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正式)
优化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甘肃省民乐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甘肃省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辖区面积3687平方公里,人口24.22万,其中农业人口20.68万,辖6镇、4乡、1个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海拔1589-5027米,年均气温0-7.6℃,无霜期78-188天,年降水量155-501毫米。自然环境比较艰苦,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农业县。但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近年来教育事业却突飞猛进,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强县。尤其是义务教育,不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质量,都居全市一流水平,这一切都与该县“普九”之后,努力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决策和有力措施密不可分。
一、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7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及职业中专学校1所,初级中学8所,小学174所,县直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1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174所);在校学生47326人,其中普通高中7324人,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1281人,初中12643人,小学21303人,幼儿4775人;教职工314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6.4%、98.6%和85.6%。
近年来,民乐县把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作为实现“两基”目标之后,发展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
长,办好每一所学校”上来,采取多种措施,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拉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县18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中,现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级标准化管理学校68所(其中农村中小学62所),市级办学水平示范学校26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1所),市级信息化花园式学校59所(其中农村中小学52所),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学校56所(其中农村中小学49所),市级标准化语言文字达标学校8所(其中农村中小学5所),市级平安校园176所(其中农村中小学170所),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学校12所(其中农村中小学8所),县级标准化管理学校119所(其中农村中小学113所);省颁一类标准幼儿园3所,二类标准幼儿园14所,规范化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120所。1996年,“两基”目标实现后,“两基”工作先后于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7年高标准通过了省、市级一、二轮复查,并得到高度评价。
2009年我县被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确定为全国学业质量测试的样本县,我们严格按照《测试方案》的要求,操作规范有序,样本准确无误,成绩真实可靠。
二、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民乐县于1996年实现“两基”目标后,就把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当作义务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把“如何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作为发展义务教育的重头戏来唱,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党政组织的充分肯定,《甘肃日报》、《甘肃教育》、《张掖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曾以《盛开在祁连山下的基础教育之花》为题,大篇
幅地报到过民乐县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经验,在全市、全省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建立和完善制度为保障,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民乐县把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制度,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在完成“普九”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发展形势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时地制定了《民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在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校舍建设标准、面积定额和装备配备标准的前提下,从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器材、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计算机的生机比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校长负责制的学校管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二是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了《民乐县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城乡学校和区域内学校之间均衡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备师资力量、着力改造薄弱学校、切实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三是制定了《民乐县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制度》。为了鼓励城镇中心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帮教的积极性,从2005年开始,实行城镇中小学教师下乡支教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学艺的城乡双向交流制度,对缩小城乡教师教学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制定了《民乐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教学基本功达标实施方案》。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三字一画”(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徒手画)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每三年进行一轮达标活动,不达标者不予评优晋级,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基本功的不断提高。五是制定下发了《民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方案》、《民乐县教职工管理条例》、《民乐县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
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及《民乐县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十不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办学行为,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以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近年来,民乐县抢抓机遇,用足用活政策,着力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方面,大作而特作文章。一是抢抓全省义务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上世纪80年代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背景下建起的一大批白墙、红瓦、土木结构的校舍进行了改造,累计投资1300多万元,建起了一批砖混结构的校舍,并对所有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地面的硬化。二是抢抓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累计投资近3000多万元,对“三无” 校舍(无上、下圈梁和构造柱)进行了改造,并对所有中小学校园进行了硬化、绿化,一大批夏有绿、冬有青的校园相继建成,办学条件有了大幅改善。三是抢抓2003年“10〃25”地震灾区中小学重建和近几年实施的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项目,累计投资9800多万元,在全县所有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都建起了教学楼共32幢,结束了民乐县农村学校没有教学楼的历史,并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硬化、绿化、美化,大部分学校还建起了高标准、高品位的文化长廊、体育活动场地和师生食堂。2009年全县投资385万元对所有寄宿制学校配备标准化灶具,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全县形成了在农村“修得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环境最优美的地方是校园”的喜人局面。四是抢抓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投资480多万元对全县所有中小学都配备了三种模式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全县共建起计算机教室167个,多媒体教室172个,DVD播放室158个,建起校园网138个,新增微机和笔计本电脑1288台,生机比和师机比分别达12:1和2:1,所有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普通小学实现了“校校通”。目前,天网、地网、校园网三网合一的教育科研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目标,85%的中小学达到了花园化、信息化、人文化的育人环境标准。
(三)以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民乐县地处祁连山脚下,近一半的村落分布在祁连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差,针对这一情况,民乐县正视现实,适时进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第一次布局调整是借2003年10〃25地震中小学重建,将48所地震中校舍受灾严重,生源萎缩,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农村小学进行了合并,将小学由原来的209所合并为161所,同时结合2005年全县合并乡镇的实际,撤并农村初中3所。第二次是根据甘肃省2008年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县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深入实施,学龄儿童逐年减少的现状,按照“高中、初中向城区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集中”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思路,本着有利于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于2009年上半年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民乐县2009-2011年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该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在县城新建2所各容纳3000人左右的初级中学,同时扩大位于县城的民乐三中、洪水中学的办学规模,将所有农村初中全部集中到县城,实现集中办学;在撤并后的农村初中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将所在乡镇所有小学的5-6年级学生和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1-6年级集中办学,在撤并后的乡镇中心小学积极创办全托制乡镇中心幼儿园。2009年秋学期开校已将规模较小的永固中学、民联中学和三堡中学全部撤并到民乐三中和洪水中学,在已撤并的原中学创办了3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县政府投资8000多万元,在县城新建的2
所初级中学,现已开工建设,计划于2011年秋竣工并投入使用。届时,农村小学将由原来的171所减少到121所,初级中学由现在的8所减少到4所,压缩中小学教师219人。这样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综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仅按标准配足配齐师资和教学设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益,而且彻底消除了城乡初中教育的差距,有效杜绝了农村学生涌向城镇学校借读的“择校”现象,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以师资配置为关键,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民乐县在教师的引进、调配、培训和职称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向农村学校尤其是向偏远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一是在基本满足高中教师需求的前提下,县政府将每年引进的50名左右的师范类院校本科毕业生、30名左右的 “三支一扶”人员、省上选派到农村任教的40名左右的大学生全部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及时补充了农村教师缺额,加强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二是及时纠正了前几年因高中扩招,师资力量不足而层层选拔教师的做法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向城区流动的做法,进一步稳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三是按照《民乐县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每年选派30名左右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30名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顶岗锻炼,并对支教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晋级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对没有农村任教经历的城镇中小学教师不得聘为高一级职称。四是对所有农村小学校长每3年实行一次竞争上岗,即盘活了人力资源,也使一大批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走上了校长岗位,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也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有意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近年来,民乐县在狠抓校本培训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新教材培训等
各类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达1800人次左右,其中85%的教师来自农村中小学。通过培训有力地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县教育主管部门还制定了相关的奖励和扶持政策,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以在职函授、自学考试为主的学历提高教育,近年来,每年有150名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取得了高一级学历。六是成立了城乡联片教研组,定期开展城乡联片教研活动。将城区的10所中小学与全县的10个学区(校)组成了城乡联片教研组,在县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每片每学期都定期开展不少于3次的城乡教师联片教研活动或城镇教师优质课送教下乡活动。这样使农村教师及时学到了城镇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城乡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七是在职称评聘方面,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限额,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五)以改造薄弱学校为突破口,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新世纪初,民乐县仍有40%的农村小学和20%的农村初中属薄弱学校,这些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办学条件差,留不住教师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由此带来生源萎缩的恶性循环,成为制约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为此,县上在校舍建设投入、教育项目实施、教学设施配备、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通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积极向薄弱学校和学校所在地倾斜。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80%的薄弱学校都建起了高标准的校舍,硬化了学校所在地通向公路主干道的乡村道路,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如近两年县上在实施师生食堂改造和新农村卫生校园改造项目时,全部安排在了地处山区的丰乐中学和丰乐乡易家湾小学等几所偏远薄弱学校,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师队伍的日趋稳定,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如中考成绩原来一直位居全县倒数行列的永固中学,2009年迈进了全县前列,大部分在外乡或城区借读的孩子近两年又返回了原校,生源较2005年净增200人以上。
(六)以规范办学行为为抓手,着力提高学校内涵发展水平。随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农村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而“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强烈。为此,民乐县除普及标准化学校建设外,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标准配足配齐教学设施和器材,完善了一系列功能用房及设施,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子。一是制定出台了《民乐县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从严格控制中小学作息时间、减轻师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广泛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等20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增强了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法治教,依法从教的自觉性和以学生为本位的管理思想。二是积极构建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民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方案(试行)》,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中小学积极向学区和县教育主管部门反馈监测结果和意见,督促学校主动改进教学及行政管理措施,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民乐县还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精细化管理办学,内涵式发展育人”活动,借鉴和推广“重常规,重细节,重过程,重实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教学常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行政事务等方面实行精细化管理,深化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家校社区一体化育人,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书育人,家长学生评议教师的民主管理育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爱校如家,共建美好校园的风气随处可见。同时我县还在中小学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育人活动,以模拟法庭为特点的法制教育、以感恩活动为主题的情感教育、以民族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价值观教育、以挑战自我为主题的科技教育、以善待自己为主题的安全教育等一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
动的实践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使得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不断得到深化和延伸。
(七)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为途径,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自2004年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民乐县始终把远教资源的教学应用作为实施远教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思想,探索出了远教资源“走进节节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应用模式,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因师资不足而造成的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一做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广。2005年7月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会在张掖召开期间,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长周济、副部长陈小娅亲临我县视察远教资源的应用情况,对于我县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八)以督导评估为动力,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民乐县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监测、推进等制度,定期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向县政府和县教育主管部门报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和遇到的突出问题,并在每年一次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定期通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县委、县政府也把这一结果作为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的依据,进一步促进了乡镇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了义务教育质量。2009年民乐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15周岁人口的完成率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17周岁人口的完成率均在98%以上,中考六科合格率由2005年的63.3%提高到2009年的86.1%,优秀率由2005年的28.7%,提高到2009年的52.6%。优质的基础教育
为高中阶段学校培育了优质的生源,自2000年至今民乐县先后由20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3000多名学生被人大、复旦、浙大、南开等名牌院校录取。2000年民乐一中以唯一的县级高中身份跻身于全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的行列,2007年又以全省排名第四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首批示范性高中复评验收,同年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教学先进集体”;2009年高考上线率达98.01%,其中二本上线率达36.8%,高于全市12.19个百分点,高考成绩连续15年稳居全市之首。民乐县职教中心也以其雄厚的办学势力和良好的就业形势于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九)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教育的区域性公平。几年来,县教体局要求全县中小学必须做到:坚持面向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坚持平行分班,均衡搭配师资;努力实现县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因材施教,认真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位家长都能获得子女进步的喜悦。
(十)以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与监控为突破口,确保教育质量。彻底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把质量的获取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上。一是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二是要细化教学的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三是要强化监督检查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力度,特别是上课和作业批改,把教师常规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过程监控,定期督导评估,以促进我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经验
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归根结底是一个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民乐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重视是前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在政府,投入靠政府,只有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得以实施。民乐县的决策者们从当地落后的历史与现实中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适度超前发展教育是民乐的必然选择。有了发展教育的远见卓视,还必须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来落实。县委、县政府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纳入全县教育与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积极争取财政、土地、人事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1996年,该县提前三年实现“两基”目标后,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明确提出“两基”机构不撤,工作人员不散,指标要求不降,经费投入不减,工作力度不软,规定措施不变。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三个优先”,即在工作安排上,树立优先发展教育是硬任务的思想,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义务教育,千方百计实现“三个增长”;在干部考核上优先考核抓教育的实绩,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四个不变”,即党政一把手抓教育的制度不变,两会(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议教育的制度不变,县、乡、村三级分工负责办教育的制度不变,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包乡联校抓教育的制度不变。继续坚持和完善教育工作双轨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断提高“两基”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努力寻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是保障。近年来,民乐县坚持以县财政投入为主体,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所需
经费均有县财政承担,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学科实验室、科学探究室、图书室、标准篮球场等作为统一标准配置、配备到每一所学校,成功破解了校长姓“教”还是姓“钱”的难题,创立了“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校走”的工作思路,赢得了省、市各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并把国家和省上所给的各种项目资金,加上市、县的配套资金捆绑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同时民乐县各级政府牢固树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已统筹使用各类资金1.8亿元用于义务教育,为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关键。民乐县把义务教育的发展与地理特点、人口变化、城乡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周全考虑,长远着眼,同步规划,分步实施,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学校建设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章法、分步骤地向高标准逐步推进,对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用来兴办全托制农村幼儿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推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学校布局结构的变革。
(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建设是核心。学校建设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核心内容,没有学校建设就谈不上发展,近年来,民乐县按照《民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高标准、高规格对保留布点的所有学校进行建设、更新和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大力提高学校装备水平,使每所学校都达到优质发展的水平,且涌现出了一大批信息化、花园式学校。
(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配置是重点。民乐县根据师资水平的现状,在城乡中小学教师、乡镇中心小学与普通小学教师配置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实行农村小学校长竞争上岗,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组织城乡学校联片教研活动等多种措施,努力打
造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目前,在28名省级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中,农村中小学占19人,在56名市级骨干教师中,农村中小学占32名,在288名县级骨干教师中,农村中小学占202名。
(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是动力。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民乐县建立了专项督导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教师管理、学校常规工作用检查、督办、评估、考核等办法等予以驱动,不断推动义务教育沿着均衡的轨道快速发展。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严格控制城镇学校班额,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重点班或实验班,促使各校生源均衡,发展均衡。
(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质量是根本。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为此,我们没有丝毫的懈怠,从学校管理、师资配备与定期交流、教研活动与师资培训、常规检查与过程监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实现了县域内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也确保了基础教育质量的逐年提升。正是基于这样扎实的基础性工作,民乐一中连续十四年高考成绩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以义教均衡为引领 推动教育健康发展
安边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要求和安排部署“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强化责任、多措并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端正思想 提高认识
(一)牢固树立学生“上好学”的思想。1.国家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重大转变。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重心在“发展”,核心在“均衡”。我们要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促发展,在“动态均衡”中实现义务教育的高标准、高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要求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对督导办法的“保障机制、入学机会、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综合量化,从“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
2“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教育工程,宜宾县安边镇党委政府把计划实施的“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教学用房、教师休息室、学校道路通畅工程等五大建设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得到了村组干部、广大群众和施工单位的积极拥护。安边镇治和小学教学用房的修建,需要向5户村民征地,村组找到他们满口答应;学校修建围墙需要拆旧村公所,治和村两委立即行动;当了解到施工期间江坳口到黄江林村要封路整治,施工方提前拖运材料备用;在保证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施工单位提高成本用“商混”来浇灌基础和倒圈梁等„„教育这项民生工程,得到了大家发自肺腑的支持,可谓民生工程得民心,真正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是保障。近年来,安边镇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近几年来,共投入1427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其中:学校改建投资952.2万元:大池小学教学楼697平方米,投资38.7万元;火焰小学教学楼、厕所、食堂、门卫室1051平方米,投资77.5万元;大滩教学楼582平方米,投资43万元;凤来小学教室280平方米,投资24万元;对朝阳初中的教室室内进行整体装修及进行校园环境整治,投资22万元。投资480万元完成安边学校综合用房及学生食堂宿舍楼工程;投资92万元完成安边学校保坎工程;大滩小学投资35万元新建运动场地;向家坝小学投资100万元完成运动场的塑胶和绿化工程;朝阳学校投资40万元排除存在安边隐患的原教学综合用房两栋。2013年起实施的“4+1工程”,全镇投入475万元;投资102万元完成通校工程,实现各校到校通水泥路;新建大池小学学生食堂及教师休息室119.04平方米,投资18万元;新建治和小学教学楼及学生食堂和教师休息室1805.04平方米,投资291万元;完成向家坝小学的学生宿舍436.8平方米,投资64万元。2013-2015年共投入100余万元,用于添置了学生课桌凳1800余套,购置了办公电脑80台、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和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教学器材,添置图书、教仪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等。安边镇让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为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关键。利用好党的惠民政策,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经安边镇教育工作领导组认真研究,决定我镇现有校点不变。由于豆坝工业园区建设,朝阳学校将整体搬迁,新建朝阳学校各项建设均为标准化;火焰小学由于安边镇政府对小岸坝的重新规划调整,规划新教育用地,拟对火焰小学进行整体搬迁,新建火焰小学校各项建设均为标准化,所以未来重点规划安边学校运动场建设、大池小学运动场建设、大滩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火焰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黄江林小学重建。目前,全镇仅有片区小学2所——安边小学、朝阳小学、,6各位领导、专家,我镇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我镇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仍有一定差距,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倾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促进我镇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达到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36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大约1000亿元,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优质均衡和公平普惠这两条主线,通过提升干部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一、提升干部队伍素养
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大都市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天津市坚持把提高干部、教师素质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核心环节予以重点建设。
让校长、教师成名成家。天津市注重优秀校长队伍和教师对伍建设,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促其成名成家。在实施了两期“十百千工程”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从全市遴选200名工作扎实、刻苦钻研、积淀深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校长作为培养对象。用三年时间,分研修学习、深度培养、择优推介三个阶段集中培养,以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
市财政按每人平均10万元的标准,总计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集中投向课程开发、导师指导、境外培训、异地挂职等项目。为促进培养对象自觉发展、竞相发展、早日成才,天津市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包括竞争择优机制、跟进后续培养机制、定期召回机制、开放合作机制以及培养成本分担和成本返还机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培养对象的内驱力。
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目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已经进入深度培养和二期学员的高端培训阶段。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员在“全国第二届未来教育家论坛 ”和学员个人教育专著首发式及推介会上一展风采,赢得广泛赞誉。
壮大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力量薄弱,是(障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为此,天津市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面向农村学校,把工作业绩突
出、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选入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的培育对象。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用五年时间,着力培养200名市级、600名区级、5000名校级农村骨干教师,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地区引领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天津市设立的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按需施训、立足课堂、强化实践、开放合作”,采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新型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案例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外语培训,重在开阔视野,观念更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引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理解和感悟《规范》中提出的 “志存高远,知荣明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和要求,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
如今,天津市农村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广大学员在名师讲堂、学员论坛和志愿者学校研修基地潜心钻研,增长了才干,大幅度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创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
经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天津市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学校之间管理、师资、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是困扰薄弱校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创新发展思路,建立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校际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均衡发展合作学区试验。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根据学校布局,组成的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具有先发优势的学校作为中心校,周边3至4所学校为成员校。联合学区以中心校为核心,分层组建由校长、副校长、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中心校负责牵头统一进行校本教研、教学观摩、课题合作、学科检测与质量分析等活动。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学区内教育
资源,图书馆、运动场、天文台、各类专用教室向学区内成员校开放,成员校之间可进行干部跨校挂职,教师跨校授课等形式的人员交流,形成共用共享机制。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主要有中心辐射型、点面结合型、校际联动型、捆绑发展型等协作、互助、共赢的活动方式。在硬件共享方面,通过建立学区内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实践使所有成员校充分意识到所肩负的共同发展责任;为创新教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为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天津市基于自己的教育发展现状而探索建立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非行政性组织,它的运行为创新学校发展模式带来了希望。河西区“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南开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合体,都是这种合作机制的成功典范。2007年,天津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建立均衡发展合作学区的意见》,把统筹教育资源,组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逐步建立更具实效性、普惠性的校际合作发展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三、促进教师城乡对口交流
天津市通过制度设计不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对口交流工作,一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各区县要定期选派城镇骨干校长、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特级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二是落实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计划,要求各区县新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原则上都要到农村锻炼一年,对试用期内到农村锻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给予定级和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制度,市内六区和市教委直属校分别与农村区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100所城乡中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对子,市内六城区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对口区县农村任教。
为配合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今年天津市正式启动“流动教师公寓项目”,在“老五县”距离城镇20公里以上的农村学校,投资建设76套流动教师公寓,覆盖211所学校,惠及600余名教师,切实让城镇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天津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把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这篇文章做实、做好,为孩子的未来、天津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