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卫处李国芹事迹简介
榆树市环卫工人李国芹同志事迹简介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李国芹同志是1989年走上环卫工作岗位的,她热爱环卫工作,不怕吃苦、甘于奉献、认真负责,始终身处清扫保洁第一线,20年如一日,她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示了一名环卫工人的平凡与伟大,赢得了榆树市民的高度信任和充分认可。拾金不昧,品德高尚。李国芹同志做为一名普通的环卫清扫工人,每月仅靠三百元微薄的工资养家维生,在这些年里,多次拾到贵重钱物,毫不动心,拾物必还。淳朴善良,孝敬老人。公公病重期间每天都亲自倒尿盆、换床单、给洗澡。婆婆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她每天服侍婆婆,吃饭服药、洗脸洗脚,毫无怨言。邻居老孙头,儿子都在外地,身边无人照看,她就隔几天去他家一趟,帮助他打扫房间,洗衣洗被。胸怀爱心,乐于助人。李国芹乐于助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主动关心,热情帮助。捐款奉献爱心,替人照看孩子,热心为盲人和需要帮助的人指路。由于工作突出,李国芹同志多次受到上级单位表彰,先后被评为榆树市环卫标兵、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文明市民标兵、五一劳动奖章、巾帼十杰,2008年,李国芹光荣当选长春市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她付出了青春和热情,把美丽留给了我们美好的家园。
第二篇:环卫处事迹简介
与时俱进的辽源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辽源市环卫处成立于1949年,目前是全市最大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全处现有职工1600名,内设7个职能科室,下辖13个基层单位,主要负责市区10条主干路,87条次干路共339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任务。年处理垃圾量23万吨,粪便处理量9万吨。
2011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结合市情,立足长远,在推进“三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出了“五城联创”的奋斗目标,把改善民生,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公用局的带领下,环卫人充分发扬“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无私奉献精神,无论是在日常的清扫保洁的工作中,还是在急难险重突击会战之时,每一名环卫人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力量,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五城联创”百日攻坚战打响以来,环卫工人披星戴月,不辞辛劳,不计得失,努力为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解决了一道道难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环卫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环卫清扫保洁面积已经达到384万平方米。为了解决环卫工人超负荷工作的实际困难,在市领导及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努力在机械设备的购置和卫生基础设施的完善上下功夫。近年来,环卫各类硬件设施也逐步得到改善,新增机械化车辆
81台,市区22座垃圾中转站全部正式运行,全市308座旱厕及31座免费水洗公厕方便了百姓的生活。新投放的2000个样式新颖功能完善的果皮箱分布在市内主次干路,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街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已经正式运行,正在兴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即将投入使用。同时,通过各级领导的努力,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工资标准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保持了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在强化生产质量上,全处上下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服务,致力城市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品位的提高,全年迎接各类大型会议及领导调研40余次,未出现任何纰漏,为我市的经济转型搭建起良好的环境平台。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环卫职工队伍肩上的担子会更重,清洁城市的任务更加艰巨。但环卫人工作的信念不会动摇,整治环境的力度不会减弱,改善环境的决心不会松懈。新时期的环卫工人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开拓创新,拼搏进取,负重奋进,自我加压,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用环卫人的辛勤汗水,扮靓我们这座城市,让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更好的惠及民生,为加快辽源经济发展,推进“三个转型”,实现“五城联创”的工作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李国事迹
献身电建事业的李国
转战南北,奋战一线,披一身不怕苦的坚毅。奔走东西,临危受命,树一柱不褪色的旗帜。
我们电建一公司成立50多年来,公司施工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区、市,挺进了南亚和南美市场。至2007年,共建成大中型电厂近百个,装机总容量近30000MW。其中,安装300MW级机组28台,600MW级机组17台,1000MW级火电和核电机组5台。公司先后施工了山东的首台50-1000MW各个级别机组,创造了100MW至1000MW机组安装的全国同期最快记录,被誉为“电建铁军”。承建的工程2个次整体获评鲁班奖,20多个次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省优(部优)工程奖和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等奖项。这些卓越的成就都凝结着一公司所有人的汗水和辛苦。
在这其中,有个身体消瘦,内心细腻,朴实无华,三十四载奋战电建一线,他就是宁夏临河项目工程管理部的李国。
李国,宁夏临河项目工程管理部的三级质检专工。1964年出生,1980年参加工作,34年一直跟随一公司,服务于电建一线。他常年奔波电建一线,恪尽职守,对每项工作认真负责,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他是最美的电建基层工作者。
转战南北,服务一线
1980年,一个初出茅庐的十六岁少年怀揣梦想来到青岛市黄岛项目,做了一名对焊工人。那时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年龄虽小,却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经过不到一年的历练,他学会了对焊,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焊接工人。学会对焊之后,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到黄台项目工作,他没有怨言,有的就是听从上级安排,认真工作。而后调到邹县又调回黄台。之后转战临沂,威海,十里泉电厂建设。之后又调回临沂。这位有着二十三年的对焊工作经历,是一位资深的钢筋焊接者。可谓对钢筋是如数家珍,对焊接问题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2003年,王曲电厂需要一位熟练资深的钢筋工作者。上级第一时间想到了李工。李工被调到王曲,从事钢筋管理工作。把钢筋管理的井井有序。之后,调到河南新乡,大板,又调回临沂,再调到神华河曲。李工凭借对钢筋的热忱,又干了十一年的钢筋管理。把钢筋管理的井然有序,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到最好。
临危受命,再战临河
2014年7月初,他从神华河曲项目调入宁夏临河土建项目。此时项目刚复工不到两月,临河项目经历半年停工,一段时间的缓建,项目工期严重滞后。项目复工紧缺人手,一切从零开始,面临严重挑战。临“危”之际,李工被调到临河,到达项目部他就立即投入到现场,并迅速的熟悉现场各工作环境。由于质检部门人手不够,李工就被分到质检部,负责三级质量检查工作。质量关乎工程的安全,质量检查就尤为重要。这位有三十四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对新负责的质检工作很快上手,每天早晨七点赶赴现场,开完现场生产会就巡视整个现场,发现问题立即指出。只要有验收项目,他总是第一时间联系业主,监理,以最快的速度,最高效的质量完成工作,为下一步工作赢得宽松的时间。为了能把质检工作做得更好,他常常利用下班时间看图纸,标注每个细节,把不懂得,不是很明白的问题请教同事,在现场遇到的难题他甚至向外协队施工人员请教。正是这种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工作态度,李工很快把临河质检工作纳入正轨。八月临河电厂建设工程进入高压状态,项目所有人员已经到期,项目部提出“大干一百天”。李工更是精神抖擞,那工作干劲就像一个20多岁的小伙,每天早上七点去现场,到中午十二点才回到办公室,下午两点去现场,七点才回到办公室。临河项目所有人以李工榜样,正在全力以赴赶工期,抓质量。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进度得到进一步加快。
李工在工作上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生活中默默无闻,淡泊名利。他用行动证明老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用脊梁背负老年一代的时代担当,时代精神。把汗水挥洒在电建一线,把青春奉献给了电建的事业,这就是默默奉献的临河质检专工李国。
第四篇:李林森简介及事迹
李林森简介及事迹
李林森(1969.09—2011.07),男,1969年9月生,汉族,四川宣汉县人,大学文化,1991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10月入党,曾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2011年7月31日,因病不幸在达州市中心医院去世。依依惜别的深情
2006年2月,在四川省宣汉县“9•5”抗洪救灾“火线”提拔起来的宣汉县副县长兼五宝镇党委书记。11月转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去万源赴任的那天下午,李林森本想悄悄离开五宝,让来接他的朋友把车停在场镇边上的汽车站,自己再从镇政府走小路去车站,途中还是被人发现了。乡亲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按当地传统,大家给他送来热水瓶、搪瓷茶杯和踏花被。李林森与乡亲们一一握手道别,近3公里长的街道,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看着满街依依不舍、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李林森眼含热泪,婉言谢绝了乡亲们送来的纪念品。
回龙村村民覃有松等人把踏花被“扔”在车上掉头就走了。覃有松动情地说:“洪灾过后,李书记为了我们早点搬进新房,天天上工地来看进度,协调建房材料和工人,他为我们操了不少心!”后来,李林森还是把这些踏花被分送给了镇上的困难群众。
2004年9月5日,持续特大暴雨洪灾导致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突发特大山体滑坡,位于前河上游的五宝镇数万群众面临着奔涌洪水围困的险境。
“共产党员,请跟我上!”灾情发生后,时任五宝镇党委书记的李林森火速组织9个应急分队,分赴8个村、1个居委会,冒着生命危险紧急转移群众。经过10多个小时的生命大搜救,两万多名受灾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全镇无一人伤亡。
洪水未退,公路被淹。此后数日,五宝场镇完全成了一座孤岛,外面的援助进不来,两万多人失去家园,所有生活物资全被洪水浸泡,交通中断、信息中断、电力中断……除了一身衣服,许多群众什么都没有了。
“绝不能让一个群众饿倒、病倒、冻倒!”在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面前,李林森沉着应对,昼夜奋战。由于长时间劳累,他心力交瘁,体力严重透支。9月21日上午在去救灾物资发放点途中,他两眼发黑,一头栽了下去。醒来后,他一只手打着吊针,一只手拿出手机询问情况、安排工作。一位县领导责备他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强行”夺走了手机。“还有那么多的事等着我呀!我躺下了,老百姓怎么办?”李林森就像战场上的士兵被夺走武器一样,泪水夺眶而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灾后重建的日子,他依然没睡一个安稳觉、没吃一顿可口饭、没洗一次热水澡……洪灾中,郑家容经营的药店价值20多万元的药品被洪水冲走,成了一无所有的特困户。绝望中,郑家容几次喝农药欲“一死了之”,都是李林森组织镇村干部及时赶到,才使她脱险。李林森还组织干部到她家清理淤泥、清洗修理药柜等,又协调信用社贷款6万元,使药店在洪灾后不到半个月就恢复了营业。
灾后的五宝,活跃着一支支马帮队,那是李林森在公路中断、重建物资无法运抵的情况下,动员全镇养马群众用马背托起重建的重任。灾后不到四个月,一幢幢灾民新居拔地而起。
如今,在高梯、回龙等村的石壁、墙壁上,仍随处可见“共产党好”、“天给我们灾难,党给我们温暖”等群众自发写下的标语。群众心目中的“救命书记”李林森,被表彰为“四川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他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巡回宣讲。
“要让党建之树在革命老区开花结果”
“组织工作必须主动服务中心、服从全局”,“基层党建必须创新出彩出色”,“要让党建之树在革命老区开花结果”……担任组织部长后,李林森仍有使不完的劲、想不完的点子,推动万源组织工作创新发展。万源地域宽广,乡镇村分布稀散,加之山高路险林密,下一次乡需要很长时间。李林森马不停蹄,在较短的时间内跑遍了全市53个乡镇和395个村(社区),许多干部姓甚名谁,有什么长处,缺点是什么,他都掌握得清清楚楚。
“基层最关键是基层组织,最关键是基层干部。”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组织部长,李林森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村级组织换届中扩大选人视野,探索更加民主的村干部选任模式。
2007年初春,达州市委把村级党组织换届试点任务交给万源。曾经在3个乡镇当过“一把手”的李林森,经过深入调研,大胆实施了扩大村干部民主选任的“四评村官”模式,让沉寂的大山焕发了活力,并得到上级认可在全省、全国推广。
万源市沙滩镇栀子园村村民刘奉国说,活了66岁,当家作主评“村官”、选书记让他印象最深刻:想干事儿的人先“自我荐评”,村民们再来“群众相评”,提出村干部参选标准,推荐自己心目中满意的人选;经“组织考评”后,再开展“公开竞评”,参选者在全村人面前发表 “施政演讲”,由村民投票选出最满意的干部。
通过“四评”,当年万源市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仅36岁,比上届低了19岁;文化程度大幅攀升,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61人,占41%。
沙滩镇,方圆上百平方公里都是深山老林,村民居住分散,过去家族势力对村级换届选举影响较大。现在通过 “四评村官”,大伙明白选好选准“当家人”关系到切身利益,家族势力、裙带关系甚至贿选顽疾不攻自破。新选出来的栀子园村党支部书记程志明没让乡亲们失望。在他的带领下,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大伙感慨地说,“我们选对了领头人啊!”
如何创新组织形式,扩大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村级组织成功换届后,李林森又迅速投入到新的攻坚破难中。位于大竹镇染房村的万源市立川食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距市区70多公里,是当地很有名气的民营企业。把党 组织建到立川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李林森为此多次上门,与企业负责人谈心交心,建立了村企联合党支部。依托这一平台,1000多户群众与企业签订了 “生猪订单养殖合同”,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
李林森常说:“选人用人是党委的最大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和群众是否真正满意。”“组织部是一个渡人的梯子,组织部长就是要把人才选准用好。”他旗臶鲜明地践行着“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
紫溪乡地处川陕渝交界处,每年10月开始大雪封山,次年4月才冰消雪融。乡党委书记王承兴在这里一干就是整整15年。2010年,万源市委调整干部,李林森提名王承兴调任万源市森林公安分局局长。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比他资格老、功劳大的党委书记都没安排这么好,王承兴凭啥?李林森一改平时的温和:“谁能够坚持在全市最艰苦的乡镇工作15年?王承兴在紫溪当了7年乡长、8年党委书记,家里父母长期患病,娃娃念书没人照顾,却从没向组织喊苦喊累,没提过任何要求,谁能做到?!”
2007年乡镇人事调整,在组织部工作的徐世和被提名推荐为乡镇党委书记人选。大家都以为他会安排到条件较好的乡镇,结果却安排到“八大高寒山区乡”之一的堰塘乡。李林森找徐世和谈心:“组织部的干部用在什么地方,大家都很关注。把你安排到偏远乡镇,可以使你得到更好的锻炼。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干部,好好工作,用成绩来证明自己,为组织部争光!”徐世和愉快地奔赴新的岗位,并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更加理解了李林森的良苦用心,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好领导、好兄长。
李林森任组织部长以来,万源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直部门,18名家庭困难、需要照顾的基层干部得到妥善安排,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被选拔到合适岗位上。“整个万源县,5年没有因为干部选拔不公或选拔程序不规范而信访的。”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说。
2007年底,李林森在翻阅万源市干部名册时,越看眉头锁得越紧:全市30岁以下的科级领导干部仅3人,部门局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正科级领导干部,几乎全是“60后”,班子严重老化,后继乏人。
“发展的希望在青年,干部的活力在青年!”李林森心急如焚,向市委郑重提议,亟待培养一支有激情、勇担当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队伍。2009年,李林森带队走访省内各大高校,到校园里摆展台、搞讲演,拉开了“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引才工程的大幕。当年,万源引进人才总数相当于过去8年的总和,研究生数量是以往的5倍。
在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万源市连续3年各项指标位居前列。
“干出实绩,群众信任,组织会考虑”
“歪门邪道少来!干出实绩,群众信任,组织会考虑”。在有些人眼中,组织部长有权,更不会差钱,而李林森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009年12月,得知万源市委要调整干部,乡党委副书记的张某多次借向李林森汇报工作的机会送钱送物,希望得到提拔,都遭到李林森严厉拒绝和批评:“歪门邪道你少来!只要你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群众信任你,组织会考虑的!”春节来临,张某又跑到李林森宣汉县的老家去“拜年”,结果连门也没让他进。
2011年2月底,一位“老部下”得知李林森在家养病,专程上门看望。看到李林森日渐消瘦,脸色憔悴,“老部下”心如刀绞。临别时,眼含泪水,悄悄把1000元钱塞给李林森的母亲,托老人家给买点营养品。“收回去!不然,看我怎么处理你!”李林森发现了,急得从沙发上站起来,脸涨得通红。“老领导,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能来看我,我精神就好多了!拿钱的话,以后就别来我家了!”面对一脸真诚的“老部下”,李林森依然严词拒绝了。“工作就是他的药,爱人民者人民爱”
“大竹镇、紫溪乡等23个边远高寒山区乡镇,是这次乡镇党委换届的重中之重,一定要特别重视,确保圆满成功!”
“达州市7月中旬开党代会,万源推的党代表得抓紧再复查一遍,必须确保党代表的质量。”
“梨树乡荆竹坝村是我挂包帮的联系点,5组李代菊的两个娃娃下学期该读大四了,不知道学杂费筹没筹齐。向琪(李林森妻子),你把省委这次奖给我的5000块钱,托人带给李代菊家,算是一点心意。还有,草坝镇老党员郭钊贤的老伴患肺气肿,不晓得好些没有?他们太苦了。”
2011年7月,重庆大坪医院重症监护室,李林森双目紧闭,面色蜡黄地昏睡在病床上,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咳嗽,嘴里不时艰难地挤出几句话来。妻子边用毛巾轻轻擦拭着丈夫虚汗淋漓的面庞,边点头说:“老李,你就安心养病嘛,这些,我都记住了。”
到万源工作以来,长年累月熬更守夜地工作,李林森的身体过度透支,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2009年7月,万源市委“七一”表彰大会召开后,连续熬了4个夜晚的李林森感到前所未有的疲劳。7月2日,他开始腹泻不止,身体近乎虚脱。在万源治疗后一直不见好转,转院到成都医院,诊断结果:肝癌晚期!
“人都是哭着来的。要死,也要笑着走吧。”李林森告诉妻子,“不要对外说病情,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不能让父母痛苦。”他拿出全部积蓄,又向妻弟、妹妹借了近15万,筹齐了20万医疗费,悄悄到北京301医院做了肝脏移植手术。
术后2个多月回到万源,他只告诉大家,自己只是做了个“胆管搭桥手术”,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尽管经常被剧烈病痛折磨得脸色发黑、身体浮肿、面容憔悴,但他依然不改“拼命三郎”的本色,审签文件、组织会议、接访群众、下乡调研……只有中午或晚上,他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独自去医院打静脉留臵针。因为太操劳,李林森出现严重的术后排异反应,转氨酶陡升到300多,手指、脚趾关节开裂,拿东西、走路钻心地痛。他赶到重庆大坪医院复查治疗。刚到第一天就接到万源市委的电话通知:第二天召开市委常委会。他当即要求出院。主治医生很震惊:“你哪里是来治病的,简直是把生命当儿戏!”“你今天敢走,今后就不再收你入院!”“医生,事情紧急,我必须得回去啊!”李林森丢下这句话,连夜赶回了400公里外的万源。
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李林森拖着重病之躯坚持工作了1年零9个月。2011年4月20日中午,参加完市委会议,病情严重恶化的李林森被家人送进重庆大坪医院。经诊断:李林森又患上肺癌,同样已是晚期!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
李林森平静地给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发短信:“对不起,我的身体每况愈下,实在难以坚守岗位,请求辞去组织部长职务。”直到这时,朝夕相处的同事才得知他隐瞒绝症重病已近两年!
住院期间,李林森把病房当成了办公室,每天通过电话了解工作情况,对重要文稿亲自修改把关。一天,为了商讨乡镇党委换届文件修改,足足打了两个多小时电话,直到手机没电。他,似乎好像完全忘了自己是个癌症晚期病人!
“林森同志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把下属、把群众始终装在心里最重的位臵。”与李林森共事多年的万源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刘家忠说。
他是一个对人民群众有真感情的人。在乡镇任职期间,他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困难群众,从不宽裕的工资中拿出2万余元资助留守儿童和农村困难党员。在“9•3”洪灾灾后重建那段艰难的日子,他总会几十块、三五百地捐济一些困难群众,自己却欠下了1.7万元的债,直到离开五宝两年后才还清。任组织部长后,注重整合资源开展党内帮扶,先后为30多位生活困难党员群众解决了10多万元救助资金。
2011年春节,李林森在走访慰问中,看到年过七旬的老党员李国元还住在用几根木棒撑起的土坯房里。一阵心酸,眼眶潮湿。他紧紧 握着李国元的手说:“老人家,对不起呀,让您受苦了,我这个组织部长不称职啊!”李林森掏出身上仅有的1000多元钱放在李国元老人的手中,并当场表态从代管党费中划拨专项经费1万元,协调相关乡镇、部门解决1万多元,帮助老人修建新房。
前不久,李国元搬进了新房。“李部长说要来看我,咋还没来?”老人不知道,李部长这辈子再也不能来了。
2011年7月31日,听妻子念完达州市“两会”新闻的李林森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弥留之际,他向市领导发出最后的短信:“感谢领导的关心关爱,自己的工作远没做好,惭愧呀——不争气的李林森。”
李源潮同志作出重要批示
李林森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身坦荡,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无限牵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的事迹经新华社报道后,2011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作出重要批示:“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正廉明、无私奉献,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请系统总结并广泛宣传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
第五篇:环卫处职工事迹
“十佳风采人物” 事迹材料
***同志,今年59岁,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环卫工作中,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是一名党员,一个干了20多年机修班长,在工作上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一个老党员的姿态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平凡的工作中,书写对党的忠诚,和对我市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他连年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8次被评为系统劳动模范,6次被宁安市政府记功奖励。
****同志热爱着环卫机修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被大家称是环卫战线上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在环卫处担任机修班长职务,在工作中,他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以身作则,带领身边职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关心帮助困难职工,在环卫岗位上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机械修理工作中,面对环卫处车辆多,车型杂,设施维修繁重,机修人员少的情况,他带领机修人员克服工作困难,对环卫车辆做到随坏随修,确保清运车辆的正常运转,有时为了抢修车辆,他经常加班加点起早贪晚,遇到难修的机械故障,****同志干在前,冬季修车时,他在冰冷的地上一躺就是几个小时,冻得腰发麻,手脚不听使唤。夏季维修躺在泥泞的地上几个小时,浑身湿透,满身满脸油污,直到把车修好,保证了车辆的正常运转。环卫处清掏吸粪车灌体裂痕,****同志
1进入灌内进行焊补,一焊就是几个小时,灌内臭气薰得他上不来气,他每隔几分钟伸出头换口气又下去继续焊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把灌体焊完。环卫处垃圾箱大部分是2000年之前制做的,由于垃圾的腐蚀,箱体腐烂严重。为了保证垃圾箱的正常使用,不耽误生产,在维修垃圾箱时,****同志利用边角料想方设法把垃圾箱焊补好,每年就维修焊补垃圾箱近80多个,将维修经费降到最低点,仅垃圾箱每维修焊补一项就为单位节约经费近2万多元。工作上他脏活累活干在前,有时手和脚被碰伤和烧伤,他包扎后又返回到岗位上。环卫处清运车辆复杂,****同志却能够做到保证各种车辆的正常运行,清运车辆维修他不怕累,清扫小推车维修他不怕烦,做到随到随修,凡是单位维修项目中都有****同志身影,公厕维修他干过,厂房修缮他积极参加,有时在人手少时,他一人顶几个人工作。环卫处市区垃圾转运站6座,其中5座转运站在正常使用。转运站机械和电力是讲安全和经费效益的设施,****同志经常深入站内对机械设施进行维修保养,向看站职工传授技术和用电安全常识。5座转运站在****同志的维修保养下,始终保持正常运转,职工技术操作也得到安全,降低了转运站经费消耗,5座转运站每年为单位节省经费近1万多元。在多年的维修工作中,****同志由于废寝忘食的工作,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每当犯病时,他坚持工作不休息,咬着牙,嘴里含块糖坚持工作。有几次在抢修车辆时胃病痛的厉害,痛得直不起腰,脸冒虚
汗,他坐下休息片刻擦擦汗又继续抢修车辆,直到把车修好。为保证一线生产,****同志一年没休息过节假日,春节别人放假回家团聚,他却等所有车辆都安全入库后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去年****同志的父亲患癌症住院,他都没能抽出时间照料父亲。在父亲病故时,他安葬好父亲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去年7月家里年迈的母亲患结肠癌,单位领导得知情况后,劝他回家休息几天,照看一下老母亲。可****同志却说“家里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就行了,单位那么多活我还没干完那。”就这样面对家里的问题他克服困难,把时间全部用在了机修岗位上。在平时的维修工作中,机修班哪位同志有病不能上班,他把全班的维修任务一人坚持干完,在维修上他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能用的部件坚持维修不换新的,维修后能再用的部件坚持再用,在十几年的维修工作上,****同志仅维修一项为单位节约经费8万多元。
他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改革创新,攻克技术难关,为清运的提速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初,燃料油价格上涨,突显垃圾清运资金不足,单位领导要求他在每辆车的运量上做文章,要提高运力,就只有将拉箱清运变为无箱清运,受领任务后,他又带领机修人员一头扎到转运站,研究对集装箱的改造,遇到难题,他就啃书本,找专业人员请教,通过两个月的辛勤劳作,终于试制成功箱底可开合式集装箱,使每辆车由只能拉1个集装箱,变为可以拉2个集装箱量的垃圾,从而提高了运量,节省了运力,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资
金4万元。
维修班在****同志带领下,精诚团结,努力工作,形成一支团结战斗的整体,维修班曾6次被评为系统先进班组,维修班3人6次被市政府记功奖励,****同志以一名老党员、老工人的忘我工作精神,被大家誉为老黄牛。
****同志不但显著而且心肠也很热,无论是谁家有困难,哪位职工有事,他都积极帮助,他在厂里是好工人,在家里又是好丈夫、好爷爷,帮助老伴做家务,教育儿孙爱国家,****同志的家庭在邻里被大家传颂美德,受到社区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