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沈谦芳:大力加强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
大力加强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
沈谦芳①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苏区精神概念,并将其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7句话28个字。由此,苏区精神正式进入官方话语体系,并成为我们党精神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目前对苏区精神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对苏区精神的宣传除了在江西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很火热以外,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浓厚氛围。这里,我仅就大力加强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提出和概括苏区精神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已经形成定论并得到广泛宣传的精神已经很多了,甚至社会上还有“各种精神泛滥”的说法。那么,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还要提出并概括苏区精神呢?
1、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总称。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苏区精神。从1927年8月到1937年7月的10年间,中国苏维埃运动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是从1929年1月朱毛红军下井冈山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5年多时间。这期间,我们党领导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到县到区乡各级政权,进行了治国安民的伟大预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形成了宝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了苏区精神的主体。井冈山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结束,处在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前期,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苏区精神的伟大开篇;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结束,处在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后期,培育的长征精神则是苏区精神在长征路上的具体体现和发展。也就是说,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苏区精神的大范畴中一前一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都不能替代、实际上也替代不了全部的苏区精神。如果不提出苏区精神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概括,则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链条就会不完整。
2、苏区精神的提出和概括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一段时期以来,党史界以及社会上总有人认为,“苏维埃”是舶来的,老百姓不懂,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开展苏维埃运动是“走错了路”;总有人认为苏区时期“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把那一段党的历史看成一团漆黑;总有人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就够了,不需要再提出和概括什么苏区精神。这些观点或言论,实际上是对苏区历史特别是中央苏区历史的否定,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史的割裂,是对苏区党政军民巨大贡献和牺牲的漠视。其实,没有苏区特别是中央苏区的斗争,哪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哪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和发展?哪有中共中央的脱胎换骨、走向成熟?哪有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民的伟大预演?哪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一脉相承?因而,看待苏区特别是中央苏区的历史,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主流、看本质,不能以偏概全。今天,我们讲苏区精神,是讲那一段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讲那时留下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讲从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剂,而不是要肯定什么“左”倾的东西。可以说,习近平同志对苏区精神概念的提出及对其基本内涵的科学概括,是对苏区特别是中央苏 ① 作者时任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博士、教授,现任中共江西省委副秘书长。区历史的尊重和肯定,为我们树立了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的光辉典范。
3、苏区精神的提出是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的现实需要。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我们要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学习苏区时期作出卓越贡献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使广大党员和干部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思想品格,培养浩然正气,牢记“两个务必”,从而更好地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苏区精神的提出和概括对于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有什么特殊意义 苏区精神的提出和概括,不仅对于树立党的历史自信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充分肯定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重要的历史地位。苏区时期,我们党领导开辟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红都瑞金是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等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各项政令、军令从瑞金发出,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同时,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还为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导向作用。苏区精神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风貌,既源自各革命根据地的共同培育,又在各革命根据地都有体现。但是,在各革命根据地中,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具代表性,无疑又是苏区精神的主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地。因而,苏区精神的提出和概括,实际上是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党的历史上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
2、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带来了更多的国家扶持和社会帮助。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在各地的落地程度又是不平衡的。其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困难很多,更加渴望得到国家较为充分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挟持。2011年,正当赣、闽、粤三省积极酝酿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出席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郑重提出并概括苏区精神,强调要“继续大力关心老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切实帮助老区加快致富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和苏区精神概念的提出,直接推动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促进赣、闽、粤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当前,随着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挟持和帮助纷至沓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感党恩、跟党走,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续写着“赣水苍茫闽山碧”的英雄史诗。
3、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既有精神动力,苏区精神则是新开掘的实际包含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在内的巨大精神动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实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需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我们要像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样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从而更加坚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一定会振兴发展;更加自觉地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踏平坎坷,成就伟业;更加牢固地树立一心为民宗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为老区的建设和发展赢得最 2 广泛的群众拥护和支持;更加增强无私奉献精神,矢志用一流的工作争创一流的业绩。
三、如何加强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
由于苏区精神得到权威确认和概括的时间不长,相对其他精神而言,研究和宣传都还显得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1、要进一步找准苏区精神的研究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加深研究苏区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加深研究每个内涵的产生、表现和演化以及这些内涵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加深研究苏区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新社会、建设新国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导向、凝聚和促进作用,加深研究苏区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链条上的不可或缺性,加深研究苏区精神与“左”倾错误的本质区别,加深研究苏区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加深研究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等。建议将苏区精神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吸引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投身该项研究,以尽快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建议将苏区精神的研究列为全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常规项目之一。
2、要进一步加大苏区精神宣传的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学术界广泛认可苏区精神,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公开讲话中经常提到苏区精神,使人民群众家喻户晓苏区精神。建议将苏区精神列入2014年全国宣传工作的要点,从而使苏区精神的宣传呈现出高位推动、统筹安排、异彩纷呈的良好态势。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苏区精神的力度,同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电影、电视剧、戏剧、美术、摄影、雕塑、音乐、书法、展览、网络作品、手机段子、红色旅游中的解说词、景区景点的文字说明等形式来宣传苏区精神。要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开设的中共党史课程中充实苏区精神内容;要运用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宣讲活动、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学习、宣传苏区精神的社会氛围。
3、要进一步将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融入中心工作。建议将苏区精神的学习列入全国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苏区精神的了解,提高他们对苏区精神的认识,而且对全社会有很强的导向示范作用;建议在中央领导的相关重要讲话中写入苏区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用苏区精神,在营造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重视苏区精神,在经济社会建设各项工作中体现苏区精神。总之,既要通过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推动中心工作,又要通过中心工作推动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从而使苏区精神获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效用。
4、要进一步处理好苏区精神与同时期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社联将苏区精神列入2013年度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标并整合力量开展攻关,目前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研究中,我们将苏区精神定位为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总称,认为苏区精神既来源于苏区时期不同的苏区地域和历史时段,又在苏区时期不同的苏区地域和历史时段有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苏区精神与同时期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比如,井冈山精神是苏区精神在中国苏维埃运动前期和井冈山区域的具体体现,长征精神是苏区精神在中国苏维埃运动后期和长征途中的具体体现。苏区精神最集中体现的区域是中央苏区,最集中体现的时间是1929年1月朱毛红军下井冈山开辟中央苏区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鉴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都经江泽民同志的权威概括和提倡,并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而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我们主张在宣传苏区精神时可以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三者并列,而不动摇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既有的地位和影响。这样做,只会加大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力度,不会引起混乱。但是,如果只提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不提苏区精神,这就漏掉了中国苏维埃运动时期最重要历史阶段和最重要苏区区域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精神风貌。至于已经广泛使用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则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苏区精神在广大苏区千部身上的具体体现。因而,提到了苏区精神,实际上也就提到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这 3 方面是顺的,没有问题。当然,苏区干部好作风这个概念也可以根据需要单独使用。
第二篇: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上个世纪3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在赣南等地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进程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培育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1996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赣南老区时指出:“我们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 2003年8月,胡锦涛来视察指导时强调:“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011年11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结合改革发展新的实践,继续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奋力谱写赣州发展振兴的崭新篇章。
一、坚定理想信念,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促进赣南 苏区发展振兴
忠贞的革命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是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样的信仰和信念,就会充满革命到底的决心、前仆后继的毅力、攻坚克难的勇气,就会面对任何白色恐怖也不屈服,经历任何腥风血雨也不变节,遭受任何封锁围剿也不退缩。中央革命根据地能在此开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能在此奠基,艰苦卓绝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能在此浴血坚持,靠的就是革命的理想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等,就是这种理想信念的生动注解和真实写照。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坚定理想信念,在勇于攻坚克难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当前,赣州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新的严峻挑战,尤其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必须以忠贞的信仰作精神支柱,以坚定的信念作精神支撑。我们要坚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赣州转型发展的信心,不断筑牢信仰信念的精神基石;要以“十二五”时期赣州的发展蓝图为 凝聚赣南人民的理想火炬,团结带领群众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直面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各种挑战,以奋发有为的姿态破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各种难题,推动赣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二、崇尚实事求是,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方略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实事求是是苏区精神的精髓,是苏区保存革命火种、建设根据地的强大法宝。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本本主义的樊篱,顶住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形势,从苏区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一套苏区根据地建设的策略体系,不懈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些彰显着实事求是精神的伟大历史实践,使苏区成为毛泽东思想、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重要发源地。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崇尚实事求是,在科学务实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新形势下,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正确分析我们的优势与机遇、问题与挑战,需要实事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市情的科学发展战略,需要实事求是;找准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经 济分工中的定位,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经济板块,仍然需要实事求是。我们将在全面认识和牢牢把握赣州发展优势和基本市情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核心要求,明确“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的发展基本路径,着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发展战略,加速将人口地域大市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三、密切联系群众,以凝聚民心民力的优势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一心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苏区精神的实质,体现了苏区共产党人和红军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也是中央苏区赢得人民群众支持的精神之源。苏区斗争时期,红军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下站稳脚跟,赢得苏区人民的真心拥护,开创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局面,归根到底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一心为民、密切联系群众,使中央苏区时期 成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保持得最好的时期之一,为铸塑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密切联系群众,在凝聚民心民力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是非常艰巨的事业,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密切联系群众,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吸纳和集中群众智慧共创发展振兴新局面的现实需要。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弘扬苏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最根本的从政追求。要“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深入扎实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自觉把根基植入群众,把血脉融入群众,把福祉带给群众。要深怀爱民之心,常思民生之艰,常察百姓之苦,像关心亲人一样关心群众,像感受亲情那样感受民意,时刻记挂群众的安危冷暖,关注群众的最新期待。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充分吸纳群众智慧,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赣南苏区加快发展振兴的轨道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艰苦奋斗,以拼搏奉献的创业精神促进赣南苏 区发展振兴
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要义,是苏区共产党人和红军与广大劳动人民共渡难关、开创革命事业新局面的精神瑰宝。当年,苏维埃政权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之中,中央苏区物资严重匮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苏区共产党人和红军以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把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赣南老区至今仍传颂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与苏区群众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感人故事。“苏区干部好作风”,“红米饭、南瓜汤”,“日着草鞋”、“夜打灯笼”,正是这种朴素的作风、高昂的斗志和创业的精神,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凝聚苏区军民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坚持艰苦奋斗,在舍得拼搏奉献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今天,赣州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廉政、勤俭、创业、奉献应当成为继承发扬苏区精神的重心。我们要牢牢把握艰苦奋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保持苏区时期那么一股革命干劲和作风,始终秉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苦干实干、顽强拼搏,在建 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事业中彰显艰苦奋斗精神的强大力量。
五、追求“一等工作”,以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追求“一等工作”,是苏区精神的导向,是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在苏区斗争时期,“争创第一等工作”成为党员干部和广大军民心中的一团火,点燃了大家的工作激情。在“争创第一等工作”的激励下,苏区干部群众竞相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属、发展生产、购买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创办合作社,形成你争我赶、不甘落后的火热场面,涌现出模范兴国县、模范长冈乡和模范才溪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靠追求“一等工作”,在锐意开拓进取中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在工作目标上,我们定“跳一跳,够得着”的指标,防止小进即满、原地踏步,要靠对“一等工作”的追求。在工作标准上,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戒 “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要靠对“一等工作”的追求。在工作状态上,我们要保持昂扬锐气,避免庸庸碌碌、懒散无为,同样要靠对“一等工作”的追求。我们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的要求,树立精益求精、优中创优的标准,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永葆发奋 图强、昂扬向上的斗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用新理念、新办法、新举措来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的战略,努力把赣州打造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成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
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政治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赣南苏区加快发展振兴的进程中,我们要把苏区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伟大的苏区精神永远焕发时代的光芒!
第三篇:安徽医科大学大力弘扬沈浩精神
安徽医科大学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 阅读次数:1084 发布时间:10-01-18 09:30
1月14日,安徽医科大学在行政楼第二会议室召开学习沈浩先进事迹座谈会。校党委书记李俊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长汤增产主持会议,校党委委员、统战部长祖云、校三批下派挂职锻炼干部、教师、医生和管理干部等7位代表作了重点发言,各附属医院、各党总支代表约30人参加了座谈会。
李俊指出,沈浩同志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的六年间,克服种种困难,以满腔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以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对小岗人民的无限热爱,尽心竭力,一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用生命的全部力量模范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他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突出实绩,赢得了小岗人民的信赖和爱戴,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李俊强调,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要学习他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党忠诚、鞠躬尽瘁的政治品格,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甘为公仆的赤子情怀;就是要学习他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干出一流的成绩;就是要学习他锐意进取、勇于探索、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在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沈浩精神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对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所肩负重要职责的认识,要围绕什么是“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和怎样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深入思考,研究“高标准”的具体要求,要不断提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业绩,积极推进学校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李俊要求,全校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掀起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要把向沈浩同志的学习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联系本职岗位学,结合学校和自身的实际学,要把沈浩精神转化为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都被沈浩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人民的精神深深感动,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沈浩精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岗位,认真履职,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高校学子小岗村暑期社会实践学沈浩
连日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又成了众多高校学子暑期社会实践的基地。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学子纷纷前来参加各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沈浩先进事迹,践行沈浩精神。
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近20名学生组成了“‘创先争优’沈浩纪念馆义务讲解与挂职锻炼服务队”。吴超同学介绍,他们在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中充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向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的讲解员学习,然后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开展 服务,进行讲解。7月8日,同学们还与小岗村部分干群共同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并向小岗村干群和电影的部分主创人员深入了解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张寒冰等同学纷纷表示,他们吃住在小岗虽然条件有些艰苦,但此次实践活动展示了当代大学生以沈浩同志为榜样,深入基层,为农民服务的决心和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精神面貌。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的9名大学生则在小岗村开展了以“走入新农村,走近新村官”为主题的暑期社会活动。王中园同学介绍,在为期5天左右的暑期实践活动中,他们在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同时,还将通过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来了解小岗村村官管理、村官日常工作、民主法制建设、村务公开、村民选举等基层民主建设情况。特别是对新农村形势下村官制度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发展的影响进行调研,总结学习凤阳县村官队伍建设的经验,探求农村村干部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队伍建设和治理水平情况。王中原说,在此次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他们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社会经验。
安徽科技学院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们还在小岗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沈浩报告会。报告会上同学们认真聆听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与村干部座谈深入了解沈浩同志在,还声情并茂地朗读沈浩女儿给爸爸的信,表达对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沈浩的怀念之情。在沈浩精神的感召下,同学们纷纷下定决心,要学习小岗村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沈浩同志扎根农村、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部分同学还表示毕业后也要为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
(来源:凤阳县委宣传部 作者:程洪涛)
第四篇: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摘要:四川汶川和玉树发生特大地震以来,中华大地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情满人间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既要以雄厚的物质力量为后盾,也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战胜历史罕见特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锤炼和升华,凝聚为感召天下、永垂史册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
1、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面对骤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进行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抗震救灾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无数同胞的大义大勇、至爱至情,人民军队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灾区内外的手足情深、骨肉意重„„一幕幕、一幅幅,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座历史丰碑。数千亿元的物质财富顷刻之间消失了,但无形的精神财富在与灾难的拼搏中迅速增长。巨大的人员伤亡给整个民族以至人类带来了巨大悲痛,但生命的尊严、人的价值在生命大营救和举国同哀悼中高高弘扬。在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孕育和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抗震救灾
胡锦涛主席指出:“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组织抗震救灾的一切部署和举措之中,体现在从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到安置受灾群众、恢复重建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无数闪光思想和动人事迹中。
[1]救灾不仅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精神的壮丽展示,也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证明和褒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伟大力量。这种精神的热能,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让灾区群众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已成为抗震救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动山摇、伤亡惨重,但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毅力更加坚定。关山重重,英勇的健儿们挺身跨过;千险万难,英勇的健儿们昂首面对。全国各地纷纷表示,愿意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全
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成功经验。艰苦奋斗是历代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3、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可歌可泣。这种精神是党和人民与特大地震灾害顽强拼搏的精神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得到了空前激发和弘扬,广大人民群众把爱祖国体现到爱同胞的关爱行动中,把爱国热情体现到志愿救援的公民责任中,把热爱社会主义体现到积极参与和配合党和政府的救灾部署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应对危急惨重灾害时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生命无价、信息公开、社会参与、救援开放等,反映了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磨难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馁,临逆境更坚强,离不开坚韧有力的精神支撑。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定时期的特定活动,但抗震救灾精神却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与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作斗争,还是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种刚强、奋斗、团结、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能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用生命与鲜血、痛苦与泪水、毅力与坚强、爱心与奉献浇灌出来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要使它化为民族精神新的成分,转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新的严峻挑战的精神力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党和国家工作面临不少新的严峻挑战: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次抗震救灾,正是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因素和困难条件的一场斗争。山崩地裂、巨石滚滚,没有阻挡住十多万抢险救灾大军强行突进的脚步;高湖悬顶、溃坝在即,没有阻挡住千人徒步背运炸药的铁流;复杂的地形、气候,没有阻挡住陆航英雄义无返顾的飞行。任何严峻挑战都难不倒用伟大精神武装起来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都阻挡不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坚定步伐。面对当前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在战胜挑战中夺取新的胜利。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奋,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向心力,与时俱进,历久而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民族精神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支撑着我们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的又一次集中迸发和闪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对凝聚全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以昂扬的斗志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道德新的发展,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伟大的新成果。
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宣传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第二,要重视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要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要使抗震救灾精神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真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深入。[2]
4、结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检验。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创造奇迹的精神,它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超越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1]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2]何鲁丽 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篇: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这也是今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纽约,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却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而在我国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触犯刑法的不良现象。如:强要同学钱财,参与抢劫,更有甚者结帮犯罪。近年来,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也呈上升势头,加入黑帮犯罪的一般是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来自公安机关的一则统计数字表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在上海,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l%。犯罪,无疑永远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为了金钱,为了一个“利”字,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捍卫它!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那就请你赶快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会酿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才悔恨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总之,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拥有。同学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谢谢大家,我的讲话结束!