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事迹报道
事迹报道
—— XX市XX区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 李亚琴
红山疑云霞,河水碧溶溶。草原上一座美丽的城市XX坐落着一户人家,家里的这位老人既善良又热心,一双巧手编织出许多惹人喜爱的小工艺品,使众多家庭主妇脱离家务繁忙的束缚后,又能发展业余爱好。她就是赤峰市红山区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李亚琴。
李亚琴今年63岁,家住XX区XX街道粮市社区,自主创立工作室——亚琴手工编织坊,主要编织葫芦、平安果等小工艺品,教授学员600余人,近十年来共送出400多斤“热心线”。作为一位退休老人,李亚琴并没有甘心闲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一次偶然的灵感是她萌生出“织工艺品”的想法,并且在业余时间付诸行动。从自己动手尝试摸索,到熟能生巧日渐娴熟,再到无私大方地教予身边众人,10年时间里,从一位退休老人到创业创新带头人的蜕变,着实让人大为感叹。
妙手生花,穿针引线承载灵感
李亚琴决定自己动手编织工艺品的灵感源于多年前的一场圣诞节,她去接孙子放学时正赶上孩子们在互送“平安果”作为礼物,很多商贩在学校门口摆摊叫卖,10多元一个的小苹果使她觉得很不划算,有时甚至坏掉了也包在里面,并且保存时间太短。经过考察后,李亚琴用100元一斤的“刺儿线”,和四根编织用的竹签开始自己动起手来,这一次的想法很成功,由于选用特殊的线可以让织出来的小玩意有毛茸茸的感觉,所以看起来也非常讨喜。
其实一个工艺品个头虽然不大,但是其中凝聚着的辛勤与心血却是沉甸甸的很具分量,从一个小小的平安果说起,李亚琴对其编制过程十分考究,容不得有一针一线出差错,因为这样的工艺品如果差了一针,形状可能就和预想的相去甚远。不过这点难度难不倒她,从编织轮廓,编织叶子,填补接口,到填充棉花,每一个步骤李亚琴都详细考虑,生怕哪个环节有差错。
经过无数次的改良与改进后,李亚琴手下的作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层次也越来越多样,大大小小的工艺品一个展览架已经放不下了:最大的苹果、橙子象征着平安、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其次的小动物们如小熊猫、八爪鱼、哈巴狗也都栩栩如生人见人爱,最小的小葫芦只有拇指大小,还带着中国结和穗子,可以当成钥匙链。现在的她已经越来越顺手,四只竹签和一团线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力,哪里该加针或减针一下就能摸出来,看到喜欢的图案凭想象也能一点一点织出形状。渐渐地,李亚琴手中的工艺品已经越来越出名,街坊四邻有要搬家的、生小孩儿的、结婚的,还有老人过大寿的,都会来找她讨几个小玩意回去图个吉利,她也从不会收一分钱。
淡泊名利,荣誉加身不忘初心
自从李亚琴的小手工工艺品得到大家认可后,周围很多家庭主妇都来向她讨教编制方法以及编制完成后填充棉花的过程,她每次都耐心地指点,倾尽所能地将自己知道的手法都传授出去,并且都填充质量最好的棉花。最后需求变多了,李亚琴决定自己成立一个手工编织坊,工作室就设立在自己家里。就这样,亚琴手工编织坊就此诞生了,并且越办越红火,人气也越来越旺盛,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2015年12月9日,XX晚报记者采访撰稿的“老人巧手编织葫芦、平安果等小工艺品——10年送出400多斤‘热心线’”被刊登在红山晚报第9版“城事”板块。
2015年12月26日,XX市电视台直播生活记者杜海尤播报其人物事迹。
2017年2月28日,李亚琴参加“龙乡中国 助力脱贫”全国妇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暨XX市妇女精准脱贫系列培训项目启动会,并在会上开设“百人编制班”,荣获“社区巧手骨干”称号。
2017年3月,李亚琴被XX市妇联授予“精准扶贫致富带动人”荣誉称号,以及XX区妇联授予“创业就业带头人“荣誉称号”。
2017年端午节在XX社区,李亚琴还举行了义卖公益活动,教授学员的作品销售所得的善款经公益组织捐给贫困户。
迄今为止,李亚琴共教授学员近600人,在各个社区均开班授课:粮市、东树林、XX社区,有些学院还专程来到工作室学习手艺。李亚琴还专程到土城子村委会教授了两期学员。学员们经过李亚琴的悉心指导已经可以编织很多种手工工艺品,比如苹果、葫芦、熊猫、狮子狗、八爪鱼等等。
夏天时李亚琴闲着没事常到门外坐着织这些小玩意儿,附近的孩子们总会跑过去围成一圈,她就把自己织好的送给他们玩,有时孩子们随口说一句想要什么,她就回家慢慢琢磨织出来,有一次竟然织到了凌晨一点钟,也因为小工艺品总是孩子们玩得多,所以李亚琴总是买最好的棉花充进去。
即使有众多名利荣誉加身,李亚琴仍然不忘初心,始终没有摆架子耍大牌,也没有趁机收取高额费用或者赚取利润,从开始做小工艺品到现在,李亚琴仍然对身边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有求必应,她自己都记不清送出去多少个小玩意儿了。在被记者采访时,她也一边娴熟地织着小苹果一边笑着说:“大家都挺稀罕的,我不是会织嘛,反正退休了没啥事,就少待一会儿帮大家织出来呗”
【个人简介】李亚琴,63岁,家住XX区XX街道粮市社区,自主创立工作室——亚琴手工编织坊,主要编织葫芦、平安果等小工艺品,教授学员600余人,近十年来共送出400多斤“热心线”。一双巧手编织出许多惹人喜爱的小工艺品,使众多家庭主妇脱离家务繁忙的束缚后,又能发展业余爱好。作为XX市XX区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乐善好施的她不仅将自己的手艺都传授给学员,开设“百人编制班”,还热心公益,服务大众,助力XX市贫困户、家庭主妇脱贫致富。同时被XX市XX区妇联授予“创业就业带头人“荣誉称号”。从自己动手尝试摸索,到熟能生巧、手艺日渐娴熟,再到无私大方地教予身边众人,10年时间里,从一位退休老人蜕变为带领各个社区家庭妇女共同脱贫致富的创业创新带头人。
第二篇: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蒋梅同志今年30岁,毕业于佳木斯工学院,1996年7月,她意气风发,满怀憧憬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任桃山林业局机修厂技术股技术员,正当她沉浸在爱的温馨与对事业充满抱负之时,1998年,全国企业转制,3月份她下岗了,几天以后,丈夫也下岗了……夫妻双双下岗,犹如睛天霹雳,让刚刚步入工作的一对年轻人无法接受,现实是如此的冷酷无情,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靠双方父母接济生活,随之他们的女儿又出生了,女儿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喜悦,却增加了负担和忧伤。丈夫四处找工作,却处处碰壁,家里的开销已经是维持不下去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回山上吧”,爸爸以坚定的态度做出决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她真是不好意思回去,可回山上最起码能吃上饭啊,是爸爸宽广的胸怀托起了难以自拔的窘境。于是9 9年春天,她携夫抱女一家三口回到了白河林场安家落户,同父母挤在仅四十平方米的屋子里,难处可想而知。丈夫同父母下田务农,她边带孩子边干家务,为了增加点收入,又喂了几十只鸡和两头猪,生活状态有了改变。99年秋天,在林场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她和丈夫重新上岗,丈夫在护林队工作,她被任命为林场团书记。新的岗位、新的环境点燃了她向往新生活之火,我满怀豪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面对林业局和林场的经济现状,只靠工资和土地的微薄收入,年轻的她敏锐地感到,要想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调动全场青年团员迎接经济大潮对年轻人的挑战,必须选择发展家庭经济的好项目,走自强之路。
看准事就干,干就干得利利索索。XX年6月,她靠亲朋好友和林场贷款筹集资金13000元,购买了平贝种子,迈出了她田园初露锋芒的创业第一步,当时有人说:“平贝价格不高,是在拿钱开玩笑。” 她却认为这是施展抱负的希望之光。她看准的是发展平贝项目的市场前景,现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好,要想在陌生的平贝种植上成就一番事业是相当难的,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技术。缺少资金还好办些,靠亲朋好友借点,靠林场扶持贷款,可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资金,而是掌握的种植技术太少了,在种植的第二年春天,苗出得不齐,而且部分得了灰霉病、黑腐病,秧苗成片成片的枯死,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头一年经营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利润,面对自己付出的努力,她心里真不是滋味。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历了挫折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带着这些问题,她先后到上呼兰等地取经,并购买了有关平贝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书籍,潜心自学,经常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天长日久,逐渐掌握了平贝种植技术。机遇偏爱有心人,XX年正值她家的平贝喜获丰收的时候,平贝价格陡然上升,每市斤卖到了30多元,仅此一年就纯收入5万元。尽管近两年平贝价格下跌,但每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平贝面积也由原来的600平方米发展到4000平方米,实实在在地在平贝种植上尝到了甜头。
她是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XX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听说养鸡效益不错,她回来后马上进行了市场调查,感觉真的挺好,于是花3万元购买鸡舍180平方米,鸡厂很快建成了,然而干起来却出现了许多料想不到的难题,第一步非常不顺利,由于她缺乏科学养鸡知识,只凭传统饲养方法喂养,只是一味地喂料饮水,想不到这些小家伙还真难伺候,吃多了撑坏,吃少了饿死,室温低了不行,室温高了还不行,往往是打开窗户着了凉,关着窗户又受了热。安排鸡群也有讲究,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密度过小,不利于保温,成活率下降。再就是雏啄,进料前还和平共处,进料后就相互啄羽、啄翅、啄肛,轻者伤残,重者死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头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于天早上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一大片,这让她非常着急,又象坦克陷进泥滩里一样,有劲使不出来。
为了养好鸡,她先后去了柳河林场和桃山楼上娄等大型养鸡厂参观,又两次请技术人员到家里,她又买了《禽病分析》、《畜禽养殖》等书籍,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分析,经常将死鸡“开膛检验”,逐步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病理常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已能正确处理,逐步掌握了科学养鸡的技术。第二批1500只肉鸡的成活率达到95%,当年出栏10000只,实现利润2万元,以后逐步达到出栏XX只、2500只、3000只……现在她正准备继续扩建鸡舍200平方米,在养鸡上形成规模。
在种养业兴旺发达、齐头并进的情况下,为了响应党委、林业局的号召,在青年团员中起带头作用,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商品林,利用现有资金,在跃进林场购买商品林7公顷,她想营造一片青山绿林,就象自己有了一个绿色银行一样,可以早日达到小康生活,又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几年来,凭着自己的真实苦干,执着追求,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用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成功之路,她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创业,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才甜美!
第三篇: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
张中美,男,41岁,中共党员,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委会委员。从20xx年开始,他带头发展生态养蜂业,致富后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采花大盗‛、‚美蜂王‛;先后多次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积极学习,练就养蜂真本领张中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杉木洞组,为人勤恳,做事有责任心,20xx年被保护区管理局聘为巡护员。
巡山时,他注意到保护区花期长,蜜源丰富,基于自己的养蜂经验,敏锐捕觉到发展养蜂业是一条好路子,于是萌生了大力养蜂的想法。几年前,借保局领导从保护区生态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在保护区发展养蜂业的构想,力求为保护区经济树立良好典范。张中美积极响应管理局领导的倡议,从20xx年开始,由借保局出资在杉木洞地段进行中蜂试点养殖。由于传统的桶式养蜂法不利于提高产糖率,他于是改用采用箱式养蜂法。中蜂爱分蜂,不易维持强群,特别在流蜜期,容易发生分蜂热,给蜂蜜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起初由于没有经验,在蜂群过箱时,他有时被蜂蛰得鼻青脸肿,产糖效果也很不理想,这引来不少人的议论,一年下来,他甚至有点泄气了,在借保局及乡政府领导的鼓励下,不服输的他买来专业书籍自学养蜂技术,并通过借保局与江苏、福建等外地一些大型蜂场取得联系,虚心吸取别人的养蜂经验。经过近两年的细心摸索,他逐渐掌握了选用能维持强群的优良蜂种及时更换老蜂王的技术。在流蜜期前半个月,用新女王或新产卵王替换老王,同时,加强造脾;在繁殖期,抽强群的老脾补给弱群;在大流蜜期,从强群中抽出带蜂的封盖子脾,补给弱群,掌握这些技术以后,‚蜂王‛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分蜂热了,产糖效率随之大大提高。
二、帮扶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
20xx年市委扶贫工作队及20xx年中国远洋集团扶贫工作组的进驻,给张中美的生态养蜂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他大胆创新,借鉴外面的先进经验,花费3万多元购买了3台蜂蜜浓缩机,加快了品牌包装力度。他的蜂越养越多,蜜越产越好,名声不胫而走,很多单位争着下订单,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他养有中蜂150箱,年产蜂蜜2000多斤,年收入近5万元。自己富裕了,他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乡亲们也纷纷向他学习箱式养蜂技术,他从不保守,每次都十分热情地到请教者的家里去传授经验,人们都戏称他为‚采花大盗‛,甚至流传起‚喝蜜要喝忠美牌,天然纯正家家买‛的游行语。目前,在张中美的示范带动下,借母溪村村民养蜂户达50户以上,发展中蜂养殖1000多箱,年产值在40万元以上,并成立了借母溪中蜂养殖协会。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扶助,张中美对在保护区发展生态养蜂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踌躇满志,说:‚有人叫我‘采花大盗’,也有人叫我‘蜂王’,我认了,我的名字叫‘中美’,命中注定要和中蜂结下‘美缘’,只要能酿出好蜜,带动保护区人致富,我愿一辈子当这个‘大盗’和‘蜂王’。‛
三、紧贴市场,瞄准未来绘蓝图
张中美用实践证明,在保护区内发展生态养蜂产业是极有前景的,一是保护区范围大,区内蜜源丰富,生产的蜂蜜营养价值极高,蜂蜜供不应求;二是养蜂成本不高,见效快,易发展;三是蜜蜂采花授粉,养蜂可以优化生态环境。
五是加大对产品的管理,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注册商标,创建借母溪天然蜂蜜品牌,为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奠定基础。
张中美他不仅是当地农民致富带头人,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并以帮扶群众发展中蜂养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用言传身教的示范带动乡亲们开创了借母溪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张中美的带领下,借母溪的生态养蜂产业一定会迅速发展壮大,走出绚丽的未来。
第四篇: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一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一
郭仲文,男,汉族,生于1954年11月,华县赤水镇步背后村党支部书记,自上任以来,团结村两委一班人,顽强拼搏,使村上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20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个人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市劳动力转移示范户等称号
一、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
步背后村党支部一直注重学习实践,尤其自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该村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升级晋档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步背后村党支部为村民办实事好事11件,群众反映良好,广大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以酥梨种植和境外务工为依托,突出增收重点,扎实推进升级晋档工作
步背后村经济发展主要以酥梨种植和境外务工为依托。全村共种植酥梨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5%。20xx年八月,在村支部的精心组织下,村上成立了华县利群酥梨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全体社员提名,由村支部副书记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兼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20xx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全球的艰难时刻,步背后村通过专业合作社,仅用一个月时间将全村酥梨全部售完,为村民增收140万元,避免了金融危机给酥梨销售带来的负面影响。20xx年,合作社发挥本社党员干部积极作用,由合作社两名党员联系客商,负责全村果品销售,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为村民增收160万。20xx年至今,他先后三次请专家为村民讲解酥梨种植、储存、销售等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了群众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层。
步背后村从20xx年就已经迈出了跨国务工的步伐。村支部依托这一传统产业,于二00七年在村上成立了以女党员、妇女主任韩军娥为负责人的国外务工报名点,为全村年轻人跨国务工提供了平台,同时也辐射到周边的村镇。20xx年境外务工人数达到6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30%,年收入达到300余万。目前步背后村已成为省内文明的国际打工村,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多个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
三、齐心协力,整治村容村貌
针对村内居住环境不佳的实际情况,村支部号召全体党员从我做起,爱护环境卫生,并投资8万元对村六条水泥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投资6千元修建了垃圾固定堆放池4个;投资4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刷新和扩建。新扩建的村级活动场所集室内舞台、篮球场、图书室等设施于一体,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支部及时对村上的卫生区段进行了划分,干部、党员落实责任,制定环境治理公约,并上牌公示。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狠抓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在组织发展上,村支部始终坚持从培养积极分子入手,注重质量,重点考核是否具备能够带领群众、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把那些思路开阔、事业心强、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把精兵强将推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三年来,全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人,发展新党员4名。通过培养、吸收新鲜血液,增强了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
在组织生活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反对书记、支委一言堂。凡属党内重大问题均由党员大会集体讨论,支部再作出决定。
五、多措并举,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一是开展党员承诺制活动,并把党员的承诺书公布在村以及村活动场所的主要位臵,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的一举一动。
二是开展一帮一扶贫帮困活动,一名党员包联一户至两户贫困家庭,让党员干部及时掌握村弱势群体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困难。三是坚持党员干部定期汇报制度。支部党员定期向村支部汇报本季度的工作情况,统一思想,交流心得。四是定期开展民主测评活动,让群众监督党员,促使党员干部扑下身子为群众干好事、干实事。第五篇: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三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三
朱志明,198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科右前旗俄体镇义新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会计、团支部书记。朱志明通过个人积极努力,到科右前旗卫校进修,1998年成为一名村医,开始为村民生命健康服务,在服务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义新村有残疾人64名,康复需求的有40人,作为一名残疾人康复员,他积极配合镇残联、俄体卫生院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工作,成为残疾人的知心朋友。他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1998年开始从事粉条加工,起步时仅有资金5万元,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和积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今他每年能加工马铃薯600吨,年产粉条15万斤左右,产品远销广州、深圳、北京等城市,每年仅粉条加工一项纯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目前,他的粉房占地面积1300㎡,固定资产达到20万元,每年他的粉坊能吸收12名村民就业,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8000元左右。为做大做强自家粉业,他申请成立了粉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粉条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47家,义新村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粉条专业村,47家粉条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马铃薯近2.4万吨,年可生产粉产品3100吨,年产值达1800万元以上,年可创利润200多万元,年可安置600余个富余劳动力。
朱志明在政治思想上、行为举止上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团结群众,能以大局为重,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真正起到党员干部表率作用,在群众中赢得认可,20xx年被当地党委、政府评为党员示范户荣誉称号,20xx年被旗委评为先进共产党员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