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安吉县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实践)
改变城市
创造机遇
——安吉县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实践
一、背 景
安吉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地理中心,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6万。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安吉,是中国著名竹子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安吉是一个充满绿色的地方,境内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满目绿色,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是长三角地区天然绿色氧吧,被誉为“中国美丽乡村”、“长三角都市群后花园”。
上世纪90年代前,安吉城市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工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大;居民收入较低,居住条件较为落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进入新世纪后,安吉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目标,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引导全民参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一个“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绿色生态城市,成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最佳人居优选地,2009年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二、行动描述
1.面临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缺乏。上世纪90年代,安吉生态城市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全区域生态规划体系不完善,城市布局粗放混乱,工业企业分布杂乱,80多家企业散布在城区,土地等资源浪费,项目建设无序重复。
●城乡环境保护不够。群众环保意识淡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破坏绿色植被、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较多,资源能源浪费现象明显,节
能低碳技术应用较少。
●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县城面积仅8.5平方公里,硬化道路仅21公里,园林绿化总面积仅89公顷,人均不足9平方米,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欠缺,垃圾收集、处理率不足45%,群众户外休闲娱乐设施滞后,只有一个小型公园,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
●居民生活条件较差。居民收入不高,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缺乏改善居住条件的能力,住房质量和环境较差,城中村、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投入不足,城市住房破旧面积大。
2.实施的目标
项目旨在采取政府倡导、专家支持、市民参与的途径,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改善市民生活居住条件等实践,倡导全体市民积极参与,把安吉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中国最佳人居城市。
3.采取的措施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制定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提出构建“优雅城市—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城镇村立体化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覆盖城乡,极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新途径。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邀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设计等各类规划200余项,生态城市规划覆盖率达95%。加强对安吉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竹景观设计、城市夜景照明设计、城区综合交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等专项规划编制。
⊙全面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城市发展规划公众参与制度,采取专家论证、市民听证的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实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强化规划的组织实施,坚持将规划落实到位,确保规划设计质量和城市建设品质。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编制《安吉县城乡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环保体系建设,确立了“环保优先”原则,拒绝引进有污染的项目,先后否决投资项目超3亿美元。加大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污水处理率达92%,垃圾收运处置率达93%。严格控制工业企业和民用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开展工业企业排污权
交易,发展以竹产业、高效农业为主的低碳循环经济。全县拥有12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6个市级生态村,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达86%。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充分发挥竹子速生和固碳功能,建设和开发7.2万公顷竹林,每年固碳约36.7万吨。投入约1亿美元建设100万亩生态公益林,重点建设23个各类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采取每公顷补助147美元的政策鼓励植树造林。每年有26.7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年均植树11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71%。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污水处理率达92%,污水再生率达31%,所有工业园区均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对累计32家无法处理污水的企业强制予以关停,先后投入2000万美元用于县内主要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有大中小型水库81座,库容4.4亿立方米;建成2座水厂,日供水15万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测土配方、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清洁农业生产技术覆盖率达90%。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工业企业废气达标排放实时监测,加大对工业废气排放的治理,限制引进和淘汰100多家废气排放量大的企业。加强城市扬尘、油烟废气、细微颗粒物、汽车尾气治理,实行“公交优先”,乘坐公交车和步行、自行车出行的比例达到72%,汽车全部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城市日均洒水2.5次,有效降低大气颗粒物,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日优良率为95.3%。改变过去以燃煤和柴草为主的能源获取方式,大力推广小水电、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城乡燃气普及率达到98%。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城乡道路生态化改造。先后投资近10亿美元建设“七纵七横一环线”城市道路网络,建成24条高标准的城市林荫道路,总里程达513公里,人均道路达24.91平方米。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步行街区和自行车环道,建成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合理配置公交车站、候车亭、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等设施。
⊙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实施内河“蓝飘带”工程,建成12.8公里公共河滨绿化。大力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城乡所有道路沿线、小区公共地带基本实行绿化,城区绿地面积达870公顷,人均绿化面积达12.5平方米,免费开放23余处公园绿地,绿化覆盖率达到41.8%,面积达170公顷,城市,城市和农村掩映在绿海之中。
⊙加强污水和垃圾收处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建有大型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处理站5座,乡村因地制宜运用阿科曼、氧化沟、生态湿地、沼气处理和太阳能微动力等先进技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和完善“户聚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置”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年替代9500吨标准煤,建设24座社区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8%。同步配套推进集污管网改扩建与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道建设,自来水供应实现全覆盖。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种植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培育现代高效农业,建成11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无公害产地面积达3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93只,占比达到82%,以笋竹业、安吉白茶、山地蔬菜、蚕桑等为代表的安吉优质特色安全农产品健康发展,并形成品牌优势。
⊙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大力引进特色机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62%,产值达8.2亿美元;积极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40余家竹废料利用企业年加工废料2万余吨,产值近1亿美元,废料利用率接近100%;建立绿色循环经济园区4个,清洁生产企业占比达55%。研究推广竹子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以竹代木”,实现了对竹子100%利用,同时极大减少木材的使用量,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2011年全县113家竹产业实现产值7亿美元,成为安吉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休闲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建成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4条精品观光带,引导市民发展农家乐,培育乡村体验旅游,每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长比例保持在15%左右;积极发展动漫、文化创意、设计研发、IT等产业,年产值达11亿美元。建设占地1200亩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专业的竹子博览园,引进4只国宝“大熊猫”。通过引进民间资金,建设“中国大竹海”和“天下银坑”等影视基地,拍摄《藏龙卧虎》等40部影片。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累计完成城市拆迁6089户,拆迁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以“一港两园三区”重大公建项目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和绿化景观建设,新建公共服务建筑68万平方米,全面拉开了城市的发展框架,增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加快以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市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建成11个安置小区共计保障性住房90万平方米,为30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和拆迁安置户解决住房问题,实现市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新建3座大型健身休闲广场,建成龙山综合体育中心、凤凰山市民公园、社会福利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服务设施。全面推行数字城管,完成城市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城市管理向乡镇延伸。建成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广泛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利用泥土和木材建造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生态屋,积极发展乡村绿色建筑体系,实施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示范,建设绿色社区。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水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城市和乡村住宅太阳能普及率分别达到99%和89%,道路、居民区及广场等公共场所太阳能路灯照明覆盖率达75%。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依托山区丰富水资源大力发展小水电,全县113座小水电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时,小水电开发率达到86%,年发电达2.5亿度,建成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抽水蓄能电站;推广使用中国西部天然气,入户普及率达90%,并实现工业园区全覆盖。
⊙深层次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市民素质培训”和“现代市民教育”工程,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培训等教育活动,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理念。2003年安吉在中国率先以法定形式设立“3.25”生态日,通过每年举办绿色环保公益活动。
4.取得的成效
●城乡生态环境优良:安吉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城市绿化率51%,工业污水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空气质量常年保持清新,空气负离子浓度均超过700个/cm3,水质常年保持优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269种野生动物、1467余种野生植物,其中有梅花鹿、金钱豹、扬子鳄、安吉小鲵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8种,银杏、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3种,4只可爱的大熊猫完全适宜安吉的生长环境,自2007年起在安吉的竹类与大熊猫联合研究中心长期繁衍生息。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5.5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 7495美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美元。以竹子深加工和家具制造为代表的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成为安吉的支柱产业,绿色工业产值达32亿美元,绿色高效生态农业产值达5亿美元,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增加值达11亿美元。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市和社区道路完成100%硬化改造,社区电网全部完成改造,供水管网通达率达90%,乡村89%的农户用上洁净自来水,建筑节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市容市貌明显改善。竹元素走进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形成独特的城市竹文化元素。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社区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治安情况良好,广大市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达55平方米。2011年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城市登记失业率为3%,并且连续七年被评为“平安县”,居民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达95%,是中国诚信度最高、舒适度最好、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三、主要合作者
1.全民参与:通过多渠道的广泛宣传和引导,市民积极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建言献计,并广泛参与建设;乡村居民积极投身绿色经济发展中,种植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实现了增收致富和保护环境的共赢;社区居民自觉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排放,实行垃圾分类管理,每年有大量居民参与义务植树,绿化美化庭院,特别重视吸收妇女、儿童、青年等多群体的参与,85%的城市绿地被市民和单位认领,组织建立了42处妇女林、青年林等专业林基地;每年的“3.25”生态日,有近10万人参加系列公益活动,更多的市民积极投身改善城市人居的志愿者队伍。
2.国际合作:积极寻求多方合作,世界银行出资50%(1004万美元)参与安吉竹子综合发展项目;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出资4.4万美元作为安吉竹子博物馆建设项目启动资金;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和建筑环境基金会选择安吉作为低碳社区建设试点;与国际竹藤组织合作共建竹产业研究、培训和会展中心;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出资1.6万欧元合作共建安吉生态屋项目;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与安吉合作应用高科技设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一级A类标准排放。
3.专家咨询:先后邀请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研究国际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参与编制各类规划,研究指导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中国城市
科学研究院将安吉作为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安吉研究指导统筹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
四、影 响
1.显著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资源,城市生态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城市水体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生活饮用水质量、全流域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是中国首个生态县,中国最适宜人居的优选地。
2.极大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589美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998美元,人均住房面积达5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据调查显示,全体居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8.5%,对城市功能和环境改善认同度达到99%,市民生活的幸福感指数达到95%。
3.有力增强了城市综合实力。近十年来,安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 %,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8%。优良的人居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士来到安吉休闲、定居和创业,从2005年起来安吉的游客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5%,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77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亿美元。
五、可持续性
1.组织支持。
●政府机构。政府成立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织领导,相关单位和社区为成员,负责评审规划、研究措施、总结经验,确保“生态立县”战略的科学实施和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推进。
●民间机构:成立安吉生态环保协会等各类协会,由环保、林业建设等部门的志愿者和退休职工、中小学生、当地的居民以及热爱环保的民间人士组成。建立覆盖城市和乡村的多个志愿团体,自发组织和管理,广泛参与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2.政策支持:先后制定并实施《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安吉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五年计划》,编制了《安吉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安吉县城乡环境保护规划》和绿色农业、旅游等6项子规划,所有乡镇、村编制了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体系。
3.财政支持:实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财政专项支持政策,县政府专门设立每年2000万美元左右的安吉县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并规定政府财政年均投入增长比率不低于10%,自2000年以来政府财政累计投入近2亿美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4.社会支持:广大市民普遍将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作为责任和义务,积极投入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自觉加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行动,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参与项目实施的志愿者。
六、可推广性
1.可供推广的经验:一是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建立了科学规划、有效投入、注重管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生态城市科学化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全体市民作用,探索了全民共建、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建立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城市建设模式。
2.已经推广的地区:全民共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最佳人居的实践经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全国性品牌,并上升为浙江省推广的城市建设战略,国际竹藤组织、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研究国际中心等政府部门和机构先后前往安吉考察研究,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赞许。
3.可以推广的地区:全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政府主导发展与全民参与建设的关系,安吉在这些方面的创新举措、实践经验以及积极效果,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七、创新性
1.理念创新:围绕“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目标,突出“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理念,引导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了一个上下结合的全民共建机制。实践中科学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2.措施创新:实行政府主导、市民参与、多元投入、成果共享的发展途径,注重建立在政府主导下,全体市民共同参与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行政府财政有限投入与民间资本共同投入的有机结合,实现互惠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创新:建立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生态保护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机制。
八、认知度
1.获得的荣誉:荣获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小康县,中国人居环境奖唯一获得县,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特别奖),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国际机构的认可:2010年3月安吉114万亩森林顺利通过瑞士森林认证机构颁发的FSC认证。联合国大学(日本)在安吉设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3.媒体的报道:联合国人居署出版的《城市世界》发表了介绍安吉促进人类,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生态发展方式。中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均报道了安吉在绿色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中国最佳人居环境等领域的实践和成就。
第二篇:“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1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1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中摸索了成功的经验:(1)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生活素质出发,坚持不懈地改善人的居住环境。(2)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必须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环境秩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3)提高城市的地位,必须注重优化城市环境面貌,塑造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4)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与治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双管齐下。(5)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和推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了广州的社会文明水平,市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为能够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感到自豪,更加自觉地为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提高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广州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表明,近三年来,广州市民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一直保持在98%以上,促进了广州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提高了广州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2000年10月世界大都市协会董事会年会在广州召开,代表们对广州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巨大变化无不感到惊讶。近两年来国内先后有210多个代表团到广州考察学习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经验。
第三篇:中国人居环境奖 联合国人居奖 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
“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
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
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1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1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第四篇: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第五篇: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
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