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屏风(pínɡ)宿松县(xiǔ)上干云霄(ɡān)B.惠济(jì)载其事(zài)楼观亭榭(ɡuān)......C.渺弥(ní)泊湓浦(bï)徙倚久之(yǐ)D.溯流(sù)烽火矶(jī)鸥鹭灭没(mî)......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秋深潦缩 潦:积水 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 ..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D.尝加营葺 葺:修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信造化之尤物也 B.与江山相发挥 ....C.首尾才六日 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合外如引绳,不相乱.A.不与江水乱.其下及抛江过.C.烽火矶过.
之自岭外望. B.望之如浮水面.
之胜极登临. D.
江,倒影水中三面临.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 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6.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肩之所倚(yǐ)莫不中音(zhînɡ)B.砉然向然(xiǎnɡ)技经肯綮(qìnɡ)....C.批大郤(xǐ)岁更刀(ɡēnɡ)D.导大窾(kuǎn)发于硎(xínɡ)....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而刀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 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善刀而藏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垓下(ɡāi)
乌骓马(zhuī)数阕(â)美人和之(hâ)....B.麾下(huī)五千骑(qí)田父(fù)斩将刈旗(yì)....C.自度(duï)能属者(zhǔ)溃围(kuì)瞋目叱之(chēn)....D、(yǐ)船 十余创(chuàng)披靡(mǐ)怜而王我(wànɡ)..1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D.我何面目见之。....1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马童面之 面:面对 ..15.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平明,汉军乃觉之 B.①以故汉追及之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①汉围之数重 ②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①吾为公取彼一将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渭流涨腻(zhǎnɡ)不霁何虹(jì)骊山(lì)...B.妃嫔(bīn)辇来于秦(niǎn)囷囷焉(qūn)...C.剽掠其人(piáo)弃掷逦迤(yǐ)锱铢(zī)...D.直栏横槛(jiàn)在庾之粟粒(yǔ)管弦呕哑(ǒu)...17.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8.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二、文本阅读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对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21.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①锱铢:极其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九州,代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22.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三、课堂延伸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游: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店铺、市场 . 24.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 .D.赵氏求救于齐 .25.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2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D解析 A.“宿”读sù;B.“载”读zǎi,“观”读ɡuàn;C.“弥”读mí。
2、答案 C解析 信:诚然。
3、答案C解析 副词,才。
4、答案 D解析 D.到,来到/靠近,面对着;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
5、答案 D解析 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
6、答案 C解析 “郤”读xì。
7、答案 B解析 导:顺着。
8、答案 D解析 D.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A.介词,替/介词,被;B.介词,从/介词,比;C.而: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
9、答案 C解析 A.向—响;B.盖—盍;D.善—缮。
10、答案 D解析 A.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11、答案 C解析 A.“阕”读quâ;B.“骑”读jì,“父”读fǔ;D.“创”读chuānɡ。
12、答案 D解析 D.名词用作动词。A、B、C为名词作状语。
13、答案 D
14、答案 C解析 终于。
15、答案 C
16、答案 D,解析 A.“骊”读lí;B.“嫔”读pín;C.“剽”读piāo。
17、答案 C,解析 A.“一”:统一;数词。B.“爱”:喜欢;吝啬,吝惜。C.“取”:动词,拿。D.“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18、答案 D,解析 A.“焉”:形容词词尾;语气词。B.“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于”都为“比”。
19、答案 C,解析 A.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的意思。D.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
二、文本阅读
20、答案 B,解析 之:①代词;②助词“的”。而:①转折;②承接。
21、答案 B,解析 结合课文译文。22.答案 C,解析 理解“可怜”词义,“同情”分析不对。
三、课堂延伸
23答案 C解析 游:游说。
24.答案 B解析 B.介词,在;A、C、D为介词,向。25.答案 D解析 “迂腐”理解不对。26.翻译下面的句子。
答案(1)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2)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 参考译文: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斤,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教学设计
夏 维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解析
本单元要学的内容《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指的是通过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艺术形象方面去感受它们的审美价值。当然,由于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差,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词句的疏通上。学生在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学习中知道要重点掌握哪些方面的文言知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归纳、掌握文言文知识点。本单元为选修中的文言文第一单元,我们以第一篇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欣赏,该文是一篇山水游记,着重描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学习本文要体会散文和诗歌在描绘山水形象方面的差别。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二)解析
注重朗读,积累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了解作者写景的层次和描写的重点,体会散文和诗歌在描绘山水形象方面的差别。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单元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对难以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以及对例文的特殊句式进行疏通,其次是如何进行自主鉴赏模糊不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不够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方法不够清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先疏通归纳整理文中重点词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懂文章层次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赏析的模式与习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单元涉及到的知识板书较多,可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很流行“穿越”这个概念,其大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时空的转换”。其实我们的身体不能逆回到从前,也不能跨越到未来,但我们的思想可以穿越到我们能想象到得时空。我们的思想可以推开岁月尘封的门,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在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本课相关知识
1、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3.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与对岸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隔江相望,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小孤山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出,启秀寺、一天门、龙耳洞、龙角石、关圣殿、弥陀阁、藏经楼、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竹林、御诗碑、梳妆亭等十余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山上古刹启秀寺供奉有妈祖圣像,是中国长江中唯一一座妈祖庙。据《安庆府志》记载,庙始建于宋朝,明改建命为“天妃庙”。庙供奉“安济夫人”。安济夫人又称天妃,福建莆田县人,宋代都巡检林院的女儿。幼而事佛,死后立庙祭祀。
4.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三)熟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先让学生相互纠正,然后教师在予以确定。【明确】
烽燧(suì)潦(lǎo)缩 抟(tuán)赪(chēnɡ)湓(pén)浦
2、分组朗读,对文中难以理解、难以疏通的地方进行标注。
第二课时
(四)自主疏通,合作交流
问题
1、你能把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分别归纳出来么?
设计意图: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通过合作能自主发现归纳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师生活动:
学生联系注释对文意进行疏通,以小组为单位,分四个小组,分别归纳文中的知识点。
(五)师生互问互答 师生活动:
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的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学生默读第二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都隐没了。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学生默读第三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 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六)教师知识点归纳 重点实词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庙在山之西麓(山脚)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有俊鹘抟水禽(持,抓)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重点虚词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古今异义
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参看绿色通道)
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
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
特殊句式(参看绿色通道)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第三课时
(七)探究赏析
问题
2、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
设计意图:对原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问题3.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描写,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方法。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问题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本文的审美价值。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问题5.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的描写,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3)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变式练习
1、翻译下列语句。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明确】
(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4)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2、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
师生活动:
教师提供《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附〗 苏轼原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的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明确】
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清代的吴乔曾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第四、五、六课时
(八)自主赏析
对《庖丁解牛》、《项羽之死》进行自主赏析并形成文字。
《庖丁解牛》自主赏析指导
1、积累文言知识。
2、欣赏“解牛之美”
3、探讨“解牛经”
4、理解“庄子之道”
5、小寓言大智慧。
知识点点拨:
1、解题:庖,厨师;丁,人名;解,作分解、宰杀之意。此文是一篇寓言(具有讽喻与教育意义)。
2、齐读课文。
3、结合《导纲》正字音。
4、自读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结合《导纲》完成)★归纳“为”的意义和用法。★找几个古今异义词。★找几个词类活用字词。★找几个通假字。★注意几个重要句式。★积累几个成语。探究新课:
1、欣赏“解牛之美”。
探究一: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探究二: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探究三:为什么要借文惠君的口夸赞庖丁?
2、探讨“解牛经”。
探究一:对于庖丁解牛的情形,你有什么感觉,整体上庖丁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探究二: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怎样达到这一境界的?(三个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体会。
3、“庄子之道”——引导课文意旨探究。
探究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
4、小寓言大智慧——有什么启示意?(结合课后习题四)
《项羽之死》自主赏析指导 知识点点拨:
一、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1、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2、自主提问,补充讲解 幻灯片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变式练习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2、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赤泉侯为骑将()
吾为若德()吾为公取彼一将()
3、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
4、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 汉军乃觉之()
9、乃有二十八骑()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南出()
4、常幸从()
5、然今卒困于此()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判断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解释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分析项羽性格,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例进行了赏析,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我们应该先重点疏通文意,学习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掌握文言文的鉴赏方法。在课后我们可以按照本课的模式对本单元其他例文进行自主赏析。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整理 一、一词多义
1、然(1)杰然特起 ……的样子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但是(3)实不然也 这样
(4)碧峰巉然孤起 ……的样子
2、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
(2)复以小艇游庙中 用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用(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3、之(1)信造化之尤物 的
(2)自数十里外望之
它
(3)徙倚久之而归 音节助词
(4)何功之有哉? 宾语前置标志(5)之二虫又何知 这
4、而(1)突兀而已
助词
(2)徙倚久之而归 就
(3)岸土赤而壁立
并列关系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5)而母立于兹 通“尔”
二、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2、省略句
及抛江(我)过其下 复以小艇游(于)庙中
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节度)其间一日阻(于)风不行
3、被动句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三、词类活用
1、如宝装屏风
宝石,实为用宝石,名词作状语
2、微雨
下雨,名词作动词
3、掠江东南去
向东南,名词作状语
4、岸土赤而壁立
赤,红土,形容词作名词。壁,象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
5、晚泊沙夹 晚:名作状
6、掠江东南去
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
7、上干云霄
上:向上,名作状
四、特殊句式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状语后置2、3、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判断句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判断句
《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庖:厨师。解:剖开、分割。履:踩。踦:支撑、接触。砉:象声词。騞:象声词。
中:合乎。会:节奏。道:天道,自然的规律。进:超过。方:在。遇:接触。官知:视觉。神欲:精神。批:击。郤:空隙。
导:顺着、循着。
窾:空。
因:按照。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軱:大骨。硎:磨刀石。恢恢:很宽绰的样子。謋:象声词。委:卸落。二、一词多义
善:善哉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擦拭
族: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
丛聚,集结之处
三、虚词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③视为止,行为迟 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两个“为”同义,因为。乎①技盖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呢。②进乎技矣
相当于“于”,可不译。③依乎天理
相当于“于”,可不译。④而况大軱乎
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然①奏刀騞然
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
副词词尾,表“„„的样子”。③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
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于①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④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而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连词,表转折。
而况大軱乎
连词,表递进。
提刀而立
连词,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
连词,表承接。
四、古今异义
天理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至于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五、通假字
向:通“响”。盖:通“盍”。技:通“肢”。善:通“缮”。
六、词类活用
足之所履 履,名词作动词,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岁、月,名词做状语。
七、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八、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2.项王则夜起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当)夜溃围南出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二、特殊句式: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这是宾语前置句 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
3、左,乃陷(于)大泽中 省略句
4、然今卒困于此 介宾短语后置句
三、虚词:之乎 等
汉皆以得楚乎?
乎 为句末语气词
常骑之
之
为代词指骓马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之
为代词指项羽 然今卒困于此
于 在这里
此天之亡我 之
为主谓之间不译 非战之罪也
之
为结构助词的
四、重点字词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词]: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 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 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
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 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二.[词类活用]:指出活用情况并解释
(一)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从骊山;向北,向西)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5、朝.歌夜.弦(在早上,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龙,出现虹)
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当做,把玉当做,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10、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三)数词用作动词:
1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四)动词作名词:
1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动词意动用法:
13、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以„„为鉴)三.[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动词).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名词).
5、缦: ①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②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尽善尽美(副词,达到顶点)...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尽量).③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竭尽,全部用出).④触草木,尽死(全,全部).
7、使: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四.[特殊文言句式]: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情况
(一)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五个判断句)
(二)省略句
4、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5、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6、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7、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三)倒装句
8、(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 之言语。(六个介宾结构后置句)
9、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句)
(四)被动句:
10、戍卒叫,函谷举。..五、重点句子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译文:(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砾,丢弃满地,秦人对待它,也不珍惜。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7.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答:戊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
8.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9.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答:假如秦国人能再爱民惜六国人民,那么可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能将它灭亡呢?
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后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回眸(móu)霓裳(shang)萦纡(yū)玉扃(jiōng)B、袅袅(niǎo)北渚(zhǔ)薜荔(bì)余袂(mèi)C、潺湲(chán)踯躅(zhǔ)谁堪(kān)汀州(tīing)D、迤逦(lǐ)绰约(chuò)临邛(qióng)眇眇(miǎo)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但令心似金钿坚
但令:只要
此恨绵绵无绝期
恨:痛恨
B、袅袅兮秋风
袅袅:柔美的样子
鸟何萃兮蘋中
萃:聚集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泻水置平地
泻:倾,倒 D、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名传后世
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打开 开启
3、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官上任三把火,饶市长下车伊始就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开展精确扶贫
工作。
②松风菊香桂影,美文至理诗心,读书节开幕式上,语文课代表率先垂范,给全校老师、同
学带来不少有益的读书建议。
③数学老师将珍藏多年的《莫言文集》都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你,你可要好好阅读,并尽快璧
还,让他放心。
④年轻就是力量,拼搏就是未来,积极进取的“00后”怎能做出“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的行为呢?
⑤不是每个小伙都期待邂逅容貌倾国倾城的公主,不是每个姑娘都渴望遇见乘着素车白马的王子。有人坐在宝马车里会哭,有人坐在自行车后座也会笑得灿烂。
⑥苏武受尽千辛万苦,为汉朝立下巨大功劳,李陵认为苏武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据最新观察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秋冬季气象条件整体不利,大气污染物
扩散能力较差,这些进一步增大了实现任务目标的难度。
B.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歌、图画、音乐、舞蹈等等都
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
C.经初步统计,自2015年以来,该团伙在购物网站上销售金额近亿元,买家的人数多达3.7万余人,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
D.我国主题公园自主品牌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积极创新的发展,多家机构纷纷预测 我国主题公园市场未来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D.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7.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每一选项前后不相同的是()
A.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C.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二、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2.“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4.陆游《书愤》中描述25年前两次抗金胜利的句子是“。”
5、《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6.《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
7、《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8.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9.《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10、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①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显示出来。
B、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坐卧不宁,这种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情思。D、尾联回应“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那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居书喜 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7分)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C.“袭”字运用比喻,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D.“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E.“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4、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6分)
(三)(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6、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7、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
一.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累:堆积②而临事忽丧之丧:死 ③迩年狱讼,情稍重迩:近④春气动,鲜不疫矣鲜:新鲜 ⑤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俾:使⑥以荐报床,以石报枕荐:草褥子,草席 ⑦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季:季节⑧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明了
A.①②⑤⑦B.①③⑤⑧C.②④⑥⑧D.③④⑥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
C.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D.大块假我以文章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
C.甚善。名我固当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7.下列有关古代散文的知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散文以说理为主,主要的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史传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主要作品有《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等。
B.汉代散文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资治通鉴》是汉代史传文的代表作,贾谊、晁错、王充是汉代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羽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等都是汉代著名的赋文。
C.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写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宋代的欧阳修提倡学习韩愈的散文,他和苏轼相继领导了宋代的古文运动。
D.刘基、宋濂、张岱是明初著名的散文作家,由方苞开创、姚鼐等继承发展的“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
二.阅读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3分,共15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D.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②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1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啊。
B.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