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4论文名基于树枝状

时间:2019-05-13 12:3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4论文名基于树枝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4论文名基于树枝状》。

第一篇: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4论文名基于树枝状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4 论文名:基于树枝状聚合物的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应用 作者:李小杰,张洪吉,施冬健,陈明清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 号214122 摘要:本研究以表面接枝聚乙二醇链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EG-PAMAM)为纳米载体,制备了两种分别用于光动力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纳米药物,并探索了它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将PEG-PAMAM 与羧基化富勒烯(C60-COOH)按不同摩尔比在THF 中络合形成PEG-PAMAM-C60 超分子纳米复合物,并探索了其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凝胶渗透色谱(GPC)、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TEM)、核磁共振(1HNMR)等手段验证了PEG-PAMAM-C60 超分子纳米复合物的核-壳结构、较高的C60 络合效率及良好的单分子稳定性。体外细胞实验表明PEG-PAMAM-C60 超分子纳米复合物自身毒性较低,但是在可见光辐照下又可以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2)以PEG-PAMAM-AuNP 为纳米载体,在AuNP 表面连接巯基化阿霉素分子,从而间接实现了抗癌药物在PEG-PAMAM 内的高效负载。UV-Vis 测定表明,相对于不含AuNP 的PEG-PAMAM,PEG-PAMAM-AuNP 对LA-hydrazone-DOX 的负载能力显著较高。体外细胞实验表明PEG-PAMAM-AuNP-LA-hydrazone-DOX 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能力。

关键词:树枝状聚合物 纳米药物 光动力治疗 pH 响应性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5

论文名:超支化聚三唑-纳米银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 作者:伍建华,王俊芳,刘雯梅,谢美然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炔-叠氮点击化学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良好的选择性等优点,在功能性聚合物的合成中有广泛应用。本文利用点击化学反应,合成了含三乙二醇为末端基的超支化聚三唑(hb-PTA-OEG);其中,高密度的三唑与乙氧基单元,赋予聚合物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由于其能与银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因此,以二甲基甲酰胺为还原剂和溶剂,hb-PTA-OEG 为稳定剂,得到了超支化聚三唑-纳米银复合材料,通过动态光散射,测得纳米银粒径为18 nm。该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性能。关键词:点击化学 超支化 聚三唑纳米银抗菌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6

论文名:可逆点击交联稳定型多功能聚合物药物载体的研究

作者:魏静,刘航,曾鑫,曹志婷,丁明明*,宋妮佳,谭鸿,李洁华,傅强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5 摘要:为了实现多功能聚合物药物载体的可逆交联稳定,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一种新型含有二硫键的二叠氮交联剂(N3EA-TDPA-N3EA),并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对侧链含有活性炔基的多功能聚氨酯纳米胶束进行界面交联,得到了可逆和可控交联稳定型多功能聚合物胶束。使用动态光散射(DLS)研究了交联聚氨酯胶束的稳定性和交联可逆性。结果表明交联后胶束粒径为100 nm 左右,粒径分布变窄,表面电荷增大,稀释稳定性显著提高。经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处理后的交联胶束则稳定性明显降低,表明该交联聚合物胶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刺激响应性。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该交联稳定型多功能聚合物胶束能够更加高效地将阿霉素(DOX)输送到肿瘤细胞内,在多功能药物传递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智能稳定型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关键词:可逆交联 点击化学 刺激响应 多功能聚合物胶束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7 论文名:PVA 对P(NIPAM-2-AAPBA)微凝胶相转变行为的影响的研究 作者:唐卓,关英,张拥军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 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1 摘要:通过自由基沉淀聚合法合成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P(NIPAM-AAc))微凝胶,然后在EDC 催化作用下用2-氨基苯硼酸(2-APBA)对微凝胶进行改性得到了P(NIPAM-2-AAPBA)微凝胶。改性后的微凝胶仍具有良好的温敏性,微凝胶的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为32oC。往微凝胶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聚乙烯醇(PVA),通过动态光散射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微凝胶的相转变行为。可以看到少量PVA 的加入让P(NIPAM-2-AAPBA)微凝胶粒径大幅收缩,导致微凝胶体积相转变温度急剧降低。并且几乎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微凝胶的粒径都有收缩,这是不同于葡萄糖导致微凝胶收缩的机理的。葡萄糖只有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与微凝胶上的苯硼酸基团1:2 结合使微凝胶的交联度增大从而导致微凝胶收缩。PVA 导致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降低可能是微凝胶上的PBA 与PVA 结合,拉近了PVA 与NIPAM 分子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NIPAM 分子周围水分子的排列结构,导致NIPAM 的疏水性增强从而使微凝胶收缩,进而导致P(NIPAM-2-AAPBA)微凝胶的体积相转变温度降低。

关键词:体积相转变温度 PVA 收缩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8

论文名:通过无金属点击反应制备可降解的pH 敏感型两亲性紫杉醇抗肿瘤前药 作者:王骥,张雪飞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本研究通过聚乙二醇单甲醚引发溴代己内酯开环聚合合成一种可生物降解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b-PαBrCL),利用巯基-溴点击化学反应及脱保护的过程,得到侧基为酰肼基团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b-P(CL-hyd)。通过DCC缩合,预先对紫杉醇进行修饰,利用紫杉醇新增的羰基与聚合物上的酰肼基团键接,最终得到了具有pH响应性的紫杉醇抗肿瘤前药。通过NMR, GPC等方法表征其结构。由于腙键在生理pH值下的稳定性好,同时具有在弱酸环境下的易水解特性,使合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前药具有pH响应性。前药的制备过程中没有使用金属离子催化,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属催化剂对材料的污染,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动态光散射(DLS)这说明其具有合适的被动靶向尺寸,可以利用“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实现对肿瘤的被动靶向,提高药物的利用度同时减少毒性。具有pH敏感的特性可提高药物的体内循环半衰期和控制药物释放,可应用于生物可降解控制释放药物载体领域。

关键词:生物可降解 pH 响应 紫杉醇 抗肿瘤前药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9 论文名:提高光动力疗法的新策略:自带“氧源”的光敏载体系统 作者:王莎莎1,袁方1,陈高健2*,王利群1* 1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27 2 苏州大学软凝聚态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苏州 215006 摘要: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氧气依赖型的光敏作用物理疗法。研究表明,分子氧的存在是产生具有肿瘤杀伤作用的单线态氧(1O2)的必要条件。然而肿瘤组织微环境常呈现缺氧状态,加之光动力治疗过程也会消耗组织中大量的分子氧,最终影响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本文将酞菁锌(ZnPc)封装在共价偶联有血红蛋白(Hb)的聚乙二醇-block-聚丙烯酸-block-聚苯乙烯(PEG-b-PAA-b-PS)三嵌段共聚物胶束内部,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自带“氧源”的光敏载体系统(ZnPc-loaded HbMs)。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动态光散射及透射电镜等测试方法对各级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胶束的粒径、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证实了该载体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良好的载氧能力和抗氧化性能。更有趣的是,在光照条件下,载体携带的分子氧不仅能促进单线态氧的产生,还可导致更为严重的细胞光毒性。因此,这种自带“氧源”的光敏载体系统有望成为一种提高光动力疗效的新策略。

关键词:血红蛋白基氧载体 光动力疗法 单线态氧 光细胞毒性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0

论文名:负载顺铂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天冬氨酸自组装纳米粒子的抗肿瘤研究∗ 作者:姚锡矿,谢晨,陈伟芝,杨晨辰,武伟,蒋锡群*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南京市汉口路22 号邮编210093 摘要:通过环糊精-金刚烷的主客体包含作用以及顺铂与羧基的配位作用,我们制备了顺铂载药量高达50%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天冬氨酸自组装纳米粒子PVP-PASP-CDDP。通过二维NOESY 谱,这种环糊精-金刚烷的主客体包含作用得到确认。同时,通过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我们表征了PVP-PASP-CDDP 纳米粒子的分布以及形貌。改变环糊精以及金刚烷的投料比,可以制备出大小均

一、粒径不同的PVP-PASP-CDDP 纳米粒子。PVP-PASP-CDDP 纳米粒子可以在去离子水中稳定存在,在氯离子进攻下,慢慢解离。进一步,我们研究了这种纳米粒子的体内以及体外的抗肿瘤效果。通过非侵入近红外成像以及等离子-质谱的方法,我们研究了PVP-PASP-CDDP 纳米粒子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另外,通过体内的抗肿瘤研究,根据小白鼠肿瘤体积、生存曲线以及体重曲线,我们发现与裸药顺铂相比PVP-PASP-CDDP 纳米粒子有着较好的抗肿瘤效果。∗致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033002, 21474045 以及51273090)。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1

论文名:酶敏感透明质酸的纳米凝胶药物递送体系的研究∗ 作者:杨晨辰,王鑫,姚锡矿,张亚军,武伟,蒋锡群* 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南京市汉口路22 号210093 摘要:使用甲基丙烯功能化的透明质酸制备透明质酸纳米凝胶,并且使用动态光散射,ZETA 电位分析仪和透射电镜来表征体外酶降解前后的纳米凝胶的形态学特征,我们发现这种纳米凝胶是具有70 纳米左右及强负电荷的球体结构。当将抗癌药物阿霉素载入纳米凝胶中后,粒子粒径变为50 纳米左右,载药量为16%,载药效率62%。2D 和3D 细胞摄取实验都证明该纳米凝胶能够被CD44 受体高表达的细胞摄取。对荷瘤小鼠进行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药物体内分布,及肿瘤部位的渗透实验证明了我们这种纳米凝胶能够很好的在肿瘤处富集和渗透,同时体外抗肿瘤实验验证了这种载药粒子具有优秀的肿瘤抑制作用及有效延长小鼠生存周期的作用。上述实验揭示了这种透明质酸纳米凝胶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潜力。关键词:药物递送 纳米凝胶 透明质酸 三维细胞模型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2

论文名:光引发红细胞膜自组装囊泡内部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凝胶 作者:张建华1,高伟伟2,张良方2,* 1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工学院,天津大学,天津,300072 2Department of Nano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CA 92093, USA 摘要:体循环清除作用严重制约了纳米载体提高药物体内递送功效的发挥。红细胞(RBC)的独特长循环特性,为解决这个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研究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以RBC 膜自组装囊泡为纳米反应器,基于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对自由基的优异捕捉能力,开发不可跨膜进入囊泡内部的大分子阻聚剂(PEG-TEMPO),选择性抑制囊泡外部单体聚合;随后,利用光选择性引发囊泡内部单体原位聚合,制备开发RBC 膜表面修饰的纳米凝胶。利用紫外和质谱仪表征该阻聚剂的化学结构,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其对丙烯酰胺聚合的阻聚效率。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证实所制备的RBC 膜表面包覆纳米凝胶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该纳米凝胶对钙黄绿素的包覆、负载和释放。结果表明,在PEG-TEMPO 存在的情况下,利用光选择性引发囊泡内部单体原位聚合,能够制备具有均一核壳结构和优异稳定性的、RBC 膜表面修饰的纳米凝胶。这为开发制备长循环纳米给药载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细胞膜 纳米反应器 纳米凝胶 原位聚合 光引发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3

论文名: pH 响应性螺旋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诱导结晶应用 作者:张洁 ,门菲,张立群,岳冬梅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无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100029 摘要:光学活性螺旋聚乙炔因其规整的二级结构及显著的共轭效应而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性分离、手性识别、液晶材料等领域。本论文合成了一类含有Boc-亮氨酸侧基的3-丁炔-2-醇衍生物单体,并以(nbd)Rh+[η6-C6H5B-(C6H5)3]作为催化剂催化其发生配位聚合。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2×104-3×104)及分子量分布(1.40-1.80)适中且聚合反应产率较高(60%-70%)。圆二色谱(CD)及紫外吸收光谱(UV-Vis)表明该类聚合物形成了单手性螺旋构象且其螺旋构象具有热稳定性和甲醇稳定性。用三氟乙酸(TFA)溶液脱除聚合物侧链的Boc保护基团,得到侧链含有大量裸露氨基的亮氨酸3-丁炔-2-醇酯类螺旋聚合物。浊度测试及动态光散射(DLS)测试结果均表明亮氨酸3-丁炔-2-醇酯类螺旋聚合物具有显著的pH响应性且其pH响应性的临界点位于5.80~6.01之间。将亮氨酸3-丁炔-2-醇酯类螺旋聚合物用于外消旋丙氨酸的诱导结晶,结果显示L-亮氨酸3-丁炔-2-醇酯螺旋聚合物可以实现L-丙氨酸的诱导结晶,得到棒状结构的晶体。关键词:螺旋聚合物 pH 响应性 诱导结晶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4 论文名:分散相浓度和尺寸对PMMA/PET光散射材料学性能的影响 作者:刘晓,熊英,郭少云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省成都市 610065 摘要: 传统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基光散射材料主要以无机粒子或有机粒子为散射体,散射体粒子浓度或粒径单一因素对材料光学性能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以普通聚合物为散射体制备PMMA基光散射材料还鲜有报道,且散射粒子数量浓度和粒径大小如何共同影响光散射材料光学性能也少有研究。本文用简单、低成本的熔融共混和模压成型方法制备了PMMA/PET光散射材料,发现分散相数量浓度和粒径大小的竞争关系是影响材料光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实验表明,当PET质量分数为0 wt%-10 wt%,透光率显著下降,雾度大幅上升;当PET质量分数为10 wt%到20 wt%时,透光率和雾度基本保持不变;而当PET质量分数为20 wt%-35wt%时,透光率呈现上升趋势,雾度仍保持较高值不变;当PET质量分数接近40 wt%时,透光率不再上升而趋于平衡。低浓度时,数量浓度对光学性能的影响占主导作用,高浓度时,粒径大小对光学性能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关键词: PMMA/PET 光学性能 数量浓度 粒径 竞争关系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5

论文名:结合位点对超分子聚合物胶束自组装行为影响研究 作者:姚灏,刘婷婷,亓淼,卓倩倩,田威

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西安710072 摘要: 超分子聚合物胶束具有相较于共价型胶束更快的响应外界刺激以及可逆调控的特性,因而在药物运输,控制释放,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在超分子聚合物胶束的构筑中,结合位点对其自组装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仍较为少见。在本文中,我们构筑了分别含有一个和含有两个环糊精/偶氮苯主-客体作用位点的Y 型超分子聚合物,并通过光散射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手段对比研究了主客体作用位点个数对Y 型超分子聚合物胶束的尺寸、形貌以及结构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含有一个作用位点的Y 型超分子聚合物胶束,含有两个作用位点的胶束具有更接近于共价型胶束的缓慢聚集行为、以及较小的胶束尺,并在紫外光控的解离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及响应性。

关键词: 超分子聚合物 胶束结合位点 自组装主-客体作用光响应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6 论文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双亲性大分子自组装行为研究 作者:李齐方,李金泽,李沙沙,胡丽薇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 本文利用点击化学合成了POSS-CD 双亲分子(mCPOSS)和端基为偶氮苯的聚乙二醇和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的客体嵌段共聚物(PPA),通过氢核磁谱图和红外光谱证明了双亲分子和端基偶氮苯修饰的聚合物的成功制备。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POSS-CD 与PPA 的自组装行为。两亲性的POSS-CD 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以POSS 为核CD 为壳的球形胶束,向POSS-CD 胶束水溶液中加入PAA 光敏聚合物,进一步形成了以POSS-CD 为核,PPA 聚合物为壳的大胶束,将溶液的调至酸性时,复合胶束尺寸进一步变大,紫外光的照射使得使得复合胶束发生解离,其流体动力学直径下降。通过改变主体(POSS-CD 和客体(PPA)之间的比例也可以调控自组装胶束的尺寸。这种光和pH 控制的胶束尺寸和形态的变化,为响应性胶束在可控释放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笼型倍半硅氧烷 双亲性大分子 胶束 自组装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7

论文名:CO2 响应的树枝化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组装 作者:霍猛,叶齐全,危岩, 袁金颖

清华大学化学系,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摘要: CO2 响应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刺激响应聚合物,有着来源广泛,无毒无害,对体系损害小等优势,在药物递送、可控催化、仿生等领域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其中CO2 响应形貌演变可作为理解细胞形态变化的一种模型,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通常,不同形貌的聚合物组装体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亲/疏水链段的长度来实现,而通过调节聚合物链“厚度”实现组装体形貌变化的报道尚不多见。利用树枝化聚合物模块化的树枝块侧基,可以方便地调节聚合物链的“厚度”,实现对聚合物形貌的调节。本文首先将苄醚型树枝块修饰为可聚合单体,再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制备了CO2 响应的三嵌段共聚物POEGMA-b-P(Gn)-b-PDEAEMA(n = 1, 2)。树枝块的代数,良溶剂的种类以及CO2 刺激均对该三嵌段共聚物的组装有影响。用核磁共振、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对相关聚合物结构、组装体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这种运用树枝化聚合物调节组装体形貌及刺激响应性质的方法为CO2 响应仿生形貌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 CO2 响应树枝化聚合物 苄醚型树枝块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8 论文名:主链解离型双亲聚合物胶束研究 作者:田敏,程瑞栋,江金强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62 摘要: 以光解离型N-O 键为重复单元制备了主链解离型双亲嵌段共聚物PEO-b-PNH,通过吸光度、透过率、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追踪聚合物胶束解离过程。研究发现,PEO-b-PNH 可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胶束;改变365 nm 紫外灯的强度可以控制胶束中N-O 键的断裂,且当42%的N-O 键发生断裂时,聚合物胶束完全解离。根据这一性质,利用DOX 作为疏水客体,研究聚合物胶束的药物释放。在光照起始阶段,由胶束溶胀而导致的客体释放量呈线性增长;进一步的光照使聚合物胶束瓦解,而DOX 则得以快速释放。DOX 扩散实验表明,短暂的365 nm 紫外光照可加快DOX 扩散至缓冲溶液(pH=7.4)中的速率。

关键词: 双亲聚合物 主链胶束 光解离 DOX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49 论文名:基于PAG 两亲无规共聚物胶束光解离 作者:程瑞栋,田敏,江金强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西安 710119

摘要: N-O 弱键磺酸酯侧基作为光敏感基元两亲性无规共聚物P(NVP-CO-NHPSS)制备,通过紫外吸收,荧光发射光谱,溶液透过率,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应用研究共聚物胶束光解离过程。结果发现,P(NVP-CO-NHPSS)可以在水溶液中形成纳米聚集体;改变365nm 紫外灯光照明强度来调控共聚物胶束内N-O 键的光裂解,从而导致共聚物胶束破坏和负载尼罗红光控制释放。根据这一现象,通过NaLuF4:Gd/Yb/Tm 为上转换纳米材料负载于共聚物胶束,在980nm 激光作用下N-O 弱键光裂解反应比在365nm 光作用下相对弱;然而,尼罗红的光控制释放仍可以通过980nm 激光器的近红外光触发。关键词: 光敏感聚合物 胶束光裂解 紫外光近红外光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50

论文名:含BODIPY 基团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组装行为 作者:庞安琳,范子豪,张功静,李文莲,程林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芜湖 241000 摘要: 以氟硼吡咯(BODIPY)荧光基团为引发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设计合成了具有PH 响应的不同链长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BODIPY-聚苯乙烯–聚(N,N-二乙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BODIPY-PS-b-PDEAEMA)。利用紫外、荧光、动态光散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聚合物在不同pH 条件下的荧光特性以及胶束粒子的形态结构演化。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嵌段聚合物胶束化后形成以疏水的BODIPY 基团和聚苯乙烯嵌段为核,亲水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嵌段为壳层的胶束结构。通过调节pH 值可以促使PDEAEMA 壳层发生质子化作用,并且随着pH 值的降低,壳层的质子化作用不断增强,胶束溶液的荧光强度逐渐提高,胶束粒子的形态也由球形转为类立方体。关键词: BODIPY 两亲性组装类立方体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51 论文名:聚丙烯腈基碳纳米微球的制备 作者:张幼维,张武警,赵炯心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 摘要: 碳纳米微球可广泛应用于纳米复合材料、气体储存、锂电池、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催化剂载体和药物递送等领域。目前,虽有多种碳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但单分散、尺寸均一的碳纳米微球(<100 nm)的制备,仍然十分困难。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采用一种改进的乳液聚合法,在高单体浓度、低表面活性用量下,合成了尺寸分布窄的PAN 纳米微球。然后,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AN/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纳米微球。最后,经干燥、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制备了PAN 基碳纳米微球。采用动态光散射、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表征了纳米微球的粒径及分布、形态和结构。结果表明:PAN/PMAA 复合微球具有PAN 内核和PMMA 外壳的结构,其PMMA 外层的厚度可以通过改变单体投料比进行调控。采用在PAN 纳米微球表面包覆PMMA 保护层的策略,可以成功抑制热处理中PAN 纳米微球间的粘连,制得单个分散的碳纳米微球。由AN/MMA投料比为1:1.6 合成的PAN/PMMA 复合纳米微球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粒径均一的碳纳米微球(64nm)。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腈 乳液聚合 碳纳米微球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52

论文名:卤代胺型磁性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作者:项乾,支星星,邢晓东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南京 210094 摘要: 聚合物磁性纳米复合材料是指将聚合物和磁性纳米颗粒通过特定方式组合起来获得的一种新型复合功能材料,开发可回收重复利用的磁性纳米抗菌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合成了一种未氯化的卤代胺先驱单体(4-丙烯酰氧基甲基-4-乙基-1,3-呃唑烷-2-酮,AEO),以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引发AEO 单体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聚合,所得产物经次氯酸钠氯化后,制备了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磁性纳米抗菌复合材料。颗粒形貌及表面性质通过红外(FT-IR)、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DLS)、透射电镜(TEM)等表征确定。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试磁性纳米抗菌复合材料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发现其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都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且多次循环使用后的磁性纳米抗菌材料仍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关键词: 抗菌材料 卤代胺 磁性纳米颗粒

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53 论文名:RAFT 法合成聚羧酸减水剂及其性能研究 作者:余斌斌,梁梅

高分子研究所 四川大学 四川 610065 摘要: 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聚合)合成一系列嵌段型的聚羧酸减水剂,研究不同结构聚羧酸减水剂对其性能的影响。体系所用聚合单体为聚烷氧烯基长链大分子(BAPP)、丙烯酸(AA),链转移剂为S,S′-二(α,α′-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TRIT),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通过核磁共振(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DLS)对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不同结构减水剂对砂浆流动度和水泥初期水化产物的影响。从砂浆流动度可以看出,分子量越大流动度越好;采用x 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水泥水化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减水剂的分子结构对水泥水化后生成的钙矾石(AFt)的量和形态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篇:第13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格式样板

第13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格式样板

第13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筹备组(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510631)

本次会议应征论文应是未曾发表的研究成果,涉及如下方面:电化学基础研究、化学电源、金属腐蚀与防腐、电沉积与电解、生物电化学与有机电化学、电分析化学与传感器、纳米电化学及电化学微系统、电化学测量新技术与仪器。征集的论文将被分为口头报告和墙报展讲两种形式(发表方式由投稿人提出意向,大会根据来稿情况统筹安排。报告人用下画线表明。)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交流。口头报告和墙报均具有同等的学术地位。大会学术委员会将根据论文的内容与质量确定是否录用。为提高墙报的地位和作用,大会将对墙报进行评奖,给获奖者颁发奖状和奖金。

*

1.写作格式

请用中文或英文撰写,篇幅不超过2页(大会邀请报告3页)。论文摘要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辑:

1.题目用12号字(加粗居中)2.作者和所属单位用10号字

3.正文用仿宋体10号字、单倍行间距

4.使用A4纸(21.6cm × 28cm)、四边页边距均为25mm 5.标题和正文为中文,应在文后加英文题目、作者和单位地址,以便国际交流,如果正文为英文,则附中文题目、作者和单位地址。

6.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7.插图、表格:插图、照片、表格要精选。用计算机绘图,用扫描仪录入照片,并按适当尺寸插入论文中。图、表大小请按本刊版心宽度170 mm的1,1/2,1/4倍安排。8.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书写格式如下:

著作 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数(著作) 期刊 作者,论文名[J].刊名,年,卷(期):页 2排版规范 2.1 公式

较复杂的公式请用 equation 3排版。凡变量均用斜体,物理量简称均用正体(不论上下角)。如:

URTEE0()()ln[]

(1)

FF12.2 表

中、英文表题,(首字母大写)。如表1所示。

表1.样品LiMxMn2-xO4(M=Cr,x=0, 0.16)的晶胞常数、晶胞体积和原子间距.Table 1.Lattice constants, unit cell volume , and interatomic distances for LiMxMn2-xO4(M=Cr,x=0, 0.16)Sample LiMn2O4 LiCr0.16Mn1.84O4

a(Å)8.235 8.223

V(Å3)558.46 556.02

RMn-Mn(Å)2.912 2.907

RMn-O(Å)1.943 1.941 * 联系人简介: 姓名,年龄,职称,主要研究方向 基金资助: 基金名称(编号)

2.3 曲线图

请用计算机绘制。图内纵横坐标标识由物理量名称、符号(斜体)、单位(均用英文标注)3部分组成。图题要中、英文对照。如有多幅图,应用a, b,……排序。如图1。

300Hz 200Hz 60Hz 40Hz 101010-1-2-3-4P/W.m10101010-5-6-7-810-110Ip/Ic0

图1 77K 和0T时不同传输电流频率条件下Bi2223/Ag带材中的交流损耗

Fig.1 AC losses of Bi2223/Ag tapes for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transport current at 77K and 0T

2.4照片图

请用数码照片或用扫描仪将照片图扫描(扫描精度300线)并植入论文中。图题应中、英文对照,如有多幅图,应用a, b,……排序。如图2。

图2.制备样品的扫描电镜图

Fig2.SEM pattern of Sample LiMn2O4

3.投稿及对稿件处理

为了方便作者投稿,加快论文集的编辑进度和质量,本次电化学会议首次采用在线投稿。详情请登录 网址:http://www.chemonline.net/ec

注意:若来稿不符本刊规范,恕将先行退改。

Format Example of Abstract for the 13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chemistry

Organize group for 13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chemistr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第三篇:关于征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

关于征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

会论文的通知

各高校,各区教育局,市局直属各学校: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期间举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的通知》(教体艺函[2005]6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征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的通知》(粤教体[2006]12号)要求,我市将在首届学校艺术展演季暨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活动期间,向全市征集参加“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文的征集要求遵照附件1的要求,并填好申请表报送。

二、各高校以学校为单位每校报送论文8篇,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每区报送论文10篇,盐田区报送论文6篇,市局直属学校每校限2篇。市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报送的论文进行评审,分设一、二、三等奖,并按照省教育厅论文征集的要求推荐优秀论文参加评选。

三、报送时间和地点:2006年7月28日截止。报送地址:福田区市民中心西区C2078室,深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邮编:518026,联系人:徐沛然,联系电话82105592。

请各区、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筛选,动员广大教师、科研人员(教研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论文的撰 写,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指导和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附件:

1、征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工作指南

2、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申请书

深圳市教育局 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附件1:

征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论文工作指南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围绕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探索艺术教育的规律和途径,发挥艺术教育科研在理论指导、实验探索和决策咨询方面的作用。

二、报告会主题

本次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主题是: 和谐 发展

三、征文对象

全省中小学教师,有关教科研单位的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的有关人员。

四、研究领域

1、深入学校和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拓宽和深化中小学艺术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研究。

2、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探索学校 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途径。

3、围绕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进行以实验性、应用性为主的课题研究,为教育行政决策和教改实践服务。

4、针对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特别是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水平。

5、开展对中小学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

6、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研究,探索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7、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借鉴国外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

五、入选论文的要求

1、围绕研究目标,注重以实践经验和有创意的实验为基础,进行有深度的研究,体现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精神,能够解决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在学术观点上有新意,在实践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2、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倡实验性研究。在进行课题设计时,要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及数据和资料的可靠性(原始数据 应保留备查),自觉遵守科研道德,从而确保研究成果真实、可信。

3、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论题、材料、立论、论证、文字、图表等,均应准确、清晰、规范。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3名。

六、论文范围、报送方法及要求

本届科报会论文的评选范围分为甲、乙两类:甲类为2003年5月以后撰写、并没有在公开媒体上发表的论文;乙类为2003年1月以后在公开报刊媒体上发表过的论文。

1甲类论文

论文和论文摘要统一用A4纸张,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仿宋体字,单面打印,一式五份。另附软盘一份。

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

为了便于论文的密封评审,论文的标题和正文请勿出现作者及所在单位字样。

在论文申请书上填写作者姓名、单位、论文题目、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并加盖报送单位的公章。

2乙类论文

提供论文复印件,一律用A4纸张复印,正文字号不小于小4字号。单面复印,一式五份。

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

同时在论文申请书上填写作者姓名、单位、论文题目、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注明发表论文的报刊名称、期数或日期,并加盖报送单位的公章。

七、论文的评选

由全省将组织专家对上报的甲、乙两类论文进行评选,甲、乙两类论文分设一、二、三等奖,并评选出部分论文上报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学术委员会进行评选。

八、论文选题方向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战略和理论研究

1、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关系的研究

2、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性质、地位及教育价值的研究

3、近代、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思想的研究

4、中小学艺术教育中普及与提高关系的研究

5、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发展态势的研究

7、中小学艺术教育学科教研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8、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

9、基础课程改革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研究

10、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和实验的研究

11、中小学艺术教育考试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三)中小学艺术教育课外、校外艺术活动

12、中小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研究

13、中小学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14、中小学艺术教育课外、校外活动评价体系的研究

15、中小学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研究

16、中小学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研究

17、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四)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的研究

18、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及艺术教育师资需求的研究

19、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模式的研究 20、本地、本校艺术教育资源的调查,以及整合、利用艺术资源的研究

21、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研究

22、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衔接问题的研究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24、改善中小学艺术教育办学条件的研究

注:以上选题范围不是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时可参考此提纲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不限于上述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开拓新的研究课题。

附件2:

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论文申请书

论文标题

申报者姓名(含合著者)第一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单位 通讯地址及邮编 联系电话(以下为乙类论文填写)发表论文的报刊名 发表期数或日期

另页开始打印(或复印)论文正文(甲类论文只写论文题目,请勿出现作者及所在单位字样,具体要求见附件第六条)。

电子邮箱 出生年月

职称

第四篇: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溶液调湿式空气处理过

程中热湿耦合传递特性分析

作者姓名:刘晓华

论文题目:溶液调湿式空气处理过程中热湿耦合传递特性分析

作者简介:刘晓华,女,1980年9月出生,2002年9月师从于清华大学江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于2007年7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溶液式空气处理装置是与常规空调完全不同的空气处理方式,其不是通过对空气进行降温到露点以下使水蒸气凝结从而除湿,而是通过液体吸湿剂与湿空气直接接触实现对空气的湿度处理过程。与传统的空气处理方式相比,采用溶液式空气处理方式,具有如下优越性:取消了冷凝水表面,消除了霉菌等生长所需的潮湿环境;既可以对空气除湿处理,又能实现冬季对于空气的加湿处理过程;可方便调节处理后的相对湿度,不再是常规冷凝除湿方式中接近100%相对湿度的出口空气参数;避免了常规空调系统冷凝除湿后温度过低还需再热带来的冷热抵消问题;可以充分利用低品位能源如太阳能和废热实现溶液再生,节省系统电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种溶液式空气处理方式已出现近70年,但由于空气处理流程内在的问题,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常规空调,因此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试图从溶液与空气之间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传热传质过程出发,深入剖析传热过程与传质过程的相互耦合影响,设法利用传热过程促进传质过程的进行,使溶液式空气处理方式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替代目前空调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方式,得到大幅降低能耗、精确控制室内温湿度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效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为:

首先,对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过程中传热、传质作用相互耦合影响的现象以及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给出了顺、逆、叉流不同流型下,溶液与空气绝热热质交换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与溶液除湿/再生工况的大量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Le数等于1时,求解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好的吻合。溶液与空气之间的传热驱动力、传质驱动力 相互耦合、影响,可能出现溶液与空气出口温度或(等效)含湿量超出二者进口参数所界定范围的情况。相互耦合影响的传热驱动力 与传质驱动力,可表示为相互独立的焓差驱动力 和相对湿度差驱动力。表征全热换热能力、表征扩散到平衡的穷尽程度,溶液与空气出口参数在互相独立的两驱动力所界定的范围内变化。

其次,在相互独立的热质交换过程驱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任意状态的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过程所能达到的处理区域在:①空气进口等焓线;②溶液进口等浓度线(或等效相对湿度线);③两进口参数的连线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边界线①和②与相互独立的热质交换驱动力一致,边界线③的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流量相对于空气流量非常大,热质交换过程对溶

液状态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空气处理过程的终状态点就位于两流体进口状态的连线上。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过程的可及处理区域刻画出了任意状态的溶液与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所能达到的处理状态,该可及处理区域适用于任意状态的溶液与空气的降温除湿、加热除湿、加热加湿、降温加湿等各种热湿交换过程的分析,从而为溶液与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指明了方向。

在可及处理区域的基础上,得到影响热质交换效果的核心因素除了众所熟知的溶液与空气的流动形式(顺流、逆流、叉流)、溶液与空气的流量比与传热传质系数外,溶液与空气的进口状态(溶液温度与浓度、空气温度与含湿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除湿与再生过程的特性。以溶液的进口状态为中心,根据空气进口状态相对于进口溶液状态的位置,在焓湿图上划分成热质交换性能不同的A~D四个处理区域:A和D区为除湿区、B和C区为再生区;A和C区全热换热方向与传质方向相同、而B和D区相反。在相同条件下,位于A区的除湿(传质)效果远优于处在D区的冷却空气方式的除湿效果,位于C区的加热溶液方式的再生(传质)效果远优于处在B区的加热空气方式。相同条件下,位于A区的除湿过程和位于C区的再生过程中,逆流热质交换装置的传质性能最优,顺流装置最差,叉流装置介于二者之间;但对于B区的再生过程和D区的除湿过程,当溶液浓度变化较小(通常情况)时,顺流装置的传质性能最优,逆流装置最差,流型的优劣排序与A和C区有着明显的差异。

而后,重点分析了溶液与空气的热湿耦合传递过程与单纯显热换热过程的异同,发现溶液与空气的全热交换过程(用焓表征)与单纯显热换热过程(用温度表征)有着相似的形式,可以应用显热换热过程的结果分析溶液与空气全热换热过程的特性。但由于在溶液与空气的热质交换过程中,传热过程与传质过程相互影响,目前普遍采用的借鉴传热学分析方法的对数平均湿差 法分析溶液与空气的传质过程,可能出现无意义或者计算结果与实际工况偏离较大的情况。本文提出采用对数平均焓差 法分析溶液与空气的热湿传递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际工况很好的吻合。

综合考虑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装置的传热传质性能与压降损失,给出了处于不同分区内的单元热质交换装置的性能优化分析方法。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过程所能达到的理想效率为热容量比m*、进口无量纲参数 与 的函数;可采用有效度 来衡量现有装置相对于理想装置的性能差异,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指明方向。原有叉流除湿/再生模块的尺寸为500×500×1200mm3,优化后的尺寸为600×350×830mm3,优化后的传热传质效果与压降损失与原有装置类似,但体积仅为原有装置的58%。

最后,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譬如,热质交换过程宜位于A、C区,使传热过程尽可能促进传质过程等),以单元热质交换装置为基础构建出了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热泵驱动和余热驱动的多种形式的溶液调湿式空气处理设备,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对于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在不增加体积投入的情况下,增加热回收装置的级数可以使得传热传质驱动力场分布更加均匀,是提高其效率的有效措施。由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和热泵系统结合的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冬、夏测试工况下新风机组的性能系数COP均超过5。采用

70~75℃热源驱动的溶液调湿新风机组的性能系数为1.2,远高于热水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系数,为夏季高效利用低品位热能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城市能源结构有着重要意义。与国际上的研究成果相对比,热泵驱动的溶液调湿新风机组的性能系数提高了28%,余热驱动的溶液调湿新风机组的性能系数提高了约50%。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处理后的干燥空气,可承担建筑所有的湿负荷从而有效地控制室内湿度,是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而且可使用17℃左右的冷水(不再是常规空调系统中的7℃冷水)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控制调节,为地下水、土壤等天然冷源的使用提供了条件。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当溶液再生热量可以免费获得时,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仅为常规空调系统的50%左右;当再生热量不能免费获得时,则能比常规空调系统节省20%~30%的运行能耗。博士论文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基础研究方面,1)分析了热湿耦合传递过程的可及性,提出了溶液与空气的热质交换过程终状态的可及范围;2)分析了不同入口条件下热湿传递过程的各自特点,据此提出了处理过程的区域划分方法,并给出了各区域的优化分析方法与热质交换过程所推荐的区域;3)揭示了溶液与空气的热质交换过程与单纯显热换热过程的异同,利用相似性直接获得溶液-空气热质交换体系的特征。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文章8篇、EI检索文章6篇。在空气处理流程与工程应用方面,1)利用上述传热传质过程的结论,构建出溶液全热回收装置、热泵与余热驱动的多种形式的溶液除湿与再生装置的新处理流程,显著提高了溶液式空调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并提出基于溶液调湿方式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形式;

2)与课题组成员一起,研制出一系列溶液式空调样机并实现产品化,应用上述新处理流程的设备性能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已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艺术中心、上海建科院办公楼、深圳招商地产办公楼等二十余个建筑中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约比常规空调系统节能30%。作者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该实用新型专利同时申报了发明专利,其中3项发明专利在2008年7月至12月期间已授权,另有1项发明专利仍在审查过程中);以第一作者出版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专著;溶液式空调方式的研究成果荣获2007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作者为第四完成人,学生中第一完成人)。关键词:溶液除湿,再生,温湿度独立控制,传热传质装置,空气调节

第五篇:第十四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格式说明

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

暨曹楚南院士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全文(详细摘要)格式说明

本次会议应征论文应是未曾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腐蚀电化学行为  腐蚀电化学测试方法  电化学保护和缓蚀剂的研究  腐蚀电化学应用

 电化学表面处理技术及其他

论文一律在通过email(elecorr@zju.edu.cn)投稿,并注明投稿。投稿时请选择所投内容分属的范畴。

1.论文全文书写格式

请用中文或英文撰写,篇幅在2到3页(大会邀请报告不超过3页)。论文全文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辑:

1.题目用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居中,单倍行间距)英文和数字则用12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2.作者用仿宋体五号字(居中,通信联系人在作者的右上标打“*”,报告人的名字用下划线标出。),单倍行间距,段前0.5行(或8磅),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

3.作者单位用仿宋体五号字(斜体,居中, 单位名之后加上通信联系人的E-mail地址)写在小圆括号中,单倍行间距,段后0.5行(或8磅)。

4.正文用仿宋体五号字、单倍行间距。英文采用10.5号Times New Roman字体。5.使用A4纸、四边页边距均为2.5cm。6.为方便国际交流,对于用中文撰写的论文,在论文之后空一行增加如下英文内容: 英文题目(12号,加粗居中,单倍行间距),作者(10号,居中,单倍行间距,段前0.5行或8磅),单位地址(10号斜体,居中,单倍行间距,段后0.5行或8磅)。7.计量单位一律采用SI单位制;

8.插图下的图注(图注名中英文对照,中文用5号仿宋体,英文用8号),均为单倍行间距,其余均用英文,英文最后一段段后0.5行或8磅。

9.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名(中英文对照,中文用5号仿宋体,英文用8号)相对于表格居中。先中文,段前0.5行或8磅,后英文,段前短后均为0单倍行间距。

10.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小五号仿宋体(或8号英文字体),书写格式如下: 著作: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期刊:作者,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11.其他未特别说明的按常规出版要求。12.为方便国际间交流,鼓励作者撰写250字以内的英文摘要。英文摘要采用10.5 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2.模板 2 稀土镁合金(AMCe1)在薄液膜下腐蚀行为的研究

刘文娟,曹发和*,张鉴清

(浙江大学化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E-mail: nelson_cao@zju.edu.cn)

摘要:我们已经研究了在本体溶液中,添加稀土元素Ce对镁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在TEL条件下,采用阴极极化曲线和EIS研究稀土镁合金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薄液膜条件下,镁合金的阴极和阳极反应都受到抑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液膜厚度的降低,镁合金的腐蚀速率减小。加入稀土元素后,在AMCe1的阴极极化曲线中出现了三段不同的斜率。但对于AM60而言,第二段斜率消失。EIS的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元素后,在液膜厚度为200-300 μm时,在低频区感抗和容抗交替出现。阴极极化曲线中的第二个动力学区和EIS低频区出现的容抗是γ相形成的结果。加入稀土元素后,在AMRE1中形成富含Al和RE的γ相。关键词:镁;稀土元素;EIS;极化曲线 简介:

由于良好的物理性质和机械性质,镁合金的在汽车,通讯,电子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镁合金的耐蚀性差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原因。镁合金的大气腐蚀研究主要集中在场暴露实验和室内模拟加速试验[1-2]。但是大气腐蚀的本质是薄液膜下的电化学反应。因此薄液膜下镁合金的腐蚀研究至关重要。实验:

实验采用AM60和添加稀土元素Ce含量为0.82 wt.%的稀土镁合金(AMCe1)。将AM60和AMCe1进行加工,得到外层用尼龙包裹,内径为6 mm的纽扣型电极。电极分别用400#,600#水相砂纸打磨,用2.5 µm的金刚石抛光至镜面,用丙酮除油,水洗,吹干,放入干燥器中待用。测试过程中采用3.5 wt.%的NaCl溶液。分别采用阴极极化曲线,EIS来进行腐蚀测试。采用SEM,线能谱和面能谱来分析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结果与讨论:

Current density/mAcm***0-23-6000-50002

1III-4000-3000-2000-100001000 bulk 296m 204m 101m0-1I-2-3-4 AMCe1-bulk AMCe1-403 AMCe1-302 AMCe1-198 AMCe1-94-3.0-2.8-2.6-2.4-2.2-2.0-1.8-1.6-1.410-5-3.2Z''/cmII***400050006000Potential/VZ'/cm图1 AMCe1在不同液膜厚度下的阴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

Fig.1 Polarization curves and Nyquist plots of AMCe1 under different TEL thickness.图1是AMCe1在不同液膜厚度下的阴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阴极极化曲线的结果表明,随着液膜厚度的降低,阴极电流密度下降。随着阴极极化电位的增加,阴极极化曲线分为三个区域,I,II和III。I区域在开路电位附近,随着阴极电位增加,阴极电流密度急剧上升。随着极化电势的继续增大,进入II区域。极化电势进一步增加,阴极电流密度随极化电势的增加变得平缓,达到极限扩散电流密度。阴极极化曲线的结果表明,镁合金的阴极过程明显受到了薄液膜厚度的抑制。随着液膜厚度的降低,阴极反应速度逐渐减小。对于镁合金而言,在中性NaCl溶液中,主要阴极反应是H+被还原成H2[3-4]。在薄液膜条件下,一方面由于阴极反应,镁合金表面碱化加强,镁合金的阳极溶解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液膜厚度越小,阴极反应物的浓度越低,因此阴极反应也受到也液膜厚度的抑制。因此在薄液膜条件下,稀土镁合金的腐蚀速率明显降低。

对稀土镁合金进行阻抗测试,所得结果如图1(右)所示。在液膜厚度为296 µm,Nyquist图在低频区表现为容抗弧,而在其他液膜厚度和本体溶液的条件下,表现为感抗弧。对阻抗谱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液膜厚度的降低,表面膜电阻Rsurf和电荷转移电阻Rct之和逐渐增大。但是在液膜厚度为101µm时,Rsurf与 Rct之和与本体溶液条件的值相当。这表明液膜厚度为100 µm左右时,腐蚀的控制步骤发生了变化。在薄液膜条件下,腐蚀的控制步骤为阴极反应。而在100 µm左右时,腐蚀的控制步骤转为阳极溶解控制。因此在液膜厚度为100 µm处,腐蚀速率出现极值。在液膜厚度大于100 µm时,随着液膜厚度的降低,腐蚀电阻增大,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同时受到抑制。结论: 研究表明在AM60镁合金添加稀土元素Ce后,出现了富含Al和Ce的新相(γ)。

AM60镁合金在薄液膜条件下的中的腐蚀行为与本体溶液不同。阴极极化曲线的结果表明随着薄液膜厚度的减小,阴极反应受到抑制。同时,稀土镁合金AMCe1的极化曲线分为三段。而AM60的极化曲线为两段。在阴极极化曲线上的第二段动力学区间是由新的稀土相的存在而产生的。正如极化曲线所示,在薄液膜下,镁合金的腐蚀主要是受到阴极控制。EIS的结果也同样表明了液膜厚度的降低抑制了镁合金的腐蚀。致谢: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1056)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Godard H.P, Jepson W.B, Bothwell M.R, Lane R.L, The Corrosion of Light Metals,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67.[2] 樊昱, 吴国华, 高洪涛, 镁合金腐蚀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铸造技术.2004, 25(12): 941-944.[3] R.Lindström, L.G.Johansson, J.E.Svensson, The influence of NaCl and CO2 on the atmospheric corrosion of magnesium alloy AZ91,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54(2003)587-594.[4] H.P.Godard, W.B.Jepson, M.R.Bothwell, R.L.Kane, The corrosion of the Light Metal, John Wiley Son, New York, 1967, p260.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AMCe1 magnesium alloy under thin electrolyte layer

Liu Wenjuan, Cao Fahe, Zhang Jianqing(Department of Chemistry, Zhejiang Univ.,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E-mail: nelson_cao@zju.edu.cn)Abstract: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AMCe1 under TEL in 3.5 wt.% NaCl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cathodic polarization and EIS comparing with AM60.The results indicated corrosion resistance was enhanced by the decrease of TEL thickness.There were three kinetic regions in polarization curves of AMRE1, whereas the second region disappeared for AM60.Meanwhile, EIS results showed the inductive loop at LFs for AMRE1 appeared under 200~300 μm thickness.The presence of second regions in polarization curves and capacitive loops at LFs in EIS was attributed to formation of new phase(γ)as indicated in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Keyword: magnesium;rare earth elements;EIS;polarization

下载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4论文名基于树枝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034论文名基于树枝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