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瑾事迹(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2:3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沈瑾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沈瑾事迹》。

第一篇:沈瑾事迹

健康卫士 疾控先锋-沈谨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改革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许多疾病预防控制人正在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自己平凡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在宿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一个以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的团队中,活跃着一位代表宿迁疾控人形象的普通疾控工作者。他,就是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沈谨同志。

三十年来,他始终秉承疾控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牢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的事业中,他相继获得 “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省百名医德医风标兵”、“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

“尽好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普通的事情”,与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员一样,沈谨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诠释着自己的誓言——在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入党25年来,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立足岗位,保障人民健康是疾控工作者的天职。1980年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后,沈谨一直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工作中沈谨始终铭记重任,在平凡中默默履行疾控工作者的操守。

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贫穷的宿迁卫生条件差,疟疾发病率高达50%。为了消灭这种地方性常见病、多发病,为了让乡亲们不再被疟疾折磨,年轻的沈谨点灯熬油,对宿迁此前十年疟疾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细致到每村每户每人的病史,这给随后开展的疟疾防治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那段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原宿迁县各个乡镇,为社员查病送药。单位没有车辆,沈谨和同事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去,车架后驮着药品,车把左右各挂一个盛放衣物和干粮的包裹,每次下乡都要一周以上才能回城。平日里吃住在农民家,从一个乡镇赶到另一个乡镇的路上,就吃张煎饼喝口凉水,也就是在那样艰苦紧张的工作中,沈谨落下了慢性胃病。

沈谨长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工作,深知疫情猛于虎,仅靠工作热情远远不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他注重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带头加强业务学习和调查研究,主动深入一线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沈谨参加的省级科研课题“骆马湖地区华枝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研究”填补了省内空白;在疟疾和丝虫病防治工作中,带领攻关团队探索新办法新举措,取得显著效果,达到部颁标准;先后三次参与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认真开展结核病诊断的应用研究,获得了市级科研成果奖。近年来,沈谨先后在省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被省政府确定为“333工程”培养对象,被市政府确定为“135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就要不怕苦、不畏难、不惧险,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沈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同行的眼中,他是一个“工作狂”,面对可能突发的各种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只要有疫情就主动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的休假,奔赴防病第一线。

2003年春天,整个中国被一种恐惧吞噬着。“非典”,这种病来势凶猛,当时还无法弄清传染源、没有救治方案的疾病,传染快,病死率高,短时间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死亡病人中1/3为一线医护人员。随着疫情肆虐,返乡务工人员增加,原本平静的宿迁也面临着疫情暴发的危险。作为宿迁预防医学专家,一名共产党员,沈谨知道自己责无旁贷。人民群众的安危高于一切。沈谨视疫情为命令,完全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带领专家组迅速作出反应,在指导非典预防和人员排查工作的同时,深入一线与患者零距离接触,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做出正确诊断,并进行医学观察和积极治疗。按照工作规范,沈谨带领8名同志集中隔离居住,他时刻关心身边同志的安危冷暖,不知道考虑自己。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安排其他同志轮流休息,不给自己留出休息时间。沈谨边隔离边连续长时间工作20余天,由于劳累过度,导致慢性胃炎复发、心脏出现频繁早搏。领导和同志们劝他休息,他总是说“非典没有消除,我就不能休息”,始终坚持战斗在非典防治的紧要关口和最危险地方,赢得了全体人员和患者深深敬意。当年8月,他被省卫生厅、人事厅、中医药局授予“全省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2004年夏,宿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群众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沈谨迅速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按照救灾防病预案要求,制订救灾防病实施方案,带领职工到救灾防病第一线开展以健康教育、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工作。洪水涨到哪里,防疫人员就到哪里,洪水退到哪里,消毒杀虫措施就跟到哪里,没有发生一起传染病疫情暴发和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有效保护了群众健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凭自己的职业敏感和专业素养,他知道灾区将面临医护人员短缺和防大疫的巨大压力。沈谨同志主动请缨,积极报名,态度坚定,5月19日作为入川防疫队大队委员、八队队长、临时党总支委员和第一党支部书记的他和战友们达到了指定地点。他带领八队的队员们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连续多日以干粮充饥,不叫苦;一天只睡3、4个小时,不叫累。赴川1周内,他跑遍了竹溪村17个村民小组,走访了714户2116名灾民。他心系灾民、关心队友,在什邡市蓥华镇抗震救灾期间,经常背着几十斤重的药品、器械和物品徒步翻山越岭到灾民安置点。

有一次,沈谨在山里走访时遇到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得知其43岁的儿子为了抢救别人身受重伤、抢救无效牺牲的消息后非常难过,掏出随身带的现金给他们表示慰问。他经常把舍不得吃的火腿肠和面包送给失去亲人的孩子。山区温差大,白天冒着酷暑工作10多个小时,夜间为了让队员们睡好觉,沈谨披上棉衣值班站岗。他不畏艰险、忘我工作,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次去采集水样,他带头踏着碎石爬上山坡,刚接近水源,突然遭遇4级余震,脚下一滑摔倒在山坡上,他赶紧呼唤队友注意安全,抱着树木避免坠入深谷。余震过后,他成功地采集了水样赶回来,队友们和当地群众都为之感动。抗灾期间,他担任组织委员负责党建工作,经常利用夜间抓好积极分子思想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完成了吸收新党员发展工作。

沈谨同志的事迹不算轰轰烈烈,但耐人寻味。他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线,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心系人民的健康,谱写着人生平凡而又壮丽的篇章。

第二篇:曹瑾事迹

曹瑾,重庆市巫山县平河乡一个普通的农家80后女孩。2010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她毅然选择了回到大山支教。2011年7月为不耽误学生毕业将病拖成癌症晚期。2011年8月26日,曹瑾去世,最后捐献眼角膜的愿望未能实现。

最后”心愿 捐眼角膜看着孩子们

她热爱山里的孩子,却永远离开了孩子们;

她最大心愿是捐献眼角膜,但病危时双眼被癌细胞侵蚀;

她如花绽放的生命定格在22岁,却完整诉说了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羸弱身体,坚强双肩,大爱无声铸师魂„„

没有妈妈的守候,没有弟弟的陪伴„„重庆晚报连续报道的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生命定格在2011年8月26日凌晨2时40分,紧紧拽着父亲的手,永远停留在23岁花儿一般的年龄„„

她热爱山里的孩子,却永远离开了孩子们;她最大心愿是捐献眼角膜,但病危时双眼被癌细胞侵蚀;她曾经说,教师节即将到来,肯定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她还期望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剪剪指甲洗洗脚„„

带着这许多凄美的遗憾,曹瑾永远走了„„

直到学生学懂为止

提高孩子们的成绩是她最大的理想。曹瑾介绍,由于刚出来工作,很多教学经验不足,如何轻松地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她最头疼的事情。她总是想方设法,直到学生们学懂为止。

“曹老师太耐心了,只要你没听懂,她可以给你反复讲四五遍,直到真正听懂为止。”曹瑾的学生陶举勇举例,有一次,同学们遇到了一道很难的应用题,老师在课堂上连续讲了四遍,而且换不同解题方式。最后,还有几个同学没弄清楚,曹瑾又将这些学生喊到办公室,再次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分析。不久,考试上出现了一道类似的试题,几乎所有同学都答对了。

说起女儿教学下工夫的事例,有一次特别让父亲曹长华感动。他称,分数应用题是六年级数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它的几种求法。但是,他对类似知识点很有经验。为此,曹瑾曾趁周末专门回家向他请教。

曹长华说,女儿曹瑾所在的学校和家相隔100多公里,当时通往当阳的路正在施工,坐了两个小时车后还得走上两三个小时的山路,但曹瑾为了找到轻松的教学办法,不怕舟车劳顿。

她遗憾 再也回不到课堂,“看”不到家乡了

曹长华称,其实女儿对自己的病情十分清楚,早就知道时间不多了。为了安慰父亲和男朋友,她时刻都表现得很乐观,哪怕痛得大汗淋漓,也露出灿烂的笑容。到了生命最后的四五天,曹瑾要求父亲及男友只说好听的话,哪怕是骗她都可以。

远在巫山县老家的妈妈想看曹瑾。为了让妈妈开心,连身子都直不起来的曹瑾,坚强地让男朋友扶着她坐在电脑前,一脸笑容通过视频甜美地喊妈妈,让妈妈放心,自己很好。

曹瑾还说,一定要回家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修剪指甲,洗脚。曹瑾说过,教师节即将来临,肯定会收到很多孩子和同事的祝福,希望在妈妈和孩子们的祝福中,过一个特殊的节日。

“如果走了,一定要帮我把眼角膜捐了„„”25日晚上,曹瑾一度病危被抢救过来,她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紧紧抓着父亲的手,再次叮嘱父亲联系红十字会,她希望永远地“看”着家乡。“爸爸,如果不捐眼角膜的话,我以后“看”不到你们了哟。”曹长华称,此前好几次,父女俩在闲聊得很开心的时候,女儿就这样半开玩笑地叮嘱他。

然而,由于曹瑾的双眼受到癌细胞侵蚀,经过医生鉴定,她的眼角膜严重受损,不能移植给需要的人了。

曹瑾还告诉过父亲,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学校,又走上了讲台。“肯定只是梦了!”在一阵憧憬后,曹瑾才有些遗憾,称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快快活活地和孩子们在一起,但对于她来说,这只能是一个梦了„„

她走了 与病魔抗争38天,她安静踏上返乡的路

“太可惜了,还是走了„„”昨日一大早,重庆晚报记者闻讯赶到重医附二院血液科病房,值班护士心情沉重地说,昨日凌晨2时40分,曹瑾老师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曹瑾的病情异常严重,放化疗等治疗没有遏止住疯狂扩散转移的癌细胞。病危的最后日子里,曹瑾全身浮肿,癌细胞吞噬了她的双肺,转移到颈部及眼睛等部位。

为了让女儿早点回家,父亲曹长华为她穿戴整洁的衣服。凌晨4时,曹瑾的遗体在江南殡仪馆火化。

“瑾儿,安息吧,爸爸现在就带你回家,以后,你再也没了痛苦„„”早已流干眼泪的曹长华无数次轻轻抚摩骨灰盒,无数次安慰女儿„„

下午1时,在医院病房与病魔抗争了38天的曹瑾,安静地与父亲踏上返乡的路。

她没走 医护人员说,眼前一直浮现她的笑容

“她太坚强了,哪怕是在大剂量的化疗下,每时每刻都如同万箭穿心一样难受,但她从没有喊过一声痛!”说起曹瑾,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万分惋惜,在他们眼前,一直浮现着曹瑾的笑容。

一名护士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放化疗十分痛苦,除了全身疼痛,还会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等,根本无法进食,连一口水都难以咽下。面对痛苦,身体柔弱的曹瑾没有哭过一声,没有流过一次泪。只要意识清楚,她的脸上就露出灿烂的笑容。“一定要坚强,精神一定不能倒下!”曹瑾对自己微笑的诠释,让医护人员和病友动容。

曹长华称,女儿在放化疗中,还有一件万分痛苦的事,就是每天要口服一种异常难喝的药物,很多患者难以承受痛苦,悄悄将药丢掉。到了最后,为了尽量给女儿减轻痛苦,他故意不把该药拿给她。曹瑾却没有忘记,每天按时服用。

前日下午6时,曹瑾连水都难以咽下了,还要坚持吃药。曹长华谎称已将药放进了水中,曹瑾尝了后,将舌头伸出来,示意没有药。实在没办法,曹长华才从医生那里找来两颗治胃病的药,她迅速嚼碎咽下。

“最美乡村教师”曹瑾:曹瑾,重庆市巫山县平河乡一个普通的农家80后女孩。坚持从小的“教师梦”而放弃医科大学选择复读,于2010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她毅然选择了回到大山支教。她被学生们称为“知心姐姐”,为了34个即将毕业的孩子,她拖着重病坚持顺利送走毕业学生。然而,两个多月的坚持,却把自己拖到癌症晚期。2011年8月26日,曹瑾去世,最后捐献眼角膜的愿望因癌细胞扩散未能实现。曹瑾的事迹感人至深,全国网友称她为“最美乡村女教师”。

8月29日,重庆市妇联追授“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重庆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号召全市广大妇女向曹瑾同志学习。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决定追授曹瑾同志为“最可敬可亲的教师”荣誉称号。

第三篇:曹瑾事迹演讲稿(精选)

演讲稿

2011年8月26日,是一个让人倍感痛心的日子,“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带着对生活和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和遗憾离开了人世,年仅23岁的她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她衷心热爱的三尺讲台和她可爱的学生们。为了自己的教学工作,她耽误了自己治病的最佳时间,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曹瑾走了,她热爱山里的孩子,也热爱那个给她实现自我价值的校园,更热爱那段和青春相伴的岁月,她渴望能够在教育事业上奉献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她希望自己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和山里的孩子带去知识,让他们为自己的明天和青春努力。但是,天公不作美,他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这样孤单的离开了。

曹瑾走了,孩子们哭了,他们再也不能听到曹老师讲课的天籁之音了;曹瑾走了,她的爸妈再也不能看到自己的女儿在那三尺讲台上言传身教,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曹瑾走了,她的朋友们再也看不到她灿烂如花的笑脸了„„曹瑾走了

曹瑾走了,但她对家乡无比热爱的信念、对生活乐观进取的情操,对山村教育事业至死不渝的热忱,对社会无私回馈的精神却深深打动了我们。教师是平凡的人,但绝不平庸。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时刻保持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对待学生的责任,把每一位学生视如己出,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成长。

教师,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面对讲台下面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教师想得更多的是自己身上的责任。课上,教师认真地为同学们传播知识,严肃的课堂上也不乏幽默和风趣,学生们在欢笑中接受了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师,在教授学生改变自我命运的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进铺垫更多的基石,让他们在走得更远更稳。课下,老师们在深夜的灯光下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认真的备课,这些,几乎都是每一位老师的家常便饭,他们通常在深夜凌晨才睡下。倘若班里有了问题学生,老师就更繁忙、辛苦了,在下班以后还得奔波去学生家和自己家之间,忙着了解学生家的实际情况,方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好的成长。其实,我们很多的老师身体状况都不是很好,他们常常是忍着自己的病痛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们授课。每当看到学生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进步时,老师的内心被巨大的成就感所充实,他们所欣慰的仅仅是自己的努力在学生身上看到了回报,学生的好,胜过了一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精力,难道他们不值得人们尊敬敬佩吗?而曹瑾,正是这无数奉献者中的一个。她是人民教师的一个缩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每一位人民教师的品质和精神,他们爱岗敬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默默的牺牲着自己,去照亮他人的人生,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今天,老师为我们奉献,明天,我们亦是他们!

第四篇:沈浩事迹(定稿)

一评“沈浩精神”: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沃土

2010年1月4日来源:新华网

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后,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把基层作为锻炼的平台、奉献的舞台,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被小岗村群众视作“顶梁柱”。

实践锻炼是年轻干部成才的大熔炉、大课堂和大舞台。在小岗村艰苦的环境中,沈浩一干就是6年。他带领群众转变观念,推动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他组织村里修路通水,修建学校、医院和敬老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112户群众住进规划齐整的楼房新居„„正是深入到群众之中,感知群众疾苦,倾听群众之声,切实解民之忧,沈浩才赢得了群众的信赖,谱写出精彩的人生。向沈浩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这种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近年来,一些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在把握大局、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方面经验和能力有所不足;有的长期高高在上,与群众接触较少,缺乏对基层的了解和对群众的感情。

实际上,基层有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也有各种各样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年轻干部有了基层锻炼的经验,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最真实的需要和困难,才能真切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对人民群众产生深厚感情,才能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并在工作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当前,农村发展急需沈浩这样的优秀干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人们期盼,有更多的年轻干部能像沈浩一样,到基层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好干部。

第五篇:沈浩事迹

农 村 基 层 干 部 的 楷 模

——记凤阳县小岗村原党委第一书记、村

委会主任沈浩同志

2009年11月6日晨,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失去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而悲痛万分。胡锦涛总书记闻讯后,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请转达对沈浩同志亲属和小岗村村民的亲切慰问。”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刘云山、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总结、学习、宣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精神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到沈浩家里亲切看望其亲属,转达中央领导同志的问候,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省委决定,追授沈浩同志“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称号。

沈浩,男,1964年5月生,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安徽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2004年,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工作期间,他紧紧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以改革推进发展,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着力加强村级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在改变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加快小岗发展上作了大量工作,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拥护。

“他心里装着小岗,一门心思让村子富起来” 2004年2月,沈浩刚到小岗村时,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家底还很薄,发展仍然滞后,他的前几任一直在探索发展的路子,那时小岗村的发展思路还不甚明晰,村民对他的到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有的人甚至投来怀疑的目光:“一个省城的年轻人,镀金来的吧?”然而这些没有影响他为小岗村谋发展的热情,反倒让他更冷静,他说:“一些群众表现出的冷漠,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们想要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他坚信,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第一村”,这个品牌全国独有,只要发展的路子对了,只要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完全可以实现快速发展。于是,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村100多户跑了两遍,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与村“两委”成员和“大包干”带头人深入交心,谋划小岗村发展路子。通过深入调研、广泛走访,沈浩认为,小岗村最需要的是发展,但小岗村的发展必须是让群众长远受益的发展,不能盲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企业一定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让群众能从中受益。为此,他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小岗村的发展:一是转变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二是尽快制定发展规划,找准发展路子;三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转变少数村民“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沈浩及时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等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村后开展“小岗怎样快发展”讨论,寻找差距,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常说,以前的小岗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招牌还富不起来,是沈浩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找准了发展路子。

小岗村群众的发展热情被激活了,沈浩立即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2004年,村里依托已有的80亩葡萄示范园,成立“优质葡萄种植协会”,聘请农技专家传授栽培技术,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壮大了葡萄特色产业,还办起了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有90%的农户种植葡萄,面积达600多亩,人均增收2000元。2005年,村里引进粮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订单”方式,与村民签订小麦种植、收购协议,并积极吸收村民到企业务工,村集体每年也可增收10万元。几年来,凤阳县小岗钢构有限公司、滁州市杨帆医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肥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小岗,促进了小岗村快速发展。作为“全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每年到村里参观考察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何做好旅游文章、增加村民收入成了沈浩心里常常考虑的问题。他多次召开村“两委”和群众代表会议研究旅游开发事宜,多方争取建成了“大包干纪念馆”,并依托纪念馆和农家茅草屋、村民文化广场等旅游休闲景点,拓展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吴广德在沈浩的帮助下率先卖起了花生、黑豆、麦粒脆饼等旅游小食品,每天净收入100元以上,群众看到了甜头,自发地做起小买卖,还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为游客提供娱乐、食宿服务。

为提高小岗人的生活质量,沈浩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修通了村级水泥路,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修复了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兴建了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翻盖了122户房屋,4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物质生活上去了,村民对文化教育提出了新希望。为鼓励村民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在沈浩的提议下,村里专门设立“教育基金”,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专科奖励3000元,本科奖励5000元。在村里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组建了腰鼓、花鼓表演队,兴建了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每周还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村民文化广场放起了露天电影。去年夏天,当村民围坐在广场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盛况时,都说:“还是沈书记想得周全,还是这样聚在一起看热闹!”小岗村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小岗村党委副书记李梦元说:“他心里装着小岗,一门心思让村子富起来。”

“群众没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沈浩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沈浩来小岗时,小岗有两个村民组,其中一个是东南面的大严村民组,村民住房条件相对较差一些。2005年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劳累一天已经休息的沈浩,想起了大严村民组徐庆山家的房子是危房,赶紧撑着雨伞冲进大雨中,由于泥路湿滑,鞋子掉了,他干脆脱掉鞋子,赤脚来到徐庆山家,动员他赶快搬出去,直到把徐庆山安排好住处才安心。此后,抓紧改造危房就成为沈浩给自己定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当沈浩得知国家对“三农”投入的资金在增加,敏锐反应,立即争取补助资金改建村民住房,2005年底,在小岗村的东南方,四幢两层小楼房的生活区拔地而起。2006年春节前,包括徐庆山在内的26户农民,都住进了上下两层160平方米的楼房。

五保户韩庆江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沈浩知道后,及时带他住院治疗,并预付了医药费用,韩庆江在医院住了38天,哮喘病得到了有效治疗。老韩现在小岗钢构厂当门卫,一个月能挣500多元钱,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他感叹地说:“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沈书记!”在小岗村,村民们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沈浩”。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知道后,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个智障,生活十分困难,沈浩对关友林特别照顾,逢年过节都要给他家送去慰问金和年货,就连他家的被子、衣服都是沈浩送的。村民殷广勇妻子痴呆,一家四口人住着破房子,生活很苦。沈浩第一次到他家就掏出200元钱给殷广勇,并给他们家照了一张全家福。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老大娘病得较重,沈浩知道后,及时把她送到医院,跟院长说:“老人不容易,尽管给她治疗,账我来结。”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大娘拄着拐杖说:“这拐杖就是沈浩回省城给我带来的,说碰到我时发现那根坏了,怕我跌倒了。”农历2007年三十的早上,沈浩一开门,发现邱世兰坐在门前,以为她有什么难处,忙问什么事?老大娘说要请他吃年饭,沈浩一颗悬着的心落下了,但又不忍心打扰,连说算了算了,大娘却不依不饶:“二十多年来,我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那可不行。”面对大娘的一片真情,沈浩很感动地吃了这顿极其难忘的年饭,它饱含着一位年迈的小岗老人对沈浩的真心厚爱和最高褒奖。那天晚上9点多,沈浩才赶到合肥,家里人一直在等着他吃年饭。村干部赵家龙说:“沈书记的房门始终是敞开的,连晚上也不关,群众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直接进到房间。他重情重义,能把一颗心捧给别人,没一点个人计较。”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这样评价他:“沈浩事事想着群众,考虑得周到细致,群众没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他有闯劲、有本事,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拥护” 2008年9月30日,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实地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后,对小岗村的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小岗村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这激发了小岗村更大的发展热情。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县乡经过充分调研,提出把小岗村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四型村”战略目标,沈浩带领全村人民凝心聚力,锐意进取,走上了小岗村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开始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但作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过去小岗村以大包干而著名,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否意味着否定了以前的成绩?一些人的质疑和不理解,让沈浩担负着巨大压力。为了小岗的大发展,他必须顶住压力。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优化资源,他引导农民把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出去,并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有3000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土地的收益大幅度提高。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介绍,正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保证了招商引资企业的顺利进驻,让小岗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9年,小岗村的发展又结出了新的硕果,先后引进美国GLG集团到村发展甜菊糖生产加工,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等十多个项目;引进从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到村建设1万亩现代蔬菜生产基地;引进深圳普朗特集团到村建设生态农业园;引进“天下一碗”米线食品企业到村投资设厂;引进凤阳瑶海集团与凤阳国家粮食储备库联合投资到村发展物流仓储和粮油加工。目前,这些项目都已经签订了协议,多数已开始建设。

一个个企业的落户,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在GLG和从玉菜业项目建设中,沈浩带领小岗人创造了“小岗速度”:在GLG项目土地征用过程中,小岗人仅用三天时间,迁坟204座,建起公墓一处。在从玉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小岗人半天完成迁坟54座。GLG集团负责人王倩感慨地说:“他带领小岗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我佩服沈书记的闯劲!只有他才能带领小岗人创造出这样的小岗工业速度,只有他才有这样勇闯市场的胆魄!”

在带领村民推进小岗发展的实践中,沈浩深深感到人才匮乏对小岗村发展的制约,他积极创新农村人才制度,以优惠政策创造性地从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三名大学生,来到村里种植双孢菇。第一批来到小岗村的大学生苗娟现在已是团县委副书记、村党委副书记,她说:“是沈书记把我们吸引来的。”苗娟等创业大学生带动村民建起了179个蘑菇大棚,今年每棚利润达7000元,创业大学生们还和种植户共同成立了“小岗村利民食用菌合作社”,联合农民共同应对市场,大大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得到村民的称赞,沈浩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引导村民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养鸡协会、养猪协会等,促进农民们共享资金、技术,共同开拓市场、分担风险,村民在互帮互助中实现了共同富裕。这些创新举措,使小岗村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现在提起沈浩,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就说:“党的政策好,干部的作风也好了。沈浩来小岗村后,小岗的变化很大,要是基层干部都像沈浩这样,群众就省心了。”曾担任过村支部书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打心眼赞成这位年轻的村书记:“他有闯劲、有本事,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拥护。”

“他很能吃苦,就和我们一个样”

沈浩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他不怕吃苦,不辞辛劳,带领小岗人民苦干实干,艰苦奋斗;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从不讲究吃喝穿戴,一件羊毛衫穿得很旧,还舍不得扔掉;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模范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断健全村级各项规章制度,着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沈浩到村后了解到村民意见最大的就是村组道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在上级支持下,村里多方筹资开始修建村组水泥路。严金昌回忆说,一开始修路的工程打算对外招标,报价最少的也要四五十万元,沈浩召集村民开会算细账,感到承包给工程队花钱太多,决定由村里租机械、聘请技术人员,带领村民自己干,不仅能省钱,还能让村民参加修路挣些工钱。修路期间,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自己当小工,扛水泥、拌砂浆,由于没有经验,用手捧水泥,手被烧烂了也没叫一声苦。路修好了,大伙一合计,村里节约了近20万元。

以前的小岗村对外交通很不方便,到县城还要绕过镇里走上40多公里路,道路还是十几年前修的,路面坑坑洼洼。为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沈浩打算修一条小岗村直通省道307线的快速通道。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根本不可能——因为要跨过京广铁路修一座高架桥,为一个村修公路让火车停下来,岂不是天方夜谭?然而沈浩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奔波于铁路和交通部门,不辞辛苦,不怕碰壁,硬是用诚心感动了人家,把项目跑了下来,2008年6月底,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村民出行路程比原先缩短20多公里(百折不挠)

沈浩把小岗村的路修好了,村民的房子建好了,村里村外治理的像城里一样。而6年来,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住在村里一间2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内,“他一直住在那间房子里,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衣服都放在床上和椅子上。每月交600元钱在村民马家献家搭伙。”关友江说,他看着沈浩生活条件简陋,几次喊沈浩去他家食宿,都被沈浩婉言谢绝:“我一个人,怎么都好凑合,不能打扰你们一大家子!”与合肥舒适的小家相比,沈浩在小岗的所有条件太艰苦了。妻子来看他,见到这样艰苦的条件,难过得流下眼泪。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说:“沈书记特别能吃苦,有时在村民组工作来不及回家,走到哪都能将就吃一点,即使遇到剩菜剩饭也不在乎,端起来就吃,村民都很感动,都把他看成自己家里人。”致富能手严德友说:“沈浩在我们小岗从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他和我们一起吃住,一起干活,就和我们一个样。”

“他是累倒在小岗村的,请让我们给他立座雕像” 沈浩党性观念、组织纪律性强,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甘愿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名利,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小岗。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与沈浩是铜陵财专校友,他回忆说,沈浩在校期间,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曾先后获得“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毕业前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省财政厅工作后,沈浩养成了开拓创新、勤于思考、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并且很快成为机关业务骨干。2003年底,按照省委的部署,财政厅要选派一名优秀干部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厅党组立刻想到了沈浩,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就爽快答应了。当时,同事们都担心,他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妻子在银行工作还十分繁忙,长时间到基层去,家里怎么办啊?可沈浩什么也没有说,克服了种种困难,安顿好家里事情后,及时赶到小岗村,在小岗,他是没日没夜地干。由于妻子工作十分繁忙,自己又长期照顾不到家,夫妻俩不得不放弃合肥良好的学习条件,把女儿送到老家萧县读书,这也是他感到对女儿最愧疚的。沈浩还十分孝顺,在他去小岗村之前,每年春节放假总是回老家陪母亲过年,可到小岗村后,他每年年三十都坚持先陪五保户、孤寡老人,然后再赶回去和家人团聚。村民杜永兰说:“他在小岗村6个年头,几乎天天都在为村里忙,哪一年都是大年三十才回家,年初二就赶回来,这样的好干部哪里找!”

2007年初,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就要结束了。用三年时间向党组织,向小岗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与小岗人朝夕相处并为小岗村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沈浩,就要回省城了。此时,如果他回到省城机关,将会把基层锻炼形成的好作风带回机关,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从家庭考虑,他也应该尽快返回,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望眼欲穿地盼他归来,辛劳的妻子多么渴望他回家团聚,女儿的学习十分需要父亲的点拨和照料。每想到这些,他恨不得插翅飞回合肥。然而,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在沈书记完成三年选派任务前夕,我们就决定向组织建议把他留下来。”2006年底,98户农民像当年搞“大包干”那样,按下鲜红的手印,到省委选派办和省财政厅要求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工作,带领大家再干三年。面对小岗人庄重而珍贵的红手印,组织上很慎重,充分征求沈浩本人意见,沈浩十分矛盾,毕竟家里有很多困难,再干三年,感到对不住家人,家里也未必同意。但是,面对98颗鲜红的手印,面对组织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小岗村刚刚步入发展的正轨,他实在难以割舍。经过痛苦抉择,沈浩决定为了“小岗”,牺牲“小家”。他说:“在小岗待了三年,习惯了。再留几年,与大伙儿再努力干几年,小岗村未来发展的基础应该更扎实。”

到2009年12月,沈浩在小岗村第二个任期就要结束了。越临近这个时间,小岗村民心情越矛盾,想继续挽留他,但考虑他长期远离家庭又于心不忍,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他们还是再次按下186颗红手印„„在沈浩去世的三天前,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对他说:“沈书记,现在三年又到期了,我们还想留你再干三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说到这,严金昌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沈浩的哥哥沈明儒说:“沈浩中秋节回家时跟我讲,‘小岗的发展已迈上了快车道,如果组织要我再留下,我一定愿意带领小岗人民再大干几年,把农村改革第一村建设成全国的强村、富村!’”

沈浩,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开拓进取的步履一刻也不曾止歇。直到沈浩去世,他的案头还摆放着一张《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及组织建设、小岗村敬老院工程、GLG用地遗留问题的处理、从玉菜业奠基仪式筹备及遗留问题处理、村庄整治等12月30日前完成以及坚持常抓不懈的11项工作„„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说:“前段时间,沈书记和我说他近来胸口闷,等有时间到我爱人所在的医院去查一查,可是一直都没有时间,没想到他就这样离开了,他是累倒在小岗村的,村民们都积极请求给他立座雕像。”

“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沈浩在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选派单位省财政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下,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他获得了党组织的肯定,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村时,当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五年的,连声说好,并勉励他:“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沈浩的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2007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优秀选派干部标兵;2008年,先后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授予“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称号,被授予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同时,在由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民日报社等10多家中央新闻单位主办的“2007年全国农业十大新闻暨第七届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获得唯一的“特别奖”;2009年,被第九届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授予“优秀村官特别奖”。最让沈浩欣慰的还是组织的肯定,小岗村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沈浩虽然走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在沈浩到小岗村以后,一直和他联系紧密,在工作中结下深厚友谊,这些天来,每提到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都不禁潸然泪下,他动情地说:“沈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人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小岗人民、凤阳人民,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2009年11月8日,沈浩同志追悼会在县政府礼堂举行。巨幅唁联“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格外醒目,小岗村数百位村民自发从20多公里外赶来,见到遗像不少村民泣不成声。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卧病在床,不顾劝阻,硬要家人把他搀扶到县城,要见沈浩最后一面,他激动地说:“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怎么能不来送送、见他最后一面呢?”邱世兰边抹眼泪边用手中的拐杖把地捣的咚咚响:“我老了没用了,要能用我的命把这好孩子换回来就好了!”从追悼会场到殡仪馆沿途数里,成百上千的群众肃立路旁,洒泪泣别。“沈书记一路走好”、“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沈浩永远和小岗人民在一起”„„人们手中的一幅幅白纱黑字的条幅寄托着对沈浩的崇敬与哀思。“沈浩,回家吧!”“爸爸,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说年底回家的吗?”在沈浩遗体告别仪式上,沈浩妻子王晓勤和女儿沈王一的声声哭喊让在场的干群无不潸然泪下。他虽然没有回到他温暖的小家,但他已融入了一个用大爱筑就的“大家”。

当沈浩骨灰在上千名干群的护送下回到小岗村时,前来为沈浩同志送别的群众,把道路两边围得水泄不通。目光随着灵车而动,眼里饱含着泪水,不忍永别。小岗的村民在流泪,赶过来的七里八乡的群众在流泪,忙着用相机、摄像机记录这一切的记者们也在流泪。计划在小岗投资的博园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文雅从深圳赶来,在沈浩墓前泣不成声,她原本和沈浩约好到合肥办理项目落户小岗有关手续的„„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说:“沈书记留下的工作,我们村‘两委’干部要带领群众继续干下去!”

沈浩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离开了他所深深挚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他一串串不平凡的足迹,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他忠于党的事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我们要以沈浩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安徽崛起,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沈瑾事迹(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沈瑾事迹(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沈星事迹

    2012年5月13日这一天是母亲节,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技术教育学院副营职参谋沈星的母亲却失去了自己优秀的儿子。沈星在山东青州勇救落水少年,因体力耗尽沉入水中,经抢救无效,于1......

    沈浩事迹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 2009年11月6日晨,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失......

    蔡瑾个人事迹陈述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蔡瑾,是海盐县实验小学六一班的学生。性格开朗的我从小对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喜爱跳舞,舞蹈是无声的,但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肢体语言,我要让更多人欣赏到这种......

    沈浩同志事迹整理

    沈浩,男,(1964.5-2009.11.6),安徽萧县人,毕业于安徽省铜陵学 院。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

    沈浩事迹有感

    沈浩事迹有感 这几天,关于沈浩的优秀事迹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说实话,在看报道前,我根本不知道谁是沈浩,要学习他什么,看过报道后,我被沈浩同志坚韧的性格睿智的头脑和朴实的作......

    沈浩事迹(五篇)

    篇一:沈浩事迹材料 像沈浩那样让人生在奉献中闪光 他用脚步丈量小岗的蓝图,鞋底总是沾满泥土;他同村民一起修路,双手磨满了水泡;他为小岗发展殚精竭虑,为群众冷暖万般牵挂??他就......

    沈浩的事迹

    沈浩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间,以真情和大爱、创新和奋斗、热血和生命,彰显了新时期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

    沈星同志主要事迹(汇编)

    用青春和生命践行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原参谋沈星同志主要事迹 沈星,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人,1981年6月出生,2000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