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型企业带头人事迹材料
小型企业带头人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小型企业带头人事迹材料
渡尽劫波,笑对人生
赵荣是一名40多岁,有着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经理。2014年县烟厂因国家政策关闭后,她成了一名失业、待业者。这对于习惯了企业工作,过着清闲日子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向命运屈服的她,自此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创业生涯。
04年,赵荣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资200余万元,在文殊乡建起了一个粘土砖窑厂,同时也收购了另一家废弃的窑厂,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由于粘土砖窑厂过度饱
和,再加上建材市场竞争白热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企业效益逐年下滑,企业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步履维艰。面对着市场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赵荣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拼搏,是一个永不言败的巾帼。凭着自己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对创业的热爱,她一直默默的埋头苦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窑厂的建设事业。她以“永不言败”的工作作风来激励自己拓展市场,为企业的产品寻求出路,为全厂职工谋生路。在她的带领下,窑厂不仅很快占领了文殊的市场,还陆续占领县南部乡镇的大部分市场。全厂职工知道这里面凝聚着赵经理几多汗水、几多辛劳,她曾不顾自己生病的身体,亲自去外地考察市场行情,到建筑工地和建筑商谈业务,为产品找销路,为企业拿订单。每次出差回来后,也顾不上休息就去生产车间实地察看生产和供货能力,确保能及时履行合同,树立了企业的信誉,为厂里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但好景不长,08年河南实行墙体材料改革的政策,全省性的粘土砖窑厂都要拆除,建设生产节能型材料的窑厂。这对于刚刚步入正轨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抉择。面对重重压力,她不畏坚难,多次深入窑厂和受益群众做思想宣传工作。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大局出发,向大家反复宣传国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性,首先做通自己家庭的工作,然后做通其它股东的工作,最后做通附近群众工作,尽管工作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但她自始至终保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个性,从国家、社会、集体、个人角度出发,和大家算能源帐、环境帐、成本帐,向大家讲明落后产能对国家、社会、环境的危害程度,最终说服并打动了股东和员工,先后拆除了二个落后的粘土砖窑厂。并动员股东扩大投资,筹资1100万元,历时
8个月,建设一座新型页岩砖厂,当新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那一刻,想到自己经历了这么多的付出,终于有了一
个美好的结果,赵经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发誓要经营好这个厂,要让家庭、股东、和员工们都过上一个幸福的生活。在激烈的竞争,她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确定了“内抓管理争效益、外拓市场谋发展”的经营方针。建立了厂与车间的双向机制:即产前抓预算、产中抓核算、产后抓结算的约束机制。建立了以考核为依据,兑现为目标,奖励能者、按效益奖励的考核兑现分配机制,使全厂生产经营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全厂的经营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在管理工作中,她务实求真、不说空话、不走形式、抓大放小,充分发挥每一名职工的积极性。他将工作重点放在控制成本、严抓质量、拓展销售上,使得全厂各项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年的经营让她品尝到了自己创办企业的滋味,品尝到了企业成功的滋味,当看到股东们领到分红的喜悦场面时,她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然后生活总是那么的无情地光顾着她的家庭,挑战着她的命运。2014年5月,老公检查得了尿毒症,需要换肾才能挽救生命,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心理的重负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在了她的身上,她终于还是咬牙挺住了,筹资60余万元,四处寻找肾源,积极挽救老公的生命。当换肾手术成功时,她又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的家庭又一次成功地躲过一次劫难。2014年4月,她的公公又检查出得了重病,能够活多少也是一个未知数,医生说需要手术才能延续生命。经历多次劫难的她,再次选择了坚强,又筹资20多万元,积极为公公治病,病情得到控制,她心里安慰了许多。
经历多次磨难的她,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人,同时也经常想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活动。去年春,为慰问困难户,捐款3000元,在去年陈棚村小学发生的伤人事件后,积极配合乡政府做好群众工作,为受伤 的学生送去3000元的慰问金。她还积极参与乡政府扶贫解困工作,积极投资10万元为文殊乡邹棚村、张古井村民组造两口万方大塘。协助赵庄村民组改造一口大塘,投资3万元。在企业安置农民工90余人就业,企业为农民工部分买了养老保险,全部办理了工伤保险。每年企业上交各种税费6万余元。同时还为部分特困学生完成学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为小型企业的带头人,她没有做出惊人的大事业,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平凡的业绩,浓墨重彩地描绘着自己闪光的人生。她用“身先士卒、甘于吃苦”的精神,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把责任留给了自己,把幸福留给了他人。
这正是:“渡尽劫波真情在,笑对人生展繁华”的写照。
人民选我当干部我带人民奔富路-----金塔县西坝乡致富带头人李长峰先进事迹
我叫李长峰,现年48岁,中专学
历,中共党员,西坝乡西红村人,现任西红村党支部书记。
2014年5月,我担任西红村党支部书记时,我把目标定位到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从06年开始至今,先后筹资16万元,加强了村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筹资3.9万元完成村里的低压网改造;筹资22万元对村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绿化,并积极争取县主管部门支持,贯通了全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村容村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基础建设搞好了,怎么促进农民增收又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今年初,按照市县推进“一特四化”的要求,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论证,确定了建设香梨大乡和肉羊强乡的发展目标,使我心中的难题迎刃而解。西红村有耕地4306亩,人均3〃5亩,发展香梨和肉羊产业的条件都比较优越,推行“上果下草”的发展模式,不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致富路
吗?我心里这样想。
路子选准了,可是群众工作却很难做,不要说前期资金投入,果品生产周期长、见效慢,3年后的事谁敢说。尽管村里召开多次会议,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可是群众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个别人有抵触情绪。“村看村,户看 1
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老百姓的心思,我心里明白。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时,立刻遭到强烈反对。原来1997年前,我家中有一片10亩地的果园,果园内种植有苹果树、桃树、杏树等树种,但由于无处销售,多数果子都烂在地里,于是我们就开始伐树归田,到1997年,10亩地的果园全部流失,成了妻子心中的一块硬伤。要走出心底的阴影,谈何容易!我便开始软磨硬泡,努力做妻子的工作,从全村产业培育到家中增收,不知说了多少好话,终于使妻子松了口。于是,我先带头栽植了10亩地的香梨苗木,在我的积极引
导下,群众慢慢开始接受。在此基础上,村上规划确定了香梨产业发展区,引导群众进行规模发展,很快我村的香梨栽植达到了一个高潮,全村共栽植香梨285亩。由于我有一定的果园管理技术,在我的培训指导下,大多数农户都学会了苗木的初期管理技术,全村栽植的285亩香梨苗木成活率达到98%,坚定了村民发展香梨的决心。万事开头难。香梨苗种好了,我心里又开始盘算如何发展养殖业的事儿。“一个农户种3亩果园,每亩收入5000元,养上15只羊,每年收入1万元,三年后户均收入就会达到2万多元。”这是我心中的一本帐,也是对今后我村农民增收的美好憧憬。
情系员工,心系企业,做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带头人
张传民,男,现年55岁,大专文化,工程师职称,1974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山东红旗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该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扎根矿山,敬业进取,为煤炭事
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他自2014年担任公司主要领导以来,始终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将改善职工生活水平、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公司经营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广大职工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劳动条件和文化生活都得到极大改善,职工队伍迸发巨大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勤奋工作,锐意创新,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劳动氛围空前高涨。同时张传民同志于2014年8月被评为市优秀企业企业家,2014年获得泰安市“十佳”矿长称号和全省煤炭行业优秀矿长称号。
红旗煤矿始建于1971年2月,于1973年5月建成投产,隶属泰安市岱岳区,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企业不断壮大,2014年1月1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以红旗煤矿为依托组建成立了山东红旗矿业有限公司,公司下设红旗煤矿、山东红贝特建
材有限公司、山东红旗矿业投资有限公司三家实体企业,资产总额2亿元,在册职工1000余人。在当前煤炭行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成分比较复杂,一些年龄大的国有固定职工已大部分面临退休,企业新增添的职工大部分是农民临时工,增强职工归属意识,凝聚全体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张传民同志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夯实和谐企业基础。
首先是建立健全工会组织,调整企业基层工会的机构设置,以进一步适应企业经营建设工作的需要,由公司监事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下设6个基层工会委员会,职工入会率达到了100%,保证了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和监督企业重大方针决策的制定和落实。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建立和完善以职代会
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职工监事制度、企务公开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并每年都要组织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会上安排听取总经理的工作报告、职工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缴纳情况报告、企务公开情况报告;审议公司《集体合同》、《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医疗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等,使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发展,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公司安全和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严格依法管理,切实维护职工权益。
他始终坚持以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利益为宗旨,积极与职工依法沟通协商,使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稳定了职工队伍,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
一是依据《劳动法》,与职工签订集体合同和稳定的劳动用工合同。一方面由工会主席代表职工与公司行政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订立后,公司严格遵守合同规定,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集体合同协商小组也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坚持进行检查,集体合同的条款特别是涉及到职工的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项内容都按要求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依照
《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规范用人过程中的劳动合同管理,并做到严格有序,守法运行。
二是公司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使全体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2014年上半年通过劳资双方集体协商,对职工矿龄费进行了调整,由原来每年1元调整为每年10元,通过调整职工工资,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20%以上。
三是依法缴纳各项劳动保险费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公司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按时足额缴纳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金。在每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都向职工代表报告四险缴纳情况及安置费偿还情况。
四是建立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体系,定期将企业经营、民主评议干部、房屋分配、招工、聘干、职工工资分配等重大问题向职工公开,增加了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职工对公司各项工作的认可度。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职工促进和谐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他坚持以职工为本,通过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首先是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尽力帮助解决困难。坚持凡职工婚丧嫁娶,他都会派人到家进行慰问帮扶。为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公司率先在新泰地域提出职工生日带薪休假制度,自愿上班者可拿双倍工资,激发了职工劳动热情。
为解决职工食宿问题,投资200多万元改扩建了近4000平方米的职工单身宿舍,加强职工食堂管理,并建立职工文化公园,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为解决部分农转非职工无房住的问题,在省庄红旗花苑建立居民楼房7栋,解决了近360户职工住房问题。
其次是关心职工身体健康,认真做好高温作业的防暑降温工作。每年暑期都敦促企业认真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确保防暑降温物资的充足供应,保证职工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同时每年都请专业医疗机构来公司对职工进行健康查体,发现情况及时跟踪服务,并根据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分期分批组织职工外出参观,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对家庭有一定困难的职工,及时慰问,并给予资金救助,对考入大专院校的职工子女,通过工会发给一定数额的助学金,激发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第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在传统节日,通过举办联欢会、趣味运动会,各种联谊活动,送上领导的慰问与祝福,表达职工对领导辛勤工作的的肯定和厚望。节假日期间组织工会工作人员开展放映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他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严格依法办事,努力创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
通过以上工作,企业劳动关系和谐,职工生产积极性提高,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公司工会先后被省总工会授予“职代会星级企业”、工人先锋号先进单位;被泰安市总工会授予“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工资集体平等协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张传民同志情系员工、心系企业,工作兢兢业业,一心一意为企业谋发展、增效益,各项管理工作成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他也受到了全体员工、社会各界人士的爱戴和尊重,是大家认可的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带头人。
xxxx年以来,xxx同志扎实围绕培训技能,增强就业、转移农民、富民强县的工作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去年他受到了国家阳光办和农业部领导的好评,主要工作做法:
一、积极向上争取技能培训指标,为盱眙农民增加培训就业机会。根据盱眙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多次跑省去部汇报情况,争取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指标。2014年盱眙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标列全省前茅。
二、扎实苦干,创新培训机制,农民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该同志带领阳光办的全体工作人员,脚踏实地深入每个培训单位检查指导,严格执行阳光工程“五种制度”,并且创造性开展工作,把课堂教学与学习相结合,把实习与就业合同相结合,做到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单位三挂钩,全面开展订单培训,由此大大提高了培训学员的技能水平,增强了学员创业机会。
三、注重培训质量,提高就业率,农民增收显著。技能培训质量是关键,一年来,该同志能够亲临每一个培训班,核查办班教学计划、教师备课笔记、学员实训记录等,严把培训质量关,并实地考察用工企业的就业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员着想。
xxxx年,他严格按照省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培训。针对盱眙东片、河西、山区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产业结构,组织讲师团成员制作了52道培训菜单,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编写了62种直观易懂、操作性强的农业实用技术明白纸,自编了5套培训教材,还在所里订购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7000多册,供学员使用,同时建立了四个农民科技书屋。为切实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村委会根据本村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普遍需要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组织县农广校根据各村需要安排讲师团成员佩带胸牌进村开办讲座,实施面对面、手把手培训,不拘培训场地,在田埂、在林里、在塘边,怎
么有效,怎么方便就怎么讲授。在授课同时,挤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地现场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把所讲内容以印有咨询电话号码的明白纸形式发给参训农民,要求他们张贴上墙,确保受训农民每人有一套技术资料,能接受2次以上集中培训,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全年发放技术明白纸和农资提醒卡近10万张,张贴到1.5万户。还多次邀请农业专家,淮安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教授来盱授课,增加培训的含金量,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认真开展示范性培训,通过指标确定培训单位,规范培训管理,创造性地建立“三办一局”管理考核机制,提高培训效果,全年共培训5000人。
xxxx年全县阳光工程实际培训5080人,转移就业4896人,就业率达95%,举办创业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1360人。通过培训就业给农民带来实惠。
产业带动大发展温室铺筑致富路
---金塔县西坝乡日光温室产业带头人李学江先进事迹
我叫李学江,现年48岁,中专学历,中共党员,西坝乡西移村人,现任西移村村委会主任。作为一名党员,近年来,我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响应县乡号召,带头搭建日光温室、科学示范种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日光温室成为我村发展节水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
2014年,为认真贯彻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乡党委、政府决定在我村先行搭建日光温室。作为一个农民、一村之长,我的心情非常矛盾。不用讲大道理,县乡两级的意图我也清楚,但农村工作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得靠实实在在地干。这个头难开!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先易后难,在村上一片闲置的荒地上,筹划搭建日光温室,并带头扛起了搭建4座百米长棚的任务。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我的带动下,先后有三组6个农户筹资参与,该点10座日光
温室顺利开工建设。墙体工程结束后,上后屋面,整棚堆肥等后续工作迫在眉睫,而群众都忙着秋收,再不抓紧就要错过定植的最佳时机,今年的一切努力就会“泡汤”,日光温室产业就会夭折。我毅然决然放下手中的农活,带着老婆孩子,开着四轮机拉上麦草到棚上拉土、犁地、上后屋面〃〃〃〃在我的影响下,村民们一户、二户、三户,陆续地跟着行动起来,1
10座温室全部定植了易于管理、技术要求较低的辣椒、葫芦等蔬菜,确保了当年搭建、当年种植。经过一个冬天的管护,棚均获得了50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我们从日光温室发展中看到了致富的曙光。2014年,一组群众看到我种棚的经济效益,也开始搭建日光温室,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10座日光温室顺利建成,分别种上了辣椒、茄子、葫芦,经过精细务作,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棚均收入达到了9000元,收入最高的超过了2万元。因为品质好、价格适中,在
市场上供不应求,使日光温室产业在我乡牢牢扎下了根。
我不仅在搭建日光温室上为全村带了好头,而且在学习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方面也为村民树立了典范。由于我学历基础好,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快,种植日光温室以来,我始终坚持自学农业科技知识,并请县上和乡上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大棚种植技术,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整棚、用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种植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几年下来,我已经成了全村日光温室种植管理的“土专家”。村上的日光温室种植户,谁的棚内有了作物异常和病虫害,都要请我去看一看,帮助参谋参谋。同时,我还注意加强交流,定期组织种植农户互相走访、观摩,看谁的棚作物长势好,有啥窍门;看谁的棚作物长势弱,存在什么问题。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增进了种植农户的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协作。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诠释
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日光温室产业,促进农业科技增效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乡、村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第二篇:小型企业带头人事迹材料
小型企业带头人事迹材料
渡尽劫波,笑对人生
赵荣是一名40多岁,有着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经理。2003年县烟厂因国家政策关闭后,她成了一名失业、待业者。这对于习惯了企业工作,过着清闲日子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向命运屈服的她,自此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创业生涯。
04年,赵荣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资200余万元,在文殊乡建起了一个粘土砖窑厂,同时也收购了另一家废弃的窑厂,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由于粘土砖窑厂过度饱和,再加上建材市场竞争白热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企业效益逐年下滑,企业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步履维艰。面对着市场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赵荣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拼搏,是一个永不言败的巾帼。凭着自己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对创业的热爱,她一直默默的埋头苦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窑厂的建设事业。她以“永不言败”的工作作风来激励自己拓展市场,为企业的产品寻求出路,为全厂职工谋生路。在她的带领下,窑厂不仅很快占领了文殊的市场,还陆续占领县南部乡镇的大部分市场。全厂职工知道这里面凝聚着赵经理几多汗水、几多辛劳,她曾不顾自己生病的身体,亲自去外地考察市场行情,到建筑工地和建筑商谈业务,为产品找销路,为企业拿订单。每次出差回来后,也顾不上休息就去生产车间实地察看生产和供货能力,确保能及时履行合同,树立了企业的信誉,为厂里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但好景不长,08年河南实行墙体材料改革的政策,全省性的粘土砖窑厂都要拆除,建设生产节能型材料的窑厂。这对于刚刚步入正轨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抉择。面对重重压力,她不畏坚难,多次深入窑厂和受益群众做思想宣传工作。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大局出发,向大家反复宣传国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性,首先做通自己家庭的工作,然后做通其它股东的工作,最后做通附近群众工作,尽管工作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但她自始至终保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个性,从国家、社会、集体、个人角度出发,和大家算能源帐、环境帐、成本帐,向大家讲明落后产能对国家、社会、环境的危害程度,最终说服并打动了股东和员工,先后拆除了二个落后的粘土砖窑厂。并动员股东扩大投资,筹资1100万元,历时
8个月,建设一座新型页岩砖厂,当新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那一刻,想到自己经历了这么多的付出,终于有了一个美好的结果,赵经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发誓要经营好这个厂,要让家庭、股东、和员工们都过上一个幸福的生活。在激烈的竞争,她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确定了“内抓管理争效益、外拓市场谋发展”的经营方针。建立了厂与车间的双向机制:即产前抓预算、产中抓核算、产后抓结算的约束机制。建立了以考核为依据,兑现为目标,奖励能者、按效益奖励的考核兑现分配机制,使全厂生产经营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全厂的经营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在管理工作中,她务实求真、不说空话、不走形式、抓大放小,充分发挥每一名职工的积极性。他将工作重点放在控制成本、严抓质量、拓展销售上,使得全厂各项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年的经营让她品尝到了自己创办企业的滋味,品尝到了企业成功的滋味,当看到股东们领到分红的喜悦场面时,她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然后生活总是那么的无情地光顾着她的家庭,挑战着她的命运。2011年5月,老公检查得了尿毒症,需要换肾才能挽救生命,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心理的重负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在了她的身上,她终于还是咬牙挺住了,筹资60余万元,四处寻找肾源,积极挽救老公的生命。当换肾手术成功时,她又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的家庭又一次成功地躲过一次劫难。2013年4月,她的公公又检查出得了重病,能够活多少也是一个未知数,医生说需要手术才能延续生命。经历多次劫难的她,再次选择了坚强,又筹资20多万元,积极为公公治病,病情得到控制,她心里安慰了许多。
经历多次磨难的她,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人,同时也经常想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活动。去年春,为慰问困难户,捐款3000元,在去年陈棚村小学发生的伤人事件后,积极配合乡政府做好群众工作,为受伤的学生送去3000元的慰问金。她还积极参与乡政府扶贫解困工作,积极投资10万元为文殊乡邹棚村、张古井村民组造两口万方大塘。协助赵庄村民组改造一口大塘,投资3万元。在企业安置农民工90余人就业,企业为农民工部分买了养老保险,全部办理了工伤保险。每年企业上交各种税费6万余元。同时还为部分特困学生完成学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为小型企业的带头人,她没有做出惊人的大事业,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平凡的业绩,浓墨重彩地描绘着自己闪光的人生。她用“身先士卒、甘于吃苦”的精神,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把责任留给了自己,把幸福留给了他人。
这正是:“渡尽劫波真情在,笑对人生展繁华”的写照。
第三篇:脱贫带头人事迹(残疾人)
脱贫带头人事迹(残疾人)合集7篇
【篇一】
3岁时,因高烧不退,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因病残疾,加上家庭经济压力,原本学习优异的他,无奈选择就读中专技校,打工14年,他勤奋肯干,后来注册**野马洗染有限公司,积极吸纳适龄就业的残疾人到公司上班,为残疾人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他叫**,****镇人。
**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排行老大,为了减轻父母压力和照顾妹妹,他1996年中专毕业后,通过技校分配到**五金公司上班。
**年从**五金公司下岗,成为失业人群中的一员。**因肢体残疾,招聘工作屡屡碰壁,7年时间里,在广告公司打过杂、在工地当过门卫、摆过地摊、当过洗衣工......工作都辛苦,但**觉得只要不放弃,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多年求职生涯,让**看到了残疾人找工作的不易,在当洗衣工的时候,他发现**缺少专门的洗染公司,酒店行业的洗涤被套床单等需求量大,创业的念头在**脑里日益高涨。
**年,**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微型企业。当年11月,**向亲朋好友借、向银行贷,投资近200万元创办了**野马洗染经营部,是一家以经营连锁干洗店和专业布草洗涤业务为主,集干洗中心和水洗中心于一体的专业洗染公司,并吸纳37名下岗工和残疾人就业。
在经营布草洗涤过程中,**不断学习、改进洗涤技术,针对一些比较脏、油渍、污垢、颜料等难洗的物件,通过一些洗涤原料的配比和试验,成功发明了“强力草布去污去油洗涤液”专利。
“我的专利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的。目前,不仅本公司用的是我发明并加工的洗涤液,而且垫江、**等周边县的洗染公司也是用的我们加工的洗涤液。”**自信地说。
**年,**野马洗染经营部注册,改为**野马洗染发展有限公司,并获得**诚信企业;**年代表**市残疾人企业参加全国中残联企业评比,获得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奖”称号。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就业,**积极吸纳适龄残疾人就业,目前公司员工有67人,其中包含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退伍军人等,且都为他们购买了保险,为其完善就业保障。
“今后,我们公司不只是洗涤服装和布草,还将形成洗涤液规模化生产线,向规模以上企业迈进。”今年42岁的**希望自己的野马洗染事业发展能越来越好,同时,自己将结合更多资源参与社会公益,去帮助更多残疾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篇二】
“有了新牛棚,刚出生的牛崽终于找到住处了!”家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镇**村**树组建卡贫困户**欣慰地说。今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成功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追贷了1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如今,新建的牛棚顺利完工,他养殖的28头黄牛也搬进了“新家”。
**是**村建卡贫困户。**年,他在杭州一工厂务工,双眼意外被氨水烧伤,虽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但眼睛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视物模糊。十余年来,没有公司愿意聘用他,只能在家务农维持生活。“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很苦,一年干到头依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年,通过他人介绍,**与妻子**重组成立新的家庭。自己务农,妻子务工,尽管收入不多,但**心想,两个人一起奋斗日子总会好起来。天有不测风云,**年,妻子**在外出务工时,突发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从此不能从事重体力活,一家人的生活再次坠入低谷。
**年,**村驻村工作队了解**的情况后,为其申办了残疾证明。同时,为解决他和妻子的基本生活问题,又为其成功申办了低保和大病医疗保险。**年4月,**其中一只眼睛病情恶化,几乎失明,不得不前往**主城区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我能做这次手术,必须感谢**党委和政府!”**感叹道。原来,这次手术医疗费用近7万元,而手术前,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钱和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的现金加在一起也才5万多元。此时,**村驻村第一书记邹波知道后,在**镇政府发起了募捐。通过此次募捐终于为**凑足了手术所需医疗费用。
“考虑到**的情况比较特殊,要想帮助他脱贫致富,不能只依靠到村里产业基地务工。”邹波道,术后,**的眼睛病情得到控制,为了助其增收,村里便鼓励他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养殖业。
“那我就养牛嘛,这个我会。”在家人和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做起了祖祖辈辈干的老传统——养牛。**年9月,他用扶贫小额信贷申请的3万元资金,买了10头小母牛崽,开始搞养殖业。
“白天把牛放到山坡上去吃草,晚上再牵回牛棚喂饲料。”**说,**村**树组附近山坡较多,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山坡土地里已是杂草丛生,十分适宜养殖草食牲畜。得益于这一天然优势,他养的牛长势十分良好,到**年下半年,最初的10头小母牛崽成功长大,并产了10余头牛崽。
“牛的数量越来越多,原来养牛的木棚就不够用了,想着修一个大一点的牛棚来养牛,但还缺少一点资金。”**把这情况反映给了村里的扶贫干部。养牛走上致富路
得知**的情况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十分关注,他着实被**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发展产业的精神感动。“**年10月,经过多次沟通联系,我们为**争取到了1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发展追加贷款。”**说。
**年底,10万元资金到账,**在原木制牛棚土地上新建了一座钢架牛棚。“新牛棚建好了,我对未来发展养殖更有信心了!”建完牛棚,**手里还剩下些钱,他准备利用这笔资金再进购些杂交品种的牛来喂养,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养牛大户,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在佘镇长的牵线搭桥下,去年试卖了两头公牛,共卖了18000多元。”目前,**养的牛已发展到28头,他计划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卖掉6、7头牛用来偿还部分贷款和补贴家用。按当前市价来看,他的牛平均一头能卖8000元,预计可以给他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
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生活也有了盼头,**却又把心思用在了帮助乡亲上。今年,他打算捐出两头牛给同村的两户残疾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贫困生活,我不能一个人独享这份幸福果实,要把这份幸福果实传递下去,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篇三】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这是**时常勉励自己的话。
**,是**市**区**镇**村的一名村民。13年前,一场大病令他卧床3年,欠下一身外债,也因此成了一名肢体残疾人和低保户。记者近日从****了解到,如今的他已主动退出低保户行列,通过艰苦创业,不仅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带动周边上百户村民增收致富。
身残志坚
主动退出低保户下定创业决心
**年,当时22岁的**与妻子**一起到浙江打工,不幸的是,没过多久他就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和股骨头坏死。妻子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因为生活困难,**一家被评定为低保户。
“在病床上躺了3年,生活不能自理,差点瘫痪。”说起往事,**显得有些伤感。**年12月,被鉴定为肢体残疾的他与妻子回到家乡。年迈的父母负责在家照顾**的生活起居,妻子**只能在附近打短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看着千疮百孔的家、忧虑沧桑的父母,**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灰暗和颓废。
“那时我就想,病魔没有要我命就说明苍天要我活着,我活就要活出个人样来。”**一心想着,要挣钱解除穷困,不能成为家庭的累赘、父母的负担、社会的包袱。
不久后,刚能坐起来的他就开始干些手工活补贴家用:挑杂粮、糊鞋垫、织毛衣、做小工艺品……当时劳动力相当廉价,挑拣一袋大米得耗费四五天,才能挣十元钱;糊一付鞋垫,共粘五层才能赚一毛钱。尽管这样,他拿着微薄的收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说,靠自己的双手挣口饭吃,没有比这更鼓舞人心的了。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逐渐好转,加上自己通过电视、网络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他开始尝试着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创业之路。
“我虽然干不了重体力活,但手脚还能动。我们这个地方山多地广,适合发展种养殖业,我考虑了很久,打算养鸡增加家庭收入。相信我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年,**和妻子商量自己创业的想法,得到家人支持后,夫妻俩找亲戚借来2万元,买了400只鸡苗,办起了家庭养殖场。
在当年年底,**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户行列,以示下定创业的决心。
脚踏实地
开办养殖场成为乡村致富领头人
同年,**的妻子被聘任为村里的专职干部,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早出晚归,**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打理自己的养殖场。
“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忙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说,他一直坚持采取散养、放养的方式来饲养乌骨鸡,这样产的鸡蛋品质好,销路也不愁。饲养的第一年,他就有了近2万元的纯收入。
尝到甜头后,**决定扩大养殖规模。通过滚动式发展,到**年,他的家庭养殖场内的乌骨鸡数量达到了4000多只,鸡蛋远销浙江、**等地,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
看着**通过发展养殖业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也纷纷上门“取经”。见大家热情高涨,**决定用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将自己的鸡苗按成本价提供给有养殖意愿的农户,遇上经济有困难的贫困户,**还让其先赊账,等鸡蛋出售后再还本钱。
“当年我困难的时候,乡里人也没少帮助我,现在我找到商机了,要分享给大家。”**感慨,做人要知道感恩,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
**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乡卡卡乌骨鸡养殖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帮助村民增收。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殖行业中,截至目前,**村共有14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乌骨鸡养殖总量达1万多只,年产蛋量10万公斤,每年为村民带来超过40万元的收入。不仅如此,**还流转了160亩土地发展烤烟,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就能给周边上百户村民增加收入30多万元。
“生活困难的时候,有国家低保兜底;发展养殖业的时候,有政府提供贴息贷款和技术支持。”**笑着说,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引进了水缸里,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大家只要好好干,就能过上好生活。
【篇四】
“别看我今年六十多岁了,又是残疾人,但我会在这个好时代,努力向前跑。双脚残疾了,但我能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勤劳致富奔小康。”19日下午,脱贫户**开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来到屋后的大山上,采摘一种叫通花的药材。
在**市**土家族自治县**乡**村**组,残疾人**远近闻名。一辆车,两根拐杖和一个塑料板凳,是他勤奋劳动的标配,也是人们敬仰他的地方……
为修乡村公路负公伤
时间回溯到**年秋,**乡党委、政府整修老厂坪公路,时年44岁的**和乡亲们一起踊跃参与。
一天早上,他们在运送碎石时,路过一个叫洗脚溪的小地方,因为公路狭窄、弯道很急,爬坡的货车突然失控翻下山沟,坐在车上的**也因此受伤。
乡干部闻讯后,立即将伤员们送到**县城中医院进行抢救。在这场事故中,**肋骨断了7根、胰脏受损、断了一只手的大拇指,更严重的是右腿不得不截肢,左腿经紧急救治后,坏肉被全部割除,显得比常人的腿瘦小许多。伤好后,**不得不拄着双拐才能走动。
板凳成了他的“标配”
尽管受了伤,成了残疾人,但**很乐观,也很坚强。“虽然我是残疾人,但绝不能等吃等救济。为了孩子们,我必须好好劳动,不能成为累赘。”他暗暗地发誓。
出院回家的第二天,**就尝试锻炼自己,坚持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他先让家人把板凳带到附近不远的地里,自己拄着双拐慢慢走路,在板凳上坐下,然后挥舞锄头参加劳动。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学会了坐着劳动,不仅会挖地,还会种收庄稼,给庄稼浇粪、施肥。
“即使慢了点,但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每到黄昏时,家人和许多乡亲看到我忙不过来,就会前来帮忙,将我挖的、摘的东西背回家去。”**说。
就这样,**和妻子**相依为命,抚养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女儿长大成人并已出嫁。目前,最小的儿子已在**中学读初三。
努力回报绝不拖后腿
“党的政策真是好!十九年前,是乡干部救了我们一命。现在,又是全靠党的好政策,我才实现了脱贫。”**告诉记者。
**年12月,**因残疾和家庭情况,被评为贫困户。经群众评议,包括妻儿在内的一家三人吃上了低保,每月可领取低保金1141元。
不久,**又花费7万多元修建了新房,在享受异地扶贫资助金3万元后,县残联又为他申请了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1.2万元,建设银行**支行也援助了结对帮扶资金1.9万元。“最终,我家个人只出资1万多元,就建起了这座新房子。”**说,“从此,再也不会像原来的老房子那样漏雨了。”
如今,在乡党委书记向朝虎、乡长谭定燕和结对帮扶的乡社保所所长邹薇等干部的精准帮扶下,依托党的好政策,**决定更加努力地向前跑。
给儿子创造更好条件
**的妻子**,现在于**主城一家建筑工地打零工,每年收入近一万元。为了让妻子放心出去打工,儿子放心在校学习,**在三年前买下一辆电动三轮摩托车,不仅方便去地里种蔬菜,还能利用空闲时间到山上去采摘药材。
**告诉记者,在采摘药材时,先要拄着拐杖往上蹦跳,到了山顶,采了药材后装在口袋后,便往下滑,一边滑,一边将口袋往下边扔。“这样做,虽然裤子容易磨烂,但比从山下往山上采轻松得多。”**高兴地说,“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小窍门。”
“我们两口子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让儿子今后能过上好日子,绝不给他拖后腿。”**还打趣道,“凭借种菜和采药材,我每年至少可挣三四千块钱。如果不是残疾,像我和妻子这么吃苦肯干,我家肯定可以在**县城买房子了。”
说这话时,**坐在矮板凳上,双手不停药材,远远望去,只见他背后云雾环绕,笑容正站放在蓝天白云之间……
【篇五】
50岁的**是**镇**村3社的村民,6年前,因工作弄伤左腿回家养伤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如今,自己不仅走出残疾的阴影,还找到了致富新路子,并给两位残疾的邻居创造了工作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5月16日上午,**选了两只自己养殖的山羊牵下山。当天,山下的美心红酒小镇景区“脱贫攻坚集市”将如期开市,他将和周边许多村民一样,在集市上售卖自家最拿得出手的农产品。
6年前,因工作致残的**无法外出务工,当时家境也处于贫困状态,他和妻子在农村老家开始养山羊。但**住在海拔600多米的山上,交通不便,一开始销路并不怎么样。最后,通过当地政府与红酒小镇共同打造的“脱贫攻坚集市”,**的销路慢慢扩大。
“我给景区留了电话,他们要山羊,我就送过去。”**说,近年来,为了让自己销路扩大,景区还牵线搭桥,帮他搭建起网上销售平台,推销他的山羊和其他农副产品。
**说,现在,他一共养殖了160只山羊,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每卖出一只羊,他净赚500元。从去年到现在,因为养殖山羊且销路不错,他家的纯收入增加了不少,还雇佣了两位邻居帮忙。
邻居**天生腿部有残疾,父母去世后,由弟弟帮忙照顾,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就雇**看羊、放羊,按照天算,每天工作下来给**70元的工钱。“一个月可能要请他干个15天,这样算下来,他一个月就有1050的收入,对他一个人来说,够用了。”**说。除了邻居**,**还雇佣了同样残疾的邻居彭齐树,带动了两人脱贫致富。
【篇六】
17年前,他从健康强壮的青年,变成了失去了双臂和右耳的残疾人。生活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如今,他付出比平常人多百倍辛勤和汗水,终于在养殖业上闯出一片新天地——白手起家建起两个大型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达到4000余头,养猪场还为贫困户和残疾人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他叫**,**区**镇人。
1996年夏,初中毕业的**辗转南北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年的一天,灾难突然降临在**的头上。在一次地勘作业时,机器突然失控,将**的双臂绞断,经过三天三夜的紧急抢救终于保住了性命,但**却永远地失去了双臂。“当时的一瞬间我脑袋一片空白,心想完了,全完了。”**现在回忆当时的场景,仍几度哽咽。
在亲人的鼓励和安慰下,**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理智地面对自己失去双臂的事实。“后来我也想通了,只要不轻易言败,身体上的缺陷是压不倒我的,我要证明一点,残疾人也能闯出一片天!”**说。于是,**开始思索一条自主创业的新路,通过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方针的了解,他发现了养殖业的巨大发展前景,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养猪这条路。
起初,**养猪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亲戚朋友们都很不理解,都说连手都没有的人,每个月拿点国家救助过一辈子就好了嘛,为什么还要搞出这么多花样来?”但执拗的**还是顶住了压力,决心将这条创业之路走下去。**年秋,**通过借钱、贷款再加上几年打工的积蓄,凑了20多万元,风风火火地办起了平桥猪场。
对于养殖这个陌生的行业,**不懂技术,没有经验,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从管理、疫病防治到清洁处理饲料配备,都是通过跟人请教,边学习边摸索。”**还自学了经营管理知识,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经营问题,及时了解市场行情。由于没有双臂,**不得不付出超出常人百倍的心血,但**的付出很快便得到了回报,他的养殖事业一天天红火起来。
可尽管他十分努力,干得也十分投入和辛苦,但最后还是以亏损告终。第一次创业就遭遇“重创”,他几乎有些绝望。正当他准备放弃时,区畜牧局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关心,并多方协调帮助他解决了几万元的贷款问题,鼓励他重头再来。
有了资金,不服输的**更加努力,他总结了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快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方法,在一年的时间里使猪场转亏为盈。
就这样,**在发展生猪养殖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明亮,到如今建设有两个大型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达到4000余头。
随着养猪场的不断壮大,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多,**想到帮助更多贫困户或者残疾人,让他们能够增收。目前,养猪场里已为贫困户和残疾人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
说起**的帮助,一直在养猪场工作的许元志心里十分感激。因为前些年收割稻谷时,许元志的手指被收割机割去,落下残疾,外出务工却没人愿意收。这时,**找到许元志,让他到自己的养猪场工作,负责打扫圈舍,每月给他发固定工资。有了工作,许元志不仅性格变得开朗了,对生活也更有信心。
目前,**再次扩大自己的生猪养殖场,还在旁边的撂荒地上种起100亩花椒。当问起,为何要种植花椒时,他说:“花椒需要的人工多,技术低,又能为残疾人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残疾人。”
【篇七】
5月22日,**县**镇**小学1—5年级共11名学生,早早地在课桌上坐着,特别开心地迎来了由**县小雨伞商贸公司送来的三套衣服,一套西装含衬衣,两套夏装。
**镇**小学,地处偏远,教学条件极差。该学校仅有一名校长和一名女教师,学生11名。这里的孩子,家庭贫困,从来没有穿过校服,渴望拥有自己的一套校服。从**年开始,**县小雨伞商贸公司每年坚持为**小学赠送校服和夏冬装。
“要让孩子们穿着我们的校服上学,让我们一起努力创建更美好的明天。”**,**县小雨伞商贸公司执行董事,他希望能为孩子们送去一份温暖,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外出闯荡打拼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县**镇人,出生于1975年6月,在家里三兄妹中排行老二。因为家境不好,初中毕业后,他只身到千里之外的**无锡打工。“当时没吃没穿,一双鞋都是洞,每天睡桥底。”卖水果、当推销员、做搬运工,为了生存,**干过很多行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浙江台州的师傅,跟着这个师傅,**开始接触建筑行业,慢慢赚了钱。
1995年,**认识了同在无锡打工的妻子廖燕,婚后不久,两人便有了孩子,家庭的组建也让漂泊无依的**有了些归属感。**年,**带着妻儿回到**,并于当年6月份动工盖新房。到了年底,房子主体基本完工,一家人也准备热热闹闹过个年。正在这个时候,一场意外降临到**身上。
一场灾难降临人生跌到谷底
**年底,为了抓紧把房子修好,让工人早点回家过春节,**就主动参与到房子的修建中,当时他爬到屋顶上帮忙,没想到脚下的跳板没有固定好,他就从三楼顶摔了下来,经过诊断,**是腰椎粉碎性骨折,虽然保住了命,但是下半身瘫痪了。
三十岁,人生最辉煌的年华,而**却只能靠轮椅度日。这对于一个堂堂男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出院回到**,**在家静养了很长时间。因为不甘心一辈子靠轮椅度日,他每天坚持腿部、腰部锻炼。几个月后,奇迹出现了,他可以靠着拐杖下地走路了。然而,修房子和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让**负债累累。身体刚有了好转,如何养活一家人就成了**的心病。
自强不息重整行装再出发
“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虽然身体残疾了,但自己还是要努力做一番事业,减轻家庭负担,不让别人看不起。”**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重新做起了生意。他先后做过锰矿、煤炭、水泥生意,也包过工程,为了生意,**经常拄着拐杖在**、湖南、贵州几个地方来回跑。也许是能吃苦耐劳,也许是运气好,开始两年,**靠着锰矿和水泥生意赚到了一百多万,他又把钱投到湖南去开矿。然而,这一次,因为对行业把握不准,他亏得血本无归。生意失利后,他回到家休息了一年多。
那段时间,**一边在考虑生存之路,一边参与到各种爱心活动中去,身为残疾人的他,因此结识了不少的残疾人朋友。从摔伤致残后,他明白残疾人的不易,他希望有机会能为残疾人做点事。
**年,**到物流园区**服饰有限公司当管理员,看到**服饰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他立即找到**服饰老板谈合作,**年10月,他注册了小雨伞商贸有限公司,一家百货商贸,产品以设计、生产、销售服装加工为一体的集团贸易公司。
创建一把小雨伞
为残疾朋友撑起一片天
**了解残疾人的就业难,在成立之初,他就立下一条规矩:凡是到小雨伞来求职的残疾人,小雨伞都优先接纳。“如同一把小雨伞,为残疾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公司取名为“小雨伞”。
“这里的工资是多劳多得,一般**-5000不等,大家为了多赚一些工资,常自发的加班工作。”杨双红(脑瘫),从**年工作至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经济,提升了家庭生活品质。
小雨伞商贸有限公司由最初的200平米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工业园区拥有两层楼的大工厂。目前,**的公司在工业园区有标准厂房3400余平米,厂内专业生产人员198人,其中残疾人20余人,拥有各类先进的生产设备、配套设备200多台(套),年生产能力为60万件(条)服饰,生产的专业厂房3400多平米;生产线5条,其中4条生产线为制衣线,1条生产线为丝印线。在**的经营下,小雨伞商贸有限公司像一把“小雨伞”,不但为自己撑起一片天,还为残疾人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第四篇: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蒋梅同志今年30岁,毕业于佳木斯工学院,1996年7月,她意气风发,满怀憧憬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任桃山林业局机修厂技术股技术员,正当她沉浸在爱的温馨与对事业充满抱负之时,1998年,全国企业转制,3月份她下岗了,几天以后,丈夫也下岗了……夫妻双双下岗,犹如睛天霹雳,让刚刚步入工作的一对年轻人无法接受,现实是如此的冷酷无情,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靠双方父母接济生活,随之他们的女儿又出生了,女儿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喜悦,却增加了负担和忧伤。丈夫四处找工作,却处处碰壁,家里的开销已经是维持不下去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回山上吧”,爸爸以坚定的态度做出决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她真是不好意思回去,可回山上最起码能吃上饭啊,是爸爸宽广的胸怀托起了难以自拔的窘境。于是9 9年春天,她携夫抱女一家三口回到了白河林场安家落户,同父母挤在仅四十平方米的屋子里,难处可想而知。丈夫同父母下田务农,她边带孩子边干家务,为了增加点收入,又喂了几十只鸡和两头猪,生活状态有了改变。99年秋天,在林场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她和丈夫重新上岗,丈夫在护林队工作,她被任命为林场团书记。新的岗位、新的环境点燃了她向往新生活之火,我满怀豪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面对林业局和林场的经济现状,只靠工资和土地的微薄收入,年轻的她敏锐地感到,要想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调动全场青年团员迎接经济大潮对年轻人的挑战,必须选择发展家庭经济的好项目,走自强之路。
看准事就干,干就干得利利索索。XX年6月,她靠亲朋好友和林场贷款筹集资金13000元,购买了平贝种子,迈出了她田园初露锋芒的创业第一步,当时有人说:“平贝价格不高,是在拿钱开玩笑。” 她却认为这是施展抱负的希望之光。她看准的是发展平贝项目的市场前景,现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好,要想在陌生的平贝种植上成就一番事业是相当难的,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技术。缺少资金还好办些,靠亲朋好友借点,靠林场扶持贷款,可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资金,而是掌握的种植技术太少了,在种植的第二年春天,苗出得不齐,而且部分得了灰霉病、黑腐病,秧苗成片成片的枯死,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头一年经营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利润,面对自己付出的努力,她心里真不是滋味。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历了挫折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带着这些问题,她先后到上呼兰等地取经,并购买了有关平贝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书籍,潜心自学,经常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天长日久,逐渐掌握了平贝种植技术。机遇偏爱有心人,XX年正值她家的平贝喜获丰收的时候,平贝价格陡然上升,每市斤卖到了30多元,仅此一年就纯收入5万元。尽管近两年平贝价格下跌,但每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平贝面积也由原来的600平方米发展到4000平方米,实实在在地在平贝种植上尝到了甜头。
她是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XX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听说养鸡效益不错,她回来后马上进行了市场调查,感觉真的挺好,于是花3万元购买鸡舍180平方米,鸡厂很快建成了,然而干起来却出现了许多料想不到的难题,第一步非常不顺利,由于她缺乏科学养鸡知识,只凭传统饲养方法喂养,只是一味地喂料饮水,想不到这些小家伙还真难伺候,吃多了撑坏,吃少了饿死,室温低了不行,室温高了还不行,往往是打开窗户着了凉,关着窗户又受了热。安排鸡群也有讲究,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密度过小,不利于保温,成活率下降。再就是雏啄,进料前还和平共处,进料后就相互啄羽、啄翅、啄肛,轻者伤残,重者死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头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于天早上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一大片,这让她非常着急,又象坦克陷进泥滩里一样,有劲使不出来。
为了养好鸡,她先后去了柳河林场和桃山楼上娄等大型养鸡厂参观,又两次请技术人员到家里,她又买了《禽病分析》、《畜禽养殖》等书籍,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分析,经常将死鸡“开膛检验”,逐步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病理常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已能正确处理,逐步掌握了科学养鸡的技术。第二批1500只肉鸡的成活率达到95%,当年出栏10000只,实现利润2万元,以后逐步达到出栏XX只、2500只、3000只……现在她正准备继续扩建鸡舍200平方米,在养鸡上形成规模。
在种养业兴旺发达、齐头并进的情况下,为了响应党委、林业局的号召,在青年团员中起带头作用,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商品林,利用现有资金,在跃进林场购买商品林7公顷,她想营造一片青山绿林,就象自己有了一个绿色银行一样,可以早日达到小康生活,又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几年来,凭着自己的真实苦干,执着追求,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用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成功之路,她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创业,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才甜美!
第五篇:残疾人脱贫带头人事迹
【篇一】
3岁时,因高烧不退,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因病残疾,加上家庭经济压力,原本学习优异的他,无奈选择就读中专技校,打工14年,他勤奋肯干,后来注册**野马洗染有限公司,积极吸纳适龄就业的残疾人到公司上班,为残疾人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他叫**,****镇人。
**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排行老大,为了减轻父母压力和照顾妹妹,他1996年中专毕业后,通过技校分配到**五金公司上班。
**年从**五金公司下岗,成为失业人群中的一员。**因肢体残疾,招聘工作屡屡碰壁,7年时间里,在广告公司打过杂、在工地当过门卫、摆过地摊、当过洗衣工......工作都辛苦,但**觉得只要不放弃,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多年求职生涯,让**看到了残疾人找工作的不易,在当洗衣工的时候,他发现**缺少专门的洗染公司,酒店行业的洗涤被套床单等需求量大,创业的念头在**脑里日益高涨。
**年,**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微型企业。当年11月,**向亲朋好友借、向银行贷,投资近200万元创办了**野马洗染经营部,是一家以经营连锁干洗店和专业布草洗涤业务为主,集干洗中心和水洗中心于一体的专业洗染公司,并吸纳37名下岗工和残疾人就业。
在经营布草洗涤过程中,**不断学习、改进洗涤技术,针对一些比较脏、油渍、污垢、颜料等难洗的物件,通过一些洗涤原料的配比和试验,成功发明了“强力草布去污去油洗涤液”专利。
“我的专利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的。目前,不仅本公司用的是我发明并加工的洗涤液,而且垫江、**等周边县的洗染公司也是用的我们加工的洗涤液。”**自信地说。
**年,**野马洗染经营部注册,改为**野马洗染发展有限公司,并获得**诚信企业;
**年代表**市残疾人企业参加全国中残联企业评比,获得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奖”称号。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就业,**积极吸纳适龄残疾人就业,目前公司员工有67人,其中包含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退伍军人等,且都为他们购买了保险,为其完善就业保障。
“今后,我们公司不只是洗涤服装和布草,还将形成洗涤液规模化生产线,向规模以上企业迈进。”今年42岁的**希望自己的野马洗染事业发展能越来越好,同时,自己将结合更多资源参与社会公益,去帮助更多残疾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篇二】
“有了新牛棚,刚出生的牛崽终于找到住处了!”家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镇**村**树组建卡贫困户**欣慰地说。今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成功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追贷了1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如今,新建的牛棚顺利完工,他养殖的28头黄牛也搬进了“新家”。
**是**村建卡贫困户。**年,他在杭州一工厂务工,双眼意外被氨水烧伤,虽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但眼睛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视物模糊。十余年来,没有公司愿意聘用他,只能在家务农维持生活。“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很苦,一年干到头依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年,通过他人介绍,**与妻子**重组成立新的家庭。自己务农,妻子务工,尽管收入不多,但**心想,两个人一起奋斗日子总会好起来。天有不测风云,**年,妻子**在外出务工时,突发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从此不能从事重体力活,一家人的生活再次坠入低谷。
**年,**村驻村工作队了解**的情况后,为其申办了残疾证明。同时,为解决他和妻子的基本生活问题,又为其成功申办了低保和大病医疗保险。**年4月,**其中一只眼睛病情恶化,几乎失明,不得不前往**主城区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我能做这次手术,必须感谢**党委和政府!”**感叹道。原来,这次手术医疗费用近7万元,而手术前,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钱和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的现金加在一起也才5万多元。此时,**村驻村第一书记邹波知道后,在**镇政府发起了募捐。通过此次募捐终于为**凑足了手术所需医疗费用。
“考虑到**的情况比较特殊,要想帮助他脱贫致富,不能只依靠到村里产业基地务工。”邹波道,术后,**的眼睛病情得到控制,为了助其增收,村里便鼓励他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养殖业。
“那我就养牛嘛,这个我会。”在家人和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做起了祖祖辈辈干的老传统——养牛。**年9月,他用扶贫小额信贷申请的3万元资金,买了10头小母牛崽,开始搞养殖业。
“白天把牛放到山坡上去吃草,晚上再牵回牛棚喂饲料。”**说,**村**树组附近山坡较多,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山坡土地里已是杂草丛生,十分适宜养殖草食牲畜。得益于这一天然优势,他养的牛长势十分良好,到**年下半年,最初的10头小母牛崽成功长大,并产了10余头牛崽。
“牛的数量越来越多,原来养牛的木棚就不够用了,想着修一个大一点的牛棚来养牛,但还缺少一点资金。”**把这情况反映给了村里的扶贫干部。养牛走上致富路
得知**的情况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十分关注,他着实被**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发展产业的精神感动。“**年10月,经过多次沟通联系,我们为**争取到了1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发展追加贷款。”**说。
**年底,10万元资金到账,**在原木制牛棚土地上新建了一座钢架牛棚。“新牛棚建好了,我对未来发展养殖更有信心了!”建完牛棚,**手里还剩下些钱,他准备利用这笔资金再进购些杂交品种的牛来喂养,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养牛大户,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在佘镇长的牵线搭桥下,去年试卖了两头公牛,共卖了18000多元。”目前,**养的牛已发展到28头,他计划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卖掉6、7头牛用来偿还部分贷款和补贴家用。按当前市价来看,他的牛平均一头能卖8000元,预计可以给他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
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生活也有了盼头,**却又把心思用在了帮助乡亲上。今年,他打算捐出两头牛给同村的两户残疾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贫困生活,我不能一个人独享这份幸福果实,要把这份幸福果实传递下去,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篇三】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这是**时常勉励自己的话。
**,是**市**区**镇**村的一名村民。13年前,一场大病令他卧床3年,欠下一身外债,也因此成了一名肢体残疾人和低保户。记者近日从****了解到,如今的他已主动退出低保户行列,通过艰苦创业,不仅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带动周边上百户村民增收致富。
身残志坚
主动退出低保户下定创业决心
**年,当时22岁的**与妻子**一起到浙江打工,不幸的是,没过多久他就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和股骨头坏死。妻子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因为生活困难,**一家被评定为低保户。
“在病床上躺了3年,生活不能自理,差点瘫痪。”说起往事,**显得有些伤感。**年12月,被鉴定为肢体残疾的他与妻子回到家乡。年迈的父母负责在家照顾**的生活起居,妻子**只能在附近打短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看着千疮百孔的家、忧虑沧桑的父母,**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灰暗和颓废。
“那时我就想,病魔没有要我命就说明苍天要我活着,我活就要活出个人样来。”**一心想着,要挣钱解除穷困,不能成为家庭的累赘、父母的负担、社会的包袱。
不久后,刚能坐起来的他就开始干些手工活补贴家用:挑杂粮、糊鞋垫、织毛衣、做小工艺品……当时劳动力相当廉价,挑拣一袋大米得耗费四五天,才能挣十元钱;
糊一付鞋垫,共粘五层才能赚一毛钱。尽管这样,他拿着微薄的收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说,靠自己的双手挣口饭吃,没有比这更鼓舞人心的了。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逐渐好转,加上自己通过电视、网络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他开始尝试着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创业之路。
“我虽然干不了重体力活,但手脚还能动。我们这个地方山多地广,适合发展种养殖业,我考虑了很久,打算养鸡增加家庭收入。相信我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年,**和妻子商量自己创业的想法,得到家人支持后,夫妻俩找亲戚借来2万元,买了400只鸡苗,办起了家庭养殖场。
在当年年底,**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户行列,以示下定创业的决心。
脚踏实地
开办养殖场成为乡村致富领头人
同年,**的妻子被聘任为村里的专职干部,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早出晚归,**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打理自己的养殖场。
“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忙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说,他一直坚持采取散养、放养的方式来饲养乌骨鸡,这样产的鸡蛋品质好,销路也不愁。饲养的第一年,他就有了近2万元的纯收入。
尝到甜头后,**决定扩大养殖规模。通过滚动式发展,到**年,他的家庭养殖场内的乌骨鸡数量达到了4000多只,鸡蛋远销浙江、**等地,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
看着**通过发展养殖业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也纷纷上门“取经”。见大家热情高涨,**决定用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将自己的鸡苗按成本价提供给有养殖意愿的农户,遇上经济有困难的贫困户,**还让其先赊账,等鸡蛋出售后再还本钱。
“当年我困难的时候,乡里人也没少帮助我,现在我找到商机了,要分享给大家。”**感慨,做人要知道感恩,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
**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乡卡卡乌骨鸡养殖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帮助村民增收。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殖行业中,截至目前,**村共有14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乌骨鸡养殖总量达1万多只,年产蛋量10万公斤,每年为村民带来超过40万元的收入。不仅如此,**还流转了160亩土地发展烤烟,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就能给周边上百户村民增加收入30多万元。
“生活困难的时候,有国家低保兜底;
发展养殖业的时候,有政府提供贴息贷款和技术支持。”**笑着说,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引进了水缸里,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大家只要好好干,就能过上好生活。
【篇四】
“别看我今年六十多岁了,又是残疾人,但我会在这个好时代,努力向前跑。双脚残疾了,但我能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勤劳致富奔小康。”19日下午,脱贫户**开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来到屋后的大山上,采摘一种叫通花的药材。
在**市**土家族自治县**乡**村**组,残疾人**远近闻名。一辆车,两根拐杖和一个塑料板凳,是他勤奋劳动的标配,也是人们敬仰他的地方……
为修乡村公路负公伤
时间回溯到**年秋,**乡党委、政府整修老厂坪公路,时年44岁的**和乡亲们一起踊跃参与。
一天早上,他们在运送碎石时,路过一个叫洗脚溪的小地方,因为公路狭窄、弯道很急,爬坡的货车突然失控翻下山沟,坐在车上的**也因此受伤。
乡干部闻讯后,立即将伤员们送到**县城中医院进行抢救。在这场事故中,**肋骨断了7根、胰脏受损、断了一只手的大拇指,更严重的是右腿不得不截肢,左腿经紧急救治后,坏肉被全部割除,显得比常人的腿瘦小许多。伤好后,**不得不拄着双拐才能走动。
板凳成了他的“标配”
尽管受了伤,成了残疾人,但**很乐观,也很坚强。“虽然我是残疾人,但绝不能等吃等救济。为了孩子们,我必须好好劳动,不能成为累赘。”他暗暗地发誓。
出院回家的第二天,**就尝试锻炼自己,坚持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他先让家人把板凳带到附近不远的地里,自己拄着双拐慢慢走路,在板凳上坐下,然后挥舞锄头参加劳动。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学会了坐着劳动,不仅会挖地,还会种收庄稼,给庄稼浇粪、施肥。
“即使慢了点,但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每到黄昏时,家人和许多乡亲看到我忙不过来,就会前来帮忙,将我挖的、摘的东西背回家去。”**说。
就这样,**和妻子**相依为命,抚养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女儿长大成人并已出嫁。目前,最小的儿子已在**中学读初三。
努力回报绝不拖后腿
“党的政策真是好!十九年前,是乡干部救了我们一命。现在,又是全靠党的好政策,我才实现了脱贫。”**告诉记者。
**年12月,**因残疾和家庭情况,被评为贫困户。经群众评议,包括妻儿在内的一家三人吃上了低保,每月可领取低保金1141元。
不久,**又花费7万多元修建了新房,在享受异地扶贫资助金3万元后,县残联又为他申请了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1.2万元,建设银行**支行也援助了结对帮扶资金1.9万元。“最终,我家个人只出资1万多元,就建起了这座新房子。”**说,“从此,再也不会像原来的老房子那样漏雨了。”
如今,在乡党委书记向朝虎、乡长谭定燕和结对帮扶的乡社保所所长邹薇等干部的精准帮扶下,依托党的好政策,**决定更加努力地向前跑。
给儿子创造更好条件
**的妻子**,现在于**主城一家建筑工地打零工,每年收入近一万元。为了让妻子放心出去打工,儿子放心在校学习,**在三年前买下一辆电动三轮摩托车,不仅方便去地里种蔬菜,还能利用空闲时间到山上去采摘药材。
**告诉记者,在采摘药材时,先要拄着拐杖往上蹦跳,到了山顶,采了药材后装在口袋后,便往下滑,一边滑,一边将口袋往下边扔。“这样做,虽然裤子容易磨烂,但比从山下往山上采轻松得多。”**高兴地说,“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小窍门。”
“我们两口子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让儿子今后能过上好日子,绝不给他拖后腿。”**还打趣道,“凭借种菜和采药材,我每年至少可挣三四千块钱。如果不是残疾,像我和妻子这么吃苦肯干,我家肯定可以在**县城买房子了。”
说这话时,**坐在矮板凳上,双手不停药材,远远望去,只见他背后云雾环绕,笑容正站放在蓝天白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