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智二年级生活与数学 二单元认识7
课题:认识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7的读法,了解写法并能书写,在生活中能的到运用。2.能力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数学,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点:
认识7的读法,学会读数与数数。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掌握知识。通过老师示范、学生反复练习读音。
三. 教学难点:学习7的写法,学习通过动手模仿老师更好的掌握数字的写法。
四.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数量1--6的物品,让学生回答:这是几个? 2.教师板书数字1--6,问学生这个数读几?.3.在小黑板田字格上练习写数字1----6
二、新授
1、教师出示一个盘子,里面放上6个苹果,问学生:里面是什么啊?有几个? 学生观回答
2、教师再出示1个苹果,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
3、教师把7个苹果放在一起,问学生是几个? 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6五角星,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
5、教师再添加上一个,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数字7
6、教师带学生观看教科书,认识数字7
7、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片:问7像什么(镰刀),镰刀用来干什么的?青草)
引导学生一起编7的儿歌:7 7 7,我是7, 7像镰刀割青草。
8、教读7的数字儿歌
三、课堂练习
1、教师教学生学写数字7,要注意写7时候拐弯时要注意
2、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写法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数量1--7的物品,让学生回答:这是几个?
2、教师板书数字1--7,问学生这个数读几?
(割
3、在小黑板田字格上练习写数字1--7
二、新授
1、教师出示一个盘子,里面放上6个香蕉,问学生:里面是什么啊?有几个? 学生观回答
2、教师再出示1个香蕉,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
3、教师把7个香蕉放在一起,问学生是几个? 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6小红花,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
5、教师再添加上一个,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数字7
三、指导练习
1、出示7的数字儿歌,读一读。熟记7的数字儿歌
2、教师教学生学写数字7,要注意写7时候的写法
3、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写法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数量1-7的物品,让学生回答:这是几个?
2、教师板书数字1--7,问学生这个数读几?
3、在小黑板田字格上练习写数字1----7
二、新授
1、教师出示一个盘子,里面放上7个香蕉,问学生:里面是什么啊?有几个? 学生观回答
2、教师出示7小红花,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
3、教师请7个小朋友排队让学生数数有多少个小朋友 教师板书数字7
三、课堂练习
1、熟记7的数字儿歌
2、教师教学生学写数字7,要注意写7时候的写法
3、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写法
四、小结
第二篇:培智二年级(上)“生活数学”[推荐]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生活数学 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水平较差。其中骆蒋平、杨润迪程度较好,语言较丰富,能力较强,学习知识的速度快。程思睿、江心怡、谢王康、陆琬婷、冯子姚学习能力一般,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姚艺、翟庆雨、高健、戴嘉聪、水兴志祥、黄美文程度较差,尤其在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他们语言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力争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都能够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想。
二、教材分析: 上学年,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配对,对数字0—10的学习,以及简单的形状。本学期,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学习长短、大小、高矮、多少的比较,增加了读数取物,要求学生掌握得数是2、3、4、5的加法,与本班学生智力水平贴切相宜,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掌握初步的自我学习技能,最终形成基础性的数学素养。
三、指导思想:
1、通过学习实用数学,了解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学知识、基本计算技能,初步学会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力争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
四、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对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长短、大小、高矮、多少的比较。
2、学习读数,按数取物,为学生感悟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打下基础。
3、学习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能力差的学生,能够在老师帮助下跟着学。
(二)能力目标:
1、绝大多数学生能遵守课堂常规,做好课前准备,部分学生能够跟着样子学。
2、能够初步了解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力争大多数学生能动口说,1 / 46
动手写,动脑想,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动脑想,就是不会说、不会想的学生也要跟着一起玩,一起动起来。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品长短、大小、高矮、多少的比较;读数,按物取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2、难点:得数是2、3、4、5的加法。
六、达成目标的方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接受能力,通过说一说、指一指、运笔、画圈、连一连、圈一圈、画点、画一画、涂一涂、贴一贴十种学法,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生动、有趣的物像。
2、结合多媒体和各种教具,适时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走进快乐的数学世界。
3、针对学生的智力和现有水平,因人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数学素养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4、克服焦虑、浮躁的心态,静下来,沉下去,稳打稳扎,稳步推进,不贪大求全,不贪多图快。
5、加强家校教育合力,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探讨最适合与学生的教、学方法。
/ 46
第一单元
比较
(一)本单元的内容是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多少比数大小。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学生建立起比较的概念,掌握比较的方法。
本单元共5课:
1、比长短
2、比高矮
3、比大小
4、比多少
5、比数大小
/ 46
1、比长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 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
/ 46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演示出示练习,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 46
1、比长短(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尝试中能用目测和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长短,体验自己发现结果的成功感。
2、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二、活动准备:
1、篮子(人手一只)、吸管、彩带、(每人两件,一件长的,一件短的)。
2、音乐《小鸟飞》《娃哈哈》《小兔跳》。
3、小兔、小猴头饰(都带上尾巴,其中小兔是短的尾巴,小猴是长的尾巴)。
4、课件《比长短》。
三、活动过程:
(一)入场,放音乐《小鸟飞》,学生听着音乐走到位置上坐好。
(二)第一次尝试活动:
1、出示物品,引起学生兴趣。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请你们玩之前呢,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们在玩的时候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
2、每人一个篮子,里面装着准备好的物品,学生自由尝试发现问题。3、2分钟后请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
(三)第二次尝试活动:
1、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再次尝试。
现在请小朋友从你们的篮子里拿出相同的东西,玩一玩,比一比,看看这次聪明的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2、学生把发现结果说出来。
(四)出示课件:
刚才小朋友都很聪明,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看看有趣的课件,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请看。
播放课件。
看棍子,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况。
教师小结:多出来的这里是长的,出示字:长。学生唱读。这边没有的是短,出示字:短。学生唱读。
(五)结束活动:
/ 46
1、游戏:听信号做动作。
教师说长,学生用两只手比长,开始时带着学生做。教师说短,幼儿用手比短。
2.游戏:看表演。
现在呢,有两只小动物要给小朋友表演,大家一起去看,好吗?学生听音乐《娃哈哈》离开位置,到前面。
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看清楚等下出来的小动物谁的尾巴是短的?现在请小朋友准备好啦,小动物要表演了。
教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兔小猴。
学生回答是小兔后,放音乐《小兔跳》带领学生学小兔跳。小朋友都很棒,现在我们一起做小兔去拔萝卜啦。活动结束。
/ 46
2、比高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高矮、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经过简单的推理活动,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教学难点:经过简单的推理活动,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教学过程:
一、感知高矮的关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黑板一棵大树,树上挂满苹果,有高有矮。)
秋天来啦,苹果都熟了,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苹果摘下来放到篮子里,谁愿意来?
(学生摘到下方的苹果,怎么都拿不到黑板上方的苹果。这时,老师轻松地将苹果拿下来。)
xxx为什么没能摘到苹果,而老师为什么能摘到呢? 对,老师和xxx比,老师比xxx高,xxx比老师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高矮。(板书:比高矮)请跟老师读。
2、例举生活中的高矮。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物体能比高矮吗?
二、体验比较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们一眼就看出来老师比XX高,现在,你们想跟小伙伴们比比高矮吗?好,请听清楚要求:想想你要和小组内哪个同学比?你想跟他怎么比?比好之后,快速回位坐好!开始!
1、学生活动,探讨比较方法。
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方法。
谁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和身边的小朋友比高矮的?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出来演示给大家看好吗?
学生每汇报一种,教师及时加以正确指导。
3、游戏。
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谁长得高些? 看看,到底谁长得高些?
/ 46
请你再看看是谁高?
他们比身高的方法对吗?那你们说正确的应该怎么比?
4、小结。
看来比身高的方法有很多,但比较时必须要注意:一是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二是人要立正站直,可以用背靠背的办法比,也可以用面对面的办法比;三是用做记号的办法时,人还要贴着墙壁。现在你们会比身高了吗?
三、教学巩固。
我请坐得最好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排排队。谁愿意来给他们排队? 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谁最高?谁最矮?谁第二高?(老师加入)现在他还是最高的吗?你能找出三个比你高的小朋友吗?
小结:小朋友们合作得很好,队伍排得很整齐,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排队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四、拓展练习。
1、小动物们看见小朋友这么热闹,它们也想来比高矮,看!这是?(大象和犀牛)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长颈鹿)这是?现在你想让谁和谁比?这时大象还是最高的吗?三只动物比,谁最高?谁最矮?
2、(出示三只兔子图片)3只兔子都站在了领奖台上,怎样才能比出他们谁长得高?谁长得矮呢?用我们刚才所说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怎么比呢?
3、(出示图片)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要想使汽车顺利通过大桥下,可以怎样做呢?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比高矮)请你在班级中找出三个比你高的同学。
/ 46
2、比高矮(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二、教学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学生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两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学生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学生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玩游戏《比高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
带领学生观察学校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 46
3、比大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2、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谁的大,谁的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4、随即进行谦让教育。
教学准备:
1、创设天线宝宝家的情景,摆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2、在活动周围贴上大小不同的卡片,一样的卡片大小各一。
3、活动室外面铺上大地垫和小地垫,摆放大的天线宝宝、大纸箱和小的天线宝宝、小纸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天线宝宝欢迎大家来到天线宝宝乐园来做客。丁丁喜欢大的东西,拉拉喜欢小的东西。
(出示天线宝宝和他们喜欢的大东西和小东西)引导幼儿说一说他们分别喜欢什么?
二、找一找,说一说。
天线宝宝乐园里还有许多有大有小的东西,请大家去看一看、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同学们可别乱拿东西,天线宝宝们会生气的!
学生自由探索——集中个别讲述:我看到什么东西大,什么东西小?(结合社会性,进行谦让教育)。
三、比一比。
小朋友很聪明,天线宝宝们在卡片上画了许多的礼物送给大家。每人到周围拿一张卡片,然后去找和你卡片上礼物一样的小朋友,两个人手拉手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说一说:我们的礼物都是什么?谁的大?谁的小?
老师简单示范——学生自由找朋友——集中讲述。
四、延伸活动。
天线宝宝要到外面去玩,小朋友们要不要一起去呀?门口有一条宝宝通道,拿大礼物的小朋友要通过大的通道,去找大的天线宝宝;拿小礼物的小朋友要通过小的通道,去找小的天线宝宝,然后把卡片放进他们的口袋里。可千万别放错了!
学生根据卡片上物体的大小选择通道到达地点——根据物体的大小将卡片放进大小不同的篮子里。
/ 46
3、比大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类大小不同的物品:学生人手一份、教师处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戏:给大大、小小坐椅子。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
小结: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学生送礼物。
要求:学生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
(1)教师提供,个别学生进行。
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每个学生将自己小篮里的礼物送给大大和小小。(3)将大大小小送回相应的家,学生在娃娃家游戏。
/ 46
4、比多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音乐,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 46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
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黑板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教师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背板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O,△要比O多1个。第2行摆
/ 46
几个O?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 l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课本上练习。比较猴子摘的桃子的数量。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
/ 46
4、比多少(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课件,让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并会结合生活说一说。
2、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助合作精神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比较方法的掌握。
【教学资源】 视频、PPT课件、拓展资料等,学生: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谁能说一说你都看过哪些动画片?大家看过的动画片可真不少,今天呀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部非常好看的动画片,你们想看吗?下面请欣赏童话故事“小猪帮小兔盖房子”:播放动画视频00:35-01:37(约1分钟)
二、新知探究:
通过刚才的动画片,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PPT课件:
1、一共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几块砖呢?想一想:小兔和砖谁多谁少呢?为什么?
利用PPT课件边讲解边演示,突出一一对应法,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没有多余的,充分感知“同样多”。
2、小朋友们,继续在图上找一找,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呢?你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3、刚才有个小朋友说,小猪和木头同样多,你们同意吗?谁能来说一说?
利用PPT课件演示,突出一一对应法,让学生看到小猪少,木头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比多少”。
三、实践巩固: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都喜欢呀,好,下面我们就来做游戏:
1、摆学具:
要求:同桌两人为一组。①摆的同样多。②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
2、排队游戏。
/ 46
四、联系生活: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多少的知识,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呢?
五、知识应用:
通过练习、巩固一一对应法比多少。
1、小猴子和小花猫谁多一些?――视频
2、小公鸡和小鸭子谁少一些?――视频
3、哪一盒的蛋糕多一些?――视频
六、知识拓展:
多媒体播放:怎样做才公平
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现在进行的是兔子拔河比赛,裁判员刚要吹哨,队伍中忽然有人喊了一声:“这样比不公平。”裁判员一看,确实不公平。
小朋友,你觉得这样比公平吗?该怎样办呢?
/ 46
5、比数大小(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三、教具学具准备:猴子分水果图,猴子、梨、香蕉、桃子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有一天,猴子灵灵过生日,他请了好朋友来家里庆祝。它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整理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二)动手操作,学习“〉”、“〈”、“=”。
1、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师生共同摆出书中的象形图,并写上相应的数字。
3、学习“3=3”。
(1)一只小猴子说:我喜欢吃桃子,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子吗?
(2)一个猴子吃一个桃,3只猴子要吃3个桃子。桃子够吗?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各数由什么关系?(它们一样多,同样多、相等)
(3)教师:表示两种东西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图下面写上“3=3”并教读这个式子。
4、学习“3〉2”。
方法与前面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说说大于号的形状。
5、学习“3<4”。
方法与前面相同。与小于号比较,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的用法,如“大嘴对大数,尖角对小数”等。
6、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用手势表示不同等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
(2)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来。
(3)5以内的数字比大小,填上正确的符号。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较物体多少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对应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
(四)巩固练习。
/ 46
5、比数大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一体机;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 46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课本第10、11页练习题。
(二)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四、全课总结。
/ 46
综合训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长短、高矮、大小、多少的比较。
2、能够完成各种图片内容中物体的比较。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多少,比较数字的大小。
2、难点:比较数字的大小,并运用“大于”“等于”“小于”号表示数字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实物展示,进行复习。
1、比较实物的长短、高矮、大小、多少。
2、复习点数物品个数。
二、练习巩固。
1、指一指谁的鼻子长。
2、指一指哪个餐具短。
3、说一说谁的跳绳长,谁的短。
4、说一说每组图中的物品哪个大,哪个小。
5、说一说每组图中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
6、数一数,填“>”、“<”或“=”。
7、数一数,写一写。将点数的数字填入空格中。
三、练习升级。
课件展示练习,同学们共同完成,老师讲解点评。
/ 46
第二单元
按数取物
本单元的内容是按数取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按要求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进一步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共3课:
1、按卡取物
2、按数取果
3、数人取物
/ 46
1、按卡取物(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按指定数目取出相等的物体。
2、能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比较出等量物体。
3、能初步与同伴协商,分享材料。
活动准备:
1、将活动室布置成超市。
2、学生人手一个小篮子,内有数字卡。
3、按数取物的笑脸信封,实物卡。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学生每人拎一个小篮子,篮子里有数字卡。
教师:“小朋友们,一会儿我们要到好朋友家去做客,我们先去超市买点礼物好不好?每人可以买三种礼物,每种礼物买几个呢?看看你们篮子里的数字卡是几,就买几个。”
2、学生到超市购物。按照数字卡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3、教师:“好朋友打来电话,说让你们给他们的笑脸信封带一点小卡片。我们先看看信封上的笑脸娃娃有几个。然后再给它找卡片朋友。只有和信封上娃娃脸数量一样多的卡片才能放进信封里面。”
请一位同学示范操作按信封上面的娃娃脸数量放小卡片。
二、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比较等量物体。
三、活动评价。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操作的信封上的笑脸娃娃是几个,自己找了几张卡片,每张卡片上的物体有几个。
2、师生共同带着购买的物品和笑脸信封到好朋友家去做客。
/ 46
1、按卡取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多个物体中取出5以内的相应数量的物品。
2、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教学准备:
1、数字即时贴各一张,数字卡片6份。
2、各种各样的鱼若干份,数字转盘一个,KT版一块。
3、花若干,大鞋盒一个。教学过程:
1、同学们乘车去郊游(集体)。① ○ ② ○ ○ ③ ○ ○ ○ ④ ○ ○ ○ ○ ⑤ ○ ○ ○ ○ ○
师:春天来了,老师想带小朋友们去郊游,你们想去吗?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5量车,每辆车上有数字号码,小朋友要对相应的数字上车。数字是几就坐几个人。标有数字1,这辆车只能坐一个人。(同理)上好了车,大家一起来检查是否正确,然后车号1—5的数字沿线开车出发,带着同学们回到座位上。
2、分组游戏:池塘边捞鱼。
师:我们来到了池塘边,看!这么多鱼,我们来玩捞鱼的游戏吧。但是听清楚了,这些鱼可不是你想捞多少条都行的。你们看这是什么?(师出示转盘)转盘里有什么?我们要转动转盘中的指针,然后指针指到几我们就只能捞到几条鱼!明白了?
师示范一次。现在我请举手的小朋友来玩。
3、分组游戏:花丛中采花。
师:看,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送礼物给妈妈?那我们送花怎么样?但是有一个规则:小朋友要从纸箱中抽一个数字,然后按照你抽的数字采几朵花。
进入花丛中先从箱子中取一个号然后采相应的花朵。
(师示范一遍)4人一组进行抽号采花,采好后大家一起来检查是否采对了。
4、结束,坐车回家。
师:好了,小朋友们玩的开心?那我们坐车回去吧。按照车子的数字上车,几号车子做几个人,上好后前面的司机要数一数对不对!
/ 46
2、按数取果(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学生手口一致数出10以内的水果数量。练习10以内的数数,能按数量取物。
2、能感受买水果的乐趣。体验与朋友分享的快乐。活动准备: 水果超市场景、水果篮(篮上有不同数量、颜色的图形标记),“钱”(1~10圆点)。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
(1)师:我的水果超市开张了,欢迎大家一起来买水果。
(2)师:这么多好吃的水果,请大家看一看,你喜欢吃什么样的水果?(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果的颜色、味道。)
(3)营业员带学生边逛边聊聊:自己喜欢的水果。
2、买水果:
(1)领“钱”。
营业员:请大家先去银行领钱,看清楚你领的是几圆钱。(学生领好钱后,“营业员”可以问问学生领了几圆钱?)
(2)拿水果篮买水果。
a:营业员:今天的水果篮可有点不一样啊!(教师让学生看看篮上的标记,画的是什么水果,)看清楚你领的是几圆钱,就去拿有几个篮子上画出的水果。
b:请一个学生先试一下。
c:学生去买水果,营业员边看边问学生:你领了几圆钱?买了几个什么水果?
重点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边点边数,并买相同数量的水果。d:请学生互相看看你的朋友水果买对了吗?
3、品尝水果:
(1)营业员:今天买了这么多的水果,我们带回去请我们的朋友一起吃好吗?
(2)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水果。
/ 46
2、按数取果(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唱《数字歌》,1~10像什么。
2、感知10以内的数量,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3、能仔细倾听活动规则,并按规则进行操作活动。
教学准备:
1、秋天果园场景。
2、各种水果。
3、篮子若干。
4、数卡、实物卡。
5、音乐《郊游》、《摘果子》。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现在什么季节了?(秋天)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园的水果都成熟了,我们一起去果园郊游吧!(播放音乐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你看到了什么水果?想吃吗?怎样才能吃到这些果子?我们要把摘到的水果放哪里?
2、老师这里有几个篮子,看看,这篮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每两位同桌的学生一个篮子)看看,你们篮子上是什么水果?上面写的数字是几?(请学生说一说)
3、学生自由摘果子。
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摘果子吧!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一边摘一边数,不能多摘。(教师师范:边假摘边大声数1、2、3……)
4、摘好的同学和同桌同学数一数,你摘的对不对,如多的就放到果农爷爷为我们准备的箩筐里去,少的再去摘。
5、你们的小手真灵巧,摘了那么多好吃的水果,谁来说说你摘了几个什么水果?
如:我摘了6个苹果。教师出示图片:6个苹果用数字几来表示?(6)
除了6个苹果、6个……还有谁摘了几个什么水果? 如:7个石榴。出示图片,7个石榴用数字几表示?
三、结束部分: 儿歌《数数歌》。
/ 46
3、数人取物(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
《数人取物》是生活数学(河北版)第三册第二单元按数取物中的第三课。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进一步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0-10的认识并进行了按卡取物和按数取果的练习,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
1、能够手口一致点数人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能够根据人的数量,说出或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
3、能够参与操作练习,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并在学习中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分层目标:
A:基本达到教学目标1-3,能够理解掌握根据人的数量说出或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辅导个别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B: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1-3,能够通过人和物品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知道人的数量与物品数量的对应,达到数人取物的目标。
C: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1、3,有人和物品一一对应的分配意识。
三、教学重点:
根据人的数量,说出或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
四、教学难点:
根据人的数量,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请学生根据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水果。
上节课我们讲了“按数取果”,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数字卡上的数字说出应拿的相应数量的水果,好吗?
2、分苹果导入新授。
同学们的练习做的很不错,作为鼓励,老师想每人发一个苹果,应该拿几个苹果来分呢?
(二)新授:
1、出示班级图。
(1)数一数教室里有几个学生。
(2)一一对应,分苹果。
首先,引导学生先数一数小组内的人数,然后请学生根据组内人的数量,一一对应分发苹果,边发边数,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人的数量与苹果数量的对应关系,既:有几个人就取几个苹果。
(3)根据班级人数现场分一分苹果。
/ 46
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并逐步理解数量的对应关系,做到“数人取果”。
(A组学生能够自主尝试“数人取果”,并在错误中改进;B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辅助下完成;C组学生能够手口一致点数人、果的数量)
2、发散学习“数人取物”。
(1)想一想:
每人分一个苹果,8个人,就拿8个苹果。
那每人一个香蕉,4个人应该拿几个香蕉?
除了水果,其他物品是一样的吗?
如果是2个人,每人一块糖应该取几块糖?
3个人,每人一本书应该取几本书?
3、引出课题。
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我们知道:有几个人就拿几个物品,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数人取物”(板书课题并领读)。
(三)练习:
1、为客人送水。
今天我们教室来了几位客人,你们能为他们每人送上一瓶水吗?
(1)数一数来了几位客人,想一想应该拿几瓶水。
(2)动手拿一拿,分一分。
2、任务卡:出示学生家庭照,数一数家人的数量并圈出相应数量的物品。
A组:给家人摆碗勺,想一想每人一个碗一个勺子,应该拿几个碗勺。
(1)数一数家里有几口人,在任务卡纸中圈出相应数量的饼干。
(2)实际操作。
B组:给家人拿饮料,每人一杯饮料,想一想应该拿几瓶?
(1)数一数家里有几口人,圈出来相应数量的饮料。
(2)实际操作。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会“数人取物”了吗?
(五)作业:
回到家中完成任务卡中的实际操作练习任务,数一数、拿一拿、分一分,并以照片的形式传至老师。
A组:给家人摆碗勺,每人一个碗一个勺子,先数一数、说一说,再自己动手拿一拿,分一分。
B组:给家人拿饮料,每人一杯饮料,在家人指导下数一数、说一说并动手拿一拿,分一分。
/ 46
3、数人取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人数取物。
2、学会记录计数结果和按数字取物。
3、体验为集体做事的乐趣。教学准备:
1、各种手工纸、记事本、透明胶带、糖果、夹子、玩具汽车、橡皮、铅笔、剪刀等物品若干。
2、物品统计表、大小包装袋、盘子等若干。教学过程:
一、设置任务情境,激发兴趣,对物品进行有目的地计数。引导语:“学校为迎新年活动买来了许多的礼物,请同学们帮助老师为三个班级的小朋友分礼物,要按每个班的人数分出每样礼物,好吗?”
(一)出示任务表,引导学生理解任务表的内容。提问:
1、“一年级多少人?每样礼物要数出多少份?”为什么?
2、“二年级多少人?每样礼物要数出多少份?”为什么?
3、“三年级多少人?每样礼物要数出多少份?”为什么?
4、你想怎么数礼物?
(二)分组操作,按任务卡的各种物品的数量分礼物。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准确计数,并将自己的计数结果在工作表相应格中以数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二、分享交流计数的方法,找出最简单、方便、准确的计数法。
(一)提问:
1、你分的是什么礼物?分了多少个礼物?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用完整简练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计数方法并会用数字记录计数的方法。
(二)结合记录表,讨论每样物品用什么方法计数快又准。
(三)运用最佳方法,学生间互相检验礼物数量,进行二次数数。
三、操作活动:“包装糖果”,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将散糖按班级人数进行包装,并记录班级名称。
/ 46
综合训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按卡取物、按数取果、数人取物的方法。
2、能够完成读数、计数、点数活动,理解相等的概念。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按卡取物、按数取果、数人取物的方法。能够读数、认物,会点数。
2、难点:同时点数卡片或摋子上的计数点和取物的数字,学会记录数字。
教学内容:
一、实物展示,进行复习。
1、复习读数字和摋子点数。
2、复习点数物品个数。
二、练习巩固。
1、按花瓶上的数插花。
2、你认为小猫能钓几条鱼,并把鱼放到桶里。
3、说一说下图中,按数取物正确的是哪些。
4、圈出鱼物品数量对应的数字。
5、按右侧的数量给盘子装水果。
6、小活动:掷骰子取糖果。
7、数一数,写一写。将点数的数字填入表格中。
三、练习升级。
课件展示练习,同学们共同完成,老师讲解点评。
/ 46
第三单元
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
本单元的内容是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认识加号、等号,会读加法算式,会计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
本单元共4课:
1、得数是2的加法
2、得数是3的加法
3、得数是4的加法
4、得数是5的加法
/ 46
1、得数是2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A组:
1.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3.正确计算得数为2的加法。
4.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B组:
1.了解加法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教学手段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棒,书写本。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多媒体演示。
(1)“看,画面上画得是什么?”(一只黄色气球)“几只呀?”(1只)
这是,飘过来1只,是什么颜色的呀?(红色)现在是几只气球?(2只)噢,原来1只气球添上1只变成2只气球了。(教师语气慢)
谁再来说一说(请学生来说一说)
(1只黄色气球和1只红色气球合起来是2只气球)(2)理解“+、=”。多媒体演示。
那我们用一个符号把它们合起来(出示+)你认识它吗?(加号)(认识的给予表扬)
读作:加。“+”的用处可大了,它要把1只黄色气球和1只红色气球合起来,我们把它放在中间,谁来找一找它的位置(请1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操作)。这时我们发现啊,前面的1只黄色气球和后面的1只红色气球就合起来了。加号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回答后,一起总结)
小结:加号它把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合在一起,它的位置放中间。
/ 46
多媒体演示。
“现在前面是几只气球(2只)。合起来的气球安排在另一画面上。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一样多)(两画面上的气球数量一样多)
师:合成前的黄色气球和红色气球与合成后的黄红气球数量一样多。
也就是相等,我们也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它的名字叫“等于号”,(读作:等于)它的位置在哪里?
小结:等于号前面两个数的合起来的结果和后面的数是相等的。现在我们把气球都用数字来表示,也要用上“+”“=”,该怎样表示这样的算式呢?
师:1只黄色气球+1只红色气球=2只气球。(1+1=2)(板书)
谁来向老师这样试试,用数字摆出了一个算式。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让学生说说)(1个黄色气球和1个红色气球合起来是2只气球)(3)读读。
1+1=2
读作:1加1等于2。
二、操作理解: 摆一摆。
拿出1根小棒,在添上1根,说说现在是几根小棒。要求每位学生说说:
(1和1组成2,用加法计算:1+1=2)
小结:1加1等于2是因为1和1组成2。要把两个数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得数是2的加法”。
三、深化理解:
1.说一说:1辆小汽车+1辆小汽车=()辆小汽车 2.填一填:
出示:两只小熊(要求填“+”)出示:两只小牛(要求填“=”)出示:两朵花
1+()=2 出示:两把伞
()+1 = 2 出示:两块糖
1+ 1 =()3.看动画,说摆加法算式:
(1)“原来有1只小松鼠,又跑来了1只小松鼠,一共有几只小
/ 46
松鼠呢?”
(2)原来有一只小猫,又跑来了一只小猫,一共有几只小猫?
四、学写算式: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算式:1+1=2。其中的符号“+”和“=”,怎么写呢?
1.“+”,加号像什么?医院门前的“红十字”、救护车上“红十字”。
出示:flash书写。
2.“=”,等于号像什么?像汉字的“二”。出示:flash书写。
3.算式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出示:flash书写。
(加号写在中线上,等于号写在中线上下一点点)
五、归纳小结:
师:本课我们学了什么呀?
1.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想知道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2.加号表示合并的意思,等号两边同样多。板书:
得数为2的加法 + 1 = 2 加号 等于号
/ 46
1、得数是2的加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号、等号,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学习2的加法算式,并进行运算。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副图的意思。
3、专心的进行自己的操作活动。教学准备:
1、图片小螃蟹。
2、数字卡1、1、2,符号+、=。
3、学生人手一支笔。教学过程:
一、小螃蟹吐泡泡。
1、教师出示一只小螃蟹图片,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 小螃蟹吐泡泡,它是怎么吐的?
鼓励学生讲述小螃蟹先吐了1个泡泡,又吐了1个泡泡,小螃蟹一共吐了2个泡泡。
2、启发学生思考:
小螃蟹先吐的1个泡泡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又吐的1个泡泡可以用什么符号和数字几来表示? 一共吐了2个泡泡可以用什么符号和数字几来表示?
3、引出“+和=”,初步了解加号表示把它两边的数合起来,让学生知道可以用“+1”表示又吐了1个泡泡,等号表示它两边的数一样多。学生认读并空手练习书写加号、等号。
4、教师完整地列出算式1+1=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操作活动。
1、看图列2的加法算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幅图,看图说说三幅图的含义,并在下面的空格处写上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
2、看分合式写数字。
仔细观察分合式,在空格处填上正确的数字。
3、看图说算式。
请学生介绍看图列加法算式,说一说三幅图的含义,引导学生讲述为什么要用加法。
/ 46
2、得数是3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学习3的组成,知道将3分成两份,这两份有什么不同,正确认识分合式。
2、让学生学习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和合的过程,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3个毽子,相关动物磁性教具。教学过程:
一、学习3的分合。
(一)学习3的第一组分合:
演示:教师将手中的3个毽子,分给某某1个,某某两个。学生再把毽子还给老师。
提问:谁来把刚才的事按顺序说清楚?(请个别学生回答,再引导学生集体讲述)我们可以怎样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呢。引导学生得出答案3∧1、2;
1、2∨3。
我们一起来讲讲这道分合式表示什么意思吧?(引导学生集体认读3的分合式“3可以分成1和 2;1和2合起来是3”)
(二)学习3的第二组分合式:
“3个毽子分给两位小朋友还可以怎样分呢?”(请学生回答,得出答案分给某某2个,某某1个)“这样分与上次一样吗?”“谁会一边讲一边用分合式记录这件事呢?”(请A组同学进行记录,集体验证结果)“我们大家一起把分合式读一遍吧。”(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起来是3)“现在,谁还愿意起来读一读这个分合式。”
二、进一步学习3的分合。
1、刚才小朋友都很认真学本领,现在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出示小狗),小狗要请小朋友来帮它一个忙,今天它要请好朋友小猫和小猴到家里做客,它准备了三块饼干,它要把这些食物分到两个盘子里去,可以怎么分呢?请你把它们分到这两个盘子里,分好了一种后把结果记录到本子上。看看可以怎么分。
2、小狗还准备了2个橘子,也请你们帮它分给小猫和小猴吃,分好了用数字卡和分合号卡摆放分合式。
三、结束部分。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知道了3的分法,还学习了3的分合式。收拾用具,结束本次活动。
/ 46
2、得数是3的加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让学生来理解加法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得数是3的加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平时仔细观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把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A组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B组同学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C组同学掌握3的组成,能正确认读3的加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物和图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
2、难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简单的加法应用题。教具准备:
1、苹果教具3个、香蕉教具3个、数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3的组成(通过苹果教具演示3的组成)。
2、认读3的组成(中重度学生)。
前面我们学习了1+1=2,得数是2的加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数是3的加法。
板书:得数是3的加法
二、出示直观教具,学习3的加法。
1、出示课件:
一只小猴子,再出示2只小猴子,先让学生数一数,分别标上相应的数字1和2,再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标上3,告诉学生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可以通过数一数知道。
我们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1只小猴子加上2只小猴子,用加法算式可以这样表示:1+2=3,出示加法算式,讲讲算式的意思。
2、师带生齐读算式:1+2=3。
/ 46
3、依次出示两只小猴,再出示一只小猴,让学生数一数,列出算式:2+1=3。
4、师带生齐读算式:2+1=3。
5、师出示课件:兔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1=3。
6、师出示课件:西红柿及花宝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列出加法算式:1+2=3,2+1=3。
7、师在生活中找出物体让学生数一数,列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
8、师小结:告诉学生得数是3的加法共有两道:1+2=3和2+1=3。(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读3的加法算式。
三、引导学生看图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出示课件:先出示两只熊,教学生认识一下,数一数,再跑出来一只熊,问学生现在一共有几只熊?
引导学生列式计算:2+1=3。
2、师出示水果教具让学生编一编,算一算。
A拿了1个香蕉,B又拿了2个香蕉,现在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香蕉?
请学生列式计算:1+2=3。
四、巩固练习。
1、教师用算术卡片出题,比如:1+2=?,2+1=?
轻度学生直接计算说出结果,把算式贴在黑板上并写上结果。重度学生用数卡摆算式,看谁摆得又快又对。
2、填一填,连一连。
3、看图写算式: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学生给予帮助。
/ 46
3、得数是4的加法(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A组学生3以内的加法掌握较好,想象丰富,能根据图示大概表达其意思,但是计算能力较弱,口算基本不能,因此,本节课主要培养其脱离图示,根据算式计算的能力,达到见到算式能较快的说出得数。
B组学生加法的意义略有理解,但是计算能力几乎没有,完全需要借助于图示,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完成计算,本节课重点培养其独立观察图片,理解其意,达到根据图片所示,列出算式,尽量能算出得数。
教学目标: A组:
1、能够根据图示,说出所示意思,列出得数是4的算式,并能够进行计算。
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得数是4的加法的意义,感受算式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B组:
能够根据图示,列出得数是4的算式,并能够进行计算。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得数是4的加法的意义,感受算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图示,列出得数是4的算式,并能够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得数是4的加法的意义,感受算式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4的组成,以及4所表示的数量,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一、导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4”。(板书:4)看到这个4,你想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学习有关4的加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多几个”用加法来计算。通过将算式的含义,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同样一道题,能有多个解题方法。】
二、新授。
1、得数是4的加法。
(1)出示课件,草地上先来了几只小鸡?又来了几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 46
你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么想?用什么法计算?谁会列式?
板书:3+1=4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出示课件)师:不看图,你会算3+1=□吗?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B组学生理解并叙述图意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2)出示课件,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
学生叙述图意:草地上原来有1只小鹿,又走来了3只小鹿,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鹿?
问:谁会列式?(板书:1+3=4)
问:你为什么要用加法?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比较(出示课件):
师:请你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在我们学过的算式当中,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每次列式后,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加法的意义,同时有助于学生语言的表达。】
2、摆一摆。
学生摆学具:先摆2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列式计算。(摆在、写在题卡上)
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2+2=4 【设计意图:练习巩固部分,分别选择了适合AB两类学生的习题,将本节课的内容涵盖其中,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
3、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4、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得数是几(4)的加法,同学们回去后想一想,把你知道的得数是4的算式都写出来,下节课我们一起看一看,看谁写的最好。
板书设计:
得数是4的加法
1+3=4 3+1=4 2+2=4
/ 46
3、得数是4的加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4以内数的组成。
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尝试自己列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部分数的交换关系。教学准备:
1、趣味练习。2、3以内加法算式卡、数卡4,苹果、梨图片4张,同桌学生4个萝卜,4朵花,蘑菇图片4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复习4的组成。
1、游戏“开火车”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
教师:现在我们到聪明屋去看动画片!怎么去呢?我们坐火车去吧!
教师:我们的火车几点开?(出示加法题卡)
学生:嘿嘿!我们的火车几点开?我们的火车2点开……
2、游戏“又有苹果、又有梨”复习4的组成。
导出“又有苹果又有梨”的游戏,一个苹果几个梨?(3个)……
3、游戏“对数”。
教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我们来对数,举起你们的小小手,我出1,你出几?(3),1和3合起来就是4……
二、创设情景,在操作中尝试写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
教师:现在我要请你们到智力迷宫玩,去智力迷宫前,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新本领才能去,学什么本领呢?
1、我们种的萝卜丰收了,请兔宝宝跟着妈妈到地里去拔萝卜,每个宝宝拔4个萝卜,自己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个别回答,老师演示)
2、拔了这么多萝卜,我们把萝卜搬回家,搬的时候要听妈妈的指挥,看看两只手上的萝卜一共有多少根?(4根)
3、你们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加法),怎样列出这个加法算式,请兔宝宝将它写在答题卡上,写的时候,字要写大一点,不然兔妈妈看不清楚,(兔妈妈帮助能力差的小兔讲解列式)。
4、我们的萝卜丰收了,你们高兴吧!我们来开个庆祝会吧!我们去采花来装饰一下,我们每个宝宝都采到了花,一共采了几朵(4朵),我们把手里的花举起来,看看两只手上的花交换位置合起来还是几朵花?(4朵),两只手上的花虽然交换了位置,但是它们的和没有变,请你们将加法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写完之后把答题卡举起来,互相检查一下你写对了吗?
三、活动延伸。
看图列出算式,并说出图片的意义。
/ 46
4、得数是5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将数量为“5”的各种水果分成两份,并探索不同的答案。
2、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分合水果的过程与结果,学习分合式的记录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苹果、梨子、桃子水果卡片若干。记录单若干。教学过程:
1、小组活动。
(1)观察活动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的盘子里都有些什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呢?”“那我们就来玩一个分水果的游戏吧。”
(2)交待活动规则要求。A、每次拿5个水果在黑板上摆成一排,然后把5个水果分成两份。B、每排的5个水果分成两份的答案都要不一样。
C、分好后说一说5个水果分给谁几个?分给谁几个?几个和几个和起来就是5个。
(3)学生操作活动,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提醒学生每次取5个水果放在横线上数一数,然后再分成两份。教师重点观察学生每次拿取的是不是5个,再分成2份的答案有无重复和遗漏,鼓励学生分好后用语言表述。
2、集体活动。
(1)整理记录,学习5的组成。
“谁愿意把自己怎样分水果的事讲给大家听,老师把它记在黑板上。”
(2)集体按指示检查5的分合结果。
“大家看看每排是不是5个水果,每次分成两份的答案有没有重复或遗漏?”
(3)学习分合式结果。
“谁能动脑筋想一想:可不可以用数学和符号来表示分水果的事?5个苹果用几来表示?(5)分用什么符号?(分合号)爷爷分得1个苹果用几表示?奶奶分得的4个苹果用几表示?教师边引导边记录,请学生继续往下记录。
(4)学生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教师不断地提醒学生每一次记的都要和分的一样。
/ 46
4、得数是5的加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A组:
1、学会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加法的含义,让学生掌握4和1组成5以及4+1=5。
3、让学生有助人为乐的情感体验。B组:
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按图操作顺序。
2、会认读“4+1=5”,“1+4=5”。
3、也能体验懂得助人为乐的快乐。
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实物和生活情境去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及学会4+1=5、1+4=5的算式。数的组成与加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们喜爱和熟悉的动物,不同色彩的数字。教学过程:
(一)唱游导入 激发兴趣。
1、数字歌:边拍手边唱数字歌。
2、复习数的分成: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
3、读一读:学生齐读数的分成,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选用学生爱听的故事《动物去郊游》创设情境。
1、学习5的加法。
呈现“动物去郊游”的情景图,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小鹿和几只小羊。
问: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动作:合起来)学生回答。
B组:数一数小动物的个数。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2、理解加法的含义。
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得数的呢? 借助数棒、筹码、计数架、色珠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
/ 46
板书:4+1=5,1+4=5 B组:
(1)数一数用10个色珠串成的小金蛇身上有多少粒珠子。(2)学生跟教师读一读4+1=5、1+4=5。
(三)音乐游戏 多元渗透:唱《数鸭子》放松。
(四)实践运用,巩固提高:创设《动物去郊游》的故事情境。可爱的小动物们来到了动物餐厅,让学生们戴上头饰扮演主角,尝试摆一摆,算一算。
将5个蛋糕分成两份,一份是1个,一份是4个。A组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并说出算式。
B组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5的分成,并读出1+4=5 4+1=5。
(五)学习小结、作业延伸:“数字动物王国”。
引导学生上前读一读数字,说一说5的分成,并将5的分成和算式贴在其中。
/ 46
综合训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
2、能够完成看图、列式,对得数是5以内的算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写、会认1~5的数字,知道5以内数字的组成,会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
2、难点:根据图片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教学内容:
一、实物展示,进行复习。
1、复习读数字和点数图片上物品的个数。
2、复习加号和等号的含义。
二、练习巩固。
1、看图写出数的组成,并列出加法算式。1+2=3,2+2=4,3+1=4
2、看图列式计算。1+4=5,4+1=5 2+3=5,3+2=5
3、用贴纸练习数的组成和加法算式。
三、练习升级。
课件展示练习,同学们共同完成,老师讲解点评。
/ 46
总 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长短、高矮、大小、多少的比较。复习按卡取物、按数取果、数人取物的方法。复习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
2、能够完成各种图片内容中物体的比较。能够完成读数、计数、点数活动,理解相等的概念。能够完成看图、列式,对得数是5以内的算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多少,比较数字的大小。按卡取物、按数取果、数人取物的方法。能够读数、认物,会点数。会写、会认1~5的数字,知道5以内数字的组成,会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
2、难点:比较数字的大小,并运用“大于”“等于”“小于”号表示数字间的关系。同时点数卡片或摋子上的计数点和取物的数字,学会记录数字。根据图片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
教学内容:
一、实物展示,进行复习。
1、比较实物的长短、高矮、大小、多少。
2、复习点数物品个数。
3、复习读数字和摋子点数。
4、复习加号和等号的含义。
二、练习巩固。
1、说一说下面三幅图各自比较的结果。比较大小。
2、请给购物车装4个西瓜。认物品,并点数、计数。
3、按照图例的方式贴出5的组成。
4、通过计算找出小动物的凳子,并用线连起来。
5、看图列式计算。3+1=4,1+3=4 3+2=5,2+3=5
三、练习升级。
课件展示练习,同学们共同完成,老师讲解点评。
/ 46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
1、例2,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1)回忆:什么中平均分?
(2)判断: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练习二的第2题。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2.学生分组,用○纸片代替果冻,分一分。
3.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次拿2个,拿完后看有几份。)(也可在图中画圈,每个圈里有2个,圈完后看有几个圈。)
4.小结:这也是平均分的一种情况。5.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第1题,摆一摆,填一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香蕉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香蕉平均分给小猴”。让学生独立完成分香蕉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
结果。
2.完成教科书第12页练习二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设置问题。
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
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要求每盘分的同样多。
2、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三、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2、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4、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四、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设置问题。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4)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第五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上学期学习了乘法口诀,过了一个春节不知大家忘了没有?老师来考考大家,有没有胆应战?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6×2= 4×3= 2×5= 3×3=
2、填空。
2×()=4 3×()=6 4×()=8()×3=12()×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4、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
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4)显化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4、小结。用乘法口诀能快速求出商。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8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2,练习四第5~6题。【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春天是美丽的,春天也是植树的季节,大家看植树的小朋友们来。(出示例4 图)
大家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每笼4个包子,6笼一共有了多少个包子? *一共有24个包子,每笼4个,可装几笼?
*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放进6个笼子,每笼可装多少个包子?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9页的“做一做”。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5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 P23 例3,P24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1):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2、解决问题
(1)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2)怎样解决?
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
3、列式计算 15÷3=5(只)
4、检验:解答正确吗?
每盒5只,3盒就是15只,对啦!(可画图)
5、答题。
6、同法指导例3(2)。
7、比较例3中的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第1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第2题是求15里有几个5。两题都用除法计算。
8、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24第1题。
(1)让学生明白每题的意思,属于哪种情况。(2)按程序解答。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24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24第4题。
五、总结
六、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4第3题。
第八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P24 练习五第5-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用除、乘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会用乘、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是平均分的。
二、例题。
1、出示例题1:二(2)学生课间有4组同学进行跳绳游戏,每组3人,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跳绳游戏?
2、学生解答。
3、出示例题2:二(2)学生课间有12个同学参加跳绳游戏,平均分成了4组开展游戏,每组有多少人?
5、学生解答。
6、比较两题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24 练习五第5题。
2、教材P25 练习五第6题。
3、教材P25 练习五第7、9题。
四、总结。
五、课堂练习:教材P25 练习五第8题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2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小组比赛背乘口诀。完成第26页第2题。
二、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1)课本第2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可举例。
(2)写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第1题中出现的算式为例进行。
3、比赛:看谁算得快 完成第27页第1题。
4、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完成第27页第2题。(2)完成第27页第3题。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完成第27页第4题。
第四篇:培智二年级数字认识8教案
认识数字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组:能够正确的认识并书写数字“8”,能熟练地找出8个物体,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
B组:能够认识数字8,学会书写数字“8”,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8个物体。
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认识数字“8”,会读数字8。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数数,动手比划等,让学生能认识数字8,通过数出指定数目的物体,让学生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动手数数的习惯,在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能理解数字8的含义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认识数字8并且能数出8个物体。学生分析:
我班现有19名学生,有的学生轻度智障,也有中、重度智障,还伴有其他障碍,如多动症、语言障碍、肢体不协调等。这些学生的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数的概念,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又遗忘快等特点。学好数学难度很大。但是学生仍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孩子的共性,我就从此处入手,通过实物、游戏等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PPT、《数字歌》、《葫芦娃》、数字卡片、动物磁贴,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请一个小朋友帮老师点名。(一是为了清点学生人数,二是锻炼学生胆量,帮助其正确发音,三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告诉学生要回答积极,声音洪亮的小朋友老师才请他当小老师帮着点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运用歌曲《数字歌》创造学习氛围。
用PPT通过数小鸡只数,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7以内的数字,让学生能了解7后面的数字是8,为这节课学习8作好充分准备。板书课题《认识8》。
(三)数字8的认识
教读8,抽读,一个个教读。
我们来看看8像什么呢?出示图片:1.像葫芦。2.像发卡。3.像雪娃娃。4.像眼镜。5.像花生。现在你能认识数字8了吗?
从众多的数字磁贴片中找出8来;变换顺序,抽学生上黑板上来找。分小组,每组发若干数字小卡片,比赛看哪组最快找出8,贴在黑板上。
(四)用手比划:出示图片展示,教师教,再个别纠正。
(五)练一练: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圆;几只猫,几朵花,几只鸟。
2、从实物(铅笔、本子、小朋友)中数出8个
3、举例教室里有可以用8表示的物体吗?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字8,你会读了吗?会用小手比划8吗?会用8表示物体的个数了吗?
板书设计:
第五篇:培智二年级认识正方形说课
认识正方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智障二年级生活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二节“认识正方形”。这个单元有三节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了长方形的基础上来设计的。几何图形的认识比较抽象、单调,本节课的学习对下面认识圆形以及学习几何图形有着重要影响。
智障二年级(1)班有7名学生。自闭症2名,智障学生3名,唐氏综合症2名,学生个体间差异较大,根据智力发展情况和本节课的内容,我将学生分为3组:
A组:xxx、xxx 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图形的辨识能力比较强,但xx有时不能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
B组:xx、xx、xxx他们听说能力较好,但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一般 C组:xx、xx 语言发展比较滞后,xx几乎没有语言,xx也只能说出单字、词,图形的感知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教学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分组情况,我分层确立了本节课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A类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正方形的特征,能够独立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找出正方形,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品质
B类目标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相应的图片认识正方形,按照老师的指令涂色,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C类目标:完成1—4点数,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涂色,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体现个别化教学,让每个孩子在本节课上都有所收获。
为了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将认识正方形,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设为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接下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直观丰富的图形、营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电子白板“我是小警察”等游戏,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认知,在操作中亲自感知图形的特点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着重发挥多媒体电子白板以及教学具的作用,使之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理解图形。
下面我重点说教学环节,本节课的教学共分为六个环节:
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前准备,我安排了手指操训练——小毛驴盖新房。这样设计不仅能够训练智障学生小肌肉的灵活性以及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接着第二个环节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首先,设置情境参观小毛驴盖的新房子(出示房子图片),复习长方形的特点:四个尖尖的角,四条边,挨着的两条边不相等。强化学生关于长方形的记忆,有助于与正方形区分。
接下来我会带着他们排好队继续参观新房子。我会用儿童化的语言激发他们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结合回答适时给与评价。这样设计能够让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参观,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渗透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第三环节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本环节重点内容是认识正方形,能够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个环节我运用多媒体以及丰富直观的教学具通过折、比、看、听几个小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折纸在动手体验中比较两个图形的异同。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数出正方形边的数量,能力弱的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两个图形的不同。接着,我通过多媒体动画方式,将长方形和正方形重叠一下,引导学生比一比找出二者的异同。然后我会出示贴着小棒围成的正方形纸板,通过拆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数正方形边的数量,通过比较边长让学生直观感受同样长。
智障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以上3个环节的基础上,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揭示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尖尖的角,四条边相等。那我们说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图形宝宝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再一次感受正方形特征。
新授到此基本完成。在整个新授环节我运用了动画、图片以及音频等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眼耳手脑并用,促进多感官协调发展。在知识一来一回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感受正方形的特征。
接下来为巩固新知,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练习:
1、数一数
2、找一找
3、认一认
4、游戏:“我是小警察”。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分类摆放。以上4个练习都是基础性练习,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我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此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练习,智障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对色彩的辨别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弱,所以我设计了涂色活动:争当小画家和在生活中找出正方形作为本节课的延伸练习。
首先是给不同的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这个活动意在进一步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正方形,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色彩辨别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做事态度。找出生活中的正方形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练习完成后我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给学生布置了不同难度的作业。最后是板书设计。(书写板书)这样设计直观形象,能够彰显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