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庆三长篇通讯

时间:2019-05-13 12:0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齐庆三长篇通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齐庆三长篇通讯》。

第一篇:齐庆三长篇通讯

书写在大地上的生命之歌

——追记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庆三

2013年11月11日,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庆三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坚守17年的宣传阵地,时年44岁。

‚平山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平山县委书记这样悼念他。

‚平山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平山县委书记这样悼念他。

‚老齐,是个好人。‛采访联系点的基层群众这样缅怀他。

齐庆三把一腔赤诚都扑在了老区平山的新闻宣传事业上,以每况愈下的病弱之躯,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13个年头,即使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天多时间里,他依然在为宣传平山、推介平山奔波着、奋斗着。

——2013年11月9日,星期六。上午,与到访的石家庄日报记者探讨关于平山旅游的报道;下午,在单位审定即将在《平山通讯》刊发的稿件;晚上,在单位值班。

——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上午,在单位组织撰写稿件,与县政府办公室有关人员沟通稿件内容;下午至晚上十二点,在单位对稿件进行修改、审定。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早7时,赶到单位对前一天修改的旅游稿件再次进行了修改、润色;8时,在前往县政府的途中突然发病晕倒,被送往县医院抢救;9时29分,经县医院全力抢救无效,齐庆三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2013年11月15日,齐庆三去世后的第四天上午,他的妻子来到平山县委宣传部,拿出200元钱,替他交上了2013年的最后一次党费……

齐庆三走了,走的是那样匆忙,未来得及与领导和同事们打声招呼,似乎他只是又一次去下乡采访……

在我们采写齐庆三事迹的日子里,巨大的悲痛笼罩着整个平山县委宣传部,但是每当领导和同事们提到他的名字时,依然显得那么亲切,那么自然,似乎他——‚庆三‛、‚齐部长‛还在和他们一起工作,只是当时没在跟前而已……

挑战平凡 以平凡诠释卓越

什么是平凡?什么又是卓越?可以说一百个人回答,就可能有一百种答案。

但在齐庆三看来,世界上没有卓越的岗位,只有卓越的业绩,基层宣传工作虽然是‚务虚‛的行当,很平凡,没有人们常说的硝烟战火,也远离了金钱、权力,平凡到让许多人几乎想不起它的存在;可是,只要能把这平凡的工作干好、干到极致,能迎着群众的方向走,准确的反映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务虚的工作就是务实,这平凡的工作就是卓越。

1998年8月,平山县西部山区突遭特大暴雨袭击。齐庆三主动请缨到重灾区北冶乡采访。乡里的同志说‚路都不通,你就在乡政府附近看看算了‛,但齐庆三坚持到受灾最重的村去采访。不通机动车,他就骑自行车,连自行车也走不了的地方,他就步行前往,有时甚至一天数次趟过水流湍急的险隘河。连续奔波了三天两夜,他走遍了该乡所有的重灾村。因电力中断,他就点起蜡烛连夜赶写稿件;实在顶不住蚊虫叮咬,他只得点起了火绳。等稿子写好已是凌晨5点,齐庆三马不停蹄地赶早班车把稿子送往石家庄日报社。次日,一篇满含深情、反映灾区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通讯《冲不垮的堤坝》在一版显要位臵刊发出来。这篇来自重灾区一线的鲜活报道,极大地提振了灾区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士气和斗志,一批批社会各界捐助的救灾款物,也循着这篇报道提供的线索,送到了灾民手中。

出生农家的齐庆三,时刻以犀利的目光和前瞻的思维,关注着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不断用鲜活的典型经验,引导家乡发展,发挥着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独特作用。

在平山葫芦峪,在外经商多年的刘海涛回乡开发荒山,立志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历经几年的艰苦探索,他根据平山山区农业开发的实际,终于摸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全新经营模式。齐庆三及时捕捉到这个典型,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模式对山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导向性意义。2012年5月,他采写的《荒山开发的葫芦峪模式》在《石家庄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后来,他又邀请河北日报3名记者一同到葫芦峪蹲点采访两天两夜,相继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和一版显要位臵刊发了《荒山上的现代农业之路》、《科技支撑下的活力样本》、《利益共赢的长久之道》3篇通讯,全面宣传和介绍了葫芦峪先进的开发模式。如今,葫芦峪已经成为全省开发荒山、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面旗臶。

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宣传干部,齐庆三常对同事们说:‚我们搞新闻报道,不能图红火、凑热闹,一定要眼睛向下,把更多的笔墨留给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留给‘小人物’,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用我们新闻宣传的特有方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全县的发展大局服务。‛

17年来,老区平山一批扎根基层、事迹突出,却一直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通过齐庆三的笔触和报道,成了当地的名人,成了先进模范,成了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标杆。

——5年如一日义务看护15万亩山林的史岁忠,被评为石家庄市2007年度‚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和当年的‚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14年免费接送山里孩子上学的客车司机刘文武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版面,新华网还为他发了专稿,被评为平山县首届道德模范;

——私企老板缑文录为驻平部队修车18载、分文不取的故事见报后,当年就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在平山县委宣传部,人们都知道齐庆三在农村有不少联系点,这些联系点是他新闻线索层出不穷的源头活水,更是他能时时接通地气和汲取营养的‚管道‛。2013年9月12日,齐庆三到北滚龙沟村采访‚村支书带领村民10年栽植板栗8万棵‛的事迹。采访结束时,平时很少照相的齐庆三特意让同事给他在板栗树前拍了一张照片。没想到,这张拍摄于北滚龙沟村西山坡上的照片,竟成了他留给同事们的最后的工作照。

选择坚守 让坚守在清贫中升华

齐庆三在宣传部工作的17年里,牢牢守卫着老区平山的新闻宣传阵地,无怨无悔地担当着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责任。他常说:‚基层宣传工作直接面对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矛盾和挑战不容回避,‘好汉子不愿意干,赖汉子干不了’,要守好这块阵地,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齐庆三的清贫在平山县委宣传部内部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清贫的程度大大出人意料。

——在县城工作,却买不起县城的房子,回离县城12华里的老家住,上班路又太远,容易耽误工作。于是结婚后,齐庆三便借住到县城的岳父家里,谁知这一住就是22年,直到他离开人世。在这个‚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时尚用品,老式电视机、生锈的老吊扇、靠墙摆放的几件老式桌椅、小板凳、小马扎,这几乎就是他‚家‛客厅里的全部摆设。十多年前,单位曾集资建房,他也报了名,当时房价低,只需8万元左右,但最终他还是因无力承担而放弃。2009年,他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但直到他离世也没有正式入住,贷款也没能还清;

——一辆老式28型‚飞鸽‛牌自行车,黑漆斑驳,破旧不堪,寂寞地停放在齐庆三居住了22年的老院里,这就是一直陪伴齐庆三上下班20多年的‚老伙计‛,至于它是哪年买的,就连它的老主人——齐庆三的岳父也早已记不清了;

——齐庆三一生用过三部手机。第一部手机用了六年多,键盘上的标识全部被磨掉了,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齐部长,你的手机可是‘保密手机’,扔到大街上估计都没人拾,因为拾起来也不会用啊。‛第二部手机是他借了同事800元钱买的国产金立牌手机,特点是‚便宜、耐用、待机时间长‛,但样式老套,连他的妻子也认为这部手机太寒酸了,撑不起台面,不符合他‚好歹是个副部长‛、‚经常抛头露面‛的身份。2013年10月下旬,妻子咬牙给他买了一部1200元的国产oppo手机,不曾想,这部手机齐庆三用了还不到20天,就撒手人寰,手机也作为随葬品,成了妻子送给他的‚最后的礼物‛……

当我们面对来自全县农村、厂矿企业及其它行业的吊唁人群,捧起他在中央、省、市级报纸刊发的1360多篇新闻稿件时,不由地深深感到:齐庆三不是清贫,而是富有,他是物质上的穷人,却是精神上的富翁。他这种在清贫中的坚守,不是时尚,不是做作,而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他就像一棵生长于贫瘠土地上的小草,只要有一滴雨露滋润,只要有一缕阳光照耀,他就永远忠于脚下的土地,用生命歌唱春天。

2005年4月4日,平山县西部山区突发山林大火。身为新闻科长的齐庆三立即组织新闻科的同事们,分头深入扑火现场采访。大火扑灭后,他又组织大家突击撰写扑火新闻稿件,连续奋战三天三夜,《与火魔激战的42小时——5000军民扑救平山‚4〃4‛特大山火纪实》长篇通讯终于出笼。在等待石家庄日报审定稿件的过程中,坐在椅子上的齐庆三由于劳累过度,突然摔倒,左眼重重地碰在桌角上,顷刻间肿得黑紫。大家想陪他到县医院看急诊,他却只让同事买来一瓶紫药水敷在伤口上,一直等到报社传来稿件通过审定的消息才去休息。

齐庆三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家里排行最小,一直是父母最大的牵挂。2002年,他的母亲得了脑梗,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平山县由于是革命老区,新闻宣传任务历来很重,节假日加班加点和熬夜赶写稿件就成了工作的常态。再加上齐庆三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由此,他就成了兄妹中尽孝道最少的一个。2011年,齐庆三母亲的生日恰好碰在了星期日,大哥齐庆吉提前一天给他打来电话,要他第二天一定回家,兄妹4个一起给母亲过个‚人全‛的生日,齐庆三答应‚准来‛。可第二天等来的又是他‚告假‛的电话。谁知没过多久,齐庆三的母亲就病重去世,他再也没有机会给母亲过生日了,这成了齐庆三终生的遗憾。

恪守信念 用赤诚抒写壮丽的青春

2013年11月13日,齐庆三的遗体入殓时,因悲痛几度昏厥的妻子双手颤抖着,把一个空白笔记本和一支崭新的钢笔放入丈夫的棺椁。同族的一位大爷哭道:‚写了一辈子,命都搭上了,不能再放这个。‛她却低声而坚定地说:‚放进去,放进去……‛

齐庆三从27岁调入宣传部,到44岁被病魔夺去宝贵的生命,他在老区平山的新闻战线上整整拼搏了17个年头,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党的基层宣传事业。

17年里,齐庆三从最初‚宣传部虽然是清水衙门,无权无势,也不管钱、不管物,毕竟是县委部门‛的直感,到逐步爱上这项工作,并立志要把它干好,一步一个台阶地逐步成长为平山县委宣传部的‚笔杆子‛、‚台柱子‛,担负起主管全县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任,被誉为‚才子‛。他亲笔撰写的1360多篇发表于党的各级媒体的新闻稿件,就是他对新闻宣传事业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坚定信念的最好见证。从2003年担任新闻科长开始,一直到他去世,齐庆三带领和组织新闻科的同事们,主动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新闻宣传攻势,为提高老区平山在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抢占发展先机,做出了不可替代、难于磨灭的成绩和贡献,赢得了县领导和全县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

2002年12月5日至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要求革命老区平山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齐庆三紧紧抓住这一对平山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连续在总书记到西柏坡学习考察1周年、3周年、5周年、7周年之际,组织协调新闻科的同事们,邀请编辑、记者赴平山实地采访,在中央、省、市级党报刊发了一大批反映平山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闻稿件,其中2005年12月8日和2007年9月24日分别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臵刊发了题为《平山老区奋斗3年换新颜》和《革命老区平山县成‚太行明珠‛》的新闻专稿,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平山县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臵刊发新闻稿件的历史先河。

与此同时,伴随着齐庆三工作能力的一步步增强、干好新闻宣传工作信念的一步步强化,以严重透支自身体能为代价的无私付出,也造成了他身体健康状况的一步步恶化,由一个体格健壮的小伙子一步步变成了身体羸弱的病人,最终倒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

2000年隆冬时节的一天,和同事到林业局采访的齐庆三,突然胸闷气短、脸色煞白、浑身冷汗淋漓,被紧急送往县医院。途中症状消失,他不顾大家的劝阻,愣是没去医院,又坚持和同事一道完成了采访任务。这时,要强的齐庆三并不知道,这是病魔对他生命发出的第一次‚黄牌警告‛。此后,类似的症状又出现过好几次,但齐庆三始终没有放在心上。

齐庆三身体状况的‚异动‛引起了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他被勒令去县医院检查,可齐庆三不仅臵医生要他‚住院观察‛的建议于不顾,连最基本的心电图、彩超都没有做,就又返回了单位。但此后,细心的同事发现,本来喝酒的齐庆三不只滴酒不沾了,烟也戒了,还在随身的口袋里悄悄藏上了一个小药瓶。

2012年12月9日凌晨2点,在单位值班的齐庆三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便喊来也在单位值班的司机给他捶背,想坚持到天亮再说。凌晨5点,司机看他的病情不见好转,非常难受,就硬把他拉到了县医院。急诊检查后,在医生的要求下,他被立即转送省会医院治疗。没想到这一去就是28天,等他走出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心脏里已放进了三个支架。这以后,他的精神状态似乎变得非常好,就连医嘱三个月和半年一次的例行复查也不做了。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病情,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的心脏放上支架了,有了‘主心骨儿’,这回可没事儿了。‛于是,他循着以往的人生轨迹,加班比以前更多了,熬夜比以前更长了,也比以前更像个‚好人儿‛一样活跃在平山县大大小小的工作场合……

平凡、清贫、坚守、卓越,生命的旋律如此简约而铿锵。寒来暑往17载,齐庆三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满腔赤诚,牢牢地守卫着基层的新闻宣传阵地,全身心投入,忘我地工作,书写了自己无怨无悔的壮丽青春,把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感人形象牢牢地矗立在这片他曾为之奉献心血、才智的热土中,用生命阐释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真谛和价值,他的生命必将在对新闻事业的崇高追求中得到永恒。

第二篇: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

生命,对于多数人来说,一旦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命是延续的,随着时光流转,而且越发生动精彩。齐庆三同志用生命之歌谱写群众路线的事迹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齐庆三同志视新闻事业为生命,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新闻宣传事业,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学习他立足岗位、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学习他心系基层、心向群众的为民情怀,继续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到基层普通劳动者中间,体察民情、反映实际,用老百姓的生动实践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和所关心的事,真正让我们的宣传直达心灵、发挥作用。

毛泽齤东同志曾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其实,毛泽齤东引用司马迁的话,旨在高度赞扬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鼓励人民要为他人着想、领导要为人民服务。而如今,我们读了齐庆三同志事迹报道,无不让我们想到齐庆三同志也同张思德同志一样,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人民公仆的价值,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是当之无愧的基层干部楷模。

在齐庆三部长的眼里,没有卓越的岗位,只有卓越的业绩,基层宣传工作虽然是“务虚”的行当,很平凡,没有人们常说的硝烟战火,也远离了金钱、权力,平凡到让许多人几乎想不起它的存在;可是,只要能把这平凡的工作干好、干到极致,能迎着群众的方向走,准确的反映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务虚的工作就是务实,这平凡的工作就是卓越。他没有壮烈的事迹,没有伟大的成绩,有的只是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如果他还活着,他就是大家身边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看他的简历很普通,没有波澜壮阔的光辉环绕,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他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却让我们铭记于心。

学习齐庆三同志,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崇高品质。齐庆三同志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做出自己无悔的选择,展现的是对人民的忠诚挚爱、对群众的大情大义。爱莫高于爱祖国、爱人民,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民,才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幸福。我们向齐庆三同志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富民强省的历史进程中,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篇二: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

齐庆三同志是在宣传思想工作第一线成长起来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以生命诠释了一名基层宣传干部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新闻宣传事业的无比热爱。齐庆三同志生前系中国共产党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13年11月11日,因昼夜加班、过度疲劳,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44岁。他一生坚守在平凡而辛苦的新闻岗位上,无怨无悔地担当着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责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17年中,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加班熬夜成为常态,亲手撰写发表新闻稿件1360多篇,多次被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评为优秀通迅员,17年中 几乎参与了平山县所有重大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的策划与实施,赢得了中央、省、市宣传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

学习齐庆三同志坚定的政治信念。齐庆三在近20年的宣传工作实践中,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从普通党报通讯员到宣传部新闻科长,再到主管新闻宣传的副部长,他将一腔爱国情怀转化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的坚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践行者。我们要在学习中这样思考,与齐庆三同志相比在理想信念上少什么?在为民服务上缺什么?在工作作风上差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做到与党同心、与人民贴心。

学习齐庆三同志一心为民、勤勉敬业的为民情怀。了解齐庆三的人都知道,他常年扎根在基层、战斗在一线,与基层群众交朋友、跟农民兄弟“攀亲戚”。他17年如一日,不叫苦、不喊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为谁干事业、怎样干好事业”,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肩负的使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岗位上争先进、创一流,以实际行动推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学习齐庆三同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齐庆三同志一生坚守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骄奢淫逸高度警惕,对廉政纪律有着清晰的底线。我们每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以他为榜样,进一步思考“入党是为了什么、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下什么”,应该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做老黄牛式的干部,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始终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甘于奉献化为自己的信念动力和自觉行动。

第三篇: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篇一: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

生命,对于多数人来说,一旦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命是延续的,随着时光流转,而且越发生动精彩。齐庆三同志用生命之歌谱写群众路线的事迹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齐庆三同志视新闻事业为生命,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新闻宣传事业,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学习他立足岗位、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学习他心系基层、心向群众的为民情怀,继续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到基层普通劳动者中间,体

察民情、反映实际,用老百姓的生动实践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和所关心的事,真正让我们的宣传直达心灵、发挥作用。

毛泽齤东同志曾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其实,毛泽齤东引用司马迁的话,旨在高度赞扬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鼓励人民要为他人着想、领导要为人民服务。而如今,我们读了齐庆三同志事迹报道,无不让我们想到齐庆三同志也同张思德同志一样,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人民公仆的价值,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是当之无愧的基层干部楷模。

在齐庆三部长的眼里,没有卓越的岗位,只有卓越的业绩,基层宣传工作虽然是“务虚”的行当,很平凡,没有人们常说的硝烟战火,也远离了金钱、权力,平凡到让许多人几乎想不起它的存在;可是,只要能把这平凡的工作干好、干到极致,能迎着群众的方向走,准确的反映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务虚的工作就是务实,这平凡的工作就是卓越。他没有壮烈的事迹,没有伟大的成绩,有的只是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如果他还活着,他就是大家身边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看他的简历很普通,没有波澜壮阔的光辉环绕,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他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却让我们铭记于心。

学习齐庆三同志,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崇高品质。齐庆三同志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做出自己

无悔的选择,展现的是对人民的忠诚挚爱、对群众的大情大义。爱莫高于爱祖国、爱人民,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民,才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幸福。我们向齐庆三同志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富民强省的历史进程中,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篇二: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

齐庆三同志是在宣传思想工作第一线成长起来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以生命诠释了一名基层宣传干部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新闻宣传事业的无比热爱。齐庆三同志生前系中国共产党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14年11月11日,因昼夜加班、过度疲劳,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44岁。他一生坚守在平凡而辛苦的新闻岗位上,无怨

无悔地担当着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责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17年中,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加班熬夜成为常态,亲手撰写发表新闻稿件1360多篇,多次被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评为优秀通迅员,17年中 几乎参与了平山县所有重大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的策划与实施,赢得了中央、省、市宣传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

学习齐庆三同志坚定的政治信念。齐庆三在近20年的宣传工作实践中,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从普通党报通讯员到宣传部新闻科长,再到主管新闻宣传的副部长,他将一腔爱国情怀转化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的坚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践行者。我们要在学习中这样思考,与齐庆三同志相比在理想信念上少什么?在为民服务上缺什么?在工作作风上差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

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做到与党同心、与人民贴心。

学习齐庆三同志一心为民、勤勉敬业的为民情怀。了解齐庆三的人都知道,他常年扎根在基层、战斗在一线,与基层群众交朋友、跟农民兄弟“攀亲戚”。他17年如一日,不叫苦、不喊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为谁干事业、怎样干好事业”,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肩负的使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岗位上争先进、创一流,以实际行动推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学习齐庆三同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齐庆三同志一生坚守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骄奢淫逸高度警惕,对廉政纪律有着清晰的底线。我们每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以他为榜样,进一步思考“入党

是为了什么、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下什么”,应该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做老黄牛式的干部,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始终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甘于奉献化为自己的信念动力和自觉行动。

学习齐庆

三、王胜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河北省委日前作出决定,追授齐庆

三、王胜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齐庆

三、王胜同志学习。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一个具体工作岗位,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学习齐庆三,就要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以先进人物为镜,每日三省吾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不能三心二意;认认真真地工作,而不能心猿意马。立足岗位,追求卓越。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就能永葆革齤命者的锐气和蓬勃朝气,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优异成绩。

工作是快乐之源。庆三同志艰苦朴素,对物质生活没有多高的要求。他一生安于清贫,无力在县城买房,婚后一直借住在岳父家,家中也没有什么时髦的高档家具,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老式28型“飞鸽”自行车。但这么多年来,在我和他的接触中,从未见他愁眉苦脸发牢骚,是个笑口常开的乐天派。那么,他的快乐之源在哪里?在工作中,在日复一日的采访、写作中。庆三同志思想敏锐,注意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和县里的实际结合起来,及时捕捉新闻点。他眼睛向下,关注基层关注民生,能经常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为了找到最佳的角度,最典型的事例,甚至写出最吸引人的导语,他都用心琢磨,反复推敲。记得有几次,时值我作为石家庄日报编委值夜班,已是深夜了,为了使稿件更快地见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庆三和宣传部的同志还在与我交流商榷,一旦我们经过探讨达成了共识,双方都觉得十分惬意。而当一篇稿件见

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受到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称赞时,庆三他们的愉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这种快乐真是千金难买啊!

关于王胜同志,我是在央视和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的报道中了解了他的事迹。而齐庆三则是我多年的同志和朋友。齐庆三1996年3月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历任宣传干事、副主任科员、外宣局副局长、主任科员、宣传部副部长。2014年11月11日,齐庆三同志因昼夜加班,过度疲劳,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44岁。齐庆三同志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7年,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努力践行新闻宣传干部的光荣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把生命的最后一刻留在了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不懈追求和为民情怀。17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每次重大新闻宣传活动都冲在最前面,亲手撰写发表新闻稿件1360多篇,多次被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认识或熟悉齐庆三同志的人,都为他的英年早世而叹惋不已。人们说:庆三是个敬业的人,是个好共事的人,是个朴实厚道的人,是个艰苦朴素的人,是个孝老敬亲热爱家庭的人。这些评价都很中肯。我在石家庄日报工作多年,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来经常去平山,自然和庆三同志十分熟悉。回忆起来,我们在一起策划、采访、写作、改稿,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如在昨日。我想写一篇纪念他的文字,可以落笔的地方很多,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最耀眼的光点:庆三同志是一个忠诚事业的人,把事业看得重于山的人。把握住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真正地理解他,深入地认识他,并学习他的精神实质。

有担当,讲责任,践行使命。回忆起来,庆三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倒是经常说,干什么工作就要干好,干出点名

堂。宣传工作很重要,尤其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平山的美誉度,促进地方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想,这是庆三同志的不懈追求,也是他投身工作的不竭动力,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没有苦就没有甜。”这话说得朴实至极。宣传工作其实是一项十分艰辛劳累的工作,不能因循守旧,不能照本宣章,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里,而要深入一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时还会遇到风险。但它的乐趣在于:跟踪时代大潮,观察新鲜的世界,广泛接触基层干部群众,把最新的变化、典型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媒体告诉读者、听众,进而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是可以有多项选择的。但既然干上了某一行,就要认真干好这一行。从大者说,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从小者说,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一帆风顺,坦荡如砥,鲜花烂漫,那是诗意的存在。现实中,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是科技研发,还是军事训练;无论是悬壶济世,还是教书育人;无论是新闻记者,还是企业管理,都意味着艰辛的探索,都得洒下辛勤的汗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吐清香”,确乎如此啊!马克思有句名言:“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艰险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想,快乐不仅在于“一览众山小”,更在于攀登的过程,路边的山花芬芳,百鸟鸣啭,瀑布垂帘……都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学习张庆龙事迹的心得体会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在默默地帮助别人,他们用行动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张庆龙,一个平凡的国网基层员工,却带给我们一份不平凡的感动。见义勇为英雄,第二届甘肃省道德模范,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庆阳十佳市民,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当他 的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公司网络中报道时,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看了他的事迹,我的内心亦是感触良多。

材料中说张庆龙从18岁进入电力局担任一名普通的农电工,抄电表,收电费,修线路。一直坚信“笨鸟先飞,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的信念不断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7年以来,张庆龙以公司为家,虚心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工作,出色的完成了供电所分配的各项任务,从未出现过任何的差错。他常说:当电工,就是要老百姓用好电,给老百姓供好电,为农村发展做贡献。基于这种认识,张庆龙在工作中处处留心,事事琢磨,用实践得出的“经验”预防和解决了许多次配电线路的问题。在生活中,他亦是舍小顾大,乐于助人。虽然家里生活贫困,可是无怨无悔,从不延误工作,在今年春检时,当他发现有位孤寡老人因没钱交电费又重新点起了闲置已久的煤油灯时,他马上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中为老人预交了一年的

电费,使老人的家中重新亮起了电灯。正是在这种平凡琐碎的工作中,历练了他砥砺前行的风格,在一次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身中7刀的情况下,依然抓住歹徒不放。他敬岗爱业,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精神伴随着

春风,传进每一个的内心深处。

我想说,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其实,张庆龙很平凡,他却用他那不平凡的行动谱写出了生命的赞歌。七年多以来,在平凡的岗位中,他每个节假日都坚持值班,从未休息过,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断进取,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发牢。特别是当读到张庆龙在见义勇为身中7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放弃,他的高大形象一下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是啊,见义勇为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为了救人,不顾自己的安危,这种勇敢的精神,这种奋不顾身的行为怎能不令人感动?他们没有华丽动人的话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只是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你我。

张庆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通过学习张庆龙精神,激励我们广大干部员工要敬岗爱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实践了“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的信念,为建设一流供电事业贡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

计划经营部2014年4月25日

短暂而永恒的人生----马庆军事迹有感

“一个人只有摆脱固有的自我中心,把为人类服务作为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唯一途径,把为别人献出爱心作为自己的幸福,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活着的精神支柱。马大夫是这样去做的,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从容相对,并闪耀出人性的光芒。所以他的生命是崇高的,他的人生是美丽的,他“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

叶之静美”。”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对一位医务工作者的真挚评价,也是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生活的真实诠释。这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普通的共产党员就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马庆军医生。

马庆军同志生前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骨科专家。1973年参加工作,1976年入党,7月17日凌晨1时45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6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又是永恒的!

面对工作,他是那样的执着和热情:他从事的脊柱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做每一例手术之前,他都精心制定治疗方案,设计详尽周密的手术计划,细心地观察治疗效果,为患者精打细算,节省每一分钱。在有限的生命期间,完成了多项高、尖难度手术,为我国脊柱外科学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病重期间,仍不忘努力工作,今年5月,先后指导自己五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并帮助找到满意的工作;受邀赴新疆参加援疆项目,从新疆返京后的第二天,马庆军又一次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面对荣誉,他是那样的谦虚和淡泊:当马庆军以高票当选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时,他是这样说的:“我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做一个好大夫是我永远的心愿。我本无意于那些荣誉和光环,而今,我竟然被选中。我非常感谢社会和同行们的认可。此时,我想到的是,生命是有限的,工作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医生,永远负有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责任!”

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勇敢和坚忍:两年前,54岁的马庆军就曾因为肝癌病灶破裂,昏倒在工作着的手术台上。但是,他一直没有悲观和消极,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党、为人民、为他服务着的百姓们努力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坚忍的毅力、赤诚的大爱

坚守着岗位,以无限的热情奉献于医学事业,用仁爱之心铸就了朴实无华的“医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共产党员高尚的思想内涵。

马庆军同志用大爱铸造医魂,用实际行动演绎生活、诠释了医者的无私和敬业,他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骄傲,也是我们共产党员的骄傲!

同为医务工作者和共产党员的我,马庆军同志的事迹深深感染并激励着我!他是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是我永远的航标和力量源泉!“一个人的生命,瞬间即过,人生无论有多么轰轰烈烈,与小草的一岁一枯荣没有多大差别。人与小草的区别仅仅在于有了对自我意义的思考,每个人总要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我将用实际行动继续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实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为党、为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齐楼初中学习心得体会

李欣

2014年5月6日至5月8日,我和其他11名老师到齐楼初中进行了3天的学习,下面就这3天的一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1、进入齐楼中学的大门,就给人一种非常干净、清新的感觉,地面上没有

一点垃圾,开始还以为是因为刚刚清洁过的原因,但是一整天下来并没有看见有学生清洁,校园里面依旧很干净,可以看的出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平时都有很好的卫生习惯,不随便扔垃圾,保证了学校的干净整洁。

2、课间活动井然有序,丰富多彩,没有追逐打闹和乱吵乱叫的现象,都是

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和体育锻炼,有打乒乓球的,有踢毽子的,丢沙包的,到处洋溢着青春快乐的气息,让学生紧张的心情充分得到了放松。

3、黑板报很有特色,能够和实际

联系起来,比如近期的黑板报各班就一

h7n9联系起来,告诉同学们一些h7n9的预防措施。而且各班的黑板报都是高质量的书写和绘画,非常整洁,没有涂抹的现象,同学们对此也保护的非常好。

4、文化墙壁丰富多彩。首先是多,能够利用的墙壁都利用起来,彩色喷绘

色彩鲜艳,让人眼前一亮,不由自主的想去看一看。其次内容很丰富,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中有一副是关于中华武术的喷绘,上面有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一些明星,像刘德华、周润发,还有释小龙,画面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电影画面。可以看出,他们的学校无处不在都在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

5、课外活动丰富。每天中午两点钟开始,每个班都在进行自己的特色的班

级活动,有些班级学习二人转,有些学习戏曲,有些班级学习乐器,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的生活,培养了学生 的兴趣爱好。

6、课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老师讲的很少,都是学生自

主学习,有自学,有展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自觉的提出很多问题,展示也非常精彩,像个小老师,老师只是组织课堂的一位组织者。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新课改的目的应该是:

更好的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不管哪形式的课堂,都应该以这几点为目的,如果实现这几点,我们的学生才有更好的未来。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

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虽然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第四篇:新华社长篇通讯《面向未来的赶考》

新华社长篇通讯:《面向未来的赶考》

65年前的今天——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土坯房前,老槐树下,握别依依不舍的父老乡亲,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动身前往北平。

春风料峭,朝阳流金。毛泽东面带微笑,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

2013年7月11日,同是西柏坡,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站在九月会议旧址前,习近平神色凝重,目光穿越历史。此时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

面对历史和未来,他再次提出‚赶考‛问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赶考在继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起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将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作为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深入实际,指导工作,推动全党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拓展。

与此同时,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到广西、江苏、甘肃、浙江、黑龙江、四川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一次跨越历史、面向未来的‚赶考‛。

一场心灵洗礼的行动,在中华大地迅速深入展开。

最近,记者深入河北,回访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感受这一活动给燕赵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我们党在新时期赶考路上正在书写的壮美答卷。

考题之一:“总开关”拧得紧不紧?

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

——习近平有了理想,才有活的灵魂。

丧失信念,堤坝就会崩溃。

习近平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

赶考路上,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成了第一大考题。

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习近平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现代革命史上,这片土地哺育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血沃中华。1927年春,寒气袭人。

森然兀立的绞刑架下,李大钊目光坦荡,平静如常:‚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一个共产主义者倒下了,千万个后继者奋起,光照神州。

习近平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

正是因为信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高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前赴后继;

正是因为信仰,和平年代,共产党人‚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鞠躬尽瘁;

正是因为信仰,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走向民族复兴。

习近平说:‚我们党现在已经90多岁,马上要进入百年了。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理想信念的缺失,乃百病之源。

习近平指出,如果丢失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甚至产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把当干部作为一种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的手段。

‚总开关‛一旦松动,行为、作风焉能无恙?

习近平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说,有一个道理要反复讲,就是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2013年9月23日下午,石家庄,民主生活会正在进行中。

‚坚定理想信念,应该从我们走过的道路上去体会它、认识它……‛

插话的,是习近平。

党的最高领导人全程参加一个省委的民主生活会,史无前例。这个会究竟怎么才能开得好?这给河北省委领导班子出了一道难度很大的考题。

2013年8月,习近平对前来汇报的河北省领导开门见山:‚我参加你们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可不是听你们讲莺歌燕舞的,要有真正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告诫说:‚现在民主生活会,往往是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最后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样无助于解决问题。‛

总书记的指导,如春风沐面,又如泰山压顶。

河北动了真格,省委常委们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不遮掩、不回避,敢于揭短亮丑,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锋芒直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代表班子集体检讨,剖析‚四风‛产生的原因,总病根就是理想信念淡薄了,‚补钙‛强骨抓得不够经常;总源头就是理论学习放松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得不够。

志在顶峰者,不会半坡退却。

信念迷失者,常有歧路彷徨。‚反思自己,心理不平衡,自我膨胀,这几年开拓进取的精神松懈、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从根本上来说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是精神上的‘缺钙’。‛

‚怕接触矛盾,多栽花少栽刺,当‘圆滑官’,表面看是一个处世哲学问题,根子还是理想信念蒙上了灰尘,思想路线出现了模糊。‛

……

一种久违的率真会风,让众人凛然振作。

前后4个半天的民主生活会,既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和严肃,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宽松与和谐。在尖锐与坦诚中,大家不断加深着对理想信念的认识。

点评时,习近平再次突出强调‚总开关‛——

‚你们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吧?‛

他接着说,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就死去了。一个人也是如此,职务升迁了,生活变好了,信念就可能慢慢消失了。如果你自己不去自我警醒,我们作为一个党不能去自我警醒,那么谁还能叫醒你呢?

说者从容论析,连类感发;听者醍醐灌顶,心潮澎湃。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记者深入采访,集中反映这场民主生活会的长篇纪实、焦点访谈迅即播发。

举国震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省区市领导班子连夜组织收看,以此为范例,纷纷召开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

俗话说,大凡一户人家馒头蒸得好,只需把他的面团给别人,全村的馒头便都会发得好。这,就是酵母的作用。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教育实践活动,让很多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条从不自觉到警醒、由不情愿到震动的心路历程,经受了一次先‚痛‛后‚快‛的心灵涤荡。

在学习思考和查摆剖析中,党员、干部正视理想动摇、信仰迷失、精神‚缺钙‛、道德失范问题,清洗思想灰尘,清除政治微生物,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拧紧了螺丝。

大海航行,唯有信仰的灯塔才能穿透迷雾,指引前行的方向。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对此作过深刻论述。他们是坚守理想信念的典范,无论遇到何等风浪,都矢志不移。

1925年,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征询意见调查表时,毛泽东写道:‚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1999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

2006年,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2013年7月,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曾多次到过西柏坡的习近平,重回西柏坡,重温‚进京赶考‛,重新沐浴信仰之光。

他说,我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

这一次,他思考些什么呢?

也许,他在思考,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交汇点上,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如何把握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也许,他在思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需要付出哪些艰辛努力;

也许,他思考的仅仅是怎样着眼当下,把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推向深入……

无论如何,他思考的核心都离不开这一点——共产党人怎样更好地承担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考题之二:作风“篱笆”扎得严不严?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 1983年夏,河北正定县农村,一辆吉普车陷在泥泞里。

有干部见村民走了过来,便请帮着推车。不料,见是当官的,村民不仅不推,嘴上还骂骂咧咧。

那位干部正要发火,一旁的新任县委书记习近平一把拉住他,说:‚群众为什么骂人?应该反思我们自己。‛

不久,正定县改进领导作风六项规定出台。

正定老干部程宝怀说,今天的中央八项规定与当年正定六项规定体现了同样的革命传统。

翻开30年前那份文件,作风俨然成为关键词。‚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还有限制会议、接待等活动的要求,历历在目。

令人感慨的是,上面赫然写道:‚对各种不正之风,要坚持原则,敢问、敢顶、敢管,敢于碰硬。‛

更令人感慨的是,30年时光飞逝,当年那种勇毅依然萦驻于怀,呼之欲出——

如今,当共产党人踏上赶考的新征程,重点审视的还是作风。

先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随之,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作风,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

作风,看似平常,又与群众息息相关。

用‚延安作风‛打败蒋介石的‚西安作风‛——毛泽东这句话,道出了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奥秘:以优良作风赢得人心、赢得天下。

成也作风,败也作风。

习近平惟妙惟肖地给‚四风‛画了四幅‚肖像‛:

形式主义——知行不

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

官僚主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

享乐主义——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

奢靡之风——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河北的一些领导干部说,对照一下,就会出一身冷汗。

俗话说,‚篱笆扎得紧,野狗野猫钻不进‛。

作风‚篱笆‛,该如何扎严扎紧呢?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2013年7月,习近平在与河北省委领导班子成员座谈时说:‚邓小平同志说过:‘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那么在党内,谁有资格犯大错误?我看还是高级干部。高级干部一旦犯错误,造成的危害大,对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大。‛

这道‚篱笆‛,首先从中央政治局‚扎‛起。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央政治局认真贯彻落实,在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为全党加强作风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习近平身体力行:先后十几次国内考察,不封路、不清场、不扰民。习近平对河北省委常委们说,作风面前人人平等,你们要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马克思主义手电筒既照别人更照自己。

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有人谈到越野车配备问题。

习近平插话:‚我看常委们不要配越野车,书记、省长也不要配。真要下乡,就临时调用。‛他还说,中央下一步要就此作出规定。

很快,河北省委常委们的越野车全部上交。

清理超标办公用房,从书记、省长开始。

清理‚吃空饷‛,纪委监察厅先清出4个人。

……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半年多来,干部队伍风气为之一新。

各地区各部门纷纷大幅精简会议、文件、考核评比;行政审批普遍提速三成以上;‚三公‛经费普遍压缩,节庆论坛展会、公费出国团组更是减少了半数以上……

老百姓拍手说,这回可是来真的了!

扎作风‚篱笆‛,须防微杜渐——

2013年9月3日,‚严禁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中央一声令下,商场里高档月饼出现从未有过的滞销。

以中央名义管公款月饼,细微之举,显见态度之真、决心之大!20天后,习近平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说,那就是抓月饼里面隐藏的腐败嘛。虽然看起来好像事情不大,但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一定要防微杜渐、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抓滥用公款、抓借机敛财、抓冒吃空饷……2013年,河北在全省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1723件,处分2445人。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24521起,处理3042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

习近平说:‚办好一件事后再办第二件事,让大家感到我们是能办成事的,而且是认真办事的。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全党。‛

扎作风‚篱笆‛,要扎严制度的笼子——

在作风问题上,并非没有‚篱笆‛,但‚四风‛乃至腐败行为却屡禁不止,为什么?

习近平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章立制,扎紧约束权力的‚笼子‛。

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民主决策和工作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一批党内法规得以建立健全。‚红线‛划出来了,‚高压线‛架起来了。

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西柏坡,记者与当地群众座谈。

在景区开餐馆的陈素梅说:‚公款买单、点大菜的人少了,自掏腰包、点家常菜的散客多了。‛

‚去工商局办事,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态度和气了、耐心了。‛这是梁家沟村生意人陈习飞的感受。

西柏坡村村民闫志强说:‚以前都是我们去找干部,现在干部主动来找我们了。‛

……

关于作风考题,65年前,革命先辈曾留下那个时代的答案。

七届二中全会针对党员干部作风的六条规定:

一、不做寿;

二、不送礼;

三、少敬酒;

四、少拍掌;

五、不以人名作地名;

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西柏坡这块展板前驻足良久,一一对照:‚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是的,在作风问题上,党始终努力保持清醒。

从七届二中全会六条规定到中央八项规定,始终绷紧的是作风这根弦,始终保持的是赶考的心态。

习近平告诫全党: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如果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这一告诫,出自对执政党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一告诫,值得每个共产党人自律和警醒。

考题之三: 发展轨道正不正?政绩观正确不正确?

要坚决把中央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要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更不要为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国排位等纠结。要坚持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习近平

隆冬季节,太行东麓。

‚五、四、三、二、一,爆破!‛

‚轰隆隆……‛阵阵巨响,一座座巨人般的水泥高塔轰然倒地。

2013年12月17日,河北一天内集中爆破拆除18家水泥企业。到2017年,河北将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大幅度砍掉产能。

河北发展终于突破重围,开始历史性转轨。

发展轨道正不正?政绩观正确不正确?

这是一道关键的考题,又是一道复杂的考题。

‚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你们已经排在全国第六位,假如过两天到第五位了,就能一俊遮百丑了吗?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

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一针见血。

正是为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河北省一再增加钢铁、煤炭、水泥产能。甚至有人戏言,钢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世界第三‛。产能在不断增长,利润在不断缩水,污染在不断加重。

河北省领导干部不是没有调整的想法和行动,他们在纠结,在犹豫……

习近平说,河北结构失调,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要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转型升级的坡。你们国内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

国内生产总值‚紧箍咒‛就这样解除了!河北解了套,全国也在松绑。这是一次发展思路的大转变,更是一次政绩观的再升华。

‚总书记的话,管根本、管长远。‛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绿色发展,比追求国内生产总值要难得多,对领导干部素质要求高得多。‛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成功转型——

被誉为‚水泥之乡‛的鹿泉,当年韩信‚背水一战‛的古战场,如今回响着转型发展的集结号。高峰期水泥产能5000万吨,如今要压掉五分之四;而电子信息产业、物流业、休闲服务业正在崛起。

由此,2013年鹿泉工业用电量下降了1.3亿度,财政收入却增加了3.6亿元。

是不是有虚报?有人怀疑。

省里、市里派人来查,结果查出一个转型的好典型。

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再靠前,鹿泉却被评为‚2013年河北省经济发展先进市‛,成为石家庄市23个市县区唯一一朵‚红花‛。‚红花‛盛开,是昙花一现,还是四季常鲜?轨道扭正,是坚持不懈,还是半途而废?

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一张蓝图抓到底。

2013年12月9日,习近平在中南海听取汇报时,对河北教育实践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他同时说:‚调整结构、治理污染,你们是立了军令状的。军中无戏言,到时候就要看结果。‛

就任总书记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外唱衰中国论调,习近平不为所动。他说,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我们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

一切都源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

数九寒冬,阜平县骆驼湾村。

我们走进一年前习近平曾经来过的唐家小院。

屋里没有生火,有点清冷,但炕头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唐荣斌老人眼前:‚那天,总书记就坐在这里,跟俺拉家常。他叮嘱俺把小孙子的教育搞好,说希望在下一代。‛

唐荣斌一直记着总书记那句话:‚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阜平县委书记郝国赤告诉我们:‚总书记来了一年,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大半年,咱这里变化不小,变化最大的是人,人的精神状态。‛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这个灰暗、冰冷、破旧的房子里,几乎什么都没有,可我们感到一种希望之火在燃烧。

唐荣斌心脏不好,需做搭桥手术。看出我们的关切,老汉挥挥手:‚总书记来了,心里亮堂了,生活就有盼头了!‛

接着,他就掰着指头摆他的希望:‚与乡亲合伙贷款在山沟里养牛,母牛可以生牛犊,一头小牛犊能卖一万五千块钱……‛ 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加倍努力,才能让这希望之火越烧越旺?

这是最重要的考题,是共产党人必须答好的考题!

考题之四: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习近平

夜阑人静。

走出塔元庄,回首远望,农家新居的灯光如点点繁星。

这一天是农历大寒,刚才采访时,村庄似乎还沉浸在半年前那个夏日的热烈之中。

习近平到河北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重访塔元庄。他的一举一行、一言一笑,村民回忆起来,仍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

这次重访,乡亲们并不意外。‚他上一次来咱这儿是2008年,那时就说下了:‘过个三五年,等你们新楼盖好以后,我一定再来。’你看,这不就来了嘛?‛村支书尹小平说。

‚总书记来了!‛

‚总书记好!‛

2013年7月11日上午,习近平出现在塔元庄街头,村民纷纷围了上来,大声招呼着。

‚老书记好!‛一声特别的问候从人群中传来,习近平转过身,微笑着把手伸向这位村民。

喊‚老书记‛的是67岁的章同兵,30年前就见过当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还记得当时的招待饭是大饼、油条、豆腐脑。

我们问,如果现在让你来招待总书记,用什么饭菜?

章同兵脱口而出:‚当然还是家常饭。‛

这使我们想起正定一些老干部的回忆,当年,县委书记习近平每天和大伙儿一起蹲在大树下吃饭,左手三根指头托着碗,无名指和小拇指夹着饼,右手拿筷子。秋高风急,尘叶飞扬。偶有树叶落到饭碗里,他吹掉叶子,接着吃;尘土落到饭碗里,他剔掉尘土,接着吃。

所有这些,正如尹小平所感受的那样,固然时光穿梭、岁月流淌,总书记那种源自泥土的人民情怀和百姓本色依然如故。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要求全党重新思考,认真作答。

这似乎是一道简单的考题。这又是一道极难回答的考题。

有人用生命去回答。焦裕禄倒在了带领百姓治沙的路上。

有人用挚爱去诠释。孔繁森最喜爱的名言是: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有人用心灵去感悟。杨善洲常说:‚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

……

时代考卷上,共产党人为什么必须答好这个考题?

习近平说,如果领导干部弄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回塔元庄‚接地气‛,到西柏坡重温革命史,与群众交流座谈,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指导河北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时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在反思中作答。

2013年7月22日,栾城县北屯村。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来到自己的联系点,一下车,村民迎上来:‚书记啊,平时都见不到你,这回可看见了。‛

村民说得很真诚,可孙瑞彬的脸‚刷‛就红了。他反思:‚我看到了平时离老百姓有多远。‛ 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常委们谈感受:

过去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乡,同群众一条板凳聊天,一个锅子吃饭。现在进出小轿车、空调房,成天看材料、批文件,自以为对群众了解,实际上已同群众拉开了距离。

是什么让我们疏离了群众,又是什么让我们疏离群众后还没有自觉呢?

驻村干部钟学荣对此有所感悟。

滦平县南大庙村以前也曾来过帮扶干部,可大多打个照面、摆个样子,就再不见人影。初见钟学荣,村里的王秀荣大娘突然冒出一句:‚你不会也是打个旋儿就跑了吧?‛

那天,王大娘给他送来野菜玉米面饽饽,说:‚野菜有点苦,但眼下这节令吃了能败火。‛

后来,驻村干部扎根在村里,为村民打井、解决吃水难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称赞。

钟学荣在日记里写道:‚野菜,苦在嘴里,败的是身体的实火;驻村,苦在身上,泄的是心中的虚火。‛

如习近平所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要泄掉党员干部身上的虚火、邪火,这样才能接上淳厚地气,在胸中养起浩然正气。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教育实践活动中,共产党人在行动中作答。

按照总书记‚眼睛向下、为人民做事、多雪中送炭‛的要求,河北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共计46万多条。还请基层代表‚当面锣、对面鼓‛地给省委领导提意见。

一条条意见,就是一道道考题。

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第二社区,曾是一个垃圾成山、下雨成河的地方。群众反映过,居民建议过,没见领导来过。

去年夏天,桥西区包社区干部带着施工队来了,昔日垃圾山成了休闲绿地。

63岁的居民高风笑着说:‚我不是太了解群众路线活动,只知道共产党为我们办了实在事,这就好!‛

……

多年积存的问题在解决,曾经的距离在拉近。

在阜平骆驼湾村,我们走进69岁的唐宗秀家。

土坯房低矮简陋,在深冬里显得破败而冷清。一进屋,女主人把水壶提起,通红的炉火‚腾‛地蹿了上来。

一年多前,习近平曾坐在这炕头,与唐宗秀拉家常。‚总书记都问你些什么?‛

‚问我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问粮食够不够吃,问过冬的棉被有没有,问取暖的煤够不够,问小孩子上学远不远,问看病方便不方便……‛

这是唐宗秀家最珍贵的一张照片:狭窄的土路上,习近平挽着她和另一位村民,走着,说着,笑着。两侧墙面斑驳脱落,午后金色的阳光斜照在他们身上,把长长的身影投在路旁的积雪上。党的最高领导人和两位普通农民,三人相携前行,如同迎归了回乡串门的亲人。这画面,不禁让我们怦然心动,它不正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所包蕴内涵的精妙图解吗?不正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道考题的最佳答案吗?

笼罩他们的阳光是那样温暖,一如此刻我们眼前的炉火,穿透了隆冬的严寒,穿透了小村的贫穷,穿透了山野间沉寂的岁月……

‚赶考‛永无止境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习近平

第五篇:4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

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

编者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清正,丰碑永存。焦裕禄虽然离开我们数十年了,他却是兰考乃至全国人民始终难以忘怀的一位好党员、好干部。20世纪90年代初,3位当年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老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重访兰考,看到了兰考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兰考广大干群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昂扬热情,并奋笔写下了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

在这声声呼唤中,我们三个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专程到焦裕禄墓前敬献花圈。花圈的挽带上写着“焦裕禄精神永存”七个字,表达了我们对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的好儿子的崇敬和思念。

焦裕禄去世已经26年了。兰考人民在明末黄河故堤的一个沙丘上,修建了焦裕禄烈士陵园。陵园里,参天的泡桐绿荫蔽日,蓊郁的松柏密密环绕。白色大理石砌筑的墓地上竖立着一面屏壁,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我们默默地站在墓前,望着那高大的墓碑,环顾兰考大地,思前想后,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一)24年前,当我们第一次踏上兰考这块苦难的土地,兰考的“三害”——内涝、风沙、盐碱还在猖獗地为害人民。一年365天,多一半漫天黄沙飞扬。我们住在县委招待所,清晨起床,被褥总是 蒙着一层黄尘。白色的盐碱每年不仅要碱死几万几十万亩禾苗,还浸蚀着千家万户的墙脚和锅台。内涝渍死了大片庄稼,有幸捉住苗的,一亩地打下几十或上百斤粮食就是上好年景。

今天,兰考1800平方公里大地和98万亩耕地,大变样了。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传唱在兰考的一首新民歌。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20多年过去,兰考全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都已经长起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了。1963年焦裕禄栽下的那棵麻秆粗的幼桐,已经长成双人合抱的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全县半数以上的耕地实行了农桐间作,一亩地每年仅桐树就可以增值200元到240元。我们一路所见,不仅在兰考,而且在豫东平原,在中州大地,在千里公路沿线,在雄伟的黄河大堤,到处都是亭亭的泡桐英姿,到处都是绿色的海洋。

东坝头是黄河下游一个最险要的地段,从三门峡、花园口奔泻而来的黄河激流,在这里按照人们的意志,回旋了一个马蹄形,从巍峨的石坝脚下乖乖地折向东北,奔向大海。滔滔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给这一带留下了271个大大小小的沙堆。每当刮起5级以上大风,黄沙蔽日,天昏地暗,一夜之间沙丘就能搬家。24年前,我们来这里采访,举目黄沙茫茫,不见树木。这次,我们再访东坝头一带,茫茫黄沙已经不见踪影,眼底尽是一望无际的麦海。农民开着汽车、拖拉机,赶着牛车,正忙着收割麦子。微风起处,漾起层层金色的麦浪,一个个旧日的沙堆,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刺槐林,极目望去,宛如飘浮在金色麦海里的一个个绿岛。

我们沿着曲径登上名叫“九米九”的大沙丘。头上绿叶盖顶,脚下青草铺地,林子里阵阵凉风宜人。盛夏的阳光从华盖般的槐叶 缝里流泻下来,像撒下一条条金色丝线。24年前,我们曾吃力地爬上这个沙丘,流沙灌满了我们的鞋袜。那时,沙丘顶上刚刚种上稀疏的刺槐苗,迎着寒风有气无力地摇曳着。

邻近“九米九”的下马台,原是临大路的一个村庄。因为沙丘移动,村舍、水井被淹没,村民弃家外逃,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方圆50亩的大沙丘。焦裕禄从1963年春天开始,组织农民在这里挖泥封沙,栽种刺槐,如今也早已成林了。

72岁的护林老人王心茂告诉我们:“下马台大沙丘今天变成了‘元宝垛’,全靠老焦当年领着大伙儿种树治沙。”王心茂一家人就住在林中小屋里,年年月月守护着这片焦书记留下的林子。他爱树如命,说:“谁要砍死一棵树,就是砍我一条腿;谁要撅折一根树枝,就是断我一个指头,我决不答应!”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党、对他心目中的焦书记多么深沉的感情呵!

当年受到焦裕禄称赞的“四杆旗”之一的韩村,也许是兰考农村今昔变迁的一个缩影。

韩村周围是洼地,常年溃水,土地碱化。24年前我们来这个村访问时,饥寒交迫的农民含着泪告诉我们:1962年全村27户人家,每人只分得老秤12两高粱穗。贫穷像蛇一样缠着这个村庄。在那许多人感到沮丧的年代,他们人穷志不短,硬是不要国家的救济粮和救济款,自力更生,到老洼窝里割草卖草,换来三头毛驴和农具,忍饥挨饿,坚持生产。就在这个时刻,焦裕禄来到韩村,他从韩村人身上看到了千斤重担不弯腰的志气,深深地感动了。他把韩村的代表请上表彰大会的主席台,号召全县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次我们又到韩村,看到人们引来的黄河水把洼地淤高了,低洼的荒草窝长出了一坡好麦子、好花生,昔日的盐碱地也 种上了棉花。当年的茅屋都换成了一色的砖瓦房。金村51户,有22户买了拖拉机。

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兰考火车站。20多年前,这里的一切令人触目心酸。那时冬春季节,有多少兰考的灾民在这里啼哭饮泣,有多少家庭在这里骨肉离散。

站台上堆着从全国各地运来的救灾粮,站内站外,货运列车的棚顶上,都坐着衣衫褴褛的灾民。这一切,仿佛是我们昨日所见,依稀历历在目。而眼前,车站的一切完全变了。整洁的站台修了花坛,东来西去的客货列车井然运行。75000平方米新建的货场可以同时装卸100多个车皮。最近5年,兰考火车站每年平均装车外运的粮食、棉花、桐材、油料等有1亿多公斤。焦裕禄深夜到火车站含泪看望农民弟兄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凄苦场景,已经作为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

焦裕禄临终前曾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多年来,兰考的党和政府抱定“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决心,领导人民改天换地。焦裕禄用生命绘制的那张蓝图,今天已经成为兰考大地的现实。

兰考人深情地说:“咱焦书记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二)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民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

今年以来,已经有30多万人来到焦裕禄墓前凭吊。

当年那个大雪封门的日子,焦裕禄去梁孙庄推开柴门访问过 的那位老人梁俊才已经去世,双目失明的张晴老大娘还健在,已经89岁了。她还记得,那天她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去年,张晴大娘家里收获1000公斤小麦,750公斤花生。今年清明节,她要人拉着架子车专程送她到焦裕禄坟前,按照农村古老的习俗烧了一堆“纸钱”。她说:“如今俺富了,老焦有钱花吗?”

一个又一个农村妇女,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哭着喊着,要他们的焦书记走出墓来尝尝味道。他们水远忘不了,焦裕禄和他们一起吃糠咽菜的艰难日子;永远忘不了焦裕禄端起大家凑来的“百家饭”,眼泪簌簌滚下来的情景。如今家家过上了好日子,焦书记却不回来了。

堌阳乡刁楼村70多岁的老农马全修,身患关节炎,走路靠双拐。今年清明节,他披着老羊皮,艰难地走了十几公里路,来到墓前,恭恭敬敬行了三鞠躬礼。他对陵园工作人员说:“老焦是万里挑一的好人呀!我怕活不久了,趁还能走动,赶来看看他。说不定啥时候死了,想来也来不了啦!”

从葡萄架村来的一位60来岁的妇女,在墓前哭得很伤心。工作人员问她。“有什么为难事?”她说:“我只有一个儿子,自从娶了媳妇,再也不肯管我了。我生他时,生活多么艰难啊!焦书记关心我,救济过我,还送我一块喜庆的红布。那时候,吃不上,喝不上。如今吃喝都有了,儿大心变了。一生孩子的气,我便想起老焦,想起那块红布。唉,要是老焦在,这种事他能不管吗?”

陵园工作人员还对我们谈了一件事:清明节前,陵园松林里一位来自民权县的老农踽踽独行。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来看看。问他的姓名,他不肯说。工作人员又问:“你心里有什么事?”老农哭 了。他说。“我心里有话,没有地方诉呀,来跟老焦说说……”

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思念焦裕禄;群众有了困难,想起焦裕禄;群众心里感到有了委屈,也要到焦裕禄墓前来哭诉。

兰考人心目中,焦裕禄没有死。在村头、田间,在农舍、牛屋,在农村饭场,在夜半梦乡,他们似乎还在跟焦书记倾诉自己的心里话。

广大群众呼唤焦裕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们是在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

(三)焦裕禄去世26年了。其间,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走过洒满阳光的坦途,也经历过阴云满天的坎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伟大的里程碑,开始了共和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北京到河南的千里农村,我们看到处处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昔日低矮的茅屋,很少见人,少数富裕的农民又拆去刚住了几年的砖瓦房,盖起了独家独院的小楼。强大的电流给广大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生产插上了翅膀,乡镇企业有如雨后春笋,家用电器飞进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固守传统的耕作习惯,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要产量要效益的呼唤。前几年,他们是从城里“抢财神”下乡;近年来,那些先进的农民在庭院在承包田里试验深层开发,自己开始走向农业科学殿堂了。20多年前连捉苗都很困难的黄河故道农村,现在已有成片农田三种三熟、四种四熟了。

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干部,相继走上了县 委书记、县长的领导岗位。他们同千百万农村基层干部一起,常年累月,勤勤恳恳,为党为人民默默地工作着。祖国大地山河巨变,无不凝聚着他们的辛劳和汗水。这些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从农村基层提拔上来的,更多的是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党的哺育下,他们有较高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经过实践的磨练,身上也闪现着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精神风貌。

他们是新时代大潮中的中流砥柱!

但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也有少数干部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了九霄云外,背离人民,违法乱纪,成为大潮奔泻中的泥沙。

当前,值得严重注意的是,在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干部作风不正,官僚主义严重,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甚至滋长了腐败现象。

有的人随意侵犯群众利益,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一切向钱看。群众气愤地把这“三乱”比做新的“三害”。

有的人挥霍公款大吃海喝,群众指着他们的脊梁骨说:“你们把酒杯捏扁了,把筷子吃短了,把椅子坐散了。”

有的人不为群众办事,只顾自己“窝里斗”,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有的人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还向上邀功请赏,争名争利。

有的人贪赃枉法,胡作非为,不只自己侵吞公款公物盖私房,还为亲朋故旧、七姑八姨谋私利、捞便宜……

有一个老贫困县,十年九灾,被称为“洪水招待所”。全县128 万亩耕地,有123万亩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人均收入200元以下,温饱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农民形容自己的苦日子是:“泥巴房子泥巴床,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样一个长期贫困的老灾区,那里的干部本该发扬焦裕禄精神,咬紧牙关,艰苦奋斗它几年,领导群众摆脱贫困。但令人痛心的是,1988和1989两年,这个县一面吃着国家救济粮,用着国家救济款,一面竟然作出决定,让下级机关给领导干部“送红包”;而全县得“红包”金额最多的是原县委书记。

这些腐败现象,使广大群众心不平,气不顺,在干群之间、党群之间无形中筑起一道高墙,它隔断了党与群众的联系,玷污了党的形象,造成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60年代初,我国外有压力,内有经济困难。焦裕禄那种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情怀,不啻是黑云压顶时一道耀眼的闪电。正是这种气概和情怀,我们的党克服了历史上的一个个危难而一往无前。现在,我们国家也面临着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形势,依然需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需要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这就是成千上万人一往情深地怀念焦裕禄、呼唤焦裕禄的真正原因。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郑重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决定谆谆告诫全党:“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共产党员更加需要自觉保持清正廉洁,坚决反对腐败行为。如果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党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

这历史性的决定,像警钟长鸣!

(四)我们在河南农村访问,同地委、县委的许多干部交谈。他们在学习焦裕禄的活动中,有深切的感受,有各自的经验体会,内心也有些隐忧。

许多干部尖锐地指出,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学习焦裕禄,重点是领导干部学,不能只领导别人学、自己不学。人民怀念焦裕禄,表现了群众对党的干部的殷切期望。绝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当“班长”,要事事、处处与焦裕禄相比,在自己身上找差距;要象焦裕禄那样善于团结“一班人”。搞“窝里斗”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学不了焦裕禄。

60年代,焦裕禄领导群众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让兰考群众吃饱穿暖。今天,新的任务、新的困难正考验着我们的干部,学习焦裕禄不仅要领导群众同自然作斗争,还要同侵入自己肌体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进行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斗争比起同自然灾害的斗争还要艰苦得多。县委书记们谈到这一点时,强调说,学习焦裕禄,一定要从世界观上学,要付出代价,作出某种牺牲,经历思想上痛苦的磨练。不能摆花架子,不能搞形式主义。

书记们谈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时,都很动情。他们举出许多事例说,只要与群众心连心,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就信任你、拥护你,工作就会一呼百应;国家有什么困难,群众也会支持国家度过难关,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如果你心里没有群众,和群众离心离德,违背群众利益,再大的好事,就是干部喊破嗓子,群众也是百呼不应。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

“千金易求,人心难得。”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箴言,也是 关系我们党盛衰兴亡的一个大问题。

从兰考到开封,我们瞻仰了曾任开封府府尹,近千年来一直活在人民心中,为人们敬仰传诵的包拯的塑像。这座新建的包公祠里,有一块古石碑,上面铭刻着开封府历届府尹的名字。人们纪念包拯,崇敬包拯,前来参观的人都要站在石碑前抚摸一下他的名字。年深日久,石碑上“包拯”二字被摸出了一片很深的亮光光的凹痕。

我们从包拯又想起了焦裕禄。焦裕禄不是封建社会的“包大人”,他自称是“人民的儿子”。包拯在开封府为官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这位妇孺皆知的“包青天”,留给后人的是几天也讲不完的清正廉明的传奇故事。焦裕禄在兰考实际上也只是工作了一年零几个月,而他却给人民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和许多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是你的儿子。”焦裕禄的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这是一个震撼历史的声音。他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全部忠诚。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人民的儿子的英名。

(原载1990年7月9日《人民日报》)

下载齐庆三长篇通讯word格式文档
下载齐庆三长篇通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下乡”通讯

    “三下乡”培训活动 为响应学校文件,6月29日下午药学院学生会于2201教室开展了关于学生暑期“三下乡”的培训活动。其中校学生会社会实践部部长苑远和“三下乡”活动的A类获......

    学习齐庆三、王胜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齐庆三、王胜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齐庆三、王胜同志事迹>心得体会河北省委日前作出决定,追授齐庆三、王胜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齐庆三、......

    学习齐庆三、王胜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齐庆三、王胜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齐庆三、王胜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河北省委日前作出决定,追授齐庆三、王胜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

    初二齐齐庆元宵作文(精选合集)

    初二齐齐庆元宵作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

    碧桂园四区:齐庆圣诞

    碧桂园四区——齐庆圣诞+元旦 类型:联动营销 目的:借助活动打造品牌和推销楼盘 目标客户群:中高端客户 碧桂园集团各大楼盘悉心准备了各种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为业主和前来看楼......

    新华社长篇通讯《习近平——新时代的引路人》

    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题: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 新华社记者 201......

    关于组织阅读长篇通讯《信念的丰碑》的通知

    关于组织阅读长篇通讯《信念的丰碑》的通知 各镇街区教育办、市直各学校、局机关各科室: 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安排,山东教育报对德州市教育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刘志祥的先......

    学习齐庆三先进事迹心得:学习先进人物 践行群众线路

    生命,对多数人来讲,一旦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然而,对有些人来讲,生命是延续的,随着时光流转,而且越发生动出色。齐庆三同道用生命之歌谱写群众线路的事迹对我们产生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