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事迹介绍-20150802 - 运盛青年科技奖

时间:2019-05-13 13:0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获奖者事迹介绍-20150802 - 运盛青年科技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获奖者事迹介绍-20150802 - 运盛青年科技奖》。

第一篇:获奖者事迹介绍-20150802 - 运盛青年科技奖

推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大地母亲的疗伤师

——周顺桂事迹介绍

周顺桂,男,湖南永州人,1975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博连读,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3-2005年,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9月作为引进人才至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导、二级研究员。2014年11月起,在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任常务副院长、院长。

近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约达300),他引次数超过1500次;申请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兼任广东省污泥产业协会理事长、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广东省土壤学会秘书长等社会职务。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中国青年科技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土壤胞外呼吸电子转移机制与环境效应研究, 开辟了“土壤生物电化学”分支学科方向,提出了基于生物电化学调控的土壤原位修复策略。

周顺桂博士的研究领域属于土壤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领域。自2003年起,立足于污染土壤修复国家需求,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微生物胞外呼吸的土壤原位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学术贡献为:

(一)建立了基于生物电化学的高通量胞外呼吸菌筛选系统,发现并命名4个微生物新属、30个新种;分离保藏胞外呼吸菌1000余株,建立了我国首个胞外呼吸菌种资源库,为研究土壤胞外呼吸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建立并完善了系列原位在线的土壤生物电化学新方法,定量阐明了铁循环过程中铁还原菌、电子穿梭体、铁物种的角色与功能,为研究红壤物质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提供科学方法;

(三)设计构建了土壤微生物电池新装置,拓展了胞外呼吸理论在土壤污染修复、生物能源回收利用的应用潜力;提出了土壤好氧/厌氧界面“天然微生物电池”假说,为理解胞外呼吸在土壤碳循环过程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2010年与2013年,周顺桂博士作为执行主席,举办两次 “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探讨了微生物胞外呼吸的前沿科学问题与实际应用前景。

二、自主研发出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系列技术、产品与装备,关键技术设备推广至我国8省的30余家企业,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有机固体废物具有“污染源”与“资源”的双重属性。我国有机固体废弃物量大面广、来源与组分复杂,污染日益严重。有机废物资源化是实施节能减排、缓解资源短缺瓶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技术的国家战略需求。

(一)主持“城市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针对我国污泥处理工艺设备落后、二次污染严重、技术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与节能减排政策,以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制、绿色产品开发为重点,发明了污泥生物制肥、生物炭化、生物发电等资源化技术,研制出污泥生物肥、土壤调理剂、轻型营养栽培基质、生物炭肥等绿色环保产品,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即污泥Bio-X专利群),提升了我国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并在我国广东、湖南、江苏、新疆等8个省区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31家企业推广应用,产品累计推广面积达500万亩,减少化肥用量120万吨,减排温室气体95万吨。

(二)参与“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综合利用系列技术及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陈勇院士领衔,周顺桂博士带领团队为骨干成员。该成果针对有机废物传统处理成本高、二次污染重、资源化率低等难点,从各种有机固体废弃物物化特性、生物转化/热转化机理、转化过程污染物迁移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入手,系统性地研制了一系列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的新技术和装备。在该成果中,周顺桂博士的主要贡献是:①发明了有机物料快速降解的多功能复合菌剂,缩短了有机废物堆肥周期;②发明了重金属原位钝化技术,显著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

(三)发起创建全国首个省级污泥产业协会,显著推动了污泥处理行业的 2 科技创新。主要包括:①对污泥泥质(包括有机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体等)及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监测分析与试验研究,为制定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②发起创建了全国首个省级污泥产业协会,并任理事长,协会为促进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设备、产品、信息、金融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推动污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人才队伍建设,默默耕耘收获累累硕果。

由于其突出成果及学术影响力,周顺桂博士于2008获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2010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得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等系列荣誉。目前兼任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广东省土壤学会秘书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等职务,是ES&T、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osphere等20家SCI期刊审稿人。

经过数年努力,由周顺桂负责建设的“土壤生物电化学”研究中心,已建成设备齐全、实验条件与研究实力达到省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平台。周顺桂还将大量精力投入青少年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活动。2008年以来,周顺桂指导或合作指导12名中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5项。数名中学生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等荣誉,保送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尤其值得欣慰的是,早年指导的一名中学生,如今已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研究方向正是他从事的土壤污染修复。

第二篇: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事迹简介

附件

第三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事迹简介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一、刘天舒

男,197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原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生物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副书记,2012年7月下旬改任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等科研工作。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能源动力分会主任委员,农机工业协会畜牧局饲料加工机械分会会长,《农业工程》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院所基金、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16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6项)。如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生物质集储和加工利用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了5行采棉机的研制工作,独立完成采棉头部分的研究与设计,对采棉头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做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纵向轴流稻麦两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研制工作和不分行青贮机的不分行割台的研制工作,等等。该同志还参与编写著作1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

刘天舒同志自2000年至今在中国农机院工作,他从技术研发工作者成功地转型为优秀的市场开拓带头人。如,2006年负责上海农场局海丰农场先进农机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全面负责整个方案设计,机具类型的选择,整个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与中国农机院现代农装公司签订合同约2100万元;2007年参与完成棉秆收获机的设计、制造及试验工作,主要负责棉秆收获机具体方案及主要部件的设计及协调,全面负责棉杆收获机的试制及大面积试验考核工作,该产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产品,填补国内外棉杆联合收获技术空白。整机工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工作效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并组织批量生产4年共生产销售300余台,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2008年至2009年,全面负责沈阳军区“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的引进项目,全面负责整个方案设计,机具类型的选择,整个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与中国农机院现代农装公司签订合同约4300万元;2010年主持完成中国农机院、国能公司、纽荷兰公司在国内大型打捆机的国内组装工作,实现销售收入3200万元;2011年主持完成中国国电集团与中国华电集团的“大规模秸秆收集及配套设备”的引进工作,全面负责整个方案的设计、机具类型的选择及整个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与中国农机院签订合同约6300万元。

二、阳绪英

女,中共党员,1972年9月出生,现任重庆市农业机械鉴定站质量办主任、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农机产品试验鉴定及产品研发工作。

她在17年的农机产品的试验鉴定和研发工作中,她时时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党纪国法,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因此,在2004~2006“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其承担的多项业务工作中,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成为站的业务骨干、女中豪杰。尤其在承担的各项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工作中,不仅项目获得验收通过,还在财务审计、延伸审计中受到专家首肯,表现出了良好的道德素养。几项突出业绩如下:

1.她参加的《南方丘陵山区微耕机系列产品及专用节能发动机研究》。该项目获得重庆市直辖以来农机方面的最高奖,也是农机方面唯一的一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项目实施中,她在国内率先开展微耕机产业化示范技术及微耕机地方标准研究,尤其对微耕机系列标准化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她主持完成了5项微耕机重庆市地方标准,主笔完成微耕机技术体系及行业发展等2份研究报告,创建了微耕机标准化体系,推动重庆市80多家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使重庆市微耕机行业“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期内推广应用微耕机7.5万多台,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带动重庆市2000万亩土地实现机械化耕作,机械化耕作水平由原有的不到40%提高到62%。目前,重庆微耕机在全国占有率达70%以上,并远销东欧、东南亚、南美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大为提高。项目经由全国验收专家验收、给出的结论是,该项目通过多项技术的研发和集成,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2、“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她于2009年承担了向重庆市科委申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任务,完成了所有的申报文字材料,体现了她的过硬文字功底。其后,兼任工程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度建设及公共技术服务。她结合重庆地貌特征,在小型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标准化等方向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为研发推广适用南方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及工程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3、标准研究制定。她开展微耕机的标准化体系研究,获永川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研究制定农业行业标准NY/T1009-2006《旋转式喷头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第2起草人),NY/T1140-2006《自吸泵产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第3起草人),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210-2005《微耕机安全使用技术要求》(第1起草人)及DB50/T278-2008《微耕机修理技术规范》(第1起草人)等多个标准。

4、《1Z-135型丘陵山区小型耕作机械研究》。属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她在该项目中承担改进试验、标准制定等工作。项目产品经国家法定检测机构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要求,属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2007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得到科技部及重庆市大力支持,成功申报2009国家自主创新产品。2007年重庆市原市长王鸿举率团访问非洲时,该机作为市政府礼物,馈赠南非、肯尼亚等国。等等。

三、刘燕德

女,汉族,196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刘燕德教授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刘燕德教授长期以来她默默耕耘在光电工程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为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作了大量的、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在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资助下,系统探索了基于近红外光的果品糖酸度无损检测机理和方法,建立了能同时快速无损检测果品内部糖度的稳定性数学模型。在Optical Engineering、Applied Optics、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Process and Techn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SCI、EI检索论文60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实际,在多项国家级项目的资助下,开展动态在线分选水果内部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基于光电子技术的六通道果品大小、色泽、糖度等内外品质多个指标同步探测技术,最终研发成功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套果品品质光电子智能探测与分选装备,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对国外产品形成了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彻底打破了日本和美国等垄断果品品质光电子智能探测与分选装备知识产权的局面,实现了国外产品降价销售的局面。研究成果已转化并在江西等果品主要产区推广应用,深得用户好评。获得了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生产的分选装备各项技术参数性能指标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且生产成本是国外同行产品的1/3。研究成果已转化并在江西等果品主要产区推广应用,深得用户好评。她还被授予和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四、陈全胜

男,汉族,1973年9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江苏大学副教授。在江苏大学赵杰文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申请人陈全胜博士为该团队的核心成员,在该团队的精心培育下,现已成为农产品无损检测研究领域中青年拔尖人才。

陈全胜博士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水平高,工作作风严谨;近年来,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和多技术集成融合技术在农 产品品质智能化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完成的博士论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并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排名第6),“第三届寻找青年科学之星铜奖(2011年)”和“亚太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等国际、国内奖励。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相关专著2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论文被SCI期刊引用累计3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61次,为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得到来自美、英、德和日等30多个国家的同行高度关注和认可。陈全胜博士所参与开发的成果科技含量高、通用性强,可广泛用于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的质量监测和控制,提升了农产品产后处理水平,在实现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

陈全胜博士研究与开发的成果“工业茶原料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和“工业用茶智能化评审方法”已在大闽(漳州)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融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得到转化和应用,对于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的质量监测和控制,提升了农产品产后处理水平,在实现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作为一个高校科研工作者,陈全胜博士还承担一定专业教学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他是国家精品课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主讲教师之一,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食品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指导的本科生多次获批江苏省和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指导2009届欧阳琴和2010届张燕华同学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先后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和“江苏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五、李建启

男,汉族,1970年10月生,高工,现任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拖拉机总设计师。

该同志作为福田雷沃重工拖拉机技术带头人,政治立场坚定,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始终以发展中国拖拉机技术为己任,遵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五年时间做了其它人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运用自主创新、产学研国际合作集成创新等手段,迅速、高效地开展各项研发工作,在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研发队伍培养等方面成绩卓然,“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创造性的提出、实施各项全新拖拉机设计方案,在许多难点领域中实现了革命性、历史性突破;不断把公司拖拉机的核心竞争力,由一个高度推向更高的高度。建立健全了从20到300马力、九大系列的拖拉机平台,国内销售总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实现诸如TG1254、LA754、TN2654、TQ1904、TK2104等全新技术机型的样机开发,诸多技术达到世界同类拖拉机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等等;欧盟EC认证、排放达标机型 4 开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5~185 PS段产品实现了梭式换档功能;TB系列开发了12+12档、爬行档、运输型、平地板、窄轮距、果园型等机型;TA系列开发了加强底盘、强压提升器、独立操纵离合器等机型;TD系列开发德纳前桥、16+

8、无级调节轮距、高地隙等机型;全新自主开发TG系列机型,最大马力185马力。

该同志先后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山东省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福田雷沃重工十大科技创新标杆人物”、“山东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奖”、等荣誉称号。积极探索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5项,在国家级科技刊物发表论文6篇;

经过该同志及所属研发团队多年艰苦努力,坚持“集成知识,整合创新”的研究策略,走高质量、低成本、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该公司拖拉机业务已经形成20~300马力、九大系列的拖拉机产品平台,拖拉机技术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的位置上,连续多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出口116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公司及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林亚玲

女,1977年11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工艺研发部部长。

林亚玲同志工作期间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成果转化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9项,主持或参与横向项目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1),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4项,在国内外会议及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9篇,核心期刊8篇。在研究过程中,林亚玲同志能抓住技术发展方向的前沿性焦点和市场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以保障粮食安全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为支撑,在马铃薯淀粉全旋流分离技术、干法变性淀粉工艺技术和装备、马铃薯主食化开发、马铃薯废水废渣综合利用、红外节能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等方面获得突破。

该同志热爱祖国、工作认真热情、勤于钻研、有着较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能提出具有科研价值和市场前景的项目,能独立完成工艺路线设计和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有着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能吃苦耐劳,独立完成项目设计、工艺方案确定、设备选型和指导安装等任务,并能以较高的质量完成各项任务,获得客户的好评。在业务开展时,具有良好的市场意识,复杂工程项目集成能力,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在工程管理方面具有大型工程系统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职责范围内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领导能力。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她还先后获得2004年10月CIGR国际农业工程大会 青年才俊奖、2006年11月中国农业 5 机械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7年12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优秀论文、2009年12月中国机械工程学2009优秀论文奖、2010年09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年01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青年才俊奖和2011年11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七、苑进

男,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智能农业机械方向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苑进同志政治思想坚定,立场鲜明,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苑进同志恪守科学操守,学术道德高尚,在工作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具有较强的团结合作精神。

苑进同志热爱科研教学工作,对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近年来在智能农机装备、精准农业和机电控制等学科主持和参与了863重点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工信部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十余项科研课题;在机械制造、农业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著名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检索10篇,EI检索19篇(见附件);申请发明专利7项(见附件);已授权4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编英文著作一部。该同志尤其在精准变量施肥领域有较为突出的贡献,取得双变量精确施肥播种软件著作权一项; 2011 年,作为精准变量施肥装备和收割机测产系统的主要贡献人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土壤作物信息采集与肥水精量实施关键技术及装备”(排名第五)。主要负责变量施肥复合机的研究工作。

苑进同志在本科研领域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近年来,担任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IEEE Trans.on Neural Networks,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以及自动控制领域国际会议的审稿人。

八、郑炫

女,汉族,1971年1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

郑炫同志在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强。工作以来先后取得科技成果12项,其中5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兵团、师(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1);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2,第5)〉;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5项,并全部应用于生产;执笔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17篇;结合兵团农业生产实际需要,负责研发了十几种适应新疆兵团农业生产需要的新机具,研发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已有七种产品被列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 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系列液压翻转犁在新疆、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已累计推广应用12000余台,生产企业创工业产值2.2亿元,创利税5346万元,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近两年她还针对新疆棉花生产对大功率拖拉机配套超深耕作业机具的急需,自主研发了1LHFC-240型翻转双向超深耕犁,解决了超深耕犁耕作业耕作阻力大,耕深及耕宽稳定性差的难题,产品在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获3项国家专利,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另外,她还制定了《翻转双向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同志工作扎实,政治思想、科学道德与学风优良,她在农机科研、产品开发及科技推广工作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并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因为她农机科研工作的成就和贡献,获得了单位 “技术能手”、“巾帼建功女能手”,师(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及“职业道德标兵”,兵团“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九、赵春花

女,汉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基础实验室主任。

赵春花同志自1993年大学本科毕业至今,一直在一线从事农业机械类的研究工作,尤其是近12年来致力于农、牧业机械的科研教学工作。在政治思想上,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科研中,因酷爱本专业,她耐得寂寞、乐于沉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十几年默默工作,不懈钻研,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该同志忘我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加速牧草生产机械化进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草业大省的优势,对推动我国畜牧业机械创新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成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登记1项;独著1部,主编、副主编教材各2部,参编1部;发表核心论文四十余篇,其中EI收录10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5篇;指导硕士生15人等。

其成果创新要点及科技贡献:1)测试、分析不同优质牧草茎秆生物力学特性及其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牧草茎杆生物力学通用数据库及登记了数据库软件;研究牧草生物力学与其机械化收获中切割力、功率间的内部规律,探索了优质牧草收获机理;2)研发了拥有多项专利的系列牧草收获机,并实施成果转化:装有高速高效齿形链式切割器的割草机,集往复式和圆盘式切割器优点于一体;采用纵向带齿圆盘式动力分禾装置,能将缠结牧草顺利分行;采用可浮动橡胶压扁辊,既可将牧草钳入,又能柔和压扁;钉齿式输送系统,使牧草输送流畅;辅爪状弹性地轮适应不同地形,对地面爪着能力强,解决一般割草机对草地压实,连年使用使草地退化快和坡地收割困难等缺点;不用人工 7 开道,易于调整维修;整机经济实用,适合山地,梯田和套种田等中小地块作业。

十、徐惠荣

男,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助理。现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产品内部品质无损检测技术、智能化农业装备。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1项,另外作为主要骨干还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子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15件(排名前3),其中以第5完成人完成的成果“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果品质智能化实时检测分级技术与装备研究”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3篇,参编著作1部《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2011年被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突出贡献奖(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颁发)。

在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课程《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机械制造基础》,以及研究生课程《高等农业机械学与机构仿真》,教学效果优良,并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了《生物生产机器人》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该课程2006年获国家精品课程。

他还应邀担任了国际期刊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Food Chemistry、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和国内EI期刊《农业机械学报》等的审稿人,并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第七届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浙江省“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产业创新团队”秘书长。

第三篇:青年文明号事迹介绍

钱江潮,潮涌不息;奔竞号,浩然向前 —青年文明号在行动

萧山局检务处共有15名工作人员,其中35岁以下青年11名,占总数的73%,党员4名,团员7名。作为对外窗口部门,检务处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及精神面貌集中反映了萧山检验检疫队伍职业道德和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这支年轻团队,如同钱塘江大潮一般奔竞不息,勇立国门潮头,始终持有勇争第一的理念和追求,时刻牢记和实践“青年文明号”服务承诺的字字句句,用智慧和激情结出丰硕的果实,写下了绚丽的青春篇章。2011年1-10月供受理报检80862批,签发通关单17859份,签发货物检验检疫证书9056份,签发产地证44341份。在共青团浙江省委、杭州市区、萧山区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省检验检疫局团委以及我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处室所有同志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恪尽职守,求真务实,以服务外向型经济为己任,严格执行检验检疫的各项法律法规,为国门把好了关,迎得了企业赞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检务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了萧山区级“青年文明号”和杭州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荣获“2010年浙江检验检疫文明服务窗口”,王方同志荣获2010年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窗口服务文明标兵”,2011年获得了省级“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一、加强素质,培养一流人才

在今年的“创先争优建设一流队伍”活动中,检务处真抓实干,首先注重队伍建设,其次加强业务水平的提升,再次对窗口面貌作明 确规范。

提升队伍素质。检务处积极响应“立足岗位创服务标兵、当好表率创先锋模范”的号召,在第一时间制订本支部创先争优活动方案,同时要求所有党员制订“党员个人发展计划”。为更好地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第三党支部特别制订了“党员结对帮扶和谈话制度”。每名党员结对一到二位群众,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目前,该项制度已营造良好氛围,两位群众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此外,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共产党员佩戴党徽挂牌上岗,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坚持开展“打造文明窗口,争创文明之星”活动,共向企业报检人员发放“文明之星”评选表近万份,通过对服务对象反馈意见的不断分析和改进,检务窗口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且通过“四亮四创”的服务举措,不断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手段。要求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窗口、人人都是形象”意识,规范着装及窗口秩序;要求干部职工以“微笑服务”建立与企业人员的立体式沟通平台

增强业务水平。检务处为了使干部职工熟练、准确无误地掌握业务操作水平,更好地履行新世纪国门卫士的职责,检务处大力抓好业务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先后开展以“建优质窗口,展国检风采”为主题的窗口服务规范文明礼仪培训班,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服务技能、文明用语的“大比武”活动,进一步营造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客观公正、廉洁高效和团结进取的检务新形。开展以“提高服务质量,兑 现服务承诺”为主题的检务技能比武活动。以“爱岗敬业 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检务知识竞赛活动,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气氛。此外,检务处走进业务科室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提升自身素质。为了树立职工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检务处坚持用模范人物和先进群体的事迹来引导教育员工,检务处王方同志荣获2010年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窗口服务文明标兵”后,检务处掀起了向身边先进人物学习的热潮。为构筑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检务处开展了“拒绝身边的诱惑”、“岗位风险分析大讨论”等活动,增强了全体同志干净干事的作风。同时,派青年文明号成员到全国级青年文明单位中国移动公司学习交流先进经验,促进青年文明号建设。

规范窗口面貌。要求干部职工始终展现良好的检验检疫风貌和维持整洁的办公环境,以报检大厅的布置、工作设备的更新为主要内容,通过在大厅中安装液晶显示屏、安置电脑、及时更新触摸屏,为报检单位提供各类咨询,方便企业快速报检,查询业务流程。检务窗口首次引入服务质量电子评价系统 在“创先争优”中实现新提升,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和外部的监督作用,增强检务窗口工作透明度,有力推动检务窗口人员改进工作作风,促使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树立“阳光检务微笑检务 创新检务 高效检务”的窗口形象。此外,还签署了《检务窗口文明服务承诺书》,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树立起检验检疫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崭新风貌。

二、改革创新,创一流管理

2007年,萧山局检务部门就开始了对无纸化报检工作的探索,该 项工作的推出,既可以提高货物通关效率,又可以为企业节约开支。2010年,检务处响应省局提出的“创先争优”活动,检务处全体成员,通过在辖区内开展广泛的“企业单证档案电子管理系统”可行性调研,加班加点通过三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检务部门在无纸化报检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企业单证档案电子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优化了企业单证在我局内部流转的工作节点,同时通过大屏幕向企业公布,这一系统的使用使得企业来我局办事公正透明,也大大提高了企业领取报检单证的速度,结束了无纸化报检企业“无纸报检、企业保管纸质档案”的模式,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报检。此外,在大厅配备了触摸屏、便民服务柜、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设施,对收费标准、国内外新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要求及时予以公示,还积极推行电子化检企互动,如报检QQ群、CIQ在线查询和办理等。

2011年11月1日,萧山区办事服务中心检验检疫分中心授牌成立,分中心成立后,萧山局将在萧山区政府办事中心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中心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履行好分中心工作职责,做好与区政府服务办事中心汇报和与各分中心的交流和沟通,努力将检验检疫分中心打造成为全省检验检疫系统中有实力、有业绩、口碑好的一流窗口单位。

三、心系企业,提供一流服务

(一)引入呼叫转接业务。主动与电信部门联系,开通呼叫转接业务,将“综合窗口、签证、产地证签发窗口”等重点岗位的工作电话通过呼叫转移至个人手机,有效地防止了窗口人员暂时离岗而客户打 来的电话无人接听的情况发生, 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回复企业的业务咨询、解决困难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

(二)出台一系列帮扶企业活动,以“登门式”服务为延伸,打破坐办公室的服务思想,不仅把企业请进来,还主动“走出去”,如:抽派人员赶赴台资企业,开展“无纸化”报检进行现场指导及审核工作,主动“走出去”为台资企业提供服务。利用党日活动主动走访偏远乡镇企业,讲法规、送政策,让企业第一时间得到优惠信息,便利出口。今年,萧山检验检疫局与萧山区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服务台资企业,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座谈会,并签署了服务台资企业合作备忘录,为台资企业提供更搞笑优质的服务。

(三)搞好延伸服务。“您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追求”,这是检务报检大厅窗口人员向客户作出的郑重承诺。节假日安排党员、团员轮流值班,为客户提供加急报检、签证和放行服务。省域直通关规定发布后,检务处认真贯彻执行,此项工作目前走在全省系统的前列,避免了经我局检验合格的货物在宁波口岸遭查验和客户在宁波口岸换取通关单的繁琐。

四、同心同德,创一流业绩

(一)在做好对报检员的管理地基础上,对一些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的企业报检员的报检差错依据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实行登记,并将扣分结果通过外网每季度通报一次,以起到警示作用;三是对平时报检质量高、行为规范的报检员推荐参加 5 年底的“优秀报检员”评选,以此促进辖区内报检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共同提高报检工作质量,实现检企共赢。

(二)提供便捷通关服务。2011年7月22日,萧山局与上海局航交所签订《共建检验检疫良好通关合作机制备忘录》,建立内地与口岸局互通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信息和联合执法机制,最大限度地为萧山外贸出口企业在上海口岸通关方面提供快捷、低成本的通关服务,进一步深化检检合作机制,共谋事业发展,在监管模式、服务方式、创建工作、信息沟通、调研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与密切合作。在文明创建工作方面,双方协议共享文明创建平台,就文明创建工作定期开展交流,指定文明创建工作联络人,互派人员学习交流检验检疫服务窗口建设的先进经验,参加对方举办的文明创建活动,探讨促进服务企业上水平、队伍建设上档次、监管把关上等级的创建理念,推进检验检疫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培养勤奋好学、扎实严谨、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检验检疫团队。

五、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共享和谐

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报检大厅认真落实局党组开展国检文化建设的规划,积极提倡以人为本,建设国检文化。开展“春节趣味运动会”、“廉政教育”格言警句评选、“读书月”活动及征文比赛等。积极参加“学党章,明荣辱,做贡献”主题演讲活动、“把关与服务”辩论赛、“亲亲我的宝贝”摄影比赛、萧山局“和谐杯”运动会、萧山区级乒乓球游泳比赛、局工会各兴趣小组活动、“检企和谐”文化系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将青春延展出岗位。组织 “亲 6近自然、品味生活、共创和谐”主题采风活动,参加“创先争优,行在湘湖”活动,天目山攀登之行,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如“保护地球,植树造林”活动、“青年文明号情系红丝带”大型艾滋病公益咨询活动、“众志成城,灾区献爱心”活动、“心系困难儿童,奉献你我爱心” 公益募捐活动、“公民爱心日”捐款活动、服务上海世博活动、开展“3.15”业务宣传咨询、踊跃参加地方无偿献血,以实际行动践行创先争优、“萧山区党员志愿者日”活动等,通过共建共创活动,检务处全体同志在落实“争第一、创一流、树形象”要求上取得了新成效,为实现萧山检验检疫事业的新跨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四篇: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附件

“奥凯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1.刘希锋

男,1974年9月生,现任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畜牧装备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该同志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科研与技术开发作,是单位最年轻的学术委员和公认的技术尖兵。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2项,主持研发了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国家发明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1项,国家专利11项。该同志带领技术团队依靠自主创新解决农业生产重大技术难题。主持农田林影地改良技术装备研究项目,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利用地下暗沟缝隙垂直导入薄膜的铺膜技术,提高作业效率10倍以上,在地下垂直铺膜技术上取得重大技术进步。2011年1月省科技厅组织以蒋亦元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期间还主持完成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LDP-80型断根铺膜机成果转化中试”、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农田林影地高产恢复技术及配套机具推广”,通过三个项目的示范推广,引导和加快农田林影地科学改良治理,在黑龙江省及内蒙、新疆改良恢复农田林影地近200万亩,提升粮食产能2亿斤,为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在黑龙江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功能性饲料及粗饲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中,作为副主持承担了分课题“秸秆加工贮藏工艺及关键设备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任务,2011年7月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功能性饲料及粗饲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GA09B50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首席专家之一,主持承担分课题“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究与应用”。该课题通过研制原料适应性强的秸秆固化成型机,集炊事、烧炕、供暖、洗浴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秸秆燃烧炉和秸秆直燃热电联产微型发电机组,并进行寒区规模化秸秆气化应用试验与示范,解决了制约我省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多项技术难题。

该同志还先后多次被授予省农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省农机研究院“十五”、“十一五”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特别贡献个人等荣誉称号。

2.刘雪美

女,1973年11月生,现任工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现代植保机械研发和精准施药技术研究工作,尤其致力于有限元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计算机建模与仿真等现代设计技术在植保机械设计和精准施药技术研究上的应用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山东农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其博士论文获2012年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称号;以第一或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4项授权,实用型新10项,7项授权。相关专利用于喷杆弥雾机中试及产业化转化,推进了精准施药技术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农业机械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收录检索10余篇;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位)、二等奖(第一位)各一项。其指导的研究生参加2012年齐鲁研究生论坛获学术报告一等奖。

在其作为骨干人员进行“气流辅助式喷杆弥雾机”项目研究过程中,为了彻底克服应用于弥雾机的风助风筒内流场强旋流、流道窄的不足,在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发明了导流器结构,并对新型导流器式风助风筒进行了CFD仿真分析和优化,导流器结构一方面起导流的作用,拓宽进口处流体流道;另一方面,减弱甚至破坏旋流的形成条件,减少能量损耗,提高气体利用率,提高了风幕风速一致性。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喷雾机风助风筒”(ZL200910016794.X),应用该技术成果的气流辅助式喷杆弥雾机自2011年起在山东华盛中天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工生产。之后又获发明专利“一种作业环境感知的喷杆喷雾机主动控制系统”(ZL201210099520.3),将二维超声波风速传感器测量的田间作业环境下的自然风速和旋转编码器测量的喷杆喷雾机的行进速度信息实现CAN总线化通讯,该成果的应用大大节约了植保喷雾作业的人力物力,提高了植保喷雾作业效率,减少作业周期,更重要的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大大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该同志还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主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事。她积极承担社会服务,担任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评审专家、浙江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

3.吴宗江

男,1975年2月生,现任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自1999年毕业进入公司以来,先后从事公司水稻、小麦和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工作。多年来一直以提高收获机械产品性能,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优秀农机产品为目标,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严谨务实,使公司的多个收获机械产品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其所参与的雷沃谷神4LZ-6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项目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至今已销售400余台。所负责设计的雷沃谷神4YZ-4C型自走式玉米机项目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现该产品已累计销售2000台,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所负责设计的4YZ-4B型自走式玉米机,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已累计销售2300余台,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所负责设计的4YZ-3C型自走式玉米机在2013年取得近3900台销量,实现销售收入7亿余元。负责重大产品开发的同时,其主导攻关的多项关键技术均获得突破,并成功应用到了收获机械产品上,共计获得28项国家专利。部分关键技术如:收获机械钳式制动器的应用、玉米机动力输出常开式离合器的开发、玉米机前置秸秆还田机开发应用、复合辊式剥皮等为公司的收获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和行业技术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公司研发系统的青年技术骨干,该同志好学上进、勇担重任的精神,以及卓越的业绩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曾连续多年获得福田雷沃重工 “技术标兵”、“劳动模范”、“先进职工”、“优秀设计师”等荣誉称号。

4.张志辉

男,1976年2月生,现任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及吉大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该同志在地面机器系统机械部件的仿生制造及其耐磨与抗疲劳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主要业绩是: 1)开发了适应不同工况的多种刚柔耦合仿生制造技术,提出了设计与制造参数全程优化方法,该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机械和制造机械领域具有普适性;2)揭示了耐磨和抗疲劳刚柔耦合仿生部件的功能实现原理,探索出一套从设计、仿真、优化、试验、测试到应用的仿生研究系统方法;3)实现了仿生制造技术在热作模具、制动毂(盘)等机械部件上的应用,为企业增加利润7966万元,节约资金4175万元,取得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该同志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863”子项等国家纵向课题5项,是科技部农转基金项目“多功能耕种机具仿生技术应用与中试”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机械仿生耦合设计原理与关键技术”等6个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的主要参加人。获2013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3),2012和2009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排名第3)。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被SCI收录41篇(包括第一和通信作者论文18篇),SCI论文被引用259次。申报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

该同志研究内容和成果在地面机器系统制造领域有创新性和国际前瞻性,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他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提出的“面向设计与制造的全程参数优化方法”入选吉林大学“试验优化技术的双识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程体系,丰富了仿生应用技术实践教学的内容。该课程体系获得2013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申请人排名第4)。

5.陈龙健

男,1979年10月生,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该同志在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长期从事农业生物质工程特性和生物基质传质动力学模型科研工作。系统开展了农业生物质物理结构、化学组分、机械特性、光谱学等宏观和微观物性表征方法研究,定量揭示了其工程物性参数间内在关联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和设备,为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科学、无害化利用奠定理论、方法学以及工艺、工程技术基础。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等项目10项,副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5项,主要参加科研项目15项。近年来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单篇论文最高IF=12.888,IF>5的论文3篇,单篇论文被SCI期刊最高他引40次;累计IF>50;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EI收录论文15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独著)。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件,获公开国家发明专利3件;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

该同志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主讲《农业机械与设备》、《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实习》、《工程软件训练》和《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ransport Process(双语)》4门主干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IF=5.627)并获中国农业大学第三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和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12)。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6名。

该同志热爱本职工作,刻苦努力,兢兢业业,业绩突出,表现出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并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6.周艳

女,1970年7月生,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副研究员。

该同志在工作中注重产学研结合,创新意识强。工作以来先后取得科技成果14项,其中7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兵团、师(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项,并全部应用于生产;执笔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17篇;该同志结合兵团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研发出犁耕机械、植保机械、播种机械和林果机械、节水过滤器等多种农机新产品,适应新疆兵团农业生产需要,研发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其中,她研究开发的“1GZ-4.0型耕耘整地复式作业机”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产品的先进技术,针对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复播种植及保护性耕作对新型耕整机具的迫切需要开发。一次作业可完成切断根茬、耕耘松土、破碎土壤、混合残茬及平整镇压多项作业,形成利于作物生长的3种耕层结构。该机型和她研制开发的1LCH系列大型垂直换向犁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为新疆及兵团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制定完成的NY/T 1559-2007《滴灌铺管铺膜精密播种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由农业部发布实施后,极大地促进了滴灌铺管铺膜精密播种机在西部干旱区尤其在新疆及兵团的大规模推广应用。2007年新疆兵团在国内率先实现棉花大面积精量播种600.2万亩,率先实现大面积膜下滴灌560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兵团精准农业和节水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她还针对目前节水过滤器存在结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维护安装困难、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研制出了卧式自动清洗网式过滤器,太阳能自压全自动网式过滤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解决维护安装难度,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产品技术性能更好,在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获2项国家专利,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产品推广至新疆、内蒙、甘肃、宁夏,并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生产企业创工业产值180.6万元,节电、省工,作物增产增收节支总额达1134.6万元,为新疆及兵团推广节水滴灌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该同志扎根兵团,对兵团农机事业执着追求,默默奉献,工作勤奋、扎实,深入基层,政治思想、科学道德与学风优良,她在农机科研、产品开发及科技推广工作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并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因为她农机科研工作的成就和贡献,被派往中国农业大学深造学习,参加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建设兵团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攻读农业机械博士学位。

7.孟志军

男,1975年9月生,现任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该同志主要从事精准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长期以来以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农机装备自动与信息化领域科研、产品开发及应用推广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突出的业绩,对推动我国农业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科研项目。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2012年获北京市农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4),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学术会议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17篇;在相关领域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1项。在精准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发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结合。面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在农田激光平地、播种监控、农机导航和农机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研发了系列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和应用系统,相关技术成果已推广到黑龙江农垦、安徽农垦、新疆兵团等10多个农(团)场,近2年累计签订技术成果应用横向项目合同20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同志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先进实用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典型农业生产区域农艺作业需求,在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共性支撑关键技术研发基础上,积极创新,围绕“土、种、肥、药”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的精准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在土地精细整理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方面,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部粮食主产区增量经济型土地整理技术开发”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工作。成功开发了1PJ系列农田激光精平机产品,创新性研制了激光接收器可自动升降装置,显著提高有效工作高差到±40cm;研究开发了地形适应与负载敏感的激光平地控制系统,平地机支持平地铲过载保护功能,有效提高了设备作业适应范围和作业效率;设备支持自动、手动功能,作业方便,作业控制精度高,在我国很多地区使用效果良好。另外,在种肥精准播施自动控制技术方面及在农机自动导航技术方面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该同志曾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10)、北京市农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8.泮进明

男,1977年11月生,现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求是青年学者。

该同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家禽养殖LED特种光源与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在科研工作方面,主持86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江干区“百人计划”创业项目A层次资助等项目。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8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篇。重要科研成果包括:1)针对畜禽养殖废水氨氮浓度高、处理难的问题,创新性提出高浓度氨废水水培陆生草类植物处理技术,处理负荷为现有同类技术10倍以上,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0)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的重要内容,已产业化推广应用;2)在家禽规模养殖光环境调控方面,重点针对家禽的生理需求研制LED特种调制光谱与智能调控技术,已在浙江、天津、陕西、安徽、河北、福建、四川等地推广应用,入选2012年全球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100佳(全球现仅16家,农业领域唯一)。

在教学工作方面,主讲本科生课程《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研究生课程《农业空气质量检测与控制》,教学效果良好。积极参加浙江大学农业工程学科、智能生物产业装备创业团队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工作,获2009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0)、2009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0)和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6)。另荣获浙江大学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班主任、2011届浙江大学百篇特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该同志还担任了国际SCI期刊《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ical Reactor Engineering》和国内EI期刊《农业机械学报》等的审稿人,兼任国际固态照明联盟(ISA)专家组成员(负责全球战略规划家禽养殖LED照明部分的撰写)。

9.贺刚

男,1978年10月生,现任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科技发展部任部长,高级工程师。该同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勇于付出,在青年科技人员中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主要完成以下成果:

(1)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9TXG-2.0型太阳能畜产品干燥设备”,主要负责该成果的总体方案设计、试制和试验等工作,经鉴定该成果国内领先水平。

(2)作为第六完成人完成了“太阳能牧草湿法收获工艺及关键装备开发与试验研究”,主要负责“太阳能散草干燥设备”项目的试验工作。主要负责“牧草湿法收贮获工艺”的方案设计、试验、后期数据处理。经鉴定该成果中的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作为第三完成人完成了“9XS-5.0型太阳能畜舍”,主要负责方案设计、试制和试验等工作,经鉴定该成果带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还主持设计了9QL-6.0指盘式搂草机,参与设计9YFQ-1.9型方捆机、9QL-2.1型青饲料收获机、9HZ-0.2型太阳能牧草种子干燥设备、9QL-1.2型青饲料收获机、8PYD-220型圆形喷灌机、9JYB-3.0型玉米秸秆捡拾压扁机、9YD-1.2型圆捆机和秸秆揉搓压扁方捆机。

申请各类专利17项,发表论文18篇。主持课题3项;参与课题研究12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奖2项。

该同志还是中国农机院 “第六届‘五佳青年’奖”获得者,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2005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2010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和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2010和2013优秀员工”获得者。

10.徐立章

男,1979年2月生,现任江苏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该同志自2000年6月毕业以来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强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协调能力、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主要从事油菜脱出物粘附与摩擦机理、农业物料往复式振动筛分理论、水稻脱粒损伤机理等收获机械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十余年他通过研究高产水稻籽粒连接力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先易后难顺序脱粒、揉搓-冲击复合式柔性脱粒新方法,发明了T型配置切纵流双滚筒低损伤脱粒分离装置,解决了脱净率和籽粒破损的矛盾,脱出物杂余量少,作业效率高。经鉴定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提出了基于仿生非光滑结构的油菜清选增频降阻、减粘脱附新方法,发明了非光滑仿生清选筛,创新性地解决了油菜机械化收获中清选筛孔堵塞严重、清选损失大等瓶颈问题。主要完成了全喂入油菜联合收割机、切纵流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切纵流智能轮式联合收割机等新产品的研发,并在我国南方最大的联合收割机龙头企业“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和骨干企业“江苏常发锋陵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实现了批量生产,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了我国传统联合收割机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收获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

该同志科研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的科研工作热情,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部省级以上课题3项,主要完成了(排名前3)国家自然基金2项、其他部省级以上项目10项、部省级鉴定7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部省级项目3项。第1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第2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在AMA、机械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第1作者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 收录4 篇,EI 收录12 篇。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专利项目金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博士论文“水稻脱粒损伤力学特性及低损伤脱粒装置研究”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个人获江苏大学“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第五篇:青年岗位能手事迹介绍

让青春在平凡中闪光

著名作家魏巍曾经说过:“青春是美丽的,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释放出美丽的火花;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创造辉煌的成年。”青春的价值只有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奋斗,抛洒激情的时候才能得以实现,才能用激情释放出美丽的火花。我叫张林,2000年毕业于山东铝业公司技校,同年12月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青春的梦想来到山东铝业公司万成分公司设备安装车间,翻开了我人生课本的重要一页。

作为一名在国企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积极要求上进,不断进取,无私奉献。在技术上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技能。先后在省、市、公司等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在山东铝业公司钳工技能大赛中获得第六名,并授予山东铝业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同年被万成公司评为技术能手、优秀员工称号。2012年5月在淄博市广尔杯钳工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二名,2012年7月在山东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十二名。我作为公司一线的年轻骨干,中坚力量。十几年如一日,和班组同事们一起扎实工作、埋头苦干,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市场环境恶劣,原材料紧缺,成本上涨,公司处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认真贯彻公司节能降耗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推行运营转型,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使所在班组顺利的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爱岗敬业,勤钻苦练,努力追求技术上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年轻工人,我深知自身知识的欠缺,为了能够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我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专业知识,不断虚心请教,熟悉掌握每一个工艺的细节和要求。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几年来先后学习并考取了电焊工等级证,起重设备操作证,起重设备维修资格证等,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多技能的技术青工。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先后几次参加公司组织的钳工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我的技能得以大幅度提高,并取得优异成绩,破格晋升为钳工技师。

学以致用,不断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技术难题,为生产保驾护航。在第一氧化铝厂原料磨的大修中,由于市场的需求,设备的产能大幅提高,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计产能。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造成了托盘瓦经常热瓦。托盘瓦的材料为巴氏合金,工作温度一般不超过70度,如果温度超过100度就有化瓦的危险。热瓦问题成了提高产能的瓶颈,我经过仔细观察,重新设计了托盘瓦的两端瓦口和档油排。新的设计增加了托盘瓦的储油空间,提高了润滑和冷却性能,一举解决了热瓦问题,为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善于创新,解决专业技术领域老难题。公司自备电厂煤粉磨厂房老旧,空间狭小。在大修煤粉磨中五金瓦刮研时,由于厂房内没有行吊,并且空间狭小,汽车吊也无法进入,无法使用各种起重设备。在五金瓦刮研时只能用葫芦进行吊装,吊上吊下来进行研磨刮削,费时费力。正常的回转磨五金瓦刮研工作只需一天即可完成,而煤粉磨刮研时五金瓦起落一次就需要近半天时间,严重影响检修周期。我根据现场情况设计制作了专用的吊具,专用吊具只需使用葫芦就能使五金瓦实现在空中“翻身”,五金瓦的刮研在磨体上即可进行,极大地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并且这个吊具在其他五金瓦的刮研时同样能使用。

设备的正常运转是企业生产稳顺的重要保证。我和我的团队深知责任重大,不管严寒酷暑,我总是早出晚归,随叫随到。一遇到设备抢修就吃住在生产线。,常常几十个小时奋战在现场,常常整天整夜回不了家。我和我的同事们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以高超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领导和用户们的尊重和肯定。

精益求精,严要求重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平常的工作过程中,在努力完成施工任务的同时,我严格按照设备工艺要求,严把质量关。在矿山干法水泥生产线扩建项目中,时间紧任务重。我作为班组长带领同事们负责安装辊压机和排风机两个大型设备。辊压机整体设备重达90余吨,排风机直径达5米,仅电机就重7吨多。施工过程中我严格按照质量要求,吊线坠、测标高、找水平、百分表精密找正,确保了两个大型设备一次试车成功,圆满

完成了公司交给的任务。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不变的宗旨。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工作现场对身边同事及外来人员只要出现违章现象,我都会及时纠正加以制止。积极参与班组车间的安全活动,大家共同探讨加强现场安全的办法和建议,加强联保互保。促使大家在进入工作现场工作的同时都能自我约束,起到表率作用,有效地遏制了现象安全隐患的产生。用循环经济,促绿色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资源需求大幅度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公司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我和我的同事们自发展开节能降耗竞赛,修旧利废,循环利用,为公司降本增效,绿色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作为一名大型国有企业的青年,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和肩负的使命,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勤奋的工作,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为加快企业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中展现我们青春的风采,用激情释放出美丽的火花,让青春在平凡中闪光。

下载获奖者事迹介绍-20150802 - 运盛青年科技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获奖者事迹介绍-20150802 - 运盛青年科技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