动词前。朝(往)南走|朝(往)前看 飞往拉萨|*飞朝拉萨
2、“朝”的意义较单一,仅指“对着”或“向”;而“往”虽然也表方向,但不强调面对,并含有移动的意思。因此,当只有移动,没有面对之意时,只能用“往”,不能用“朝”;而只强调面对,不表示移动时,只能用“朝”,不能用“往”。往北京写信|*朝北京写信 朝东跪拜|*往东跪拜
3、“往”只能与处所名词、方位词组合,不能直接跟指人或物的名词、代词组合;“朝”不限。
朝我踢了一脚|朝我这儿踢了一脚 *往我踢了一脚|往我这儿踢了一脚 朝大象洒水|朝大象身上洒水 *往大象洒水|往大象身上洒水
五
十五、为
1、表行为对象,相当于“给”、“替”。1)为+名。
不要总为自己找借口|为人民服务|这个基本法还要为澳门、台湾做出范例 2)为+动/小句。
这为开辟下河坡道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这就为周王朝代替商王朝的统治,从上天那里找到了根据
2、表原因、目的。1)为+名(代)。
哥哥为这件事情担惊受怕|为此,他得罪人,招忌恨,但战友们尊重他,也正是受他的傲骨正气 2)为+动/小句
王树经为完成任务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就为头上有这项“不法”帽子,俺们爷儿俩在“文革”中差点儿没把命搭上|为多了解一些情况,我翻阅了一些书籍,访问了一些老人
3)为(了)„„儿„„
政治上,我们共同为世界的和平、首先是亚洲的和平而努力|中国人民有着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光荣传统|他具有为了所爱的人而献身的精神
“为„„而„„”能表行为的目的,不能表行为的对象。如“为人民服务”不能说成“为人民而服务”。
4)为+动/形+起见。类似固定搭配。
为慎重起见,再让技术员来检验一下|为方便读者起见,书末还附了一个年代表 【注意】“为什么”已成为短语词,用来询问原因或目的。它的后边跟上“不”,常含有劝告的意思,如“为什么不来呢?” 【比较】“为”与“替”、“给” 表示行为对象的时候,“为”通常可以替换为“替”、“给”。但“为”还可以表达原因或目的,如“为正义而献身”;“给”还可以表达被动、朝向等,如“自行车给小李骑走了”,“小朋友给国旗敬礼”。
五
十六、向
1、表动作方向。跟方位词、处所词组合。“向”接短语时,可加“着”。向下滴水|向那条路上走|向井底坠下|车子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奔
3)用在动词后。动词限于“飞、走、航、开、飘、漂、驶、流、倒、通、划、杀、投、推、摄、转、指、冲、引、刺、吹”等位移动词或方向动词,一般都是单音节。
飞向蓝天|奔向远方|队伍不向大路走,而是折向了通往山上的一条小道|十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讲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2、引进动作对象。介宾短语只用于动词前。
例子:他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向国际社会宣传这些原则|要向人民作出交代|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
五
十七、依
表示按照,遵循。
1、依+名。其中“名”为双音节或双音节以上的词语时,可加“着”。
依次前进|依样画葫芦|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报请中央批准,依法律手续将刘青山、张子善逮捕|依着王法坑死人,依着佛法饿死人
2、依+人称代词+说/看来。多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
例子:依您看来,一厘钱是没有价值,没有分量的|这事依我看没准儿能成|依我说,都别去
五
十八、依照
同“依”第1项用法。但不能用在单音节名词前。
依法惩处(*依照法惩处)|依样画葫芦(*依照样画葫芦)
五
十九、以 文言词,多保留在固定的说法中。
1、相当于“用”。
以毒攻毒|以石投水|以好言相劝|以不变应万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相当于“凭”、“依据”。
以貌取人|以优劣定等级|以记者身份参加会议|以每人耗粮三百斤计算
3、相当于“因为”、“由于”。
以出产竹器著名|以能名列前茅而感到高兴
4、“给„„以„„”是一种固定格式。“给”后边带的是具体义的事物,“以”后边带的是抽象的事物,表示“给予”什么。给他以鼓励|给敌人以打击 【注意】“加以”、“予以”“借以”、“难以”、“足以”、“用以”都是动词,它们要求带非名词性宾语。但“给以”是例外,可以带名词性宾语。
六
十、因
表凭借、依据。用于书面语。
引人而异|因势利导|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这种安排因民族而异
1、表原因。
因病请假|因股改期|1953年冬天开始动笔,中间又因事打断了好几次,到今年春天才写成《三里湾》这本书|惠山因泉而出名,泉因陆羽而出名
2、表随从。
例子:因陋就简|因小见大
六
十一、因为 表原因或理由。
要是因为入社的关系能叫有翼不坚持分家,收入的粮食就更多了|她听说玉生和小俊离婚是因为一支有窟窿的尺子吵起来的|就因为这么个心思,两位老太太可就惹出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来啦
3、用于“因为„„而„„“格式中。
我因为感到亲切而微笑地笑了|库里的水倒灌入江,因为水面的温差而产生了雾|他劝几位因为受重伤而伤身体不好的同志多休养一些日子
六
十二、由
1、引进施事者。跟名词或代词组合。
由你牵头,大家积极配合|全部由上面包,怎么能搞好工作|准备工作由我负责
2、表示方式、原因或来源。
出路最终要求生物工程来解决|减产是由干旱带来的|水是由两份氢和一份氧化合成的
3、从。
1)表处所起点或源点。
由东向西|由北京回来|你只能由这里往外跳了 2)表时间起点。
由春天到夏天|由今天起。你不要再来了 3)表发展变化的起点,例子:由乱变治|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逐步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4)经由。后跟处所词语。述语多为位移动词。
例子:我们由堑壕转入最近的一个门洞|他们由前室走进了一间小小的里屋。5)表凭借、依据。主要动词多为“看、可见、看来、推测、计算”等。例子:由这些数据来看,大桥应该没有问题|由风的走向推测沙化趋势|由此可见一斑 【比较】“由”与“归” “由”的意义和用法很多。“归”只在第一种用法上与“由”相当,即用于划分职责范围时,用“归”的句子都可用“由”替换,其他意义和用法则不可以替换。以下几例只用“由”不用“归”。
由此可知(*归此可知)|人体是由各种细胞组织而成的(*人体是归各种细胞组织而成的)|由他发言(*归他发言)|由北京出发(*归北京出发)
六
十三、由于
表原因或理由,只能用于名词性词语前。“由于”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还可以用于“是”的后面。在句首时,介宾短语后还有停顿。
由于这对眼睛,她整个面庞散射着一种迷人的光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没有写成|塔里木河如今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流沙,完全是由于和田河穿过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缘故
六
十四、于:
1、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边。
1)用于表发生、变化、消失等意义的动词后,表示处所或来源。
出生于北京|杨开慧同志1930年就义于长沙|语音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
2)表示时间。前面的动词多为非持续性动词。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学会成立于1980年|鲁迅出生于1881年 3)表动作、行为等关涉的对象。这里的“于”有时可省。
致力于科学研究|献身于革命事业|他已习惯于这样的生活|忠诚于党的事业|热心于写些诗和散文什么的
4)表示被动。前面的动词仅限于“限、败、负、苦”等少数几个。
限于时间,今天就谈到这里|甲队以1:5的比分,大败于已队|明显对负于老教练对|苦于没有时间 5)表示比较和区别。
现在江苏几个城市有些技术不低于上海|五军团同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恶战|事业高于一切|他的文化程度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水平|这就是A区别于B之处
2、“于„„”用在动词前。1)表示时间。
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北京口语语法》一书,于1952年出版
2)表关涉的对象。相当于“对”、“向”等。
例子: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这是于民众有好处的事啊!|散文于我,难以抗拒的是它的诚 3)表范围。跟方位短语短语组合。例子:南宋时,于《外集》、《别集》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续别集》,是书坊托名编造的|于宁静和安逸之外,小镇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和睦
六
十五、与 同“跟”,多用于书面语。
六
十六、在
1、引进处所。
1)用在及物动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他们在上海买了一套住房|讲普通话,在我国正大力提倡|李先生曾在全国各地推销他的新产品
2)用在及物动词后边,表示动作行为达到的处所。
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那张照片挂在他的书房里|一发炮弹打在敌人阵地中间 3)用在不及物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状态存现的处所。
病人在里屋睡着|病人睡在屋里|李白出生在碎叶|李白在碎叶出生|他在球场上摔倒|他摔倒在球场上
当然,并非所有的“在„„”既可以用在动词前边又可以用在动词后边。如“在前方战斗”却可以说成“战斗在前方”,区别在焦点不同。又如“坐落在城西”不能说成“在城西坐落”。
2、引进时间。
1)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包括届时、当时、同时等。
你在出发的那天早晨一定要把我叫醒|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发生过六级地震|我们在考虑提高产量的同时,不能忽视质量 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会议安排在今年年底|学校的图书馆建立在1950年|这本书出版在光绪年间
3、表条件或范围。
1)用“在„„下”表示条件。
他在朋友的帮助下解决了目前的困难|在阳光的照耀下,积雪开始融化了|在情况复杂的条件下,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用“在„„上/中/方面/以内/之外”等表示范围。
在质量上,我认为没有问题|他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走上了讲台|在技术方面,我们还须加以改进|参加会议的人限制在一百人以内|不能把他排斥在正式代表之外 【比较】
1、介词“在”于动词“在”
1)删去接宾短语后边的动词性成分,句子站不住,如“我在明天(动身)”。“我在家里动身”的“在”是动词,全局属连动式;因为删去“动身”,句子仍然成立。
2)介宾短语不直接陈述主语,它与动词直接联系。如“他在上海买了住房”中的“在”是介词。“他在上海,买了住房”中的“在”是动词。
3)“他种了一棵树在花园里”中的“在”是动词。这种句式与“我买了一本书缺两页”类似,是一种紧缩的句式。
2、介词“在”于副词“在”
副词“在”不但可以修饰动词,而且可以用在介宾短语前边。副词“在”如果用在介宾短语“在„„”的前边,两个“在”就合二为一了。这属于语音归并。如“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含有“正在”的意思,这个意思不是由介词“在”表示,而是 由副词“在”赋予的。六
十七、照(照着):
1.对着、向着。
照标牌踢了一脚|我照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能看见前方海面上一大片灰黑的点子
2.依照、按照。“照”后可加名词性词语或小句。
照章办事|照这样子做|照着群众的意见办|就照一人十斤去分吧 “照例”意为“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例子: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照例证婚人要演说几句,那是从基督教婚仪中牧师致训词脱胎而来的 3.照+名/代+看(说)。
照我看这么着,各位先歇着去,留下我们爷儿俩在这里清静会儿|照这么说,得扛机关枪上台?
“照说”意为“按照道理说”,后边小句为转折句或问句。
班会照说这会儿也该开完了,怎么人到现在还不回来? 【注意】“照着”只有第1、2种用法,而且后边不能跟单音节词。【比较】“照”与“按”
“照”只有“遵循、依照”之意,但不能限定期限和界限。“按”可以。以下各例只能用“按”。
例子:按时吃药|按期检查|按天计工|按职位高低排列|按年龄和地区分组 六
十八、自
1、“自„„”用于动词前。
1)表时间起点。跟名词、动词、小句组合。有时可在句首,后有停顿。万山自小有个相好,叫丑妮儿|中国的“士”自孔子以来便具有这样的传统|自进这家门,他就时时预备着女人要说出这样的话来|自昨天我第一次见到这个人,心里就产生了不愉快的感觉
2)用于处所词语与方位短语前,表示起点或经由。他自外地回淮安探亲|阳光自舱门洞射进来 3).自„„而„„
例子:自上而下|自远而近|自左而右
2、“自„„”用于动词后。限于“寄、荐、来、出、选、引、抄、录、摘、译、转、引、发、援引”等,表示事物的来源或出处。
例子:来自安徽|发自内心|选自《阳光日报》|援引自《列宁全集》第二卷
六
十九、自从
“自从„„”用于句首或动词前。跟方位短语、动词短语、小句等组合,表示过去的时间的起点。
自从她去世以后,我就与酒为伴了
|自从失去了小晴,他便努力想忘记她|自从老院子出了事,这个家庭好几年没来一个“拜年”的客人 七
十、遵照
遵循、依照。带有庄重色彩。后面的名词多指上级、长辈或官方的指示、教导、方针、原则等。
朱总遵照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在华北组织民众,调动大军,展开了神出鬼没的游击战|遵照圣训,韩太太都为儿女们准备齐全了|我是遵照上级的教导,履行国际主义的义务,到国外帮助修铁路去了 【比较】“遵照”与“按照”、“依照”
三者都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但“依照”有“完全照办”的意味,带有强制性,因此法律条文中用得较多;“遵照”带有庄重色彩。多为下对上,少对老,老地方对中央时使用,恭敬和尊敬意味较强;“按照”使用范围最广。
第二篇:常用现代汉语虚词28例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博客(模版)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28例
1.不必 未必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曾经 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差点儿
[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差点儿[没]闹笑话。(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事实是没答错)|差点儿[没]摔倒。(事实是没摔倒)
(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否定式。差点儿没见着。(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事实是答上来了)|差点没买到。(事实是买到了)
(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差点儿就见着了。(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事实是没考上甲班)|差点儿就买到了。(事实是没买到)
4.除非
[连]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比较:除非 只有
(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5.对 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于…说来”。
6.跟 同 和 与
(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7.固然
[连]1.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转入下文。前后小句意思矛盾,“固然”的用法近于“虽然”,但“固然”多用在主语后,后一小句常用“但是、可是、却”等配合。药固然可以治病,但是服用过量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引时间来的。
下面的例子是重复同一形容词谓语,“固然”插在中间。这样做,好固然好,可就是太费时间了。,这种机器,笨重固然笨重,但用处还是很大的。|钢铁厂离我们这里远固然是远点儿,不过交通还算方便。
2.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该刻认另一事实。前后意思不矛盾,转折较轻,重在突出后一小句,多用“也”配合,有时也用“但是、可是”。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考上了固然很好,考不上也不必灰心。|固然每个画家别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则同的特点。
8.固然虽然
(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因此,“虽然”只和“固然”1项用法相近,“固然”2项用法不能换成“虽然”。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9.关于
[介]表示涉及的事物。
(a)关于+名。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国际问题的材料。|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关于运输问题,我想再说几句。|他写的小说不少,有关于解放战争的,也有关于农村生活的。
(b)关于+动/小句。关于兴修水利,乡领导正在全面规划。|关于学校增加招生名额,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c)“关于…的”+名。关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关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消息
比较:关于 对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 …”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I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10.还 又
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洗了一次还想洗一次。|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洗了一次又洗一次。
11.即使 尽管 虽然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12.尽管 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13.难免
[形]不容易避免。
(a)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粗枝大叶,就难免把事情搞坏。|不努力学习,难免要落后。I工作中难免
会有缺点,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难免犯一些错误)I我没有说清楚,难免不被人误会。(=难免被人误会)
(b)可以用在主语前。
同志之间,难免看法有时不一致(=看法难免有时不一致)
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难免大家要批评你。(=大家难免要批评你)
(c)单独作谓语通常要放在“是…的”中间,主语常是动词短语、小句或“这、那”。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他跟你初次见面,说话不多,这也是难免的,决不是故意冷淡你。
(d)修饰名词时,必带“的”,名词限于“现象、事情、情况”等少数几个。
这是难免的事情I这也是难免的现象
14.偶尔 偶然 “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15.让 被 叫
“叫、让”的介词用法基本同“被”。“叫、让”用于口语。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用“被”,不用“叫、让”。一八四六年,我被汉堡工人教育协会吸收为正式会员。|一九三二年我们主编的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
16.任凭 无论不管’
任凭:(1)听凭;(2)无论、不管。连词“任凭”后面提出的条件是极端的,任凭多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连词“任凭”后面一般不用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无论、不管”后则常用。无论投弹还是射击,他们班的成绩都是优秀。
17.始终 一直 .
(1)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大雪一直下了三天。|我一直等到十二点。|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18.往往 常常
(1)“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 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2)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小刘常常上街。
19.未免
[副]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常跟程度副词“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合用。
(a)未免十形。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情况很复杂,你的想法未免过分简单。|这房间未免小了—点。|你也未免太激动了吧。
(b)未免+动。这事未免欠考虑。|同志们未免过分夸奖了。|老陈未免太不会讲话了,根本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c)未免+动+得…;动+得+未免…。原料未免用得多了一些。(=用得未免多了一些)|你未免把他说得太好了。(=说得未免太好了)|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分繁琐。(=规定得未免过分繁琐)
20.未免不免 难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难免”互相换用。
21.一概 一律
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过期一概(一律)作废。|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22.以致 以至
以致:[连]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以致非常苦闷的问题。
以至:○1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2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用心的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以至于”
习题:他读得很熟,以致能全文背诵.[“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应换成“以至”]改革幵放以来,许多国家政府和我们做生意,以至建立贸易伙伴关系,这是可喜的.[“ 以至”用得好.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的延伸]
23由于、由
(1)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从而导致什么结果,注意该词不能直接加“反而”;
(2)“由”是介词,其后一般加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而“由于”则不能。
习题:(1)由于改编者沒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答案:[“由于”不能直接与“反而”搭配.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没有加强原作的思想性”]
(2)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到南天门了.[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不能更清晰地看到南天门”]
24.只要 只有
“只要”表示具备了某条件就足够了,但还可以有别的条件引起同样后果;“只有”表示某条件是唯一有效的,其他条件都不行。
只要打两针青霉素,你这病就能好。(不排除其它药能治好)|只有打青霉素,你这病才能好。(其它药都不能治好)
25为了、为
(1)为了:表目的,其后往往是动词性的句子或者短语,注意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2)“为”后面一般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26从而、进而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进而:进一步
(1)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从而”连结上文的原因、方法和下文的结果、目的,应改为表示层进的“进而”]
(2)中国女排以三比二击败了日本队.从而取得了七战七胜的成绩。[“从而”用得对]
27基于、鉴于
(1)基于:相当于根据(基是凭借、根据);(2)鉴于:觉察到,考虑到。(鉴引为教训的事或引为教训)注意: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1)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基于”表示理由,用得妥贴.]
(2)鉴于上次赛场上各自为政的教训,我主张换队长.[鉴于引出经验、教训,后文指出应对措施.]
28既然 既
既然:连词,用在上半句里,下半句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它对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知道错了,就应当赶快纠正。既:连词,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附录
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例: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了。
逐渐:副词。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例:天色逐渐暗下来了。
一向:表时间只适用从过去到现在。例:他一向俭朴。
一直: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也适用于将来。例:一直坚持写作,肯定会有收获。
于是:重在表前后两事在时间上,顺序上的承接关系。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就有了信心。
因此:重在表因果关系;可构成“由于……因此……”格式。例: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
暂且: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例: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例: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例: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一定:重在表示主观意志、态度的坚决或主观的分析和看法。例:海峡两岸一定要统一,台湾一定要回归祖国。
必定:侧重于对客观事理的估计与判断。例: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球赛必定会胜利。
索性:表直截了当,有时含有赌气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语气。例:讲了几遍都不听,索性不讲了。
干脆:直截了当,办事爽快。例:他办事很干脆。
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例: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经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发生变化。例: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
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例: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例: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例: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
径自: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例:他没等下课,就径自走了。
临时:当时;到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例: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临时工。
暂时:重在表时间短。例:老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还有几颗梅花树。爱语文网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例: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例: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例: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例:你何苦跟他过不去。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例:我几乎不相信。
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例:我简直不相信。
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例:教师处处关心学生。
到处:各个地方。例:到处都找不到他。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例: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例: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例: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例: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爱语文网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例:原来是你啊!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例: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例: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例: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例: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第三篇:共和国词典
共和国词典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基本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中国开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稳定价格1949年11月1日和5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两次开会研究稳定市场物价问题。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为支援解放战争,财政出现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国民党时期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投机资本猖狂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是刚成立的共和国政权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陈云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调集粮食、棉纱等物资,并采集停止货款和按约收回贷款,开征税收,冻结资金投放等措施,经过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各大城市统一行动,趁市场高价大量抛售,在几天时间内给哄抬物价的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平抑了物价。
毛泽东访苏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访问期间,中苏两国政府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规定:双方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等。同时,还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
中国的特权,不迟于1952年末,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并从旅顺口撤退苏联军队,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第一部婚姻法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这是扫除我国封建旧传统、实现妇女解放的一件大事。
整风运动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的居功自傲情绪,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政治上堕落颓废,违法乱纪等错误,密切党和人民的联系。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各级党的组织普遍进行了整风。同年冬整风运动基本结束。
土地革命 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和同意了刘少奇作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及中央共中建设的土地改革法草案。此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6月28日通过的土地改革法,于6月30日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
路。”土地改革法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此后,土改运动在有2.9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国内战火爆发。10月上旬,鉴于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地威胁我国安全,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和祖国安全的需要,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之后,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把敌人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定。至此,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镇压反革命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全国解放后,大陆上残留着200多万政治土匪,还有大批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狂。政府虽采取过一些镇压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够坚决彻底。为此,这一指示要求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中“宽大无边”偏向,全面贯彻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根据这一指示,各地党委广泛发动群众,开始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
动。
批判《武训传》1950年底,反映清朝末年乞丐出身的武训办教育的历史传记片《武训传》公映并受到观众热烈好评。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社会形式发表毛泽东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严厉批评对武训及电影《武训传》的赞扬,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并发表批评文章。同年7月,《人民日报》连载《武训历史调查记》对武训其人其事做了全盘否定。这次批判中,有的文章简单粗暴,无限上纲,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思想战线上的第一次批判运动。据新华社1985年9月6日报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当天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成立大会上,否定了上世纪50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同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和平解放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及其政治、经济羁绊,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士完整。
治淮工程1950年淮河洪灾后,政务院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当年7月,第一期治淮工程完成,结束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历史。淮河是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
农业合作化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第二阶段(1954_年1955年上半),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知识分子改造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阐明了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勉励一切有民族思想、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努力站到人民的立场,再争取进一步站到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在政治上要有明确的态度,分清敌、我、友。随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推广到社会各界。
“三反”“五反”运动 是1951年底到1952年,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1951年底,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及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进行的指示。“三反”运动由此在全国展开。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又揭露出许多资本家的行贿偷税等严重违法行为。1952年1月,中
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向违法资本家开展一场“五反”运动。当年2月,“五反”运动首先在各大城市开始,并很快向全国展开。
民族区域自治 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等重要问题作出了决定。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宪法。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47年,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建立;1955年10月,新疆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到2007年,我国有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公审刘青山 张子善 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举行公审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大会。河北省人民法院临时法庭奉最高人民法院命令,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并没收其本人的全部财产。1950年——1951年,刘张二人贪污、挪用公款176272万元(旧币,旧币一万元相当于新币一元)。刘曾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被捕前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曾任中央天津地委副书记,被捕前任天津地委书记。惩处刘青山、张子善,被称为“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
“一五”计划 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
划。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城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开始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内容包括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及本户住址六项。国家统计局1954年11月公布的这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约为6.0194亿人。
统购统销 1953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极严重地形势。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大增加了需要供应粮食的人口,粮食销量急剧上升,私商的抬价抢购却使国家的购粮计划难以实现。这威胁着所有工业企业的职工和城市居民。当年11月,政务院颁布了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规定粮食应按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这一年冬被迫实行的粮食、食油统购统销(次年9月起又陆续实行棉花、生猪、茶叶、羊毛等200种以上农副产品的统销统购)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保持了市
场物价稳定;在不高的水准上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1953年以后,中央把统购统销、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和农业生产合作化三者并称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项最基本的任务”,统购统销代表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核心经济制度。1985年,我国取销了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写入了1954年4月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公私合营 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当年9月初,政务院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分居领导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消息来源--凤凰网
第四篇:媒介词典
媒介词典
一、电视广告篇 电视广告的形式
1、电视广告片
电视广告片时间长的一般有30秒或一分钟,现在最为常见的还是15秒。更多的广告从业者希望用15秒时长的广告片来负载更多的广告信息,并认为15秒广告片有着30秒广告片一半的价格优势,因而都乐于采用。然而,现在15秒广告的价格己今非昔比,约为30秒广告的85%。
2、标版
标版时间较短,一般为5秒,甚至更短,通常只有一两个体现企业形象的画面和一句广告语。电视黄金时段的标版为企业所看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5秒标版,连续多年成为企业争夺“标王”的标的物。
3、赞助形式
赞助电视晚会、赞助体育比赛直播、赞助卫星实况转播某些大事件、赞助有奖智力竞赛、赞助电视片和电视剧的拍摄、赞助进口大片的放映等,一般在片头、片尾注上某企业赞助字样。在电视乾和电视剧的拍摄中,赞助形式甚至“渗透”到电视片和电视剧的道具和场景中去。电视媒体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有力手段,企业可以通过电视赞助的形式来塑造形象。
4、栏目冠名
将电视台的某些热门栏目以企业的名称或产品品牌命名,这也是一种常用的企业赞助形式。如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万宝路体育大世界”等。挂名“特约播出”,也属于栏目冠名广告。
5、电视信息(专题)片
这是一种传播产品信息的“二级”广告片,内容大多是对产品功能进行介绍和演示,电视直销广告片就属于这一类;另有一类侧重展示产品形象。一般时长在两分钟以上。电视直销广告片与其他电视广告片不同,往往会出现产品价格,并供消费者电话订购。
6、贴片广告
即跟片广告。广告片本身并无什么特殊之处,但贴片广告是固定地“贴”在某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头、片尾或片中插播的。
基本要素
常规硬广插播示意图:
电视剧广告插播示意图:
电视剧挂版示意图:
角标示意图:
标板示意图:
二、电视广告收视效果评价篇 常用术语分类
收视指标:收视率、总收视率、集中度、市场占有率
成本指标:千人成本、收视点成本、累计指标:观众构成、到达率、接触频次
具体说明:
1、收视率(Rating)
概念:在一段时间内收看了某节目或某一频道的目标观众人数占目标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公式: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目标观众人数/目标总人数*100%在同一平台下(调查总体),收视率是评估节目或者频道最基本的指标,收视率越高表明收看该节目或者频道的人群越多。当观众被锁定为总体推及人口的一部分时(如4-14岁的儿童),收视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目标观众收视率。
2、总收视点(GRP-Gross Rating Point)
概念:指一定时段内所有单位时段的收视率总和,又称毛收视率、总收视点、毛评点(总收视点不考虑重复,因此有可能大于100%),总收视点是计算媒体投放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3、观众集中度
概念:对于特定时段(或节目),目标观众(如15-34岁人群)收视率(百分比)与参照观众(如4岁以上所有人)收视率(百分比)的比值。
公式:集中度=目标人群收视率/参考人群收视率
注意:观众集中度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参照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以此来反映目标观众对特定频道(节目)的收视倾向;目标观众收视率和参照观众收视率对应同一时段和同一频道。
4、市场占有率
概念:也叫市场份额,指特定时段内收看某一频道(或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打开电视机收看总人数的百分比。
公式:占有率=收看某一频道(节目)的人数或(家数)/打开电视机人数*100%
5、收视点成本(CPRP-Cost Per Rating Point)
概念:指每得到一个收视百分点所需花费的成本,也称为毛评点或点成本。
公式:每收视点成本=广告成本/所得的总收视点在投放评估中,收视点成本是衡量一个栏目投放效益的重要指标
6、千人成本(CPM-Cost Per Thousand)
概念:指一次投放每接触到1000个人所花费的成本
公式:每千人成本=广告成本/总接触人次*100%千人成本与收视点成本区别每千人成本和每收视点成本都是关于广告成本效益的指标;当评估不同平台,不同媒体形式广告成本效益时,使用每收视点成本指标并不合适,最好使用千人成本,因为千人成本指标将收视点转换为实际收视人数,无论市场大小,评估具有可比性。收视点成本适用于同一市场,同一媒体平台的广告成本效益。
7、到达率(Reach)
概念:指收看过某一频道(节目)的不重复的观众人数占观众总数的百分比。
公式:到达率=总收视率-重复收视人数百分比
8、总接触人次
概念:某次投放,或者特定时间内收看某一频道或节目至少一次的不重复的观众人数。
9、平均暴露频次
概念:为一定时间内,在有机会接触广告的人口中,每人接触广告的平均次数。
公式:暴露频次=总收视点/到达率
10、电视广告价格核算方法(以15秒为核算基准)30秒=15秒*1.8 5秒=15秒/3*1.6 10秒=15秒*0.8 20秒=15秒*1.36 25秒=15秒*1.6
三、媒体熟悉篇
1、中视行动主要承包资源为CCTV-3《经典综艺套》,平均每周21次,可以根据客户预算多少进行拆分(一周拆两周,一周拆四周),对外统一报价为15万/5秒/周,10秒价格=5秒*2;15秒价格=5秒*3。与公司结算为12.5万/5秒/周。10秒、15秒倍乘关系。
《经典综艺套》黄金时间(19:00-21:00)的频次为6次(详见节目表,同时所对应的栏目要记熟),白天频次为15次。务必熟悉拆分方法,这在给客户做方案排期时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现在对我们销售3套非常有利的是,CCTV-3正在进行改版,从周一至周日我们对应的时间点都是播的诸如《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非常6+1》《欢乐中国行》等栏目,我们客户的广告可以随播,打打提升了媒体价值和传播效果。
2、熟悉并掌握我司代理的CCTV-1《全天套》《精品套A》《精品套B》的价格、折扣、播出时间、对应栏目,播出方式;
3、熟悉并掌握我司代理的CCTV-7每天8个时间点的播出时间、价格、对应前后栏目、折扣、播出方式;
4、熟悉并掌握我司代理的CCTV-8每天7个时间点的播出时间、价格、对应前后栏目、折扣、播出方式;
5、熟悉并掌握我司代理的CCTV-2《交换空间》的播出时间、价格、对应前后栏目、折扣、播出方式;
6、熟悉并掌握我司代理的CCTV-13新闻频道晚间21:30档《新闻1+1》《新闻周刊》《面对面》的播出时间、价格、对应前后栏目、折扣、播出方式。
二、央视频道定位描述(必记)
CCTV-1综合频道
CCTV-2财经频道
CCTV-3综艺频道 中青年女性偏多
以音乐及歌舞综艺节目为主 受众广泛,25岁以上居偏男性 多
中年群体集中度高
集中了央视最优秀栏以财经、资讯、生活服目,将新闻、电视剧和务节目为主 综艺节目优化整合播出 CCTV-4国际频道 CCTV-5体育频道 CCTV-6电影频道
男性偏多,中青年居多 偏男性,年龄在40岁上偏男性,中青年居多 以居多
唯一国际级体育频道,每天播出8部不同风格电影纪录片等
以新闻类节目为主导,拥有多项国际顶级赛事以文化类为支撑,以对独家转播权 台湾报道为重点
CCTV-7军事农业频道 CCTV-8 电视剧频道 中高年龄群居多、中等偏女性,中年居多 文化程度
CCTV-10科教频道 偏男性,年龄偏大
以优秀电视剧为主要播开办有二十余个科教栏目
唯一专业传播农业科技出内容 信息的频道 CCTV-11戏曲频道 中老年居多
CCTV-12社会与法频道 CCTV-新闻频道 受众广泛、偏男性
汇集各地戏曲种类200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制以时效性为核心宗旨 多个,播出新戏和传统戏
专业频道,以普法、讲法为主要宗旨
三、CCTV各频道观众结构(必记)
CCTV-
1、3套、12套和音乐频道受众结构相对大众化——男女比例相当、偏中老年化群体;
CCTV-2、4、5、9、10、新闻频道偏男性高端化群体,学历、收入偏高,第一时间报道重大新闻事件 偏干部管理群体;
CCTV-6套受众偏男性大众化群体;
CCTV-7套受众偏男性,收入偏低的群体,城郊结合处和农村受众比重较大;
CCTV-8套受众偏女性大众化群体;
CCTV-少儿频道受众偏儿童和妈妈群体。
四、各频道受众特征综述(必记)
一套(综合频道):央视主频道,影响力强,覆盖人群广泛; •
二套(财经频道):频道定位经济,受众收入高,农村收看较少; •
三套(综艺频道):大众化综艺,受女性偏爱,收视人口广泛; •
四套(国际频道):主要覆盖海外,高龄男性观众居多,收入一般; •
五套(体育频道):体育直播赛事,偏向男性观众;
六套(电影频道):主要播放电影,观众细分不明显,男性偏多,收入水平中下;
七套(军事·农业频道):面向农村,整体观众学历、职位、收入等较低;
八套(电视剧频道):热播电视剧,以中年以上家庭女性收看为主; •
九套(英语频道):节目全部以英语播出,面向外籍人士; •
十套(科教频道):面向文化传播领域,男性偏多,其他观众群分布相对平均;
十一套(戏曲频道):以老年观众为主,主要播出各类戏曲节目; •
十二套(社会与法频道):各类法制节目、影视剧,受众学历、收入偏低;
新闻频道:专业化新闻定位,高端男性偏好强;
少儿频道:观众以青少年为主,播放各类卡通,少儿节目;
五、客户销售明晰
无论投放什么广告,我们都要知道这些问题:1.投放目的: 2.目标受众3.覆盖面4.投放频次5.投放区域及媒体6.投放时间7.投放预算。
知道以上这些,就方便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同时也基本上会比较吻合客户的投放需求。
第五篇:教育词典
[1] 教育词典 [K].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2]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 [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79.[3] 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13.[4]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5] 红色中华 [N].193216.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 第二辑 北京 人民出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
陈元晖等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一 北京 教育科学出 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桂林 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北京 人民教 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韩延龙 常兆儒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 献选编 第一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化教育军政训练,识字运动扫除文盲
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履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毛泽东认为‚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为此 ,湘赣边界特委和各县举办了党团训练班 ,红四军军委举办了政治训练班。训练班目的就是‚竭力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 ,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在毛泽东等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央苏区还创办了许多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中级干部和中等技术人才,如中央农业专门学校、无线电学校、护士和医务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这些学校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各类干部大大促进了根据地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由于加强了对干部的培养教育,苏维埃干部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中央苏区在建立、巩固和发展苏维埃红色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把教育工作同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看得同等重要,是组成苏维埃革命机器必不可少的齿轮和螺丝钉,是最终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加强苏区教育工作,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培养大批有革命理想、有领导才能、斗志旺盛、德才兼备的干部,是苏区教育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他们的阶级教育和党性锻炼,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要求都紧紧扣住这点。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马列主义的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中指出的‚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各学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干部教育以战争动员为中心目标,同时为 着战争的需要,重视阶级教育和战争战略战术的教育,纠正和克服过去把政治斗争与教育工作、生产劳动与教育工作、革命战争与教育工作对立起来的错误,反对借口群众不了解教育而放弃工作的机会主义,使教育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劳动与教育统一起来,劳心与劳力结合起来,消灭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
文化教育的落后在苏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文化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苏区的革命与建设,如中央苏区,有许多地方的政府,往往因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太低,了解问题太差,以及不能把政府的经常工作好好的建立起来,对于上级的命令和文件,多半不能了解,也就不能执行。在苏区各地苏维埃政府教育部、乡教育委员会及识字运动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通过举办夜校、识字班、识字组、俱乐部、列宁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组织工农劳苦民众努力读书识字 ,提高文化水平。当时在苏区 ,已经形成了一个扫盲识字运动。为使成人的识字扫盲具有实效 ,一些地区的政府还制定具体要求 ,督促落实。如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特别发布《关于识字班工作的通告》,制定了阶段识字规划 ,要求以能写信、做报告、看《红色中华》报为毕业达标。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城区、乡村各处遍设小学。中央政府还先后兴办了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红军大学和中央列宁师范、中央农业大学、中央红军护士学校、戏剧学校、无线电通讯学校、卫生学校等一大批大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使中央苏区成为当时国内教育的先进地区。红军大学为着理论联系实际,轮流派学生参加前方战斗指挥团的工作,有时前线指挥员受伤时,往往派学生去代理,一直战斗到结束,新的人员补充后再回校继续学习。红军大学与前线的密切联系使得它能够随时收集前线丰富的作战经验与各方面的材料,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具有极大的现实性。红军大学的上级领导和教师都十分注意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教条,要求一切战术原则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苏区的干部教育体系包括红军系统、党政系统、教育系统等。毛泽东指出:‚为了革命斗争领导干部的创造, 我们已设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主义大学、及教育部领导下的许多教育干部学校。‛由于根据地变动大 ,红军流动作战 ,干部教育主要通过在职教育 ,又以随营学校、教导队短训班的形式进行。这种在职干部教育以政治教育、军事指挥技术和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 ,学员或作为一个独立的战斗团队 ,或在战斗间隙集中学习。地方上则由苏维埃政府举办 ,以短期训练班为主。1927 年 12 月 ,红军刚到井冈山不久 ,毛泽东即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教导队 ,训练工农革命军下级军官和赤卫队干部 ,学习内容包括军事、政治两个方面 ,也兼学文化。军队中以连队为单位组织识字班 ,按程度分为甲、乙、丙组 ,连队文书为甲组教员 ,甲组学员为乙组教员 ,乙组学员为丙组教员 ,有文化的首长为总教员 ,利用作战间隙读书识字。地方上以自然村落为单位 ,以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班、俱乐部为组织形式 ,以及识字牌、剧团、板报、宣传栏等教育形式 ,将土地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同普遍的群众性识字学文化运动结合起来 ,利用生产闲暇时间 ,开展活动。苏区社会教育注意解决学习与生产的矛盾 ,农民白天忙夜间闲 ,就组织他们上夜校 ,参加识字班。妇女家务多 ,下田多 ,就组织她们办家庭训练班、田间识字组。1928 年 1 月 ,毛泽东组织湘赣边界各级农民协会成立农民夜校 ,吸收农民学政治、学文化。中央苏区时期,有许多地方的政府往往因干部的文化程度太低、缺乏工作能力,而对上级的命令和文件不能理解,难以执行,政府的日常工作亦不能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各条战线的干部的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依靠他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大批的革命干部,以领导广大军民进行革命战争和苏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当苏维埃大学在瑞金沙洲坝开学后,毛泽东常去学校讲课,《乡苏维埃怎样进行工作》一文,便是他向学员授课的讲稿。
从 1928年3 月 19 日开始 ,毛泽东亲自给两个营上政治课。毛泽东每上一次课 ,都安排半天的时间给大家讨论,思想教育使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定期举办党团训练班和政治训练班,毛泽东和其他特委领导同志,经常到训练班讲课。‚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战。因此, 他们都能在斗争中不出怨言。‛1928 年 10 月 ,在井冈山茨坪成立的红四军军官教导队 ,学员也是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 ,文化课结合政治内容学。正是由于抓住了政治教育 ,使红军官兵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红军素质不断提高 ,战斗力不断增强 ,从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28年 10 月 4 日至 6 日 ,毛泽东在宁冈步云山白云寺主持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 ,要求提高党员、工农同志的文化程度 ,开展识字运动 ,提高读写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注重工农教育的思想。农村中的妇女文化程度 ,特别较男子落后 ,因此加紧妇女群众的教育训练 ,提高妇女的政治水平是非常迫切的。同时 ,还应教妇女识字、算术、学习看护、家庭卫生、革命常识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事项促进她们参加政权和群众团体的工作能力 ,学习生产技能 ,提高妇女生产能力。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提出:现在每个党员都必须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并规定‚特委要办经常训练班 ,各县也应尽量多办训练班 ,造成干部人才‛,提高工农同志的文化教育程度 ,同时要搞识字运动 ,提高读写能力。1928 年 10 月,边界特委在井冈山上举办了边界党团训练班,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经常到训练班看望学员 ,给学员讲课。工农革命军遭遇 1928 年的‚三月失败‛后 ,部队建设陷入艰难的境遇中。
1929 年 4 月 ,毛泽东在兴国潋江书院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 ,为期 7 天 ,参加者多为兴国县主要干部和党团活动分子。1931 年干部学校出现后 ,干部训练班仍旧继续发挥在职干部教育的作用 ,但类别更丰富 ,实施较规范 ,多按系统、分层次举办。1929 年 12 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案》,不仅是部队政治工作的指针,而且也为根据地干部和民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决议案》着重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 ,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 ,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不提高党内政治水平,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 ,更不能担负重大的斗争任务。因此 ,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 ,纠正过去之无计划地听其自然的状态 ,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毛泽东阐述了红军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它列为党的重大任务之一尤其是把有计划坚持政治教育,肃清党内各种偏向,提高党内政治水平,看作是决定党和红军的前途与命运的大事。
干部学校教育是在 1931 年后苏区政权逐步稳定的条件下 ,由一些干部训练班和随营学校发展而来的 ,1933 年以后一批重要的高级干部学校建立 ,虽然根据地办学条件比较差 ,但苏区干部教育已初具规模 ,苏区干部教育从不正规、半正规向正规化过渡 ,形成一个包括党政、军事、医药、师范、艺术、农业等较 完整的干部教育体系。1931 年 11 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 ,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在苏维埃政权下,教育事业归苏维埃掌管。工农劳苦群众 ,不论男子和女子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 ,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阐明了苏区教育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性质 ,尤其强调女子在教育上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也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 ,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 ,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 ,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 从法律上确立了苏区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方向。1933 年 4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第 1 号训令重申了上述精神。
‚四军的政治训练:
(1)讲演,由官长召集全体讲话或作政治报告,或作生活批评或作工农运动概状报告等。
(2)讲课,在军队有三日的休息,则每日必有一小时政治课,由党代表担任报告去讲,这个报告比较有计划的,或定于一月讲评多题目,这些题目是可以连贯的使士兵得到一些有系统的政治知识。
(3)早晚点名讲话与呼口号,则(照)例每日士兵生活批评或对于明日行动之煽动宣传等。
(4)在一次游击工作,一次战斗,一次行动经过以后的批评,要详细向士兵讲出来。
(5)军队里举行识字行动,简易的办法就是要士兵认红军的标语,认得一个标语即将此标语包含的意义策略告诉他。
(6)参加群众大会,举各种纪念会、俱乐会亦为政治教育之另一种。
(7)在士兵委(员)会内将士兵编成若干小组,小组会上有各种报告,及工作批评亦为训练的方法之一。‛(《在井冈山的岁月》,鲍甫生, 曾富善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6,原文选自《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
毛泽东认为‚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为此 ,湘赣边界特委和各县举办了党团训练班 ,红四军军委举办了政治训练班。训练班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竭力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 ,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这些训练班每期一、二天或三、四天不等 ,学员由各乡党支部选派的一名党员组成。永新、宁冈都举办了这种训练班。由特委机关和红四军机关中富有武装斗争和政治工作经验的同志当教员。
工农革命军遭遇 1928 年的‚三月失败‛后 ,井冈山根据地处于血雨腥风中 ,部队建设也陷入艰难的境遇中一些投机革命的旧军官 ,不愿意过艰苦的生活;一些意志薄弱的知识分子对红色政权的存在产生动摇;大多数同志对革命的前途充满担心和疑虑。毛泽东发现这些问题后 ,果断地决定部队在酃县中村休整一段时间 ,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 ,目的是让广大官兵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 ,从而更有信心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从 1928年3 月 19 日开始 ,毛泽东把一天分为两个单元 ,亲自给两个营上政治课。毛泽东每上一次课 ,都安排半天的时间给大家讨论 ,以消化、巩固课堂内容。一周左右的思想教育 ,使广大官兵提高了认识 ,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29年 9月,工农红军进行‚三湾改编‛时,成立了军官队。11月以此为基础,工农红军又在宁冈砻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朱毛红军会师后改为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教导队的任务是培训军队和地方武装干部,训练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毛泽东、朱德曾亲自到教导队给学员讲课。教导队为井冈山的斗争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干部。1929年 1月,红四军下山后,红五军将军官教导队改为红军学校,彭德怀任校长,这是我军创办的第一所军队干部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创建于 1931年秋,是苏区影响最大的军事干部学校。当时的校长 是刘伯承。1932年,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学习的课程,军事与政治四六开。
‚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依据学员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臵的。红军中的战士,有各种各样的成分,也就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从游击队过来的,一般来说,纪律性差一些;俘虏兵有雇佣思想,某些俘虏军官还有军阀主义;农民出身的战士常常带有迷信和宿命论的意识色彩。还有各地来的同志生活习惯不同,处理不好等等。教导队学员中存在这些问题就影响团结,这就为我们的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对象。现在有一句叫做‚从自己做起‛的说法,那时,我们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正是这样进行的。‛(《耿飚将军自述》,耿飚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5)
1930年2月,因红军第四、第五、第六军均缺干部,共同前委决定创办随军的红军学校,招收学员六百人,由毛泽东任校长。4月下旬 为贯彻执行兴国县《土地法》、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在潋江书院的崇圣祠按照广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办法主办了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有陈奇涵、萧华等四十余人。毛泽东担任主要课程的讲授。
1931年6月,毛泽东出席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在南丰县康都圩举行的扩大会议,说: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开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培养红军干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向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经过学校培养的军政素质好的红色指挥员。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为了战胜反动派,也要学会办校、治军,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材。红军学校仍要办,但必须抽调红军中高明的负责人去办,学生也要由红军中抽出,教材必须切合实际,少讲理论。
‚一九三三年春,红军学校第四期时,我的工作又发生了变动。中央成立了一个模范团,从各部队抽调优秀战士来训练,培训为部队的基层干部。团长是原来的红七军军长龚楚,当叫很有名,调他来当闭长,可见对模范团的重视。我被任命为这个团的政治委员,政治处主任是庄固,他原来叫庄振凤,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海南岛坚持斗争,后来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现在当顾问了。我们的部队驻在瑞金南边四十里外的武阳围。训练的内容军、政都有。‛(《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62)
‚红军学校训练很紧张。我们同全体学员一起,每天很早起床,披星戴月地跑步、出操,进行基本训练。叶剑英同志身为校长,处处以身作则,他当时已三十多岁,早操时同大家一样认真锻炼,在单杠上打大车轮,使许多青年人都自愧不如。我们做政治工作的任务,是随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向,鼓励和保证大家好好学习,克服不正确的思想。第一期学习四个月结束,学员分回前方,又调来第二批。第二期形势有所发展,学校扩大了,成立了一个步兵团,又增加了一个政治营,营长郭耀山,是上海工人出身,调我去当教导员。当时各个连的学习重点是步兵战术,军事课的比重占全部课程的十分之六,其中又以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夜战训练,根据红军的作战特点和实际需要,使学员掌握进攻、防御、追击、退却、侦察、警戒等战斗手段及原则。制式教练的时间只占四分之一。政治课比 重虽然只占全部课程的十分之四,其内容却十分丰富,主要有阶级教育、党的领导、中国革命性质、红军宗旨、红军纪律、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的意义,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等等。政治营的学习重点是怎样做党的政治工作,除一般课程以外,还增学党的建设、中共党史和国际情况等内容。也是四个月结业。第三期,学校继续扩大,新成立了一个特科营,并继续征招了一个团的学员。这一期的团长是张经武,政委何长工,我是教育主任,主管军事教育。除我们这三个人,还有杨梅生。他当管理处长,管生活。我们那时相处很好,工作都很认真负责,生活虽然艰苦,却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一心一意教好学员,大家都是这一目标。‛(《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1-62)
‚也是在红军学校时,我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那时毛主席已三十多岁,长我们十多岁,按当时的眼光,他已经是长辈了。有一次毛主席到红军学校讲话,我回忆讲话的内容是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记得他在讲帝国主义侵入,造成中国手工业经济破产时,举了个例子说:中国过去的木盆都用竹子箍,现在从外国来了铁丝,中国的竹箍只得取消,竹箍工人就失业了。他的讲话中有许多这样深入浅出的比喻,因而明白易懂。他对我国的社会生活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亲身经受过各种锻炼,因此,善于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说的话既深刻又生动,我对他是由衷地钦佩的。‛(《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3页)
红军教育在继续抓紧随军教育外,创办了步兵学校、特科学校、通讯学校、卫生学校、游击队干部学校、红军大学等。红军教育的深入开展,不仅摘掉了许多官兵的‚文盲‛帽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政治和军事的领导干部、以及各种军事技术专业人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了适应中央苏区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对干部的需要,苏区办起了许多干部学校。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农业学校、银行专科学校、商业学校、中央教育干部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以及列宁师范学校等。许多部门和地方还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干部短训班。为了培养党政高级干部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1933 年 3 月在马克思逝世 50周年纪念日由苏区中央局与全总执行局联合创办的 ,直属苏区中央局 ,为苏维埃党校 ,校址先设在叶萍的洋溪 ,后迁至瑞金的沙洲坝,任务是培养能领导前方和后方政治工作的干部。学校设 3 个班:一是新区工作人员训练班 ,主要是训练新区和白区的工作人员。二是党团苏维埃工会工作人员训练班 ,主要培训党、团苏维埃和工会的工作者。三是高级干部训练班 ,主要是训练省委省苏维埃及省工会派送的高级干部。以上各类训练班主修的共同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世界革命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游击战争等 ,学习时间为3 至6 个月。苏维埃大学是苏维埃政治干部学校 ,前身是当时苏维埃政权主持的各种干部训练班:1933 年 8 月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需要 ,为培养各类干部而设。由毛泽东、沙可夫任正、副校长 ,并决定学校设特别班和普通班。毛泽东到校讲课 ,讲授《乡苏维埃怎样工作》。特别班(属本科)下设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查、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专业 ,后又增设外交、粮食等班 ,学习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实际问题研究、实习等 3 个部分 ,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学员的入学资格必须在政府机关、群众团体或任领导工作半年以上 ,积极参加边区斗争 ,在工作中有成绩的 ,且年龄在 16 岁以上者。普通班是为文 化不高的学员进行补习而设 ,学习期限不定。苏区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使广大工农劳苦大众成为文化教育的主人 ,促进苏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苏区把成人教育视为能提高红军战斗力和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工作。早在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 ,就已提出为加强红军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 ,扫除军队中的文盲 ,必须在红军中开展以政治、文化和军事技术为内容的群众教育 ,使用的教材 ,大都通俗易懂 ,易诵易记 ,便于流传。在教学内容上力求适合群众的需要 ,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 如识字先教常见常用的字 ,教读报、写字、打算盘 ,使之学了就能用。此外 ,还广泛举办识字牌(钉在路旁屋壁上 ,牌上绘图写字)、墙报 ,开展俱乐部和戏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毛泽东赞扬苏维埃的‚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给群众学习文化提供‚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大力主张文化教育的人民性和普及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 ,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
毛泽东领导中央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正确的文化教育政策。他指出‚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 ,这也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视的一点。‛1931 年 11 月,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指出‚一切工农劳苦群众以及子弟, 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时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总结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成就时说:‚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 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 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有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为了这个目的, 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苏维埃区域, 虽然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环境, 并且大都是很落后的地方, 但是已经在加速度地进行革命文化建设了。‛
毛泽东指出:‚苏维埃的政治任务是革命战争。‛因此,‚应该实行文化革命, 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总纲》指出:‚要消灭离开生产劳动的寄生阶级的教育, 同时要用教育来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 使教育与劳动统一起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履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1932年 1月, 在 《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 》中规定 , 苏区教育要 ‚实施马列主义的阶级教育 , ……提倡职业教育 , ……凡工农劳苦群众的孩子一律免费‛。到 1934年 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时 ,江西福建广东三省 ‚二千九百三十 一个乡 , 有列宁小学三千零五十二所 , 学生八万九千七百一十人 , 有补习夜校六千四百六十二所 , 学生九万四千五百一十七人 ‛。
1932年 6月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通过的《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 》指出:‚除各机关的工作人员应照中央政府强迫教育外 ,对于儿童厉行免费的强迫教育 ‛,对不识字的成人和青年工农,‚更要注重文化工作,厉行革命的政治教育 ,对于青年女工农妇,应使与男子受同等的文化教育 ,对于成年妇女也要设法劝其入俱乐部夜学及识字运动 ‛。为了落实这一决议 ,苏维埃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入学者采取了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1933年11月毛泽东《长冈乡调查 》一文反映:对不愿入学者,让‚学生去‘捉 ’,捉来有罚扫地的 ,有罚禁闭的 ,罚饿饭的也有个把 ‛。列宁小学的领导管理制度保证了学校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列宁小学每月召开一次家长联席会议,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讨论学校教学、办学条件改善等问题。定期约请工会、贫农团、消费合作社、妇代会等群众团体到校参观或开联席会议 ,讨论办学中的重大问题。在教育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政府充分依靠群众 ,发动群众因陋就简创办学校。夜学、半日制学校办学用的粉笔、灯油等费用,由举办单位和当地合作社、贫农团资助解决一部分,发动群众募捐一部分。业余学校的经费主要由职工会的文化基金供给。为规范教育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中央苏区政府专门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 》和《小学管理法大纲 》等教育法规。对‚列宁小学 ‛的学校设臵、组织编制、科目、任务及教学设备等都作了详细而明确地规定。
1933年4月 ,中央教育部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 》规定‚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 ,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 ,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 ,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 ,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 ,深入阶级斗争 ,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 ‛。毛泽东在 1934年 1月‚二苏大‛上提出的‚四个在于 ‛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也把‚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摆在首位。1934 年,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这是苏区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对苏区文化教育工作总方针的概括。
‚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党把‚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列为革命的中心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就要造就适应这个中心任务的大量干部,因此,党办起了许多于部学校。中央党校,也就是适应当时这种需要而创办的。苏区中央局为了纪念科学社会主义的鼻祖马克思逝世50周年,广泛地有系统地传播马克思所创造的共产主义学说,把中央党校定名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并定于l 933年3月13日(当时误认为3月13日是马克思逝世纪念日,应是3月14日)开学。在开学典礼上说明党校宗旨有三:一是要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二要学习马列主义,总结亲身革命经验,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三要锻炼思想意识,洗掉旧社会带来的脏东西,伎大家能适应土地革命战争的需要,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做出贡献。
中央党校的校址初期设在江西瑞金洋溪村北头,房子比较好.有三栋砖瓦房,还有围墙。后田敌机经常来空袭,影响教学工作,于同年4月迁至沙洲坝黄竹堪 村。这里的校舍是一所较大的词堂,并且借用了附近许多民房作为各班的教室和宿舍。‛(《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3-154)
‚中央党校主要招收党的县级干部和省级有关于部,都是由地力政府和部队根据实际需要择优送来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联系实际,做好政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成为县级党、团、政府、工会、妇委和白区工作的骨干。党班高级班的学员,分配到部队去的是充任红军或游击队的总支书记或政委,到地方去的是担任县委书记或区委书记。学员分班先按工作性质分为党班、团班、工会班、妇女班、新苏区班和白区工作班,再按政治文化水平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随着学校规模逐步扩大,班数也由少到多,最多时达10余个班,每班约60人,学员近千人。
党校把理论联系实际定为教学方针,并从各个方面加以贯彻。教学计划规定,学制分为3个月、4个月、6个月3种。教学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学习方法是自修为主与重点讲授相结合。为此,课程设臵有马列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中国革命史、西方革命史、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白区工作、经济建设、自然地理、语文、军事、唱歌等。当时中央党校领导同志亲自来校讲课。其他科目则由兼职、专职教员担任。当时任课的有,博古同志讲马列主义原理,洛甫同志讲中国革命史,罗迈同志讲党的建设,我编写了党的建设的教材,也讲授了部分课程。周恩来同志讲政治形势与任务,董必武同志讲西方革命史,毛泽东同志讲苏维埃运动史,刘少奇同志讲工人运动,陈云同志讲白区工作,蔡畅同志讲妇女运动,吴克平向志讲经济建设,项英同志讲军事,冯雪峰问志讲政治常识,成仿吾同志讲共产主义理论,金维映同志讲红军,刘振亚同志任军事教官,李伯别同志放唱革命歌曲。‛(《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5-156)
‚党校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宿舍是借来的民间草房,地上放着稻草就是床铺,这种‚床铺‛还不够用,一些学员就干脆睡在楼板上。教室也是借来的民房和饲堂,条凳、桌子有些是从老百姓家里借来的,有些是用木板钉成的,大小不一,凑合使用。学员吃饭时每人一个饭包(用草编织的),饭包上系有写上姓名的竹牌,粮食定量供应,学员每人每天1斤,工作人员是7至8两。原定每天吃两餐,后来为了便于分上午、下午上课,改吃3餐,早上吃稀粥,中午和晚上吃糙米饭。由于敌人‚围剿‛,对苏区长期进行经济封锁,严禁运进食盐,吃饭时无盐无油,经常以辣椒和芋荷干送饭。日子长了,大家感到力气不足。为了解决食盐问题,买些旧土砖来提炼硝盐用来煮菜,增加一点咸味,但多吃硝盐,时间长了在学员中引起面黄浮肿,而当时又缺少医药治病。以后才设法由福建边区暗中与商人联系,到反动统治地区去秘密运进食盐,但数量不多,而且价格昂贵,一块光洋才买五斤,只能少量供应。对这些,党校学员毫无怨言,而是觉得党校生活十分充实,心情非常舒畅。‛(《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8-159)
1933 年 8 月 16 日, 为着造就大批新的苏维埃工作干部,苏维埃临时中央委员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决定创办苏维埃大学。《决定》指出:‚因为革命战争的猛烈开展, 环绕革命战争的各个重大工作如查田运动、经济建设、工人斗争、文化建设、财政工作、肃反工作、道路建设、新苏区的发展, 以及目前的选举运动, 都需要大批干部, 这不是几
十、几百人的事, 而是要有几千几万人继续供给到各个工作战线上去。中府(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简称)各部都在开办训练班。为着集中领导、统一教授与学习的方法起见, 决定开办苏维埃大学。‛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成立以毛泽东为校长的大学委员会。苏维埃大学决定招收一千五百余学生,暂分普通班与特别工作班(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八班),于 1933 年 9 月开学。毛泽东经常到校给学员讲课。《苏维埃怎样进行工作》一文,便是毛泽东向学员授课的讲稿。
1933年 10月召开的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决议案 》中 ,明确规定:‚苏维埃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 ,是为了实现对一切男女儿童免费的义务教育到十七岁为止 ,但是估计着我们在战争的情况下 ,特别是实际的环境对于我们的需要 ,大会同意把教育缩短为五年。‛这次大会通过的《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 》,还明确规定:‚一切儿童自满七岁至十三岁 ,施以免费的强迫教育 ,但在某种条件之下 ,能早日完成 ,或不能如期完成规定课程 ,可以减少修业年限 ,或增加修业年限。‛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为了这个目的, 给予群众政治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1933 年11月, 他在《长冈乡调查》详述长冈乡小学、夜学、识字班、俱乐部的情况。识字班‚随时,随地, 随人数, 乘凉时, 喝茶时, 一个人, 三个人, 五个人。起初, 画地为字, 随后各立一簿,学写起来, 字从‘桌椅板凳猪牛鸡鸭’写起。各人簿子, 大约十天由组长收齐, 送夜学老师看改,‘写得多写得好’的给以口头夸奖。字, 组长有不晓得写的, 问夜学老师, 夜学老师有不晓得的, 问日学老师。用此办法, 过去不识字的, 现在都识得四五十个字了, 少数能识七八十个。‛
1934 年1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乡苏工作的模范(一)——长冈乡》、《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这两个调查报告发给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概括道:‚群众识字的人数迅速增加。识字的办法有夜校、识字组与识字牌。夜校有一定的地点, 识字组在群众的家里, 识字牌在道路的旁边。领导识字运动的机关则为乡村的识字运动委员会。拿兴国来说, 全县有一百三十个乡的识字运动总会, 五百六十一个村的识字运动分会, 三千三百八十七个分会下的识字小组, 二万二千五百二十九个加入识字小组的组员。这是扫除文盲的极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这种运动应该使之向着全苏区一切城市与乡村中间开展去。‛
1934年 2月 16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 》中明文规定:‚小学教育的目的 ,要对于一切儿童 ,不分性别和成分差别 ,皆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 ,但目前国内的战争环境中 ,首先应该保证劳动工农的子弟得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对此 ,毛泽东同志 1934年 9月曾经这样总结道:‚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享受教育的优先权。‛ 同时 ,为了体现这种阶级性 ,提高贫苦儿童的阶级意识 ,在中央苏区 ,对工农群众的子弟还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 ,相反 ,如果是富农子弟读书 ,就要缴纳学费;其次 ,在教育目的上 ,本着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精神 ,旨在培养‚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 ‛。
要有效地发挥中央苏区教育的这些功能 ,就必须使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 ,符合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建设的需要。正如毛泽东在‚二苏大 ‛报告中指出的:‚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 ,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为着动员民众的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 ,为着创造革命的新后代 ,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 ,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 ,而创造新的工农的 苏维埃文化。‛苏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在对红军官兵进行政治教育时 ,按程度与要求不同将学员划分为普通班、特别班、干部班。普通班以支队为单位组织一般士兵上课 ,通过教育使学员能得到初步的政治常识;特别班由各大队在士兵中选稍识文字及略有政治常识者组成 ,通过教学增长学员的政治常识;干部班以纵队为单位,由现任的大队以下干部及其他指定人员组成 ,通过教学使他们能提高政治水平和领导工作能力。这种根据教学对象的文化程度不同选择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央苏区红军教育在教学内容改革时注重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 ,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红军学校的课程设臵做到了少而精 ,其课程一般分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文化教育等三大类。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 ,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红军学校的任务 ,开设一些最基本的课程。如红军步兵学校的军事课 ,从操练步伐学起 ,到班、排、连、营的指挥。红军通讯学校则开设收发报、英文、电学、数学等课程;地方干部学校的课程设臵也是少而精 ,很切合实际需要。
苏区 ‚妇女群众要求教育的热烈, 实为从来所未见‛。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说:‚兴国夜校学生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人中, 男子四千九百八十八人,占百分之三十一, 女子一万0 七百五十二人占百分之六十九, 兴国识字组组成人员二万二千五百十九人中, 男子九千人, 占百分之四十, 女子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人, 占百分之六十。在兴国等地妇女从文盲中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因此妇女的活动十分积极。妇女不但自已受教育, 而且已在主持教育, 许多妇女是在作小学与夜校的校长, 作教育委员会与识字委员会的委员了, 女工农妇代表会在苏区是一种普遍的组织, 它注意于劳动妇女群众的整个利益, 妇女教育当然是他们注意的一部分。‛
中央苏区的小学教育同红军教育一样 ,在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 1934年 ,中央苏区的教材已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使各级各类学校有了统一的成套的课本。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临时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各级学校克服了许多困难 ,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根据有关部门保存下来的教材和所能看到的教材书目,中央苏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有 130多种。在红军教育方面 ,由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和红军学校政治部等编写的教材和读物就有 40多种 ,包括政治课教材、文化识字课教材和各种专业课教材。在干部学校教育中 ,把政治课程定为最主要的课程。如在苏维埃大学的课程包括苏维埃工作的理论、实际问题和实习;在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社会政治科学是其中的重要课程 ,并规定政治工作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放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 》规定:‚前三年的科目为国语、算术、游戏(唱歌、运动、手工、图画),但国语的科目中要包含乡土地理、革命历史、自然和政治等(不单独教授政治、自然及其他科目),游艺也须与国语、算术及政治、劳动教育等有密切针对‚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 ,这个里面最大多数的是农民 ‛ 的国情以及革命战争对人才干部的紧迫需要 ,毛泽东又确定了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为实现这个中心任务 ,毛泽东强调:‚苏维埃政府应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 这一切方法在苏区所表现出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形式多样且富有针对性的全民普遍教育运动。它涉及了苏区的男女老幼 ,突出表现为扫盲识字运动。为扫除文盲 ,苏维埃政府设立了识字委员会、识字组 ,利用 夜学、挂识字牌等大众化的方式 ,并经常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业余文化活动 ,从而使扫盲运动成绩喜人。‚到第五次反‘围剿 ’战争前夕 ,闽浙赣根据地中心区域的青壮年 ,特别是红军指战员 ,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对于少年儿童教育 ,则通过设立列宁托儿所、幼稚园、小学、高级小学、中学等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此外 ,还设有职业技校学校、职业中学、女子学校等 ,专门培养技术人才;各种大学、党校、干部学校和军事学校 ,在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同时对党政机关干部、军官士兵进行教育 ,提高他们的文化、领导和军事水平。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言 》也宣布:‚一切工农青年劳苦群众及其子弟 ,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因此 ,在苏区 ,儿童义务教育、工农业余教育、红军教育和干部教育 ,几乎囊括了当地男女老少的全部。无论是从建立夜校、识字班(组),还是俱乐部、壁报、戏剧等机构 ,人民群众始终是建设者和实施者。人民群众不仅是受教育者 ,而且也是教育者。如群众自创的‚老公教老婆 ,儿子教父亲 ,秘书教主席 ,识字的教不识字的 ,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 ‛。这种‚以民教民 ‛的教学方法 ,不仅缓解了师资、经费方面的困境 ,而且在扫盲教育和普及教育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933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出《文化教育工作在查田运动中的任务 》的第四号训令指出:‚在目前一切给予战争 ,一切服从战争利益这一国内战争环境中 ,苏区文化教育不应是和平的建设事业 ,恰恰相反 ,文化教育应成为战争动员中一个不可少的力量 ,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水平,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一切战争动员工作。‛
毛泽东在 1934年 1月 24日的‚二苏大 ‛报告中曾由衷地赞叹:‚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 ,那他就立刻看见这里是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 ,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为了这个目的,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现在的苏维埃区域 ,虽然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环境 ,并且大都是过去文化很落后的地方 ,但是已经在加速度的进行着革命文化建设了。‛
毛泽东在兴国亲自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详细讲解了《兴国土地法》。毛泽东在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里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为革命战争与苏维埃建设服务,这一思想正确处理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丰富了马列主义教育理论宝库。中央苏区教育服务于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各项建设,主要是围绕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大批的合格人才。
中央苏区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大部分适龄儿童都入学读书。苏维埃小学教育确定了‚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的培养目标,为此苏维埃小学教育在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还设立了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两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红军农场、红军工厂去劳动,参加当地‚共产主义星期六‛的公益劳动和慰劳红军、查禁烟赌、破除迷信等宣传活动。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小卫士。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各项建设的需要,中央苏区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创办了多类型、多层次和多规格的学校与文化教育机构。有红军学校、干部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小学和幼儿园等学校教育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在职干部训练班和夜校、半日学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识字牌、俱乐部等灵活多样的非学校教育形式。在学制上,伸缩性很大,根据需要与可能,有长有短,长短结合,总的原则是:适应需要,短期速成。教学形式更是灵活多样,根据农事的忙闲,学生居住的分散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等情况,可以全日学,也可以半日学;农忙时少学,农闲时多学,白天不能学,可以晚上学;可以采用单级教学,也可以采用复式教学;可以在课堂内学,也可以在校外学。识字教学更是形式各异,子教父,夫教妻,儿媳妇教婆婆;学习的地点和时间也十分灵活,灶头床边、田头地边可以学,乘凉喝茶、下田生产时也可以学。总之,在教学形式上是因人、因地、因时而采用多种多样灵活的形式,加速了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解决师资缺乏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群众推荐,能者为师;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依靠群众帮助教师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保健问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一师多用‛,一个日校教师同时兼任夜校、识字班的教师和俱乐部指导员。中央苏区教育从实际出发,依靠群众来解决师资问题,才使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根据 1934年 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的报告 ,在江西、福建、粤赣 3省的 2932个乡中 ,有列宁小学 3052所,学生 89710人。有补习夜学 6462所 ,学生 94517人。而当时苏区的总人口约 300万,在校适龄学生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左右 ,占适龄儿童总数的 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