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1.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2.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4.A(藉:垫)5.C 6.B(应是“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
7.(1)元德秀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孤、去、大意各1分)
(2)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恐怕会受到牵累吧?(无乃„„乎、大意各1分)(3)河内太守用车载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辇、被、大意各1分)
8.花园中百花盛开,落英缤纷,大家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明媚春景(3分),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对主人的赞赏之情。(2分)9.①设问:头两句问,后两句答,不仅章法奇特,而且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加强了赞美的语气。②拟人:“风光留住不教回”的表达,将春天拟人化,不仅将美好的春光写得生机盎然,而且极富有情趣。③反语:“都为主人尤好事”一句,看似责怪主人“好事”,其实是似贬实褒,风趣地赞美了主人及其花园。
10.(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留取丹心照汗青(3)术业有专攻(4)间关莺语花底滑(5)也无风雨也无晴(6)莫道不销魂
11.(1)A、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题时可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观点及表达技巧的基础上,仔细推敲每个选项内容及观点是否与文章的内容、观点及技巧相吻合,在文章中能否找到有依据。B项中“高潮迭起”不准确,文章中只有最后情节的突变。C“一时的糊涂”错,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主人公还是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所致;E对主题理解有误,真正廉洁的公仆是能够避开无形的刑具的)
(2)①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真实动人; 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③ 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对陈大明的家庭情况的交代使用了插叙这一手法,插叙的一般作用为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此处分析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以上我们不难总结到以上几点。)(3)①小心谨慎。乡长被抓,他引以为戒,一一回绝别人送的礼物,塞进了抽屉的钱,又退回去②严于律己。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③意志不坚定,难以抵制诱惑。
(4)观点一:以“手铐”为题,使小说主题深刻。①以“手铐”为题,一语双关。②“手铐”具有警戒作用,人生路上处处有手铐。③官场上遍布手铐,步步为营,稍有不慎,便是别人鱼竿上的“大鱼”。
观点二:以“手铐”为题,使小说情节显得巧妙。①构成小说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紧凑。②以“手铐”为题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手铐”构成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③小说以“手铐”又以“手铐”终。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12.(1)C、B(E项“幽默”不是吴宓的特点。A项错,强加因果,文中并未提及钱钟书对他的评价是因为他固守自己的观念,不知变通。D项错,成就了他特立独行文化人格的不是“情感真挚、不怕非议”,而是他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创办《学衡》杂志。)
(2)“笨”是指固守自己观念,不知变通。他的笨表现在:①生活中:他对毛彦文不屈不挠的追求;②在艺术世界中:他对林妹妹推崇备至,以致在生活中,人凡行为言语有损于林妹妹,吴宓必暴怒不止。③过于严谨,近乎死板,以致不了解他的人会误认为他很小气。
(3)吴宓的一生“殉情殉道”,可情归于空,道亦归于空,可谓“敌笑亲讥无一可,情亏志折事全终”。①他在时代的大潮中不随波逐流,坚持“中西融合”的治学原则,《学衡》杂志一出便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②他率性直言,说话不知避讳,三年困难时期被指为疯狂反对社会主义。③他感情真挚,热恋毛女士,然而毛女士却并不领情,令人悲叹。
(4)示例一:吴宓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是值得崇敬的。①他不忍于民族文化价值的被忽略,他所坚持的宗旨在今天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的;②体现了他做人、做学问的原则,绝不随波逐流,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难能可贵。③他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品格,为我们树立起一个纯正文人的标杆。
示例二:吴宓先生反对新文化运动不值得赞扬。①他所坚持的“中西融合”治学原则让他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殉道却道空志折,个人价值没能得到实现。②当时旧中国需要的是新思想,他的坚守不合时宜。③固守自己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冥顽不灵,顽固不化,是性格中的缺陷,不值得称赞。
13.C(A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很久,贬义。B举重若轻,指某人很有才干,能轻易地完成艰巨的任务。可调换为“无足轻重”。D 摇旗呐喊,现比喻替别人助长声势,而语境中讲的是“为自己”,使用不当)
14.D(A, 搭配不当, “发生”改为“产生”。B,缺少中心语。C,单起双承)15.B 16.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17.示例: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读。18.(略)【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河南州县人。他宽厚淳朴,不矫揉造作。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醋,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施行德政。黜陟使使朝廷知晓了元德秀的事迹,元德秀被提拔、补官为龙武军录事参军。
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干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死了母亲,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在此之前,他因为从车上掉下伤了脚,不能小步快走拜见,但是太守却以贵客的礼节对待他。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罪,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恐怕要受到牵累吧?”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即便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
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任期满后,竹筐里只剩下一匹绢,元德秀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那里的高山秀水,就定居在那里。他家里不造围墙,不用钥匙,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揭不开锅。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蹇士赋》来比况自己。房琯每次见到元德秀,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 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 元德秀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部分的第一章是《诗经》的编集、流传,在这一章里,请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的编集的几种说法,即采诗说、献诗说和孔子删诗说以及关于《诗经》的几个重要概念,如四家诗、三家诗、毛传、郑笺、孔疏、朱熹《集传》等。
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
关于这一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我们更要注意的是风雅颂的音乐分类。前人对于风雅颂音乐的不同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所谓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天子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颂,宗庙之乐歌,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第三章 周民族史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统一,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它同样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为:
一、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
二、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
周民族史诗的文学价值表现为:
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
三、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四、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状态
第四章 农事诗
这一章的重点是《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
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为:
一、再现当时的阶级差异,二、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农业生活诗的艺术成就表现为:
一、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如《七月》中用物候变化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
二、撷取生产生活中富有深意的片断,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大田》中寡妇拾穗的细节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第五章 燕飨诗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其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是要通过诗歌的形式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这也是它在当时的政治价值。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其审美价值一是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二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
第六章 战争徭役诗
这一章,请大家重点掌握《诗经》中的徭役诗。《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主要情感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君子于役》等;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等。
第七章 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
这一章的重点是讽喻怨刺诗,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它表现出来的讽喻精神的实质就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而创作这些讽喻诗的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第八章 婚姻诗与爱情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诗经》婚恋诗的内容包括:
一、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静女》、《鄘风·柏舟》、《蒹葭》;
二、婚礼场景的描绘和对新婚的祝贺,如《桃夭》、《硕人》;
三、婚姻不幸的哀叹,如《氓》,其思想价值表现为抒发了高尚、纯洁的感情,其艺术价值表现为
一、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二、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
三、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四、生动活泼的语言。
第九章 《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的文化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希望大家重点掌握第四点,也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其二是《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用个体的抒情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十章 《诗经》的艺术形态
这一章我们希望大家重点掌握《诗经》的创作论意义和《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的创作论意义表现在:
一、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明确的政治功利目的的优秀作品;
二、个体诗人开始出现,诗歌已经开始由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抒发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发展过渡,三、艺术美的自觉追求,作品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三,《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它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重章复沓的章法。这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
第十一章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这一节请大家重点掌握《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抒情诗的传统、群众艺术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
第一章 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楚辞文体的来源和特点。楚辞的来源包括两方面:一是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二是楚地的乐曲和民歌楚辞的文体特征表现为
一、体制的宏伟繁复,篇章都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如“少歌”、“倡”等。
二、独特的句式、语调,楚辞作品句式比较长,而且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楚辞中的“兮”字既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这是楚辞所独有的。
第二章 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本章的重点是屈原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屈原的生平。屈原生活的时代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兼并战争空前激烈,统一局面即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各国相递进行。在屈原生平里要注意: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的蒙冤被疏和被放逐、屈原的作品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在这一章里,我们重点掌握《离骚》的主旨和它的美学内涵、艺术世界《离骚》的主旨即是表现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其美学内涵可概括为崇高美、悲壮美、奇丽美;《离骚》的艺术世界由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构成。
第四章 情理兼备的咏史诗——《天问》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天问》的性质:别开生面的咏史诗;《天问》的主旨:以古为鉴,讽谏楚王;《天问》的艺术特色:
一、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感情相结合;
二、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这一章请大家注意以下内容:《九章》的名称和篇目;《九章》中的《橘颂》、《涉江》、《哀郢》,要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九歌》
本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九歌》的性质:利用楚地祭祀旧礼为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士而作的一组具有民俗性的爱国诗篇;《九歌》的艺术特色:
一、拟人化的自然神;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情味悠深的语言。《九歌.》的代表作品:《 东 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六篇,要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分析。
唐诗宋词部分
第一章 绪论
请大家重点掌握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这表现在五个方面: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诗最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不再完全入乐歌唱后,仍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2、外部形式的差异,包括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所以称为长短句;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 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论析
在这一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唐代山水诗和唐代田园诗。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
一、清,以王孟为代表;
二、雄,以李杜为代表。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秋登万山寄张五》就体现出这一特色。但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终南山》、《山居秋暝》都体现出这些特色。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雄奇豪放,其描写对象都是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其艺术手法表现为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代表作品《蜀道难》、《望天门山》。
唐代田园诗的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盛唐田园诗,多用白描的手法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愉快,风格自然清新,情趣盎然,神韵天成,受陶渊明影响较大。王维和孟浩然是其最重要的代表。孟浩然的田园诗清新淡远,语言简朴纯净,他的《过古人庄》写景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可爱。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就是从《过故人庄》脱胎而来的。
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他的《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都是有着永恒艺术魅力的田园诗珍品。
第三章 友情送别诗词论析
在第三章友情送别诗词论析里,我们把重点放在第三节唐人送别诗论析、第四节宋人送别词论析和第五节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分析。
唐人送别诗极多,唐人送别诗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中的佳作。
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包括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
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我们要把握意象的起源、意象的演变过程、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的情感以及意象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这一章的重点是咏史怀古诗词的界定及其艺术特征。
所谓的咏史诗词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词,多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感悟而作。而怀古诗词则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词。两者的共性是都是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故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同时它也有史的依据。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则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多维的时空组合。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怀古诗词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可以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中进行转接切换。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这一章的重点是唐代咏物诗。咏物诗到了唐代开始蔚为大观,它已经逐渐脱落了旧时代的气息,呈现出唐代诗歌的风貌。唐代咏物诗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唐代咏物诗的艺术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1.叠咏体:亦称重章复唱,是《诗经》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 2 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2.“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
二、简答题
1.《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答:《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2.《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什么样的艺术原则?
答:《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1)“风雅”和“比兴”的内涵。“风雅”,要求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比兴”,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托物以讽”。(2)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如何走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道路。它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三、论述题
何谓讽喻精神?讽喻精神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影响?
答:讽谏精神,又称讽喻精神,是从《诗经》以来形成的一种诗歌品格。这是由一批有良好文化教养的优秀分子,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造就的精神品格。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比如《诗经•大雅•十月之交》中对于王室的忧心忡忡;比如《诗经•大雅•荡》中的对殷纣王因失德而亡国的告诫等,都表现出这种精神。
《诗经》开创了讽谏精神的传统,后来在楚辞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生发,此后的杜甫,白居易等人就是继承的这种精神。
2.以《鹿鸣》、《宾之初筵》、《伐木》等诗为例,分析《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答:燕飨诗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为研究周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四、讨论题
爱情诗与婚姻诗是《诗经》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请大家认真阅读导读教材中选注的爱情婚姻诗篇,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1)《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情感内容。(2)《诗经》爱情婚姻诗的艺术成就。(3)《诗经》爱情婚姻诗的社会文化价值。
讨论之后,请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小文章,作为本次作业的书面材料。
答: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
一、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
(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
(二):
一、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朗读中,我借鉴 宁鸿彬 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 耳朵听,眼睛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
(三)一、渲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 文 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有意思吧!
二、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 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优美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高举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象春天来
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后来广为流传,一千多年了,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阅读古诗,充分利用古诗资源进行想象性作文,使读为写作所用,而写作又促进了对古诗的理解,使读写互为彰显。古诗如此,成语故事、精短文言文不也同样可以用渲染意境、联想补白、虚构再造、穿越时空四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吗?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默写
1.《拟行路难》鲍照,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人随沙岸向江村。,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越人语天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云青青兮欲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使我不得开心颜!4.《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5.《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春水碧于天。6.《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第1页(共2页)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7.《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8.《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宿雨,水面清圆。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9.《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各抱地势。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开妆镜也;,梳晓鬟也;,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瓦缝参差,;,多于九土之城郭;,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第2页(共2页)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
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8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二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菩萨蛮》《扬州慢》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1.诵读全诗
2.从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共同寻找鉴赏突破口,探讨鉴赏思路和方法。
这首诗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越是复杂深邃的,越要找准切入点,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
例如:可从春江、落花、明月这三个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固定含义,把握诗的感情哲理,从而体会优美意境。
(1)
调动所学知识,联想与江花月有关的诗句,明确三个意象的常见含义。(2)
结合分析本诗中三个意象所在诗句,把握诗句含义,理解诗句感情和哲理。江:“但见长江送流水”——时间流逝——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明月1:“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常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明月2:“可怜楼上月徘徊”——思妇望月——相思 落花:“昨夜闲谈梦落花”——游子思乡惜春——相思
(3)整合三个意象的含义,全面把握诗的意境。
三、用以上方法学生探究讨论《扬州慢》(1)
阅读全文寻找典型意象: 荠麦青青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分析意象含义
战乱 物是人非 黍黎之悲
(2)
学生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四、用以上方法学生独立探究《菩萨蛮(其二)》
(1)
结合歌曲《江南》把握“江南”这个意象的含义(2)
学习本首词进一步把握“江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3)
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4)
互相交流 第三、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师生共同探究欣赏方法 运用所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意境 【活动过程】
一、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读懂文意
二、想像联想,再现仙境
(1)重点阅读“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先之人兮列如麻”,结合所看有关仙境的电视剧拓展想像李白的梦中仙境,并用自己的的话表述出来。力求具体形象,真正置身诗境。(2)用贴切的词语综合仙境的特点(3)仙境与现实比较得出作者感情(4)组织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鉴赏《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旅夜书怀》意境,巩固所学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诵读全诗
二、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1)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开阔壮丽(2)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老病
涕泗流
(3)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伤己悲国,忧国忧民
(4)
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旅夜书怀》,鉴赏意境。第七、八学时 【活动内容】
学生交流整合,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 相关链接拓展阅读,学生灵活选择诗歌欣赏方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选择适合与所教方法的学案练习或高考题,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二、交流学习心得,质疑问难,查漏补缺,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方法。
三、学生自主选择一道训练题,自主选择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意境,形成文字,师生互评。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设想
4.目标的设定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在课内的具体再现。另外,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目标定为“背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的意境”。5.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侧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课堂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6.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意象不够典型,不宜深究典型意义。意象不多,组合的画面变化不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将诗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是可以做到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两首诗的精妙之处不在整个诗篇的精妙浑成,而在于颔联营造的意境之美,所以突出对这一联的涵咏品味,从此入手,联系全诗,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背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学生读后 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似沙鸥 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
二、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四、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
《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虽为悼文,语言却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
本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学法导引】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另外,要继续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关注背景、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及创作风格。
总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多读、多品味,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散文的风格特点及语言韵味,逐步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应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 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单元“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初步了解本单元散文特点,并进行本单元学法指导。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六国论》文意,做《学案》“积累整合”
4.通过“赏析示例”,初步了解《六国论》文章脉络及主要思想内容。
【活动过程】
1.自主阅读单元“赏析指导”,谈谈对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的认识。
2.教师讲解本单元散文特点,提出单元教学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指导预习“赏析示例”,作《六国论》一课的《学案》“积累整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弄清《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把握文章意脉、情感及写作特点。
3.通过探究讨论,认识苏洵观点的片面性。
【活动过程】
1.自主朗读课文,列出《六国论》的结构提纲。
2.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3.齐读第二、第三自然段,弄清二、三自然段是如何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的,这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4.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归纳比较的内容,理解比较的意图。
5.重点朗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体会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在增强文气、体现情感方面的作用。
6.探究讨论:六国破灭,真的弊在赂秦吗?如果你认为本文观点欠妥,对你今后读书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作《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见“教案示例”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活动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3.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的特点。
【活动过程】
1.自由诵读,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朗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说说本文记叙了有关文与可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3.朗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创作思想,并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理解。
4.巩固练习
⑴完成《学案》“学练平台”第5题。
⑵完成《学案》“拓展应用”
(三)第4题、第5题。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拓展巩固
【活动设计】
⑴
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
⑵
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
第七、八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小测
【活动设计】
作《学案》“单元检测”,教师讲解部分题目。
附:教案示例
《伶官传序》教学思路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观点句划出来,并试着翻译。
三、品读欣赏
欧阳修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
(一)问题导读: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个主题。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明确: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
(二)朗读品味
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
注意感情和语气。
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
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
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
缺点:呆板,无变化。
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
明确:(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
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
(三)探究讨论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明确: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
(四)拓展提高
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
(五)结语: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欧阳修在乱世中,在仕途多舛中,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庄宗的悲喜人生中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