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料2:近代新会名人事迹(写写帮整理)
近代新会名人事迹
张云田:新会县双水区人,中国同盟会员、华侨、镇南关起义烈士。
张云田少年受其父教育,精通文翰,其时深受外国嘲笑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 之辱,因而弃文就武,中武秀才。中年时结交三合会兄弟,立志革清兴华,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后从香港转赴安南(今越南)。1906年按孙中山授意,以教学为掩护,在安南海防开设“云田书塾” 作为革命党人通讯联络机关,联络海外志同道合的爱国华侨子弟,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进行革命活动。1907年农历10月25日从越南参加孙中山发动的镇南关起义,当时参加起义的有爱国华侨500余人。张云田率领“云田书塾” 的爱国华侨子弟林焕延等二十余人组织“敢死队”,26日,从越南边境进入中国弄怀,弄尧等地入“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首先攻占了镇西炮台,在战斗中张云田不幸牺牲。
宋庆龄副主席为遗像题词“1907年10月26日中国同盟会员于广西镇南关起义殉难张云田烈士遗像”。
伍廷芳(1842-1922):近代外交官。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1874年(同治十三年)留学英国。1882年起入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十余年,多次参与清政府的外交谈判。历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公使。辛亥革命时由起义各省推为外交总代表,又以革命军代表参加南北议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司法总长。1916年由黎元洪委任为外交总长。次年代国务总理。因反对段祺瑞解散国会,参加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任外交部长。1922年受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长,6月在陈炯明叛变时病死。
陈少白(1869-1934):幼名闻韶,又名夔石,号少白,新会县外海乡南华里人(今属江门市外海镇)。
1888年进入广州格致书院。擅长文学,能歌赋、会书画,有才子之称。
1889年底,赴香港,结识孙中山,拜盟为兄弟。1892年,陈少白、孙中山、龙列、杨鹤龄四人常在一起谈论反清之事,被清朝当局称为“四大寇”。1895年,参加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当时,兴中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赴广州担任军务,陈少白、陆皓东等相助。后因事泄,致使起义未及发动即遭失败。陆皓东等被捕牺牲。陈少白得以脱险,与孙中山、郑士良等东渡日本。在日本横滨结识侨商冯镜如等,并建立兴中会分会。1897年,陈赴台湾组织兴中会分会。1899年秋,陈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这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陈为报社第一任社长和总编辑。发表<<民主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等文章。1929年著述<<兴中会革命史要>>。陈还主持出版十日刊<<中国旬报>>。他与程子仪等创办天演公司,开办“采南歌剧社”,招收青少年学员加以训练,排演<<文天祥殉国>>等新戏,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为香港振天声白话剧社编写<<**>>、<<赌世界>>、<<鸣不平>>等具有爱国主义和反封建内容的剧本演出。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即派冯自由、李自重赴香港,与陈少白等共同商量组织香港同盟会分会。
1911年武汉起义,广东独立。胡汉民任总督,陈任广东军政府外交部副部长、陈不愿做官,几个月后即辞职。1915年与李煜堂设立上海保险公司,陈任主席。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被聘为总统府顾问。
1922年,陈返回故乡外海任民团保甲局长、乡事委员会主席、乡长兼新会第四区区长等职。陈任职期间,着意于教育与交通公益事业。1923年带头捐助兴建小学校舍一座(两层新式楼房)名曰“梦桥校舍”,并说服乡人陈英三等捐资建校舍两座,共计三座楼房作为乡立第一小学校舍。又捐资买入校舍附近土地十余亩扩大校园、开辟小农场,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劳动之用。
1934年秋,陈因病至北平修养,12月23日去世,终年65岁。
梁启超(1873-1929)于1873年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熊,音泥,是一种三脚水鱼。传说熊子乡曾出现这种水鱼,因而得名)茶坑村。他天资聪明,儿童时代就能赋诗,现在的新会父老还能背诵他的诗歌。12岁考中秀才,有“神童” 之称。17岁中举人,得以进入广州学海堂念书。学海堂是当时广州五大书院之一,以现代术语来说,是一所名校。1898年他到北京参与“戊戌变法”。这场“百日维新” 运动失败后,他逃亡日本。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曾先后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政府的财政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也曾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梁启超19岁那一年,与清朝礼部尚书李端芬的堂妹李蕙仙成亲。贵州名门的李蕙仙下嫁广东新会小康之家的梁启超,原因是李家赏识梁启超的才华,官宦人家的李蕙仙不惜纡尊降贵,嫁到南方来。李蕙仙比梁启超大4岁。
1903年,梁启超在日本刚过“三十而立”,在妻子李蕙仙的同意下,娶了她的陪嫁婢女王桂荃。这位第二夫人是四川人。李蕙仙生有3个子女,即长女思顺、次子思成和女儿思庄。王桂荃育有6个子女,即三子思永、四子思忠、五子思达、最小的儿子思礼以及两个女儿思懿、思宁。
李蕙仙于1924年9月13日,恰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去世。梁启超为她选择了北京西山卧佛寺附近的地段营造陵墓,一切工程委托梁启勋进行。1929年1月29日,梁启超与世长辞,终年57岁,与妻子葬在同一个陵墓。
李纪堂(1873-1943):名柏,新会县七堡区乡人,中国同盟会员。香港富商李璇之第三子,得遗产百万。其“生产所捐革命经费在一百万左右。”
少年性任侠,好与秘密会党交游,尤擅行猎,枪法甚准,曾被征任香港政府义勇军队长,日本邮船公司香港分公司经理。1895年9月结识孙中山。1900年加入兴中会,立志革清兴华,投身革命。孙中山策划惠州武装起义时,李被委任为香港财政主任,提供经费武器。惠州起义失败后,屡谋再举,于1902年,李与谢赞泰等人,密谋策划洪全福起义,独立负责起义经费50万元。起义前夕,由於事泄,被人向清延及香港警署告密,使在香港总机关被查封,广州各起义机关也被清兵破获,起义失败,李之家产已耗资过半。孙中山在越南河内闻知,对李之举动大加赞扬。
1904年兴中会在香港的<<中国日报>>缺乏经费,李给予5万元,支持继续开办。之后,李在九龙新界购地数百亩,创办青山农场;投资10万元建立“格致书院” ;成立“采南歌剧社”,捐资2万元,有陈少白编写“黄帝征蚩尤” 等剧本,公演文明戏;开设“益隆银号” 等实业。由於李捐助历次革命军起义经费,1907年已破产,每月全靠青山农场出售的农副产品维持全家生活,但他仍为革命奔走。广州新军之役与黄花岗之役,均尽力购买军械支援。1911年武昌起义不久,积极策划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反清。同年9月广东光复后,任军政府机密处成员、交通司长、琼崖公路局长、县长等职。1922年6月孙中山讨伐陈炯明叛变,李委任为西江军事特派员。1941年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1943年10月6日在重庆病逝,终年70岁。
陈垣(1880。11。12-1971。6。21),字援庵,族名道宗,新会县棠下区石头乡富冈里人,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二、三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副主席,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界代表。
六岁随父到广州,七岁入私塾读书,因不满足私塾的教育方法,刻苦自学大量的历史书籍。1898年到北平应试落选,后回广州当蒙馆老师。在维新思想影响下,抱爱国救国之志,于1905年在广州与潘达微等人创办<<时事画报>>,后又编辑<<震旦日报>>进行反帝反清的革命活动。为了避清政府的迫害,1906年曾回到家乡新会,在皇庄小学任教。
1907年在广州振德中学任教,不久进入美国教会创办的广州博济医学校学医,因不满学校对中国教师和学生的歧视,毅然离校,便同广州爱国人士创办光华医学校,转到该校学习,并在广州<<医学卫生杂志>>上发表过很多宣传医药卫生的文章,巧妙地运用历史知识,借古喻今进行反清宣传,191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12年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3月在广东第一选区当选为众议院议员,离广州定居北京。曾在梁士治内阁任过短期教育次长,不久脱离政界,致力于史学研究及历史教育和著述。1917年5月写成第一篇史学论文<<元也里可温教考>>,揭示六、七百年的元代基督教情况大白于世,而且引起中外史学家的重视。为开辟中国宗教史研究的新领域。此后他写了三百余万字的史学著作,在宗教史、元史、历史年代学、避讳学、校勘学、目录学等方面开辟新的途径。
1922年任北平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和京师图书馆馆长。
1923年12月他为阐明元朝西域诸族人来华后传播接受汉文化的历史,引用了二百种以上图籍写成<<元西域入华化考>>,为元史、民族关系史和中外关系史增添新的一页,获得高度评价。著名学者陈寅恪称:“先生之精思博识,吾国自钱晓征以来未之有”。日本著名学者桑原骛<<读陈垣氏之<西域入华化考> >>一文承陈垣:“为现在中国文学者中,尤为有价值的学者”。
1925年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26年为保护故宫珍贵文物资料不被军阀抢夺,曾遭到奉系军阀列入通揖名单而被拘留。同年任仁大学校长,1928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29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1931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名誉教授。193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北平,敌伪曾拉拢他担任“东亚文化协会会长”,他坚决拒绝。不当伪职。仍以大学课堂为阵地,以抗清不仕的顾炎武的<<日知录>>,表彰抗清民族英雄的全祖望的<<吉琦亭集>>,向学生宣传爱国思想,以抗敌保节勉励同学;利用史学论著,抨击敌伪、汉奸,宣传爱国精神,保持民族气节,在八年抗战期间,他以史为鉴,坚守教研工作,写成<<释氏疑年录>>、<<明季滇黔佛教考>>、<<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六部民族抗敌斗争史的专著。1949年4月在致胡适的一封公开信说:“研究历史和其它一切社会科学相同,应该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两重任务”。1951年参加西南土改工作团任团长,率领工作团到四川省巴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院系调整,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和<<历史研究>>杂志编委。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在担负繁重的学术和学校领导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整理旧作,发表新著论文二十多篇。1959年1月28日,陈垣已79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1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党使我获得新的生命>>文章说:“党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了我,使我能在垂暮之年,获得新的政治生命。”
陈垣从事教育事业七十年,以毕生的精力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人才,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工作作出很大的贡献。1971年6月21日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91岁。
主要著作有:<<元也里可温考>>(1918年<<东方杂志>>十五卷1-4号)、<<开封-赐乐教考>>(1920年<<东方杂志>>十七卷5-7号)、<<火袄教入中国考>>(1922年<<国学季刊>>一卷1号)、<<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年<<国学季刊>>一卷2号)、<<元西域入华化考>>、<<二十史朔关表>>、<<中回史西日历>>、<<史讳举例>>、<<沈刻元典章校补>>、<<历耘书屋从刻>>、<<校勘学释例>>、<<元秘史译音用字考>>、<<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陈垣学术论文集>>、<<陈垣史源学杂文>> 伍朝枢(1887。5。23-1934。1。3)字梯云,新会县会城镇官来桥人,出生于天津,父伍廷芳。
1897年随父前往美国。1905年回国,曾在广东劳动局、农工实业局任职。1908年得公费赴英国留学,先入伦敦大学攻读法律,毕业获法学士学位。后进入林肯法律研究院,取得律师资格。
1912年春归国,5月被派任湖北都督府外交司长,9月调北京外交部办理条约事宜。次年被广东选为首届国会议员,并为国民党籍的宪法起草员。1915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议兼外交部参事。1916年1月袁世凯复辟称帝,任“洪宪政府” 参议。伍提出辞职,未获批准,一度请假在家。
1916年6月黎元洪任总统,伍为外交部参事。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伍南下参加护法运动,任外交部次长。次年5月,军政府为桂系军阀所把持,孙中山被迫辞职回上海。伍仍留任。12月12日军政府派伍和王正廷等与北京政府代表组成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伍和王等人对破害中国主权的 “巴黎和约” 拒绝签字。
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任伍为外交部次长。10月6日北京政府发表伍朝枢为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的全权代表,伍拒绝参加。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在永丰舰上率,9月南京“国民政府” 改组,任命伍为外交部长。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南京“国民政府”,伍下野。“五。卅” 惨案发生,5月南京政府委派伍赴美国游说,要求支持和援助中国。1929年1月任驻美国公使,伍曾代表南京政府,多次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但遭到拒绝。9月伍奉命赴日内瓦出席国际联盟第十届大会。翌年参加国联第十一届大会,被选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理事。
1931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 内部分裂,形成宁粤两个“国民政府” 的局面。伍闻讯于6月15日离驻美公使职位,回广州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兼琼崖特别区长官。“九一八” 事变后,伍被任为司法院院长、国民政府委员,后因伍在国内无实力而辞职,移居香港。于1934年1月3日在香港病逝,终年47岁。
俞鸿钧(1899。1。4---1960。6。1)新会县荷塘区三丫汤村(塘坦)人。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长官银行总裁。
俞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小时在上海读书,1916年毕业于上海民主中学,后考人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成绩甚好,曾多次获奖,并在学校担任<<约翰声报>>总编辑,1919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后担任陈友仁创办的<<大陆晚报>>记者、主持人。后读美国芝加哥法律函授,获学士学位。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俞离上海到武昌,任国民政府外交部英文秘书,后退职回上海,被聘任为上海市府英文秘书兼宣传科长,主编<<市政周刊>>,后调任市财政局长。1929年俞委任为代理秘书长。1932年1月升任秘书长。
1937年3月,俞被任命为上海市长,数天后,因坠马受伤,左臂折断,当时“七七” 抗战爆发,俞仍坚持上班处理公务。8月7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水兵两人,不听国民党保安队拦阻,乘重刑汽车强行闯进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有意挑起事端,打死保安队士兵一人,后保安队抵抗,击毙日本官兵两人,造成“虹桥事件”。俞立即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石射猪太郎、日军驻上海海军本田少将提出抗议,并通会有关机构做好事态发展准备;亲自到日本总领事馆,机智、周密观察日方动向;揭露日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等一万多人进犯上海的阴谋;严厉驳斥日军无理挑衅,迫使日本总领事在淞泸停战协定共同委员会上都承认“敝国第三舰队是在驶向上海”。各国代表也痛斥日方撕毁协定,使总领事无可答辩,仓促离开会场。“八。一三” 淞泸之役爆发,俞亲自为中外记者发布新闻,将日军的侵略和抗击日军的形式公布于世,博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1960年6月1日病逝于台湾,终年61岁。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次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生于日本(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时期所生)。1913年随父母回国。
早年在清华学堂念书。1924年到美国升学,毕业于宾夕维尼亚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到东北大学,为中国北方创设第一个建筑系。1931年“九。一八” 事变前夕,他回到北京参加中国宫造学社,从事研究中国古建筑。梁思成到各地的古建筑去进行测绘、拍摄、分析、研究鉴定,写出有科学价值的调查报告。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并用英文撰写<<中国建筑史图录>>,向外国介绍中国的古建筑成就。1945年抗战胜利,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创设建筑系。1946年他到美国讲学及考察建筑教育。1947年被推举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这一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颁名誉博士学位给他。
在国共内战非常剧烈的时候,他毅然返回中国。北京的学者朋友和新会县的乡亲告诉我,北京解放前夕,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他便在古建筑上作了标志,提醒共方军队别向古建筑物开炮,因而保存了北京的古建筑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亲自领导并参加了中国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1952年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1955年,当北京市提出是否要拆除北京城墙时,一向爱护古建筑的梁思成坚持城墙不应该拆除的见解,受到严厉的批评,结果城墙被拆除了,只剩下正
阳门(北京人称为“前门”)的一段。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尽折磨,含冤而逝。1986年清华大学举行隆重集会,庆祝他85岁诞辰,算是死后为他进行的平反。
梁思永(1904-1954)梁启超三子,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班。随后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1930年毕业后,回国参加考古工作。1931年春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即史前小屯文化)。同年秋天参加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工作(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2800年-2300年的龙山文化,第一次发掘龙山文化是在1928年)。
梁思永的考古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把中国的考古工作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1934年他执笔撰写<<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中国第一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接着他又主持安阳候家庄西北冈商代王陵区的发掘工作,共同发掘大墓10座,小墓千余座。
1941年梁思永不幸患上肺病,休息了8年。在这之前,即1932年,他也曾患上烈性肋膜炎,卧病2年。1949年北京解放后,他又投入考古工作。1950年8月,他被委任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他以虚弱的身体,躺在病床上主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制定长远计划,指导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培养考古学接班人。1954年4月2日,终於体力不支,心脏病发作而与世长辞,终年未满50岁。著名考古学家夏鼎说:“梁思永是中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另一位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称赞他是中国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的开拓者。
梁思庄(1908-1986)图书馆梁启超五女,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1930年考获加拿大蒙特里尔麦基尔大学文学士;接着又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院攻读,考获图书馆学士后即回国服务。她先后在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图书编目工作。1952年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梁思庄以“保皇党梁启超的女儿,反动学术权威” 的罪名而遭到批斗,被毒打得遍体鳞伤。1976年被令退休,1978年复职。梁思庄一生致力于西文图书编目工作,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由她亲自或指导编制而成。1986年5月20日逝世。
罗承德医生(1883-1949):在新加坡的新会罗氏家族当中,最有声望的要算罗承德医生和罗广霖医生父子。罗承德医生在中国家乡出生,童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15岁南来槟城进入大英义学就读,开始学习英文。中学毕业后,到新加坡考人七州府医学堂学医。1911年医科毕业后,在桥南路(余仁生药行附近)开设罗氏药房。
罗承德医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历任冈州会馆总理(主席)及世界红十字会星洲分会的领导人。新加坡沦陷时期,罗承德医生和罗广霖医生父子在冈州会馆成立红十字会支会,义务替病人治病,因而保护了会馆的家具和文物没有受到破坏。
Copywrite©2007 Kong Chow Wui Koon.All rights reserved.
第二篇:近代名人事迹
(一)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事迹:(1)1915年9月,创办《新青年》。(2)1917年初,与李大钊等倡导新文化运动。(3)1920年初潜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4)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历任中共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务,并担任中共第一至第五届中央委员。(5)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江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感悟:观其一生,辉煌过,败落过。可谓之坎坷波折,大起大落,显一大人杰之气魄,他早期有功,中期有错,后期变坏。但我认为陈独秀有功无过,在那个年代一直是一个先驱者,是一个真正的领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要为建设祖国事业走在最前面啊。
(二)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事迹:(1)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2)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发动武昌起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4)1911的12月,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5)1924年5月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评价: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感悟:我们要学习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和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事迹:(1)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2)1927年9月,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3)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5)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7)1945年8月,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8)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解放区,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1949年4月,发布渡江命令。(9)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1)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
评价: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感悟:作为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年代的90后,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主席,因为他的正确领导,才建立起了新中国,才有了后来的和平与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
第三篇:湖州近代名人调查报告
湖州近代名人调查报告
湖州简介
湖州,一个环太湖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大凡江南有水的地方,因了水的氤氲和水的灵动,城市都会带有些许的阴柔和细腻,也正是城市的这种波动的阴柔和细腻,隐隐地融入并成就了这些城市的女人性格。而唯独湖州,由于太湖的浩淼,因此,这座城市的性格似乎在温柔的同时又多了几分豪爽和睿智。
由于从小就在这座城市长大,一直没有离开过,常常感受着迂回的温润空气和从太湖里吹来的清风,使得对湖州的多情感受。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当时就觉得吴兴是个好地方,后来多读了点书,才知道“山水清远”的吴兴,就是自己脚下这座从战国时期春申君时就建立的城市!而一个“碧波三千顷”的太湖,更是占据了这座城市的无限美好和全部温柔以及豪情气度。
基于这份情结,于是根据近代史作业,我在14年国庆对湖州当地尤其是吴兴区的名人进行了调查,走访了湖州很多角落,听取了当地民众的很多声音,也研究了有关书面资料,并向有关地区人们发了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湖州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蒋家王朝陈家党”,“湖州的中统,江山的军统,奉化的总统”,民国时期湖州市的名人真可谓人才济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几乎没有几个地方能够与之抗衡,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甚至是军界,都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发挥重要历史作用的人才。
沈家本
沈家本(1840—1913),清末官吏、法学家。字子淳,别号寄簃,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任直隶(今北京市)、陕西司主稿,受刑部尚书潘文勤赏识。光绪九年(1883)进士,任奉天(今沈阳市)司正主编,兼秋审处坐办、律例馆帮办,后又升为协理、管理等。十九年,出任天津知府。任间宽严结合,恩威并施,深得百姓赞许。调任保定知府后,在处理一外国教堂被过境军士毁坏事件中,按法据理力争,处理妥善。后升任通永道,山西按察使。未及行,外国教士为报争地索款未成之恨,诬沈私通义和团,遭朝廷搜查,终因查无实据而未获罪。二十七年起,历任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并兼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等职。宣统二年(1910),兼任资政院副总裁。次年,任法部右侍郎。专治法学,曾收集我国古代法律资料整理和考订。又奉命主持修订法律,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等
酷刑,用修订的《大清现行刑律》取代《大清刑律》,并研究和参照国外刑律,制订《大清新刑律》,对刑法作了改革。著有《历代刑官考》、《历代刑法考》、《汉律摭遗》、《明律目笺》、《文字狱》、《刑案汇览》、《读律校勘记》,另有《古今官名异同考》等。后人编有《沈寄簃先生遗书》、《枕碧楼丛书》传世。
他作为修律大臣,沈家本既是一位中华传统律学功底十分深厚的法学家,又是一位积极吸取世界优秀法律文化的法学家。他既不固守传统法制,又不全盘照搬西化。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沈家本确定了修律的基本原则,即“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专以折冲樽俎,模范列强为宗旨”。沈家本认为,“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为之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为之愚”。沈家本有“封建官僚不封建,修律大臣真修律”之誉称。
图 1-沈家本纪念馆
现如今,沈家本故居位于宣武区金井胡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沈家本入京后居于此。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南北长56米,东西长29米。由于枕碧楼"是故居中的藏书楼,藏书五万余卷。1990年,沈家本故居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沈家本纪念馆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衣裳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为了纪念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湖州市政府与2012年建立沈家本纪念馆。该馆占地1400平方米。重建在古宅周宅之上且结构精巧、造型独特、环境优美。
图 2-沈家本纪念馆内陈设
共分为两层,以方形布局。馆中矗立着沈家本铜像及仿汉白玉雕像,馆内陈列沈家本的修订的法学文献,遗物,书法等,用图片反映了沈家本先生投身法学改革的艰苦历程。当地的人大多数都记得他,对他都很尊敬的。
图 3-沈家本的墓
沈家本的墓是修在杼山朝东南的坡上的,从墓到山脚下面道路有几十米,上下极不方便。2002年,湖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政法大学决定于2003年在湖州联
合举办“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了迎接国际学术研讨会,便于来宾拜谒沈家本墓,湖州方面决定修缮沈家本墓前通道。墓前通道采用朝南下坡的传统朝向。墓前通道按163级台阶设计,象征着沈家本1840年诞生至2003年已163年。
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 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刚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与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被任命为副部长。他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4年,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杨光泩
杨光泩(1900年-1942年),烈士。浙江吴兴菱湖人(湖州)。曾任中国驻菲
律宾总领事,抗日外交九烈士之一。
16岁时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清华大学前身)。1920年由清华学堂保送留美求学,并获学士、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1937年10月,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总领事。就任期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募集捐款,支援抗日。1942年4月17日,杨光泩等外交官被日军枪杀,牺牲时年仅43岁。于他的话,我就比较熟一点,因为,他就诞生在我的出生的地方啊。
感言
这次的调查让我了解了许多湖州的历史,知道了许多湖州的名人,让我感触很深。不过,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沈家本和钱三强了,对于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而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翻开湖州的历史,尤让人引以自豪。青山绿水,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蜚声文苑的骚人墨客,几乎都同湖州的山水风物有过因缘。调查中只详细调查了解了几个最有名的名人资料,无论在书画艺术上还是抗日前线上,湖州的人都不落人下风。
作为一个人文荟萃之地,湖州有着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时间,在延续;湖州的名人,永远在活着湖州人心中。
第四篇:近代爱国人士事迹
侯宝璋,字又我,安徽凤台人,中国病理学先驱者,医学教育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2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曾留学美国、德国、英国。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齐鲁大学医学院代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代院长;全国政协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实用病理组织学》、《中国解剖学史》、《中国糖尿病史》、《中国牙医史》、《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等专著及论文五十余篇。
英国科学家、胚胎生物化学创始人、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指出:侯宝璋是本书作者当时在中国巡回研究中国科技史所尊重和倚靠的病理学家、解剖学家和医学史学家。
1979年版、1999年版《辞海》关于侯宝璋辞条指出:侯宝璋30年代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在肝脏病与肿瘤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提出并证明了华支睾吸虫寄生与肝癌发生的关系。60年代和英国卡梅伦(roy cameron)教授合著《胆汗性肝硬变》。他对考古学及中国医学史也有研究,发表有关论述十余篇。
一、石中宝璋 人中骐骥
古代齐鲁因杏坛弦歌、稷下先生等的流风余韵,故有苏辙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这般感慨;至近代新式教育西风东渐,xx出现了中国最老的大学之一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尤以医科见长;齐大医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医生和医药学家,侯宝璋是济济多士中的杰出代表。幼年侯宝璋的文化启蒙是私塾先生。侯宝璋少时即心怀桑弧蓬矢,立志做大事。他作别家人,独自步行至怀远,索性到当地一所慈善机构:教会办的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学技,一面谋生一面学习。境遇的驱使竟使侯宝璋与医学结下不解缘,并郑重选择了自己一生的医学生涯。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侯宝璋卓尔不群的品性和求知若渴的精神,使民康医院负责人大为感动,决定由医院留用并保送他入含美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被保送至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侯宝璋因参加**与若干同学一起被校方列入开除名单,但校方宣布:若认罪悔过,便可复学。侯宝璋是有不屈不侮、敢作敢当骨气的;他坚持认为申张正义,维护公理,清白无辜,没有罪过;宁肯失学也不违心伏罪。因此被校方开除。侯宝璋义无反顾地再一次回到民康医院化验室。他白天勤恳工作,深夜发愤自学,朝乾夕惕,夙夜匪懈。1916年由民康医院借给侯宝璋少量的钱,再一次保送他入学至北平协和医学校,之后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被褐怀玉的侯宝璋勤勉奋励,品学兼优,而生活方面则含辛茹苦,自律简朴,夏天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净凉干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件薄被,别人送来衣物,他概婉言谢绝。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侯宝璋如切肤之痛,义愤填膺,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抗议并游行示威。济南学生迅速声援,侯宝璋积极参加了齐鲁大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学生游行示威请愿活动,激情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侯宝璋以秀出班行的成绩和人品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吞并东北又入侵华北,长城战争爆发。侯宝璋迅即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自报奋勇、不顾危险亲自奔赴喜峰口等战区支援军民抗日工作,救治伤病人员。1937年7•7事变后,侯宝璋随齐鲁大学迁校蓉城,他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教授,但生活甚为清苦;在抗战困难时期,侯宝璋尽其可能从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有时是隐名向困难学生提供学费,是他们得以继续学业。1938年正为抗日战争动荡和艰苦阶段,侯宝璋以公而忘私和献身医学的精神亲赴贵阳,参加贵阳医学院筹建并担任病理学科研教学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大批华人子弟背井离乡,流亡各地。侯宝璋热心奔走有关慈善机构,负责与教会合作安置了大批青年到大后方就读。道远知骥,世伪知贤。侯宝璋为人休声美誉,守身如玉。老舍初到成都及从美国回北京经香港均住侯宝璋家中;老舍作品在美国出版事宜的信函、汇款,都是从美国寄给香港大学侯宝璋,再由他转北京老舍收。
二、医学翘楚 学科巨擘
病理学是研究病因、发病过程及病变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医与西医病理学两千多年中按照各自模式发展。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病理学在中国的发轫肇始于西医学的东渐西被。1934年,侯宝璋著由中华医学会编译部出版的《实用病理组织学》是中国病理学的肇端之作,是近现代科学意义上中国病理学的嚆矢。由r.w.raven主编癌百科全书二卷中肝癌病理学一章为侯宝璋专著;他与英国肝病理学权威cameron教授合著《病理学专论》系列的《胆汁性肝硬变》专著于1961年在伦敦出版。侯宝璋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关系研究、肝汁性肝硬变研究、绒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热病研究及中国医学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学术贡献。1941年,侯宝璋发现一例来自山区的黑热病患儿,便两次在暑期翻山越岭,路远迢迢到四川西北部地区实地调查,研究黑热病传染媒介白蛉子的分布和利什曼原虫感染流行病学。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侯宝璋以坚持开展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倡导学术风气做出了榜样。他的研究成果见诸美、英、日本等病理学杂志。侯宝璋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国际病理学界享有盛名和声誉。1948年,侯宝璋接受英国政府教育部聘请出任香港大学二战结束复校后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1958年他被选为伦敦肿瘤学会第七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960年当选东京第二届国际防癌会议主席团成员;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委员;他是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当局医务部病理学顾问。1963年1月26日,从香港回到北京的侯宝璋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国家主席刘少奇首先与侯宝璋亲切握手致意。一同受到接见的其他著名科学家还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黄家驷等。1964年12月27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等亲切接见了侯宝璋等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各位委员。1967年,侯宝璋逝世后,cancer癌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rit.med.j.)等均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悼念文章。
三、学贯中西 一代宗工
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齐鲁雄藩泱泱大风,汲外存中,灌输新知发扬科学,为国造英雄,齐大校训校歌营造了那个时代齐大医学院黉门学人科学救国的精神和为国成才立业的氛围。1921年齐鲁大学成立医学编译部,医学院各科教授、主任兼编译委员会委员。刚毕业留校工作一年的侯宝璋崭露头角,作为青年教师中佼佼者参加了医学编译部工作;是年4月齐大医学院创办《齐鲁医刊》,侯宝璋兼任编辑。该刊是现代医学的渊薮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前身,声迄四海,影响甚大。1926年,侯宝璋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继之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在ludwig pick教授指导下进行病理学的深造和研究;1932年齐大学报改版更名为《齐大季刊》,侯宝璋兼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六编委之一;1934年,侯宝璋获罗氏基金资助赴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留学并进行研究工作。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接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讲学;1947年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国讲学。侯宝璋还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学者,尤其对中国医学史研究前无古人,自成一家。开西医学之风后,能用现代医学病理学科学观研究中国医史著述斐然的学者,惟侯宝璋斗南一人。他医史研究的一项工作是在卷帙浩繁的历代文献典籍中搜寻有关疾病的记载和描述,黄卷青灯,博观经典,进而用现代医学作出科学结论。如《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1942),侯宝璋研究了文献记载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病状,认为司马相如身患糖尿病。他还把历代著名诗人描写疟疾病状的诗辑录成册,独辟先河,开物成务。侯宝璋有关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论文和《实用病理组织学》专著现珍藏陈列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展览厅、xx大学博物馆第二展厅等处。侯宝璋是一位文理贯通、博学多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与齐鲁大学文学院诸教授时相过从,攀今览古,成金兰之契,如老舍、顾颉刚、钱穆、吴金鼎,商承祚等。他善于以医学切磋文学艺术,又以文化研究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相互鉴借和沟通使侯宝璋还与关山月、黎雄才、赵望云等成为笙磐同音、心照神交,彼此汲取精神创作营养的契友。关山月曾在《羊城晚报》撰文道:侯宝璋教授善于从画面构思和笔法上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使画家从中获益良多。1986年,关山月为侯老逝世二十周年赋诗一首,怀念侯宝璋教授:乱世逢知己,蓉城谊最亲。多才为世重,濡沫见情真。博学兼迷画,崇文更爱人。春晴思故旧,闻笛倍伤神。吟诗思人,兹情兹意,可见侯宝璋的博学多才、崇文爱人不仅在医学界,而且在文化界所确立的地位。侯宝璋以经师人师、道业出众闻名。他善于把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教育思想精湛地融会于教学之中,而俾众受用终生。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就某种复杂的病理理论和现象,他可以驾轻就熟地用一、二句谚语、典故加以精辟概括,画龙点睛,揭示真谛,使学生豁然开朗,触类旁通,深为师生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华西坝,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齐鲁大学以及燕京大学集聚同一校园上课。一天下课前一二分钟,侯宝璋忽来兴致,笑对学生说:我有一联,请君试对,上联为: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学生们击节称赏,凝思默虑。此事被《新民报》记者披露公开征对,便有几则应征联相对。校名联诸类俯拾即是,病理学家侯宝璋深厚文化功力略见一斑。
四、如珪如璋 赤心报国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齐大医学院及齐鲁医院在当时国内规模可观;各学院教授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安居乐业。校方就是否迁校问题举棋不定。齐大董事长孔祥熙主张:为了国家利益和抗日大局,也为齐鲁大学的荣誉,齐大应迁校四川。当时包括侯宝璋在内的齐大医学院诸位教授已接到有关医院、大学的邀请,或留守济南,不随学校入川。大搬迁,蜀道难,教学科研医疗生活条件毫无保障地迁徙办学将何等艰辛。侯宝璋却毅然决然地在抗日战争那极端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与齐鲁大学同在。他负责组织齐大医学院师生和重要设备仪器标本的转移工作,与大家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威望素著、令闻嘉誉的侯宝璋对齐大医学院师生确实起到了稳定、凝聚人心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作为著名教授入川也对齐大医学院的学术地位起到了维护和加强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侯宝璋应邀赴美国、英国讲学。美国及台湾学术机构和大学向他发出了聘请,但他均未应允,他选择了香港大学。1949年10月1日,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此站立起来,侯宝璋欢欣鼓舞,他心系北京。1952年,侯宝璋将次子侯健存由香港大学送回内地工作,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医学卫生建设事业。1955年,侯宝璋组织香港大学英籍教授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7年,侯宝璋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全国病理学会成立大会和中华医学会年会,并作学术报告。翌年,经侯宝璋安排促成国际著名病理学家、肿瘤病理学权威韦礼士教授(prof.r.a.willis)访华。在1960年前后,应国家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邀请,侯宝璋第三次赴内地进行病理学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1962年,正值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侯宝璋由英国管辖地区香港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北京。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为了排除敌对势力的阻挠和台湾特务的加害,绝对保证侯宝璋的生命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缜密周到的安排;侯健存从英国回国协助;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和内地专人负责。侯氏父子是在夜间由海路护送至澳门,并得到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等亲自臂助,经拱北海关进入内地。在侯宝璋未安全顺利进入内地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将周恩来总理已亲自签署的任命侯宝璋为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的电稿暂作保密。侯宝璋的归来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医学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侯宝璋抵广州后受到陶铸、张治中等热烈欢迎和接待。他在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将余生贡献给祖国。回到北京后,周恩来、邓颖超接见了侯宝璋及家人,并在中南海西花厅设家宴款待。陈毅、童小鹏、费彝民在座。周恩来尊称侯宝璋为侯老;总理说:侯老,对你们在这个困难时期回来,我十分饮佩!我们闭关自守多年,对外面科技发展、进步很少了解,侯老这次回来可以引进医学新科技,引进人才。侯宝璋归来时为我国订购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带回了多年收集的珍贵的实验标本及数百份图片资料;他一手建立起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侯宝璋参加社会活动中也包括了文学艺术欣赏与收藏。老舍曾为侯宝璋赠诗一首:余钱买字画,斗室傲云烟;心悦为珍品,神游乐自然。又题道:幼我兄与予有同嗜,余钱辄换字画,悦心则取,不以真伪年代多自萦绕。侯宝璋对祖国文化遗产爱护备至,竭尽所能,省吃俭用,收藏了大量流散海外的陶瓷、书画、善本古籍等珍贵文物。他从香港回北京后将其钟爱之物先后分五批尽赠国家故宫博物院珍藏。倾其有而付出,又倾其有贡献祖国,这就是侯宝璋这位杰出爱国知识分子贻厥后人的盛德懿范。
第五篇:名人事迹
科学巨人
1.爱迪生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光收集资料,就用了200本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还用过头发和各种不同的竹丝,最后选中了日本的一种竹丝,经过燃烧炭化后,成为最初的灯丝。
2.居里夫人
居里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3.袁隆平
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袁隆平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4.邓稼先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他,是个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人。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5.王选
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王选说:“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
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得了癌症,但他工作起来比健康人更勤奋,周六和周日都没有休息,直到他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每当回忆起老朋友王选的顽强乐观的精神,莫不为之惋惜、叹服。
王选同志以他自身的行动印证了他的生活信念--“珍惜、关爱生命,以一个科学家的使命感努力奋斗,活出精彩,活出生命的意义”。
文学巨匠
1.朱自清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鲁迅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
3.季羡林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4.冰心
我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八十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5.鲁迅
有一天,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